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范文

时间:2023-03-04 14:00:15

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人口持续增加,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本文对奢侈品的涵义、类型进行了界定,在对奢侈品消费现状及特点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奢侈品消费动机入手,探讨了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奢侈品的理性消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心理;面子消费;消费动机

一、奢侈品的涵义和分类

(一)奢侈品的涵义。“奢侈品”(luxury)一词来源于“Luxus”,意为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关于奢侈品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剑桥高阶辞典解释为乐于拥有的非必需昂贵物品,韦伯斯特辞典的解释则是能够增加人的愉悦和舒适感,但非必需。从经济学角度,奢侈品是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的,随着收入的增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如果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奢侈品”,其恩格尔曲线呈下凹形。社会学上,奢侈品则暗示了地位、身份、高人一等的权利,Berry(1994)在其著作《奢侈的定义》指出:奢侈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奢侈品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范围的,具有独特、珍稀、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综合关于奢侈品的众多不同表述,本文把奢侈品定义为:昂贵的、高品质的能带给人精致生活方式的非生活必需品。

(二)奢侈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奢侈品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尺寸大小,可以把奢侈品分为大件奢侈品和小件奢侈品;按照实体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有形奢侈品和无形奢侈品;按照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私人奢侈品的公共奢侈品。按照价格的不同可以把奢侈品分为入门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和顶级奢侈品。入门级奢侈品是市面上普及程度较高的,且有较多消费者的,价格高于其他同功效的一般产品的商品,如香水、衣服、皮具等;中级奢侈品,指的是普及程度较低的,面对较少数消费者的、价格相对更高的商品,如高档珠宝、汽车、名表等;顶级奢侈品,是绝对价格很高,只有数量极有限的人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如豪宅别墅、游艇、飞机等。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消费特点分析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生活还仅停留在温饱阶段,有关生活消费的报道很少。但是从1991年至今,部分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纷纷在中国设立销售网点,进行长期投资以培育消费者和树立品牌。近10年内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迅速增长,关于奢侈品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媒体: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称,2004年中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安永会计事务所2005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经常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在1000万-1300万人之间;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最新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奢侈品年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已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作为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发展,人均GDP1000多美元的国家,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奢侈品消费却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认知度不断提高。国际奢侈品牌在欧美市场不景气和人口低增长的压力下,纷纷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据国际奢侈品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世界公认的顶级奢侈品品牌中已有超过8成进驻中国。国际奢侈品牌通过举办各种展会、会,开设精品店,宣传其品牌,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认知度不断提高。

(三)奢侈品消费人群年轻化,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中国奢侈品购买者中既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财富新贵,掌握社会权利资源的政府官员,也包括影视明星、企业家,甚至还有追求时尚、消费攀比心理较重的时尚阶层和“酷一族”。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人数众多,构成复杂,但与欧美国家奢侈品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且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的调查,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另外,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集中在25-40岁的高学历、高收入人群,40岁以上的中老年消费者不到总数的30%。与西方发达国家40-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有明显的不同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呈现年轻化的特征。

(四)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不成熟。Dubois等人(2001)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消费者服中的奢侈品牌具有的6个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极高的价格”,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享受超出社会平均价格水平的消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中有一部分被称为“月光族”、“新贫族”,他们收入不算高,为享受消费奢侈品换来的虚荣,往往为购买价格水平难以承受的奢侈品而入不敷出,这是一种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奢侈品消费,它以牺牲未来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此外,奢侈品特别是顶级奢侈品的消费者中“用消费来炫耀”的心态明显,“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对奢侈品一般不做太多的学习或研究,尤其热衷于在展会中购买。2005年10月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吸引了超过7000名大富豪(其中70%来自中国内地),创造了2亿元的销售额,很多人一试用完某件商品就立即决定购买。2008年11月北京第二届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场面同样火爆,共有超过1万多名来自京津唐以及东北和山西等地的富豪参观,吸引了60家国际顶级品牌参展。

(五)奢侈品消费以产品为主。消费者追求最新、最流行的产品,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通常偏爱体验消费,例如奢华的旅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属于“体验驱动型消费”。

(六)存在奢侈品“消费升级”的现象。我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中产阶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奢侈品消费大部分集中在领带、服饰、皮包、化妆品等入门级奢侈品。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其消费取向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于此。对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名车、豪宅、私人飞机、游艇会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三、驱动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动机分析

Vigneron,FranckandLesterw.Johnson(1999)在研究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时,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来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分为两类:人际影响和个我影响,前者影响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动机有三种:炫耀、领先、从众,后者影响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动机有两种:享乐、追求精致。其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西方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结构。

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与西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差别,在奢侈品消费动机上,中国消费者有其特殊性。朱晓辉认为中国消费者社会取向奢侈品消费动机包括:炫耀、从众、领先、社交、身份象征。

(一)“面子消费”、“关系消费”行为下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取向。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注重自身在群体中的认可度。面子、人情与关系,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的中介和平台。中国人社会中普遍存在“面子”消费行为和“关系”消费行为,造就出中国特殊的奢侈品消费市场,“面子消费”与“关系消费”下的奢侈品消费动机主要有:

1、炫耀动机。炫耀性消费指的是消费商品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而不是为了满足正常的消费需求。早在18世纪,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Rae,1834)就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一词,他从人类虚荣心的角度解释了奢侈品的性质和效用,认为虚荣心仅是一种超越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为了占有他人不曾占有的东西。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凡勃伦(veblen)用炫耀性消费一词来指人们用显著可见的证据证明自己有能力支付奢侈品的愿望。凡勃伦提出,人们要获得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消费奢侈品的动机是出于炫耀,他们会刻意展示自己拥有的奢侈品来暗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先消费、后烦恼”的人,在中国大有人在。根据社会学家的分析,奢侈品消费是从匮乏社会向富裕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特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为了满足财富突然增加之后的一种心理释放,这种消费方式虽有非理性成分,但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2、从众动机。某群体进行奢侈品消费,会促进其他消费群体产生购买该奢侈品牌的冲动,这种购买动机叫做奢侈品消费的从众动机。许多中国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为了不辜负其他人的期望来保住“面子”,为了“被人看得起”,有些并不富裕的中国人,也在从众动机的驱使下消费奢侈品。

3、赠礼动机。在中国,很多奢侈品购买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将奢侈品作为礼物赠送他人,送礼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用途之一。Belk(1994)指出“在中国奢侈品被看作是最好的礼物”。Wong&Ahuvia(1998)也发现“礼物交换是东方人获取奢侈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礼物可以用于向他人表达尊敬和尊重,也可以被用作一种人情资源,分配给别人,礼物作为人情和面子的载体,是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4、身份象征。奢侈品消费不仅是物理或物质的消费,而且也是象征性的消费。奢侈品消费者借助消费表达和传递了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和情趣。奢侈品在中国被人们赋予特权和地位的象征,人们通过消费细节的对号入座划分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级,价格不菲的劳力士(Rolex)、浪琴(Longines)等为代表的瑞士名表已成为男性消费者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卡地亚(cartier)、路易·威登(LV)这样的知名手袋则是女性消费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张梦霞(2005)认为,奢侈品消费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象征性购买行为。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特点有:更注重炫耀性价值;群体取向使消费有很大的从众压力;社会交往中奢侈品消费的赠礼动机突出;倾向于用产品或品牌的象征性消费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及“问题官员、问题富豪”对被曝光的担心使领先动机几乎没有。

(二)个人奢侈品消费行为下奢侈品消费动机取向。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近年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与西方消费者相同的是中国消费者也存在个人取向的消费动机:享乐、追求精致和自我赠礼。

综上所述,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动机包括两类:社会取向的消费动机:炫耀、从众、赠礼、身份象征;个人取向的消费动机:享乐、追求精致和自我赠礼。

四、对于奢侈品消费的理性思考

(一)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尽管奢侈品消费只是占总人口比重较少的富人或中等收入阶层的人的行为,但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潮流起带动作用。奢侈品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时尚,促进了创新,奢侈品的高品质及能带给人精致生活,对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奢侈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我们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反思。

第一,易助长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气。奢侈品消费中攀比、炫耀等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容易导致奢侈品消费中的非理,富裕阶层的奢侈消费之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能力尚不足,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充斥着崇奢的氛围,是值得警惕的。

第二,奢侈品消费易造成消费资金的外流。由于中国奢侈品市场尚未形成,我国的奢侈品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因而大部分奢侈品消费者会选择国外的奢侈品牌来满足其需求,消费资金的流出对中国经济有消极影响。

第三,富裕阶层的奢侈消费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报道,200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对收入分配日益感到不公的情况下,富裕阶层的奢侈消费容易诱发底层人群的仇富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不和谐。

第四,奢侈品铺张、浪费性的消费,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奢侈行为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出各种消费品,而生产的扩大要依赖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大规模的奢侈行为必将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过度的铺张、浪费性奢侈消费使奢侈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能源和资源大量耗费,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二)理性引导奢侈品消费的对策

1、适时调整消费税,建立科学合理的奢侈商品消费税制。我国奢侈品消费的迅速增长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经济实力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税制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新增了游艇、高档手表、高尔夫球及球具等高档消费的税目。这是中国从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以来消费税最大的一次调整,但消费税所涉及项目调整范围比较狭窄,奢侈品总体税率不高(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税率为10%,高档手表税率为20%),未来的消费税调整有较大的政策空间。为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政府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消费税,如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档奢侈品消费税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奢侈商品消费税制,通过税收手段抑制奢侈消费,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对社会公共物品以及医疗、教育的投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间接改善奢侈品及其消费者的形象,平衡社会心理,促进社会的和谐。

2、加强消费者教育,树立健康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念。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而健康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是一种社会消费理念,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主张戒奢从俭,知足常乐等,在如今奢侈消费风气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很有借鉴的必要。

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的情况下,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我国奢侈品消费趋向理性。通过对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用道德意识约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用舆论积极引导理性消费,在全社会形成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和谐消费观。

3、鼓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虽然更多的是消费者自己的私人性活动,但不可忽略消费本身也具有外部性的特点,消费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消费者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和生态环境负责。基于消费责任的原则,消费者应尽可能最大化地增加消费的正外部性。政府应鼓励奢侈品消费者通过公益性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公益机构参与社会的救助和捐助,奢侈品消费者将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弥合不同收入阶层的矛盾。

4、加强对公务消费、政府官员及其家人消费的监督。当前我们的社会中,有着庞大的各级政府机关及由不同层级的机构主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些机关和单位有着大量的公务消费。极少数掌握权力资源的政府官员通过,获得非法或不明资金,这些“问题官员”及其家人的奢侈消费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平,影响了政府形象。社会各界对于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消费、政府官员及其家人消费需要应实施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大力倡导节俭的消费风气,维护社会公平。

五、结束语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者 消费行为 经济水平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做好对消费者行为分析不仅能够为商业营销活动提供基础,还能够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做出贡献。相比于国内而言,国外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时间更长,很多商学院已经将消费者行为学设置为科学课程。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加大对了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收入决定消费行为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并在《通论》同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的原因,进而发展了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体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后来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方向。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没有考虑到利率和未来收入等因素在当前消费决策中的作用。

1957年,弗里德曼(Friedman)在《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水平取决于人的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所以消费者行为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二)理性预期的消费行为

1978年,霍尔(Hall)提出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模型。他认为消费只与本期消费有关。之后,利兰德(Leland)提出预防性储蓄理论。他认为,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应要大于确定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应。未来的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应也越大,因此越能激发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储蓄不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事件加以保险。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现实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三)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

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塔克(H・S・Houthakker)和泰勒(L・D・tayloy)提出的。他们认为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消费品存量是影响现期消费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将消费行为与消费品的耐用性联系到一起。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所留下的已经贬值(折旧)的余量或存量假定为“情况变量”,从而将消费品存量调整的假定提升至动态的高度,把生产领域内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概念引入了消费领域,并将消费习惯对消费者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与消费品存量调整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一整套学说。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农民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结构层面上,这是由我国人口结构而决定的。

(一)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数量约占全国人口70%,在这种状态下,国内学者认为想要做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就必须要以农村消费市场作为主阵地。其中,杨秀凌提出虽然我国农村消费者基数大,但购买能力偏低,对消费市场的需求不大,因此应该尽快改革农村的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基础服务水平,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诱发农民消费动机。

吴海峰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消费品零售额偏低,这说明农村需求弹性要比城市更大,这是因为农民收入与消费差距大、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效益不高而导致的。为此必须要尽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预期收入,提高消费效益,以实现对农民购买力的增强。

(二)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

2000年,叶海云提出虽然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储蓄目标差别不大,但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与财富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财富,伴随消费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约束迫使中国居民确立了短期储蓄目标,短期储蓄目标的出现取代了现期资产在现期消费水平中的决定性地位,这是造成现期消费水平低于最优水平的主要原因。

2001年,万广华、牛建高在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的研究上得出,造成我国目前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因素。

2002年,汪红驹、张慧莲提出了我国居民只能根据自己的财产、当期收入和短期储蓄目标来确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所以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短期性”,导致这一特征性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确定增强和流动性约束。

2003年,欧阳俊、刘建民、秦宛顺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相反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居民并不存在流动性的约束,因此以缓解流动性约束政策来实现对消费行为和欲望的刺激并没有作用。

(三)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发展趋势

1994年,臧旭恒在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的研究下提出,金融机制和居民的资产存量是跨时预算实行的必备条件,基于我国农户行为的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更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户消费行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农户收入迅速增加,资产存量明显上升,再加上银行贷款等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这使得跨时预算约束条件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阶段,加上二元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村的跨时预算约束仍存在一定困难。不过这种困难会随着农户收入与财富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变弱。长期来看,我国农户的消费行为正在向理性预期、跨时预算方向转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农村消费者为主体,这是因为我国人口结构而决定的,其研究内容也更多的是如何改变农民消费结构,来实现对国内经济市场结构状态的变化。相比之下,西方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为全面,包含多种因素、静动态影响内容等,而且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这对解决现代社会经济中的消费问题有着许多有益的启迪作用。为了能够实现对国内消费者行为研究效果的进步,国内学者要在吸收西方先进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特殊经济状态,以便能够更为系统、全面的掌握国内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消费者行为的零售业态演进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戴丽娜.从营销的终点到营销的起点[D].复旦大学,201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567)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者;心理;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54-02

1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包括消费者年龄、性别、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2 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分为七个阶段:产生需求、形成购买动机、收集商品信息、做好购买准备、选择商品、使用商品、对商品使用的评价和反馈。

消费者心理同时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消费者购物场所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商家往往会通过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分析和掌握,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3 消费心理分析

①根据需求寻找购买目标。②心理感知所欲购商品是否与需求相符合。③诱发对预购商品的使用联想。④与其他商品进行判定与比较。⑤选择购买。⑥购后体验与反馈。

4 消费心理的基本概念

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大致有四种消费心理,分别是: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5 消费心理的主要类型

公众的主要消费心理类型大致有:①从俗心理。即入乡随俗,消费行为上的趋同心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会有不同的消费观念。②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相互攀比的倾向。③求美心理。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消费的每一件产品都是完美、实在的。④求名心理。指某些消费者(大都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消费者)希望借助名牌商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心理倾向。⑤求异心理。这是与从俗心理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追求一种与社会流行不同、与时代相悖的消费倾向,比如现在的非主流。⑥好奇心理。指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对价格的特殊关注。⑦选价心理。指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对价格的特殊关注。

这些心理类型并不分属于不同的人,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当一种产品满足了顾客某一类心理需求时,就会诱发他的购买动机。

6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购买动机是引导顾客购买活动指向一定目标,以满足需要的购买意愿和冲动。这种购买意愿和冲动是十分复杂、捉摸不透的心理活动,从其表现来看,可以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归纳为两大类。

6.1 理智动机

①适用。适用即求实心理,是理智动机的基本点,即立足于商品的最基本效用。在适用动机的驱使下,顾客偏重产品的技术性能,而对其外观、价格、品牌等的考虑则在其次。②经济。经济即求廉心理,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价格往往成为左右顾客取舍某种商品的关键因素。折扣券、大拍卖之所以能牵动千万人的心,就是因为“求廉”心理。③可靠。顾客总是希望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正常发挥其使用价值,可靠实质上是“经济”的延伸。名牌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 有优势,就是因为具有上乘的质量。所以,具有远见的企业总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开产品销路。④安全。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经济条件的改善,顾客对自我保护和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产品安全性的考虑越来越多地成为顾客选购某一商品的动机。“绿色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就是适合这一购买动机来促进销售。⑤使用方便。省力省事无疑是人们的一种自然需求。商品,尤其是技术复杂的商品,使用快捷方便,将会更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带遥控的电视机,只需按一下的“傻瓜”照相机以及许多一次性商品走俏市场,正是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一购买动机。⑥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好,是一个整体形象。对多数消费者而言,花不小一笔积蓄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即使就是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也不能完全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因而,有无良好的售后服务往往成为左右顾客购买行为的砝码。为此,提供详尽的说明书,进行现场指导,及时提供免费维修,实行产品质量保险等都成为企业争夺顾客的手段。

6.2 感情动机

①好奇心理。好奇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没有有无之分,只有程度之别。一些人专门追求新奇,赶时髦,总是充当先锋消费者,至于是否经济实惠,一般不大考虑,诸如魔方、跳跳糖、谜语手纸、电动牙具、意彩娃娃等能在市场上风靡一时就是迎合了人们这一心理。②炫耀心理。这多见于功成名就、收入颇丰的高收入阶层,也见于其他收入阶层中的少数人,在他们看来,购物不光是适用、适中,还要表现个人的财力和欣赏水平。他们是消费者中的尖端消费群。购买倾向于高档化、名贵化、复古化,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轿车,上万美元的手表等的生产正是迎合了这一心理。③攀比心理。攀比,社会学家称之为“比照集团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照搬他希望跻身其中的那个社会集团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人家有了大屏幕彩色电视机、摄像机、金首饰,自家没有,就浑身上下不舒服,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划算,也要购买。④从众心理。作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圈子中,有一种希望与他应归属的圈子同步的趋向,不愿突出,也不想落伍。受这种心理支配的消费者构成后随消费者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顾客群。研究表明,当某种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拥有率达到 40%后,将会产生该消费品的消费热潮。⑤崇外心理。一些讲摩登的人盲目崇拜外国货,只要是舶来品就买,一些家用电器生产厂,尽管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采用了国产件,仍沿用进口散件组装的牌子在国内销售。有的企业在产品或包装上全用外文,或者只用拼音字母而不注一个汉字,在国内销售,进行不正当竞争,就是利用这种崇外心理。

7 消费心理在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的表现

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调查统计显示,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有如下心理特点:①少年的消费心理。追求时尚与新颖,追求个性,善于表现自我,注重感情,容易冲动的消费心理。②对于中年人的消费心理。由于中年人心智已成熟,所以讲究计划性,又有理智性、注重实用性的心理特征。③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女性花钱爱算计:女性中花钱特别仔细的占12.4%,比较仔细的占49.8%,花钱不太仔细的占20.7%,花钱很不仔细的占2.9%,不一定的占14.2%。年龄越大手越紧:40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花钱都“比较仔细”,并且表现为年龄越大越仔细。其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近乎“特别仔细”。相对而言,20~29 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花钱最不仔细。

8 消费者职业和身份特征上分析

学历越高,职位越高,花钱越不仔细:一般来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们消费比较“大方”,而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群体消费特征为“比较仔细”。花钱最细的要数离休人员,其次依次是农民、军人、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花钱相对最不仔细的是私营业主、个体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高校学生。

9 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特征

当今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市场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纷繁复杂的商品和品牌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9.1 个性消费的复归

之所以称为“复归”,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内,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外,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很少,个性因而不得不被压抑。但当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现实条件已初步具备。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更进一步,他们不仅能作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了,变化也更多了。逐渐地,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准则,他们不惧怕向商家提出挑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考察,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包括其他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及其组合可能各不相同。因而从理论上看,没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作出购买的品牌和产品决策时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9.2 消费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消费者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减低风险感和购后产生后悔感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而且人天生就有很强的求知欲。

9.3 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与对购物乐趣的追求并存

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这点尤为突出。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恰恰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加。一些人希望通过购物来消遣时间,寻求生活的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里孤单。他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来进行购物,前提是能给他们带来乐趣。因此这两种心理将是今后较长时间商家要考虑的消费心理。

10 消费者行为学在我国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方引入我国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①加强和提高经济决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②有助于商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制定销售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③有助于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进行个人消费策略,改善消费行为,实现文明消费。

11 结 论

商家的销售实践中面对的顾客是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就需要商家根据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和策略,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节约营销资源的有效途径。另外,商家应该花一点的时间来对自己的顾客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妙消费者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建安企业市场营销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远红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4篇

博客主人/J.Walker Smith

消费者想要再次恢复消费信心,帮帮他们!

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消费时缩手缩脚的心态。市场观察家现在使用的一个术语是“节俭疲劳”(Frugality Fatigue),意思是在困境之中抑制住购买渴望的消费者,想再次消费。显然,一些消费者仍然不太有信心恢复以前大手大脚的购物习惯。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恢复购物习惯却是兴致勃勃。

很多迹象表明了消费复苏的趋势。谨慎思考之后再购买的情况有所减少;知名品牌和不打折时装的销售情况更加喜人;高端个人护理用品销量上升;人们外出就餐的频率更加频繁,而且一旦外出就餐,选择的是那些高价位的餐馆。餐桌上,人们又像以前那样,点上开胃菜和饭后甜点等,花费高于预算的情况又回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计划把自己的税金退款花掉,而不是用它们偿还债务。

正如我们一直劝告的,在经济形势再度回暖时,人们表现出“新式正常性节俭”(new normal of frugality)。但随着经济表现出再度增长的复苏能力,消费者会消费得更多。

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见的。比如美国人。美国人是消费者而不是储蓄者。如果让美国人节俭,那简直是一个神话。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消费,这就是美国人的特点。但其他发达国家则不是这样。比如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是储蓄者而不是消费者。学者谢尔顿·加龙(Sheldon Garon)最新撰写的经济史表明,这种国籍消费区别根植于19世纪,当时各国的道德劝说、政治和慈善机构有着显著的差异。

当时人们如果没有现金或信用卡,那么就不能消费,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但是在美国,一旦人们感觉又富裕了,那么他们就开始消费。加龙明确指出:这就是文化。

一旦富裕起来,人们不会节俭,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和历史。美国消费者传统的消费乐趣也帮助解释了一点,为什么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助于创新的好市场。因为消费者一直有购买新产品的需求。

在消费和储蓄上,美国人的消费相对优先级表明,地域人群情况不一定总是决定一切。欧洲人相对而言年龄更大,因此本来应该是消费者而不是储蓄者;而美国人相对年龄较小,本应该是储蓄者而非消费者。文化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其影响力甚至大于消费动机和消费倡导。虽然欧洲人有较强的政府福利保障但却更偏向于储蓄,而美国人的政府福利保障较弱却消费得更多。

最近美国家庭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因此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再次发挥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个人储蓄率飙升,但是现在已经下降到21世纪初的正常水平。未来储蓄率也不会再继续上升。

作为品牌营销者关键是要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否则将错失让企业重新获得增长的机会。当营销者做好准备时,他们懂得营销信息传播的重点不是“杯子里只有半杯水”,而是“杯子里还有半杯水”。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盛行时代到来,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型消费和购物模式,与传统消费行为相比,消费者行为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如消费者更为追求主动化消费和个性化消费,更为追求购买的便利性等。应对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行为的新特征,企业应正确审视这种变化,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也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

(一)冲动性特征。冲动式购买是消费者事先并无购买计划而现场临时决定购买的行为,在社会分工更为精细化与专业化的今天,多数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网络信息对消费者影响更大,网络中的一则商品信息就可能带动网络消费者短期内的冲动式购买,致使冲动式消费行为增多。

(二)便利性特征。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快,消费者要求所购买商品质优价廉外,还提出便利要求,以有效节约时间。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介入加快了商品物流速度,消费者通过了解到商品性能、价格、评价等信息,进而确定消费目标,选取最为便利的消费方式。

(三)主动性特征。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购买风险意识更强,对单向“填鸭式”营销手段感到厌倦,甚至产生极度不信任感。消费者的日常购买行为中,尤其是购买大件耐用商品时,更趋向于从各种途径获取商品信息,将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即便是相关分析不够充分和准确,但仍能增强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信任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人们追求心理平衡的愿望。

(四)个性化特征。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再是盲目跟风的产物,消费者的个性化意识增强。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能够借助网络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商品信息,如市场价格、商品性能、售后服务等,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个性化商品,网络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提供了决策依据,诸多商家更是借助网络来宣传商品的市场特性,为个性化消费找到了更为快捷的传播方式。

(五)品牌化特征。品牌效应是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影响,是企业价值的一种延续,当前这个以品牌为先导的商业社会,品牌效应更为深入人心,很多企业更注重经营模式、商品定位、消费群体及利润回报等层面的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和商品的品牌效应。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行为呈现品牌化特征,消费者通过网络可掌握品牌商品的各种信息,能在同类商品中做价格比较,为其消费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二、网络盛行时代的企业营销策略

(一)确立正确的营销理念。与传统营销相比,现代营销理念和方式不断丰富和变化,进入网络盛行时代,企业营销理念发生根本改变,而这需要将互联网技术和营销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整合营销模式,这有利于企业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商品销售和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对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的态度形成积极影响,进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现阶段,市场营销“4R”理论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由关联(Relating)、关系(Relayionship)、反应(Relation)、回报(Repay)构成,更为重视消费者和营销的关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而达成预期销售目标。

(二)切实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1986年,美国消费心理学家提出了消费者满意度概念,根据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的全新特征,企业应采取个性化的营销方式,以此来更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一般而言,可从如下几个角度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一是市场细分化,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导下,消费者是企业的运营导向,致力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获取合理利润,但企业资源有限,而消费者需求是多样化和变动化的,为此,企业要对市场做细致分析,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商品定制化,网络盛行时代,中青年成为网上购物的主要群体,企业需依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来划分目标市场,鼓励消费者参与商品设计、制造与促销活动中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从而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三是网上营销化,网络盛行时代,诸多企业创建自身网站,用以公布企业及其商品、价格、促销等信息,通过网页、商品分类目录及商品搜索引擎等形成一个虚拟空间,为消费者网上购物提供便利条件;四是物流系统化,鉴于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购物便利需求的提高,企业通常依托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以保障商品及时从分销网点运达消费者手中。

(三)优化网络营销推广模式。网络盛行时代到来后,很多企业顺应时展形势,借助互联网有效媒介,不断完善企业网络营销观念,从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竞争力提升等诸多方面予以完善,优化网络营销推广模式,使得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新产品有所了解,进而使企业及其商品更为消费者所认可。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盛行时代,消费者有着较以往不同的行为特征,更具冲动性、便利性、主动性、个性化与品牌化,网络消费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发展面临双重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企业面向特殊的消费者行为特征、网络消费群体和网络消费环境,确立正确的营销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网络营销推广模式,完善商品生产、营销、服务等诸个环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外,也为企业谋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利润,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供助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昀,涂凯.消费者资源与消费者行为:国外的研究进展[J].消费经济,2012(3).

[2] 王慧.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中国奢侈品消费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13(5).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向

营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很多代表性学派,例如消费者行为学派、商品学派、职能学派、管理学派、社会观营销学派。纵观国内外营销学术成果,消费者行为研究居多。研究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需求,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策略是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中国营销学者应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文化特点,抓住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作出贡献。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和方法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维度是借以对事物进行概括、描述和评价的手段、指标。营销理论的维度是指营销理论的一些特性是有范围的,并可以将其分类并分析。营销思想或理论可以借助五个维度去测量:知识维度(intellectual dimension)、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空间维度(space dimension)、科际维度(interdisciplinary dimension)、精神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知识维度指这门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整个理论体系中相关知识完整结合的程度。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消费者行为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2005年6月至2013年9月,《营销科学学报》共刊登中国营销研究文章315篇,其中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210篇,占67%。

时间维度指这门科学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理论创新演变与管理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国营销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据吴建安教授(2002)的论述,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可分为:启蒙阶段(1978-1983),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大,国家领导人在政府文件和报告中强调营销管理工作,以及硕士、博士等高层次营销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自我总结和自我创新成为中国营销学研究的新需要;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中国营销学者进入全新的消费行为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空间维度指这门科学的总体理论对于不同实践所体现、代表、反映和涵盖的程度。在分析营销理论时,必须考虑国别特性、地理环境和地域条件。

科际维度指这门科学所包含的源自其他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程度。消费者行为研究受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形成学科的交叉。

精神维度指这门科学理论与这个世界中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程度。人类生活的日益精神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商业活动的精神效益。绿色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社会营销、关系营销、口碑营销、客户观念、顾客满意、服务补救等成为营销研究主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路线和阐释主义路线。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阶段研究,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对消费者个体的研究适合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对消费者生活环境研究适合采用描述性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方法上寻找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本土化的方法。实证主义把消费者理解为完全理性的人,忽略消费者深层次的无意识张力;阐释主义强调个体特征,忽略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论缺陷: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论。要突破目前研究误区,必须选择新的研究视角和哲学方法论。

从中国“天人合一”系统哲学看:消费者是整体人,不是纯粹的认知人、经济人、情感人;消费者行为是有机整体过程;消费者气质是统一系统整体;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系统整体。总之,消费者是整体,消费者行为研究要遵循系统哲学观、动态全息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信贷方式和支付手段,已经扩展到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发现,信用额度增加,消费者负责立即明显增加,流动性限制有约束力;透支余额和利率增加,换卡概率增加;消费者用信用卡作为额外现金,以扩大流动性。自21世纪开始,中国网购成为时尚:随时随地、“碎片”时间购物、更显个性化、更显诚信、更多互动性、对价格更敏感。消费者借以实现行为的载体发生改变,但是消费者行为本质没有改变。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数据营销迎面而来。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

(一)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概况

消费者行为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组织动力学派、消费者主义学派、购买者行为学派、宏观营销学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颇丰。20世纪80年,消费者行为学传入中国,深受中国营销学者的欢迎。经过30年多的发展,中国营销学者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学术成果形式多样,数量很多,质量不断提高。

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对我国藏书量前9位的图书馆进行检索,国内学者以中文编著的图书目录合计964条,去掉重复部分得到有效样本390个,其中中国学者专著106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结果5255 条。其中论文数量情况如表2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对中国两个最大的中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结果201条,整理得到有效题目185条。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上述3个表的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

(二)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知识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经历引进、消化、创新3个阶段,逐步建立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我国营销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营销科学学报》 为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学者提供很好的平台,有效推动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思想交流。通过对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专著、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分析,中国消费行为理论正形成体系。统计结果如表4、5所示。

表5说明,中国营销学者不仅消化了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网络营销方面和大数据营销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同步;在方法论方面,创造性提出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结合模型研究方法,这不仅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时间维度

1981年,吴世经在《经济与管理研究》发表《市场研究的方法与销售经营的战略》,揭开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中国传播序幕。1986年,林德金编著《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分析》,这是中国营销学者第一部原创。1999年,易建华编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是第一部中国博士生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情况,如表6所示。对每个阶段的成果求年平均值,如图1所示。

表6、图1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情况:启蒙阶段(1978-1983),中国营销学者只创作少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中国营销学者积极翻译西方消费者行为著作,创作大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图书、期刊论文不断增加,博士毕业论文、会议论文出现,学术交流活动异常活跃;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学术成果急速增加,学术活动空前红火;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学术成果增长缓慢,学术交流活动减少,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遇到了瓶颈,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四)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空间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西方营销理论坚持“洋为中用,不断创新”原则。以卢泰宏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以郭国庆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纵向分析,以符国群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将中国消费者行为与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新生代营销学者侧重于对小范围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如表7所示。

(五)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科际维度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吸取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精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继承西方研究思路,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科学的精华。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行为学术成果颇丰,理论依据各异,研究方法多样。如表8所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涉及9个以上学科,充分利用已有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六)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精神维度

消费者行为学在中国很受欢迎,改变中国营销学者研究行为和广大消费者消费观念。新的营销观念广为传播,中国营销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如表9所示。表9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产品质量表层的研究,而是更关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展望

(一)现有的创新成果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折中主义的领域,营销学者在学科、目标及方法各方面各有不同,如表10所示。第一,解析取向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消费及其意义做深入了解。第二,传统取向建立在认知消费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努力发展理论与方法来解释消费者决策与行为。第三,营销科学取向以经济学与统计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它通常涉及构建与测试数学模型,来预测营销战略对消费者选择与行为的影响。

作为宏观社会环境的主要方面,文化对消费者有普遍影响。营销人员可以采用内容分析、人种研究、价值观的衡量。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顾客感知以及消费者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存在价值观差异、信仰差异、思维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销学的发展呈现“人本化趋势”,显示个性化、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营销学核心概念从交易转向关系,从“商品为中心”演变到“以服务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基于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营销、直销营销、关系营销成为21世纪主流,营销学的创新呈现“技术导向性”特点。

基于文化因素与技术因素,本文提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新取向――系统取向,如表11所示。消费者行为受多个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构成复杂的系统,一个整体。要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揭开中国消费市场的规律,为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研究者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中国营销学者需要继续吸收西方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消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把握消费市场的最新动态。消费者行为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需要定性描述,也需要定量分析。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并用,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实用。中国消费者行为理论必将自成体系,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二)有待突破的研究课题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洋为中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一是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从中国营销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为中国营销创新提供条件。二是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中国营销实践的系统梳理和提升,对西方营销理论或理论的假设前提做出修正或补充,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三是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科研项目有待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营销理论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http://222.29.89.8:8081/jms/CN/column/column320.shtml(营销科学学报)

3.孔繁任,熊明华.中国营销报告(绪论1).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4.吴建安.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市场营销导刊,2002(8)

5.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3(1)

6.罗纪宁.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评述:方法论和理论范式.山东大学学报,2004(4)

7.胡少华.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综述.新金融,2005(10)

8.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9.马国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管理世界,2004(12)

10.J・保罗・彼得,杰里・C・奥尔森著.徐瑾等译.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1.潘煜.影响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三大因素.上海三联书店,2009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行为;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5204

1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消费者行为的概念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用的各种行动,包括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1.2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概念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行为变化的过程,笔者所探讨的消费者行为属于此类,是旅游者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做出旅游决策,从居住地到达目的地,进行参观浏览的过程。它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抉择和购买行动过程,它分为五阶段模型,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这五阶段模型是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包括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行为过程的综合模式。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罗明义也强调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指出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它是贯穿于旅游者整个活动中的全部行为表现,包括旅游者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而产生的购买动机行为,并经过对信息的筛选比较做出购买抉择行为,进行旅游活动及事后评价的全过程。

1.3 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较多,如杨晓燕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1]中把消费者行为研究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基础上,并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分为微观和宏观,从对西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比较上进行研究;屠爽爽,宋书巧,张建勇,林晓英[2]《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广西北流市罗政村为例》以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决策行为、出游方式、消费行为和旅游偏好等,从中发现了某些旅游者行为规律;俞益武,张建国,徐燕[3]的《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研究――以湖州景区为例》以湖州乡村旅游地的游客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的方式,对乡村旅游消费者的群体特征、消费行为模式和消费构成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张伟,谢家智[4]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按照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进行分类对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李立红[5]的《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从消费者的心理类型与动机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学者的这些研究都只从一般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从对于购买行为中的消费者购买什么进行研究,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具体因素是什么,也有学者从建模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如王伟[6]的《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研究》中通过设计相应的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分析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性,学者的研究中从旅游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行为以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少,且他们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因素时,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旅游消费者心理和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用静态方法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且只把影响因素作为一部分研究对象来研究,而没有专门针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而许多文献中也是结合一具体地区的实证研究来说明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主要是从心理和环境、个别相关因素来研究,研究范围有限,且缺乏动态的研究,并注重一次消费行为的研究,其实旅游消费者行为也是通过对这次消费活动作出评价,而这些评价作为信息反馈回来又影响下次活动,是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且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阶层、文化群体以及职业等,个人的心理因素也是随着消费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环境引起的,在动态研究中,时间因素也被引进,即本期的消费行为受到前期消费行为的影响,且又影响下期消费行为,如此形成循环反馈。

1.4 研究方法与目的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与观察法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参考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乡村旅游地的实际,通过分析当地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旅游动机、决策与消费行为和偏好等之前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从中发现旅游消费者行为规律,从而为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项目的开发、客源市场的促销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

2 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和消费行为过程

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是指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全部行为表现,包括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行为和表现,也包括购买前的信息收集行为、购买过程中的比较过程和购买抉择行为和购后的评价行为。消费行为过程如下。

2.1 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准备阶段

当人们有了一定的金钱和时间时,就可能产生旅游动机,一旦作出旅游的决定,就进入了旅游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旅游者并不是很了解,这时消费者就会开始关注相关咨讯,或根据自己脑中的记忆,或通过各种外在的渠道,如寻找电视、报纸上的旅游广告,打听朋友的旅游经验,来寻找这次所要的信息,然后对所得的信息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做出购买抉择,即选定旅游目的地,并对线路、交通工具等做出选择,由此可见,其决择过程就是制定计划与寻找信息的过程。

2.2 乡村旅游实地消费阶段

实地消费阶段,是旅游者进行消费最直观的阶段,当乡村旅游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从离开居住地到返回到居住地所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即为旅游者消费的主要实施阶段,此阶段也是消费者的主体部分,进行乡村景点消费的选择、食宿的选择等。

2.3 乡村旅游消费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乡村旅游者旅游过后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回想这次的旅游经历,如果他对这次经历非常满意,那么下次他会继续购买这种产品和服务,还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其他群体,如果不满意,便不会再购买此种产品和服务,还可能会通过投诉向旅游企业、管理机构和协会,其批评会影响到一大批潜在的消费者。

3 常德市贾家村乡村旅游地

贾家村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境内,位于县域的中部,以前的贾家村是只属于维新镇的一个小山村,主要的旅游资源为热水溪温泉,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贾家村是原石门县维新镇的新迁地,这里的旅游开发注重在乡土特色上下工夫,主打以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采果休闲、采茶游等为一体的特色专项乡村游。真正以旅游业为核心产业,并旨在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并结合上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逐步实施“梅花引路,梅园赏梅,梅山观景”的新农村观光乡村游。在公路原线建设农家农庄,对热水溪温泉开发项目进行全面建设。开发一大块原来未开发的处女地,春秋战国遗址、渡水“喊泉”、腊梅群带、将军岩、娘娘洞、仙女洞等,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带,打造“览仙阳湖、喝山泉水、尝土家菜、住徽派房、沐温泉浴、品云中君、游峡峪河、赏腊梅花”特色,来这里旅游的游客大多是县市级机关单位的人员,也有散客,他们大多是基于观光的目的。游客中也有少数来自外省的,他们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看土家族的歌舞表演和体验乡村生活和纯朴的民风。

4 影响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有国外学者将可能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为四大类: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恩格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为三大类:一是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居住地点等,二是心理因素:人在购买过程中的知觉、动机、学习、态度和人格等,三是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经济因素、参考群体等。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也可参考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省常德市贾家村乡村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分为六大因素,即乡村的环境因素;乡村旅游产品的服务、价格与特性因素;乡村旅游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个人偏好等;个人社会经济因素;如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阶层、闲暇时间、信息;社会文化因素等。

4.1 乡村环境因素

乡村原始的自然风光、古朴的乡土风貌、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慢节奏的生活以及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等都是旅游者决定是否进行消费的重要依据,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也能影响消费者,如果其形象符合他们心中理想的标准,满足了他们猎奇、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他们在此地进行消费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交通环境也很重要,交通环境决定着旅游者进入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如果交通不便,距离较远,他们就会重新考虑是否要消费,如果交通费用在整个旅游费用中占的比例较大,那其他的支出就会相应减少,最后的结果便是玩得不尽兴,这样不华算。在贾家村乡村旅游地,乡村环境是很优美的,可以说是原生态的,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民居都可以吸引旅游者,但是同样属于乡村环境的交通环境却不尽人意,新修的国道线还未全线开通,对于坐公车到这里旅游的人来说,很不方便,但对于部分自驾游客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乡村安全卫生环境也是乡村环境的一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安全,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单身女游客,他们对目的地是否有盗窃、抢劫等安全隐患非常关注。乡村的卫生环境包括当地的住宿硬件设施和档次是否达到了标准,如果符合心理的期望和定位,就会来此地消费。

4.2 乡村旅游产品的服务、价格与特性因素

乡村旅游产品的价格也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培植景观,而是从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出发,利用自身优势提品,因此,其价格远低于城市旅游产品价格,因为城市旅游人工景观多,花费的人工成本高,而到乡村旅游的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都只处于中低层收入水平,因此,能够接受的价格也基本上处于这一水平。产品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农家食宿安全、卫生标准等的好坏也影响其消费行为,产品服务一般是标准化的,侧重于对硬件设施的设备要求,而村民自家中提供的服务是个性化、人性化,主客关系少了一份疏远,多了十分热情洋溢的家庭气氛,几碟小菜、几次寒暄让大家一下子就拉近了关系,即使服务过程出现失误也不会放在心上,这种以家庭为主体的服务单位,自主性比较强,是从旅游者需求出发,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村民与旅游者容易产生感情,一有了感情,服务质量就不再是问题,这样乡村旅游消费者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种消费方式。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关系到乡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地的员工代表了当地的形象,员工、销售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消费者,一位面带微笑给旅游者讲解产品知识的员工与不带任何表情的员工,显而易见,前者的服务更能让人接受,要想旅游者做出相应的消费决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是必要的,只有发挥了员工的势情,才能让旅游者满意,对于这点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让员工通过公告板及时介绍最新动态,缩短其心理距离,且对于旅游消费者的投诉要及时的处理,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在贾家村,典型的旅游产品是农家餐馆与村家自家招待,无论从价格还是从服务旅游者都偏向于会选择到村民家住宿与娱乐,和农家餐馆的服务价格相比,村民自家招待相比会便宜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周到的服务、卫生的标准与村民的热情好客,这些都是在农家餐馆里体会不到的,村民一般会亲自买新鲜的菜品,让游客吃得放心,地道的农家风味与主人热情的交谈,从交谈中了解此地的风土人情,如此这般,旅游者经过在价格上和服务质量上比较权衡,当然愿意在村民家中消费而不是在农家餐馆消费,当然也有部分商务会议游客,这部分游客消费能力比较强,大部分费用支出都是公费,因而较少去关注产品的价格而是更注重产品的档次、旅游过程中服务的舒适安全,消费方面偏向于选择豪华型的,他们最可能选择农家餐馆,因为在档次上确实比村民自家招待要高。

产品本身的特性是否满足旅游者的偏好也是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如青年人喜欢刺激的旅游产品,老年人喜欢健身保健式的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本地特色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只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到游客,如只有乡村特有的本地美食、村民自家种植的果园的果子、纯绿色不含化学添加成份的天然产品,他们才会有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亲自采摘的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的乐趣,成就的感觉。还有些乡村旅游地把孩童游戏开发成一种特色产品,这种特色的旅游产品会吸引成年人再来体验回味一下童年的美好。开发适合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也能突出产品特色,可以把当地标志性建筑物如凉亭、特色民居,用特制的材料做出缩小版的旅游纪念品等。

4.3 动机

导致乡村旅游者选择来乡村旅游地消费的动机很多,有视觉审美和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旅游者之所以会选择来这里,是因为乡村旅游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合三为一,集观光、娱乐、健身等为一体,尤其是满足了旅游者身心放松的体验需求。旅游者消费动机如此众多,源于人们目标的多样性,青年旅游者的动机是选择那些冒险性强、体力消耗大的的活动,乡村旅游地利用自然景观开发的探险旅游如爬山、攀岩等青年人的这种挑战性需求。中老年人行事比较谨慎,特别是那些有过上山下乡的中老年人,有着强烈的知青情节与寻根情节,他们追求的是久居城市再次回到乡村,再次感受乡村农事活动体验,对于他们来说,因为社会阅历丰富,故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历史很有感兴趣,老年人体力不太好,在选择产品方面会偏向于选择养生保健类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在贾家村,通常老年人会选择温泉疗养,希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乡村目的地的良好的环境森林中的植物精气、温泉水或者泥沼中的微量元素的杀菌、疗养作用,让老年人加快身心的恢复。部分儿童游客也会选择乡村旅游产品,他们的主要动机是参与体验,以学习为主,因为这里不同于城市的环境能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也有部分游客是为乡村度假而来,他们是城市中收入较高者如机关干部,事业单位高级职员,而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为主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4.4 信息

信息也是影响乡村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因素,一般旅游者认为有必要进行乡村旅游消费,就会有意无意地寻找有关产品信息,获得信息的来源大致有内外两种,内部信息是指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过去经验与知识留在头脑中,当他们认为过去有关的知识对做出决策有所帮助时,就回忆出与此相关的信息,当内部信息无法解决时,就会产生从外界寻找信息的愿望,外界信息包括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的口传,政府部分的宣传,媒体与专家学者提供的信息,企业公关活动等信息,特别是前者的口传信息起着关键的作用。来贾家村乡村旅游的游客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也有通过在这里旅游过的朋友与邻居的宣传获得的,他们了解到这里清新的空气、完好的生态能给他们带来心情的放松与心灵压力的释放。

4.5 闲暇时间、收入、阶层、性别

闲暇时间也是影响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许多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是因为自己的闲暇时间仅有周末,平时都得上班,加上距离较近,因此他们在选择消费地的时候就会首选乡村旅游地,而不是其他远距离旅游地,如果闲暇时间较多的话,如五一、十一,他们可能选择距离较远,但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如凤凰古城、丽江等地,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要满足放松心情的目的,最好的选择是乡村旅游。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者能否实现旅游以及消费的档次,当然,一个家庭的收入并非全部用于旅游,而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许多研究证明了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时,很少会外出旅游。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着乡村旅游者消费水平,还影响着其消费行为,较富有的家庭会在食、住、购、娱等方面花较多的钱,而在交通方面会缩小,而经济次之的消费构成中,交通费用的比重大。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旅游者,社会阶层较高、更加自信、在消费行为方面愿意接受外界的新事物,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心理上相对封闭,往往认为外部世界比较凶险而较少参加乡村旅游活动,由于收入低,消费水平有限,因而对价格也比较敏感。而中上层旅游者更愿意将乡村旅游活动作为子女受教育和长知识的机会。性别也是影响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如男性乡村旅游者比较实际,不会在细小的事情上比较,女性旅游者往往容易受促销推广诱惑,消费时感性思维占主导,自制力弱;且男性更偏向于体力娱乐类或探险类的乡村旅游活动,而女性乡村旅游者偏爱采摘、购物等乡村旅游产品;白领热衷于放松型的度假活动,而一般市民喜欢参与程度高的农家乐等乡村体验活动。而个人收入是由宏观经济状况和职业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直接决定着乡村旅游者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购买行为。在贾家村,由于这里属于乡村旅游地,距离较近,因而是周末旅游的最佳选择,来这里旅游的人大多是商务游客,他们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职业稳定,一般是事业单位人员及公务员,他们在周末集体出游,其中的女性游客容易受当地各种推销活动的影响购买商品,男性则较理性,而游客中的儿童大多是从小生长在都市,来这里能感受到乡村气息,了解农作物,从而增长知识。

4.6 群体支持因素

乡村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这种消费行为,从旅游者个人的心理来说,他们容易受所属群体的影响,在抉择时他们比较信任亲身经历的感受。在贾家村乡村旅游地,来这里的旅游者除了散客外,大部分是商务游客,通过访谈观察笔者了解到他们选择这里作为旅游地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坐船的时候,可以尽情领悦湖光山色,让烦恼的思绪抛到脑外,另外一个原因是选择这里作为会议地点,因为来这里的商务游客都是机关领导干部,来这里开会主要考虑的是这里安静雅致的氛围,一种慢节奏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会议氛围能让会员畅所欲言,发挥会议应有的效果。

4.7 社会文化因素

任何一种消费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文化铸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偏好及认识事物的方法,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消费方式,中老年人受传统东方文化影响,强调节俭、目的性,一般很少购买休闲消遣娱乐类乡村旅游产品,而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多的选择放松休闲的度假乡村旅游产品。贾家村村民大多属于土家族人,因而这里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包括一些传统习俗、节日和特有的乡村文化,都能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的中老年人传统思想比较严重,如在服饰上就表现得有点保守,而青年人的思想较开放,与外来游客接触较多,容易在思想价值观上受其影响,如他们在服饰上会关注其潮流与搭配。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3(1).

[2]屠爽爽,宋书巧,张建勇,等.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广西北流市罗政村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3]俞益武,张建国,徐 燕.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研究:以湖州景区为例[J].农业经济,2007(8).

[4]张 伟,谢家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J].沧桑,2008(5).

[5]李立红.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J].商业研究,1998(2).

[6]王 伟.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31).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studied the concept and trendof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and we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and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behavior.In addition, we tookthe tourist area inJiajia Village, Changde City,Hunan Provincein order toconduct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factorsaffectingthe rural tourism consumers.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费者特性;感知变量;技术特性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随着网络的普及,学者逐渐将研究重点从传统营销领域转移到网上消费者研究。

1.理论依据及分析模型

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理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就是学者预测网上消费者行为时主要的理论模型。

刘坤(2004)根据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提出一个适合潜在网上消费者态度的框架模型,模型认为潜在网上消费者对网上商店的满意度和觉察网络购物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对网络购物的态度,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细分出潜在网上消费者。Lin和Judy(2000)定义感知易用为消费者相问购物网站不需要花费努力的可能性,认为感知有用为使用网上购物所能提高的购买绩效。程华,宝贡敏(200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建立了消费者接受网上购物模式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感知网上购物有用、网上购物易用、安全是影响网上购物态度和意向的关键因素。

研究者独立或相互结合地使用这些模型或理论,考察它们的预测能力。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都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人的行为,一个是个体在完全意识的情况下,而另一种是在无意识状态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预测,从消费者本身出发研究其行为。技术接受模型则在其中加入了有关技术的因素,侧重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三个理论作为网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为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网上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者从上述的三个理论出发,提出了对网上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多个因素。在网络环境下,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等各方面因素会对网络购物产生影响。Michael等(2001)认为网络和计算机经验、朋友购物行为的影响、对网络交易安全性的态度、对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更便宜的感知、对网络购物的娱乐性优势的感知等都将影响消费者是否参与网络购物。Lohse等(1999)从人机互交角度,认为网络界面对消费者购物具有重要的影响。Swaminathan等(1999)认为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优势的感知、对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的感知,以及消费者的特性,是影响网络购物行为的主要因素。Fernandez等(1999)认为网络购物的相关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观察性、试用性等特性对消费者是否采用网络购物方式有重要的影响。Heijden等(2001)认为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态度、对网络零售商的信任、对风险的感知、对网站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将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意图。

伍丽君(2001)从理论上分析了网上消费者行为,认为影响消费者上网购物行为主要有心理、价格、安全、可靠等因素。黎志成,刘枚莲(2002)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所表现的特点,认为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网页设计风格、进入网站的方便可行性、产品的类型和特点以及企业形象等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并基于TPB模型,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赵盈、张跃(2004)也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一些因素,包括: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网站进入的方便性和可行性、产品的类型和特点和企业形象。

2.1网上消费者特性变量的研究

Bellman等(1999)针对美国上网者的研究发现,典型的网上购物者过着“有线”生活方式,他们的上网月数、每周上网时间、每周在网上的工作时间等变量是网上购物行为的重要预测指标,预测率达77%。Loshe(2000)使用跟踪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小组成员进行网上购物的百分比是他们网上花的时间的函数。因此他们认为,消费者使用网络的时间与他们进行网上购物可能性之间呈正相关。Citrin等(2000)针对消费者的网络使用经验作研究,结果证实有着越高网络使用经验、平时利用网络做各种事情(教育、娱乐和沟通等)越多的消费者,由于对网络的世界不陌生,因此认知风险较低,会较愿意从事网络购物。Hawk等(2002)提到,消费者上网经验越多时,越具有搜寻的熟练性,能越迅速地找到信息。而当搜寻所需信息越熟练时,越有可能接受网络购物这种新形态购物方式。Corbitt等(2003)以新西兰网络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个体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与他的网络购物参与度是正相关的。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地域分布、收入、家庭和工作类型等。

Flynn,Goldsmith(1993)指出,一个在某个领域中对新事物有很好接纳性的个体在其他领域可能并没有这种创新倾向,因此特定创新性对消费者行为有更好的预测性。Citrin、Steven与Stem,J.r(2000)曾以消费者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创新性去探讨网络购物。研究结果指出,特定创新性对网上购物行为有影响,而综合创新性对网络购物行为没有影响。Hul,Wan(2004)针对新加坡的154个具有网络使用经验者的研究表明,两种创新对消费者网上购物使用行为均有影响,但特定创新性对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影响远大于综合创新性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 房地产绿色营销

一、引言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的绿色营销状况不尽人意,诸多原因导致房地产企业不能很好地实现绿色营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了解消费者对绿色营销的需求。因此,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房地产绿色营销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架构及意义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及市场营销学等领域,是这些学科的整合。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观点来定义消费者行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Nicosia(1966):消费即是以非销售为目的的购买行为。Peter&Olson (1987):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交换过程中,对于认知、行为及环境结果的动态交互作用。Schiffman&Kanuk(1991):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产品、服务、构想的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置等行为。 Engel,Miniard & Blackwell(1993):消费者在取得、消费、处置产品或服务时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并且包括在这些行动前后所发生的决策在内。

2.消费者行为分析

(1)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观点

SOR源自于早期心理学家的学习理论,如今已被普遍引用到各种特定反应主体的行为研究中。S(Stimulus)代表导致消费者反应的刺激;O(Organism)表示有机体或反应的主体;R(Response)表示刺激所导致的反应。

(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家庭,情景,社会阶层,个人影响。个人差异因素:包括知识,态度,激励与涉入,消费者资源,人格价值观,生活形态。心理程序因素: 包括学习,态度,行为的改变,资讯处理。

三、从消费者角度对房地产绿色营销进行分析

1.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住宅和绿色服务具有现实和潜在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根据人们消费选择中所体现的对环境关注的程度由低到高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状态,可以将消费者大致分为浅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深绿色消费者。

2.影响绿色购房者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1)个人因素

收入是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绿色住宅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所以价格相对较高。教育水平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能接受绿色消费的观念。个性因素也能影响购房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和行动。一个人的个性可以划分成内在控制型和外在控制型。在关心生态问题上,内在控制型的购房者可能会积极看待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更可能购买绿色住宅。

(2)心理因素

绿色消费行为源于购房者追求生活品质的动机。人们的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德国学者巴得加的研究认为,一个购房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会影响他对环保的态度,对环保的态度又会影响他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绿色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参与绿色产品的购买和消费活动。

3.绿色消费心理和房地产绿色营销的结合分析

上面所提到的绿色消费者的特征,既是我们辨别绿色消费者和发现房地产绿色消费市场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

(1)购房者的认知过程

购房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活动,是从住宅的认知过程开始的。购房者从广泛的途径获取有关绿色住宅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心理上产生刺激,从而形成绿色住宅的片面的、孤立的和表面的心理印象;接下来,随着绿色住宅和绿色知识的不断传播,从而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2)购房者的情绪过程

购房者对绿色商品和绿色消费的认知过程,是采取购买行为的前提,但并不等于他们必然采取购买行为。而人们的消费需求通常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绿色住宅或绿色消费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所有这些都会在购房者心理上产生良性刺激,同时再辅以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优质温馨的服务,使购房者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从而刺激购房者的购买欲望。

(3)购房者的意志过程

在购买活动中,购房者表现出有目的和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和情绪障碍,实现其既定目的过程,这就是购房者的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购买目的;二是排除干扰和困难,实现既定目的。绿色购房者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是购房者决定购买绿色住宅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统一,是密不可分的三个环节,对我们进行绿色营销研究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房地产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实施绿色营销,才能推动企业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促进企业的营销活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Charter・M. Green Marketing: A Responsible Approach to Business?[J].Greenleaf 1992, 20

[2]聂志红崔建华:消费者行为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王向阳:绿色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绿色营销沟通的启示[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5

消费者行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卷烟 消费者行为 营销对策

一、相关理论综述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研究消费者决策过程、购买过程、使用过程以及购后评价,深入了解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一个系统过程。因此,消费者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消费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购买同一产品,其购买行为也有可能出现差异性。此外,消费者行为还具有可诱导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广告宣传、营业推广等促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使之产生购买欲望,甚至是改变消费习惯。

目前学术界对消费者的研究思路是把一个消费者整体切割为气质个性、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三个独立的部分进行分析,忽视、否认了消费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这一基本的事实前提;另外,这种研究只是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的静态、局部表象描述,而不是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变化规律,忽视消费者行为的动态过程。

卷烟市场属于快速流转消费品市场。卷烟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卷烟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因素有别于一般的消费品市场。国外有关卷烟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多集中在品牌选择心理、卷烟消费心理、吸烟行为研究等内容,并已形成了世界卫生组织与政府机构和各大烟草公司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研究终极目标不同,研究的侧重点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国内卷烟消费者行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比较少。

二、长沙县卷烟市场营销现状

长沙县卷烟市场在卷烟销售、品牌培育、网络升级、客户服务等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客户服务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卷烟市场营销再上新水平。

1、销售态势良好

近五年以来,长沙县烟草市场销售态势良好。从2007年以来,订单量年均增长6.71%,订货额年均增长9.26%。同时,销售结构不断改善,单条均价年均增长11.23%。此外,省外烟比例不断上升,年均增长8.75%,2011年达到32.98%。

2、经营管理规范

长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狠抓规范经营管理,严格执行限价令、省外烟落地销售等规定,做到价格信息真实、准确,保证了零售终端客户合理的利润空间。

3、品牌培育突出

2011年,长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500余户零售客户召开了13场次的分区域的品牌培育以及“双低卷烟培育活动”品牌培育活动,对芙蓉王(软黄)、七匹狼(蓝)、红塔山(国际100)的“双低”品牌进行宣传推介。品牌培育工作突出。

4、服务不断优化

通过开展“红色服务敞亮店堂行”、“一对一指导,发展网上订货”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点的服务活动,提升了卷烟零售客户的经营能力和水平。并利用手机短信、电子商务平台、飞信、QQ等互联网工具加强客我交流,有力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5、创新专销结合

长沙县市场营销管理中以信息网为纽带、以销售网为核心、以专卖网为保障,形成“三网”联动、“三网”互促局面,有力地加强了专销信息共享,较好地做到对各个环节实行动态管理、微观监管和宏观调控。

三、长沙县卷烟市场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

本文调研对象是长沙县城乡各年龄段、各阶层的抽烟人群。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根据每个区域的人口和卷烟销量综合分配样本数量,并对各区域进行非概率性便利抽样。主要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直接发放问卷共1107份,回收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问卷率91.24%。采用SPSS17.0软件和EXCEL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消费者基本信息描述

在受测样本中,消费者烟民以男性居多,占总体的98.4%;年龄层方面,25—35岁、36—50岁、51岁以上所占比重分别为27.4%、39.8%、24.3%;职业方面,各行业所占比重有所差别,但以私营业主及个体户、务农、商贸流通及服务性行业、工厂等制造业、建筑及地产、教育医疗等行政性事业单位为主;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学历占14.1%,初中学历占33.4%,高中(中专)学历占31.0%,大专学历占12.5%,本科学历占8.6%;月收入水平方面,3001—5000元占38.4%,1501—3000元占38.3%,1500元以下元占13.7%,5001—10000元占8.4%。

2、消费者行为调查和分析

(1)消费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均收入与消费卷烟品牌的关联度。消费低端卷烟品牌的以年龄51岁以上的消费者为主,消费高端卷烟品牌的消费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5—50岁之间。就单个品牌来说,软白沙是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抽的品牌,白沙精品以25—50岁年龄阶段的人消费最多。

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消费卷烟品牌档次也越高。消费者月收入水平越高,消费卷烟品牌档次越高,消费者个人月均收入与其消费卷烟档次基本一致。月收入水平在1500以下/月的受访者中,消费软白沙的人最多,其次是芙蓉烟;月收入水平在1501—3000元/月的受访者中,消费软白沙的人最多,其次是白沙精品;月收入水平在3001—5000元/月的受访者中,消费白沙精品的人最多,其次是软白沙;月收入水平在5001—10000元/月的受访者中,消费黄盖芙蓉王的人最多,其次是白沙精品;月收入水平在10000以上/月的受访者中,消费黄盖芙蓉王的人最多,其次是软蓝芙蓉王与白沙精品。

(2)卷烟品牌消费结构及消费习惯。卷烟品牌消费结构中农村以中低档卷烟消费为主,城市以中高档卷烟消费为主。长沙县农村卷烟品牌消费结构是以中低档的芙蓉烟、软白沙、硬白沙、白沙精品消费为主,长沙县城镇卷烟品牌消费结构是以中高端的软白沙、精品白沙、黄盖芙蓉王消费为主。

卷烟消费固定品牌以软白沙、白沙精品为主,消费不固定品牌的主要原因是偶尔更换口味。消费者中有77.7%的人平常抽烟是有固定品牌的。抽固定卷烟品牌最多的是软白沙,其次是白沙精品,第三是硬白沙,第四是黄盖芙蓉王。没有固定卷烟品牌的消费者中,其消费不同卷烟品牌的原因主要是想偶尔换换口味,受广告和朋友的影响而更换卷烟品牌也较多。

(3)卷烟购买场所、终端陈列及促销可接受方式。消费者购买卷烟比较方便,选择卷烟购买场所以便利店最多。消费者购买卷烟是否方便调查中,有89.7%的受访者选择很方便,而有8.3%受访者选择比较方便。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卷烟场所时,选择最多的是便利店,其次是超市烟酒专柜,第三是烟酒专卖店,第四是烟草公司直营店。

大部分消费者购烟场所固定,不固定的原因主要是抽完即买。有55.9%的受访者购买卷烟的场所固定。有44.1%的受访者表示购买卷烟的场所不固定,而不固定的原因主要是抽完就买,此外卷烟终端购物环境、品牌不好、服务时间短、价格不公道也都是消费者不选择固定场所买烟的原因。

终端陈列成为消费者了解卷烟的最好方式,最愿意接受的促销方式是柜台促销。消费者了解卷烟品牌的途径最多的是终端陈列占比37%。卷烟终端的陈列成为消费者接触、了解卷烟品牌的有效途径。

(4)购买方式、送礼因素与消费档次提升。购买方式上低端和高端卷烟品牌以整条购买为主,中低端卷烟品牌整条与零包购买频率相近。低端的芙蓉烟和高端的硬蓝、软蓝芙蓉王都是以整条购买的居多,占比都超过50%以上。零包购买频率最高的是软白沙占比33.4%。

调查发现,45%的受访者选择用香烟送礼时主要考虑因素是档次高、有气派。其次,送礼习惯品牌、性价比高且实惠、品牌好三项在受访者中选择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18.3%、16.9%、19.8%。消费者提高卷烟消费档次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加和受朋友、同事影响,45.5%的受访者认为提高卷烟消费档次的原因是收入增加,38.4%%的受访者认为提高卷烟消费档次是受朋友、同事的影响。

(5)消费者对卷烟零售终端持证经营的态度及维权意识。半数以上消费者在意卷烟零售终端持有烟草专卖证。消费者中在意卷烟零售终端持有卷烟专卖证的还是多数,占比56.3%;持无所谓态度的消费者占比28.1%;选择不在意卷烟零售终端持有专卖证的消费者占比15.6%。

消费者遇到假烟时以直接理论解决方式为主,会举报的较少。消费者买烟时最担心的问题是买到假烟,占比83.8%。消费者遇到假烟时,直接理论解决的占比52.4%,会举报的仅为14.7%,不会举报的占比32.9%。此外,消费者是否会举报假烟与其对卷烟法规的了解程度有直接联系。在意零售客户持有卷烟专卖证的消费者比不在意的消费者遇到假烟时举报和理论解决的概率要大一些。

(6)消费者未来卷烟消费的趋势。半数以上的卷烟消费者未来吸烟量不会改变,但禁烟宣传已初具成效。受访者中表示未来不会改变吸烟量的烟民超过半数(占比52.1%),而随着禁烟的宣传和推广,也有相当一部分卷烟消费者考虑开始减少吸烟量(占比23.2%)或者戒除吸烟习惯(占比15.9%)。

四、长沙县卷烟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1)调整产品供给结构。要把提高一、二类烟的市场份额作为卷烟销售工作上水平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拓展一、二类烟的市场空间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品牌结构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一、二类烟销售的突破性进展。应科学合理地扩销一、二类省外卷烟。

(2)推广低焦减害产品。为顺应行业低焦减害的发展趋势,应加强长沙县低焦油卷烟消费的引导,促进消费者关注低焦油卷烟品牌。零售客户是品牌培育的前沿阵地。通过发放低焦专题宣传册,详细介绍低焦卷烟品牌的信息,让零售客户对低焦卷烟品牌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达到促进低焦油卷烟品牌培育的目的。

(3)加强品牌培育。要继续推进工商协同营销,深入开展市场、货源、信息等方面的业务联系。继续召开零售客户关于省外卷烟培育的座谈会,全面提高品牌培育水平,加强客户对省外卷烟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使其能够自愿地参与到省外卷烟培育的工作中来。同时,对零售客户进行省外卷烟品牌培育的系统培训,达到省外卷烟培育品牌在长沙县市场落地消费的目的。

2、价格策略

(1)调整价位段内卷烟。在卷烟市场上,不同消费者对卷烟价格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在同一价位段内的卷烟品牌也不只一种,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吸引的消费者也不同。由于卷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公司应该针对不同价位段有意识地培育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价位段内品种特点多样性不但可以为公司品牌培育积累力量,也可以让消费者更满意。

(2)加大建议零售价格的宣传。建立透明化的消费价格体系,逐步将零售客户的卷烟销售价格统一到长沙烟草公司建议零售价格上来,为零售客户印制价格标签,发放给零售客户,由基层的营销人员帮助摆放,做到一一对应,随时更改随时更换,变零售客户自主定价为公司主动宣传,逐步统一市场明码标价,适当可以利用专卖手段抵制低价倾销,使建议零售价的执行程度与零售客户级别评定挂钩,推动零售客户间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

3、渠道策略

(1)合理利用好零售客户资源。零售客户是烟草公司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要合理利用好零售客户资源。因此,要加强对零售客户的卷烟培育推广培训;及时进行销售回访,了解其重点培育品牌的销售动态以及市场反映;经常指导零售客户整理货架,促进消费者对重点培育品牌的关注,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要主动把零售客户纳入卷烟供应链,努力做好零售客户的服务营销工作,营造与零售客户良好的互动氛围。

(2)科学布局好零售网点。烟草公司应该从多角度考虑零售客户的布局情况,按其分布的特征及需求特征调配不同的品牌,增强订货灵活性。加大零售客户的布店范围,大力发展小零售店和专业商店,做到让消费者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买到其所需要的产品。逐步减少对长沙县高端零售客户的依赖,加强中小零售客户的经营指导,提升中小零售客户的经营能力,促进长沙县零售网点布局“整体推进,全面提升”。

4、促销策略

(1)加强促销指导。由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有关法规的约束,卷烟广告宣传推广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一些小规模的促销就成为卷烟最主要的营销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在店面内制作POP展板、印制宣传彩页以及派驻促销员主动营销,通过卷烟目标顾客品吸、终端陈列促销、赠送品吸及礼品烟活动,针对习惯性卷烟消费者,经常性地进行利益刺激,加强其对某种卷烟品牌的忠诚。

(2)指导新品分类促销。对新上市品种要以价格、品牌以及主销人群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零售价较低的新品卷烟,应力求在乡镇农村进行宣传,附以相应价值的小礼品刺激零售客户的销售热情,对于消费者可以采取集烟盒送礼品等规模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廉的活动开展营销,引起消费者注意;零售价中高档新品卷烟应以城市带动农村,先在城市进行试点,以日常零售客户为渠道进行营销,配合工业企业到销量较好的零售客户处做好品吸等宣传推广,在大型商场或超市等聚集人流较大、展示环境较好的区域进行宣传促销,以提升品牌形象、做精品牌为出发点,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印象。

(注:本文系湖南省烟草公司长沙市公司科技创新课题《基于客户价值评估理论的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研究》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 卿光新:浅议卷烟营销中的品牌培育[DB/OL].烟草中国网,2008.

[2] 罗格·D·布莱克韦尔、保罗·W·米尼德、詹姆斯·F·恩格尔:消费者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何建龙、段宁东、孙力:卷烟消费者行为分析及对卷烟营销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0(35).

上一篇:绿色消费范文 下一篇:白酒消费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