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3 13:42:01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措施,认真写读书笔记,并深入理解其中精髓。同时,注重加强对世界时事政治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全面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一方面进一步学习宣传业务知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不断加强宣传业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自身业务知识的与时俱进和活学活用。另一方面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和科学文化等知识,学习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改进、在实践中磨练,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扎实提高勤廉执政能力。加强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时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出发点和归宿,时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时刻经受住市场经济和新形势的严峻考验,坚持群众路线,强化公仆意识,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名利,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发展,创先争优,为建设繁荣幸福新XX努力奋斗。

四、组织开展文明小城镇创建活动。按照文明小城镇创建工作的要求,坚持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联动,自去年以来分别在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六镇开展创建文明小城镇活动。积极实施整体美化工程、交通畅通便民工程、卫生环境整治工程,不断加快文明小城镇创建步伐。通过创建活动,构建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了镇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城镇的文明水平,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开展创建“四个一批”活动。为扎实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各镇组织开展了“四个一批” (即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示范村创建、农村文明集市创建、农村文化广场创建)创建活动,以“三会” (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会)组织为依托,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睦,推进乡风文明和谐,从而促进了全市城乡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

八、积极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教育活动。按照中央文明办、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教育活动,在长途客运车站广场举行了 “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启动仪式,组织客运驾驶人参加“争做文明驾驶人”签名活动。今年,又举行了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启动仪式、“治三超(超速超员超载)”文明交通启动仪式和文明交通宣传计划行动汇报会,引导全社会“关爱生命、文明出行”。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全民文明交通素质,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

十一、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工作。一是做好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定下发了《XX市2010年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市委中心组成员每人撰写读书笔记5000多字,在《XX日报》发表了我市10位市领导的体会文章。二是做好科级中心组学习指导,下发了《关于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继续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工作,推动了全市理论学习的开展。三是做好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及时制定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并在全市掀起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今年以来,为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在积极做好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的同时,撰写了市第五次党代会理论解读文章三篇,创办了理论学习辅导——《理论摘编》,举办了经济理论骨干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冷宣荣就“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开创地方工作新局面”,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区、街道和市直各部门一把手作了现场辅导,从而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思想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十一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形势,现就201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

1.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2.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

3.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的重点和任务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相关工作。(市编办、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落实部门三定方案,实现审批事项“一门式”受理、“阳光式”操作、“一站式”审批。积极构建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构筑服务城市大建设的基建审批服务新体系。(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

(三)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区属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加快推进县属企业改革,稳妥处置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市国资委,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加强银企合作、央企合作,推动直接融资,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市发改委、市金融办、蚌埠银监分局负责)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振兴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城乡统筹,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长效机制。(市发改委、市农委负责)

(六)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市创新办牵头)

(七)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突出产业招商和专题招商,组织重大招商活动。建立健全招商网络,提高招商能力。做好招商服务和项目实施。(市招商局牵头)

(八)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大力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产业,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市商务局牵头)

(九)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推进集体用地征收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加快土地流转办法的制定,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设。(市国土局牵头)

(十)加快林业改革发展。以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为重点,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林权保护,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场圃改革,推进森林资源流转,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扩大林业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发展林业,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市林业局牵头)

(十一)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做好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办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市人社局牵头)

(十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医药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财力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医改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医改办牵头)

(十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市教育局牵头)

(十四)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积极推进国有演艺团体和电台电视台资源重组。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政、事、企分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文广新局牵头)

三、工作保障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和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承担改革任务的各部门、单位对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要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合理。

市发改委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做到年初提出工作要点,年中进行工作调度,年底要督促检查各项改革进展和落实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和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明确部署,把制定《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作为2004年十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历时半年多,形成了《若干意见》,并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若干意见》从上海发展的全局和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十二项改革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意见》印发后,上海市韩正市长批示:“此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004年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要点”,目前,已印发各区县政府和市各委办局。

二、明确工作定位,加快职能转变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市委、市政府“三大一综合”(大思路、大项目、大政策和加强综合)的要求,更加突出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更加强化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的职能,更加贴近发展、贴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改革职能从体制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1.加强发展和改革互动融合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强综合平台功能,一手抓谋划发展战略,一手抓推进体制创新,坚持在发展中贯穿改革思路,在改革中坚持发展取向,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各项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加强改革的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功能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注重发挥总体协调指导的作用,加强改革方案的调查研究和系统设计,强化对各部门自主推进改革的综合协调,做好专项改革之间的衔接,梳理区县改革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3.建立健全有效推进改革的日常工作机制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与各委办局、区县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了联系人制度和定期会议机制。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年度改革工作意见,坚持编制年度性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强化操作性和年度工作目标。选择若干重点改革进行过程跟踪、实施协调和效果评估,逐步建立改革政策和方案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改革工作目标预期实现。

三、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改革

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上海市以电气集团改制重组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改革工作;以投资多元化为主要方向,抓住完善分配制度这一关键环节,逐步深化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上海市正在推动轻工控股公司所属改制企业下放,探索国有控股公司转制改革的多样化模式,推进控股公司的进一步改革。主要做法是:(1)市区联手,形成合力。将现有企业进行分类,将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2)整建制下放。保留完整的资产链、产品链,管理链。(3)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首先选择6家企业在普陀区试点,然后逐步扩大。目前,轻工控股集团已与普陀、青浦、松江等区县签订了有关协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将继续多种模式推进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改革,加快企业集团非核心业务和非主营板块的中小企业改制重组。

2.实施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验

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是中央赋予先行推进教育事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会。上海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工作:探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推进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部级高职高专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选拔、培养模式和成本分担新机制,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等。目前,浦东新区已列为全国现代学校制度试验区。

3.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上海市抓住中央确定上海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的契机,以文化企事业单位、文艺院团改革为切入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推进政府机构与文化事业单位的脱钩,加快实现新闻出版系统“局社分离”,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二是组建和筹办上海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推进新一轮文化领域国有资产委托监管和授权经营。三是计划制定实施“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资助实施办法”,建立公益性文化项目资助机制和经营性文化项目投资机制框架。四是完成新华发行集团、世纪出版集团和电影集团的改制转制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有关媒体的转制工作。目前,改革正在一批试点项目上着力推进。

4.市容环卫体制综合改革

上海市市容环卫体制综合改革从体制、机制和费制上联动入手,已形成方案并开始实施。基本完成市、区(县)作业服务单位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工作;组建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统一运作市属作业服务单位,加快实现市容环卫领域事企分开、管理与作业分离;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三级职能分工,下放市容环卫管理事权,实现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推进作业服务企业改制转制,吸引社会单位进入作业服务市场;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等各项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单位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促进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

5.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上海抓住三个关键点来推进此项工作。一是有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成立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及其常设机构,在教育、房地资源等15家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公共权力大的部门先行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二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告知承诺”范围,推动市政府公布的38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度;推进企业年检制度改革;深化审批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和专项改革试点;根据国务院公布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的500个审批事项,抓紧落实清理,对上海市确需保留的个别事项,提出相应办法;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做好行政许可规定清理后的有关管理衔接等。三是继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从原来的10个区县扩大到所有区县;考虑进行上海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从食品卫生管理领域着手,探索试行经济领域某些方面的综合执法。

6.加快推进郊区“三个集中”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中央改革组的历史传承

通过设立领导小组,部署、发动和完成某一专项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设立领导小组的做法日趋成熟,成为党的一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安排。此次成立中央改革组,继承了党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事业的专事专办。

在党的历史上设立中央领导小组,主要基于两种考量。一是涉及长期性、战略性重大事务的谋划,通常设置常设性的领导小组。例如,1980年3月17日成立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经济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现已历时34年。二是对于短期性工作或突发性事件的应对,通常设置阶段性领导小组。例如,1998年至2000年开展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和2008年9月开始历时一年半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再如,2008年5月13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2天,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这种机构设置一般表现为小周期性,周期结束后,领导小组不复存在。

现在设立中央改革组,更多的是出自于长期性、战略性的考虑。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和国家的一项伟大事业,它将一直持续到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止。因此,中央改革组始终肩负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央改革组的鲜明特征

中央改革组和以往设立的领导小组比较起来,有很多鲜明特征。

首先,领导规格最高。中央改革组组长是,副组长是、刘云山、张高丽,组长由总书记亲自挂帅,副组长则为三个政治局常委;而在39名成员中,更拥有众多的政治局委员和国家重要部委的部长、主任。这样的阵容,为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领导小组所仅有。这表明,中央改革组是直接指挥改革的最高机构。

其次,任务最为艰巨。中央改革组虽说承担的是关于改革的专门性任务,但自从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已不再是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六大领域。这实际上是全方位改革。为此,中央改革组相应下设六个专项小组,以适应在六大领域、诸多方面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需要。

第三,力量最为强大。中央改革组成立后,全国各地的省、市、县,甚至有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目前,31个省(区、市)均由党的“一把手”亲任改革组组长,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系统的领导改革的强大力量。

第四,作用最为重要。过去改革靠“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改革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就是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搞好各领域协调。有了中央改革组的顶层设计,才能做到把握全局、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中央改革组的组织功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中央改革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说明,中央改革组是一个集议事、决策、协调、督办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机构。

中央改革组和一般的党政机构不同,并不是一个实体性机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统领指挥、牵头整合的机构,固然会有很多事务,但可以借助实体性党政机构去完成。它由领导小组和专项小组、办公室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领导小组,即由组长、副组长和组员组成;第二部分是领导小组下设的六个专项小组,即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六个专项小组,分别由领导小组中的组员担任这六个专项小组的组长、副组长;第三部分是办公室(简称中央改革办)。按照党的以往经验做法,办公室一般设在与领导小组事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机关中。中央改革办作为中央改革组日常运作的办事机构,依托于中央政策研究室,并由该部门的正、副职出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中央改革组作为非实体性的组织机构,除了中央改革办需要少数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外,本身没有人员编制,都是兼职。成立中央改革组,贯彻执行了机构精简原则,没有与现有的中央实体性机构发生任何重叠。

中央改革组的工作规定

中央改革组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各项工作计划、任务安排,按照这三个工作规定有序有效地运行和实施。

从领导小组的工作规定看,首先是遵守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决定、规定,并作为议事决策的总依据,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其次是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办事规则和程序,坚持集思广益,凡是议定的事就分头落实;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拿出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地干;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再次是坚持依法治国,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目前,已制定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

从专项小组的工作规定看,最主要的就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各专项改革的报告和方案。专项改革既要抓住重点也要抓好面上,既要抓好当前也要抓好长远,统筹考虑不同层面的问题,搞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三个专项小组的《关于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重大改革的汇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已经出炉。报告和方案通过后,还要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是否到位。

从中央改革办的工作规定看,主要是为领导小组和专项小组服务,形成联系机制,建好工作机制,保障专项小组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保障中央改革组发挥攻坚克难打硬仗的总指挥部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一、以人为本,工作思路大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要求,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新闻、出版、文艺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要在“三贴近”上取得实效。这些思想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了新闻出版行业。

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发展、“三贴近”的要求,首先就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工作思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新闻出版行业,就要转变思维定势,解决“假大空”和“三脱离”的问题。2003年初,新闻工作落实“三贴近”的探索开始付诸行动,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简化外事活动报道、压缩领导讲话报道的措施,对上述报道的字数、时间、版面都作了规定,要求把报刊的重要版面、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更多地让给人民群众。此举在当年两会期间就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紧接着就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监督作了重大的改进,营造了民主、开放、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深受群众欢迎。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认真解决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采取了中小学教材招投标扩大试点和下调中小学课本中准价两项措施。仅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一项,就减轻了学生家长经济负担20多亿元。停办报刊677种,制止报刊乱摊派,减少农村负担18亿元。让利于民,大受欢迎,“三贴近”见到了实效。

二、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大转变

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旗帜,也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5年的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在所确定的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就有21家,占了近2/3。我们从体制创新入手,全面完成了试点任务,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新鲜经验。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明确了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按照重点抓好一批中央部委出版社、一批高校出版社、一批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继续推动地方出版单位深化改革的要求,各级各地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5年的努力,新闻出版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版方面23个集团已经或正在变成企业集团,100多家图书出版社改制到位,上千种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40多家报社实现企事分开,面向市场经营。29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企改制,有些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出版物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已达29家,23个省级新华书店实现了省内或跨省连锁经营;全国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图书物流中心5个,年盈利水平千万元以上的10个;全国性民营连锁经营企业8家,民营发行网点达10万个,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投资书报刊发行企业40多家;一批网络发行企业快速成长。

三、科学发展,增长方式大转变

十六大之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分析了产业发展上的问题,把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放在抓发展的首位。及时提出了精品战略、集约化战略、科技兴业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等五大战略,使出版业摆脱单纯数量扩张、盲目布局、低效运行的低水平重复的发展模式。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具体制定了图书、报业、期刊、音像、电子、软件、互联网出版的重点规划和重点项目,制定了印刷业、复制业、发行业、版权业结构、布局及总量调控的指导意见。加大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创新的力度,推动了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06年我国出版图书23.4万种,比2002年增加36.84%;总印张512亿印张,比2002年增加12.18%。出版期刊9468种,比2002年增加4.86%;总印张136.94亿印张,比2002年增加28.7%。出版报纸1938种,比2002年减少9.31%(主要是取消了党政机关摊派发行的报纸),总印数达424.52亿份,比2002年增加15.41%。出版录音制品15850种,发行2.2亿盒(张),比2002年增加了10%;出版录像制品17856种,发行2.41亿盒(张),比2002年增加了38.51%。出版电子出版物7207种、16035.72万张,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52.92%和65.64%。各类印刷企业10万家,年产值已过4000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印刷服务贸易关系,年对外加工贸易产值达到400亿元。

四、关注民生,服务意识大转变

新闻出版是个涉及全局的行业,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信息的传播,小到人民读书看报上网、孩子们上学念书,所以服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这个转变中我们突出强调四点:一是强化为大局服务。新闻和出版都是重要文化传播阵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新闻出版的神圣职责。几年来,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多出好书、多办好报、多出精品、引导舆论和文化潮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渠道和主流阵地。二是加大为群众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三贴近”原则,运用报刊、图书、音像等载体,出版了大量面向“三农”、面向未成年人、面向大众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三是坚持为文化积累服务。积累文化是出版业的历史任务。盛世修史,国家治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拨出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5000多项重点出版工程和项目,出版了一大批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历史典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四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写入政府工作要点,成为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崭新载体和工作平台。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10000余家,推荐各类适农出版物4400多种;与民政部等共建“社区书屋”6万多家,惠及2亿多城乡人口。计划10年时间做到村村有书屋,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等基本问题。持续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同享知识、共创和谐。用好民族出版资金,先后分3批拨款650万元,共资助涉及蒙古、朝鲜、藏、维吾尔、彝、哈萨克、傣、拉祜等11种民族文字的出版项目159个。扶持和支援新疆和新闻出版事业取得成效。

五、面向国际,竞争态势大转变

我们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开放了印刷业和出版物分销服务市场,设立外商投资、合资、合作印刷发行企业2400多家,加快了新闻、出版国际合作的步伐,报刊版权合作50多家,图书每年合作600多种,凡是世界上流通的好书、畅销书在中国市场上都能看到,这说明中国的新闻出版制度的开放开明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立场。

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实现了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加快发展成了行业的共识。这几年,我们每年参与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书展、书市,宣传、展示和推介中国新闻、出版产品,以产品带动文化走出去,以市场竞争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莫斯科等一些大型书展上,中国都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中国的文化魅力,出版产品的质量、品种,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展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展出的品种越来越多;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年均增长58.6%,到今年进出口比例缩小到5∶1;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30多万册,是进口的两倍;报刊出口达到400多万份,发行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62.4%;“走出去”的渠道日渐多元化,国际书展、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境外办社势头很好,国际竞争实力日益增强。

六、依法行政,政府职能大转变

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特点,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一个审批型的政府部门变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部门。这5年,我们把全面履行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等政府职能,大力推进行政能力建设和管理创新,作为政府自身工作的重点。到目前为止,除新疆、之外,92.6%的地区已完成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在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新闻出版总署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33项,目前仅保留行政许可40项。针对买卖书号、盗版盗印等违规违法出版问题加大了查处力度。高举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坚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惩治侵权盗版犯罪分子,不断净化出版物市场。据不完全统计,5年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9.99亿件,破获非法光盘生产线104条;全国共查办制黄贩黄、非法出版案件9万余起,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净化了文化环境。

按照“履行承诺、适应国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各项要求,在推进版权立法工作、强化行政执法与监管、完善版权社会服务体系、扩大版权普法宣教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先后出台,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制定,使我国在版权领域法制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网络侵权盗版等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软件正版化工作不断推进,提升了我国版权保护的水平,为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活动中争得了主动权。世界相关组织高度评价我国中央政府保护版权的决心和能力。

我们清醒地知道,辉煌已成过去,挑战却在未来,改革、发展、服务、管理难度也在增加,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新闻出版大发展的两副重担,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凭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乘着十七大召开的强劲东风,我国新闻出版业必将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更大发展,为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一、网络整合,开启吉林广电网络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

广电网络整合是广播电视行业有史以最为深刻的体制变革。打破几十年各自为战、封闭独享的利益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重新构建广电网络管理模式的整合工作极其复杂。2003年11月公司全面启动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吉林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连续两年将网络整合列入省委工作要点,并确立了“行政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依法办事”的整合原则。为吉林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奠定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法规范操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对科学制定整合方案,规范实施资产评估、出资入股、股权转让与置换、债务与股权等值相抵等后续操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网络整合的实施过程中,时任省委书记在主要城市网络整合工作汇报上做出批示,明确指出“网络整合是必然的趋势”,对吉林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整合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时任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网络整合工作。2005年9月,全省51个市、县以广电网络实物资产出资入股的方式组建了吉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委省政府立即将其列入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主体,遵循经济规律,兼顾各方利益”的整合理念,研究制定了具有吉林特色的深化广电网络整合方案,推进经营管理权、人事管理权的规范移交,保证了改革不反弹、不可逆。2008年9月,吉林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全面结束。经过5年的持续改革,完成了吉林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实现了省、市、县、乡的垂直管理,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成功实现了5300人的身份转换并与社保完成对接,全面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打造了合格市场主体。并提出了打造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公司垂直跃升

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规律并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了二元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全面预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以收支两条线、核定刚性支出、项目审批审核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收入可控、成本可控、利润可控、投资可控、风险可控的管理目标。紧紧抓住广电网络产业内在规律,制定一系列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成本定额和工作制度,使每项业务、每项投资、每个岗位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依托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用户管理网络化、物资管理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为了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公司大力建设企业文化。树立“不仅让用户满意,而且让用户感动”的服务理念,不仅建立了“明确任务,锁定结果;再造流程,锁定责任;考评绩效,锁定价值”的运行机制,还倡导了“四个大力”的企业宗旨、生存理念、经营哲学和工作作风。同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优化组织构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绩效管理体系和工资分配体系,从长效激励、基本激励、专项激励、精神激励四个层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公司始终处在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氛围和工作状态中。为公司应对三网融合,全面进入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科学谋划,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三网融合的历史机遇,公司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要求,在原单向广播式数字平台的基础上,分步建设了广播电视传输基本业务服务平台、互动视频点播业务服务平台、支付结算业务服务平台、政务信息服务平台、视频通讯业务服务平台,打造了能传输声音、图像、数据且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吉林省交互式现代媒体服务平台,开展了广播电视传输基本业务、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宽带双向交互业务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四大主营业务,形成了完整的业务体系。2009年底,完成了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010年启动实施了全省网络双向化改造和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工作。2011年,完成了23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的网络双向化改造。公司在确保广电网络传输安全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广电网络优势,实现了广电网络双向数字化、增值业务规模化、经营管理现代化,收入和利润连续4年高速增长,充分体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强大生命力。

2009年8月,公司受到、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表彰,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荣誉称号。2009年9月,公司被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授予“吉林省优秀文化企业”荣誉称号。2009年和2011年,公司两次作为广电行业代表,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经验交流。201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公司视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公司在广电网络行业的领先地位和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勉励企业加快上市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增值业务和盈利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7篇

一、今年以来宣传思想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一)理论武装工作方面

根据开展“三观”学习教育的有关指示精神,县委中心组带头学,作表率,组织召开了“三观”教育学习会议,16位领导干部作了交流发言,并撰写了10余篇体会文章。全县各单位和部门也以多种形式开展了“三观”学习教育活动,并掀起了热潮,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按照“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的要求,召开了以学习贯彻宪法、行政许可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为主题和分析研究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撰写体会文章80余篇,推进了思路创新,提高了领导和决策服务水平;在职干部勤学习,重实效,累计参学人数9936人次,撰写了856篇体会文章,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素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分3期对县乡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和新录用国家公务员等共610人进行了培训,继续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组织开展了党内重要法规的学习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作风明显转变;编辑完成了理论书籍《时政与探索》,为广大干部进一步用理论武装头脑拓宽了渠道;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为理论研究搭建了平台。

年中,制定了关于开展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方案。8月22日,全县万余人收看了“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实况转播,认真学习了同志在纪念会上的讲话,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同时,各乡镇、县级有关单位还以举行座谈会、读书活动、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各级干部群众把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二)经济宣传工作方面

加大了对宣传我州加快发展的机遇、条件和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力度,着重宣传好了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及为民办实事的情况,宣传好了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以及各级各部门取得的新成绩,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三篇文章”这一宣传主题,以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部署的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了我县在作好“三篇文章”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以宣传“三篇文章”为载体,全方位推介和展示了漾濞,一批经济宣传稿件在省、州媒体上刊播,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以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片、人物专访等形式和渠道,从不同角度广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好经验好典型,做到了典型引路,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献身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舆论引导工作方面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个务必”,做到“三贴近”,切实转变作风,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按照大办发[20*]28号《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及州宣发[20*]25号《重要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审稿的实施细则》的文件精神,及时制定了《漾濞县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会议新闻、领导同志活动包括外事活动的新闻、新闻报道的采编播发等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对会议新闻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稿件审定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县广电局和新闻信息中心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就如何贯彻落实“三贴近”方面,新闻宣传工作者始终做到强化五种意识、打牢五个根底,既强化群众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意识、大局意识和整合意识,打牢扎实的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基础根底、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不懈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开创了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方面

县委、县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在大理州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为指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下步工作要点并认真开展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一是认真学习传达了云南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县委理论中心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在6月21日至27日的县乡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和新录用国家公务员培训班上进行了传达学习。同时还组织宣传意识形态口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全县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上来,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8篇

广播电视产业就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指从事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当前我国广电体制的现状及其利弊

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和繁荣经济,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所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是政府要给企业创造一个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则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在此不作论述)。那么,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什么样子呢?是否与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和媒体市场的竞争相适应呢?

目前,我国的广电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也各有利弊:

“局台合一”体制。所谓“局台合一”,就是广播电视局和电台、电视台是合在一起的一个单位,对外是三个牌子。广电局局长直接兼任电视台台长和电台台长,电台、电视台不是独立单位,只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呼号”。

“局台合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角色混淆,政企不分。二是越俎代庖,矛盾重重。“局台之间的矛盾是广电系统内部多年纠结的痼疾,业界戏称其为‘父子恩仇’。而这种矛盾是事业企业双重构架下的必然产物。在出资者所有权属于国家并由各级政府代为行使的前提下,政企(事)分开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①“电视台不过是广播电视局的一个创收实体,每走一步都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广电局的指挥棒。”②

“局台分设”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广电局是电视台的行政主管部门,电视台是隶属于广电局的二级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人权和财权,电视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广电局往往对电视台管得过死、过宽,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往往被广电局控制着,电视台法人的地位有名无实。

集团化体制。1999年,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无锡的广电集团是局和集团合一的体制,典型的行政与业务混杂体制,尽管业界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由于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同,以及自身对集团效果的渲染,业界许多人也认同了该模式的好处。后来几年,国家广电总局又在全国先后批准组建了省级广电集团,到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广电集团时,全国广电集团已经发展了20多家。

广电集团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弊端。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有关部门提出做大做强我国广播电视的口号,并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进集团化改革,结果事与愿违。这种忽视各方利益的简单的行政命令下的组合,即简单的物理式叠加,产生不了化合作用”③;二是广电政策的随意性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从已经成立的集团看,基本上是几家广电媒体叠加在一起。集团负责人头衔多了几个,党委书记、台长、管委会主任集于一身。从资产规模来看,确实是大了,但从内部来看,多数集团存在机构重复设置、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④

“广电总台”的体制。即将电台电视台合并一起,称“广播电视总台”,简称“广电总台”。

同是广播电视总台,其实也有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一体的,即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对外既称广电局,也称广播电视台。这种体制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整合,体制仍然囿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窠臼。

另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分开的,广电局和总台都是独立单位,广电局行政指导,总台管业务。这种体制由于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广电局希望插手业务,总台总想摆脱,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对立和矛盾。

还有一种是总台体制,这是目前比较看好的,也是国家广电总局在《2009年广播影视改革工作要点》中着力推动的,即市级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组建市广播电视台。其主要特点和优势是,电视台摆脱了广电局事无巨细、令人窒息般的管理,真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羁绊,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施展拳脚,大显身手。

“电视总台”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把市级和县级电视台整合在一起,组建电视总台,便于整合资源,使宣传工作上下贯通,结成一体。通过这种体制垂直管理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上下一体,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200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推动市县两级电视台的垂直整合,成为市县两级电视台合并的试水者。

但是,这种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很难把握和分配彼此间的利益,相互间的关系有时不好协调,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产业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壮大事业。这是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深化广电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尽管我国广电体制先后经过几次调整,但目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用全国广播电视界同仁的普遍说法是“有系无统”。而且,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管理体制中,多数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僵化保守、管办不分的旧体制下,无法形成一套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就必须痛下决心,尽快推动广电体制的改革,让电视台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委政府搞好服务的同时,真正地像企业那样自主经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观念要跟得上形势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所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是广电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广电部门顺应时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其次,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河南省与山东省、江苏省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不单单是经济的总体落后,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市场意识上的差距,体制上的差距。如河南省的经济现在并不落后,GDP全国第五,工业利润全国第四,但是,文化产业意识和发展与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却有很大差距。就广播电视产业而言,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市场意识的差距、体制机制的差距。

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电视台的市场主体地位。对电视台性质“两重性”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对电视台工作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前提。但长期以来,电视台的主管部门不从电视台性质的“两重性”出发,而是对电视台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企业属性的本质不了解或视而不见,过分强调它的政治属性,而不管它的经济属性,从而导致在对电视台管理时,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管理部门对电视台管得过多过死,电视台没有经营自;二是电视台自身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走向市场的意识;三是一旦要求他们走向市场又没有走向市场的决心和胆量;四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无所适从,没有应对的办法。

电视台既然具有企业属性,那么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电视台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真正赋予和认真落实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和用人自,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挑战,应对自如,掌握主动,最终夺取胜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电视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以及电视机的普及,不但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可见,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其影响和作用都很巨大。因此,人们对电视业的发展存在一种盲目的乐观,对如日中天的电视业存在的危机浑然不觉,认为电视前途无限。其实不然,一方面,电视产业具有无比灿烂的前景,另一方面,电视产业又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而要想突破重围,做大做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痛下决心深化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真正赋予电视台市场经济法人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喉舌”功能,广播电视产业才能繁荣昌盛!

注 释:

①师琰:《广电总局叫停事业性广电集团》,《广告导报》,2005(1)。

②杨永军:《中国电视忧思录》,《青年记者》,2005(3)。

③④陈正荣:《集团之后广电体制向何处去》,《董事会》,2007(1)。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9篇

特殊管理股的两种常见模式

特殊管理股是一个新概念,对此官方没有明确的解释。许多专家、学者的解释又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国《公司法》第103条则规定:“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这种同股同权的制度被称为一元股权制,但在国际上除同股同权外,还通行一种同股不同权制度,即二元股权制,在这种制度下,有的股票是一股一权,有的股票是一股多权,有的股票具有一票否决权,有的股票没有投票权。那些与普通的股票不同,具有较多的表决权或者一票否决权的股票我们可称之为特殊管理股。

国际上通行的特殊管理股制度有两种模式:一是金股制。政府只持有一股金股不干涉日常运营,没有收益权或其他表决权,但在某些特殊事项上享有独此一份的否决权。英国政府于1984年实施英国电信的私有化方案,在10年的3次减持过程中,英国政府完全放弃其拥有的股权与收益,只保留了1股金股,保持对国企在私有化过程中的控制力,防止社会公益受到危害。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都实行过金股制。在我国国企改制过程中也有成功使用金股制的案例,江西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省属国有钢铁联合企业,由于社会负担重、底子薄、负债严重等原因,2002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首家省属企业改制试点单位,将国有产权通过公开招标一次性向社会整体转让,产权转让完成后,由省国资部门在新企业中设立国有金股,国有金股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不干预经营决策,不参与分红,不承担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一切民事责任,但如果新企业股东或董事会违背转让条款或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国有金股”可行使一票否决权。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对金股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一股多权制。即每股享有若干表决权,也称多权股。这种股票通常是向特定的原始股东发行的,其目的在于保证原始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以限制公司外部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或限制外国的股票持有者对本国产业的支配权。2002年美国《标准公司法》和2006年英国新《公司法》,都允许实行“类别股份制度”,特定股东在股息、表决以及清算等方面享有特别权利。英国的《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及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上市报企,都采取了特殊管理股制度,防止恶意收购,避免股市短期波动对报纸的影响,确保创办报企家族具有最大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保持自身办报特色。谷歌公司、脸谱公司、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及我国的百度、58同城等高科技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时都采用了二元股权制度,公司的原始股东持有大部分的多权股,基本控制了公司重大事项的投票权,公司普通股东持有再多的股票也只能是收益权多,发言权少。

2014年1月,曾摆满一屋子钱炫富的富豪陈光标放言要收购美国《纽约时报》,这只不过是他吸引公众目光的小手段。《纽约时报》上市时设置了二元股权制度,苏兹贝格家族控制了大部分多权股票,即使陈光标真的能买下23亿美元的《纽约时报》普通股,也只有30%的投票权。要想完成收购,他必须获得家族信托公司董事会8人中6票以上的赞成,这显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由此可见特殊管理股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特殊管理股试点

在我国国有新闻出版企业进行特殊管理股试点是中央及有关部门确定要做的事,表面看似乎没有探讨为什么的必要,但明确“为什么”对“怎么做”具有促进作用,因而,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试点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坚持正确导向。新闻出版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出版企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目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认为,“新闻出版企业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文化的本质,坚守文化人的使命”,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新闻出版人内在的追求,也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建立特殊管理股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错误,防止不称职的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防止新闻出版企业被恶意收购。正如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所说,特殊管理股制度,在文化企业内容生产上又加了“一把锁”。

第二,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企是经营性文化单位走向市场的开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改变国有独资或者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董事会民主决策的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的效率。而实现股权多元化就有可能导致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就需要通过特殊的股权设计,建立特殊管理股制度。特殊管理股制度建立后,新闻出版企业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说特殊管理股制度是新闻出版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重要保障。

新闻出版企业正面临着内容创意不足、创新性产品缺乏的挑战,面临着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面临着境外跨国媒体集团的挑战。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借助人才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资源的力量,更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既可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可以借力资本,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第三,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发展混合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特殊管理股的试点也为新闻出版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创造了条件,意味着各种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意味着民营资本有可能进入某些新闻出版企业中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某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民营企业可能获得控股权。目前已经有不少出版企业与民营图书策划公司合资成立了混合所有制公司,这些公司中,国有资本拥有控股权,在建立特殊管理股制度后,有可能允许民营图书公司控股,在不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决策权与经营权,充分发挥民营书业的市场优势,发挥国有出版单位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第四,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实现高管持股、员工持股。高管持股、员工持股是股权激励的重要方面,持有股权可以使员工具有归属感与主人翁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高管持股与员工持股在国外企业与民营公司中比较常见,国有企业也有不少实行了高管持股与员工持股。有不少人一直呼吁在新闻出版企业实行股权激励,但由于观念制度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实施。特殊管理股制度实施后,舆论导向的问题能够得到确保,新闻出版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将会加大,在新闻出版企业实施高管持股、员工持股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如何探索实施特殊管理股制度

1.明确设立特殊管理股的指导思想

设立特殊管理股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特殊管理股是西方国家通行的一种管理制度,我们引进实施这种管理制度,必须适合我国国情,必须适合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具体情况。各种特殊管理股制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其设立目的与功能各不相同,对新闻出版企业该采用哪种模式需要积极探索,根据我国的国情及新闻出版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自身的特殊管理股模式,不能盲目照搬。我国新闻出版企业的特殊管理股制度可以在制度设计、适用对象、管理内容、行使主体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2.明确特殊管理股制度的适用对象

特殊管理股主要有金股制、多权股制两种模式,他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新闻出版企业值得探讨。我们先看一下金股制的适用对象。从金股制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在国际上金股制一般用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过程中,确保社会公益不受损害,实施期限也有一定的限制。我国国有企业实行金股制度的案例也说明金股制主要用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及职工利益受到伤害。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金股制的适用对象是将国有资产民营化的企业。

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实施特殊管理股试点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并改革新闻出版企业国有独资、一股独大的现状,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民主决策的机制,放开经营权与决策权,增强传媒企业的活力。在新闻出版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放开控股权而带来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因而,在可能放开控股权的企业中试行金股制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说,新闻出版企业实施金股制的适用对象是在股份制改造中有可能放开控股权的企业。这些企业中有两类企业比较适合金股制试点,一种是企业本身经营状况良好,内在发展的动力强大,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做大做强。一种是经营状况不太理想,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变现状。

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新闻出版企业主要有:新闻出版类上市公司、出版传媒集团及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集团及报刊社、互联网出版单位、新闻网站及国有与民营合资的图书策划公司等。这些新闻出版企业有的已跨入资本市场,有的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有的还是国有独资。有的只允许引入国有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的已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甚至控股。金股制比较适合于股权多元化、改革欲求比较强烈的新闻出版企业,凡在股份制改造中可能放开控股权的企业都可能是金股制试点考虑的对象。

实行一股多权制度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期控股权,控制公司所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这是不利于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有许多研究者早已指出一股多权的弊端。然而由于一股多权制多用于报业公司、高科技公司及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的赢利能力比较强,一般的股东虽然没有发言权,但却能获得不少的收益,因而会有许多股民购买其股票,甚至购买没有投票权的股票。如此看来,新闻出版企业中,那些意识形态属性较强,且赢利能力也很强的公司可以考虑探索一股多权制。

需要说明的是,一股多权也并非绝对能保证原始股东长期掌握控股权,《华盛顿邮报》的原始股东们依靠一股多权制掌握有绝大多数的投票权,但由于受新媒体冲击,报社经营不善,最后他们还是同意将《华盛顿邮报》以高价卖给了网购巨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班克罗夫特家族只掌握了道琼斯公司24.7%的股票, 但拥有64.2%的投票权,但最终道琼斯公司还是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由此我们可见一股多权制的局限。

3.明确特殊管理股的管理范围

金股的一票否决权,只适合于某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明确金股管理的内容范围非常重要,否则的话会比一股独大危害更大。滥用金股可能导致战略投资者用脚投票。对于国有新闻出版企业,金股应该只在涉及舆论导向把关及总编辑、主编的人事任命等问题上具有否决权。其他方面的经营权与决策权必须放开,否则的话就很难达到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目标。

一股多权制中,原始股股东可以享有对所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4.明确特殊管理股的行使主体

金股的否决权从理论上讲只能由国家来行使,从国外的情况看有的由政府总理实施,有的在企业董事会中设国家代表。我国的台湾地区专门设立了实施金股的机构。从我国大陆的情况看金股的否决权可能的实施主体是:①国家在企业中专设金股股东。②由企业中的国有股股东行使金股的权利。③由各级宣传部门或者主管主办单位实施。④由党委和政府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实施。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方式更为合适,应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具体实施金股的否决权。当然,具体的实施主体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

一股多权制的实施主体是原始股股东,这一点没有疑义。

5.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工作要点都明确要进行特殊管理股试点,但具体实施还需要有法律的保障,我国《公司法》规定,“国务院可以对公司发行本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股份,另行作出规定”,可见只有国务院制定出实施特殊管理股制度的有关文件,特殊管理股制度才有可能大面积推广,特别是对于新闻出版类上市公司来说,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出台,证监会很难在上市新闻出版企业中实施特殊管理股。因此相关立法工作应尽快开展。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范文第10篇

200F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中央编办的工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建设,努力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1、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央编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我省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提出我省“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近期任务和实施步骤。

2、继续学习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领导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重点是完善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监管、土地督察、公用事业管理、食品安全体制,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团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问题。[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二、积极做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3、根据中央精神,认真做好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工作。

4、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依法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和职责。

5、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问题。

6、继续做好司法、粮食流通、畜牧兽医管理、水资源管理、勘查设计等体制改革中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所办中小学、医院划归当地管理的相关工作。

7、积极配合做好国务院在我省开展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

8、继续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指导,着重推进和总结城市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三、继续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力度

9、研究提出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提出我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10、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指导各试点市、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掌握工作动态,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省编办试点县联系点,对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围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力争年内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提出指导面上工作的意见。

11、在《机构编制信息》上开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专栏”,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全省各试点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做法,及时向中央编办 报告全省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12、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事业单位的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数据;对县级所属事业单位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模拟分类,为实施分类改革做好准备;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先行改革。

13、待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对《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14、继续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全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县和部门工作的调研,深入了解试点情况,认真总结试点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五、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为中央编办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建议参考。

16、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基础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中编密发[20__]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确保我省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加强各市、县机构编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成果的交流,积极推行编制实名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深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

17、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机构编制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做好“12310”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研究全省贯彻中央编办“五不准”的实施意见,并对各地遵守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继续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18、搞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为做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19、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心,继续推进全省网上登记试点工作,扩大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范围,提高网上登记的质量和水平。

七、做好《公务员法》实施涉及的编制工作

20、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研究公务员登记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摸清底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及编制队伍建设

2l、继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3、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4、继续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研任务,严格落实调查研究计划。

25、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充实、维护好全省机构编制信息网站,进一步提高宽带网、局域网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上一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社区矫正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