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4:20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1

关键词:石油消费 经济增长 关系 协整 分析

前言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开始,再一次进入经济周期性扩张时期,2003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定的货币政策,有效的强化了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直到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而通货膨胀情况较为良好,最后实现了经济繁荣的经济周期形态的变化。在该社会形势下,许多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的不断扩张,石油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石油资源短缺及价格上涨成为了必然趋势,也造成了2003年年底至2004年石油紧缺问题。油价不断升高,运输行业的成本也会提高,运力负担巨大,煤电供应紧张。我国资源条件限制,对石油进口较为依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大,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价格,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应先及限制,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

一、石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占有重要的比重,其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民经济增长、国家发展政策、行业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

1.国民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石油作为能源动力,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依然会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对于石油消费的强度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结构等。当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时,某些产业的规模较小,该体系中各个产业并没有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业的技术水平也较为有限,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强度较小,但是国家经济实力会不断提高,各个产业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工业生产速的效率不断提升,运输行业的极为繁荣,与之配套的服务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石油消费需求强度较大[1]。

2.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形态会出现重大的变化,从初级的以农业为基础逐渐变化为以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为基础,其对于能源消耗量及消费点均会出现变化,即为能源结构出现剧烈的变化。在该形势下,需要在经济总量得到较大提升的基础上,兼顾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的保护及生态平衡。而投入产出比较低、高污染、且运输成本较高的煤炭需求会不断降低,国家制定的各项环保措施均会提高石油的需求强度。

3.国家发展政策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工业化进程阶段,国家对于重工业十分重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石油产品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80年代之后,国家积极的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及策略,较为重视轻工业,不断的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直至2000年左右,国家对于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以后,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汽车工业及环保事业,石油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2]。

二、近年来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本文中以1990年至200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这15年之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石油消费都呈现出了较大增长趋势。按照1990年的人民币价格计算,我国的实际GDP由1990年的18549亿元提高至2005年的74511亿元,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在石油消耗量方面,从1990年至2005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1990年的石油消费量为16384.8万吨标准煤,到2005年,石油消耗量已经达到了45658.2万吨标准煤,每年平均以5.2%的幅度快速增长。1990年至2005年我国实际GDP及石油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其集中体现了我国进入周期性经济扩张阶段,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第二波增长高峰。石油消耗强度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年及1991年,我国石油消耗强度的平均值为0.9吨标准煤;1992年及1993年我国的石油消耗强度平均值降至0.8吨标准煤;1994年至2000年我国石油消耗强度均值为0.7吨标准煤;而2001年至2005年中,除了2004年稍有回升,回到0.7吨标准煤之外,其他年份的石油消耗强度均为0.6吨标准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消耗强度从1990年至2005年均呈现出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方面,1990年至2005年之中均属于上升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为1.6。整体上分析石油消费量增长的速度已经逐渐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该15年中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时间有1997年、2002年及2004年;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时间有1997年及2004年,其他时间内尚未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规律,整体数据来看,我国石油消费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石油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协整关系[3]。

各个能源的标准煤折算比率为:石油为1.43吨标准煤/吨;煤炭为0.714吨标准煤/吨;天然气为13.3吨标准煤/吨;水能按100年计算发电量,350万吨标准煤/亿千瓦时。

三、总结

多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石油消费均出现较大的增长,但是该现象并不能表示中国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单位GDP消耗的能源较高,且许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较差,无法满足集约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石油及能源问题逐步演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国画问题。我国的工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石油作为高效的能源,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会逐渐提升。但是能源的形势也要求我国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个行业对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宏杰.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21-126.

[2]刘文颖.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12-13.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2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WwW.133229.Com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

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98年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

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 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同时推广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目的。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

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3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短期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69-02

一、概述

在现有的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大多数运用计量分析中的协整分析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估计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现阶段关于能源消费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上,关于二者之间的短期关系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1990—2008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从增长率的角度系统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关系,同时将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引入能源消费增长的原因分析模型中,分别讨论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

三、实证检验

1.数据说明

本文选用1990—2008年的全部数据均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数据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了处理。

2.平稳性检验

我们采用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最常用的ADF检验法,分别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结构效应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ind)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其他时间序列变量的t统计量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的t临界值,不能通过单位根检验,接受原假设即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对这些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序列一阶差分后的t统计量都通过单位根检验,因此变量序列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对ind也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回归方程可以得到,方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8,拟合较好;F统计量为15.4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较好;三个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表明各变量均为显著变量。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7、3.60和0.28。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动即结构效应是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的最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即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的影响最小。

四、结论

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逐年上涨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规模效应来看,规模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1.07,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每变动1%,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1.07%。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促进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原因,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同时,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

2.从结构效应来看,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3.60,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变动1%,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3.60%。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要降低我国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的比重,同时还要整顿一些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工业企业,使我国能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3.从技术效应来看,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28,即能源强度每变化1%,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0.28%,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能源消费量,但降低的程度较小,技术方面的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并不是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减少我国能源的消费量。

[参考文献]

[1]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32-34.

[2]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7-21.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4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能源强度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下降21%左右的节能目标,如何使山西经济增长与节能并举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山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内在影响机制,以便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与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978年,Kraft.J和Kraft.A利用美国1947—197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证明美国仅存在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Yu和Jin(1992)最早将协整技术运用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领域的研究,他们采用美国1974年1月至1990年4月间的月度数据,利用E-G两步法检验发现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提出“中性假定”的观点。Abul M.M.Masih 和 Rumi Masih(1996)认为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那么这一经济就是能源依赖型经济;反之,Jumbe和Charles BL(2004)分析表明若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该经济属于增长诱致的能源需求型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也广泛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马超群等(2004)利用中国1954—2003年间的数据研究表明我国GDP分别与能源总消费、煤炭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徐小斌等(2008)基于中国东西部地区1986—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东西部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东部地区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之西部地区更为密切;李玮等(2012)研究山西省1980—2010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内在关系,显示二者协整并构建了分布滞后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GDP是能源消耗总量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拓宽角度,不仅研究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和GDP之间的整体关系,还研究了煤炭、焦炭、电力以及油类制品消费与GDP之间的协整性及Granger因果关系,从而更全面、系统地反映出山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78—2008年山西省能源消费各数据(单位:万吨标准煤),借助EViews 5.0软件分别与山西省的GDP数据(单位:亿元人民币)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经济增长与各能源消费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将名义GDP按1952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得到实际GDP,各能源消费数据则通过能源消费总量与各自占总量的比重求得,统计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及《2012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另外,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及数据的波动性,对GDP、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焦炭、电力、油类制品各变量分别取对数,得到相应的新序列LnGDP、LnEC、LnCOAL、LnCOKE、LnELEC和LnOIL。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协整检验可能会造成虚假回归,导致结论错误,故首先需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检验来分析序列的平稳性,其原假设是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即时间序列非平稳,如果序列不平稳,则继续分析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以此类推到二阶进而更高阶,从而得出各个变量的单整阶数,使用EViews 5.0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1。

(三)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关系,需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根据检验对象可分为基于模型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即Johansen协整检验)和基于模型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即Engle-Granger两步法)。本文利用后一种方法,对OLS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序列平稳,则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不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是:

1.序列y1t、y2t都是d阶单整,即yit~I(d),i=1,2;

2.存在非零向量a=(a1,a2),使得a1y1t+a2y2t~

I(d-b),其中0

因此这两个序列是C(d,b)阶协整的。

由表1知,各时间序列都存在单位根,不平稳,其中LnGDP、LnEC、LnCOAL、LnCOKE、LnELEC的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即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I(1),可进行协整检验;而LnOIL~I(2),不是同阶单整,故不能与LnGDP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通过回归方程可知山西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的带动作用,其经济增长每增加1%,可以同时使能源消费总量增加0.563340%,煤炭消费增加0.086853%,电力消费增加0.752917%,电力消费量的生产总值弹性远远大于煤炭消费量的生产总值弹性,表明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拉动更为显著,也能促进山西省能源结构的调整,扩大电力在能源消费总量所占的比重。图1为1978—2008年山西省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可以看到煤炭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电力消费稳中有升,2004年开始超过煤炭消费的比重;焦炭消费呈上升趋势并伴有高峰;山西省“富煤贫油”,使得油类制品消费比重略低,且相对稳定,与协整检验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四)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

协整检验反映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则可以用来确定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影响的方向。用X变量与Y变量表示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需构建的检验回归方程如下(m为滞后阶数):

表3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经济增长(LnGDP)是能源消费总量(LnEC)和电力消费(LnELEC)的单向Granger原因;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LnGDP)是油类制品消费(LnOIL)的Granger原因,但在5%显著性水平下二者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另外,经济增长(LnGDP)与煤炭消费(LnCOAL)、焦炭消费(LnCOKE)不存在任何方向的短期因果关系。1978—2008年数据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属于增长诱致的能源需求型经济,即经济增长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而能源消费增长不一定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显著影响,因此从长远来看,采取节能政策而不牺牲山西经济的增长是可行的。

(五)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反映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对被解释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本文引入误差修正模型(ECM),由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既存在协整关系,又具备相应的Granger因果关系,故对它们构建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LnEC=0.555886LnGDP-0.432730ECM(-1)+0.003208(1)

(1.510322) (-2.686962) (0.083288)

R2=0.259404 DW=1.770215

LnELEC=0.444148LnGDP-0.377614ECMT(-1)+0.025373(2)

(1.190265) (-2.604649) (0.649859)

R2=0.239521 DW=1.709506

上式中,小括号内表示t统计量,DW都接近于2,表示序列不存在自相关。(1)式能源消费总量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短期经济增长变动(即LnGDP)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前一期能源消费总量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即ECM(-1))的影响,其ECM(-1)系数的绝对值越大,恢复到均衡状态的速度也就越快。由(1)式可知经济增长增加1%,短期内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555886%,ECM(-1)系数为-0.432730,说明上一年能源消费总量偏离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时,将在今年以43.2730%的幅度反向调整。同理可知(2)式电力消费量的生产总值弹性为0.444148,并以37.7614%的幅度反向进行调整,恢复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状态。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得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电力消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同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促进作用明显,通过了因果关系检验,说明山西经济属于增长诱致的能源需求型经济;随着山西省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如何保障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协调变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无明显的因果关系,即不存在误差纠正机制,故山西经济与煤炭体制改革的绩效在短期内可能不明显,而在长期得以实现,并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

山西省原煤储量丰富,占全国总储量的1/3,电力主要靠火力发电,能源供应极其依赖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消费结构较单一。应积极提升低碳、无碳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合理配置资源,发展新能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并举的山西省能源结构体系。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08年山西省能源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7倍,能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很低。应重点发展对经济贡献度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推进企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重视第二产业在降低能源强度中的作用,加强工业节能管理并大力推广与提升节能减排技术,从根本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三)加强政府引导

坚持“能源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审批制度,提高高耗能行业的门槛,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转化项目倾斜;鼓励发展与积极规划新能源产业,并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制定配套的保障与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John kraft and Arthur Kraf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 Yu,E. SH,Jin J. C.. Cointegr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 and employment[J].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259-266.

[3] Abul M.M.Masih,Rumi Masih.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Energy Economics,1996,18:165-183.

[4] Jumbe,Charles B.L.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D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lawi[J].Energy Economics,2004,26(1):61-68.

[5]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10):47-50.

[6] 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等.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132-134.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5

国外文献对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有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法,得出台湾GDP与能源消费总量有双向因果关系;还有得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及石油消费量增加。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应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中国GDP、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结论的文章。但国内文献中,采用协整分析法研究的寥寥无几。但实际上,大多数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而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

本文试图立足国情,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检验,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及Granger因果关系,并对未来两者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建议。

一、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为1970年 2003年的年统计值,观测个数共 204个。相关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通过Eviews统计软件,分别对这六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和对数差分处理后,可得其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见,国内生产总值的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对数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较

小,一直较平稳地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在1991年有小幅下降;

由图2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的对数时间

序列数据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综上,五组序列有大致相同的增长和变化趋势,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

图1 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

图2 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石油,天然气

变化趋势图

水电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图

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对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五组序列都是同阶非平稳序列,可使用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数据两两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组序列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存在着长期共同趋势。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得: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导致了 的增长;而 的增长只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能源消费量增长的导致因素。

三、结论

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

这说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则意味着需相应增加能源供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如人均占有住房面积增加,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增长,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

2.与日剧增的能源消费量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扬, 这意味着成本的急剧上升,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此时更应该解决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此,在政策上必须从中长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实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同时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新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1)经济增长导致了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因此,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省能源。

(2)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目前我们在经济和能源安全供应方面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抛弃煤炭的客观条件,必须正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近期难以改变的现实。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发展煤炭的洁净利用。不顾客观现实盲目提高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导致石油消费量无节制增长,将会给能源供应带来极大的不安全隐患。

四、未来中国经济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由以上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与各种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启示,从而,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一些战略性建议。

1.提倡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制定出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

在能源供应不足或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应利用法律、行政,以及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出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长远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能源整体优化。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

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大,石油价格也持续上涨,而由以上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如可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高度重视煤炭的洁净利用,对煤代油技术开发给予投资;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等。

具体措施为:(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研究制订专项法规或修订已有的法规,逐步建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财税制度、安全和环保、价格、建筑设计等。

(2)设立专职机构,建立开发利用体系。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

(4)开拓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利用国外资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国际贸易;二是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油气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司的比较优势,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油气项目为基础,抓住机会,优选有利地区,发展新项目,加快建成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同时,积极建设多元化贸易业务,实现油气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发生改变。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投资率从1978年的38.2%上升至2013年的47.8%,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也从1978年的-0.3%上升至2013年的2.4%,而消费率则是呈现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2.1%下降2013年的49.8%,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消费增长不足,限制了我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因此,如何形成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山东省2013年人均GDP为56184元,但近几年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40%以下,因此山东省促进居民消费,以此实现实现消费与生产的相互促进租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

本文采用山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来衡量经济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分别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衡量。以上变量通过对各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样本区间为1984-2013。为剔除了价格因素采用价格指数进行平减。用GDPZS表示经济增长,以CZ和NC来表示城乡居民的消费。

2.变量平稳性检验

为了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GDPZS、NC、CZ是否存在单位根。根据ADF检验结果显示NC、CZ、GDPZS的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值都小于临界值(5%)的值,因此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检验结果如下表。

3.滞后阶数确定和模型稳定性检验

本文通过统计软件利用LR(似然比)检验以及AIC信息准则与SC准则选择模型的滞后阶数。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1,故应该建立VAR(1)模型,统计结果见下表。另外通过检验,VAR模

4.格兰杰检验

对GDPZS、NC、CZ进行格兰杰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可知在5%显著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所以GDPZS和NC以及CZGDPZ和CZ都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所以,城乡居民消费都是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

5.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准确掌握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关系,本文拟引入脉冲响应函数图,分析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影响关系以及影响路径的变化趋势。脉冲响应函数图如下。

通过分析城乡居民消费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函数输出结果,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以及影响的力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期给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一个冲击后,CZ对这个冲击一开始都是正向的,在第四期的时候达到了最大正响应点。随后又变为负响应,在之后的几期内一直为下降趋势。NC对这个冲击在一开始也是正向的,在第二期时候达到了最大正响应点,随后变为负响应并在第五期时候达到了最大负响应点,在第五期之后其变化趋势有变为上升,并在之后几期一直逞上升趋势。

从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城镇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作用,在一开始城镇居民消费的增加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一开始的效果要比城镇居民好,但是很快这种作用逐渐下降。因此,城镇居民消费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没有滞后的,而农村居民消费则是经过一段时间过才开始显现作用。

6.方差分解

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对自身的变化贡献率最大,但这种贡献程度逐渐下降,在15期时达到了67%左右。而NC、CZ对收入差距变化的贡献率一直逞增长趋势。NC由第二期的2%增加到15期的26%左右CZ则由第二期的0.04%增加到15期的26%的左右。所以,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变化贡献率相比于城镇居民要大很多。

三、结论

从模型分析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因此,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对于山东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城乡居民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在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吴异光.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统计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舒义田.关注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学习导报,2003(12):12-13.

[4]孟昊.消费与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22-23.

[5]查奇芬,李敏.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3:125-127.

[6]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22-32.

[7]俞建国.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8]徐凤,金克琴.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30.

[9]俞建国,王蕴.“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2):3-7.

[10]朱宝忠.刍议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理论和对策[J].特区经济,2011(6):239-240.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人均GDP,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积累低消费来推动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需求的规模已成为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政府目前在大力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是不是就是说农村的居民的消费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重要呢?本文就从人均量的角度出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2.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1978-2011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NCXF)与人均GDP(RJGDP)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RJGDP作为解释变量, NCXF作为被解释变量。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所有的变量都采用对数形式。

2.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变量为时间序列数据,如果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回归容易产生伪回归,所以在进行回归前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从NCXF和RJGDP取对数形式后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它们均不平稳。对数据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原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序列,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序列,因此,原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3 Granger因果检验。

由协整检验可知,LNNCXF和LNRJ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是人均GDP的Granger原因,人均GDP也是农村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

2.4协整检验。这里采取Johansen检验方法来对两变量作协整分析。用Johansen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时,需要运用VAR模型进行定阶,我们利用Eviews软件运用VAR模型,根据AIC准则,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定为4阶,利用Johansen检验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注:*表示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表1的结果表明,RJGDP与NCXF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确定的最优协整模型得到的长期协整方程为:

LNNCXF=0.5738 + 0.7701LNRJGDP

(6.7944)(75.4744)

R2=0.99 , DW=0.24

从该方程来看,人均GDP每变动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就会变动0.77%。

2.5误差修正模型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RJGDP与NCXF存在协整,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建立短期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NNCXF=0.81LNRJGDP - 0.22ut-1

(19.59) (-0.23)

R2=0.69,DW=1.05

上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式的DW检验结果为自相关,所以应当加入滞后项以消除自相关,对模型修改之后,重新估计得(去掉不显著的项):

LNNCXF=0.66LNRJGDP -0.39LNNCXF t-1- 0.22ut-1

(5.70) (2.58) (-3.03)

R2=0.79

误差修正模型表明,本期RJGDP增量对本期NCXF增量有正的影响,但是上一期RJGDP增量对本期NCXF增量有负的影响,且NCXF的增长受即期RJGDP的影响也很大,其系数有0.66。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均GDP对农村消费的拉动不仅是长期作用,而且短期效应也很明显。

参考文献:

[1]刘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全国人均GDP的实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

[2]王焱,魏慧丰,郭希明.居民消费价格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统计观察, 2006

[3]马成文,李想,郑丽林.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4]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10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篇8

关键词: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非参数模型 逐点回归

引言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居民消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体居民通过市场对各种消费品与劳务的消费需求,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之一,居民消费的需求数量、结构组成以及意愿倾向都对经济增长情况起着重要的影响。政府消费在统计上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研究政府消费能全面了解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缓解财政效率和财政公平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理论分析

(一)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

我们通常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居民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理论可以分为直接拉动论和间接拉动论。

1.居民消费直接拉动论。在开放性的经济环境中,居民消费、政府购买、投资和净进出口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四大直接来源。居民消费增长,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反之,居民消费减少,则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因此,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相关的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来直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不需要任何的中间环节和中间变量,即居民消费的增加可以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居民消费的无限增长一旦超出国内生产能力的界限,就会导致名义上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2.居民消费间接拉动论。居民消费除了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外,还可以借助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增加居民消费可以使投资发生变动,然后二者一起带动经济的发展。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此类投资并不能带动经济的长期增长,只有将此类投资与居民消费需求相配合,才能真正的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从投资乘数来看,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是同向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大,投资乘数也增大,所以投资的扩张就等同于居民消费的扩张。因此,投资需求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

总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二)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

关于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政府消费推动论和政府消费抑制论。

1.政府消费推动论。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殊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带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政府消费的数额非常巨大,在我国,政府消费占GDP比重较为稳定,自1980年至今始终保持在13%~15%之间,其巨大的消费数量直接促进社会总产出增加,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政府消费的对象广泛,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钢材、石油、煤炭等产品,到政府日常消耗的纸张、笔墨等,都属于政府采购的范围,如此广泛的政府采购可以推动各行各业的互动发展,延长产业链,进而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的同步发展。最后,政府消费的实质在于为全国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其消费行为的外部性,可以对市场和社会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政府消费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社会保障方面支出的增加,将间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从而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政府消费抑制论。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政府消费增加可能对居民消费和政府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从政府消费数量来看,政府消费数量增加,导致商品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物价随着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结果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投资减少进一步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从政府消费结构组成来看,过多的公共支出将增加政府运营成本,可能导致政府机构臃肿,官僚腐败等现象的产生。此外,过多的公共服务,将打消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能出现社会“福利陷阱”。以上这些都不利于经济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数据来源和构建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199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包括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共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考虑到重庆于1997年建立直辖市,因此将1997年之后的重庆数据并入四川省计算)。

(二)构建模型

通常来说,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建模分析,可采用参数、半参数和非参数三种分析方法。本文拟选取非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当然,为了说明非参数方法的优点,我们同时也构建了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加以对比。

在建立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两步检验,以此判断该选择何种形式的面板数据模型。第一步,进行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即检验是选取面板数据模型还是混合回归模型。经检验结果表明P值小于0.01,因此选取面板数据模型;第二步,在选取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行Hausman检验,即判断是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经检验结果表明P值也小于0.01,因此我们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变量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函数中,建立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1)

其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最佳指标;K表示资本存量,是度量资本投入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参考单豪杰(2008);L表示就业人数,用年末在岗职工人数来度量;G表示政府消费;C表示居民消费;α是截距项;ε是残差项,它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下标i和t表示第t年的第i省份(市、自治区)。根据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LSDV估计法得到模型(1)中各因素的参数值(见表1)。但是,模型(1)的设定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第一,由于模型(1)是线性参数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参数估计中无法彻底解决;第二,由于参数估计方法的局限性,估计的参数值无法反映各独立变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克服以上参数模型设定中的两个缺点,本文尝试建立非参数模型。非参数模型的优越性在于:非参数模型可以根据面板数据的特征自由设定模型,模型中的多元函数f (·)除光滑性外,未对其形式做任何限制,从而避免了模型设定可能带来的误差。非参数模型的估计方法对回归函数没有太强的约束,其估计结果更加稳健和精确,且能够提供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趋势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

因此,非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建立如下:

(2)

其中αi为个体效应。模型(2)可用局部线性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具体方法为:

令yit=ln(Yit),xit=(ln(Kit),ln(Lit)ln(Git),ln(Cit)),并将函数 f (·)在点x=(x1,x2,x3,x4)处进行局部线性化,故模型(2)可写为:

(3)

其中ζit中包含局部线性化后的余项;为列向量,,i =1,2,3,4。由式(3)可得:

(4)

其中。将式(4)中的加权最小二乘解定义为φ(x)的估计,即求解令最小化的φ(x),结果为:

(5)

其中K(g)为核函数,h为窗宽。由的表达式,又有:

i =1,2,3,4 (6)

其中λi代表第i个元素为1,其他元素为0的1×4的行向量。非参数模型的估计式与参数估计不同,其非参数估计式为x的函数,它反映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边际影响,则分别表示函数f (x)的四个偏导数在x=(x1,x2,x3,x4)处的估计值。

为进一步得到各影响因素在平均水平处的估计值,需要分别计算非参数估计φ(x)

在样本均值处的值,其中,

,η=1,2,3,4,xη,it表示第η个变量在(i,t)处的值。又因为估计量是的函数,可以计算x中某些分量为常数时的φ(x)=(θ1(x),θ2(x),θ3(x),θ4(x))′。

本文拟利用以上所述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可进一步刻画各个因素关于自变量的变化趋势。

实证结果和经验分析

因为高斯函数是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因此,在非参数模型回归估计中,我们选取高斯函数作为核函数,并且根据Ullah和Roy(1998),选择最优窗宽h=an(-1/13),其中a为正的常数。因为窗宽对非参数估计结果具有敏感性,通过反复检验,我们选择a=5.3时的估计结果,其对应窗宽为h=2.5613,估计结果见表1。

通过观察表1,我们发现:两种方法对各自变量的估计结果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且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其次为资本存量和就业数量,最小的是政府消费;但是从系数绝对值来看,参数估计比非参数估计低估了资本存量、就业数量和政府消费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高估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此外,由非参数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居民消费每增加1%,则促使经济增长0.5524%;政府消费每增加1%,也促使经济增长0.1501%。说明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增加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高于政府消费。

我们运用非参数逐点估计,对各影响因素对自变量系数的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具体方法为:将区间[mini,t{xit},maxi,t{xit}]等分成29个子区间,即30个端点,其中xit是任一解释变量。我们共设计了16种估计:如在考察四个变量的系数随政府消费变化的趋势时,在各点处,做非参数估计,其中j =1,2,3,4,因此可得到4种非参数估计结果,类似地,我们可以考察其他自变量系数对任一变量的变化趋势。图1和图2分别提供了四个变量关于政府消费系数和居民消费系数的逐点回归估计结果。

由图1和图2,可得到如下回归估计结果:

第一,政府消费系数与资本存量是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的复杂关系,说明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政府消费这一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交替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考虑到我国不同的发展时期,政府政策的倾向性不同,政府消费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不同。政府消费系数与就业数量呈现递减的关系,表明了随着年末在岗职工人数的增加,政府在公共支出领域,如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消耗性支出必然会加大,挤占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然会越来越小。

政府消费系数与政府消费数额存在逐渐递减的关系,说明随着政府消费数额的逐渐增加,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在经济的发展初期,适量的政府消费支出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过多的公共产品投入,可能催生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惰性,出现“养懒人”的现象,反而阻碍经济增长。政府消费系数与居民消费数额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关系,说明随着居民消费的增加,政府消费这一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促进作用,但是当居民消费的数额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变小,即存在一个“拐点”。表明政府的消费行为是理性的,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政府支出数额的比例,当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后,政府必然会削减消费性支出,主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居民消费系数与资本存量是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关系,说明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居民消费这一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当资本存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又会减弱。在经济发展初期,居民普遍收入水平不高,即使资本投入的增加也无法刺激居民消费,这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不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也逐渐增加,因此对经济增长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居民消费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出现减弱的现象,暗示了我国资本投入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极为不利的。居民消费系数与就业数量呈现逐渐递减关系,说明随着我国劳动人数的增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反而起了抑制作用。这是因为虽然我国就业人数增加了,但是劳动者工资普遍较低,较低的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都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间接的阻碍了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系数与政府消费数额存在平滑的递增的关系,暗示随着政府消费支出数额的增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起了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消费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着调解作用,即政府消费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同时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从而间接的促进了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系数与居民消费数额表现为递增关系,说明随着居民消费数额的增加,居民消费这一变量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对增加社会需求总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居民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之举。

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政策倾向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都对经济增长起较大的促进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重视扩大内需,最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里,将扩大消费表述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消费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居民消费方面:健全市场法规,完善市场管理;健全市场体系,形成良性竞争以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文化,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培养消费意识;倡导新型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提倡生态消费、循环消费。政府消费方面:提高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纯民生”公共支出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将政府公共支出更多的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倾斜,从而缩小地区以及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uznets S 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M].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Michael R.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tax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66)

3.Walter H F, Franz X H, Relative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tax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72)

4.王裕国.消费需求制约经济增长的机理及影响[J].经济学家,1999(5)

5.王文博,闫容国.中国GDP、最终消费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5)

6.张耿,胡海欧.消费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吗? [J].经济研究,2006(11)

7.黄赜琳.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8(4)

8.李君茹.论当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09(2)

9.毕玉江.消费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0(1)

10.Arrow K, M Kurz. Pubic Investment, 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M].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0

11.Barro R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06(2)

12.Devereux M B, Head A C and Lapham B J.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6(28)

13.欧阳志刚.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14.Censolo R, Colombo C. Mix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hort-run Fiscal Multiplier[J].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2008(47)

上一篇:生态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内科护理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