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引向探究

时间:2022-09-12 01:10:56

把学生引向探究

摘要 文章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探究性教学能够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活动 创新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已经形成共识。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探究性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众多的实践表明,它可以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的开展。

一、挖掘引申教材,创设多样活动情境

不可否认,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积极挖掘和引申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在潜力,创设丰富多采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具设计活动。活动中的教具教师既可以源于教材,又可以从生活中取材,从而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呈现给学生,而学生也积极参与,乐于接受,在这种情境中也最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敢想、感做、感说,敢于创新。

二、放开课堂,引导强化探究

应该清楚,问题探究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探究中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去体验、去猜测,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种可能的答案。

1.明确主体意识,还原过程教学 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让四个同学一组,每组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一盆沙土、橡皮泥、纸片、剪刀等。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去做实验,每个小组所选取的材料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样的: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式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以及如果条件变化了会怎样?学生在讨论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既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从而在探索中找到了规律,掌握了方法。

2.强化学生的动手、动脑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在教学《年月日》时,老师让学生拿出年历卡,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如鱼得水,激情高涨,有个学生情不自禁的喊出来:“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二月份有28天,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每个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

”紧接着一个同学做补充:“有的年份2月有29天。”……学生们惊喜万分,因为他们从年历卡上发现了许多从未知道的知识。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整理板书,当提到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时,一生说:“二月份的天数不同”,另一生说:“闰年比平年多一天”。能说出二月份的天数不同不足为奇,但能说出平年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差一天,确实是了不起,说明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让人欣喜的是,当学生用公历年份除以4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时,一生提出:“1900能被4整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说明1900年是闰年,而通过查万年历,它的二月份有28天,它确实是平年,这岂不是矛盾吗?”有的学生说万年历是不是编错了,有的学生怀疑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在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应该除以400这个判断方法,既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又恰倒好处,学生自然接受。

3.想方设法,开拓渠道 教师可以走出课堂,为学生进行探索和获取知识提供开放的内外环境,从校园到校外,随着学生活动空间的扩大,儿童的体验不断得到提高,经历不断增多,经验也不断丰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们带着数学家的眼光来到家和超市,让学生分组进行以下活动:(1)测量并计算一些形体规则物体的体积,估算它的购买价格;(2)观察记录不同商品的种类、单价,帮助超市做出商品价格一览表;(3)统计超市里的一些数据,如售货员的人数、每天的收入情况、每天的开支情况,进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4)了解不同商品的生产厂家及包装情况;(5)了解超市有关工资分配,股金分红,上缴利税等知识;(6)为超市今后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走进生活,直面社会,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的解决了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真实价值,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面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三、探究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活动二字,顾名思义重在“活”字和“动”字,活动中教师要“活而不乱”。a找好小组带头人,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b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c将问题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开展学生的多边交流活动。d教师的角色准确定位,学生能想到的老师决不多讲,但要真正的参与到学生探究的行列中来,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碰撞最激烈时,真正发挥“导”的作用。e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合作上,把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进步和提高上,只要有所进步,就能体验成功。

总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充分体验了创造的快乐。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时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脑去探索,去创造。

上一篇:对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素质评价的思考 下一篇:浅探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