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外城市发展引起的城市中心职能的转变规律

时间:2022-10-06 05:27:14

探究中外城市发展引起的城市中心职能的转变规律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索并研究中外城市发各时期的城市中心形式与职能的变化,进而得到城市中心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中心 中心区 规律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e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period of urban centers and foreign urban form and functions, and thus the variation of the city center.

Keywords: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centers,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law.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引言

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类就作为群居型动物而存在。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逐渐聚集形成部落进而逐步形成城市的初期的形态,城市的发展史正在此背景下拉开帷幕。城市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城市中心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功能的变化而逐步改变。同时城市中心形态的变化也象征着城市性质的改变以及中心职能的变化。

城市发展初期的城市中心形式及职能

2.1原始社会和早期奴隶社会的中国

中国的城市文明的雏形诞生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1世纪,从远在的内蒙的兴隆洼文化,到中原的磁山文化、裴李巷文化、关中的大地湾文化到江南的河姆渡文化形成了稳定的农业聚集村落为中国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劳动的分工和社会的阶层的分化,到商朝前期,中国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大都由早期集聚的村落演变而来。此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有两方面—氏族首领和巫师阶层。城市雏形往往以氏族首领的居住场所为中心,如半坡、姜寨的大房子、龙山时代的城堡,等等,祭坛等祭祀场所也往往构成了这些城市雏形的中心。这些贵族与巫师居住、祭祀场所地处城市中心地位也体现了他们身份的尊贵。此时城市中心功能为防御与祭祀。

2.2外国早期城市中心-古代与古典主义时期

2.2.1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起源于爱琴海文明,该地区早期的城市也正是这一时期建立并影响了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和城市的发展。古希腊采用氏族制后逐步转变为共和制最后被马其顿统一(希腊化时期)。氏族制时期希腊信奉多神教,反对自然现象崇拜,建有大量的庙宇,庙宇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从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城市的局部中心。卫城是此时城市的核心,卫城里建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等,承载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功能。共和制时期城市中心逐渐转变为圣城。圣城功能上与卫城有了很大区别,建有大量公共建筑,定期举办节庆等活动。希腊化时期城市中心转变为广场市民活动中心和博物馆等文化交流中心,如阿索斯城中心广场和亚历山大城的宫殿图书馆与博物馆。

古罗马分为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其建筑和城市发展受古希腊影响很大。古罗马的城市中心建有广场,广场周围建有神庙、剧场、竞技场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他们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置,而普通的民居簇拥着他们,罗马城与罗马帝国广场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城市结构。它反映了当时神、统治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一种关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神合一”的思想,以及公共性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2.2.2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是法老制度,崇尚死后永生的理论,古埃及的统治者相信自己是神的后代,法老家族统治制度代代相传,僧侣和祭司的势力也逐步发展壮大。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1085年古埃及建立了大量的古城和陵墓,因此可将古埃及城市分为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两种。生者之城的城市中心往往以贵族区、神庙为主,死者之城建有大量的陵墓,金字塔、山崖陵墓兴盛于此,可以说金字塔等陵墓构成了死者社会与城市的中心。古埃及城市核心也是以统治者的需求决定的。

2.2.3美索布达米亚城市

美索布达米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公元前23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不少城市,该处城市是由原始公社联合而成的农村公社的中心。其中最著名的叫吴尔城。它的中央建有宫殿、庙宇及观象台的三位一体的城寨。古代两河流域也流行多神教,后来君主制促进了神的分化,也神化了国王。所以宫殿总与庙宇连在一起。宫殿、庙宇建筑群建在城市高地上。它们都是四合院的,前者常由好几个院落所组成,并不很规则;后者平面较规正,一般是四方形的。

亚述在公元前八世纪占领该处建立了首都亚述,这个城市前期为政治与军事中心,后来逐渐转移为宗教中心,城市中心近河处有35个神庙,位于人工筑的高台上,城中的阿奴与阿达德神庙有一对相同的观主台。在它们之间用庙宇连接。庙前有一个用很厚的墙封闭起来的院子。整个建筑物都有强烈的防御性,很可能这庙宇也是宫殿,神权与王权合一了。

山岳台与庙宇、仓库、商城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中心,承载着城市、商业和活动等功能。

2.3总结

早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国与外国城市中心的决定与国家的统治制度有关,中国早期城市基本为贵族和氏族族长的居住地和巫师祭祀场所,国外早期城市中心既有剧场等公共建筑也有宫殿,神庙统治统治阶级的建筑。

城市发展中期时的城市发展与城市中心变化

3.1奴隶社会中后期和封建社会的中国

从奴隶社会中后期和封建社会开始,中国城市逐步有了规划的概念,自此开始,中国城市的发展基本遵循两种规划理论—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如唐长安城(图一)、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图二)、明清北京城(图三)等等,它们都以皇城为政治、左祖右社为文化宗教中心、两市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

图一 图二

图三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名著。这些城市以功能为主,城市中心往往是居民的服务设施。

3.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国外城市发展和城市中心的变化

3.2.1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这一时期,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居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利(包括王权)之上;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的愚昧状态,知识的拥有权掌握在少数神职人员手中。这一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大部分城市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城市缺少普通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教堂处于绝对统治性的位置,它往往处于城市的高地上,而且其本身的高度也是其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统治点。 宗教中心为此时城市的绝对中心。

上一篇:涡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初探 下一篇:优化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有效管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