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消费税范文

时间:2023-02-27 12:02:34

白酒消费税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税;税收筹划;销售公司;税负转嫁

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缴税较多的行业就是白酒行业,除类似其他行业一样,要对产品销售增值税和所得税进行缴纳之外,同时还要缴纳消费税。总体上,白酒企业的总支出的50%以上都是税收支出,而税收支出总额中的48%以上是消费税。因此,白酒生产企业在消费税的纳税筹划上的加强,无论保障企业生存发展,还是在保证盈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酒企业涉消费税相关规定

近几年来国家在对白酒产业的管理上加强了力度,在白酒实行消费税的政策上同样也做出了相对的调整,同时,规定了白酒企业,在其对消费税进行征收时,也应实行结合从价定率、从量定额的计税方式来征收,另外,除对粮食白酒的消费税进行征收以25%的从价比例税率为准外,同时,还要求按0.5元/斤从量定额对消费税进行征收。

二、白酒消费税税收筹划的方法

1、通过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的设立避税。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发生在包括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在内的生产领域中,而在之后的畅通流畅领域、终极消费领域中,批发零售等环节也被包括在内,另外,由于消费税包含于价款中,因而在纳税时,不必再对消费税进行缴纳。这更好的促进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纳税筹划。筹划时,可以通过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的设立,生产企业将其其生产出的产品出售给销售公司时以低价的形式出售,同时,再由销售公司以高价售出给外界。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下发,这一新的管理规定,无疑压缩了酒类生产企业的筹划空间。但是仔细研究国税函[2009]380号文件白酒企业仍然有税务筹划的空间。办法规定白酒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70%以下的,才由税务机关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由于白酒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二级、三级、四级等多道独立的销售公司,增加多个流通环节,通过多道流通环节一级一级加价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2、通过转嫁税负来避税。当在白酒税负上涨时,酒企通过提价的方式的采用,从而将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下游消费者。在一些企业中,并不适用税负转嫁这个方式,事实上也仅有少部分产品能够进行税负转嫁,因为需求弹性是其决定因素。对于需求弹性很高的服装和家具等产品,价格一被提升,消费者选择其他替代品的现象就会大量出现,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产品销量。而对于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在没有足够需求弹性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被其价格变化所影响,因而销售受提价的影响不大,并且,高端酒在白酒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也具有很大的税负转嫁空间,在2009年名酒集体提价后,均改善了财务指标,在2010年,茅台甚至宣布在未来3-5年中将每年以10%进行提价。税负转嫁的筹划办法,但应该慎重使用。如果太频繁提价,最低计税价格也反复核定,纳税筹划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通过将不同税率酒类产品进行分开包装来避税。企业为了在酒类产品销售旺季对产品进行促销,往往会打包销售不同酒类产品。通过诸如出售包装着白酒、枸杞酒以及果木酒的礼品盒等方式进行销售。由于复合征税是白酒消费税较为适用的征税方式,有着20%的从价税率,同时,也需要缴纳0.5元/斤的从量税,然而,相比之下,枸杞酒和果木酒不属于白酒,其应该缴纳的比例税率为10%,因此,白酒要承担较重的税负。由于按照税法对此有着明确规定,企业在组合包装三种产品之后,应当从高的对消费税进行征收,即组合产品都应征收20%的从价税率,并且,还应当以这三种产品的总重量为根据,同时征收0.5元/斤的从量税,企业的税收负担也由此被人为的加大。因此,白酒生产企业在销售时,要注意考虑先分开核算销售不同税率的酒类产品,然后再进行组合包装的方式,从而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白酒生产企业在对消费税纳税进行筹划时,应该以具体情况的不同为依据,分别设计出相应的纳税筹划方案,在税法和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纳税筹划的方法和技术合理利用,更好的筹划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化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姒建英.白酒生产企业设立销售公司的纳税筹划新探[J].贸易会计,2010.2.

[2]杨建军.白酒企业消费税的纳税筹划研究[J].酿酒,2006.4.

[3]魏芳.白酒企业消费税纳税筹划方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2篇

而近日也有媒体称,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制定了《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将增收消费税。有分析人士预测,新消费税将按50%征收。但也有人指出,由于现在也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因此短期内出台这一政策的可能性并不大。

形同“割肉”业界谈“税”色变

尽管这一“重磅炸弹”目前仍处于未能“引爆”的传闻阶段,但已在白酒行业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但众多酒厂开始皱紧眉头,媒体开始密切关注,连证券公司的行业分析师也连篇累牍地向投资者抛出一个个“利空”分析。

据悉,目前各大白酒企业的消费税率大致为5%至13%不等,假设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提高到销售公司价格的50%左右,消费税率达到10%左右,则势必成为白酒企业一大沉重负担。因此,新税政策如真的施行,对于当前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白酒企业应不啻于“割肉”。

此前,业内也曾传言白酒消费税或将下调,并有望随轻工业振兴规划同时出台。不过随后出台的规划并没有提及有关调整酒类消费税的内容。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不调整也许是考虑到白酒本身属于高利润行业,且行业本身对规划的主要目的――解决就业贡献不大,从刺激经济、平衡预算的角度来看,目前高达20%的白酒消费税才没有被调整。

据了解,由于酒类消费税中很大一部分采取在生产环节从价征收,而且税负较重,因此大型酒类企业纷纷采取设立销售公司,降低名义出厂价的方式来进行避税,地方小酒厂则通过多种形式规避消费税。政府尽管很清楚企业的这些“把戏”,但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但2009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不景气,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因此加强税收征管成为2009年的首要财政任务。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可能有两种途径对此进行监管:一是直接按照销售公司的发货价来确定税基;二是通过某种折算方法从市场零售价格推导出产品出厂价格。

但是,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新税政策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之后,给予白酒企业一定的缓冲。另外,各档次酒企面对新税调整,也均有各自应对的“神通”。

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指出,由于生产成本相差不大,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高档酒,其净利润要明显高于中低档酒。面临同样的税收压力,高档酒肯定更加游刃有余。但由于目前处于白酒消费的淡季,而高端消费又呈疲弱,主要品牌仍处于控量保价的阶段,向消费者转移成本压力的能力不强,反倒是中低档旺销产品可能有一定空间。

数次改革促行业洗牌

纵观我国白酒消费税的“发展史”,国家历次出台的新政策无不在白酒行业引起巨大反响,实在是因为该税的征收情况与白酒企业的盈亏与否甚至生死存亡都密切相关。

自1994年国家开征白酒消费税起,即在行业内引起了第一次“地震”。当时有媒体评价说,此举将使得白酒企业从此陷入“风霜雪地”。特别是在紧随其后的1995年,国家又出台了广告费税后列支的规定,无异于对众多酒企雪上加霜。

2001年5月,白酒企业“遭遇”了几乎是行业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消费税变动,从计税办法到消费税税率,再到对外购和委托加工酒类的规定,都被进行了调整。

其中,粮食白酒、薯类白酒由以前从价定率计算应纳税额调整为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其次,粮食白酒、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按出厂价格依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消费税。最后,停止执行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已税酒及酒精生产的酒,外购酒及酒精已纳税款或受托方代收代缴税款准予抵扣的政策。

这三项调整使得白酒行业大为挠头,本已激烈竞争的市场又面临税率的考验,一些低档白酒企业已经到了“危难关头”。

然而,也有企业为此欢呼雀跃。贵州醇酒厂厂长鄢文松当年曾表示,国家调整白酒消费税的政策实质上是使一个已经难以自拔的、混乱的、倒退了的白酒市场重新回到规范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上来,不仅挽救了中国白酒,也挽救了大多数白酒骨干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2001年的大调整后,众多白酒企业为适应新的游戏规则,纷纷发力高端,不断推出新品抢夺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而中国宏观经济在此时的走强又为白酒企业的这一行动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和市场支持。因此,一些有实力的酒企开始在新税政策引发的市场洗牌中脱颖而出。

这之后的几年,除了在2006年取消了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差别税率外,并没有大的变动发生。白酒企业虽免不了刀光剑影的竞争,却也在洗牌后相对平静地市场中发展着。直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市场又透出再次调整消费税的传闻,白酒企业们才又开始坐不住了。

与消费税“发展史”相契合的是,业内人士预测,09年的这次调整将与01年产生类似的市场反应,即:刺激行业档次升级,以促成新一轮洗牌。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3篇

7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在保持20%从价税不变的前提下,将大型酒企的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售价,核定为各自销售公司对外销售价格的60%~70%。该办法于8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这个主要针对大型酒企规避税收的“重拳”一公布,就引发了国内白酒行业的大震动。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整总体思路是“税率不变,计税价格调整”,但税基改变将使白酒纳税额提高一倍。因此,这次白酒消费税调整,将对企业的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白酒行业或许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

消费税调整,影响酒企几何

为何要在税收上再对白酒业下“重手”?国家税务总局的解释是“为了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完善产品消费税”。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财政累计收入2710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7%,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烟酒是国家限制性产业,企业利润空间大,因此 “抽血济贫”在所难免。

此次消费调税,似乎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致,但细作分析,却是白酒企业长期以来自酝的“苦果”。不管国家此次调整消费税出于何种原因,白酒企业长久以来依靠钻政策的空子避税,依靠“地方人情税”维持企业生存发展,这种做法终是不能长久。

长期以来,我国对白酒行业征收的税目主要是消费税,主要在生产环节从价征收,这种征税方法给了白酒企业较大的避税操作空间,相当一部分酒企将白酒低价出售给自己设立的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再高价出售给经销商,以达到避税目的。

税务总局一位权威人士撰文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白酒产品计税价格偏低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市场上,某些品牌白酒的售价高达数百元,而其最低计税价格却不足100元。这种计税价格明显偏低的情况,正是税务部门此次需要重新核定并加以调整之处。”

据悉,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大型酒企,将产品出售给自己的销售公司的价格,远低于销售公司批售给经销商的价格,仅是出厂价的一半,而一些白酒企业甚至更低,仅有1/3~1/4。

2001年以来,许多酒企通过这种避税方式,获取了大量利润,中国白酒业市场格局基本上形成中高端品牌垄断的态势。以茅台为例,企业年产量仅1.8万吨左右,年销售收入却高达80多亿元,纯利润更是高达38亿元。

有专家表示,高端白酒企业长期靠避税获取高额利润,对其他行业的企业很不公平,此次提高计税税基,有利于企业公平纳税。这次白酒消费税调整,以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等为代表的大型白酒上市公司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将对企业的盈利产生较大冲击,或会明显拉低各公司2009年的净利润。

一位专家算了笔账:以飞天茅台为例,目前“公司出厂价”每瓶约为220元,“销售公司出厂价”为439元,按以前标准计算,应当按“公司出厂价”征收,只需上缴消费税:220元×20%(从价税率)=44元,执行新计税标准后,以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即销售公司批发价)和最低计税价格进行计算,上缴消费税为:439元×60%×20%≈52.7元,每瓶就要多交8.7元,企业利润所受冲击由此可见一斑。

仔细分析,新政策对不同避税手段、不同等级产品的影响不一。申银万国研究员认为,从理论上讲,如果要求今后白酒企业给销售公司的售价不得低于出厂价的一半,且以实际销售价60%计算,贵州茅台、水井坊、泸州老窖、五粮液、沱牌曲酒等的净利润,可能要分别减少7.1%、9.1%、16.3%、19.9%、60.9%。贵州茅台因利润高、拥有自主定价权、中低价位酒的销量有限,所受影响较小。山西汾酒2008年报显示,去年的消费税税负已达14.5%,按新的计征方法征税,对山西汾酒的盈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沱牌曲酒此次所受冲击较大, 2008年公司净利润为4148.46万元,交纳税金5000万元左右,如果新的计税征收对企业执行到位,按照2008年情况计算,沱牌曲酒的纳税额可能要增加近一倍,企业的净利润将可能由正转负。

若以企业实际销售价格的70%计税,对整个白酒行业的冲击将更大。

白酒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一“税”功成万骨枯,此话可能说得有点严重,但对白酒企业来说,每一次税改,都似乎将企业逼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以2001年5月的白酒税改为例,当年的税改政策规定:对粮食白酒、薯类白酒在原按25%、15%征收消费税的同时,再按实际销售量每公斤征收0.5元的定额消费税。同时,停止执行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抵扣上一生产环节已缴纳的消费税。

这一重大税改,在当时导致白酒行业“命悬一线”。最后,企业是靠提价才渡过难关。然而,还是大大削弱了许多中小白酒企业的生存能力,随后白酒品牌逐年减少。

此次白酒消费税大调整,是否将重新引发新一轮的行业转折和企业洗牌,新政出台不久之后便可见分晓。重庆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开勋称:“操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白酒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其实,对于白酒企业来说,消费税调整既是试金石,又是一把鞭子。它一方面检验白酒企业盈利潜力的大小和盈利模式是否存在投机性,促进企业加快推进管理升级,向管理要效益;另一方面将加快行业的优胜劣汰,进一步促使“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市场格局形成。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白酒行业,消费税调整后,将加速低质量、高成本、低劳动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关停并转”,一些小企业因税收征管力度加大,地方保护优势丧失,将被淘汰出局。

高端白酒,如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等拥有自主定价权、产品销路好、毛利率高,消费群体多为高收入阶层和机关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涨价,把税负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新计税方法的实施,对生产高端白酒企业的利润影响不会太大。对那些品牌影响力不强的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一旦涨价就可能丢失市场份额,企业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产品提价之后,中高档白酒之间的比拼会更加激烈,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自2006年1月1日以来,进口瓶装洋酒关税由43%下调到14%,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48.2%,进口关税的下降,大大降低了洋酒的经营成本,提高了洋酒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近三年,由于我国关税进一步降低,吸引洋酒大量纷纷入华,国内每年进口洋酒增幅都在35%以上。目前,进口洋酒正通过价跌量增的“口红效应”,加速分割国产白酒、葡萄酒的中高端市场份额。

因此,白酒企业如借新税制之机大肆提价,同等品位的洋酒必然趁机而入,抢占高端酒的市场份额,白酒企业反而会得不偿失。此次消费税改革,并未涉及洋酒,将使洋酒更具市场竞争力。国酒、洋酒的攻防大战,今年势必会愈演愈烈,一些白酒企业可能会在与洋酒的大战中削弱竞争力,甚至败阵下来。

税负转嫁,福焉祸焉

可以说,这次白酒消费税的提高,或许会成为白酒企业新一轮“备战”的导火索,而提价似乎是目前酒企转嫁税负的最好途径。据测算,上市公司高档酒企大约要涨价10%左右,才能消化提税对企业净利润造成的影响,如果转嫁顺利的话,一些企业甚至还能实现更多的利润盈余。

在白酒类上市公司中,沱牌曲酒因实力最弱,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因此,8月1日沱牌曲酒迫不及待公告,对旗下高端产品“舍得”酒提价最高10%,成为明确提价的第一家白酒企业。在税改前的6月份,五粮液、茅台的经销商们纷纷囤货提价,上涨幅度也在10%左右。目前,茅台、五粮液等虽未公告正式提价,但预计在中秋、国庆两大节日前后,将会采取提价行动,提价幅度在20~50元/瓶之间。

随着白酒消费税的调整,企业能否顺利地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还要视市场供需、购买力状况等因素,而不是单由企业说了算。在供给过剩、景气仍未复苏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将很难将税负转嫁,企业利润就会受税负影响持续下降。因此,白酒企业在考虑进行提价时,以下两个因素不能忽视:一是品牌力,品牌力是否能够支撑产品独领,且拥有相对较大的竞争优势;二是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成熟期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销售较为稳定,此阶段的品牌,税负转嫁能力较强。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经济形势并未完全转好,上市白酒公司要谨慎从事,如果贸然大幅提价,将给景气度刚刚开始复苏的白酒行业带来新的震动。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年年涨价,有的年份更是疯涨25%,快涨到“顶”了,产品价格已经严重脱离实际消费需求,必冲高回落。

新税制规定,企业白酒销售价格如上涨,将动态调整最低计税价格,即涨价部分将不再“自然避税”。因此,白酒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提升将受到抑制。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面对白酒新消费税实施这一利空,近期12家上市白酒公司的股价却纷纷逆势上扬,沱牌曲酒4个交易日更是大涨15%。白酒股不惧税改逆势大涨,原因有三:一是产品预期调价的提振;二是投资者预测经济将能持续好转,明后年高端白酒或将迎来量价齐升的局面;三是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高端白酒具有明显的消费特殊性,即公款消费和灰色性消费,不管在何时,都能支撑起较大的消费空间。但有专家指出,白酒类上市公司股价异动,或许是短期市场投机行为所致。

对于白酒新消费税的实施,多家白酒企业表示,除了如何确定提价幅度外,正在研究相应的财务应对策略,进行新的税收筹划。

目前,酒企只顾把利润转移到销售公司以减少消费税,却忽略了所得税,卖出的价格低了,利润便少了,这对酒企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很大影响。与这些企业相关联的销售公司,集中了大部分利润,顾此失彼,使白酒上市公司的利润报表并不好看。7月8日五粮液公告,宣布与母公司五粮液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宜宾五粮液酒类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将创造极高利润的五粮液销售权收回。业界猜测,五粮液的“醉翁之意”,在于规避白酒消费税调整后所带来的冲击。销售渠道收益以后归属上市公司,不但可以抵消消费税调整带来的影响,还有可能使五粮液净利润有所增加,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在白酒销售过程中,茅台等一些大型酒企从来都是“先收钱,后发货”。因此,企业的应收账款很少,预收账款却很大。如果适当改变一下销售策略,保持既有的利润空间,也并非一定要通过提价来实现。

总之,对白酒企业来说,要生存发展,不能依靠避税,也不能依靠简单的提价进行维系。企业只有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强化品牌建设,树立效益观念,才是白酒企业在调整中重生和做大做强的根本之法。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4篇

一线品牌的洒脱

对一线品牌的白酒企业来说,由于它们的利润空间很高,对成本的承受能力也更强。它们虽然不会完全“内部消化”新生成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还不至于导致它们整体竞争能力的削弱和市场份额的大幅缩减,高端白酒的总体市场容量也不会因此萎缩。《广告主》在采访著名品牌专家、高崇品牌机构国际的首席专家许广崇时,他表示:“高端白酒的消费群体已经决定了其市场容量的稳定性。”不仅风险是可控的,一线白酒企业甚至可以将风险转化成机会,即通过涨价,不仅抵消新生成的成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国内一线品牌还面临洋酒品牌的竞争,那么洋酒品牌会不会借国内一线品牌涨价之机,大规模抢占市场?安徽双轮集团的副秘书长王建峰对《广告主》表示:“洋酒更多的代表时尚,其消费主要集中在高档夜场,餐饮渠道的洋酒消费并不高。除非在高档夜场市场,洋酒应该不会对周内一线品牌白酒产生很大的冲击。”

中档品牌的焦虑

与一线品牌不同的是,中档品牌的市场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并且区域内的品牌种类多,彼此间的竞争也更激烈。这些中档白酒的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价格战是常有的竞争形式。而且一线品牌也进军中档酒市场,使本来已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中档白酒企业很难“内部消化”消费税调整带来的新生成本,同时也很难向消费者“转移成本”。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诸多品牌存在的竞争环境,涨价虽然由单个企业做出,但涨价幅度的不同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是很大的。某些企业有可能自行消化更多的成本,少涨价甚至不涨价,那么其市场竞争优势将会很明显。特别是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到来之际,以低价策略占领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是有可能的。而其他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价格涨幅较大,便可能失去市场份额,导致生存压力增大,甚至破产。所以在涨价问题上,中档白酒品牌企业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虽然中档白酒企业提价不是单纯价格的变动,然而走品牌升级的路线仍然比较困难。王建峰表示:“多数中档白酒企业在涨价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改进了产品的包装等,以此给消费者一个提价的理由。”但是进一步说,这是否是向高端品牌升级的一个机会?许广崇和王建峰都表示了质疑,王建峰表示:“向高端品牌升级,价格必然要明显上升,这不是企业一厢情愿能决定的。当前向高端品牌升级的风险比较高。”

低端品牌的安逸

低端市场是一块被中高档品牌放弃的市场。2001年,白酒消费税计税方法改为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征方式,导致很多白酒企业退出低端市场,而地方小酒厂则并未如预计中的那样受到重创,反而有所扩张。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受的税收监管疏松,地方小酒厂可通过隐瞒收入,提高白酒单价,减少酒的数量等方法达到少缴增值税及消费税的目的。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白酒行业;税收负担;消费税;税负转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白酒酿造历史。白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了特有的酿酒饮酒文化。然而,白酒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过度饮用白酒对身体危害很大,由此衍生出来的酗酒成瘾、高公务消费、酒后驾驶等行为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一般都会对白酒行业实施政策限制,其中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就是税收政策。

在我国传统的轻工业中,白酒行业税收政策的苛刻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如纺织、食品、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纸印刷、服装制鞋等。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白酒企业如何与税务部门进行博弈以达到避税目的,而我国白酒行业的税收负担究竟几何,将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一、白酒行业的税收严政

自古以来,白酒就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进入现代社会,为了规范白酒企业的发展,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我国一直不断地修改和调整白酒的税收政策。现行白酒税政的分界点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1994年之前,对白酒征收的最主要税种是产品税,税率高达60%。1994年之后,酒类企业的产品税被增值税和消费税取代。当前,对于一个典型的白酒企业,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有消费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此外还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印花税、房产税、车船税等地方税种,由于这些税种金额很小,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白酒企业适用普遍征收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此外和大多数生产企业不同,白酒企业还需要缴纳消费税。消费税是我国于1994年新设立的税种,最早有11个税目,其中包括“酒及酒精”,该税目下设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黄酒、啤酒、其他酒、酒精等六个子目。白酒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征收,粮食白酒税率为25%,薯类白酒税率为15%。2006年,两类白酒的税率统一调整为20%。对于白酒企业,消费税是负担最重的税种,往往占总体税负的50%左右。可以看出,白酒企业的税负远远高于一般不缴纳消费税的企业。

然而,继1994年白酒高税负的税政框架确定之后,税务部门针对白酒行业又连续不断地出台了一系列苛刻的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如下规定。

1995年,国税发[1995]192号文件规定:1995年6月1日起,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他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并入当期销售额征收消费税。

1998年,财税[1998]45号文件规定:从1998年1月1日起,粮食类白酒(含薯类白酒)的广告宣传费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凡已扣除的部分,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应作纳税调整处理。

2001年,财税[2001]84号文件规定:2001年5月1日起对粮食白酒、薯类白酒在从价征收消费税的同时再按实际销售量每公斤征收1元定额消费税;取消以往外购酒可以抵扣消费税的政策;停止执行对小酒厂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一律实行查实征收。这次税政调整对白酒行业冲击巨大,企业纷纷调整产品价位结构,减少低价酒生产,向高端白酒发展。

2002年,国税发[2002]109号文件针对关于酒类生产企业利用关联企业之间关联交易规避消费税问题作出了规定,要求各地税务局按照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其计税收入额进行调整。同时规定白酒生产企业向商业销售单位收取的品牌使用费,均应并入白酒的销售额中缴纳消费税。

2008年底,新修订的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白酒时,其消费税的组成计税价格需加上从量定额消费税税额。

最近一次的白酒政策的重大调整是2009年的国税函[2009]380号文件。该文件明确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这是国家继2002年以来第二次针对白酒低价销售问题作出规定。这次调整对白酒企业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纵观上述政策,可以发现税务机关对白酒企业的税收层层加码,步步收紧,有些政策甚至是歧视性的,其他行业很少能受到如此“特殊照顾”。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从宏观上对白酒行业采用的是限制性政策。财税[1998]45号文件明确指出:“考虑到我国粮食类白酒的生产现状,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加强粮食类白酒的税收管理,合理引导酒类消费,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有效解决我国白酒生产耗粮较大的问题。”那么,在限制性税收政策下,白酒企业的经营业绩如何呢?

二、白酒上市公司的业绩

白酒上市公司是白酒行业的中坚力量,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而且经营数据可以从公开渠道获取.因此本文选取了白酒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截止2009年底,沪深两市共有酒类企业28家,去掉啤酒、葡萄酒等非白酒公司以及酒业商贸公司,共有12家以白酒为主业的生产性上市公司。

众所周知,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达到高峰,很多行业跌入低谷。对白酒企业而言,还面临着独特的压力:公安部门这一年开始严厉打击酒后驾车,另外本年度出台的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的政策,对白酒行业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因此,这一年白酒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非常严酷。然而,2009年白酒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却逆势上扬,令人惊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反映了12家白酒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2009年,贵州茅台实现每股收益4.57元,居沪深两市全体a股上市公司之首。该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43.12亿,在白酒行业位居第一,业绩相当优异。洋河股份于2009年11月6日上市,作为白酒行业的新贵,洋河股份上市以来备受市场关注,2009年度每股收益高达3.04元,成为行业耀眼的明珠。在2010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后,洋河股价大涨,最终以收盘价144.62元超越了贵州茅台的143.83元。五粮液保持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1.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29%,居行业首位。

三、白酒企业的避税行为

白酒企业苛刻的税收政策和亮丽的经营业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实际上这也是白酒企业采用各种筹划方法降低税负的结果。纵观整个轻工业,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被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如纺 织、食品、家具制造、服装制鞋等,税负轻但业绩平平;而白酒以及烟草行业一直受到政策限制,税负重但业绩突出。要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白酒企业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就要深入分析白酒企业的避税行为。这里暂不讨论普遍征收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白酒的消费税税率为20%,还要附加一个每斤0.5元的从量税。对于纺织等不征消费税的薄利行业,有时价格变动1%就会使企业由盈转亏,20%的税率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规避消费税就成为白酒企业的重中之重。

第一个有效避税手段是关联交易。按税法规定,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实行单一环节征收,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而在以后的批发、零售等环节中,不再缴纳消费税。针对上述特点,白酒企业找到了有效的筹划方案。具体办法是酒企分设独立的生产公司和销售公司,生产公司以低价将白酒销售给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再以市场价对外销售,通过关联交易方式降低计税价格,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下面举例说明,为简化起见暂不考虑每斤0.5元从量税。某白酒企业避税前一瓶白酒出厂价为100元,20%的从价消费税就需要缴税20元,税负为20%。实施避税方案后,该企业分设生产公司a和销售公司b,a以40元价格将每瓶酒卖给b,按规定在生产环节纳消费税,a需缴20%的从价税为8元,b再以100元价格批发给经销商,无需缴纳消费税。总体来看,税负仅为8%,前后对比,消费税负担足足下降了12%。避税效果如此明显,因此上述方案成了白酒行业最通行的做法,所有的白酒上市公司都分设了独立的销售公司。

第二个有效避税手段就是税负转嫁。当白酒税负提高时,酒企采用提价的方式将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下游的消费者。税负转嫁这种方式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用的。事实上能够进行税负转嫁的产品是很少的,因为它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弹性。对于纺织、家具、服装等产品,需求弹性很高,企业稍一提价,消费者立刻改用其他替代品,销量就大受影响。而对于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需求弹性很低,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因此提价对销售的影响很小。白酒上市公司高端酒占比例很大,因此税负转嫁的空间也很大,譬如2009年名酒集体提价后财务指标均得到改善,而茅台在2010年甚至宣布在未来3—5年每年提价10%。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规模小、品牌弱的酒企,产品的需求弹性并不低,不一定有多少税负转嫁空间。人们对高端白酒的刚性需求使得白酒上市公司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筹划空间,这是一般消费品不可比拟的。

白酒企业的上述两种避税方法逐渐被税务机关熟悉。对于税负转嫁方式,由于对外价格调整是酒企的正常经营决策,税务机关没有必要去干预;但对于酒企内部的关联交易,却有悖于税法规定的公允价格原则。实际上税务机关对关联交易早有规定,不认可企业的非正常低价。然而在实际征收过程中,产品公允价格并不好判定,因此导致了白酒企业关联交易愈演愈烈,实际上这种行为属于灰色地带,已经带有偷漏税性质了。因此,2009年7月17号,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国税函[2009]380号文件,规定自2009年8月1日起,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70%的,税务机关应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其中生产规模较大、利润水平较高的企业,可在60%~70%比例范围内浮动。这意味着,如果销售公司b以100元价格将一瓶白酒批发给经销商,那么生产公司a销售给b的最低价格只能是70元,如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利润水平较高,最低的价格也只能确定为60元。上例40元的定价将不再被税务机关认可,这就是所谓的最低计税价格核定。这意味着白酒企业的消费税税负为14%,最低也只能是12%。最低计税价格核定没有禁止酒企的关联交易,但给关联交易划定了一条红线,结束了白酒企业任意降低消费税税负的局面。

白酒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博弈是错综复杂的,经过了避税和反避税的多次较量,白酒企业的税收负担究竟是多少呢?

四、白酒上市公司的税收负担

消费税负担水平为企业当年应纳消费税和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有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趋向多元化,主营业务收入可能含有除白酒销售以外的其他项目收入,所以这里以合并财务报表中的酒类销售收入作为分母,以增加其准确性。计算得出的实际消费税负担水平如表2所示。

总体而言,12家白酒上市公司的消费税实际负担水平都明显低于名义税率20%。由于这些公司满足生产规模较大、利润水平较高的条件,因此都可以争取到60%的最低计税价格。表2显示,2009年白酒上市公司平均消费税负担水平为10.97%,比2008年的10.12%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可见2009年出台的白酒最低计税价格核定发挥了作用,但是,平均消费税负担依然没有达到最低12%的标准。

不同白酒公司之间,消费税负担水平的差异较大,如五粮液和金种子酒之间就相差了将近10个百分点。在12家公司中,有9家消费税负担上升,但也有3家呈下降之势。2009年,有6家公司的税负在12%以上,另外6家仍在12%以下。是否可以判定税负在12%以下的公司违反了税法规定呢?由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并非从2009年年初开始执行,因此不能简单得出如此结论。但是对于五粮液、贵州茅台、泸州老窖、水井坊、老白干等超低税负的公司应该引起关注。

五、结论

白酒属于高税负行业,消费者对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的刚性需求使得白酒上市公司依然保持了非凡的业绩。白酒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博弈对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很大。当白酒企业寻求到有效的避税办法时,企业税负会显著下降;而税务机关祭出反避税措施时,企业税负就会呈明显上升之势。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状;改革;消费税;共享税

关于现行白酒消费税税收政策,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即对以粮食和薯类为原料生产的白酒,增加了对每斤白酒0.5元的从量消费税,现针对白酒消费税税收政策及白酒业现状,特对白酒消费税税制分析及改革建议如下:

一、行业社会需求及基本现状存在矛盾,生存和需求不能和谐统一,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白酒虽然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现实社会生活中离不开它,白酒仍是目前中国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种类之一,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白酒产量主要产区和企业,依据白酒生产工艺和质量的要求,中低档酒产量比例占相当大的比例。高利润的高价酒是白酒业的重要出路,迫使企业不得不停止生产或少生产低档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发展不全面。

二、现行白酒消费税政策及征管中存在矛盾,“政”“实”不符、发展和制度互斥。

从白酒消费税开征以来,国家针对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执行情况看,在制度设计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由此也加大了征收管理的难度和执法风险。

(一)白酒征税范围不规范。我国酒的征税范围包括白酒、啤酒、黄酒、其他酒。其中,白酒和其他酒采用按原料划分的标准,适用不同税率。这一划分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不一致,导致税务机关执行难,纳税人难以掌握。

(二)税率设计不公平。现行消费税税率的调节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西方最优税收理论认为,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应对与休闲相互补充的商品适用高税率,征收较高的税收。而现行白酒消费税率的设计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不足,如白酒既征收从量税又征收从价税,税负过高,不利于保护大众消费。

(三)现行消费税在生产环节缴纳且在价内征收,削弱了其调节消费的力度

(四)白酒从量定额征税存在逆向调节作用,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定额税产生了“逆向调节”不当作用。定额税的施行,加重了低档白酒的税收负担,而对高档白酒利润影响不大。

(五)定额税政策的调整,不仅对以生产低价位的大众消费品为主的企业的冲击是空前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1)对社会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影响。白酒虽非人民生活的必须品,却具有舒筋活血、消除疲劳等功效。广大城乡劳动者在从事紧张繁重的劳动后,适量饮用优质优价的白酒消除疲劳,已成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习俗。将优质低价白酒同价差达十倍乃至数十倍以上的高档白酒相提并论,从量等额加征消费税,加重了广大城乡普通消费者特别是社会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2)对整个白酒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利于产业发展导向。国家确定的白酒产业发展方向是向低浓度、保健营养型转移,从量计征消费税政策,按每斤计征0.5元,不管酒精度,不论价格如何。这将导致白酒生产企业被迫生产高浓度、高价位产品,不利于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将对白酒产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白酒产品现行的消费税名义税负过重,影响了企业依法诚信纳税和税务部门税收征管到位。

(一)白酒消费税从价定率税率分别为20%、10%,从量税额为0.5元/斤,导致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很多白酒生产企业大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为了生存,解决员工就业、生活,不得不采用关联交易转移税基、作价偏低等作法。

(二)因骨干白酒企业的产销量大,原料的需求量大,对农户出售余粮有保证,能有效调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现行财政体制消费税归属中央收入,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消费税征管不重视、以致一些酒厂消费税欠税严重、陈欠税款居高不下。

(四)征管难度大。现行税收政策导致纳税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规避重复纳税,增加税企双方的风险。产销分设、降低税基、设立多级销售公司规避核价管理、关联企业难以认定。

四、对白酒消费税税制改革的建议,以市场为主导、政策应以服务行业发展及社会宏观经济面服务。

建议对白酒消费税计税办法进行调整,以支持白酒企业尤以生产优质白酒为主的企业,在公平税负的前提下,有序竞争,现将白酒消费税税制的改革建议如下:

(一)将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改为各流转环节征收,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特色。白酒消费税在生产环节采用“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两种方法计征。在生产环节课征消费税,会占用生产企业的资金、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带来了企业严重的消费税避税倾向,反过来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降低了征收效率。

(二)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或取或降,还政于市、还政于民。1、取消白酒从量定额征税。(1)取消定额税降低税负是顺应民心。目前国内民众对税负反响强烈,取消定额税可以顺应民声。品,取消定额税间接减少中低收入劳动者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社会和谐。(2)有利于大型企业的优质低档白酒重新占领市场,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产品,可以提高消费品品质,减少劣质产品对消费者的伤害,提高食品安全度,人民生活健康有了保障。2、降低白酒消费税税率,将白酒消费税税率统一定为8%,增值税税率为17%,两者高达25%。取消定额税、降低白酒消费税税率以及在各流转环节计征消费税,不会减少税收收入,而且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原因如下:(1)因为取消定额税后,大中型企业的优质低档白酒重新占领市场。由于其规范的核算和较高的纳税遵从度,大型企业低档白酒销售量增长,其销售增加必将导致入库税额增长,将为国家财政多作贡献。(2)将以前白酒消费税在生产环节采用“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两种方法计征,改为在生产、流通各个中间环节采用“从价定率”进行计征,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如下优势:①在各个流转环节都缴纳消费税,在各环节都会有增值额,而产生的增值额都缴纳消费税,征收的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②在税收征管上可以互相制约,交叉审计,避免发生偷税。比照增值税实行税款抵扣的计税方法一样,实行凭发票扣税的征收制度,通过发票把买卖双方连为一体,形成有机的扣税链条。

(三)将白酒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增加税收透明度。消费税实行价外征收,那么就可将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统一规范,实行一票制管理,以减少管理环节,降低成本。

名称为:将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改为:流转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在原增值税发票主体栏目内增加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额两项内容,其他栏目内容保持不变。

(四)现行的白酒消费税政策,消费税全部属于中央税,地方政府对白酒企业支持力度小,不利于企业发展、税源增长。现行的白酒消费税全部属于中央税,对于白酒企业来说政府关心少,无积极性,外部环境不宽松,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因此建议改革财政体制,将消费税设置为共享税。可以将消费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各50%共享税,可先行选择部分地区或行业试点,等取得经验再进行推广。

从白酒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市场主体作用角度出发,建议管理部门因势而行、充分结合市场实际,按此建议进行改革。(作者单位:四川沱牌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税;《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关联关系

消费税是国家为了引导消费方向,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消费品。再征收一次消费税。我国现行条例对烟、酒、高档手表等14种商品征收消费税。

消费税纳税环节具有单一性,白酒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在生产环节,到了销售环节就不再征收消费税。规模大的白酒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先将产品低价出售给销售公司,然后销售公司以高价出售给经销商,企业在低价出售给销售公司时报税,这就造成了国家税收损失。针对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来规避白酒生产厂家的这种行为,防止税款流失。

一、《办法》解读

我国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7月17日公布《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通知称我国从2009年8月1日起,对设立销售公司的白酒生产企业执行《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对计税价格偏低的白酒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该办法的制定与实施,保全了白酒消费税税基。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酒生产厂家利用关联交易避税的行为。

国家税务总局在《办法》第2条中规定: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下同)70%以下的,税务机关应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

国家税务总局在《办法》第8条规定了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标准。第8条第2项中规定: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70%以下的,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由税务机关根据生产规模、白酒品牌、利润水平等情况在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50―70%范围内自行核定。其中生产规模较大,利润水平较高的企业生产的需要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的白酒。税务机关核价幅度原则上应选择在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60―70%范围内。

国家税务总局在《办法》第12条规定:白酒生产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上报销售单位销售价格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应按照销售单位销售价格征收消费税。

地基 根据上述规定,现举例说明如下:

白酒生产厂家甲是生产粮食白酒的大型企业。该企业设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乙。2009年8月甲销售给乙公司粮食白酒5000箱,每箱24斤,单价每斤50元(不含增值税),乙公司当月把该批白酒全部销售给经销商丙公司,销售价格为单价每斤200元(不含增值税)。则该生产厂家8月份应缴纳的从价计税部分的消费税计算如下: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办法》第2条的规定,由于上述白酒生产厂家甲对销售公司乙的销售价格低于销售公司对外的销售价格的70%(50

根据《办法》第8条规定,甲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利润水平较高,则税务机关核价幅度原则上应选择在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60―70%范围内。假设税务机关核定的比率是65%,那么甲企业8月份应缴纳的从价计税部分的消费税为3120000元(200×65%×5000×24×20%)。

根据《办法》第12条规定,如果甲企业未按《办法》规定上报销售单位乙对外的销售价格,则甲公司的消费税的计税价格就按销售单位乙公司的销售价格200元计算。那么甲公司8月份应缴纳的从价计税部分的消费税为4800000元(200x5000x24x20%)。

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看出,甲企业按《办法》规定,8月份缴纳的从价计税部分的消费税比在《办法》实施以前缴纳的从价计税部分的消费税要多192000元。(3120000-50×5000×24×20%)。国家税务总局《办法》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二、《办法》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

(一)《办法》的实施对白酒生产厂家的影响

1、对于高端白酒生产厂家的影响。高端白酒生产厂家因为资金雄厚。很多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来逃避税负。《办法》的实施会增加他们的税负,因此为了转嫁税负,他们会通过调高销售价格来减少利润损失。这种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白酒市场的特征决定的。白酒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少数几个厂家占有该行业大部分的销售额。因此个别寡头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市场。寡头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寡头厂商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由于寡头企业拥有垄断势力。调高价格后,上涨后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寡头厂商之间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达成高价的共识,基于白酒市场的特征,高端白酒价格上涨成为必然。因此。高端白酒生产厂家会纷纷通过涨价的形式来转嫁税负,维持利润。

2、对中低端白酒生产厂家的影响。中低端白酒生产厂家白酒市场份额占据较少,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较低,利润较少。另外,这类企业建立和维持自己销售公司的费用可能超过利用与销售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所带来的收益,所以较少建立销售公司。因此,这类企业一般不符合《办法》中核定计税价格的条件。即: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70%以下。因此,受《办法》实施的直接影响较小。

(二)《办法》的实施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办法》的实施无疑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保全了消费税税基,加强了白酒消费税征管,维护了白酒市场秩序。国家开征消费税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收入,引导消费。而白酒生产企业缴纳消费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部分白酒生产厂家却利用关联关系来逃避税负。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办法》的实施正是实现消费税征税目的的体现。

(三)《办法》的实施对消费者的影响

《办法》的实施,增加了高端白酒生产厂家的税负,然而高端白酒生产厂家又通过涨价来维持利润,而把税负转嫁给了最终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但是我们需要对高端白酒的消费群体进行分类。高端白酒的消费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公款消费群体,购买高端白酒主要是用于招待或送礼。另一类是普通消费群体,购买高端白酒是为了自己消费或送礼。

对于公款消费群体来说,虽然《办法》的实施提高了高端白酒的价格,但对该群体高端白酒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该群体不会因为白酒涨价而减少消费。一方面是因为用的是公款,另一方面送礼或招待不会因为涨价转而购买价格低廉的白酒。因此公款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不会减少,但最终承受税负转嫁结果的是国家,而不是公款消费群体本身。因为公款消费群体是用公款来购买高档白酒的。对于这部分消费来说,《办法》的实施,一方面增加了税收收入,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其效应是相互抵消的。

对于普通消费群体,高端白酒也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需求一般不会因涨价而减少的太多。因为高档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身份的象征,消费者一般不会因为涨价而改变偏好,只有很少部分的消费者会改变偏好。因此普通消费群体承担了税负转嫁的结果。由于消费高端白酒的消费者属于收入高的群体,《办法》的实施使他们承担了较高的消费品价格,这正是实现了消费税调节收入,引导消费的目的。

三、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调节了收入,引导了消费。为进一步完善《办法》的实施,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办法》的执行力度

税收部门应当认真核定消费税的最低计税价格,督促企业按要求缴税。对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发生变化的,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最低计税价格,加强对白酒消费税的征收管理。

(二)实施配套措施

对于高端白酒公款消费群体,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来加大惩罚力度。避免国家财政“左口袋进,右口袋出”,抵消《办法》的实施效果。

(三)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引导白酒生产厂家从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人手,提高企业利润,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Z]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8篇

白酒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白酒的生产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我国又是人口众多,粮食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通过对白酒课以重税来限制其发展。总体上,白酒企业的税收支出要占其总支出的50%以上,而消费税又要占税收支出总额的50%左右。因此,白酒生产企业加强对消费税的纳税筹划,对其生存、发展以致盈利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白酒生产企业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的税负不同,又为其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

一、白酒生产企业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的相关税法规定

国家通过征收消费税对一些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进行限制,而白酒类产品又是消费税税负比较重的消费品。国家对白酒类消费品税收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目的在于“扶优限劣,扶大限小”,使中国白酒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2001年,国家为了加强对白酒产业的管理,对白酒消费税政策进行调整,规定从2001年5月1日起,白酒企业的消费税实行按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的方式征收消费税,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除分别按25%和15%的从价比例税率征收消费税外,还要按0.5元/斤从量定额征收消费税。很明显,这对低价白酒的生产及其不利,由于低价白酒往往由小规模白酒生产企业生产,所以此政策调整不利于小规模白酒生产企业的发展。同时停止执行“对外购或委托加工酒及酒精产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销售时已纳消费税进行抵扣”的政策,也就是说。对于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的酒及酒精产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销售时,不能扣除外购或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的消费税税款。很明显,这对需要先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的酒及酒精产品,然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白酒生产企业十分不利。

2006年,国家对白酒消费税政策又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主要是取消了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差别税率,从2006年4月1日起,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从价计征的比例税率由原来分别的25%和15%,统一为20%,从量定额税率仍为0.5元/斤。整体上来看,与原政策相比,新政策有利于以生产粮食白酒为主的大中型企业,不利于以生产薯类白酒为主的中小型企业。

二、白酒生产企业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的纳税筹划经典案例

案例1:2008年3月10日,甲公司接到一笔生产500吨白酒的业务合同,议定销售价格1000万元。要求在2008年5月10日前交货。由于交货时间比较紧迫,公司有两种生产方案:一是工人加班由自己来生产这批白酒;二是委托另外一家酿酒厂乙公司生产。并可于2008年3月20日与乙公司签订加工协议,并可在当日将原料发给酿酒厂。其中原料价值250万元,若自行加工,则加工成本为220万元,若委托加工成定型产品,则加工费也为220万元。请对此业务进行纳税筹划。(从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

【方案一】委托加工成酒精,然后由本公司生产成白酒销售。

假定甲公司以价值为250万元的原料委托乙公司加工成酒精,双方协议加工费为l50万元,加工成300吨酒精运回公司里以后,再由本公司加工成500吨本品牌的白酒销售,每吨售价2万元,公司加工的成本以及应该分摊的相关费用合计为70万元(220-l50=70)。

(1)甲公司在向乙公司支付加工费的同时,向受托方支付由其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250+150)÷(1-5%)=421.05(万元)

应缴消费税=421.05×5%=21.05(万元)

(2)甲公司销售白酒后,应缴消费税为:

1000×20%+500×1000×2×0.5÷10000=250(万元)

(3)在委托加工酒精方式下,应支付代收代缴消费税21.05万元,公司缴纳消费税250万元,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1000-250-150-70-21.05-250)×(1-25%)=194.21(万元)

【方案二】委托加工成高纯度白酒,然后由本公司生产成白酒销售。

甲公司以价值为250万元的原料委托乙公司加工成高纯度白酒,双方协议加工费为1 80万元,加工成400吨高纯度白酒运回公司以后,再由本公司加工成500吨本品牌的白酒销售,每吨售价2万元,公司加工的成本以及应该分摊的相关费用合计为40万元。

(1)甲公司在向乙公司支付加工费的同时,向受托方支付由其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250+180)÷(1-20%)=537.5(万元)

应缴消费税=537.5×20%+400×l000×2×0.5÷10000=147.5(万元)

(2)甲公司销售白酒后,应缴消费税为:

1000×20%+500×l000×2×0.5÷10000=250(万元)

(3)在委托加工高纯度白酒方式下,应支付代收代缴消费税147.5万元,公司缴纳消费税250万元,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1000-250-180-40-147.5-250)×(1-25%)=99.38(万元)

【方案三】由委托加工环节直接加工成定型产品收回后直接销售(全部委托加工方式)。

甲公司将酿酒原料交给乙公司,由乙公司完成所有的制作程序,即公司从乙公司收回的产品就是指定的本品牌白酒,协议加工费为220万元。产品运回后仍以原价直接销售。

(1)当公司收回委托加工产品时,向乙公司支付加工费,同时支付由其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纳消费税为:

(250+220)÷(1-20%)×20%+500×l000×2×0.5÷10000=167.5(万元)

(2)在全部委托加工方式下,甲公司收回后直接销售时,本公司不缴纳消费税,只需支付代收代缴消费税为167.5万元,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1000-250-220-167.5)×(1-25%)=271.88(万元)

【方案四】由公司自己完成该品牌的白酒的生产制作过程。

即由公司自己完成本品牌的白酒的生产制作过程。

由公司自己生产该酒,其发生的生产成本恰好等于委托乙公司的加工费,即为220万元。

(1)该公司应纳消费税为:

1000×20%+500×1000×2×0.5÷10000=250(万元)

(2)在自产自销方式下,应缴纳消费税为250万元,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1000-250-220-250)×(1-25%)=210(万元)

通过表1经比较可知,此业务的操作方式以方案三最佳,方案四次之,方案一再次之,方案二最差。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应税消费品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的计税依据不同,委托加工时,受托方(个体工商户除外)代收代缴税款,计税依据为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自行加工时,计税依据为产品销售价格。在通常情况下,委托方收回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后,要以高于成本(成本一般等于组成计税价格)的价格售出以求盈利。不论委托加工费大于或小于自行加工成本,只要收回的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价格低于收回后的直接出售价格,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税负就会低于自行加工的税负。对委托方来说,其产品对外出售价格高于收回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价格部分,实际上并未纳税。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原来的白酒消费税政策规定外购或者委托加工所缴纳的消费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可以按规定抵扣。这个规定,类似于增值税的抵扣原理,所以无论生产环节多少,消费税的税收负担不增加。但为了调整白酒产业,税法规定,从2001年5月1日起, 一方面,对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其外购酒及酒精已纳税款或委托方代收代缴税款不再予以抵扣;另一方面,还要从量征收消费税(酒精除外)。这样从以上两个方面造成消费税负担增加,而且,生产环节越多,税收负担增加的幅度越大。这就启示我们,像白酒这样的应税消费品的生产也要注意减少流转环节。

通过案例1,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若必须采取委托加工成半成品,待收回后继续加工的方式,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合并上游企业的方式来降低消费税税负。

第二,若是可能,我们尽量采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成定型产品收回后直接销售的方式。若这一方案不可行,我们就采取自行加工的方式。我们切不可采用委托加工成半成品,待收回后继续加工的方式。

三、白酒生产企业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的纳税筹划拓展案例

(一)通过合并变“委托加工”为“自行加工”的纳税筹划

根据案例1所得结论,为了避免重复纳税,我们可以考虑将提供酒及酒精的上游生产企业合并,则由原来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变成“自产应税消费品”或“自行加工”。而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征税。这样第一道环节消费税将得到免除。

案例2:A公司为白酒生产企业,由于业务需要,必须委托D公司为其加工酒精300吨,原料由委托方提供,原料价值为250万元,支付加工费l50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收回的酒精全部用于连续生产白酒500吨,不含税总售价为1000万元,当月全部实现销售。A公司收回的酒精后加工的成本以及应该分摊的相关费用合计为70万元。(数据同案例1)

【方案一】委托加工成酒精,然后由本公司生产成白酒销售。

(1)A公司在向D公司支付加工费的同时,向受托方D公司支付由其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应缴消费税=(250+150)÷(1-5%)×5%=21.05(万元)

(2)A公司销售白酒后,应缴消费税为:

1000×20%+500×1000×2×0.5÷10000=250(万元)

(3)在委托加工酒精方式下,应支付代收代缴消费税21.05万元,公司缴纳消费税250万元,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1000-250-150-70-21.05-250)×(1-25%)=194.21(万元)

【方案二】通过合并上游企业D公司,变“委托加工”为“自行加工”。

(1)A公司销售白酒后,应缴消费税为:

1000×20%+500×1000×2×0.5÷10000=250(万元)

(2)A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1000-250-150-70-250)×(1-25%)=210(万元)

由此可知,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消费税21.05万元,多得净利润15.79万元。

当然,在白酒生产企业合并上游企业时,需要考虑被合并企业股东的意愿,且须满足一定条件,并且合并会有风险,也有成本,特别是前期投人非常大,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此外, A公司如果不采取合并D公司的方案,而是投资新建一个生产酒精的项目,也能达到节税的目的,只不过这需要增加投资成本。

(二)通过分立变“自行加工”为“委托加工”的纳税筹划

根据案例1所得结论,既然委托加工成定型产品收回后直接销售的方式为最佳方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在不影响企业信誉、销售量等的前提下,将企业分立为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双方各自委托对方加工成定型产品收回后直接销售,这样可持久地减轻消费税税负。

案例3:A公司为白酒生产企业,预计2008年生产并销售白酒1000吨,销售价格2000万元。其中原料价值500万元,若自行加工,则加工成本为440万元,若委托加工成定型产品,则加工费也为440万元。

【方案一】由A公司自己完成该品牌的白酒的生产制作过程。

(1)该公司应纳消费税为:

2000×20%+1000×1000×2×0.5÷10000=500(万元)

(2)在自产自销方式下,应缴纳消费税为500万元,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2000-500-440-500)×(1-25%)=420(万元)

【方案二】将企业分立为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B公司和C公司,双方各自委托对方加工成定型产品500吨收回后直接销售,且其品牌不变。

(1)当B公司收回委托加工产品时,向C公司支付加工费,同时支付由其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纳消费税为:

(250+220)÷(1-20%)×20%+500×l000×2×0.5÷10000=167.5(万元)

同样,C公司应纳消费税也为167.5万元。

(2)在全部委托加工方式下,B公司收回后直接销售时,本公司不缴纳消费税,只需支付代收代缴消费税为167.5万元,B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1000-250-220-167.5)×(1-25%)=271.88(万元)

同样,C公司取得所得税后的利润也为271.88万元。

由此可知,B公司和C公司组成的集团总体净利润=271.88×2=543.76(万元),比自行加工的方式下的净利润420万元多出123.76万元。

可见,对于白酒的生产方式,我们尽量采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成定型产品收回后直接销售的方式。若这一方案不可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不影响企业信誉、销售量等的前提下,将企业分立为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双方各自委托对方加工成定型产品收回后直接销售,这样可以获得持久的减税效果。当然,分立企业也需要发生一定的费用,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例的筹划是假设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实中,我们只能把B公司和C公司的小部分业务各自委托给对方,且委托加工的收取加工费必须公允、合理,以此规避筹划风险。(注:以上各案例均未考虑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本文仅从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这一角度对白酒的消费税进行纳税筹划。事实上,白酒消费税的纳税筹划问题,涵盖的内容很多,筹划的角度也很多,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白酒的消费税进行全方位的纳税筹划,从而降低白酒生产企业税负,增加其经济效益。最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筹划方案只是个人观点或思路,具体操作时还须企业识透税法精神,在得到税务机关认可的前提下进行纳税筹划,以降低筹划风险,达到节税目的。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9篇

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白酒消费税调整方案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务院等待审批。“国务院比较谨慎,近期暂缓出台。”但受白酒消费税调整影响,茅台、五粮液等白酒巨头已经暗自制订白酒提价方案,提价幅度也已确定。

在采访中,不少白酒行业专家对于中高档白酒提价感到担忧,认为企业盈利不应靠提价来应对政策调整,这种方式过于粗糙,而调税后白酒合法避税的通道将被收紧,或许促使企业改变盈利模式。

消费税暂推迟批准

白酒消费税调整将很可能延期,这让颇受冲击的国内白酒巨头们觅得短暂喘息之机。

7月2日,本报记者从财政部相关司局获悉,白酒消费税调整方案已经完成,并上交国务院。“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务院暂不批准该方案的实施。”

而在此前,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家税务总局拟调整白酒消费税,20%的从价税不变,提高征税税基,增加征税项目。

方案暂缓批准实施,并不意味着方案不会实施。同时,一接近国税总局的行业分析人士透露,国税总局方面表示,白酒消费税方案短期不会实施,具体时间可能会为3个月左右。

本报记者之前曾向国税总局发去采访提纲,但是时过多日,一直未有回音。7月1日,本报记者再次致电国税总局,国税总局新闻办马处长表示:“已经将采访稿转给相关业务部门,目前他们还没有回复。”

目前,烟产品消费已经上调,而同样作为非必需品的白酒消费税推迟,意味着白酒行业的复杂程度远超过烟草行业。相反的是,白酒行业消费税税负却远低于烟草行业。

本报记者查看国内排名前几位的白酒企业的2008年年报发现,该年度几大白酒企业的消费税均不到销售额的10%。粗略计算,五粮液2008年消费税额为4.17亿元,销售额为79.33亿元,消费税率占到销售的5.2%左右;茅台缴纳消费税额为5亿元,占其销售的6%左右;而泸州老窖缴纳消费税1.94亿元,占销售额的4.1%左右。

据本报记者了解,本次白酒消费税调整,主要是针对几大白酒企业的中高档品牌酒,特别是中高档白酒的避税漏洞。

申银万国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曾做过预测,如果白酒企业出售给销售公司的价格不低于出厂价的一半,据此测算,2009年,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的业绩影响幅度分别为7.1%、19.9%、16.3%和9.1%。

销售公司环节或另增从价税

此前,一白酒企业高层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税将进行调整,新方案20%的从价税率不变,但是提高了征税税基,以及增加征税项目,如此一来,企业相应上缴的消费税就会增加一倍。

对此,上述接近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的人士透露:“国税总局出台的《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包括20%从价税不变,然后对征税税基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接近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的该人士表示,从财政部相关司局获得信息显示,国家很可能会从企业的批发环节加征一道税,很可能是从白酒企业的销售公司那边加征。“这类似于之前的烟产品批发环节加征了一道从价税。”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烟产品消费税调整上。6月19日晚间,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官方网站联合对外政策调整,提高烟产品消费税,在卷烟批发环节,加征了一道从价税,税率为5%。

如果白酒消费税调整最终方案为加征从价税,这意味着国家对白酒企业不再“心太软”,白酒企业再也不能因为设立销售公司合理避税而具有特殊性。不过,对此相关部门未给予明确答复。

多年来,大多数白酒企业为了逃避白酒从价税,纷纷设立销售公司,将产品以远低于出厂价的价格出售给自己的销售公司,然后销售公司再高价出售给大经销商。国家以往对白酒行业征税主要是针对白酒产品第一次的出售价格,而非第二次的出售价格,也即是出厂价。

据了解,当销售公司高价将产品出售给市场时,这时仅仅缴纳一项6%的营业税,这样合理避税就实现了。

白酒巨头暗备提价

白酒消费税方案虽未公布,但白酒企业已经感受到压力,纷纷做出价格调整以有备无患。

贵州一白酒营销人士透露,茅台方面已经做出方案,每瓶茅台提价80元左右,如果白酒消费税调整方案实施,茅台必然会涨价。“如果不提价,价格领先优势就会不复存在。”

在茅台传出调价幅度的同时,另一白酒巨头也在制订上调方案。一接近五粮液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五粮液也要涨价,一瓶提价59元左右,这次提价主要是受白酒消费税调整预期影响。有的经销商已经知道了这个信息。”

作为白酒行业风向标,茅台、五粮液的一举一动,也直接影响到泸州老窖、水井坊等一线企业的动向。

对于提价,白酒企业则是十分谨慎。贵州茅台董秘办一人士表示:“如果公司产品提价,公司会在第一时间公告。”五粮液董秘办一女士的回答与茅台方面的回答大体相同。而在外出差的五粮液董秘彭智辅则表示:“情况不太清楚。”

接近五粮液的该人士表示:“五粮液的大经销商都同意涨价,目前市场零售价已经上调,而且五粮液方面已经控制货源,经销商不太容易拿货。”

如果调税方案最终实施,多家行业分析师认为,五粮液受到的影响要远超过茅台。“五粮液的品牌众多,而且价差也相对高于茅台。”

上述接近五粮液的人士也表示,五粮液集团压力很大,年初以来就酝酿提价。“当地政府对他们有考核压力,要求销售额每年递增50亿元,即今年集团销售额要达到350亿元,利税65亿元,明年销售额要达到400亿元,利税70亿元。”

白酒消费税范文第10篇

新春伊始,酒行业静静地庆幸又跌跌撞撞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但不久前,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酒类消费税酝酿改革再一次打破沉寂。

当下,白酒行业危机四伏,白酒企业不仅需要面临行业调整期的“严寒”,还避免不了市场操作运营中的价格战、组织战、客情战、资源战。这时候调整酒类消费税的征收对地方龙头企业及大中型酒水销售公司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将会给酒企及酒类商业结构带来非常沉重的压力。

改革的真相

据透露,酒类消费税酝酿改革,正考虑调整酒类消费税征收环节,当前酒类消费税征收在生产环节,白酒、黄酒、啤酒分别采用不同税率,调整后将转移到批发环节。相关人员介绍,消费税改革涉及多个层面,包括调整征收范围、税率、调整征收环节,以及由中央税改为地方税种。在改为地方税种的情况中,酒类消费税改革主要是涉及征收环节从生产转移到批发环节。这一消息的传出并不是空穴来风,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有涉及到消费税“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的话题,酒行业消费税的预改革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剖析。

据专家介绍说,我国现行消费税由于其征收环节的特殊性以及价内税的计税属性,使其难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消费税的价外税调整正是针对现行消费税功能弱化进行的一次变革,其主要内容为价外税率的调整。在生产环节、消费税总额及流转税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从价计征和复合计征方式的消费税税率的价外调整,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使零售企业获利,同时还不会改变消费者的最终支付金额。从理论上讲,消费税分为选择性消费税和一般性消费税,而我国的消费税是典型的选择性消费税。选择性消费税和一般性消费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体现调节功能,后者体现筹集财政收入功能;前者适合在生产环节征收,后者适合在零售环节征收;前者适用多档税率,后者适用统一税率;前者适合作为中央税,后者适合作为地方税。因此两者看似接近,实则差异极大。这样看来,若这次酒类消费税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酒类消费税征收环节调整到批发环节的初衷可能是考虑到公平性和地方属地征收税收。对酒类来说,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强,消费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多,培育了消费,但是按照现行的消费税征收方式,消费税没有流归到消费白酒的当地。目前中国的一些酒厂是位于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方政府对这个调整的反对意见应该会很大,而且消费税方面的调整大背景就是国家的税制改革,这不仅仅涉及到酒一个品类,所以酒类消费税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有革命就有牺牲

暂不说酒类消费税是否实施,按照通常规律调整很可能会提高消费税的税基,税基提高势必会影响部分企业,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

目前白酒、黄酒、啤酒各个酒种的消费税率不一,白酒按照“销售额X20%+每500克0.5元”的税率征收。如果按照调整后与调整前的计算对比,不难看出消费税会明显提高,消费税征收的基数越高,消费税负担会越重。消费税负担重了,将导致产品到消费者前的环节成本高了,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弹性,从而影响白酒行业的竞争力。对中高端酒企来说,这意味着厂家要么补贴经销商,要么经销商批发环节进行提价来消化这部分负担,而对于地方龙头企业的产品来说,本身消费价格弹性大,一旦提价,会产生消费抑制的问题。如在流通环节征税,会倒逼酒企降价或让利,酒企的高价市场支持策略也会彻底颠覆了。面对政策的悬疑性行业也未雨绸缪,纷纷献策,例如在当地成立销售公司。当然,一个改革的实施都是有利有弊的,有同意的有反对的,对于白酒消费税的改革也有人认为会打破酒企税收地方政府保护主义。

几家欢喜几家愁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未知数,同样会使即将受影响一方躁动不安,只不过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酒类消费税在调整过程中同样将面临众多问题?例如调整后的最终执行在技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对于地方龙头酒厂影响非常不利,白酒消费税征收从生产环节跨度到流通环节,对白酒行业将会形成重要的影响。白酒产品整体销售属性,目前除了高端白酒的出厂价格较高之外,很多中低端品牌的出厂价格较低,以往的征收方式基本上针对白酒生产企业,然而目前转移至流通环节之后,征收对象变为经销商,税负压力更大。经销商的税负增加就可能促使其提价,通过价格转移其由于税负增加带来的成本上升,进而可能使酒类价格上升。但是酒类作为居民选择性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有可能减少其对酒类的消费,进而抑制酒类整体的需求,最终传导至酒类生产企业,导致酒类生产企业营收增速下降。因此,酒类消费税征收环节的改变,可能使本已清淡的白酒市场雪上加霜,造成行业整体业绩进一步下滑。

如果改变征收方式,长远来看,对高端酒也有不利影响。对高端酒来说毕竟消费税从生产转到流通环节,现在因为批发加价少或倒挂影响小,但渠道总不可能长期无利,一旦有利了,还是会增加税基,对需求会形成直接抑制,这样长远也不利。

当然有人哭,就有人笑。这项税收如果通过实施,对政府来说不言而喻,利大于弊,对酒水企业及商业结构来说很显然弊大于利,然而对酒水行业发展来说短期弊大于利,长期利弊均衡。在税费颁布之前,这次调整不仅会面临酒水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与中央博弈,还会面临全国范围内数以十万计的大中小型酒水经销公司、个体批发结构与政府过招。在政策实施环节将会面临操作难度大、标准难以确定、偷漏税如何避免等多种棘手问题。在酒类产品流通消费环节,批发商会将税费当做成本加到出货价之上,终端店则会“水涨船高”将零售价上调,最终导致酒水买单者付出更高的消费成本。

上一篇:消费者行为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行为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