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陷阱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1:14:21

消费陷阱论文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1篇

对此,常见有以下二种截然相反的房地产消费观:一种消费观认为:买入住宅小区停车位,早买早受益,还有保值和投资的价值。一是商家愿卖,消费者愿买,谁投资谁拥有,谁购买谁受益,买入的小区停车位还具有保值和投资的价值。二是商家售卖小区停车位的产权或使用权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状况没有查处的先例,并将期待通过地方立法、地方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将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买卖合法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另一种消费观认为:除计算建筑容积率独立建设的多层经营性停车位外,住宅小区停车位依法不能买卖,买入住宅小区停车位要承担法律风险,得不偿失。一是住宅小区停车位依法不能取得《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证》,不能买卖。商家没有小区停车位的房地产权凭证,其出租小区停车位的使用权违反法律规定。二是住宅小区停车位的物权是一项民事财产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民事基本制度由法律规定。因此,地区立法、地方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不得违反《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等法律规定,无权对住宅小停车位的产权或物权做出违反上位法的规定。三是现行房地产的法律制度规定土地使用权与上盖建筑物所有权在转移时,不能分离,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时,土地使用权与上盖建筑物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即房地产权主体必须一致。由于住宅小区停车位的建筑面积不计算建筑容积率,因此,住宅小区停车位不能按份摊分得到所在地块的共用土地使用权,不享有独立的房地产权,其是一项从物,其法律权利归属于该地块计算建筑容积率的房屋单元,即住宅小区停车位的法律权利归属于住宅小区全体业主共有。商家售买住宅小区停车位的行为,违反现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四是消费者购买住宅小区的停车位,不能合法拥有停车位的产权或使用权,其支付买卖停车位的金钱,被贪婪般的黑洞所吞噬,而且其与商家共同侵害了住宅小区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要承担赔偿住宅小区停车位共有人经济损失的法律风险。

那么,在现行法律制度下,买卖住宅小区架空层停车位、地下停车位是否合法和合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的维护,人们不妨根据住宅小区停车位的物权特点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予以判断。

一、对未取得《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证》售卖住宅小区停车位的行为,法律规定房地产管理部门应予查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六)项和第六十七条、《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四)项和第三十九条、《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条例》第十八条、《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条和第五十九条、《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三十八条等规定,商家预售或现售住宅小区的停车位,应取得停车位的《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证》后,才能进行房地产买卖活动,否则,不得买卖。

法律禁止没有取得住宅小区停车位《房地产证》,而现售住宅小区停车位的行为。对未取得住宅小区停车位《房地产预售许可证》的违法买卖行为,由县级以上房地产管理机关责令其停止预售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并处罚款。

二、商家故意隐瞒售卖住宅小区停车位没有取得《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证》的真实情况、诱导消费者作出错误判断的,构成民事欺诈。

在买卖住宅小区停车位时,商家通常隐瞒没有合法预售手续和房地产权利凭证的真相,或自称其合法出售停车位产权或使用权,诱导消费者购买,诱使消费者作出购买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或使用权的错误判断,签订买卖住宅小区停车位合同或把住宅小区停车位与房屋单元捆绑买卖的合同条款,支付价款,从而获取非法的商业利益。

三、住宅小区停车位是不计算建筑容积率的建筑物,其仅是一项从物,只具有从物的相关法律权利。

依据现行建设规划设计制度和房地产权登记制度规定,住宅小区架空层停车位、地下停车位的建筑面积均不计算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土地使用权面积),不能摊分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没有独立的房地产权,因为房地产权是土地使用权与土地上建筑物所有权合二为一的法律权利,所以住宅小区架空层停车位、地下停车位占有、使用、收益的财产权利及其他的相关法律权利从属并依附于计算建筑容积率而取得房地产权的房屋建筑物,房屋建筑物的房地产转移,则停车位的法律权利同转移。

由此可见,在房地产二级市场上,住宅小区停车位依法不能取得《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证》。

四、买卖住宅小区停车位,违反了法律有关不允许二级市场将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分离的强制性规定。买卖该类停车位的合同或条款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第四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土地上盖的建筑物、附属物同时转让。建设部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房屋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并对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唯一合法凭证。第六条规定:房屋权属登记应当遵循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广东省城镇房地产转让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房地产转让时,建筑物、附着物的所有权应当与该建筑物、附着物所占用土地的使用权同时转让、不得分割。《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第五条规定:房地产建筑物、附属物转让时,该建筑物、附属物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移,不得分割。

由此可见,在房地产二级市场上,商家售卖住宅小区架空层停车位、地下停车位的行为及或将住宅小区停车位与房屋单元捆绑出售的合同条款均违反上述法律强制性规定。

对此,消费者可根据法律规定,提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确认买卖住宅小区停车位合同或将住宅小区停车位与房屋单元捆绑售卖的合同条款无效。在买卖住宅小区停车位合同或条款被确认为无效的情况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司法解释,商家应承担不超过消费者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五、售卖和买入住宅小区停车位,要承担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风险。

由于商家和买入停车位的消费者并不能合法拥有住宅小区停车位的物权,因此,其共同侵害拥有住宅小区停车位财产权共有人的合法权益的结论显而易见,买入住宅小区停车位的消费者除需向商家支付一笔为数不菲的金钱外,还需与商家一起承担由此来引发的民事侵权法律责任。

六、住宅小区停车位作为一项财产,其财产权利规范由法律规定,其他下位法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

有关财产设定、取得、转移等法律制度,是民事基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第七项的规定,民事基本制度由法律规定,以图规避现行的房地产管理法律规定,通过地方立法和规章、或规范性文件重新设定住宅小区停车位财产权利归属及界定的行为,违反《立法法》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对住宅小区停车位法律权利保护,不应违反《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2篇

美联储目前窘境的根源,在于央行的业务艺术和实践上的剧变。为满足美联储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而制定的常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资产和信用泡沫的系统性风险,更别提这些泡沫破裂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了。

近年来,这一点变得相当明显,面对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各央行纷纷转向非常规政策,大规模注入流动性,特别是通过量化宽松(QE)。这一变化背后的理论由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提出,即在信用周期的数量维度上的操作,其功能等同于在价格端进行操作。这一论断使美联储不再担心其在2003年-2004年曾接近可怕的“零区间”。当时,面对股票泡沫崩溃,美联储将其基准政策利率降到1%。该理论指出,即使美联储不再有降息空间,该机构仍有足够的工具支持和指引实体经济。

该理论基于美联储在华盛顿的13名研究人员于2002年撰写的一篇论文《防止通缩: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验的教训》,而该基础大有问题。该论文的基本结论是,日本困境的根源在于其政策错误:面对初期的通缩危机,日本央行未能尽快认识到问题,也没有采取足够强硬的手段。言下之意是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对可能陷入零区间的经济体至关重要。

任何关于“大规模刺激”可能采取何种形式的疑问在几个月后都被打消。伯南克当时发表讲话,强调央行应采用非常规手段,减轻正迈向零区间的经济体的通缩风险。

几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伯南克这些曾经只是空想的措施,成了紧急行动计划的基础。但有一项关键警告在混乱中被忘记:在危机中奏效的措施,未必能给危机后的复苏提供足够动力。

事实上,由于此类衰退会制约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此,不管是常规利率调整还是非常规流动性注入,都不会在危机爆发后产生多大作用。

现在的美国显然处于这一状态。也许从某些方面看,QE大获成功,但它在重振占美国经济70%的家庭消费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平均年化真实消费支出增长只有1.3%,为有记录以来消费增长的最萎靡阶段。

美联储流动性注入的“GDP红利”严重不足也印证了这一点。自2008年末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增加了3.6万亿美元流动性,但自2008年三季度到2014年二季度,美国名义GDP只增长了2.5万亿美元。凯恩斯在“大萧条”后曾作出著名的论断,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即低利率无法刺激投资和消费时,试图用货币政策提振需求就好比缘木求鱼。

该方针还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后果。美国股市已经从危机低点反弹了1倍有余,成为美联储非常规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更不用说高收入股票持有者获得的巨大利润了。同时,众多曾属于高风险的固定收益工具――从高收益“垃圾”公司债券到饱受危机摧残的欧洲债务,也受益匪浅。

央行业务圈的操作观一直是所谓的“财富效应”――资产升值刺激实体经济活动,这将实现滞后的危机后复苏。复苏持续萎靡以及美国劳动力市场困难,都证明这一假设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美联储仍沉溺于对金融市场反馈的依赖,并因此陷入可能致命的陷阱。美联储由于担心市场混乱,退出QE的动作很缓慢。美联储主席耶伦斤斤计较描述政策正常化预期时间长,实际上也在陷入同样的陷阱。这种徒劳的争论,是2004年-2006年伯南克-格林斯潘渐进正常化手法的翻版。不幸的是,我们都很清楚上一次的结局。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3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崛起带动几亿人口摆脱了贫困状态,也成为保持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高速成长是否可以持续,经济减速甚至停滞引发的全球经济政治风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银行是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始作俑者,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以中等收入陷阱作为框架,对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及不可持续性造成的经济减速提出了警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初并没有严谨的理论逻辑分析,更多的是依据于经济现象的观察。据安格斯 . 麦迪森(Angus Maddison)整理的数据, 1950~2008年,全球只有13个经济体从中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行列,如日本、以色列、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以及少数不是石油生产国或二战前就已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欧洲国家。另外有28个经济体与美国的人均收入缩小了10个百分点或更多,其中只有12个不是石油、钻石生产国或欧洲国家。绝大多数国家仍然处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水平,一些国家经历了昙花一现的高增长而后经济停滞。

世界银行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经济减速”和“中等收入陷阱”一下子就成了研究的热点。2013 年艾肯格林利用Google检索到有关经济减速的文献超过7000页,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参考文献差不多有400000万页。艾肯格林等(Eichengreen, Parkand Shin 2012, 2013)在系列论文中,将中等收入定义为人均GDP为1万国际元(购买力平价)。统计分析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约1万~1.1万国际元的时候出现经济减速的概率很高,平均减速幅度会超过40%。普里切特和萨默斯(Lant Pritchett Lawrence H. Summers ,2014)指出,艾肯格林等的分析样本仅限于中等收入国家或者接近中等收入的国家,应当基于2013年卡尔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对人均收入与经济减速间的关系进行更全面的考察。普里切特和萨默斯发现,不论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减速受收入水平变化影响的概率较小。在人均GDP达到7110美元(2011年中国水平)时,经济减速的概率为4.5%;人均GDP上升至2万美元时,经济减速的概率只上升为5.7%,即使是存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1万美元左右出现经济减速甚至是停滞的概率没有显著增加。但中国人均收入达2万美元时,经济减速的概率会达到15.7%,远高于统计的中值水平,主要原因是中国持续超高速增长。由此可推断,不是收入提高引起减速,而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以持续高速增长完成从落后到发达的追赶过程。通俗地说,百米冲刺可以跑得飞快,但跑不远。从落后走向发达的过程不仅仅要跑得快还需要跑得远。经济增长减速是一个从百米冲刺转向马拉松跑的过程。

深入探讨艾肯格林等和普里切特与萨默斯研究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对象的差别似乎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差别。艾肯格林等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为对象,确认存在着随收入水平提高,经济增长减速甚至停滞的现象,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普里切特与萨默斯在涵盖更广泛国家(经济体)的样本(113个)后指出,收入陷阱现象并不具有显著的特征,经济发展中唯一典型化的特征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经历或长或短的高速增长后,一定要回归均值。简单地判断这两篇以扎实的经济计量分析为基础,产生了广泛影响力的论文孰是孰非,肯定是不科学的,分析两篇论文出发点差别对结论的影响似乎又是可以的。普里切特和萨默斯之所以要涵盖更广泛的经济增长样本,首先是要得到一国对各国平均增速持续偏离的程度,然后推算回归的时间与幅度。采用更大的观察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发现高速增长偏离“正常”轨道幅度及偏离的可持续性,过度偏离会引发过度的矫正,统计结果支持这一合理的逻辑假设。由于发达国家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人均收入水平高,长期经济增速较低且稳定,在统计上又会弱化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速间统计关系。由此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衍生的推论,即追赶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艾肯格林等不仅验证了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减速间的统计关系,也对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为何会引起经济增长减速甚至是停滞进行了统计分析。他们发现,减速发生在高增长率的顶点,高增长率伴随着高投资率、较低的人力资本和不高的技术进步水平。这样的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距离很远时是有效的,随着差距的缩小,竞争力就会弱化,直到丧失竞争力形成中等收入的陷阱。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多个拉美国家在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里几经反复,始终没能真正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1963~2008年的45年间,阿根廷有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负增长。1900年,阿根廷是世界十大富国之一,1964年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1990年代末为8000多美元,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再到2008年的8236美元。2008年欧美陷入经济停滞,很多拉美政治领导人曾经沾沾自喜,大量资本逃出美欧流入拉美,原物料出口价格屡创新高,国内贷款迅速扩张,拉美经济很顺利地走出了短期经济衰退。如今,拉美经济再度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拉美经济的繁荣建立在生产率提升缓慢的基础之上。麦肯锡公司所做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表明,1991~2009年间,拉美经济的生产率每年小幅增长1.4%,同期的韩国是3.9%,中国为8.4%。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率告别“10”年代,进入在6%寻找阶段性底部后,有关中等收入陷阱讨论在我国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从经济学逻辑分析,我们可以将中等收入定义为,是相τ谄肚钔V偷牡褪杖牒痛葱略龀じ呤杖氲闹屑浞⒄棺刺。一个追赶型的经济体只要不能完成向发达经济的转换,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5年后即使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仍然有可能从15000美元或者是更高的发展平台掉到中等收入陷阱里。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起飞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吸引过剩人口从边际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经济转向高边际生产力的现代经济,就会创造经济增长加速的奇迹,这就是人口红利。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人口红利不仅仅是劳动力多少,而且与劳动报酬有关。剩余人口规模越大,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水平越高; 可转移的劳动力越多,供求关系引起的劳动报酬水平就会偏低。与低劳动边际收益相对应的是,畸高的资本边际收益。相对于传统农业,工业产品的丰富性和规模生产,支持了人口在空间上的大规模聚集,形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造就了收入与投资水涨船高的奇观。经济全球化过程又难以想象地骤然放大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动能。经济增长对人口的虹吸过程,在过剩人口趋向于零的刘易斯拐点时,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工资快速上升。在技术条件不变时,畸高的资本边际收益从高到低地快速下降。似乎在突然之间,很多企业从闭着眼睛赚快钱变成了瞪大眼睛还赔钱,从而引发社会资本投资的快速收缩。同样是投资收益下降引发中等收入陷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成机制会有很大差别,拉美与东亚可谓是互为反面。在拉美,中等收入陷阱是消费过度与投资不足的陷阱。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来自消费不足与投资过度。在拉美,因为消费过度使得大规模长周期的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消费过度又引起过度依赖进口消费品,过度依赖出口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投资过度积累起了巨大的过剩产能,引起了过度依赖制成品出口。二者殊途同归的现象是不断加大的货币发行和不断增强的债务负担。总之,无论是中国、印度,东亚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奇迹都与人口红利、投资红利和经济全球化有密切关系,三个红利都是不可持续的阶段性现象,三个红利消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经济增长减速甚至是停滞。

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为大多数追赶型经济难以逃脱,缘于追赶型增长是一种过度依赖投入的数量型增长。只要是投入,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亦或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客观上都服从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依赖人口与投资数量转向质量,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从简单依赖物质资本投入转向,不断提升研究开发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上是我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减速甚至是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解释。张猛博士赞同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但不满足过于程式化的纯经济学分析。他认为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论题,关键是要分析追赶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原因。他强调 “与其为中等收入国家解决眼前的经济发展问题出谋划策,不如找找为什么这些国家在几十年时间里都不能纠正错误走向正轨更有现实意义” 。他指出,若从现象看,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具有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描述的典型发达经济特征,但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发展水平。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实现了工业化,但仍然在高收入经济过渡的门槛前久久地徘徊不前。再比如,阿根廷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比例很高,甚至比瑞士还高,也并未形成创新增长。不论在拉美还是在东亚地区,具有的共同现象是,往往是社会矛盾加剧了经济增长停滞,形成了贫富不均、社会性腐败和动荡的连锁反应。有鉴于此,张猛博士提出,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映射的观点,应当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多视角,从社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传统社会结构造成国家治理能力低下来寻找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跨越的原因。

现代经济学传承于边际革命,以效用最大化为核心,专注于研究实现资源配置均衡的市场条件,社会问题研究逐渐退出了经济学家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制度经济学兴起,经济学家借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进入了制度、社会、家庭等研究领域,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差别与冲突,但仍然具有高度抽象和简约的特点,保持着经济学预设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定理的研究范式。读张猛博士的著作,能够感受到古典经济学才有的美感。在经济学与社会学未分离成两个独立学科的时代,古典经济学家也是社会学家,既讨论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均衡,也讨论经济发展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冲突。这是斯密的《国富论》至今仍然拥有众多读者,也是马克思的著作仍然有巨大影响的原因所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经典之作,也为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核心假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孔德创立社会学,推动社会问题研究脱离经济学,提出研究的实证性,反对预设逻辑前提,发现真实问题,研究真实问题,这对于当前的经济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事实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也积累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社会底层化、边缘化和较高的犯罪率问题,日渐突出的两极分化等等,都已经是不可回避且影响深远,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在张猛博士笔下,这些都应当归类为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显然,他的观点应当引起经济学者高度关注,也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学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4篇

10月25―26日,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8个国家著名学府的一流学者和业界专家齐聚上海大学,参加由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的“新媒体产业国际研讨会”,共同研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探索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与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与方略,这是新媒体研究领域一次空前的国际学术盛会。研讨会上,各国学者、业界专家围绕“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策略”、“新媒体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其中既有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也有对微观、具体媒体形态的深度探究,对世界新媒体产业前沿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和对话。

各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宏观态势

来自印度克鲁克舍大学的B K Kuthiala教授做了题为《淘金记!迅猛增长的印度新媒介产业中的全球化问题》的报告,他结合当前印度人口众多、消费主义盛行、青年一代快速崛起的现状,介绍了电视行业、电影行业、印刷媒体、音乐行业、电信、外资电台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针对在通向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路途中,印度媒体所遇到的“政策体制”和“语言文化”的双重阻碍,B K Kuthiala教授介绍说印度政府尽管不情愿全面开放,但还是给了私人企业以充分的自,很多新媒体的行业联合迪拜和香港的合作项目共同开发;在语言方面,印度语、英语甚至中文呈现出混合与共存的现象,而且大多数印度本地的受众已经习惯了这种语言融合,新媒体在印度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来自韩国水原大学的Monhaeng Lee教授的《韩国IPTV用户的观看模式》一文则是从受众研究的视角对用户实际使用的IP-VOD服务展开调查。在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的一年内,韩国的IPTV有一个显著的变量:不仅用户数量增加了一倍,而且使用频率每月增加了15倍,受众观看时间每人翻了两番。在内容方面,用户仍然倾向于收看免费的电视节目。但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观众逐渐定制适合自己消费方式的电视节目,而这一服务IPTV完全能够提供,事实也已经证明,IPTV是传统电视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彻底改变受众观看的模式。

中国的IPTV目前也处在关键的运行阶段,而最初的两大壁垒(政策与技术)正在弱化。上海文广集团百视通公司在IPTV运营上已积累了可喜的经验,其首席运营官李怀宇在《中国IPTV业务发展与创新》报告中指出,IPTV处于有线电视和网络之间,并更偏向于电视的媒体渠道,在中国,IPTV的技术特征也使它不能完全取代有线电视,而只能与有线数字电视实现差异化定位。他介绍了BesTV(百视通)在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下谋求IPTV的创新发展举措。比如与Web2.0整合,实现跨终端社区视频服务;个人用户与家庭用户透过IPTV家庭电视填补互动缝隙;个人用户能把“想要看”、“未看完”或“好友推荐要看”的内容在不同时段播看,等。他预测,在不久的未来:用户一旦定制IPTV,在家庭、路途、宾馆、工作场所等,凡宽带所在之处,IPTV均可实现互动视音频服务体验。

上海大学的青年学者,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王雨琼博士在《俄罗斯卫星电视产业》中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卫星电视发展历史和现状,她指出,一方面,制作高质量内容的电视节目这一竞争法宝,已普遍被业内人士认同和遵循;另一方面,节目收视技术的竞争,也成为电视的新竞争重点。在这种趋势下,俄罗斯卫星电视市场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卫星传播手段的技术优势,以及把握推行了一些有利的运营策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世界各大卫星电视公司和俄罗斯本国新兴卫星电视公司充满着巨大的魅力和诱惑。尤其在传统媒体市场已充斥着近于饱和的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俄罗斯卫星电视市场更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Alan Knight教授预测未来传媒发展大致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内容获取更加便捷;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信息平台;传媒发展更加个性化;媒体的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实现分流;媒介所有制更趋集中化和数字化制作。

新媒体产业经营的创新视角

互联网上电视新闻传播有何新的动向?有何创新的机遇?针对这一课题,上海大学的吴信训教授和王建磊博士在《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探析》一文中,对比分析了中外代表性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在传播形态、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构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并做了详细、全面的定性分析,认为国内互联网现在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状态,只是互联网发展中早期阶段的一种状态,国外则有更大比例的互联网使用者运用视频新闻传播来观察监测世界发生的新变动(新闻范畴的功能),来增益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的提升(信息与学习范畴的功能)。这种需求的增长,无疑也为网络电视新闻与信息的传播拓开了日益增长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尽管目前国内网站存在着电视新闻数量稀少、传播情况欠佳的现状,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前瞻的目光开发对电视新闻的传播和利用,并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设计创新的传播模型和体系。

同样对视频网站予以关注的有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Jenny Weight博士,她对视频网站中并非由商业机构提供而由用户生成内容,并以表达自我为重点的媒体类型称为身份媒体,比如Facebook和Youtube。这类“身份媒体”是技术和理念共同的产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媒体盈利模式。在业界主要有三种利用方法:1.市场营销和审查;2.合作开发;3.购买网络。

在手机媒体成为各界关注热点的势头下,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龙锦副教授在《新媒体发展:勿忘消费者――以手机电视为例》中指出,集各种利益关系于一身的中国手机电视已经步入严重的发展瓶颈。与手机电视发展密切相关的两大政府部门在奥运会后仍未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广电总局手中的“许可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手中的“入网证”仍互相牵制,各不相让。在这种情况下,从这一产业链的终端着手,强化消费者在消费终端的拉动作用,无疑是手机电视市场发展的一个最好选择。而要使消费者形成对手机电视的市场需求,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对手机电视产品的需要并付诸行动。上海大学孔秀祥副教授则详细分析了手机广告的类型、特征、市场规模、产业模式,介绍了国外的先进模式及其借鉴价值,并综合各方数据,结合中国市场发展实际探讨了中国市场手机广告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炙手可热的Web2.0研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蒋晓丽教授、付玉杰在《互联网的二度华丽转身:从工具进化的角度展望Web3.0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不断进化的历史。文章从生产工具进化的角度对Web1.0到Web2.0的转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Web3.0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主要有信息表达方式转变、网络使用方式转变和信息搜索模式转变三个方面,而这种转变和Web3.0的主要内涵还有进一步可待探讨的空间。

政策与策略制定的新影响因子考量

德国埃森文化研究院Claus Leggewie教授在《媒体民主――民主化和媒介化之内在关联》中指出: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媒体和传统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成为一个最大的档案,它的双向交流特点和受者与传者互换造成了社会分散化,进而对20世纪的中心化和民主集权形成了一定冲击。网络媒体在作为宣传工具和信息自由化工具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就德国自身的情况而言,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德国公民在线。尤其是年轻的80后一代,他们有自身更显著的特点,在所有上网的动机中,政治目的大概只占2%,98%都是消费信息和娱乐。媒介化所带来的对民主的改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现象。

上海大学的张咏华教授的《博客现象和网络时代公共空间的拓展》一文,从对中国大陆若干网站上的博客内容的实证分析出发,探讨在当今中国大陆,博客同网络时代公共空间的拓展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发现,博客内容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是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意见的表达,尽管在目前,涉及公共议题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在常规时期还不大,博客行为也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尚较薄弱的中国大陆,博客空间和在其中展开的公共议题讨论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论文同时指出,博客形式的社会空间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博客空间中非理性、极端化等问题的克服,呼唤着公民公共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的提高和公民理性的培育和增强。

来自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的Fiona Martin博士在其《公共服务广播的信息化与转型》一文中指出,公共广播机构在互联网上有两个新角色是商业广播无法满足的:一是带给公众有来源的信息和材料,尽管商业公司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双方的兴趣和动力不同,无法真正做到像ABC和BBC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那样;另一点是功能上的互动,它将个人博客、新闻机构、社会团体的媒体代表整合为一体,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在机构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实行互动,及时提问、发表观点和议论。这在客观上也为公众的民主表达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

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版权问题已然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和经济模式的重要问题而凸显出来,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Wolf Richter博士的论文《数字音乐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和徐聪的《中国网络

电视盗版与公共利益的维护》的论文,都对此作了探讨。

从人文视角对新媒体产业的反思

新媒介为大众又开拓了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虚拟空间,催生了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形态,对大众文化注入了新内涵。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的论文《新媒体的崛起与大众文化新症候》则对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做出一番批判的解读。他指出一系列大众文化的新症候,主要有虚拟交往、文化拜物教、负价值迷狂和政治参与4种表现类型。他认为,新媒体一方面促成了大众文化人性化回归的一面;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产生了一种社会负价值迷狂症、一种人性的异化……。在新媒体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这些表现出来的大众文化新症候是在观照新媒体与大众文化关系中应该警醒与批判的。

复旦大学孙少晶副教授在《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中指出了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人-信息互动:思维与认知陷阱、人-机互动:控制与使用陷阱和人-人互动:沟通与关系陷阱三类传播困境。尽管因特网、手机、互动电视等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受众更多的控制自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方便性和互动性的增强更增加了人成为媒介奴隶的可能性。Email、PDA、手机、IPOD等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时间。网络上瘾症(Internet addiction)、网络依赖症(Internet dependency)等新媒介症状越来越盛行……总之,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表面上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更加容易,实际上它也间接创造了人际关系的一些危机。因而应充分重视新技术的传播陷阱,同时加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和传播素养(communication literacy)的教育和培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威副研究员的论文《新媒体话语的文化影响力》针对新媒体话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议程设置、互动、文化意识、价值观、社会文化秩序、意识形态等方面讨论新媒体文化功能及其双重作用,进一步思考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文化策略。同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康在《集中,抑或分散?――网络技术特性初探》一文中指出,网络的出现,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通过网络互动激荡出公民观念、自由信念、法治意识等才是网络的真正使命。虽然这个空间也受到统一运作的束缚,但是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至关重要。

德国包豪斯大学、同时也是同济大学的Lothar教授的论文发出了《创意尚有空间否》的提问,他结合自己主导参与的创意产业项目和跨国教学经验,指出创意是生产力,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创新。目前新媒体等通讯行业也在产业化,而这个行业的发展更需要创意。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标准化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创意型人才不利。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则通过《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指出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紧缺,进而思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面对市场需求。同样关注此问题的还有中国矿业大学新闻系张如成副教授,他指出,中国动漫业缺乏的不是中期制作环节人才,而是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动漫人才时,首先要坚持创意从文化中来的观念,从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敏锐度。

此次大会为中外学者及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对于新媒体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带来的无限可能的增量空间,还将在实践与思考的并行中得到进一步的探索与提升。■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5篇

“修昔底德陷阱”有两大假设条件,一是新崛起大国的挑战,二是原有大国的恐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实力此长彼消,中国逐渐由“世界工厂”(制造业基地)走向“世界市场”(消费市场)和“投资策源地”。不仅中国的企业,连欧美各国的企业都发现如果能够赢得中国市场,就能赢得世界。而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大手笔的亮相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投资策源地俨然崛起。

陷阱并非铁律

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范式,我们来分析两个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其一,中国在挑战美国吗?其二,美国受到威胁了吗?

从亚投行案例来看,中国似乎在挑战美国。众所周知,美国和G7集团进行全球治理的主要工具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等金融机构,凭借这些机构,美国及其盟友对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政经利益可以予取予夺。而亚投行的诞生,旨在满足亚洲极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如此一来,亚投行对作为美国治理亚太重要抓手的亚行的冲击将不可避免。

于是全世界都看到美国陷入惊慌失措、进退失据之中。美国不仅质疑、贬低尚在筹建中的亚投行的治理标准,还强迫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盟国不得参加亚投行,甚至当发现自己的“亲密战友”英国自主决定申请成为亚投行的意向创始会员国时,加以公开阻挡。至少从亚投行这一案例来看,中美关系基本符合“修昔底德陷阱”的两大假设条件。

但是,“修昔底德陷阱”毕竟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也就是说,即便通过亚投行这个案例“一叶知秋”,发现当前的中美关系基本具备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假设条件,也不意味着中美两国已经掉进这个可怕的“陷阱”里了。

今天的中美关系本质上不同于一战前夕的德英关系。其一,中美竞争的基本格局是社会进化式的战略竞争,而非以直接利益冲突为主。

其二,中美具有强大的合作基础。中美两国是推动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不可分离的双引擎,经济互赖已成两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其三,中美都是核大国,具有恐怖的核威慑能力,一旦开战足以导致“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的可怕图景。MAD可以控制20世纪的美苏争霸走向没有军事冲突的“冷战”,也足以约束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不至于误入战争邪路。

中国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内向性

中美关系确实存在着大量深层的战略互疑,并且呈增长之势。但是,从“互疑”到现实对抗,还有很大的空间足以进行调解与缓和。因此,对两国来说,如何化解战略互疑,在经济互赖与共同发展中不断培植共同利益,进而不断积累战略互信,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关键任务。也正是这个原因,指望中美关系能轻易跨过“修昔底德陷阱”的人,属于过度乐观。

当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脆弱的大国。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以及分裂主义的挑战等严峻问题仍将是未来10~20年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内向性,重点处理好国内改革、发展与治理事务,不可能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用于向外扩张甚至不惜代价挑战美国的直接利益。

美国要避免对中国形势的误判

在经济领域,美国政府和主流经济学者有一种流行的偏见,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固定汇率制度进行汇率操纵,从而获得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是2008年以后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这种偏见及引发的舆论压力使得美国不断对华施压。但是2011年,中国学者宋铮博士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论文《中国式增长》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的角度解释了中国为何会出现巨额外汇储备,论证了中国政府并没有通过操纵汇率来实现顺差,这项研究得到了国际主流经济学界的认可,一扫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偏见。

在政治领域,一些美国政治学者在研究中国政治发展时习惯采用精英主义的研究取向,放大精英内部矛盾,而忽视了中国社会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共产党组织的吸纳和改革能力。最近,美国的中国研究专家、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教授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掀起美国学界和政界新一轮的“中国崩溃论”热潮,容易引发美国决策精英对中国局势的误判。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具有复杂的、多面向的竞争与合作结构,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社会进化式的长期战略竞争。因此,不能通过中美之间的短期利益冲突,例如亚投行案例所折射出来的两国博弈张力,来判断两国的全面战略冲突的到来,从而掉进了“修昔底德陷阱”。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以及约束条件有助于两国决策者理性全面地评估对方,审慎落子,并对两国关系的长期和平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来源:《南风窗》2015年第7期,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6篇

>> 中国商界大佬的圈子 中国商界老兵的新征途 中国商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学” 揭秘中国商界大佬的神秘圈子 中国商界铁娘子 中国商界“国学热” 中国商界重要会展 中国梦东风梦我的梦 中国梦世界梦人类的梦 我的梦.中国梦 中国梦,谁的梦 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梦,人民的梦 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梦 人民的梦 中国梦 我的梦 我的梦,中国梦 中国梦 我的梦 我的梦 中国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英国商界的“中国梦” 英国商界的“中国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亚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名中国游客在伦敦的哈罗斯百货商店购物。

进入新年购物季,在伦敦豪华百货商店里拎着大包小包购物袋的中国游客,再次让早已对中国豪客司空见惯的英国人大为惊叹。金融危机后,走出国门的中国中产阶层,和俄罗斯人与中东人一起组成拯救英国商业的“三个火”。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庞大购买力,那些海外游客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华经营多年的巴宝莉和百安居等英国企业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还能再增长2倍。

当然,这种占有市场的“中国梦”早已有之。自200多年前英国使者马戈尔尼伯爵觐见乾隆皇帝时,英国企业就算计着如果每个中国人买一米布,能够让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的纺织厂开工多少年。时过境迁,如今英国人身上穿的布料都来自中国,但英国商界却从来都没放弃当年那个打开中国大市场的梦想。

现在,按照英中贸易协会的统计,英国每月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已经超过10亿英镑(1英镑约合9.5元人民币)。中英贸易更是在这5年来领跑欧盟各国,英国一举取代荷兰,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英贸易有望超过529亿英镑。

这一贸易规模在英国商界看来远非终点。英中贸易协会的首席执行官史蒂芬・菲利普斯说,由于设计、创新等能力在中国市场上享有盛誉,英国公司能够满足中国中产阶层提高生活质量,改进生活方式的需求,从时尚领域到餐饮,从豪车到旅游,从高等教育到医疗保健,都是如此。

事实上,中国企业投资并购英国品牌已是遍地开花。大连万达斥资3亿多英镑收购世界第二大豪华游艇公司圣汐、吉利集团收购英国百年出租车品牌锰铜公司、光明集团收购英国最大早餐谷物品牌维他麦等等案例,不胜枚举。

截至2013年底,已有超过500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中国在英投资存量265亿英镑,超过英国在华投资119亿英镑的水平。不单投资,中英双边贸易额过去5年也翻了一番,增幅是同期中欧贸易增幅的两倍多。

英国企业将中国中产阶层设定为年收入在10万?30万元人民币间的群体,该群体有着与其先辈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态度,他们青睐进口服饰、食品以及家居用品,也舍得在娱乐和健康方面花钱。于是,不少英国人抱着去东方淘金的冲动,打算杀入中国市场。比如英国老牌贵族、戴安娜王妃的娘家斯宾塞家族就曾考虑在中国投资建立高档西餐厅,以迎合中国中产阶层日益西方式的口味,虽然该家族近百年来没有任何经营餐厅的经验,但《唐顿庄园》在中国热播让他们看到希望――餐厅里的英伦贵族范儿足以让中国中产人士趋之若鹜。

不过,贸易机构也告诫那些怀揣美好中国梦的英国企业,开拓中国中产阶层市场时并非注定能立刻成功。如果缺乏准备,不仅会像前辈马戈尔尼那样铩羽而归,还可能栽倒在不可知的陷阱中。随着中国的中产阶层不断进化,他们更看重商品质量而非品牌。此外,这个群体越来越关注个性化的设计与消费体验。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7篇

一、利用思维定势,诱人上当

(例1)阶级斗争虽然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里所说的“一定范围”是指:

A.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

B.阶级斗争已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C.在各个领域大量存在的社会矛盾中主要矛盾已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

D.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和斗争

剖析:“一定范围”,顾名思义是指某些领域,加之教材中也讲到阶级斗争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因而不少同学形成了一定范围就是四个领域的思维定势。拟题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蓄意在试题中掩蔽了“一定范围”是指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不是指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有,更不是指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等这些重要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单纯从某些领域去考虑,结果造成不少人误选(A)。

二、弱化重要理论,引人受骗

(例2)在集贸市场买东西,讨价还价是普遍现象。商品的卖者总是抬高卖价,买者总是压低买价,而商品的最后成交价格,则往往是买卖双方协商的结果。这种现象表明市场价格的形成:

A.取决于市场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B.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C.受当时供求关系的影响

D.具有偶然性,无规律可循

剖析:本题从三个方面对重要理论进行了弱化:(1)A项从市场表现交易来说似乎说得过去,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卖方讨价厉害则商品价格高些,买方还价厉害则商品价格低些,从而淡化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是受供求关系影响这一重要理论。(2)B项没有理解买方和卖方的讨价还价,并不是一种竞争关系,说到底仍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而强化了学生误选了B。(3)D项完全抹杀了市场价格的形成与供求之间的关系这一经济理论,从而导致学生误认为市场价格受偶然性支配,无规律可循。这样的题目,错误导向性很强,解题时务必谨慎小心。

三、针对一知半解,巧设圈套

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对学好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同学“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下列题型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置的。

(例3)南北对话是指:

A.南半球国家和北半球国家之间为发展各自的民族经济而进行协商对话

B.欧洲、北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之间为解决债务问题而进行协商对话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发展问题而进行协商对话

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围绕和平问题而进行协商对话

剖析:(1)南北对话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举行的会议,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地球的南半球,发达国家集中在地球的北半球,根据这个地理位置,因而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南北关系。由于有些同学平时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细致,把南北对话这个特定的概念同地理位置上的南北概念混为一谈而错选(AB)。(2)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来区分的,南北对话里所谈的南北关系是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区分的,两者区分的标准各不相同,因而其内容也大相径庭。如果平时学习不认真仔细,很容易错选(D)

四、使用多重条件,顾此失彼

(例4)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减少一半,假如在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那么一双皮鞋可以换:

A.2件上衣B.4件上衣

C.8件上衣D.16件上衣

剖析:本题设置了四个条件:一是符合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供求关系保持不变;三是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四是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前两个条件是抽象的假定条件,做题时不需要把不等价交换和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题目设置的这两个条件,对于理解题意有较大的干扰。后两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做题时必须把这两个条件同时考虑进去,明确是在等式两边同时发生变化,而不是在一边发生变化,如果只考虑一边发生变化,则会错选。因此,这种题型,容易使人顾此失彼而造成错误。

五、巧用关键词语,掩人耳目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否则,就会误入题目所设置的陷阱。

(例5)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二者产生的条件不同

B.价值产生的条件不同

C.使用价值的特点不同

D.交换形式不同

剖析:审此题时,重在于紧紧抓住“最主要区别”这个关键词语,认清是“最主要区别”而不是一般区别。如果把握不好这点就会选择那些一般区别,从而误选(ABD)。其实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最主要区别。因此,正确答案应当选(C)。

六、医治学习懒汉,另有妙方

(例6)影响某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价格的高低

(2)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3)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4)社会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性质

(5)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A.(1)(2)B.(1)(2)(3)

C.(1)(2)(3)(4)D.(1)(2)(3)(5)

剖析:本题要考查的是答题者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却懒于思考,而表现为思路狭窄,丢三拉四。做此题时应当多方思考和把握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首先要把握市场的内在要素,如价格的高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其次还要考虑生产状况的主要因素,如劳动生产率、科技发展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生产状况,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既从市场的内在因素又从生产状况的直接影响因素来考虑,此题就不难选出(D)为正确答案。至于社会经济制度与所有制性质显然与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无关。现在,各级各类的考试对能力层次的要求都提高了,应试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正视与面对这个现实。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人口红利;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92-03

[作者简介]曹冬艳(1983-),女,汉族,江苏如东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杨晓明(1954-),汉族,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研究――基于经济增长动力演变的视角”(项目编号:2016SJD790056)的阶段性成果。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

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无法进一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但是在向高收入国家攀升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重困难。甚至有一些国家曾经一度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退化到中等收入阶段,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拔。从本质上来讲,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转型国家面前的战略难题。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增长减缓存在着密切联系。总结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而经济发展战略又未及时调整,导致经济增长目标难以实现。世界银行认为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延续“以生产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M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渐削弱,而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社会问题频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缓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依赖FDI 的技术外溢、本地企业学习模仿的产业升级路径,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难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二)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

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称为有效供给。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体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当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消费需求层级在不断提升,同时出现多样化的需求,而传统的供给结构难以满足这些新需求。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来匹配,形成供给错位,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成为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瓶颈约束

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其产业不仅面临低收入经济体的挤压,还面临高收入经济体的压制。中等收入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才具有不断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基础。部分国家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国家对人力资本方面的及时投入,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受阻,在下挤上压下无法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以拉美国家为例,受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约束,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导致国内消费能力不足,产品过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一旦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出口受挫,将会使经济增长失去重要支撑。此外,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还容易加剧社会矛盾,诱发社会问题,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根据相关经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维持在03左右,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偏高。

(五)金融体系脆弱

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使金融风险急剧放大,甚至爆发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金融体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经济体长期过分依赖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外债负担沉重,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泰国资本项目过早开放,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失当,汇率缺乏弹性,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政府监管不力,金融体系存在漏洞,引发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爆发金融危机,使经济遭受重挫。

三、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基本还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自2013年开始,江苏省GDP增速放缓2013年江苏省GDP增长率为96%,2014年为87%,2015年为85%,2016年为78%。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指出,江苏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高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如下制约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但也存在省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2015年,苏南五市GDP为4151873亿元,占整个江苏省GDP的5921%;苏南地区人均GDP相当于苏中地区的148倍,苏北地区的227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第一产业规模差距不大;第二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总体而言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规模较大;在第三产业上,苏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南京、苏州、常州等市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向苏南地区集中,制约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江苏省经济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发展战略,但是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获得高产出,将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无法实现赶超。

(二)人口红利减弱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形成所谓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江苏省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2000年以来,江苏省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呈现出增长不断放缓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见顶回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总人口为79763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4829万人,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江苏省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期,社会抚养比进一步提升。人口红利减弱表明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迅速,但长期高强度的开发使得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首先,就土地资源而言,江苏省面临着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到201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086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接近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耕地警戒线”。

其次,就能源消耗而言,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能源消耗保持在较高水平。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3023530万吨标准煤。保持充足的能源供给是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但江苏省仅仅是一个能源供给的小省,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仅为289358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工业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江苏省能源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接近80%。在短期内,实现资源消耗进一步下降和污染物排放减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就环境污染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苏省也付出了比较高的环境代价,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江苏省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已十分有限,以现有的环境承载力支持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整体而言,目前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而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和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双重约束,突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自2009年开始至2016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江苏省专利授权量为250290件,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目前,虽然江苏省在传统产业以及光伏、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江苏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还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经济发展急需新产品、新工艺,而科技活动主要产出仍停留在论文与专利的阶段上;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和高端成果缺乏,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

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槭堤寰济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便利的资金周转平台、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江苏省金融体系发达,但是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上仍存在差距,尚未形成具有典范效应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模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6年,江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758亿元人民币,处于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但是,在金融促进江苏产业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贡献。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了个人消费和政府项目,贷给实业的资金偏少。目前,江苏省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初步转型时期,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的效率还不高;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有待提升,金融供给结构有待完善。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结论

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担负着在全国发展中先行探索的责任,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省的光荣使命。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问题。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不仅是广大江苏人民的福祉所在,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5-13.

[2]郭正模.“中等收入陷阱”: 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1-24.

[3]邹薇,楠玉.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中等收入陷阱”[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16-524.

[4]高淑桂.共享发展视野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16(1):113-120.

[5]陈昌兵,张平.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事实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6(3):43-55.

[6]章F慧,马永浩,朱婷. 江苏省“中等收入陷阱”特征分析[J].今日科技,2012(4):70-72.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9篇

仅以农产品炒作为例。国际游资想进入我国大肆炒作农产品已经好多年,有成有败。

从最近10年来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炒作的路径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当前国内外游资的运作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资金数额大,手段毒辣

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炒作,其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毒辣。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从事炒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合适炒作对象的国内外游资规模有上万亿元人民币,进入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其整个布局过程都是悄悄进行的,很难被察觉到。在它们的后面究竟还有多大规模的游资在排队,谁也估摸不透。

除了农产品炒作外,它们还利用我国罕见的旱情灾害,在同时炒作与有色金属相关的产业以及电价上涨。因为持续干旱影响到了云南众多水电站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得当地的冶金、电解铝等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行业用电受到限制,不得不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之所以后者不被人重视,主要是因为它们离普通百姓生活较远,不大关心罢了。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炒作农产品所需资金少,游资更容易操纵和操控。

例如,从资金规模上看,只要150亿元资金就可以掌控我国的辣椒行业,只要有上千亿元资金就掌控食糖产业。

对此,专家张力帆解释说:期货市场和中远期现货交易市场的基本规律是1∶10,以辣椒为例,2009年我国辣椒总产量不过390万吨,即使按照每公斤40元计算,所需要的资金也不过1500亿元。根据资金杠杆效应,实际上只需要150亿元就能实现对中国辣椒的掌控。

俗话说:“钱是人的胆。”游资手中握有巨额资金,所以胆量必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敢炒作。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价格的炒作空间也被拉得越来越大,这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

正是依靠这种心狠手辣的炒作,大蒜、绿豆等个别农产品在短短一年间的价格就上涨了几十甚至上百倍,食糖炒作也提前透支了今后两年的价格上涨预期,干辣椒价格被炒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每斤35元……由此推想,这些游资从中创造了多大的暴利空间?

俗话说“天灾人祸”。“天灾”在“人祸”(恶意炒作)的配合下,越发显示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之快,而这与游资炒作脱不了干系。

2.获利路线图几乎无懈可击

游资炒作的手法在国内还相对稚嫩,但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了,并且可以说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归纳起来,它们的炒作步骤通常如下:

一是全面、深入掌握各种信息。

据一位常年从事资本运作、对游资进入中国渠道有清晰了解的高手“冷铁鳄”介绍,由于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所以国际游资很早就与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彭博新闻社及路透社等金融信息情报部门联系,时刻关注我国这方面的动态了。

例如,在国际粮油市场上有4大粮商,分别是美国的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美国的邦吉公司、美国的嘉吉公司、法国的路易・达孚公司,它们垄断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对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和价格炒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些公司以及美国摩根大通公司中,都有专门的部门投入重金,长期跟踪我国农产品产销状况。

“冷铁鳄”是温州人,拥有多国护照,熟悉英文、葡萄牙文、粤语、客家话。语言上的优势加上他20多年来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运作,使得他对这方面的内幕了如指掌。他介绍说:

短期的产品价格预测方面,海外游资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其预测准确率上下浮动不超过10%。远比国内一些期货公司、金融分析机构的预测要准确得多。

这些国际游资是在哪里收集信息的呢?要知道,这可是游资牟取暴利的关键因素。

他透露说,他们在这方面的信息渠道非常多样化,可以说深入到了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领域,如农业、种苗、行业协会、气象部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超市供货商、农产品收购商、统计部门、价格分析部门等。

为了获得这些信息,他们从来不以单一身份出现,而是一会儿变成投资商,一会儿变成采购商,一会儿又变成开发商,令人防不胜防。

就这样,各种各样的信息汇总到国际游资分析师手里后,他们就能对我国的具体产业行情做出一个清晰评估,最终确定价格炒作和围剿重点了。

二是背靠地方政府打通资金进出渠道。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再加上我国外汇管理相对严格,所以国际游资要想进入我国并不是很容易的。但这对于国际游资来说可是“小菜一碟”,因为它们很清楚我国政府历来关心“三农”问题,只要打着“三农”旗号,游资的进入就变得相对容易。

例如,国际游资在想进入我国炒作农产品之前,会首先对各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注入一笔资金,尤其是注重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签订包产包销合同,在当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承诺为地方政府增加财税收入等。

这样一来,国际游资不但能轻而易举地“借壳入行”,而且还能得到当地政府在项目立项、审批、土地、环保评价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是制造信息陷阱,导致集体看涨。

国际游资在充分掌握了各种信息后,接下来就要制造信息陷阱让别人上当受骗了。这是一个关键步骤,直接涉及后面的炒作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攫取高额利润。

制造信息陷阱的目的,就是不能让消费者和政府部门如价格监管部门、工商部门等确切知道该农产品今年究竟有多少产量和流通量,从而无法“推算”出交易价格来。

对它们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农产品都有一定的储存保质期,国际游资完全可以把它们“安排”在冷库、仓储物流等中间环节,让人捉摸不透,无法全面掌握该农产品的具体流向。即使政府到时候要进行打击、调控,也会因为情况不明而深感头疼。

并且,制造信息陷阱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会让该农产品的生产商、收购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全都沉浸在一种迷迷糊糊中,产生“集体看涨”势头,这样价格不知不觉就抬上去了。

“冷铁鳄”介绍,2009年炒作山东大蒜,获取的利润超过30倍。行业内有个习惯,如果投入1亿元赚不到10亿元以上的利润,完全就是失败的案例。

四是利用专家学者布迷魂阵,放出各种信息配合炒作。

国际游资非常注重专家、学者的分析判断,也会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到基层去进行考察,并且采取实际行动来鼓励他们、公开发言、接受媒体采访,把他们的观点公之于众。

而实际上,它们邀请这些专家、学者考察的路线和基地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包括各种数据也是它们提供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专家、学者最终得出的结论能够修正它们原来的判断,同时再发表出去影响政府部门和消费者,说穿了就是去误导整个市场。

而在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眼里,专家、学者都是“独立知识分子”,这种“权威”分析和判断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

五是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完全掌控、完全操纵。

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销售公司在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层层布局,国际游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掌握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然后通过销售终端来倒逼生产源头,通过对供货商提出供货质量、供货水平方面的要求,轻而易举地就能掌握到我国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具体产量。

例如,2010年的干辣椒、食糖、普洱茶等农产品,就是它们通过这种非常广泛的来源渠道来进行价格预测和操纵的。

消费陷阱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身体写作;美学指导;可行性;墨白文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202-02

身体的话题,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人类对身体的认知历程中,历来存在“灵”“肉”分离的观念。尼采首先将被道德规训的身体回归到自然欲望的主体,这种美学领域的身体观,随着法国女性作家爱莱尔・西苏号召的“身体写作”实践,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文坛形成风潮。从林白、陈染到卫慧、棉棉,将身体作为私人化的叙写在备受人们关注的同时重视身体的存在,却无法避免商业化时代中大众传媒的炒作和消费主义的欲望颠覆,将“身体写作”等同于“肉身写作”、“欲望写作”甚至黄色写作的狭隘化倾向日渐突出,此概念颇受争议,引入高校写作课堂教学亦是大胆尝试。

一、高校身体写作美学指导的必要性

梅洛庞蒂有一个命题:“世界的问题从身体开始。”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西苏号召身体写作,其观点秉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美国学者布鲁德斯的身体动力学创作理论一脉相承,强调被政治历史强行遏制的身体开始说话,从身体“潜意识的巨大源泉”开始,写出自己的生命和历史。遗憾的是这种强调感性的写作,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而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被反复定义,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面前逐渐简化为“”、“躯体欲望”,并且逐渐狭隘地局限于少数女作家的作品。当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不再受到尊重,而坠落于消费主义陷阱的边缘,我们要警惕当下大学生写作教学中身体美学指导的空缺。国内,“身体”创作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第一,作家的优秀身体写作文本。比如,贾平凹、墨白、王安忆的小说作品等。第二,网络空间商业化的身体写作,如竹影青瞳等。第三,大学生(女大学生为主)的身体写作。其中,大学生身体写作群体长期受到忽略,笔者以为,大学生涉世尚浅,是处于青春期和求学期的特殊群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学生身体书写已经悄然兴起,点击率颇高的《女大学生》,四川某女大学生借身体写作文字达成身体交易,招嫖买富,以及有出版社高价征集女大学生私密日记等商业行为,告诉我们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当中将身体写作简化为肉体甚至黄的误读大有人在,高校课堂对身体写作的美学指导势在必行。

二、高校身体写作美学指导的可行性

言及身体,中国人历来“谈虎色变”,“身”为何物,不就是用来“成仁取义”的吗?谢有顺先生在《文学身体学》中指出“身体专制的结果是瓦解人存在的全部真实性”,同时指出“肉体乌托邦实际上是新一轮的身体专制,如同政治和革命是一种权利,能够和取消身体,肉体中的性和欲望也同样是一种权力,能够扭曲和简化身体”。高校身体写作指导,是一个全新而且敏感的话题,是对尊重框架模式的传统写作教学体制的充实完善,有其可行性。

首先,身体在写作中的正当性。在身体被专制的年代里,写作与身体无关,只和社会思想、人类道德有关,身体的一丝一毫的举动都被认为是罪过。身体写作突出的特点就是私人化写作,注重个体的感知和主体倾诉,在哈贝克斯的交往理论中,写作者既个体、私人,又是公众,个体私人性要受到充分尊重,这就是个体本体,我们没有办法想象没有身体的个体,将何去何从,身体这个承载我们生老病死,感受快乐和悲痛的忠实符号,经常戏剧性地游离在理性意志之外,然而,文学创作当中的优秀文本,“身体”从来不曾缺席。张爱玲笔下让几代人着迷的文字里游走在身体内外的情爱故事,鲁迅文字里“我手写我想”,身体的战斗和笔尖的战斗从来不曾剥离。“身体”这个我们与生俱来的名字有其肉身和由肉身感知世界的天分,一种人类最本能的创作。

其次,当代优秀文本的典范。著名作家墨白小说《欲望三部曲》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范本指导作用,三个作品的主人公谭渔、吴玉西、黄秋雨的人生,将读者的阅读和鉴赏引入到多层面的感悟和深思。墨白笔下“身体”的运用在教学中的成功,表现在作家在作品中对身体概念的多层面解读。

名家优秀范本的解读是创作教学中最有力的支撑,身体描述和身体符号的欲望书写在名家文本中实现作品主题和人物欲望的统一,身体不再成为孤立的或者商业投机的企图,而成为教学中最有说服力的叙事动力。学生在鉴赏学习过程中,掌握身体描写在作品中的最终目标和审美价值,进而让指导阅读和创作成为可能。

再次,教学中文本训练的操作性。教学实践的开展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展开。笔者作如下几点考量。

1.在不同的语境中“身体写作”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本论题的大学生身体写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火朝天,局限于几个女作家的“身体写作”有共通性和本质上的区别,学术界基于女性群体的创作“身体写作”被化约为女性主义文论的代名词,成为“第二性”突围男权堡垒的有力武器。而大学生群体的创作,和成熟的女性作家身体写作在技法和境界上区别甚远,更倾向于反对“虚假写作”的对立面,更偏重于从身体感觉出发,言为心声的反拨凌空的一种写作策略。这个定位也是该课题得以实行的基础。另外,在商业主义语境中,身体被看作是高扬肉体欲望和强烈性意识的写作定义却无孔不入的侵蚀大学生群体,“身体”这个神圣的字眼和下半身、、交易混为一谈。介于其中的大学生写作在实践操作上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也要看清商业陷阱的真面目。

2.从学生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步骤切合实际地把身体引入课堂教学创作。首先,文体训练上,大学生群体的创作沿袭基础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记叙、议论为主的散文体式创作中。在写作文体论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散文是学习写作者最好的训练平台,可以较诗歌、小说、戏剧更加注重课堂实践。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侧重散文片段训练,开展指导情境作文训练。训练思路从“少女之韵”写作训练开始,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者实景学习观察女子外貌形态和青涩娇羞的神韵融为一体的写法,之后,过渡到少女肢态和主题合二为一,如作家描写三月春色空蒙,春寒料峭的塞纳河畔几个姑娘一齐对着河口“眯缝着眼,噘着芬芳的嘴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用心灵轻吻春天的少女和春天完美融合一起,少女的肢体和身体成为展示春天诗意画面的主角,少女融化在春天的画面,春天因为少女成为希望和爱。少女的姿态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身体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体,更成为意念中的情感主题。其次,在片断教学训练中,立足于人的五感:视听触嗅听。身体感官的发动和准确的运用,是身体创作最直观的途径。学会用身体的感官去感知世界,从来都是文学不容小觑的创作思路,散文片段训练的指导之外,诗歌小说和身体写作论述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课堂以外的一对一指导和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写作比较擅长的学生当中,也有多名同学完成短篇小说,有多名学生以墨白小说身体写作为切入口,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最后,互联网空间的隐蔽性。说到身体写作,笔者在课堂散文公开教学课上,诵读学生习作书写女子的片段“宽大的睡裙里瘦小的身躯,泼墨的长发零星散落在胸前微隆的小山峰上――”招来哄堂大笑。所以,前期理论的铺垫,无法彻底褪去对“身体”的吹毛求疵。互联网空间的引入,对一些极具才情的学生创作指导,包括身体书写的有意义的真实大胆的指正非常有效。学生不用担心世俗观看的眼光,而变成老师和学生在虚拟空间的创作交流,让大学生身体写作美学指导更具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校女大学生身体写作美学指导具有可行性。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完善传统写作教学对时下消费文化侵蚀的空缺。虽然,身体话题的敏感性和误读已久的事实给整个指导带来阻力,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在人的思想和创作中的价值,并借助课堂教学普及和互联网平台教学的便利,从大学生写作实际出发,这个特殊的成长中的写作群体的身体写作美学指导和创作实践的指导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有顺.文学身体学[J].花城,2001,(6):192-205.

[2]墨白.裸奔的年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2.

A Study of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s Practice and Feasibility of Body Writing

WANG Hua1,ZHANG Ming-hua2

(1.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

Abstract:The attention about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s practice and feasibility of body writing is a new and realistic meaning question.The know by means of Body aesthetics and classic model,Meanwhile by means of writing from the bottom of somebody's heart.It's feasibility by means of composition training and thesis guidance about Mo Bai.

上一篇:房地产消费论文范文 下一篇:理财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