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21:32:13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熟悉考纲,把握方向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六、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平时要多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从中也可以预测到一些中考信息。例如:2008年中考中就考到结合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考查唐朝和清朝时期与的关系问题。当前的三农问题、重庆打黑除恶问题、上海世博会举办问题、问题、中日关系改善问题,就有必要多加关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二、初二年级重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三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点是有所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三年过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不同的阶段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段,分别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有目的、有重点、有突破地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效率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二、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结合

现行初中教材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别编写的,讲授新课时也基本是彼此独立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外历史不能很好地衔接,顾此失彼。复习课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尽可能把教材里的中外历史内容结合起来,相互呼应比照,力求学习中国历史时看到世界,学习世界历史时联系中国;特别是近现代史,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反侵略、不同国情的形成等能达到整体的把握。比如,我们在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同一时期我们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和英国有联系。

三、注重史实与理论的联系

史实和理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历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复习课中要在综合、分析、归纳、内化历史知识结构的同时,要做到兼顾历史理论的复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活的认识与结论,形成知识迁移能力,近几年的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样一个理论知识可以换各种各样的题型来考,掌握史实的同时,联系理论,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纯堆砌史实,也就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考试。

四、注重讲解与练习的结合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长期以来,初中阶段一直把政治历史作为所谓的“副科”、“小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不重视历史复习课,初一、初二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下,到了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这时候才想起历史的重要性,这时候才去重视,就出现了学生普遍不喜欢历史课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水平,当然靠看书做题了,当然做练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要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练后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评,只练不评,等于半途而废。作为教师练后讲评,一要及时,趁热打铁;二要有的放矢,重点针对出错比较集中的问题;三要扩展讲评宽度,发掘讲评深度,增加讲评厚度,收举一反三之效;四要点拨思路,讲透方法,强化知识重点、难点和弱点,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五要建立易错题和典型题记录,重视反思借鉴。还有,初三阶段,历史练习一下子多起来,这让那些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历史作业的学生手忙脚乱起来,不知道该做哪本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去做题,可以选择一到两本作为主要的练习来讲练,其他的可以适当参考。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料,内容和题型都差不多,重复讲练,浪费时间。

五、注重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学生知识巩固的程度。学生对历史知识反映最大的就是难记易忘,因此历史教师要研究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告诉学生:

1.有效记忆的条件。(1)目的明确。(2)注意力集中:适当的环境、适度的紧迫感、善于控制自己、有坚强的意志等等。(3)观察仔细。(4)积极思考。(5)信心策略。(6)复习及时。

2.记忆的策略。次数、顺序及时间间隔与其他学科的合理搭配等。不能一节早读课只读历史或者其他某一门学科,可以几门学科交叉阅读,这样记忆得更深刻。

3.记忆历史年代、内容、意义的各种方法。如,特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口诀诗歌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巧合记忆法等。

4.读记的目标: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除此,还要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记忆力的训练和竞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快速持久地记忆。

我相信通过以上几点要求结合起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复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的几点自己的亲身感受。学习的方法千千万,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复习方法。以上论述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用诗歌将历史知识简单化

为了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学会总结,我在一堂课上采用了用诗歌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的方法。这是初二上学期,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统一天下第六课时秦朝统一的一堂课。这堂课内容包括:秦朝统一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都城、统一者),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交通方面采取的措施。我上课的思路也是围绕实现统一到巩固统一展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整堂课,新课讲解好了之后,我采用诗歌将重点内容串联在一起进行总结。诗歌内容如下:

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统一;

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

南修灵渠北长城,焚书坑儒文化治。

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歌背下来,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记住了,为了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在学生朗读背诵之前,我又重新解释了一下整首诗反映的知识点。上了一堂课后我发现更好的方式是采用语文的教学方式。把这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整堂课围绕这首诗,讲解好了这首诗,学生也就掌握了所有的内容。所以在第二堂课我就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出示这首关于秦朝统一所有重点内容的诗歌。然后句句解释,并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出相应的内容。这样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学生找到知识点后,请一到两个学生解释给全班同学听,接着让全班学生将这句话齐声朗读记住。关于重、难点,焚书坑儒的评价部分,学生通过书本的材料题理解。课程很快讲解完,没有出现重复讲解的现象,而且学生掌握的明显比采用第一种方法的班级好得多得多。用第二种方法给第二个班上课,只有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少数几个人没有掌握。跟第一种方法上的第一个班级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运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方法阅读历史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法分为朗读、默读、背诵。朗读又大致可以分为分角色朗读、齐声朗读、分段朗读等。文科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法,尤其是历史教学。上历史课我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上课时,我经常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某些重要的内容和概括性较强的文字。然而文科不像理科只要简单记住几个公式就好了,尤其历史要记住的是内容本身,一方面阅读可在上课前先了解内容,另一个方面阅读也是一种加强记忆的良好方法。上好新课,引导学生通过大声朗读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默读学生了解上课内容,通过齐声朗读掌握重点、要点,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把熟悉的阅读方法融入学生比较陌生的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三、按分析文章归纳段落大意的方式归纳历史要点

历史教学要点的归纳是历史思维的常见形式之一,每一章节的历史其实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而历史事件是通过文字描述出来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就是一篇很好的历史题材的语文课文,所以每一课时的内容可以把它当成一篇简单的语文历史课文来解读。新课程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历史教学中应用语文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自主探究,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教学这一理念。四、按记叙文的方式寻找历史线索学习历史学生要知道线、掌握点。点是历史要点,那么什么是线呢?所谓的线,就是历史的线索。历史的线索是以时间为线索的。讲到朝代,学生要知道朝代的先后顺序;讲到每个国家学生能够知道一定时间的历史事件,国家的发展过程。找线索这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线索。历史也是有一定线索的,它就像一篇篇记叙文,学生找出线索后,能够更好地概括历史要点和历史知识。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初一、初二学生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包括时间概念、重大事件、人物活动等含混不清,关键词抓不住。

2.阅读、提炼材料的能力欠缺,归纳、概括能力较差,照搬照抄原始材料的现象严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

3.审题不清,答题欠规范,表述不准确,条理性差,不能紧扣题意,针对性差。

4.错别字多,错得离奇。

二、解决的措施

(一)新课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每课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1.先制定每课的复习提纲,要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首先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每一课题内容,抓住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理清线索结构。复习提纲中重点部分用横线标注出来。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设计提纲如下: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2)虎门销烟(①时间:1839年;②领导者:林则徐;③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3)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

(4)《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内容是①赔2100万银元。② 割香港岛。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⑤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⑥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是魏源,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开学初第一节课就将每课复习提纲发给学生,每一节课开始,花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发给学生横线内容去掉的默写提纲,让学生在上面默写。默好后同桌互批,订正。批的时候,严格要求,特别是错别字一律算错。这样就能做到每一节课堂的知识内容清。时间长了,学生就很习惯地在每节历史课前就拿出提纲来背,而且默写的时候错别字也少多了。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课尾要注重对新课内容的巩固,主要指针对该堂内容的评价练习,落实到位,老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努力做到“堂堂清”。课尾精选例题,加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训练力度,在训练和讲评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每节新课至少选择一组材料题,当堂训练、剖析,教给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问题的书面训练。训练学生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和期末复习课。

1.单元复习力足于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复习。

(1)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使知识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知识点: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沙俄趁火打劫、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知识线:以上的知识点哪些属于列强的侵略,哪些属于中国人民的抗争。知识面: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国、内容、影响等。

复习知识的时候,有时可以编顺口溜,进行记忆总结。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哥赔五双鞋。即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2)单元测试题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联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习题尽量选用最近几年的中考题。让学生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期末复习课跟单元复习课一样,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整本书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如八年级上册可按专题进行复习,如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科技与思想文化,中国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考察历史文化名城等。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1)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板书或讲述的方式将枯燥琐碎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各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可以通过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主观学习历史的动机逐渐增强,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2)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关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劣势,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知识,这些内容如果不能被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最终将会成为阻碍学生历史成绩提升的影响因素。而将具体的知识通过鲜活的画面演绎出来,可以使学生在融入剧情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初二上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中便包含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即辽海、淞沪和徐州战役),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三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具体的地点、领导人、历史意义等发生混淆,因而教学中我便为学生播放《三大战役》的电影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影响下加深对各个历史的知识的记忆。

3)影视资源是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恰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影视资源的融入便进一步将这种情感的培养具体化。例如,初一的历史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通过给学生具体的展示四羊方尊、唐三彩、造纸术、印刷术等古明,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而在初二讲授到屈辱的近现代史时,通过《甲午大海战》、《八国联军》等影片的播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二、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然,说影视资料可以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强调其会成为教学的主导方式,真正的教学方式仍以各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为主,影视资源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如何实现对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师教学实践中逐渐深化研究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一)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每个细节的知识点都是经过无数次的验证才得出来的教学内容,但有的影视资料中为强化某种效果而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因而利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经过反复的验证,在确定所选用的影视资料与历史真实情况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播放,以免不正确的历史影视资料对学生的认知观念造成误导。

2)时间性。

影视资料有很强的时间性,每年我国影视行业出产的同一类型的作品会有很多,因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选取最为新颖的作品,以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利用的影视作品的年份过老,其中没有一个人是学生所认识的,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看热情,因而教师应尽量选取较为新颖的影视作品。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结束后与共产党进行和谈时便可以引入《建国大业》这部汇聚了众多一线明星的巨制,在积极调动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领学生走进那个时代。

(二)影视资源利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严格影视资源的选取条件。

教师在引进历史影视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影片与历史的真实性、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积极作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影片进行筛选。例如,现代电视上很火的《甄嬛传》等历史剧、《雪豹》等战争剧都与历史史实大相径庭,因而虽然这些作品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观赏兴趣,也不能使这些作品走入课堂。而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史实时可以结合《十二生肖》这样的足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且与历史有一定关联性的影视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影片中的兽首具体阐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夺中国文物等历史恶行,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强化影视资源的整合与思考。

为强化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发挥,教师有必要在播放影片前对其进行整合与思考,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到相应的历史知识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对选取的影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能将历史知识与影片进行有效地融合。例如,我在选定一部影片后会综合分析其具体细节,并结合相关知识总结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判断等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对其长远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三、总结

将影视资源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声音与图像于一体的影视资源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值得更多的历史教师进行实践探索。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历史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影视资源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记忆有极大的帮助,适宜更多的历史教师实践尝试。

1)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板书或讲述的方式将枯燥琐碎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各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可以通过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主观学习历史的动机逐渐增强,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2)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关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劣势,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知识,这些内容如果不能被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最终将会成为阻碍学生历史成绩提升的影响因素。而将具体的知识通过鲜活的画面演绎出来,可以使学生在融入剧情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初二上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中便包含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即辽海、淞沪和徐州战役),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三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具体的地点、领导人、历史意义等发生混淆,因而教学中我便为学生播放《三大战役》的电影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影响下加深对各个历史的知识的记忆。

3)影视资源是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恰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影视资源的融入便进一步将这种情感的培养具体化。例如,初一的历史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通过给学生具体的展示四羊方尊、唐三彩、造纸术、印刷术等古明,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而在初二讲授到屈辱的近现代史时,通过《甲午大海战》、《八国联军》等影片的播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二、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然,说影视资料可以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强调其会成为教学的主导方式,真正的教学方式仍以各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为主,影视资源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如何实现对影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师教学实践中逐渐深化研究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一)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每个细节的知识点都是经过无数次的验证才得出来的教学内容,但有的影视资料中为强化某种效果而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因而利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经过反复的验证,在确定所选用的影视资料与历史真实情况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播放,以免不正确的历史影视资料对学生的认知观念造成误导。

2)时间性。

影视资料有很强的时间性,每年我国影视行业出产的同一类型的作品会有很多,因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选取最为新颖的作品,以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利用的影视作品的年份过老,其中没有一个人是学生所认识的,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看热情,因而教师应尽量选取较为新颖的影视作品。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结束后与共产党进行和谈时便可以引入《建国大业》这部汇聚了众多一线明星的巨制,在积极调动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领学生走进那个时代。

(二)影视资源利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严格影视资源的选取条件。

教师在引进历史影视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影片与历史的真实性、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积极作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影片进行筛选。例如,现代电视上很火的《甄嬛传》等历史剧、《雪豹》等战争剧都与历史史实大相径庭,因而虽然这些作品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观赏兴趣,也不能使这些作品走入课堂。而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史实时可以结合《十二生肖》这样的足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且与历史有一定关联性的影视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影片中的兽首具体阐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夺中国文物等历史恶行,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强化影视资源的整合与思考。

为强化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发挥,教师有必要在播放影片前对其进行整合与思考,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到相应的历史知识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对选取的影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能将历史知识与影片进行有效地融合。例如,我在选定一部影片后会综合分析其具体细节,并结合相关知识总结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判断等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对其长远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三、总结

将影视资源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声音与图像于一体的影视资源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值得更多的历史教师进行实践探索。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目标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这才是高考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我来说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九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六个月进行一轮基础复习,以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要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清楚,最终实现理清重、难点,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约二个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以归纳同类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辅助于适量专题训练,进一步提高答题方法与技巧,以实现对一轮知识的巩固与拔高。第三轮约一个月进行综合冲刺复习,以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课本”。要全面阅读课本,做到事无巨细,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盲点和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章节训练,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就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的学习

必须保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的最初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内遗忘,而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坚持每天不断的学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益。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主干内容。熟读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加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方法。传统的理念认为复述是记忆的好办法,我们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脱离教材、自由表述、自由运用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照本复述只是低层次的!高考不考复述,考的是复述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能力!复述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讲,自由表述运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本质不一样。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总结、多琢磨。传统理念认为文科生只要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考试时想起来了就可以了,这样轻松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进行适量的单元训练

练习每个阶段都要做,因为光看课本不做练习是无法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尤其是好的检测题,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高考信息!那种只埋首于课本,不看资料和不做检测题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培养答题方法与技巧,是跟不上高考步伐的。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主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实现巩固提高,复习中要明确重、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练习和检测,以提高应试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真实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加强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练习,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具有显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和深挖。④注意其他省份新课程的编写体例。关于专题训练和测试,应针对高考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要实现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工作,将掌握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做强化训练,一定要讲求实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在各方面趋向完善,如答题方法、技巧、格式和表述等。在这一阶段,做几套冲刺模拟卷,会有良好效果。

3.完整的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第一,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第二,有助于考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第三,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试的经验。第四,打好“热身赛”,可以聚敛考生应战高考、决胜高考的信心和勇气。

4.时间安排上也应有个计划。考虑到文综科目高考一般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以培养考生对文综考试的兴奋点,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训练。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一、“点”的整合――每一节课的知识整合

一般说来,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发展的主线或者线索,根据主线或者线索确定主题,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如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资本主义的曙光”时,将主题设置为“两次发现”:第一次发现为“人”的发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掌握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相关概况;第二次发现为“地理大发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开拓。

二、“线”的整合――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整合

在历史的单元复习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线索,根据线索可以设置相关的主题,将相关的史实串联起来,使历史知识更系统化、线索化。如在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可以根据第二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探索”进行单元的知识整合。可以整合为: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了解在近代的中国,统治阶层地主阶级如何自救,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护封建的统治;资产阶级的近代化探索――和辛亥革命,了解在近代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如何摆脱近代中国的命运,学习西方的制度,争取民族独立;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了解在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力求实现在思想上的近代化。

再如在复习人教版世界历史近代史“步入近代”时,可以将本单元知识整合为三个数字:一二三。“一”指一次革命,使学生系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体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二”指两次发现,通过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系统了解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概况,分析认识人类的思想解放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三”指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整合,整合出三次革命的异同点,可以归纳为三次革命同为资产阶级革命,但因为各国情况有所不同,革命过程不尽相同,革命后建立的政体也不相同。

三、“面”的整合――每一个历史专题的知识整合

教师可以根据历年来的中考考点,总结出历史的专题复习单元。平时的历史课堂学多数是以时间为顺序,学习相关的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初三的复习教学设计中,可以使学生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理清线索,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如在复习世界史时,设置美国史的专题复习,将美国历史分成五个阶段: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三次科技革命;富强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霸道的美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科索沃战争。通过五个分阶段的复习将美国史专题史的知识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复习了美国史的相关知识,了解美国史的发展线索,对于美国的发展崛起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复习中外历史重大改革时,可以设置相关的改革史专题复习,将中外的重大改革进行比较。如将中国的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从改革背景、改革人物、改革内容以及改革对本国的不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整合;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也可以和俄国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相比较,分析两次改革的异同点,可以得出结论:两次改革的性质相同,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的近代史复习时,可以将第一单元学习的三个条约,进行整合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时间上、内容上、影响上进行整合归纳,分析出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三个条约,加深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总之,通过教师对中考考点的归纳总结,设计出相关的复习专题,使学生将国别史、改革史、战争史、科技史以及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就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学生理清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更有助于初三历史的复习。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的知识脉络较混乱,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3)不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热点问题;

(4)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太多,记忆困难;

(5)思想上不重视历史学科;

(6)学生适应不了现在中考的难度;

(7)答题不规范。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前一阶段我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

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

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在复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学生首先要建构中国近代史大致分为三块内容①外国侵华史②中国人民的抗争史③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对史实的线索清楚,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和记好知识点。再例如美国,它的基本线索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20世纪初,头号工业大国一战后建立凡—华体系1924~1929年美国经济不断发展1929~1933年罗斯福新政二战前纵容法西斯侵略二战中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世界霸主20世纪70年代,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结束独霸世界的绝对优势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各国、各阶段有哪些历史知识,应该掌握些什么,学生心理已经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二、以“中考说明”为核心,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

学生在复习时,应扣紧“中考说明”的内容去记。在识记考纲的内容同时,也应记好周边知识。如:记“同盟会”时应记住“孙中山”和“日本东京”;记“百团大战”时应记住“”和“主动出击……”等等。这样复习,学生记住了必考知识点,又掌握了周边重大知识点,复习起来有条理,达到上下联系地掌握知识的效果,同时做到了“有备无患”。

三、注意专题复习

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个整体,从横向纵向进行联系,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这对历史学习和答题是非常有利的。例如:中国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过程形成一个专题,即:一、经济工业化进程:起步———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现代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二、政治民主化进程:开端———维新变法,发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受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注重知识的比较

可采用横向、纵向比较,把同类事件放在一起有意识的比较异同。如:英、美、法国革命的异同。还可进行中外史的比较,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异同。

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让其认识历史考试的重要性

中考历史分值为50分,学生认为相对语数外“大学科”来说是“杂科”,又开卷考试,刚开始很多学生思想上有大的误区,认识开卷考试翻翻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读去记,殊不知开卷考试的题目比较隐晦,没有闭卷考试直白,如果没撑握知识,连题目都看不懂,更别说做对题了。

所以要从“源头”抓起,初一初二特别是初三刚开学时要让学生认清形势,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中考是分分必争的,历史50分也能决定总分的高低,要想学好历史不是翻翻书就可以做到的,而且近两年中考历史的难度加大,引导学生要重视每门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

六、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面对中考难道加大这一现实,首先要稳住阵脚,引导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信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让学生明白虽然难度在加大,但一定还是围绕5:3:2的难度系数出题的,不要慌。让学生多做跟中考难度相当的题目,讲评时多总结,归纳。

七、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现在中考改卷是扫描以后电脑上阅卷,对规范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平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工整、规范、美观,最好是楷书行书字体。

(2)答案要点化。有层次、有条理、有序号。

(3)按指定位置答题,不能出框。

(4)字体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5)注意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划。先思考,心中有谱,理清思路再答题。

(6)按分值多少,确定要点多少。分多多答,分少少答。

(7)选择题注意:一、正选 找正确的,拿的准的。二、正选不能确定时,采取排除法,选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三、答题卡不要涂错位。

(8)非选择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答题中学会抄的技巧。除非题中注明不得摘抄原句,一般情况下,凡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即可从材料中摘抄有效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就是要求从课本中迁移知识。

(9)空下不答是最愚蠢的行为。

(10)全卷答完,注意对选择题进行复核,也许会有新的灵感。检查以下会不会因为紧张而看错题。再检查一下有没有漏掉的题目。

上一篇: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