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1:16:52

消费税改革论文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消费税 地方税 主体税种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81-04

[基金项目] 2016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土地财政依赖破解与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研究”(2016BJB002)。

[作者简介] 李永刚(1978 ― ),河北邯郸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践;赵海益(1979 ― ),江苏盐城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一、引 言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开,涉及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4个行业约1000多万户纳税人,其增值税收入占原营业税的80%。至此,原本归地方所有并作为其主体税种的营业税,都归入了增值税。此前四年“营改增”试点期间的过渡政策,即“营改增”新增增值税部分归地方所有,将难以维系。虽然2016年1月,财政部就提出了收入划分过渡方案,遵循“保存量、动增量”原则,保证地方既有利益格局。但“营改增”后不少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会下降①。因此,从长期看,为保证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必须为其培养主体税种,以获取长期、稳定、可靠的税收。本文认为,消费税具有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的特性,将消费税部分税目改成地方税,并逐渐培育为地方主体税种具有可行性。

二、消费税收入国际比较

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开征了消费税,税收收入划分也不尽相同,有的归中央政府,有的归地方政府,有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消费税。如美国规定有的商品消费税属于联邦税,有的属于州税和地方税。德国的联邦、州和地方都有自己的消费税。日本则建立了中央、都道府、市町村三级税制体系,三级政府也有各自的消费税。中国与OECD国家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比OECD成员国都高,一般都在30%以上,OECD国家平均值则不超过10%。中国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2007年后开始下降,但收入^对量在上升,最低比重26.1%,远超OECD其他国家。

在中国,“营改增”全面推开,消费税是我国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依据国际经验,不少国家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消费税。因此,可以考虑依据不同税目划归中央和地方,划归中央的税目由国税局征收,划归地方的税目改为由地税部门征收,并逐步将划归地方的消费税逐步构建成地方政府主体税种。

三、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行性

马斯格雷夫从政府的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资源配置三大职能出发,依据不同职能由不同级别政府承担以及税源的流动性强弱进行分析,认为收入稳定、税基流动性差、税源分布均匀、依附于居住地征收的税收应由地方政府征收。在中国的税制体系中,消费税不但税基相对稳定、税源分布广泛、体现受益原则,而且调节功能也较强。这些优点使得消费税作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税基相对稳定

能够作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的税收前提是税基稳定、富有弹性、流动性差的税收。消费税就具有这些特性。首先,消费税税基具有非流动性。税基的非流动性是指要保证不会因为征税行为而导致税基发生大规模的地区性转移,否则就会引起税基由税收高地流向税收洼地,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其次,消费税收入具有弹性。由于消费税主要来源于居民的消费活动,当经济高涨时,消费税收入能随着经济增长而适度增长,但增幅对于所得税等更为平稳,而当经济萧条时,消费税收入的下降相对于所得税等也更为缓慢。最后,消费税收入相对稳定。在一个地区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基本稳定,而消费税主要来源于居民的消费活动,消费税收入相对稳定,具有地方税的特质,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可持续性财源。

(二)税源分布广泛

只有主体税种的税源丰富, 地方财政收入才具有稳定性,才能满足地方刚性需求的支出需要。消费税税基宽、税源广,增收潜力大,可以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其社会经济职能的支出需要。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商品类别不断丰富,居民消费支出规模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同时,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提升消费税征收潜力。地方政府的真正税源来源于消费活动而不是生产活动,或者说来源于需求而不是供给。有效需求可以给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的财源,而无效供给或产能过剩不仅会浪费大量经济资源,也无法给地方政府带来充足的财源。将消费税部分课税对象让渡给地方政府,由其通过征收消费税,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逐步将消费税改造成地方税主体税种。

(三)体现受益原则

消费税体现了“受益原则”,不管一般消费税还是特种消费税,消费税都是针对各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往往和居住及购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某地区的人口越多,该地区潜在的消费能力就越强,地方政府可能获得的消费税就会越多。某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越适合居住和消费,该地区的人口就会越多,人口越多消费能力就越强,政府的消费税收入就会越多。因此,当消费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之后,为增加税收收入,各地方政府将有动力构建良好的宜居或购物环境。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甚至是高污染企业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改变,这是“受益原则”的具体体现。

(四)调节功能较强

消费税可以通过改变商品价格来影响供给和需求。因此,其开征不仅可以调节居民消费结构,还可以调节地区产业结构。若需求缺乏弹性、供给富有弹性,那么税负转接就很容易。此时,征收消费税,商品价格上升,可以抑制不良消费。若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税负转接就很困难。这时,征收消费税不但可以调节生产规模,还可以有效地调节生产结构,进而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调节。如果需求和供给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那么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承担部分税负。因此,征收消费税既可以调节居民消费结构,也可以调节地区产业结构。

四、基于地方主体税种构建的

消费税改革建议

消费税建设为地方主体税种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将消费税部分税目改成地方税后,再通过重组征税范围、优化税率结构、调整征收环节和改革计税方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将其构建成地方政府主体税种。

(一)重组课税范围

消费税课税范围体现了消费税的课税广度。现行消费税课税范围过窄,弱化了应有的调节作用,限制了消费税收入增长,使得消费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烟草、酒类、汽油和汽车四类消费品。从引导消费倾向角度来看,应将私人飞机、高档皮草、高档时装等新兴奢侈品,高级美容、高档会所、高档娱乐等高档消费行为纳入到课税范围。另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应将不利于健康生活理念的消费品,如皮革制品、水泥、化工产品、印染、煤炭资源、电镀材料、一次性不可降解物、铅蓄电池、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也纳入征税范围。课税范围扩大后,既起到了“寓禁于征”效果,也增加了消费税收入。在调整课税范围时,做到既抑制不合理消费又不对资源配置造成扭曲。

(二)优化税率结构

消费税税率体现了消费税的课税深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引导合理消费,应依据消费类型、产品档次等,对纳入课税范围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制定差别化税率。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消费环境,对烟酒消费税税率结构进行调整,由于普通烟酒类产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仍属于生活必需品,对普通烟酒宜实行较低税率,而对高档烟酒产品采用高税率,引导消费倾向,促进理性消费。对于奢侈品、高档娱乐、高能耗、高污染消费品,在制定税率时,应尽可能从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为了抑制过度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也为了避免社会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社会环境。

(三)调整征收环节

中国现行消费税征收环节基本都在生产环节,这虽然方便消费税的征收,降低了征税成本,但却不利于将消费税作为地方政府政府主体税种的建设。当消费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之后,应改在“零售环节”征税。一是生产相对集中,但消费相对分散。在零售环节征税能使得各地方政府相对较均匀地获得税收收入,避免各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①。二是在零售环节征收,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生产企业不用先垫付消费税,而直接由消费者承担。三是在零售环节征收,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四是在零售环节征收,可以使得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人为本”。现阶段各地方政府以投资为重点,而忽视人的居住环境。当消费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之后,各地方政府必然要重视“宜居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流入本地刺激消费,增加税收收入。

(四)改革计税方式

“价内税”相对于“价外税”来讲,隐蔽性更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消费税的作用,应该将现行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而且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这样改革,可以让消费者在购物时就能准确地掌握自己承担的消费税税款,不仅可以培养纳税人纳税意识,引导消费者消费倾向,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还可以保护环境。在具体工作中,需要通过加强对专用发票的管理,在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税款和价款来实现。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对商家纳税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构建诚实守信的纳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梦娟.我国消费税改革的考量与权衡[J].税务研究,2014(5):32-35.

[2]赖勤学.可否将消费税改造成地方税主体税种?[N].中国税务报,2013年7月17日,B02版.

[3]韩笑.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行性分析[J].商业评论,2015(7):8-11.

[4]吴桐.关于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4年,第4页.

[5]王旭.美国外贸区税制经验与结构解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5):119-126.

[6]林颖、欧阳升.零售消费税:我国现行地方主体税种的理性选择[J].税务研究,2014(12):51-54.

Abstract: With the May 1, 2016, “BT to VAT” fully open, had served as the main local taxes ― sales tax will disappear. Firstly, China’s excise tax revenue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tax revenues was compared with OECD countries, paper found that China’s excise tax revenue is higher than the OECD countr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cise tax revenue, it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taxes of local governments. Secondly,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ax base characteristics, sources of revenue distribution, benefit from the principles and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sumption tax with local government the main tax features, the excise tax section heading into local taxes, and cultivate it become the local main taxes have feasibility. Finally, paper proposes the recommendations of excise tax building to a local body tax.

Keywords: Excise Tax; Local Tax System; Main Taxes; Policy Proposals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乘用车消费税排量税率征税范围调控油耗排放

一、乘用车消费税的历史沿革

现行乘用车消费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4年税制改革开征的小汽车消费税。当时的小汽车税目下设小轿车和越野车子目,并分别就排量大小设置了不同税率,小轿车排量2.2升以上的税率8%,1.0升至2.2升的税率5%,1.0升以下的税率3%;越野车排量2.4升以上的税率5%,2.4升以下的税率3%。

消费税开征后的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产销量、保有量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1994年版的汽车消费税对大排量车,即2.2升以上的小轿车和2.4升以上越野车的分档显得过于笼统,有欠调控力度。为此,小汽车消费税税率于2006年4月1日做出重大调整,小轿车和越野车合并为乘用车子目,并依照排量大小设置了6档税率:1.5升以下的税率3%,1.5升至2.0升的税率5%,2.0升至2.5升的税率9%,2.5升至3.0升的税率12%,3.0升至4.0升的税率15%,4.0升以上的税率20%。相比1994年的税率设置,1.0升至1.5升小排量车税率下降,2.0升以上排量车型的税率则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国家鼓励小排量车型,限制大排量、高油耗车型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通过差别税率得到了宣示。2008年9月1日,新一轮消费税调整政策再次出台,乘用车税率由原先的6档进一步细分为7档,排量1.0升以下的税率下调为1%,3.0升至4.0升的税率上升至25%,4.0升以上税率更进一步上调为40%,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乘用车消费税税率依排量“抑大扬小”的差别设置格局。

二、现行乘用车消费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历经两次调整的乘用车消费税,不可否认其具备了一定的形式合理性。但笔者认为,倘若从开征乘用车消费税的初衷、消费税调控功能的有限性、设置差别税率的依据这些角度来审视现行的乘用车消费税制度,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乘用车作为应税消费品的属性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重新选择

消费税要实现其保障财政收入、引导社会消费和生产经营,以及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功能,就需要选择特定的消费品课税。上世纪90年代,乘用车巨大的市场潜力初现端倪,如若作为税源则极具成长性,符合具有特定财政意义之消费品的特征;而另一方面,在当时经济过热的大背景下,仍被视为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的乘用车,其旺盛的消费需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并不全然符合,必须受到政府的引导和调节。正因为此,《消费税暂行条列》才将包括小轿车和越野车在内的小汽车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199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仅554万辆,其中私车82万辆,而这其中又有58万辆是货车,剩余24万辆客车中又有相当数量是微型面包车,私人轿车寥寥无几。但到了2009年末,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已经上升至2605万辆,占民用轿车保有量的83.1%。学者估计,到2020年,我国家庭轿车的总保有量将达到8233万辆到1.0193亿辆,即平均百户家庭拥有轿车32.5辆到40.3辆。可见,在乘用车消费税开征后的十余年中,乘用车正在并将继续经历由奢侈性消费品向寻常百姓日常代步工具的转变,乘用车的消费群体已然实现由公款购车为主向私人消费为主的转变。虽然动辄近百万、甚至几百万的豪华轿车、跑车消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乘用车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大众消费品行列的趋势不可阻挡。乘用车消费税是否应继续征收、对什么车征收、征多少,必需考虑乘用车作为应税消费品本身属性的变化。

2.消费税调控功能的有限性分析

乘用车消费税针对汽车生产(进口)企业在汽车销售出厂(进口)环节一次性征收,对消费者而言又属于车辆购买阶段的税负。乘用车使用阶段的燃油经济性、污染排放状况难以在其购买阶段就得到全面、客观、公平地体现,即在其出厂(进口)环节设置差别税率远远不能真实反映不同车型的使用成本,导致消费税对乘用车生产和消费的引导更接近于一种政策信号的释放而非实质上强有力的调控。小排量车,尤其是1.0升以下排量的车型,被认为是低油耗、轻污染的典型,但低消费税税率往往受制于产品本身的低价位,其转化成的购车成本优势并不足以充分调动预算有限的小排量车消费者的购车积极性;大排量车,尤其是2.5升以上排量的车型,则被认为是高油耗、重污染的典型,往往是混合“钻石物品”特征尤为明显的高价车,消费者不仅能从此类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中获得效用,还能从此类消费品的交换价值中获得效用――即显示自身经济或社会地位。即使被课征高额消费税,也会因为惩罚性的车辆拥有成本仅仅发生在购买阶段,而使这种“寓禁于征”的尝试变得绵软无力。

3.依排量分档设置差别税率有失合理

乘用车消费税自开征以来,一直以排量为依据对不同车型进行分档并设置差别税率,其内在逻辑在于假设乘用车排量越大,燃油消耗就越多,污染排放也越严重;相反,排量越小,则无论燃油经济性还是环境友好程度都会有更好的表现,即依排量分档进行税率设计是建立在乘用车排量与其油耗和排放之间具有足够的相关性这个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排量仅仅是影响乘用车油耗和排放的因素之一而非唯一的因素,乘用车所采用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整车整备质量以及燃料类型同样作用于最终的油耗和排放水平。对相同排量的车型而言,应用涡轮增压、可变正时气门等发动机技术的会得到一个更低的油耗,手动变速或是无级机械变速车型会比液力自动变速车型更节油,降低整车整备质量也会带来油耗和排放水平的相应改善,用热效率更高的柴油机代替汽油机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上述技术或措施的采用甚至可以让大排量车具有比小排量车更卓越的节油减排性能;而对于混合动力车和其他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而言,由于燃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排量作为衡量其能耗或排放水平的依据更加显失公平,甚至这种依据本身也将不复存在。可见,既然依排量大小并不能真实反映乘用车对能源和环境容量的消耗水平,那么排量大者多负税、排量小者少负税的乘用车消费税设计原则就失去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依排量分档设置差别税率来引导乘用车生产和消费是站不住脚的。

三、对乘用车消费税调整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乘用车消费税不但与开征消费税进行生产和消费行为调控的初衷有所出入,亦不能很好地满足抑制乘用车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需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既有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推动,也是消费税自身属性带来的政策功能局限使然。乘用车消费税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和其他税种协调配合,方能实现在拉动乘用车消费、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的同时,通过降低乘用车燃油消耗、改变乘用车燃料结构来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并减少空气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调整乘用车消费税征税范围和差别税率的分档依据

消费税改革的动因包括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状况及其约束程度。一方面,汽车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的产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培育私人汽车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需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乘用车“平民化”趋势亦是有目共睹。笔者认为,等效于增值税“重税率”的乘用车消费税并不与上述国家政策与消费现实全然吻合,应当对乘用车消费行为进行重新界定。鉴于依排量分档设置差别税率有失公允,乘用车消费税应按价格区间设置累进税率和起征点,将占据主流、具有日常代步工具性质的乘用车消费从其他乘用车消费中剥离出来,给予其低税率或免税待遇,以期真正对乘用车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累进税率又恰好利用了高价车型的需求刚性,有利于消费税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2.乘用车税收调控的“组合拳”

对乘用车这种耐用消费品而言,单纯凭借作用于购买环节的消费税来反映不同车型购买之后的成本支出不仅不合理也不可行,过去主要通过消费税引导乘用车产销向低油耗、低排放方向发展的做法并没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对乘用车的税收调控应当是购买、保有、使用三阶段各税种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的“组合拳”。其中,控制发生在乘用车购买行为之后的油耗和排放的任务应主要由保有和使用阶段的税种来承担,而不应将其内含于消费税成为阻碍乘用车消费的累赘。即这种“组合拳”所体现的原则是“鼓励消费、限制使用”,这样才能在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繁荣经济的同时,又不至于耽误节油和环保。现行车船税属于在乘用车保有阶段征收的税种,但其主要按车辆数以及载客人数从量计征,应在车船税中体现由于乘用车性能和使用状况不同而产生的能耗和排放差异;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税费改革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虽然增加了乘用车使用阶段的税负,但无论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或是出于我国社会福利水平的考虑,我国的燃油税税率均存在上涨空间。

3.对混合动力、新能源乘用车的消费税税收减免

虽然混合动力车、新能源车在节油减排方面的优势并不能通过购买阶段的税负轻重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消费税或减或免的规定仍对改变生产和消费偏好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这些车型的售价并不足够亲民的情况下。并且,这种税收减免的规定应当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才能对特定类型乘用车的生产和消费形成长期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张守文著.税法原理(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0

[1] 高和生:我国轿车税费政策调整的分析与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邓欣 黄有光:中国道路交通外部成本估计――北京案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 刘植才 黄凤羽 刘 荣:我国消费税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J].税务研究.2008,5

[4] 焦麦青:可持续消费理念下的消费税法律制度改革[J].生产力研究.2007,18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 法律 、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 经济 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 农村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金融 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 发展

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 计算 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 教育 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课征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按照市场 规律 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企业 破产、关、停、并、转不可避免,失业人口增加,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再就业工程下,更重要的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 经济 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就必须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年轻给年老做准备,在职给失业做准备。

参考 文献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增值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课题编号:HB11YJ078)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9日

一、增值税改革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增值税转型后,允许企业一次性抵扣新购入设备的增值税,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尤其是对钢铁生产、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据统计,2010年河北省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进项税额51.7亿元,使河北省21,853户企业受益。河北省的25.4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也因征收率降至3%而减税8.8亿元。

2、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值税转型可使企业大幅降低投资成本,获得更多现金流量,从而激发企业增加投资和实施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对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生产型增值税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的企业而言,税收负担十分沉重。因为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就必须对老工艺、旧技术、落后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而大量购进的设备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许抵扣,造成企业税收负担重,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意味着税前抵扣范围扩大或计税基数缩小,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鼓励企业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

从具体行业看,钢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业、煤炭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造纸业等行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在增值税的转型后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抵扣税额,企业利润和现金流的增厚规模也随之增大。因此,增值税改革能较好地发挥税收杠杆的调控功能,合理引导新增投资方向,优化新增投资结构,鼓励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促进河北省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

3、有利于完善税制、公平税负,增强省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次改革解决了固定资产重复征税问题,使增值税税制更加完善,企业的税收负担更加趋于公平。从国外市场看,过去由于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扣税不彻底,导致河北省出口产品以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削弱了河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在与外国不含税产品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扣税更为彻底,河北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海外出口额日益增长。从国内市场看,由于东北和中部地区均在此前实行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地区间、行业间税负较为合理、平等,河北省企业与外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实力有所增强。

4、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是河北省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投资收益率。从理论上分析,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采购的设备进行税前抵扣,可减少折旧、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额,缩短企业的投资周期,提高投资收益率,这必然刺激企业加大投资。而且,消费型增值税还具有“奖优惩劣”的作用,即企业投资越多,实际税负越低。因此,只有那些经营业绩好、技术改造愿望迫切、资金充裕的企业,才有能力更多更快地购置新设备,才能更多地享受到税收优惠。据统计,2010年河北省工业投资完成4,997.3亿元,同比增长24%;新开工项目24,918个,同比增长45.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新产品创产值7,230.6亿元,同比增长5.2%。由此可见,消费型增值税对增加企业投资和新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效果已逐步显现。

二、增值税改革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导致税收收入短期内明显减少。增值税转型改革后,首先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机器设备时可以全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款,使企业应交增值税款随之减少,财政收入的结构性减收成为必然。2010年河北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机器设备应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款90.9亿元,企业实际已抵扣增值税进项税款51.7亿元,留抵税额39.2亿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5个行业进项税额的申报数占全部申报数的53%。

其次是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减低的影响。虽然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工业6%和商业4%统一调低到3%,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但河北省增值税收入也因此减少8.8亿元。

再次是提高矿产品增值税税率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因下环节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应增加,最终产品所含的增值税在总量上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只是税负在上下环节之间发生一定转移,在总量上财政并不会因此增加或减少收入。但由于河北省是矿产品消耗大省,大量矿产品从省外购进,矿产品税率提高,抵扣进项税额增加,导致河北省增值税收入减少。据统计,2010年因矿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提高,减收32亿元。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短期内将对地方税收收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增值税转型后税收收入中所得税,消费税的增收因素潜力较大,但因消费税征税范围过窄,所得税增长一般需要在5~10年中逐步体现,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对河北省财政收入来讲还不足以弥补增值税减少的损失。

2、导致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容易引发投资过热。增值税转型改革客观上能够发挥鼓励投资的作用。因为消费型增值税比生产型增值税扩大了抵扣范围,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企业投资收益率比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有所提高,企业的投资周期明显缩短,从而增加了可投资性项目的范围,有利于刺激企业加大投资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有机构成。然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出现萧条时,消费型增值税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投资的促进很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趋势。

3、导致部分企业减收裁员,增加劳动就业的压力。河北省的企业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少,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小而税负较轻;而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产品成本中不予抵扣税金的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税负相对较重。消费型增值税则截然相反,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轻税负优势将不复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社会资金总是流向高利润的行业,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是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增值税转型会引起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的减少,从而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劳动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转型改革就面临着:一方面由于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必然淘汰掉一部分技术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员工高水平和高素质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在不断升高,且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相对有所降低,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与机器设备成本之比相对于增值税转型前有所上升,企业更愿意以机器代替人工。这些使得劳动就业压力加大,税制改革的社会成本增加。因此,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河北省经济更多的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带来劳动就业压力的大幅度增加。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发电企业影响

【论文摘要】2009年1月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在全国开始实施。新增值税条例的主要内容是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改革,并在税率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本文根据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精神,结合火力发电企业的实例,从税负、会计核算等方面对发电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国务院令第538号),这是我国增值税改革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步,不仅对我国宏观经济将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发电企业税负及会计核算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背景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至今已15年。但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同比开始呈现负增长,其危害快速向实体经济蔓延。电力工业方面,发电企业因煤炭价格的大幅飙升,利润被大幅蚕食,五大发电集团利润同比负增长高达95%以上。据统计,2008年全国燃煤电厂因煤炭价格的大幅飙升,导致亏损700亿元,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华能国际(SH600011)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37亿元,同比下降161.72%;华电国际(SH600027)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25.58亿元,同比下降287.85%;不少地方发电企业利润也发生巨额下滑,如粤电力(SZ000539)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仅为0.29亿元,同比下降95.60%。资产负债率的居高不下,使电力企业购买煤炭的资金匮乏,由于财务状况不断恶化,金融机构从自身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明显惜贷,这使得电力企业更加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的背景下,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国税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方案,适时进行增值税改革。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所谓增值税转型,是指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与原《增值税暂行条例》比较,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有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

以计算抵扣(购进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除外);

2.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3.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降低为3%;

4.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

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5.适当延长纳税期限。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对电力企业成本的影响

(一)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轻电企税收负担

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电力企业可以抵扣购进生产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发电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构成实实在在的利好。2009年广东沿海某火力发电厂,扩建二期工程2台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总概算为68.8亿元,折算造价为3440元/千瓦时,其中仅汽机、锅炉、电机三大主机招标价合计为23.67亿元(含税),根据2009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改革,其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3.439[23.67÷(1+17%)×17%]亿元可以抵扣,这样使得发电企业的折旧费相应降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改革中国家以降低财政收入的方式,向企业直接让利。而转型改革消除了原生产型增值税制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了发电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有利于鼓励电力集团公司加大投资规模,对应对煤价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电力行业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按照新条例规定,由于火电企业购进的三大主要设备等生产用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而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应减少,使企业无论以何种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费也将减少,从而大幅降低了作为电企主要固定成本之一的折旧,使得发电企业提高了盈利能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在火电资产中占比较小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下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但按照新条例规定不得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不得抵扣进项税额。2.新条例规定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游艇、小汽车和摩托车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其主要原因是:小汽车、摩托车等主要由企业管理使用,不直接用于生产,实际操作上难以界定其用途哪些属于生产用,哪些属于消费用。3.主要用于生产经营的载货汽车则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因载货汽车的用途明确,实际操作上较好界定。

(二)减轻了火力发电企业的税负

转型改革前,作为非金属矿产品的煤炭,一直执行13%的增值税税率,转型改革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而火力发电厂的生产以煤炭作为主要燃料,进项税额相比原条例可增加4%的可抵扣金额,从而使火力发电企业的应交增值税相应减少,并进一步影响了以应交增值税计缴的两个附加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明显降低。

(三)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

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这是避免与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制度上打架的配套政策

转型改革后,企业购买设备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其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对进口设备实施免税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是在生产型增值税和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的背景下出台的,转型改革后,这部分设备一样能得到抵扣,因此,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及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均相应取消,从制度上进行配套改革。由于政策层面的衔接已经考虑了配套,故对发电企业而言,不论是否外商投资,其税负不会产生变化。

(四)适当延长纳税期限,有利于发电企业节约财务费用

根据新增值税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申报时限的延长不仅方便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提高了纳税人的申报质量,而且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节省了财务费用。(五)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也得到降低

原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按工业和商业两类分别适用6%和4%的征收率。本次改革鉴于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普遍混业经营,难以准确区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转型改革后,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按工业和商业分别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这样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也得到降低,尤其是原来的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大幅降低了50%,得到实实在在的税收大优惠。

四、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购建固定资产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1.增值税转型前:购建固定资产时的进项税不允许抵扣,必须计入成本

例1,某火力发电厂为一般纳税人,通过招标程序购入需要安装的#1发电机,价款为25000万元,增值税款为4250万元,已到货,款项已支付,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292500000

贷:银行存款292500000

上述工程已验收交付使用,竣工报告已编审通过,假设为一次性付款,电厂支付某省火电安装公司安装费1840万元时,在建工程一并结转固定资产,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310900000

贷:在建工程292500000

银行存款18400000

2.增值税转型后:购建固定资产时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须单独计算,承上例,其分录分别为:

借:在建工程250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2500000

贷:银行存款292500000

电厂支付安装费1840万元,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268400000

贷:在建工程250000000

银行存款18400000

由此可以看出,当实施增值税转型后,该电厂形成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要比转型前少4250万元(31090-26840),而电厂的累计折旧相应减少、影响利润总额相应增加4250万元。

(二)购入发电用煤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1.增值税转型前:资源类的金属矿、非金属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

承上例,该发电厂购入发电用煤一船,为50000吨,价款3500万元,增值税款为3500×13%=455万元,已验收,货款已付,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燃煤3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550000

贷:银行存款39550000

2.增值税转型后:作为发电用的动力煤,其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承上例,其进项税额=3500×17%=595(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燃煤3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950000

贷:银行存款40950000

由此可以看出,该电厂购入煤炭时,应交增值税转型后比转型前,可多出4%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即140(595-455)万元,应交增值税的减少进而影响电厂应交城建税(税率7%)及教育费附加(税率3%)相应减少、利润总额相应增加14万元(140×10%)。

仍以上述电厂为例,其投产的五台共1200MW机组,以2008年实际购煤240962万元(含税)计算,实施增值税转型后,为方便比较,假设2009年购煤量维持2008年的水平,则应交增值税比2008年可减少8530万元[240962/1.13×(13%-17%)],从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也相应减少了853万元(8530×10%)。

(三)建造领用材料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例2,某电厂安装工程到材料仓库领用一批钢架,价值40万元。

1.在增值税转型前,其相应的进项税6.8万元必须转出,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468000

贷:原材料4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8000

2.增值税转型后,因对购进生产用的固定资产或材料的增值税均单列,已经在购入时抵扣,没有计入成本,故领用时也就无需对进项税额进行转出进行处理。承例2,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400000

贷:原材料400000

由此不难看出,此种情况下不会对电厂的税负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发电企业在这次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变化,在税负方面不仅有所降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亏损,得到一定的实惠,而且会计核算方法也必须按转型要求与时俱进地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2008年以来发电企业发生的利润巨幅下滑甚至亏损,这种困境不是依靠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所能摆脱的,因为行业性亏损的根源在于燃料价格——煤价的巨幅飙升所导致,故国家从政策层面合理地理顺“市场煤、计划电”的电价形成机制,才是火电企业扭亏为盈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J].财会月刊(会计),2009(1).

[2]王学军.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五大看点财会月刊(会计),2009(1).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J].会计之友,2009(1下).

[4]巨潮资讯网..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本文详细描述和论证了欧洲国家基于双重红利理念的环境税改革及其成效,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的局限与可能,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税 双重红利 启示

研究背景

环境税双重红利,也称环境税双赢效应、环境税倍加红利。其含义为,环镜税的开征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污染,实现环镜保护的目标;而且还可以通过税收转移,减轻社会福利成本或降低扭曲性税收的比重,改变税制对资本和劳动的扭曲现象,形成更多的社会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获得非环境受益。

国外关于环境税双重红利的研究由来已久。Tullock(1967)、Kneese & Bower(1968)在对水资源的研究中提出,环境税不仅能改善环境质量,而且能通过收入的返还削减税收的扭曲效应,减少税制效率损失,带来“超额收益”。此外,Nichols(1984)、Lee & Misiolek(1986)等也分别阐述了这一思想。Terkla(1984)首次对环境税收入替代其他税收的效率改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数学计算。Pearce(1991)提出对污染行为征税取得的收入,应当被用来减轻社会福利税费的负担,进而实现改善环境和降低福利成本的双重效应。Bovenberg (1999)对环境税的双重红利进行了更全面和深入的阐释。

国内关于环境税双重红利的理论研究较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日益破坏。利用环境税收手段来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使之符合环境政策目标,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实现双重红利效应,就成为我国财税界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欧洲国家环境税双重红利改革分析

随着环境税双重红利理论的提出,欧洲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税制改革。如表1所示,尽管各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但都体现了“双重红利”的核心思想。一方面,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垃圾填埋税、汽油产品税等环境税种,促进污染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降低所得税减少税收扭曲性,同时将环境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险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成本。

从欧洲环境税双重红利改革效果来看,由表2可知,第一,环境税实现了第一份红利,即各国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以CO2排放量为例,欧洲地区国家CO2的排放量减少了9.4%。究其原因,关键在于CO2税的征收提高了生产要素碳的投入质量和使用效率,也迫使企业、特别是能源消耗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或者转向使用更为清洁的能源。

第二,短期内,环境税实现了就业红利,但没有实现投资红利。随着政府不断将环境税税收收入用来降低与劳动力相关的税收,劳动力供给有了相应的增加,就业提高了0.44%。不仅如此,在社会保险支出循环和其它支出循环作用下(即把部分环境税税收收入贴补社会保险费用支出及其它支出),就业也分别增加了1.04%、0.05%。这表明环境税实现了就业红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税没有实现投资红利,投资随着环境税的征收降低了0.42%。

第三,从长期来看,环境税可以实现双重红利。尽管环境税的征收使得企业投资短期内出现下降,但长期而言,企业投资却增加了0.48%。环境税之所以能产生长期投资红利,其原因在于从技术进步角度上讲,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来引进环境净化设备,进而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新的征税引起的投资萎靡将会逐步消失。除了投资红利外,无论是CO2排放量、还是就业,长期内对环境税都有积极的响应。这就意味着,在长期内,可以实现环境税的双重红利。

我国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影响因素分析

欧洲环境税“双重红利”改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两个有利因素:一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例普遍在60%以上,而且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大,因此,欧洲环境税降低税收扭曲性、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红利效应就会较明显;二是税制绿化程度高,有利于实现环境税的双重红利。

(一)不利因素

相比之下,我国税制结构不合理以及税收绿化程度低就成为阻碍我国环境税双重红利的不利因素。首先,税制结构不合理,流转税比重过高、所得税比重过低。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很低,这使得我国不存在通过单纯降低所得税来降低超额税收负担的客观环境,而且由于这种税制对劳动力供给的扭曲性不是很大,再加上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小,即使对劳动力征税,税收的替代效应也不大,因而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在我国就不会明显。其次,税制绿色化程度不高。武亚军(2002)指出, 即使考虑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及排污费和水资源收费,我国与环境相关的税(费)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也仅为3.34 %,远远落后于环境税实施比较成熟的欧洲。此外,我国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和税率都没有从环境角度和可持续发展来考虑。这些都对我国环境税实现双重红利带来不利影响。

(二)可行性分析

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具有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的可行性。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生产效率,并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准产生直接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质量已不仅仅是一种公共消费品,而是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素质及健康问题,因此,考虑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健康收益,就具有获取第二份红利的可能性。

第二,我国劳动收入负担相对较轻,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以间接税为主,而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增值税转型为主要内容的间接税改革为我国开征环境税并获取第二份红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目前我国税制正处在一个调整期,此时进行环境税改革,不仅可以与其他税收改革进行组合,而且由于环境税收入会呈现倒U 型结构,因而与增值税转型以及其他税收改革对税收收入的冲击相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税制改革中税收收入的振荡。

我国开征环境税取得双重红利的政策建议

欧洲关于环境税双重红利的理论及实践探究我国的税制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实现我国环境税的双重红利,应根据我国国情,把环境税的设计与整体税制改革结合起来。

(一)逐步将排污费改为污染税

污染税的税基应该主要以污染的排放浓度和数量为标准,税率要根据特定地区的环境目标及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即随着环境治理边际成本的变化,税率做相应的调整。

(二)税负从对劳动和资本的征收转移到对资源和污染的征收

环境税改革遵循的基本思路为,将税负从对劳动和资本的征收转移到对资源和污染的征收。这样对能源、其它自然资源如土地和污染征收高税收,会使工业、贸易和消费者产生一种强烈的经济需求,即减少这方面的消费。相反,相应数量的税负、社会保障成本等从劳动和资本中退出,以鼓励企业家精神,并大大减少促使劳动力合理化的经济压力。

(三)逐步开征一些新的环境税种

在保持现行税负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开征一些新的环境税种,这样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纳税人经济行为的方式改善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燃油税可减少对这些产品的使用,噪音税可以用隔音设备投资,或对受害者进行补偿,城镇居民的垃圾税可以弥补日益增长的城市垃圾的处理成本支出。

(四)对现有税制进行调整

诸如针对不同产品根据其环境友好的程度,可以设计差别税率的消费税,调节消费者的使用方向。同时,尽快实现流转税转型和所得税改革,并适度降低企业所得税等。

结论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进环境税并取得双重红利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大量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实施环境税能否取得双重红利,其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实施背景。论文通过梳理欧洲各国环境税双重红利改革实践,发现其环境税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与此同时,在短期内虽然没有实现投资红利,但却实现了就业红利。而从长期来说,欧洲环境税可以实现包括就业及投资红利在内的双重红利。进一步分析表明欧洲环境税改革成功主要受益于以所得税为主体、绿化程度高的税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具有取得环境税双重红利的可能性,但目前却面临着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绿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为此,论文对未来我国环境税的设计提出四条建议,一是逐步将现有的排污费改为污染税,以污染的排放浓度和数量为税基,同时根据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设定税率;二是环境税改革应遵循将税负从对劳动和资本的征收转移到对资源和污染的征收的基本思路;三是在保持现行税负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开征诸如噪音税、垃圾税等新的环境税种;四是在上述基础上对现有税制进行调整,逐步提高整体税制的绿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司言武.环境税“双重红利”假说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

2.梁燕华,王京芳,袁彩燕.环境税双赢效应分析及其对我国税改的启示.软科学,2006(1)

3.刘喜丽.基于“双重红利”假说视角的环境税效应分析.铜陵学院学报,2009(4)

4.Patuelli, R., Nijkamp, P., Pels,E..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and the double dividend: A meta-analytic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5

5.Bosquet, B..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does it work? 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4

6.Bovenberg,A.L.(1999):"Green Tax Reforms and the Double Dividend: An Updated Reader's Guide",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6

作者简介: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

(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

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课征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破产、关、停、并、转不可避免,失业人口增加,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再就业工程下,更重要的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就必须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年轻给年老做准备,在职给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l]白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郭欣根.邓小平理论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田.税务研究2002(9).

[4]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田.税务研究.2002(12).

[5]倪志良.劳动要素市场整合与市场调控田.税务研究.2003(2).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8篇

2014年湖南申论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题材,涉及财税领域的专门知识,有一定专业性,作文题分值比重极大,难度相对较高。

作答要求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第一题给定资料(9)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答案(202字)

所谓“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是指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体制,是个税领域的一项深层次改革。具体实施办法由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改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进而综合考虑纳税人家庭的支出、负担,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和专项扣除,来征收个税。实施这种“一揽子”式的改革,将使个税计征更加实事求是,有利于解决个税体制的深层次扭曲问题,更好地实现调节差距、保障公平的功能。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答案(398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才是当务之急和终极选择。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上调起征点更重要,后者将会干扰个税改革的总体布局。二是上调个税起征点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个税起征标准多少才算合理,难以准确界定,仓促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提高起征点难以起到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非标准答案(542字)

资料中存在赞成与反对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两种意见。

赞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对策。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可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其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政府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随着国家税收增多,政府的财政收入应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减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个税起征点是维护公平的必要措施。个税起征点过低对中低收入群体不公平,适当提高起征点可促进国民财富在高、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改革的长远考虑和总体布局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调整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起征点更重要,国家应实行综合性的个税体制改革,以实现“治本”,提高起征点的“治标”措施干扰改革方向,不利于改革的推进。二是从规划与操作的科学性角度反对提高起征点。认为个税起征点定在什么标准才算合理,缺乏科学规划,操作起来难以服众,阶段性提高起征点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三是质疑提高起征点、促进消费的效力。认为提高起征点、居民每月减少几十元税负难以起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答案(含标题,1102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保证居民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一些人士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向政府“逼宫”。根据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应保持同步增长的理论,政府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是正确的;但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现代税种是多样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一种税收的减少可由其他税种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单一税种一时的减少并不会导致财政收入必然减少;相反,长远来看,藏富于民是有利于为政府培植税源、保证财政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另一方面,尽管提高个税起征点与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并无矛盾,但从我国个税领域的实际来看,提高起征点并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公共利益与民众个体、群体利益的双赢,必须找准问题症结,针对主要矛盾,实施“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实行综合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个税征收体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科学规划,按照个高效、公平、法治的总体要求,设计改革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变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为综合考虑纳税人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的征收办法。与单一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做法相比,综合性个税改革,不仅更加注重考察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注重考察居民的家庭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负担,使个税的计征方式更加实事求是,使算出的征收金额更加符合实际,这不仅体现了税收制度人性化的进步,而且更加有利于中低收入居民及其家庭税收负担的减轻,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改革目的,更好地实现个税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

综合性个税改革涉及面广,操作复杂,深刻考验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能力。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的施政方向,认真落实改革要求,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深入推进个税改革,一定能够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在民生不断改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非标准答案(含标题,2014字)

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居民收入增加遇到了新的困难,百姓和政府都有了过紧日子的打算。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被许多人认为是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舆论对政府“逼宫”之势;而政府此时坚守起征点底线不动摇,被认为是以财政利益压民生利益,引起不少民众的不理解。然而从财税理论与我国政府治理的实际来看,把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群众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是一种狭隘和短视的浅见;政府之所以暂时不上调个税起征点,正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从深入推进个税体制改革出发,谋求建立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矛盾,实现民生与公共利益的双赢。

自古藏富于民、以民间之富养政府财力之源是一切善治政府的理性选择。管仲、商鞅分别以宽徭薄赋的手法,奖励耕织、鼓励贸易,使齐、秦两国在国民富裕的基础上迅速臻于富强,一跃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与雍正“摊丁入亩”的减负办法,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积聚财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近现代美日诸国都曾经历过一段低税负、高增长的时期,为它们成为世界强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民众收入增加、有钱在手,就会用于消费、用于投资扩大生产,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方面的税收显著增长;现代税制是综合性的,政府的税收来源是多元化的,假如个人所得税降低,而消费与投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增加,则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收入必定相应增加,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显然,单一税种起征点的提高,并不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必然减少。在我国经济活力旺盛的形势下,个税起征点提高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仍然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是可以预期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民间培植更多的税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强基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收入并不矛盾,一时、一税的减少只会换来长远上税收的总体增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是当前个税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个税起征点的上调、工薪阶层税负的降低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公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法治的个税征收体制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个税改革“先解决对百姓影响最大的问题,再解决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然后解决最容易操作的问题,再次是解决改革震荡最小的问题”的原则,对百姓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实际收入的多少,理顺个税体制,确保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实现政府藏富于民的改革目标;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无疑是收入公平,通过改革,利用个税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将收取的税收用于民生领域,促进财富由高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群体合理流动,使全体居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利益,就会实现第二层次的目标;而选择娱乐明星等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扩大试点范围,就能使个税改革建立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得更加顺利,实现“容易操作、震荡最小”的目标。

正如一些研究人员所指出的,阶段性、小幅度地提高个税起征点,缺乏科学的规划和严密的计算为依据,操作起来难以服众,不仅是对公众情绪和政府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综合性个税体制改革的推进造成干扰。要实现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地方财政稳步增长的目标,实现公共利益与民众个体、群体利益的双赢,必须找准当前个税领域的问题症结,针对主要矛盾,实施“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实行综合计征与分类计征相结合的个税征收体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科学规划,按照个高效、公平、法治的总体要求,设计改革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变现有的“一刀切”式的分类征收,为综合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进而综合考虑纳税人家庭的支出、负担,实行除基本生计扣和专项扣除,按纳税人的实际收入计算并征收个税。与单一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做法相比,综合性个税改革,不仅更加注重考察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注重考察居民的家庭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负担,使个税的计征方式更加实事求是,使算出的征收金额更加符合实际,这不仅体现了税收制度人性化的进步,而且更加有利于中低收入居民及其家庭税收负担的减轻,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改革目的,更好地实现个税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营改增 潍坊市高新区 增值税 营业税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新常态下,营改增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论文以潍坊市高新区企业为例,系统研究并分析了“营改增”对试点企业的税负影响,并对企业相关税务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分析

高新区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共实现应税收入为105679.74万元,入库税款为2569.23万元,如按营业税计算应税收入为112852.72万元,实现营业税税款为5642.64万元。“营改增”共计为企业减轻税款3073.41万元;税负平均下降2.57个百分点。

分行业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般纳税人税负下降较大行业为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分别下降3.21、2.41、1.95个百分点。税负增长的行业为辅助物流和广播影视,分别上涨1.08、0.26个百分点。

在“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业在营业税税目中属于“交通运输业”的征收范畴,税率为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交通运输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11%的税率征收;根据现行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享受进项抵扣政策,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企业购进的作为经营用的汽车、固定资产、汽油以及其他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予以抵扣,且抵扣税率大都是17%,造成试点交通运输企业的最终税负率会远远低于上述名义税率11%。因此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此次“营改增”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影响是结构调整,稳中有降。

部分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这些行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前,属于营业税的“服务业”税目征收范畴,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改征增值后,一般纳税人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于部分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来说,扣除抵扣的影响,税负相对于原来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分析

小规模纳税人实现应税收入为36595.48万元,入库税款为1054.32万元,如按营业税计算应税收入为37693.34万元,实现营业税税款为1800.80万元。“营改增”共计为企业减轻税款746.48万元;税负平均下降1.9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6月份高新区共计享受小微企业减免税收入3650.74万元,减免税款109.52万元。

分行业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较大行业为广播影视、信息技术、鉴证咨询分别下降2.58、2.20、2.11个百分点。税负增长的行业为辅助物流,提高2.57个百分点。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其税率直接由原来的5%下降到3%,税负下降明显。而对于物流辅助业税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该行业在地税局缴纳营业税时按照销售收入差额部分缴纳营业税,在国税局缴纳增值税时按照销售收入征增值税,从而造成税负上升。

三、“营改增”试点对全行业的税负影响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接收“营改增”行业服务而增加进项税抵扣,提高货物运输业抵扣率,以及扩大抵扣范围影响税负变化,据统计减少税收10578.24万元。

一是“营改增”试点交通运输业运费发票抵扣11%,“营改增”试点前运费发票抵扣7%,相比较“营改增”试点后企业比原来多抵扣4%。截止2014年6月份数据来看,运费发票抵扣税款为6673.58万元,如按照“营改增”试点前运费发票抵扣7%税款为4246.82万元。相比较“营改增”试点后多抵扣2426.76万元。

二是“营改增”试点后抵扣范围扩大,现代服务业取得专用发票可按6%抵扣税款,“营改增”试点前现代服务业开具普通发票不允许抵扣税款。截止2014年6月份取得现代服务业专用发票抵扣税款为7789.16万元。

三是根据现行政策,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营改增”试点后购进并准予抵扣应征消费税汽车等进项税额为362.32万元。

四、交通运输企业税负风险问题及对策

抽查部分大中型交通运输业企业发现,部分大型工业企业自身具备较强运输能力,同时运输量也非常大,但是,处于各种考虑,一直不愿意实施主辅业分离,将运输业务从其主业-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即实行货物、运费“一票制”,企业账务不清晰,不明细,影响纳税缴纳,增加纳税风险。潍坊市各类运输货源充足、道路运输网络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发展相对滞后,但鼓励大中型交通运输企业自筹资金购置运输车辆较少,企业购置车辆进项税款较少,企业税收负担重。例如:坊子区北海路潍坊福田雷沃重工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货物运输、仓储服务等业务,按照营改增相关规定,该公司将由征收3%营业税改征11%的增值税。该物流公司在2013年纯收入与2012年持平的前提下,改征11%的增值税后,2013年要比2012年多交税40多万元。“增值税可以通过相应增值税发票抵扣,抵扣以后的实际纳税额度才是企业真正缴纳的数目。但是交通运输业像人工费、道路运行成本、车辆保险等,根本开不了增值税发票,没有增值税发票就没有抵扣凭据。像燃油费、维修费这些虽然可以开增值税发票,但是销售方到底能不能开尚属未知数,这些情况导致了税负不降反升。

潍坊市政府可鼓励纳税人组建大型交通运输企业。积极鼓励具备较大运量的企业召集一批车辆组建大规模的运输公司,对于符合紧密型挂靠条件的交通运输业企业,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发票出售等手续,促进纳税人合法运营。鼓励交通运输业企业实施主辅业分离。税务机关要积极开展排查,摸清底数,帮助并鼓励交通运输企业主副业分离,帮助企业算明帐、算细帐,做到企业有帐可算。同时,也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因营改增导致税负增加,可按规定申报财政补贴对于现代服务企业,国家下发专门文件《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予以财政资金扶持。试点企业实际税负确实有所增加的,可向财税部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但从客观上要求试点企业核算规范准确,证据充分,申请及时,方能获取资金补贴。

本论文来源于课题“企业在“营改增”背景下的税务风险控制研究――以潍坊企业为例”。

参考文献

[1]陈曦.“营改增”进程对企业税收的影响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3.

[2]王海军.“营改增”扩围后相关税收问题研析[J]税务研究,2014.

[3]高培勇.“营改增”的功能定位与前行脉络[J].税务研究,2013.

消费税改革论文范文第10篇

>> 房产税,真的来了? 房产税的秘密 房产税的目标 房产税的前身——窗税 房产税“又”要来了? 房产税的零和游戏 房产税的中国博弈 浅议房产税的征收 房产税 楼市的拐点 房产税背后的反思 房产税只是妥协的产物 房产税产生的效果分析 房产税探路的深意 房产税:房价调控的利器? 关于房产税的几点思考 谈房产税的节税技巧 驶进岔路的房产税 房产税的“囚徒困境” 浅析房产税的影响 房产税的开征应谨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房产税,真的来了? 房产税,真的来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再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这次,房产税真的要来了吗?

一直以来,房产税改革牵动着各方。关于房产税的一点风吹草动,不断地触动媒体紧绷的神经,一次次地解读、猜测,一次次地喊“狼来了”。而目前为止,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仅有上海和重庆开展个人房产税征收试点。

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为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内容之一,再次引来各方的关注和解读。这次,房产税真的要来了吗? 房产税前世今生

房产税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事物,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条例》规定,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不包括农村),由产权所有人缴纳。其中第五条规定了几类房产免纳房产税,其中包括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房产税一直是税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税种,主要针对营业用房征收,因此,多数只拥有住宅的居民对该税种并不熟悉。

房产税的改革可以追溯到10年前。2003年10月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全会公报首次提及房产税改革的内容,其表述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此后几年,中央文件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表述中均会例行提及加快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房地产持有环节征税问题。房产税的改革并不是开征一个新的税种,而是对已有的房地产相关的税费进行归并,简化税制,拓宽税基,特别是将征税对象扩大到住宅,统一税率,规范征税依据,以房产的市场价值(基于市场交易价格的评估价值)作为征税依据,而不再是以房产原值或租金作为征税依据。

从2003年开始,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分3批在北京等10个省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2个县、市、区开始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空转”)。有关部门对房产税相关的任何动作都极为谨慎,始终未针对空转效果相关信息,因为任何动作都可能引来市场的过度解读。

真正小心翼翼迈出第一步的,只有上海和重庆。2011年1月28日,上海和重庆分别开始实施各自的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其中,上海针对新购的住房征税,以家庭为单位,对人均6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面积进行征税,计税依据为住房市场交易价的70%,税率为0.6%,但住房单价低于平均单价2倍的,税率为0.4%;重庆对主城9区的独栋商品住宅和新购的高档住宅,以及非居民的二套以上普通住房征税,计税依据为房产交易价,税率根据房产单价实行累进,有0.5%、1%和1.2%三档。

沪渝两地的试点方案,共同点在于谨慎地选择征税对象,通过严格的限定条件,尽可能缩小征税方案的影响范围,而且都主要是对新购房产进行征税,新老划断;不同之处,上海方案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房产税,未来可以通过调整免税面积,扩大征税范围,逐步完善,而重庆方案更像是对房产的奢侈消费征收的调节税,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消费税性质相似。 房产税改革推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房产税的改革目标一直很清晰,就是将其培育为地方的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遏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鼓励地方政府从关注经营城市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上海和重庆的试点方案尽管引起关注,但带来的波动却不大,因为征税范围较窄,涉及纳税人较少,选择的纳税人多为高收入者,方案设定的税率也较低,几个因素共同促成了试点方案平稳落地,没有带来突出的纳税人抵制行为,也没有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明显冲击。尽管这两个方案因征税额低、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弱而被诟病,但这却是地方政府所追求的理想结果。地方政府并不会期望通过一个税种的改革在短期内迅速增加税收收入,更不希望房产税改革冲击房地产市场。

从上海、重庆两个试点方案也可以透露出未来房产税改革的两个可能倾向:一是选择缓和的切入点,即从窄税基、低税率切入,条件成熟后再逐渐扩大税基,调高税率;二是房产税改革将有别于以往“一刀切”式的税制改革,而是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制定税制的权力,中央政府只设定原则和框架,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征税对象、征税依据以及税率。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此后,对于第二批列入试点的城市屡有传闻,其中“杭州方案”最受关注。根据传出的消息,“杭州方案”将主要参考上海模式,暂只对增量房产征收房产税,人均免税面积60平方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税率分为两档,对普通住宅,以交易价格的0.4%的税率征收;对非普通住宅,以交易价格的0.8%的税率征收。“杭州方案”虽然没有在预期的时间内推出,而是暂缓,但透露出重要的信息,即上海模式是操作性较强的一个方案,未来最有可能在其他城市推广。 房产税与房价

某种意义上,我国从未有一项改革如房产税这般经过如此充分的公开讨论。但这些讨论中,有些讨论思路混乱,使得关注房产税的人形成混乱的预期,无所适从。

房产税改革是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房产税之所以一直以来吸引如此多的关注,的确因为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形成冲击,房产税自然地被视为悬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不排除有关部门可能有过利用房产税调控市场的考虑。

需要厘清的是,房产税改革推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房产税的改革目标一直很清晰,就是将其培育为地方的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遏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鼓励地方政府从关注经营城市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只要房产税推出,房价必然大跌。因为这样的预期,房地产开发商谈房产税“色变”,地方政府在房产税政策上犹豫不决,许多民众对“增加”一项税收翘首以盼,作为潜在购房者,他们期待着这个税收能够为他们创造出购房的最佳时机。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推行房产税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房地产市场依然可能存在投机和价格泡沫,遵循其自有的周期规律。房产税在短期内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形成冲击,由于先入为主的预期带来的抛售行为,也由于购房者在未来所需缴纳的房产税折算为当前的“折价”,也由于持有成本提高,使得囤积房产变得无利可图。但这个冲击的大小,取决于各地推出的房产税实施方案,即征税范围和税率。对此的期待不可过高,因为地方政府会尽量避免房产税对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太大的冲击。

长期来看,房产税会提高房产持有成本,降低囤积房产的回报率,特别是如果设定累进的房产税率,将极大提高持有多套房产的成本,改善房产的分布结构,增加二手房市场供给,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利益集团博弈

房产税的推出一直无时间表,政策的靴子迟迟无法落地,政府关于房产税的表述都引来过度解读,媒体一次次地喊“狼来了”,也可以反映出公众的关注和紧张。

改革滞后是因为受制于利益集团激烈的博弈,也反映出决策者的谨慎态度。过去的10年,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缓慢,大环境的改革氛围不浓,因此房产税改革也就不那么迫切了。

征收房产税的反对方包括房地产商、持有多套房产的有房者,也包括部分潜在购房者。房产税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房地产商最大的顾虑,因此以任志强为代表的房地产商,以房产税将转嫁给购房者并进而推高房价的观点,影响一些潜在的购房者共同反对房产税的推出,也影响部分对房地产调控有顾虑的决策者。 房产税所增加的税收收入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不够,相反,地方政府所顾虑的是,房产税可能冲击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从而影响房地产相关的其他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征收房产税可能面临纳税人的抵制以及由此引发的不稳定风险,也使地方政府对房产税避之不及。

在过去的10年,持有多套房产的有房者逐渐成为一股力量,其中包括成功的商人、中高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者、大学教授、高级技术人才等,他们拥有财富、权力和知识,改革的决策者也可能在其中,他们也是对决策具有间接影响的人。

基于对税收的朴素理解,认为增加税收必定增加负担,也有一部分潜在购房者会反对房产税改革。对于他们,购房支出已是巨大的负担,难以承受未来可能的额外的房产税支出。

改革的支持者中,重要的是一部分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他们共同意识到当前财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可改进的空间: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房产税因其不可转移的性质,是地方税的理想选择,也被各国广泛采用;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需要寻找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行补充;房地产税费复杂繁重,尤其集中在交易环节,需要进行兼并,转向对持有环节征收;房产增值成为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需要对此进行合理调节。这些理由成为推动房产税改革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房产税必须要改的原因。

基于房产税可以降低房价的预期,一直以来都有一些潜在购房者对房产税改革充满期待,但他们可能会等不及,或逐渐意识到征收房产税对他们无利可图,却可能在未来成为纳税人,转而不再支持房产税的改革。不过他们的支持只是作为舆论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对决策影响却不大。

利益集团的博弈最终体现为决策者犹豫不决,这是导致改革滞后的最关键原因。决策者需要平衡利益集团的利益,承担决策带来的潜在风险,可能因此就不得不推迟决策,或将包袱留给继任者;决策者的另一顾虑来自房产税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政策对经济冲击过大是不可接受的;决策者还要考虑舆论的反应,如果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增加新的税收,并且强烈抵制,由此带来的政治风险也是难以接受的。

税务机关是改革的重要参与方,征收房产税对整个税务系统的征管能力是巨大的挑战,向普通个人直接征税而非代扣代缴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税务机关并无积极性推动改革。

房产税作为地方税,地方政府将在决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试点范围的选定乃至向全国铺开,都必须地方政府同意并积极做好准备。房产税所增加的税收收入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不够,相反,地方政府所顾虑的是,房产税可能冲击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从而影响房地产相关的其他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征收房产税可能面临纳税人的抵制以及由此引发的不稳定风险,也使地方政府对房产税避之不及。 “狼来了”还要喊多久

5月24日国务院的《通知》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房产税年内试点扩围已经确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也为期不远,最多在一个政府任期内应该可以确定基本的税制框架。

经过10年的酝酿,房产税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初步就绪。在舆论方面,经过10年的讨论,房产税的改革已经被大体默认,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一届政府履职半年多来,致力于推动重要领域的改革,为改革营造出较好的氛围。关键部门的人事安排重用有改革意识和经验的干将,这对房产税改革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去年以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积极推进“营改增”的改革试点,今年8月将推向全国。“营改增”只是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的起点,改革大幕刚刚拉开。“营改增”留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地方税体系将从此少了一个最重要的税种——营业税,地方税体系的建设将因此变得更加迫切。在这样的契机下,房产税作为地方税的理想选择,有希望作为补充,改革的进程将会因此加快。

上一篇:消费者心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春节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