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8 09:05:31

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审美教育;普通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73―03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对象,注重教育资源的美感呈现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关注审美教育,不管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在将来,应该说是学科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必然倾向,学科人才培养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结。教育技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从未摒弃过审美教育,或显性或隐性,或多或少都在关注着它,只不过略有些程度上的不同,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本文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育,就如何提升本科层次人才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育资源建设服务,求教于同行方家。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审美教育的内涵是指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的定向教育方式。[2]

“教育应该体现‘美’”。“从美学角度来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给学习者一个舒适轻松的资源界面,丰富生动的资源内容,开拓豁达的资源视野是十分必要的。”[3]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本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学、音乐、绘画、视听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要求比其它理工科专业略高,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像文学、艺术类专业那样,要求相对比较单一、专门化,在某方面需要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进行相关创作;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要求强,需要跨专业、多方面涉及,要求学生懂得欣赏美,知道如何表现美,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制作符合审美要求的教学资源。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审美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感知、评价(鉴赏)和创造“美的”教学资源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教育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审美教育关注的重点。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 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重视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不是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无限制地拔高,看得比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更重要,而是强调在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更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割舍掉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入审美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方面的要求。通过适当强化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教育技术理论、技术素养同步发展,至于美、至于和谐、至于“致用”。

2 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开出的人文类通修课程,培养本专业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活动,深化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文学、美学,加入音乐、美术、广告学等课程,进行学生艺术思维的训练。通过文学、美学、影视艺术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艺术感受力,丰富艺术想象力,使其能够艺术地把握世界、捕捉生活中的诗意;通过美术、摄影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艺术构图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音乐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声音的物理特性和美学特性的了解与感觉;通过广告学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

在目前大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常开设的课程中,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摄影、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专业课程,其在学生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得到加强。适当增设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审美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如美育概论、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艺术欣赏等。另外,在技术性主导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教学网站设计开发等)中加入相关产品中对审美要求方面的章节,强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审美方面的要求不能忽视,并适当引导学生注意教学资源审美创造能力的养成。

3 提升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

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专业的审美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能够制作、使用审美品味较高的教学资源,将人文、艺术的美融合于技术性课程的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能够让学生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长期从事审美教育研究的赵伶俐教授认为,能否成功地进行审美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顺利地将教学的各个因素转化成对学生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教师必须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美、欣赏美的视角,促使学生审美期待的出现,为下一步审美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5]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为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激发师生共同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4 合理地选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1)审美教育需要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审美是人们发自内心(心灵的、自发的)的对美的追求。审美教育是以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为主的过程教育,重在教育过程本身和学习者自发的主观的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活动安排,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中高年级阶段,在对摄影、影视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审美想象力,联系其生活实践创造艺术作品,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美,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到了高年级阶段,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摄影、影视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把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审美表现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上,去注意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美的要求。

对于学习者来说,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阶段是一个外界的客观实在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如何在这两个相异的过程中养成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在教育者加以较好地引导和控制。

(2)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素质能力养成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多采用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创造宽松愉悦的审美环境和气氛,精心选择他们喜欢的例证,使之在浓厚的审美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获得美感。施教者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进入审美情境之中,共同感受美,共同欣赏美,引导学生摆脱低俗的功利欲,使他们轻松自由地获得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知识和能力的增进,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审美教育。

(3)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应该特别加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创作,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各种样式的作品展览,如摄影展览和校园DV作品展览等。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作大赛,如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另外,组织学生文艺社团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极好方式。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审美教育,仍应充分重视高雅文学艺术对提高大众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传媒的先进形式,注入优秀作品,使媒体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促进现代审美意识的形成。[6]利用多媒体和教学网站开展审美教育、提供审美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丰富学习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站本身的审美影响,还要注意交互、协作及其作用的发挥。

5 加强审美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重要一环。在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资源建设与积累,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教学材料。

审美教育还需要精心营造教学环境与氛围,注意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管理工作中也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也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区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谐的情感,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宁静的心态、保持人性的美好与纯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并由此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7] 如果仅把艺术教育视为审美教育,这不仅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 而且也易造成对审美教育的误解,限制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高。

2 避免走极端

不能把审美教育仅仅当做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唯美”,过分强调。教育资源的艺术性要求是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之后的,而且,审美教育还常常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能。

五 结语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从熟悉和感知艺术到认识和思考艺术,从体验和理解艺术到分析和评判艺术,它强调的应该是一种接受式与发展式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8]

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建构学生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优化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和和谐发展。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我们历来重视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本文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提高资源建设者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 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 于春秋.审美教育的理念与高校美育课程构建[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7(5):93-97.

[3] 贾靖林,林文婷,熊才平,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16-18.

[4] 邓杰.论教育技术人才智能结构中的艺术因素[J].扬州大学学报,2002,6(4):79.

[5]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8-114.

[6] 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4,(1): 41-42.

[7] 桑新民.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深化素质教育的另一种视角[J].人民教育,2005,(3-4):3-6.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以媒体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为核心的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引申出来的项目设计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理论发展与创新,以及前沿应用的实践研究的有生力量。

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见习和实习三个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存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从国内各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实践实验教学总学时在教学大纲中的体现非常有限。

2.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缺乏系统性。

从本科教学计划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依附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独立与理论课程之外的实验教学,而且实验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依据理论课程的开设体系来确定,实验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体系结构不完整,同时开设比例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3.见习形式单一,见习操作体系未理顺。

学生的实践教学同样依附理论教学,通过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除了大纲中规定的实习之外,并没有明确的见习内容,学生的见习主要是依附某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听教师的讲课和座谈为主,形式较单一,加上见习时间有限,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见习效果往往并不显著,缺乏有效的操作规范。

4.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实习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从目前的实验室配备情况来看,实验室整体设备有待加强,缺乏必要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学科教师自行联系,主要是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个人联系达到见习的目的,未能实践真正意义上的见习,对于见习学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见习过程中学生的见习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欠科学。

实践教学是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重要环节,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在本科教学大纲中,未出台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完整的实践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的考核没有落到实处。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背景下,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却陷入困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培养的所有理念得到落实,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必然依赖他们在教与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感悟。要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工作,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置偏少,实践教学一般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国外高校一般为35%左右;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转变观念,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下工夫。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教学思路,重新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深化和延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使实践教学为培养合格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服务,确立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2.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开展基础创新活动。

实验教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知识体系是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首先应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要系统地考虑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有的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使一些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开设,许多原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内容,也应整合到相应的独立实验课程之中,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使实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其次,应加强实验内容的改革。目前的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所以改革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造性实验,同时加大开放实验数量,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之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各个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实习基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实习锻炼。

从课堂内的实验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训,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实践,而是在做中学,通过做,理解所学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荣瑞芬,闫文杰.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

[2]曹冬岩.对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4).

[3]侯清麟,肖文兴.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4]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2).

[5]林贤进.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05).

[6]刘清泉,王家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理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3篇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6岁(1989年9月9日)

居住地:江苏

电 话:155********(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8个月 ]

公 司:XX培训学校

行 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 位:培训讲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教育技术学

学 校:徐州师范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的培训工作。执行力强,对领导做出的计划目标和指令能独立完成或协调同事协力完成。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累积,从中养成了根据实际问题,深入分析、灵活设计解决方案的优秀能力和习惯。极富团队精神,思想成熟、上进心强的我具有极丰富的人际关系技巧,工作很有条理,办事效率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目标地点: 江苏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培训讲师

工作经验

2013 /12—至今:XX培训学校[8个月]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培训部 培训讲师

1、负责***和***两地的组织部系统干部教育的培训需求调研;

2、负责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进行培训需求诊断并研发适应性课程;

3、负责构建外部师资库,对培训师资进行管理与考核;

4、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与协调教学管理,对教学课程进行监督实施;

5、负责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改进和完善教学服务体系。

2012 /5—2012 /12:XX食品有限公司[ 7个月]

所属行业: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培训部 培训讲师

1、负责店内实地指导、季度集中培训;

2、负责促销活动的策划、执行店务管理;

3、负责大型新品会、招商会的策划、组织;

4、负责区域内销售数[!]据汇总和分析,监督相关费用申报与核销流程

5、负责公司销售合同及其他营销文件资料的管理。

2011 /7—2012 /5:XX食品有限公司[ 10个月]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培训部 培训讲师

1、负责参与制定、修改公司培训制度;

2、负责拟定、呈报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并指导各部门制定培训分计划、监督其实施;

3、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级培训;

4、负责公司各部门培训协调员队伍的管理;

5、负责公司兼职培训师队伍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管理、安排授课计划以及反馈培训效果;

6、负责培训课程的开发工作并完善公司培训课程数据库系统;

7、负责各类长短期培训班开班实施工作;

8、负责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

9、负责各类培训班开班实施。

教育经历

2007 /9--2011 /7 徐州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本科

证 书

2009 /6 大学英语六级

2008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skil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s students

Wu Dafei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China

Abstract: Presently,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ome domestic university is lack of o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skills training. This leading to students'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mploy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o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s characteristic skills trai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case described the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kills; curricular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虽然不少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比较重视,但是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导致专业技能培养缺乏特色和优势,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体系

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要从多方面仔细调研、合理构建,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经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1.1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本学科领域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创造型人才,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软、硬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电教机构、网络中心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教育技术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等。

我们只有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规划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有的放矢。

1.2 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但是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而应该坚持“够用、实用”和“少而精”的原则,要大胆删除一些过时和不实用的课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个专业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几个适合的专业方向,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外,其他课程应当作为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开设,这样就能解决学生“学得杂而不精”的问题。

1.3 确定专业的特色技能及内容

在确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技能及内容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不能完全一样,各学校之间也要有所不同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模式,应当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4 制定专业特色技能的培养措施

在确定了学生要掌握的专业特色技能及内容之后,就要制定科学详细的培养措施,然后有条不紊地实施。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着手,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指导力度,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等措施,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色技能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1.5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特色技能的考核,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议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最后,要制定评价的细则与量化标准,量化的内容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实施专业特色技能培养所产生的效益,要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可以从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所获奖励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色技能培养研究个案

以我校为例,依照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技能培养体系的规划要求,从2005级学生开始,实施了专业特色技能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内容如下: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制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教育技术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以下工作:各类院校现代教育中心的网络管理与技术维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电视台的摄、录、编工作;教育软件设计及开发工作;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等。

2.2 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系统方法;教学模式;实践;建构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等重要结论,其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运用系统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调。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应该能够胜任以下工作:1、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2、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技术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3、教学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4、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6、IT产业中教育产品(教育网络、教育软件、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广告公司中广播电视节目和网上栏目的创意、策划和编制。

如何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使之符合社会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首先来看以下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从局部开始,强调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课程从整体人手展开至部分,强调知识体系、大概念。教学内容严格忠实于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追踪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动态系统地选取内容。教学资源材料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手册。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原始信息和可纵的材料。教学信息为学生准备妥当、设计完好的信息包。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教学过程学习主要是被动的重复和记忆过程,学习者本身很少主动学习。学习是交互式的,学习者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实现意义建构,但在有些情况下,仍采取被动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传递是单向的。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有时也使用采取单向集中传播方式,迫使学习者记忆一些知识。教师角色指示者、专家和权威,处于主宰地位。发问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协商者、谈判者,基本上处于同学习者平等的地位,必要时,处于主宰地位。学生角色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像,主要是独立学习,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与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处于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评价通过测验、正确答案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既通过测验也通过学生的作品、试验报告和观点,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知识状态知识是静态的。知识是动态的,随着我们的经验而改变。通过上面的列表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果: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不停的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的记忆、模仿能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协助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主要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新型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许多中小学经常请教育技术专家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初具规模。教育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老师理所应当地走在其他专业教师的前面,然而纵观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不难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用落后的教育理念来进行着自己的专业课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仍处于主宰地位,根本谈不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接受着填鸭式的教学。想一想,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如何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要想使我们本专业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我们就要进行深刻地反思,所有的教师要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解放自己的思想,勇于批判自己,勇于向其他人学习;学生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建构,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要辨证地吸收并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般最难做到的。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模式几十年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绝对的权威,绝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家长式的作风:为学生准备教材,教学时严格遵循教材,备课时细致入微,把教材中各种疑难问题都做出详尽的标准答案,然后把这些教学信息不厌其烦传授给学生;教师充当专家的角色,基本上不给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机会,也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质疑、辨析,要求学生全盘接受,考试时,就是笔记搬家,以自己讲授的作为标准答案。学生经过十几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洗礼,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而是习惯于灌入式教学,喜欢教师把知识总结好,然后直接传授给他们,“吃教师嚼过的馍”,把教师看作神灵(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此起着巨大的作用)继续着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学习生活。即使有些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模式不满,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有所怀疑,但在教师的权威面前,为了自己的学分,不得不止步。这种模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若突然改变,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很难适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笔者曾经在教授《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时进行了一点探索,结果学生几乎不能适应,他们不习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动者,不习惯没有指定的教材、标准的答案,不习惯上课时没有笔记记,更不习惯上课时积极的参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思考,不敢回答,而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当中经常又不自觉地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但无论如何困难我们也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教师来源广泛,背景有很大差异,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也要进行培训和再学习,使所有的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教师应主动把自己从主宰的位置退下来,抛弃家长式的作风,把自己的位置摆在和学生平等的高度,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对话,激励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学习,提出不同的见解,不要恐惧自己被自己的学生驳倒、超越。

现代的社会是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社会,个人不可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识,即使是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强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作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比自己更有知识,看成最大的乐趣和成就。同时,在教师同学生交流过程中,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甚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者还是教师的教师和学习伙伴;教师要充分相信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把原始的信息和材料交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主动地分析材料,引导他们学习,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习者,更不能充当保姆的角色,全面承包。作为学习者也要自我突破,要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主动去探索学习知识,主动地建构知识,不等不靠教师;要把教师看成自己的学习伙伴,甚至是学习工具,敢于突破教师的权威,同老师争辩,不要把自己看作老师的影子,要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加强同学习伙伴的交流,通过协作交流,能提高学习效率,了解知识各个方面,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就业压力,在学习中就要把自己的学习同自己的未来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要科学大胆地创新,努力实践,自我加压。

其次,高等院校要改变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鼓励教师应用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然是传统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必须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还是必须接受老的教学模式的培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教学质量评价依然停留在对教师教学计划执行、教案编写、班级授课等传统环节进行评估,若教师不和学校保持高度一致,用新型教学模式去教学,往往会被看作异端,认为此举会影响教学质量,有的甚至被看作胡闹,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国教师评职称和教师运用教学模式的情况没有任何关系,一般仅和教师的科研成果挂钩,通俗的说就是和教师的论文多少以及在何种级别的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的确,在运用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由于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所付出的劳动要比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所需的劳动要大的多,但是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根本不考虑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所以教师为达到学校的要求,为了求稳,为了评职称,也没有动力和胆量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对学习者的评价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我们现在对学习者的评价仍然主要考虑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一些定量的标准,很多学校更是以考试论英雄,考试题目僵化呆板,以检查学习者的记忆能力为目的,基本上是按着行为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学习,出现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极大地挫伤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了能够实现在教学中应用新型教学模式,高等院校就要对现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抛弃过去对各个学科实行一刀切的办法,应当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质量实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放权给各个系科,针对不同的学科制定出动态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学习,甚至可以把教学改革同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促使教师投入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同时把学生的素质的高低也作为考评教师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还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这样也可以对教师起监督促进的作用。作为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评,大家都知道,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要比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全面的多、客观的多,同时通过自评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自己的实际水平,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作用。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往往比对教师的评价更复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实际性,提出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时也要引进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建构主义对学习结果评价中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在确定评价的目标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我们提出评价目标就不一定符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事实上任何评价目标也不可能比学习者本身更好地评价知识的建构。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应该较少使用定量的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定性分析。现在大家都知道学习并不是仅仅要求学习者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的,记住教师和教材所传授的知识,而是要求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但评价是应参照目标的,否则便会陷入无标准的虚无主义,因此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评价要依据客观的、可操作的行为教学目标,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但对结果的评价绝不能是学习评价的全部,更多的评价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可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参与情况、存在问题、学习者建构的创新性、学习者对整个集体学习效果的贡献,并进行分析、诊断、评价,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实际完成一个真实任务来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通过以上的评价,更有利于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用系统的观点来建设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把教学设计理论运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是不断的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科学技术等学科中汲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从视听媒体、程序教学机器到信息技术设备,从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到建构主义观的引入,从单纯研究技术、媒体到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以及现在的整体论,教育技术学都在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引进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使自身走在教育的前沿,并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引进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技术学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给我们走,因此我们不可能像其它学科一样制定出完备的培养计划。教育技术学要用系统方法来规划自己的学科体系,我们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让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和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很多,每一个学生不可能是全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结合本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所面临的教育问题的特点。因而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设置,应将学生能力的培养置于当地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根据现有的资源与约束条件,又要考虑到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避免照搬某种模式的机械作法。这样学习者通过几年系统地学习,就基本上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有整体的认识,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所了解,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也要把系统方法引进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些课程之间有紧密关系,这时就要注意开课顺序的问题;有些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近的,这时就要考虑学习内容重复的情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统筹兼顾,组织所有的教师参与讨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进行联系,避免重复或遗漏学习某一章节的情况。具体教学时,教育技术学教师要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系统的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分别采取班级授课制、小组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科学地选用教学媒体。在教学方法上,现在有许多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比较适合教育技术学许多专业课的教学。例如,在摄影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效果就比课堂讲授法教学效果要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的系统思维会得到培养,学习者在以后工作中也会自觉运用系统方法,并且学习者的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辨别能力、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 建立完整实践体系,使学生从实际中学习,积累感性认识,加深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理解,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教育技术学也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学校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习者的所有的要求,同时学校的教育和实践毕竟和以后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能够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社会工作中站住脚,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树立“社会即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完整的见习、实习体系,而不仅仅是毕业前的一次实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实践锻炼的机会,使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提高学校资产的利用率。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学生自主的时间越来越多。学校就要应学生的需要在课外时间开放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学习。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计算机产品。在业余时间开放各种教学资源,势必加重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但可以采取学校补贴结合适当收取学生服务费的方式,对教师额外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报酬。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学校的工作,这样既锻炼了学习者能力,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例如,学校网站的建设、图书管理、摄影摄像、学生数据库的建立,甚至部分实验室的建设。

(2)系统运用微格教学,提高学习者教学水平。微格教学是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被国内外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师范生训练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进行一次微格教学培训,而且现行微格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已经步入信息化阶段,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将成为教育的主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教育技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育技能。因此必须对现行微格教学系统进行改革。首先要增加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技能的培养。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技能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学技能,更重要是学生对信息媒体操纵能力、信息获取技能、信息的处理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学习情境创设技能、提问引导技能、协作技能等。其次要对微格教学教学设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微格教学的内容数字化,依托校园计算机网络,通过光盘刻录、视频点播等各种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经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微格教学情形和一些优秀的案例,以便于分析、模仿、提高。再次要把微格教学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增加微格教学的次数和时间,使学习者的教学技能得到系统的锻炼。

(3)课程教学中,增加学习者自教的机会,让学习者提前走向真正的教学。在有些课程教学当中,可以让学习者充当教师的角色。可以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都来教授同一个知识点,这样既增加了学习者实际教学的经验,也加深了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可以使教师更客观的了解学生,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

(4)让学习者参加科研活动。现在国家教育改革的课题很多,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就是教改人员的不足。许多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可以部分解决人员不足的矛盾,也增加学习者参加实践机会,使学习者的知识得到检验,信息处理能力也有提高。

(5)鼓励学习者结合专业特点,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多,社会上有很多场所可供实践。电视台,可以锻炼学习者摄、录、编的技能,提高学习者创意水平和艺术修养;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可以让学习者参与教改和培训,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系统思维,增强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IT企业,学习者的计算机实践更接近实际,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得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艺术水平都可以得到展现。这些实践机会对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许多实践机会,学校往往是无法提供的。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分层培养;课程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43―03

1983年以来,以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几所师范院校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此后的20多年里,全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设置跟上时展的步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必不可少。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校2001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分层培养,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分层培养的必要性

1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的内在需要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等等。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办不好教育技术。要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所以教育技术学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很明显, 这就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理科的东西之外, 还要获取美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通识教育的受惠者。但通识不是杂乱,不是什么都只知皮毛而又什么都不精,(这通常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大的感受) [2]。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有“平面设计”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如压缩图像、转换格式等简单的技术操作,如果有广告公司要求做个宣传画,很多学生就因美学或其他知识的限制不能完成任务。

2 分层培养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外在需求

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曾经讲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正如李龙教授总结的那样,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包括:(1)各级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2)各级学校和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应用;(3)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4)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6)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影视节目的制作[3]。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而且似乎无所不能,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要在短短的4年时间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做到全而精,但是能做到全而某方面精,真正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4]。因此,各办学单位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还不得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层培养。

二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三大特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5]。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上的厚重感;第二,有“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注意课程衔接,没有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如开设了《计算机辅助教育》,也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第三,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第四,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难以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应用方向各不相同,课程几乎成了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培训内容。

三 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培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素质与应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设计了以下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对我校2001级本科生进行分层培养和分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为主,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养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取笔试和学年论文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层次是方向课程,包含网络教育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育三个方向,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志向自由选择一个方向课程。如果有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辅修第二个方向课程。方向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支持―注重应用―实践反思”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如学生的“多媒体才艺周”活动等。在考核方式上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即老师提出设计或制作的任务和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且作品的主题都和该领域的生活和工作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教育技术等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动机和知识结构自由选择一个方向。如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并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应有明显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面向企业的学生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学生毕业前的实习与实践也很重要,应该为师范生安排到中小学调研或实习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也要为非师范生安排进入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这个模块的实践和实习基本上为零)[6]。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也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应用、求创新”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色[7]。

通过对我校近三届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我们的分层培养成效是显著的。在对200人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有近80%的表示对分方向培养满意,过得去的占到15%,有5%的表示不满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

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计算机类课程的选择,对该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家要重视和明确“应用”是纲,紧紧抓住“应用”这个主要矛盾,确实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但“应用”绝非就是会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要结合专业做一些软硬件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8]。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要大胆删除一些陈旧的课程(如光学投影媒体与教学),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专业应用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技能等等。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分层培养人才体系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4.

[2] 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 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3-64.

[3]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7):6-7.

[4] 邹霞.对我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4,(1):48.

[5] 任剑峰,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112-113.

[6] 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0):79-80.

[7] 黄荣怀,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9):14-15.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7篇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2[1]步于20世纪30~40年代。它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而诞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技术学承担着带动整个教育学科群步入信息时代的重大使命。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技术无论在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组织机构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几年,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容易就业,不少的院校开始创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大量的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专科生;近几年,又有不少的院校,开始感觉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已经不受社会的欢迎,就减少本、专科生的招生数量。教育技术学学科经过了短暂的辉煌,就陷入了低谷萎缩阶段。这种大起大落阻碍了本学科的健康成长。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专科生除了升本或创业无其他路可走。面对这种现状教育技术专科专业招生很不乐观,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如何立足如何发展成了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本人就本校及相关院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的问题及发展做以下阐述。

二、教育技术学专科发展现状

1.教育技术专业的开办情况

招收专科生的学校有8所,其中5所学校既招收本科生也招收专科生,另外3所学校只招收专科生而且均为市级学院。在专业的归属上,也是五花八门。

2.教学条件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本学科专科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在实验条件方面处于不能满足或只能部分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

3.课程开设情况

从开设课程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的开课率达100%,数学、物理、摄影基础的开课率达90%以上,有70%以上的学校开设了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编导制作、教育电声系统、C语言、Authorware等课程,仅有55%的学校开设了“学与教的理论”、“网络技术教育应用”课程,由此可见,专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在本科课程上做了适当删减,毫无专科特色。

4.学生就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教育技术专科生毕业后8%的学生升本继续学习,2%的学生到学校任教师,其中60%的学生从事非本专业的教学。于此可见,教育市场不认可,用人单位不聘用,培养的专科学生无用武之地。就业形式相当严峻。

三、问题探究

上述现状的出现原因很多,笔者就个人之见发表一下看法。

1.教育技术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含混不清。专科生与本科生区别不明显。专科生的培养应该针对社会的不同需求,各种类型的学校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也应有所侧重,体现本专科的不同。

2.学科建设不健全:

影响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因素构成。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看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其学科建设是由人、财、物、信息、课程、科研、课题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影响到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的功能都得到较好的发挥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发展探索

1.探索符合实际的知识结构,办出专业特色

河北大学冯秀琪先生来我院作报告《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提出“教育技术之花”即理论与实践是基础――土壤,系统科学方法是方法――茎,学习理论、媒体技术、人文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自然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是依托――叶,它们的健康发展才开出了教育技术之花――教育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专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突出专业特色,加深对中小学各个学科的知识理解,注重教育理念的革新,培养软件与网络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只有知识结构合理化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用武之地的合格专科人才。

2.加强国内省内校际交流与协作

一个专业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沟通和交流是进步的桥梁。教育技术专科专业要发展就得加强沟通,向高一级的院校请教,共同关注学科建设与发展。可以通过课题形式,开展研讨,或者充分利用网络加强校际联系,提供资源共享。发挥其他地区的的学科优势,办好我们的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

3.专业课教师资源建设

教育技术专科任课老师一般都是年轻老师,资力相对浅薄,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专业课教师师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加强在岗培训。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授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及媒体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等高新技术知识,提高在职专业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辅导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等技术知识,提高专业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制作水平。二是将有发展潜力的年青教员送学深造,提高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整体知识结构。三是通过遴选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学校内部调整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吸收高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逐渐形成一支具备研究、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设计、网络教学管理与维护等多专业、多层次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四是向兄弟单位学习成功经验。五是大力加强学术研究,提高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

4.改革管理机制和学校及政府的支持

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管理者的管理和支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学校政府的支持是学科发展的保障。管理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快慢和效益;管理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如果条件差,管理又不得法,教育技术面貌必然不尽如人意。因此,政府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认识到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使命,从硬件软件和学习资源全方位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育技术学;大一新生;本科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27-04

引言

从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计算机教育专业、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正规高速发展。领域内培养的专门人才在我国历年的教育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线。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评价“电教系毕业的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通”[2][3];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严重,一些章节内容浅显不够深入,造成学生厌学,学习缺乏动力,导致部分大一新生从入学就开始思考转专业等[4];对于这些评价,虽然从事专业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技术人感觉难以接受,但是,却反映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从专业诞生之日起,教育技术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改革,仔细分析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它们有些是专业内的问题,有些却是时代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共性问题。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纲要》在第七章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五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纲要》用更多篇幅突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两方面内容,揭示了高等教育应该将主要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了著名的《重振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提出了改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十大建议,进而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运动。博耶报告中就新生研讨课程所提出的相关建议成为各高校实践新生研讨课的一股强大推动力[5]。

一年级,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期。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探索,是从基础入手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6]。在博耶报告中,有两条涉及到了一年级的教学,这进一步说明了一年级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很多专家与学者,曾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一年级新生进行相关研究呢?为了更好地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结合博耶报告的相关及后续研究,以及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经验,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改革指出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与特点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新生研讨课的前身是19世纪后期的新生教育课程(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如课内外学习时间管理、做课堂笔记以及结交同伴和朋友,完成由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7]。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哈佛大学结合“小组研讨课”首创了“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学术性特点,初步体验探知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在2011-2012秋季学期,哈佛学院共开设了85门新生研讨课,班级人数平均为14人。课程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多的是跨学科领域。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体验,养成大学生的批判和理性思维[8]。2003年以来,南卡莱罗纳大学的新生第一年经历与转换国家资源中心发起第六次(2003年10月)、第七次(2006年10月)、第八次(2009年10月)全美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调查。调查表明,目前,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主要有:拓展性、适应性研讨课,内容统一的学术研讨课,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课,专业前或与学科相关的研讨课,学术技能研讨课以及混合型研讨课[9]。新生研讨课的涵盖内容与培养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发展初期的设计意图,在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目前,超过80%的美国高校都开设了新生研讨课[10]。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新生创设一个与名师对话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究为基础、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清华大学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课程定位、课程专题、任课教师、选课学生、教学形式、考核方式、课程容量等方面都有明文规定,课程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此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研讨型课程,其目的主要在于探索研究型本科生教学体系,重点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也有不少其他高校在部分专业开展了类似课程,但是,大多为专业内部自发组织形成的,缺乏高校内部的整体性控制[11][12]。

(二)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依据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和我国的发展及实践,新生研讨课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名师负责

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一般都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如: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就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院长、系主任等代表学校高水准教师队伍的学者教授。这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学者们,在一年级新生面前展露了自己的才华,为新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2.课程内容新颖

新生研讨课的设置,尽量考虑到了人的因素,每门研讨课的设置都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兴趣。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设置课程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学生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预备知识和准备,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选修。课程内容既可以是学科前沿,也可以是没有定论的理论知识探讨。

3.班容量小,教学方式灵活

国内外的新生研讨课,都采用小班形式,并且对课程参与人数的上限做出限制,课程人数一般都维持在20人以下甚至更少。如:哈佛大学就严格限制参与新生研讨课的人数在12人以下。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亲密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生生、师生的充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定主题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是主题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型、研究型学习。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按照特定主题进行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质疑、责难、反思、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个人观点,理解他人观点[13]。

4.考核方式重过程

通常情况下,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方式没有正规的纸笔考试。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报告、课程学习论文的质量等来进行。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新生研讨课开设、实施的文献研究,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实践尝试,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进行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以此作为本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目的

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确定,离不开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随着时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国内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如:南京大学桑新明教授提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14]。徐州师范大学陈琳教授提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围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15]。

依据新生研讨课的国际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存在的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阶段开设新生研讨课,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研修时间,使学生尽早渡过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学生实现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尽早接触教育资源开发流程,领会教育软件开发的设计思想,产生进一步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内部动机[16][1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新生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如图1所示。

[理论引导][研究生][技术支持][网络答疑][协助学生管理][协助实验室管理][个人研究][理论引导][负责教师][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理论引导][实验室][课程学习][个人学习

规划及实验][大一新生][基本技术

学习][实验室管理][技术支持][技术支持][素材制作][项目观摩][工作室][项目设计开发][竞赛][协助实验室管理][本科高年级导生][实验师]

图1 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是克服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诸多困难,经过不断尝试而形成的,它立足于专业的现有资源、发展实际,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本土化新生研讨课实践模式。

1.合作教学团队

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选拔,国际国内的常规做法是由一位教学名师负责开设新生研讨课。对于还略显年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师资队伍与传统专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此外,也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如要完成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需要用到理论、技术、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教授指导该内容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这对教育技术学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一位教师难以完成或者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尝试以“有能力者皆为我师”为原则,构建立体化的教授牵头,教授、实验师、研究生、高年级导生、同伴等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岗位及不同研究取向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中,有少部分课源是由有丰富实践经验及科研经验的高级实验师负责完成的,所以,个别高级实验师同时也是课程的负责教师。高年级导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研究生、高年级导生的参与,为新生创设了一个进行充分生生交流与沟通的环境。同时,同伴之间不同的学习体验交流也促进了对专业的认知。通过这种专业内的学生学习社区的建设,可以集合多种外部资源,促进新生的专业认知,顺利实现适应性转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18]。

2.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为T型,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横向纵向均有拓展。作为一个跨专业的新兴学科,若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不合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学习不够深入,就容易出现类似“样样学,样样不精通”的诟病。因此,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广度,了解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形成正确的后续学习心向。这就需要我们以促进适应、加深专业认知、提升动手实践意识及能力为目标,构建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了解大学生活,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本课程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参观项目开发组工作过程,项目开发中所用理论及技术的初步认识,个人学习规划,参与项目开发中简单资源的搜集及制作,旁听项目开发进程汇报、领会项目开发需具备的知识背景,总结等[19]。

3.独具专业特色的新生研讨课实验室学习模式

《纲要》在第七章十九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必备能力,但是,也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不满意的最主要方面之一,因此,大一新生必须全部进入实验室,所有新生研讨课必须全部依托实验室开展,是我们对新生研讨课的创新发展。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采用弹性时间制,即只要实验室无教学任务,学生均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是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体现,也是满足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在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及时总结、汲取经验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汇报成为新生研讨课的重要学习方式。教授授课、研究生导学、本科高年级导生导学、项目观摩、项目参与、学生的总结与汇报与自主学习等共同构建了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模式。

4.过程性新生研讨课评价体系

新生研讨课一改传统课程考核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习惯,采用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包含定量评价,如学生实验室签到次数、学生汇报总结的数量等,也包含定性评价,如:学生作品质量,参与的项目是否获得省级、部级奖项等。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未来教学软件开发时的评价模块设计提供了范例。

新生研讨课成绩不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中,暂时无学分,学生学习评价与课程教学评价仅作为新生研讨课项目实施情况汇总,并以此作为教师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反思

新生研讨课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经历了反复实践和修改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总结

(1)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项目设计及开发技能与能力为主旨,迎合了学生、专业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积极参与。

(2)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汲取了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横向连接、跨学科内容设计的视角,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延伸、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维度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这为专业内部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与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了本专业优质的教师、实验师、学生,实验室等资源,大大提高了普通师范院校有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以本科生教育作为科研与实践的阵地,对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统合发展做了初步尝试,为构建专业内的“学习社区”积累了经验。

(4)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现有学生兴趣小组、工作室等非正式组织,肯定原有改革成果,实现改革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新生研讨课利用了导生制、竞赛等历史与现时资源,将现行的改革成果与新生研讨课及教育研究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创新性地发展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既发挥了新生研讨课的传统优势,又结合现行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实现了理论、实践、研究的相互融合。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遇到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尝试中,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生研讨课依然属于二级学院内的特色改革项目之一,没有成为学校级课程,这制约了新生研讨课的优势发挥,不利于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的资金只是专业特色改革项目资金,未来课程的资金、学分认定、课程评价等支持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规划。

(2)与国际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单位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设备还需跟随时代步伐更新换代。

(3)鉴于项目实施团队的能力、精力和时间限制,对新生研讨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后续工作。

四 结束语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本科生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生研讨课依然是一个新事物,仅有部分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尝试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在普通大学、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少有尝试。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改革是有作用的,要最大地发挥课程优势,还需要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从业者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6][14] 桑新明,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16.

[2]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

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3] 张丹露,王颖,潘玉霞.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29~31.

[4] 许之民.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J].软件导刊,2010,(5):3~8.

[5] 郭雷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

学,2012,(8):81~86.

[7] 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93~96.

[8] 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9] 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

育,2012,(2):69~74.

[10] 曾晓红等.基于行动研究的财经类院校新生研讨课初探[J].高

等理科教育,2012,(1):110~114.

[11] 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11):139~143.

[12] 孙志凤等.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南京大学

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0~124.

[13] 黄丹艳.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D].中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74.

[15]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10,(10):21~27.

[16] 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17] 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J].中国大学教

育,2005,(8):58~59.

[18] 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角度

[J].复旦教育论坛,2012,(5):23~27.

[19] 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

科教育,2010,(5):67~72.

*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技术的引导下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专业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调整、更新,以更好的适应教育潮流和社会发展。课程是教育目标借以落实到教育对象身上的中介,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说、写、算、唱、奏、等实践技能以外,还需不断学习现代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各种应用,不断培养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一份有意义的贡献。

1 学前教育的综合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1],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使得学前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前教育从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老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改进教授的方式,从而不断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视听说三方位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改革,使得学前教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

1.1 目标综合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前教育目标应该综合而简洁,不能过于细节。在选取一些关键性目标时,要灵活借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利之处巧妙的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教育观念。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等等,将这些小的目标整合为综合性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全、健康发展。

1.2 内容综合化

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由许多综合的课程内容组成。内容综合,主要指的是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原本联系较少的各个内容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联想式思维的超常发挥,并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内容综合化可以对学习者形成综合性刺激,在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点联结,更加方便于记忆、理解,也便于提取与运用。

1.3 教育方式综合化

教育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教育方式的不断变化,使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合为一体。比例如,通过教学、观摩、看电影、绘画、参观等活动,在不同的课程组织中灵活运用“发现法”、“抢答法”、“猜测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这都是一些能实现既定课程目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步骤。但这些方式要综合化选择要依据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准备状态[2]。

2 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的运用能力

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 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下, 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

全球教育事业的信息化,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专业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树立信息化教育的理念, 具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 将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个性的知识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学前教育中能够全面的应对各种难题。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利观察、思考和比较的信息学习环境, 开发出一些有助于教学的软件资源,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人才, 积极开展教学试验, 探索人才多元化培养的规律。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是现代社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应具有:(1)运用多媒体进行学前教学及制作课件的能力;(2)驾驭丰富多彩并多变的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正确评价信息、有效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3)运用现代技术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4)全面健全人格的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现代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法律与社会责任。

要具备以上素质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脑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学前教学活动,并能形成一些适合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与讲座,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技能训练、课件制作等课程与讲座来获得。这样不仅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把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当中,给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3 学前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首先得学会认知, 这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通过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同时也学会继续深入学习的本领。注重不断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建构获取知识的途径,最终培养出学生的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学会做事,这要求学生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出供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提升获得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能力。再次学会合作,这要求培养学生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从过去的集中教学转变到独立自主学习,最终人们所提倡的互相学习。最后是学会生存,主要是学会生活和增强不断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在实践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发展性教学,建立多维课堂教学目标,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3]。

信息时代还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相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老师调控多媒体使学生同步学习,老师既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多媒体还允许师生之间实现随时沟通,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相互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老师还能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对远程资源进行查询、分析,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从而不断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 创造自己所能想到的作品,进行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过程,转变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通过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沟通,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在系列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不断培养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4 结束语

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持的作用,通过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不断发挥, 我们将营造一种不仅有老师引导学习,同时还有学生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建构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把知识的吸收和智力的锻炼与素质教育紧密的统一在一起。这样将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通过信息获取、问题探究和意义形成的过程当中也为学前教育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健,王妍莉,王卫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

[2]祁海芹.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的综合化趋势[J].教育研究,2005.

教育技术学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三元论;教育技术;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33―03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位及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分界面模糊不清,使教育技术研究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是泛化研究对象,如“新型教育”说,又如挤占课程与教学论的地盘,由于根深蒂固的“码头意识”,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和其他教育学科之间关系的紧张;另一端则仅仅定位于媒体技术,不仅自己于心不甘,而且还常常忍受“技不如人”的诟病。这些让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界忧心忡忡,也让本专业的从业者感到迷茫,他们都迫切希望找准教育技术的学科与专业定位,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3,4,5,6,7,8,9,10,11]本文尝试运用我国著名工程哲学家李伯聪先生创导的“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探讨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科的定位,分析本专业的工程特性及其工程能力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一 工程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提要

工程,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活动,经历了从军事的艺术到造福人类的艺术的历史演变,目前公认为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的定义: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或系统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过程。然而,在科学技术的传统语境中,科学、技术构成二元关系,并没有工程的位置。长期以来,工程要么被看成技术的一个分支,要么被混为一谈。直到最近工程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活动形态与实践方式,加上国内外尤其是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才导致工程与工程哲学的凸显,并最终从技术与技术哲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将工程概念研究置于规范理论框架内”。[12]2002年,李伯聪先生创导“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并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哲学命题[13];这一提法得到了包括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及众多院士在内的权威肯定,何祚庥院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沈珠江院士虽然认为三者并非三元并立,但也同意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14]。

从活动的内容与本质来看,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理解和认识,它以发现为核心,追求真理;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它以发明创新为核心,追求构思与诀窍;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造物、运行管理,它以综合集成为核心,讲求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它不只是应用科学与技术的活动,也是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作用的社会性活动。工程活动的典型特征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曾存在的物,所以它的本质特征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的。相对于这一点,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反映存在的,技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探寻变革存在的具体方法。[15]简单地说,科学关心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关心的是“可以怎样做”、“能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关心的是“可以做什么”、“应不应该做”和“应怎么做”的问题。

从思维方法来看,传统的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都是“理论理性”,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客观性与真理性,与此相反的是,工程思维是“实践理性”,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思考的方法可能是逻辑的,也可能是非逻辑的,即顿悟的、形象的,甚至是经验性的。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的技术思维也已开始了经验与实践的转向,也正是这一转向,催生了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从“没有无技术的工程”这一判断可以看出工程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但绝不可以因此就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首先,工程关心的是“制定出有效的,如何达到更好目标的规则,它把这些规则连接到有争议的结构中去;它并不制造技术,但它却要求开发新技术,并指导人们如何开发新技术。[16]其次,在工程活动中不但有技术要素,而且有管理、经济、制度、社会、伦理等要素。技术要素和成分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可是其他的成分和要素――尤其是经济要素和管理要素的重要性常常绝不在技术的重要性之“下”。在许多情况下,“非技术性”的内容和成分,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往往成为该项工程本质的、决定性的内容和成分。

二 教育技术的定位及其工程特性

根据“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来考察教育学科领域,那么,其科学活动主要涉及教育的基本现象、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发现,其活动主体为教育理论家;而其技术活动主要涉及实现与变革教育的方法、技能与工具的研究与发明,其活动主体如课程论、教学论专家、现代教育技术(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专家等;而其工程活动主要涉及为实现教育活动的优化而综合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经济、文化背景,规划设计、构建开发、运行管理各种教育系统(包括资源与过程)的研究与实践,其活动主体为教育工程师。

当前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无疑具有更多的工程活动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来看,无论是AECT94定义还是AECT2005定义都具有很强的工程特性,特别是AECT2005定义以“研究”(Study)取代“理论”(Theory)和在“实践”之前加上“符合伦理道德的”修饰语,更是反映了“教育技术”哲学基础之一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和“工程哲学”的出现对美国教育技术界的影响。这不仅不是一种“倒退”,而恰恰是一种进步。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走向经验,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二是走向跨学科的开放的技术研究;三是寻求理论与经验之间、技术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之间的更有效的互动。[17]因此,哲学开始关注工程实践、介入工程实践,并在21世纪之初,由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在大体相同的时期正式创立“工程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18]

就国内而言,南国农教授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从85定义、98定义到04定义,都是“做什么”、“应怎么做”等工程层面的问题。以04定义为例,南教授将“电化教育”改名为“信息化教育”,定义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9]。而何克抗教授给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20]可见何教授与南教授对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理解在活动层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关注,应用技术手段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即研究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而不是技术、手段本身,这显然属于工程层面的活动。

此外,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从业者的实际工作与社会实践来看,许多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或根据国家与地方的需要,开展各种层次的教育工程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研究、规划与开发,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建设,或自己动手或帮助其他教师开发各种课程和教学资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多数活动也是工程层面的活动。

综上所述,当前的教育技术活动既有技术活动也有工程活动,不仅需要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的指导,也需要工程哲学的指导,不仅需要科学理论、技术方法,也需要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针对当前各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要么偏理论,要么偏技术,独没有“工程”的现实,有必要将课程结构向工程学方向拓展与改造,强化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能力(核心是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培养名符其实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工程师”,如规划设计型、技术开发型、实施管理型和教育咨询型等等。

三 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教育实践的变革却步履维艰,表面原因是教育理论、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貌合神离与沟通困难,其实质是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缺乏可操作的机制与方法,即缺乏工程这一桥梁与中介。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除日常教育活动事务以外,若干重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特别关注,更有教育信息化主题下的诸多工程如“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工程”实施对象混乱和“工程”实施过程盲目等问题。[21]出现这些问题,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外,规划实施者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至部级的教育工程,小到学校课程改革,都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的“教育工程师”参与。

当然,不是每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都能成为胜任工程实践所有环节的“全能型”教育工程师,也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培养“全能型”和所有类型的“教育工程师”。因此,不同学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首先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定位于教育工程活动中某一类型或几个类型人才的培养,并据此设计课程结构、规划培养方案,这无疑也是一项教育工程。

为了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工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工程知识情境性与整体性,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

工程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包括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两部分。教育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并不是狭窄的技术知识背景能够胜任的。教育工程师承担的是一种构建整体的任务,他必须具有集成的知识结构。因此,教育工程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教育工程问题的解决。

2 重视工程思维的培养和不同工程方法的学习

工程思维是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理性与非理性、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它要求把工程当作一个整体,根据理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约束,优化选择各种技术(包括方法、工具等),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相关过程与资源,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因此,工程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综合优化、系统集成”。当前教育技术学将工程方法简单地等同于系统方法,实际上常用的工程方法除了系统方法(硬系统方法、软系统方法)外,还有许多成功有效的方法,如国内比较有名的就还有“物理-事理-人理方法(WSR)”、“人机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CWME)”等等,他们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具有各自的优势,如“WSR”特别强调人际沟通与关系协调,而“CWME”则强调以人为主,人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学习不同的工程方法将更有助于学生工程思维与工程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际项目类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学科型的教育己经不能适应工程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提高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这作为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更为灵活和多样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的教育工程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实践最好是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真实项目的研究及开发,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项目中的部分工作,主动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专业技能得到综合的训练与提高,以发展与提高实践能力。

4 要结合教育工程实际开展人文、艺术的教育

工程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不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但又不能为了学人文、艺术学科而学习,要按照教育技术与教育工程的要求把人文、艺术知识加以选择、进行有机组合,它需要参与的教师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又有精湛的教育工程专业知识,而且最好由搞教育技术学的人自己来做。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的“视觉文化”教学与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广。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知识和现实关联起来,将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接触诸如风险、回报、伦理、责任、环境等实际问题,给学生以从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进行学习的机会。

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工程师的任务是创造人工系统或人造物,而教育工程师要创造的人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生命力、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系统,因此创新能力是教育工程师的生命,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力性,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对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几点看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6,(9):12-15.

[2] [20]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3-17.

[3]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4]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06,(2):5-10.

[5]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

[6]冯秀琪.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15-18.

[7]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1,(4):3-10.

[8]赵宏,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4):18-23.

[9]刘美凤.教育科学群中的教育技术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3,(7):5-9.

[10]杨开城.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39-44.

[11]李龙.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5-10.

[12]张铃,陈凡.西方“工程”概念的历史演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48-52.

[13]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14]沈珠江.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 .

[15]张光斗、王冀生主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6]孔明安.工程科学与技术哲学:从工程科学的特征看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H1波塞尔专访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9-13

[17]王大洲.在工程与哲学之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38-41.

[18]余道游.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发展[J].哲学动态,2005,(9):71-75.

[19]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上一篇:英语音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叙事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