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5:15:04

英文教育论文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资源选择、重组的基本原则与参与策略王云峰 姬升果 (6)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六个一”例说詹火滥 (9)

语文教学的几句不愿意听的真实话姜仕华 (11)

语文教学的训练观及操作的有效性黄厚江 (13)

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整体构想法余映潮 (17)

涂沫人生洪贺廷 (15)

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蔡国华 (19)

与诗歌文本对话的几组关键词梁修红 (22)

感受民间舞蹈——读刘成章《安塞腰鼓》段崇轩 (24)

善良的心,屠夫的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解读张学明 (26)

重读《祝福》颜培煜 (29)

也谈文本教学的底线杨万扣 (30)

陈奂生上城“走”法多多沈永生 (31)

用审美的眼光看王熙凤阎海宁 (33)

从《说“木叶”》教学点说起蒋晓先 (34)

语文课堂的多与少成龙 (35)

讨论用事的精妙 探究典故的蕴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随笔章浙中 夏艳丽 (37)

给课常点亮一盏灯屈琳 (38)

谈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和责难吴疆 (39)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音义补注何伟 (41)

古文翻译中罕见的连环错译周伟川 (43)

《报任安书》教学献疑孔宪锋 (44)

《列夫·托尔斯泰》解读存疑隋广华 (45)

我的反思——记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困难思考及对策黄爱清 (46)

美,无所不在——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殷文华 (47)

课文不厌反复读唐文 (47)

传统文化中人物形象新视点——再析杜十娘李双英 (48)

作文就是说话王家伦 (49)

如何解决作文中的“流水账”问题——作文目标教学课题研究的一点尝试袁媛 孟秀丽 梁凤玲 (51)

我这样理解语文课江东虎 (59)

新课程中考作文走向的分析与思考张春莲 (53)

新课程 新高考 新导向——《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区语文考试大纲》初读唐建新 (56)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刘士英 (58)

让我们期待得更精彩鲁沙 (60)

电影的意义——写在《经典电影走进语文课堂》的前面许序修 (61)

2006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总目录 (63)

《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暨教案选萃》“求是杯”大奖赛征稿评奖通知 (67)

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中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探》征稿全国乐教杯教育论文有奖评优活动启事 (67)

《中华素质教育论文教案选萃》征稿启事 (67)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向全国吸纳实验学校 (67)

《当代中国教育文萃》征稿启事 (68)

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征稿启事 (68)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洪贺延 (F0002)

带着朗育、体育和音乐石峰 (F0004)

一路走来王娟 (F0004)

唯有情,最难割舍聂水兰 (F0004)

2008中考语文特色训练王庆明 钟字 (2)

文言诗文阅读胡涛海 章利 (11)

“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征文大赛启事…… (79)

外研社:“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介绍 (80)

博涵中英文 雅润凤凰城——增城市凤凰城中英文学校简介 (F0002)

现代文阅读唐文生 侯彩明 秦歌 (25)

亭的建筑艺术王振复 (32)

谁说鱼儿离不开水佚名 (36)

变与不变唐文生 侯彩明 吕尚荣 (41)

安全着陆李其祥 (47)

作文唐文生 张武刚 (54)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59)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63)

构思——想好了再写思明 (50)

中心——有所围绕,有所凸显纪勇 (62)

教育箭主管 全国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期刊——中学教学参考系列杂志下半月刊(下旬刊)约稿 (148)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8年春季招生简单 (160)

语文教育随想录(续)洪宗礼 (4)

对高中课程评价的再认识吴雁驰 (9)

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潘新和 (12)

在实践中强化吸收张富 (15)

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李镇西 (19)

请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李镇西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余映潮 (21)

筚路蓝缕的语文建设工程——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选修教材简评甘其勋 (24)

《自画像》教学设计周芳勇 (26)

有多少误读可以重来——由执教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引发的思考甘雪莉 孔丹凤 (28)

文学教育的四台阶唐建新 (29)

感受个性化阅读杨彦利 (30)

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王家伦 (32)

走进原著 课堂更精彩——《夸父逐日》教学例谈王芳 (34)

孔子为何“哂”由胡先明 (36)

读奥运 学奥运 写奥运——欢迎邮购《2008高考作文话奥运》 (37)

生活因论证而深刻论证因生活而精彩陈茜茜 (38)

高考作文实用应对策略研究 (41)

选材——找最好的米下锅徐晖 (71)

文体与结构——量体裁衣,布局谋篇汪永亮 黄厚江 (76)

表达与技法——最基本的语言能力熊芳芳 (87)

深刻与丰富——使内涵最大化王玉中 黄厚江 (103)

语言与文采——魅力之源郗晓波 (113)

临场发挥——胜败在临门一脚高玉斌 (123)

实战演练——多实践才会有实力徐殿东 (131)

试题类编——知道从哪里来,就会明白该向哪里去刘晓玉 (136)

高三复习备考检测题命题得失谈朱文成 (144)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哪些变化?张君 (147)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张悦群 (149)

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胜利闭幕 (157)

“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征文大赛启事 (158)

外研社:“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介绍 (159)

关注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问题温欣荣 (3)

口语交际考查:注意对象和场合,体现文明与智慧贾玲 (6)

论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策略韩谈判 (9)

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董承理 (11)

“生活贫乏说”与课堂写作教学内容叶黎明 种海燕 (13)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顾之川 (17)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兼谈香港《中华文化承传》教育许序修 施仲谋 (19)

做学生的“语文激励大师”贾生荣 (22)

《祝福》说课余映潮 (25)

行走天路李泽琪 (23)

扭动台词这把钥匙徐殿东 (28)

倾听这个世界的音乐——《这个世界的音乐》构想王伟杰 (29)

古乐宜翻新曲唱——《读〈伊索寓言〉》导学设计韩晖 (31)

《孔乙己》对话导学设计姚辉 (32)

《虞美人》教学设计朱仲莉 (34)

教材处理要有整体观——关于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处理的几点思考朱诵玉 (35)

壮美的悲剧人生——项羽人物分析吕文龙 (37)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吴振华 (39)

借鉴·化用·超越·创新——谈谈阅读对写作的“助推”作用张润存 (40)

读诗不可不读题周德富 孟庆会 (42)

说《祭十二郎文》中的“而”江苏 (4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商兑王国彬 (44)

“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辨析李怀清 (45)

阅读的辩证艺术张文海 (46)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一堂作文教学的课堂实录王家伦(执教) 傅嘉德(点评) 缪葵慈(点评) 陈晓姿(整理 (48)

作文训练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余卫兵 (52)

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方略及训练:诗词鉴赏复习与训练黄厚江(审订) 徐志伟 孙娴 (56)

实用文阅读复习与训练周富兴 (64)

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杨斌 (76)

文言文阅读复习与训练毛伟 (91)

作文复习与训练闵文 (99)

把“基础”放在首位——近年全国中考“积累与运用”试题评鉴姚守梅 (114)

春江水暖鸭先知——近年高考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试题评鉴王学华 (117)

新课程现代文阅读趋向分析宋晓民 (119)

实至名归 “新”逢其时——潘新和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评析陈寿江 (122)

只要你开卷一读,不举手就想发言——两本关于作文和作文教学不可不读的好书柯望 (124)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邓立红.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赵昶灵,萧凤回.农业院校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2):82-87.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菲律宾华裔子女 汉语学习 政策 学习环境

随着中国发展软实力的需要,我们向世界推荐着我们的符号――汉语。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就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学习环境,又可以细分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社会环境

(一)政策环境

中国和菲律宾的交往很早,在我国明代,古苏禄国(菲律宾前身),就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来往。菲律宾有记载的的中(华)文教育则始于与1899年,当时以私塾形式存在,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在美国殖民菲律宾期间(1898~1946年),美国政府对于中(华)文学校采用的是放任自由的态度,中(华)文学校的课程和教材皆来自中国。自菲律宾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对于中(华)教育的政策有过四次变化。

首先,是半监督时期(1946~1955年),在这一阶段由于菲律宾首届政府总统Manuel A.Roxas和中华民国签订了《中菲友好条约》,根据条约第六条“缔约国双方的国民,可以在彼此领土全境内,在于任何第三国国民同等条件下,依照彼此之宪法、法律、规章,享有设立学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萧曦清,1995)中(华)文学校从二战后的34所,到1955年增至150所,教师1649人,学生4.8万。中(华)文学校采用双重学制,即一个华裔学生同时接受中(华)文和英文教育,此时上午中文教学,下午英文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中文教学较英文教学略长。中(华)文部小学课程包括语文(国语、文法和书法)、常识(公民、历史和地理)、数学、美术劳作(图画、手工艺)和音乐。中(华)文部中学课程包括语文(阅读与作文、文学和文学史)、社会科学(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西洋近代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教育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和解析几何)、自然科学(博物、化学、物理和生物)、劳音美(劳作、音乐和美术)(鲍事天,1965)。

其次,是全面监督时期(1956~1972年),在这一阶段,菲律宾教育委员会设立以私立学校局长Jesus Perpinan为主席的五人小组,针对中(华)文学校状况,根据《中菲友好约定》研究全面监察中(华)文学校的法理依据。中(华)文学校代表鲍事天(中正学校校长)提出中(华)文学校的五项立场:

1.华文学校自由设立已经半个世纪,并由华人社团出资开办,每年可节省菲律宾政府大笔的教育经费;

2.华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菲律宾良好公民;

3.使未入籍的华人子弟,将来回国后有求生的选择;

4.依据中菲友好条约监督华文学校华文部,并非对菲律宾不利;

5.华文学校华文部是否愿意接受菲律宾政府监督问题,应由政府当局商量”(刘芝田,1964)。

中华民国驻菲公使周书楷与菲律宾副总统兼外交部部长贾西亚、菲律宾教育部部长赫兰丽斯达成三项协议:

1.所有侨校均需向私立教育局立案,接受监督,并教授菲律宾政府规定的英文标准课程;

2.侨校可以依照中华民国规定的华文课程标准,自由教授;

3.中菲双方组织联合委员会执行监督事宜”(陆建胜,2001)。

1956年,中华民国和菲律宾政府签订《中菲督察侨校协议备忘录》,主要约定包括:

1.菲律宾境内位登记立案的侨校,均向菲律宾政府教育部私立学校教育局登记立案;

2.所有侨校须受菲律宾政府的督察;

3.侨校学生必须修读公私立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的最低标准,并根据中菲友好协定的规定,自由教授其他规定的课程;

4.双方同意设立联合技术委员会,拟订各侨校华文课程的标准,以及教授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以备菲律宾教育部采纳”(刘芝田,1964)。

经过联合技术委员会4个月的研究,菲律宾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第三号通令》,自1956年开始中(华)文学校的中(华)文课程和英语、菲律宾语课程规定如下:

1.英文课程必须遵照菲律宾全国教育委员会及教育部部长的规章或通令,随时修改;

2.华、英文课程上下午混合上课,但因环境无法遵照,须经教育局长许可而改变;

3.中学课程以四年毕业为原则,英文中学毕业后可升入菲律宾各大学;

4.华文部高中二、三年级不得开设英文大学课程;

5.英文课程的教师以聘用菲律宾人为原则,菲律宾的公民、历史、经济和政府等课程,则必须由菲律宾人担任;

6.华文课程标准及师资需依照台湾的规定;

7.一切有关华校行政手续,须按照教育局印发的《私立学校指南》内的各点办理”(郭寿华,1969)。

根据《第三号通令》,菲律宾教育部将英文课程改为上午上课,中(华文课程移至下午上课,导致中(华)文课程的课时明显缩短。在这期间两年制的华侨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会成立,1965年华侨师范专科学校和中正中学合并成立中正学院。截至到1965年,华文小学104所,初中20所,初中(含附小)24所,完全中学1所,女子职业学校2所,独立学院1所,华校合计152所。教职员1853人,学生52998人,其中高中生3689人,初中生9055人,小学生40254人。绝大多数华裔子女进入中学后会选择菲律宾中学,因为菲律宾中学学制为4年,而华文中学学制为6年。于此同时,华校中非华裔的学生人数也在增长,到1962年约占华校总学生数的18.5%(曦清,1995)。同时在此期间,关闭华校的主张也开始显现,1960年关闭华校的提案在菲律宾众议院中提出(刘芝田,1964)。由于当时菲律宾教育部部长罗美洛的反对,关闭华校的议案被搁置,但菲律宾众院的反菲和教育两个委员会联合对华校进行调查,在其联合报告书中列举了许多华校的非法行为,如课时安排不当、教师不是菲律宾人等,并据此提出七点严加监督华校的建议。同年10月,众院的反菲、教育、移民、廉政四个委员会联合提出督察华校备忘录。廉政委员会更进一步提出关闭166所华校的建议。

再次,是华文学校全面菲化时期(1972~上世纪90年代),在总统Ferdinand E.Marcos主政期间,菲律宾新宪法在1973年通过,在宪法中对教育作了如下规定:

1.所有教育机构,除了教会、传道会或慈善机构所创办的,应由菲律宾公民或其资本60%为菲律宾人所有的公司、社团所拥有;

2.所有教育机构的行政必须由菲律宾公民控制;

3.教育机构不能专为外人设立;

4.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全部学生数的三分之一”(Teresitang See,1985)。

同年《176号行政法令》颁布,154所华文学校正式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其与菲律宾私立学校的不同,仅在于多开一门华文课程。尽管如此,对华文课程的教授也加以限制,例如:

1.华文仅作为外国语课程教授,禁止在其他场合教授;

2.从幼儿园到大学,华文课程每天不得超过100分钟,并不作为升留级的标准;

3.一律采用当地所编制的华文课本;

4.只能聘请当地的华文教师等”(林慧阳,1977)。

在这一背景下,华校由154间下降到1980年的140间(黄滋生,1989)。学生总数也由6万多下降到4万8千人(林惠阳,1977)。于此同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导致了菲律宾华裔使用华文能力的下降,如华校尽管每周有500分钟的华文课,但由于其仅是一门课程,且不影响学生升留级,因此学生很容易放弃修读华文;“华文无用论”甚嚣尘上,部分华人家长都认为华文价值不如英文,其子女受到较大的影响;菲华混血儿大量进入华校,而这些华裔子女90%以上不懂华语,教师不得不进行迁就,为了方便教学菲律宾语(Tagalog)和中国地方方言闽南语普遍被教师使用。

最后,是华文教学自我革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此期间华校下降为128间,华文教师2147位,华校中华裔子女仅占1/5至1/3(小禹,1990),其中又以菲华混血儿居多,约占60%以上(周聿娥,1996)。面对中(华)文教育日渐衰微,华裔青少年运用中(华)文能力的日渐衰弱,华文教学自我革新的呼声也逐渐显现。1991年,侨中学院发起成立“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并明确提出历史新时期的华文教育必须转型,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菲律宾公民为目标,并且指出华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他们研究认为,当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应该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他们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始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目前,菲律宾三分之一以上的华校在使用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材。为了推动华文教学的自新,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华语教学讲座会,组织教师团和学生团前往北京进修。1993年,由中正学院等30所学校发起,120所学校组成了“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并形成了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辅导询问、教职福利、资讯出版和基金筹措等六个专业小组。为了推动华文教学的自新,该联合会每年都会聘请中国海峡两岸的教授、学者到菲指导教学工作。2006年10月3日,菲律宾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雅典耀大学正式成立。雅典耀大学原本设有中国研究中心,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汉语教育和中国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孔子学院正是建立在中国研究中心基础之上。目前,每年在雅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大概有1000多人,学生主要是成人。2007年,第二所孔子学院在布拉卡国立大学正式成立。目前,在菲律宾孔子学院已经有3所。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菲律宾华裔子女的华文教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二)学校学习环境

在量化研究的样本中旅居菲律宾5年以内的占20.8%,5~10年的占22%,10~20年的占38.8%,20年以上占18.4%。男性占65.2%,女性占34.8%。最小孩子为3岁以下的占12.8%,3~7岁的占27.6%,7~12岁的占11.2%,12至18岁占48.4%。出生在中国的华裔子女占28.4%,出生在菲律宾的占71.6%。

78.4%的家长表示,子女正在学习;11.2%的家长表示,子女已经工作;10.4%的家长表示,子女目前既不工作也不学习(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处于学习状态的华裔青少年,六成以上就读在当地学校,不到四成就读在华文学校。即使是华文学校,使用的主要教学语言也主要是英语为主了。

(三)工作应用环境

处于工作状态的华裔青少年中,50%在工作中偶尔使用汉语,50%则从不使用。通过进一步研究显示,华裔青少年汉语能力与所在学校没有必然关系,只和学校主要教学语言有关,接受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青少年,其汉语能力明显高于非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全部答错的样本主要是在幼稚园的婴幼儿。因此,可以看出,社会语言环境影响者华裔青少年汉语的使用能力。

二、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家庭环境

(一)家庭结构

回答问卷的样本中46.4%的配偶为中国人,43.2%的配偶为菲律宾人,10.4%的配偶为其他国家公民。绝大多数华裔认为自己的家庭已经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仅1.6%认为自己的家庭完全没有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

研究显示,父母都是中国人的青少年,其汉语水平明显高于父母一方为中国人的青少年。

(二)家庭语言环境

回答问卷的样本中仅9.2%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标准普通话,60.4%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中国方言,18.4%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英语,12%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菲律宾语(Tagalog)。在地方方言中,主要的方言为闽南话(68.2%),其次是粤语(12.6%)、客家话(7.3%)等。

研究显示,在家用中文沟通为主的华裔子女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子女。

为了改善华裔子女汉语学习的环境,菲律宾华裔社群一直在作着有益的尝试,如向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地取经,从两地引入汉语教学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同时,自身也举办如中华文化讲故事大赛等活动。华裔社群已经抓住了改善语言环境是提升华裔子女汉语能力重要手段之一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黄明月.华人远距学习者学习动机之研究[M].隔空教育论丛,2002,(14):45-63.

[2]砂冈和子,村上公一.以提升交际能力为目的之汉语教学及水平测验刍议―早稻田大学国际汉语远距教学四年实践见证》[G].第三届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1-9.

[3]Liu,Meiru.Intensiv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Business Contexrs[G].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中英语 ;相互渗透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其中上海是实施双语教学最早的城市,他们在计算机、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中进行课题研究,并积极引进和改编国外教材,力图为国家快速培养更多的适应国际化视野人才。为使双语教学发展具有延续性,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

早在2001年就已有中学生物教师开始尝试高中生物双语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虽然高中生物双语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未能在大多数高中普及,仅仅局限于一些重点高中实验班。高中生物双语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既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科外语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摆上了双语教学的议程。本人认为,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

1 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高考是国内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因实施双语教学而影响高考。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量增大和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负担。将高中生物知识点与英语知识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学习生物知识点中学习英语知识点,双管齐下,学好生物,提高英语。

根据本人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1 高中生物老师对高中英语知识点的学习

(1)高中生物老师应对高中英语3500左右的词汇尤其是高频词汇、常考句型及语法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学习,直到对它们十分熟悉为止。

(2)在空余时间里,研究近10年的高考英语真题,做到能把握英语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知识点。

1.2 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入生物知识点,实施双语教学

(1)在高一高二生物学习《必修1》―《必修3》(人教版)的新内容时,将自己平时上课的中文课件,进行修改,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能体现英语常考知识点的句子,如有超纲词汇,在超纲词汇后附上中文。市场上有较好的生物全英文版教材,可以拿来参考,有助于对中文课件修改。如:《life science》。

(2)在修改后的课件中,我们将中文的生物专业名词后加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英文专业术语,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对于我们授课内容的英文句子,在PPT中用“红色加粗”或“下划线加粗”等方式,来标记高中英语的高频词汇。

课件中超纲词汇已列出中文,大家都认识的简单词汇不做任何标记,剩下的就是被标记的显眼高频英语词汇,这些被标记过的显眼词汇都是学生要在英语课堂中要掌握的。这样的英文PPT,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在生物课堂上又将英语高频词汇再一次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这些高频词汇的记忆。

1.3 定期开展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与高频词汇总结。

在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中,使用全英文的段落展开总结,给出超纲词汇中文,并对高频词汇总结。

举例说明《必修2》(人教版)第4章“中心法则”相关内容进行扩展总结。

The three main activities of genes are information storing, replication, and accumulating mutations(突变). Proteins, or polypeptides(多肽链), are polymers(多聚体) of amino(氨基) acid linked through peptide bonds. Most genes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for making one polypeptide and are expressed in a two-step process: transcription(转录) or synthesis of an mRNA copy of the gene, followed by translation of this message to protein.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on complex structures called ribosomes(核糖体), the cell’s protein factories. Translation also requires adapter (受w)molecules(分子) that can recognize both the genetic code in mRNA and the amino acids the mRNA encodes. Transfer RNAs(tRNAs), with their two business ends, fill this role.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 *为高频词汇

* Information storing n.信息储存 accumulate v. 累积;积聚

Proteins n.蛋白质 *express vt. 表达;快递

synthesis n. 综合,[化学] 合成;综合体 translation n. 翻译;译文

*structure n. 结构;构造;建筑物 *require vt. 需要;要求;命令

*recognize vt. 认出,识别;承认 *genetic adj. 遗传的;基因的;起源的

将以上英文段落及词汇作为PPT的内容,带着学生解读此段落,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告诉学生重点词汇。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学班,教师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英文教学。根据各班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老师可以自行把握英文教学程度。但是一定要把重点英语词汇告诉学生。

2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与思考

2.1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学习生物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以回忆英语知识为辅助学习目标,不会增加考试的学习内容,反而增加了对学习内容的回顾次数。

在教学反馈中得知,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生物知识,还有很多常考的英语词汇能得到及时的巩固。

2.2 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2.2.1 “双语教学”并非“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我们是用英语来进行生物学科的教学,因此它的基本目标首先应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在n堂中用语法、用英语口语的要求去教学。换句话说,高中生物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完成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生物教学目标是主,提高英语为次。

2.2.2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双语课堂的特色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由于学生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物双语教学应兼顾生物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特点,如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 ppt幻灯片,还可以是增加录像、录音等视听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再者我认为像我们这样年轻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讲解的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启发学生跨越这种语言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赵h. 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 何托亮. 农村高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尝试 [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122-123.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相关专业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对广大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双语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系统工程”双语课程为例,就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语言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双方在语言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应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教育部近年来组织引进了大量国外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优秀原版教材,鼓励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各高校在此背景下对双语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双语教学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对象,而且是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近十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颁布的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现状与约束

1.教材的约束

教材选取的恰当与否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双语课程的教材普遍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到纯正的英语。甚至在某些高校中,是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已成为该课程能否被认定为双语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使有些课程无法找到原版教材,或者已有的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进行双语学习。不同于国内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逻辑性较强的编写思路,国外教材在编写中通常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这对于习惯国内教材的中国学生而言,存在不小的思维障碍。同时,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与国内高校的教学大纲不配套,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讲教师如果忠于原版教材进行讲解就会与教学大纲产生背离,甚至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反之,如果忠于教学大纲,则会破坏国外教材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引进教材的配套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双语教材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一大约束。

2.教师自身能力的约束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英文型,即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运用英文讲义,在授课时全部使用英语;第二种为混合型,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上课时交错运用英语与汉语进行讲授;第三种为半英文型,即虽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汉语讲授。严格来说,只有第一种教学模式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但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后两种模式,尤其是第三种模式反而成了使用最广泛的双语教学模式。

师资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此外双语教师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都对双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和挑战。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都不错,但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大多数是重语法轻应用的“哑巴英语”,如果口语中汉语比例过重,就会减弱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灵活方式就会无法使用,甚至连“简单的提问”都会变得十分困难。能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其口语表达能力往往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师资匮乏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

3.学生素质的约束

双语教学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其英语能力一般都十分有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般都不高。在这种情形下,双语教学中就经常会出现虽然前期部分教师还是尽量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传授专业知识,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去教学生英语,先教词汇、语法,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虽然最后也学到了专业知识,但是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英语,对专业知识无法深入讲解。总之,采用双语教学会使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就违背了教育部开设双语教学的良好初衷。

二、思路与对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6年开始将“系统工程”作为双语课程,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对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了4年的双语教学工作。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某些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根据系统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工程”作为我院工业工程专业一门采用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系统工程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而且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笔者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1.对引进的教材进行本土化修订

国内教材的系统性和强逻辑性与国外教材的全面性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在选取双语教材时应当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即对引进的国外教材进行修订。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同时以国内著名学者和权威的教材作为参考,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益补充。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我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系统与工业工程概论》英文原版教材。同时,考虑到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还专门配备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系统工程概论》中文教材做参考。

学生在掌握英语术语的同时也应该知道相应的中文术语。而且,国内外课程设置不同,某些内容需从中文教材中得到补充。例如国外“系统工程”的课程注重系统思想的培养,因此教材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如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讲解不深,为此我们用中文教材予以补充。

2.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技巧

为了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多想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我们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采用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程的前1/3阶段,中文讲授占较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难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兴趣。此阶段英语大约只占30%左右,教师授课时要将重点、难点等学生难懂和困惑的东西用英语讲解后再用汉语重复一遍。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课程的中间1/3阶段,英语授课的比例提高到50%~60%,同时,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用英语讲解的环节,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最后1/3阶段,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英文术语已十分熟悉。同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适应双语教学的形式同时能较好地自主运用英语,此时以英语讲授为主,占80%左右。如果学生程度较好,不妨采用全英语授课。

3.采用综合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素质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院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就保证学生每一学期都有相关的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此外,根据这几年双语教学的经验和问题,尝试按四、六级英语成绩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区分开,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将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分到双语1班,将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分到双语2班,通过四级但未通过六级的学生自愿选择加入1班或2班。对双语1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英语比例不少于70%,在课下辅导时以中文教材进行辅导。对双语2班则以中文教材为主,辅以英文原版教材,教师上课英语使用比例为50%左右。采取了这一分班措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已不明显,期末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可见,该方法在保证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本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起步较晚,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还存在误区。尤其对普通高校而言,要想成功实施双语教学还要走很长的路。总之,双语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应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多层次、有差别、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蔺丰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2]华正宏,钟锐锋.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4]韦红桦.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王伟.浅谈双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0):83-84.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司金融 双语教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55-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 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 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即双语人才(Bilingual Talent)。 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 以培养学生一种跨文化的综合素质[2]。教育部 2001 年提出加强 大学本科教学,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求推广双语教学。但在 我国,双语教学从一出现就伴随着很多争论,如国际英语教师协 会中国分会会长包天仁指出推广双语教学要慎重。有不少学者, 如蔺丰奇分析了双语教学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 策。刁纪田则从深层次研究了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正负效用。 姜宏德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适时的实施双语教育。这些都充分 说明双语教学在被接受和认可的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等原 因使它的推广遭遇尴尬。双语教学的发展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公司金融学科的特点

公司金融是一门集金融学、财务管理、投资学、行为科学、 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新兴边缘学科。 在几年的教授过程中,共教授了数十个班级。我发现与其它学科 相比,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抽象。由于很多背景 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公司金融的大部分内容和所使用的专业术语 没有直接的感官印象,需要教师借助图表、实例来提高学生的感 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很多实例虽然反映了理论与研究成 果,但往往例子中的诸多假设也内含了较深的理论。②与其它学 科联系紧密。公司金融的理论渗透到财务管理、概率统计和国际 金融、项目投融资等各个学科。③逻辑性强。各章节内容之间有 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任一章节的不了解都会影响到下一章节的 学习。④实践性强。公司金融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有些理论讲不清楚或讲不透彻,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刚毕业 的博士讲师教学中,在一些老教师教学中也不鲜见。这与他们缺 乏项目投融资实践和深入思考有一定的关系。⑤学科发展迅速, 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的领域不断被开拓,如行为金 融学等。正因为上述的这些特点,公司金融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其 自身的内在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对公司金融双语教学的策略性思考

1.要有一套由国内外专家编著的最新英文教材,并不断充 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公司金融最经典和被使用最广的教材是 Stephen A. Ross,Randolph W. Westerfield,Jeffrey Jaffe 著的《Corporate finance》。但厚厚一本书中所集成的内容深浅不一,对部分本科生来说有些内容过于艰深,给选择性教学也带来不便。且近年来 资本市场上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公司投融资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 异的变化,公司金融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而现有不 少引进的英文教材在相应内容上却相对滞后。因此,为在双语教 学中和国际接轨,接触到国外第一手的资料,应该在引进最新英 文教材的同时消化吸收,组织国内外专家在学习国外的公司金融 领域最新的理论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适合我国本科生教育的教材。 同时,要注意在教材编写团队中,吸收具有丰富投融资实践项目 经验的专家,如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的高管。

2.合理安排课程,并使用目标层次法授课模式。 如前所述,公司金融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的系统性边缘学

科,是现代化的投融资理念、方法的结合体。在学习该课程前, 对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尤其在使用双语教授时,应遵 循循序渐进这一原则。所以,我们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手段方面充 分考虑了预备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1)在公司金融课程开设以前,特开设投资学原理,统计学原 理等基础课程,以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投资学、统计学等基本知识。

(2)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选择教学模式。国际上,从过 渡型到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跨度可能长达数年。根据中国 学生的特殊情况,笔者将这三种教学模式浓缩在一年内完成,第 一学期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使用的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在第 二个学期课程前期使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后期使用浸入型双 语教学模式。以此为基准,我们建立三层次的目标层次法教学模 型,将教学中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均衡考虑。模型的前提假设是 时间的有限性,首先确定初始层次和目标层次,再通过特定教学 手段的组合,实现层次间的递进。

层次 1:简单渗透层次 这个层次主要适用于双语教学初始阶段,大部分学生初次接

触双语教学而且其英文口语和听力都是弱项,再加上公司金融专 业知识很抽象,如果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大比例地,甚至纯粹用英 文讲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影响教学效果。经过问卷 调查,60%的同学表示只要语速较慢,可以大致听懂,27%的同 学表示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问题不大,另外有 13%的同学表示有 一定的困难。对于全英文的作业、讲义和考试,也有 22%的同学 表示有顾虑。经过认真分析,将初始层次的目标定为专业词汇的 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拓展,并先适当小比例的英文授课。就我们这 几年双语教学的实践来看,初始阶段应用 30%左右英文比例讲 授,然后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再逐渐增大英文比例;如果用英文讲授的信息达到总内容的 70~80%以上时,绝大部分学生开始反 对,表示难以听懂。可见,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中英文运用的比 例必须合适才能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 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难度,在初始阶段,应为学生指定几本中文教 材以提高其对专业的理解能力,避免过分吃力带来的排斥心理。

层次 2:整合层次 这个层次,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文来思考、分析

专业问题的习惯。在克服了心理因素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 学生开始逐渐适应双语教学。例如,学生英文资料的阅读速度得 到了提高,英文听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在 这个阶段开始转向对专业知识的思考。教学中,开始使用全英文 的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作业等,以鼓励学生将英文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大胆使用。

层次 3:双语思维层次 经过前面两个层次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英文

学习和运用能力。此时,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专业 知识的学习方面,而不再是英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通过提供 平台让学生运用英文能力来探索专业知识,以达到使他们能将英文和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目的。在这个层次的具体教学 手段上,要求学生全英文写作课程论文和组织案例讨论。这是因 为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从 未走出校门,缺乏投融资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公司金融是一个很 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学生在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到 内容过于抽象,不易理解。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双语教学 的各个环节上都注重引入相关案例,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中的内容, 以及出现的问题,用英文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和论证。另一方面, 将书中部分内容提炼成专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让每组派代表 用英语向全班讲解,最后教师再点评。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阅读 教材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从英文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 敏、轩小燕、付 庆.浅谈高校的双语教学[J].河南职工医 学院学报,2003(1):28~30

2 蔺丰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复旦 教育论坛,2003(3):21~24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进化教育论 通识教育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under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uiding

GAO Zhangxing, MIAO Hanjun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education, is a key wor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worry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 "weariness students, teachers difficult to teach, hard to open school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success, but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ducation" perspective, analyze practical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attempts to use "evolution education theor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explor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1 “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1.1 “进化教育论”的含义

“进化教育论”的思想理念是由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创始人、校党委书记涂宏斌教授首先提出并付诸教学实践的。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①

1.2 现代通识教育的起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从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的通识教育与实践,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为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由此开创了清华校史上培养一流人才的黄金时代。②

1.3 “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

相对于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专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塑造成健全的“社会人”,使其既会做专业的事,也会做社会的人。而只有完成这个双重教育的过程,才能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这三个核心观念。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践行“进化教育论”。

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

如何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着眼点,而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在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③面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高等院校及有关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究其根源,可以对应“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加以分析:

2.1 学生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育国防教育课程、社会人文教育课程、自然科普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模块。而在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识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不够重视,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相对单一,甚至与专业课程混淆重复。武汉大学的曾德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对武汉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调查发现72%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罐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④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对于通识教育的对象――学生而言,现行的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没有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化,往往使学生陷于考试的无形压力之中,容易产生通识教育课程“既没有专业课程有用,还费时费力”的厌学心理。单一化的通识教学考核模式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使学生“自主成长”的教学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2.2 教师考评功利化倾向明显

教学目标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对于任课教师的考评,仍然是简单套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评方式,以课程通过率、优秀率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以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作为加分要素,而课程考核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晋职和职称评定,致使通识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得不陷入片面追求功利化教学的误区,最终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无法提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短期教学过程中,难以显现明显的教学成果,通识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其对于全面建设和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有清楚的认识。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陪衬,更不是专业教育的累赘,应该真正做到和专业教育“多元融合”,从而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也正是“进化教育论”所倡导的。

2.3 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缺失

任何一门课程能够真正取得教学实践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的认真教学,还必须建立健全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相关体系,通识课程当然也不例外,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过程中最为忽视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以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因此,完善的教学配套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同。例如,硬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能在户外的素质拓展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有各种亲身体验,其教学效果一定优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软件方面,由于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应开拓多重有效的课程学习交流形式,如国学教育课程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课程互动、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校园学生组织创建国学社团延伸第二课堂等。通识教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理应包括对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从而有效促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这也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环境优化”观念不谋而合。

3 运用“进化教育论”探究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实践

评价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⑤建立健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演化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三大标准:

(1)基于学生的“自主成长”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涵养的提升,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性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使其自主成长的教学目的。(2)基于教师的“多元融合”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摆脱机械单调的课堂说教式、知识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多元融合式的通识教育创新模式。(3)基于教学的“环境优化”标准,即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其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识教育的成功,相关课程教学配套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教学环境理应纳入到课程评价范畴之中。

4 结语

作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国各地高校都越来越加以重视,采取了形式各异的改革措施运用于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可是,就目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现状而言,最终的教学效果大多并不容乐观,甚至与课程设置之初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归根结底原因在于,通识教育受到当今社会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没有把握好其本身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应试教育怪圈。而有效摆脱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进化教育论”的理论精髓,其所倡导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帮助现在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打开思路,各个高校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国情、地情和校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三位一体、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和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013年“进化教育论”校级研究课题成果

注释

① 周登超.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4):100-101.

② 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③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1.

④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15.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教师要拥有情感,弥漫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语文教师应该“观文言文则情满于文言文”。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自身的真情感召学生,唤醒学生内心的视像及情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喜怒哀乐,理解作品。”记得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描述梁启超先生上课的情形:“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不就是教师情感渲染的重要性吗?古人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可见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以真情投入文言文,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必定能够感召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文言文必回报我们以真情。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起另一个心灵的过程。”

二、充分挖掘情感,丰富课堂

文章不是无情物,记录了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的文言文更是情感丰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等。而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会于诸多诗文典籍之中。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发掘、宣扬这些思想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并将这一系列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情感资源,教学中一定要多层次地开发语文教学的内涵。让他成为孕育学生的情感的沃土。翻开文言文,友情、爱情、亲情,情深意切;孝心、爱心、忠心,心心相印。徜徉历史长河,体验世间真情。学习《滕王阁序》,挖掘出作者将宽广的胸怀、惨淡的心情融于高远绮丽的景中,形成了“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的气势,于是笔走龙蛇,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挖掘出“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样的磅礴恢宏之气,以及“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飘逸逍遥的风神,就能认识庄子神思飞越、想落天外、出人意表的浪漫情怀。还有《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笃挚之情,感人肺腑。更有文天祥的骨气、苏轼的大气、岳飞的豪气、李白的神气、项羽的勇气,涤荡浸润心灵世界。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挖掘出与学生相关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情感内涵。在学习《陈情表》时我们要挖掘出李密的“牛角挂书”的学习精神;学习《逍遥游》时,我们要挖掘出“鼓盆而歌”“曳尾于涂”的洒脱自然的人生态度;学习《孔子世家》时,我们要挖掘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为自己的理想执著追求精神等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从而丰富课堂情感资源,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适时激感,主导课堂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阅读于漪老师的文章,她常常提起的一件往事。几年前,于漪老师二十年前教过的一位学生从海外学成归来,他动情地向于老师诉说了如下一段话:“老师,以后你还应多教《文天祥传》,让现在的小青年懂得什么叫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贫贱也不能移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但是脚要牢牢站在祖国的土地上。”这不就是达到文言文教育的目的了吗?正如3000年以前一位古希腊的智者这样说道:“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正应是点燃火把的光明使者,而不应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凶。

所以教师要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大家都知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亲情浓郁,悼亡伤逝,令许多略经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涉世未深的学生却很难动容。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朋友之情等入手,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产生对情感的珍惜,这样学生对作者情思的体验就会深刻多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一所老房子的怀念上,充溢在陋室之中的老祖母抚爱希冀之情、追念仙逝之母和亡妻的伤感之情,怎能不引起学生深深共鸣呢?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创意“情境”感染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诵,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传达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美,获得美感。学习荀子的《劝学篇》时,通篇文章从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和内容等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使文章气脉相连,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在语势上,作者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警句名言层出不穷,读来催人向上;同时比喻说理,水到渠成,读来让人兴奋不已。走进文本,引起共鸣。我们可以感受魏征的忠心、李密的孝心、司马迁的苦心,从而跨越障碍,发展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画面、影视资料,和杜牧一起去领略阿房宫的雄伟,和归有光一起去感受那项脊轩留下的亲情,和庄子一起去领悟逍遥的人生境界。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所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利用拥有的情感、挖掘的情感、激发的情感,激活文字中的人情世态,从而在“课堂上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感觉,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苏霍姆林斯基语)打造有情感的文言课堂。这样学生由“畏学”“厌学”变为“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

[2]颜家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1(4).

[3]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师职责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03-03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培养学生能同时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的教育,在我国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国研究双语教学的文章很多,其中不少也提到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但都是作为多个因素之一进行讨论,专门研讨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职责的文献还未见报道。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其目的是要培养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俱佳的复合型人才,以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外语交际能力,更使他们具备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现代人才的需要。推行双语教学就是要把应试英语转变为应用英语。采用双语授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练地用英语获取本专业领域内的信息,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外语交流能力和实际使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也将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培养双语人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

在2004年吉林大学召开的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研讨会上,主办方对参会的22所高校进行的调研显示,现阶段高校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形式为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课堂板书、学生作业及考试为英语,但是教师采用汉语讲解;第二种模式为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板书、学生作业及考试为英语,教师采用英汉两种语言讲解;第三种模式为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板书、学生作业及考试为英语,教师讲解也是英文,即全英文教学。[2]其他课程的情况与此类似。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基本上有三种模式:全外语型(英文教材,英文授课,又称浸入式教学)、混合型(英文语教材,英汉语同时授课,又称过渡型)和半外语型(英语教材,汉语授课,又称保持型)。[3]在我国不同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调查中,重点院校过渡型的比例为63.6%,保持型为9.1%,浸入型为27.3%。而地方院校几乎都是过渡型双语教学。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授课经验,仅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双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负有的职能及责任。

三、教师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职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这么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从这个公式可看出,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一)外语水平与专业质素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而且语言水准要高,即要用熟练、准确的英语来表达专业知识及分析专业术语和词汇,还要求教师在熟练运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英语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这三方面的功底。这样才能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使其能运用外语熟练进行专业交流,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

傅淑玲等在中南大学开展的调查表明,24%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5%的学生担心教师的英语水平不够,55%的学生则担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4]可见,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教材的选择

选择好的教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学效果能否事半功倍的关键因素。不合适的教材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弱学生学习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双语教学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以《有机化学》为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重点突出、内容简明、结构清晰;2.强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形成有机化学思维模式;3.反应机理的表达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4.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采用三维模型来描述化合物的构造、构型和构象,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5.关注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生化过程中实际应用的例子,介绍有机化学在相关科学领域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应用;6.每章结束配有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的小结,将重要的有机反应以及有机官能团之间的互相转化总结成路径图;7.有例题及习题解答过程,注重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8.再版次数多,内容更新快,融入学科发展最新发展成果。

除了指定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给出一些中、英文参考书籍,鼓励并推荐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外文资料,特别是原版书籍和论文,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责任心

对于习惯了母语教学的学生来说,接受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毕竟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太适应在所难免。双语教学不仅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都是传统教学,英语运用能力比较低,部分学生不具备听懂英语授课的条件,容易产生对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心态变得尤为重要。

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简单地讲,责任心就是教师期望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具有责任心的教师教学工作会非常认真,会想方设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爱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对学生的容忍。只有具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爱心是教育的信念与力量所在,罗素曾写道:“教师应该比爱他的国家更爱他的学生” 。

人与人的认知是相互的,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学生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恰恰也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源泉。责任心和爱心是一名优秀教师必要而且充分的条件。

(四)教学模式

在我国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以及经验总结中逐步形成了“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5]“浸润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来实施的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和跨越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借鉴柯林・贝克(Colin Baker,1985)的输入―情景―过程―输出的双语教学模式(Input-Context-Process-Output Mode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6]的设计框架,充分考虑中国学生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种“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景―协调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7]“浸润式”双语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努力创设的互动性、参与式的教学氛围,具有“渐进性”和“添加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多门课程进行分工合作,以学科或专业为整体采用“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非常科学,也是我国双语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国双语教学尚在发展阶段,多课程同时进行双语教学目前在很多院校还难以实现,但“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精神可以借鉴。前面提到,我国双语课程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各的适合条件,如果三种模式协调统筹使用效果应该更好。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基础较差,这时采用英文教材,汉语授课;接着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入英文授课,自然过渡到混合型模式;然后不断扩大英文授课比例,在学生的不断提高中最终达到全英文授课的目的。其精髓是循序渐进,这样既能防止在授课开始时学生由于基础差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转变思维方式,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改革和尝试。在对上述教师职责的认知基础上,我们积极实践,努力履行教师职责,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英语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认真考查教材,端正教学态度,钻研揣摩教学模式,本着坚决不能误人子弟的思想,力争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8]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使用多种感官感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理解、掌握、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构造各种教学情景,通过小组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环境,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英语与学科知识的交融增加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时间、范围和程度。这不仅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

双语教学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接轨、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有利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丁丽红.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误区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07.

[2] 艳梅,许丽.部分高校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大学化学,2006,21(2):10-15.

[3] 许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4):84-88.

[4] 刘慧玲,冯涛,樊华.论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素质与育人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4):98-100.

[5] 郑岩,姜宁.高校“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1):104-105.

[6] Colin Baker. Model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M].London:Longman, 1985.

[7] 刘艳娥,史湘平.“浸润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131-132.

英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近几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开办了合作办学项目。对于这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合作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如何进行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也需要相应改变,需要借鉴国外办学经验,探讨一条更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以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双语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2901

0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纷纷与国外高等院校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所老牌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较早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与新西兰的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开展了合作办学,共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采取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均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讲授;还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教学内容,但日常教学由我校选用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我校双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自2007年开始,本人开始教授《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讨,愿能给其他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1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大多选用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教材,我校《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第12版)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第4版)。这两门教材被全世界诸多高等院校选作教材。通过这些原版教材,我校学生可以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管理会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在日常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将国外先进知识和理念带给国内,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使之适应双语教学的特色。

2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考核方式发展变革分析

2007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一直在探讨适应合作办学特色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总结起来,《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主要经历了2个时期。

第一时期:期中、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模式。在刚开始的2年里,《管理会计》教学所用的教材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所用的课件也采用全英文方式,上课中英文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出题和作答。试题包括单项选择、判断、计算题几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学生分数一般都不高。

第二时期:统一期中、期末双语考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不少学生在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教学课件的讲学中难以把握住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第3年开始,本人开始尝试在课件制作中将关键术语标上中文解释,上课过程中中英文混合讲授和解释专业知识,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仍然采用英文出题,但作答时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这个阶段,由于讲解时课件中一些关键词语采用了中文解释,试卷作答时也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些,作答起来也好些,分数相对高些。

3 中外合作办学市场营销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从《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两个时期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第二个时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强于第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当然,目前仅通过两次统一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引入一些过程考核手段,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据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可以作出以下改革。

(1)考核方式多样化。《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本身贴近现实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转变为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MNIT没有对所有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来灵活制定。一般来讲,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有如下几种: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论文+期末考试;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期末考试(约占30%)、平时测验(约占30%)、小组作业(约占20%)、课堂提问和讨论(约占20%)。

(2)强调过程控制。在NMIT考核体系中,平时作业是

课程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会占到最终成绩的40%

左右。期末考试最多也就40%左右。NMIT这种考核方式更加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控制。这与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区别。在我校的考核体系中,期中、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往往占了80%,对出勤、平时作业、实验的考核只占到20%左右,对过程控制体现不明显。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突击一下就可能通过考试,而平时的真实学习效果却体现不出来。因此,应借鉴新方考核方式,修改对合作班学生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加大过程控制力度。

(3)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应强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应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在考核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创新和探索。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确定作业题目范围,然后由学生自由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并能在课堂用英语演讲方式表达出来的方式来考查学习效果。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需要在兼顾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双语课程教学体会,提出了《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杉.对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8,(38).

[2]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3]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4]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12,(08).

[5]苏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09,(6).

[6]万里,王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双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张振山,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会计全英文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6).

[8]朱七光.信息化语境下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2009,(9).

上一篇:教育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科技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