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范文

时间:2023-03-10 12:40:49

创新工程

创新工程范文第1篇

考虑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体系与传统财务指标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资委在2009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议平衡计分卡成为一种更具创新性和普适性的绩效考核方法,但《意见》中并没有提及实际的平衡积分卡的建立方法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工程师绩效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提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汽车行业的战略目标,二是工程师的工作职责。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路,在中国汽车产业领域建立一个平衡计分卡模型,以此作为工程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这个测评系统中,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分别设置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应的分级指标设定如下:

1.1财务维度的测评指标设定

1.1.1收入增长相关指标工程师收入增加指标是评价工作能力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它主要反映工程师在研发活动中本期收入较上期的增长幅度[6]。本文选取工资增加率反映收入增加情况。

1.1.2生产率相关指标工程师生产率也是评价自身能力和财务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选取成本费用率、劳动生产率反映成本控制和生产率情况。各财务指标的定义及功能如表1所示。

1.2客户维度的测评指标设定

1.2.1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是反映客户满意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只有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才能使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1.2.2上下级满意度上下级满意度是反映工程师为同事的认可程度[7]。各个客户指标的定义及功能如表2所示。

1.3内部流程维度的测评指标设定

1.3.1创新能力这一指标评价反映的是企业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可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研究开发成功率等具体指标。

1.3.2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贯穿始终,与学习能力方面相关的主要指标有18个,它们分别是:专业知识、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书写与资料管理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领导和授权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激励艺术、计划与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讲解传授知识的能力、控制能力、实践经验、监督能力、现场指导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复杂情况和事故的能力,主要可以通过部门领导和同事的客观反映得到结论。具体的内部流程指标设置如表3。

1.4学习与发展维度的测评指标设定创新工程师要对自身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使企业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可从工作态度(包括出错情况、保守机密情况、工作及时率)、信息系统能力、激励机制三方面来评价工程师的学习与发展能力。具体指标如表4所示。综上所述,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和运用的核心,有助于帮助国内汽车行业企业建立相对完备的绩效测评指标数据库,进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绩效评价趋于科学、理性和客观。

2以BSC为核心的工程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建议

平衡计分卡可以说是一种功能多元、保障有力的测评法则,可以科学、全面地告诉汽车行业内管理者有关工程师的绩效水平和价值高低。换言之,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也能够符合工程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发展需要。针对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2.1BSC与MBO相结合使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基础是战略导向,在着手建立平衡计分卡之前,从规划参与的所有人员、应采取的时间到梳理职业工程师的战略目标,从管理到专业部门都要做充分的讨论和沟通,并取得共识。MBO目标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与平衡计分卡进行性能评价上的互补,创造更多的针对企业绩效完成情况的对比情形。

2.2BSC与关键指标法相结合在整个过程中,平衡计分卡衡量与关键指标法紧紧相依,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绩效评分。为了测量和分析一批价值目标的指标值,验证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指标值可以是也应当是更真实地反映目标和策略的指标,先进的绩效措施和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过使用ABC规则,公司可以更好地衡量和管理成本;利用经济价值增加值EVA衡量股东利润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股东的利益;使用BI系统分析功能,可以做一些假设检验以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预测;使用BPM系统建模和其他功能,可以有效地跟踪和监控各项指标和项目的实施进度。

2.3指标之间要平衡平衡计分卡是为实现目标而从四个维度形成平衡机制的绩效测评工具,科学地运用这项工具可以帮助汽车公司实现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升,但其内部指标之间的平衡并不能自动实现。因此,企业应继续探索平衡计分卡的使用,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达到指标配比上的平衡,从而真正助推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腾飞。

创新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工程教育;创新

我国现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等学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等学校总数的91.5%;高等学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三分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三分之一,毕业生超过100万,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三个三分之一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这就对我们高等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提升工程素质和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严峻问题。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上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因此,网络或者叫信息化,是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探索创新高等工程教育新途径十分必要。

1新媒体时代对工程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不仅能够丰富工程教育资源,而且还能够为工科生创建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环境,对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起着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来看,新媒体对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拓展工程教育实施路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网上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络课堂等数据资源中随时随地获取工程知识,打破了传统教育环境下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局限。在授课之前,学生可在网上下载学习资源进行预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听课效率。同时,在工程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感到枯燥无味,而通过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能够搜集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工程实践案例,以视频影像资料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到工程技术知识,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工程知识学习的兴趣。

1.2丰富工程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

新媒体时代具备信息量庞杂、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开放共享的特点,为工程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获取更多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学生通过工程案例学习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了解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应承担的职责,促使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学生也可借助新媒体了解更多的工程实例,尤其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通过新媒体开展网络自主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积累学生的工程经验,使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顺利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1.3增强工程教育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工程教育中,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搭建起师生交流的平台,实现教育的双向互动,有助于营造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工程案例讨论。在课堂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交流平台,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方便学生有效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新媒体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2.1系统性运用不够

新媒体的运用性不够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一是教师的意识不够,认为新媒体技术就是片面的多媒体、PPT,对于新媒体技术缺乏充分地理解,认识不到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是部分教师没有看到新媒体的多功能性,目前新媒体已经遍布人们的生活,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方式方法上,课堂教学将逐渐失去吸引力。

2.2课堂融合度不高

融合度是指课堂教学与新媒体二者的融合,这个问题是教育过程中难以发挥新媒体技术良好的促进作用的重要原因。新媒体技术是新兴技术,在教育行业使用的时间不长,普及率不高,教师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无论从具体操作方面或者是运用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所以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与新媒体不能特别好地融合,而新事物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也需要一定的过渡过程,所以新媒体虽用于工程教育,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对于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的作用。

3借助新媒体创新工程教育的新途径

3.1借助新媒体转变工程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由于工程教育一直以来都在沿袭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应借助新媒体,转变工程教育观念。首先,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将一些典型的案例融入到教学当中,并使案例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到一起,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做出正确决策,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让学生将一些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案例带到课下,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从中获得答案。其次,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及相关的机构的联系,让他们为工程教育提供具体案例,并让学生借助网络了解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依托新媒体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的处理,如3D渲染等,使整个案例的展示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工程教育效果。

3.2借助新媒体创新工程教育方式方法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仍然沿用着灌输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媒体环境下,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借助新媒体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程教育环境,依托微信、微博等媒体的相关功能,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资料,让学生用手机拍摄看到的工程实物,发到微信和微博平台,拓宽工程教育的内涵。其次,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程教育当中,教师可借助新媒体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关平台上,就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也可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借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可结合工程教育的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提升工程教育效果。

3.3借助新媒体丰富工程教育内容

工程教育课程应紧跟时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工程教育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加工程案例教学的比例,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学习知识与技术。除课堂学习之外,工程教育还应当积极开展自学课程、网络课程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新媒体时代下,部分高等学校开始引入慕课、网易公开课等新型的授课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授课形式拓展知识面,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从而打破工程教育受师资力量的限制。

3.4借助新媒体构建工程教育新阵地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平台随之大量涌现,网络的普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新媒体的出现则为工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使新媒体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学校应对校园网进行逐步完善,使校园网站承担起教育的功能,并对校园网加以利用,开设子网站,通过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开展工程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可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当中,增强学生对网站内容的认可程度。其次,加大移动终端平台的建设力度。手机这种移动设备现已基本普及,尤其是在4G时代下,手机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为此,可加强相关资源的制作、整合,并借助QQ号、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由此可提升工程教育效果。再次,要做好微平台的建设。微平台是对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的补充,它以新媒体为依托,细化工程教育的内容,可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改进并完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大幅度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4结论

总而言之,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下对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在工程教育中,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革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使新媒体平台成为工程教育的新阵地,从而不断完善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工程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高工科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新.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3.8.21(3).

[2]鲁元金.论新媒体在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2017(1):21-23.

[3]邱瑶.新媒体环境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4]赵盼,杨挺.新媒体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研究———以“阳光工程”政策为例[J].教育导刊,2016(9):89-90.

[5]赵莉莉,杨晓东.二级学院工程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为例[J]北方经贸,2016(12):147-148.

[6]张立杰,徐琳宏.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5(4):54-55.

创新工程范文第3篇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资助20万元。在凤台注册新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县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3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农作物、动植物新品种,给予一次性资助10万元。

(二)鼓励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或省、市立项的科技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

(三)鼓励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实施专利。对获得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资助1万元、2000元、1000元。对实施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的,按实际投入10%-20%资助,一般不超过10万元。

突出产学研一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四)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五)县科技部门定期牵头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或专利,在本县实现产业化,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科技成果或专利实际购买费用30%,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专项补助。

突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共享

(六)加快科技园区(基地)建设。鼓励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培育民营科技产业园。新认定的省、市级民营科技产业园,一次性资助60万元、30万元用于产业园科技投入。

(七)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新认定的省、市、县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新认定的省、市、县级科技专家大院,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5万元资助。

(八)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定等活动。

突出创新人才建设,为提高全县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九)激励自主创新人才。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所得奖金100%配套,奖励创新团队和个人。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获准实施的企事业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奖励,其中50%用于奖励个人。

(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我县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事业单位离职专业技术人员在凤台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县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

(十一)鼓励高级人才服务企业。对企事业单位聘用的科技专家,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评审报县政府批准,一次性给予企事业单位聘用费30%,最高5万元资助,专家享受县政府一次性津贴。

加大创新投入,完善政策措施

(十二)严格执行《凤台县科学技术资金投入与管理规定》,确保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

(十三)从2011年起,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产学研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县财政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保障技术创新工作的实施。

(十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自主创新政策,重点落实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进口设备税收优惠等政策。

其他

创新工程范文第4篇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市技术创新工程动员大会。春明书记、省科技厅朱建基副厅长亲自到会,充分体现了对会议的高度重视。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精神,正式启动我市技术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顺应大趋势、融入大科技、创新大思路、实现大跨越。刚才,彭家法副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演讲,客观总结了去年科技工作的成果,认真分析了形势,并就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完全赞同;朱建基副厅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省科技厅对我市的关心和支持,再一次表示衷心感谢;会上对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了惩处,并为高新技术企业授牌,希望这些企业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会议同时印发了安徽省技术创新工程亳州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下面,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也是殊途同归,统一思想认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既是当务之急。

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试点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1857年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加速步入电子时代。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后,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及低碳经济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为标志,正在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既是科学规律,更是经济规律,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技术创新为我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去年底,安徽被批准为“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这是安徽第一次进入国家层面战略规划,此举意味着安徽经济由此正式扬帆起航。示范区、试点省是加速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具有探索意义的创新之举,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需倍加珍惜、主动作为、全力推进。

必需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市企业的科技投入普遍缺乏,从我市实际看。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177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08%低于全省137%平均水平;技术创新的基础仍然比较单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98%低于全省269%平均水平;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创新守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加快激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的现实需要,加快发展的殊途同归,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这一重大机遇,用足用活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疏风解毒胶囊”等一批新产品的问世,济人药业等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证明我市在技术创新上是有一定亮点的有能力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的怎样把亮点举高描亮?这就要求我努力连点成线,由线到面,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想方设法在有限空间”里实现“无限发展”

二、也要重点突出,掌握主攻方向: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既要全面推进。

不折不扣发明性地落实《方案》执行《方案》围绕“四个一批”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实施一批大项目、发明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认认真真抓好几件具体事情,各级各部门要创新观念、创新方法。为加快亳州发展不时提供科技动力。

(一)技术创新、企业主体。第一。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工作下沉,搞好调研,传送信息,找准企业创新的兴奋点、结合点,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第二,企业要解放思想,着眼久远,不时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10%以上。每个药企都要积极购买药方、验方,这是技术创新的最便捷途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济人药业就尝到甜头。市政府已与上海药业达成协议,手中掌握几千个品种,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对接合作。第三,要增加科技投入,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先支持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第四,要整合资源,现有的科技计划和专项补贴等政策中,要加大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研发经费支持和补贴,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杜绝撒胡椒面现象。

(二)技术创新、平台优先。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为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3个;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下一步,要着力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有效性、主动性,建立校企为主、政府服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年内,争取建成部级中药材检测中心、国家中医药研究所亳州分所,争取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设立芍花研究所,确保现代中药产业园、中药科技孵化器投入使用。二要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引导扶持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建设公共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行业创新基金等有效的技术创新形式,构筑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孵化器和园区功能,强化专业性的守业服务,构筑科技守业平台;拓宽科技合作的范围和途径,构筑技术要素交流平台;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和融资服务机构,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构筑资本与知识的对接平台。三要挖掘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推广站所的作用。古井白酒研究所、亳州微生物研究所、亳州农科所、三星化工研发中心曾经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甚至在全国、全省领先,这次要闻风而动、抢占先机,借助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良好机遇,迅速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三)技术创新。据统计,全市共有经营管理人才11万人,硕士以上人员仅占06%专业技术人员共有46万人,事业单位的占97%企业的仅占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仅占43%为此,一要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发明良好的环境汇集人才。依托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用产业聚集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二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招商引资,引来一个项目,就会带来一批人才,带来一批技术。三要做好专利的开发、申请、使用和保护,加强商标注册和名牌创建工作,要树立规范意识,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行业规范、国家规范的制定工作,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

三、也要营造环境,构建保证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既要完善机制。

不只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局性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需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不时开创我市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新局面。

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技术创新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各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行业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强化督查考核。要尽快将技术创新工作任务层层分解,二要明确目标任务。细化目标,责任到人。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分解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已经结合实际,从科技投入、金融支持、奖励扶持、人才建设、股权激励、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出发,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要确保落到实处。要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建立健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调度通报制度,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创新工程范文第5篇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逐步进入到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开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可以说,近现代以来每一次全球性的重大经济社会变革,都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加速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周期日益缩短。如电从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则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进入50%的美国家庭只用了5年时间。惠普公司从成立到拥有10亿美元资产用了47年,微软用了15年,雅虎用了2年,谷歌只用了9个月。这些例子都生动地说明,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党对科技的认识不断深化,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作出部署。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摆在全党全国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讲的创新型国家,应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应是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创新环境好、创新制度完善、创新人才辈出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集成环节。大量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转化为规模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各经济强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培育出了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美国的波音、微软、英特尔,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德国的大众、西门子,韩国的三星、现代、LG等,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本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这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制约。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就是着眼企业这一创新主体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其目的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组织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这一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顺利完成这双重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解决好当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为未来发展打开新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发展水平和解决瓶颈制约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立与国家发展进程相适应、先进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顺应世界潮流,解决好能源资源节约开发、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进步和创新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科技创新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来完成。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将大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真正推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内容。科技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一方面,只有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创新体系才有动力源泉。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造福人类社会,才能体现其最终价值。我们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先导和示范作用。当前我们大力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将着眼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与知识创新工程相辅相成,共同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我们要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分布全国的创新型企业、贯穿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三大载体,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设计和基本框架,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三,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措施。科技只有与经济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新知识、新技术只有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我国,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支撑,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拉动还不突出,迫切需要在经济和科技之间架起一条更加快捷有效的通道。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到对经济的支撑上来,将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一种新的系统和模式,这本身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

第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处于本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纵观历史,近代以来的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模式,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最近总理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谁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谁掌握了关键技术,谁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谁的高端产品多,谁就能在竞争中长期占有优势”。从这次危机中不同企业的生存状况可以看出,一些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有的还扩大了市场;而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深层次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相当多的企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并尽快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将进一步推动企业把创新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和开拓新市场,为企业渡过难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重要支持。

二、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核心是聚焦企业。要紧紧围绕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四个方面下工夫、见成效。

第一,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鲜明导向。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要求,是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天然优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需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有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利润的天然动力,有直接洞悉市场变化的灵敏机制,有持续支持创新的资金优势。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通过利益机制整合产学研用的力量,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1%,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我国有928万户注册企业,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要牢固树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理念,把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首要目标。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决定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调动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主导和组织技术创新活动;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由企业直接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缩短转化周期。近年来,总书记、总理多次指出要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是依靠技术创新获得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企业,代表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工程,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创新谋发展的道路。

第二,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必须创造更好的条件,建立机制,广开渠道,把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向企业。要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支持高端人才进入企业,帮助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有产业化前景和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重大专项和科研项目,要吸收优势企业参与,积极鼓励企业牵头,带动科研人员到企业去。要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素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大量创新班组、技术标兵和岗位能手,增强员工承接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教育系统要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合格人才。要引导科研资金向企业集聚,调整财政科研投资结构,加大对企业的科研投入。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成为影响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壮大的瓶颈因素。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成果转化和初创期企业快速成长。要引导技术向企业集聚,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先进技术向企业转移扩散,支持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产品升级转型。要加强科学管理,为创新要素的集聚提供保证。要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的研发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潮流看,由企业独立创新到产学研用互动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趋势和有效形式。当前,制约我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导向不一致,功能趋同,责任不清,缺乏利益保障,合作动力不足。要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围绕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用长期战略合作,探索建立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开展协同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联合培养人才。要积极引导产学研用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形成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用结合的环境,形成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要鼓励用户参与合作,强化需求导向,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畅通渠道。

第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支撑和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责。多年来,我们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为数众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仪器设备网等科技基础条件设施,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但是必须看到,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不适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大型企业等方面的重要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这项工作一定要突破,利益壁垒一定要打破。现在只有大企业才有条件建立研发机构,但较难惠及广大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问题,自身没有条件建立研发机构,缺乏购买技术的实力,对政府提供低成本技术支持的要求非常迫切。而目前科技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存在信息不对称、成本过高、通道不畅等问题,单一企业如果直接与科研单位对接,就形不成技术需求的规模,会提高技术应用的成本。要强化这方面的公共服务,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数量地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技术。要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能力建设,根据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明确方向,不断提高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检测、咨询培训等服务水平。要发挥转制科研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引领作用,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转制院所作为产业振兴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要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

三、加强组织协调,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安排,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部门和行业局限,加强协同和联动。六部门制定的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对国务院9号文件的部署进一步细化,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任务。各部门、各地区、各有关方面要提供有力支持,确保这些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企业受益,院所受益,群众受益,国家受益。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条件保障。特别是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工程的实施,亲自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明确重点和步骤,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使这一工程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第二,加快政策落实,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落实好科技规划纲要,国务院出台了60条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制定了70多个实施细则,多数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这些政策的出台,经过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凝聚了各方面的心血,很有力度,也很不容易。各部门、各地方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共同做好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工作。尤其对那些企业最关心、最能得到实惠的具体政策,比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国产首台首套重大装备应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等,更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落实好。要加强对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良好局面。组织实施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具体行动。要争取更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企业要抓住机遇,主动参与到工程实施中来,切实发挥好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其他组织要发挥优势,实现资源集成。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参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工程范文第6篇

一、基本思路

围绕发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科技强市,成为我省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一)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

(二)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到2015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部级创新型企业1家,形成超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1家,超1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家,过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四)到2015年,构建以我市企业为主体,支撑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我市成为全省县(市)级依靠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我市食品、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政府加强引导性资金的投 入,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产学研结合项目。在全市分批选择1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支持2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工作,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协作,实施联合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强化产学研一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北京对口后援建和东部产业转移等契机,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加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与技术为支撑、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平台, “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

按照聚集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的主体功能,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1.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在已有的9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强化政府引导,加强政策激励,通过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财政科技投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专项奖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建设产业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新培育5家国、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2.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通过实行政府引导、政府和社会化建设并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技术、人才、闲置房产、设施,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高起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孵化经济,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孵育体系。到2015年,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 万平方米以上,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有一支职业化的孵化服务队伍,孵化企业达到 家,创造就业机会达 个,引进高层次人才 名以上,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企业家,转化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以新机制、新模式,建立企业主导、研究机构加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知识服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市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完善共享渠道。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

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开辟利用国家和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__市经济开发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全市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__提供支撑。重点实施“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链引进和企业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和要素资源支持,围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5年,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培育三个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培植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集群凸显、产业结构合理的格局。

1、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高效节能半导体(led)照明产品、节能环保门窗等为主的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抓好申安照明、嘉寓门窗宝航建设等企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钼铜锌废渣稀有金属提取、废旧家电回收、食用菌渣处理、工业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及其他“三废”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和相关环保设备制造业,支持大爱感恩环保科技、同佳机械、利森集团、泰山石膏等企业快速成长。

2、生物产业。培育和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引导美大康药业、玉鑫药业、同人泰药业、三高生化等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制剂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质,提升现代医药产业水平。组织川渝中烟、蓝剑饮品、宏发科技等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重点抓好明日宇航(飞行器零部件)、蓝星机械(合金钢组合辙叉芯轨及高铁配套部件)、威德福石化装备(石油开采装备)、慧丰采油机械(石油开采装备)等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4、新能源产业。重点抓好科新机电重型压力容器(含核级)12800吨/年制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与东电、东汽、二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我市中小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宏达集团锌空电池的研发和对外合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5、新材料产业。以宏达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以亭江新材料、金路高新、晨光塑胶、四川宝利丰等为依托,加快发展制革化学品、高端装饰、工程塑料、特殊超功能材料等新型材料。以蓝剑化工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磷酸盐新材料产品。

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四川腾中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节能专用车。引进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等农业新形态为导向,以新品种创制与引进为核心,强化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构建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种植业。依托四川邡牌各业有限公司、__宏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粮油、果蔬、晒烟、中药材等种植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改良,培育双低优质油菜、优质猕猴桃等新品种,加强技术集成与配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2、养殖业。依托__市三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__市穗丰水产良种繁殖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生猪(猪仔)、珍稀水产大鲵、北京油鸡等养殖业,通过地方资源保种选育和引进改良,培育优质、高产的生猪、肉鸡、水产等新品种、新品系,研发和集成养殖配套技术,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业。

(五)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

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注重人才应用,达到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与人才发展互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达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重点投入,实现创新人才与产业互动;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高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为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初创阶段提供信息、中介、培训、资金、市场等综合服务,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地社会经济环境。

(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和__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有关要求,加大《__市专利授权资助和专利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专利质量显著提高,授权专利逐年增长,专利产业化成效上新水平。

在科技计划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拥有量和专利转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保护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标准研究,争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__市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具体负责落实协调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做好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强联络协调,组织调查研究,促进信息沟通。市级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应责任;部门间要加强协调配合,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技术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将科学事业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科研基本建设费、科技专项费、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预算的增幅。保证基本科技计划的投入,稳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有力支持。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采取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切实发挥杠杆作用。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建立__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及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投融资服务。选择部分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计划中给予持续支持,并试行委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

(三)完善创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

加大落实现有支持技术创新政策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好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发展步伐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校市(院、所)科技合作,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到科技水平高的人才聚集地区设立研发基地,搭建我市企业利用外地科技资源、开拓市场的平台。支持开展共性技术合作联动,建立互利互惠、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多赢格局。

(五)建立考评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创新工程范文第7篇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县份、构建和谐社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自主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科技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奖励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并完善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工作摆上了县委、县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全县综合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全县科技领导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及科技进步的氛围日趋浓厚,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紧密结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开发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围绕果蔬、木业、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3项,认定部级星火培训学校2家;认定省级星火龙头企业1家,市级星火龙头企业14家,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产学研联合成为我县科技工作的一大特色,全县科技型企业与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形成科技资源开放配置与有效利用的良好局面。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策略,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全县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1.4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38人,中级职称的5374人,有中高级职称的企业家6人,县级以上拔尖人才56名,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8.1人。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县知识产权工作在全市各县(市)名列前茅,迈入全省先进行列。荣获科技进步奖27项,组织申报专利2531件,授权专利1357件。2008年9月,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县的考核验收,并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县。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逐步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围绕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强力推进高新技术在果蔬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方面有了新进展。已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21个,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6家,增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活力。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围绕果蔬、木业、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实施了良种农业、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三大科技工程,开展了“阳光培训”、“科技富民”科普工程。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红富士苹果、芦笋无公害示范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制订并实施了红富士苹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等4个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03万亩,52项农产品获得省级无公害认证。培育了“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等10多个省级知名品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达98%,养殖业主要品种良种推广率达90%,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工业经济规模更加发展壮大。通过对果蔬、木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及70个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强化了对机械铸造、纺织、木业、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了企业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达到173个。安德利、旺达等38家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木业加工形成了以吉林森工、天盛木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君乐宝乳业、利华肠衣、泛达山羊板皮等引领了畜牧业的发展壮大;银龙电缆、东大钢构、天虹纺织、瑞盐业、平光制药、胜海铸造等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进一步壮大了我县工业经济规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明显。新建部级职业教育学校,成为全县高、中级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科普宣传中心。在卫生防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方面大力推广使用了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是以光纤传输技术、数字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商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网站为主要窗口,整合资源,着力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事业信息化运作体系,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畜牧、统计、电信、电力、水利等部门组建了专业信息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软资源,80%的科技型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经营,加速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的步伐。全县建有各类学会、协会(合作社)等373个,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社会事业创新创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自主创新推进工程是我县“十一五”期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县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点环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科技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增强科技进步与持续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到2011年,建成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0个以上,引进开发先进技术30项;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30个;全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增长10%;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组织实施6个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培育和扶持1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形成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增5个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建成科技创新示范镇5个。

同时,经过3年的努力,全县实现:一是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撑,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技工程,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和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推广应用一批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二是全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1%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0%以上,确保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重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数骨干企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四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等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20%以上。全县形成10家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和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品。四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主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以县“人才小高地”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日趋壮大,全县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10%,规模企业消除零专利。

(三)具体目标

(1)突出大开发,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谋求新突破。

逐步完成高新技术对支柱产业及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重点培育壮大电机、新能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增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增长中的份额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得到改造,基本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2)主攻大项目,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谋求新突破。

坚持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加科技投入为重点,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备项目。到2011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完成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0项以上;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年增长20%以上。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应用千头(万亩)以上的标准化种养农业新品种10个。引进、开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0项。开发应用农产品加工新技术10项、农业加工新产品20个。(3)构筑大平台,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方面谋求新突破。

以“功能配套、富于活力”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县本级科技创新服务网络,提高镇级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优化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上下协调,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2011年,全县形成“2、10、30”的自主创新体系,即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高新技术创业园,10个以上市级以上企业工程研究中心,30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建设和提升5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全县所有镇;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50项以上;引进科技成果项目履约率60%以上;每年组织2次以上大型科普活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10次,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开展企业专利试点,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

(4)推进大开放,在拓展产学研联合方面谋求新突破。

进一步推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每年组织规模产学研活动2次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与国外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动技术升级,注重对引进技术与设备的消化吸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拥有自已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学研联合层次,逐步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共享的创新成果平台,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提供服务。

(5)实施大示范,在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方面谋求新突破。

加大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业等方面项目的投入比重,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支撑项目,启动实施“科技创新示范镇建设”、“节能减排科技支撑”、“环境污染治理”三大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和创建一批科技创新示范镇,实施节能减排及农村水源污染治理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铸造、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及工业园区组织开展节能降耗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围绕高效清洁燃烧、高效机电节能、余热利用、城市照明、城市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发和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组织节能技术应用示范;加强工业废水、废渣、废气处理技术以及城市生活垃圾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清洁生产工艺,开展工业园区废水集中排放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固体废弃物、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及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研究。三年内,开发、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10项以上,建成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企业5家以上。

(6)优化大环境,在提高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方面谋求新突破。

加大县财政对科技开发的扶持和引导,县级科技三项费用要达到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一般企业达2%以上。切实加强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递增率达到4%以上,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面达到35%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

二、重点任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规划,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县跨越发展的新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拓宽思路,注重研究分析国家、省确定的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及时了解市场取向热点,调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难点,找准技术创新的切入点,编制具有全面性、前瞻性的全县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引导企业高起点、高层次地开展技术创新。一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应用生物工程、信息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动植物新品种,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培育和发展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建成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二要积极应用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嫁接改造铸造、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努力打造县传统产业的新优势。三要突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材料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规模效益,积极培育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2011年,全县形成机械、新能源材料、电动车电机等三大高新技术产品群。

(二)以人为本,大力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一是重视用好现有人才。二是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三是加快培养实用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建立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自主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配等方式,积极探索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的人才激励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活力。(三)多元扶持,构建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有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支持,每年精心筛选10项以上科技创新项目,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切实加大县财政对科技的引导投入。通过落实机关干部具体帮扶指导,强化跟踪管理,全程跟进服务等措施,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争取上级的项目扶持经费有所增长;二是确保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

(四)专利立县,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专利产业化项目。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企业的专利意识,引导企业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长抓不懈。二要加大对专利的资助和扶持力度。设立县专利扶持专项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申请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扶持标准,突出扶持发明专利和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三要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有重点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开发和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培育和创造自主知识产权,还要保护和用好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企业产品专利数据库,支持、帮助企业维护专利合法权益。

(五)构建平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没。

一是建设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县高新技术创业园,使之成为科技项目中试转化、公共检测、科技培训、信息网络和创新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完善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专院校、科技型企业和各类科技人才带项目、带成果入园孵化,重点开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对入驻企业的服务力度,制定扶持政策,为企业的入孵和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力争多入驻、快孵化、早毕业、快转化,实现引进、孵化、毕业、再引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各类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科技经纪人队伍,以发挥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重点建设科技信息网,面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综合信息咨询服务。三是扶持发展一批开放式行业技术协会。在组织同行业各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资源共享等方面,合理配置自主创新资源,集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紧密衔接、运转通畅的创新模式。四是积极优化科技信息网络中心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各类信息、最新成果,有针对性地传递给有关企业,加速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信息传递、合作与沟通。加快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快捷高效、务实有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五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企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专门的科研开发机构,引导鼓励发展各类民营科研机构。

(六)整合资源,不断创新产学研联合机制。

产学研联合是推进技术创新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要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来锻炼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队伍,通过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战略,调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包括当前的技术难题、希望合作开发的项目和产品等,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确保每年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新项目、新产品10项以上,建立产学研联合体20家以上。着重建好“两个库”,通过定期搜集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各类先进技术成果,建立科技成果资源库。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创新实施。

成立县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策划、审议、评估、协调创新推进工程重大事宜,定期商议创新推进工程重大事项,研究解决创新推进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县政府将继续和各镇及有关部门签订科技进步目标责任状。各镇和各有关部门要把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推进工程作为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具体责任人和联系人,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集成联动,形成创新合力。

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实施协调机制,加强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参与和分工合作。项目遴选要注重横向、纵向的结合,在充分征集了解本地重大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县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广泛咨询和听取专家意见,按照轻重缓急确定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镇、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统一组织,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创新推进工程的实施。

(三)培育创新群体,增强创新活力。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把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将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作为项目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注重培养引进能够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造就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四)拓宽经费渠道,提供创新保障。

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功能,通过拨款、担保、税收等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导向,重点加强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服务,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利用股份制融资等多种手段筹集发展资金,扩大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五)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创新步伐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改进科技公共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手段,减少办事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能,营造公开规范、高效快捷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落实国家、省、市、县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宣传自主创新的典型,强化科研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六)注重监测评价,确保创新绩效。

创新工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教育;创客;问题导向;翻转课堂

一、引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受教育的人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不能当作瓶子进行灌输,强调“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知与传授,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就是要点燃学习者的自我学习热情。最新研究表明,学习的本质可以是自组织与自构行为。陶行知先生也在《创造宣言》中表述:“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的本源就在于塑造具有真善美品格的活生生的人。科技改变着生活,也在倒逼着教育变革。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培养目标则是以满足以往社会和现有社会的需求,而并未着眼于未来。田园书院式的教育是以农耕经济为背景的;铃声、班级、教室等则具有鲜明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大工业化的特征;而今天的学习具有移动便捷、个性多样、随时随处可行、包括了在线体验和碎片化的特点,这些都离不开网络化的支撑。学习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最终收获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自我知识与能力的个性化重构等多维度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长。“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网络让世界变平,每个有知识和有技能的人在这个平台上都能成为老师,所有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也都能找到榜样,从而改变了每个人影响世界的方式。单个人、单学科、单知识点等必须置于网络背景下思考,这种跨时空的新型教育生态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爱因斯坦说:“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大学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必须变革。

二、确立以兴趣为坐标的创新欲望点燃方法

创造的细胞是蕴藏在兴趣中的。[1]只有兴趣,才会激发和产生别人没有、前人不曾有的想法与行为,从而伴随崭新的结果。创新的教育观与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激发、引导和服务学生的兴趣,由“传道、授业、解惑”发展到在“启志、启惑”基础上的导学与示例。不是简单的记忆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学科和专业的宽广视角“求”“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审视先哲的探索之路,感慨于己之生不在其时,而未成为昨日的牛顿与爱迪生,立志于站上巨人的肩膀,成为明天的哥伦布。教师通过展示学科前沿的风光,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和“打造”,而是“服务”于学生的兴趣和提供富有人文精神的“生活”;是告诉每个学生“你可能对这门学问感兴趣?看看这几本书是否适合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兴趣,教授工具书的使用、资料的查询和每门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还要告诉他不要迷信权威(包括老师自己),“不唯书,不唯上”。努力很重要,但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人比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孩子学习更努力和更易于走向成功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有“小麦之父”美誉的李振声院士曾说,科研工作需要“以兴趣始,以毅力终”,不同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可能是“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在教学中需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并逐步上升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乐学境界”。如缺乏兴趣,就不愿意做第一第二分的耕耘,而没有毅力,也就没有第八第九分的努力,也获取不了最后的十分收获,也就难以收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成就感,胜利往往在于最困难时候的再坚持一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提出的“将对市场利润的追逐和对高端学术的精进追求相融合”的工程教育模式尤其受到关注和认可。当今世界,已有众多的示例证明了:人们出于爱好所做的事情和出于经济利益所做的事情之间重合之处已经是越来越多。关注学生整个学习与研究的内在动力,突出兴趣的引导作用,视学生培养过程为一个完整人格的塑造。因为,只有认同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原动力的作用,使学生学习动力中最活跃的基因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才有原创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有不竭的动力源。[2]经典的“木桶理论”新解为该桶的价值是在于强化长板和长板群,而非补长短板,短板可以由网络上的其他板料替代。教育是在“学科专业平台化”上梳理知识点,编织网状结构,从而构建面向一大类问题的宽口径多任务的支撑环境。但也需注意到,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生长环境等局限,如果任由学生兴趣驱使,也会造成“娇宠溺爱”的不良后果,因为兴趣也是可以因时因地而培养的。教师角色能否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创新工程教育的改革成败。教师工作没有爱是不行的,但是仅有爱又是远远不够的。多年灌输教育下的学生习惯于标准答案的“喂养”,如同“笼中鸟”,并且可悲于在打开笼门时的不想飞也不会飞。此时教师的“教练”角色更应成为课堂的“主角”,严格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加以引导、规范和约束,严师方能出高徒,管理就是一种严肃的爱。教师不能作为“选手”替学生跑完人生的旅途,他应是教会学生训练方法的教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三、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技能培养模式

欲有学问先学“问”,强化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这三方面的理解和权重分配在创新教学中提升新的认识。既往老师给学生写评语常评价后两项而忽视和不够重视首项[3]。互联网时代教师职责的重点必须有所转移,“启惑导学”更优于或融于“解惑授业”中。教学只有在学习者学习真实发生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教学,而绝非是教学者自认为的严谨流畅和华美。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一词重点在问,问何题到提何问。那么,问号又从何而来呢?问号来自思考,问号来自观察,问号来自生活。问号的本质和核心是来自———需求,人类进步的发明史已清楚地表明,需求不仅是一切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测创新有效性的试金石。不断地寻找需求,跟踪需求,满足需求,在需求的深入和具体化中日益改变自己与影响周边。马斯洛的理论为不同层面的需求分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建立起一个泛化的需求概念,即人们需求的常常是功能而非简单直接的物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不方便和缺欠,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创客们工程实践的靶心与目标。如何构建“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1],提问非常有助于建立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和修正思维模式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教育者能成功地刺激学生问自己的问题时,也就为其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人类是富有求知欲的动物,人们在努力解决跟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就在自然地学习,他们逐渐培养起一种内在的兴趣,这种兴趣引导着他们对知识的追求,自构和重构自我独特的知识树,并借此转化为主动的行为,提升自我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提供督导帮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工具,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师者,更应该是众生学习和模仿进行科研的楷模和表率,如何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落实于知行合一,老师自身的质疑能力,以及其释惑过程,更应该在教学工作中放大和加强。思想指导行动,目标引导结果,缺少创新思维,就难以有创新的行为与成果。质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导师的质疑、启惑与学生的自我释疑,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必要的模式训练,也可为创新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在逻辑与非逻辑间游走。概括而简洁的通用提问模板有:“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办法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简称为“四问法”,并要求学生不断进行迭代深入,螺旋上升,实现“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新的不知道”(见表1)。在社会生活中也如是,自我不试图求解的问题,可能仅仅是消极的牢骚;科学和逻辑思考后的问题,就可能是积极的建议。在学校不是由你来给老师出题,职场中也不是由你来给领导出题;问题导向式的学习与求教,就不是简单的虚心、听讲和“装瓶”,而应该是带着你的思考和解决的预案,来听取别人对此的建议、指导和决断,并进而分析执行方案与自我预案的差异,在修正完善中得以提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如何训练质疑设问是构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网络被称为第一杀手,学科与专业化知识常被时空多维度地“撕成碎片”,不同的问题在不同关注点下的链接、切入与深浅不同的阐述和跳出,打乱了原有知识体系的强逻辑性和相关性。快节奏的生活是碎片化的又一杀手,直截了当的答案跳过繁杂的推导过程[7]。因此,有了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过程,由过去按部就班的了解、记忆与掌握知识,让位于方便快捷的搜索、甄别和应用知识。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和什么都会,而如何获取知识和知道谁会变得更为重要。学习的成本在降低,动动鼠标而已;创新的成本在飞升,难以形成独到的发现和发明。网络化的学习易于具有“浅、泛、散”的不足,简单的多与杂而不构成体系和能力只能够是无用的散沙,即“碎片化”形成一系列如同拼图游戏中的散件,没有经过整理的知识不易于提取,没有得到运用的知识也会快速遗忘;建构主义的学说意在提出“能力与重构的个性化”,即在教育中进行非标准化的面向个体特征的碎片化知识与能力的重构建设,打破人才培养中的工业化大批量标准件生产格局。这需要师生间在主客观认识上进行更为主动的作为。

四、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新的科技改变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环境的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更具有优势。“翻转课堂”是一种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有效形式。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原有的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5],把课堂的时间用来更高效地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探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大规模”既指参与者众多,又指课程活动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开放”指它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都是全程开放,面向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在线”强调它所依赖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背景,同时也显示它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不因时空限制而影响传授。“微课”是将知识体系碎片化,以知识点为单元构建独立的网络视频教程,更便于教学双方根据需要而方便地组合应用。在传统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只能单方面地从网络课程中获取知识,缺少对课程的贡献以及个性化的培育,更缺少与其他学习者及时的互动交流。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创新型教学手段是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其主要观点包括:信息是节点,知识是连接,理解是网络的凸显特性;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和意义建构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和协商,其中路径寻找涉及信息导航的各类线索,意义建构是创建连接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作品”来表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听取他人的点评、意见、建议和老师的针对性指导。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特色。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以课内作业、实践和讨论的形式参与活动,特别是学生在鼓励同伴讨论的实验环境中学习,他们能利用相互解释概念的过程,进行强化、巩固或纠偏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升能力。“翻转课堂”的贡献在于,依赖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纵向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而且横向拓宽和加深了学习者(包括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网络时空下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伴随最新科技的时效性,“世界是平的[4]”,每个人都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能够成为知识的提供者。传统的老师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网络时代的老师提升为学习资源的整合管理与参与者。师生间的探究研讨,教学相长的自构、互构、重构,以个性化特色、开放式学习,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平行于课堂教育创建工程实践的创客空间

面对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目标导向,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诚如国务院在([2015]36号)《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的,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一切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应用,在于如何能够服务于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创新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新创业人数的增加。可以切实利用学校已有的工程训练中心,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开设专题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经历。让学生自由进入实训基地、自愿组成项目小组、自己拟定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条件、自主完成创新实验。拟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直接依托于学校的“供热物联网系统”。历经十余年的研发和不断升级改造,在教学科研中持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借助于该网络化教学实践基础平台,有可能经过归纳提炼,达成省级和部级教学实训示范基地的要求。该基地直接覆盖了本校的“热源、热网、热用户”,形成管控一体化的真实工业应用系统,有锅炉控制、换热站控制以及楼宇控制等诸多环节,并通过网络已辐射到校外的诸多工业现场进行大数据服务,可构建触手可得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在时间轴的纵向全程,可面向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直至研究生等,并可科研推广与服务社会;同时也涵盖了工科类多专业的横向空间,如自动化、测控、物联网、计算机、热能、环境等专业;能够包括有参观学习、专业认识、专业教育与实验、毕业设计、跟班实习、研究探索等内容,尤其可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真实工业现场与实验室仿真的模拟联通、数据交互,进行在线与离线分析、操作切换等。在校园网环境下,可融入多种先进技术直接进课堂、进实验室等,具体可包括有移动APP、大数据、云服务等。整个建设内容可直接服务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实现“纵向打通专业由浅入深,横向整合多学科专业的跨界交叉”,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通过“互联网+”实现虚拟与实际的平行构架,为学生展示和身临其境地体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二化”深度融合,构建具体真实且可参与其中的案例。同时建立与企业密切联系和稳定的现代工程实习、实践、实训基地,使学生更多地和尽早接触企业、了解工程,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和控制算法等。同样,让教师也能走进企业进行必要的工程培训,并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和攻关,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工程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将师生的论文不仅写在纸上,而是更多地写在产品上,以“师生全员的创客化”进行包括教与学双方的,面向问题、作品导向和理论结合实践的全时空的创新驱动。

六、总结与展望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创新教改的最关键部分。目前很大的问题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也许是许多教师还在错误的方向上勤奋地工作着[6],如何提高这一群体的认识理念和改进教学行为是当务之急。未来已经发生,作为“唤醒者”的老师自身不能够还沉浸在其所熟知的不变的世界而昏睡不醒。“聪者听于未声,明者见于未形”,创新教育是以面向世界的格局和面向未来的视野,点燃学生创新欲望的“火种”,并非是只满足于了解和掌握过去和现有问题的已知答案,“不能够总是拿着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而要通过探究方法,剖析瓶颈和区别差异,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以解决未知问题。没有目标的帆船,什么风对其都非顺风。明确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质疑提问,聚焦关键,大胆假设,仔细求证,联通建构,纲举目张地落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全面提升。网络技术提供的富有沉浸感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并行和无缝对接,在广域的时空下能够整合丰富的资源,为师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真实具体的鲜活的创客空间。“互联网+”的本质就在于跨界,针对宽泛与未知的需求,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更加凸显必要,现代工程教育就是要以网络化支撑、个性化培养和创客化共生,持续推出大批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4,2(2):68-71.

[3]汪思源,王文标.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模式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4(2):28-31.

[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GERALDC.G.,JANETE.B.,MICHAELT.H.UsingtheInvertedClassroomtoTeachSoftwareEngineering.[S]Leipzig,Germany:3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ftwareEngineering(ICSE2008),May10-18,2008.

[6]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王竹立.碎片与重构———物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44—创新工程教育的理念与探索———面向未来的创客实践

创新工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数学;教学改革

1 工程数学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量不断增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数学系列课程是继高等数学之后又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主要包括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都要开设工程数学,如:电子技术、通信、机械设计、地质、能源等[1]。学习工程数学为工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所以工程数学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 工程数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存在问题

首先,授课时,从数学到数学的多,联系专业实例的少,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生只记住相关知识,单纯应付考试,未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是单纯应付考试的教学,学生会因为单一的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工程数学本来与专业知识联系很紧密,但由于学生并未先接触专业知识所以并不十分明确工程数学的重要性,因为无法了解工程数学的魅力,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当真正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工程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最后,教师教学方法大部分比较传统,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还要做相应的改革。

2.2 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高等教育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2]。工程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工程数学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工程数学的特色和重要基础作用等等新问题又不断出现,这些都使得工程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兴趣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凡是数学类课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知识系统概念、公式、定理等多且繁杂,学生记忆难度较高;其次,学生认识不清楚工程数学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再加上工程数学课课时较少,以为工程数学无关紧要,对工程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后,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学生被动学习,致使教学效果不够好,学生一但开始觉得学不懂,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可以采用多次重复循环联系法。包括几个要点:每次上课先复结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下课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讲授完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做练习,并布置课后练习,每次作业批改并在课堂上讲解作业,课程的一章内容结束给学生小结,并上一次习题课,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做完后教师批改,相当于一次小测验。经过几次课堂和课后的练习及习题讲解,相信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记忆应该会比较深刻。

2)在工程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入本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应用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工程数学知识和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知道工程数学课的重要性[3-5]。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其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信号分析与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工程数学知识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信号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 变量的变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分析手段。如傅里叶级数、傅立叶变换等等, 是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中, 从而将时域中的信号分解成若干独立的部分。这门课程主要是运用了复变函数的知识以及高等数学里面的级数相关知识。在设计教案和安排作业等环节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工程数学课程与工科专业课程知识的联系, 增进学生对两个学科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也给学生足够的动力去重视这样的基础课程。

3)加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力度。为了减少学生被动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多时候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里,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多参杂一些教学专题演讲,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资料,做报告;另外还可以加强数学课程中的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学生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和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最终让学生摆脱盲目学习到无心学习的恶性循环。

3.2 将专业英语知识带入工程数学课堂

学生英语学习时间较长,但看专业英语论文的时候,或自己写英文论文的能力仍然不强,学习的英语知识无用武之地。所以我觉得在除英语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加入一定量的相关英语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英语知识的接触,对提高学生英文水平也很有帮助,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英文。

参考文献:

[1] 梁少辉.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12(21):139-140.

[2] 魏玉华.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 考试, 2011(53):21-22.

[3] 温静,张斌,刘继发,尹秀玲.创新工程数学教学教法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0): 18-20.

[4] 李西洋.工程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29(2): 107-109.

创新工程范文第10篇

水利工程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的重大使命。水规费是水利工程维护及运行管理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之一,水规费征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尤其是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收缴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我市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收缴采取从统计局抄取企业年产值、按比例计算、上门收缴的方式,既费时,又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且难度大、效果差。年收取费用一直徘徊在十几万元,无法保障我市69.64公里堤防、101座涵闸、206台启闭机的养护,大多始建六、七十年代的工程设施实施维护管理时资金捉襟见肘,呈现出大“病”治不了,小“病”看不完的局面,工程带“病”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每至汛期,防洪排涝压力巨大,严重阻碍了我市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拓思路,打主动牌,积极探索水规费征收新模式

河费的收取使用是水利工程健康运行的保障,没有资金保证,管河、治河事业就得不到长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依法研究收费立法和相关经济政策。“思路决定出路”,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是水利拓宽领域、取得综合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高度重视,摆正位置,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破解难题。具体做法是:

1、大胆设想。局党组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讨论,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要勇于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闯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收费新路子,形成了“将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委托国税部门代收”的大胆设想。

2、谋划运作。经过多次与国税局、财政局协调,水务、税务部门联动形成材料,陈述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重要性、迫切性,收费依据上报市委、市政府,争取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创新之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专门听取汇报,落实措施,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通过积极宣传,沟通协调,2009年7月3日市政府出台政办[2009]79号文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由国税局的构想得以落实。

3、彰显成效。2009年7月启用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新模式后,不到半年时间就征收2009年全年度河费254万元,2010年全年征收河费410万元,达到历史年份的25倍,收费额度逐年递增,增加了水利投入,弥补了水利工程管养经费的严重不足,对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这种收费方式也有效破解了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界首市情的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征收新路。随着河费征收的强力推进,我市水资源费、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水规费的征收规模也取得了明显的增加,2010年全市水规费征收达500万元。

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充分发挥水规费的社会效益

1、疏浚河道、维修涵闸,竭力服务三农受资金限制,我市境内泉河干堤上的前闫湾东涵、后闫湾涵和后大湾东涵由于设计标准不高且年久失修,存在着重大的防洪安全隐患,我局高度重视,利用河费资金对三处涵闸进行了拆除重建。工程总投资295.4万元。工程的兴建,不但减轻受益村的洪、涝、旱灾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为受益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该地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保证。对颍河、泉河及内河涵闸进行了全面维修养护,处理维修病险涵闸57座,使之正常发挥了排蓄功能,在2010年抗旱保苗工作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打造“休闲长廊”我市城区靠河傍水而立,城镇建设势必与河道紧密关联。因此我们紧紧围绕“水清、河畅、岸绿”的目标,尊重规律,科学治理,利用河费资金全面谋划实施了“沙颍河景观带”建设,在堤顶架设路灯400余盏,修建了休闲广场,确保了河道汛期行洪通畅、安然无恙,枯期流水潺潺、绿草茵茵,为我市市民打造了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3、水资源管理做到了量化、细化利用水资源费更新了全市43眼深井的计量水表,每月抄表计量,为足额征收水资源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每年拿出1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企业节水改造工作,受到企业及取用水户的好评。

4、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资金监督机制,对水规费实行全过程、多方位、多层次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水规费征收和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尤其是支出资金,我们的每一笔资金的开支都主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在历年的全市年度审计中得到了审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回顾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得益于省水利厅和我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局党组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得益于我们遵循而不守旧、守法而不拘泥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基础课教学范文 下一篇:服装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