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05 16:50:20

经济思想概论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以国防经济史上典型人物(涉及相关的军事家、战略家、学者等)的思想为代表来概述中外经济战思想,并通过阐述传统经济战在当今世界的延续和新表现,认为中国要从平时和战时做好防御性经济战准备。

关键词经济战思想 新表现 当代意义

“经济战”(经济战争)作为一种达到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的独特手段,历来备受众多思想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也曾被用于诸多战争中。经济战包含着打击对方经济力、增强己方经济力两方面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当今世界成为一个隐蔽经济战的时代。

一、中外经济战思想概论

1.古代西方国家的“以战养战”思想

古代西方国家在战争中十分注重对经济战争手段的利用,各国常常为掠夺敌国劳动力、土地、粮草等物质财富发动战争。古罗马著名军事家凯撒曾言:“让我们以敌人丰富的资源解决我们军需的缺乏”。李奥六世在其《战术学》中对“以战养战”的经济战做了理论阐述。军事家拿破仑也认为要“以战养战,就地补给”。拿破仑时代使用经济武器创造的大陆主义是经济战最早的战例之一。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中认为:以战养战、集中兵力夺取敌人最富裕的地区是达成军事战略目标的重要方法。

2.中国古代的“因粮于敌”和“轻重论”思想

针对“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兵法•军争篇》)和“国之贫于师者运输”的情形,著名军事家孙武主张“囤粮于敌”。孙武在《孙子兵法》还指出,“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即因粮于敌的经济意义在于掠敌补己。孙武的因粮于敌思想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古代经济战思想的丰富内容,如断敌粮道、抄其委输、取其秋谷、废其农时等。

与孙武同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主张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的轻重之术,《管子•轻重》足以可见。轻重之术,即一国通过与别国的经济交往,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同时破坏别国的经济实力,以便在经济和政治上控制别国。封建时代国家的富强与否关键在于生产和储存的谷物多寡,所以轻重论者主张本国谷物不外流和别国谷物流入本国,为此要提高本国谷物价格。实施“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的轻重之术,“然后可以朝天下”。以“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的贸易策略,迫使对方在经济上依附于自己,以使天下臣服。

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很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在与匈奴等国的贸易中采取“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的方针,会使匈奴等国的牲畜和畜产品,“尽为我畜”、“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这种主张利用贸易来控制支配别国的经济战思想在中国古代实为可贵。

3.经济封锁是经济战的有效手段

在20世纪30-40年代(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新的世界大战酝酿的时期),日本学者森武夫 在《战时经济论》中指出,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未来战争,除直接打击战时敌国武装力量的武力战外,还要有进行经济上破坏的经济战。他认为,经济封锁是经济战中最有效的手段。实施相应手段和措施使敌国与外部世界“断绝一切通商上、金融上及交通上的关系”,以达到彻底经济封锁,从而实现其军事和政治目的。

4.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战思想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中国经济战思想的典型代表董问樵 和、。董问樵认为战时经济是国防经济的一个阶段,其涉及一国国防经济的形态和变动情况,而并非论及该国参战与否。他也指出,战时经济实施的有利时机应该是在战争迫近时,而不是在战争开始之后,而经济战是战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军事家在1938年的《论抗日游击战争》中提及“经济战争”,并详细论述了经济战的目的和方法。的《论持久战》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和中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战略判断和决策,其渗透了经济战的思想观点。

5.外贸具有战略性含义是“经济战”的实质

“冷战”时期的施莱辛格 深刻阐述了贸易战。他认为外贸的战略性在于一国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战争实力、改变本国和盟国与敌国的相对地位,主要通过“供应”(提供经济资源)和“影响”(采取政策密切或断绝贸易关系)两方面因素作用于国防。施莱辛格当时针对美苏贸易政策,认为美国应该“建立一个与全球防御相一致的全球贸易”体系,以便于美国在外交上最大限度以贸易往来拉拢其他国家,封锁苏联,达到其战略利益。

6.对外经济援助是战略的商业性兵器,其目的是获得国防和政治利益

施莱辛格将经济援助深刻阐述成为美国日后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推行霸权主义和和平演变的思想基石。因此,经济援助可以成为战略利器。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冷静对待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认清经济援助的战略意图。当然,经济援助并不能总是有效地实现战略目的。对外经济援助有利于援助国进行宣传战,可以提高其国际地位、获得军事同盟国,增强受援国的社会安定和受援国对其的友谊;而当援助成为一种例行公事时,受援国就会由感激变为更多挑剔或嫌少,同时易引起受援国和假想受援国之间的矛盾。

7.经济战的守势与攻势

攻势经济战包括经济封锁、经济抵制和经济占领等,守势经济战包括经济绝交、经济抵制和经济保护。守势经济战指用武力保护本国的经济作战能力。现代战争依赖于战略原料的供应,所以保障本国有足够的战略原料是守势经济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拉可夫斯基 认为,对外贸易与平时储备能够保障战时战略原料的供给。而战时重要的对外贸易往往遭到敌国破坏,尤其是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尤为重要。日本的石井洋 针对冷战时期的日本问题提出了保护海上运输线、维持造船能力及对干预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以此保障贸易安全。

二、当代经济战的新表现

1.传统的显性经济战具有新的内涵

经济掠夺战由传统的资源掠夺战向资源战演进。其作战手段也由武力向多元化发展。高技术战争下的资源战即可通过如物质吸引战时人力资源,或通过构建新的经济格局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来获取资源,同时利用所获得的资源借助于国际经济法规、政策等制度规范来打击和削弱敌对国或潜在敌对国的经济基础。

经济封锁战在高技术战争下将可能突破地理和传统概念的范围,出现诸如信息封锁、国际服务封锁等新形式。

经济破坏战在高技术战争下的作战空间和作战方式将不同于以往。一方面,以往单一的军事战场逐步演进到隐蔽的网络战场或外层空间战场;另一方面,以往以军事打击为主的作战方式将演进为诸如信息战、心理战等高技术手段,用以破坏对方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

2.当代的隐性经济战趋于突出

当代的金融战关键在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把握和应用。一国可利用国际金融工具等制造敌对国或潜在敌对国的内部金融危机,从而搞垮其金融体系,进而破坏其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

当代的贸易战涵盖了民品贸易和军品贸易,出于战略利益,有意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等限制向潜在敌对国出口某些物品,或限制潜在敌对国的某些物品进入。

当代的信息经济战即利用高技术战争会以信息战为主要手段作用于经济领域以期破坏对手的信息纽带进而破坏其经济基础,从而实现其战略目的。

三、经济战思想的当代意义

经济战本身包含着打击敌方经济,保护己方经济两方面内容。对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而言,中国应做好应对敌方或潜在敌对方经济战的防御工作。

1.做好和平时期反经济战的准备工作

(1)健全国民经济体系。首先,和平时期经济建设中的对外开放要将着眼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依据施莱辛格的思想,正确看待经济援助,不能一味乐观地表示欢迎。其次,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要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另外按照高技术战争条件,合理安排工业设施在空间上的布局,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保证战时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加强金融监管。从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入手,有序监控、完善金融监管,并以此为基础适度放宽必要的和可能的资本出入管理,积极消化国内储蓄,放宽必要的信贷政策,加大国内资本的利用率,引导外资走上我国密集度较低的产业与部门,从而完善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这样,就能在和平时期减少金融危机的爆发率,同时也能避免潜在敌对国向我国发动金融战。

(3)注重贸易的战略性含义,善于利用国际规则。施莱辛格对于贸易的战略性含义的把握和认为贸易战是经济战的实质等思想对于当今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我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警示意义。首先,我国应该做到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规则,善于利用国际世贸组织的例外条款、国际惯例、幼稚工业保护等优惠条件,保护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反经济战的经济基础。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的法律法规,做到与国际接轨。不断缩小与现有国际规范的差距,为我国反经济战奠定国际规则基础,防范国际敌对势力利用WTO等规则对我国进行经济打击和制裁。

2.战时对重要经济目标要实行严密防护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国内的所有经济目标都存在被打击的可能性。针对这一点,日本学者石井洋的经济安全保障等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防护机构。这样有利于组织防护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重要经济目标进行严密的防护措施。其次,适时转移和搬迁有战略性的企业,以免重要经济资源落入敌手。再次,注重保护重要的交通运输线等,尤其是海上运输线的畅通,对于采取守势经济战的国家尤为重要,这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在制定军事战略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必须注重相应信息平台的保护工作,减少或避免信息经济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世奇,郑学益.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9,179.

[2]张振龙.中国军事经济史.蓝天出版社.1990:581.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改革 专题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普遍不高。因此,应当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设置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变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4年。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的面貌展现的。第二阶段是1985年~1992年。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简称8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调整。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四门:《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这个阶段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阶段是1993年~1998年。199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简称98方案),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设置。第四阶段是1998年至今。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98方案中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将《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整合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另外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原来的《形式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2005年秋季率先在部分院校试点,该方案简称05方案。当前全国各高校所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05方案后课程设置的名称。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2005]64号文件《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这个“更应该”为05方案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所有课程指明了改革方向,即要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根据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这种整体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与其他三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为了实现现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部门宏观对四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体协调。对于各门课程的重复内容,可以在课程开始前的备课过程中,进行合理分配和设置,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引起的教学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出现。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自身教学内容整体性的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设置好专题,要使专题内容自成系列。具体专题内容的设置可以不囿于教材的先后顺序,但是各个专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其三,是每一个专题的具体内容的教学要体现整体性,通过对本专题内容的合理安排,使得各专题的内容具有逻辑自洽性,才能在讲授过程中真正让学生信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总体方向的基础上,我们在此对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改革加以介绍,以期抛砖引玉,为其他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共计54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2学时,实践课时为12学时。理论课采取专题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分为九个专题。各专题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专题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2学时);专题二:探寻世界的本原(4学时);专题三:世界的存在状态(6学时);专题四:认识世界的形式和尺度(6学时);专题五:人类历史之谜(6学时);专题六:无可逾越的卡夫丁峡谷(10学时);专题七:历史的终结还是过渡(4学时);专题八:苏联的经验教训与中国的发展(2学时);专题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学时)。实践课按照实践课教学计划,结合理论课的某些教学专题,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专题一安排4学时的实践课,教学主题为“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为“大学生信仰、消费、婚恋观等状况调查”,实践形式为“进行调查并撰写报告”;专题二安排2学时的实践课,教学主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实践教学内容为“阅读经典作家原著”,实践形式为“撰写读书笔记、读后观”;专题五安排2学时的实践课,教学主题为“天下兴亡为己任”,实践教学内容为“当年社会热点问题”,实践形式为“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专题六安排2学时的实践课,教学主题为“枪炮与玫瑰”,实践教学内容为“资本主义新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实践形式为“讲座”;专题八安排2学时的实践课,教学主题为“执政党兴衰史鉴”,实践教学内容为“日本自民党、苏联共产党败亡的录像”,实践形式为“观后观、心得体会等”。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内容重点突出,问题意识鲜明,并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朱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发展实践 《概论》教学 整合

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任务。《概论》课与国情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实践结合在一起,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从而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将地方发展实践成果作为《概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地方发展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地方的发展实践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个具体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展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强有力说明。

具体说来,地方发展实践成果就是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地方特色、对其他地方发展实践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成果,包括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事例等。例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7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4位。同时,浙江在发展过程中也总结出了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浙江经验等。

这些富有启发意义的地方发展实践,无不体现出了各个地方勤奋进取、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保证了当地经济发展不断迈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发展奇迹,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具有经验价值的思考。根据《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利用《概论》课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将地方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案例和经验、理论巧妙地穿插、整合在《概论》的教学过程中,使它们成为《概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整合将在传承与发扬地方发展实践的经验、优化教学内容和启发学生、坚定学生信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到《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概论》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大课堂”。地方发展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概论》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使课堂讲授丰富生动,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概论》课教学必然要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使理论更加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度。

首先,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概论》教材理论体系非常完备,篇章结构及其逻辑安排也很合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深刻的思想性、突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实践性。[1]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难免显得单调抽象、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在弄清相关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后,还应该结合地方发展实践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根据讲课需要对地方发展实践的案例进行取舍,在遵循教材的基本结构、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延伸知识的宽度,拓展教学空间,丰富理论教学。一切理论皆来源于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概论》课的教学空间不应该“停留在书本上,局限于教室里”,而应该存在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2]而地方发展实践为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正是安徽小岗村的实践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原型。地方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因此,只有将地方发展实践成果整合进《概论》课教学中,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时,既要注重理论成果的本身阐述,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层面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到课程中来。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恰当地选用各种事例来阐述理论,二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解答各种疑惑。[3]这样,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

最后,从地方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正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拼搏向上的宝贵财富。《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它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定向作用。[4]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除了应接受良好的知识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提升和引导,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这是他们未来能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时刻在变动,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不加强思想教育,就容易出现道德观、价值观的扭曲。地方发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具体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感染和鼓舞学生。

以浙江地方发展实践为例,我们就可以找到许多可以整合进《概论》课教学中的许多具有说服力的实践资源和理论资源。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浙江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首家个体私营企业、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首家股份合作制的城市信用社会、首部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法规等,都发源于浙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方面,浙江也摸索出了多个创新,例如著名的温岭市的“民主恳谈”形式。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展现,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多个理论层面,是高校《概论》课的有效资源,可以通过案例开发、实践教学等手段,与各章内容相结合,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三、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堂的途径

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是让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头脑。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地方最新发展实践的成果,分析这些地方发展实践的成果与教学内容的应对关系,本着贴切、鲜活、真实的原则,将地方发展实践有机地整合到案例中去。融入了地方发展实践成果的案例具体形象,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感知的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此,以“情感―认同―导行”的方式学习,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5]通过将地方发展实践融入案例中,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最佳结合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的“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问题时,就可以将我国浙江企业的产品遭受国外技术壁垒这一问题作为案例,来说明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以质取胜的战略。当然,在应用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辅助功能,它不能替代教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案例只是希望通过大量的数据、生动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是应该与教材结合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将地方发展实践巧妙地整合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资料研讨。《概论》中很多章节的内容,基本上涉及地方发展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地方发展实践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些资料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将平时整理的资料或案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加以讨论。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可以利用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来说明“多种所有制”在中国的地位及作用。(2)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概论》课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反映地方发展实践的多媒体资料非常丰富,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新闻媒体相继推出了大量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纪录片,如《破冰》、《复兴之路》、《辉煌60年》、《伟大的历程》、《中国崛起》等。通过选择性地观看这些视频,让学生分析视频中关于地方发展的典型案例,从而明白地方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近距离观察地方发展的最佳机会,对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现实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安排,如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制订具体的社会实践方案,有计划地参加、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地方发展的了解,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概论》课中所述理论的理解,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4)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地方发展实践为《概论》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而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则为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概论》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在本地资源上建立起来的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参观、现场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切实体验到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性。(5)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有益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正视社会现实,追踪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发展实际,确定要讨论的主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互相交流,这样,学生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反思理论的价值。

总之,将地方发展实践结合进《概论》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既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使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丰富鲜活的案例,从而加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够生动活泼地走进课堂,帮助大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及其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4]贾亚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教育探索,2010,(4).

[2]史婷婷.开展社会调查,培育公民意识――社会调查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0,(9).

[3]熊晓林.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5]黄桂华.改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公修课,《概论》课不像其它专业课,直接表现为传授某种职业技能,它更多的是向学生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们清楚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道理。传统的讲授方法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个黑板,机械地给学生灌输,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信息庞杂的社会,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趋于片面和幼稚;他们强调个性,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反感情绪和偏见,再加上高职院校生源水平的两极性,学生们心理上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学习态度普遍比较被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上好《概论》课,真正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

一、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教师的政治信仰和坚实的理论功底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启发和主动引导。个别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欠缺,无法正确分析和解释课程中的知识点,只好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科本身的发展性特点以及时代、学生的变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成为教授者的同时,更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身。《概论》课涉及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时间跨度很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随时补充自己的资料信息库,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是《概论》课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不论原来学什么专业,承担《概论》课以后,一定要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我党领袖人物的著作、传记、回忆录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等,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清楚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决策过程、时代背景和客观依据。同时,要善于借助网络,查阅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和现实,为讲授《概论》课累积背景资料。

二是《概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概论》课教师要达到生动的教学效果,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地解释教材,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注重政治导向和思想性。教师可以把教材的内容整合成若干个模块,按照每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根据教材第五、六、八、九、十、十一章相关内容可以整合成“社会理想、现实与我的成长”模块,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才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个主题后,可以策划实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自强不息的佛山职院大学生”系列活动,并且把“佛山职院学生先进典型案例采集”,作为这个活动项目的子项目,从而使讲授的内容与开展的活动环环相扣,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与社会现实联系很密切,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贴近,能教会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内容必须贴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例如,党的十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内容涉及课程的几个章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进行补充。同时,还要关注好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中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教师只有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紧密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够关心社会现实,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二是内容必须贴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也大多来源本地区,他们对本地区的情况也比较熟悉,比较关心。在《概论》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联系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出现在身边的人物,来说明和印证所讲的内容,缩短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走出学校尽快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对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产业升级改造”“推动自主品牌建设”这些概念时,教师要选准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可以和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目前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战略相联系,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加深这方面理论的学习、认识和掌握,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部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J].科技资讯,2008,(21):172-173.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概论”课;教学;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67-03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05”方案而设置的一门理论必修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它的教育效果,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创新。”[1]

一、“比较教学法”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比较教学法”,就是需要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有意识地把一些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建立比较对象,并对它们加以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差异。“比较教学论是比较学科、比较教育和教学论发展的必然产物。”[2]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比较教学法”由此而产生。“比较教学法”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很少被采用。在近几年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概论”课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更能提高其教学效果。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学重点。“概论”课在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它着重讲“理论”。而其他课程如“纲要”课则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这门课程着重讲“历史”,它与“概论”课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比分析四门思想政治公共课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做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二,在“概论”课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概论”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把这门课程的理论讲深和讲透,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使得学生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例如,在当代中国,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这需要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明确“概论”课中比较的内容

除了要了解比较教学法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准备“概论”课中比较的内容,这是在运用比较教学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概论”课程所涉及到可比较的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应该把这些内容系统化,并向学生展示。

(一)关于理论的比较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它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理论轨迹,准确地向大学生阐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1.把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比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创新之处。教师在讲述思想的过程中,通过比较,突出强调其创新之处,从而让大学生深刻地掌握其知识。“在思想创立过程中,以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4]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形成,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创立这种新理论的人需要具备创新精神。通过比较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比较。“概论”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回答不同的历史问题,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例如,思想是形成于革命和战争时代,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总而概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丰富的实践比较内容。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关于教材具体内容的比较

除了要把“概论”课程的理论讲透之外,还要对这些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为了加强学生对“概论”课的重点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教师更加需要运用比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它分为四大部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布局;三是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下面就以第八章为例来说明。“第八章?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阐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本章共分四小节,在第一节里,可设置比较对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并以此基础来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市场经济的四种模式及主要特征。第二节可设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区别;第三、四节可设置比较对象为: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分配制度的比较;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之比较。由此看出,对第八章的教学很适合运用比较教学法。教材的其他章节也可以如此类推设置比较对象。

(三)关于实践性教学的比较

“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可以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且还在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5]

在“概论”课的实践环节里,尽管每个高校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在实践过程中都会有可能使用到比较教学法。就以我校的“概论”实践课为例,我校的社会实践课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学完“概论”课程前七章的内容之后在大二的暑假开展的。教师会在学期末给每位学生发出关于社会实践课的通知。通知有几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假社会实践;二是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是对社会实践提出具体要求:

1.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用图片及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表现出来,调查报告必须插入自己的实践图片;

2.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需要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篇幅大概3000~5000字,不足或超过规定字数均扣分,下学期开学第1~2周提交给任课教师。

在暑假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实践之前已经对“概论”课的理论和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学生通过观看等实践方式,把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与教材里的理论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距,并寻找其原因,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实践报告。

三、明确和坚持比较教学法的原则

比较教学法具有生动具体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教学效果。但是,列宁曾说过:“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6]因此,担任“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比较教学法,在运用比较教学法过程中需要坚持几个原则:全面整体性、客观性、积极性。

1.关于全面整体性原则。“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7]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在“概论”课上,关于理论内容的对比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除了要比较它们的理论概念本身之外,还要注重比较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等各方面。这样,在运用比较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对整个理论体系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教材里具体内容的比较,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除了要比较双方的共性和个性之外,还要注意研究分析它与国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在运用比较教学法时,要遵循全面整体性的原则,切忌片面化和绝对化,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其作用。

2.关于客观性原则[8]。这意味着我们在运用比较教学法时,不是盲目的去比较,而是需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这样,就需要教师广泛搜集充足而又可靠的相关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同时,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标准来开展“概论”课的比较教学活动。

3.关于积极性原则。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比较观念。比较教学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能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个性,显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我们把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行比较,并不是为了比较哪一种理论更好,而是为了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同时,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2][7]陈时见.教学研究的新视角――比较教学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

[3]田克勤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强.理论比较法在“思想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9).

[5]孔祥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6]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陆作人.浅析“思想概论”课比较教学法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概论”课 教学质量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概论”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概论”课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任务和当前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采取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1 专题式教学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的形式讲授,可以更加灵活地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针对性强。“概论”的总体设计是帮助高校的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因此,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如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在专题二里面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旗帜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重点讲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及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计两到三个专题。这样既促进教师深入钻研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又增加教学过程的新意。

根据不同的专业,以专题的方式讲授使理论更加深入、透彻。如:第十章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就可以以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的结构来教学。首先,讲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定义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窘境。当今中国文化断代严重(案例:专访杜维明)。提出问题:我们能从韩剧中学习什么?十六大报告对文化的定位。再次,讲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本身创造巨大财富;产品中蕴含巨大的品牌文化附加值;营销必须注重当地的文化传统。最后,讲解文化引领价值观的培育。由文化对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乐观、悲观的心态同在,对人生肯定、否定的评价呈双峰分布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上述情况存在?(存在就业、学习、情感、经济压力)问题出现怎么来应对:增强挫折适应能力和培育情绪调节能力。

以专题的方式讲授,一方面使学生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进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地打乱原有课程内容布局,以专题的方式讲授。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却把书本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立场都讲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观点,又能引导学生充分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2 对比式教学

对比教学法,是适合大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之一。“概论”课上的部分内容是同学们在高中时就学习过的,而且有些内容他们记得很熟了。比如:第八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部分同学们来说,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境遇,如何避免重复,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涉及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教学。这也要求老师必须根据每一章的具体内容来寻找讲课切入点。

以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例,在讲市场经济部分时。世界各国之间的市场经济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宜短时间对比来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生知识广度。给学生依次列举了三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从摇篮到墓地”——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所以最后决定安排讲解结构如下:以对比作导入的引子,每个国家都只讲特色,然后进行特色总结再引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间的过渡句就是“如果说‘自由’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商标,‘社会’是德国市场经济的商标,‘福利’是瑞典市场经济的商标,那我们中国市场经济的商标又是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将同学们带入到课程中,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领悟和把握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使理论观点鲜活而不苍白,具体而不抽象,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 讨论式教学

为了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研讨、案例研讨及综合研讨等不同形式展开。如:任课教师把本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由6~8名同学组成。每个小组指定1位同学负责。讨论的主题可以由老师先布置,然后经过同学的对这个问题的参与、思考、探究,在课堂上经由小组其中一位同学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最后再由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使学生对此问题有更加的清晰认识、准确把握。讨论是教学既发挥了师生之间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讨论主题的设计上,围绕各主要章节的相关重点、难点、热点展开,主题应该有较大的讨论空间。如:通过对“三农”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通过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对民主法制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之后,任课教师应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点评,再进入下一内容的讲述。在讨论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着重通过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比式教学,以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其专业特色、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贵清.关于讲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8).

[2] 吴树青.概论课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06(5).

[3] 张迎利.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 (6).

[4] 吴树青.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教学的任务和要求[J].德育与党建,2007(7).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47-02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方案要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程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概论》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目的是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知识[1]。但是在实践中,不少高等学院的《概论》课教师都反映这门课程很不好上,一方面是学生不喜欢听,上课干啥的都有;另一方面就是逃课的学生多,常常会出现一个教室里只有区区几个学生的情况。而学生也普遍反映《概论》课枯燥乏味,没有意义,远不如专业课实用。这不可避免地造成老师上课有畏难情绪,不愿担任授课任务;学生上课有完任务心理,靠点名保证上课人数。这样势必使《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概论》课主讲老师,都应该充分认识《概论》课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反思《概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们不喜欢《概论》课的原因,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概论》课成为大学生们喜爱的课程。

一、大学生不喜欢上《概论》课的原因

通过各种媒介报道以及与不同高校的《概论》课老师交流发现,不少高校大学生们不太喜欢上《概论》课。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笔者在2006年接受《概论》课教学任务时曾在大学生中进行过一次比较深入的调研,结果发现有大约9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提高理论素质”,有将近70%的大学生认为《概论》课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有帮助”的,而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纯粹不喜欢《概论》课。通过文献检索,笔者也发现其他老师也有相关的调研,情况也大致差不多,也就是大学生们并不是一味不喜欢《概论》课,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分析了,既然据大多数大学生都不反对《概论》课,而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们不爱上《概论》课呢?为此笔者多次深入学生,和学生座谈,交朋友,发现学生们不喜欢《概论》课的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当前《概论》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2]。我们现在的《概论》课理论教育意味太浓,内容相对抽象,与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实际有比较大的偏离,这些都使大学生们觉得《概论》课比较远离自己;再加上教育手段和方法枯燥乏味,对这些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们缺少吸引力。

二、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充分认识《概论》课的重要性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作为高校《概论》专业课教师,必须自身要先充分认识《概论》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性。《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对学生讲述《概论》,那么教师首先就必须相信马克思主义,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课堂上是一套,课后又是另外一套,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够去相信教师的理论。作为高校《概论》课教师,不但要相信马克思主义,还要充分认识到《概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概论》课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且培养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释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使当代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这些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三、上好《概论》课的主要途径

1.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是前提。《概论》课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无论是理论性,还是政治性都是非常强。因此《概论》课教师授课和其他教师授课不同,不能阐述教师的一家之言。授课内容既要全面准确,还要理论的正确性,不能模模糊糊[4]。由于笔者在高校长期讲授《概论》,也是一名党员,我用了好几年时间系统学习了《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等著作。出于对伟人的敬佩,我系统阅读了大量关于著作,特别是我把的108首诗词全部背过,并把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故事都详熟于胸,成了诗词的传承者。唐山电视台专门邀请我主讲诗词故事。同时我还坚持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从中摘取与讲课有关的内容补充教学,使《概论》课能紧跟当前形势,具有时代气息。

2.丰富教学内容是保证。大学生们之所以不喜欢《概论》课,教学内容上“高而空”是一个主要因素。实际上《概论》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应该密切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开拓创新。《概论》课绝对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以及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就为我们改革教学内容开创了无尽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宏观的思想政治转化成微观的要点,让学生在切近生活的一个个鲜活的微观现象中掌握理论知识要点。《概论》课教学内容要注入现实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引导大学生调研社会热点问题,并撰写调研报告,向政府“建言”。笔者自己就积极参与唐山市组织的献计献策活动,所撰写的报告多次获得金奖和银奖,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改革教学方法是关键。即便是有非常好的内容,僵化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不喜欢上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情景体验法、案例教学法、实践参与教学法等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广泛采用多媒体计数等现代教学手段。我们有不少优秀影视作品,如《开天辟地》、《南昌起义》、《长征》、《开国大典》、《》、《孙中山》、《在1925》、《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邓小平》等,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候可以组织大学生们观看,就中国人民对两大国情的历史认识过程,对两条道路的历史选择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历史过程展开讨论。笔者还组织学生背诵诗词,每节课我都用五六分钟自己先背诵两首诗词,并向学生简单介绍背景知识,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背熟。并定期组织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们热情很高。

4.强化实践教学是抓手。《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把实践作为推动《概论》教学的强有力抓手[5]。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学校不能组织实践考察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笔者所在学校领导很重视《概论》教学实践活动,每年都会组织几次考察实践活动。主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唐山市的区域实际和产业发展,考察曹妃甸工业区,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考察山区经济,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巨大落差――环京津贫困带;对于考察活动,大学们的兴致非常高。在考察前老师就组织学生就考察的目的、要求、背景进行详尽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分组或者个人就考察实践的某一问题撰写对策分析报告。考察结束后学生们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展开讨论,撰写报告。由于考察活动影响很大,不少还没有上《概论》的年级纷纷找老师打听能不能提前上《概论》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孟宜林,黄旺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

[3]杨兰.高校概论课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探索[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

[4]王辉.高职院校“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5]朱伟.关于高职思想政治概论课问题式教学操作实效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D135017)和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JY009)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视力保护技巧范文 下一篇: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