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17:15:01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点,是指历史基础知识点,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抓住6件大事,即6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导火线,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标志,议会限制王权;③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军;@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⑤1688年,宫廷,另立国王;⑥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的联系及意义,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问内在联系的线索。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唐初的租庸调制,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制度这些知识“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的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强,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整体联想复习法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行的高考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知识。

1.历史知识的点:它指的是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抓住六件大事展开联想:①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2.历史知识的线:它指的是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制度等这些知识“点”,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

3.历史知识的面:它指的是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4.历史知识的体:它指的是“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

二、纵横联想复习法

历史知识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

1.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例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件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例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寻找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欲置蒋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则是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古今联想复习法

1.学史才能明理,鉴古方能察今。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的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2.由今溯古,重点突出。例如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占领香港(日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四、中外联想复习法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寻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1.国国联想。在复习中联想到另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后期,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开始扭转战局,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击溃王军主力,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李自成起义却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2.国际联想。在复习时联想到两国以上的历史叫做国际联想。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中国爆发“五・四”运动,朝鲜发生“三・一”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爆发独立运动,德国建立魏玛共和国,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是牢记史实。考前1-2个月,再扎扎实实地将《考试说明》范围内的历史史料认真背诵记忆,这样可以有效加深对考点的理解,在心中形成一定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图,增强考生的考前的信心。

二是讲练结合。 练是实际操作,通过练习才可以看到本人的真实水平。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中考试题的出题走向、把握重点、难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考试的环境,以考试的要求、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后一定要认真听取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横竖结合。 竖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竖结合,学生才能把中外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考试中才更有信心,遇到难题才会处惊不乱。

二是要将历史的复习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现在我市实行的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考试,比如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

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材是分别编写的,上课时也是分别讲解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事件的事件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中外历史比较考察这是历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于中外历史的结合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寓中国史于世界史的复习之中,视世界历史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弄清这些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这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一项重要的手段。

五是史论结合。 这既是历史中考文字表达的一项重要的文字要求,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一个特点的一项重要要求,更是学习历史应当遵循的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在备考复习中,要坚持史论结合,在综合、分析、归纳、简化历史知识结构的同时,做到有史必有论,有论必有史,论从史出,史由论统,史论一致,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获得活的认识与结论,形成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史学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字:新课程 历史 联想 方法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学生最关心最渴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初中历史考什么?二是如何考高分?很多同学认为历史是一门最适合临时抱佛脚的功课,只要考前花点时间死记硬背,成绩照样不差,甚至还会有好分数。真要这么想就大错了,想要把历史学好,特别是面对新课程对能力的高要求的时候,想要把历史学好,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把历史学好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薄的看法。

学无定法,但须得法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一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特别是对初三的学生,以前历史只是考一本书的内容,现在,初三要把前两年的内容都得记住,学生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整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 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 “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中考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复习教学的效果。本文以中考历史总复习为例浅谈联想教学的运用。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 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 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 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 月发表《独立宣言》;④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 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 革,美国内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 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人运动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 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 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 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 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 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 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历史知识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相联系的。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善于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以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初三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同学看书时就要想到,为什么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呢?原因很容易能找到是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找出线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所以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如果在往前面找西方列强为何要侵略我国,主要的原因是专题一中,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落后了,而西方随着代议制的确立,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于是找到了中国。这样,找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番总结和归纳,形成相关知识线索的完整知识体系,就不需要再孤立地去记忆单个知识点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有了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整体了解,能够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 的起因与后果。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 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 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最后中国共产党, 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把这些关系理清楚让学生从微观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 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蒸汽时代”到“电 气时代”的发展再到“信息时代“这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理好三次工业革命的线索,使学生更好认识科技发展的过程,体验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 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网络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记忆。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 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如复习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的洋务运动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同一时期世界历史还有那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出现变革?学生就会得出以下这些内容:1861俄国亚历山大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美国的内战,这一时期的变革都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同一时期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又如复习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 黎和会。又如复习中国属于反帝反封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亚洲的觉醒: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斗争。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 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 ;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由今溯古,强调重点。例如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中国近代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英国《权利法案》等史实的联想复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 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 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 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 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总之,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想,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网。这样 ,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历史成绩是否优秀,实际上是体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希望我以上浅薄的建议能对同学们学习复习有点作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书目:《江苏教育》2007年

《中学生政史地》2007年

《中学历史教学论》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少历史书籍的文字比较枯燥,学生很难有兴趣去阅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开展“讲述”教学,也就是在每一堂课的课始,让学生讲述与这一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口头讲述历史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在讲述环节表现得更出色,学生们在课外积极阅读历史书籍,这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喜欢看穿越剧、历史剧的情况,笔者把教材中的知识与当前热播的影视作品联系起来开展“讲述”教学。例如,学习有关西汉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些描述西汉时期的电视剧的剧情。若发现学生所介绍的影视作品出现明显历史错误时,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或者指导学生查阅历史书籍,找出影视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差距。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查阅专业书籍、了解真实历史的念头,其阅读历史书籍的兴趣日益浓厚。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一、点线面体立体化结合进行联想

1、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2、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制度这些知识"点"。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

3、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4、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 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二、微观宏观纵横进行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1、微观纵横联想

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又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宏观纵横联想

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萨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3、阶段性纵横联想

在复习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纵"是要理出明朗的线索。例如复习唐朝史,我们必须抓住唐朝的建立、繁荣、衰落、灭亡这一阶段性线索。"横"是要搭起整体框架,扩大视野。如复习秦汉时期的历史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联想:政治方面:由分裂到统一,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并得到巩固,出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关系:击匈奴,打越族,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外关系:辟"丝绸之路",与大秦友好往来,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文化方面:发明造纸术,创制地动仪,首用 "麻沸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三、博古通今多角度进行联想

1、鉴古察今,学史明理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 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2、由今溯古,强调重点

例如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韩非、中国近代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等史实的联想复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历史复习中的浓缩记忆法《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5 第4期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1、深挖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与基础知识点。记忆力的长久性、获取知识的迅速性、准确性,都可以作为学习效率高低的表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知识点都有多种的学习记忆方法,深刻挖掘探究其其规律,适当处理加工知识信息,找寻便捷快速的记忆方法,不断的来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老师,可以积极的积累与提供给学生一些学习的相关方法与技巧,供学生选择与借鉴。

2、有些历史内容的基本要领一定要掌握。有些历史事件比较特殊,其内容也很复杂,例如:中学历史有关商鞅变法的部分,其历史背景、内容及作用等涉及的知识很多,学生所要掌握的的知识也很繁多,靠死记硬背学生掌握起来就相当吃力。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化繁为简,提炼记忆知识点。可以用语文学科方法,提炼段落、重点词、重要句子,概括段落大意等;或者利用知识框架的学习方法,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3、系统、全面地学习与掌握历史教材体系。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每个时间段相互衔接的过程,每个部分的历史内容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按时间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便于掌握。首先要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体系,例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各自的时间进程以及发生了哪些推进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而中国历史与世界史以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学生系统的去学习与掌握。

二、深挖教材知识,理清历史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1、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知识。历史教科书中有不少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能够直观的反映相关历史内容的一些主题,这些我们称为显性知识。但是,这些显性知识也可能体现或映了其他历史内容的主题,表现出了隐含知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内容,学会挖掘。

2、探究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找出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及客观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探究析原因,得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探究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的运用也就成为了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对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的体现。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综合与对比。巧妙运用横向、纵向联系,加以分析对比,不断提高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会实际运用,首先是解答历史考试试题,以及相关的综合题目;其实是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个人的、社会的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恰恰正是历史学科体现出“人文科学”方面的特点。历史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可以分析当前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并对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运用历史的观点有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对现实中的现象的发展趋势也有个合理的预测或判断。此外,学生也会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或者价值观来正确的对待自我,树立人生道路上成功的信心,也能正确面对失败,以实现自已完美的人生。(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总之,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具体的,而要因人而异。这也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深挖掘教材,系统地掌握历史教材体系,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一、教师应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课标和中考考试试题,明确考点及考查方式

由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考纲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练,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识记类要开门见山地指出五要素是什么,理解应用类的不仅要知道五要素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二、教师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把握应是完整全面的

依据考试说明,课本中有的要考,有的不考,有的考大题,有的考小题。若不注意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具有中考应变的能力。对初中生来说,他无法建立知识框架、自己去联系记忆,知识比较零乱,在考试中暴露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比较弱。复习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线索克服这些困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可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1)和平解放(2)全国(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5)三大改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引导学生推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引导学生推出中国历史进入了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时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单元的考点有和平解放、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三大改造等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政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过这样的处理,便于学生对教材中这一时期比较零乱的知识进行联系记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重视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指导,教会学生解题,做好答题规范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已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历史的时间。有些考点按纵向搜索的话,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册当中,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把在课本中散落的知识点连在一起,科举制度、、新疆等就是这样的知识。(1)隋朝:创立(2)唐朝:完善(其中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3)明清:八股取士(4)百日维新:提出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5)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对那些容易混淆并容易失分的知识点也应该进行整理,如,七年级(下)的历史名词军机处、交子、驻藏大臣、瓦舍、回族、市舶司、榷场、占城稻、行省制度等。复习到识记历史人物时,我要求学生用列表形式归类整理。列表内容可为:

四、在复习时,建议师生共同整理错误题集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联想是指由人的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能力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复习教学效果。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若只掌握零碎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横”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

阶段性纵横联想。在复习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纵”是要理出明朗的线索。“横”是要搭起整体框架,扩大视野。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作用、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单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1905年俄国革命。又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

多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历史。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爆发独立运动,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 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由今溯古,强调重点。如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韩非、中国近代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等史实的联想复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指引》;《标准》

针对高中阶段大陆和香港历史学习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对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香港《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中国历史科《指引》)、《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为历史科《指引》)进行简要分析,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面对大陆和香港历史课程进行阐述。

一、课程内容比较

大陆历史课程的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思想,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突出政治史的弊端;同时,大陆历史课程采用了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主线”的通史式章节体体系,但是专题内部和专题间的衔接没有达到合理的优化,知识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而香港中国历史科甲部以政治史和社会史为主线,乙部以中国内政和外交为主线,香港不管是历史科还是中国历史科,都注重政治史和社会史的教学,忽略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史,没有体现历史多样性和综合性。中国历史科的必修部分采用通史式的章节体体系,与大陆相比香港中国历史科颇具特色,它从时间角度纵向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又由于其选取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典型,使历史教材的繁杂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中国历史科的选修部分采用专题式形式,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科在设置没有像大陆一样网罗所有的历史知识于一体而是截取了离当代相对较近的历史片段进行专题式的系统的编排,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时代久远而对史实做出的不客观地评价,而且有利于学生立足现实。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国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历史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面。可见他们都是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阐述课程标准。但是香港的历史课程对史料的运用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 ,它明确指出“接触各种历史资料,学习阅读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运用通畅之语言及文字表达学习历史的成果”、“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课程实施的比较

《标准》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实施建议,包括了课程实施的各个部分,是非常全面的,但是《标准》只对课程的实施做了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划。《指引》在第四章阐述教学建议,第五章阐述评价建议,第六章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议,虽然不如《标准》全面但更加具体。在此笔者结合《标准》和《指引》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阐述。

(一) 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从五个宏观方面来阐述教学建议,其建议学校严格安排教学,教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至于在安排教学、落实目标、把握内容,处理教与学以及客观评价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标准》中没有一个指导性的答案。相对而言《指引》在“学与教”这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历史科的《指引》,而历史科《指引》对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突出了重要发展趋势及历史概念,充分处理了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等。由此可见,《标准》的教学建议较为全面,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而《指引》虽然不够完整但在学与教方面给与了具体有效的指导。

(二)关于教学评价

《标准》指出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是既注重结果、过程也注重三维目标实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作。《指引》则从评估的角色、进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标、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和公开评估入手来阐述。相对而言《指引》的评价更加具体,它在评估的角色一节中展示了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标准》和《指引》都强调了评价的反馈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的重要作用,但《指引》更加充分具体明确。除此之外《指引》还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方式、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合理化和规范化,这一点是《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标准》虽然也介绍了多种评价方式,但是《标准》的评价虽然全面但还是不够具体。

(三)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标准》和《指引》都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标准》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香港中国历史科《指引》指出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响资源等,此外尚包括遗迹与遗址等;历史科《指引》中指出资源不仅是指教育局或其他机构制作的教科书、作业、视听教材等资料,还包括不同类型的网上学习资源、电脑软件,以及互联网、传媒、自然环境、图书馆及人力资源。可见,大陆和香港都重视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的利用。一个较为明显区别就是《标准》将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充分肯定了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不管是大陆的《标准》还是香港的《指引》都是为高中历史课程服务的,它们都有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课程内容上大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值得香港的学习和借鉴,而在体系的安排上具体采用通史式章节体体系还是专题体体系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讨;课程目标上大陆和香港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史料运用上大陆需要进一步改善;课程的实施上大陆和香港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陆需要更具体一些,而香港则要充分注意教师这一独特的资源。

参考资料:

[1]潘献其.大陆与香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07.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百度文库.

上一篇: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