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22:31:42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1.召开转段动员大会

我办于6月5日(全办干部职工参加)、6月12日(全县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参加)召开了转段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县委印发的“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中央、省、市、县委领导在近期就保持党的纯洁性和转变干部作风相关讲话精神,将主题教育活动对照检查阶段的工作内容及要求传达到每一名扶贫系统干部职工、贫困村组,组织和引导系统上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制订并印发了《县扶贫和移民系统‘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对照检查阶段工作方案》,明确了活动内容和工作责任。

2.认真对照查摆,开展实际工作

(1)对照“加快发展、重塑形象”要求,我办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贫困村群众座谈会、全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会、机关干部职工大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机关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乡镇、贫困村、服务对象、干部职工对本单位及个人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

(2)对查摆出来的问题,通过9月10日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9月11日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全体干部职工会以及近期的谈心活动,本办党支部书记郭超彦分别向领导班子成员,领班子成员对全体干部职工个人反馈意见。

3.学结,写好检查材料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方案》指出,2015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组织开展好扶贫日系列活动,对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经商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生动展示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巨大努力,深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交流国内外扶贫理论与经验,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领和舆论宣传,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着力推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扶贫日活动。

(二)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国性重要活动,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活动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和舆论声势。

(三)创新机制、精准帮扶。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推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机制,突出社会帮扶的精准性,促进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打造社会扶贫品牌。

(四)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广泛宣传我国减贫成就和先进典型,全面介绍国内扶贫形势任务、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同时面向国际社会,注重减贫理论研究,推动减贫经验分享,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动力。

(五)依法合规、注重实效。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节俭务实、公开透明、务求实效,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三、活动内容

扶贫日期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要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一)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举办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题为“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召开高级别会议和平行论坛(精准扶贫、社会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青年扶贫、乡村论坛、贫困残疾人论坛)。

(二)启动健康扶贫行动。组织全国三级医院(含军队医院)与832个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建立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帮扶医院通过派驻医疗队、培训医务人员、实行网上会诊、捐赠设备药品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县医院提高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

(三)启动教育扶贫行动。制定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全覆盖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全面覆盖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贫困家庭学生7个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四)启动金融扶贫行动。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特惠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债券,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设立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定向精准支持扶贫企业和贫困村合作社。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举办特惠金融精准扶贫论坛。

(五)开展民营企业扶贫行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行动,积极提供对接平台,协调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吸纳就业、开发资源、捐赠救助、智力帮扶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精准扶贫。

(六)组织第五届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活动。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发起,面向为中国扶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或感人事迹的组织和个人开展表彰。

(七)构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一是筹备成立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开展扶贫志愿行动。二是启动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及时扶贫需求、资源供给等权威信息,开展对接活动,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互动平台。三是支持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成立“10・17扶贫基金”。

四、宣传工作

按照聚焦大目标、把握大形势、开展大宣传、营造大氛围的要求,将扶贫日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环境。

(一)抓好中央重大活动集中宣传。重点宣传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扶贫日公益活动等情况,宣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情况、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等。

(二)开展扶贫经验总结宣传。全面总结和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推出一批消除贫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三西”地区、贵州毕节、福建宁德等地扶贫改革试验经验。

(三)推出扶贫日口号等宣传载体。围绕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方针措施和社会动员,拟定2015年扶贫日宣传口号。制作扶贫专题宣传片,在扶贫日期间播放。开展扶贫日公益广告创意、活动标识征集等活动。

(四)组织专题新闻会。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期评估工作,联合和新闻办,10月10日前召开一次扶贫日专题新闻会,通报扶贫日活动总体安排,社会扶贫成果。

(五)开展新媒体扶贫宣传。开通扶贫宣传微信公众账号,与人民网合作开通扶贫宣传手机客户端。协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发送“扶贫日”短信。安排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网站,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途径,在主要版面、显著位置推送扶贫日重要活动报道。

五、组织领导

(一)精心组织实施,细化责任分工。扶贫日活动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设立全国扶贫日活动办公室,刘永富同志任主任,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同志任副主任,日常工作由国务院扶贫办承担。各成员单位积极支持配合,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武警部队等主动参与,带头开展相关活动。

(二)制定部门方案,积极协调推动。中央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尽早谋划和安排部署扶贫日事宜,开展行业扶贫调研、发表文章、组织捐赠等活动。各牵头部门、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将活动计划及工作进展报送全国扶贫日活动办公室。有关单位也要及时报告情况。

(三)统筹地方活动,广泛组织动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2014〕58号)的要求,参照本方案制定本地区活动方案,并报国务院扶贫办备案。要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社会公募、调研慰问等活动。加强宣传策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扶贫日宣传报道。注重面向全社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参与。

(四)规范活动管理,严明各项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坚持节俭务实的原则。加强对各项活动和各类资金的规范管理,明确各类、各级机构参与扶贫日活动的基本规则,从源头上杜绝假扶贫之名谋取私利的现象。严格扶贫资金募集、管理、使用、监督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安全高效。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2017教师个人扶贫工作总结1】

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贫困地区,而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由于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劳动者普遍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要补上贫困地区的短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上曾经荒凉落后的潮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是精准扶贫的样板。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到任潮州刺史后,花大力气兴办乡校:知州学停办,已经有100多年没有人赴京考取功名,他大胆启用潮州英才赵德主持教育工作;办学缺资金,他把自己八个多月的俸禄捐出来以给学生厨馔韩愈的兴学,滋润了潮州人的群体性格,使潮州人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潮州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贫困地区要拔掉穷根,就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要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人口分散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办流动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将老少边穷地区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推进力度。

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有一个有质量的师资队伍。然而,即使在教育培训投入位居山东省第一的青岛乡村,有的教师20多年不读一本书,有的一下课就甩开学生,立马回去照顾孩子。因为缺乏培训,一些老师的素质差,能力低,根本没办法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贫穷地区农村的师资队伍素质可想而知。

令人欣喜的是,在国家层面,早在2010年就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到20xx年已经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0多万人次,仅20xx年中央财政就投入500亿元专项资金,全年培训240万人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还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全面覆盖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经测算,截至20xx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017万人。未来5年,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离不开教育扶贫的治本之策,抓住了精准扶贫的本,再加上其他的超常举措,就一定能够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小康硕果。

【2017教师个人扶贫工作总结2】

通过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扶贫,为云南省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一、提高认识,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扎实做好挂钩帮扶工作,学校20**年组织7批次,20**年已组织6批次各方面力量赴施甸县调研考察和实施项目。调研涉及整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基础教育、施甸县城乡规划、姚关镇文化旅游开发、雷打树村人畜饮水蓄水安全、生猪养殖和火腿加工、野鸭湖产业发展、水蛭养殖和药品生产,高山特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严格按照《西安交通大学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二、发挥智力优势,重点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扶贫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具体针对当地人力资源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和医疗培训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各类培训12期,供培训2600人次。

一是扶贫干部培训。依托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面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和陇川县在20**年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培训,近期又将开展2期,共有200余名来自基层的干部接受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建设项目策划、包装与申报、历史文化追思、空间集聚机制与城市发展的信息动力学、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领导干部的新闻传播素养、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地教学等。

二是教师培训。20**年6月,来自施甸县教育局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和听课培训;20**年4月、20**年3月,西安交大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的20余名骨干教师分两批,赴施甸县开展了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特色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备战高考与重点难点突破等四个专题的教学报告,并通过上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学培训。

三是智力帮扶。20**年,人居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向施甸县县委和政府提交了城乡规划及旅游开发帮扶项目的建议,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生命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赴施甸就可能进行科技合作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为施甸一中师生做科普知识讲座;实地考察了施甸县太平镇石瓢温泉地热资源,与县国土局和太平镇就开发石瓢温泉饮用富氢水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研讨了施甸健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20**年6月5日,学校副校长李伟一行5人在保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朋建,施甸县县长张云怡及其他市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姚关镇雷打树村、施甸三中、姚关小学和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在施甸县召开了20**年扶贫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总结20**年帮扶工作,明确20**年的帮扶工作计划,学校有关部门与施甸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20**年帮扶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创业企业与施甸县当地的青年创业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组织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县农业局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电子交易平台,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

四是教育挂钩帮扶。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非常落后的局面,学校把当年扶贫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帮扶上。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学校20**年一期投入60余万元帮扶援建施甸中小学校园网络项目由西安交大网络中心承担,顺利建成并开通了施甸一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新建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教室,搭建了施甸一中主页服务器;20**年,学校二期投入近50万元,为姚关镇雷打树小学、施甸三中、仁和镇中学各建设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初步的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工会与施甸县总工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共同圆大学梦活动,每年投入2万元资助10名施甸籍贫困大学生。校团委、仲英书院组织了两次赴云南施甸帮扶实践活动,40余名师生分别在施甸县一中、三中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博士生协会对施甸县域经济中的特色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

五是文化交流。文学院杨琳教授课题组,针对施甸县抗战文化、契丹文化、布朗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艺术团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乐魅力的白龙水村、摆榔乡、由旺镇等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同他们同台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舞蹈团,赴施甸县进行跳舞吧 交大的采点拍摄,并形成了醉美施甸专题系列,宣传推广施甸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六是卫生医疗帮扶。学校三所附属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施甸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第一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施甸县为近200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医学临床三基三严专业培训;第二附属医院先后对保山市人民医院、施甸县中医院、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姚关镇医院进行了学科对接和指导,重点对施甸县人民医院等级评审进行了模拟测评,同时制定了三年的医师、护理管理等方面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和保山市医专的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累计接受33名医务人员到学校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和培训。

三、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做好挂钩扶贫工作

学校组织部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要求,结合岗位要求,认真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派工作。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选、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分两批选派了2名干部赴滇西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考察了全县乡镇、农场、全县中小学,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登门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座谈,主动了解县情、民情,学习地方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与当地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的联络人,切实承担起了学校与滇西边境山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

20**年4月21日,学校举行社会扶贫工作会议,总结20**年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安排部署20**年学校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认真归纳和总结,找准着力点,影响和带动当地的发展,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和意义。一是突出挂钩帮扶的重点区域和项目,促进帮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素质,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工作任务

1巩固和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2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讨论,提高广大教师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4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讲座,提高我县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我县高考质量。

5利用大学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专升本学历教育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四、步骤

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县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设在县职教中心。

2制定实施计划。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县职教中心做好开展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落实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输送学员到县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进行培训,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站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魅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领导小组及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协调,统筹安排,注重培训效果。要真正发挥好教育扶贫的作用,为全县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素质,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工作任务

1巩固和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2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讨论,提高广大教师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4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讲座,提高我县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我县高考质量。

5利用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专升本学历教育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四、步骤

教育扶贫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县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设在县职教中心。

2制定实施计划。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县职教中心做好开展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落实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输送学员到县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进行培训,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站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魅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扶贫项目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领导小组及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协调,统筹安排,注重培训效果。要真正发挥好教育扶贫的作用,为全县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2014年1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3年,在局党组、行政及分管局长的领导下,在各委处室中心的支持下,在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本人较好履行了岗位职责,率领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述职如下:

一、关于三项外资扶贫工作

(一)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重点做了5个方面工作。一是牵头筹办世行在川召开的3个会议。1月中旬,在泸州召开的项目准备情况汇报会;3月中下旬,在成都召开的世行第六期项目文件准备会议;9月上旬,在成都召开的世行第六期项目设计框架及评审会议。二是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等相关报告。5月、8月,两次组织项目两市州6县相关部门力量,编制了项目可研报告以及《__省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参考资料》等相关研究材料。与环保厅沟通、并委托成都科技大学环保科技研究所编制“中国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__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心配合世行开展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工作。三是对项目县开展现场指导。中心派出人员,分赴6个项目特别是凉山州的金阳、昭觉、布拖和美姑进行现场指导,使其对项目区的选择、产业确定、精准扶贫、合作社创新等,尽可能地符合世行要求和当地实际。四是派员参与世行项目的探索研讨。多批次派员参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和世行组织的在北京、甘肃、__、贵州等地举办的财务采购和支付类别等各类研讨会议。五是接受世行技术准备团检查。6月14日至16日,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准备团一行15人赴叙永县就我省“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后,充分肯定“__在三省的项目中,已经走在最前列了。”由此,我省项目准备免除了第二次技术检查,直接进入到预评估阶段。

(二)加强与国际扶贫中心的合作。一是加强国际减贫培训基地建设。2月17日,经省局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续签了第二期基地建设协议,中心承担所有工作。4月8—12日,组织承办由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代表,以及东盟秘书处代表约48人参加的“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活动。5月24—29日,组织承办尼日利亚政府扶贫相关部门30名官员参加的“尼日利亚减贫战略研修班”赴我省实地考查工作。同时,组织中心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撰写了两个基本教材和4个案例。二是参与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对坦桑尼亚的开发式扶贫工作,委派川农大到坦桑尼亚实地指导。

(三)开展国际扶贫领域合作。定期了解掌握英国“__农村发展组织”在雅安、凉山扶贫情况,5月中旬该组织负责人罗斯·艾柯克女士来华期间,与省局主要领导进行了会谈交流;继续与香港乐施会在阆中、剑阁、中江和南江开展灾后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完成投资318万元;与国际小母牛、国际美慈签定了5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国际美慈在三台开展灾区防灾减灾产业扶贫和能力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64万元。

二、关于三项内资扶贫工作

(一)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全年中心加大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调研指导工作,同时也积极探索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及未来发展路径的研究。带队先后到屏山、渠县、通江等15县开展调研、指导、监管工作,本人撰写了《对高县贫困村互助资金机制创新的调查》、《对雅安市王家村、石坪村互助资金的对比调查》、《对邛崃市贫困村互助资金整体退出情况调查》。中心筹办了“全省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座谈会”。代省局和财政厅起草了《__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退出管理(暂行)办法》。10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奖励__省互助资金试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

(二)中央公益金项目。20__年底起,全省叙永、旺苍等8个革命老区县启动“中央公益金扶贫项目”。2013年,重点抓了项目的调研监管、检查指导,本人先后带队去了巴州、筠连等8县全面开展检查指导,积极探索中央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途径,创新资源整合、差异化扶贫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2013年,中央专项公益金新增的投资总额为7250万元,在古蔺、南部等7县实施小型公益性项目。本人带队去了南江县鹿角垭村实地查看了项目启动实施现场,与基层干部一道商量项目实施从一开始就坚持按规划行事。中心召开了“全省公益金扶贫项目总结及培训工作会议”。

(三)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牵头及时总结对20__年扶贫考核工作的经验,修改完善我省扶贫考核实施办法。1月末,主持召开了20__年度扶贫考核培训会议;3月,组织完成了对资阳、绵阳等的实地核查。修改了《__省20__年度扶贫考核自评报告》等。同时,参加了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工作总结会,并结合其他工作开展了改进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方式的调研。20__年__扶贫开发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a级第二名。

三、关于“四项活动”

(一)主题

教育活动。本人代中心起草了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多次主持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开展了集中学习、上党课、作辅导报告、集中讨论交流等;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到雅安市与市扶贫移民局进行互动交流。个人撰写了《着力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__”主题教育活动的体会》,中心其他15名干部职工全部撰写了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印发了主题教育活动简报6期。

(二)群教实践活动。在群教实践活动中,本人起草了《__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外资中心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同时,本人撰写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在本人新浪实名博客公开,阅读量达31多万人次、评论160多条、收藏23次、转载79次。本着“开门搞群教、现场搞整改”的要求,7月中旬本人带队到大英县吊脚楼村、船山区唐春村开展了调研,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心在“”方面存在问题的建议意见,并撰写了《对遂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的调查》报告。对照“”的22种表现,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深入查找中心主要存在学用脱节、调研不够、实效不够、落实不力、脱离群众、纪律松懈、不思进取等7个方面的问题。本人与每一名党员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在组织生活会上做了认真的自我批评与批评。通过活动,中心每党员同志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道德品行都有了进一步增强,受到局党组和省委第27督导组的肯定。

(三)“走基层”活动。11月中旬,省委提出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活动。12月7日,本人带队去到了通江最边远的空山乡五福村,入户走访、实地察看了两户贫困户,与张吉英、杨映富两户贫困群众进行了交流,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12月12月17—21日,本人带队到西昌、德昌、米易县“走基层”察看农民增收,走访村民13人、乡村干部队10余人。中心两位副主任也带队开展了此项活动。

(四)“双报到”活动。中心党支部积极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的意见》,党支部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或服务岗位,为居民提供帮扶服务。

四、关于完成省局交办的工作

全年,中心完成了省局交办的十来项工作,本人重点完成的就有5项。一是完成对《__省志·扶贫开发志》中文件编号漏缺的补充等工作。《__省志·扶贫开发志》作为全国首部扶贫开发志于6月正式出版发行,并组织发送到全国相关省区和局干部职工及市县相关部门等。二是牵头开展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暨总结表彰大会材料的相关准备工作,对所有材料进行认真修改把关。三是参与完成省领导课题扶贫部分的起草工作,其中本人提出的“五大扶贫工程”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四是牵头开展全省扶贫系统工作会议材料起草修改等工作。五是到宜宾、达州等市开展了扶贫开发立法调研,修改了由本人代拟的《__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稿;到遂宁船山区唐春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到巴中市南江县南鹰村就贫困农民“廉租房”作了专题总结调研。同时,本人担任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入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课题组长,完成了课题。

五、关于加强中心自身建设

一是理论学习。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印发了学习十精神心得体会小册子;认真学习了全国和省两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等,特别是认真学习新一届中央关于扶贫的系列讲话精神。二是自身建设。本人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省纪委和省委党校举办的“第一期省管新任职干部岗前培训班”;两位同志结束试用期正式晋升处长,一位同志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机关人事、财务、办文、办会、车辆、安全、卫生以及文件传阅、报刊收发、来信来访等管理工作,确保了正常运转。三是廉洁从政。落实了本人“一岗双责”和中心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省委十项规定,下基层坚持“五不准”:不准打麻将、不准进歌舞厅、不准收受礼金、不准喝酒、不准浴足。全年,中心没有违反廉政纪律的人和事。全年,中心1名同志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3名同志受到省局表彰、2名同志被评为局的优秀党员,中心党支部被评为省局先进党支部。

六、关于2014年工作初步打算

重点有:一是精心准备、全力以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工作,力争启动项目先导工程。二是举办2—3期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在川培训及研修班工作。三继续加强与英国__农村发展组织和国际小母牛等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四是按照《__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退出管理(暂行)办法》做好退出工作,积极探索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创新模式。五是积极推进公益金项目创新,加强对20__年、20__年实施并竣工项目县的检查、验收和竣工报告编制工作。六是开展对21个市州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探索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推进扶贫开发机制。七是做好事业单位的改革,建设“学习、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推进扶贫外资工作提供保障。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1.成立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根据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精神,我办于3月5日(全办干部职工参加)、3月12日(全县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参加)召开了学习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县委印发的“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三届二次、三次等会议精神,将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活动原则、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传达到每一名扶贫系统干部职工、贫困村组,组织和引导系统上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将主题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县办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主任郭超彦为组长的“县扶贫和移民系统‘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并印发了《县扶贫和移民系统‘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步骤和工作责任。

2.广泛宣传,开展实际工作

(1)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在办公楼院子门口、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等显著位置悬挂、张贴主题教育活动宣传标语。

(2)积极参与《今日》、《手机报》以及县主要网站统一开设的“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专题、专栏、专版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我办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工作情况。截止到目前,已就我办开展“加快发展、重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方面的情况往本县、市扶贫和移民网站、省扶贫和移民网站投稿4篇,充分反映和报道了我县扶贫系统重塑人、扶贫人形象的活动情况和典型事例。

3.学结,写好体会文章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扶贫;理论;模式;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3-0066-06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贫困文化理论”Ⅲ、“资源要素理论”、“人力素质贫困理论”到“系统贫困理论”的发展,从经济、文化、人力资本、社会政策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贫困的成因,并从经济、文化、教育、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扶贫方式。而对于教育扶贫的研究大多是在扶贫开发理论假设下,从教育的扶贫功能这一角度去阐述。

一、教育扶贫的理论渊源

1、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论是由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提出的。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并且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文化,它的特点是对自然的屈从感、听天由命、对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怀疑等。也就是说,贫困地区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内化成群体的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准则。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形成一种低水平的经济均衡,并在贫困地区一直延续。

2、资源要素理论

国外学界资源要素论的主要代表有马尔萨斯(T.R.Malthus)的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莱本斯坦(H.Leibo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他们主张增加贫困地区的资本投入力度,使其达到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强调资本的积累和形成,以期推动社会的经济增长。中国学者姜德华最早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自然生态恶性循环的过程。他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或是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恶化从而造成深度贫困。资源要素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贫困是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不能进行有效地合理配置的结果。

3、人力素质贫困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舒尔茨(T.w.Sehuhz)在美国经济学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演说,提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他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王小强、白南风通过“进取心量表”测量人的素质,量表包括改变取向、新经验、公共事务参与、效率感、见识、创业冲动、风险承受、计划性等8个指标。他们将贫困地区人口的特征描述为:创业冲动微弱,易于满足,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不能抵御较大困难和挫折,不愿冒险;生产与生活中的独立性、主动性较差,有较重的依赖思想和听天由命的观念;难以打破传统和习惯,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大多数新事物、新现象较差,安于现状;等等。他们总结出“人口素质差”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本质原因。

4、系统贫困理论

系统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由诸多综合因素系统运行的结果,贫困的根源是由“陷阱一隔离一均衡”所构成的一个“低层次、低效率、无序的、稳定型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这个体系规定着贫困延续的轨迹”。在这个贫困区域系统中,社会的能力机制、资源基础与求变能力之间未能参与整个外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与社会持久进步过程。在发展的内部关系上,三者之间需要构成一定的相互适应关系。可以说,系统贫困理论已经脱离出对于贫困的平面的、静态的描述,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贫困。

综上所述,对扶贫理论的研究首先从贫困的定义和分类开始,但对贫困的定义有不同的角度,暂时学界还未能将其统一;有关贫困的绝对和相对的生存状态已得到大家的共识,只是量化的标准不一样;对贫困成因的分析也衍生出相关的理论,即由单一的贫困文化发展到系统观理论,并且由分化走向了共融。可以说,扶贫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不同学科和不同部门协同研究和管理的问题。这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扶贫机制,这是扶贫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二、教育扶贫模式研究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扶贫开发的内涵上拓展了教育扶贫的功能。我国学者林乘东于1997年提出教育扶贫论。他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他同时提出,教育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需要具备四个条件:1.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2.建立相对公平的经济分配制度;3.优化贫困人口配置,提高贫困人口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度和效率;4.增加资本积累和投入,为反贫困提供经济基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集美大学的严万跃认为,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都是知识与能力贫困的表征和结果,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不仅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教育扶贫的功能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但是针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和现象的实证研究模式才刚刚开始。

1、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研究

厦门大学的杨能良认为,教育扶贫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加强对教育的政府投人,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使之能受到帮助其脱离贫困的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弥补贫困人口的收入缺口。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经济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在他看来,教育扶贫是一种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兰州大学博士生张宏从经济学角度对甘肃省麻安村的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深度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农民特殊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扶贫开发模式中的一些规律,从而认为参与式扶贫开发是一种最优的模式。四川大学的龚晓宽运用计量模型对近年来的扶贫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扶贫模式的创新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为核心理念㈣。周丽莎根据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解决贫困和失业的根本之道是实现社会机会的自由”这一理论,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进行了实证研究。她指出,实行集中办学、民汉合校和“双语”教育的扶贫模式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实现了“实质自由”,缓解了能力贫困。教育扶贫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扶贫方式。学者们大多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等方面去阐述教育扶贫模式。

2、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研究

对教育扶贫模式的社会学视角更多倾向于对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衰退背后的传统人文因素进行研究。此类研究认为,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是改变贫困地区的关键。西南大学的欧文福专门从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角度探讨了西南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综合了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方法,揭示了民族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教育扶贫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沈红对宁夏、甘肃两省区的扶贫调查分析对不同地区扶贫的方式、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描述,并比较了各自的利弊,从而为“八五”期间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数据参考。

3、以问题和现象为出发点的教育扶贫实证研究

针对不同地区教育扶贫方式、过程、结果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和特性问题,如针对农村长期贫困现状与教育改革的研究、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对策研究等。随着教育扶贫力度的加大,有些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还出现了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以此为背景的研究包括甘肃四个干旱贫困县的教育移民调查研究、海南省“教育移民”情况的调查研究、宁夏吊庄开发性移民以及三峡库区教育移民的个案实证研究等。以问题和现象为出发点的教育扶贫实证研究还包括:针对教育扶贫体系中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不同地区的教育扶贫个案研究,如浙江省永嘉县的教育扶贫研究、西部开发过程中的凉山教育扶贫战略研究等;针对教育扶贫过程中的新方式的研究,如对河南远程教育扶贫网的思考等。可以说,对教育扶贫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硕果颇丰。

三、教育扶贫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研究的不足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能否处理好贫困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直以来,对教育扶贫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贫困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对策研究。从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贫困问题都显得有些片面,因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教育扶贫也只是扶贫开发体系中的一种方式。如何界定教育扶贫的功能,怎样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其效果,如何处理在教育扶贫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问题,都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我国对教育扶贫研究的经济学解释认为,资本和权力在反贫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势必会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城乡教育的差距,在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成本上升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教育致贫的现象。对于如何平衡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还缺乏量化的标准。教育扶贫的社会学角度研究针对不同地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通过改变当地人口的综合素质,从救济式的扶贫转变成自发性的扶贫,但是也忽视了经济投入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系统观研究侧重于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扶贫的功能应该如何去协调和整合资源配置。然而,怎样设定一个有效的区域评价体系去评价教育扶贫的效果,有没有一个确实可行的实证研究能证明教育扶贫的系统整合能起到反贫困的作用,目前还未得见。

从贫困的发生机制来看,它受地区自然条件、历史起点、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哪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学科的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学界关于贫困的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就是这一矛盾的现实反映。不可否认,在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地方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方,贫困总是以一定的规模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结构解释必然会包含着文化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同时文化取向的贫困文化解释又或多或少带有制度的约束因素。呵以说,教育扶贫的提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使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相适应,如何处理教育扶贫与教育致贫的现实矛盾,教育的扶贫功能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上述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显不足,有待学界的进一步探讨。

2、研究过于宏观,缺乏对扶贫客体的微观关照

我国目前的教育扶贫研究主要从扶贫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按扶贫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教育扶贫作以下分类:1.政府主导型教育扶贫。例如,我国自1995年开始在贫困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工程,希望通过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投人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关的研究较为注重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投人的经济效益等方面。2.基金主导型社会资金扶贫。比较典型的是“希望工程”。可以说,“希望工程”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到教育。但是,如何达到扶贫的真正效果,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非政府组织主导型教育扶贫。2001年10月30日,中国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国际扶贫会议在北京发表了《中国NGO反贫困北京宣言》,政府、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来。、相关研究如陈美招等对国际NGO教育扶贫行为的分析。也有研究者从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客体的角度把扶贫分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救济式扶贫是指扶贫主体直接向扶贫客体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以帮助贫困人口,也称“输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是指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也称“造血式”扶贫。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教育扶贫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扶贫主体或是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客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关注政府教育扶贫的政策制定、实施过程、扶贫效果等方面;而很少从贫困人口自身的角度去探讨,如贫困人口的生存技能需要、生存环境、人文关怀和向上流动的渠道等方面,研究上缺乏微观层面的深度关照。

3、注重宏观政策研究,缺乏微观实证研究

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制度不健全、资源匮乏、科学技术落后,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等,倾向于从宏观的层面去思考;但是贫困地区之间也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以共性涵盖个性的研究也有失偏颇。目前,从教育扶贫的宏观研究到教育扶贫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再到教育扶贫区域的问题和现象研究,试图从小的社会环境中去探索教育扶贫中存在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用实证的微观视角去探索教育扶贫过程中的最佳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如金俊峰对云南山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的研究等。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太少,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值得借鉴的、评价效果良好的教育扶贫模式。

4、缺乏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的综合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对教育扶贫的研究大多还是在国外扶贫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开展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力资本等多元角度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我国教育扶贫的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和效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从学术界和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学科衔接不紧、研究不全面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研究者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视角,遵循该学科的方法和调查方式,忽视了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大多数贫困者的深度观察,不能全景式地反映其贫困的过程,显得研究结果生硬而表面化。我们要做好教育扶贫研究,必须要理清地区贫困的内在根源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探究教育扶贫的形式、特点,还要做好充分的实证研究,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比较不同形式的教育扶贫模式,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把教育扶贫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以切实保障大多数贫困者的利益。

四、教育扶贫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状态,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的问题。由贫困所派生出的新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障碍。目前学界对教育的扶贫功能已达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对如何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怎样将之转变成实践中的公共政策还有待深入的探讨。贫困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社会现象,各个地区的贫困问题又各有差异,“一刀切”的扶贫模式难免会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教育扶贫研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延伸。

1、将贫困发生机制纳入教育扶贫体系进行研究

从贫困的发生机制来看,经济制度、地区文化、人口素质、地域自然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是贫困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个社会的空间场域中达到一种静态平衡,使得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在贫困地区延续。正如康晓光所说:贫困的根源是由复合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各种因素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其中存在众多的反馈回路。区域性贫困陷阱就是各反馈回路相互耦合形成的网络系统,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使贫困成为区域的持久状态。笔者认为,要达到扶贫的效果,就需要打破这种静态的平衡,把贫困发生机制与教育扶贫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贫困地区真正致贫的原因是什么,并以此作为扶贫政策的出发点,构建系统的教育扶贫模式。如图1所示,教育扶贫体系的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教育扶贫机构。它们在外部政策的环境下,分别作用于处于贫困环境中的扶贫对象,通过外部因素影响其内部自身的变化,并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贫困发生机制与教育扶贫模式研究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一是对贫困发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二是针对教育扶贫体系的构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三是现有理论基本都强调了政府在教育扶贫中的主体地位,而对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教育扶贫机构在扶贫体系中的职能如何进行分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

2、教育扶贫政策应注重教育结构的改革,使其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

教育扶贫作为一项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行为,有必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贫政策。林乘东曾提出,教育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存在贫困现象。贫困问题要在一定政策条件的配合下才有可能缓解,但不能杜绝。他提出:1.要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结构,加大职业教育的投资比重,凸显职业教育的地位;2.巴教育投资并人扶贫资源的配置格局;3.采取一种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高收人阶层“自动”选择付费教育,从而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人口倾斜。其重点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来实现教育的扶贫功能。但在微观的实践层面上,各个贫困地区的情况各不相同,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笔者认为,在贫困地区还要考虑两个条件:1.教育扶贫政策是否契合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实际需求。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把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整体搬迁到县城集中上学,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使贫困人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同时也使得很多贫困家庭因为上学路途过远和教育成本的增加,辍学率反而有抬头趋势。这不仅伤害了贫困地区人口参与教育的热情,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得教育扶贫适得其反。2.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是否适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扶贫不仅要把教育投入纳入到扶贫资源的配置格局中,还要考虑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适应关系。教育要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保证受教育人才的充分就业,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社会效益,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虽然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贫困现象难以杜绝,但如能在一个小的社区、村庄的实证研究中,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也能为教育扶贫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教育扶贫政策应着眼于扶贫客体的真正需求

贫困地区最大的教育矛盾在于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机会满足不了贫困地区人口对教育的需求。要想改变教育扶贫的现状,就得围绕贫困人口真正的需求去制定政策。其一,加大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建立多渠道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增加政府投入比例,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增加贫困人口的教育补助,让贫困人口不再由于高昂的教育成本而选择辍学。其二,建立国家农村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农村教育扶贫经费的来源。目前,一些地区采取了教育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应急性和局限性。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扶贫助学资金来保障贫困学生求学。其三,在加大教育基础投入的同时,注重教育扶贫的效率。一般而言,农村义务教育能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启蒙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能对教育扶贫效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既能促使贫困人口向上层流动,又能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因此,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提高教育扶贫的效率。其四,深化教育扶贫模式的研究,以教育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目前,针对教育扶贫的实证研究还没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可供参考。教育的扶贫功能可能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但是不能独善其功地反贫困,需要不同扶贫方式的互补。建议把输血式扶贫、移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等纳入教育扶贫模式进行系统研究。

4、教育扶贫实践过程中要转变观念

自我国实施教育扶贫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的教育扶贫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转变。其一,从最初的道义上的扶贫转变成制度性扶贫。以往的教育扶贫只是一种提倡,倡导人们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改变教育状况,捐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教育扶贫已经成为各个地区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和硬性规定。其二,从以往的救济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救济式扶贫造成了一些贫困地区人口依赖救济的思维惰性,思想上不愿争取、安于现状,等待救济成了一种生活上的依赖;现在的教育扶贫注重从思想上进行教育,鼓励贫困地区人口参与到摆脱贫困的项目中去,让其学习知识和技能,自食其力。其三,扶贫重点从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以往的做法主要是将扶贫资金拨给贫困地区政府,让政府去开展扶贫项目。但是,由于管理监督机制的缺乏,出现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等现象。现在的做法是,对教育扶贫资金进行分类:项目资金发放到政府,并建立专项资金账号;个人资金以实名发放到个人户头。这样就保障了教育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其四,由区域性教育扶贫转变为阶层扶贫。以往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在城镇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贫困人口,如市场竞争中淘汰的无业人员、身陷残疾而无法务工的人员、没有收入来源而生活极度贫困的人员等。其五,从单一扶贫向综合扶贫转变。贫困问题已不再单单是经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教育扶贫观念的转变是顺应贫困发生的新变化,也是教育扶贫实践过程中的应然之举。

总之,教育扶贫研究还在实践中不断前行。本文只当抛砖引玉,期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以进一步完善教育扶贫理论和模式。

参考文献

[1]Oscar Lewis.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Poverty[M].New York:Basic Books,1966:215.

[2]姜德华.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罗必良.从贫困走向富饶(现代化探索丛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5]林乘东.教育扶贫论[J].民族大家庭,1997(5):56-57.

[6]沈红,周黎安等.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87.

[7]金俊峰.云南山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0(2):91.

[9]刘维忠.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

[10]夏英编.贫困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1.

[11]严万跃.论现代教育的扶贫功能[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7-80.

[12]杨能良,黄鹏.教育扶贫一我国扶贫的财政学思考[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14.

[13]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麻安村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4]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5]周丽莎.基于阿玛蒂亚-森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模式研究——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98-101.

[16]沈红.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边缘化:少数民族贫困的历史透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53-60.

[17]欧文福.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基于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06.

[18]沈红.扶贫开发的方式与质量——甘肃、宁夏两省区扶贫调查分析[J].开发研究,1993(2):49.

[19]陈全功等.农村长期贫困与教育改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71.

[20]奂平清,王等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其对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1):47

[21]魏奋子,李含琳,王悦.贫困县教育移民的政策定义与可行性研究——以西部地区四个干旱贫困县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3):7.

[22]海南省教育移民联合调研组.海南省“教育移民”情况的调研报告[J].琼州学院学报,2008(2):43.

[23]杨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功能的强化——从宁夏吊庄开发性移民看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04(3):98.

[24]张学敏.三峡库区教育移民迁校经费缺口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1(4):41.

[25]余祖光.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23.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一是召开会议,层层动员。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日”宣传工作。10月12日召开了各村主任、乡包村干部会,对“扶贫日”活动进行具体安排,要求乡在4个集镇,村在村部和学校悬挂“扶贫日”宣传标语横幅,乡政府在“扶贫日”到来前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打出了“扶贫济困,你我同行”标语,向各界宣传“扶贫日”。各村也召开了村民代表、党员参加的支部扩大会,利用村宣传栏开展“扶贫日”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全乡悬挂横幅和标语48条。

二是积极响应,开展活动,在三个扶贫村组织村两委干部对本村范围内扶贫户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关爱困难群体,关心扶贫事业。

总之,我乡“扶贫日”活动已告一段落,工作扎扎实实,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将认真总结,发扬成绩,努力做好全乡今后扶贫工作。

相对于传统活动来说,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这些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这个话题始终贯穿与主题活动的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就构成最后的大主题。下面是小编在出国留学网活动总结频道为大家收集和整理的有关大主题和小主题的活动总结文章,欢迎大家前来参考。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加大助学救助力度,搞好向贫困学生送温暖活动,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本月我校成功开展了一次“节约零花钱、关爱贫困生”新春扶学助贫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营造热心助学的良好氛围。

我校先后召开三个专题工作会议,即班子会、全体教师会、班干部会,使全校师生思想统一、使扶贫助学观念深入人心。同时,通过校园张贴、旗下演讲、板报等形式发出“节约零花钱 关爱贫困生” 新春扶困助学活动倡议,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当时的捐款情况,激发学生献爱心的热情,营造扶困助学的良好氛围,争取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理解与参与。

二、精心组织,开展扶贫助学捐款活动。

我校的“扶贫助学献爱心”捐款活动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踊跃捐款共计5443元。在本次捐款活动中,涌现出许多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为激励先进,带动学校工作的开展,我们在集会上隆重对爱心班级和爱心使者进行了表彰。

三、热心助学,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为了充分发挥这笔捐款的作用,带动我校扶贫助学工作的开展,除了拿出4000元资助对口学校下冶初中20名贫困生外,我校又认真开展摸排,在全校范围内确定了7名贫困生,每生给予200元资助,对他们表示一点关心,携手与他们共度难关。

本次扶贫助学活动,因为宣传到位、组织得力,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学校爱心基金,并在学生中开展互助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使困难学生在生活上、精神上、学习上得到集体的关心和帮助。

根据__省委教工委和__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__年__扶贫济困日活动工作的通知》粤教工委办函[20__]16号文件精神,我院高度重视,并在全院广泛开展了一次扶贫济困捐款活动。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学院于6月19日向各系部、处室下发了《关于做好20__年__扶贫济困日活动工作的通知》,在全院进行动员和部署,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同时,学院党委发出倡议书,动员全院师生,积极踊跃捐款,为__省扶贫济困活动奉献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倾注一片真情,多尽一份责任。学院通过利用海报、宣传板报、横幅、网站、电台等多种媒体向广大师生员工宣传__扶贫济困日活动的主题和意义,让扶贫济困日活动深入人心。党员同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踊跃捐款,在全校形成了人人献爱心的浓郁氛围,截至 6月30日 ,全校师生员工捐款17772.9元,已经全额汇入__省扶贫基金会账户。一笔笔捐款,饱含着全院师生对贫困群众的浓浓深情,彰显了我院师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度的政治觉悟。

我院通过深入开展__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大力宣传“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活动主题,在校园营造了和谐稳定、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大大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对学院开展文化强校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__省扶贫济困日成为了我院党委教育党员同志的良好载体。在活动的开展中,全校广大共产党员走在前,做表率,带头奉献爱心,积极捐款,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创先争优,充分展现

教育扶贫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教育扶贫 理论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03

教育扶贫,是指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大系统为主体,以贫困人群为客体,以传播知识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质为内容,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一种扶贫方式。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多个视角对教育扶贫理论进行了研究。及时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扶贫理论发展,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

1.1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研究

国外教育扶贫思想最先起源于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的关系时,注意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的教育扶贫思想。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最早从经济增长视角关注贫困问题的人,早在18世纪末,他就提出了土地报酬递减理论,认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生活资源的增长速度会使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最终会导致人口贫困,应当通过限制人口增长和加大资源投入来消除贫困。①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才能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②到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他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难以增长的现象,并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才能冲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另外,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等,都阐述了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进而摆脱贫困的观点。

在国内,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始于对西方反贫困理论的总结比较,或结合中国反贫困实践进行理论的检验、分析和整合。③姜德华等人是较早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扶贫问题的国内学者。在1980年代末,姜德华通过研究完成了对中国区域性贫困的分类和描述,认为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④杨能良、黄鹏也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教育的政府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善经济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⑤

1.2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扶贫思想的另一个关注点是人力资本投资与脱贫关系问题。相关研究者认为,贫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经济因素,而在于人的素质和能力,是个人不适应或缺乏生产导致了贫困,强调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商品化水平。⑥持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学者舒尔茨。1960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⑦继舒尔茨之后,丹尼森也研究了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问题,并在其著作《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通过计算分析,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国内,王小强、白南风是较早对人力资本贫困论和素质贫困原因说进行研究的人,他们在《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考察》一书中,把人口素质确定为贫困的原因,并通过“进取心量表”对人的素质量进行测量。⑧到90年代中期,阎文学也分析认为贫困落后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差,甚至通婚圈狭小而造成的落后乃至违法的婚姻方式也会导致人口智力素质低下,造成贫困。⑨龚晓宽则运用计量模型对近年来的扶贫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扶贫模式的创新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为核心理念。⑩何家理、查芳、陈绪敖等人通过对陕西7地市18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效果调查,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扶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教育扶贫具有推动人口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减轻当地环境承载压力、引起家庭收入来源结构发生变化、外出务工的工资同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农户由单一的种粮转向种粮与经济作物相结合、人们生育^念发生变化等方面的功效。

可见,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资源的匮乏导致了贫困的发生,主张通过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摆脱贫困。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欠缺导致了贫困,主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摆脱贫困。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持何种观点,学者们都是在认同教育对摆脱贫困具有积极功能这一假设基础上进行的论述。

2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

2.1 基于文化、观念视角的研究

1959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奥斯卡・刘易斯在其作品《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中提出贫困文化理论,认为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同时,他还强调,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使得贫困文化“代代相传”。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其《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现代制度和观念中存在的低效率、教条僵化和不平等,是造成了南亚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应当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来促进一个正常的、良性因果循环积累社会的形成。

刘易斯和缪尔达尔在论述贫困原因时,都强调了共同的贫困文化、观念会导致贫困的延续。贫困文化、观念原因说的提出,给研究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学者吴理财认为,贫困文化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 ,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由于贫困文化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机理”,贫困文化可以通过儿童社会化得以传递,作为完整生活方式的贫困文化难以通过一时的物质贫困的消除而根除, 因此贫困文化是贫困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 所以,反贫困的关键在于改变贫困人口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阎文学等认为贫困地区人们头脑中的“守贫”思想和落后的观念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制约。 另外,国内学者在研究贫困的文化原因时,也注意到了文化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现象。正如郑杭生所论述,在中国,贫困的世代传递反映了社会代际之间垂直流动率及流动机制的问题。城乡二元户籍体制下,农村贫困将更多受到代际传递影响。 李梦鸽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提出了以教治贫,用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有效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文化、观念原因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但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们没有回答“最初的贫困是什么引起的”。他们可以说“是贫困引起了进一步的贫困”,但他们不能说“是贫困引起了最初的贫困”。因此,贫困文化、观念原因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基于政策、制度视角的研究

在研究贫困原因时,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的不均衡、制度的缺失、权利分配不公等人为因素会造成贫困的发生,并由此提出了贫困的政策、制度原因说。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最先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1981年出版的《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一书中提出了基于能力、权利和福利的权利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因为贫困人口没有支配足够食物的能力,而能力的缺乏来源于权利的贫困。因此,应当重建个人的能力,扩大穷人自由范围以增加其选择的机会。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贫困程度之间具有关联性,通过教育可以重建个人的能力,提高收入并摆脱贫困。近年来,有学者对米兰、那不勒斯等意大利城市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政策失衡、制度缺失、机会不均、分配不公等原因使一些碜缘褪杖爰彝ィ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正成为该地区贫困阶层的主力军。

我国学者周丽莎根据阿玛蒂亚・森的理论观点,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进行了实证研究。 单丽卿在“教育差距与权利贫困――基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践困境的讨论”一文中也阐释了以教育差距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如何导致了贫困的再生产。并强调扶贫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的权利状况,以消灭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为主要政策取向。

可见,贫困既有个人层次的原因,更有社会层次的原因。政策、制度的失衡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产生新的贫困群体。教育在打破贫困文化和陈旧观念,优化社会结构,促进权利分配均衡,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教育学视野下的扶贫理论研究

教育学视野下的扶贫理论研究,是在教育的扶贫功能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试图建立独立的教育扶贫理论的努力。目前,这一视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的扶贫研究,即扶教育之贫;二是通过教育对其它事业的扶贫研究,即依靠教育扶贫。

对教育事业的扶贫研究,是建立在认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大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例如,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属于这一范畴。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对发展教育与科技进步间的关系进行的广泛讨论也属于这一视角。

通过教育实现对其它事业的扶贫,是反贫困意义上实质性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它通过论述教育扶贫的内涵、意义、功能、作用、模式等基本内容,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就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力图通过教育解决国民生计问题。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也具有启示作用。1997年,学者林乘东首次提出了教育扶贫论,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并通过自动分流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高收入阶层“自动”选择付费教育,从而使公共教育投资能够向贫困人口倾斜。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强调教育扶贫功能的基础上,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研究。

4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试图建立独立的教育扶贫理论的努力似乎未能取得成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扶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学科都能从自身角度发挥作用,但却又极其有限。于是,系统扶贫的思想运应而生。

上一篇:幼儿园幼儿扶贫总结范文 下一篇:季度驻村扶贫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