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1:37:41

消费者动机论文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1篇

结合中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特征,运用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当前消费者研究理论架构由六大分支研究领域构成: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围绕上述分支展开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消费者研究;文献计量;发展脉络;理论构架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4-0040-11

引 言

作为营销学分支的消费者研究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33年丁馨伯翻译的教材《市场学》①。但由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消费者研究进展较为迟缓。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处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计划分配,消费者研究被严重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三十多年间,我国消费者研究由弱渐强、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逐步构建出当代中国消费者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今,理论总结的契机已然成熟。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正面临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型,消费者研究的现实需求快速提升,理论创新的任务亦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大陆地区1979-2009年的消费者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并简要剖析其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期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些有益和科学的参考。

(一)分析方法

本文的消费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是指围绕作为消费行为主体的人及其消费行为等所展开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对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总结的常用方法有内容综述、专家访谈、课程和学位点设置考察,以及课题立项情况分析,等等。其中,基于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是最常用、最权威的方法之一,可以较为客观、系统地掌握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

因此,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8-2009)中收录的528种期刊为论文样本抽样框,抽样时段为1979-2009年,抽样的具体方法为:首先,检索文章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含有“消费者”的文献,然后,再进行去重复处理,并滤除新闻消息、感想、人物访谈、企业经验介绍、法律条文解读和释义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与本论文主旨关联度较大的文献样本2601篇,其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二)发展阶段判定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D.S.Price)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第1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2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在此阶段,该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3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4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

邱均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图书情报研究》2009年第2期。

。简言之,根据文献增长呈现的规律可将研究发展阶段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完备期四个阶段,该理论通常能较好地适用并解释世界各主要学科/学术领域的发展脉络,已被作为判定各学科/研究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对CSSCI来源期刊中的消费者研究论文,计算从1979-2009年的逐年文献累积量,再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逐年累积论文数量用Y表示,年份用t表示,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研究论文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逻辑曲线分布, P

一般而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其所处市场环境的变迁关系密切。以此推断,我国消费者研究与市场形态演变之间应该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结合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到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从1993年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并逐步由封闭市场向开放市场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至今,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阶段。

另据表1文献增长统计显示,1979-1992年每年发表消费者研究文献量均在50篇以下,1993-2001年每年文献量基本在50-100篇之间波动,2002年以后每年文献量均在100篇以上。结合上述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运用SPSS软件对1979-1992、1993-2001、2002-2009三个时段文献数据进行回归验证,得出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发展阶段判断:

(1)1979-1992年间,每年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消费者研究论文数量在50篇以下波动,与普赖斯关于学科文献增长第一阶段“文章数量非常少,且增长不稳定”特征吻合。故将此阶段确定为消费者研究的萌芽期。

(2)对1993-2001年文献累积数据进行指数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数据分布与指数曲线具有很高的拟合度,R2值为0.995,如图2所示。符合普赖斯关于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中第二阶段文献累积增长呈指数增长特征的描述。故将此阶段确定为消费者研究的成长期。

(3)对2002-2009年累积论文数量同时进行指数和线性回归比较分析发现,二者p值均小于0.001,皆具统计意义。但数值和图形对比结果显示,该时期的文献增长规律更符合指数增长规律。指数模型R2=0.999,F=11496.880,T=755.576,明显高于线性模型R2值(0.976)、F值(245.889)和T值(15.681),如图3所示。因此,根据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笔者认为,该时段的消费者研究仍处于成长期,尚未进入文献呈线性增长的成熟期。亦即1993-2001年和2002-2009年这两个时间段的研究阶段均处于普赖斯所指的成长期。但由于二者文献增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且时间跨度较大,宏观社会环境上的变迁在两个阶段的消费者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均有明显差异,故暂将同为成长期的两个阶段区分为I、II两个时期进行分别研究。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和指引,某研究领域相关论文关键词的分布频次与特征,能显示该领域研究的总体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脉络与方向、重点与热点等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情报学报》2006年第2期。。因此,通过对2601篇消费者研究论文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和聚类分析,除去综述类文献,我国当代消费者研究主要汇聚在以下六大分支领域:消费者行为(542篇、占20.8%)、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相关研究(520篇、占20.0%)、消费者心理(433篇,占16.6%)、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308篇、占11.8%)、消费经济(275篇,占10.6%)和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257篇、占9.9%)。此外,消费哲学、消费社会学和消费者研究方法等文献也占有一定比例(如表2所示)。

(一)萌芽期(1979-1992)

1.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萌芽期,消费者权益问题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位列研究内容分类的榜首。研究核心为消费者保护策略和相关法律法规两方面(如表3)。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策略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首先直接呼吁重视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有些文献标题中直接包含“要(必须)维护(照顾)消费者利益”的字样,代表性研究者有:尹世杰、丁世和等。其次,范家甫、王树林和肖经建等人对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原因和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法律法规制度研究方面,李景禧、史际春和国世平等人不仅呼吁尽快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并论述了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相关原则和建议。同时,刘南昌等人大量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泰国等国外消费者保护立法实践,并阐述了对我国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消费者心理研究

消费者心理研究排在萌芽期研究内容分类的第二名。心理动机是本阶段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其他各细分主题的文献较少(如表4)。

消费者心理研究始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起到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消费者研究正名的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者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者基本停留在对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和规律的描述阶段,代表性研究者有:果洪迟、易昌泰和华光彦等。

在消费者心理研究核心领域――心理动机研究方面,基本以消费者分类研究为主。郎宝书描述了购买动机中的主要心理现象(求实、求安、求廉、喜新、趋美、仿效)和影响购买动机的因素(商品本身特性、外界信息环境、消费者自身特征)

郎宝书:《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现代财经》1982年第3期。

。研究者们还通过购买动机的研究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马小冈和王玲玲分别论述了男性、女性、老人和青年四种类型消费者的七种购买动机(理智性、冲动性、生存性、被迫性、习惯性、时髦性和诱发性)和三种消费心理(节俭性、时宜性和制约性)

马小冈、王玲玲:《谈谈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消费心理》,《商业研究》1983年第5期。

。李良知则将消费者的动机分为三类:理智型、感情型和惠顾型,并将消费者划分为友好型、急躁型、冷静型、推宕型、犹豫型和周密型六类

李良知:《消费者购买动机初探》,《外国经济与管理》1984年第11期。

3.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萌芽期的第三大研究领域,主要可分为综合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和消费行为过程研究三类(如表4)。

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是萌芽期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核心领域。闵建署、胡钟京和伊志宏等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了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动机、知觉、学习和态度等心理因素;职业、年龄、生命周期和生活方式等个人因素;参照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社会阶层等社会因素;文化、亚文化等文化因素;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商品陈设的微观环境、购物中心的规模、类型和距居住地的距离等地理环境因素,等等。

消费行为过程研究方面,主要分析了决策与选择过程、行为模式和购后行为研究三个方面。杨锡勇、苏亚民、刘方和张少龙等对消费者的决策和选择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杨锡勇的消费者购买过程分析结论较具普遍意义,他将购买过程分为问题认识、信息搜索、选择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价五个步骤

杨锡勇:《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分析》,《财贸研究》1990年第5期。

。关于消费者行为模式,季远着重论述了消费者的学习模式,他认为“消费者学习模式=消费过去的经验+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搜集+消费者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消费者对商品的比较和评价+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季远:《略论消费者学习模式》,《北京工商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4.消费者经济理论研究

本文中的消费经济理论研究主要指由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理论延伸而来的相关消费者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领域研究主要涉及消费力概念、效用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消费信用理论等。其中,王美涵、易然和袁培树等人关于“消费力”概念的争辩文章构成了该阶段消费理论研究的热点。论争开始于1980年,约历时五年。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涉及消费结构、消费模型、需求与供给、消费者剩余、价格问题、消费者承受问题、消费趋势、经济制度与消费行为关系等问题研究。

5.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

在营销理论方面,1984年“市场经济为辅”政策确立以后,研究者们才逐步关注由

消费者构成的市场的研究。因此,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1985年以后。市场细分理论是萌芽期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励瑞云和吴建安等人着重分析了市场细分理论在市场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具体的细分标准、原则和策略。在营销策略方面,马某超、陈文生和晁钢令等主要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相应的销售技巧。在营销理念方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逐渐清晰。

萌芽期,我国的消费者研究处于一个大量引介国外理论和方法的阶段,共有文献322篇,23篇/年。1985年以前每年文献量较少,随着《中国消费者报》和《消费经济》(1985-)杂志相继创刊,为中国消费者问题研讨开辟了专属学术园地,之后,文献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稳定(如表1)。各领域研究的共同特征为:概述性综合研究多,细分领域研究少;国外引介性研究多,国内具体问题分析少;表象问题描述多,解决对策深入分析少;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学术问题探讨还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如学术概念前以“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作为限定区分的现象较为常见。各研究领域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研究合法性论证与确立的过程。尽管本阶段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消费者研究框架,但在将国外理论本土化实践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在推进消费者保护组织化和法制化进程方面成果显著。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值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故市场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对消费经济理论探讨以及以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为据的营销理论和策略分析等均居于权益类研究之后。

(二)成长Ⅰ期(1993-2001)

1.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在成长I期,该领域研究仍居研究内容分类首位。与萌芽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呼吁、探索和引介等初级研究有所不同,本阶段的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入,较为偏重系统的保护策略研究,并在消费者保护法制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现实需要和学界倡导的双重力量促使下,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终于面世了,它标志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正式进入了法制轨道,也意味着我国消费者保护工作取得了质的突破。随后,许思奇和涂昌波等人就进一步构筑和完善我国消费者法律保护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均有明显进展,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在消费者教育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进一步对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与其他研究领域相仿,同样有一些研究者对国外消费者教育实践情况进行了引鉴。在消费者运动研究方面,曾坤生、洪兵、李伍荣等人就我国消费者运动兴起的原因、大众传媒和政府在消费者运动中的角色和职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消费者组织研究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完善我国消费者组织和更好地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等问题。

2.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

随着199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全面展开,市场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企业对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成长I期,与消费者相关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跃居内容排名的第二位,研究核心为基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市场营销策略。其中,基于消费者需求和满意心理的营销策略研究成果较多。在行为与营销策略研究方面,关于消费者忠诚与营销策略的研究较为突出。此外,吴丽珍、郑琦和袁炎等人还着重分析了市场细分理论和生活方式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其中,市场细分理论具体应用研究又分为:人口学应用与营销策略研究和基于年龄标准的青少年、青年、中青年、老年等消费群体营销策略研究两大类。

3.消费经济理论研究

对消费者研究现实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消费者经济理论研究探索。所涉研究领域比较稳定,与萌芽阶段基本相同,但研究层次更为深入。代表性研究者有:尹世杰、袁志刚和施祖辉等。

4.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成长I期的第四大研究领域,其中综合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和消费行为过程研究仍为该领域的三大研究重点(如表4)。

在综合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杨锐、卫兴华、李颖等人探究了体制转换时期消费

者行为的特征、变化和趋势等。在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与萌芽期以消费者个体为核心的影响因素探析路径明显不同的是,成长I期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外界因素为主。如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等文化因素;地理、空间等环境因素,品牌、价格等产品因素,代表性研究者有:司金銮、王海忠和李东进等。在消费行为过程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仍旧分布在决策与选择过程、行为模式和购后行为研究三个方面,代表性研究者有:司金銮、王高和黄维梁等。

5.消费者心理研究

成长Ⅰ期消费者心理研究重点领域有心理动机、态度和知觉三个分支(如表4)。在心理动机研究方面,李立红、赵曙明和孙元明等探讨了消费者的动机类型、以及消费者需要、需求、意向、意愿和预期等问题。在消费者态度研究方面,黄沛、王海忠、唐庄菊等分析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偏好和满意/不满意等心理。在心理知觉研究方面,符国群等分析了感知、认知和注意等消费者心理。

成长I期,我国消费者研究处于一个西方消费者研究理论和方法全面引进,并与本土实践充分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共有文献542篇,约60篇/年,年平均文献量约为萌芽期的3倍。研究的基本特征:从萌芽期概述性研究为主的特征逐步向细化的方向发展。但研究重点比较分散,且就单个理论而言,研究还不够丰富和深入。但本阶段研究有两项不容忽视的突破: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使消费者权益保护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二是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直接推进了大规模、规范化的消费者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中的应用和普及。

从1993-2001年的成长I期,亦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初期,因各方面制度仍不完善,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仍旧突出,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再次成为热点和重点。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营销意识逐步增强,业界和学界均开始强调消费者的核心地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研究大量涌现,使得该领域文献量排名由第5位上升至第2位。但关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仍处于引进和本土化阶段。此外,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关于网络消费者的研究已初露端倪。

(三)成长Ⅱ期(2002-2009)

1. 消费者行为研究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成长II期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其中,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和行为过程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如表4)。

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阶段研究主要围绕内因和外因两大层面展开。内因指与消费者自身相关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理、性格、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和生活方式等,代表性研究者有:张红霞、左洪亮和张梦霞等。外因主要是指消费者个体以外的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指产品、市场环境、营销策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代表性研究者有:李晋锋、王海忠、刘世雄等。其中,在产品维度,符国群、庄贵军、于坤章等人主要从价格、品牌和原产地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

在消费者行为过程研究方面,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决策、信息处理、购买与选择和购后行为研究四类(如表4)。(1)关于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研究者主要进行了不同情景、不同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对象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考虑集、模型、特点和过程等研究。其中,考虑集理论是本阶段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的重要突破,代表性研究者为王晓玉和晁钢。(2)关于信息处理行为的研究是成长II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热点研究领域,议题主要涉及信息搜寻努力影响因素、过程、模型等,核心研究者为李东进。(3)关于消费者购买与选择行为的研究,可分为传统型议题和特色议题两大类。传统型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领域展开:消费行为的心理、文化和品牌营销策略等影响因素,行为模型、行为成本、重购行为和转换行为,以及普遍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等,代表性研究者有:宋思根、张梦霞和李东进等。特色议题主要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国情特色的研究选题,如绿色消费、原产地偏好、理性购假和冲动性购买等,代表性研究者有:符国群、吴坚、谢庆红和张剑渝等。(4)关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研究,主要议题为消费者满意/忠诚和不满意/后悔-抱怨心理行为过程和影响因素。其中,后悔与抱怨是购后行为研究的一个焦点议题,代表性研究者有:李芳芳、周庭锐和王照国等。

2.消费者心理研究

在成长II期,消费者心理研究也是文献增长较快的研究领域,由第5位上升至第2位。各类主题均有显著增长,且各类别之间的均衡性略有提高(见表4)。其中,态度、知觉和影响因素分支研究增幅较大。

在心理态度研究方面,可分为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研究两大类。具体态度研究议题主要聚焦在满意、偏好、信任等三个领域。在具体态度研究领域,以消费满意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符国群、涂荣庭、董大海等人深入展开了对消费者满意度理论、满意与否的缘由探讨、满意度测评指标和消费者满意模型分析。

在心理知觉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感知或认知研究领域,尤其对风险、安全、公平和新概念等方面的感知/认知研究所占比重较大。在新概念的感知方面,黄季、杨晓燕、曾寅初等人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绿色食品等概念认知程度和购买意愿。另一个重要的认知研究领域是消费者自我认知,曾德明、章燕、吕筱萍等人分析了自我概念与消费选择的关系和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两个方面。

在消费者心理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文献较多集中在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两个领域。董大海、王守中和田阳等人分别从过程、绿色认证、公司形象等角度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王丽芳、董亚妮和高杰等人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产品伤害危机、不同来源国等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3.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

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际互联网,对消费者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高速发展的成长II期得以显现。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为消费者理论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对象,也为消费者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本阶段,围绕网络应用展开的消费者研究文献达240篇。研究主题非常广泛,涵盖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营销策略等,其中,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是核心领域。

基于网络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议题有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新特点、网络消费行为模型、网上信息搜寻行为、网上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等,代表性研究者有:刘立、琚春华和刘枚莲等。其中,李念武、柴海燕和孙春华等人专门探讨了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基于网络的消费者心理研究,研究议题较为集中,主要有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购物意向的影响因素和模型、信任问题、风险感知和网络口碑研究等。其中,尤以信任问题研究为众,共计34篇,占45.3%。从议题的分布情况看,该领域信任与风险热点研究与网络购物环境的虚拟性特征密切相关,而口碑传播研究的兴起亦与网络用户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便捷性不无关系。当前,网络消费者的信任问题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初始信任问题上,而持续信任问题则次之,代表性研究者有:鲁耀斌、何莉、王沁、王守中、王学东和李志宏等。

4.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策略研究

成长Ⅱ期,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与策略研究虽然排名由第2位下降至第4位,但所占比重仅略微下降(从13.8%降至12.3%),仍不失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阶段,主要形成了以品牌理论为支撑的营销理论和策略基本研究格局;市场细分理论仍旧是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体验营销是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基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内部因素与基于广告和产品价格等外界因素的营销策略分析是本阶段的重点研究领域。此外,成长II期营销策略研究层次比前两阶段明显深入,出现了较多基于消费者需求、满意等具体心理或忠诚、转换和敏感等具体行为的营销策略研究。

5.消费者权益及其相关研究

在成长II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略有增长,但比重大幅下降,由上一阶段的34.9%降到12.1%,同时,在同期文献量排名中由第一位降至第四位。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壮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进入了法制化、组织化、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轨道;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消费者教育活动的有序展开,消费者权益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有所加强。因而,在此背景下,消费者权益研究也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地调整研究重点,并逐步趋于稳定。

在成长II期,消费者权益研究领域在议题细化方面有显著的突破。首先表现在对各具体消费领域中消费者权益和保护的探讨方面。其次,在消费者群体层次方面,展开了对农村消费者权益及保护的研究。第三,针对特定环境下消费者权益和保护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网络媒体环境下展开的相关研究较多,共有文献35篇。第四,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消费者权利意识的提高,知情权成为成长II期中消费者权益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一方面,研究者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了探析,另一方面,研究者积极探索知情权内涵、获取方法和保护途径等。最后,在国外相关研究经验引介方面也更为具体,如《欧盟货物自由流动与消费者保护》、《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督察机制及其对消费者的保护》和《德国的消费者撤回权制度》等。

在成长Ⅱ期,我国消费者研究处于一个系统构建和融合创新阶段,各个领域基本完成了理论和方法引进及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其基本研究特征为:年度文献增长量显著加快,8年累积达到1737篇,年均篇数达到217篇。研究视角和议题更加多元化,且继续朝理论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单个理论展开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新增了少量消费哲学和消费社会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向。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研究比重显著下降至53.5%。同时,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比例大幅上升,尤其在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两个研究领域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法使用率达到50.1%,而在成长I期使用率仅为17.7%。其中,在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比例。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小组、在线调查等研究成果陆续出现。网络也为消费者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如在线调查、虚拟民族志、热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然而,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三个阶段均存在一个共性的缺陷:即欠缺均衡性。主要表现为重城市消费者研究,轻农村消费者研究;在城市消费者研究中,又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分析;在性别方面,则表现为重女轻男。

在成长Ⅱ期,我国消费者研究不但在文献量增长、内容深化和方法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在研究架构方面也实现了重大跃迁:研究重心回归到西方传统消费者研究核心领域――即以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分析为支撑的消费者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趋于稳定,但比重大幅下降;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异军突起。到本阶段末期,我国消费者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与发达国家的时差日益缩小,几近持平。可以说,我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消费者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结 语

本文以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分析方法验证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至今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纵观我国浓缩式的消费者研究发展历程,它经历了一个西方消费者研究理论与方法引进与本土实践融合发展的过程。历经三十多年的演进,如今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架构:以消费经济理论为渊源;以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研究为理论主线;以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为理论双核;以营销策略为理论应用平台;以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研究为趋向。因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迁主导着消费者研究主题的变化,故不同理论分支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同步,其研究成果也并不均衡,如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心理、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较为丰硕(如表3、4所示)。而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消费经济理论等还有待深入开展。同时,互联网作为全新环境变量被引入消费者研究,并与其他基础分支领域相互结合,为消费者研究提供了全新动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领域,亦将推动相关分支领域的新一轮理论创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ory Structure

of Chinese Consumers Study

Dai Lina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growth law theory of D.S.Pric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nese consumers study. After a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first stage is 1979-1992, the second is 1993-2001, and the third is 2002-2009.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structure of Chinese consumers study. It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structure consist of six main parts.

Keywords: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听觉识别;品牌传播;品牌识别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49-02

一、研究背景

品牌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在“全球扁平化”的商业竞争中日益凸显重要作用。工业时代的传统营销理论正转向后工业时代的体验营销。新媒体的出现,愈发加速了品牌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视觉传达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听觉识别却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建立了更为有效的渠道,并高度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的态度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品牌更深刻的内涵,对品牌传播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文试通过吸纳国内外在听觉识别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阐述其在企业识别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心理学、听觉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深入剖析听觉识别之品牌形象及品牌文化的重要性,梳理品牌声音将要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而尝试性地对品牌听觉识别的构建提以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阅读大量文献,包括消费者行为学、听觉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著作,听觉识别相关的前沿动态介绍及最新理论研究文章等等。

(二)内容分析法

选取经典品牌的声音案例,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听觉识别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机理。

(三)比较分析法

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对视觉识别与听觉识别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听觉识别系统建立的可能性与前瞻性。

四、研究综述概况

本文针对品牌听觉识别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反映该理论的研究状况。其基本理论前提是,采用心理学和品牌学方法论,将听觉识别作为一种基于品牌形象的存在介质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品牌听觉识别的新视野。本文主要以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和EBSCO host两个国际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使用了关键词“Sound Identity”进行文献搜寻。在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数据库中搜到27篇,从中选取近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4篇;在EBSCO host数据库中搜到196篇,从中选取近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58篇。这62篇文章均以听觉识别为主题,本人将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按照主题域状况,对这些论文进行理论分析,概括出近年来品牌听觉识别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五、主题域分析

从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来看,本人将这些论文分为:听觉识别构建与企业文化的初步研究、广告音乐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探究以及专业学科分类研究三个方面。

(一)听觉识别构建与企业文化研究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是数量上的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是质量上的竞争,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则是文化上的竞争,而企业文化的建立离不开企业形象的建立,听觉识别亟待构建。(此领域论文有19篇)

听觉识别在与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的企业CI系统构建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者以及业界都已对其显示了足够的重视。Fordon Ann E的Sound Identities《听觉识别》与Gluck Robert J的Sounds of a commun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active Art《社区声音:识别与互动艺术》均有详细描述。

(二)广告音乐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探究

此领域在听觉形象的研究中占有43%的比重,可见国内外学者基本对广告音乐对于品牌建设的强势作用取得肯定。(此领域论文有26篇)

1.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声学专家John Brown在其著作Music Acoustics中,将声音定义为“可以听到的某种东西”。它通过响度、音色、音高三要素的巧妙组合,承载了极其丰富的信息。[1]在树立形象的过程中,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特殊影响。Robot Ary在Brand Value for music《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中阐述,广告音乐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特性决定了其代表商品品牌价值的特殊必要性。无论它采用的是简单的“表音符号”[2], 还是特殊的“歌曲”方式,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并非根据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反映其自身的客观意义。

2.广告音乐的音色设置对于消费者的影响。Capps Brooke在More than just jingles:One shop uses sound to give brands voices《不仅仅是铃声:一个商店选用声音来赋予品牌生命》中阐述:铃声带给消费者清脆、亲近之情感,人们在一天疲倦的工作之后可以尽享它所携有的美好感受。例如全球耳熟能详的《Jingle Bells》,单纯的音色就赋以人愉悦之美。丹麦一著名公司的总裁Mr. Rupp提到:“We all have ears, but most brands don't have voices。”当Intel的四个单音在电视广告上频频亮相时,消费者从此再也无法对其忘怀。

3.广告音乐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Joyce Kurpiers在Reality by design: Advertising Image, Music and Sound Design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设计的灵感:广告形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文化中的角色》中讲到,受众在接触广告信息时会产生信息加工的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ation)[3]。这一点通常由受众介入的程度来衡量,介入越深则心理动机越强烈。例如,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Classical Bird)在接触音响广告时,由于对音响器材有兴趣,自然会积极地以自己的经验衡量广告中的各种信息, 但对于一些受众对其作用尚不十分清晰的产品,则需要通过广告中,音乐等形式因素拉近受众与产品的距离,以广告的外在形式因素来加深受众的感性诉求,即受众因为对音乐、画面等形式因素的熟悉与喜爱,而对广告产品产生兴趣动机。在这里,音乐等形式因素有效充当了受众认知与学习的桥梁, 进而增强受众对产品的购买动机。

(三)专业学科分类研究

听觉识别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在各种类型研究中,符号学、心理学与消费者行为学这三方面的学科占据所有学科的79%之多。

1.符号学层面。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的论文有7篇,其中又以近六年的文章居多。Philip H. Pollock在A measure of the Multiple self states Model of Identity disturbance in Cognitive Analytic Therapy《听觉识别模型在认知分析治疗中的自我表述性》中描述――(1)不同的能指可以表达同样的所指。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公司的形象标识,可用英文表达,汉字表达或者可口的经典瓶身都指向同一个所指――饮料产品可口可乐。这些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不同的刺激感受的物质媒介都有一个唯一的和固定的所指。[4](2)同一个能指系统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所指含义。比如早期的可口可乐是作为一种药品来推向市场的,用来治疗头痛(Relieve Pain)。在那个年代,当听到“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时,人们会联系起它的药用功效,也就是该符号的所指意义。而当下这种饮料赋予的含义是年轻活力(Young Forever)。这种对同一个符号能指――饮料可口可乐经广告作用后在不同年代形成了不同的所指含义。

2.心理学层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有5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一项信息传达的总效果二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38%的声音即指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等声音特性,55%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形体语言。Alain C, McDonald KL, Kovacevic N, McIntosh AR, Cerebral Cortex的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auditory “what” and “where” working memory《对于听觉识别中介质及渠道的记忆时空分析》与Argo JJ的 The sound of brands《声音品牌化》中均有相关表达,声音形象可以引发“通感”(Synaesthesia)的效果,这种声音形象可以不依赖视觉形象而独立发挥作用。

3.消费者行为学层面。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有3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Elizabeth Burlingame, Harvey M. Sussman, Ronald B. Gillam, Jessica F. Hay在An Investigation of Speech Percep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on a Continuum of Formant Transition Duration《对一个连续的共振峰过渡期的长短调查与特定言语儿童的语言感知》中提到:许多孩子选择麦当劳食物庆生,用“Auntie Mc Donald”扮演女主人,欣赏I’mlovin’ it的歌曲,它已成为消费的偏好模式。另外,英国的一项实地研究探索了音乐节拍(Music Beat)对实际和感知的就餐时间、支出餐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播放慢速音乐时,英国消费者就餐的时间要比播放快速音乐长得多,并且慢的节拍增加了消费者在餐馆里的饮食消费。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本人试得出以下结论:

1.听觉识别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现在情况有所好转。听觉识别的研究出现在近10年内,尤其是近5年来,作为企业文化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

2.主题域方面,广告音乐对品牌塑造的研究是热点。

3.在对国外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国外学者大多会从访谈与实验的可操作层面来剖析声音的内涵,用第一手资料来把握其动向。

4.在对品牌听觉识别的现状及愿景研究中,多以IT行业及餐饮行业的知名品牌案例研究居多。

5.当今,美澳学者对听觉识别的研究独占鳌头。然而,纵观国内外,听觉识别尚未形成鲜明体系,其前景不可估量。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听觉识别的建立有利于重建企业文化,增强产品竞争力,并且有利于企业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则可以更加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最后借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话:声音是对整个世界的‘摹仿’,是世界的‘副本’――这一事实的真实性极其深刻、无可置疑,而且着实令人惊讶:每个人都能在瞬息之间领会到它。

参考文献:

[1] 约翰•布朗.音乐声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Joyce Kurpiers.Reality by design: Advertising Image, Music and Sound Design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Duke University. June, 2009.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赫茨伯格“双因素论”原是就管理问题而提出,但在广告及营销领域的消费者动机方面.其价值并未受到重视。本文旨在强调它的广告学研究意义。广告传播在诱导消费者动机时.应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同时不可对双因素的任何一方有所偏废,并注意适当的搭配与组合。

著名心理学、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kult 1.ewin)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在广告传播(或称广告宣传)领域,当探讨受众(或消费者)动机时,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和弗洛伊德(sigmud freud)的“潜意识理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类基于人类本质特性的理论虽未经过严密的实证,但却因其实用性而成为研究消费者动机的主导理论。

马斯洛理论对广告传播的贡献在于使人们认识到,消费者动机存在着由低到高的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需要一旦满足,就趋向于更高一层的需要,广告传播者在唤起消费者动机时应有的放矢,随时而变;弗洛伊德理论则揭示了消费者潜在的、不甚明了的动机,借以提醒广告传播者不可忽视对消费者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动机的激发,增强宣传的含蓄性、暗示性。前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消费者动机,而后者则说明动机的潜藏性。理论虽不是直接就广告传播问题提出,但研究者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然而,西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论也难免殊途同归。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 zberg)提出的“双因素论”可以说也是动机理论,然而它在广告、市场营销领域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如前两者。它虽是基于管理问题而提出的,但仔细辩析,对于研究广告传播问题也颇有价值,而且与前述两论的旨趣稍有不同。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即“激励一保健理论”首先出现于50年代末,并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赫茨伯格对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推理,归纳了有关造成工作满意和不满意因素的员工报告,而后提出了该理论。他曾对心理健康颇有研究,注意到心理疾病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对立面,他把这一发现运用到组织活动中,认为工作满意度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工作“不”满意不仅仅是工作满意的对立面。赫茨伯格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有一组工作特点能够使员工感到快乐和满意;另外一组特点则会使员工感到不满和不快。他用“动因”或“激励因素”来表示员工满意和快乐的工作因素;用“保健因素”来表示员工免于感到不满或不快的工作因素。他最初的研究引出了一连串激励与保健因素。在激励因素一类中,包括责任、成就、认可、挑战性的工作及在组织中的提升。他认为,如果某项工作具备这些因素,个人会对这项工作感到快乐和满意。保健因素一类则包括了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公司政策及管理技术水平。并且认为,缺乏这些因素将导致员工感到不快和不满。这就是“双因素论”的基本观点。

从管理或组织传播角度来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与马斯洛理论一样,属人际关系学派。与以往的古典组织理论不同,‘.人际关系理论家强烈反对把个人看作可预测的组织里一个能够随意替换、只受经济因素驱使的齿轮。相反,这些人际关系理论不约而同地把员工看作需要关心、社会互动和个人成就的个人。人际关系理论描绘出的员工不仅是为经济所得所驱动,而且也为满足这些较高层次需要的欲望所驱动”。马斯洛从总体上分析了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指出动机的层次性与趋向性,而赫茨伯格则具体指出在工作过程中、组织单位中,哪些是积极的满意因素,哪些是消极的满意因素,他们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只存在一类因素,但最根本的动力是那些最积极的因素—激励因素。

不论是组织单位中成员的行为动机,还是广告传播及营销过程中的受众(或消费者)动机,其中的共性在于都是人的动机。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发现‘’双因素论”对广告传播、市场营销同样具有一定意义。市场营销学专家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营销管理》一书中就利用“双因素论”(科特勒称之为“不满意因素”和“满意因素”与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当)对消费者动机作出解释。他举例说明消费者拉里在购买苹果牌计算机时的情况:“假使苹果牌计算机不附有保单,也许就是一个不满意因素。拉里喜欢的产品要有保单。然而,即使有了产品保单,也还不能断定它就是购买产品的满意因素或激励因素。因为保单并非是拉里对苹果牌计算机真正满意的本质因素。而苹果计算机那漂亮的色彩图案也许是个满意因素,能增强拉里对它的兴趣。”就此事例,科特勒指出,“双因素论”有两层意义:‘一是销售商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影响购买者的各种不满意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不符合要求的使用训练手册和不好的产品维修服务政策。尽管这些事情对计算机的出售不起促进作用,但却会起影响出售的作用。二是指在计算机市场上,生产厂商要仔细识别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各种主要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并对此深加研究。可见在营销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激励消费者动机的因素。科特勒注意到了促进消费者行动的各种因素,并对之有所区分,而且意在强调满意因素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科特勒是为数不多的将“双因素论”用于说明消费者动机的学者,对我们在广告、市场营销领域借鉴“双因素论”很有启发。

其实,在广告传播及营销过程中,激励消费者的因素并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保单和色彩图案之类,往往存在着众多因素,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动机。从消费者生理角度看,有生存动机、安全动机和繁衍动机等;从消费者个体心理角度看,有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等;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有求实动机、求新动机、求美动机、求廉动机、求名动机、求同动机和求异动机等。那么,如何区分其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何者为其根本动因?这其实很难一句话说清楚,因为消费者并非铁板一块,其动机可以说千差万别,只有在一项促销活动之前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作具体分析从而确定。而在分析过程中,‘’双因素论”关键在于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思路,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将消费者的需求动机“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利于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在广告传播中强化那些真正的激励因素。

然而,从纷繁复杂的需求及动机中,我们是否能看到大体一致的趋势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收人增加,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肯定会发生变化。当今消费者动机较之以往多重视质量、价格、优惠甚至服务的承诺,已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消费动机的信念化、精神化甚至符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或者说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已从偏重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物质实体性承诺转向广告及产品带来的心理满足上,而且其中的非理性成分明显增加。前述科特勒所举事例中,消费者拉里在双因素中,更看重产品的色彩图案,已说明了一些问题。当然,这只是就总体趋势而言。关于消费者真正的动机,另一位心理学家帕卡德(vance pakard)的见解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帕卡德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推销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消费者的行动常是非逻辑、非理性的。在《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他列举了消费者的八种心理需要,即安全感、价值感、自我满足感、情爱感、力量感、创造欲、根基感和不朽感。它们是消费者认同、购买商品的重要内在驱动力。环视当今消费行为实际,我们不难找到可供佐证的实例。这恐怕是消费动机带有趋势性的、共性的方面,尽管它有时不易被我们一眼看出。甚至不妨说在目前的消费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消费动机上人性的回归。

广告大师奥格威(david ogilvy)关于短期促销与品形象关系的观点也可以说明问题。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写道:..致力在广告上树立明确突出性格品牌形象的厂商会在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占有率和利润。同样,目光短浅、只会抽挪广告费搞促销活动的机会主义厂商往往正是处境拮据的人。”他还引用一位公司经理的话说:“销售是生产价值和广告的函数。促销产生的只不过是销售曲线上的一个靠不住的点。”,因而特别是对于塑造高档次产品的品牌形象来说,“经常不断地使用削价促销会降低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总是打折扣出售的东西会是好东西吗?关于“促销”,奥格威在这里的意思是依靠企业的一部分资金投人开展的能使消费者从速购买的优惠性活动,比如打折、让利、附赠、抽奖等等。他意在说明,一个想长期获利的企业在广告宣传上投人关注最多的应是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可以带给消费者信任感、满足感、价值感等,这些因素不妨说就是赫茨伯格双因素说的激励因素,它的激励价值从根本上说超越了那些小恩小惠式的促销让利,不妨说这些促销让利只是保健因素。

结合“双因素论”,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到这一点极为重要。首先,它有助于改变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的单纯推销的观念。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开拓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长期的品牌优势,寄望于短期的促销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广告活动中的物质实体性的促销手段固然重要,而满足消费者潜藏于内心的、不自觉的欲望,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的持久忠诚则更为重要。其次,认识到这一点对改进现有的广告传播内容也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在广告表现上将“人文关怀”提升到新的层次,挖掘出新的动机因素。

然而回过头来,我们也要看到,广告及产品之于消费者不是仅靠心理满足来‘.充饥”的“画饼”。消费者生活在充满物质利益的世界中,而不仅仅生活在包括广告在内的传播所造成的虚幻满足中。人类的基本物质需要应尽力去满足,物质利益的追求将伴随人类始终。正如工人需要更高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

一样,通过广告向消费者许诺实惠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类“保健因素”是通往那些“激励因素”的必经之地,不可将其隔断,不可作绝对化的理解。“工作不满意不仅仅是工作满意的对立面”,同样,广告给消费者提供的优惠性条件一类‘’不满意因素”(确切地说是“免于不满意因素”)并非与深层的精神、心理满足一类的“满意因素”势如水火。因而我们可以说,在广告传播活动中,为了激励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传播者提供双因素乃是最佳选择,两者不可偏废。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产品因种类不同产生的不同的消费动机特点,在设计诱导因素时应该有所取舍。更何况,广告传播的自身规律也告诉我们,广告的诉求点、承诺应该单一、集中,广告表现应该简约、明了。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广告传播内容包含过多的各类激励因素,而只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与组合。这样一来,广告传播者深人调查研究,详尽地占有动态的消费动机资料并对之进行双因素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在广告策划、创意之前就有了更多基本稳定的、可以参考的资料,就能使广告在寻找消费者动机方面变得更为主动。

我们也不得不指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并非完美无缺。它的主要问题在偏重于实证的学者看来,是对双因素中何者为保健因素,何者为激励因素,多是站在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立场上的理论假设,缺乏实证方法的检验。不过,“虽然激励一一保健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样缺乏科学证明,但这并没有动摇管理者对它的热情。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教学提高;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21-02

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设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够利用它们来解决经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是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将以计量经济学案例―对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为例,从实证项目的计量经济研究的一般范式:选题、文献回顾与评述、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课程论文的写作,以及该课程计量经济模型构建分析和技术等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学生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选题

开展实证项目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即确定“怎么开始,亦或如何开始”的问题。选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一般而言,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是在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中选题感兴趣的具体题目。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是对拟研究问题的一个总框架或总领域的确定,后者是要明晰一个具体的、真正的研究问题。当然,研究领域的确定要依据我们所学专业,亦或结合在诸多经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来确定拟研究的科学领域。在对课程论文选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重点选择我们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给予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具体化的问题,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无物的问题。第二,明确研究范围。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宏观领域,也可以从微观层面来探讨。第三,题目的选择不应太大。我们应综合考虑实证项目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如:个人理论水平层次、数据可获得性、完成项目或课题的人力资源、物质成本及时间条件等。作为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不能选得过大而无重点,否则工作量太大,建议选择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小题目”。第四,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及研究的基础,若不能获得具体的观测变量数据,将无法进行具体的计量研究。另外,选题过程中也应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如图书、报刊、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等。有效利用资料和文献,可避免做已有学者已做过的学术研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从中发现自己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文献综述和回顾是研究论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会将文献综述部分作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个课程论文结构上的连贯性。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模型设定。课程论文研究题目选定之后,就要考虑模型的设定和建立问题。一般来说,模型优良的判别标准有:第一,构建模型的基本准则与所得数据表现的现实相统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构建应与经济理论一致。第三,构建的模型需要外生变量构成回归变量,且构建模型中含有明确因果关系。第四,参数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模型必须具有对数据的代表性和优良的拟合性。第六,模型应具有尽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简洁性。设定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其选择的依据要根据研究目的,以经济理论为指导,抓住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特征,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对所选变量进行取舍并加以检验,以确保避免对变量设定的误差。当变量选择好之后,就要对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进行设定,使所设定的变量间函数形式能够体现变量间的基本关系。

2.数据收集与处理。在计量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包括:统计年鉴数据、对外公报、实地调查数据和人为构造数据。可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主要有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和虚拟变量数据。如何取得用于实际计量的适合的样本数据,是计量经济研究成败的关键。计量经济研究中所用数据,要力求真实、可靠、完整,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所估计参数的可靠性,对明显失真的数据,应当予以剔除。收集数据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先处理,可进行一些初步查验与分析,这样可得到调查数据的统计特征。

三、计量经济分析

当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确定之后,就可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广义差分法、工具变量等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接着,还需要进行模型检验,主要从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模型预测等方面进行。此外还有模型诊断性检验,主要包括变量检验、残差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模型检验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个阶段的检验需要大量地判断和验证,不同学者使用的检验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要避免在没有对模型进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仓促地下结论,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最后,利用我们选取的统计量数值对诸多模型的优劣程度做出判断。经过检验和调整后的估计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着就要对模型所提供的数量信息做具体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可能是经济预测、结构分析、政策评价或验证理论。对实证分析结果做出说明:如回归系数正负符号、大小、经济意义、检验结果解释、不同估计方法的差异性等角度。

四、课程论文范例

1.题目: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2.前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农产品消费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转基因食品等认知、支付意愿和购买行为的研究,且成果颇丰。区域特色农产品极具浓厚的地域特性,它们在生产后被营销到当地,会发生如何的意义?与当地消费者的互动如何?这成为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对郑州市240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

3.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我们以面谈形式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调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进行预调查,并于2012年1~3月进行了正式、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和购买等内容,获得240份有效问卷。根据所调查数据,对消费者基本情况统计。

4.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了解渠道、购买及目的、消费者对新疆库尔勒香梨的鉴别、质量安全性和价格水平的评价。

5.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别表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均收入、对健康的关注、对原产地的关注、销售推广介绍、亲朋好友的推荐、个人喜好、对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和对价格的评价,μ表示随机扰动项。本研究拟采用二元逻辑斯谛(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回归模型可表述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为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Y0没有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b0为常数项,bi是Xi的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6.结果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本研究构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预测,而是定量分析与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故在回归处理过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归结果略)。

主要研究结论:影响消费者购买主要显著性变量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对原产地关注、销售推介、个人喜好和价格水平评价等7个因素,另外可知它们的显著性水平不尽相同。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描述统计部分),进一步可知:新疆特色农产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相比较而言,新疆库尔勒香梨和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

本文通过实际经济活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作为教学案例,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具体操作和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讲解理论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一般范式对实际实证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让学生完成较高质量、有数据及数学模型支撑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并达到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学生计量经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马述忠,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40-45.

[6]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13-121.

[7]钟甫宁,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2008,7(3):1062-1078.

[8]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 郴州市 经营 管理

一、前言

健身俱乐部最早在美国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结合郴州市的经济情况和目前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寻找适合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调查了时尚空间、嘉年华、传奇健身、九天国际四家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4人、教练员25人及消费者150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人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硕士论文4篇,学术期刊15篇,论坛周刊1篇,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

针对消费者发放了150份问卷,收回145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回收率88%;健身俱乐部经营者4份,收回4份,有效问卷4份,回收率100%;教练员25份,收回25份,回收率100%。回收后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大于0.80,P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数据利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分析

1.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项目

表1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开设的项目统计表

注:“1”表示开设本项目,“0”表示没有开设本项目

2.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教练员调查

表2 教练员调查统计表

(二)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消费人群及消费动机分析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调查

表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统计表

2.消费者参加锻炼的动机调查

表4 消费者的动机统计表

(三)分析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制约因素

1.讨论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

从表1、2可以得出,俱乐部经营不专业、管理不科学。教练员出身的管理者懂得经营和管理不多,而投资人出身的管理者,对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的情况不甚了解。这就使得俱乐部缺乏科学的管理和长远的规划。同时俱乐部的营销手段单一落后,只有简单的折扣和宣传广告,这都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所有的这些都是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要想长期生存下去所要做到的。

从表2看俱乐部教练员的综合能力不强、工作经验不足。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教练员普遍年轻,工作时间大部分在两年或者两年以下。虽然他们的学历高、专业知识多,但因为经验的缺少,对消费者的洞察能力不强,不能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这样让消费者感觉自己的消费不踏实,最终影响俱乐部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2.讨论郴州市健身俱乐部的消费人群及消费动机

从表3、4可以得出,消费者观念还相对落后。有些人知道健身能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但是认为花钱健身是种浪费,并未认识到去健身房健身收获到的是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有些人只是为“减肥才健身”,为“减啤酒肚而健身”,而不是“为健身而健身”。同时传统观念较深,整体思想还没有跟上时代,“重文轻武”的思想还比较严重,这样不同程度影响了市民们的消费理念,从而也制约了健身行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郴州市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但由于政府的关注度不够,没有扶持政策,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缓慢。

2.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以会员制为主,经营模式单一,巩固会员的能力差,对会员的再吸引能力不够,这主要是教练员的综合能力不强,俱乐部的服务能力有限。

3.郴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规模基本成型,但距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经营管理方面还需要创新与学习;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郴州市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大,管理人才不足,创新能力差,项目单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建议

1.郴州市政府做出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健身俱乐部发展,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健身运动中去。

2.突出俱乐部教练员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科学性。针对不同个体,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运用不同训练手段,制定有效的健身计划。

3.加强宣传树品牌形象。在社区开展免费“健身月”、“健身周”等活动以及赞助体育赛事树立形象,同时激发了人们参加健身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刁在箴,马更娣.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运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苏州市区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经营现状、教练员现状以及消费者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认识到乒乓球俱乐部的开展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推进苏州市区乒乓球俱乐部产业的发展,完善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体系,促进苏州市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乒乓球 俱乐部

苏州的群众体育运动开展较好,尤其以老少皆宜的乒乓球,参与人群最为广泛,各类乒乓球场馆和乒乓球训练团体几乎遍布每个社区。从娱乐、观赏、锻炼层面来说,乒乓球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素有我国“国球”之称,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本文通过对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调查研究,旨在为推动苏州市区乒乓球俱乐部产业的发展,完善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体系,促进苏州市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五家典型俱乐部为研究对象。以经营者、教练员、消费者、三方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围绕论文主题,就乒乓球俱乐部管理部门、经营者、消费者、教练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俱乐部在经营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2.问卷调查法

问卷分为三种,即管理者问卷、教练员问卷、消费者问卷。

3.统计法

通过SPSS16软件系统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二、分析与讨论

(一)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经营现状的分析

1.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选址的分析

针对苏州市乒乓俱乐部的选址,通过对五所俱乐部选址的调查,可见其选址一般具备以下三个l件:人流量较大;停车便利;毗邻学校。

2.苏州市乒乓球俱乐部经营规模的分析

从俱乐部经营的投资份额、场地面积、配套设备来看,本文所调查的五所乒乓俱乐部经营规模为小到中型。

3.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经营性质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所调查的苏州市区五所俱乐部中,其经营性质主要以个人独资和集体出资两种,其中集体出资的有4所,占80%,仅1所是个人独资。

4.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经营方式

经调查显示俱乐部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会员制和青少年儿童乒乓球培训两种。从5家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调查显示,俱乐部经营采用最多的方式是会员制,同过会员制的形式拉拢许多乒乓球爱好者,俱乐部的许多会员会建立起一些“QQ群”和“微信群”,俱乐部通过经常会在群里一些优惠活动以及举办各式各样有关乒乓球的活动。

5.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提供的服务

大部分乒乓球俱乐部都包含的服务项目有:培训;有偿的陪练;提供乒乓球器械;锻炼者进行理论讲授;提供沐浴。其中开元乒乓球俱乐部还会提供沐浴和乒乓杂志。俱乐部整体消费氛围较好,俱乐部服务人员态度好。

三、苏州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现状

通过表2显示,苏州市教练员普遍为男性,女性少数。所调查俱乐部中教练员18名,男性教练员有15名占教练员总人数83%,女性教练员共3名占教练员总人数16%。教练员年龄普遍年轻,30岁以下教练员共13占教练员总人数72%,30岁以上教练员共5名占教练员占教练员总人数27%。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授课方式:调查得知:教练员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单个指导为主以及集体性上课结合单个指导两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俱乐部教练员报酬情况存在的明显差异,教练员的收入主要与教练员自身的水平直接挂钩,收入较高的大多都是曾经从事过专业乒乓球训练的教练。

四、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现状

表6调查显示了在154名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中,男性有128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3%,女性有2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7%。

表7数据结果显示: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消费者在年龄上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调查所有消费者中12岁以下占有13%,13―18岁占有6%,19―39岁占有46%,40―59岁占有30%,60岁以上占有5%。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消费群体的学历情况:在调查的消费群体中,18岁以下的主要以小学生为主,占该群体81%。

表8调查显示,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职业只要以企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52%;其次是学生,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27%;下来是政府公务员,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16%;比例最少的是一些退休人员,占所调查消费者总人数的5%,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多退休老人很少有时间去锻炼,另一方面是不愿意花钱去锻炼身体,思想比较陈旧。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收入水平:据调查显示:学生进行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支出,家庭每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企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这些消费者,每月收入在6000―8000的这些人群比较多,占调查比例的84.6%,其中每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只有4.4%,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调查比例的11%。

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从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市乒乓球锻炼者在俱乐部进行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动机有以下几点(1)强身健体,所占比重为97.0%;(2)消遣娱乐,所占比重为82.0%;(3)交际交流,所占比重为76.9%;(4)释放压力,所占比重为67.8%;(5)学习特长,所占比重为48.7%;(6)提高运动能力,所占比重为32.2%;(7)其他,所占比重为2.5%。

制约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消费者参与乒乓球活动的因素:通过调查表明,制约苏州市消费者来俱乐部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平时工作太繁忙,没有时间进行一些乒乓球锻炼活动;其次是所居住地与俱乐部太远,交通不方便;最后是经济条件的制约。

通过表9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部分消费者对俱乐部的服务质量还是表示满意,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对俱乐部服务态度表示不满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分布比较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比较繁华、消费人群比较多的地段;俱乐部的占地面积主要在400―800平方米居多,俱乐部中大多能摆放6―12张乒乓球桌,俱乐部投资量大多在18万元以下,经营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股份筹资成为俱乐部主要的形式;俱乐部经营形式主要是会员制和非会员相结合,同时俱乐部会经常举办业余比赛和建立“QQ群制”来辅助俱乐部经营;俱乐部管理层对俱乐部今后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的期望,对俱乐部未来经济的收益非常有信心。

2.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主要以男青年为主,学历多为本科;在乒乓球教学工作中,大部分能被被俱乐部和消费者所认同,不断的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的消费者主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退休的老人居少数;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些学历较高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有较好的锻炼意识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主要动机有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交际交流、缓解压力等。

4.苏州市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少部分管理者、教练员综合素质以及俱乐部的宣传和营销手段还有待提高,俱乐部的价格定位欠合理;低水平教练员的技术水平还需提高,对于自己的劳动报酬不太满意。

(二)建议

1.完善政府当局对俱乐部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俱乐部相关管理体制,设立相关高效的监督管理部门,推动俱乐部经营管理体制逐步统一规范化,并且针对各项问题一一给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2.完善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更有效更专业的对俱乐部进行管理,促进俱乐部向专业化、规范化、统一化发展。

3.俱乐部加强对教练员教学力能力的培养,不间断的为教练员提供有关乒乓球教学指导能力的培训。

4.俱乐部完善消费体系,按照消费者需求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完善与加强俱乐部的宣传工作,不断的增强俱乐部的有形展示,为俱乐部建立起良好的形象,使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参与到俱乐部中来。

6.在俱乐部中建立起满意度的监督体系,时时把消费者放在首位,不嗟牧私庀费的需求以及对俱乐部的满意程度,使俱乐部能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铁.对哈尔滨地区业余乒乓球健身俱乐部的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7(3):19

[2] 刘美秀.周口市区群众性乒乓球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2012年02期.

[3] 杨桂勇.郑州市经营性乒乓球俱乐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第2页.

[4] 赵晓辉.西安市乒乓球俱乐部经营性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第6页.

[5] 魏洪涛.烟台市经营性乒乓球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林文.2012.4:第14页.

[6] 李斌.对山西省业余乒乓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8.12:第20页.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从洛阳市跆拳道馆的分布情况、场地设施情况、教练员现状、跆拳道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消费者情况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洛阳市 跆拳道馆 分析研究

跆拳道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战术,并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1]。跆拳道的主要特点是,为了打败对手用手脚对练的自由性对练运动。跆拳道已经不是东方小国即韩国独有的体育运动[2]。跆拳道不仅具有精神、身体方面的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教育方面的价值[3]。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洛阳市跆拳道馆发展现状与研究对策,调查对象是洛阳市城区32家跆拳道馆随机抽查700名学员,80名教练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查阅的资源通过中文检索和外文检索查找了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并在网上查阅相关文献。

2.观察法。通过对洛阳市城区32家跆拳道馆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场地设施和器材使用情况。

3.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好的对洛阳市跆拳道馆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对教练、学员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80份,回收问卷760份,其中学员问卷700份,教练员问卷60份。回收率97.4%。通过查看问卷得出有效的问卷97.4%。

二、结果与分析

(一)洛阳市跆拳道馆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据调查,78.1%的跆拳道馆使用专用垫子,此垫子对练习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只有7家使用木质地板,这对训练效果有一定的限制且成本比较低。少数的跆拳道馆不具备洗手间、空调等设施。器材有沙袋、护具等,同时还有一些辅的力量练习的器材,比如皮筋、跳绳等,可以加大腿部力量和弹跳。只有7家跆拳道馆同时拥有这些器材,其他道馆器材不够齐全。

(二)教练员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可知,70%的教练员年龄在18-29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教练员多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也有是自己跆拳道馆培养出来的学员,这类教练员充满热情和干劲,能够充分的示范高难度动作,但缺乏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25%的教练员年龄在30-4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教练员经验丰富,这类教练已经处于成熟的年纪,在各方面都会有周全的想法,心境比较平和稳定,不喜欢变动,在同一家道馆工作的时间会比较长。

(三)洛阳市跆拳道馆的经营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

1.管理者的基本情况。洛阳市32家跆拳道的管理者多以男性为主,女性较少,年龄在20-28岁的有20人,年龄在29-35岁的有9人,年龄在36-40岁的有3人。教育程度上,有3人是研究生,本科大学生12人,大专毕业17人,占53.1%。其中,大部分人是主修体育专业,总共20人,占62.5%。

2.经营模式。目前道馆的经营模式大多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连锁式,聘用式和合作式。

(四)洛阳市跆拳道馆消费者情况

1.消费者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可知,学习跆拳道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年龄在8-16岁,而且男孩居多,女孩较少,其次是白领以及其他工作者,年龄在17-25岁,女性白领也是极少的。

2.洛阳市跆拳道消费者的练习动机的调查。经过调查,35%的消费者是为了锻炼身体,这样的动机也许会帮助提高练习者的训练效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外,坚持参加锻炼的人协调性好,由于对抗肌充分放松,减少了动作的阻力,柔韧性得到了提高;跆拳道运动速度快、力量大、动作灵活、耐力持久,这就要对练习者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跆拳道馆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2.洛阳市城区跆拳道馆的基础设施水平普遍一般,基本的设施器材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使用。3.教练员主要以年轻的男性为主,女性教练较少,他们技术水平较高,热情好干,但学历一般,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缺乏。4.跆拳道馆的管理模式有连锁式经营、聘佣式经营、合作式经营。管理者多以年轻的男性为主,女性管理者较少。5.跆拳道在如今的体育市场中以减肥和追求时尚为目的的消费者是会大大影响训练效果的。

(二)建议

1.政府要加强管理,制定跆拳道馆经营管理的法制法规。2.提倡人性化管理,完善跆拳道馆的基础设施。3.加强跆拳道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跆拳道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养和经营水平。4.消费者要端正练习态度,提高自己对跆拳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立人,高谊.贻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34:56-64.

[2] Kim chul.跆拳道结构探索[M].园光大学校出版国.1997:57-59.

消费者动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目标消费者生活需求时尚需求着装理念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现代人多元化的着装理念,都给服装企业的经营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商品赢得消费者青睐,如何在时尚的商战中获得商机,显然切入点就是目标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从消费者到消费者是市场营销的永恒定律,消费市场的广泛深入调研,对消费者的准确定位、对定位消费者生活需求、时尚需求的准确分析,是商家决胜商战的法宝。

现代人的着装,既要塑造与自己生活方式相一致的着装风格,又要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已成为人们着装需求的重要目标,作为服装企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服装商品经销商,必须能够提供满足消费者着装需求的商品,这是决定商家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商家经营的商品备受推崇,有的商家进的货却少有问津,关键就在于市场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信息把握是否准确,因此,准确捕捉目标消费者着装需求,成为企业经营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消费者着装需求包括着装的生活需求与时尚需求两个方面,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消费者生活需求与时尚需求,准确预测目标消费者消费需求,才能提供给消费者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赢得商机。

一、消费者时装消费需求调查

消费者着装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因素的制约,如人生观、生活方式、消费态度、价值取向、时尚意识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需求。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着装美有着不同的追求,而且消费者的着装需求可谓千变万化,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消费者都试图通过着装使自己更美、更富有独特的魅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捕捉消费需求信息,做广泛深入的调查是最有效的方法手段。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询问法、试验法。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观察法与询问法。

1.观察调查

观察调查是采用定点、定时的一种调查法。他是把忠实于自己企业品牌的消费者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在他们经常出入的街头进行观察,利用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记录他们的着装特征,或在自己专卖店、销售网点等观察来店人员中,目标顾客的数量、比例,把握他们的着装状态。

2.问卷调查

在目标消费者出入的街头、商店,采用口头询问和发放问卷的方法,了解其着装需求的相关内容,包括经常购买那些品牌的服装、经常在哪家商店消费、看那些服饰杂志、喜欢的流行音乐、电影有哪些、购买动机、使用次数的多少等都是询问的话题,把这些问题记录收集起来。

还有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条件、来店的交通工具、来店次数等也是被询问的内容。

二、消费者着装需求的分析

通过调查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进行消费者着装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过程中,要从消费者生活需求和时尚需求两个侧面进行研究。

1.生活需求分析

生活需求是着装的硬件需求,是由构成人们“生活”的硬件所决定的,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时期、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着装场合、季节变化等五个方面。即着装必须符合消费者年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符合其着装的场景要求以及季节的变化。

2.时尚需求分析

生活需求强调了功能性,时尚需求则指在符合着装生活需求的条件下,追求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示个性美的着装需求,是美的需求范畴。消费者都试图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着装打扮塑造出不同风格形象,展示不同风格的美。每个人对着装美的认知、流行的采纳、着装的风格的体现、品位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服装风格、服装感性心理、服装品位及审美和服装流行变化等构成了时尚需求分析的核心要素。

服装风格指着装的形象或着装风格特征的含义,女性着装风格概括地分为淑女风格、古典风格、运动休闲风格;服装感性心理分为年轻感、成熟感、高贵感三种感性类型,这里的感性心理分类与生理年龄无关,指着装者的心理现象;时装品位及审美,则指不同的人对服装的审美趣味性及对流行的感受能力、辨别能力,是不同的人对时尚美的反应态度,审度能力,衡量人们对流行的采纳程度;服装流行变化即流行趋势,是服装企业商品企划、产品开发、商家进货计划的有力依据。

时尚需求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学生,生活需求相同或相似的人,由于时尚需求、审美意识不同,着装需求就会截然不同。

三、目标消费者的着装需求预测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着装理念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更加强调舒适性、功能性、审美性于一体,并且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突出个性表现等意识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与强烈,服装作为精神文化语言的载体,表现出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而商家对消费者着装需求预测的落脚点是一个消费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所以这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更好、更准确地获取多元化着装需求的信息,必须采取捕捉多样化美意识的方式,从生活需求与时尚需求多角度综合分析,把产品和服务准确定位于一个顾客群体,

消费者定位首先进行顾客的基本类型进行划分,

对选定的顾客群体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身份地位、生活空间等生活需求,根据分析推断顾客群体的审美观念、消费动机、品牌意识、流行敏感度等时尚需求,最后根据顾客的品牌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品位、个性风格、价值取向、消费动机等共性特征,最终确定目标顾客群体着装需求。

上一篇:网络消费行为论文范文 下一篇:娱乐消费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