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时间:2022-09-28 06:44:19

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摘要:初中化学课进行科学探究,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教学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形成探究的意识,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努力提高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引领;探究

科学探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提高学生探究兴趣的首要环节.

1 语言形象、幽默

教师形象、幽默的语言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微观粒子的运动世界,进而积极去探索分子运动的奥秘;“见风使舵的行家,灵活多变的舵手”能激发起学生观察指示剂和变色实验的兴趣,增强他们记忆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的效果.

2 设计魔术

利用化学反应,设计小魔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在课堂上,有的小魔术可能费时较长,魔术效果不明显,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其过程.

二、形成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养成探究习惯,形成探究意识.

1 制造悬念,引起认知冲突

在化学学习中,制造悬念,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探究意识便得到了增强.

如,学习“分子”时,“一百加一百得多少?”“二百”提问刚出口,学生异口同声答道,“不一定吧!”接着我做了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的实验,经观察体积小于200毫升.学生很是惊讶:“为什么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不是200毫升呢?”问题的出现,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去认真地阅读教材,自觉探究其中的奥秘.

设置隐含条件,让学生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学生在“错”中摸索探究而走向“对”的过程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例,在鉴别Na2CO3和Na2SO4时,分别在盛有Na2CO2和Na2SO4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酸,不溶解的为Na2SO4,溶解的是Na2CO3,这种方法对吗?教师让学生实验,先设置错误陷阱,用BaSO3代替Na2SO4加稀硝酸,看沉淀是否溶解,来鉴别.实验后原来BaSO3沉淀加稀硝酸也不溶解.通过尝试错误陷阱,教师分析原因,说明不能用氧化性极强的硝酸来验证沉淀是否溶解,只能用盐酸验证.这个错误陷阱让学生终身难忘.

2 结合化学史,深化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的故事、化学家的发明史.例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门捷列夫通过深入系统的探究,寻找出元素间的规律,制作了元素周期表.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探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探究史.

3 感受探究乐趣,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探究是学生的天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有探究的余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要包办,能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教师不要过早地公开.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实验结果,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探究活动的成功,会感到无限的欣喜与自豪.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确定探究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探究性实验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如,用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但可探究一些小问题,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问题的内容要明确具体,问题的解决要有可行性,问题的表述要互相匹配.

2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探究问题

化学探究活动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当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教师就要善于组织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相应的结论.

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如,在学氧化碳性质时,以探索式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现象——魔鬼谷现象、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实验探索、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先练后讲,培养探究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先做后导,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如,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先让学生讨论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学生可能得出两个观点:一是二氧化锰是反应物;二是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展开探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和评判.

3 培养探究性思维

探究性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氯化氢气体,然后向罐内注入水,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一般学生只分析到氯化氢溶于水后罐内压强减小,最后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氯化氢水溶液盐酸会发生反应,最后会生成氢气,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上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人生观 下一篇:强化自主学习指导有效搞好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