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5:13:21

消费者心理论文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牌品牌延伸品牌资产

一、品牌延伸的消费者动因

品牌延伸是指在已有的相当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基础上,将原品牌运用到新产品或服务以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风险的一种营销策略。

1.品牌延伸的消费者心理基础

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品牌延伸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接受和使用某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获得满意的效果,就会对这种品牌形成良好的印象,会形成一种品牌的“晕轮效应”,从而影响他的消费行为,接受这种品牌的其他产品。

2.满足细分消费群的需求

管理者把产品线延伸看作是满足不同的细分消费群需求的一种低成本和低风险的方法,而且,通过市场调查,他们可以比以前更有效地区分出并瞄准更细的细分消费者群。

3.满足消费者的愿望

与以前相比,现在有更多的消费者在转换品牌及尝试他们从没使用过的产品。产品线延伸正是试图通过在一个品牌名称下提供更多的不同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想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愿望。

二、品牌延伸的消费者心理机制分析

假设某一品牌A最初的主产品为X,随着品牌的使用,品牌A逐渐具有了某种意义和联想,这些意义和联想可记为(a1,a2,a3……an)。现若将产品Y作为品牌A的延伸方案,产品Y是一个合适的迁移对象吗?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认识这个问题主要考虑消费者对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是否能够迁移到新的产品中,消费者通常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迁移。第一种是直接迁移机制即通过条件反应机制实现原品牌迁移到新品牌,在这一机制下,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加工的参与性较低;第二种路径是间接迁移机制即消费者首先要形成或体验到延伸品牌与原品牌的意义和联想具有融合性,或形成品牌认知图式,在这一心理倾向影响下,消费者对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才可能迁移到延伸品牌。

上述观点表明,品牌意义和联想,主产品和延伸产品之间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经营者在使用品牌延伸策略时要有动态分析的思想。

三、影响品牌延伸决策的消费心理因素分析

1.品牌资产价值是影响品牌延伸力的重要因素

(1)品牌资产

品牌延伸是企业重要的品牌战略决策之一,但是并非所有的品牌都可以延伸。它是品牌延伸力作用的结果,品牌延伸力受到原有品牌资产的影响。

品牌资产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形成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看待品牌的方式而产生出来的消费行为。它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印象,是一个品牌在消费者记忆中形成的知识结构。

(2)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基于消费者的Aaker模型

Aaker认为品牌资产之所以有价值并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质量,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消费者以及其他独占性的品牌资产这五个核心特征。下面主要就消费者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进行分析。

①品牌认知

所谓品牌认知是消费者认出、识别和记忆某品牌是某一产品类别的能力,从而在观念中建立起品牌与产品间的联系。形式上,品牌认知是关于消费者回想起和记起某种品牌的能力,而实际上品牌认知不仅仅是消费者知道或者能够回忆起听到或者看到的某种品牌,而是包括与品牌有联系的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品牌标识。②品牌联想

品牌联想是消费者在看到某一品牌时所勾起的所有印象、想像和意义的总和,如产品特点、使用场合、品牌个性、品牌形象等。比如,万宝路总是让人想起孤独而阳刚的牛仔,男子气概,神采飞扬的群马,自由奔放的西部原野,新鲜的太阳与空气……

③品牌忠诚

Oliver是这样定义品牌忠诚的:一种对偏爱的产品和服务的深深承诺,在未来都持续一致地重复购买和光顾,因此产生了反复购买同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系列的行为,无论情境和营销力量如何影响,都不会产生转换行为。

品牌忠诚是品牌资产的重心,拥有一群忠诚的消费者,就像为自己的品牌打造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它能阻挡竞争对手的刻意模仿、破坏性的销价,它也是一个品牌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3)较高的品牌资产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品牌延伸的机会

一般而言,核心品牌资产价值越大,品牌延伸的成功率就越高。一个拥有强大品牌资产的品牌可以帮助企业推出合适的新产品,作为它的延伸产品。“阿迪达斯”作为一个运动品牌,凭借其强大的品牌资产,开发了男士日常用品,如男士香水、洁面乳、须后水等。

2.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之间的关联度

关联度又称相关性,是指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之间的某种“共通性和匹配度”即消费者头脑中原品牌知识与新产品之间相关联程度。这种相关性并非单指产品方面,还包括非产品方面。产品方面主要包括:技术成分、产品质量、目标市场、价格档次、销售渠道等。非产品方面主要指品牌的资产价值。下面主要就非产品方面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1)品牌资产价值的包容度

品牌资产价值的包容度是品牌延伸的关键。除了要与原有产品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新产品实施品牌延伸更重要的是要与品牌内涵有一定的关联,不能使品牌延伸有一种生搬硬套或不伦不类的感觉。这取决于企业原有品牌的资产价值。品牌延伸必须依托原有品牌资产价值,强大的品牌资产意味着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鲜明的品牌形象,人们对品牌的内涵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新产品的必须要符合品牌已有的价值观和品牌形象,否则,新产品的品牌延伸就不能被消费者接受,最终被市场淘汰。如果企业借助自身强大的资金和营销资源强行推广品牌延伸,则又会模糊消费者心目中已有的品牌形象,甚至使消费者对品牌形象产生疑虑,进而放弃对品牌的忠诚。这将对品牌资产价值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在考虑实施品牌延伸时,首先一定要考察新产品与品牌内涵即品牌资产价值的关联性,这是品牌延伸成功的关键。

对于这种关联性的考察,更多地出现在不同大类产品的品牌延伸方面。不同大类的产品,产品本身很难找到相关联的特点,但是,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将维珍品牌从唱片行业延伸到了可乐行业,现延伸到旅馆业和航空业。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将“万宝路”品牌从香烟延伸到牛仔服、牛仔裤、鸭舌帽、腰带并获得了很大成功。产品不仅不属于同一个行业,而且有的跨度还很大,但也取得了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根本在于他们都符合品牌资产所展示给人们的内涵。也就是说,品牌资产价值包容延伸产品,延伸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2)品牌资产的可转移性

仅仅考虑品牌元素是否能够转移是不够的,只有品牌资产能够发生转移才能够进行延伸。特定的配方、技术通常与特定的产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想将其延伸使用到一个新产品上是较困难的。相反,品牌的经营理念,品牌对消费者作出的承诺却比较容易转移到非同类新生产品上。一般来说,抽象性的品牌资产比具体性的品牌资产更容易转移,情感象征性的价值比实用性价值更容易转移。

参考文献:

[1]SamHill:品牌资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唐·舒尔茨:论品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张兵武:品牌营销大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万后芬: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向

营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很多代表性学派,例如消费者行为学派、商品学派、职能学派、管理学派、社会观营销学派。纵观国内外营销学术成果,消费者行为研究居多。研究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需求,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策略是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中国营销学者应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文化特点,抓住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作出贡献。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和方法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维度是借以对事物进行概括、描述和评价的手段、指标。营销理论的维度是指营销理论的一些特性是有范围的,并可以将其分类并分析。营销思想或理论可以借助五个维度去测量:知识维度(intellectual dimension)、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空间维度(space dimension)、科际维度(interdisciplinary dimension)、精神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知识维度指这门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整个理论体系中相关知识完整结合的程度。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消费者行为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2005年6月至2013年9月,《营销科学学报》共刊登中国营销研究文章315篇,其中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210篇,占67%。

时间维度指这门科学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理论创新演变与管理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国营销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据吴建安教授(2002)的论述,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可分为:启蒙阶段(1978-1983),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大,国家领导人在政府文件和报告中强调营销管理工作,以及硕士、博士等高层次营销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自我总结和自我创新成为中国营销学研究的新需要;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中国营销学者进入全新的消费行为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空间维度指这门科学的总体理论对于不同实践所体现、代表、反映和涵盖的程度。在分析营销理论时,必须考虑国别特性、地理环境和地域条件。

科际维度指这门科学所包含的源自其他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程度。消费者行为研究受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形成学科的交叉。

精神维度指这门科学理论与这个世界中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程度。人类生活的日益精神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商业活动的精神效益。绿色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社会营销、关系营销、口碑营销、客户观念、顾客满意、服务补救等成为营销研究主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路线和阐释主义路线。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阶段研究,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对消费者个体的研究适合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对消费者生活环境研究适合采用描述性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方法上寻找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本土化的方法。实证主义把消费者理解为完全理性的人,忽略消费者深层次的无意识张力;阐释主义强调个体特征,忽略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论缺陷: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论。要突破目前研究误区,必须选择新的研究视角和哲学方法论。

从中国“天人合一”系统哲学看:消费者是整体人,不是纯粹的认知人、经济人、情感人;消费者行为是有机整体过程;消费者气质是统一系统整体;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系统整体。总之,消费者是整体,消费者行为研究要遵循系统哲学观、动态全息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信贷方式和支付手段,已经扩展到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发现,信用额度增加,消费者负责立即明显增加,流动性限制有约束力;透支余额和利率增加,换卡概率增加;消费者用信用卡作为额外现金,以扩大流动性。自21世纪开始,中国网购成为时尚:随时随地、“碎片”时间购物、更显个性化、更显诚信、更多互动性、对价格更敏感。消费者借以实现行为的载体发生改变,但是消费者行为本质没有改变。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数据营销迎面而来。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

(一)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概况

消费者行为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组织动力学派、消费者主义学派、购买者行为学派、宏观营销学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颇丰。20世纪80年,消费者行为学传入中国,深受中国营销学者的欢迎。经过30年多的发展,中国营销学者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学术成果形式多样,数量很多,质量不断提高。

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对我国藏书量前9位的图书馆进行检索,国内学者以中文编著的图书目录合计964条,去掉重复部分得到有效样本390个,其中中国学者专著106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结果5255 条。其中论文数量情况如表2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对中国两个最大的中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结果201条,整理得到有效题目185条。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上述3个表的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

(二)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知识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经历引进、消化、创新3个阶段,逐步建立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我国营销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营销科学学报》 为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学者提供很好的平台,有效推动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思想交流。通过对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专著、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分析,中国消费行为理论正形成体系。统计结果如表4、5所示。

表5说明,中国营销学者不仅消化了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网络营销方面和大数据营销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同步;在方法论方面,创造性提出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结合模型研究方法,这不仅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时间维度

1981年,吴世经在《经济与管理研究》发表《市场研究的方法与销售经营的战略》,揭开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中国传播序幕。1986年,林德金编著《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分析》,这是中国营销学者第一部原创。1999年,易建华编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是第一部中国博士生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情况,如表6所示。对每个阶段的成果求年平均值,如图1所示。

表6、图1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情况:启蒙阶段(1978-1983),中国营销学者只创作少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中国营销学者积极翻译西方消费者行为著作,创作大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图书、期刊论文不断增加,博士毕业论文、会议论文出现,学术交流活动异常活跃;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学术成果急速增加,学术活动空前红火;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学术成果增长缓慢,学术交流活动减少,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遇到了瓶颈,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四)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空间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西方营销理论坚持“洋为中用,不断创新”原则。以卢泰宏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以郭国庆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纵向分析,以符国群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将中国消费者行为与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新生代营销学者侧重于对小范围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如表7所示。

(五)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科际维度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吸取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精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继承西方研究思路,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科学的精华。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行为学术成果颇丰,理论依据各异,研究方法多样。如表8所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涉及9个以上学科,充分利用已有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六)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精神维度

消费者行为学在中国很受欢迎,改变中国营销学者研究行为和广大消费者消费观念。新的营销观念广为传播,中国营销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如表9所示。表9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产品质量表层的研究,而是更关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展望

(一)现有的创新成果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折中主义的领域,营销学者在学科、目标及方法各方面各有不同,如表10所示。第一,解析取向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消费及其意义做深入了解。第二,传统取向建立在认知消费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努力发展理论与方法来解释消费者决策与行为。第三,营销科学取向以经济学与统计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它通常涉及构建与测试数学模型,来预测营销战略对消费者选择与行为的影响。

作为宏观社会环境的主要方面,文化对消费者有普遍影响。营销人员可以采用内容分析、人种研究、价值观的衡量。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顾客感知以及消费者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存在价值观差异、信仰差异、思维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销学的发展呈现“人本化趋势”,显示个性化、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营销学核心概念从交易转向关系,从“商品为中心”演变到“以服务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基于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营销、直销营销、关系营销成为21世纪主流,营销学的创新呈现“技术导向性”特点。

基于文化因素与技术因素,本文提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新取向――系统取向,如表11所示。消费者行为受多个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构成复杂的系统,一个整体。要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揭开中国消费市场的规律,为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研究者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中国营销学者需要继续吸收西方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消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把握消费市场的最新动态。消费者行为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需要定性描述,也需要定量分析。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并用,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实用。中国消费者行为理论必将自成体系,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二)有待突破的研究课题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洋为中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一是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从中国营销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为中国营销创新提供条件。二是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中国营销实践的系统梳理和提升,对西方营销理论或理论的假设前提做出修正或补充,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三是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科研项目有待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营销理论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http://222.29.89.8:8081/jms/CN/column/column320.shtml(营销科学学报)

3.孔繁任,熊明华.中国营销报告(绪论1).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4.吴建安.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市场营销导刊,2002(8)

5.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3(1)

6.罗纪宁.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评述:方法论和理论范式.山东大学学报,2004(4)

7.胡少华.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综述.新金融,2005(10)

8.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9.马国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管理世界,2004(12)

10.J・保罗・彼得,杰里・C・奥尔森著.徐瑾等译.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1.潘煜.影响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三大因素.上海三联书店,2009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选题依据和目标(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基于情感营销理论,分析哈根达斯实施情感营销的现状,开展杭州城区哈根达斯的消费者调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哈根达斯品牌的情感营销策略。

研究的意义:

哈根达斯被美国纽约时报誉为冰激凌中的劳斯莱斯,是世界有名的冰激凌品牌之一,从它最初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了将近60年的历史,从起初的一个家庭手工作坊的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全球第一大冰激凌品牌,哈根达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跟他合理的运用情感营销的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哈根达斯情感营销策略的研究,探索如何改善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着名的广告人李光斗(2011)在其文章中说道,情感营销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笼络感性和理性消费者的一把利器。文章以凡客体为例,阐述了这一广告所表达的情感诉求很好的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而一个品牌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芳心,就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情感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才能获得消费者忠诚。在感性消费时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建立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消费者才会慢慢爱上这个品牌,只有让消费者对产品动心,品牌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陶文静和池进(2013)两位学者认为运用情感营销策略进行餐饮经营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人们对餐饮的选择不仅受到产品质量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消费者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餐饮经营者需要关注顾客的情感因素和心理需求,让产品富有情感价值。同时他们还指出,情感营销作为一种注重消费者情感、心理需求的营销方式在餐饮经营中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餐饮环境、培养顾客忠诚,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收益。文章最后从餐饮产品的设计、包装、宣传、服务等方面,为餐饮企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情感营销策略。

学者孙瑞华(2011)认为时代呼唤情感营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情感营销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消费者在购买决策环节时,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不仅要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认同。他指出情感营销最关键在于攻心,在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中,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制定可行的攻心策略,为此他提出了四个攻心术,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投其所好。所以,市场营销正是将攻心作为上策,让消费者从心底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品牌偏好,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企业要想产品在市场上销量畅行,就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根据特定时代的情感消费需求制定企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学者许红格、林美珍和陈秋萍(2012)对情感营销有自己的看法,文章从顾客的情感需求出发,研究企业如何在市场营销中利用情感因素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他们认为在感性消费时代,情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是否创造更多回头客的决定力量。文章从情感营销的四个策略出发,分析了情感包装、情感设计、情感服务、情感广告对顾客情感需求的影响,指出情感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同时也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感知。文章还从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出发,为企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可行性的情感营销对策。

学者李梅茹(2012)对于经济学中情感营销的策略有一定的研究。文章从三方面阐述了情感营销对企业的作用,并根据各种消费心理提出情感营销策略。他指出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长期光顾和品牌忠诚,情感营销是必不可少的策略,想办法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情感才是关键。同时他还针对不同的营销现状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包括如何激发消费者的认同感、用情感广告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开感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以及用情感商标来刺激消费者眼球。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的心里期望和实际感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会相差太大,以至于让消费者自觉的产生产品偏好,形成良好的品牌忠诚。文章最后还指出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那么他的营销策略也要随着消费者行为和情感的改变而改变。

国外研究现状:

追溯研究文献,最早把情感全面引入营销理论中的是美国的巴里费格教授,他认为形象与情感是营销世界的力量之源,想顾客之所想,满顾客之所需。因此,情感营销就是企业将营销活动以一种更感性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总的来说,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企业的营销活动:第一是研发出富有人情味的产品或服务;第二是采用富有人情味的促销方式。

营销大师菲利普 科特勒曾经根据人们以往的消费特点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追求量的消费,二是追求质的消费,三是追求感性的消费。同时他还指出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情感因素,将推销和营销手段情感化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美国推销大王乔坎多尔福曾说过: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2%是对产品的了解。对于一个推销员来说,掌握一定的推销技巧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充分的了解产品,而且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推销过程中,因为顾客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在买一种心灵体验和感受。

文章《A New Concept of Marketing: The Emotional Marketing》的作者Domenico Consoli认为如今情感营销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新概念,他指出情感营销是研究如何诱导人们情绪化的购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文章还从心理文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情感条件影响购买决策过程的每个阶段,情感在任何一种社会或商业决策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情感营销策略的使用,能够确保企业获得长期和深远的顾客忠诚并且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作者Dr. Surender Kumar Gupta和Hemant Syal二人在文章《Emergine Marketing Approachesto Influence Customer Buying Behavior》中写道情感在顾客的购买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的营销活动依赖于了解客户的心理和他们的情感感受。企业将情感植入产品当中,可以吸引顾客的好奇心,并引起他们强烈的购买欲,从而增强顾客忠诚度。他们指出,顾客购买产品更多的是基于该产品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的情感相兼容,而不是基于产品的特性。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同质化的产品正在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新的营销理念也应运而生。同时,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和升级,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不仅重视产品本身带有的基本功能和利益,更多的是追求在消费和购买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情感表达。情感营销理论作为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新概念正在不断的发展,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情感营销的理论研究当中,希望通过以此来进行企业在情感营销策略上的改善,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对于哈根达斯情感营销策略的研究调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关键问题:

本课题基于情感营销理论,着眼哈根达斯实施情感营销的现状,以杭州市的哈根达斯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哈根达斯情感营销策略的研究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哈根达斯品牌的情感营销,更好的实施情感营销策略。

难点:

本课题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以下难点:

(1)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被调查者对问卷的态度、问卷的回收率等都会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一定的影响。

(2)问卷调查中需要使用纸质问卷调查方式,需要进行实地调查,问卷的收集、统计、整理工作量较大。

三、完成该课题研究已具备的条件(有关的研究工作基础,仪器设备条件)

研究工作基础:

主观条件:首先,本人对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这块比较感兴趣,而且我们当中的一些同学自身就是哈根达斯的顾客,随时可以感知和体验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对这次写论文应该会有一些帮助;其次,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自己又查阅了一些资料能够完成这次论文。

客观条件:切实利用杭州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关于情感营销方面的书籍,结合其他杂志期刊上的资料,再利用互联网上的资讯,以及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来论证自己的相关内容。

仪器设备条件:学校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寝室电脑

四、研究方案

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试验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及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上的检索,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为论文作铺垫。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在网上发放问卷以及对消费者进行实地调查发放问卷,得到相关的信息。

2. 进度安排(起止时间:20xx年3月1日 ~20xx年12月31日)

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15日 选导师

20xx年3月16日~20xx年5月31日 征题完成开题答辩

20xx年6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完成外文翻译

20xx年7月1日~20xx年8月31日 完成综述、资料收集

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30日 撰写论文提纲及完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20xx年11月30日 修改论文

20xx年12月1日~20xx年12月31日 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补答辩

五、参考文献

[1]伍庆,董曼虹。传情圣物[J]. 21世纪商业评论,2010,(10):118-120.

[2]李光斗。情感营销 营销的温柔一刀[J]. 广告人,2011,(07):155.

[3]陶文静,池进。情感营销视角下的餐饮经营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2):43-47.

[4]孙瑞华。市场营销新理念:情感营销[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75-77.

[5]许红格,林美珍,陈秋萍。情感营销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J].企业活力,2012,(1):33-36.

[6]李梅茹。经济学中情感营销的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9):76-77.

[7]张静雅。浅析情感营销策略[J].现代商业,2014,(5):43-44. [8]文征。情感营销。[M].北京市: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1):3.

[9]周高华。情感营销行之有效的营销之道。[M].北京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美]菲利普科特勒着,梅如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45-47.

[11]Domenico Consoli.A New Concept of Marketing:The Emotional Marketing[J]. BRAND. Broad Research in Accounting, Negotiation and Distribution,2010,(1):52-59.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上海市房地产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 调查 定性定量的分析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 营销 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稳步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蓬勃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出建议

上海市房地产 市场 消费者 心理 呈现出以上特点,在市场 营销 过程中,把握消费者心理特征无疑将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本文试从把握房地产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销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需全面细致地进行 调查 ,把握需求信息尤其消费者心理信息分析

这一工作要摸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者有怎样的 审美 观念,对产品有哪些特别的要求等,然后根据消费心理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位。开发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建造过程中使用哪此工艺等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心理需要展开。

(二)要善于从众多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中提炼具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准确地进行客户定位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营销还没有到针对个人心理需要“量身定制”的程度,而往往是针对一批消费者开发一批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各种各样,但是在某一层次的消费者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的消费特点,如何把这些带有共性的心理提炼出来,贯穿到房地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将共性心理提炼出来,营销人员才能准确地把准潜在的消费群体,实施客户定位。

(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形象定位

名牌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产品、 管理 、服务、商誉等进行宣传,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形成习惯性消费心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利用某一方面信息对消费者实施影响,而是通过多种“良性”信息对消费者心理进行长期影响。

(四)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影响消费者惯有的消费心理,诱导其形成购买决定

房地产营销人员科学地运用一些营销技巧(如营销人员细致地服务、详尽地讲解等),同样可以与消费者形成心理共鸣,促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尹志东,成都市主城区住房需求结构分析[d]. 电子 科技大学.2007年.

[2]张晓斌、张声东,试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模式[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3]万浩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行为分析[j].江西 社会 科学.2006年06期.

[4]邹高禄,成都市商业房地产市场需求敏感性因素分析[j].资源与人居 环境 . 2004年05期.

[5]吴琦、杜骏,试论 建筑 市场的营销特点[j].理论月刊.2002年05期.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要获取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积极和国内品牌争夺国内市场,还要有步骤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的发展。为有效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构建了青岛华涛公司的品牌战略方案。首先,结合目前公司的外部环境情况,从青岛华涛公司品牌发展取得的成效、与竞争对手存在的差距以及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公司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再次,根据公司目前品牌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品牌战略的预提方案。主要包括:①品牌运营方面。侧重于公司的内部管理,通过TPS管理模式的推广,消除生产中各中间环节的浪费,同时阐明了人才在构建市场竞争力品牌战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②品牌维护方面。侧重于品牌的法律维护和公司品牌的危机管理;③品牌延伸方面。主要指公司的品牌开拓前景。最后,是对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品牌发展战略体系的实施和评估。制定了公司品牌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然后根据有关的理论对公司品牌战略进行评估。

【关键词】品牌战略品牌运营品牌延伸价值评估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

1导论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

1.4研究的方法

2相关基础理论

2.1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2.2品牌相关基础理论

2.3相关理论的启示意义

3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现状分析

3.1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简况二

3.2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品牌战略

3.3公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3.4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推行品牌战略的成因

4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方案设计

4.1品牌定位

4.2品牌运营

4.3品牌延伸

4.4品牌维护

5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方案实施与评估

5.1公司品牌战略方案的实施措施

5.2品牌战略方案的评估

6结论

6.1主要结论

6.2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导论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的同质化特征更加突出。品牌成为引导顾客识别和辨认不同厂家和销售商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唯一利器。品牌是比企业产品更重要和更长久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川。因此,对中国

的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1.1选题白炸螃捆境义

全球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竞争由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竞争发展到企业间的品牌竞争。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许多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进驻中国,并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复杂的中国市场上实施品牌战略。因此,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实施品牌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

1.1.1选题的背景

a.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据聪慧网报道,仅2005年一年内在华投资的汽车零部件名牌企业就有:以“传感与控制技术”闻名的欧姆龙设立欧姆龙(广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专门面对中国市场提供车用电子部件及装置;世界著名的汽车内饰全球供应商西班牙安通林集团也在上海嘉定外冈工业区举行盛大庆典,正式启动其在中国的又一个战略投资项目—主要生产车顶内饰产品的安通林汽车配件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公司—博世也在2005年上海车展期间为其在苏州的技术中心举行了揭幕仪式,为博世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务提供广泛的部件和系统测试服务全球排名第二的零部件企业德尔福也宣布其位于苏州的新工厂正式投产;德尔福在华新建的研究中心也已正式启动;同样属于十大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法雷奥集团也在2005年4月21日宣布与一汽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合作成立一家全新合资公司,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将成为法雷奥集团在中国的第9家合资公司‘”。据统计,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达到近1200家。因而,随着市场经济在纵深两方面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竞争形势只会变的越来越激烈。跨国企业的进入使我国企业面临威胁,而国内新兴企业的不断崛起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9’。b.国际市场需求增加据海关统计,2005年1至7月天津口岸出口汽车零件价值5.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1%。1至7月天津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汽车零部件3.02亿美元,增53.8%,占同期天津口岸该产品出口总值的51.3%;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78亿美元,增长70%,占47.2%。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和欧盟,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汽车零件总值的76.6%。其中,出口至美国2.37亿美元,增长61.4%;日本和欧盟分别为1.08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汽车零件占有较大份额,出口汽车零件价值4.51亿美元,增长69.3%,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汽车零件总值的76.5%。据分析,一面是由于外资对华汽车零部件投资逐年增加,导致出口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同品种、规格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也促进了天津口岸汽车零件出口的增长。随着外资的涌入,带动了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水平的提高,其中部分种类的零部件产品已完全可以满足国外汽车生产商的苛刻要求,而制造成本却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0%一30%。据大众公司亚太地区负责人介绍,我国生产的汽车配件在欧洲市场很有竞争力,即使把运输成本计算在内,这些配件的价格仍然比在汉堡生产的价格低50%【2’。由此可见名牌的企业或商品在国际化的经济浪潮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为现在的消费者不仅仅只注重商品的使用功能,更注重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无形需求,如: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等。所以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获取持续性发展,就要避免国内价格战的恶性循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运作水平和能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1.2选题的意义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国外汽车零部件知名厂商大举进驻中国,使得原本就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且,由于国内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一般无研发能力,技术水平落后,不能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该行业的利润基本由国外企业获得。由此看来,国内该行业的崛起必须借助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加该行业产品的附加值。而对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而言,一方面是汽车零部件价格一次次下降;另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一次次上涨,因此,的利润空间呈逐次下降的趋势。那么,应如何抵消这种负增长呢?显然,传统意义仅靠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合理降低成本费用这几种措施已很难保障企业本身的利润空间。而且,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也面临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于整个汽车配件行业来说,只有走品牌道路刁‘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是生产汽车内、外饰件的专业厂家,目前,虽已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一华涛,但无整体的品牌战略设计规划。与国内该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拥有一定的优势,该企业具有自己的研发部门研制出许多汽车整机厂认可的产品;与外资企业相比具有成品的价格优势,由于其产品的投入成本较低,主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较好的质量逐渐在国内汽车内、外饰件加工行业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华涛。但如何运营好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公司目前所巫待解决的问题。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品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由于品牌形象建设是品牌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品牌资产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品牌延伸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脉。所以,有重点的选取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2.1国外研究现状

a.有关品牌形象方面的研究

(1)菲利普·克特勒的观点

菲利普·克特勒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信念就是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而言,品牌不仅仅用以区别商品,它还是一种象征,超出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对生产者而言,品牌也不仅仅是区别工具,更是在技术和功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晓、喜爱甚至尊重,即品牌形象‘:‘’。

(2)D.奥格威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由D.奥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广告创意策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此策略理论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成功的广告。品牌形象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为塑造品牌服务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广告就是要力图使品牌具有并且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从长期的观点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随着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减少,品牌之词的同质性增大,消费者选择品牌时所运用的理性就越少,因此描绘品牌的形象要比强调产品的具体的功能特征要重要的多,消费者购买时所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十心理利益”,对某些消费群来说,广告尤其应该重视运用形象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4’。

(3)科普菲尔的观点

科普菲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结果。他们将接收到的关于品牌的产品、服务、传播方式等信息进行解码,抽取意义,然后组织成品牌的印象,即是品牌形象”。

(4)韩国培才大学学者金立印(2005),在《基于品牌个性及品牌认同的品牌资产驱动模型研究》一文中,构建了一个基于品牌个性和品牌认同感的品牌资产驱动结构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品牌个性五个维度中的“仁、智、勇”对消费者个体品牌认同感和社会品牌认同感均有显著影响效应,而“乐、雅”对个体品牌认同感具有显著影响效用,但其对社会品牌认同感的效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个体品牌认同和社会品牌认同对态度和行为的忠诚都具有明显的影响效应。

b.有关品牌延伸方面的研究

1979年,Tanber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品牌延伸的理论问题,80年代,Tauber,Boush,RieS,Trout,AnderS。n,Booz,A一len等学者根据大量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品牌延伸的效果和价值,并对影响品牌延伸的各要素、品牌延伸对原有品牌的影响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Aaker和Keller分别于1990年、1992年发表的“消费者对品牌延伸的评价”及“品牌延伸连续性引入的影响”等论文,提出了品牌延伸的市场测定和评估、品牌的多重延伸、品牌延伸的反馈效应等新的研究课题。‘5’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1)品牌延伸策略的认识。

学者们在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由产品的品牌所提供的先验知识的影响。不同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存在着形象_仁的差异,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行为。Mcfadden,Kamak。ra和R。55。11,Meeurl。Ch根据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偏好矩4阵运用对数多项式离散选择模型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问题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将消费者对不同品牌选择概率的大小作为品牌市场定位的依据。Tauber在1979年发表的著名学术论文“品牌授权延伸,新产品得益于老品牌”中,较全面的分析了品牌延伸的意义和价值,系统的提出了品牌延伸的一系列理论研究问题;在1981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不成功的产品延伸将严重影响到其原有的品牌。ParkTrout却指出,品牌延伸将会造成消费者的心理混乱,影响原有品牌的市场定位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此外,Keller和Aaker还对品牌的多重延伸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核心品牌向相关性较小的产品延伸时可采用连续性引入的策略。

(2)品牌延伸要素的研究。

Boush,BridgeS,Aaker,Herry,Farquhar,Park和Milbel等众多学者认为品牌延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要素:一是消费者对核心品牌的感知质量;二是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之间的相似性。Daniel,Smith和Park等人指出任何品牌延伸的市场效果都将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核心品牌的特性,包括核心品牌的强势度和核心品牌已有的延伸产品数目。二是延伸产品的特性。包括:①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现有产品之间的相似程度;②产品评价模式。即对延伸产品的评价是更多依赖购买时的视觉观察,还是更大依赖试用和购后的体验;③延伸产品的市场发展阶段。三是延伸产品的市场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了解程度和竞争者的数量;另一方面,竞争者越多,尤其是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越多,新品牌越不容易被消费者所注意,此时采用延伸策略似乎更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同。延伸产和核心品牌之间的相似性包括产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功能方面的相似程度和消费者群体、分销渠道及销售程序的相同性。Dan1el,Smith和Park等人认为“相似性”对品牌延伸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供方相似性效应。指延伸产品和核心品牌的原有产品间能够共享分销渠道和分销队伍等市场资源。②需方相似性效应。指消费者能够从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之间的主观相似性程度,一般是通过对消费者抽样后所做的心理测验来测定的。

(3)消费者评价延伸产品的过程。

大多数品牌延伸研究,关注的是消费者根据哪些因素形成对延伸产品的态度,但也有少量研究探索了消费者评价延伸产品的过程。FISke和Pavelchak的模型认为,新的对象的评价涉及两个阶段。①将评价对象与现有的某类事物匹配。如果匹配成功,有关该类物的情感就可以应用于该新的对象,评价过程就此结束:如果匹配不成功,也就是新的对象与头脑中关于某类事物的知识不一致,那么评价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即逐步处理阶段。在此一阶段,消费者根据对评价对象各个属性的偏好,加权计算出总的偏好分数。布什和罗克提出延伸产品和原品牌之间的匹配性,与延伸评价反应之间存在一种倒U关系。即越匹配或越不匹配的延伸较中等匹配的延伸评价时间越短。巴克等人认为,对于很近的延伸,延伸产品与原品牌相重叠的内容或属性很多,因此判断他们是否类似受情绪的影响较小。同样,当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之间的联系本身是存在的,但表现又不是很明显,此时情绪对相似性的判断影响最大。

(4)品牌延伸价值的评估。

品牌延伸价值的评估对于进行正确的品牌延伸决策和指导品牌战略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品牌延伸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Daniel,Smith和Park认为,品牌延伸的价值在于与独立品牌在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期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差异,并建立了以市场份额和广告效率为评估目标函数的统计分析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品牌延伸策略而引入市场的新产品比通过独立品牌引入的新产品能获得平均8.3%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使广告费用降低8.7%。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了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品牌形象及品牌延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a.有关品牌形象方面的研究众多的学者和品牌管理人员从多角度对品牌形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l)南开大学的范秀成和香港城市大学的认为,①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和看法,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品牌购买和消费行为。进行品牌形象测评,有助于企业正确评价以往品牌营销努力产生的成效,在与其他竞争性品牌的比较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塑造理想的品牌形象提供决策依据。②品牌识别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沟通手段试图达到的品牌预期的状态,是品牌形象建设的基准。品牌识别的本质是要回答:品牌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品牌应具有怎样的个性?品牌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是什么?品牌的一贯性如何?品牌的辨别符号是什么?③从品牌识别系统出发建立品牌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有利于充分揭示品牌形象的丰富内涵,全面、系统地反映品牌形象的具体特征。④品牌形象是针对接受者方面来讲的,它是公众通过产品、服务和传播活动所发出的所有信号来诊释品牌的方式,是一个接受性的概念;品牌识别是针对信息传播者而言的,传播者的任务是详细说明品牌的含义、目标和使命,形象是对此诊释的结果,是对品牌含义的推断,是对符号的解释。可见,品牌识别代表了企业希望品牌达到的状态,而品牌形象则反映在消费者看来品牌事实上表现如何。在品牌管理中,品牌识别先于品牌形象而形成。在向公众描绘一个观点之前,必须明确要描绘什么。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佳博士(2007)对品牌形象构成模型进行了综述评价,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们基于消费者心理和企业战略两方面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与结构特性的研究后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品牌形象帮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与传播活动中引导消费者、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品牌形象为企业有效管理品牌、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指出,品牌形象构成模型的研究应该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实证的力度,建议通过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改进品牌形象这一认知心理概念的层次维度结构,为企业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自身的品牌战略管理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决策依据。

(3)北京工商大学罗子明(2001)对品牌形象的构成及其测量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阐明了①品牌形象的概念。品牌是商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综合表现,品牌通常以特定的形象符号作为标记。这个定义试图包含品牌原有的符号意义,也包含品牌的价值意义,同时没有忽略品牌价值的基础即商品与服务本身。②品牌形象的特性。从品牌的多维组合性、复杂多样性、相对稳定性、可塑性和易碎性方面进行阐述。③品牌形象的构成。对品牌形象的构成进行标准化,共划分为五个方面,即品牌认知、产品属性认知、品牌联想、品牌价值、品牌忠诚。并指出品牌形象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对品牌形象的测量方法与测量项目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指出品牌形象的测量主要分为两类:定型测量和定量测量。

(4)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丘永梅和黄合水(2007)在对品牌形象及其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指出,虽然国内关于中外品牌差异的章有很多,但是多数局限于思辨性的论述阶段,研究者几乎都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外品牌在历史、规模、技术、产品质量、品牌理念、品牌文化、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成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出的评价和总结。只有少数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对中外品牌的品牌形象差异进行了探讨,但多数还是研究中国与外国的来源国形象差异,重点是中、外产品形象的比较。少数比较中外品牌象差异的研究虽然涉及了多个产品类别但也只是同类产品之间的比较(如王海忠,2002;范秀成、陈洁,2002)或者从总体上比较中、外品牌形象差异(如明略市场策划2002)。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出现用实证的方法、跨产品类别地进行中外品牌形象的比较。由于跨产品类别的品牌比较有利于考察其他领域品牌、分享共同特征和处理问题的经验(Aaker,1996),因此,今后的品牌形象比较研究可以尝试选择跨产品类别的某些具体品牌作为研究对象,挖掘跨产品类别品牌的差异性或者共同的品牌形象属性。

b.有关品牌延伸方面的研究

武汉大学的程小迪和胡浩纹(2005)在品牌延伸文献综述中指出,①品牌延伸是指在已经确立的品牌地位的基础上,将原有品牌运用到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②在关于对品牌延伸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评价的研究中,是否可以加入一个关系变量,作为调和变量,来最终产生对原品牌的不同影响。这个关系变量是指,对于同企业处于不同关系的顾客来讲,有的是企业的忠诚顾客,有的仅是企业的一般性购买其产品的顾客,对于这两类不同顾客来讲,其对品牌延伸的态度是否会有所不同。比如,对“茅台”的忠诚购买者来说,将“茅台”延伸到很多大众化的产品上,可能得不到认同并进而对所有“茅台”产品产生负面抵触情绪,而对茅台的非使用者或者非购买者来讲,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1.3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

1.3.1研究的总体思路

首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阐述论文写作的意义,并进而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相关基础理论,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其次,结合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同行业国内品牌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运用相关的理论对青岛塑料模具有限公司的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再次,根据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措施,并进一步对该企业品牌发展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与分析,主要包括:

(l)品牌定位。结合本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影响品牌定位的各要素间的关系阐明品;(2)品牌运营。侧重品牌运营中关键环节的研究;牌延伸的利弊,提出品牌延伸的模式;(4)品牌维护(3)品牌延伸。具体从企业、法律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探讨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的实施、评估及修正,并得出相关结论。

1.3.2研究的内容

根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论文内容共分为6个章节,具体情况如下:第1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相关基础理论章,导论;第2章,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品牌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简况、品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4章,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的具体方案;第5章,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第6章,结论。论文的内容结构如

1.4研究的方法

论文理论的选择力求客观和科学,分析过程力求严谨和公正,分析结果力求客观和准确,论文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挖掘的深度,使本文的研究更加科学与严谨。

第一,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品牌战略的研究文献,进行研究,并不断跟踪新信息、新动态,从理论上全面系统的研究品牌战略的相关问题。

第二,案例分析法

运用国内外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结合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现状进行剖析,最终找出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问题之所在,并采取相关的具体措施,力求解决问题。

第三,调查访问法

拜访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或充分运用现在的信息工具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力求得到准确可靠的一手资料,求实为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提供一整套的参考方案。

1.5写作所做工作

论文的写作内容是在同天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华先生多次切磋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利用寒假到天津华涛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和调研;后在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兴涛先生的指引下,与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由烽先生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与部分职工进行了座谈,从而丰富了论文的写作内容;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导师张小民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以及西北大学论文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的指教。}学习丰田营理橡图1一2本人假期在天津华涛学习期间与TPS推进小组成员的合影

1.5.1论文的改进

第一,在导师和专家小组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修改了论文开题报告的题目及部分内部结构,使论文内容更贴切,更符合逻辑;第二,论文创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重点的修改,将论文内部的内容做了调整,力求突出品牌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第一手的调查资料;第三,内盲审结束后,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对论文内容进行压缩,同时突出品牌战略研究这一重点。

1.5.2创新之处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包装;个性化;色彩;设计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三)色彩诉求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统一

包装的色彩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取决于商品所传达的视觉信息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并产生视觉信息的反馈,提升消费的欲望,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色彩诉求与消费心理定位。品牌标志运用蓝色与主色调的暖色形成对比,使整个雀巢系列产品具有浓郁的咖啡香味,并将雀巢咖啡的高品质信息运用色彩语言传达给消费者。财务管理论文这种风格的设计,更容易被年轻人、小资情调的中产阶级接受。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网络口碑; 元分析; 参考学科; 研究主题; 研究层次; 研究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46

[中图分类号] C93; F713.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79- 06

1 引 言

口碑(Word-of-mouth,WOM)是消费者之间关于特定产品、服务或销售商的特性、产品使用方法和所有权的非正式信息交流。现代经济及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表明,口碑在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选择。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带来了新的互动环境和形式多样的网络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到网上,与他人交流与分享。传统口碑因此突破了口头载体而获得了新的传播方式——网络口碑(Internet Word-of-Mouth,IWOM)。网络口碑是指互联网用户借助BBS、网络产品讨论区、博客、即时通等一系列基于网络媒体的沟通工具,展开的关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的交流和讨论。

据麦肯锡的研究数据发现,美国约2/3的商业活动涉及到人们对于产品、品牌或服务的意见分享过程,商业活动因这些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意见交流而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于2007年进行的一项在全球47个国家展开的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一现象。调查显示,在26 486个受调查者中,有超过2/3的人表示“来自消费者的推荐”是他们最信任的一种广告方式。“消费者张贴在网上的意见”在北美和亚洲地区的受信任比例分别为66%和62%,其中在韩国受信任比例最高,达到81%,中国台湾地区为76%。可见,通过网络口口相传的口碑传递形式逐渐流行,网民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与意见日益影响到其他网民的消费行为及企业的品牌形象,网络社区正成为网民交流信息的集散地和分享消费体验的平台。

国外学术界从2000年开始对网络口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国内对网络口碑的研究则始于2002年。随着近两年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国内学者在网络口碑研究领域,无论从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方法,都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

1976年,G.Glass提出了元分析(Meta analysis)的概念,他认为元分析是通过对大量独立研究的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剖析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特征,从而综合评价研究成果。该方法能够较客观地依据统计学原则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兼容相互矛盾的实验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综合性的结论,与传统的理论综述形成互补。在西方,元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领域。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网络口碑的整体研究趋势以及最新动态,本文对2002—2011年发表在国内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及重点高等学校学报上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检索和分类,并采用元分析方法,分别从参考学科、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4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网络口碑的研究现状,揭示了当前国内网络口碑的研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网络口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2.1 分类系统

为了给本项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要确定一套对网络口碑论文的参考学科研究主题、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的系统。

(1) 参考学科的分类。参考学科(Reference discipline)是指一篇论文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来源。网络口碑主要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以BBS、网络产品讨论区、博客、即时通等网络媒体作为沟通工具,对网络口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涵盖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没有从任何参考学科获得理论基础,或者参考学科很多,但没有任何一种学科占主导地位的论文,本文将其参考学科分类为“无”。由此,本文网络口碑研究的参考学科分为以下7种:① 心理学; ② 传播学; ③ 营销学; ④ 社会学; ⑤ 信息系统; ⑥ 数学; ⑦ 无。

(2) 研究层次的分类。研究层次反映了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所属的层次,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趋势。管理学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层次包括个人、团队、组织、行业和国家5个层面。这5个层面的问题同样也是网络口碑研究中所普遍关注的。此外,由于网络口碑主要以互联网作为其传播平台,因此本文也借鉴了Vessey(2002)在信息系统研究方面的层次分类体系,并结合国内网络口碑研究特点,对以上两种分类标准加以整合,构建了适合本研究的研究层次分类体系,如表1所示。

(3) 研究主题的分类。对于网络口碑领域的研究主题,目前尚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因此,笔者采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对搜集到的网络口碑论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确定了6类网络口碑研究的一级主题,且6类一级主题下还包括若干个二级主题,如表2所示。笔者认为此分类体系是平衡的,基本没有相互重叠和多余项目。

(4) 研究方法的分类。本文借鉴了Alavi & Carlson(1992)提出的研究方法分类系统。这一分类系统首先将研究方法分成两大类:实证方法(Empirical)和非实证方法(Non-empirical)。实证研究依靠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观察来获得研究本质,一般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现场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二手数据分析等;非实证研究方法则是基于思想、框架或思索,主要依靠的是思想而非数据或观察。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国内网络口碑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系,见表3。

2.2 研究过程

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国内网络口碑研究现状,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中所包含的管理学(26种)、情报与文献学(20种)、心理学(7种)、新闻学与传播学(15种)、社会学(9种)、综合性社会科学(50种)、我国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70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主要学术期刊(30种),共同作为文献检索对象。笔者认为这些期刊中刊载的网络口碑论文可以反映国内学术界在网络口碑领域的研究现状。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到网络口碑相关文献,笔者分别以“网络口碑”、“在线口碑”、“电子口碑”、“虚拟社区口碑”、“在线评论”、“网络评论”以及“鼠碑”等作为关键词,逐个对上述204种期刊、学报进行检索并下载全文,时间限制在1998-2011年,获得了大量的文献之后,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优化,剔除不相关的或者相关性很小的文献,共得到论文分析样本53篇,并最终从参考学科、研究主题、研究层次以及研究方法等4个维度对上述53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使用SPSS16软件。

3 结果分析

3.1 发表期刊及论文被引情况统计

表4统计了网络口碑论文在国内重要期刊中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国内的网络口碑研究始于2002年,2002-2008年论文数量分布基本稳定,但2009-2011年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这表明网络口碑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吸引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表5为分别以网络口碑、在线口碑、电子口碑、在线评论等作为关键词的国内高被引论文统计结果。中文引文数据取自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被引文献集中于2007-2010年,其中以网络口碑为关键词、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文章达16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金立印于200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其被引频次为69次。

3.2 网络口碑参考学科的特征分析

笔者将检索到的53篇文献按照参考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直接讨论网络口碑相关的课题,这部分论文共31篇;另一类在研究网络口碑问题时均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有些论文还同时使用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基础理论,这部分论文有22篇。笔者对这22篇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类统计,如表6所示。

数据表明,国内网络口碑研究的理论来源非常丰富,其中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在国内网络口碑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占30.2%,其次是传播学(9.4%)和营销学(7.5%)。

3.3 网络口碑研究层次的特征分析

表7是国内网络口碑研究层次的统计情况。结果显示,网络口碑的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个体层,比例高达50.9%。其次是小组/团队层(15.1%)和技术层(13.2%),技术层的研究最近几年有增加趋势,且主要集中在网络口碑信息挖掘和网络口碑信息传播特性两个方面。组织层的研究所占比例最少,仅为9.4%,主要原因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详细销售数据作为其商业机密并不对外公开,使得国内研究者在做实证研究时,因难以获得企业的有关数据,而不得不放弃组织层的研究。

3.4 网络口碑研究主题的特征分析

表8显示了国内网络口碑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口碑传播效应及网络口碑信息传播特性两大方面。其中以“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最多,达22篇,占论文总数的41.5%。其次是网络口碑对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影响(9.4%)、网络口碑信息挖掘(9.4%)、网络口碑信息可信度(9.4%)。

3.5 网络口碑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表9是国内网络口碑研究方法的统计情况。结果显示,网络口碑的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其中实证研究占52.8%,非实证研究占47.2%。其中调查研究所占比例最大,为26.4%。研究发现,在实证研究方法中,调查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多用于“网络口碑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在非实证研究方法中,工具技术方法和数学模型多应用于对“网络口碑传播机理”研究及“口碑信息挖掘”研究。

4 讨 论

本文利用元分析方法,对2002—2011年发表在国内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及重点高等学校学报上的53篇网络口碑相关论文,从参考学科、研究主题、研究层次以及研究方法4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得出国内网络口碑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 从参考学科来看,网络口碑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所谓交叉学科,是指形成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交汇区域的跨界学科或边缘学科。其参考学科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传播学以及营销学3个领域,并借鉴了信息系统、经济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主要理论。参考学科的多样性,说明网络口碑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这要求研究者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加强学科知识的交融互补。

(2) 从研究层次来看,个体层一直是国内网络口碑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原因是个人用户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取,比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搜集、网页数据抓取等多种方式获得研究数据。组织层的研究,尤其是以企业视角进行的研究却很少,且多数以管理建议的形式加以探讨,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很难获得组织的相关数据,比如企业的详细销售数据,而使组织层的实证研究受到限制。

(3) 从研究主题的分布来看,当前国内网络口碑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方面,而随着网络口碑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主题正不断涌现,如网络口碑对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影响研究、口碑信息挖掘研究以及口碑信息可信度研究等。

(4) 从研究方法来看,在研究初期阶段,国内网络口碑研究主要依靠概念综述、应用及策略研究等非实证的研究方法。2009年之后,实证研究方法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理论或学科的成熟程度:对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其研究初期阶段,大多采用概念、观点陈述及应用策略等非实证研究方法,但研究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则要依靠实证研究,即利用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建立理论;利用调查研究、二手数据分析等进行理论检验。目前,国内网络口碑研究中调查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原因在于网络口碑研究中主要借鉴了行为科学及管理学的成熟的理论和测量工具,这类研究为检验网络口碑相关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而在2010年之后,实验室研究和案例研究逐渐被采用,表明国内网络口碑研究在借鉴其他领域的理论后,已经开始在建立自身的理论方面进行探索。

5 国内网络口碑研究不足及展望

目前国内网络口碑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尽管其研究还不到10年,却已吸引了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经济学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参与。在研究中,学者们借鉴了心理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系统以及数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了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概念综述等多种研究方法。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内网络口碑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在参考学科方面,国内网络口碑研究沿用了许多传统口碑研究中主要的理论基础,即借鉴了心理学、传播学以及营销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如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态度功能理论、动机理论以及理理论等。但是,由于网络口碑借助网络平台、以ICT作为主要沟通手段,其与传统的面对面的口碑在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网络的匿名性会影响口碑信息可信度以及传播者和接收者间的关系强度,因此传统口碑的理论基础在网络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创新。

(2) 在研究层次方面,国内学者较多关注网络口碑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及行为意愿的影响,组织层的研究,尤其是以企业视角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而网络口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网络口碑营销活动进行指导,因此进行企业级的网络口碑实证研究,建立以企业为视角的网络口碑营销理论尤为重要。

(3) 在研究主题方面,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侧重网络口碑正面效应的研究,而针对其负面效应的研究不多。Mayzlin(2006)在对网络口碑进行研究时指出,当某企业伪装成消费者的身份,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有利于企业的言论,甚至夸大或捏造产品的相关属性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使消费者很难识别出信息者的真实身份,这样的网络口碑信息会给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带来噪声,甚至产生误导。同样,企业也会遭遇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此外,网络环境下的口碑信息传播与传统环境相比更加不受约束,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人们讨论的话题更为广泛,发表的意见更为肆无忌惮,滋生了许多负面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谣言,这些信息如果被进一步的传播、放大,会对被诋毁的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造成企业危机。因此,研究网络口碑的负面效应、遏制负面口碑信息的传播、培育健康的网络口碑传播环境是国内学者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国内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有脉络的研究体系、衡量的标准以及规范的量表,对口碑影响作用的测量也过于笼统,使得既有研究结果差别较大。

(5) 目前国内学者在进行网络口碑研究时,主要是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但是口碑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Fong(2006)通过对中美两国网络口碑用户进行比较发现,美国的产品讨论版上多为中年用户,且美国消费者更愿意产品使用信息并加以推荐;而中国的讨论版上一般是年轻男性用户,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询问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我国学者未来需要加强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口碑理论创新及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Gene V Glass.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76(5):3-8.

[2] Iris Vessey, V Ramesh, Robert L Glass.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An Empirical Study of Diversity in the Discipline and Its Journal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19(2):129-174.

[3] Maryam Alavi, Patricia Carlson. A Review of MIS Research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2, 8(4):45-62.

[4] Dina Mayzlin. Promotional Chat on the Internet[J]. Marketing Science, 2006,25(2):155-163.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 消费者行为 教学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中国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注重从理论型、通用型向应用型、职业型进行重大转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作为对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消费者行为学对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需求便更为迫切。角色扮演法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战能力,其具体应用方式值得深入探讨。

1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特点

1.1 综合性强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它的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和经济学等。[1]这些学科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同时也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不同程度的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问题。由此可见,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1.2 应用性强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经营者掌握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预测消费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最佳营销手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成有效购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注重和强调紧密联系营销实践,给实践以理论和方法上的有效指导的应用性学科。[2]

1.3 对相关课程要求高 消费者行为学的先修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是学好消费者行为学的前提,先修课程的学习对于增强消费者行为学的授课效果很有帮助。[3]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自身一线教学实践,消费者行为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2.1 课程体系不统一 由于消费者行为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可引导性和可探索性等特点,这使得关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体系很不统一。有的教材中的内容多侧重于学术视角甚至学术前沿,缺少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理论和实际应用脱节。如果照本宣讲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全局观而迷失方向,因此在具体内容讲解上更多地依靠教师的材料收集和合理安排。[4]

2.2 教学形式简单 对于很多高校而言,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课堂授课加上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多数高校尚没有专门的消费者行为学实验室和模拟软件,开设实践课时的学校也不多,即使那些引入实践教学的学校其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一般仅限于案例分析,且受到学时限制,教学中的案例也比较简单,涉及面小,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并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2.3 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考核,目前常见的考核形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而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中的投入度,尤其是在具体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靠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是不能衡量的。即使试题中有考核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案例分析,也常常纸上谈兵,不能取代实践教学训练在消费者行为课程考核中的作用。考核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4]

2.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时,其注意力更持久,学习更有效。而中国几千年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几乎成为整个中国教育史亘古不变的基本法则。在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必然压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既不利于互动式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6]

2.5 缺少配套的实践活动 从硬件看,部分学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过于陈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也达不到学校实验设备标准规范;从软件看,与教材相联系的软件、模拟练习及操作系统都很缺乏。[6]从整体看,实践课程的安排需要有较强实战经验的教师和配套的实践场所,并且要根据理论课程配套设计一套完整的实训方案,但“双师型”的教师和完善的实训基地正是大多数学校所匮乏的。

3 角色扮演法的具体形式

角色扮演法又称情景模拟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购买情境,组织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和消费者的角色,可以用实物或图片作为商品或服务的道具,增强模拟的真实性,情景模拟过程应体现出知识点,还可通过变换销售人员与消费者的角色,加深学生对所扮角色体验,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7]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各知识点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主要有三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教学方法。

3.1 场景再现型 这一类型的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一个主题,结合学生自己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一次消费经历来进行展示。这实际是学生通过对以往消费体验和认知的整理后,围绕主题,根据自身的感受和行为特点,进行的较为真实和自然的表现。这一类型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将消费者最本质的行为和特性展示出来。但是有可能会显得主题不够鲜明和集中,或由于表演者的个体差异,而使得场景反映出来的结论推广性不够;抑或由于学生对理论把握不够深入,而出现情景所呈现理论模糊的现象。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促销 心理学 心理账户

引言

关于促销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研究主要关注促销之后总的市场价值如销售额、市场份额。第二类研究使用图表刻画在促销中消费者的心理与购买行为。第三类研究应用心理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消费者对促销的行为反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除了回顾一些促销心理理论以外,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新的心理理论视角就是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消费者促销心理学。

一、促销心理理论的回顾与研究

(一)适应水平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某个商品总是有一个内部的参考价格。这个内部参考价格代表的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格预期,它是在以往消费者对于同样或相似商品价格的支付及观察中形成的。消费者以内部参考价格为基准来判断促销的商品价格是高还是低。在促销过程中,如果商品降价越多,则消费者在下一季度对商品的价格预期也会越低。研究者认为频繁的促销导致消费者降低他们的内部参考价格,从而就不愿意以全价购买同种商品。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阐述的是消费者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归因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归因于自身的自我感知理论以及归因于商品的目标感知理论。在自我感知理论中,研究者认为消费在促销活动中将自己的购买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一促销而不是内部原因一对于这个品牌喜欢。这将会降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以及之后的重复购买率。而目标感知理论则认为促销活动会使消费者认为促销品牌具有较次质量。研究者发现当商场中只有一种品牌搞促销的时候,当活动结束该品牌的销售额会有所下降;而当商场中有多种品牌同时搞促销,则活动结束后其中品牌的销售额则不会。

(三)态度模型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基于其对这个品牌促销的积极或消极态度。Babakus(1988)研究了三个维度的因素对优惠券购买行为的影响:价格感知、时间价值和满意度。结果表明优惠券的使用与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存在正相关,与时间价值存在负相关(如果消费者的时间宝贵则他使用优惠券的概率会下降),而当消费者使用优惠券后的满意度增加时,则他用优惠券进行购买的意愿则更加强烈。

二、基于心理账户角度的促销心理学理论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萨勒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该理论认为,个人在交易时会在心理上计算该交易的成本和收益,分配收入、费用和活动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并降低固定成本。比如人们会将不同的收入进行分类和标记,如正常的工资收入与意外之财,同时他们也会将不同的花费进行分门别类,如食物、娱乐和衣服等。研究表明与收到加班费或者工作奖励相比,当消费者中奖或者收到意外之财后会增加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样的,与得到意料之中的收入相比,当消费者得到意料之财也会增加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另外,当被试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后更愿意将所有钱都押在游戏里。当消费者在某一类别的商品中花费过多,那么未来他在同样商品的花费将会相应的减少。Henderson(1992)的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在某一类别的商品购买进行节省的时候,在未来他会在这一类别的商品中花更多的钱。

三、心理账户理论在促销活动中的应用

促销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心理上会将商品价格上的折扣视为一种收入获得。心理账户理论指出这种收入获得相比正常的收入会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消费者在促销活动中获得这种节省性收入后,会相应地增加他的边际消费倾向。这种消费倾向有点类似于微观经济模型中的收入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会增强。但是心理账户理论认为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他将促销中得到的优惠视为一种获得也会增加他的购买欲望。在传统经理学理论中,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会导致消费者购买所有商品的欲望增加。但在心理账户理论里,当消费者从一个商品购买中节省下来的钱将来会用来购买同样一种商品,同样的当消费者从一个商品中花费过多则会削弱他将来购买该种商品的欲望。因此当消费者遇到某种商品的价格促销以后则会增加他将来在该种商品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广告 翻译 文化 审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传播日新月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一个外国产品要占领市场,取得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信赖,必须依赖宣传和广告。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帮助产品在国外市场上获得知名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最终购买产品。怎样才能让广告翻译过目不忘,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最终成为产品的购买者呢?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学派的翻译理论一反传统的忠实观,把翻译研究转向译语和译语文化,对一些有违常规对等的翻译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对广告文本这一特殊文体的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赖斯和维米尔为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阐明了三条具体规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这两者都服从于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忠实性法则就不再有效。“因此,在功能主义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知道的”。翻译时不再把传统的“忠实”和“信”作为首要标准,而是强调以读者及其文化为中心,以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的功能,倡导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至上。

广告翻译是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其翻译原则应与其他文体如文学小说、科技文章和法律条文的翻译原则不同。试想如果每一则广告都像法律条文和科技语篇那样翻译得丝丝入扣,句句忠实,其译文通常会不堪卒读,毫无生趣,更不会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达不到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目的论功能主义一反传统的翻译法则,为广告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从文化心理和审美层面,通过具体的广告翻译文本,阐释功能理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性意义。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汉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汉语里对“喜乐、幸福、向上、吉祥”等美好寓意的表达,极大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体现了极富东方哲理的文化和美学思想。广告翻译也是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中法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丑的鉴赏等都不一样,因此广告翻译实践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和两种审美的不同特点。

很多失败的广告翻译文本均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心理和审美移情的重要性。例如,香港有家著名的服装品牌叫“Lion Dor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译成“金狮”,那么虽然意思表达没有错,让人联想到代表雄壮、力量和威严的百兽之王,然而,在很多南方人的发音中,“狮”和“死”、“输”发音类似,连在一起,类似“今死”、“今输”的发音令人避之不及。忠实对等的翻译版本最终被摒弃,发音和意思上相去甚远,象征财源滚滚、好运连连、事事顺利等美好寓意的“金利来”最终被定为中文版本,该译文很快被中国消费者熟知并接受,为产品打开大陆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跨文化意识对广告翻译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决定着翻译的成败。法国人圣罗兰先生从古代中国人吸大烟的烟斗外形中得到灵感,创造出一款外形酷似烟斗的男士香水,并取名为“Opium ”,直译成“鸦片”。本意是想通过该名字,让人联想到鸦片给人带来的极致诱惑、愉悦和舒服,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不想该译文版本一经推出,马上遭到众多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原因是“鸦片”二字让人联想到鸦片战争这段屈辱的历史,再次揭开了记忆中的伤疤,极大地伤害了人们的自尊心。很多人游行示威表达不满,相关部门最终把该款香水撤出中国市场。如果译者考虑并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心理和接受度,在翻译时不是直译成“鸦片”,而是取其具有诱惑力的特质,翻译成“诱惑”或“吸引”,也许就不会遭遇产品撤出的悲剧了。

无独有偶,迪奥于1985年推出了Poison系列香水,意味着喷了这款香水,就会散发极致诱惑,魅力无人能挡,让人不得不为之心动,欲罢不能。最初产品名翻译为“毒药”,在中国市场却受到冷待。因为中国人喜欢“吉利”,讲究口彩,不太喜欢“毒药”这样负面意义的东西。在了解到中法文化和审美差异后,迪奥方把“毒药”换成了“爱神”,迎合了中国人的心理,被消费者悦纳,并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

一些成功的广告翻译,因为充分考虑到译语的文化和审美移情,从而被消费者接受,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如“Carrefour ”为法国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该词在法语里仅表示“十字路口”之义。Carrefour在进入中国市场之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意义直译方式,而是主要从中国人追求阖家欢乐、福禄多多的文化心理出发,译成“家乐福”,既带来了美好的寓意,同时中文的发音与法文“Carrefour”一词的发音颇为相近,达到了音、形、意皆美的效果,可谓一箭三雕,因而成为广告商标翻译史上的美谈和佳作。

1994年,三宅一生推出其经典之作――“(L’Eau D’Issey )”这款香水。产品拥有简约、独特而优雅的瓶身设计,三棱柱的透明玻璃瓶身,玻璃瓶配以磨砂银盖,瓶盖顶端镶有一粒圆润的细腻珍珠,散发着洁净、奢华低调的光泽。因其设计师名为Issey,故以L’Eau D’Issey命名。该产品名被翻译成中文“一生之水”后,很快就被中国消费者记住并认可。 其实原文里并没有“一生”一词,属于译者自己创造。该译文版本不仅在发音上贴近了设计师Issey的名字,在意义上,“一生”代表着长久和永恒,寓意香水持久,而且是一款可以一直持续用下去的香水,彰显出了产品的自信。译文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但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当然,目的功能论并不是反对翻译忠实对等,在忠实的基础上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当然是求之不得。但很显然,在目的功能理论中,忠实原文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译文能否被目标市场接受,能否帮助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显得更重要。

总而言之,两种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是广告翻译的很大障碍,翻译实践时必须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特性和审美文化接受度,在功能主义目的论学派的指导下,投目标市场消费者所好,规避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才能实现好的经典广告翻译文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兴.广告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湘彬.法国广告的文化品位.法国研究, 2001(1).

[3]潘向光.现代广告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6.

[4]张凤娟.法语广告语篇的语言特点.法语学习,2002(6).

[5]赵静.广告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曹钰.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法语广告汉译策略.湘潭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单飞.法语广告词浅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8]高一云.法语广告语言的特征研究.四川外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上一篇:消费者维权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