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7 06:13:09

消费行为分析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行为;移动商务;消费安全;隐私保护;移动终端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移动商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成果(编号:201411654003)

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带动了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消费的大学生数量呈直线上升状态。依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6)》,以手机为终端进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促使商家采取更多的贸易手段吸引消费者。根据 CNNIC 的报道表明,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利用移动商务中被普遍使用的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移动商务。

在当今这个移动商务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庞大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已成为各大移动电商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移动电商来说,把握住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就等于把握住了现在和将来。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消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少,价格更加透明清晰,可选择性更多,更加个性化。但是移动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行为也使大学生陷入了隐私易被泄露,遭受恶意攻击的不安全处境。

1.文献综述

移动商务是指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商务活动,“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等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移动商务与消费行为的紧密结合,许多学者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胡娟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如商铺店面环境、代言人、评价等,而且反映了消费者自身心理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喻爽璇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取决于移动终端的机会,移动电子商务与终端系统的结合会更好地使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刘喜怀认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具有情绪性和示范效应,追求新兴的消费方式。李庭春认为网络消费者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在于交易欺诈、合同纠纷等方面。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学生消费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调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消费模式及消费安全这三个方面对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消费者调查的基本情况

2.1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由小组内的3位成员走访各个班级、在各个大学设置有奖调查点以及在各个学校媒体上扩散该问卷邀请同学们填写。问卷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围绕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进行问题设置。

2.2回收问卷情况

本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35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回收率85.6%。调查对象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其中专科生居多,占69.39%,本科生占20.79%,研究生占27.82%。

3.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3.1使用移动商务的终端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中有76.17%使用手机进行消费行为,18.93%使用的是笔记本,4.44%使用的是平板。手机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物品,它有着强大的通信和上网的功能,易于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购物,玩游戏和社交,因此多数大学生使用手机作为移动商务终端。在移动商务环境下,使用手机终端进行消费的大学生明显多于使用笔记本进行消费的大学生。这种现象可以据以下两点来解释:第一,笔记本虽然较台式电脑容易携带,但是大学生一般只会在寝室、家里的情况下使用笔记本来购物和娱乐等,它的便携性和随时随地性比手机差。第二,手机不仅可以连WIFI,并且可以使用数据网,而笔记本联网存在空间的限制,在外面使用笔记本上网较为麻烦。但是因为一些大学生的使用习惯问题和笔记本拥有的一些强大的功能,比如浏览网页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笔记本的屏幕较手机屏幕更大,看起来更舒适等等。所以,仍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大学生使用笔记本进行消费。使用平板的就只有4.44%,因为平板主要是用来学习和社交,并且平板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由手机来实现。

3.2网上浏览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女大学生浏览社交类、阅读类的比例比男大学生高几个百分点,而在门户类、视频类,尤其是购物类方面,女大学生占比情况明显高于男大学生,因为女大学生对服装、护肤类比较敏感。一般男生普遍比女生喜欢玩网络游戏,但是现在网络游戏类型多元化,覆盖面广,对男女大学生都有吸引力,所以男大学生在游戏娱乐方面只比女大学生高了几个百分点。男大学生喜欢浏览论坛类是占19.23%,而女大学生仅有12.27%,论坛里关于游戏,社会现象,时代前沿等方面的问题讨论较多,而很多男大学生对这些比较感兴趣。因此,男女大学生在浏览内容上虽然有共同点,但是也有各自的偏好。在这个网络社交火爆的时代,大学生中不管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大部分都积极参与网络社交活动。但是,男女大学生在浏览门户类,视频类,购物类和论坛类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必然受其浏览内容的影响,所以男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也有所不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男女大学生共同促进移动商务的发展。

3.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

3.3.1追求方便快捷

信息化的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出行和沟通交流上的便利,也带来了日常消费方式的转变。相对于其他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迅速的大学生们,对各种新产品热衷的程度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单纯地享受新事物为他们带来的方便,尤其是在消费过程中的省时省力。把握住这个特点,对于各大电商平台来说,十分重要。根据图2我们调查问卷所反馈的结果来看,73.13%的受访群体都表示最看重的是消费时的方便快捷。离开家长开始接触社会的大学生们,生活丰富多彩,时间根本不够用,他们会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方便快捷是第一要素。刚接触社会的他们,不喜欢成人世界的复杂,更不喜欢购物的繁琐。购物除了是一种生活乐趣、是对辛勤工作的犒赏外,更多的是一种生活需求的满足,是对自我生活的规划和调节。

3.3.2小额消费为主

目前来说,八成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经济基础限定了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数额。根据我们对此项的问卷调查总结情况,95.98%的大学生每个月可自由支配的金额在2500以下,而在这之中又有60.07%的大学生低于1000元,基于他们所处的特定人生阶段,基本不会出现大笔消费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调查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25.3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65万。这么一个庞大群体,其消费能力毋庸置疑。电商平台如果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销售战略,所带来的效益一定十分可观。

3.4消费行为的保护

3.4.1消费者的安全问题

目前,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移动商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网络安全变得极为重要。科技不断发达与进步,给予人们极大的方便,但是网络安全这一部分依然有着不小的隐患,网络诈骗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是消费者自己本身,更多的还是移动商务平台带来的问题。数据表明,有55.61%的人认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缺乏是让他们感到困扰的,33.64%的人认为移动商务信誉度不高会对他们使用移动商务存在担忧,凸显了移动商务在安全方面不足。消费者对于消费安全是很重视的,移动商务在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3.4.2消费者隐私权限问题

随着应用软件在手机,电脑和平板上的普及,为了更好地使用软件,给生活带来方便,消费者在注册时就会提交自己的信息,使得软件可以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但往往软件就会让消费者开放一些比较隐私的权限。像消费者设备信息,短信,联系人,通话记录等类似的隐私权限,如果后台没有很好地保护用户信息,会给用户带来很多的麻烦。推销和诈骗之类的垃圾短信占了很大的比例,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本来短信是为了减少话费支出而推出的一种低廉文本信息服务,本身意愿是为了给广大消费者带去方便,现在却造成骚扰短信泛滥的现象。因此,在使用软件时关于开放各种隐私权限的问题,消费者不要随意地开放任何与自身信息相关的隐私权限,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结语

目前,消费者在消费行为方面比较关注商品购买方式,消费额度及消费者自身信息的泄漏问题等情况。大学生对于网上购物进行消费的行为是比较提倡的,他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享受自己购物的乐趣,直接在手机或电脑上挑选商品,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可以买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虽然大学生消费主要是以小额消费为主,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所占的基数是很大的,说明大学生消费市场有发展的潜力。同时,既然是使用软件进行消费,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问题,其中比较关注的就是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问题了。当然,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会让他们对于自己的隐私信息重视,但有些由于刚刚从高中校园过渡到大学生活,对于隐私保护意识不是很强,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其进行诈骗,最终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每个消费者都有着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态度,尽管消费者行为会有差别,但最终消费者行为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勇于尝试。情感趋势两极化,爱憎分明,面对自己满意的商品评价极高,而对自己不满意的商品评价极低。

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调查,提出建议:

(1)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来制定开发策略。当代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追求时尚,商家可利用这一点开发大学生喜欢的产品,在网上宣传产品,一方面是大学生喜欢上网,另一方面也可为商家节约宣传资金。

(2)商品不仅要美观时尚,质量也要有保障。大学生购买商品,首先关注的是商品的外观,然后就是商品的质量问题,企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会有很大的收获。

(3)培养大学生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大学生未来的消费能力是很可观的,若企业能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产品有连续购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成为自己的忠实客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基础。

(4)用户信息绝不泄密。在进行消费时,企业对大学生消费信息进行保密,不泄露任何有关个人隐私信息,如真实姓名、电话号码等,使大学生能够放心消费。

在此次调查中,所得的样本仅来自于个别学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代表大学生群体,仍需进一步调查。希望此次调查,对相关专业的人士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3:144.

[2]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02:297-300.

[3]喻爽璇.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之――移动终端的机会[J].现代商业,2013,19:58.

[4]刘喜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及市场开发[J].学术交流,2013,03:216-219.

[5]李庭春.网络消费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消费经济,2009,05:80-83.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行为;休闲服;发展现状

据专家们预测,2l世纪将是一个休闲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休闲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促使了服装向休闲化的发展。

一、中国休闲服市场的发展现状

1.休闲服逐渐在服装发展和变化中占主导地位。随着休闲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于在各个场合穿着的服装都要求融入休闲的风格。我国的休闲装专业生产厂家已达万余家,休闲装品牌多达2000多种,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2.休闲服的产品趋向于系列化和多样化。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休闲装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休闲服作为一个服装的主要大类,在中国其销售量渐居主导地位。在各个城市的黄金商业圈,随处可见各种休闲装的品牌专卖店。此外,各大商场为迎合消费者对于休闲服的需求,还专门设立了商务休闲装、休闲运动装等专门的销售场所。

3.休闲服目标市场的定位更加明细化。就目前来看,现今,大部分的休闲服厂家地位的消费群是18―28岁之间的消费者,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市场还是一个空白市场。[1]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服装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目前,高档休闲服的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0.6%;中档休闲服的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70-75%,占农村人口的26%;低档休闲服的消费者(主要为城镇人口中的低收入者和待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5%,占农村人口的65%。[2]

4.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亚文化圈数量众多,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消费文化特征。[3]因而,休闲服作为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的消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在购买休闲服时往往较注重它的品牌效应,而在一些中等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则对价格敏感。

二、休闲服消费行为分析

休闲服消费行为模式是指消费者采取何种方式、途径和形式进行服装消费,从而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本次休闲服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的内容包括在购买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休闲服购买的动机;休闲服购买的渠道;在购买中消费者对休闲服相关要素的态度。

1.休闲服购买动机的多样化。“动机是身体内一切情况如愿望、欲望、内驱力等等的活动或移动”。[4]休闲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自己休闲的需要而引起的购买行为的愿望和意念。但往往消费者在休闲服的购买活动中所体现的不单单只是一种购买动机。消费者购买休闲服的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求廉动机、求实动机、求新动机、求异动机、求名动机、求美动机。消费者在购买休闲服的过程中往往受其中一种或几种动机的多重作用从而产生复杂的购买行为。

2.多渠道的休闲服信息来源。生活在大众消费时代的消费者对于服装方面的信息譬如:品牌、价格、款式、购买渠道等了解的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不再是单一的。同时,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也在不断改变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人们又将这种改变体现在对于休闲服的购买行为中。

3.休闲服感性消费倾向性明显。随着工作压力的上升,人们越来越渴望休闲舒适的生活。对休闲感比较浓厚的服装款式很感兴趣,在休闲服的购买过程中,通常会赋予各种情感,甚至会超过所购买的产品的自身价值,使其感性消费形象极为突出。购买休闲服的消费者认为购物换来好心情,随性而至的购物体验,使人放松,这与渴望休闲舒适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4.重视视觉营销在休闲服市场中的作用。所谓视觉营销是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企划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得的外界信息有87%是靠眼睛获得的。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服装的造型、展示、陈列;店面的灯光、色彩、布置等其中某些亮点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对消费者造成视觉冲击,引发消费者进行与之相关的联想,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产生购买兴趣。

5.互联网对休闲服消费行为的影响日趋深远。随着传统的消费方式被打破,各种新的消费模式应运而生,网络购物就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消费者所采用的一种典型购物方式。休闲服不像正装或职业装那样对合体性有严格要求,在穿着上易于满足不同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是网络购物中,服装款式的首选。网购休闲服的动因多为价格相对低廉、省时省力、品牌齐全、款式更新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网购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高效快捷的购买到自己中意的休闲服款式,更是一种娱乐性和交互性强的的消遣行为。

6.休闲服的从众购买行为日趋明显。在休闲服消费决策中较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尤其是意见领袖的作用较大,“明星效应”成为休闲服购买的主要参考指标。尤其是对于青年人而言,他们认为所喜爱的明星的服装穿着方式或介绍值得信赖,可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通过对该产品的购买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寻求心理上和地位上与“偶像”的平衡。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休闲服消费者的行为是复杂的,通过分析从中得到下列启示:掌握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对于休闲服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对于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也至关重要;休闲服企业应对自己的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或情感,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相契合,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根据消费者在购买休闲服的从众心理和明星效应上,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及明星代言人,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保持固有而传统的销售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的网络销售模式,培养网络销售模式的意识;重视视觉营销,借助商品陈列和形象展示等无声的语言,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产品属性、品牌文化等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提高消费者的注意力,达到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宁.论国内休闲服品牌营销.科技信息,2007(14)

[2]欧阳晓龙.浅谈我国休闲服装的产生与现状.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

[3]朱捍华,季瑞国.试论中国当代消费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4]陈文华.消费心理与营销对策[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消费 传统消费 消费行为

引言

随着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消费者的消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获取商品信息、购买商品的便利性增强,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消费者消费观念、消费形式和消费角色以及消费行为的变化,从而在消费需求、购买动机、决策过程等网络消费心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方式也由传统的柜台、商场消费步入网络消费时代。

1 消费行为的定义

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营销是有规律可循的,消费者心理及行为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企业必须以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和以消费者为导向,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去占领市场。

美国营销协会将消费者行为学定义为“人类用以进行生活上的交换行为的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的动态互动结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了解到消费者行为是动态的、互动的,以及是与交易行为有关的。

Roger D.Blackwell认为,消费行为特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

学者Kanuk&Schiffman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是:消费者在产品上满足其需要时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寻找产品、购买产品、使用产品、评定产品和处理产品。但是,研究者Vyas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消费者行为应该是消费者者在取得产品和对产品的使用与获得产品服务之前,并在决定将要进行这一系列活动时的决策过程,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来持续有影响的经验消费行为。

2 网络消费行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的无店铺零售业态,它具备与传统购物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近十年来的网络购物人数的增长和网络购物成交金额快速增长来看,消费者的网购行为非常值得研究。

对于网络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首先要考虑消费者个体自身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如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月可供支配收入等。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所处的地域、社会、文化、个人等各个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里与行为。但是网络消费背景下,各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特点,如表1。

现阶段,网络营销背景下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均是以传统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作为基础,并为形成网络营销独特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分析传统消费行为与网络消费行为之间的异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 网络消费行为过程

传统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一般认为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产生购买需求信息搜索选择评价相关信息做出购买决策购后评价。传统消费模式下,消费者的信息来源大多为媒体广告和朋友交流,要想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做比较,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多个店铺和商场才能实现。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整个购物过程,购买需求产生后,消费者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对目标商品进行筛选,并通过网站的对产品的相关介绍、网络店铺的信誉等级、之前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评价等各方面对商品做出初步评估,再通过具体的沟通方式与店家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对整个商品及服务信息做到详细的了解;综合个方面的信息,当商品的综合信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消费者就会做出购买决策荆所需商品加入购物车,填写好个人收获信息后提交订单;消费者下单后,通过网络银行、支付宝或其他支付方式付款;店家收到付款通知后与消费者确认收货信息,并联系快递企业,给消费者发货。最后,消费者收到货物后,确认付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此次网络消费各个方面,如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快递服务等做出评价。

刘丽华在“虚拟市场和网络购买流程”中将网络购买过程分为“唤起需求、信息对接、比较选择、购买决策和购后反馈”五个阶段。吴延凤则将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

4 网络消费行为与传统消费行为比较

网络消费与实体店铺消费存在许多的不同点,传统营销理论将消费者决策过程划分为需求确认、信息收集、比较选择、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五个方面。网络消费时消费者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发生的,在五个阶段均与传统消费有所差别。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结语

对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影响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因素,但研究变量比较混乱,也不够全面,还有很多的变量都未被纳入到研究范围。本文也只是试图在众多的研究网络消费行为的论著中寻找蛛丝马迹,浅显地分析传统的消费行为与网络消费行为之间的异同,希望能为相关电商企业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Roger D.Blackwell.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10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琪.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05期.

[3]王希希.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贸市场大型超市蔬菜消费

1问题的提出

农贸市场与大型超市是消费者蔬菜消费终端的两种主要模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城市、经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超市将逐步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居民购买蔬菜的主要场所。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贸市场模式仍占据着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但多数集中在“农改超”或“农加超”方面,忽视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实际上其主要原因是农贸市场数量众多,且分布范围涉及到城市之外的绝大部分乡镇,甚至中心村,虽然大型超市近年来在数量、规模、布局上都迅速发展,但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撼动批发市场模式的市场地位,同时,政府也不是将农贸市场取消或将其改成超市,而是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让其提高更优质的服务。王珊珊从消费者的角度比较分析超市生鲜区和农贸市场这两种农产品零售业态,发现这两种零售业态的经营有专业化的趋势,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也证明了农贸市场将长期存在。陈耀庭等认为传统体系和生产方式与规模的制约、投入资源不足等是其阻碍因素,消费方面的推动力是其模式演进的原动力。目前,无可置疑的是消费者的行为会决定两种模式发展的趋势,而在此前提下,无论两种模式如何发展,最终呈现的情形是蔬菜供应链的不断优化。同时,湖南省是全国蔬菜生产和消费的大省,本文以此为例,对当前湖南省消费者蔬菜终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期推动湖南省蔬菜消费模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湖南省蔬菜供应链。

2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般而言,消费者行为是由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个人消费偏好以及相关外部因素决定的,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所需数据,调查对象为蔬菜消费者,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对供应链终端――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选择。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据此了解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月家庭收入、家庭结构、与供应链终端距离、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购物环境等,借以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态度,假设消费者对大型超市与农贸市场之间的选择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通过考察其选择超市的主要理由,判断超市在与农贸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优势地位或不足。调查的区域选择长沙市、郴州市和岳阳市的大型超市和大型农贸市场,共计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99.5%。

为了找出哪些主要因素影响消费者选择大型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蔬菜,本文将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分类选择模型,其回归形式为:Yi=α+βXi+εi。

其中,Xi表示第i个特征的取值;Yi=0表示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Yi=1表示去大型超市购买蔬菜;εi表示相互独立且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采用logti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此,建立起如下消费者蔬菜消费选择行为模型:消费者蔬菜消费行为=f(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家庭收入,

家庭结构,距离,质量安全,购物环境)

3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模型初始估计结构见表1。

3.1年龄的影响

年龄结构对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有显著的负影响,说明年龄小的消费更倾向于去超市购买蔬菜,年长的消费者更喜欢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这可能是年长的消费者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所致。

3.2学历

学历对于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有极显著的正影响,学历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去超市购买蔬菜,学历较低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饮食健康就越关注,对饮食卫生的要求越高,对购物环境及文化环境也相应越高,致使超市更多的成为其购买蔬菜的主要场所。

3.3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对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有极显著的正影响,家庭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去超市购买蔬菜,反之更倾向于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一般来说,大型超市会提供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以及进口蔬菜,这些蔬菜相较于常规蔬菜的价格要高,而这些蔬菜只有收入较高的消费者群体才能消费得起,同样也说明,超市与农贸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收入差距。

3.4距离

距离对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有极显著的负影响,通常情况下,由于农贸市场分布较广,家庭住所与农贸市场的距离会较近,所以消费者会由于距离的关系更倾向于选择农贸市场购买蔬菜。同时,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民购买蔬菜的行为具有经常性,当大型超市距离较远时,去超市购买蔬菜将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体力成本,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

3.5安全性

蔬菜的安全性对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有显著的正影响,说明消费者对于蔬菜的安全性越关注会更倾向于去超市购买蔬菜,这主要是由于超市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提供更好的蔬菜包装、保鲜措施以及对蔬菜有严格的准入制度,

从而超市蔬菜的安全性要高于农贸市场,而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这就使得蔬菜的安全性成为消费者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的一大制约因素。

3.6购物环境

购物环境对于消费者购买蔬菜行为有极显著的正影响,说明消费者对于购物环境越关注就越倾向于去大型超市购买蔬菜,一般而言,相较于农贸市场,大型超市能够提供更加干净、整洁、舒适的购物环境,消费者在购买蔬菜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更好的购物体验,这正切合了城市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崇尚小资生活的年轻人,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反之,购物环境也就成为消费者去农贸市场购买蔬菜的另一大制约因素。

4结论与对策建议

由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年龄、学历、家庭收入、距离、安全性、购物环境等因素对消费者蔬菜的终端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年龄、学历、家庭收入是消费者群体性特征,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倾向于去农贸市场消费,学历和家庭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去大型超市消费;距离、安全性、购物环境是终端场所特征,对于距离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去农贸市场消费,对于安全性和购物环境关注点越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去大型超市消费。也就是说,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两种经营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从而,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一方面需要在购物环境上进行改造,规范市场建设,加强市场整治,杜绝脏乱差的现象,提高消费者购物的舒适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对其配送体系、食品安全,善后处理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2)大型超市:大型超市需要通过其配送体系、食品安全、购物环境、信息系统、经营服务等优势方面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同时,大型超市的合理布局,缩短购物场所与消费者的距离也是大型超市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东升,赵清华,胡秀花.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的业态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9(05):87-89.

[2]何海军,武鹏鹏.农贸市场在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中的地位再思考――以重庆市农贸市场为例[J].市场论坛,2011(10):42-43.

[3]王珊珊.武汉市农贸市场与超市生鲜区消费者行为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4):81-83.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利用1985年~2005年这21年来吉林居民消费的各项具体数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城市APC(消费倾向)、农村APC、平均APC、收入增长率。其中,APC等于当期消费支出与当期收入之比,收入增长率等于当期收入增加值与上期收入之比;其余数据均来自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

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倾向差异

首先,从1985年~2005年的具体数值看,吉林城市居民的APC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的APC。

其次,我们从收入弹性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1985年~2005年吉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建立数学模型:

农村居民:lnC=0.628434+0.873599lnYR2=0.9806

城镇居民:lnC=0.154367+0.956412lnYR2=0.9991

其中,C为消费品支出,Y为货币收入,0.873599和0.956412分别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从模型中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的21年间,吉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城镇居民,吉林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应该越低,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高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但吉林的居民消费倾向并不符合这个原理,甚至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都与之背道而驰。这主要是由于无论是我国还是吉林二元结构很严重,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同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消费价格差异。一般来说,城市的消费品对应着高运输成本和高消费需求,从而对应着高价格。同农村相比,城市居民为保持同等的实际消费水平,高价格就意味着高支出;而农村消费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市场产品种类单一,消费品零售体系畅通性差,农村居民的消费面低。

第二,社会保障差异。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福利,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影响较大,增加了农民生活负担,降低了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以他们往往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不确定的支出,这是以减少当期消费为代价的。

二、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消费倾向差异

我们以2005年为例,吉林城镇居民最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1.013,而中等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96,而最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668。

我们可以看到,吉林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倾向存在着极为规则的负相关关系,高收入阶层对应着低消费倾向。一些最低收入的家庭组的平均消费倾向已经大于1,说明最低收入家庭已经处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现状,他们的家庭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了,可能需要通过借债等手段来维持基本生活了。这一现象背后原因主要在于: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为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人们不得不将收入的较大比例用于消费,没有过多的钱用于投资等其他方面;对于高收入阶层来,一方面无此必要,另一方面高收入拉长了消费战略区间,消费战略重心向未来方向转移。

三、居民消费倾向与收入增长率的关系(图1)

首先,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的消费倾向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1985年的0.8965下降到2005年的0.7042,但是中间有波动,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APC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循环,每个阶段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

其次,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这21年中,居民消费倾向APC与收入增长率14年反方向变动,只有7年同方向变动。因此,我们可以说APC与收入增长率主要表现为反相关,这主要源于消费惯性。人们一般倾向于稳定消费,但收入却往往不稳定,而储蓄是协调两者的调节器,它通过把收入增长率上升时期增加的储蓄用于收入增长率下降时期的消费,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由此,当实际收入增长率上升时,储蓄率上升,APC下降;当实际收入增长率下降时,储蓄率下降,APC上升。

总体来看,在过去20年余间,吉林居民消费倾向的总趋势是下降的。这是由居民收入总趋势在很低的水准开始上升所致。居民收入一旦能够满足最低生活资料的需求,便开始进行储蓄以稳定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会拉长人们的“消费战略区间”,但目前仍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

四、结论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6篇

Abstract: To promote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growth is the key of allevia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 of nat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rural residents. Taking rural residents in Jilin Province as a cas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presents many different behavior patterns with urban residents, such as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has certain imitativeness,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also displays certain ir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autionary savings.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示范性;预防性储蓄

Key words: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demonstration;precautionary savings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35-02

0引言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的日益萧条让我们意识到外需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如何扩大内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农村居民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由此开发农村市场成为扩大内需,缓解内外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城乡居民的消费也大不相同,而我国传统的消费行为研究基本都针对城市居民的,为此有必要开展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

1相关理论综述

作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力量,从很早以前消费就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最早研究消费的理论当属西方古典消费理论。其典型代表认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西斯蒙第。其中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从扩大资本积累和促进生产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尽量节制消费,尤其是非生产性消费。魁奈则认为消费是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认为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魁奈是最早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则更进一步认识到消费决定生产的观点,并认为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断缩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并考察了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他认为,作为政府,应采取措施指导人们消费。①

与西方古典消费理论不同,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提出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对经济增长而言,生产和消费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已经奠定了现代消费理论的雏形。

现代消费理论则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开端,并包括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里兰德的预防性储蓄理论、扎德斯的流动性约束假说等等。

2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从国内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学术成果来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基本是以西方消费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的,且在理论模型上较多使用现代消费理论进行分析。但是西方现代消费理论主要以工薪收入者家庭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即以城镇消费者单位或家庭为研究对象。城镇消费者单位或家庭除了少数个体业主的家庭外,绝大多数仅仅是消费活动的基本单位,而不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与我国农户融合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于一身的双重功能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这将为我们制定科学的扩大内需政策提供良好的参考咨询。

朱信凯、鲁海章(2000)利用西方现代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前景不明、预期消费困难;消费的生命周期阶段受传统文化影响;信用消费制度约束;消费倾向持续降低。在此基础上,朱信凯、鲁海章提出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并进行了相关检验。朱信凯(2001、2002)指出中国农户的消费具有短视行为。朱信凯(2005)则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对于中国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周建(2005)以1978-2003年为实证对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了研究。臧旭恒、裴春霞(2007)对转轨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谢子远、王合军、杨义群(2007)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参数估计及其演化机理。朱琳(2007)以宁夏农村居民为例构建了一个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为基础的消费模型。胡震虎、傅爱民(2007)则用农村公共投资、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构建了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郑春梅、孙颖、范丙文(2008)第中国农民消费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尹华北、王新海(2010)从转移收入视角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研究。洪银兴(2010)提出在经济不景气和后危机时代,城市化成本是最小的,因此主张在农村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大农村内需。

3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都上升。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逐渐开展与落实,近年来吉林省农村居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产量逐年攀升。全省年粮食总产量2004年2510万吨、2005年2581万吨、2006年2720万吨、2007年2454万吨、2008年达到2840万吨,2009年由于受到春季低温多雨、夏季罕见旱情的不利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60万吨,下降13.4%。②与此同时,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持续攀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5年2467元、2006年2969元、2007年3369元、2008年3854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2005年318.4亿元、2006年381.48亿元、2007年431.2亿元、2008年则达到了493.1亿元。不仅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在上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也在逐渐上升。

2009年-2010年我们在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莫波村、东丰县拉拉河镇光龙村、四平市永加乡洪源村、敦化市和梨沟镇唐家店村、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北姜家村、柳河县孤山子镇东安村、集安市花甸镇榨树村、德惠市菜园子镇白鱼大队太平屯等15个村庄3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3.1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农民这一群体最早开始于农耕社会,虽然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小农经济的影响却依然还存在,除了电视、广播这种信息渠道外,农民绝大部分的信息均来自于农村其他农民。一般情况下,如果某村某人买了一件商品,比如电冰箱,那么这个消息会迅速在全村传开,久而久之,如果此户农民购买的冰箱质量很好(比如省电、没有噪音、能装东西、冷冻室比较大),便会好评如云,甚至整个村庄都会知道这个品牌的冰箱质量很好,于是会有其他农村居民相继到该位农民购买此件冰箱的商店去购买该品牌电冰箱。甚至过了一年半载,村庄中的绝大部分家庭购买的都是这个品牌的冰箱。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模仿性在整个吉林省都具有一定表现,我们针对15个村庄3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有冰箱的家庭占全部调查家庭的51.3%,其购买的品牌多为海尔、星星、新飞。

3.2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还呈现出一定的非理性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渐成熟,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经日益理性,但是依然还存在一些非理。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的购买和冬季行为。近年来地下日益兴起,由于消费的模仿性和中大奖的诱惑,很多农村居民都购买。几万元这是两三个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却可以在一夜之间输掉,这也体现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理性。

3.3 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储蓄特点一般情况下影响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农村居民的主营收入来自于农业,但农业易于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而一般家庭还要考虑孩子上学、老人生病等开销,所以往往会有预防性储蓄行为。在我们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每人拥有的土地量在1亩至5亩之间,相差比较悬殊;家庭年均收入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相差也较为悬殊;每年的支出在5000元至2万元之间,相差也较为悬殊。当问到农民“除了种地,您的收入主要用于什么”的时候,56%的家庭选择“用于孩子上学”, 14.2%的家庭选择“礼尚往来”,7.4%的家庭选择“看病”,20%的家庭选择“其他”。具体见表1。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农民还在依赖传统的儿女养老,其中50.1%的家庭选择“儿女养老”,22.9%的家庭选择“自己养老”,6.6%的家庭选择“去养老院”,而有20.4%的家庭选择“购买养老保险”。该项问题的调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农村居民养儿防老的心理依然存在,且占到一半,最为我们惊奇的是有20.4%的家庭选择“购买养老保险”,这说明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而购买养老保险本身正体现了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心理。当然,这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过于匮乏,应加快尽力覆盖全民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还具有其他特点,需要我们逐一去调查和观察,不过从整体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显示出不成熟,农村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由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具有不一样的消费行为,因此需要不同的策略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但是有一点需要声明,就是开发农村市场不应只是扩大内需,缓解我国内外失衡的权宜之策,更应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长久之计。

注释:

①郭亚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第一版):5-6.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自相关;广义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消费函数简述

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消费函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经济函数,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国民收入的使用动向,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消费函数问题已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弗里德曼的持久假设消费函数,等等。近几年,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验证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如孙凤(2002)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数量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是非平衡的,并进一步采用协整技术对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后,储蓄的预防动机大大超过跨期消费动机,平均储蓄倾向相当高;同时职工下岗增加,使平均消费倾向又有明显提高,二者轮番作用,导致收入消费比例关系的波动性较大。袁志刚、宋铮(1999)运用生命周期假说、永久收入假说等消费函数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演变进行了分析。李锐、项海容(2004)运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采用GARCH(1,1)模型,对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水平的结论。臧旭恒(1994)在推论出中国消费函数假说,并建立起分期的、分城乡的消费函数理论模型基础上,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虽然有些不同,但在基本假定方面是相同的。1978年前的消费者是被束缚的、近视的、原始的消费者,其消费可以被假定为被动的短期行为;1978~1991年间的消费者近似凯恩斯的原始的消费者向新古典理论的消费者转变,其消费可假定为攀附的、过渡性的前瞻行为。孙国锋(2004)将研究的时间范围延伸到2000年,其结论基本同意臧旭恒的观点,认为城镇居民消费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很大,很敏感;而农村居民消费显得单调、短视,预算约束大。但无论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还是表现出共同的演变趋势,即改革开放前的居民消费行为是近视的,具有很强的预算约束和流动约束,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现期收入,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经济“双轨制”时期,居民消费选择权增大,预算约束和流动约束松动,消费行为既受现期收入的影响,还受前期收入和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消费的“不可逆性”和“示范性”,其消费行为较符合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实行市场经济后,居民收入波动性较大,未来消费预期不稳定,跨期消费时间延长,其消费行为更符合持久收入理论。本文的分析仍以凯恩斯的消费模型为基础,结合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一定的修正,分别对河北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河北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距。

二、1981~2008年河北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一)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1981~2008年河北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生活费支出如表1所示,以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及实际生活费支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假定消费函数为:scy=α0+α1scx+μ。其中,scy是城镇居民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scx是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μ是随机误差项;α0为自发消费;α1是边际消费倾向。(表1)

利用软件EViews3.0对模型及上述样本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得回归方程:

scy=188.67+0.63scx(1)

(13.12) (61.21)

R2=0.9931s.e.=37.81

DW=0.889T=28(1981~2008年)

回归方程拟合的效果比较好,参数的统计显著,但DW值等于0.918,得出误差变量存在自相关,需修正自相关,利用与上相同的数据,经过修正自相关得出新的回归方程为:

scy=208.44+0.62scx(2)

(6.88) (31.17)

R2=0.995s.e.=32.49

DW=2.144AR(1)=0.55T=27

若给定α=0.05,此时,自相关消除,T检验显著,模型拟合效果好。因此,可认为河北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受可支配收入决定,自发消费为208.44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62元,即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0.62元。

(二)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1981~2008年河北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如表2所示,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人均纯收入及实际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样本进行分析,假定消费函数为:sny=α0+α1snx+μ。其中,sny是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生活消费支出;snx是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μ是随机误差项,α0为自发消费;α1是边际消费倾向。(表2)

我们利用软件EViews3.0对模型及上述样本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可得回归方程:

sny=73.44+0.54snx(3)

(3.99)(23.17)

R2=0.9538s.e.=46.72

DW=0.283T=28

回归方程拟合的效果比较好,参数的统计显著,但DW值等于0.283,得出误差变量存在自相关,需修正自相关,利用与上相同的数据,经过修正自相关得出新的回归方程为:

sny=69.63+0.56snx(4)

(1.21)(8.49)

R2=0.9884s.e.=23.69

DW=1.943AR(1)=1.24

AR(2)=-0.43T=26

若给定α=0.05,此时,自相关消除,T检验显著,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因此,可认为河北农村居民的消费受人均纯收入决定,农村居民生活自发消费是69.63元,边际消费倾向是0.56元,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将带来生活消费支出增加0.56元。

(三)河北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比较河北城乡居民消费函数(方程2和方程4),我们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对于自发消费,城镇居民人均自发消费为208.4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自发消费仅为69.63元;对于边际消费倾向,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0.62,而农村居民则为0.56。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自发消费水平低,而且边际消费倾向也低,这种收入低,同时消费倾向也低的非合理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用途的多元化。一方面农村经济多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农村居民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和投资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往往交织在一起,农村居民的纯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外,还要用于各项生产经营的追加投入、社会开支和修建住宅等;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跨年度的特点,本年度大部分消费依赖于上年的收入和储蓄,在当年预期收入不确定时,农村居民要兼顾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一般会保持较低的消费倾向;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作为直接的投资者,增加储蓄以扩大投资的结果必然导致当前消费的减少。二是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生活社会保障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导致消费倾向降低。目前,农村居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农村经济及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几代同堂的现象已逐步解体,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不适合农村居民的要求。在当前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家庭小型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多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为了养老尽可能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三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较差,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实现。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抑制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致使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户的购买力不能实现;其次,与城镇相比,市场上适应农村消费特点的消费品偏少,而且农村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严重滞后,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购买热情和消费心理。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理论比较符合目前河北居民生活消费行为,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所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必然举措;2、河北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地区,但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不高,居民消费趋于谨慎保守,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制约河北居民消费水平的其他因素,以期为促进居民消费提供对症良药;3、河北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十多个百分点,说明河北城乡间由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消费差别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政府在相应的政策制定上还应该向农村倾斜。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锐,项海容.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6.

[2]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1999.3.

[3]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11.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费环境 消费行为 转变 流动性约束 储蓄成本

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潜心研究一直是世界众多学者共同关注与实施的重点问题之一,并且他们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疲软,这对于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正是基于这种世界市场环境,我国政府与社会各阶层正在致力于内需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构建。在这一非常时期,我们对国内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正在弱化居民消费约束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否以及居民消费理念的变化与否,都会通过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进而对消费者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简要的探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环境的变化。

(一)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化

当前市场上的商品品种丰富多样,商品流通领域也由于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以及更多渠道、更少环节的转变而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发展态势。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各个层面的消费需求在市场上基本都能够得到满足,他们的消费选择正在向着更加自由化的方向上大步向前。

(二)商品价格的完全市场化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弱化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将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价格补贴、价格操控以及垄断价格等左右商品价格的状况以及不复存在。

随着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于不断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也正在不断扩大,再加上居民储蓄的迅速膨胀,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也正在被逐步化解与弱化。(流动性约束:指经济活动主体(居民以及企业)因为自身的资本或者资金不充足,并且难以从外部(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得到,从而难以切实实现原本计划的消费或投资,从而造成了市场总需求不足的状况)。

(三)不确定增大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转型正在深度实施,国家正在不断加快居民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各方面的改革步伐,这些政策使得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正在增大,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使的居民的风险预期正在不断加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当前的消费需求。

(四)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使居民消费差异更加的明显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成为了当前社会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虽然这种分配方式充分肯定了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合法性,但是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平均主义,从而致使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并且逐渐占据了在市场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进而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让社会贫富分化更加的严重。

二、当前形势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致使消费者环境出现了变化,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具体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者以及消费行为的日趋理性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社会养老、福利政策的不断转变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的消费者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将我国当前各种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加入了预期,从而开始在消费需求上追求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最大化。风险厌恶型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牺牲当前的消费意愿以保障未来不确定风险发生时的抵抗能力,这种消费理念同时也使得我国居民更加偏好于当期储蓄的增加,进而降低了在消费与投资方面的资金使用比例。

(二)市场环境不完善,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尽管我国当前的居民消费市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买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完善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仍然存在不少约束居民消费的情况存在,具体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市场上供给商品的质量及结构并不能与居民的消费需求相一致,城市消费品供应结构出现了断层,高收入阶层的享受性、发展性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而农村消费市场的消费品供应也没有实现多层次化、多样化。另一方面,市场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消费者被假冒伪劣商品欺诈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成本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各金融机构开始纷纷开发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个人理财服务的开展以及各种金融理财工具的为居民的理财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再加上银行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承诺以及最低收益的理财服务,使得居民储蓄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鼓励更多的消费者转向投资储蓄,进而对居民的当期消费产生了下降性的影响。

三、总结

关于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可能因为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分析的方法也因为因素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形式。在此也希望更多的相关专业学习人士、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我国内需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科学构建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杭斌.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何持续下降——基于消费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6).

[2]唐绍祥,汪浩瀚,徐建军.流动性约束下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二元结构与地区差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3).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教育;对策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消费偏好,取得一定的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行为的总称。大学生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群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消费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新的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消费支出的差异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差异性,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同,导致消费支出的不同,一般意义来讲,月均消费水平最高的是大城市的大学生,其次是县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的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地区间的差异是影响消费支出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互联网消费等,大学生消费水平一方面受来自家庭收入影响,另一方面受来自个人消费偏好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性会影响多元化的趋势,追求消费的多样化是由个人对需求层次的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而形成的,消费多样化外在的背后是恩格尔系数的作用,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就越高,消费也就随着增加。

(三)追求时尚和个性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性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追求的是时髦,他们希望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示自己,在很多时候存在着盲目的消费心理,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还没有形成,在其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品牌效应的影响,还有大学生在购买衣服时,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只看外表的华丽,往往是花了很高的成本去买了一件衣服,而实用性却不尽人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影响,“手机分期购”“贷款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无疑在考验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四)消费行为趋向于理性

理性消费应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最主要的品质,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就应该考虑的是质量和价格,因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里父母的给予,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的物品,另外由于交际的需要,他们往往想在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面前显得有面子,穿着打扮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追求品牌是大众一种共同的心理趋向,因为品牌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也能体现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面对形形的商品更多的是倾向于客观的心理,而不是主观的判断其质量的优劣。但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正在不断的趋于理性化。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盲目心理

从众,通俗的讲就是随大流,在社会群体中,自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偏离自己的主见而采取和别人相一致的行为.当前,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品牌,还有就是喜欢买各种各样高档奢侈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大一的新同学为了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有面子,宁愿打肿脸充胖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这样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消费规律。

(二)消费支出的不科学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以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和学习为主,以文化娱乐、交友消费为辅的体系,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中,饮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很多大学生为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宁愿自己在食品支出中少消费点,也要在攀比行消费方面化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

炫耀性消费行为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这种行为往往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做出的具体消费行为,炫耀性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其实都很一般,由于大学生处于象牙之塔的环境,大家又是一种集体的生活环境,同学之间不免会相互比较,所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甚至有些同学碍于面子,就会形成不良的消费竞争,最后使自己负债累累。还有的学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大肆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目的是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中的一些攀比之风和奢糜之风在校园里面充斥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内外各种思潮不断的输入我国,各种新的消费理念也在冲击着国民的消费理念,尤其是以“微商、支商”为代表的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更是对传统的消费方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学生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把节约当做寒酸,视奢糜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超前消费和时尚以成为大学生奉行的准则,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的思想正在向大学生蔓延,追求超前消费的价值观正在成为艰苦奋斗的负面力量,成为阻碍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形成的重要一环,在这种环境和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彻底失去了艰苦奋斗的动力和信心,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希望,产生一种悲观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更为严重的是迷失自己,这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象。

(二)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消费欲望的满足,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家长脑海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在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把孩子看的特别重,多数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长又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消费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分析,另外,学生自身的消费意识淡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大肆的消费,他们反倒觉得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孩子为了和别的同学进行攀比,甚至在一件衣服的支出达千元,严重的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

(三)来自大众传媒和广告的影响

当前社会,来自大众传媒和广告对大学生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商家正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大学生正是对新奇事物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传媒的影响,商家也就是抓住大学生的这一弱点,不断的进行这方面的思想灌输和引导,他们会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加上一些优惠活动的吸引,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盲目消费。

四、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消费理念

由于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对大学生进行适度的消费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适度消费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消费层次,在不超出家庭支出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的消费,它主要表现在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第一,加强思想教育,以典型示范为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懂得科学、理性的消费,注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彻底改变奢糜之风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没有节制的消费,从而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第二,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学习,把合理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在大学生的思想里,在学校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观。第三,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田野,进行劳动实践,让他们感受幸福来之不易,这样,就可以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能进行盲目的消费,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为学校,这个环节应该常抓不懈。

(二)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把握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的理财观念建立在大学生对自己生活方面有规律的支出,主要是要对金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界定,培养多渠道的理财方式,这就在于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通过对理财知识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提高实际技能,通过实际的演练,把握规律,最后做到有的放矢。

(三)切实提高大学生消费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具有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消费的不理智性,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引导,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消费素质,完善消费行为,加强对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消费素质和消费心理,另外,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进行消费。总之,大学生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只有去深刻了解他们的偏好和欲望,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才能培养他们科学的消费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消费素质,从而建立有节、有度、理性的消费心理。(作者单位: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本文系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论大学生消费文化与高校德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2] 周莹.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团学学报,2008,(2)

[3] 王宝壮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消费行为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特征

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移动端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民连接网络的设备逐渐向移动终端集中。据统计,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在2015年上半年,分别达到2.76亿元、2.70亿元和1.6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26.9%、14.5%和 25.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分享全媒体信息服务。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日益多元化,业务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更为个性,服务质量更高。第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等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此行为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影响。不管是产品设计和改进,或者制定企业营销策略,还都要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依据。我们可以借鉴前互联网时代和传统互联网时代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现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随时随地。相比PC端的网络购物,移动终端的购物会更加随意轻松,购买产品基本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让消费者实现更精确的搜索,更便利地获取信息。只要智能手机在手,消费者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上网浏览产品并进行比价,最后下单完成购物。

第二,更具个性化。由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其独有的价值之一在于移动设备既具有个人生活又具有信息传播媒介两方面的属性,相比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形态,手机更加能够显示其私人所有的特性,基本上是一台手机对应一个用户,而且多数用户手机24小时不离身。手机网民几乎无时无刻不都在对外界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三,上网时间“碎片化”。因为手机基本都是随身携带,用户常常会使用手机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甚至在床上、睡觉之前等碎片时间完进行页面浏览、产品比价、迅速下单、社会化推荐、收藏产品等活动,因此移动终端购物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社交化媒体使得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信息源和传播媒介;本地化的LBS技术使消费者的搜索更精准;移动化使消费者能够充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移动端作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的工具,使得网络信息与消费行为变得更为密切。甚至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的过程不再是主动搜索,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基于兴趣的广泛浏览,与品牌形成互动―用户在互联网使用行为中表达/暴露消费需求―智能地自动接收企业个性化响应,做出购买决策―消费决策形成并付诸行动:购买、体验―消费者在互联网分享消费体验信息,并主动参与信息扩散,即IERAS模式。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

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在于发现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找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根据前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的营销策略。

第一,企业与用户互相感知,展示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形象。只有当企业品牌能够感知消费者,同时也被消费者感知,才能形成互动对话。企业可以通过分别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的各种方式的用户接触点,来展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制造被用户感知的机会,从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与兴趣。具体来讲,企业可以建立微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企业品牌注入独特的个性和感情,制作优质的互动内容,与粉丝进行有效互动。

第二,分析处理用户行为数据,发现消费求。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介收集用户信息,并做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目标人群进行精确分类,对消费者可能会发生的消费行为做出预判,挖掘出潜在的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抓取用户手机中的cookies文件,可以清楚地知道消费者最近检索过哪些关键词,从而可以判断出消费者对哪些产品或服务有兴趣;通过用户的社交媒体账号中公开的资料,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通过对用户好友来源的数据分析,获知用户的社群活动偏好等。

第三,及时准确地响应用户的需求,智能推送与之相匹配信息。通过智能分析移动用户行为数据,每一位潜在用户的消费需求企业都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精准响应,还应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向用户推送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信息,以提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的被动消费需求。精准响应加上智能推送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的核心动作,是促成购买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基因,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此,我们只有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以及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企业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实现营销目标,才可以真正地把握好属于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肖立.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琳琳.智能移动终端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J].传媒,2012(5).

上一篇:汽车消费范文 下一篇:旅游消费行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