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5:05:17

教育科技论文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MOOC(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使得多人相信,未来所有的大学教育都面临彻底的变革,现代科技真正解放了教师与学生,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若是冷静地思考这一新的教学技术,我们会发现,它在教育方面所能做到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两年前,网络公开课堂曾盛行一时。由于公开课堂的高质量、全免费、易获取的特点,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体验那来自国际顶尖大学里的神秘讲座,可是,许多人在网络课程中学习了一两个星期之后,从此再也没去拜访过。究其原因,一是资源来得太容易,人们根本不会珍惜;二是网络课堂与实际课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式,一个是虚拟的,另一个是真实的,即使是用现代技术将真实的课堂完全逼真地呈现出来,它终究是一种技术效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心态;三是时间与场景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空里再现过去的信息,信息本身已经有了本质不同,它被加入了各种与原始信息无关的东西,如录制角度、拍摄效果、声音处理、播放情境、现场环境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结果。西方的教育评论家看到:“有人认为,教育必须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这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基础,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基础不再稳定。在丹尼尔看来,它代表了一种非常狭隘的、建立在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学习观,它不重视学习者的思考和自我实现。”MOOC的应用原理和网络公开课堂一样,只是加入了互动环节和一些更便捷的功能,使上课方式与真实课堂更接近而已。无论是公开课堂的支持者,还是MOOC的支持者,只要他们以此为依据而预测未来的学校即将消亡,那么,他们所理解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所以教育可以被浓缩成一堂课。这种逻辑将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教育活动过度简单化了,可以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思想的一个误用,它将人与知识和环境之间割裂开来。知识的传授以及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仅仅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在此以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不经意而偶然接触的事情、多种多样的季节里所出现迥异的心情以及由这种心情所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个人思维和情感的影响等等,其中没有哪一种情况不对个人人格及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所综合起来的结果,才是教育的结果,而现代科技在这些方面是无能力的。因而,“直到今天,英国牛津、剑桥以及另外许多英国大学的教学过程的核心,依旧是与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地进行,依旧注重陶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罗列事实”。

二、教育科技的两难困境

“技术的进步已经在某些地方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将来还可能产生过剩。所有这一切都为实现公平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也是产生不公平、彼此疏远和暴政的根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说。我们已然看到,教育技术的进步,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两难困境。例如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而一般学校与他们的差距就会更大,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国家投资教育的压力在总体上也会更大;教育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教育本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是教师、学生、情境等在各种条件下的互动而导致的结果,现在越来越趋向简单化,成为简单的知识呈现;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会更大,一些地方连基本的教室都难以建立,而在另一些富裕的国家里已经可以舒适地坐在家里享受远程教育所带来的便利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影响到人们判断力的形成、自我探索精神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因为大量的虚拟信息要么是经过筛选的,要么是非常随意的,信息质量的低劣和来源方式无形中对个人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的进步使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少,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有时会超过一个成年人。普通教育方式很难再激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即使为他们提供最完善的技术环境,他们也可能会由于缺乏自我学习动力而置之不理。不仅青少年如此,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更加普遍。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本可以成为极好的学习工具,然而,绝大部分人都将它当成了一个娱乐工具。为尽量减少现代网络在大学中的危害,很多高校还采取了按时熄灯、断网的强制手段来督促大学生,但是,这种方式最多只能让学生节制上网娱乐,却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之后,这种强制性管理方法对于限制学生上网娱乐的行为根本无能为力。教育技术除了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之外,在课堂之外———学校这一大环境中同样产生影响,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科技革命迫使教育伦理与价值标准持续改变。比如运用现代科技来管理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助于使师生更加遵守规定,但也会由于限制了师生自由而招致不满;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距离疏远并导致人情味淡薄,好教师的标准莫衷一是;教育科技使教育本身的内涵变得不同,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再适用于描述今天的教育,很多教育观甚至开始颠倒这种思维,教育者要成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将变为教育者的教育者。

三、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育

在现代大学中,教育技术在很多方面被教师所误用,由此产生一种“唯技术”倾向,即一旦离开了教育技术,就无法进行教学。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反而成了教育技术的辅助。唯技术倾向已然将教育技术看成了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这种倾向的深远影响在于,科技占据教育活动的核心逐渐改变了教育者的教育思维———用技术可以代替人来教育。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在某些教育活动中发生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在很多大学的课堂里,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公共课程,将自己的讲话录制成视频,然后每次上课时就让一个学生按时点名,按时播放,借助现代教育科技一劳永逸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任何形式的教育,只要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有其不变的一个本质。这个本质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教育是使人成长为文明人并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活动,其能做到的就是动物所做不到的。人类由于有了可以使所有活动统一起来的条件,才有了文明的出现,这种条件便是人与动物在行为能力方面出现分离的标志。毫无疑问,教育活动是创设这种条件的原因。根据文化教育学的观点,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正是由于人类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它在帮助个人自然性生长的同时,也在引导个人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个体人格以及思维情感的全面完善,这个特征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的共性,它是通过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普利瓦迪尔(Privateer)评论高等教育迄今为止一直由“各种再生产技术”主宰并“以传播重复性知识”为特征。这种观点其实就指出了教育技术的根本问题。

四、教育技术无关教育本质

“大学在教学上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曾引起很大反感,以致难以说服一些人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老实说,当教师进行教育而不只是授课时,现代化的千奇百怪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因为大学水平的教学必然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教师要随时对这种反馈作出反应。人们更应该知道教育手段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从讲授中解放出来。”教育科技作为现代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能做的,除了极大地改善信息呈现方式,并解放了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功能以外,它无法触及教育的本质部分。一旦将教育科技视为教育的核心,并天真地以为可以取代人为的活动,那么,这种想法实际上就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视教育为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即使是比动物高一些的技能信息的传递),即等于认为,人类教育行为的结果与动物自发行为的结果趋向一致———皆是追求简单的生活技能。陶布特(Tolbott)在提及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教学不需花多少钱就能轻而易举地提供“堆积事实的教育模型”时。认为这会削弱传统的教育提供者的作用,并接着推测,或许学生最终也会成为多余的人,因为“将信息从一个数据库转入另一个数据库远比从一个数据库转入人脑效率高得多”。学术界有一个大家默认的假设,即教育技术将引发重大的机构改革并“使教———学过程产生革命性剧变”。这种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容易给人误导。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告诉人们,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形成,但那不是真正的理解,动物也无法理解它所学会的一切。在教育中,尽管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介可以取代教师而在短时期内教会学生很多技能,但无益于学生真正理解,就如我们可以教会鹦鹉唱歌,却无法让它理解音乐一样。“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后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 态。 无 可 挽 回 的 分 裂 状 况 正 在 威 胁 着 人类。”从依赖自我到依赖物体,知识存在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转移,人们的学习也渐渐依赖人以外的物体。

也许这为知识的传播和保存带来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外界的依赖将人类置于被动之地,使知识存在的潜在危险也同步增大。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灾难发生之时,一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面临浩劫,而这种浩劫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便是破坏储存知识的物质载体,其中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从知识传授方面来讲,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依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会随着教育科技的变革而失去地位。六、教育科技的未来———令人兴奋却恐惧的不确定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所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大大超越地域的概念。学校不再是教育科技所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地域与时间也不再是制约教育活动的关键。全球各地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降低了国家边界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也成为一种社会建制,而不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建制。教育科技会因教育理念的改变而面临未知的挑战。“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所面临的根本改变,是今后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育技术的革新,如果没有有效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知识的创新、转换与传承方式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正将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与此同时,自己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的彻底颠覆,也对未来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挑战。教育科技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过度的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学习有可能导致历史传统断裂,并使以往的一切教育知识变得不适应,就如人类在纸张出现之后,书写代替了记诵而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遭到极大否认。这种否认的代价就是,人类再也无法像文明诞生之初那样,对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并透彻领会了。

毫无疑问,未来的教育科技完全有可能使高度的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此时,自由学习将为众多人喜爱。问题就在于,个人总是需要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自我既不脱离社会与历史,也能使个人本性得到最好发展。如何使这一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又不相互影响,是教育活动进步的一个核心标准,而高度的个性化教育究竟是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还是有益于促进这种平衡呢?“科学与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最后,科学技术还必须帮助人类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不被科学所奴役。”所以,如何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避免被科学所奴役,并使人类知识可以顺利地传承,是未来社会一个重大的问题。科技越发达,科技本身在教育中的地位可能会越小。这种矛盾性的问题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越平常的东西,我们越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就提到:“现在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所有领域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的时代,以至于一代人在政治学、工业、商业和工艺学领域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对于他的儿子可能毫无用处。如果新的一代要想找到走出明天的迷宫之路,他们所需要的是原则,而不是资料、事实和有用的小常识。”这足以说明,人类的教育理念和对科技的态度会持续改变。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出现尚未经过任何历史考验,而经过历史考验的教育理念又不得不在科技发展之后遭受遗弃,人类可能进入下一次不确定的崭新的尝试时期,这段时期是漫长的。由现代科技所支撑起来的教育是否最终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问题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充满兴奋却带有一些不安。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1.1科普教育的具体概念

所谓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而科普教育就是指采用一种公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参与方式来对相应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普及和传播,以达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而实际上科普教育就是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是社会学科知识,总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普及性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只要让受众群体达到了一个实际的知识学习目的就算是达到预期了。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更多的科普知识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和改进的了。运用科技馆良好的进行科普教育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完善改进的选择。

1.2科普教育的实际意义

之前所说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的普及教育,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新兴事物和科技出现了。在以前旧时代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其实都是一些封建迷信,是需要及时摒弃的,不然都很有可能对自身甚至对周围都带来伤害。而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良好的实现对这些不科学思想进行破除,让人们更好的回归到一个科学真实,充满真理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让所有人都能更好的去了解全世界,去了解全宇宙的奥秘,因此良好的科普教育其实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让整个人类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并大众化的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普及。因此科普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良好的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极大推动。

2情景故事的扮演和实现良好的帮助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2.1情景故事的扮演以良好的提升兴趣

预定时间在科技馆中进行一些情景故事的扮演能良好的提升对于科普知识的相应兴趣。其实科普知识从知识性的角度上来讲是比较乏味和枯燥的,理论是实际现象阐述更多,没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但合理的引用一些相应的科幻故事或者自行编排,在科普馆中进行情景故事扮演自然就能更好的吸引他人的兴趣。每一个人都从本能上拥有一个表现欲。所以面对一个表演的机会,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感觉兴奋并且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提升的兴趣自然就能更好的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由此才能更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而在表演中合理的穿入一些相应的科普知识不仅不会是整个表演活动显得枯燥,而是为其设定了相应更为专业而深邃的背景,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让所有人都能更加投入进来。

2.2在扮演中更深入的理解相应知识

干涩的理论知识讲解是难以很好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方式就很难起到更好的普及效果。走马观花的浏览然后象征性带过相应的知识内容只能让人觉得很随意,而不会去注重记住那些相应的知识了。在故事扮演中很好的提起人的兴趣,自然就能很好的实现其相应的关注度,在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内容。人在实际的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最深刻且记忆持久度最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更好的帮助进行一个科普教育的实行。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指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易于人们的学习理解,良好的情景故事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3展品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

3.1注重对展品表现形式的创新

大部分科技馆的主题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相应的展品内容也就相应的都比较相似。因此合理的对展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就能更好的推进科普教育的推广以及人们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度。而更新展品的表现形式将不仅仅是更新展品的外观设计,应突破原有的外观设计形式,要能反映展品的形象,要有视觉冲击力,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还有就是注重更新展览环境,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更好的引起人们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心,让人们愿意去动手和参与学习这些相应的科普知识学习。

3.2注重对展品的宣传方式的创新

不仅仅是对于展品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还有对于展品的宣传方式有也同样要进行创新。目前,大多数科技馆的展品一般采取在科普展厅内展出的形式。但其实完全介意在现代科技馆中采取定期举办优秀展品展览,并进行相应评奖活动来对展品进行宣传。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科技馆展品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科技馆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品聚集在一起,让公众有机会领略创新展品的风采,从而又可大大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良好的展品和丰富的知识也同样需要人们知道才能有机会来进行相应的学习。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前社会即便是好东西也需要人们去了解知道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加强宣传方式的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良好推进。

4结束语

科普其实就是对自然学科知识和社会学科知识的一个相关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东西都在不断被发现和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就需要这样一个科普教育来对人们进行良好的知识普及,科技馆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些功能。而良好完善的形式创新能更加有利于帮助进行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能更好的被大众所吸收,从而全面的提升人们的科普知识基础。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企业就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技术及产业竞争中立足。所以,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我们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学生的规模和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创新培养。众所周知,自2002年大学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渐渐显现,学生较以前的冲劲不足,毅力减弱,且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下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学生状况,不应自怨自艾,随波逐流,而应该适时创新,大胆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以更加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往往是理论几周实践几周,甚至有的学校从头到尾都没有进行实践教育,这就破坏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会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太过密集无法掌握,同时在实践环节学生又不能完全联系理论进行操作,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讲过,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进行教学,集中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实践又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设定相关实践环节,根据设定的题目进行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没有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完成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方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演示法,③练习法。通过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掌握理论和时间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入新世纪,教育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方式,不能妨碍学生重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多思维发展,多给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1.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知网;地区影响力;核心作者群;研究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3-0113-07

收稿日期:2017-03-05

作者简介:涂阳军(1980-),男,湖南华容人,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及教育量化研究;宋雅欣,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学术影响力是期刊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最有效的表征,体现着期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地位。通过文献计量学量化分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于明确期刊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知识基础建设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工程,始建于1999年6月,目前已建成全球文献量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各学科领域文献查询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基于CNKI数据来分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例如,基于CNKI 2001~2009年数据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的评价[1];基于2005~2014年CSSCI、CNKI两大数据库对《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影响力的宏观描绘[2]。

《大学教育科学》原名为《机械工业高教研究》,始创于1984年,由湖南大学和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联合主办,2008年入选CSSCI扩展版,2010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大学教育科学》近年来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非常注重刊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和指导性,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的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对该刊的载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3],但所用数据主体时间点(2003~2012年)在该刊进入CSSCI检索之前,且未对该刊区域影响力及关键词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CNKI数据库中《大学教育科学》2008~2016年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该刊总体学术影响力以及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等的量化分析,全面探讨《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的现状,以为提升该刊学术影响力提供可能的参考。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我们登录中国知网,以“大学教育科学”为刊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年份为2008~2016年,共检索到1 350条记录,删除49条未署名研究者的记录(包括剪影、总目次、书讯、稿约、作品集、招生简章、单位简介或事项宣传),正式分析中用到剩余的1 301条记录。整个数据收集持续约147天,全部数据均采用手工收集并人工匹配,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11月18日,数据截止到《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5期(含第5期)。

本研究采用SPSS2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期刊总体、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报告结果主要以图表形式呈现。

三、学术影响力分析

(一)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考查和分析期刊的总体学术影响力时,一般会从绝对被引量、相对被引量(即影响因子)、影响广度、半衰期和即年指标五个方面进行考查,但一般较常用的指标为前三个[4]。在前三个指标中,后两个指标均与第一个指标“绝对被引量”紧密相关,是基于第一个指标经由影响力公式转化运算的结果。鉴于此,本研究只考查第一个指标“绝对被引量”。2008~2016年《大学教育科学》刊发论文篇数及总被引数,详见图1。

从载文量来看,9年间《大学教育科学》每年载文量非常稳定,基本维持在145篇左右(含书评文章),波动幅度非常小,约为±10篇。从每年总被引数来看,越接近研究发表的时间点,总被引次数越少,这与被引数的本质相一致,因为距离研究发表时间点越近,优秀论文可能还未被学者关注,或者受到了关注,但引用该论文的新论文还未发表,因此,新发论文的被引数总体不会太高。从被引数最高点出现的时间来看,该刊被引数最高点出现在2008~2010年,距今6~8年,时间相对较短,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刊发的论文有效捕捉到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该刊2011年与2012年被引次数保持了稳定,该结果表明该刊在此期间刊发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论文,因而在间隔两年的时间内,期刊总被引次数仍未见明显衰减。

(二)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论文被引数既体现了学术界对某个研究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学者群对某个观点的认同度。论文被引数越高,表明该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或观点受到了本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表明该学者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高被引论文的出现受到发表时间的强烈影响,往往时间越长,被引次数越多,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越高。因此,本研究在正式分析中以年为单位报告结果,但因篇幅所限,仅报告每年被引数排前三的论文,包括作者、篇名(不含副标题)和被引数,结果详见表1。

从研究主题来看,高被引论文涉及到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包括质量、课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大学制度等方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教育科学》对研究热点的捕捉与关注,详细内容见“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部分。

(三)核心作者学术影响力分析

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其中那些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被称为该刊的核心作者)[5],计算得到M值为2.84,实际计算中取整数3,以此为标准,得到核心作者共计56人,总共194篇,人均发文量3.47篇,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2.61%,占发文总量的14.91%。这表明这些作者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表现出了持续的关注,而且对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保持了持久的研究热度。

有29位研究者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在25次及以上,2008~2016年期间这29位学者的被引频次共为1 856次,人均64次,占期刊被引数的32.75%。这些作者包括董泽芳、潘懋元、张应强、胡弼成等。该结果表明,这些作者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其学术观点得到高等教育群体较广泛的认同。

(四)地区学术影响力分析

按第一单位来划分论文的归属地区,该指标不但能直接体现期刊论文的地区分布,还能间接反映该刊在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正式分析中,单位名缺失的论文有10篇,实际分析的论文数为1 291篇。《大学教育科学》论文作者单位分布在中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国外8国,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法国、加拿大、南非和英国,结果详见表2。从结果可知,就中国各地区而言,《大学教育科学》刊文地区分布不均,湖南、北京、江苏三地区居于前列,共计746篇,占比57.34%,而海南、青海和发文量各仅有1篇。该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具有亲湖南地区、亲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特征。另外,台湾、香港地区各仅有1篇,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跨港、台的交流较少,在这些地区影响力较弱。就地区篇均被引数来看,对《大学教育科学》贡献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地区是辽宁、天津、甘肃、湖北、福建、北京、河北、重庆、上海、山东和湖南,这些地区所发论文的篇均被引均大于4.2次,该结果一方面表明这些地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在这些地区有较佳的学术影响力。

《大学教育科学》近9年刊发了国外8个国家研究者的论文,表明该刊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就国外8国刊发的论文数和被引数来看,美国科研机构的篇数不但最多,且被引数也最多,篇均被引数达到了9.58次。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教育科研机构为《大学教育科学》贡献的被引数最多。因此,该刊未来可加大与美国各科研机构的联系,侧重刊发来自美国科研机构的论文,逐渐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高等教育科研舞台展露拳脚。

(五)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

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来计算核心机构,最高产发文机构是湖南大学,发文量共计184篇,按上述公式计算得到M值等于10.16,对结果取整数,按10选取得到所有的核心发文机构,结果详见表3。

从核心发文机构来看,表3中14个机构均在高等教育或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学术影响力,如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论文机构学术影响力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为基础教育研究强校,如各师范类大学;另一类为高等教育研究强校,如厦门大学等。从发文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表现出了亲湖南地区高校的特征,湖南地区两所核心机构发文数达到300篇,占总篇数比达到23%。太过集中于单一地区少数机构的特征似乎对该刊被引数产生了轻微不利的影响,这从篇均被引数可以看出。篇均被引数能够测量在发表了同等数量论文的情况下,各核心机构对《大学教育科学》贡献被引数的大小。按此计算,核心机构为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其篇均被引数最高,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最后是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来自这些机构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相对较小,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相对较小。整体而言,与教育学优势机构相比,高等教育研究优势机构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更大。

(六)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

关键词为论文核心内容的精要概括,能够体现本研究领域内研究热点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对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已经成为透析某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标准分析程序”,受到了许多研究的广泛关注[6]。研究采用R软件词频分析包,对《大学教育科学》及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①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以考查《大学教育科学》在捕捉本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影响力,考虑到关键词分析主要用于捕捉研究热点,其时间跨度一般为5年,遂在比较分析中将2010~2016年分隔为两个时间单位:2010~2015年以及2016年,分析结果以图形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详见图2~图5,为了更细致地进行量化比较,表4还列出了《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排前20的关键词。

图2~图5中,关键词的重要性由词的大小来表征,词所占面积越大,表明该词在关键词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该词在本研究领域越重要,越可能是本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就2016年的词频比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关键词词频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高度重合,显现出的共同热点研究词包括:教育、大学、高校、教学、高等教育、学术等。由表4可知,《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重合的高频词有15个,占前20个热点词频的75%,该结果表明:如果以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来表征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则《大学教育科学》有效捕捉到了本研究领域至少75%的研究热点,但学科、人才培养和创新高频词并未出现在《大学教育科学》排前20的高频词中,这表明该刊未能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研究热点,长远来看,这会对提升期刊被引数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高频词的分析也发现《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从该刊独特的热点词频,如书院和知识等可以管窥一斑。

就2010~2015年的词频比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关键词词频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重合度也比较高。从表4可知,两者重合的高频词包括:教育、大学、高校、教学、高等教育、发展、学术、制度、研究、文化、教师等。《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重合的高频词有11个,占前20个热点词频的55%。该结果表明:如果以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来表征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则《大学教育科学》有效捕捉到了本研究领域(2010~2015年间)过半数的研究热点,但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和学习等高频词并未出现在《大学教育科学》排前20的高频词中,这表明该刊未能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研究热点,这会对提升期刊被引数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高频词的分析也发现《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该刊独有的热点词频包括课程、社会、实践、理论、价值、评价、政策、思想,这也从侧面反映该刊具有亲理论与思想研究,亲评价、政策与实践研究的导向。

从2010~2016年整体情况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捕捉本研究领域热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其比值由55%上升至75%,与此同时,其突出书院和知识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

四、结论与讨论

从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以及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六个方面的量化分析结果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但在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期刊影响力和论文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每年的载文量非常稳定,对比高被引论文主题可以发现,《大学教育科学》能够有效捕捉研究热点,准确反映高等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核心作者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拥有一个学术造诣较高、对刊物影响较大的核心作者群,如董泽芳、潘懋元、张应强、胡弼成等。从地区影响力与机构影响力来看,在国内,《大学教育科学》刊文具有地区偏好,亲湖南地区、亲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研究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强校成为该刊论文来源的核心机构。该刊也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从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整体上能够有效捕捉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该刊越来越突出书院和知识特色,更加彰显了期刊的特色。

《大学教育科学》作为高等教育类学术研究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该刊的学术影响力,可资参考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远大于一般论文[7],可充分挖掘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研究内容等信息,并应用于刊文筛选过程,刊l可能贡献更高被引数的论文与作者,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二,稳固核心作者群,加强核心作者群间的合作研究。核心作者群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学术观点更易得到高等教育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将直接提升该论文的被引数,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三,在地区和机构影响力上,要特别注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国家论文对期刊被引数贡献的差异,既要继续稳固《大学教育科学》在辽宁、天津等地区的学术影响力,继续加强与基础教育研究传统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强校两类机构的合作,同时也可考虑除湖南地区之外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来稿。本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强校,其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较易受到关注与引用。另外,在扩大该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可考虑加强与美国各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刊发国外来稿时,侧重美国科研机构的论文。第四,进一步提升捕捉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能力,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动,在坚持期刊特色中进一步发掘创新性研究选题。《大学教育科学》捕捉研究热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已捕捉到本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热点,但对学科、人才培养、创新等热点的关注度仍不够,尤其是这些研究主题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可考虑实时捕捉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提高论文的被引数,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五,《大学教育科学》具有亲理论与思想研究、亲评价、政策与实践研究的导向,并且突出书院和知识的特色越来越明显,可考虑进一步拓展该特色研究主题,形成独特的期刊优势。

参考文献

[1] 童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1~2009年)的数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00-109.

[2] 张丁杰,徐飞.《自然辩证法通讯》十年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2005~2014年CSSCI,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3):83-90.

[3] 赵俊芳,安泽会.《大学教育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3~2012)数据[J].现代大学教育,2014(2):104-110.

[4] 龚放,邓三鸿.2000年~2004年中国教育期刊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2006(9):8-18.

[5]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1-236.

[6] 李中国,黎兴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状况分析――基于2005~2015年CNKI文献的共词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59-66.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科研素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创造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0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各中学现在都比较重视教学研究,都给老师们下达了一定量的“写论文”的任务。有的老师虽然在客观上很难写出高水平论文,但在主观上还是很希望能有一些的。

实际上,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都在经常性地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这种经常性地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研讨常规教学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有人将这种教育科研工作称为常规教研。除了这种常规教研之外,教师还会遇到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教师将这些深入研究后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写成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并获得同行的认可,就算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科研成果。

问题是做教研论文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难度要比开展常规教研的难度大一些。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比较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做出能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呢?本人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中学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统观中学化学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才能对中学化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我所在的地区来看,中学化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达标了,有的甚至还取得了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和高学位。从学历来看,好像大家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其实,学历的高低一般不能说明专业知识的多寡。我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时下有些人的文凭水分较大,有文凭、缺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二是有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完全遗忘了,他们的大学文凭仅表示他们曾经上过大学。这两个原因使一些教师实际上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老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是在备课时要经常翻阅大学化学的相关内容,如在备氮族元素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的氮族元素翻阅一下,在备乙醇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有关醇的内容翻阅一下,这样坚持几年就可以将与中学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化学内容熟记于心。二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分析、多研究、多查阅一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同时还会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教,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许多老教师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都对有关的问题多少琢磨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只要中青年教师善问,老教师们都是乐于奉献自己的经验的,这可以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上少走弯路。四是要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的间隙常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大家只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看很多书籍,学许多知识。我常在教学工作的间隙阅读《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专业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我们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又可以在学习中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有很多教师一般都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内容、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一些题目、只满足于能够应付中学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这种专业状态和学习态度使得有些教师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上有关的选修课。我们虽然不能说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消极落后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凭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常有教师教导学生说“好习惯成就未来”,若将这句话用到我们有些教师的身上也是很合适的,只要教师们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2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研究中学化学的教学问题,仅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的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方面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这种培养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大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素养有点先天不足。既然师大毕业生的教师素养先天不足,参加工作后就应该补上这一课,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立志献身教育、并打算在教育科研上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应该自己补上这一课。如下几个方面的事例可以充分说明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研员以及培训中学教师的教师都比较欠缺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都应该很好地补一补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我曾听过一些表演性的优质竞赛课及相应的点评,并阅读过相应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这些优质课、这些点评、这些教学设计都堪称为我们大家学习的典范,但我常常感觉这些典范有些美中不足。其美中的不足在哪里呢?在于她们所蕴含的教育理论不足,在于她们很少站在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教学。现有的优质课竞赛都是借班上课,这借班上课的备课根本就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听课学生的现有发展状况和个体差异,这种备课仅仅只备了所授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优质课主要是指知识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上的优质及教师表达上的优质,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上的优质。由于优质课本身存在先天的不足,所以其相应的点评也侧重在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表达是否合理上、对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有所忽视,且这种点评很少有人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一节课的成败得失。站在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优质课竞赛及其点评的缺陷是明显的,是需要改进的。由于这种优质课的选手都是各校的教学精英,其评委一般也是当地的教学权威,所以这种优质课比较集中的体现了我国现有化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这种教育理论的欠缺使得教师们的教育科研工作难于上档次,难于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有许多曾经获得过高等级优质课奖励的教师都不曾做出过一篇像样的教科研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

近几年来,在化学教育的专业杂志上阅读了一些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我发现这些学位论文大都是有关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论文,很少见到用教育理论指导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完全没有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上有创新的论文。化学教学论的研究生当然是可以研究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但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不应该是主要研究课题。他们的主要研究课题应该是教育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问题,是现行中学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研究应该对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和引路作用。而事实上,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培养同样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应该彻底改变,就算不是以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为主、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为辅的模式,起码也应该是以教育理论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并重的模式。因为化学教学论研究生毕竟应该是化学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化学专业人才。

我经常阅读化学教育方面的专业杂志,从化学教育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来看,这些杂志上都有现代教育理论在化学教育中应用的论文,只是这些论文一般都停留在教育理论应用于化学教育的经验层面,这些论文在教育理论的发掘深度上还显得很不够,更无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可言。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大中学化学教师、有关的教科研专家及在读的化学教学论研究生的教育理论知识都还比较贫乏,都还需要在教育理论上进一步强化。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就更应该在教育理论上加大学习的力度。本人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跟大家一样贫乏,本人虽然在化学教育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四十多篇论文,但在教育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同样也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果。我相信,只要大家的教育理论知识真正丰富了,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在整体上提高一个档次。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上,我国的化学老师要努力,我国各学段、各学科的所有老师都应该努力,要争取我国能在当代出几个世界级的大教育家。

3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具有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只是化学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有些教师暂时还比较缺乏创造能力,但创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只要教师们爱学习、爱思考、肯动手,创造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对于一个初涉教科研工作的新手来说,开始时一般不要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研究课题,而且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如研究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研究某一道习题的教学,研究某一个实验的教学等。在一些教学点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然后再选择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当熟悉了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可以站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高度进行某些专题的教育科研工作。

本人的教科研工作是从如下两个点的研究起步的。第一个点是研究低温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问题,有关此研究的情况,我已在“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2009年第12期《化学教学》)一文中介绍过,此处就不再详述。这个点的研究很简单,但论文“低温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在 1996 年第7期《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发表给了我较大的鼓励,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育科研工作充满了信心。第二个点是参加1991年的全省中师化学教师的优质课竞赛,我当时所讲的课题是《乙烯》。围绕着《乙烯》这一节课开展的教科研工作使我收获了如下一些教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级教案评比二等奖、省级胶片制作评比一等奖、省级实验创新评比一等奖;后来,我又将制作胶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示意图》的方法写成论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示意图活动胶片的制作》发表在1996年第11 期《化学教学》杂志上,将研究乙烯的实验写成论文《乙烯实验室制法的改进 》发表在 1997年第 11 期《中学化学》杂志上。该研究实例说明一节优质课其实是一些优质教学点所组成的,所以我主张新手教师要首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进行较深入地研究,然后再深入研究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最后再深入系统的研究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这两个点的研究充分说明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提高的,只要大家有信心并在教育科研上起了步,就一定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4要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相信每个中学教师都曾在学生时过议论文,甚至还写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但不是每个教师都在学生时过科技论文,这使得许多老师完全不知道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有些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时竟然还像学生写应试议论文一样随意编撰。有鉴于此,本人特在此将两种论文的撰写特点作如下简要的对比。

普通的议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都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撰写论文的要求,不必本人做进一步的说明。

二者的显著差异在于普通的议论文是感性较丰富的文章,科技论文基本上是纯理性的文章。由于普通的议论文主要是感性的文章,对于同一个论题,不同的人就会因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在写同一个论题时就会各自选择能够充分说明自己观点的论据进行充分而严密的论证,他们可以就同一个论题写出观点完全对立而又文彩飞扬的议论文。他们互不认可对方的观点,却可以相互认可对方的文彩。公正的评价此类议论文作者的写作能力的标准应该是文彩而不是观点,至于是否认可此类议论文的观点就要看读者的立场了。科技论文基本上是纯理性的文章,科技论文注重的是观点新颖正确、事实和数据真实可靠、操作上具有可重复性,科技论文特别忌讳编造。科技论文中可能会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作者眼界的狭小而出现错误的观点,这种错误的观点可以在他人的进一步研究中得到纠正;但科技论文绝对不存在观点对立而又同时被认定为优质论文的现象,在科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观点中至少有一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由科技论文的理性特点可见撰写科技论文的关键是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撰写论文时只要把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叙述清楚就行了,达到此标准的科技论文就应该是一篇可以发表的优质论文。当然,撰写科技论文时也可以讲究一下文彩,语言精彩的科技论文是更具可读性的。

在实际撰写论文时,老师们可以先参考化学教学的专业杂志上的同类文章的格式进行撰写,写好之后再请有经验的老师帮助参考一下,写过几次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本人认为,中学化学老师只要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素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搞好教学工作,就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较充沛的精力去开展各项教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师

Abstract: every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are frequently involved i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The general problems of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regularly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in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some people will be th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called routine teaching. The teacher will these in-depth study of new discoveries and results published in the public offering of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peer recognition. Even made acknowledged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比较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做出能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呢?本人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中学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统观中学化学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才能对中学化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学化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达标了,有的甚至还取得了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和高学位。从学历来看,好像大家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其实。学历的高低一般不能说明

专业知识的多寡。我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时下有些人的文凭水分较大,有文凭、缺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二是有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完全遗忘了,他们的大学文凭仅表示他们曾经上过大学。这两个原因使一些教师实际上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老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是在备课时要经常翻阅大学化学的相关内容,如在备氮族元襄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的氮族元素翻阅一下。在备乙醇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有关醇的内容翻阅一下,这样坚持几年就可以将与中学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化学内容熟记于心。二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分析、多研究、多查阅一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同时还会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教,有道是“三人

行,必有我师”,有许多老教师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都对有关的问题多少琢磨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只要中青年教师善问,老教师们都是乐于奉献自己的经验的,这可以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上少走弯路。四是要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的间隙常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大家只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看很多书籍,学许多知识。我常在教学工作的间隙阅读《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专业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我们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又可以在学习中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有很多教师一般都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内容、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一些题目、只满足于能够应付中学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这种专业状态和学习态度使得有些教师需要莺新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上有关的选修课。我们虽然不能说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消极落后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凭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常有教师教导学生说“好习惯成就未来”。若将这句话用到我们有些教师的身上也是很合适的。只要教师们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研究中学化学的教学问题,仅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的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方面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这种培养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大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素养有点先天不足。既然师大毕业生的教师素养先天不足。参加工作后就应该补上这一课。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立志献身教育、并打算在教育科研上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应该自己补上这一课。

三,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具有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只是化学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有些教师暂时还比较缺乏创造能力,但创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只要教师们爱学习、爱思考、肯动手,创造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对于一个初涉教科研工作的新手来说,开始时一般不要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研究课题,而且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如研究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研究某一道习题的教学。研究某一个实验的教学等。在一些教学点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然后再选择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当熟悉了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可以站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高度进行某些专题的教育科研工作。

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提高的,只要大家有信心并在教育科研上起了步,就一定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四,要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相信每个中学教师都曾在学生时过议论文,甚至还写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但不是每个教师都在学生时过科技论文,这使得许多老师完全不知道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有些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时竟然还像学生写应试议论文一样随意编撰。

普通的议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都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撰写论文的要求,不必本人做进一步的说明。

中学化学老师只要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素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搞好教学工作,就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服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背景,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全区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

1.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育科研理论学习活动。通过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等激励性活动,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2.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全区现有部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3项、市级课题65项、区级课题142项。要确保各项课题如期完成预定任务,就必须加强中期督查,做好各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1)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性,制订阶段性研究计划。各课题组在新学期要依据研究方案制订阶段性计划,拟定各时段研究任务,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项研究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高质量,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一是定期召开教科研协作组会议,明确阶段性重要工作落实情况,交流科研管理经验;研讨相关问题。二是组织相关课题研讨会,逐项交流省、市级以上课题研究情况。三是抓重点课题研究,力争推出1-2项在全市有影响的省、市级课题。

(3)认真组织省、市“十二五”规划__年度课题开题。遵照省、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文件精神,省、市级课题要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开题。目前,还没有组织开题的学校和课题组,要迅速做好开题工作。通过开题论证,进一步深化对课题内涵的理解,科学的设计和完善实施方案,增强方案的可行性。

(4)组织开展对__教发[__]0251号文件《关于公布__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__年度课题的通知》公布项目进行专题研讨。__年度区级立项课题,也就是各校区级特色项目。将组织区内外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研讨,帮助学校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提炼特色,丰富现有特色项目内涵。通过特色项目研究,引领学校走真正的内涵发展之路,打造、建立学校特色文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组织开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成果评选活动。对区级以上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检查以对中期成果进行评奖的方式:有课堂教学优课评选;中期研究论文,包括发表、获奖论文评选;中期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评选;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活动图片展板等评选。

(6)认真组织部分省、市、区级课题结题工作。中小学幼儿园每校都有结题任务。对结题项目学校教科室要拟定序时进度,提出相关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查督促,确保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7)抓好两次课题年审工作。省级课题组织中期检查,市级课题组织课题年审。采用现场审查和报送材料相结合、重点抽查和一般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年审重点是课题成果获奖、发表,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性任务完成、课题研究面临的相关问题等方面。

3.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制定教育科研参与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个人评选制度等。严格落实《__区教育科研工作意见(试行)》、宿迁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课题成果鉴定办法,以及其它我区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并将根据教育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确保在完备的各项制度引领下,快速提升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普及化水平。

4.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参加省、市级论文评选活动;12月份,将组织省、市级结题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将汇编成电子稿面向全区交流;组织一年一度的__区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

5.推进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举行“优秀科 研成果推介会”、主题现场会、课题研究观摩课等,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全年将组织推广省级课题成果1项、市级2-3项、区级1项。

6.充分发挥学校教科室的决策咨询和指导作用。积极做好学校教科室组织、服务、协调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7.组织参加江苏省第二十六届“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9月份,组织“金钥匙”省级决赛;组建省级代表队参加10月份全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赛。

三、主要工作

2014年度教育科研工作安排表

时间主要工作

一月1.编制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2.__年省、市、区级结题课题材料上报。

二月1.召开教科室主任会议。

2.省、市级课题研究情况调研。

三月1.部分省、市级课题开题。

2.__年度立项课题专题研讨。

四月1.省、市、区级课题主持人培训。

2. 省、市、区级课题中期成果评选活动。

3. __年度立项课题专题研讨。

五月1.组织参加“[:请记住我站域名/]金钥匙”科技竞赛系列活动。

2.__年度立项课题专题研讨。

3.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汇报。

六月1.组织参加 “师陶杯”论文评比活动。

2.省、市级课题中期检查。

3.省、市、区级课题中期成果评选活动。

七月1.省、市、区级课题结题。

2.整理__-2014年省、市级结题课题研究报告。

八月1.制定下半年工作计划。

2.整理教育科研档案。

九月1.召开教科室主任会议。

2.“金钥匙”科技竞赛决赛。

3.__年度区级立项课题(特色项目)中期研讨交流。

十月1.省、市、区级课题结题。

2.省规划精品培育项目中期成果汇报。

十一月1.省、市、区级课题结题。

2.省、市、区级课题年审。

十二月1.2014年度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2014年度教科研优秀论文评选。

3.“金钥匙”竞赛活动总结。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9篇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因此,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推广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教科室创办了教研刊物―― 《科研特刊》,分六个栏目:【科研望】【科研方法】【科研动态】【草根科研】【科研随想】【成果推广】。

教育科技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工作;成效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9-03

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工作卓有成效。2007年5月31日~6月2日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选举产生首届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120人),以上信息可登陆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网站(http:///)或长江大学主页学校发展栏目产学研栏目,首页(合作组织栏目)查看。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长江大学“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揭牌仪式。2008年3月21日,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秘书长会议在长江大学举行,健全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构,创办了专委会网站(http:///)。

七年来,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学术研讨活动,秘书处结合学会的实际情况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组织出版了7期专业委员会工作简报(到2013年5月10日为止)。②组织会员单位集体参加了2008年6月5~6日在上海召开的“相约张江――共话产学研”交流活动;参加了2009年10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的“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秘书处对会议作了综述,并以工作简报形式发给会员单位学习了解会议精神;组织部分会员单位参加了2011年6月15~17日在美国费城的德雷克塞尔大学召开的17届世界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WACE),秘书处对会议资料作了翻译,并以论文集(本论文集是属第17届世界合作教育峰会WACE会议的部分论文。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牙买加、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南非、纳米比亚等国家专家学者论文30余篇。因提交论文内容非常广泛,本论文集只将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论文进行下载,并组织我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翻译而成。)形式发给会员单位学习了解会议精神。③2010年,首次启动专委会专项资助会员单位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申报工作;2012年,首次启动专委会专项资助会员单位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结题验收工作,并评选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专项资助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优秀成果5项,颁发了证书并给予物资奖励,2013年,部署新一轮的专项资助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④筹备召开了2008、2010、2011、2012年四届年会。在2010年第二届年会上,专委会为表彰各会员单位在推进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的进步,首次评选出华中农业大学等11个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单位;同时专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本届优秀论文共32篇,其别奖1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13篇,优秀奖10篇。颁发了证书并给予物资奖励;在2011、2012年第三四届年会上,同样评选出武汉大学等5个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组织单位(2012年):评选出2011、2012年第三四届优秀论文若干篇,详细情况见专委会网站(http:///),颁发了证书并给予物资奖励。

上一篇:英文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信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