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7 11:02:17

创新创业技术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1篇

一、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设有关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本科生的创新创业修养和学识,使之系统地掌握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和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选择与专业方向关的创业项目。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故事进行案例教学,向本科生直观生动展示新企业生成过程中的创业行为特殊性与内在规律性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启发本科生的拓宽创业视野,夯实创业知识;培养本科生创业最基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外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开展创新创业知识讲座,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丰富的形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活用医药生技知识践行于创新创业;开展以网络教学、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的教学活动,拓宽本科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可定期举办交流活动,聘请成功创业的校友直接与本科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为本科学生中欲创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而搭建专业创新创业讲座在线课程平台,启发本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4]。

二、实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挑战和体验性的原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本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形式下的合格毕业生;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建立合作培养机制。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

三、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在实验教学中,坚持鼓励学生在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装置设备等方面大胆而合理质疑,勇于提出新颖实用的设计方案,应该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生物技术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因此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是一项紧迫任务[6]。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知识,扎实基本功,“新老结合,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相结合不断创新训练,提高创新意识。我院于2001年开始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度通过科研工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在医学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而实施带教导师制度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本科学生可自由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机制选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早期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跟随带教导师学习,将本科生的实践学习与科研工作合二为一,为成为医学生物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教师应承担一定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创新性科研命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学生共同交流科研想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和实验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的共享。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生物技术学院向学生提供比较前沿科学研究的方向,既有国自然项目也有省级项目,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同一研究小组的同学充分讨论,定期向导师汇报情况;待二年级结束时完成一篇综述和科研计划书,同时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及创新创业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三年级遴选部分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奖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专业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三年磨一剑”,本科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倡导开放我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场地及设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实验仪器,领导及带教的导师都应充分了解科研与教学的共生关系,进一步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题目,指导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凝练研究方向,探索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性实验研究。在全面普及医学生技创新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训练,“因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让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迅速成长,成为创新的生物技术拔尖人才。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加大宣传树典型。对在科技活动、竞赛及科研创新方面有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和激发本科学生的创新兴趣,形成敢于创新、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展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类似于高技术园区的孵化器项目,学生提出项目申请,方案一旦获得通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搭建实验平台,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在适当的时机,针对生物技术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院内成立了由教师组成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就业及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建议,例如现在基于互相网的创业模式就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尚空谈,实干兴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基础,才能使科学教育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创业者,这是时代和现实的迫切诉求[7]。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信息技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最具活力的高校学生,已成各界共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在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医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各高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因此,结合政府的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融合将是势在必行,也是切实可为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现状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移动计算、云计算、富媒体技术、社会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形态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带来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力。以富媒体技术发展为基础,驱动了数字化教材的生成与发展,带来了设计理念、教材结构、内容形态、知识扩展与前瞻性互动、与反馈、学习体验等多方面的变化以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为载体的学习终端支持了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实施的可能性。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应用和服务环境正改变着IT应用的模式和使用方式打造出能精细化服务教学融合需求的应用生态,提供高可用性教育服务,更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多元化、精细化学科性软件,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与水平。以社会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形态将人与人的协作与及时交流能力延伸到教育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并使得资源共享、服务的使用、知识获得更具人性化、个性化、趣味化的特征。上述技术形态相互交叠、相互渗透,为教与学的创新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融合的支撑能力、促使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带来了教育体系中教育学“双重革命”实现的可能性。

2.深入了改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思想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IT 设备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促进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地宣传创业教育、开发创业模拟平台、开展新兴的网络创业、开发网络课程,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激情,才能够让学生去主动地接受、去学习创业教育。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信息时代下的创业教育,也是信息技术不断运用的创业教育。

3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网建设

3.1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建设。创新创业也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以创新创业课程知识点为单位建设课程资源,增强课程资源的实时性和实用性。

3.2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涉及到跨学科、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等要求,对现有的师资培养优化,通过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等形式尽快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可以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以及各学科顶尖学者,加强国际国内创新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3创新创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搭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涵盖学习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网络学习空间,同时为学生提供网上校园新闻信息、好友交流、社区交流、公共资源和咨询帮助等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基于创新创业网络的学分银行,以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目标,能够实现各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

3.4网络管理系统及虚拟手段建设融合。利用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等方式,依托高水平的网络运营机构,借助虚拟专网、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网等,搭建网络管理系统,探索建立全覆盖相关教学、科研组织,降低办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

4.促进有支持的创新创业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有支持的自主学习

4.1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目标。

4.2宣传创新创业的氛围,手机、网站、微博、论坛等信息传播载体,逐步占领网络创业教育的阵地。高校可以利用创业竞赛状况、讲座信息的公布等网络信息、着力宣传创业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业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3促进技术的优化,有的是承载和传送知识,有的是实现人机交互,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

4.4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业务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主线多种交互虚拟校园知识管理精细管理动态监控等功能,并且支持多种教学模式,要以手机为载体,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时时处处的学习服务。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它的特性解决和缓解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也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必然趋势,是长远可持续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0(5):18-22.

[2]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_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6(3):258-262.

[3]李玉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12):3-8.

[4]张永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3,7(14):89-90.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3篇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始终,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而新型的实践课程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独立院校创新创业

1应用技术大学:独立院校的升级版

在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独立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无疑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转型对独立院校又意味着什么呢?独立院校如果还按照现在的路发展,不寻求转型,只有死路一条。转型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是国家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重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前后夹击,一些独立院校越来越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事实上,要实现从教学型向应用型、从单一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并重、从封闭办学到协同发展的转型,并非易事。

独立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大家习惯的是课程中心、教师中心、讲授中心、书本中心,强调教非常多、强调学非常不够,不少教师一本教材打天下,最后学生学得又少、又死、又窄,一定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最困难的是,教师不愿意放弃过去已经形成的一些习惯,因为老模式轻车熟路,重新设计教育教学方式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还有部分院校因师资、办学条件、经费限制,同时转型周期较新建院校形式上可能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落实得不好,特别是有些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开不出来,一些实践基地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协议,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联合、工学结合这些方面的协议,没有真正的运转。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严重不足,保证不了学生的必要实验实习。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产学研合作方面,独立院校还比较薄弱,往往流于形式。

独立院校形式上可能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落实得不好,特别是有些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开不出来,一些实践基地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协议,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联合、工学结合这些方面的协议,没有真正的运转。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严重不足,保证不了学生的必要实验实习。”刘振天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产学研合作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还比较薄弱,往往流于形式。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也制约着独立院校转型发展。许多独立院校存在师资队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许多年轻教师都是从校门走进校门,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学科结构与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对应。

独立院校转型是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要经历阵痛,而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科研水平、师资都是独立院校在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突破的障碍。独立院校转型面临的困难总结为“六大难题”――“转变观念难、学校理念转变难、教材建设难、专业建设难、师资队伍建设难、学校布局难”。

有专家总结出了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几大不同。普通本科院校以学术标准为主,应用技术大学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普通本科院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专业结构,应用技术大学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在治理结构上,应用技术大学注重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治理,而普通高校内部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在内部运行上,应用技术大学强调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传统普通高校则偏重知识教学。

2独立院校创业教育的缺失

2.1.创业教育环境初建,创业法律知识的传授欠缺

独立院校创业教育环境初建,产、学、研环境建立,客观市场环境需要,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创业法律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没有法律课程的相关设置,缺少创业法律知识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融入社会,是一个隐患条件。创业教育教师匮乏,创业法律知识教师缺乏,进行创业法律知识传授的教师更加匮乏,教授专业法律的知识,时间和待遇都制约了此类教师前往独立院校进行创业法律知识教授,而本校没有专门研究创业法律知识的教师。教师队伍薄弱。

2.2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创业教学办学理念薄弱,深知创业教育办学观念的重要,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对于创业教育新观念实行不进行任何探索,恰恰失去了独立院校发展自己的契机。失去了独立院校与社会、企业联合的最佳时机。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薄弱,而且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也薄弱,对于创业的概念,及社会对于创业型人才需求一无所知。第三,创业教育课程未纳入独立院校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仍然为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性课程缺乏,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2.3创业实施阶段欠缺,课程设置滞后

独立院校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课程是未来社会的需求,没有进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对于实践课程一直处于关注和实践状态。设置实践课程,也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的联系,总的来看,此类课程设置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不匹配,相对落后。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课程设置理论化、条理化,学生厌烦此类课程,实践意义不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适合现今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知识陈旧,涵盖面窄。不符合创业教育实施阶段要求,课程设置滞后。

3独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3.1独立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以前,创业教育在独立院校往往被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各学校的“自选项目”。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可见,独立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有两个现实目标:一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促进独立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其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业教育作为独立院校。“自选项目”时的目标,而促进就业则是成为“必选项目”后新增的目标。

3.2.创业教育观念的建立

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在独立院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中加入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启发式、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启发学生,建立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在针对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提供实践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鼓励师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提出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创业教育理念。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际意义。推动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为未来学生在毕业时能更快融入社会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创新的办学理念。

3.3.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平台课+专业创业课)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一个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包括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综合课程及实践课程。

一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公共创新创业平台课程。二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各种讲座。即学院根据本校专业特色,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依据孙中山教育思想理念对学生开展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将创业精神融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普及“创业知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等专题知识教学,开设创业管理(KAB)入门、创业实务、经营管理课、创造性思维训练、创业案例研究、职业指导、专业技能、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财务基础、创业市场调查等。通过这些课程体系的设置,形成平台课、专业创业课与文化课功能互补、互相渗透的多元课程体系。

3.4.以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需要一批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创业教学队伍,独立院校可以选择年轻,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参与培训,鼓励这批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强化创业专业知识、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并提供实践课堂培养学校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待遇上鼓励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双师型培训的教师。解决独立院校创业教育教师缺失的现实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即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需要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经济管理类专家、行业专家能手、创业投资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兼职教师团队。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3.5以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学生实践平台,构建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拓展活动。学院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发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可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论坛讲座、创业社团活动等来实现。整合第二课堂教学资源,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方面内容(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3.6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独立院校实现创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创业教育的重点是突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课堂。选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统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办学模式,通过创业实践教育能力,发现培养学生方式的不足,积极改善,并及时调整,在实践中,培养独立院校自己的双师型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融入实践,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业精神。进行创业品质的建立,从而在未来独立院校创业教育中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个人品德和综合素质都较高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通过独立院校激励机制的完善,激励教师参与创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素质,在表达能力、专业素养及创业技能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校自己的优秀教师,也增强了独立院校未来的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

3.7建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第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机构。第三,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及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第四,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

独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学生特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从转变教育理念、完备教育体系入手,以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教育平台为基础,努力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构建独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创业生理、创业能力的创业技能型人才,重点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陈耀,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9(1).

[3]孙静月.我国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4]易玉梅,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

[5]关晓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5篇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2.2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2.2.1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作者:翁润钡 蔡露燕 单位: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军,刘君,张红岩,马青丽.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11~12.

[2]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3(07):131~141.

[3]邓小明,邓志龙.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06):111~112.

[4]宋俊锋,林素仙,计佳燚,吴琼.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3(07):131~141.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6篇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重大举措。高职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有生力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既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方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推动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积极培育创新理念,拓宽创新人才成长空间。一是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开展创新作品进展览、进工业中心、进大学生科技园的“三进活动”;开展创新理念融入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黄炎培大讲堂及青年大讲堂的“四融入活动”。同时,注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类别按需求设计不同教育活动。二是成立精英人才学校,设立创新后备人才库。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学生常规建制,按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原则,开设创新精英班。对于重点培养的创新对象和创新团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专项资金、专家指导及专业实验实训场所。目前,通过精英人才学校培养的创新先进典型每年不少于50人,在全校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应。三是开展创新竞赛,检验学生创新成果。学校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创意变为成品或模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实践成果送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发明杯”、“挑战杯”等创新大赛现场。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纷纷设立创新赛事。学校还设立了百万元的学生创新项目奖学金、竞赛扶持基金和科创成果奖励基金。

全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创业环境。一是依托创业模拟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搭建了四位一体、全程系统开放的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全真环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的特c,为创业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创业条件。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大学创业园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在近300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搭建创业转化平台,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有效帮助。二是针对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建立了相应的服务场所,实现一体化服务。依托学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咨询和创业项目的网络模拟运行;在大学生创业园苗圃基地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包含“六个子系统”,即公共技术服务系统、电子商务服务系统、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人才培训系统、就业创业支撑系统。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模拟―苗圃―孵化―转化”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学生发展、品牌引领、企业盈利、园区兴旺的多赢局面。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7篇

摘 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重任。上饶职业技

>>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模式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 基于全民创业背景分析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秉承铁道兵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五大创新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课题研究促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问题刍议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 论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程 职业技能大赛对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捷信.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3):21-23.

[4] 王娜玲,廖伟.依托校企股份合作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探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EB/OL].2016-10-10 17:39:45

[5] 胡铁,李荣香.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69-70.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8篇

伴随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中华大地上的汹涌澎湃,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在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但也不可否认效果依然有待提高。这既有整个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孵化体系、政策体系等方面不完善的客观制约,也有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过于“单一化”与“同质化”的主观原因。因此,构建“多样化”与“人性化”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突破制约瓶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入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培养人才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

创新分类培养体系。一是着力培养技能促进型学生。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开设一批特长生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帮助企业开发应用产品,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以技能培养促进技术学习。二是着力培养技术增强型学生。针对学习兴趣强的学生,开设创新实验班、网络精英班、名师工作室等一批技术工作室,强化技术学习和研发,以学科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带动技能学习和技术创新。三是着力培养创业自强型学生。针对创业兴趣强的学生,开设大学生科技项目园、商贸创业街、大学生创业园、淘宝电子商务中心、“香樟大道”微商平台等创业载体,强化学生创业能力,以商务实战牵引技术学习与技能培养。

优化分类培养措施。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分类培养类型,分别设置专业拓展、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等模块选项,将培养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是打造众创空间载体。自2009年起,先后在校内建成占地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商贸创业街、5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3200平方米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2015年初,与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建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推行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名师协同育人。三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深化学分制改革,将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与技能竞赛、、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的情况折算为学分,建立与常规教育课程学分互换机制。实施弹性学制,完善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学业进程。

加强分类培养保障。一是成立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和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分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研究解决人才培养重点问题。二是制定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专业导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个性化培养学分认定和折合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大学生科技项目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三是设立分类人才培养项目扶持和培育专项经费,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和绩效激励,对分类培养的各个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陕西 技术应用型大学 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课题属于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GH140878。

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事和竞技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各个高校对于创新创意教育体系和方案不一样,但是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都有一定的实际行动,但是个别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没有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有待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缺乏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等。

2.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大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上呈现大幅度增长,但是质量上有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终难以转化为社会项目,带动就业,辐射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比较少。

3.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各个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质化,开展的方式大同小异,达成的效果也差不多,没有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学生的资质等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也差不多雷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大

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于本校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单薄,能力相对欠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学方式方法老套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指导工作不到位。

5.创新创业配套措施尚待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配套的措施,完善服务体系,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院校完全有配套措施去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很少,不少高校仅仅在形式上重视,而缺乏配套服务措施。

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理论体系

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

(1)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优化。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地方院校面对转型后发展定位。随着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产生大量的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陕西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的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改变传统专业,增设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化。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契合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既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也要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建设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团队。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成立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师队伍;发掘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校友会的组织作用,集合社会创业人士,建立创新创业专家指导机制,全方位建设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团队。

(3)确定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体系。为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构建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实践技能,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4)创新创业知识普遍适用。创新创业知识普遍适用,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思路,重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本文认为,陕西各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进行创业基础启蒙;在专业教育中融会创新创业教育,在部分专业实施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市场分析,创新创业可能性比较大的专业,针对性培养,比如将商学、财经类专业或者技术工程类专业人才组成创业团队,构建以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知识体系。

(5)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应该定位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纯讲授法教学,邀请各方专业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作创新创业讲座;对于基础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开展数字化教学系统设计;针对创新创业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或者竞技大赛;经常性地组织课程设计和教学示范,比如“创业计划”、“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资源”、“新企业开办”等课程,聘请行业内外精英创业人才进行讲课;鼓励大学生对于创业话题进行对话和开讲。

2.实践体系

陕西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构建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认为,主要从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实训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客中心实施保障等方面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见图1;主要方法体现在编写创业教育教材、建立创业实践中心、创业服务、校企合作、构建创业体验系统。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领导。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于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和领导,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现,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本文认为,陕西每一所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在就业中心下设专业性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与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落实各个二级学院对于创新创业管理工作,通过目标管理、绩效监控,促成二级学院管理;建立创业中心或者创业孵化站或者创业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标杆作用,在这些组织结构优化,通过项目模式,创意项目组+企业实践组,指引学生创新创业。

(2)实践教学的内容确定。陕西应用技术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基于各类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全面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从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创业基础启蒙,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导向;通过创业专业训练,培养企业管理的多方面能力;通过经营协同,培养多岗位的协同合作能力,通过产生创业实体,培养综合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和提升战略视野。

(3)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策划和技能大赛。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既需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4)鼓励师生共创公司。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鼓励师生共同创业,成立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组建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实训团队、实践团队、竞技团队,因此产生更多的校内创业组织,以致延伸至社会,具体思路见图2。

(5)注重实践教学体验环境系统建设。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加强创业体验系统建设,注重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建设创业实验室、沙盘展示区、创业工作室、创业孵化室、创业驿站、虚拟创业体验大厅、创业管理站等。

总之,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响应国家“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全面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子凤:《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期。

[2]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谢慧明:《我国创业政策比较研究及国外创业政策的启示》,《经营与管理》2013年第3期。

[4]高宏、柏蕾蕾:《大学生创业及其创业教育浅析》,《上海管理科学》2012年第6期。

[5]江凤香:《“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西江文艺》2015年第10期(下)。

创新创业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将全方位深入建筑业,面对行业发展、新政策、市场需求、新技术,建筑行业要实现新的发展,转型升级是唯一选择。深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将专业供给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紧密联系,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要融入互联网,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作为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发挥学生对新技术、新领域的敏感特点,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以推动和落实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

2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我院是建筑类老牌院校,为省内外建筑企业培养了不少毕业生。近年来,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呈上升趋势。本文基于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1创新创业环境的营建

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和半年内自主创业最集中的行业为建筑业。但近半数的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于全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学生创业的艰难。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不排除学生自身的能力。因此,在高职学习阶段,要教导学生面对挑战要有充分的信心,面对失败要有充足的勇气。弘扬敢为实践、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文化,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点,鼓励创新创业与高职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相结合,这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

2.2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

在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工学融合、项目主导、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做—工能力递进”的“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精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职业基础必修课;开设《社交礼仪训练》、《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社会适用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企业家思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简单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动态网站制作技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实用摄影》、《电子表格制作》、《PPt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职业基础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可选择相关课程。针对建筑企业需求,将本专业初始岗位定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开设《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CAD绘图》、《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价与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等职业岗位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成立课程兴趣小组,以工作过程为脉络,以职业岗位典型项目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多动口说、多动脑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锻炼自学的能力、培养竞争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相关的成果,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心里素质。

2.3创新实训体系的建设

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按照职业新手职业准成手职业成手成长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素质能力训练、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素质能力训练包括劳动能力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专业单向能力训练包括: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专项施工方案实训、工程资料管理实训、造价软件实训等。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是指顶岗实习。在实训中,学生分组完成实训任务,通过有趣的实践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靠,相互交流,勇于创新,这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可将实践项目的经验和技术应用到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教学实践中,实现产教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积极性。

2.4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项目实施的目的是过程,通过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因此,在考核评价中,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目前,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在职业岗位课程和实训课程中占50%。传统单一的期末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考核方式,如口试、实践操作、成果评价、论文或报告的撰写、文件或方案的编制等。职业岗位课程按项目分阶段考核,增加团队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创新能力、查阅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的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或第三方评价。通过职业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的能力。

2.5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1)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出台了相关制度,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的创新实践,开发新产品,解决技术难题。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教师要了解建筑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掌握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学习,通过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2)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人员。学校从建筑企业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建设,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并编写实训课程标准和实践教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聘请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人员,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创业等的指导工作;带领学生做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参加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优秀企业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将自身的企业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渗入课程和项目的实施中,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传授实践经验,实现产教结合。聘请相关人员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将创业的相关政策、企业资质申报的相关流程、人员配备等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通过校园园地,或利用互联网,开通教育公众号,普及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3)成立大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申报教师工作室,鼓励高技能人才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我院已有4个建筑类教师工作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工作室的实践工作,参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学生成立资料员、施工员、造价员、测量员、材料员等岗位兴趣小组,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2.6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

建筑类职业技能竞赛丰富多样,国家、省、市级、校级技能大赛接连不断,学校引入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建筑类职业技能竞赛突出技术技能含量的高与新,反映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对接企业,强化技能”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

3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学生自身的热情和努力,需要学校从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师资、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

[2]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01).

[3]卢春娟.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重点突出三大群体[J].政策研究,2016(05).

上一篇:税收收入管理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学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