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1:12:02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建筑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是建筑艺术的塑造基础,通常在设计中需要表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建筑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在有机结合我国特有的元素,来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观。

二.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这种文化既有别于巴比伦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建筑与文化有机的结合。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四.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现代装饰设计的思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劲头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间设计的应用。

中国已有的传统建筑的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围合式的院落空间,这种空间设计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环境与室内空间形成过渡并增强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饿一个代名词,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围合式院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以L形为基础的房屋围合,使建筑中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空间理念,同时给整个空间带来通透、大气的感觉另外,院落空间的设计同其它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绘、竹林等等相结合;同时,各种处理手法的应用,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联想和回忆,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感觉。这样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间序列,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用地,川军馆的空间原型是当地传统的安仁古镇庄园建筑,是四川地区颇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间特点之一就是多进式的院落组合,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条件,向四周摊开,在单一水平面上形成对院落的环绕或穿越,而川军馆由于受到基地狭长条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种类似“竹节”的线性空间组织方式,即实-空-实-空的节奏性空间变化。

3.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得山林风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风水,让人工得与自然得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4.围院的平面空间。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5.轴线的空间设计。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五.结束语。

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邵隽 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书鸿 浅析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以世博中国馆为例[期刊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8期

【3】 贾栋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3期

【5】代锋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8东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

【6】萧艺 建筑设计与中国元素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6期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了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寻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假设中国传统建筑没有因西方文化入侵而出现文化上的断裂,遵循原有的道路发展,而由于木建筑损耗周期短,人口剧增等作用,导致木材匮乏,难以为继,从而走向砖(或石)木混合结构体系,继而发展出一套新的形式逻辑。以此对现代中国建筑如何继承传统提出新的见解。

引言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寻找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只聚焦于传统,粗略的谈论一下它是否会自我变更,转而出现大的变化。

1、传统木建筑体系对于森林资源带来的浩劫

文化使中国的传统建筑采用了木结构的体系,这一体系从开始一直流传至清代,直到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带来了西方的建筑体系。然而木结构的体系损耗周期短,对森林的消耗极大,我们从都城的迁移就可看出传统建筑体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皇都从长安、洛阳、汴京一路迁徙,将黄土高原耗竭之后,它游弋到了海河流域。1276年元大都建成。1427年明成祖朱棣再次定都北京,既带来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都城,也开始了对太行山、燕山的大破坏。

辉煌的政府形象工程,导致大量砍伐树木。如正统初修正阳门城楼,就曾发数千军卒,“令于蔚州、保安(今涿鹿县)等处山厂采木,编筏自浑河运至贮小屯厂” (卷43)。嘉靖中修建朝门午楼,又下令于“山西、真定采松木” (卷190)。

在政府形象工程的示范下,达官豪商争起第宅,引起材木价格上涨,拥有大宗资本的木商一时应运而生,“大同、宣府规利之徒,官员之家,专贩筏木”,以牟取暴利。这些木商“往往雇觅彼处军民,纠众入山,将应禁树木任意割伐”,然后运贩京城,“一年之间,岂止百十余万”。(卷63《为禁伐边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五台山在明代是林木茂盛的风景胜地,永乐之后,入山伐木者“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为雨,喊声震山”,“川木既尽,又入谷中”,致使五台山林木也被“砍伐殆尽,所存百之一耳”(卷5《侍郎高胡二君禁砍伐传》)。到万历年间,五台山已是一片秃山光岭了。隋唐时期,太行山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

由此,可看出清代的森林覆盖率已相当低,太和殿重建的主柱,都用几根木头拼接而成,可见木料的匮乏。

2、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剧增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变动会随着战争和朝代的更替出现大幅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人口由夏代(公元前2000-771年)约200万增至晚清(公元1851年,咸丰三年)约4亿,出现了巨幅增长。这不光带来建材的大幅增加,同时也带来能源消耗的剧增,而木材是提供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必将使木材资源更加的匮乏,难以为继。

3、人口剧增、森林资源匮乏必将 导致建筑转型

依据前提假设及后续分析,那么在晚清之后,必将面临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中国建筑是否会转向砖石结构体系?或演化为木结构体系与砖石结构体系相融合的混合体系?

在中国的文化中永恒的概念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新陈代谢式的循环式永恒,而树木的世代交替,四季轮替的季节现象都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式永恒的观念,所以砖石建筑的“永恒”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以致纯粹的砖石结构体系很难被接受。

那么不足的建筑材料必然需要新的材料来补充,而砖石在当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由此提出第二种假设,即一种混合的体系。而且从陵墓,牌楼、佛塔等的一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技艺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备。

在民宅中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也有采用砖、石、夯土等建材的,那么随着历史的前进,进而由体系的末端向上,转而在象征统治权利的建筑中出现也是很有可能的。

假如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在形式,风格上又会做出如何的改变?

这一点可以以佛塔为例加以参考。早期佛塔基本采用木结构体系,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之后出现的用石材建造的塔开元寺双塔(图1)以及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图2),它们无论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极力的模仿木结构的造型特点,而极大的忽略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并未发展出一种适合石材的风格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的石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图3),在造型上考虑石材固有材料属性的前提下,加入了木结构的风格元素。由以上发展实例为凭,我们不难想象这种混合的风格也将走过幼稚的起步阶段并走向成熟。

4、结论及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考虑社会、人口、资源等因素之后,其必然走向木结构体系与砖石结构体系相融合的混合体系,在资源和传统之间取得平衡。

由此,回到文章开头所提的问题,这样的假设对于现代中国建筑面临如何继承和延续传统的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首先,从根本上消解这个问题,现在继承传统,往往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传统的内涵,传统建筑沦落为一些符号性的元素,被大规模的复制、滥用,导致大众的审美疲劳,失去了其特征鲜明的含义,实乃传统文化的悲哀。因此,在本文开篇假设的情况下,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建筑转向砖石体系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必然遵循材料自身的特性,开发出相应的结构、形式体系。因此,传统木结构的形式会逐渐的淡化、消失。而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将通过新的形式在砖石结构中加以体现。因此,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就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木结构形式,转而更加关注建筑的文化内涵。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优势,在现有建筑体系上创造新的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目前,很多仿古建筑都用混凝土之类的现代建材去模仿木建筑形式。这是一种对技术的浪费,也是对现有建筑体系的忽视。我们要明确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选择木材,是因为其符合当时的文化内涵,之所以选择那样的形式,则是应为材料本身的一些属性所决定的,并非完全都是由文化来决定建筑的形式。材料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基本轮廓。因此,非此即彼的强加给自己范围,认为只有传统木结构形式才是传统建筑,只能是竭泽而渔,阻碍技术进步,浪费技术带来的创新。只有结合材料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把握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在形式上不必拘泥,不求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而是通过创新继承和发展,只有这样,传统的建筑文化才会在新的建筑体系下开出灿烂的花朵,才会在西方建筑体系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2.

明英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徐溥.明会典[M].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出版年代不详).

清凉山志[M].民国22年(1933)刻本.

刘洪升. 明清滥伐森林对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实用类文本。而学生认为本文就是说明文,只是换了个说法。这一说法激发了教者的探究兴趣,也确立了本文的教学设计切入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对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了然于心,自读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掌握文体特点。

3.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深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者用幻灯片显示一组精美的建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对建筑美的品味中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方向

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它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区别?

(设计说明:从体裁特征入手解读文本是本文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文体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便于仿例写作。)

【明确】自然科学小论文(学生一般回答说明文),对第二问,教师可以先卖个关子,明确学习目标。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那么什么叫“中国建筑”?

(设计说明:初读本文,会有文不对题之感,强调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确文章写作对象。提示学生,在“中国”与“建筑”之间加一个字来明确概念,应加“的”还是“式”?)

【明确】第1段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涵盖的区域,第2段指出这个体系“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已经基本形成,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所以这里的“中国建筑”是指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应该是“中国式建筑”。

(2)图文共赏析,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请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然后,幻灯片显示图片:一幅四合院设计图,一幅木结构梁架示意图,一幅故宫博物馆外景图,请同学结合文本,分组探究图中可以反映中国建筑的什么特征,随机体会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的特点。

(设计说明:对课文的解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梁思成先生笔下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目了然,但是学生受知识结构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不容易读懂课文,图文匹配法使得文本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中国建筑史》及王其均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深入学习。)

(3)中国建筑的这九点特征是并列关系,那么能不能随意打乱它们的写作顺序呢?

(设计说明:从写作顺序上体会本文的科学性,让学生意识到文章条理清晰合理的重要性。)

【明确】不行,文中先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整体特征,然后介绍结构特征,最后介绍装饰特征,在写作顺序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对局部的介绍又是由下到上,由内到外写的。条理是非常清晰严谨科学的,与我们作为游客的由外到内的观察视角不同,展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家的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气度。

(4)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在第14段里,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一说。“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什么是中国建筑的“语法”呢?

(设计说明:文章用了四个自然段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通俗易懂。学生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教师只点出最重要的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紧凑更高效。)

【明确】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也就是中国建筑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原因。

(5)探讨“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1.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范畴做了界定,特征作了介绍,成因作了阐释,结构非常完整了,作为说明文,对于写作对象已经解说的非常清楚,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谈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而形式的不同正是缘于各民族建筑的“文法”的不同。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课文对“可译性”的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关键是为什么要谈“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一问题,这正是本文真正价值之所在。这种“挑刺”的问法易激起学生求证的欲望。)

2.各民族建筑之间“可译”可能给各民族建筑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明确】从利的方面讲可以促进本民族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的交流,让本民族建筑特色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从弊的方面分析,这也可能导致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被其他民族建筑的风格和文化替换而至于消失。

3.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由第20段第一句可知,作者希望“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在新建筑中尽可能融入中国元素,保持建筑的中国特色。

4.作者用了“若想”这个词,可见他是在呼吁,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幻灯片显示反映建国初期,不少人在建筑风格方面一味追求西化,大量毁损中国传统建筑的情况的背景材料。)

【明确】学生可畅所欲言,一般会从民族大义的角度讲要热爱本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从实用的角度讲中国传统建筑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了,建筑风格应与时俱进;从文化的角度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其文化内涵超越实用价值,应妥善保护。

重点应该是体会到梁思成先生的爱国热忱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至此,学生可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区别了。

(6)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1.“小”。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较短(先对一般学术论文而言)。

2.科学性。材料真实可靠,观点实事求是,语言简洁、严密、明晰。

3.创造性。能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四、布置练习: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范畴 自然科学小论文

特征 “小”

成因 科学性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的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正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于平淡中见意境。又如同中国诗歌般,美轮美奂。文章在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作品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飞檐斗拱,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的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正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于平淡中见意境。又如同中国诗歌般,美轮美奂。

1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天人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中国人看来,人固然居住在“栋宇”,即建筑实体围合的人造空间之中,但这个小栋宇只不过是“天地”即自然空间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量使自己创造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

当前很多环保专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还忽得想起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地形、地貌、地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采光等可以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通风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晒,达到室内自然降温,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阳光照射,用自然光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不仅包含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配套的树木楼阁院墙等。通过树木进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好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1.2 弹性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思想是一种可变化的,在不同需求环境下可以得心应手的改变的设计理念。中国的传统设计十分讲究弹性设计,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设计手法,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弹性应用的思维贯穿始终。其设计思想不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 过程,同时也在围绕着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来拆迁改造的过程当中也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充分考虑时间要素的设计理念。

弹性空间的设计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变化等要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主人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运用弹性空间设计思想,可以使建筑物尽可能多的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断变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主观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不仅涵盖建筑物的选址、选材、构造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设计以及造型、装饰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是在一种弹性思维引导下完成的,其设计作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主人需求,适应人文、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传统建筑设计往往着意追求提供这种“吐纳”的条件,亦即创造意境,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故宫的壮丽恢宏,天坛的博大崇高,园林的深邃曲折和诗情画意,住宅的温馨安祥,这些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景观创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结果。

1.4 虚实相生理念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是传统空间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中国东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态,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

譬如中国传统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国人总是不满足于住在纯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间之中,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人造空间,于是无转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自然空间,于是有转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与转化,使庭院内的建筑不仅得以采光通风,而且充满活力。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从西式建筑引入中国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风格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几何图形的建筑、园艺等使中国人摆脱了缓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进入了快节奏,简单化统一化的现代建筑当中。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台关注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并向传统中式建筑学 习,学习其设计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设计。这种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样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引导,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同时又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私密空间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点,同时强调房屋的朝向、举架、采光、通风。同时还充分考虑适合中国人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并且在现代别墅设计中更倾向于以中国元素来打造庭院、内廊。在公共场所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楼台轩榭的运用,使其以更自然的方式展示出另一种向上的力与美。

【参考文献】

[1]苏州依云水岸二期[J].建筑技艺,2011年Z4期

[2]信息视窗[J].建筑师,2010年02期

[3]郑玉红.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理念的传承[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4]唐燕华.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新思路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06期

[5]周铁征.现代化铁路客站的超前设计理念[J].铁路技术创新,2009年03期

[6]王琳颖.基于行为心理的建筑空间设计[J].中华民居,2011年06期

[7]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年23期

[8]董小林,白云峰,潘望,曹广华.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环境保护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来,我国就已经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申报。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位列其中,足以看出中国营造技艺遗产的重要性。就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而言,它属于一种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依靠木材和榫卯,结合模数制为尺度设计构建建筑。采用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可以反映出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习俗等,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缩影。虽然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化,这种技艺正在逐渐走向衰落。为了避免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失传,有必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施保护。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的必要性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存在两种文化遗产形态,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物质文化遗产。[1]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古代文明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二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要侧重营造技艺和相关文化内容。而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则以建筑实体的形态、体量、材质为主。由此便可以清晰探知,虽然同属于营造技艺,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和在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还是有明显的侧重点的。前者注重技艺,由技艺探究建筑实体。后者与之相反。因此,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涵盖的内容一定与其营造工艺、相关习俗和文化空间有关。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涵盖了五种内容,其具体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或者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2]而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来说,它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中的传统手工艺一类。与此同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集技术性、艺术性、组织性、民俗性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一种技术活动形式。[3]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通俗些讲,就是设计、建造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不仅涉及建筑的一些基本内容(譬如建筑设计构造知识、工序和做法、材料选取与工具使用等),还涉及当时的风土人情(譬如与建造相关的仪式、禁忌和习俗等)。[4]从有形的文化遗产中窥探出无形的文化内容,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有益之处显而易见。通过保护传统营造技艺,可以深刻了解其中隐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项宝贵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物,其在不断地传承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因而又被称为活态遗产。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就是这活态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非常有必要。

2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的窘境

2.1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机制过于落后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是保护该技艺的关键。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以苏州香山帮为例,从其传承方式上就可以探知整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其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其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机制是我国传统技艺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机制有效地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来,让现今的人们看到了如此令人称颂的营造技艺。但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致使这种传承方式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也正是因为这样,香山帮也逐渐走向衰落。调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可以得知,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这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机制所暴露的一个弊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龄化严重对于之后的传承造成巨大的阻碍。以中国木拱桥营造核心技艺为例(如图1所示,中国侗族木拱桥),其传承人最年轻的已经有70多岁,因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堪忧。

虽然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含有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屈指可数。目前,拥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针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寥寥无几。[5]

2.2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存在的价值受到质疑

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存在的价值存在争议。现如今,大家都推崇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是新工业时代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6]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手工存在的意义逐渐被磨灭。以苏式彩画(如图3所示)为例,如若采用现代工艺,即印上图画,效果不佳,但是工期较短,施工限制不多;而采用传统手工技艺手绘的效果很好却施工局限大,工期较长。

除此之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在操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疏失。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营造技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七千年之久。[7]在这期间,这种技艺也被传播到其他国家,足以见得该技艺的优秀。但是,在面对经济社会时,该技艺的传承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部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在生活上得不到保证,难以吸引学徒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学艺的积极性严重打折,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社会化传承走得非常艰辛。另外,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也是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逐渐走向消亡的一个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和相关工作者,为了避免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流失,想出了著书的形式。但是,收效甚微。同时,部分传承人文化水平有限,难以采用此种形式保留技艺。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3 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的几点建议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时代的变化过程中存留至今,受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其展现出历史价值和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随着国家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重视程度的加深,相应的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方式,包括名录式保护、传承人保护、资料性保护以及修缮性保护,这些保护措施对于保留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有帮助。但是在实际执行当中,这些保护措施仍不免遇到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此实施改进,更好的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3.1 实施整体性保护

对于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而言,首先需要从整体性方面实施保护。所谓的整体性保护,代表着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保护时,还要将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纳入到保护行列中。这二者是动态与静态、 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因此,不能仅仅只重视保护其中一方的内容。同时,与之相关的建筑营造技艺及其附属的其他技艺、 等也是整体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忘却。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其技艺精湛,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选址相地、规划布局、功能设置、 体量尺度、 选材加工、 制作安装等方面,如若漏掉任何一项,将难以达到良好的统一。由此可见,要对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保护,对于这些相关内容也应该实施保护。这种整体性保护才符合保护标准。与此同时,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从整体性实施保护的第一要务是重视某项技艺本身的传承与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结合中国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情况进行前瞻性保护。以上述提到了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来说,除了注重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本身的传承与保护之外,还要将其放到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整体中来进行分析,实施保护。

3.2 重视活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中国宝贵财富中的活化石,极具价值。因此,除了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之外,还应该重视积极的介入性保护。简而言之,就是重视活态性( 活化) 保护。从手工技艺本身来说,只有将其运用在具体的事物上,才能凸显其价值,才能更好地保存。另外,手工技艺本身也受到周围文化生态要素的影响,对其实施保护,应该让其适应当下的生存发展状况,才能让手工技艺得以发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其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中,实施全面保护,这就是活态性保护的根本,必须有规划的创造一个适合其生存的区域生态环境,再实施保护。这对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整体的传承与保护非常有利。一般而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所创造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与社区归属的文化空间价值远远超越技艺造就的建筑本身价值。从这一点上来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更应该重视活态性保护。

3.3 采用需求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手工艺。这种传统手工艺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存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都离不开社会。有社会,就存在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需要传承,就得有传承技艺的手艺人,而手艺人要生存,就需要有市场需求。因此,采用需求性保护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生存和发展,则必然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实现,其一,固守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所创造出的既定的样式;其二,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整合,实现创新应用。这两种模式中,后一种模式更具发展价值。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涵盖的内容复杂,包括普通技艺与特殊技艺、辅助技艺与核心技艺。处理好这些技艺的关系是关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些非核心要素的创新上。以木材的处理技艺来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属于普通技艺。但是,现如今,可以用现代机械对其进行处理,以此取代普通技艺。如此,传统核心技术就能得以保留,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提升效率正是现代社会对建筑建造提出的一项需求。

4 结语

在建筑营造技术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遇阻,则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正在遭受严峻的情势。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有我国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永革,王俪颖.最后的工匠 故宫里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J].中国文化遗产,2013(03):24-33+8.

[2] 张欣.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J].中国文化遗产,2013(03):48-54.

[3] 赵巧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9-94.

[4] 熊璐.中国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法化数字模型探索――以广东竹筒屋和侗族鼓楼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12(02):60-65.

[5]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4):54-58.

[6] 冯晓东,许建华.香山工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之路[A]. 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10.

[7] 王颢霖.宋式营造技艺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8] 马全宝.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探析[A].数字技术与建筑――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4:4.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欧陆风格”建筑进行了归纳和描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在中国“欧陆风格”的出处,我们无法准确的把握,若干年前,当建设方提出他们的设计要求时,“欧风”这个词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设计市场。在某些开发商眼中,“欧陆风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征,于是建筑师们无奈的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去创作,再加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于是西洋古典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挟“欧陆风格”之名,卷土重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欧陆之风”不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的几次西洋建筑潮流,它并不是受当代欧洲建筑思潮的外部影响而引发的,而是在中国内部,为了“内需”,而自力更生演绎出的一股艺术风潮。而且此“风”大有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之势,但实际上,它却直接反映了中国建筑商品化的转型时期,商业文化对建筑市场和社会文化的冲击。

中国现代“欧陆风格”的建筑有其三大特点:

第一,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筑的形式,但是并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神庙建筑是神的住所;在工业时代神庙式的建筑成为了银行的办公楼,因为钱是资本主义之神;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神庙竟成了高层住宅顶部的设备间、水箱间。建筑语言被滥用了。

建筑上的山花、弯窿顶、柱廊只是纯粹的装饰,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建筑功能的意义,这种堆砌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与古典主义“朴素、真实、理性”的原则恰恰相反。并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人。

第二,必须使文化产品变成工业产品,才可以进行商品推销和扩大市场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欧陆风格”正是通过预制构件,采用新的轻型材料,简化装配工艺等工业的手段,使古典柱头和罗马雕塑成为商业产品在国内广泛流行。甚至到了室内设计也不甘落后,不管什么性质的建筑,包括图书馆、旅馆、办公楼、商业用房,乃至家庭装修都偏爱欧洲古典样式。

第三,“欧陆风格”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来模拟虚构一种文化处境,令使用者产生文化空间转移的错觉,使他们感觉到置身于优越的文化环境,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提升,尽管楼盘可以命名“罗马花园”、“维也纳”或者“豪园”、“佳苑”,但是,由于没有真实的文化环境的支持,这种建筑空间造成的自欺欺人的幻觉和错觉难以维持的,而且这类自吹自擂的楼盘名称提醒人们注意到,这种对古典主义的爱好,只是作为对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炫耀,而不是对文化财富的真正追求。

这样的“欧陆风格”建筑,在发展上必然有其局限性。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外得不到来自欧洲文化的支持,在国内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类似“欧陆风格”的情况并非史无前例。英国十八世纪的时候,建筑上曾出现过“中国风格”的热潮,从王公贵族到富贾殷商,对“飞檐翼角”的楼亭水榭,无不趋之若鹜,其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现在的“欧陆风格”。其中以英国名建筑师哈夫盘尼(WilliamHalf-penny)设计的多款中国式的大宅最有影响,然而中国人见了这种“华风建筑”一定会摇头失笑,如果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欧陆风格”相比,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欧陆风格”的建筑可能会使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们乍一看或许感到新鲜,但在二十一世纪时期,如果我们在古城西安的大街上盗立一批上个世纪前的欧洲古典建筑—既不是中国古典的,又不是现代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而已,这着实不伦不类,不知所然。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今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几千年来的统一模式,单一的材料和技术体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化空间模式的衔接举步惟艰,对传统的尊重常常限于对建筑外形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又往往以牺牲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为代价,从而失去了其美学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传统建筑正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欧陆风格”实际上,它既不特指某个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而是包括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一个十足的“快餐大拼盘”,而这样的拼盘又怎么能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呢!现代西方人士曾建议我们“应减少对西方建筑风格的依赖,多注重些中国传统建筑独存的风格。如此灿烂文化的国家却要模仿舶来的二等货,而且抄袭来的比原样还差的多……”这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模仿,那样就再无大量的模仿“欧陆风格”的市场,学会处理好了本国文化的现代问题,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现代茶馆外部空间设计

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含义丰富多彩。其中建筑物表面的构件和装饰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的装饰技术手法。建筑物的上部装饰空间为屋顶部分,其内容包括:屋脊、瓦当、滴水、屋瓦等。建筑物的中部装饰空间为屋身部分,其内容包括:天花装饰、藻井、梁架、墙面、柱、斗拱、枋、雀替、门窗等。建筑物的下部装饰空间为台基部分,其内容包括:台基、柱础、台阶、地面装饰等。

二、茶馆外部空间设计及运用

茶馆的空间大多是由内外两个部分构成的,内部与外部空间相对应。茶馆外部的空间决定着整个茶馆的设计风格与氛围,也决定着茶馆消费人群的多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现在的茶馆大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来布置、营造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其中运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的主要有:

1、墙体

墙体作为承重与划分空间的建筑构件,在我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常具有民族特征。茶馆庭院内的墙体除了院墙之外,还包括走廊、亭台楼榭等构筑物的墙体。

在外观上,南北方的建筑依然遵循传统的建筑风格,北方多以灰色为主,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南方则以冷色调为主,以安徽徽派建筑风格为典范。中国式的洁白高墙是浓缩的中国气息的人文情怀,是隐居的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浪漫。在墙上有洞门、空窗、漏窗,这样的虚实对比和明暗的结合,使得院落的环境更为宜人优雅,透过漏窗将景致引入室内,同时,室外的景观也不显空洞无味,这是只有中国建筑才有的情趣。

2、门头

门头是茶馆入口处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头传达的是一种对文化的诉求。

门头的样式风格主要有徽派民居风格、晋式民居风格和宫廷式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风格的门楼以重檐飞角、青砖黑瓦为主要特征;晋式民居风格是典型的砖木结构,木门要处理成斑驳的肌理,这样才显得有文化岁月感;宫廷式建筑风格就如同故宫的红漆大门,碗式的铜门钉、狮面铜狮把手位于大门两侧,再配以垂莲门、琉璃瓦等构件,宫廷式的辉煌气派之感油然而生。

位于上海的复兴路上,一个复古式的门头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上海故园。该门头设计引用了多种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接下来进行一一列举分析。

(1)匾额。匾额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主要用于传达建筑的名称和性质用途,同时也用作装饰,故园的匾额为木质,创新运用了荷叶的形状,造型精美,将中国文人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情表达得含蓄唯美。该匾额上书“故园”,寓意旧事新人,意在纳晋商文化,会五湖四海之友。

(2)楹联。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中,屋柱为“楹”,对联为“联”,悬挂在屋柱上的对联称楹联。楹联与中国书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在形式上又体现了对称均衡之美。该门两侧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此联的运用充分显示了茶楼主人尊崇“忠诚孝义”的品格与情操,。

(3)青砖。砖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该门头的古旧青砖历经百年,透漏出一种别样的沧桑感。青砖绿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是中式茶楼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4)斗拱。斗拱是我国传统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其发展历史十分久远。该茶楼门头采用层层叠叠的斗拱,使屋檐的形式更加繁复、突出,不仅增加了屋檐的进深,还是精致美观的装饰性构件,更体现了茶馆主人对传统装饰艺术的喜爱和文化内涵。

三、传统元素在青岛本土茶馆外部空间设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位于青岛市南区闽江二路的莲花阁茶馆是青岛最有影响力的精品茶馆,因其幽静清雅的环境和古典自然的装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其门头的形制也做得别有趣味。

首先,从整体来看,其造型上采用多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变形设计,整体造型像是去掉屋顶的明清宫殿建筑,斗拱的部分归纳整合原有复杂的造型,巧妙的简化成为块状的几何形体,但保留了原有斗拱给人的层层叠叠的感觉,水泥的材质又巧妙地将人的想象拉回到21世纪,这种强烈的娴熟的构件运用和设计对比,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

再往下看,一个中式的门楼样式与上面现代的斗拱变形的造型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两边铺装以文化石,色彩上采用黄与蓝的对比,使墙面活泼又生动。门头的右边饰以石刻的照壁样式招牌,装有“莲花阁”三个大字,用黄与黑来突显,使人印象深刻,不由驻足流连。

在这里,现代与古典的碰撞、中方与西方建筑装饰元素的水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笔者更深刻地了解到茶馆空间的设计要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营造更有文化气息的、更能传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环境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使空间更具有地方性及民族性,从而提升茶馆空间的精神层次,最终打造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地域特点的现代茶馆空间。

参考文献:

[1]高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23~24.

[2]商子庄.中式茶楼设计元素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20~89.

[3]魏峰.茶馆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7~79.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 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 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 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 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 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 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 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 [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 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10]王彦辉.传承与超越——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新建筑设计 [J].建筑与文化.2008(03)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思考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further improved,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uilding decoration industr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it is to reflect the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color and architecture of a perfect fusion,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carrying the human spirit and thought, whether in ancient times or in today, the whole wor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ve art, still influence the people's life, from the decorative art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ully, featuring a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a.

Key words: modern building decoration desig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K92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的特征。只有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才能真正把握建筑的内涵和价值。在我国有很多现代装饰设计就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成为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象征。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建筑特色正是其蕴含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无论是苏州建筑园林的“风流”、徽州建筑的“理趣”,还是北京四合院的“厚重”,都根植于当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现代建筑同样越来越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观念,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婉约、素雅之美,但并不是单纯的复古,在设计中同样要考虑到现代和简洁的建筑元素。设计中,一方面要使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合理的运用适宜的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在结构上最具有中国元素特点就是这方面的优秀实例。

2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而建筑空间设计则是建筑最重要、最能体现建筑特质的部分之一。所以,中国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要体现出自己的精神特质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就应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根基之上,应用现代的观念以及先进的材料、技术,继承并超越传统,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设计的内涵和表达呈现出多种面貌,要立足于传统又要体现现代的特质,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论文。

2.1现代与传统结构的统一。现代建筑广泛采用的结构有砖混和框架结构两种,这与古代的木框架结构是一脉相承的。现代的空间设计要充分研究和把握传统建筑的木框架结构,将其很好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赋予传统木框架结构新的涵义。

2.2色彩的重组。色彩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的色彩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区域又有差异。现代设计要在体现地域性的同时,可以把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来运用,建立自己的色彩语言体系。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在色彩配置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白色抹灰墙面、灰砖线脚,以灰、白为基本色调,这是中国唐代建筑和江南民居的基本色调。而室内则是以木、竹等材料装饰,灰白色与竹木原色的组合,既突出民族性色彩,又富有新意。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就是这样将色彩打乱再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效果。

2.3借鉴中国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以新的造型进行装饰设计。北京的王府饭店就是将传统建筑图案现代化的成功范例。王府饭店的细部处理是非常具现代感的,大屋顶向墙身过渡处的线角十分简练,白墙上分格线相交处的“田”字状图案用了传统的朱红色,使人联想起王府的大门,再加上“田”字图案,很有古代王府大门的庄严意味,但又不失整体的现代感。

2.4利用家具、灯具及各种室内陈设品。传统陈设品的运用不是旧元素的堆砌,而是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室内环境。而传统的窗棂、隔架等,也可以用来做局部装饰;如用博古架和多宝格来摆设现代雕塑,别有一番韵味。

3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3.1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形象丰富,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如传统的斗拱、雕梁、画栋、隔扇等等建筑装饰元素,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化延续性,也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是较好的设计素材,设计师们可以用这些传统的元素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进行设计。

3.2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贴近人们的传统生活,易于被人接受。现代人的生活紧张而节奏较快,冰冷的混凝土建筑也比较缺乏人情关怀。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渊源流传了数千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一些传统的建筑元素,如一些传统的材料、装饰纹样,营造出一种平和、安静、易于交流的生活氛围,作为现代人繁忙、快节奏、激烈竞争的生活方式的补充,使人在在工作之余较好的放松心情。

3.3传统建筑元素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可为现代设计提供借鉴。传统建筑元素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会让我们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寓意,现在设计中如果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韵味则更受人欢迎。

4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传统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 中国传统装饰语言的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吉祥 图形符号,它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 籍”。如:龙、凤、麒麟、朱雀、玄武等图案,意纹、回纹、水 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纹样,在现代设计中将其逐步 挖掘、变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传统装饰艺术从装饰 内容到装饰技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创作时可将 其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传统 图形里有许多的极其高度况、艺术性强的图形,我们可 以直接挪用,这种直接应用必然有个选择的过程,不是 任何的传统装饰元素都可以直接照搬的,我们更多的 是对其部分装饰图案、造型的吸取,装饰技艺上的采 用,以及装饰内涵、装饰风格等进行采纳。直接使用传 统装饰元素的做法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量要适度、手 法要合理,讲究文脉,尽量不要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 的装饰元素同时堆砌、一拥而上。二要注意现代装饰对 象和装饰题材上的吻合,要考虑其暗含的文化寓意,在 造型装饰、色彩装饰中选用切合主题。

4.2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对传统装饰元素中的造型、图案、色彩等进行装饰 形象上的概括,设计者运用各种设计元素、造型规律、 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元素加以提炼、 组织、整合,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最终创作出现代设 计作品。在设计时,需要按照现代设计法,将部分传统 装饰图案进行现代形式感的抽象与变形,再按照传统 图案设计手法进行组合。我们可以从传统装饰图案中, 挑选出可以被现代设计所吸取的图案元素,再将其重 构。这种方法在将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现代创新性设计 中是非常有用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运用得比较广 泛。但是它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拼接与罗列,而是在理解 对象的前提下进行有机的组合。因此,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和分析原图案造型的形式特点、组合方式, 保证提取的元素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合理将传统装 饰元素提炼出最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装饰元素,在设 计里体现一种传统性格。

4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史亚丽.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03) .

[2]葛颂. 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 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 2006,(08) .

[3]汪田明《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再设计》,中州学刊,2002.

[4]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8.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传统建筑;中国;设计风格

中国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是受到西方建筑室内设计发展的广泛影响而不断发展的。虽然近代的中国经历了侵略战争和社会变革,但是中国建筑室内设计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并在接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的推移中不断达到历史的新高度。

1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室内设计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设计发展的高潮时期,明清时期建筑室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力发展全盛的展现。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风格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累的体现,将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和建筑有机的融合起来。在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注重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密切结合。通过对博古架、屏风、沙槅等家具的运用,使空间的划分更具有灵活性,增加空间层次的同时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根据空间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风格的家具和陈设品。在装饰图案多采用寓意美好的花纹图案(莲瓣纹、团花纹、龙凤纹、冰梅纹、回形纹、祥云纹等)。

2建国初期的中国建筑室内设计

中国亲苏的政策让新中国的建筑室内设计的风格也在沿袭苏联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室内装饰设计风格主要是中国宫殿式风格、少数民族式风格和苏式风格。建筑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公用建筑上,代表的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北京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等。中国宫殿式风格主要体现在祭祀和宗教建筑室内设计中,壮丽华贵、气势恢弘、高空间、大进深、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造型讲求对称。在装饰图案上多为龙凤、龟鸟、松竹等寓意美好的图案。少数民族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建筑中。在空间布置上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内部空间形式,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图案直接的被运用在空间内部的构件上。苏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多以简洁精炼的颜色为主,空间的整体基调上常以冷静的基调为主。擅长把金色和象牙白进行搭配,营造色彩明快却豪华富丽的室内空间。

3新时期的中国建筑室内设计

新时期我国建筑室内设计的风格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在接受西方建筑室内设计风格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风格,建筑室内设计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秩序和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地完善。《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两大学科的形成为设计师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大力发展“节能设计”和“绿色设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新时期中国的建筑室内设计并不是把存粹的传统的元素的堆砌,而是把传统元素和现代材料进行完美的融合,讲求中国风水。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迅猛发展,其专业水准也不断地完善,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在面对现代社会对也室内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都将成为中国室内设计不竭的力量来源。新时期的“节能设计”、“绿色设计”的观念和中国建筑室内设计的融合让中国建筑室内设计行业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

作者:方虹博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J].装饰,1999:55~57.

[2]郑立呈.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辽宁建材,2011(6).

[3]周荣秀.浅谈对建筑装饰的几点认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9).

[4]黄艳.初探中国当代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发展[D].南京林业大学,2004.

上一篇:中国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