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2:13:21

消费市场论文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1.1农村消费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胶州市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胶州市全市人口达11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9元,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发展,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肉、禽、蛋、水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和走亲访友等节日习俗更助推了农村消费增长。2011年2月份,胶州市农村居民购物消费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增幅达到12%。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具有很广阔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巨大。

1.2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2013年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319、13939、15751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1%、13.2%、11.8%。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增长意味着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也不断提高了其消费水平。

2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1二里河村农民收入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占84%;以个体收入务农收入子女供养和政策收入为主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8%、6%、1%、1%。这说明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大多数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用,由此可以了解到胶州市农民收入大多数是通过务工所得。据调查,二里河村家庭年均收入2万~3万元的占82%,家庭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的占13%,家庭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的占5%。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必备家电,农村生活条件正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2二里河村农民消费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47%的家庭选择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31%选择将收入存起来;有11%的家庭选择购买家电;选择建房装修、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都占4%;有3%选择购买交通工具。由此说明,子女上学还是农村家庭主要的消费领域,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比重大。此外,农村居民储蓄水平较高。由图3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家庭的年花费额大多数是在10000~20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58%;其次是20000~30000元,所占比例为26%;再者是5000~10000元,所占比例为16%;没有年花费额为5000元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由此说明胶州市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一般,大多数人还是不太舍得消费,当然基本上没有入不敷出的家庭。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的农民纯收入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学方面,其次是存起来。其中30~40岁农民选择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其次是41~50岁、50~60岁,比例分别是61%、47%、45%,而60岁以上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比例是33%,但是子女上学与其他用途相比,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段的农民都将子女上学作为纯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将收入存起来。其中年收入20000~30000元的农户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9%;其次是年收入10000元左右的农户,为45%;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也占到了40%。说明现在胶州市农民对子女上学方面的投资消费比较大,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二里河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3.1中老年人居多,年轻的消费购买力不足

二里河村调查样本中,处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有58人;其次是50~60岁年龄段,有11人;处在31~40岁年龄段有8人,而60岁以上的有3人。说明了胶州市二里河村常住人口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消费购买能力比较低,消费欲望不是很高,从而说明了中老年的消费购买力亟待提高。

3.2农村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商品,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从图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二里河村居民中,有38%的人认为农村市场缺乏合适的商品。由图5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大型超市,但是多数大型超市的商品不是很齐全。笔者调查了解到,对于农贸市场需改善的方面,有47%的人选择质量太差,有40%的人选择价格过高,有13%的人选择了规划不正规。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积极消费的重要因素。

3.3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略显不足

由图6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是以看电视为主,所占比例为63%;其次是购买书籍,所占比例是23%;再次是去KTV,所占比例是10%。从中可以得出,胶州市精神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以看电视为主,而一些新的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非常广泛。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都是以看电视为主。男性除了看电视外,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主要是去KTV,再者是去购买书籍。而女性除了看电视之外,则选择以购买书籍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几乎没有选择去KTV。由此可见,男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观念要比女性开放一些,但是胶州市整个农村的消费观念还是有待改善。据调查显示,对于去KTV、足疗、网吧等消费行为,54%胶州市农村居民认为“不太值当、不会花这方面的钱”;认为这些“是比较新奇的消费,有钱可以尝试”的占46%。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精神文化消费观念需要再开放一些,居民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这样才有利于胶州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4胶州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惠农政策,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调查显示,胶州市农村中老年人居多,这极不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因为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购买消费品的欲望不如年轻人强烈,这样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是不利的。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与农民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1-4],所以,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让年轻人不再为养老养小而发愁,让中老年人也能放心消费。

4.2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使农民有能力消费更多的产品,才能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胶州市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胶州市的农民大都靠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新型农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5]。

4.3丰富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提高商品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胶州市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还不是很丰富,并且质量方面略有不足,而面对农民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农村市场中产品的种类必须多样化,这样农民才会乐意去消费。并且要提高商品质量,农村消费者更偏好持久耐用有功效的产品,要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关注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消费状况[6]。

4.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不受侵害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胶州市大多数农民都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让农民消费得到保障,让农民觉得消费具有安全感,更放心消费。

4.5转变农村传统消费观念,促进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

现在胶州市一些农民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消费观念,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挣到钱就存起来,舍不得消费。要想打开农村的消费市场,必须要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尤其要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观,通过宣传各种新的消费思想,建立新的消费观念,开发农村旅游、健身、休闲、足疗等服务性消费,让农民明白“原来消费还可以如此多姿多彩,有进有出的生活也是非常精彩”,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让农民建立起先进的、开放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农民的消费水平就会提高,农村的消费状况也就会得到改善。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在动物性食品中,从营养、保健和安全角度考虑,兔肉可谓首屈一指。

1.1高蛋白兔肉以高蛋白而著称。兔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肉类。以干物质计算,兔肉含蛋白质高达70%,在家养的动物中是最高的[1]。不同肉类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见表1。

1.2高必需氨基酸兔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目前家养动物中是比较高的。兔肉与猪肉、羊肉(背最长肌)和仔鸡肉比较,主要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是最高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兔肉是35.95%,而猪肉、羊肉、肉仔鸡胸脯肉和大腿肉的含量分别为26.97%、30.25%、42.54%和30.13%,兔肉分别是他们的133.30%、118.84%、84.51%和119.32%。其中赖氨酸分别是他们的142.17%、121.65%、91.12%和121.86%[2-3](见表2)。

1.3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指Omega-3脂肪酸,人们简称ω-3,主要包括α-亚麻酸及其衍生而来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类的必需脂肪酸。研究发现,兔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养动物中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兔肉为0.85,而猪肉、羊肉和牛肉的比例分别是0.58、0.15和0.11,因此说,兔肉是理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4](见表3)。

1.4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兔肉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丰富[5-6]。其中磷、钾和硒的含量是家养动物肉中最高的。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2也是最高的。因此,兔肉对于人体保健是有益的,尤其是儿童、妇女、老弱病人的适宜食品(见表4)。

1.5高消化率兔肉肌纤维细嫩,胶原纤维含量少,消化率高达85%,高于其他肉类(猪肉75%,牛肉55%,羊肉68%,肌肉50%)(见表5)。

1.6低脂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逐渐增多。人们将其归罪于高脂肪饮食。尤其是与猪肉摄入过多有关。兔肉在目前家养动物中的脂肪含量是较低的,略高于鸡肉而远远低于猪肉、牛肉和羊肉。与这3种肉类比较,兔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当于他们的36.51%、61.66%和54.28%(见表5)。

1.7低胆固醇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在膳食结构中,尽量减少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在家养动物的肉中,兔肉的胆固醇含量是最低的[7]。与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比较,分别是他们的35.71%、42.45%、64.29%、65.22%~50%。同时,兔肉的磷脂含量较高,磷脂和胆固醇的比值高。食用兔肉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可能性,因此,兔肉是老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冠心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品(见表5)。

1.8低能量由于兔肉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因此,其能量含量是家养动物中较低的。因此,常吃兔肉不易发生肥胖(见表5)。

1.9安全系数高到目前为止,在家养动物中,唯一没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仅仅剩下家兔;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众多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尚未发现与兔肉有关。因此,兔肉是目前最安全的动物性食品之一。由以上可知,兔肉是优质的动物性食品,代表了当今人类对于动物性食品需求的方向。人们将兔肉形象地比喻为“保健肉”、“美容肉”和“益智肉”,常吃兔肉可以健壮而不肥胖,身体苗条、肌肤细嫩,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提高智商。被西方一些国家的运动员、演员和歌唱家们所青睐。由此可见,中国俗语“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

2肉兔消费市场瓶颈分析

既然兔肉如此高的营养,对健康如此有利,安全系数位于家养动物食品之首,为什么国人消费兔肉地域非常局限。除了四川、重庆、福建和广东以外,绝大多数省份的消费量寥寥无几?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2.1对兔肉的营养特性的宣传力度不够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真正了解兔肉,缺乏对兔肉消费的正确认识。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对兔肉的宣传,往往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家的营销手段。

2.2传统习惯和莫须有的“传说”一种食品的消费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既有地域特点,也有时代特征。比如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消费猪肉比较普遍,无论人们如何宣传猪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能量,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但是,国人对猪肉的青睐难以改变,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变化无几。对于兔肉来说,除了少数省市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但是对于多数地区来说,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养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流传这样的传说“妇女不能吃兔肉,否则生下小孩是豁嘴唇”。此言难以考证是谁的发明,但流传甚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唇裂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多基因控制。此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在妇女妊娠前3个月内,当母体的生理状态受到侵袭或干扰时,就可能影响胚胎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如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因素、物理损伤和吸烟等[8]。是否唇裂,与吃不吃兔肉风马牛不相及。

2.3兔肉自身的某些不足兔肉尽管有“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一系列的美誉,但自身的某些不足对于其市场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不香。兔肉被称作中性肉,没有什么香味。因此,与什么肉配合煮炖,就呈现什么肉的风味;第二,发柴。煮熟后的兔肉干瘦,柴瘠,口感不佳;第三,有一定的“土腥味”或“草腥味”或“腥味”。姜颖等[9]的研究表明,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且该腥味物质与组织结合紧密,在加工中不易去除,这对兔肉的食用价值和养兔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世人有关兔肉腥味产生原因的说法不一,从对兔肉的分析中,可初步确定的腥味物质有甲基肼、已醛和呋喃衍生物。张振华等[10]人在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指出,兔肉腥味是指兔肉在加热后所产生的一种令人嫌忌的特殊气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对此味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兔肉的“腥味”对其消费产生不良影响。

2.4兔肉烹饪技术知识普及不足由于兔肉的特殊结构特点和化学特性,绝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不知道兔肉如何加工烹调。因此,按照常规猪肉的加工方法制作的食品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烹饪技术不过关也是兔肉消费市场狭窄的原因之一。

2.5兔肉加工相对落后尽管近些年我国兔肉加工业开发出了许多产品,但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适合家庭消费的成品和半成品、方便食品不多,影响兔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量。

3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为了加大兔肉的宣传,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兔肉节”,并在全国不同区域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兔肉的宣传和兔肉加工知识的普及产生积极影响。但仅仅一年一次的兔肉节的有限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几家兔肉加工企业的参与更是身单力薄。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持久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澄清以往对兔肉的错误看法,把不认识兔肉变成逐渐认识,把认识变成喜欢,把喜欢变成消费,把被动消费变成主动消费。

3.2强化加工能力,提高科技含量西南科技大学的兔肉加工专家李洪军教授在各大超市及淘宝网上的兔肉产品做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兔肉产品都是兔肉干、肉丝或肉丁,口味上主要有五香和麻辣两种。暴露出我国兔肉产品单一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开发一些新的兔肉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有一些新的技术作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我国兔肉相关理论研究的落后阻碍了兔肉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11]。对此,应提倡鼓励开发分割系列产品、即食兔肉产品、小包装兔肉休闲食品。可以尝试向西式兔肉制品方向发展[12],将酶工程、发酵工程、超高压技术等实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方法相结合,优化兔肉生产工艺,使我国兔肉工业在研究开发上尽快和国际同行接轨[13]。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天然调味料的开发利用,促进兔肉制品风味的独特化、美味化、差异化。以期充分利用兔肉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的档次,创造企业利润[14]。令人兴奋的是,我国一些地方特色兔肉制品,区域性消费深受欢迎,比如四川广汉县的“缠丝兔”、开封的“风干兔肉[15]”、陕西“油皮全兔”和“脆皮全兔”[16]、河北张家口怀安县的“柴沟堡熏兔[17]”、河北保定清苑县的“书璞兔肉火锅”。此外,河北保定市是全国兔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五香兔排的消费量平均每天1~2t。这些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开发,对于促进兔肉消费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3针对性科技攻关,解决兔肉自身不足兔肉是优质动物性食品,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兔肉的消费。要针对这些不足开展攻关研究,比如,解决兔肉“土腥味”和“膻味”,“不香”和“发柴”等问题,开发出适合不同区域大众口味的产品,引导兔肉消费。在兔肉的研发方面,既需要更多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企业的大力配合。

3.4开发大众消费食品,引导兔肉日常消费目前我国开发的兔肉产品,以礼品或以休闲食品形式为主。而大规模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把兔肉产品变成居民的日常消费形式,才是解决中国兔肉生产的永久性消费出路。首先,要向大众传授兔肉烹饪知识和技术,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出好吃的兔肉菜肴;第二,要开发一些方便的半成品,减少消费者制作兔肉菜肴的前期复杂工序;第三,健全销售网络,方便大众购买。

当然,建立健全合理的价格体系,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物美价廉,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兔肉的消费大众化有一个过程,正如牛奶在中国的消费一样。只要有优质对路的产品和科学合理的消费战略,兔肉必将成为继猪肉、鸡肉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消费热点。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一、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农村经济再发展的意义

1.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着力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正在迅速提高,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务、食品、电子、保险和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充分拓展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改善农村体育消费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目标,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2.优化乡镇居民消费的内外环境,扩大农村消费支出。首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市场供给什么和供给多少,体育市场的供需结构和总量又决定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那么,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拓展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体育消费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消费的增加,引导体育投资和生产,决定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增加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使其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健康要求,能够促进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居民减少对预期健康支出的费用,从而减少对健康的预防性储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即时消费,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体育消费市场环境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开放性体育消费场馆严重不足;从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尽管用于科、教、文、卫的经费比重形成上升趋势,但真正投入到体育设施的经费比例低,特别是我国的偏远山区,对体育和卫生事业经济投入不到7%,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数量少,现有的一些体育设施比较落后、陈旧,满足不了新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阻碍了农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农民体育消费的信心。

2.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年人情费支出平均在500元以上,最高可达到2000元以上,人情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20.1%。人情消费作为农村居民的一种畸形消费,不仅难以给消费者带来与支出相适应的效用,而且对农村体育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限制了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制约了体育消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虽然我国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意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及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但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体育工作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或是由村委会兼管,甚至存在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情况。这样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3.地方财税政策不够完善,阻碍农村体育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调节都是围绕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与行政管理的支出为主,实际用于体育服务及其体育产品等方面的财税支出非常少。即使是加大财政投入的大部分税优政策也是一次性的,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如场馆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为奥运会需要购置的设施设备而免征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对参赛运动员因参赛而获得的奖金和奖赏收入而免征的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也就消失了。而且,现行的分税制财权体制还存在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统筹层次较低、监管措施不严及政策一年一变”的问题,极大挫伤了他们对农村体育的投资意向,不利于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村居民体育消新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其一,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运用立法、行政干预等手段建立健全的农村体育发展解决方案,确实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统一的政府规划中来。不断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倡导科学健身和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村居民“花钱买健康”的全新消费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进行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其二,农村体育发展模式需要多元化,体育消费除了具有健身功能的作用外,还要根据居民的年龄、职业、收入与兴趣爱好的差异开发以娱乐性、休闲性消费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比如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社区体育服务模式,使之与旅游、教育、文化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消费的综合效应,带动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其三,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出台调节新农村经济突出问题的有利政策,通过市场激励,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创收,扩大体育内需。而且,采取各种不同比例的税收优惠及体育消费项目的财政补贴,例如降低体育服务的营业税率和公共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对于公义的社会体育团体接受的捐并给予免税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刺激民间体育消费。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1)规模性。目前大学种类越来越多,更多的适龄学子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大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的增长,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团体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这使大学生消费市场受到企业以及商家的广泛重视。

(2)文化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温床,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校园文化不但具有很强的制度性、导向性,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凝聚性。大学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对其消费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属性和特点受到校园文化较大的影响。要更好地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注重营销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摸清大学生年龄、生活环境、人生阶段等诸多方面的共性,才能做出更合理的产品评价,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2大学生消费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消费市场营销不同于一般的市场营销,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并未真正进入社会,相较于成熟的社会主体,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并不简单,然而很多企业以及商家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仍旧存在不足,具体如下。

(1)定价不合理。大学生尚未工作,大部分大学生仍旧需要父母来供读,他们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很高,然而很多商家在定价策略的制定上存在很大的疏忽,对商品的定价不尽合理,这样就导致了产品难以激发大学生的购买欲望,难以使其在大学生消费市场站稳脚跟。

(2)促销不灵活。要想大学生接受某个产品,对品牌产生依赖,提升品牌知名度,就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多商家在促销上不够灵活,往往采用商业性浓郁的广告攻占大学生消费市场,这显然很难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大学生文化素质高,且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鸣,如果不能从这些方面着手,那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

(3)产品没市场。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一些新的产品、近郊旅行、户外活动等很容易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共鸣,然而很多商家的产品策略不到位,大学生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存在较大的问题,产品组合策略比较匮乏,并没有针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这就使得商家在市场占有上存在很大的被动。

(4)渠道过单一。大学生追求品牌,对时尚的把握能力很强,对方便的消费行为十分喜爱,然而当前很多商家的营销不够多元,销售渠道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模式比较少,这也导致一些商家在大学生消费市场营销上比较被动。

3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

通过上述的分析,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企业要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就需要采取适宜的市场营销策略,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制定合理的价格。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比较低,但是却有着较为现代的消费观,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很多商家过分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市场开拓与发展,在定价的时候对单价与利润的平衡不合理,丢失了大学生消费市场。实际上,商家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应该正确看待产品的价格,扩大大学生消费市场以及企业的规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才能更好地屹立于市场。大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只有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体验消费。让顾客在实际购买前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使用体验,或是免费试用,或是开辟独立的场所让客户体验,体验营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成为主流,采取这种新型营销方式,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心理和精神上对产品进行深度的感受,还能根据产品的优势激发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体验营销立于消费者的角度,在设计和定义上存在较大的倾向性,在体验营销规则下消费者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种营销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是体验营销的先锋人群,能够在体验后较短时间对产品进行一个综合的认知,利用这种方式开辟大学生消费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

(3)进行针对性促销。在市场营销中促销的作用不可小觑,大学生消费市场存在较强的文化性,大学生群体对市场消费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商家在市场促销中,要善于融合校园文化,通过一些互动性的活动来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诸如举行公益活动等,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能增加大学生对企业品牌的了解。

(4)制定适宜产品策略。商家在产品策略的制定上,要结合大学生平时的消费情况,及时了解大学生变化的消费特点,在发挥产品固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发衍生产品,制定产品组合策略,使不同消费层大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使企业融入大学生市场。

(5)提升企业品牌。企业在核心战略的把握上,应该把握“新、奇、特”,要善于打造自己的品牌风格,使大学生的口味和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新颖、特色应该成为企业产品、服务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个性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提升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价值,将企业的产品形象以及品牌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6)拓宽营销渠道。在大学生市场开发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营销渠道的升级,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新型营销模式,诸如通过与一些学校社团的合作来进行市场营销,或是与为大学生提供工作体验的机会,这样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7)发掘消费先导。大学生消费群体虽然存在较大的共性,但是其接受能力仍旧存在较大的差别,一些大学生对新产品、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新产品、新潮流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消费观念也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这些人也就是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为了更好地营销自己的产品,企业可以发掘这些大学校园中的“消费先导”,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在校园内推广产品,提高产品的销量,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4结语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征,指明了大学生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消费市场发展。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3]陆莹:成都高校旅游市场前景分析[J].天府新论,2004,6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4]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2003-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13.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作者:张方超

从白云区的体育建设消费市场的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1、初具规模,潜力巨大在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白云区的体育健身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体育健身市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全部都是政府投资,变成了政府、单位和个人等多方投资的新模式,形成了市场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大部分的商家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甚至有投资者对于行业发展表示担忧。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经营管理不当,目前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中,大约38%的投资者赢利,但利润比较低,大约26%的经营者出现亏损,大约36%的经营者保持基本持平,处于不赔不赚的状态。2、消费对象呈青老年热捧,中年觉醒姿态在调查中了解到,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消费者中,男性的比例大概是67%,女性的比例大概是33%,男性在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大概是女性的2倍以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从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年龄来看,24岁以下的大约占总数的11%,这部分青少年由于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和学校的课外体育运动,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只有是节假日和寒假暑假;24—41岁青年居多,占59%,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拥有比较强的体育健身的意思,并且也拥有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购买力,平时的工作也比较紧张,生活节奏快,希望再下班后和周末休息时间来进行一些自己喜爱和有利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来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和放松一下紧绷的身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健康的认识逐步加深,他们更多的是参加一些社区的太极或者毽球的培训班。3、体育健身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白云区体育健身的投资者、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中,除了少部分是体育社区指导人员和教练员外,大部分人既不是体育的专业人员,也不是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是投资者招聘本地的一些闲置人员或者是亲戚朋友介绍进来参与进行管理的人员。虽然这些从业人员当中,有些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对运动自然规律的了解,也不具备体育健身市场的相关技能和裁判技能,因此不能将服务完美的切入市场;有一部分人虽然对于营销和管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体育知识缺乏了解,又把握不了体育建设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两者无法有效的结合起来。4、销售方法需提高,经营方式需多元化在本次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各个体育市场的经营手法都比较陈旧和落后,调查可知大部分的体育消费市场都采用了按次收费,月卡,季卡和年卡等传统的消费模式。虽然有的运动场所推出了会员制,但是健身场所的变动和价格较贵,部分场所甚至没有任何优惠。就算办理了会员,但是没有相关的会员活动,也没有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为前来运动的人提供相关的健身知识,更没有为会员量身打造符合个人肌肉和力量特点,健身需求的套餐,难以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在健身中娱乐,在娱乐中健身的初衷,甚至发现有部分健身娱乐场所内,竟然没有安排工作人员或健身教练对参与运动的消费者进行传授和指导。

未来几年白云区将迎来一场市场经济的革新,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新的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将会不段完善,体育是新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白云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能否抓住这一机会,适时解决行业内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应采取如下的发展对策:1、建立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法规根据白云区体育健身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虽然在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在部分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例如前面说到的羽毛球等项目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说明了体育健身娱乐在白云区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相关法规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体育市场相关的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规定进入体育健身市场的专业技术要求、资格认定和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规范体育服务消费市场的秩序,并提高和加强管理、监督。2、加强宣传,改变观念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认为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是“健身很重要”和“健身比较重要”的分别占28%和31%;认为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健身一般”的占29%;认为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不重要”和“不太重要”的合占11%。这说明白云区的居民对体育健身意识较强。同时,分别有l2%和46%的调查对象认为“健身非常必要”和“健身有必要”投入部分工资用于参与健身娱乐活动;认为“健身没必要”和“健身完全没必要”投入部分工资用于参与健身娱乐活动的调查对象合占11%。根据目前这样实际的情况,政府有必要宣传提倡全民健身,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体育健身、体育消费的宣传,举办多种相关的普及讲座。利用媒体信息、图片展览等相关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的群众能真正理解体育健身的含义,健康的新概念,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等。强化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环境。3、培养体育市场的专业人才从现实来看,体育服务市场日益递增对于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与现实中落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之间,是产生在了巨大的矛盾,这一矛盾已成为严重制约体育服务市场继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要加大对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在体育相关的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服务专业,开设与体育服务与市场管理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对在职的体育服务市场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体育服务、经营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并且需要积极提高和加强体育服务业人才的区域交流与合作。调整场馆结构布局,改善消费的环境条件,培养固定的体育健身消费群体根据镇区内各经营性场所的经营手段比较落后、单一等特点,以及满足各个不同居住类型及适合大众消费层的需求,完善新建住宅区的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合理设计,多层次多渠道地开拓体育场馆资源。在经营和管理上,除了采用次票、月票、季票等传统的经营模式外,可大力推行会员制和团票制,减低消费群体的心理压力。现阶段需要积极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型的社区协会或社区锻炼小组,选择一部分热心公益体育参与者,有责任心的体育爱好者担任社区协会的会长和组长,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和员工加人体育协会或锻炼小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中去,逐步建立和固定体育消费群体。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的日益苛求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挑战,通讯企业早已不再是垄断行业,也不得不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随市场的变化不断转变经营模式。本文就当前市场环境下,浅谈国有通讯企业在飞速发展中所遇到的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经济 竞争 发展 问题 对策

“巨大中华”――家喻户晓的四个字,分别指代了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这四大中国通讯企业。这四大企业建立之初,在中国的通讯市场上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打破中国电信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本文就这四大企业建立初期的相关背景、发展状况及战略方法,粗略分析我国的通讯企业在斗争日益激烈的国内与竞争力更加残酷的国际上,遇到各种经济管理问题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

一、“巨大中华”的相关背景

巨龙通信是由数家国有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成立于1995年。它推动了中国第一台万门程控交换机HJDO4-ISDN的产业化,代表了国研交换机领域在早期的最高成就。

大唐电信是由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控股的企业,相对巨龙通信成立稍晚三年,但科技实力雄厚,从事各类通信设备系统,通信终端等业务。

中兴通讯虽然名为国有企业,但是国家并没有给予实际的资金投入。相反,在创业早期,由于企业内部各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行。1992年,以侯为贵为首的公司主要骨干开创了“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经营模式。

华为技术则是四者中唯一的员工持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公司创立至今,虽有起有落,但销售额在众多国有通讯企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实力不可小窥。

二、“巨大中华”的发展状况

四大通讯企业建立之初,巨龙通信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最佳环境,不负众望的在中国市场上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上残酷的优胜劣汰,巨龙通信不在往日的辉煌。从现在的市场局势看来,巨龙通信早已“掉队”,销声匿迹。

大唐电信由于WCDMA和CDMA2000起步比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晚十年以上,规模尚处于劣势,在移动、数据、光通信等方面又几乎没有作为,导致经济增长过慢,后劲不足,与“中华”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它拥有TD-SCDMA的知识产权,但是尚未商业化,在现在发展前景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唐电信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中兴通讯是我国最大的CDMA设备制造商之一,在CDMA2000、WCDMA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成立至今的20年间,中兴通讯的掌门人侯为贵几乎踩准了每一个市场热点,促使中兴的经济始终保持着稳健而快速的增长。到目前为止,中兴通讯已由成立初期的单一程控交换机制造商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其产品范围包括交换、传输、接人、视讯、移动和电源等通信设备和产品,市场范围也从初期的农村地区到中西部地区,再到全国性市场和国际市场。

华为技术在移动网络、NGN、光通信、数据通信、业务软件及终端等业务领域发展飞速,不断扩张产品市场,国际化进军,如今已是全球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华为技术的总裁任正非坚持“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这一观念,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断创造高的销售额,不断刷新高的利润率。

三、促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进,白手起家的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渐渐开拓出自己的消费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也占了一席之地;然而科班出身的巨龙通信和大唐电信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还有着国家作为坚强的后盾,却一个早早消失在通讯市场,剩下的一个也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四大企业形成现在的这一局面呢?

巨龙通信是国内数家国有企业共同投资建成的,股东众多,因此企业的核心层缺乏稳定性。而且经营者没有自,这就导致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另外,巨龙通信在发展上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虽然研究出万门程控交换机HJDO4-ISDN,但又在它的生产布局上犯了致命错误,导致研发与生产、销售各自为政。生产厂家也自相残杀互相打价格战,使得巨龙通信的市场竞争力大大下降,此后又在研发设备上失了先机,被中兴通讯与华为技术抢先占领了市场,经济进一步萎缩,直至后来退出中国市场。

大唐电信在四大企业中有着人才群集、技术先进的有利条件,却由于长期吃国家科研经费,市场意识尤为欠缺;其次,由于是科研院所,所以工作人员应有尽有,相反生产设备、销售系统却几乎为零。现在,大唐电信几乎将身家性命全都押在了一个依赖国家来推动的技术标准――TD-SCDMA上,而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则紧跟市场发展动向,在3G三大标准方面全力以赴,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其次,大唐电信在发展战略上没有向外扩张的欲望或是欲望微乎其微,主要经营方向对内是整合和整理内部成员结构,对外则依靠官方的牵制保持不被丢开太远。兵家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一个企业没有较强的发展战略,哪怕你背后的支持者在强大,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上也是存活不久的。

中兴通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建立“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在企业内,由私方主导重要的管理职能,最大发挥私方的管理优势。侯为贵将“扣其两端,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成就了中兴通讯20多年的成功。中兴通讯的发展战略以稳健著称,但是,稳并不代表中兴通讯不重视市场,相反,是尽可能深谋远虑,避免急功近利带来危机。在财务上,中兴通讯采取上市战略来扩展自己的融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平稳的财务支撑;在人才使用上,中兴的技术骨干可以拥有和总裁一样的待遇,此外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管理、业务和技术三条路线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相比华为高强度压榨式使用人力资源的原则,中兴的人才流失率要远小得多。总体说来,中兴通讯以稳发展的战略相比华为技术攻城略地的战略更具有后发优势,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中兴通讯将成为其他各商家不可小窥的新新力量。

华为技术的发展战略导向是唯市场论。从公司创立之初开始,就以市场为先导,价格为手段,攻城略地,占领广大消费市场,促使华为技术至今的蓬勃发展。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华为技术的生存却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牵一发而动全身,指不定哪一天公司就没了,这就是唯市场论最大的弊端。另外,唯市场战略讲求不计成本的扩张,在获得巨大市场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企业的财政陷入空虚状态,导致企业陷入危险境地。其次,华为技术走的是其总裁任正非制定的军事化管理路线,这对华为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但是当华为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只任正非一人管理就很难兼顾全局了。等到通讯事业瓶颈时代的到来,华为能否安然度过,再创新高,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四、反思:国有通讯企业在遇到类似的管理问题时该做出怎样的决策

这四大企业在中国可谓轰动一时,有了它们在创立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借鉴,国内其他通讯企业在现在这个开放、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自身企业的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成功,好的战略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以下是笔者主观归纳:

(1)华为认为掌握技术就等于掌握了市场,但是技术不能成为企业的主宰,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培养自身的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良性发展。

(2)企业的立足之本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大得惊人,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商家挤破头也要把商品卖到中国来的原因。因此,国有通讯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多方位开拓国内市场,更要重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走国际化道路来实现差异化的竞争。

(3)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对象。就如中兴通讯在其他厂商都进军城市市场的时候,它率先在农村市场打响自己的第一炮;此后又凭借众厂商都不看好的小灵通,在众多商家面临经济危机的冬天,中兴却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最后又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绝处逢生,凭借刚刚研发成功的CDMA移动交换系统实现和联通的合作。

(4)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将人才放在能够发挥他最大效应的职位上,不然再让一群科班出身的人去经营管理公司,中国的企业不愁不倒闭了。

(5)产品的研发方向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来定的,跟着市场变化的规律去经营公司,不走极端,因时制宜,恰当把握时机,不偏执于某项技术,但是有侧重点的共同发展,充分运用东方智慧的“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陈学慧.中兴通讯通讯:用"本地化"实现"国际化".经济日报.2007.

[2]侯为贵.企业国际化的"中兴通讯模式".经济观察报.2006.

[3]潘文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终结离职危机.金融经济.2006(12).

[4]王丽娜.深圳华为技术公司的创新管理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

[5]徐丽慧,郑继明.浅析电信运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广东通信技术.2005(06).

[6]周建明,吴淑燕.入世三年看WTO对中国通信营业的影响.通信世界.2005(04).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卷烟市场;零售终端;品牌培育

现阶段营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现代卷烟零售终端的建设必须结合目前卷烟市场的实际。就湖南市场而言,卷烟消费市场以农村为主,因此调查研究农村卷烟市场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在新化的调研,获得了农村卷烟市场的数据,经过整理和深入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农村卷烟市场几个典型的特征:

1.经济环境方面

一般而言,影响卷烟消费的宏观消费环境因素有六大类,分别为人口统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科技因素和竞争因素,这些被称为影响卷烟消费状态的外部因素。然而,在这些因素中,影响卷烟消费状态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农村卷烟市场经济环境方面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务输出多,卷烟需求波动大,季节性强。在农村中,有大量的农民在农闲时期外出务工,在农忙的时候又回乡务农,这些人被成为“农民工”,以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为主,大部分为男性。此外,农村中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户口在农村,但不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务工,但在城市没有固定居住场所。所有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外上班,但由于具有中国人强烈的“家”的观念,在传统节日又会尽力赶回家过节,因此,在传统节日,由于这些人的返乡,卷烟需求在短时间内会出现猛增。另外,农村中大部分年轻人的婚礼在下半年举行,加之下半年有中秋、国庆、春节等假期的影响,下半年卷烟需求明显大于上半年。据新化县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全县劳务人员比例为总人口的16%左右,全县如按130万人口计算,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20.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29%。

二是外来流动人口少,新品培育难度大。农村市场区别于城市市场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农村的外来流动人口少,农村中商店的服务范围有限,服务的人口相对固定。又由于农村中的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尝新观念比较淡薄,加之大部门烟民具有稳定的卷烟偏好,农村中的新品培育难度较大。从表1.1表可以看出,一周内进店购烟的流动人口数量为4-14个的店铺占样本总数的35.6%,为最大的占比数,一周内进店购烟的流动人口数量为22个及以上的店铺占15.5%。

三是人均收入水平低,卷烟均价不高。从表1.2可以发现,农村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城市,直接导致农村的卷烟均价以5-10档为主,占样本总数的27.1%。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农村中卷烟均价有增长的趋势,10(含)-20/包烟的消费占样本总数的23.3%。

2.零售渠道方面

农村卷烟市场在零售渠道方面典型的特征如下:

一是偏远地区无证户相对较多。由于离城区较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又因为这些地方卷烟需求有限,店铺经营能力不强,烟草局管理难度大,服务这些户的收益较小,导致相对较多的无证户存在,另外也有部分无证户的店铺属于新开张的店铺,店面形象也比较好,但是一来由于专卖部门疏于对这些户的管理,二来由于这些店铺的经营者不熟悉烟草专卖法律,不懂得如何申请烟草零售许可证的申请途径。这些无证户一方面抢占了合法零售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大都从零售大户处进购卷烟,加剧了市场的不规范程度。如表表1.3所示,店铺附近方圆1公里范围内有1-3个无证户的零售户占样本总数的51.5%。

二是卷烟非法流通现象相对严重。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少,加上较强的卷烟偏好,农村地区顺销烟往往供不应求,而滞销烟又难以被市场消耗,导致农网的卷烟非法流通现象较城网更为严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零售客户还是知道卷烟私自流通属于非法行为,但是由于受利润驱使,还是会选择采取非法流通行为。此外,由于烟草局对农村市场的卷烟非法流通的监督检查力度有限,处罚力度不够,而对客户卷烟库存调查较少,更缺乏有效的措施帮助客户调节库存,故农网卷烟非法流通现象相对严重。如下表1.4和表1.5所示,从非法渠道购进畅销烟的比重达到10%(含)-30%的零售户占样本总数的37.2%,所占百分比最高;而将滞销烟流进非法渠道的比重达到10%(含)-50%的零售户占样本总数的39.1%,所占百分比最高。

3.零售终端方面

农村卷烟市场的零售终端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一是零售终端基础落后。零售终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店铺面积相对较小,硬件设施落后,如表4.6所示,店面面积为30(含)-50平米的零售户占31%,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信息化程度低,从日常观察来看,不仅体现在较多的零售客户店内缺少电脑和互联网络,更表现在客户基本没有进行动销、库存信息等信息的记录,缺少主动和烟草商业企业进行信息沟通;第三,由客户经理反馈得出,店内经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卷烟推销、卷烟成列等经营知识缺乏。

二是品牌培育执行难度大。零售终端在品牌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局多次强调要充分零售终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优势,有效地开展品牌培育。近年来,随着对终端的重视,不少学者均对终端品牌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分析,但在农村市场,品牌培育难度尤为突出。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农村卷烟市场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导致外省烟难以被市场消费者接受,而零售客户作为利润的追求者,其品牌培育的积极性难以提高。从表4.7可以看出,零售客户品牌培育基本上以简单的礼品促销和上柜、明码标价为主,而事件、工地营销和重点消费者推荐手段运用较少,部分客户不明白品牌培育的具体含义,从未开展过。

三是卷烟库存管理落后。卷烟库存管理不仅关乎客户利润,更影响到卷烟规范经营。农村的卷烟零售客户由于经营水平不高,加之烟草商业企业没有很好的加以指导和管理,卷烟库存管理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库存意识缺乏,没有分析市场行情,提前做好库存规划的能力,库存积压就急于将烟流向私烟渠道,供应不足又往往直接从私烟渠道补货,如表1.8所示,在被调查的客户中,有17.4%的客户没想过开展卷烟库存;第二,部分客户没有适合卷烟存储的场地,导致库存卷烟容易霉变,影响销售,在被调查的客户中,有33.3%的客户有资金无合适场地,无法开展卷烟库存;第三,部分农村零售客户由于没有合适的资金,难以积压足够的库存,在被调查的客户中,有41%的客户有场地,但无充足资金,没有开展卷烟库存。

四是零售客户卷烟经营利润相对较低。相对于城网客户而言,农网市场零售客户卷烟经营的利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农网零售客户服务的人群有限,外省烟难以出库,农村卷烟消费的均价偏低,如表1.9所示,大部分烟草零售客户的卷烟经营毛利率在5%-8%之间。

4.品牌销售方面

一是本省卷烟品牌规格的消费集中度较大。由于消费者稳定的卷烟偏好,加上外来流动人口较少,本地卷烟品牌如白沙(精品)、白沙(硬)、白沙(软)、芙蓉王(硬)等成为消费的主导品牌,供不应求,具体数据如表1.10所示:

二是滞销烟以外省品牌规格为主,但有部分外省品牌培育成效凸显。相比而言,农村市场滞销的外省品牌较城市中的更加难以出售,部分品牌的烟甚至一年到头无人问津,如表1.11所示,被调查的所有客户都认为泰山(宏图)和云烟(软珍品)滞销。但有一些外省品牌,经过烟草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培育成效,也由于湖南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向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逐渐熟悉了当地烟的口味,带动了农村地区对这些外省烟的消费,比如利群(新)、双喜(硬经典1906),双喜(软)等,正逐渐成为市场的潜力品牌甚至主导品牌,具体如表1.12所示:

三是婚寿等事件用烟有”跟风”习惯。在农村的婚庆、寿庆、丧失等各类红白喜事中,烟是主要的待客物品之一。这些事件中用什么价位的烟与本地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多的关系。纵观这几年的情况,正逐渐由五元当为主,发展为十元档和二十元档的烟为主。如表1.13所示在湖南农村中,事件用烟还是以选中本省品牌为主,特别是十元档的白沙(精品),目前占据事件用烟的主导位置。此外,农村事件用烟有明显的“跟风”趋势,即一种烟在一户消费家中使用,收到客人的青睐后,其他人在选择事件用烟时也会有意选择这种烟,因此,双喜品牌在农村的婚庆用烟中,逐渐成为首选品牌。

参考文献:

[1] 曹华清.卷烟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46-79.

[2] 范旭卓.Z市烟草公司卷烟品牌培育战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100.

[3] 辜莉文.浅谈卷烟零售终端“营业主推”模式与品牌培育[J].市场论坛,2012,10,77-79.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营销形式;营销变革;营销管理走向

一、关系营销学派对营销管理学派的批判

当前,关系营销学派正对处于主流地位的营销管理学派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值得学界同仁关注。

埃弗特·古麦逊(关系营销学派的领导人物)首先对营销管理学派提出了犀利批评,他认为:“传统的教材(营销管理学派)并没有令人满意地反映出现实”,为了说明这个论点,他提出6方面的依据:(1)教材所反映的营销基于很有限的现实世界的数据———尤其是,他们涉及的是批量市场化、消费型包装商品。(2)商品在整个营销中只占很小部分,但教材讲述的主要是商品,服务仅作为特殊案例。(3)对消费者的营销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而对行业或商业的营销仅作为特殊案例。(4)教材所陈述的内容混杂,新知识处于已有知识的最顶层,但与之没有整合在一起。(5)教材在教学法设计上很灵活,其形式比内容更好。(6)欧洲屈于美国及其营销学领袖,不敢适当地改进他们自身所有的贡献。[1]

关系营销学派的另一领袖人物格隆罗斯指出:营销管理学派是建立在营销组合与由产品价格、地点及推销组成的4Ps的概念基础上的,结果,有关什么是主要的营销因素,它们是如何被营销经理感受到并采纳的这些经验研究却被忽视了。而且,对于结构的过多偏好远胜于对过程的关注。营销组合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尽管麦卡锡认识到4Ps相互作用的本质,但模型本身并没有标明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范围。然而,营销组合(4Ps)观点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把营销定义成了一种职能活动,因此它是营销部门的独特职能,结果这使得营销观念的应用受到损害或大打折扣。格隆罗斯还认为4Ps理论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宾逊(Robinson)和张伯伦(Chambelin)提出的微观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如果将4Ps模型与其理论基础相分割将使其失去依据,但如果在简单的现实基础上引入营销组合的4Ps理论则将被视为一种水平上的倒退,其简化程度只相当于20世纪30年代的微观经济理论的层次。[1]

另一位法国营销学者马林也指出:营销管理学派是以神话和夸张为基础的,有3个观点可以提出作为德鲁克、麦基特里克、基思和列维贡献的核心,这些也是营销管理教材的基础。一是消费者最终决定公司甚至各类组织的目的,换言之,这也是营销观念;二是所有的公司甚至所有的组织最终将采纳这一观念;三是这一观念的反对者不可能也必定不能成功,因为那样的企业将不会生存。[1]马林指出了营销管理的哲学基础,上面所述营销观念其实在经济学中是不言自明的。1993年,托斯达尔清楚地表述过:“把消费者的需要、欲望作为商业起点的想法没有丝毫创新,一个世纪以来甚至更久,经济学家早就宣布,经济的目的、公司的结构和它的功能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早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66年)中就指出“消费是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马林接着指出:“营销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以比较谦恭的态度,更加严谨的方式,给出自己的规定性内容并且更加系统地描述供求双方的互动和随之产生的组织结果”。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尽管标准的营销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和实际存在着影响,但几十年内已没有任何新的内容。

关系营销学派领导人物对营销管理学派提纲挈领地批判,言辞激烈,笔锋犀利。这大有当前主宰营销理论和实践的营销管理学派的气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界也引起了疑惑:这究竟是营销理论的发展还是取代之争?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营销的历史变迁中吸取智慧的力量。

二、营销历史的变迁

营销作为交换关系的相互满足,似乎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当前才有的一种现象,尽管许多人认为营销只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的概念,然而事实上营销与市场和交换是一同产生的。从早期文明开始,市场、货币以及中间商久已存在,作为与生产不同的另一种职能———营销也就产生了。贝克(1994)指出:人类需要刺激着供给的产生,并且通过交换与营销过程在供给与需求之间进行匹配,营销这样存在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营销作为商业交换过程的内在因素,其重要性却是随着供求关系这个杠杆的变动而产生变化的。正是供求关系的变动导致了现代营销概念的产生。

一般认为现代营销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大约在1960年,特德·列维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营销近视》的文章。文中他阐述了正是由于企业的短视或“生产导向”缺乏正确的市场营销导向导致了失败。《营销近视》这篇创新论文宣告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诞生,也标志着营销管理学派的兴起。几乎在列维的创新性的同时,罗伯·基思提出了营销演变的三时代模型(即生产、销售、营销),被营销管理学派广泛接受,其观点主导了营销理论的时间长达30年甚至更长时间。按年代划分,营销的生产时代是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到大约20世纪20年代晚期,此后是销售时代的到来,大约20世纪50年代后期市场营销时代开始。

布赖恩·琼斯提出相类似延续的营销史观,他认为现代营销概念的演化中至少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1850年起始的批量营销的萌生阶段,1960年起始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明晰阶段以及1990年后由重点强调交换向强调关系的转变阶段。1912年哈佛大学教授赫达特齐出版了第一本以《市场营销学》命名的教科书,该书成为营销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这一时期可称之为现代营销概念的萌生阶段,尽管此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哲学基础尚未被明晰。第二个阶段即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逐步明晰,营销管理学派兴起并取得主流地位的过程。第三个阶段即是本篇论文所讨论的目前营销管理学派与关系营销学派主流之争的问题。

营销管理学派的兴起是与营销组合的概念紧密相关的[2],营销管理分析的观点遵循分析规划与控制的明确次序。1950年,尼尔·鲍顿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并确定了营销组合的12个要素;乔尔·迪尔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了“品牌形象概念”;温德尔·史密斯在1956年提出了“市场细分概念”;麦卡锡的《基础营销》(1960)一书首先提出了营销中众所周知的4Ps;前面已经提到列维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营销的导向或观念的本质在于注重消费者需求;终于在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集各家之长,撰写了著名的《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一书。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市场营销管理体系,自出版后一版再版,被誉为营销圣经,从此确立了营销管理学派的主流地位。营销管理学派在提出“目标市场———营销组合”[3]的基本理论框架后,营销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对这一框架的修补,但这并不是关系营销学派所批判的自20世纪60年代后营销就无任何新的内容。事实上营销管理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如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营销、低营销、宏观营销、服务营销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营销文化、全球营销、直接营销、大市场营销、品牌资产管理等。

关系营销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流行的营销理念,并对营销管理学派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事实上关系营销也并不是新生事物,该模型可以直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欧洲经济学家的工作,它也暗含于日耳曼———阿尔卑斯的模型之中。20世纪60年代,当营销管理学派4Ps理论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确立的理论和规范时,应用于工业营

销与服务业营销的相互作用———营销网络模型已在欧洲开始出现,这被认为是关系营销的萌芽,格隆罗斯和古麦逊成为这个学派强有力的支持者。产业营销的相互作用和营销网络观点以及现代服务业营销观点,明确地将营销视为社会环境中建立在人际关系这种牢固基石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与4Ps理论那种卖方主动,买方被动的会诊式观点截然不同。

伴随着制造业(柔性制造、CAD、CAM)、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4Ps理论相适应的大宗消费市场开始细分化,呼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营销观点。20世纪80年代关系营销学的出现响应了这种需求,关系营销的代表人物格隆罗斯这样定义它:营销就是在一种利益之下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只有这样,各方的目标才能实现,这要通过相互的交换和承诺去达到。关系营销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它关注长期交易,专注顾客忠诚,并强调企业与分销商、供应商、政府、顾客、内部员工等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与维持,并提出了与4Ps相对应站在买方角度的4C模型。[4]

三、我们的观点:关系营销是营销管理的发展

在分析预测这场论战的结果并得出结论之前,不妨去系统比较一下营销管理和关系营销两种模型的异同(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管理与关系营销其实大同小异,两者都认为营销是交换关系的相互满足,两者的营销哲学都是顾客导向,两者都是从经济学中寻找发展的源头,两者也都是从各种学科如管理学、心理学科寻求养分;两者的不同其实反映在职能与哲学、战术与战略、理论与实践上的各有偏重而已。营销管理与关系营销之争本应是君子之争,但把两者人为地对立起来,看不到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认为关系营销是营销管理的替代,把这场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看作营销革命的前奏,无疑是对营销历史的亵渎。我们需要将营销既看作是一种经营哲学,又看作是一种经营职能。营销作为经营职能,其职责是营销计划实施过程的协调与执行,因此在营销中营销组合型仍不失为一个有用的方法。相对于以往对交易模型的强调,继续使用营销管理模型的组织和规划框架并不会妨碍当前流行的对关系营销的强调。

为什么营销管理学派在主宰营销管理与实践30年后关系营销才浮出水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还是要从营销的历史变迁中去寻找答案。从20世纪50~80年代,营销功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对市场的完全理解,即确保企业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功能集中的营销部门此时成为公司的主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反集中化的潮流成为新的动向,产生了公司管理的战略业务单位概念。新的组织形式以灵活性、专业性为特色,强调关系管理而不是市场交易,其目的就是迅速和灵活地对技术、竞争和消费偏好的加速变化作出反应,韦伯斯特提出的从纯粹交易到全面整合组织的序列恰如其分地给出了营销关系理念的变迁:交易———重复交易———长期关系———买卖合作———战略联盟———网络组织———垂直联合。韦伯斯特接着指出:“营销管理的知识核心需要拓展,要超越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以强调说明在关系和联系中产生的一整套组织和战略问题”,关系营销于是应运而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营销管理学派对营销的发展功不可没。这主要体现为:正是营销管理学派使经营从经济学中正式分离出来,营销管理学派提出了营销的哲学基础———顾客导向,这也是关系营销发展的基础。营销管理学派将营销视作经营活动的整合过程,并建立了一套逻辑体系,从调研市场入手,施加营销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尽管对营销过程的理解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但这套逻辑体系至今仍然闪耀着启迪之光。

2.营销管理学派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系营销正是站在营销管理的肩膀上看得更深更远,正如营销管理学派也是集前人智慧而发展起来的,营销管理学派的许多观点、方法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大力宣传、大力推广的过程。

3.关系营销是营销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宏观上看,全球经贸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健康一体化要求企业对复杂环境迅速作出反应,并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各方面的关系;从微观上看,企业内部资源的潜力有限,传统的营销管理方式已挖掘到尽头,企业必然要求更先进的关系营销来改变目前的困境;从消费者需求来看,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个性化,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在更细的基础上处理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4.关系营销是营销管理的发展而不是取代。营销学目前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变革而不是革命。营销管理学派的贡献仍将持续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系营销作为营销管理学派的发展,也将不断发展,关系营销的建立是个大的系统工程,从时间上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J·贝克.市场营销百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KENTR.Faithin4Ps:analternative[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986,(2).

[3]Baker,MichaelJ.Evolutionofthemarketingconcept[J]1Marketing:TheoryandPractice,London:Macmillan,1976.

上一篇:道德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销售渠道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