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16 23:01:18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疆;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农产品产业体系、多功能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特征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分为起步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基本建成阶段、比较完备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不同产业可以形成不同的产业体系,不同的产业又可以相互联系成为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概括地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经营组织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业开发一体化、产业功能多样化、利益分配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

二、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2015年全疆农业增加值达到1538.6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409亿元,2015年全疆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7元,年均递增10.45%。“十二五”期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跃上千万吨大关,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1万吨。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棉花生产能力超过450万吨,棉花亩平均单产达到11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优质特色林果基地面积超过1700万亩。建成了年产肉120万吨以上、奶120万吨以上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设施农业面积已经突破110万亩,年蔬菜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水产养殖加快发展,水产品产量达到14.4万吨,居西北五省之首。

(二)特色产业竞争优势逐步显现。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9000多家,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全区建成部级、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300余家,销售收入达530亿元,五年内实现翻番。全区有60%以上农户从农业产化经营中受益。目前新疆已经创建和打造了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新疆著名商标33个、新疆名牌49个、新疆农业名牌18个,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新疆围绕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安排补助投资6736万元,建立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了常规技术普及,突出高新技术推广运用,组装配套并推广实施了一批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成熟技术,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普及了“吨粮罔”栽培模式、“两早配套”等多熟高效种植技术、棉花膜下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林果和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和畜禽养殖技术,一批农业生产、加工转化、贮运保鲜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科技创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三、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1、自然资源丰富。全区农用土地面积6308.48万公顷,耕地412.46万公顷,园地面积36.42万公顷,林地面积676.48万公顷,牧草地面积5111.38万公顷。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年径流608.6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153.23亿立方米,人均5500立方米。光热资源十分充裕,年总辐射量5000-649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太阳有效辐射量,北疆1700-1800兆焦耳/平方米、南疆2000兆焦耳/平方米,年均日照时数2600-3600小时。年积温较高,气温年均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特色生物资源繁多。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番茄、啤酒花、枸杞等特色农产品饮誉国内外。作为全球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与美国加州河谷地区、地中海地区并称全球番茄种植与加工的三大中心,番茄酱出口量占到国际贸易量的1/4。

(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地缘优势明显。新疆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全疆有17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1个二类口岸,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十分便利,具有与中亚、西亚、俄罗斯发展贸易经济合作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是我国西部的国际商贸大通道和国际商贸中心,特色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明显。

(三)具备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环境条件。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持新疆发展,支农、惠农举措逐年加强,全疆“三农”工作成为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科技援疆的战略重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底新疆自治区党委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全疆上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创新精神正在兴起。

四、加快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建设农业生产开发体系。要突出抓好优势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强化产业功能区划和农业板块经济规划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加快形成粮、经、草三元结构;加快提升设施农业和区域性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大力开发农业功能多样化,大力拓展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产业功能。

(二)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抓强势龙头企业建设,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环境,建设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特定区域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领域相互联结的农业集群优势。要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与基地、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

(三)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要不断提升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水平,积极拓展新疆农产品在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展销展示活动范围、层次,大力开拓华中、西南等区域性市场。继续实施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品牌名牌整合,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确保新疆农产品快捷进入区外、国外市场,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创新集成和组装配套,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制定、完善与新疆农产品质量有关的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做到依法管农、依法治农、依法促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化保障。

(五)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落实相关部门发展责任,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实际成效纳入各级干部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动态评价,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敢于打破常规,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用市场、经济和政策等手段指导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 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宏观经济管理(J),2007(9)

[2] 刘奇.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一多功能农业,安徽人比出版社,2007(6)

[3] 柯炳生.关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J),2007

[4] 冯莉莎.推进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9)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政府;企业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1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批准号:2011013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9日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足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涵义、构成和特征

目前,学术界还未能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做出统一界定。成新华(2001)、刘成林(2007)、曹利群(2007)、卢盛羽(2007)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也有其共同点,即均认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产业(行业)所共同构成的有机经济整体。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较有影响且多为研究者所采用的是丁力(2001)在考察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后所做的概括:即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纤维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资源产业体系。此外,刘涛(2011)从农业的多功能性角度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归纳为农业生态产业、农业加工产业、农业服务产业、农业创意产业四个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具有变动性,对其进行研究,应着重把握两个视角:科技发展与多功能性。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学界也进行了研究。刘成林(2007)认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生产主体组织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产业功能多元化、利益分配市场化等5大特点;曹利群(2007)从生产要素、市场、产业组织、相关支持产业等角度进行了阐述;齐荣生(2008)从生产要素、从业人员、生产经营活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现代农业作为与传统农业相区别的产业形态,必然在生产主体、生产要素、生产手段、生产经营、产业功能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即生产主体组织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生产经营专业化、产业功能多元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协作促进。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中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管理与服务。

(一)管理。管理包括宏观层面的农业法律政策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微观层面的良性干预。

1、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通过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法律来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在美国,形成了以《农业调整法》为基础的近百部农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国颁布了《农业指导法》、《农业合作社调整法》、《农业现代化法》等众多支持与保护农业、农民利益的法律;日本与其《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相配套,制定了200多部农业法律,涉及农业投入、农户权益保护、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业保险和灾害救济等众多方面;韩国也有100多个农业法律和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如《农业基本法》、《农村振兴法》、《农业现代化促进法》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均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借鉴这一经验,在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也应加强农业立法,如就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质检制度、生产记录可追溯制度、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2、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信贷、税收、保费等。

信贷方面,银行对投资于现代农业产业的贷款应给予降低利率、延长还款期等具体优惠,银行的利息差额由政府财政补贴,政府对银行投入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给予债务担保。我国政府亦可借鉴巴西的做法,规定所有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铺底资金投向于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扶植上。

税收方面,政府应减免对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者和从业者的征税;对下一年投入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可从当年收入中扣除以减少税赋;还可对现代农业产业产品收入延期纳税。

保险方面,保费优惠主要是政府为农民投保提供保费补贴。鉴于现代农业投资大、经营风险大,国外对农民所交保费补贴一般在50%~80%。我国各地方政府也应依据自身的财政状况,对现代农业产业保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3、编制科学的产业规划。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的一种体现,规划主要包括主导产业确立、生产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立与完善等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正是在它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有序展开。在优势主导产业的确立上,政府应因势利导,以当地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挥劳力、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同时结合本地的产业传统,确定有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生产基地建设是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特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农户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各地方政府应遵循“结合当地实际,融合成熟技术,突出地域特色,合理布局产能”的原则进行规划。

做好市场体系的发展规划是政府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履行的职责。市场体系的发展规划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市场主体的改造和结构优化等。

4、行使有效的政府干预。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包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转移支付。由于价格支持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各国逐渐将支持重点转向转移支付。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府应将获得补贴的条件与产量脱钩,而与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等标准相关联。如,对不用或少用农药及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户给予补贴;对转向多年生植物及绿肥等作物的种植户给予补贴;由普通种植转向发展温室种植的农户给予补贴等。

(二)服务。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更是强调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农业的这一外部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前提条件。农村公路、大型水利设施等应由政府完全投资建设;土壤改良、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主要农业机械购置等,政府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即使由农户承担的费用,政府也应在贷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田间道路、电力、通信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2、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力,政府应担起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工作。由政府牵头,组成由农业院校、涉农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站构成的完整的农业科教推广体系;在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中,规定投入农业科技的最低比例;从财政预算中拨付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农业推广组织建设和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待遇;政府应鼓励社会兴办农业教育,在土地、资金上给予支持;农业院校开办的各种农民培训班、农业科研机构免费为农民提供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政府应给予全额补贴;加强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建设,激发农户自觉学习、运用科技的动力。

3、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资源。一方面政府是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另一方面信息又是政府服务社会和公众的主要内容。因此,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别和的任务,建立农业信息咨询交流平台,及时、准确、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价格、供求、交易的最新信息,主动提供市场行情预测及农业科技情报等。

4、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架起了农民与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桥梁,成为政府管理与服务农业的有力助手、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和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组织力量。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税收、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是许多国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普遍经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企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实现生产主体组织化、生产经营专业化,这些都需要由农业龙头企业来实现。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在其经营过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市场,可以将相关的市场信息择优传递给农户,使农户能够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资金、技术、设备的资助者。龙头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以“双赢”的思维方式,秉持互利互惠原则,通过向农户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

(三)农产品较高附加值的创造者。龙头企业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层次越多,对市场的适应性就越强,其附加值也越高,可大大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按照共同利益原则,农户亦可从中得到利润分享,使农户能够有资金投资于需要较高投入的现代农业。

企业上述功能的发挥有两个条件。一是龙头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做好自身发展,如通过各种形式吸纳优质的工商金融资本加入;提取专项资金加强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发现、培养和使用营销人才,建立健全自己的销售网络;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等;二是企业拥有社会责任感,做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公民。企业不仅仅要营利和守法,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懂得服务于利益相关者并与其分享利润,这样企业才能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社会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两者都存在缺陷。因此,除政府与企业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一)教育科研单位的参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对教育科研单位拥有的技术、方法等知识财富的利用。第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面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需要,应以实用技术培训为着力点,加强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第二,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解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发实用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第三,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等优势,收集现代农业发展信息,提供相关的生产、管理决策咨询。

(二)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包括各种志愿者组织、基金会、行业协会、非营利的律师事务所等等。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它们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帮助及政策、法律、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但目前,这类组织参与到农业领域的还不多,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以及农业产业行业的主动接洽。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助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支重要力量。它可以从发展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入手,搞好土地规划、供种、灌溉、植保、收割、贮藏、运输等系列化服务。特别是在农业产业规划、农田水利和道路基本建设、农田生态保护方面,能够发挥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动。培养农民自身力量,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重要经验。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首先是农民与政府、教育科研单位、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桥梁。它协助政府实施相关农业发展计划,实现对传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它推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孵化出的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技术进步;它代表农民接受非政府组织的帮助,降低这些组织与农民的交易成本。其次,合作社是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借助组织的力量,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谈判地位,变分散农户由只能作为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和主动竞价者,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成新华.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重建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1.6.

[2]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

[3]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4]卢盛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

[5]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关于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8.

[6]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1.1.

[7]齐荣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提升方法[J].河南农业,2008.11.

[8]丁自立等.国外立法情况对我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农业科技管理,2010.12.

[9]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9.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带动农户340万户,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 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2.2 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 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 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实现产品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 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取值范围0~1,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B)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用B1、B2、B3、B4、B5来表示,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C)包括2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U={ U1,U2,...,Un,}

3.2.2 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用矩阵R表示:R=(R1,R2,...,Rn)T,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C1,C2,...,Cn),ΣCi=1(i=1,2...n),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A=C×R=(C1,C2,...,Cn)×(R1,R2,...,Rn)T。

3.3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 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对山西而言,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 突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 ,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 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损害双方利益。因此,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 培育企业集群,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 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2012-11-9.

[2] 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2013(2):17-18.

[3] 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12):19-25.

[4] 张国卿.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报,2006(6):577-580.

[5] 刘云.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对策三农,2012(5):30-3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8-2

1 现代农业的主要体现

一是体现在对资金和农业科技的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体现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特别是在将资金与技术的集中投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农业独特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特点。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关键和主导作用。三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体现在农业产业经营的高度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供销服务的社会化,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设施的装备逐步得到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形式和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山东现代农业建设应把握的要点

山东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遵循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一下三个要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合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这个要点,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有机构成比率。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应着力推广良种、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深化现行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要点,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科学管理形式。重点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完整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紧紧抓住转变发展观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用现展观念指导农业的水平。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和运用提升城市的理念提升农村、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培养产业工人的理念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以下七种有效实现形式: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重视和投资建设,围绕区域名优农产品大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菜、设施池藕及设施林果等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质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对粮食、蔬菜、果品及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抗风险、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农业。品牌农业事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要重视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努力争创部级,甚至世界级驰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山东农业的地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循环农业。要重视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高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建设循环经济户、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制止秸秆露天焚烧,变废为宝,开发形成新的产业。

观光旅游农业。山东观光旅游农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蔬菜之乡”寿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上大作文章,突出体现田园菜香和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出了 “蔬菜之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大力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集中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山东的知名度。

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前提。要注重吸纳外资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优化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税收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出口创汇企业的实力,膨胀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目前山东已拥有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要继续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继续扶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5 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的上述思想是从全国和山东全省范围内讲的,三个关键要点是现代农业的内涵,具有普遍性,七种有效实现形式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强求一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快一些,某些行业、产品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围绕上述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优势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带。大力调整蔬菜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菜、果、菌设施栽培优势产业带和蔬菜出口创汇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强化扶持力度,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用在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同时积极改进和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方式,积极奖励农产品创优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支持多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范围,逐步形成运作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富民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增强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山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向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延伸,积极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A].人民日报,2006-04-7.

[2]李娅,刘慧.基于效率的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7,(5):47-49.

[3]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4):467-471.

[4]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04-108.

[5]赵泉民,李怡.现代农业视野下的新型农民培育研究[J].理论导刊,2007,(8):73-76.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5篇

>>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快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进廊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农”融资问题研究 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 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张德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J].农场经济管理,2009(6):13-14.

[8] 王裕栓,张冬冬,国洪磊,等.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7):110-112.

[9] 张学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6.

[10] 冯路.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50-51.

[11] 陈相艳.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5):5-6.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4-0047-05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专门论及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构建的基本思路。笔者曾对多功能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1]以及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原则、目标、基本要求和模式[2]等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深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我国当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实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应对,这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要解决的。本文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分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三个环节,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发展状况及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完善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

1. 农业持续增长(见图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值持续增加,1991年农业产值仅为8,157亿元,到2010年增长到69,319.8亿元,20年间增长了7.5倍,年均增长37.5%。但是不同时期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侧S型”发展态势。1991年到1995年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农业产值由1991年的8,15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0,340.9亿元,增长了1.5倍。1996年到1999年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农业产值由1996年的22,353.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4,915.8亿元,仅增长了11.5%。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农业产值由2001年的26,179.6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69,319.8亿元,增长了1.65倍。

2.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橡胶制品业等11个行业。由图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1991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仅为6,746.17亿元,到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8,159.22亿元,增长了19.5倍,年均增长97.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为34,928.07亿元,食品制造业产值11,350.64亿元,饮料制造业产值9,152.62亿元,烟草制品业产值5,842.51亿元,纺织业产值28,507.92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值12,331.24亿元,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产值7,897.50亿元,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产值7,393.18亿元,家具制造业产值4,414.81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10,434.06亿元,橡胶制品业产值5,906.6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趋势基本同步,由1991年到1995的上升期,过渡到1996年到2000年的低速发展期,再到2001年后的快速增长期。但是产值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03年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要低于农业产值,此后就一直高于农业产值。二者之间的差异由1991年的-1,410.8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196.6亿元,到2010年更是增加到68,839.4亿元,与农业产值基本持平。而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见图2)。

3. 农产品物流业低速发展

农产品物流业一般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管理等所有活动,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迅速,物流总额自1991年至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局面,1991年农产品物流总额为3,252亿元,到2010年增长到22,218.777亿元,净增18,966.777亿元,20年间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长29%。与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比较,我国农产品物流业也呈现出了“侧S型”发展态势,但是其发展速度明显要低于前两者的发展速度(见图3)。

二、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三个环节虽然都处于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具体来看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 农业结构不协调

从改革开放30年来农林牧渔各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看,农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主要是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79.99∶3.44∶14.98∶1.58,调整到2010年的53.29∶3.74︰30.04∶9.26,种植业的比重下降了近27个百分点,但仍高达53.29%,体现出了典型农业大国的特点,而牧业和渔业分别增加了近17个和8个百分点,但仍仅为30.04%和9.26%。与发达国家畜牧业占50%的农业结构相比,我国的农业结构还很不协调,与现代化的农业结构形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图4)。

从农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种植业比重整体上处于下降的态势,但是2006年以来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加剧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我国种植业的比重出现了上升的趋势,200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6,300千公顷,2009年增加到158,614千公顷,2010年继续增加到160,675千公顷。畜牧业比重变化呈现出了与种植业基本相反的情况,2006年以前畜牧业基本处于上升的状态,但是增长相对比较缓慢,2006年猪价长时间低迷,亏本之声不绝于耳,严重打击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状况。而伴随国家扶持政策的加大,2007年畜牧业生产开始回升。然而2008年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我国畜牧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寒冬,此后畜牧业产值处于下降的趋势。林业和渔业的生产情况基本稳定,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2. 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较弱

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群,但是与其他加工工业发展相比,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表1可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指标大于1,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上显示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1.7045,2004年下降为1.601,虽然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略有回升,达到1.6094,但是自此之后就大幅度下降,到2008年下降到1.5286,较2003年国际竞争力水平下降幅度达到了10.32%,年均增长率为-2.06%。从主要竞争优势行业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国际竞争优势还主要依赖一些传统产业,位居第一位的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003年其国际竞争力为4.1949,2004年~2008年也在逐年下降,到2008年下降到3.2528,较2003年下降幅度达到了22.46%,年均增长率下降了4.49%,由2003年的第一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2003年国际竞争力为3.6371,2008下降到3.2742,较2003年下降幅度达到了9.98%,年均增长率下降了2.00%,由2003年的第二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一位。纺织业在2003年国际竞争力为2.9865,2008年上升到3.2224,较2003年增长幅度达到了7.9%,年均增长率达到1.58%,一直稳定在第三位。然而这三大优势行业,除了纺织业竞争力在逐年增长外,其他两大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不断减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压缩了这些行业的盈利空间,导致成本收益率下降。

3. 农产品物流业整体素质较差

农产品物流业整体素质较差突出表现在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不足。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而农业企业非常少。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的,经营规模狭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并不是我国独有,而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如日本农户的经营规模也非常小。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农户大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组织化程度高。而在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并没有成为农产品营销中的重要主体;农业企业发育也不成熟,数量少且规模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

据调查,2006年销售过农产品的户数为1.85亿户,其中商贩上门收购的为1.17亿户,占63.50%,销售给市场的为0.55亿户,占29.97%,而销售给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为0.09亿户,仅占4.77%,合作组织统一销售也只有0.013亿户,只占0.68%。我国的农产品仍然以直接销售为主,通过销售组织进行农产品销售的比重比较低,从而抑制了农户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而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虽然庞大,但平均交易规模小,档次不高,功能不完善,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惟一年成交额100亿元的农产品市场,2000年和2001年实现交易额分别为123亿元和150亿元,不及荷兰阿斯梅尔花卉市场成交额的一半。大多数批发市场设施配套建设落后,档次不高,还停留在出租铺面的简单物业管理模式上。此外,我国农产品的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连锁店和超市的销售量只占较低份额[4](见表2)。

三、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1.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优化农业结构

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消费要求和经济的需要,种植业应当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多元结构。应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的比重,不断推进经济作物的发展,特别是蔬菜和水果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水果产业发展比较慢,今后一段时间应该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水果产业区的发展。大力推进饲料作物的种植,逐步提高饲料作物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改变当前饲料作物比重过低的现象,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对于饲料作物的需求。其次,对粮食作物要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尤其是专用产品,如种植高蛋白质、面筋强度大的小麦,赖氨酸、色氨酸含量高的饲用玉米和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优质杂交水稻等。经济作物要重点发展优质长绒棉和陆地棉、彩色棉、油菜、油葵、甜菜等。根据我国的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优质瓜果、蔬菜、花卉、中药材[5]。

将加大对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作为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调整畜禽品种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肉牛、肉羊和肉猪等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细毛羊、兔、鸡、骆驼、驼鸟等草食型、节粮型、特色型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珍稀特色禽类、马鹿、北极狐等特种经济动物。其次,应该不断降低肉猪的饲养量,不断发展肉牛产业,该产业当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肉类产品中的比重还比较低,而且该产业还与饲料作物的关联性极大,增值空间比较高。再次,应大力推进我国奶业的发展。奶业被看作是现代农业畜牧业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我国当前各种奶类产品的产量仅为3,732.6万吨,而美国2007年牛奶产量就达到了8,419万吨,不可思议的是印度在2009年牛奶总产量达到惊人的10,610万吨,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而且我国人均拥有量更低,与发达国家较高的人均拥有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因为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是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因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一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企业集团的强大实力凸显了其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要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一要重点扶持,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优扶强,增强其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立足农业求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在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多下工夫,同时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通过兼并、联合、联营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二要发挥好这种资源优势,利用东西合作这个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对接,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安家落户。三要鼓励和引导个体生产、加工、运销专业大户和民营企业、各种能人兴办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创办龙头企业;实施“回归”工程,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龙头企业,带动家乡农民共同致富[6]。此外还要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一批有实力、营销手段高的工商企业向加工园区进行聚集,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

3. 大力培养现代农产品物流主体,增强农产品物流业的素质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小农经营,创建了现代化的流通主体,美国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化形式的农场、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如在果蔬营销中,建立起了由农场主、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以及批发企业或大型超市组成的销售网络,占据销售量的98%。而日本的农产品流通则是由农户联合形成的“农协”所主导,销售了90%的农产品和80%的农业生产资料。我们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一支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队伍。为此,必须要大力推进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由这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产品的销售,组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产品营销协会,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中小型集贸市场、专业市场,鼓励通过“农超对接”方式实现农产品的连锁经营,从而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此外要积极学习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网上交易、拍卖交易等现代化的交易方式,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

此外,要大力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美国物流管理者中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资格证书。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必须具备经过考核的就业资格证书[7]。目前,无论从初级到高级的物流研究、管理、规划设计与操作人才都很紧缺。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又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的农村物流专业人才更为缺乏。要加快农产品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产、学、研各方面共同对农产品物流业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一方面要加紧改造相关专业或增开相关课程和专业,可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以及大中专设置物流专业,通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开展继续教育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对在职人员开展长期或短期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业物流企业经理型、物流策划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型人才。另外,大力推进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1(1):79-82.

[2] 蒋永穆,刘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原则、目标、基本要求和模式[J].理论月刊,2011(9):5-9.

[3] 苏李,臧日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国家和民族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0(8):18.

[4] 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118.

[5] 李豫新,等.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和支撑保证[J].农业经济问题,2001(8):17-20.

[6] 武国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N].驻马店日报,2007-05-12.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公共财政投入;运行情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9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6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ARS

LI Ping1,WANG Wei-wei2,3,ZHANG Jun-biao3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3.Hubei Cent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HZAU,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ARS,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form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s,is an strategic move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 synchronization”,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ll aspe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to relative main bodies of the system,from the responses of system recognition,daily operation,funds management,personne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running were analyzed,and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ystem in aspects including as funds management,internal-external communication,work coordination,position competition,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motivation,local support mechanism were cleared,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public finance input; runn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简称CARS,下同)建设[1]。CARS作为一项公共强农惠农制度选择,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资源整合形式的重要创新,也是新时期探索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效服务的重要尝试,更是在既定的科研管理体制和部门管理体制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聚合科-教-推、产-学-研人才,开展联合研发与技术协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定性上,祁春节等[2]、宋雯雯等[3]、张克俊等[4]分析了体系的制度特征及问题,并给出了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建议;张鸿等[5]、伍莺莺等[6]主要针对体系创新团队的建设问题进行了阐述;赖琰萍[7]则就体系建设经费管理进行了探讨。定量方面,苏小珊等[8]度量了体系制度安排创新与技术创新效率的互动关系,并认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关键在于优化体系制度安排;李平等[9]则利用调研数据对体系研发团队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并给出了改善体系创新机制的建议。已有研究明确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协同创新作为新时期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重要形式,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内容,能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但由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处于探索中的协同创新管理系统,其积极作用需进一步调查与分析。为此课题组借助于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类别所进行的调查,通过统计量化分析的方式阐述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以明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完善体系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现状

为全面了解CARS运行现状,课题组依托体系重大专项平台,根据不同产品及地区特征,对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首席和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和依托单位相关负责人或管理人员进行了访问、座谈和小型会议交流或开展实际调研,收集了一套统计研究资料,共计2 459份。该资料共涉及33类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遍布全国各省市区。被调查人员中,B岗位专家、A岗位专家、C岗位专家、团队成员、依托单位管理人员、体系外科技人员、其他人员所占比重依次为0.89%、14.41%、14.84%、65.92%、1.53%、1.74%和0.68%(文中B、A、C分别对应着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科学家岗位);体系依托单位及人员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居多,占39.20%,中部地区比重为36.22%,西部为24.58%,另外东部地区涵盖了调查所涉及的33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8个,西部地区涵盖了33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6个,中部地区则涵盖了所调查体系中的25个,可以看出,目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区域分布差异并不明显,总体上处于相对均衡态势;至于依托单位性质,统计分析显示,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体系的主要依托对象,两者合计占到了79.00%以上,依托单位还有企业、推广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性质的单位,比例分别为8.00%、1.20%、11.80%、0.48%。现代农业体系运行现状分析具体情况统计描述如下。

1.1 受访对象认可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34.80%的被调查人员对当前体系的运行现状表示非常满意,48.2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较满意,表示满意的占16.15%,仅有0.47%的被调查人员对当前体系运行的总体状况表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

具体而言,一方面被调查人员普遍认可体系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中64.4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作用非常大,28.64%认为推动作用较大,6.51%认为推动作用大,仅有0.33%认为推动作用不大或者很小。分岗位类别来看,B岗位专家充分肯定了体系的建设在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巨大作用,其中79.31%的B岗位专家认为体系的建设对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作用非常大或大,20.69%认为推动作用比较大;A岗位专家也比较认同体系的建设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82.25%的A岗位专家认为作用非常大或大,17.75%认为推动作用比较大;C岗位专家接触农业生产实际多,较能感受体系建设对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程度。统计调查显示,C岗位专家较认可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其中有76.25%被调查人员认为体系推动作用非常大或大,23.75%认为对推动农业发展具有较大作用;其他受访对象也较认可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此外,还得知B、A及C等岗位专家对体系作用发挥的认可程度要明显高于体系团队人员及体系外相关人员。

另一方面对当前体系建设对农业生产贡献度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同体系建设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作用,其中33.5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体系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度很高,47.30%认为贡献度较高,认为高的占16.61%,仅有不到3.00%的被调查人员认为贡献度较低或很低。从区域分布差异来看,各区域就体系建设对农业生产贡献度的观点趋于一致,基本认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度很高或较高。

从体系交流平台的运行及管理上来看,数据显示有96.48%的被调查者对体系交流平台的运行及管理表示满意,仅1.6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其中“体系交流平台存在不对外公开,无法接受社会的舆论监督”的问题较受被调查者关注,另有1.95%的被调查者未做答。同时,不同岗位的被调查者对体系交流平台运行及管理现状的满意度不尽相同,其中B岗位专家和体系外相关人员的满意度最高,达到100%,其次是A岗位专家,满意度高达99.70%,接下来依次是团队成员98.16%、C岗位专家96.29%、依托单位管理人员94.29%。

1.2 体系日常运行

1)个人目标与体系目标的一致性。从整体上来看,被调查者认为个人目标与体系目标完全一致的占26.71%,基本一致的占70.09%,不确定个人目标与体系目标一致性的占2.94%,认为不一致的仅占0.22%;从被调查者的不同岗位身份来看,不同岗位的被调查者观点趋于一致,与总体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2)体系间岗位专家交流。不同体系之间岗位专家的交流对活跃体系工作气氛、完善体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统计显示,有60.56%的岗位专家表示不同体系之间会经常交流,另外39.44%的被调查人员则表示交流较少或不存在交流。当询问采取何种交流方式时,获知电话、邮件等方式采用较多。另外,随着现代信息交流手段的不断普及,电话和邮件成为各岗位专家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分别有82.57%和74.91%的被调查人员通过电话和邮件与其他体系岗位专家进行信息互换与沟通,仅有2.64%的岗位专家通过会议的方式开展合作交流,另还有22.45%的被调查人员通过其他方式与各体系岗位专家保持交流。从调查人员身份类型来看,由于职能分工不一,调查发现B岗位专家更倾向于采取会议交流的方式,有65.22%的B岗位专家通过会议方式与各体系岗位专家进行交流;对于A岗位专家而言,分别有79.81%、78.40%、66.67%的A岗位专家通过会议、电话及邮件三种交流方式与其他岗位专家进行交流;另外C岗位专家则较多地采用电话工具保持与各个体系岗位专家的日常交流,占到C岗位专家调查样本总数的86.81%。

幕嵋榻涣鞯钠骄次数看,一年度内B岗位专家平均与其他体系专家交流5.30次,A岗位专家平均为4.30次,C岗位专家平均交流为3.10次,团队成员为2.40次,呈依次下降趋势。除会议交流外,电话和邮件成为交流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B岗位专家年均交流人次最多,达到19人次;A岗位专家次之,达到14人次;C岗位专家与体系团队成员的年均交流分别为7和6人次。

3)各产业内不同领域岗位专家交流情况。一方面调查显示,95.11%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经常与本体系内其他岗位专家进行交流,只有不到5%的被调查者表示缺乏交流或者交流不够;另一方面从被调查者与其他领域岗位专家交流的平均人次来看,体系内各领域岗位专家平均交流人次差异较大,其中B岗位专家交流人次最多,平均达到50人次;A岗位专家次之,平均达到25人次;C岗位专家除会议交流方式外,平均交流13人次,仅为B岗位专家的26%;团队成员平均交流9人次,不足B岗位专家的1/5。

从所采取的交流方式来看,会议、电话及邮件这三种方式已成为沟通的最主要方式。调查显示,分别有90.49%、88.32%、83.98%的被调查者通过这三种方式开展合作交流。从交流频次上看,B岗位专家通过会议方式与体系内部各岗位专家交流的平均次数多达21.70次;C岗位专家和A岗位专家分别有8.70次、8.60次,团队成员则只有4.40次。

4)不同岗位类型的被调查人员融入体系程度。从各体系任务占用被调查者工作时间角度来看,69.57%的B岗位专家花了80%以上的时间用于体系工作;其次是A岗位专家,有65.59%的A岗位专家花了80%以上的时间在体系工作上;第三是C岗位专家,有63.72%的C岗位专家花80%以上的时间在体系工作;团队成员最少,只有41.66%的成员能保证80%以上的时间用于体系工作。

当问及各岗位专家融入体系团队的程度时,调查显示各岗位专家总体上有71.45%表示已经完全融入到体系的工作中,另有28.19%反映正在慢慢融入,仅有0.36%表示还未融入。从不同岗位类型来看,各岗位专家融入体系工作均呈较好态势,其中B岗位专家样本表示已完全融入到体系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A岗位专家已经完全融入或者正在慢慢融入体系工作中,另外团队成员也仅有0.54%表示未融入到体系工作。

从区域差异来看,中部地区被调查对象融入程度最高,有75.71%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已经完全融入到体系工作中,其余的24.29%也正在慢慢融入体系工作;东部地区次之,完全融入体系工作的占到70.59%,有29.30%的人员表示正慢慢融入,仅有0.11%尚未融入;西部地区人员的融入程度较差,尚有32.7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未完全融入体系工作。

总体来看,一方面各岗位专家融入本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和团体环境的程度与其用于体系工作的时间有一定的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各岗位专家融入体系工作过程和团体环境的程度区域差异不大,融入程度基本上是中部地区的受调查者最好,东部次之,西部略落后于东部。

1.3 体系的经费管理

1)经费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程度。总体上看,目前经费情况尚不符合各岗位专家的实际需求。调查显示,认为经费能够完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被调查者仅占7.73%,另外27.06%的被调查者认为体系经费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而41.86%认为经费仅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另有23.35%认为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从不同岗位类型来看,大部分岗位专家认为体系经费能够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也有一部分岗位专家认为体系经费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其中以C岗位专家表现最为明显,有39.39%的C岗位专家表示体系经费不能满足其工作需要;B岗位专家次之,有21.74%的B岗位专家表示体系经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仅有7.85%的A岗位专家认为经费不足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经费支出及合规性。调查显示,高达83.26%的岗位专家经费用于体系相关工作的比重达到95%~100%,仅有不到1%的人员其经费用于体系工作的比重低于60%。从不同岗位类型上看,有91.30%的B岗位专家经费用于体系工作的比重高达95%~100%,有88.96%的A岗位专家经费用于体系工作的比重达到95%~100%,此外84.98%的C岗位专家经费用于体系工作的比重达到95%~100%。在费用支出合规性方面,调查显示B岗位专家经费支出的合规性最高,95.65%的B岗位专家经费支出合规性在85%以上,这其中又有73.91%的B岗位专家经费支出合规性在95%~100%,21.74%的B岗位专家的经费支出合规性在85%~95%,仅有不到5%的B岗位专家的经费支出合规性在75%以下;C岗位专家的经费支出合规性次之,94.03%的C岗位专家的经费支出合规性在85%以上,这其中位于95%~100%区间的占60.00%,而经费支出合规性在85%~95%区间的占34.03%;A岗位专家经费支出合规性在95%~100%之间的占56.30%,在85%~95%之间的占38.42%,仅有5.28%的A岗位专家经费支出合规性在85%以下。

3)经费管理满意度。从总体上看,目前绝大多数岗位专家对体系经费的管理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仅有不到6%的岗位专家表示不甚满意。就不同岗位类型的专家来说,他们对体系经费管理现状的态度基本一致,有19%左右的被调查人员对当前经费管理现状表示非常满意,有74%左右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当前经费管理现状基本满意,仅有6%左右表示不满意,其中B岗位专家表示不满意的比重最高,达到8.70%,A岗位专家次之,为6.38%,C岗位专家表示不满意的比重较小,仅为5.34%。

1.4 体系人员的考核及评价

1)考核标准。体系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工作、论文专利等技术成果及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与推广、日志数量、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执行的情况。总体上看,在所有考核内容中,有53.80%的被调查人员对基础性工作这一考核标准最为认可,有27.91%的被调查人员最为认可技术培训与推广这一考核标准,另外认同论文专利等技术成果考核标准的样本占到了10.93%,而将日志数量与经费使用情况作为考核标准的认可率最低。

从不同的岗位类型来看,各岗位专家对考核标准的认识不尽相同。有42.86%的B岗位专家最为认可基础性工作这一考核标准,23.81%最为认可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这一考核标准,另有23.81%的B岗位专家表示认可其他的考核标准;有56.60%的A岗位专家最为认可基础性工作考核标准,17.30%最为认可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这一考核标准,13.84%最为认可技术培训与推广这一考核标准,另有10.38%的A岗位专家提出了其他的考核标准,A岗位专家对其他考核标准的认可率较低;C岗位专家由于更多地接|农业生产第一线,因此基础性工作、技术培训与推广是其最为认可的考核标准,认可率分别达到53.09%、32.13%,而其他考核标准的认可率均较低;团队成员对基础性工作这一考核标准最为认可,认可率达到53.80%,其次是技术培训与推广考核标准,认可率达到29.79%,第三是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认可率达到11.26%,其他考核标准的认可率较低。由此看来,各岗位专家所倾向的考核标准不尽一致,但均对基础性工作这一考核标准有较高的认可度。

至于各个标准在工作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调查显示:考核标准应以基础工作、论文专利等技术成果、技术培训与推广三大标准为主,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5%、16%、21%,其余考核标准所占比重依次是人才培养13%、经费使用情况11%、日志数量9%,其他仅占5%。从被调查者的岗位类型来看,各岗位专家的观点与总体上的情况基本趋于一致,各岗位专家(除体系外科技人员)认为基础工作、论文专利等技术成果、技术培训与推广所占比重最多,其余次之。

2)考评方式。调查@示,当前体系实行B岗位专家、执委会和体系成员打分结合的方式对体系成员进行考评较为合理。从总体来看,这一考评方式得到了96.30%的被调查人员的认同,仅有3.70%的被调查人员表示不认同。从不同岗位类型来看,各岗位专家对该考评方式的认同较为一致,表示认同这一考评方式的均在95%以上水平。而当问及B岗位专家、执委会、体系成员打分结合的考评方式中各成员所应占有的比例时,各被调查者给出的意见也基本趋于一致,总体上看B岗位专家、执委会、体系成员打分趋于32∶34∶34的比例构成。

3)考评结果通报方式。目前体系对各岗位专家工作考评结果的通报方式主要采取分等定级制、单一排名制、定性判断制三种。调查显示54.05%的被调查人员认为采取分等定级制较好,18.68%认为采取单一排名制较好,27.27%认为采取定性判断较好。从岗位类型来看,有43.48%的B岗位专家认为采取分等定级制通报方式较好,43.48%认为采取单一排名制的通报方式较好,13.04%认为采取定性判断制的通报方式较好;有49.71%的A岗位专家赞成采用分等定级制通报方式,14.16%赞成采取单一排名制的通报方式,36.13%认为采取定性判断制较好;有51.31%的C岗位专家认为采取分等定级制通报方式较好,16.17%认为采取单一排名制的通报方式较好,33.83%认为采取定性判断制的通报方式较好;此外,55.01%的团队成员认为采取分等定级制比较好,19.99%认为采取单一排名制比较好,25%认为采取定性判断制较好。

4)退出机制。调查显示,有90.93%的被调查人员认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认同的仅占9.03%。而从不同岗位专家角度上看,各岗位专家的观点也基本一致,各岗位专家类型均有90%以上的成员赞同建立退出机制,仅有少数人不予认同。就退出机制中某一条款征求受访者意见时,如对拿了资助经费但却没有完成相应任务的专家和站长的处理方式,总体上看, 40.69%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应直接解聘,58.21%认为应黄牌警告、查看一年,0.87%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可继续留任,0.23%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体系经费尚不能完全满足体系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查显示近40%的C岗位专家反映其存在体系经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另有21.74%的B岗位专家反映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在当前经费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经费划拨不及时、经费使用不规范、项目经费支出比例不合理、正常开支难于报销、单位财务制度与国家制度存在偏差等,经费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给体系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较大挑战。

2)产业领域内外交流氛围尚需营造。目前浓郁的体系内外交流氛围尚未形成,在体系之间有近40%的被调查人员与其他体系的岗位专家之间交流较少甚至不存在交流,交流频次更是自B岗位专家岗位依次递减,不同体系间岗位专家通过会议平均交流次数仅为3.8次,除会议方式外,不同体系间岗位专家人均交流不足12人次;在体系内部,目前各岗位专家交流情况也不甚理想,通过会议方式各领域岗位专家人均交流仅为11次,除会议方式外,人均交流次数不足25次。另外,当前体系交流平台还存在信息封闭、交流面窄、对外体系开放不够、平台网速较慢、容易断网等问题。

3)各关联主体间工作协调度有待优化。当前体系内各关联主体之间还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制度和机制上的联系,再加之协调主体的缺位,直接导致了体系各关联主体之间工作协调程度不够紧密,缺乏有效沟通,另外体系成员对试验站与推广示范县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因此在现有管理制度下,体系无法开展先进产业技术的大范围的集中示范。此外岗位设置和试验站分布与地区实际需求不相符也是体系运行当中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点。

4)体系岗位竞争机制尚不健全。体系岗位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在岗专家从事体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专家职能行为实现一定激励与约束。然而当前体系的岗位竞争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类似于“铁饭碗”的上岗制度,体系内外部缺乏有效竞争,这导致各体系存在部分专家和C岗位专家拿了体系资助经费,却没有完成相应岗位任务,这种状况削弱了部分体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体系长远有序运行带来了消极影响。

5)体系考核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对在岗专家及C岗位专家等相关体系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的考评及认可,这是体系运行的关键一环,应该引起足够注意。但是目前,体系考核及评价体系并不太令人满意,一方面当前体系考核实行B岗位专家、执委会和体系成员打分结合的方式,考核结果采用单一排名制方式进行通报,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员更倾向于采取分等定级制通报方式,由此该通报方式的合理性需重新进行评估;另一方面,体系的考核标准与体系成员依托单位的考核标准存在着差异,两者在衔接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给体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做好考核机制的衔接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6)体系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稍显不够。当前团队成员与体系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交流沟通仍显不够,一方面团队成员在与其他体系成员通过会议交流的频次及除会议方式以外交流人次上均是各岗位类型中最低的,另一方面与产业内部专家交流的频次及人次也是各岗位类型中最低的。另外,从团队成员融入体系工作和团体环境的程度来看,团队成员融入体系的程度也是各岗位类型中较低的,而从团队成员投入体系的工作时间比重来看,团队成员投入体系工作的时间也是各岗位类型中最少的。由此来看,当前体系团队成员对体系工作仍缺乏热情,积极性不够。

3 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部际协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首先,建议由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切实加强对CARS运行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对体系运行各方面工作开展平等协商;其次,依托部际协商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及项目经费监管;最后,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信息定期交流的制度,避免条块分割、重复立项、资源分散的不利局面。

2)构建和谐的体系文化,扩大体系的影响范围。一是建立并完善体系诚信的量化管理制度,采取多维评价指标对体系成员进行综合评价。二是继续推进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加团队认同。三是做好体系任务开展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四是做好信息的标示工作,加强体系的对外宣传,增加公众对体系工作的认可。

3)加强项目资金支持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首先要加强经费与体系任务的衔接,如延长经费使用年限、及时划拨经费,减少中间环节等;其次要适当调整项目经费支出比例构成,建议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费、会议费和设备购置费在项目总额中的比重;再次要有步骤提高经费使用的灵活度。另一方面,在经费使用上,严格遵照体系规定指定资金用途和规范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定期向社会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提升农业创新效率和水平。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应该明确体系运行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归国家所有,而建设依托单位可以在国家授权下决定实施和许可他人实施或者转让获益。其次,基于体系建设的公益性,体系运行中所形成的实验数、科技资源及产业技术经济信息,在不的前提下,经审核同意可以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再次,体系运行中所形成的论文、专著等文字作品在发表和出版时应标注体系专项资助字样。最后还要对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

5)强化岗位责任,健全人员评价及激励机制。首先在体系人员的进出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塑造一支团结的队伍。其次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严格项目考核制度,促进体系团队的稳定和水平提高。再次对体系成员的考核要立足长远、注重实效、采取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此外还要确保相对稳定的团队以及明确的合同任务和严格的岗位任务考核,保条件、保待遇,彻底解决科研团队后顾之忧。

6)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地方产业发展。首先协调好行政主管部门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关系,明确体系的社会地位;其次增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再次以政府为纽带和桥梁,加大与当地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民的沟通力度,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另外,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农业主管部门聘请岗位专家为“农业科技顾问”,开展本地区产业技术服务;最后,要发挥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技术、人力、信息上的优势,加快建成地方性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研究课题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00-101.

[2] 祁春节,苏小姗.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60-63.

[3] 宋雯雯,韩天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11-15.

[4] 张克俊,张娜敏,伍红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4(11):37-41.

[5] 张 鸿,张 熙,龚万灼,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与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70-72,84.

[6] 伍莺莺,许 宁,张 昭,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70-73.

[7] 赖琰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1):41-44.

[8] 苏小姗,祁春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6-3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8篇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将紧扣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健康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和生态等产业、农业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重大技术的攻关、集成和试验示范;以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探索区域间联合协作的有效方式;广泛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农业企业要为维护市场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做贡献

近日,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向全国农业企业发出倡议:农业企业要为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食品安全做贡献。

倡议书提议,农业企业要积极抓好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开、公正、透明,不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维护市场稳定;要强化源头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认真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增强防疫公共突发事件预警,积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让消费者放心;不坑农、不害农、不损农,逐渐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确保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让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成为农业企业与农民共同受益的分配体系。

据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韩伟说,当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扬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想稳定价格,就需要推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形成集中度较强的产业联盟。他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是有效途径。

龙岩“两薯”新品种选育获突破

第六届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主任委员会会议于近日在福州召开。会议审定通过了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三类主要农作物50个品种,其中由龙岩市农科所选育的甘薯新品种“龙薯13号”、“龙薯14号”,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是近几年龙岩市农科所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是建所以来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熟鲜食马铃薯新品种,商品性较好,食用品质较优。

鞍山市鞍绿3号黄瓜每667m2增产1000 kg

在2008年的种子市场上,每667 m2增产1000 kg、增收2 000元的鞍绿3号黄瓜,受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的极大关注。由鞍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海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台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研制的鞍绿3号黄瓜选育成果已于2007年11月15日通过鞍山市科技局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被评为当年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9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早提出于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低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的一种产业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同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及其发展路径,这对于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意义重大。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一些释义,但是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明晰“产业体系”和“现代”的涵义。关于“产业体系”,张耀辉(2010)从产业体系的内容及目的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由特定的基础产业、政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目的是为了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运行正常以及用于维护和服务于经济主体的生存方式[1]。作为产业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农业产业体系也具有产业体系的一般属性,它实际上是由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上的生产、经营、科技、市场、服务、教育等产业主体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方式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目的是能够促进农业整体的发展。关于农业产业的“现代”规定性的理解,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理解。理论界对现代农业的界定探索很多,陶武先(2004)从现代生产要素的利用、农业从业人员科技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2]。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产业体系的分析进行理解。目前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刘明宇和芮明杰(2009)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具有当代领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这样的产业体系既有本国先天的要素禀赋带来的路径依赖,也有后天要素禀赋升级和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3]

总之,农业产业的“现代”规定性实际上就是现代工业经济理念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具体实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发展性、生态性、开放性等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的体系化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结合,体系化强调产前、产中、产后整条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而现代化则注重现代产业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现,现代化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内涵,它是产业体系化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农业产业的非现代化必然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的非体系化。由此我们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定义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农产品为中心,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为支撑,以技术创新性、产业高端性、生产设施性、功能多元性、调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为特征的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它是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复合体,是农业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是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农业多功能性[4],逐步提高农业高端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生产设施化、可持续发展和高调控性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成熟模式多种多样,有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由国内市场需求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由国际市场牵引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围绕主导产业而展开、由众多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把文化活动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有机结合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市场需求整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是一种以专业交易中心或专业市场为依托,在农业生产的区位特色基础上,形成区域性农业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相连接的农业产业体系形式。这种整合形式具有如下特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之间的联结关系相对松散,企业与农户并未形成成文的合同约束,彼此间交换活动完全是靠市场联结,与之对应,经济利益分配也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而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中,由于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结方式完全通过市场的“背对背”方式进行,因此无法直接体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强调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所以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产业体系的低级形式,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主流形式。但是,由于这种整合方式能够使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真正通过市场化的交换来随时调整价格信号,市场充分发挥纠正和引导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作用,实现资源在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最优化配置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交易量的60%以上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龙头”企业往往被认为就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专业化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实际上,由于农产品的鲜活特点,专业化市场也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联结作用而成为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主体。随着市场制度和市场设施的完善,由市场需求整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可以跨越区域市场的限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市场需求整合下的农业产业体系的稳定发展、整体效率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同样可以达到产业体系各环节之间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二)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以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而建立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结构和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金融等各种服务体系在内的农业产业体系。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专门围绕出口创汇组织生产与加工各种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的一种“贸工农”外向型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装备,同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灵活的家庭经营等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纳入社会化专业生产体系,建立起各种名优特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并以基地为中心形成一个高技术、新品种、多种类、大批量、低成本、高效益、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业生产体系。其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及其生产手段的改造和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经验丰富,能够很好地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及时组织货源的供应与集散。而且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把自己的分支机构渗透到进口国,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技术、较高的农业商品化程度、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以及良好的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比较好,而内地的四川、湖北、重庆等都在积极推动出口创汇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2007年江苏省计划以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特色粮油制品和水海产品等四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中,建设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到2010年,建成3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5]。四川省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建成茶叶、丝绸、苎麻、杂交水稻种子等七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并将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建立出口基地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培育出口基地自主品牌体系等方面着力,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以上[6]。

(三)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而展开,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牵引的众多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群体,这种企业群之间由于近距离的相互学习、相互模仿,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效应,使得农户、加工企业与销售企业间结成了比较紧密的联系。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在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会存在关键性的主导企业的存在,通过主导企业的裂变或其他企业向该产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了成百上千企业加入该产业的开发中,有效实现了物资、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有机联合,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组织。荷兰的花卉产业体系、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体系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680家商业酿酒企业和几千个葡萄种植园以及众多的葡萄储存、灌溉和收割设备、包装器材提供商,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主导产业内部,普遍存在着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联结方式。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农业企业与生产基地、村或农户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定了签约双方的责权利,合约一般规定企业给予基地和农户明确的扶持政策和全过程服务指导,保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及优先收购;与此同时,农户则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地向“龙头”企业供给优质农产品。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非市场组织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结合,组织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通过工商业的农业企业向农业引入资金和现代技术要素。在产业发展不稳定、市场风险较高的阶段,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四)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跳出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是一个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等在内的多层次的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比较成熟的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成都锦江区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这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不同,它实现了四大转变,形成了四大统一。一是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实现了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三是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基地管理的标准化。四是实现了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7](P153~155)。

三、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技术支持、组织创新和区域布局,其中组织创新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载体和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组织向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转变,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体运行。技术支持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决定力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水平,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内容,是推动结构协调、组织创新和区域布局的根本动力。结构协调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演进的内在机制,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产业体系层次和水平的具体路径。区域布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在区域间有效配置的具体机制,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不同区域间的具体实现。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逐步优化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农业各个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通过增强农业各个产业之间以及其他支持产业与农业产业的互动和融合,从而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效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突出表现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之间的协调,而三者的协调互动在当前条件下则表现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不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度降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从而实现种植业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多元结构。在此基础上,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畜牧业,逐步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将农业总产值当中畜牧的比重由2009年的32.25%提高到5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8]。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因为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是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因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一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企业集团的强大实力凸显了其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一批有实力、营销手段高的工商企业向加工园区进行聚集,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现代化,特别是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由这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产品的销售,组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产品营销协会,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中小型集贸市场、专业市场,鼓励通过“农超对接”方式实现农产品的连锁经营,从而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此外要积极学习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网上交易、拍卖交易等现代化的交易方式,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

(二)逐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水平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及农产品流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的技术贡献率和技术支持水平,实现农业产业驱动由资源驱动型向资源和技术双轮驱动型转变,从而建立起技术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推进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逐步转变条块分割的农业科研体系,坚持以“全国成体系、地方有特色”原则为指导,构建起国家和地方两级明确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格局。此外,要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平台。不同科研部门和机构由于组织协调不畅,极易导致科研的浪费,而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则可以极大地改善农业研发的绩效,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造性地将组织构成分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实现了各个层次科研机构的协调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体系技术创新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优化农业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推广队伍优化、推广投入优化和推广信息网络优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应用体系建设,创新基础农业新技术推广方式,推进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和培训,培植新型农业新技术应用主体。

(三)不断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要求按照互利共赢原则,把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机组织起来,建立起一种以产业链为基础、价值链为核心、组织链为保障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9](P110~140),从而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的交易效率和组织化程度。而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与农户或合作社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但是各个微观经济组织独立性依然很强,彼此间关联性明显不足。它们多半属于带有战略联盟特色的网络组织,而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两种中间性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发展明显滞后。中间性组织理论认为,做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组织形式,中间组织实现了企业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有效协调,进而节省了总交易费用,创造了合作剩余。特别是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两种形式,它们以产权关系和地理空间为纽带,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体系组织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弥补目前战略联盟组织的关联性不强的弱点[10]。农业企业集团化模式特别强调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是国际市场开拓中的主力军,而农业企业集群化模式则力主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深化的必然结果,农业企业集团和农业企业集群二者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行的主要组织力量。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企业集团化和集群化发展,通过股权结构确立的农业产业体系主体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科层性质(控股关系)和一定市场交易(独立企业)的企业集团形式,包括龙头企业集团型和合作社一体化型两种模式[11]。同时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各种农业经济组织在一定地域内扎堆聚集,从而形成的交易效率较之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主体之间更高。

(四)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布局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5]李振宇.从符号学层面分析茶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42-145.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增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