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实施研究

时间:2022-08-06 04:26:12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实施研究

摘 要:开展探究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高中阶段就培养数学新课程探究式学习至关重要。通过探究教学的概念解读,提出探究教学的具体策略实施,推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进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可分为广义的探究和狭义的探究,广义探究指的是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凡是人们通常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了好奇,近而刨根问底,试图弄清事理的行为都是探究。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为探究教学的内容;也可以从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探究教学的对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体和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导致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成果、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2.学习者可以获取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与其他认知方式不同的是,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得实验证据,而实验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需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解释还需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

4.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科学家以结果能够重复验证的方式交流他们的解释。这就要求科学家清楚地阐述研究的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以及对不同解释的核查,以便疑问者进一步地核实或者其他科学家将这一解释用于新问题的研究。而课堂上,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学生能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巩固以实验为基础的论证。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探究式教学策略探讨

1.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的策略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猜想与假设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富想象力、生命力的一环。成功的猜想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缩小探究的范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良的猜想则会增加探究活动的时间,降低探究活动的效率,甚至让活动趋于无效。教师在选择课题、进行活动设计时,为了保证必要的思维量,体现探究的价值,通常会对探究主题选择具有相当的难度,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上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即将进行的探究实验而言是第一道难关。如果学生能顺利跨越这道难关,就为成功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3.探究式教学交流与讨论环节中教师调控的策略

交流与讨论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探究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探究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对探究的完善与升华。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与质疑能力,倾听、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合作、求异与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应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发现问题与提炼观点、引导学生展示探究过程与实验结论、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自我审视而展开。

4.探究式教学时间控制的策略

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时少恐怕是探究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致使时间难以控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08.

[2]张筱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4.

[3]江家发.数学教学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吕建会: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张世灿:四川省绵阳市普明中学)

上一篇: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