近代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1 11:56:15

近代美术教育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现将当时江西籍学生名录⑥列表如下:图画手工选科甲班34人毕业,江西7人,最优毕业生5人,其中3人为江西籍,他们是李健、徐作哲及陈赞成,并照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于宣统二年春赴京参加学部的全国性复试,后皆成为大学教授。徐作哲民初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艺美术教师,后任江西省文史馆馆员,善画,中西皆善。“图画手工科”这一由日本引进的概念,必不可少地带有“现代”的思想。此时的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的工业化进程,教育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密不可分。他们笼罩着当时中国改良派者所青睐的“科学”光环“。科学”这一名词带来的是人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科学与人文是整个文化大格局下的共生物,与事物的两面性一样,同生不同属,共同构建人类知识的总和。因此,早期“图画手工科”的概念是一个科学体系的完善,它帮助更多的中国人学习和应用手工科的知识,掌握工科的基本原理。同时,它成立于两江师范学堂的这一特殊性质,使它成为当时社会人文学科的标杆,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师范教育,更肩负着一种复兴文明的使命。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又纷纷带进他们日后的教学之中,在浙、苏、皖、赣几个地域乃至全国都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也是由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在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的至高地位,现在学者对两江师范学堂的研究不胜枚举,这些研究精彩且宏观,确定了两江师范学堂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上所起作用的地位,肯定了两江师范学堂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下文试从江西地域的毕业生调查研究入手,分析当时江西的教育之风及毕业生对当时乃至后来江西的美术师范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图画手工预科选科毕业生108人,江西籍32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3。他们对近代江西的美术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轻视的推动作用。在上文所提的上饶、九江、赣州这几个区域内可以找到这些范例。其中利德芹在江西赣州中学堂担任图画、手工教员,并编写《手工科讲义》教科书。该讲义对手工科的意义、目的、沿革、必要性等做了简要的述说。当时赣州府按照光绪二十九年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设小学堂9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设有必修科和随意科两类。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数、地理、历史、格致等,随意科有体操、手工、商业等。毕业的32位江西籍学员中,上饶学员占据10席。上饶地区西滨鄱阳湖,东有怀玉山,南靠武夷山,素有“富饶之州、信美之郡”美称,集四方商贾,商业繁荣,形成八省通衢、两江锁钥、闽楚咽喉的地位。上饶籍毕业生俞锡绂于广丰师范传习所任讲员,该传习所开创广丰县现代教育的先河,同时为该县举办各类“新学”培养和输送了第一批新型教师。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饶广信府信江书院和饶州府芝阳书院率先改办为中学堂,到光绪三十四年,各县均先后将书院改办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优秀毕业生李健,字仲乾,为李瑞清之侄,受李瑞清教诲。李健今属江西南昌进贤县人,当时南昌籍学员共有6人,1916年,有学生裘德煌⑧毕业于两江高等师范,先后担任南昌一中、二中、女中、劳作师范等学校教师。不难看出,其中也许有同地域里人物的相互影响,两江师范学堂作为当时的高等学堂,其影响也是口口相授、遍及乡邻的。两江师范学堂中一部分人选择在江西各地县的师范及中小学堂担任教师,将新鲜的图画手工血液输入已经腐朽的科举体制,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和新思想的诞生铺垫了基石,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师带徒形式的美术教育至此发生转型。师徒类型的美术教育缺陷之一是只注重技法的传授和训练,而相对忽视学问和知识,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师徒类型的美术教育也逊色于转型后的美术教育。李瑞清创办的图画手工科培养了近代中国首批专门性质的艺术教育师资,而这些毕业生再辗转他处推广艺术教育,奠定了近代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此奠定之功,当属时任该校学堂监督的李瑞清。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研究江西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成果还很少,研究的程度不深,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史研究。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来说,美术教育史的研究者,大多来自美术学科,缺乏来自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从研究整体上而言,国内对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研究的领域、术语的定义和规范使用、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还没有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陈瑞林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研究》和《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两本著述,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回顾和总结。潘耀昌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史的研究,他所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比较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以上著作虽然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但由于皆是综合性的论述,并未对江西美术教育的发展做专题研究。地域性的美术教育专题研究一直是江西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不仅仅是江西,其他的很多地方也是如此。也许这与美术教育学科起步晚、多学科研究背景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变革;美术教育;陈独秀;中国画

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形态转换的社会时期,然而却陷在内忧外患的泥淖中难以自拔,这也激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忧愤和抗争,在这种抵抗过程中我们同时感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当时的中国存在着许多值得认真反思与研究的艺术现象,而这中间美术思想的变革更是在当时掀起了美术改革的浪潮,而关于中国画发展方向的争论更是美术革命思想的重要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就在此时公开竖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帜,他的美术革命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国画这个具体的点上。陈独秀把写实主义作为改良中国画的根本方法,并把写实主义作为发展中国画的方法,由重理想到重现实。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把中国画的变革推向新的层次,对其后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和画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地、客观地阐述、评析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将更有助于今天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与研究。

清末中国美术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日本的教育制度、艺术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时也是把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在西方美术的刺激下,新式美术学校(系科)逐渐建立。这时的学校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师徒传授,它往往综合或兼学中西美术,其师资也不限于一家一派,它把传授知识技能视为一种社会事业,而与社会有了更多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遵从性、封闭性的师徒关系。美术学校逐渐成为艺术运动的中心,成为各种艺术思潮、流派与风格的发源地与传播中心。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及思想家康有为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画改革的新主张,以西方写实手法,改良不屑形似、空谈写意的中国美术。陈独秀最早的美术革命理念就是受到了康有为的影响,陈独秀与康有为的美术变革对象都集中在中国画这点上,他们都推崇唐宋,贬低明清;都批判文人写意画传统,赞赏西洋写实;都宣扬自由创作,批判因袭摹古。此外,陈独秀自身深厚的美术素养以及广博的学识也为其倡导美术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是在回复吕信函提出的。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开创者和负责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推出文学革命、支持戏剧改良之后,和吕的文章一起在同一期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美术革命――答吕》,在文章中他指出美术革命应着重以改良中国画为主,明确指出“革王画的命”,并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画,他说:“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以上观点也是在陈独秀本人对文人画乃至整部画史轮廓是有相当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比较深刻的理性审思的基础上提出,尤其对尤其是对“四王”更是有深切地了解,他提到:“我家所藏和见过的王画,不下二百多件,内中有‘画题’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留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对绘画中的创作的因素和写实的技能是肯定地,并提到“绘画虽然是纯艺术的作品,总也要有创作的天才和描写的技能,能表现一种艺术的美才算是好”。基于这样的观点陈独秀比较满意南北宋及元初的工笔写生作品,认为“那描摹刻画人物禽兽楼台花木的工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认为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束,倒是后来的扬州八怪,还有自由描写的天才”, “若不打倒,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把写实主义作为改良中国画的根本方法,认为必须像文学一样用写实主义是有其思想基础的。陈独秀认为现实主义是近世欧洲的时代精神,他把现实主义的思想方法用于文学美术的改革之中,并把写实主义作为发展中国画的方法,由重理想到重现实。 陈独秀把提倡写实主义,当作拥护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前提,当作推进当时社会进步的举措。而美术革命中“革王画的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陈独秀的这些美术改革的观点是在回复吕来信时提出的,虽然两人都对美术现状表示了不满,都认为中国美术的革命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具体的改革方法上却是大相径庭,吕集中批判了那些把引入西画时肤浅、趋利、变形、扭曲的庸俗化倾向,尤其是上海的新仕女画,对中西方绘画的传统他是持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的,认为我们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要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而陈独秀虽然也同意吕的观点,但他在继承传统方面并没有特别强调,只是集中攻击写意文人画和四王的画,极力提倡引入西方的写实主义,几乎把“洋画写实精神”作为变革中国画的唯一途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存在一些偏激、片面而缺乏深入的观点,只是流于对绘画表面形式的改革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绘画本质的认识。在这一点上吕兼顾两极比陈独秀偏激的认识在学术上要全面得多、深刻得多。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仅限于绘画,尤其是在中国画,当然也包括对西画的学习、模仿、创造,但他并没有把雕塑、建筑作为美术革命的实际内容。美术革命集中在中国画的革命、改良问题上,这也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画改良问题的大讨论。但由于此时民族存亡的现实使陈独秀使其更多的投入到政治运动之中,他的美术革命思想也因此几乎没有再发表比较系统的文章来阐述、深化。

陈独秀美术革命所提出的变革中国画的问题,却成为当时中国画改革的方向,大批的画家开始着眼于利用西方绘画来对传统中国画的改造。同时期的徐悲鸿就是一个致力于用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改造中国画的画家,并在具体的技法上进行了实践。徐悲鸿深受欧洲古典艺术的影响,在他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时就与田汉等人一起推行现实主义艺术,他认为“素描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精神,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喂基础”,他认为要恢复师法造化就要靠写生,而靠抄袭模仿只能使我们的中国画的发展停滞不前。同时他也在美术教育工作上了毕生精力,在美术教育上,徐悲鸿也坚定不移地贯彻现实主义的观点,使中国画出现了写实主义的风潮。这种美术教育思想到现在也一直影响我们中国画美术教学的观念,现实主义绘画在现在也一直是我们中国画创作和教学的主流。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对中国画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中国美术由传统美术脱胎,以西方美术为参照,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和过渡,并对近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3]贾立臣.陈独秀的思想发生轨迹.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

[4]朱文华.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5

[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现代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19—02

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一)20世纪以前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的方法,从而培养适合中国发展的新式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只把美术当做陶冶性情手段的狭隘观念,而把美术教育当做富国强兵、振兴国家的措施,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出实用的美术人才。课程安排上不仅把图画列入正常的教学当中,而且越接近20世纪,美术课程的专业性质越突出。

(二)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钦定学堂章程》进行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它是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它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对民族意识和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新思路、新体系的探索,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1.早期中小学美术教育

初等小学“图画”、“手工”列为加授科目,作为“随意科目”。其中,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

2.早期的师范美术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图画成为其所开设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3.早期的私立美术专门学校

1912年11月,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图画美术院。这所后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着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

1852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对西画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推动作用,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西画画家,徐悲鸿先生称之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被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1928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指导思想

中国20世纪的历史是以清政府实行“新政”为开端的。正是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废止、新学制的设立以及新学堂的发展,使现代教育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民国建立后,国体的改变对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在近代,各个美术流派对于中西融合都有不同的看法,最早发表在北京大学《绘学杂志》上的徐悲鸿的文章《中国画改良论》认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夫何故而使画学如此其颓坏耶,曰惟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在“西化”风气盛行之时,徐悲鸿的意见颇具见地、难能可贵。林风眠早年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在倾慕西方艺术的同时,画家开始寻求民族传统艺术的真谛,探索如何创造新时代的中国画。1929年,林风眠在《中国绘画新论》一文中给予传统中国画以公允的评价,比较那些一味在”传统”中讨生活的画家,林风眠真正走出了一条中国现代艺术的新路。画家刘海粟以“艺术叛徒”自命,极力鼓吹西方现代艺术。1912年,他在创办私人美术学校时便提出了“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的口号。20世纪30年代刘海粟致力研究传统中国画,他在《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一书中,专门阐释谢赫《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六法论”,深入研究传统中国绘画。刘海粟指出:“在创作方面,气韵生动是他的极致或止境,而在批评方面,气韵生动是最高准则”,突破了某些传统中国画家“唯笔墨论”的藩篱。

历史证明,有着自己的追求与努力创造的中国美术家,无论是立足传统还是自辟蹊径,都取得不同大小的成果,为中国文化艺术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近代美术教育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开端;演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00-01

“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包括对科技、工业发展具有特殊价值的工艺、美术等学科,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1]洋务运动的兴起及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成立,直至其他的洋务学堂在各地的成立与发展,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伟大转折;1867年创办船政学堂,虽是培养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人才,但课程设置上已开设了“画科”,是中国新式学堂里最早开设的“绘画课”;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的建立,1906年图画课、手工课的设置,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代表着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开始。

清政府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统治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被新兴民主共和体制代替,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机。1912年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并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学校系统改革令》等,指出了“图画课”的要旨不仅是技能的培养而且是审美的培养。1922年,美术课被列人小学和初中的必修课,1923年颁发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等中学图画课程纲领》,美术教育的目的从为了启发儿童的艺术本性,增进美的欣赏与认识,陶冶美德情操,到提倡艺术为生活服务。1927年4月,反动派叛变后,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武装起义,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和安徽省的农村先后建立了十几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政治的变革,教育也随之变化,根据地的小学最初被称之为“劳动小学”,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的文件,文件中规定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课程种开设国语、算术、游艺。游艺即包含了唱歌、图画、游戏、体育等,游艺课的方式在于与劳动的结合下,培养集体生活习惯,集体行动能力等,这一时期虽然处在斗争的艰难环境下,美术教育依然在游艺课的方式下得到了延续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美术依然是小学阶段课程的内容之一,为了培养更多的革命艺术干部,在根据地还开设了音乐、戏剧、美术系。鲁迅艺术学院就是建立在陕甘宁边区的培养革命艺术干部的学校,之后革命根据地还建立了华北联合大学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培养了许多革命艺术干部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美育被列为中小学的教育方针,美术教育的地位得到加强,使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1957年中苏关系的恶化及国内政治的现状,同年2月,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而新的教育方针中并没有提及美术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开始不被重视,中小学的美术课被减少。之后的“”学校停课“闹革命”,美术教育体系完全被破坏,残存的美术内容便是街头巷尾的大字报、漫画、美术字等等阶级斗争形式。“‘’期间视美育为资产阶级货色,许多地方的中小学美术课被砍掉、美术教师被迫改行,学校美术教育遭到严重摧残,给艺术教育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短短几十年间,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都得到了大力发展。1986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是国家具体组织管理艺术教育的最高行政部门。同年12月28日,在北京成立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1987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又成立了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行政机构的建立和团体组织的成立,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与保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美术教育的科研探索。美术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教育不仅有师范类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院,还有各级各类的美术院校和团体组织,她们共同繁荣着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美术教育不再是阶级产物和政治工具,而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美育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崔卫.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钟启良.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作者简介: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教育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0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XIE Min, TAN Fei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rt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gradually toward modernizat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Opium War, by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impact of thought, Chinese art education to break the inherent mode of educatio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making art education increasingly common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Chinese ar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1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过渡阶段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其自身早期的形态来看,它是在五代的画院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宋代画院教育模式的确立为中国美术教育近代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对比古代的画院和近代的美术学校,从性质上来看,两者都是以培养专门的绘画人才为目标的专门机构,虽然在教育对象的范围、教育模式以及专业化程度等方面,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性质的趋同化使得中国美术教育模式走向学校化成为可能。

宫廷画院正式设立于五代,两宋期间最为繁盛,其在为皇室提供绘画作品的同时,还承担了皇家藏画鉴定、贮藏以及培养画徒等重任。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画院是由后蜀蜀主孟昶所创立的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画院制度的确立不仅为后代画院的建设提供了典范,而且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为近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画院虽然逐渐走向衰落,但其雏形仍然对美术教育学校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思想准备阶段

明代中后期,西方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开始传入中国,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先进理论、艺术技巧开始影响较为先进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艺术人才。如明万历年间,西洋画随着教士被带入中国,上至宫廷、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这与中国写意绘画大相径庭的写实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传教士为了进一步地传播西方文化,更是不遗余力地通过教会兴办学校、画坊,以培养西画人才。久而久之,美术教育学校化便成为民众可以接受“非异端”思想。入清以后,中国向西方绘画“取经”、与西方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从理论成果来看,有年希尧的《视学》(系以画家安德烈奥・波佐的著作《透视画法和构图》为蓝本转译的);从交流合作来看,当时有许多西方绘画人才担任皇室家族绘画人才培养的老师,如Lgnatius Sickeltart、Denis Attiret、Joseph Panzi、Joannes Damascenus Sallusti等。显然,西方的教学方式也随着这些教师渗透到学生身上,并为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可见,自明清之际,讲究透视、色彩、光线的西洋绘画开始不自觉地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视觉方式,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变革阶段

3.1 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真正付诸实践

鸦片战争使得先觉醒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的发展情况,并逐渐地意识到本民族多方面的诟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在击碎了“泱泱大国”美梦的同时,也促使一些先进人士向西方文明低头,主张“师夷长技”来寻求自身的变革。

洋务运动期间,东学西渐的风气日盛,政府不仅在器物层面下功夫,而且在文化教育上也大举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大力兴办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以及军事学堂。绘画虽然并没有以一种“纯艺术”的正统身份正式地进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但其是造船、设计两门课程必须所要掌握的技术,因而其作为一种服务性或技术性的学习内容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电报学堂、江南陆师学堂以及天津中西学堂等都设有绘画课。

“经世致用”以及“实业救国”是当时特殊社会环境下必然的趋势,因此绘画课基本上是作为一门技术性而非艺术性的课程展开教学的,比如机械制图。纵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其确实将美术引入了学校教育体系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形态也在真正意义上付诸实践。

3.2 美术课堂进入普通学校

从制度层面来看,癸卯学制的实行对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功不可没。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的学堂章程,其于1904年1月开始公布施行。该学制在明确了学堂立学宗旨的同时,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和关系,为中国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的操作提供了指导。这一新式学制将教育分为三段,分别为小学教育9年,中学堂5年以及高等学堂,并确定了不同段级的课程,其中图画在初等学堂中是作为机动性的课程出现的,学制中注明“可增加手工、图画1科或2科”;在高等小学堂、中学堂中,图画则是主要的课程之一;至于高等学堂,图画不设专门教学门类,但在设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以及建筑学等工科大学中开辟有绘画的课程。虽然,图画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新式学制在制度的层面上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学校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之后,1906年颁布的《通行各省优级师范选课章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以及1907年颁布的《奏陈初等小学教科书情形》等分别对图画课的设置、图画教员的考试科目以及教科书的设置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从具体实践来看,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902年开始筹建,并于1904年10日正式开学。学堂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近代化的特征,如全堂分设有3科,分别为3年毕业的本科、2年毕业的速成科以及1年毕业的最速成科,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几门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图画已经被纳入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之中。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同时,在教学体制上也有所创新,如教学宗旨由培养高、初两级小学堂教员转变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在图画课程上的改革也有目共睹,如增加了图画手工等选科和补习科,延聘日本教员担任图画等学科的教学等等。在图画教育的性质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小学所开设的图画课程具有了美育启蒙的性质,美术艺术性的特征较为突出,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美术课。这既是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实践。

3.3 专业美术教育学校化

3.3.1 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

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是指由社会个体或私立机构出资创办的专门化的美术学校。私立学校往往比国立学校更加灵活,因此其往往比国立美术学校出现更早。中国较早出现的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是由周湘留学回来后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海油画院附设中西图画函授学校”(1917年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其不仅给给中国新兴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私立办学风气的盛起。中华美术学校初设图画科预科一班,学制半年,1918年夏,又增设图画科本科、图画手工科,主要教授滑稽画、背景画、照相术等。正如他人所说,“周湘的弟子占了油画界的半壁江山”,像刘海粟、陈抱一、张眉孙、丁悚、丁健行等受其教诲者都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名家,由此足可见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的优越性。

1912年,由刘海粟所创建的“上海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图画美书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以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革命式的教学改革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如其首创国内s体女模特人体写生课程、旅行写生教学模式以及首创专业性美术杂志《美术》等等。其大胆突破封建传统的勇气和中西合璧的包容情怀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评价其为:“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自此之后,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冒芽,如1918年创办的私立北平美术学校、1919年创立的武昌美术函授学校和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创立的苏州美术学校等等。

3.3.2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是指由国家出资创办的专门化的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由蔡元培先生所倡导创办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于1918年成立于北京,后曾多次更名和迁址。其将本科设为中国话、西洋画以及图案三系,倡导图案和绘画平行发展,实现“以书法专科助中国图画之发展,以雕刻刻助西洋图画之发展”。

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乃至现代美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28年由蔡元培所创建的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院的前身),著名画家林风眠担任该校首位校长,后又更名为杭州国立艺术院。其设预科2年,本科3年,设有国画、西画、雕塑以及图案四个系以及预科和研究部,其在《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素描即使造型艺术的基本;注重中西艺术的交融,重视理论和文化的学习。国立艺术院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同时,更倡导艺术运动为促进社会美育的主张,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4 结束语

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过程既是教学模式的学校化过程,也是美术教学体制制度化的过程。在其演变和进步的过程中,其一方面以西方美术教育模式为先导,汲取其精髓,如国人到欧洲等地留学,另一方面勇于打破旧的教学体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实验,如开办学堂等。总而言之,中国美术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重点扶持学科

参考文献

[1] 郑小能.艺术人生的憧憬――中国美术教育真情告白[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6篇

一、女子美术教育的萌芽――教会女学的设立

183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的妻子以利沙在广东设立女塾,这是中国的第一所教会女学;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在宁波创立宁波女塾,开设的课程中有刺绣,这可以看作是中国近现代女子美术教育的开端;1867年,上海经言女校成立,女子所学内容以四书、书法为主,同时学生要学习刺绣、手工课程;1881年,美国基督教的圣玛利亚女校开设的课程有习字、手工、图画;1884年镇江女塾以及上海的中西女塾等女子学校也开设了相似的课程。至此,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①早期的教会女学大多都开设女红课,这也为后来女子学校美术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模式,被视为女子学校美术教育的萌芽。

从女学的兴起至1907年清政府正式承认女子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背后一大部分是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对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数年的宣传和酝酿,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于1898年在上海成立,创办人为经元善。该校以“中西并重”为教学原则,学生学习中文西文各半,学校开设女红、绘画科目。经正女学设立后,其他私立女学也陆续成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01年江兰陵创办的苏州兰陵女学,1902严复于天津开设的严氏女塾,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校,1902年杨白民在上海创办城东女校等。与教会女学相比,以上这些中国自办女学在美术教育方面更具进步性:不仅延续了教会女学开设的刺绣、图画等课程,而且开设了专门意义上的各种绘画课程,使得女子美术教育日趋完善。

二、女子传习所中的工艺美术教育

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始于女子传习所。《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对女子传习所的定义为:“清朝末年女子学习简单的文化、技艺的场所,是中国近代女子职业学校的萌芽”②。

至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投资设厂。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并进行职业训练,以获得谋生的技能。到甲午战争以后,“实业救国”、“富国强兵”的思想被广泛传播。1907年建立了皇家绣工学校,又名“女子绣工科”③,此校可算为第一所官办的女子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开创了我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雏形。但是,这时候的女子实业学堂大多是私立性质。

女子传习所主要是为解决女子生计问题而成立的,因此传习所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设有速成班和长期班两种。因学生修业期限不同,所学的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学习绒线、纺织、造花等与机器工业相结合的手工艺为主,而另外一种则是以需要学习一定专业绘画技能的刺绣工艺为主。前者以上海速成女工师范传习所为代表,后者以南通女子传习所为典型。

三、女子学堂中的美术教育

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从这两章程的立学宗旨中不难发现,建立女子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以辅助家庭生计。

(一)女子小学堂的美术教育

女子初等小学堂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女红、体操、音乐、图画科目。其中女红为正科,图画属于随意科。女子高等小学堂设有修身、图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女红、体操,音乐等科目,女红、图画皆列入正科。女子初等小学堂的图画科为随意科,是否开设此课,要视每个学校的授课情形而定,“如加课其一,可就他教科之每星期钟点酌减一点或二点钟充之;如加课其二,可酌减三点或四点钟充之。”④到了女子高等小学堂,学校还会教授一些简单的几何画,让学生能使用一定的绘画技巧以表现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物体。

(二)女子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

“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思想实际上有功于中国女子师范教育,而且正是这种“男女有别”的思想促成了清末女子师范学堂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子美术教育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伴随着中国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

女子师范学堂图画课程要旨为“在使精密观察物体,能肖其形象神情,兼养成其尚美之心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要学习写生画、临本画、几何画等内容,同时教课内容中提出“并授以教授图画之次序法则”。说明学校不仅教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同时也注意教法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充当合格的女子小学教师。女子师范学堂没有女红科,而是以裁缝科与手艺科代替,学生所学内容更为精细,以便毕业之后充当女子小学堂教习。

四、女子美术教育的专业化

(一)专门女子美术学校的出现

1918年2月由唐家伟创办的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在上海霞飞路成立。过去的美术学校虽然是以美术学校命名,但大多所教授的都还是以职业教育为主,比较注重女子传统工艺技术的教授。1920年4月12日,该校在《申报》登出招生简章,称“本科以传授美术发扬国粹造就专门人才,提倡女子职业为宗旨。此校的美术教育内容还是有一定的职业性质,但是已有了油画、国画等科目。

(二)美术课程的专门化

专门女子美术学校图画科学生毕业,她们学习了写生技巧,但却没有学校让她们在专业上继续深造,于是就出现了1919年5月12日神州女学图画专科毕业的丁素贞、史述等屡次联名来函要求到上海美术图画院插班学习。上海美术图画院举行校务会议,决定经过严密的考察先收插班生,但限定名额,学校提供膳宿。虽然招收女生,但并未实现男女同校,刘海粟认为报考女子来学的程度不一,不能一致招收,因此别立分院。1920年8月在林荫路神州法专旧址另设上海女子美术学校。

1921年上海女子美术学校颁布学校简章。学校设立西洋画科、中国画科、剌绣科、师范科四科。与男校简章相比,女校除了为女生设置了一个单独的专业――刺绣科外,在课程量的设置上和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与男校也是相同的。这次分办女学有许多人不满意,经过几次谨慎讨论后于1922年,不另立分校⑤,女子终于可以和男子一样进入上海美专就学。

从上海美专开始接受女子入学则标志着美术教育不再有性别之分。女子在美术方面的学习,不再强调刺绣、缝纫等课程,而是与男子一样学习绘画,男女所学内容一致,这使得中国女子美术教育终于走向专业化的境地,同时也宣示着女子成为与男子一般的女艺术家的可能。

从1907年学部制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开始,直到1929年女艺术家参加第一次全国美展获得成功。这期间女子美术教育的发展经受了诸多的波折,但终究还是开创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为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增添了光彩,在中国女性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注解: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10月第一版,第797页。

②卢乐山,《中国女性百科全书一文化教育卷》,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80页。

③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47页。

④朱有撤,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65页。

⑤刘海粟《上海美专十年回顾》朱金楼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页。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社出版,1961.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朱有撤,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蔡元培 中等美术教育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一、历史背景研究

近代美术师范教育发端于南京的“三江师范学堂”,后改称“两江师范学堂”,是清廷较早设立的官立师范学堂。三(两)江师范自1902年创立至1911年停办。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即教育部长),在他任职期间对中国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作出过大量开拓性的贡献。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院校创办历程上的重大贡献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蔡元培堪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根基的奠定者。1911年11月他回国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文中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个方面有机相连,相辅相成,“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①以这一方针为基础,1912年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②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教育行政当局明文发表的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教育方针,首次把美育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培养方式纳入教育方针,其意义不可小觑。1104年也就是宋朝的崇宁三年,出现了“画学”这种以皇家组织承办的宫廷艺术教学机构,但这种御用艺术教育机构仅为迎合皇上的艺术审美意向做封闭的小范围艺术培训,对社会大众艺术教育没有广泛影响。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长期以来最主要的艺术教育方式都是师徒传授的作坊或私塾模式。这类模式比“画学”影响范围更广,可是由于其办学机制和教学组织模式的局限性,因此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社会艺术教育的内在条件。加上艺术多被看做文人怡情养性消遣娱乐之物,所以相应的艺术教育并没有被充分重视。直至民国成立,蔡元培将“美育”写入民国教育方针开始,艺术教育才被教育界高度重视,被大众广为关注。蔡元培极为重视美术教育:“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他积极推动国立艺术专科院校的筹建,认为只有培养起国民“健全和谐的人格”以及“宁静而强毅的精神”才能从品德和心灵教育的层面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并具备完美品行的新一代国民。而能够达成这种教育目标的途径就是培养艺术大师和美育人才,这一蓝图无疑当起步于现代美术院校的建立。

1911年8月1日,民国教育部举办了一场名为《专门学校暂行计划案》的讨论会,在会上蔡元培提出了应从全国范围统筹安排,设立法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及美术和音乐一系列专科学校,总计85所。学校设立的地点都在交通便利、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2省会城市。以法律、政治、农业为首要学科,以医药和工业学科及其他为次。经过50多位议员的集体讨论,大家提出经济上还存在相当的困难;蔡先生指定的地点又无切当之标准;需要之次序也不甚适合。从而以种种理由否决了蔡元培提出的“音乐专门学校规程案”和“美术专门学校规程案”。不过,蔡元培关于民国艺术教育的具体方案经由此会初露端倪,现代艺术院校的筹建动员开始进入了议事日程。

二、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初创

虽然创办音乐和美术国立专门学校的提议被否决,但是创办现代艺术院校的愿望一直萦绕在蔡元培思绪里。辞去教育总长一职后,应孙中山之邀蔡元培赴任北大校长,在成功革新北京大学办学风气的这段时间里,蔡元培又一次向教育部提出要成立一所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在蔡元培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教育部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着手准备在北京创办一所美术学校,并派遣郑锦(后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筹办一切事务。此事在1917年11月1日的《晨报》上公开报道过③。同年11月10日《晨报》报道:“兹闻教育部已拨款万余元以为该校开办之费,则该校开办之期当不远矣。”一所国立美术学校的开办费只有区区万余元,可见当时北京教育部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同时期的南京公立法政学校每年经费为五万六千元,为江苏省拨款。尽管北京美术学校是以国家名义开办的,但在经费的配置上与国立学校的标准相去甚远。

民国第一所国立艺术学校经过蔡元培长期坚持和动员终于成立了,但由于经费的限制、师资的短缺等缘故,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在办学之初只能先开设中等部,学科也只有绘画和图案两科。学校中等部分为预科一年和本科三年。受当时学术思想、教育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思想,社会上对以美术为学业的学者有了认同,有志于学习美术的青年不在少数,因此报名参加北京美术学校入学考试的学生达300名左右,学校“拟照原定学额每科加取10名”。1918年4月2日举行了首次入学考试,报考本科的学生入学考试的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共七种科目。报名入读预科的学生必试科目包括“国文、算术、图画、历史、地理、理科”共6门。考生文化水平以中学一年级修业完毕为标准。从上述考试科目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专业考试之外,文化课的考核也相当缜密。

初创时期的北京美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及养成师范学校中学校之图画手工教员为目的,因此课程安排紧密围绕上述目标进行。学校规定中等部的修业年限为5年,预科1年,本科4年,图画手工师范科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在中等部预科修业1年后,需经过考核,成绩合格允许毕业者才能升入本科(此处的本科仍属于中等部,高等部的本科直到1922年才设立)。预科一年中每周课时达36小时,本科4年里每周课时多达40小时。

学校还制定了从预科到本科第四年的教学纲要,这份教学纲要表达了学校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培养艺术的全面人才。不管学生将来是从事纯粹的艺术创作还是进行艺术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专业课和理论基础课同等重要。课程表中明文规定各科不同阶段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从创办之初就明确各课程的形式、内容及要求,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体现。

学校自始至终极为关注教师群体的素质,这是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决定了学校的影响力。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在开办之初虽属中学性质,但聘请的教师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学者,他们大多是留学西方,学贯中西的文学家或艺术家。为支持学校办学,蔡元培更是亲自执教美学课。曾在日本留学10年,专工美术的著名艺术大师陈师曾任花卉、山水课的教师,北京大学叶翰教授兼任美术史课程,留日归国的著名画家李毅士任素描课教师。当时,陈师曾的艺术思想和作品中就有了中西艺术交融的痕迹,提出“宜以本国之画为主题,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借鉴西法之真确精似,而得中西画法双方讲求之益”。与蔡元培融合中西画法的观点不谋而合。1918年,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中就对中西文化及画法关系做过言简意赅的表述:“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④在列举意大利、法国画家曾采用中国画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后,又说:“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望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像及田野风景。”⑤

三、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发展

早在1925年,林文铮和林风眠在法国就提出:唯有中西方文化艺术相互融合才能有助于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个性和时代特色之全新艺术图景。蔡元培很是欣赏和赞同,且颇为器重这两位青年才俊。他本人也要求艺术家要:“注意于新旧画法之调和,中西画理之沟通,博综究精,以发挥美育。”⑥国立北京艺术学校培养了诸如王子云、刘开渠、雷圭元等一批优秀学生。1922年10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被教育部正式定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停办了中专部及师范科,开设中国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系、音乐系和戏剧系。

1926年3月林风眠正式就任校长,带来西方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重整旗鼓,进行课程改革,使学校焕发了生机。当这项崭新的艺术教育事业初露端倪时,北京的时局又发生变化,军阀政客又开始对学校事务指手画脚,扼杀了林风眠的艺术教育改革。次年7月,新换任的教育总长刘哲横加干涉北京的教育格局,改组了9所北京国立学校,同时停发各校经费,改组后把原来9所学校的办学经费从206,977大洋陡然削减为150,000大洋;又将学校并入京师大学校。刘哲亲自兼任美术部学长,林风眠被免职,又把戏剧系、音乐系取消了,恢复男女分班。军阀对于该校的摧残、压制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此时蔡元培意识到在北方军阀执政的形势下难以维护一所国立艺术院校所需稳定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到思想文化相对开放的中国南方城市筹划再创一所艺术院校,谋求中国艺术教育的全新格局。1927年10月他电召林风眠、王代之等人前往南京大学院。林风眠被任命为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王代之和林文铮就任大学院法文秘书。他们都是留学法国的“海外艺术运动社”的主要成员,致力于中西艺术的沟通。

1918年成立的北京美术学校开创时是以中学部为主要教学机构,4年后转为高等学校。这所国立艺术中等美术学校的创立,为之后中国艺术科班教育开启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先河,更为中国美育事业积累人才奠定基础。在北京美术教育横遭军阀势力阻挠和干涉后,蔡元培招集艺术教育家们在南京聚集,一方面是为保全这支千载难逢的艺术教育队伍,为建立国立艺术院作人才的积蓄,另一方面是他关于南北对立统一艺术教育格局形成的一次尝试。

注释:

①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第二卷:134.

②同上,第130页.

③教育部筹办中之两学校.晨报,1917-11-1.

④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第三卷:208.

⑤同上.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土山湾 工艺美术教育 天主教 艺术产品

土山湾文化土壤丰饶,曾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它不仅对中国近代绘画影响深远,也对中国近代的摄影、印刷、建筑、天文、航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山湾孤儿院的整个职业教育模式,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土山湾的历史渊源

1846年,清政府解除 “禁教令”,徐家汇成为天主教传播的一块宝地。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加之江南地区灾害频繁,位于上海法租界的徐家汇有大量的弃婴存在。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设立了孤儿院,维持孤儿的生存,只靠募捐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孤儿长大后需要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另一方面教会发展迅速,宗教用品需求数量不断增大,如果向欧洲订货,不仅花费大而且单程就需要半年之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化生产尤为重要。

关于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的创立,有关记载如下:土山湾有一育婴堂,为天主教所设,其创始在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初堂在沪南,继而迁至距徐家汇约十余里之蔡家湾。太平天国时,战火四起,堂事中止,所留孩童亦星散,直至同治三年(1864)始再迁至土山湾而定居矣。此育婴堂实即一美术之工场也。

二、土山湾孤儿院的教育体系

1.全日制小学教育阶段

20世纪初,孤儿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小学,1941年定名为慈云小学。小学设初小四年,高小二年。高小期间除普通学科的学习之外,每天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各工场了解工艺流程。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使孩童通过学习能够粗通文字、写算。

2.半工半读阶段

高小毕业后,继续两年时间的半工半读学习。上午七时至九时,上国语、代数、理化、地理、外国语等课程;下午一时半至三时,上修身、打样等课程,使其将来具备充分的国民常识与知识基础。每日除早晚上课,其余时间皆在工艺训练班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木工、制鞋、雕刻、油画、水彩画、印刷等技艺。目的是使“孤儿们于学业上具有初中程度,工艺上获得灵巧之手腕”。

3.学徒阶段

两年的半工半读阶段后,进入了学徒阶段。孤儿院内办有各种工场,引进并传授西方的各种技艺。管理修士根据学徒的天赋和兴趣,分派至工厂学习专门技艺。学徒阶段是六年,毕业后,或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

土山湾孤儿院创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体制,摒弃了狭隘的师徒模式,师生间没有传统手工作坊的依附和雇佣关系,课程设置也比较规范。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当时的孤儿、学徒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了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艺。

三、土山湾对近代工艺美术作出的贡献

天主教耶稣会为办好各个工场,先后派出许多有各种技能的神父和修士到土山湾。这些指导者,在技艺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为土山湾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画馆创始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就出生在雕塑世家;再如法国传教士马历耀,是一位建筑师,造型艺术家,精通营造学,徐家汇的许多天主教建筑都是他设计营造的。

土山湾孤儿院在文化贡献方面和影响最大的是图画馆、印书馆和木工部。

1.土山湾画馆

图画部对外称土山湾画馆,是孤儿院最早设立的部门。土山湾画馆采用的是西洋美术的教育方法和体系,教学中多以临摹写生为主,并辅以石膏像等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这种西画的传习,构成了土山湾画馆最明显的专业特色。有一些临摹欧洲名画的作品,售价昂贵,往往三四尺见方就要七八担米钱。另外,土山湾在西洋画技法还不断融入中国画笔墨和画法,轰动当时国际艺术界。1933年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徐汇记略》,对“图画馆”记载:“近日新添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中国彩绘玻璃,此为第一出品处。”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在土山湾的影响下,所谓“壬寅――癸卯学制”,第一次将美术纳入了教学内容,并规定高小以上美术为必修课,为近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

2.土山湾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1876年,是当时中国天主教最早最大的出版机构。土山湾印书馆最先把石印术、珂罗版和照相铜锌版技术设备引进中国,极大促进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土山湾印书馆平均每年出版中文图书50种,250000到350000册,到20世纪30年代,曾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

3.土山湾木工部

木工部生产的工艺品,技艺精湛,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到东南亚和欧洲,被称作“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现陈列在土山湾博物馆的土山湾牌楼,便是由德国建筑师葛承亮,带领土山湾孤儿院的十几个孤儿制作完成的,是中国传统雕刻工艺和西方雕塑艺术结合之典范。土山湾牌楼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甲等大奖章”,这是当时的最高奖。

土山湾美术工场以西方传教士文化为载体,在“中体西用”的半开放氛围中,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建立了适应自身长期发展的模式。土山湾美术工场的建立,对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起了启蒙和催化作用,促进了当时工艺技术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J].时事新报,1942.

[2](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9篇

1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兴起的历程

顾名思义近代美术教育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兴起的,受当时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伴随着政治文化的更新与交替,形成了全新的美术教育形式,所以说要想细谈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首先要从当时动荡的时局、美术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和经典的人物形象入手,具体内容如下:

1.1社会风气的改变: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早期阶段,大约在19世纪中叶以下,我国美术教育还处于相当迷茫的时期,受到了国外美术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冲击,当时的名流美术艺术家,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不能参与到美术教育行业中,致使我国美术教育无法建立完整的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之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对于西方美术形式的接受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在传统美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画的绘画特点,进而促进了美术艺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关注度,以及美术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直到20世纪20年代,大量归国子女参与到了美术教育行列中,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水平,同时吸引了大批有为知识青年的关注,继而形成了美术教育的雏形,为我国后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近代美术教育发展问题:在我国近代时期,受封建文化和社会格局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缺少教育基础人群,人们将精力投入到生活当中,没有额外的余力来参加美术教育活动,与此同时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高层人员为了应对社会形式突变带来的影响,被迫改变了美术教育的形式,致使美术教育处于被动的位置。

1.3经典带动人物的影响:近代美术教育兴起于我国社会经济最不景气的时期,在国内外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下,文人墨客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不同,在团队内部始终存在一定的争议。以鲁迅为例,鲁迅曾经毫不保留的对上海艺术展览提出了批判的看法,直言斥责上海艺术展览全无艺术的影子,无非是一种商业展览形式。除此之外提到近代美术教育就会联想到的人物,非蔡元培莫属,蔡元培拥有海外留学资历,思想非常先进,并发自内心抵制封建文化思想,肯定了美术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为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风潮思想,提高了我国近代美术教育活动的活跃度。

2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兴起的意义

2.1美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来源于人自身的天性特点,讲究学以致用的浑然天成,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绘画形式从根本上,体现了自由与洒脱的天然意境,并在时代变迁中融入了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遵循着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同源的准则,进而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传统绘画风格。我国近代时期社会不够安定,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体系不够完善,不同的文化思想在同一个时期发生了碰撞,形成了全新的社会思想形式,对我国绘画艺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入提升了我国美术的审美能力,最初接触的西方画作是由传教士带来的作品,完全不同的美术风格形式对我国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造成了冲击,使人们的审美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改变,促使传统的美术艺术逐渐向西方化方向发展,丰富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形式特点,继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多面性[3]。

2.2美术教育形式的改变: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在异常动荡的时期启动,经历了大约50年左右的进步和发展,终于从封建教育形式转变成为了现代教科书式的教育形式,从根本上实现了教育思想模式的转换,可以说我国现代化美术教育的发展,与近代美术教育的活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美术艺术在近代时期不仅融入了西方艺术形式的特点,与此同时也融入了日本美学特征,并在甲午战争之后,正式走入教育改革阶段,在美术教育改革初期,由梁启超等先进人物带领,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式的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项目中融入了西方美术教学,开设了独立的美术教育师范学校,提高了不同美术风格在民间的流传速度和影响范围,提升了人们对于西方美术形式的熟悉度和认同度,为我国现代化美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大量的参考教学资料。除此之外通过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让我国美术教育摆脱了封建式思想的影响,重新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凸显了近代美术教育富有人文精神的发展特点,与此同时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促使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向思维多元化方向发展,为近代美术教育向现代化美术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我国美术教育在近代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大量外国美术艺术文化的流入,以及先进思想知识青年的参与,让我国美术教育在一段时间之内保持相对活跃,并且有效的吸收了不同美术艺术风格的特点,提高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多样性,继而为我国现代化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价值意义。

近代美术教育范文第10篇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教育是学生在中学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何谓美术?何谓美术教育呢?

美术,根据商务印书馆2012年推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884页解释,一为造型艺术,二是专指绘画。基于此,一定程度上说明广义的美术意指所有与造型艺术相关的门类,而狭义的美术专门指绘画。①但无论是广义的美术还是狭义的美术,其中所包含的“造型”“绘画”两词,都说明美术是一项需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艺术门类,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令积极参与其中的人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感受、情操陶冶,进而提升人的素养与内涵。在这个基础上,笔者给中学美术教育下的定义便是:由中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的以学习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提升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内在涵养的一门必修艺术课程。

美术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或许并不是直接而快速的,但它却是能够在精神层面给予中学生心灵滋养的文化艺术,它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中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对中西方的美术教育及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做出粗浅的解读。

一、西方美术教育溯源

从某种角度讲,巫术信仰可视为最早期的美术形态。但在西方美术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文艺复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美术教育在这个转折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文艺复兴的前期,美术教育主要还是延续中世纪行会作坊模式那种单纯而机械的造型技艺训练模式。大约在15世纪的中叶,首先是在意大利,画家们开始体会到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足。有些年轻画家就开始从事仿古,仿当代作品和画模特儿的工作,借此弥补画坊教育的不足。这很快就引起了西方绘画观念的变化:绘画被看成是对智慧的激励,而不是什么手艺的训练。一批艺术家脱颖而出,影响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到了16世纪下半叶更是产生了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所美术学院―――迪塞诺学院,为西方的美术教育揭开了新的篇章。②以此为时间拐点,西方的美术教育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所所美术学院开始出现,美术教育由作坊模式开始向学校教育模式转变,一大批美术爱好者开始以更加密切、专业的眼光来关注美术本身,众多画家、雕塑家、建筑师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一系列可以汇聚美术、艺术精英的组织纷纷出现,其中尤以意大利的罗马和佛罗伦萨这样颇具艺术气息的城市为代表。而直至今日,意大利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艺术、美术氛围最为浓厚的国家,而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也始终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美术殿堂,那里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美术精英,他们以自己卓越的美术造诣惊艳着众人的目光。

西方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其中尤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笔者有这样一种观点,现目前国内构建“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培养模式,是直接地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主义”呢?简单地讲,“人文主义”是以肯定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中心主题的思潮,当然也包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人的能力。肯定人的价值与能力,是“人文主义”的核心,该思潮的所有内涵都是紧扣“人”这个根本的。而对于人体内潜伏的创造能力与塑造能力,它们是需要唤醒的,需要让它们表现出来,加以发展,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也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西方自文艺复兴后,包括绘画在内的诸多艺术门类都纷纷出现了主要展示人的内心、人的情感等更为强调人的主观世界的艺术珍品,而比如以凡・高、保罗・高更、保罗・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更是直接强调绘画作品应真实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可见美术巨匠们对人本身的重视。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美术教育,沐浴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将其深远的影响传播到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美术教育在承袭着西方美术影响的外衣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始了其源远流长的发展。

二、中国美术教育探源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书先生认为,中国固有的艺术教育的基础是由孔子奠定。从存世的《论语》和《孔子家语》中可知,孔子的确是一位深谙画理、擅长鉴赏的艺术家,不仅如此,孔子的门下还有众多门生,其中就不乏精通音律的音乐家以及画家、雕塑家,他们的交流、探讨、努力,一起为我国艺术的茁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徽宗于崇宁三年(公园1104年)在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专门培养绘画人才,为中国历史上的美术教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宋徽宗又在国子监另设画学,稍后画学则被并入了画院,成为一个由皇家全权监管的画院,培养了众多的绘画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本人也是一个精通音律、精于绘画的艺术人才。在众多的美术门类中,属中国传统绘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这其中又以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技艺更为精湛。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的硝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这也让一直沉溺于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中国人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尤其意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这其中也就有有识之士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开始尝试一些教育改革的措施来达到疗救国家的目的,一时间科举制误国误民、改革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新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冒了出来,随之同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其文化渗透也一并到来,其中的一个表现是教会学校在中国大量出现。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出现,根据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书先生的说法,由近因和外因两个元素组成。近因如废科举、兴学堂。科举教育是以私塾教育为特征的,私塾教育排斥艺术教育,近代学校教育则包括了艺术教育,因此,私塾教育与学校教育实际上成了艺术教育变动中划时期的分界线。远因呢,则是由于西洋人传教和通商的关系。洋教和洋货的大量进入,使得西洋的艺术为中国人所认识。直观性很强的艺术,甚至成了“欧化”的主要远因,“须知最易感受欧化的,

莫先于艺术,莫捷于艺术,莫普遍与艺术,莫深刻于艺术”。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除了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科目之外,还教授画法课;1867年又设立马尾绘事院,培养专门的制图人才。随后开设图画(制图)专业的学堂越来越多,如天津电报学堂(1880年创办)、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创办)和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创办)。而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图画成为学校必修课程,这是近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突破。1906年,学校监督(即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一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促进了绘画的发展,直接地为我国近代美术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美术教育开始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业出现在历史上,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国美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似的的发展,对后来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我国正式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则出现在19世纪末。我国早期艺术教育家吴梦非先生在后在自己家乡筹办了一所多以国画的描绘方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小学。此后,一些有志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效仿日本和欧美的美术教育体制,开始编写一个与美术教育有关的教科书似的的纸质图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美术教育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但却绵延不断地发展、壮大。③

三、美术教育在中学阶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诚如蔡元培先生觉察到的那样,唯有将美育教育与诸如德育等教育品类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利于对人的培养。中学生,可以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这首先是因为,只有将美术教育融入中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才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科学的“三观”是关系学生一辈子为人处世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试问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学生,他如何能够成长为一个于社会、于家庭、于自我有益的人?中学生处于心智不那么成熟的人生阶段,他们对待世界、对待社会的视角与眼光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美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使学生具备了高尚的情操与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开启他们用美的眼光与更宽厚的心胸正确认识世界、对待社会以及自己以后漫长人生道路的智慧。可以这么说,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让中学生更具智慧、更具情怀,从而令他们保有更多的热忱与激情来对待学习与生活,从更长远的层面来讲,良好的美术教育是可以影响中学生一生的一门艺术学问。

其次,将美术教育融入中学生的日常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更多的能力,这其中,笔者以为尤以培养学生爱的能力最为重要。在这里,笔者所谓的“爱”,它是一种热爱世界与生活,热爱学习以及热爱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高尚情怀。众所周知,爱是维系各类情感的基础,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爱都最基础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同样的,笔者以为爱也是中学美术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和精神要素。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为引导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爱才催生了美术教育。冰心曾说过:“要写好儿童所需要而又便于接受的东西,我们就必须怀着热爱儿童的心情,深入儿童的生活。”“爱”是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原动力,她注视儿童世界的目光总是那么温情,以一颗充满爱与关怀的笔描绘着儿童的生活,因此,她的作品一直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她的《小橘灯》和《寄小读者》等还是中小学生喜爱的经典名篇。④同样的,学会爱、学会观察与体会爱也是中学生进入美术世界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收获,在良好的美术教育中,学生从精神层面获得了美的享受与爱的陶冶,无论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亦或是一首精致的音乐作品,它们都能令中学生在与美有关的世界徜徉,荡涤他们的心灵,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继而令他们收获到更多了解自我、认识世界的线索与视角,开启他们审美的道路。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良好的美术教育对中学生而言是必须的艺术陶冶。但它的实现,最为需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相,在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平等交流,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因为,正如笔者在论文开头所指出的那样,美术教育不仅专指绘画类的艺术,还指与造型艺术相关的所有艺术。甚至于,美术教育应该是贯穿与我们生活点滴的有关于美的教育。

结语

综上,笔者从美术的定义出发论述了美术的内涵与要求,并系统梳理了西方与中国两个维度的美术教育的发展,力图清晰地呈现整个美术教育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以中学生美术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论述了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的深远影响。希望笔者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令中学美术教育得到更多、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84页。

2、本部分的写作参考了李振林的《西方美术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一文。

3、本部分的写作参考了《中国美术教育发展》一文,详见http:///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853)

上一篇:乡镇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城管队伍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