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9:51:30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1篇

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思想水平和思想观点。要提高表达能力,首要的不是磨利嘴皮,而是要磨砺思想,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语言是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和素质的充分体现。没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哪有义正严辞;没有临危不惧的胆略,哪有侃侃而谈。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深的思想修养,他才能“站得高,揽众山于目下;看得远,笼天地于眼前。”[3]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才会有非凡的真知灼见,出言陈词才会掷地有声。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必有非凡的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同机会主义如蒲鲁东、巴枯宁的斗争中,利用各种讲坛,给予机会主义者们以有力的抨击,显示了革命真理无坚不摧的力量。在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中,以“昆仑”为描写对象的光辉诗篇,展开了奇思妙想,以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发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呼喊:“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两句以气吞山河的前无古人的想象,要“倚天抽宝剑”,把昆仑山裁为三截。”将这“裁为三截”的昆仑山,“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4]慷慨无私地分别馈赠给世界各国人民,以达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目的,这该是怎样的博怀和崇高境界!

二、道德美是语言美的核心

立言行事,以德为本。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公认的待人处事的准则和信条。比如:爱国主义、先人后己、正直诚实、勤劳勇敢、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因篇幅所限,现只就爱国主义来谈。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青年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一次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题的演讲会上,演讲者以澳门回归开启话题,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中心,呼唤台湾早日回归。其中,演讲者讲述了台湾一位高级将领涂必昌老人和分子作斗争的事例。一些分子在涂必昌老人面前挑拔说:“你爱大陆,可是大陆爱你吗?你的父亲当年不是被共产党判处了死刑吗?这可是不共戴天的仇啊。有仇不报非君子也!”涂老先生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反驳说:“何谓君子?是君子就应该分清什么是国事,什么是家事。我父亲的死,这是我家庭的不幸!你们要搞,使祖国的山河破裂,你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不可饶恕!我以为君子应该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任何情况下,国事都要大于家事!”对此,演讲者作了如下议论:“朋友们,这是多么深明大义,又是多么正气凛然!这是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呼喊,这是中华儿女要求统一的呼声!是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的艰难困苦,一切的矛盾纠纷,一切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人恩怨,都会在这一神圣的理念中得到完全的化解。这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50年来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5]131涂先生反对分裂的道德是美的,因而语言是动人的。

三、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的、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

人格美的形成,不是来自先天的禀赋,而是来自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先进文化的陶冶。有美玉的情操,才有光辉的人格。的恢宏大度,来自对人民的伟大情怀;的威武勇毅,来自铁肩担道义的壮志;的乐观旷达来自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文天祥宁死不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而不食美国救济粮……他们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构成了他们人格的崇高、壮美。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儿子刘禅,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当他当了俘虏之后,别人问他:“还想不想蜀?”他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种荣辱不分的人,人格卑微低下,还谈得上什么语言美?

伟大的语言来自伟大的人格,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1945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议之初出于外交礼仪,与握手后,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取出一块手巾擦了擦,然后收了起来。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块手帕,仔细擦手后朝手边的垃圾箱一丢。顿时使人瞠目结舌。众记者立即报道了中国总理的精神道德、礼仪风度上都高出杜勒斯一筹的消息。杜勒斯在丢脸之后,更加阴险地利用各国代表团宴会之机,秘密布置在餐桌上摆上有希特勒纳粹党标志的巨型蛋糕,企图使吃不好,不吃又有失礼节,从而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谁知一步入宴会的大厅,立即识破了这一阴谋,他先向赴宴的友好代表团团长一一颔首致意之后,突然伸出右手高举餐刀,一面用左手招呼大家:“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联合起来,把它消灭掉吧!”[6]铮亮的餐刀几下子就把纳粹党标志划得四分五裂,扬扬得意的杜勒斯一下子变得沮丧起来。过后,连他也不得不承认是他见到的最厉害的政治家之一。杜勒斯阴险奸诈,狭隘愚蠢;光明磊落,豁达机智,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帝国主义者的恶意挑衅,没有拔剑而起,也没有怒形于色,而是处变不惊,在谈笑之间,顿挫敌人的狂妄气焰。

四、情感美是语言美的内涵

言出于思,情动于心。没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就不可能阐发令人折服的宏论;没有真挚而炽热的感情,就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只有情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憾力,掀起“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感情高潮。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最后一次的讲演》之所以成为“狮子吼”,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感人至深,就是因为演讲中的正义、激昂和悲愤之情像一团火,点燃了听众的情感,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能动人,但未必能折服人。要想真正使人信服,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就必须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只有情理结合,情理交融,说服才有力量。例如,作家谌容有一次应邀到美国的一所大学演讲,她刚登上讲台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难堪的问题:“听说你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你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顺水推舟地回答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深。”谌容由近及远,以小喻大,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的关系。融情入理,情真意切,言近旨远,令人信服。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五、知识美是语言美的源泉

口才表达所运用的丰富知识,不仅为对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感,是一种智慧的美。广博的知识会使你的讲说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听者如沐朝阳,如坐春风。

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缺乏知识储备,孤陋寡闻,会使你语言表达成为无本之木,以至文思枯竭,捉襟见肘,期期艾艾,不知所云。

言语行为是否文明,根本上是言语道德修养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做到言谈文雅,更不可能妙语惊人。

鲁迅曾经论“他妈的”为中国的“国骂”。乡下人说话,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妈的”这个词儿,往往一词多用,“有时骂人,有时佩服,有时赞叹,因为他说不出别样的话来”。如果我们中有人说话也变成这么一套:“这妈的天气真是,妈的,妈的再这样,什么都是妈的了。”[7]岂不令人咋舌!

有丰富的知识,才有口若悬河的根底。有之于内,发之于外,内养外发,势所必然。狮城论辩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试想,你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东西一无所知,又怎能同人家争论“人性本恶”的论题。同志博览群书,有人统计,他阅读、手书、引用过的诗词多达1662首。正因为如此,他写文章才能博大精深,闳中肆外;他做演讲,才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成为雄视一代的语言巨匠。

六、艺术美是语言美的魅力

我们说,语言美首先是由内容美、思想美决定的,但这并非轻视语言的形式美、艺术美,否定语用技巧。孔子早就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求技巧。他说“信,辞欲巧”,这样才能说服打动对方。说,缺少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用的,还是要技术。”[8]老舍先生说过:“近几年来,我们有些不大重视文学语言的偏向,力求思想正确,而默认语言可以差不多就行。这不大妥当。高深的思想与精辟的语言应当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没有高度的语用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9]

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的为人处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人际交往中,他讲究刚柔相济,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风云中,他纵横驰骋,游刃有余,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外交语言艺术,更是令人折服。

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宴会上致辞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民间的来往中断了20年。”[5]323这一句非常高妙的委婉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直接挑明原因,会刺激对方,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来说,对方可以意会,其他人根据两国关系的背景,也不难知道“这原因”指的是什么。以委婉的措辞,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和赞誉。

又如,邓小平于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正式访问美国,在卡特欢迎邓小平一行的国宴上,邓小平说:“我们来到美国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作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欢庆的节日。此时此地,我们同在座的美国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中美关系史上新的时代开始了。”[10]邓小平巧妙地把30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第一次以建交国家领导身份正式访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联系起来,利用这个时间上的特殊条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开创中美友好的新时代的美好愿望。

邓小平这次访美,获得重大外交成功,这与他惊人的语言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七、结语

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活美的重要方面。语言美不美,是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文野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语言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提倡语言美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情操,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语言美是青年成长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注①转引自楼焕甲,刘芳《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出版社,1992年版,28页。

[参考文献]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

[2]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172.

[3]康家珑.语言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4]林冠夫,朱迪卓.诗词鉴赏[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98.

[5]廖正,张一莉.语言表达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李勇.人格心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5.

[7]钱理群.鲁迅杂文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0.

[8]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9]老舍.戏剧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37.

[10]徐丹晖.语言艺术探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4.

[摘要]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外形表现出来,同样,一个人的语言也表现其内心活动的内容。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语言美;心灵美;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2篇

《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题材源于《圣经》

英美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圣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圣经》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很多著名作家都是直接将《圣经》中的素材拿来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一部史诗《失乐园》就是以《圣经》中的《创世记》为素材创作出来的。弥尔顿的童年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圣经》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在《失乐园》这部著作中,弥尔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自己的思想,他把基督教里的善与恶彻底反过来,塑造出与传统故事完全不同的撒旦的形象以及一个残暴的上帝的形象。弥尔顿把自己追求自由的思想赋予撒旦身上,将其塑造成一个勇于反抗权势的英雄。而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暴君形象,从作品中撒旦的身上能够体现出其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尽管弥尔顿对撒旦反对权势的勇敢给予了肯定,但他容不得撒旦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上帝在作者心中是有绝对的权力的,所以后来他又创作出《复乐园》。

同样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记》的还有英国伟大诗人拜伦的《该隐》。这个作品是根据《创世记》第四章的故事创作的。这个故事本是描述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之间的故事。该隐是靠种地为生,而亚伯则是以牧羊为生,他们分别以谷物和羔羊为祭品献给上帝,但上帝对亚伯的供品欣然接受,对该隐的供品心生不满。该隐正是因为这个心生嫉妒把亚伯杀死。从这以后,在英国,该隐就成了杀害自己同胞兄弟的犯人的象征。但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把《圣经》中的善恶颠倒过来,把上帝塑造成独裁的暴君形象,而把该隐塑造成敢于同权势作斗争的勇士形象。作者通过作品体现了自己反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

(二)英美文学作品标题及人物名称直接引于《圣经》

很多英美作品的标题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名称都是直接从《圣经》中援引出来的。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这个题目就是摘自旧约中的《传道书》中第一章中的一句话。《传道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提到人生就像梦幻和泡影一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海明威把圣经中所描述的原话作为自己作品的引言来用。用这个来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尽管人生是在忙碌中度过,但到最后仍然是没有作为,仍然处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状态之下,回首自己过去的经历,这种滋味也并不好受。海明威认为当时的西方世界是冷漠的,人是没有地位的,在残酷生活面前人们无法改变命运。《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描述杰克与情人坐出租车离开,司机却不见踪影,结尾又描述两人坐出租车兜风,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体现出漫无目的性。

直接拿《圣经》里的内容作为题目的并不只有以上一个例子,还有很多,之所以这样定题目,是想利用《圣经》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气氛。如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最后却适得其反,落得失意潦倒结果的人的故事。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描述,说明致使现代文明瓦解的本质原因就是人的堕落以及人们用恨替代爱。作品以《圣经》中旧约中的“押沙龙”作为题目,具有深远的寓意。《圣经》中也是通过对“押沙龙”的经历的描述,讲述了一个关于父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互相残杀的故事。福克纳作品的寓意同圣经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引用《圣经》来很好地诠释作品,表达作品的寓意。

(三)《圣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寓意的表达

《圣经》故事里对人物以及事物的描述寓意深刻,而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也把这种寓意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用这种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如勃朗特著名作品《简•爱》就用到圣经中的隐喻手法来表达寓意。在这部作品的结尾,简•爱在很远处听到罗切斯特痛苦地呼唤她的声音便迅速赶到那里。一向高傲的罗切斯特这次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很多东西:庄园、自己的左手和眼睛。这次他没有了高傲,只有忏悔。当然他的忏悔使自己的乐园失而复得,只是这次的乐园没有了过去的魅力,只留下残垣断壁,让人顿生凄凉。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自己的乐园。在这样外貌简陋的地方,住着的是一个获得重生的罗切斯特。在作品的最后所描述的大火,就像是耶稣给予主人公的一次洗礼。旧约的《士师记》中所描述的参孙,力量超群、聪明勇敢,尽管被人陷害,但仍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报仇。他之所以有大力气是源于他的头发,他的头发被谁掌控,命运就被谁掌握。在《简•爱》的最后,简•爱为主人公梳理凌乱的头发,正是借鉴了圣经中的寓意,这样使得整个作品的结尾显得更为寓意深刻。

《圣经》中的博爱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

基督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坚实根基。基督教所推崇的精神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强调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宽容、和睦相处。耶稣认为这里的博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也包括爱你的敌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因为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而创作出的关于爱和美之间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两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两家儿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描写,体现出本来的美好生活却由于仇恨而被破坏掉,然而结局却又流露出“和谐”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精神。将圣经中所倡导的精神融入其中,主张用爱去化解罪恶。作品中所描述的两个人物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最后都成为殉道者,但他们通过两人之间的爱情化解了这两个家族之间的一切仇恨。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在自己的作品《天路历程》中,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者通过对他的描述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上帝至高的崇敬之情。这个教徒对上帝可谓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他对上帝的旨意严格遵守,不会有半点差池。他的忠诚最后也换来了回报,经历过一番苦难和一系列的考验之后,他最终还是被天使接受,进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天国圣城。西方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精神的影响,除上述例子之外,美国霍桑的《红字》、英国斯宾塞的作品《仙后》等,无不渗透着博爱的精神。这些精神深层次地、全面地渗透到英美文学作品中。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对故事的描写将这种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语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方金秋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老年人学习数码摄影的弱势与优势

(一)1.不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机理这是一般老年人初学数码摄影时存在的共同问题。 许多老年人有一种潜意识,总以为数码相机与传统的相机是一样的,都是由镜头与快门构成,只要按一下快门就可以了。其实,两者从成像上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机理。传统摄影借助于感光胶片作为载体,通过对胶片的感光作用,把事物场景记录在底版上,再通过冲洗成为相片。 而数码相机首先是通过光电转换设置的图像传感器(CCD 或 CMOS)来实现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再将电信号贮藏下来。 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后才会在拍摄的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学习数码相机摄影理论的第一步。 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摄影活动,才能使摄影活动有活水之源,不断拍出好片来。2.不知道数码相机的内存卡功能一位初学数码摄影的老先生拿一台数码相机外出拍照,刚拍了没几张,相机就 “罢工”了。相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卡满”字样的提示,其实这是存储卡存储空间已满,就像在传统相机中胶卷用光了一样,所以相机不工作了。 必须换个存储卡或删除一些照片才能继续拍照。由于不了解内存卡,这位先生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导致拍照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老年人开始用数码相机后,总爱尽快冲洗出相片来。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使用传统相机的惯性思维与还不习惯于将所拍的相片输入电脑硬盘中保存使然。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数码相机的成像结果是电子信息(它表现为像素),是被记录在相机的储存卡上的,可以通过读卡器或相机的数据线将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硬盘中。当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的硬盘中之后,可删除储存卡上的数据,以便重新使用。 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最大的区别。还有,用数码相机照相时,如有拍得不理想的相片,可立即删除,避免占用存储空间。3.缺乏数码相机拍摄的基本知识老年人学摄影有必要按部就班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数码相机的一般构造、成像原理。 还必须补上使用数码相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感光度、白平衡、焦距、光圈和景深、拍摄模式、曝光等。更加之数码摄影是通过数码相机快门以现代电子技术知识作为其依托,将物像记录下来的一种操作方法,它需要人们了解很多的电子知识。4.普遍存在电脑操作水平低的问题传统摄影的后期处理是通过人工修版,而数码相机摄影的后期处理则是使用电脑软件修版。可以说:电脑是数码相机的仓库与加工厂。 拍摄数码相片绝不是拍完就万事大吉了,拍摄过程只是完成了摄影任务的一小半,多半工作是后期处理。因此,对于那些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乃至于电脑盲的老年人而言,这将成为他们学习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老年人要想学好数码摄影,非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不可。 只有学习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打好基础。5.思维反应较慢,手的操作的灵活度低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给学习照片的后期处理帯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在此基础上学习照片后期处理软件。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供后期处理之用。 笔者认为,根据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必须选择简单易学的软件,如从“光影魔术手” 软件入手开始学习照片的后期加工为好。学好了“光影魔术手”软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更高深的软件, 如 Photoshop 软件奠定了实践基础。(二)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和时间充裕是学数码摄影的优势1.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人间沧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人说,老年人走过的桥都比年青人走过的路还长。 这对于他们学拍摄人像,能较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把儿童的天真、少年的顽皮、青年的活力、壮年的奋斗与老年的睿智表现得入木三分。 由于他们阅历丰富,他们也能将城市的建筑、道路的车流、人际的交往、货物的交换与世间的冷暖细致入微地收入镜头。我们经常能看到在老年摄影者的镜头中展示人的成长、人际关系以及人的内心活动画面,这是与他们人生的阅历分不开的,也是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2.摄影作品的精髓是对美的追逐,摄影的过程是对美的捕捉,摄影的灵魂是对美的理解与表现一般而言, 老年人对美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对人事景物之美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从而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喜爱表现、收藏与传播自然之美、人类社会及历史文化之美。 他们也爱用最靚丽的色彩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在之美;用最地道而简洁的构图展现事物的主体;用独有影像形式展示个人观念与强烈的内心感受;用最精道的形式表达出时代的脉动。 老年人在摄影时,由于审美能力强,善于捕捉美的影像。 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把春天的鲜花、盛夏的荷塘、秋日的红叶与严冬的白雪收入镜中; 又能把秀美的山川、绮丽的风景、繁茂的树木与俊秀的园林纳入收藏的视野;从而产生许多好的摄影作品来。3.时间充裕是老年摄影者的一大优势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的压力,加之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因此,他们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数码摄影技术,从而弥补了他们在学习摄影中的弱点。 另外,他们还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外出采风,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日复一日的拍摄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拍摄水平,从而加快了他们前进的步伐。由于有以上的优势,老年人学摄影可望步入艺术摄影作品的高级殿堂。作为数码艺术摄影的目标,不仅要有深邃的思想理念,独到的个人视角与见解, 还蕴藏有一定的美学观与审美理念。数码艺术摄影作品是把数码摄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这一切都是学习摄影过程中的一种长期的历炼。老年人从开始的取景、构图,直到灵活抓拍,以至后期加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事实上,确有不少老年人经过执着的坚持与不断艰辛的努力,在摄影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摄影是提高老年人修养的一项活动 ,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都是传统的艺术。摄影技术是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产物,摄影具有上述艺术的共同属性,也属于艺术范畴。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由于笔者所在的摄影组组员均为学院退休的教职工,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 因此学习数码摄影的进度自然会快些。艺术活动的过程,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创作。 艺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艺术作品。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它的活动过程始终表现为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活动中能使老年人深感自己在艺术领域中需要不断实践与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去占领艺术高地。在活动中,还要让老年人觉得参加摄影活动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它不仅使老年人在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身心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实践中笔者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一)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数码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是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行为,它对于展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老年人学摄影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是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与文化素养的过程。(二)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有鉴于以上的理解与认识,笔者以为在老年人摄影活动中的涉及审美范畴主要有: 自然美、社会美。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还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愉悦属性的认知与构建。在现实中,离开特定审美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的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 在摄影的审美系统中,摄影者是审美主体,被摄对象是审美客体。摄影过程是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认知与建构的过程。审美主体既要体现自然的山水之愉悦人们感观属性,也要捕捉社会生活中的人的行为特征,用摄影者审美观,以电子像素这种载体艺术地表现出来。它既有赖于拍照过程摄影者审美观支配下的精心取景、构图,又要依赖于摄影者主观审美理念驱使下后期的 PS 加工。 在拍摄与后期电脑处理的日积月累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手段、审美表现与审美情趣。(三)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摄影活动不仅具有提升审美观的作用,而且也能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 一张好的作品,其艺术性与摄影者的精心创作是分不开的。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有灵感的驱使与精巧的构思。 同样是一个景点,不同的人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来,这是什么原因? 自然是摄影者对客观的认识与思维加工所致。摄影组每学期均组织外出采风,对同一景点与场景进行拍摄,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主客观的审美关系有别,会拍出不同的照片来,这体现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不同。 组员们在集体现场拍摄中,可当场切磋技艺,交流在不同审美观指导下的取景角度,表现手法,影像取舍,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摄影水平。另外,同样一张片子,用不同的后期处理后,效果迥然不同,这些都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差异。 实践是提高创新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在摄影实践中熟练掌握相机结构与功能, 用心思考,提高艺术的理论水平与主体的审美观,也是提高摄影创新能力的补充条件。(四)摄影活动可以让老年人强身健体走进大自然是学摄影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通过出外拍摄(雅称“采风”),定然锻炼了身体。 外出采风,既开阔了视野,又练就了拍照技艺。 通过拍摄过程的操作、取景、构图、后期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老年人掌控相机和电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延年益寿。(五)培养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老年人珍惜夕阳下的美好时光。他们以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安度晚年,让晚年的生活更加美好绚丽。摄影活动是一项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高雅活动,投身其中不少老年人乐此不疲。 有不少人时常把自己得意之作上传到“图友网”,或“北晚新视觉 图友园地”上,既可互相交流,又是展示自己新作的最佳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 许多老年人说,他们只要一出门就想带上相机,处处充满美景与乐趣,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所见,仿佛将自己融入新时代的洪流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六)锻炼老年人的思维显而易见, 学习数码摄影对于活跃思想,锻炼思维,强健大脑,大有好处,是难得的一条强身健脑的康庄大道。可以说,如今数码摄影技术以其快捷实用而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当今文化发展的取向。它以崭新的电子介质为载体,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异军突起,与传统的绘画技艺并驾齐驱,以不同的文化时空样式对传统文化发起挑战,并对文化艺术内涵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影响,同时造就并赋予影像艺术以新鲜的灵魂。无论就摄影器材还是摄影理论与实践, 数码摄影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文化与艺术在 IT 层面上的急速提升。这就给当代人的生活赋予了一个崭新的活动空间与审美领域,也给离退休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与智慧的广阔空间。笔者以为老年人学摄影,不但丰富了精神生活,逐步从摄影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并能在摄影取景构图上充分展示其深厚文化积淀与风采,还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它是老年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绝佳的一项脑体兼备的活动,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健康性、实用性价值。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4篇

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的艺术,也是高层次的英语语言,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难得的英语语言素材。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会提高学生所有的语言技巧。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经艺术加工所创造的世界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英语语言环境,感受不同场合中不同语言的运用;不同流派的作家和不同风格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言与文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可以说英美文学作品是英语学习的宝贵资源和习得英美文化的最佳途径。

学生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中可以很直接很轻松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优化语言结构,相对地,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中的精髓,英语语言的发展、进化与那些英美文学大师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莎士比亚的戏剧、雪莱、拜伦的诗歌、福克纳、马克•吐温的小说等优秀的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都为英语的发展、演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阅读这些最能体现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风貌的经典佳作,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提高英语语言的感受力和文化素质。

人文教育的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英美社会和现实生活,它是英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英美文化的载体。所有经典的文艺作品总能反映人类经验的某些共性及其特质;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时,总能从其文化自身出发,再现其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质。对于揭示隐性的精神文化内层,英美文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正在于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两大源流: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思想,培养学生对其文化与文明的自觉认识和感受力,并深入探索其文学语言中文化精髓。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英美文化的民族内涵,即英美文化中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英美民族独到的视角,及对其视角的反思。唯有步入英美文学作品的殿堂,多方位、多层次地体验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提高我们对英美民族及我们本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打开通向世界文化的大门。“英美文学课应在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学赏析力的前提下,尽力开掘它的人学内涵,并在教学中努力张扬它的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文学驰骋于古往今来,体现了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文学能让学生接触不同时空的声音并培养他们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帮助他们建立跨文化交流的视野”。

在认识理解了英美国民性格、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其演变的历史之后,学生拓宽了视野,启发了思考,培养了思辨能力,因而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由此可见,英美文学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人文教育的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形态教育,它包括人类文明的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在与他人相处、与其他民族相处、与自然环境相处中,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权力,唯有如此,人类与环境才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教育。人文教育也包括精神修养的教育,人类的精神信仰、思想境界和思想修养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民族不论其意识形态如何,都具有其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正是各民族的这些人文精神构成了人类世界宝贵的人文资源,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表现人文精神的最典型、最生动的教材。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注重英语语言内在的规律和语言的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挖掘英语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即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这些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正是我们所崇尚或缺少的。文学表述了人类的文化体验,而文学作品又蕴含着人类对人生的思考、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修养的追求。

文学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它体现了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这种精神诉求很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提高阅读的动机和兴趣。通过英美文学和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英语专业学生可以了解英美人民的文明进程;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性的崇高、对科学、对民主、对艺术的向往与探寻;可以体验到资产阶级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没落;可以领略到美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可以认识美国梦、美国人权和美国民主的实质精神。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学生可以领略到人类对人权、平等、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感受到世界人民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在领略异质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这多彩的英美文学殿堂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得到净化和升华,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的课程。“文学欣赏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它在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文化意识、民族差异敏感性以及学习者自身的人文素质”。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5篇

首先,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类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艺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声乐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的,交流思想信息、感情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很强的,因为人人都能歌唱。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形式。”

其次,正因为声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为歌词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等。拿现在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十九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海洋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最后,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的外化,是艺术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艺术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我们要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我们就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为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

从以上来看,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文化修养的确是把我们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6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应考方法

纵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选择、填空、简答、阐释、概括、提炼观点、补写论据等形式都有,自由发挥类、知识迁移类题目大量涌现,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材料大多关注成长品质和读书治学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热爱读书、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一、议论文文阅读考查的一般内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出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点,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了解文章的论据,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四种论证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5)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词语的感彩。

(6)理解、探究议论文的中心和价值。

(7)能把文章的议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议论文中中获取观点材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

(1)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09年课外选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选材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方面的论说性文章。

(2)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出题角度多样。题量一般为4-5道小题。

(3)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4)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都是必考内容。其中论证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观点材料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6)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增多。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修养、关注文化传承,关注读书治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预测

(1)选文可能全面选用课外文章。

(2)内容上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

(3)题型上客观题可能消失,主观题可能一统天下,开放性探究试题将进一步增加出镜率和分值。

(4)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①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正确解释;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③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5)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技法,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6)注重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议论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7)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

(8)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

(9)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四、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1)吃透课标和考纲,把握议论文基本考点和题型。

(2)理清议论文知识要点,学会知识迁移和拓展,做好知识储备。

(3)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议论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议论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提炼技巧、总结规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题模式,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4)关注人文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特别是对于材料分析题、阅读感悟题、论据补充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一定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关注道德情操、思想修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兴趣心态、社会民生、文化读书类文章,关于读书治学的知识,关于道德修养的知识,关于处世交往的话题等类文章应多加训练。

(6)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议论文答题,讲究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阅读训练中,要注意语言提炼,尽量做到答题语言干净、利落。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8篇

通过笔者在艺术院校从事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对目前艺术院校学生论文写作现状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学生完成的论文中拷贝、粘贴的成分较多,自身对理论的研究甚少,使得论文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文化理论有所创新。

【关键词】

艺术院校;学生;论文写作

1 要从思想上重视理论修养,重视论文写作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当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想。”学术论文就是搭建理论思想体系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瓦,而完成学术论文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论文写作水平。因此,“从文化学的意义讲,论文写作具有继承和突破两方面的含义。”这样的说法是基于从论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的角度去阐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论文作为理论研究者对待某一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探讨,从而充当着文化传承的媒介,完成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每一次文化领域的进步都是在前人大量的研究基础之上完成的,当然,这些进步绝非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与总结,而是结合研究者所生存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的文化积累,通过新的角度、新的阐述方式赋予研究对象新的生命。换句话说,文化的发展是有其时代特征的,学术论文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毋庸置疑的也被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我们知道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是“下里巴人”,其中不乏有众多的“阳春白雪”,曲高寡合,无法为大众所理解,更谈不上去体会其中的艺术内涵了。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字的形式和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去解读我们的艺术作品,使得我们的艺术创作让大众产生真正的共鸣。另外,从艺术本身的发展来讲,它的每一次蜕变也都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持。因此,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应当具备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基本素养,即就是要具备艺术论文写作的能力。不能将毕业论文等学术论文的创作流于形式,随便应付差事,而应摒弃重技法轻理论的思想,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此项能力的培养,并将其视为与自身艺术创作同等重要的一项内容,长久地坚持下去。

2 文学课程要作为必修课程在艺术院校坚持开设

当我们谈及“如何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这一命题时,我们不得不去追根溯源,去探求造成当下艺术院校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去直面不堪的现状,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经过调查与研究,造成今日之现状的原因应归咎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艺术教育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沿用着写实为主的原则,招生考试也以素描为基础起点,这样的模式也就造就了师生双方对技法重要性的普遍认同,而轻视内在文化修养的积累。二是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人才培养的方式由原先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艺术教育也不例外。一夜之间众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老牌的艺术院校也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这无疑降低了艺术类招生的门槛,艺术生往往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可以说从踏入大学校门之前就比较低,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使得他们的文学素养及写作水平均处在一个比较低下的层次。所以我们要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就需要下大功夫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及理论水平。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文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艺术院校坚持开设。 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逐步提升理解文字材料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并且能够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交流及书面表达,全面系统的学习应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规范,以适应论文写作的需要。

3 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加强论文写作训练

在艺术院校中,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工作通常会有一些衔接上的不顺畅。比如开设艺术论文写作课程,担当授课教师的通常为文化课教师,文化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讲授大多偏重于一般的论文写作常识,无法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做到真正贴合每个专业自身特点的论文写作训练。因此,这就需要专业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论文写作训练,在专业论文的指导中不仅要注重艺术技能的指导,还要注重将学生所掌握的论文写作知识与艺术领域专题研究相结合,达到写作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与文化理论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艺术论文水平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所讲授课程,适时的布置一些小的课程论文,这些论文的选题可以结合本专业的一些经典艺术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对经典作品做专题研究,去写一些赏析性质的小论文。当然,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作为初学论文写作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帮他们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不宜过大,但一定要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4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应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论文写作能力

首先,写作要具备分析综合能力。虽说驾驭文章结构的方式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但作为学术论文“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写作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大致要遵循的规律还是有的。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议论文最基本的框架结构有两种,一种为“横式”(也称为“ 并列式”),另一种成为“纵式”(也称为“演进式”),当然在较复杂的学术论文写作中,通常采用的是“纵横交叉式”。这样一种论文结构的搭建就需要写作者具备分析综合能力。论文的分析能力,即就是能够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割为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或几个角度,从而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且由浅入深的横向分析。其次,要具备艺术概括能力。作为艺术创作者,艺术院校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概括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能够将自然界的“实体”概括为笔下的“形状”,这种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的体现。事实上,这只是艺术概括的一条思路。艺术概括的另外一条思路指的是艺术创作者对周遭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思维的“认识”,最终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当然,无论来自于“实体”的“形状”,还是来自于“理性认识”的“形象”,都是建立在“技法”的基础之上的,而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却仅有“技法”是不够的,更多取决于艺术创作者的文化修养,思维方式等。“它们都是在刻意创作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塑造出一种艺术意象和意境,一种心灵生活的图景。”因此,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艺术概括能力的第二条思路,它当中既包含了对艺术现象中感性形象的体悟,也包含了作为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及抽象概括。

再次,要具备书面表达能力。通常“想”、“说”、“写”是联系沟通人与其他媒介的三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特点,尤其是“写”,更需要专门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即就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写”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技艺,比如说语句、结构、方式等等,这项技能就是我们要完成专业学术论文所要具备的最为基本的能力,但也恰恰是我们艺术院校学生的一个软肋,因此我们切忌眼高手低,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最为基本的方面夯实自己的写作基础,最终达到笔足以达志的效果。

总而言之,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探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作为艺术院校一线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文娟.艺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及问题纠偏[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9):78.

[2]闫雪清.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经典艺术作品专题探讨的研究意义[J]. 文教资料,2010(2):80.

【作者简介】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9篇

一、语文课程目标也随着课程改革而有变化

课程目标中,而今言说较多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课程目标与课程性质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无关联。知识与能力,对应工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与人文性对应;至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不大像目标,但更多与实践性对应。具体地说,就是不管过程的展开还是方法的运用,都多有实践之义。这里强调实践之义,既表明实践是一个过程,也表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及修正。在实践中生成,也在实践中检验。语文的实践性,换个说法就是操作性,即要能在操作上有所指导。教学手段有共通的,也有各学科不同的特点,要有所区分。正如三维目标既是共通的,又要与各学科结合。其实各学科都要找寻合宜的教学手段,才有助于教学的展开。就语文来说,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的手段较笼统,因而降低了语文学习或教学的效率,这是语文遭人诟病的原因所在。语文要加大实践性或操作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要素的关系

语文课程要素包括知识、能力、修养等,则对应的目标就是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增进语文修养。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章及读写知识、文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分属不同层面。虽然不够系统,不像数理化那样是纯知识,但也是应当掌握的。掌握语文知识有其特点,就是大都要与文本结合,而不是直接讲授知识。像那种分解知识点的做法,再设计题目来练,看似由知识而能力了,实则很可能是误导。知识条目的归纳,不是罗列,而是整合文本所学,便于复习。能力和修养方面,就更得依托于文本了。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听与说属于口语训练,读与写为书面语的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在于多揣摩,多练习。多揣摩,就是多参照,多借鉴。但还得多练,才会熟能生巧。语文修养,有文学审美、文化积累及人文养成等。文学审美,在于陶冶性情。文化积累,是积学储宝,又有传承之义。人文养成,则可健全人格。语文的知识、能力、修养等要素既各有条理,又要有机配合,三位一体,才有助于语文的学习或教学。《世说新语》中记:“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语文学习或教学中,知识、能力、修养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逐层递进。由知识而能力及修养,才是渐入佳境。

三、语文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阶段目标

在不同年龄的学习阶段中,都不妨有一些目标的设定。比如阅读目标,虽说于文本的难易程度上有所体现,但还是过于笼统的,因而有的文本可出现于初中,又可出现于高中。阅读能力的层级之分,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筛选、探究、鉴赏、评价等。这既是能力上的层级之分,也是目标达成上的区分。就目标要求来说,是不大一样的,也可谓由低到高。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低年级就不能M行综合与鉴赏之类,而是在目标上要定低一些。就历时性而言,是由低到高的;就共时性来说,又是并存的。其中关键,就在于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再说作文,就学习的年龄来看,小学阶段能用表达方式写出片断即可。上了初中,则要掌握作文的文体写作,其程序依次是记叙文与说明文及议论文。比如初一写记叙文,初二写说明文,初三写议论文。写说明文时,可巩固记叙文。写议论文时,则要兼顾记叙文与说明文。但总的来说,初中阶段的作文应以记叙文为主,高中则以议论文为主,对应于思维,也有一个由感性趋于理性的过程。高中阶段的作文,文体训练上还得有些提升。比如记叙文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大致可对应于初中与高中的写作。有复杂的记叙文,同样也有复杂的说明文及议论文。比如说明的对象由事物转为事理,议论的论点有所深化等。何谓复杂,其实就是要有点提升,指导上才可避免过于重复。作文的三种文体可相伴教学的全程,但就是要分开梯度或层次来。

语文课程目标不仅可以分段,还可分解或分项,即设立一些单项目标。像描写之类,作为手法之一,小学就接触了,但由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描写有何区别,却不清楚。语文学习中其它不明确的层面,可依此类推。而从实际来看,是有一些区别的。就课堂教学来说,像描写之类,听来都耳熟能详,但因为不加区别,就变成了老生常谈。在学生那一面看来,则缺乏新鲜,如此课堂效率就不可期待了。语文课程目标,不是定下几条规则就可奏效的,而是也有其系统性,各方面各层次都要明确一些。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秘书文化 秘书专业 传承发展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也都在大张旗鼓地研究。然而“秘书”自古有之,“秘书文化”自古有之。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帝王文化的组成部分。不知为何如此厚重的“秘书文化”潜在着,或许出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原因导致了人们对研究秘书文化的敬而远之、远而避之。这样的背景是不利于“秘书学”专业建设的。为了建设好新兴的秘书学专业,弘扬秘书行业的文化精神,我们结合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2017届秘书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把《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论胡乔木对传统秘书文化的阐释》《传统秘书文化对当代秘书修养的借鉴作用》等五篇带有共性的东西――“秘书文化”加以整合,形成“‘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大命题加以培育研究,以期世人对秘书学专业发展的重视和对“秘书文化”建设的期待。

一、研究背景的梳理

“秘书”由来已久,传说始于黄帝时期的议事。历朝历代都强调秘书队伍的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职能。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加以鸟瞰的朝代近乎为零。即使在现当代也少有涉猎。中国知网上也只搜集到十来篇涉及“秘书文化”的文章,如佘亚荣《试论当代中国秘书文化的兼容并包》(《秘书》,2012年(8);何坦野・秘书文化的精神内核》(《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何敦春《基于优化高等教育管理的秘书文化培育》(《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等。这些文章也还只停留于肤浅的关于“秘书文化”的界定、内涵包蕴等层面的探讨,真正从实质上谈及“秘书文化”的本质、规律等几乎没有。在这种背景下,结合2017届秘书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由吴延生老师带的三名学生,论文题目是:《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徐晓晓),《当代官场小说秘书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分析》(符方艺),《从〈后院夫人〉三部曲看官场小说的突破》(石明岳);甄强老师指导的一名学生,论文题目是:《传统秘书文化对当代秘书修养的借鉴作用》(张丽珍);易东生老师指导的一名学生,论文题目是:《论胡乔木对传统秘书文化的阐释》(张卫健)等组成,总题目为《“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目前关于“秘书文化”研究较冷门的状态下,我们研究有一定的困难,先要厘定“秘书文化”的界说。我们认为“秘书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但根本的内核是“秘书精神”,是由秘书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信仰、甘于奉献的职业修养、秉直做人的操守、特定的思维方式等组成。几位学生论文题目主要从“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出发,谈及“传承”不多,重点在于“发展”。《传统秘书文化对当代秘书修养的借鉴作用》在汲取传统秘书文化精华的同时,探讨古人秘书文化中的“入世”精神,亦即“进取”精神;《论胡乔木对传统秘书文化的阐释》主要对传统秘书文化中的“气节”“忠诚”“进谏”职业操守的阐释;《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是从“点”的层面,围绕小说《市长秘书》中渗透的当代复杂的秘书文化:灵魂寻找、良心安放的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的巨潮推涌下,随着腐败的增多,官场生活中伴随“官”的秘书也难免呛水,像书中市长秘书雷默心灵经受炼狱般的苦难。“灵魂寻找”、“良心安放”实质也还是古代秘书文化讲的秘书的“精神信仰”。这样的“点”的研究是对“面”的深化。《当代官场小说秘书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分析》《从〈后院夫人〉三部曲看官场小说的突破》是在“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案深度分析。从官场小说中梳理秘书的群像,有继承古代“尽忠”“恪信”的;更多的是随“官”人们的贪腐而失去自己的价值追求而随波逐流、沆瀣一气的;有趁机“捞”官往上爬,捞钱贪公款或借职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分析这样的“秘书群像”,重在从社会意义层面解析其影响,以警醒世人特别是当代秘书们。《从〈后院夫人〉三部曲看官场小说的突破》,借《后院夫人》三部曲之视窗,探寻官场“后院”的夫人们的心理表现、心灵变化,实际上是在透析秘书的“外层”文化:“随官”“盼官”“跟官”,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秘书官场”,但从特殊的视角,侧面烘托了秘书文化的“丝丝缕缕”。

由上可知,我们选定五个分题目,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说点、面结合,个案佐证,富有说服力,能够在当今为数不多的“秘书文化”研究中,提出我们关于秘书文化传承特别是“发展”的鲜明的观点。

二、培育措施的拟订

任何行业的存在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文化。“秘书行业”更是如此,一旦这种生态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整秘书行业体系的生存危机,一旦秘书行业出现危机,对于培养后备人才的秘书学专业来说就会前景不妙,甚至是灾难。所以秘书学专业有义务担当起传承古代秘书文化的重任,解构古代秘书文化的一些不足,建构和发展当下的“秘书文化”。为了保证团队培育“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既定目标顺利实现,拟在措施上予以梳理:

(一)明确指导思想

针对五位同学的个案选题,我们将它们汇总后作为一个总命题“‘秘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以培育。作为指导老师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把它和秘书行业,特别是跟职业命运攸关的秘书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旦行业精神文化得不到重视就会使整个行业产生危机,那么秘书学专业就会出现生态性重大影响。为建设好秘书学专业,也为秘书行业文化建构做出一些努力,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就要明确指导思想,把它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子系统来抓,引领秘书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供写作素材

作为秘书学专业教师,平素在教学中为充实教学,要研读教材体系。吃透了教材还不能算上好课,要进机关、下企业大量搜集秘书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而讲“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再者,教师们为了搞好教学,会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去了解学界的一些前沿的成果,把它拿来补充教学。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科研的互动中会搜集到很多的素材,结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把这些珍贵的秘书学素材特别是老师的研究所得,提供给学生作为命题发生的基础、写作论证的平台,会让学生的命题研究既视野开阔,又有的放矢地针对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搭建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学术活动、学术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就像建筑结构不稳妥它就立不住了。观点固然重要,靶子也明朗,但如何射靶,如何命中却很有技巧。如《从〈市长秘书〉看当下秘书文化的抒写》,应指导学生在亮明观点之后,简说一下“秘书文化”,最后论及“秘书文化”描写的价值、意义分析。再如《当代官场小说秘书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分析》一文,先指导学生了解官场小说的背景,官场小说离不开的人群――秘书群像的塑造有哪些类型,各自代表怎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这类秘书群像塑造的社会意义呈现,这样搭建起结构平稳宛如金字塔式的框架,不仅逻辑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而且形式上由轻到重,显得步步紧逼、一层近似一层的结构体系。所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一定要有指导者自己的逻辑思路、理论架构,这样指导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生不仅对问题向纵深开掘亦有自己的思考路径,而且得到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四)跟踪指导过程

大学毕业生的业论文是四年高校学习生涯的总结性作业,学生、老师都非常重视。具体到2017届秘书学专业学生,从2016年11月就开始采题、定题,一直到2017年6月通过答辩方才结束。其间学生在3月开题答辩后要带着问题去实习单位实习1月余。这期间,学生虽然不能在其旁或随叫随到,但指导老师通过不同的联系方式,如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经常与学生沟通,学生在实习中一边实习,一边草写论文,碰到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和老师进行沟通联系。通过跟踪指导过程,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动向,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在写作或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第一时间解答、沟通、指导,对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偏向予以校正。

(五)突出答辩环节

答辩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考查学生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于答辩环节。答辩是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评定论文成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依据。答辩前,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告知其答辩的一般程序和答辩方法,特别是策略和技巧的运用。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答辩前的一两天转变角色以读者的视角阅读审视自己的论文,包括观点的正确性、基本理论要点、提纲介绍等,思考评委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如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毕业论文涉及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毕业论文的薄弱环节提问,做好心理准备、论文内容准备、资料用品准备,针对评委的提问,有的放矢地思考回答,注意口语流畅得体,表述准确。

三、保障条件的设定

(一)业缘相通有基础

几位导师在以往文秘专业方向时期就是秘书专业课程的讲授者,长期以来,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秘书学理论素养。因此,前期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学术的积淀,这是从事命题指导的扎实基础和学术支撑。

(二)时间充裕有保证

指导老师都在高校从事秘书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

(三)知识结构有梯度

指导老师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副教授、讲师,他们热心教学、用心研究,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毕业论文指导经验,且青年、中年结合,知识结构互补。

上一篇:能力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