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9 12:10:14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邵阳××县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表明:近几年来,××县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文化产业总值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程度不高、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总体上说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

1、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县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类、文化休闲娱乐业类、网络文化游戏服务业类、文化旅游业类、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类、印刷业类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类有国有剧团1个,即××剧团,但只保有牌子,人员老化,现已全部退休,由县财政全额供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42个,从业人员520人;专门表演场所2个,其中××剧院为国有单位,兼有大会堂功能,从业人员3人,××电影院改制后为个体所有制企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22家、歌舞厅2家、文化休闲广场1处、个体书店12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县电视台1家,有线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1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网吧37家,其中县城内11家,各乡镇主要集镇中心26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白云岩和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赛双清公园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公园、1家旅行社。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8家音像制品销售店。印刷业有10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

2、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文化产业国有成份较少,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①演艺类:年内创产值(收入)523万元,其中国有文化馆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3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520万元。

②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136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66万元,歌舞厅收入10万元,书店收入60万元。

③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1684万元,其中××电视台广告收入95万元,广电网络公司收入1295万元,网吧收入294万元。

④文化旅游业创收入238万元。

⑤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28万元。

⑥印刷业总产值800万元。

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0人,实现产值总计为3409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071%。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县级党委政府注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忽略状态,无论地方发展方略,甚至连“十一五”规划等各类地方发展纲要或发展目标,较少见到“文化产业”字眼,县财政亦没有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预算,难能形成以“抓工业的工作力度、抓农业的认识高度”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以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同步。

二是相关管理部门未能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定位。文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文化、广电行政日常管理,更多关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的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对于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认识,较少关注,:请记住我站域名较少研究,没能理直气壮地、科学合理地向( )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未能进入地方发展规划笼子,未能引起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主管部门积极 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作为力度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无有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由于以自主经营、小本经营、就业型经营为主,文化产业经营者往往但求小利润、不求大效益,因而不能“放眼看世界”,紧跟时展脉络,不断吸收现代科学营养,做强经营行业;不能增大行业规模,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集约优势,做大文化产业。面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湖湘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发展机遇,既缺乏趁势而上的动力感,也不具备必需的对接能力。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县经济欠发达,除赛双清艺术节和全国诗词之乡以外,没有典型的特色文化现象,培育主导文化产业存在先天不足,只能任由市场调节。网吧业有利可图,大家争办网吧,民间乐队能谋生计,人人学吹小号。行业规模完全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形成,自然不可能成规模、有水平、上档次。要培育拟或包装一个标志性支柱行业,发挥其主导领军文化产业的作用,短时期内恐难成军。

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县现有六大类文化产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展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全县文化产业除广电网络公司捆绑在省广电网络公司外,其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无文化产业集团或产业公司。无论是单个企业,或者在某个行业系列,没有一家具有规模优势,文化部门曾在网吧业推行合并集约经营,但仍未产生理想的集群效应。目前为止,全县没有一家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或文化项目。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文化业主囿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既小气无力,以致无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文化业主有的追求短期效应,热衷于投资成本低、收效快的行业(如网吧、民间乐队等),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规避风险意识,导致争占坐位甚至相互撞车。有的选业不准(如印刷业),盲目上马,一遇行政管理吃紧,出现经营链条断裂,甚至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是没有树市场营销创新意识。文化业主习惯于传统化,一般性市场经济模式经营,不能“走出××”求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好的经营项目,不断学习外地同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经验和优秀经营人才,几年一贯制,甚至多年一个样,产业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合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重点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进领导议程、进发展规划、进项目笼子“三进”工作,赢得话语权,争取发展空间。重点做好承接先进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基础准备工作,提升承接能力。

二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县应重点培育赛双清艺术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文化会展博览等品牌项目和骨干企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相当经营团队,引进战略投资者。赛双清艺术节是××县的品牌文化,每2年一届,在全市全省影响较大,过往九届均为政府举办,交由民营团队承办,可期做大规模,形成产业效应;依托白云岩、白水洞2个旅游景区和龙山森林公园、资江风光带,打造邵阳市后花园;组建一个县有演艺团体,规范指导民间演出活动;利用近城优势,建造会展博览中心,承接全市文化会展和博物展览。

三要开辟一个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并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进行可行性考察论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筑巢引凤”,重点发展对接文化产业转移的项目和为湖湘文化产业提供基础服务的配件式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

省 文 化 厅

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文化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别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襄樊、荆门、荆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学习考察了湖南省长沙、岳阳两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将省内调研及省外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黄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九十年代以来,武汉等八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八市的文化产业成长迅速,产业群体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在迅猛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产业发展意识滞后

调研中,这个问题的反映比较普遍。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是公益事业、是包袱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少重视、少关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统内部发展意识滞后,认为文化是事业,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有的单位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还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创造价值,丧失了很多机遇,还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找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

2、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

各地现有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占当地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些现象与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经营分散直接相关。现有文化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数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

3、投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文化企业单位属国有性质,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宏观管理体制,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不到位,体制依然不活,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距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5、政策扶持落实不够

这是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大家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台的《国务院扶持文化产业若干政策》,因为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尚未制定,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门管理费用减免政策等,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也没出台,这些都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不利于发挥各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6、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文化系统内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滞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难以在系统内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二)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

此次调研,在了解掌握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尽管发展文化产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尚不宽松,但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懈气、不气馁,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创新,放手实践,各地就发展文化产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观指导政策及具体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思路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省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已经先行启动文化产业规划,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汉市于2005年正式公布《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武汉市2004-2010年文化发展目标,明确了这期间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遵循“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发展原则,同时各城区以此为主线,分别拿出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宜昌市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业规划中加重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笔墨,相应增加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加大转制力度,深化体制改革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谷城县文化局于2000年、2003年对改革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将县直文化系统44%的人员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兴办实体,从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同时实行“用人五制”,即全员聘任制、人员进出灵活制、竞争上岗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档案工作制,工资与岗位、效益挂钩,拉开工资档次。通过实行这种以岗定责、以责定酬、竞争上岗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债务由改革之初的800万元降到不足130万元,文化产业形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项目,年创利润150万元,是财政拨款的1.5倍,走出了一条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3、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营运

文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多占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升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武汉市江汉区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们认为关键是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开发,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再组合、再投入、再产出,为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他们抓住城市改造和开发机遇,将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权转让,同时购买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并成立营运实体,统一经营国有固定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直接带动了区内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

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襄樊市就十分重视以加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是重视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数量较多,2004年仅文物旅游类就组织了11个建设项目;二是项目实施形式灵活务实,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可采用合资、独资、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拓宽项目领域,将优秀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做成项目推介;四是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将优秀剧目的冠名权、演出权包装为项目进行招商。2005年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4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20万元。

5、突出资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精品名牌,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黄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比较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黄石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由此黄石文化发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而是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突出资源优势,重点抓住青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独具黄石特色的青铜文化旅游业、工艺制造业、博物展览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

二、湖南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基本经验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1、湖南文化产业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逐步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的产业功能已初步显现。以长沙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长沙的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长。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产值过10000万元的企业58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过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2、主体产业发展较快

当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娱乐四大主体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形成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电影湘军”、“文艺湘军”,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2004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产业集团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团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2.34亿元,资产总值达52亿元。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68亿元,2004年媒体广告收入9.47亿元。

湖南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在全国确立了“出版湘军”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美誊。

广电业发展迅速。1993年来,湖南省广电局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提出和实践“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节目生产能力、经营创收、固定资产等3个方面实现了“超十倍”的跨越式发展。产业实力的增强,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不断扩大。湖南卫视已覆盖全国27个省会城市,在全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拥有9000多万用户,覆盖人口3.24亿,赢得了电视湘军的美称。其控股的电广传媒公司上市,到2000年又增发5300万新股,募集资金15.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湖南广电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旅游业成绩令人瞩目。湖南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69.4万人次,比“八五”期间增长141.2%,年均增长18%。“九五”期间累计旅游创汇8.01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3%,年均增长22.9%,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11.5%。“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长20%。20002年全省旅游业收入246亿元,占全省GDP的5.7%。

文化娱乐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为龙头的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沙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全国四个重点演出城市。长沙的歌厅演出盛极一时,独一无二的长沙歌厅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同行的极大关注,2000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娱乐节目交流会。

3、产业和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体系。近五年来,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广电系统在广电中心一带2300亩土地上进行了七大建设,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金鹰文化城。新闻出版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湖南图书城、湖南电子出版大厦、湖南新闻大厦、长沙晚报报业中心。印刷业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动书刊无线胶装联动线等最先进设备。信息网络建设也有卓有成效。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湖南全省县以上图书馆有116所,藏书1300多万册,其中有95个上等级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一级馆13个,二级馆47个,三级馆35个。湖南还创办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娱乐业方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长沙电影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全国第六届城运全为契机,一大批气势宏伟,造型新颖,设备先进的运动场馆和先进设施投入使用,为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建设也有相当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宾馆、餐饮、礼品、广告、会展、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南特别在省会长沙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绩,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第六届城运会在湖南举办,金鹰电视艺术节落户长沙,全国农博会、糖酒交易会顺利召开,说明了湖南特别是长沙外部环境和基础建设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硬件保证。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大力发展歌厅文化

湖南歌厅文化很火爆,其经验:一是湖南人喜欢热闹,消费观念超前。近几年培养了一批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演员、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业找到了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在以湖南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放松和文化消费相结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反映,后现代娱乐文化的特点是由去中心化、边缘化、等级化向平面化发展,讲究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关系,融为一体。综艺性没有明确主题,开心放松心情是主要内容。演出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大众娱乐形式。三是企业找到了好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有资产搞短平快,激活了国有资源;四是政府引导,以繁荣为主,引导规范,弘扬先进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规范落后的,坚决反对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

岳阳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气比什么都重要”的口号,凭着一股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勇气,自2002年10月,开发了第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汇泽文化广场,安置就业人员1400多人,上交利润810万元,上缴税收870万元。岳阳市文化产业是在极度困境中艰难起步的,到2000年,市直文化部门负债5000多万元,市直800多名职工有400多人下岗。他们在深思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何不度“文化关”,严峻的现实逼着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杀出一条生路。文化突围,首先是观念突破,他们在市直单位进行了全员竞争上岗,还向社会招聘了50多名开发经营人才。其次是勇于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作为弱势群体的地市文化部门,在实施较大规模产业开发的起步阶段,其难度超乎想象。汇泽文化广场建设先后拆迁了18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补偿资金高达1.5亿元,他们还度过了建设资金难关。第三是勇于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他们在汇泽文化广场的产业经营中,坚持由市场来定位,由竞争来选择,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抢占市场经济的制高点。第四是勇于从战略全局谋求更大发展。目前,他们启动开发的5个大项目,都是从大处着眼,靠创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3、加强人才环境建设

近年来,湖南在文化领域积极稳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构建一整套能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充满竞争意识的人才环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实行聘用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充实了湖南的文化产业队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引进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了“论功行赏、分锅吃饭、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几点思考

1、强化产业意识,营造环境

必须按照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从业者和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立法,使文化产业有法可依。要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创新体制,强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推进文化事业型体制向产业型体制的根本转变。

3、整合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采取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的办法,彻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门围墙,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兼并和重组、资本运作等方法,使强者更强,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一批跨地区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

调研组成员:王元谋陈 周 刘月明

闵运时 邓 锋 赵 晗

执 笔:邓 锋 赵 晗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绿色、能再生、可增值、高回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实现*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市文化产业的现状

*市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起步的。*市现已形成的文化产业有演出业、文化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艺术培训业、印刷业、广播电视业、旅游业等门类。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1036家,从业人员5654人。其中歌舞娱乐315家,网吧经营单位120家,打字复印店160家,软件经营单位10家,印刷经营单位69家,图书经营单位106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04家,演出团体14家,演出场所3家,旅游景点、旅行社各13家,广播、电视、网络共9家。据统计,*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总收入为16672万元、税收780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1%,占财政收入的0.28%。

近年来,*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市认真贯彻《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精神,充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年文化娱乐业共吸纳资金2000多万元,发展民营文化演艺3家,填补了*市文化娱乐业的一项空白。*市文化宫吸引民营非公有制经济,改造了文化宫放映大厅,投资1200万元,改建成花贺天地演艺中心。

尽管如此,*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档次低。各门类发展既不平衡,也没有形成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在市场化发展中缺乏竞争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在注重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对文化产品、文化单位、文化产业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认识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仍缺乏共识。

(二)管理体制不顺。突出表现在缺乏全面系统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系。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使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形成统一的方向及系统的政策。“办文化”向“管文化”职能转变滞后,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文化市场零散分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困难重重。

(三)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档次低,文化产品竞争能力差。政府部门经办的文化产业单位普遍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效益较差;民营文化企业则往往受社会偏见、政策环境不稳定、负担沉重等因素影响,发展起伏波动较大。

(四)政府投入不足与社会资金进入难并存。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仍存在障碍。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全市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市场;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领域对外开发不断扩大;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发展*市文化产业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努力探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包括印刷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影视业、音像业、图书报刊业,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促进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进步,努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行业发展潜在优势,以包装印刷业为龙头,突出示范作用,带动其它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和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提高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使文化产业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起抓。要发挥行业潜在优势及其示范作用,鼓励各门类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小型文化企业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促使中等企业横向联合。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把文化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列入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而且随着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会成为新的增长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督促检查。争取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中,并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而存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牢固树立管理意识,管办分离,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从具体事务转到抓法规、抓政策、抓协调服务与指导上来。对事业单位要大胆放权,让他们有充分的生产和经营自。

(三)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

(四)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向民营资本开放。鼓励多渠道多方面的资金参与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包装印刷业、书报刊业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经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享有与国有经济投资的同等待遇。

(五)优先发展、大力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市将把包装印刷业定位于“特色经济”,作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与运营。走“集群聚优、共商互补”的集团化经营之路,使其发展成为拥有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有强劲发展力的大型文化产业。具体做法:一是选准“龙头”企业,在同行业中选一至两家“社会声誉好、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机构设备全、改革开拓意识强”的单位为“龙头”企业牵头,对全市的印刷业进行互愿互利式整合,使其形成规模,由弱变强。二是创造宽松环境,企业整合可采取两种方式。即:①走政府调产之路。就是把包装印刷业列入全市的重点调产项目,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企业整合牵线搭桥,帮助该行业提高全员素质。②走多元化投资之路。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多元化集资、合资、股份等形式,形成*市包装印刷集团。三是强化企业竞争力。包装印刷集团形成规模后,要实行“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对老产品技术升级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特、精、优产品。要把政策环境建设、服务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与资本扩张、产业扩张、规模扩张、效益扩张有机融为一体,力争使我市的包装印刷产业形成“一年形成规模、二年跻身市场、三年收回投资、四年后达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学习和采取高薪聘请、无形资产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下大力气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和吸引管理科学、实力雄厚的国、省内大型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来我市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积极引进境外一流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1.72亿元,共接待游客达11.3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并被人民网等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 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

间故事》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2003-2007)、《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

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未央区;文化产业;调研

为推动西安市未央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央区文体旅游局面向社会,邀请行业学者和专家,深入各党政机关,街道办,产业园区,企事业等有关单位进行走访座谈,实地调研,了解文化产业链条中各个产业环节和部门的建设运营情况,为该区今后的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提供一些借鉴。

一、主要成效

未央,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新区,是正在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的西安行政中心区。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未央区文化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活跃。未央正在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城市新生活示范区”阔步迈进。

(一)区位优势

未央区位于西安市总体规划“大九宫格局”的中心,是西安新的行政中心所在地,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上升为国家战略,未央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西安“八水绕长安”盛景中,渭河、灞河、浐河等六条河流横贯未央区境40余公里,全境已形成万亩水面,是西安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林木覆盖率达到35%,被评为“陕西省平原绿化模范区”。

(二)产业基础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结合未央区产业结构、特色文化和群众文化需求等因素,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有文化企业228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2011年文化产业增值约3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初步形成了传统文化(文化遗址)、主题公园、专项旅游、数字音像、娱乐美食、健身休闲等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中菲集团等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已趋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交通条件

未央距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8公里,地铁1号线、2号线穿境而过,区域内西安铁路北客站为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随着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形成,将实现由西安1小时到宝鸡、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武汉、4小时抵北京、5小时到上海的发展目标。

(四)发展潜力

“三区一项目”的启动和开展,通过整合市场、资金、创意、技术、企业等要素,为未央区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西安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2010年,未央80%的区域将纳入主城区,为各种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新中心、博物馆等的进驻和增设,给予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社会支持。此外,安定的政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为引入民间资本,深度挖潜和提炼传统文化和地域特提供了环境条件,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未央区就文化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发展的任务仍较为艰巨,与省市范围内其他辖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度和广度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文化产业当前的成就与西安行政中心和城市新区的地位不相称,主要表现在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加强

各级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划分、内涵和特性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有个别街道存在文化产业难界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由于观念和认识的滞后,区文化产业直至近两年才被提升到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规划,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经济总量较小,粗放式经营,发展滞后

作为新型产业,文化业在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在总量、规模和技术上都停留在低层次的“初级文化产品与服务”层面,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够等,没有形成核心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比较滞后。部分文化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总量规模小,质量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组织软散

由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区镇(街道)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且兼顾的业务繁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息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服务难以到位。

(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总体滞后于整个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未央区仍未真正建立起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产权交易、人力资源、法律、信息化等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难题。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既有规模又具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规范的网吧、电影院、高规格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仍未能满足群众需求。

三、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综合考虑未来几年未央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紧紧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增加文化产业就业岗位,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壮大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促进未央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实施计划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为“龙头”,统筹建设文化产业综合示范点和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

第三,重点发展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健身、民间工艺等十大文化为主导产业。

第四,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相融合。

第五,活跃演艺市场,推动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大力发展民营演出团体。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未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支持、生产扶持等,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

[2]郭全中.文化产业政策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2(10).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发展建议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明显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近年来,招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投融资、税收、土地、资产经营和工商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设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列入全市重点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在配套建设费、贷款贴息等方面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提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招远市着眼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打造“金都招远”城市品牌,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今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共有38个,同比增长81%。其中,文化产业的核心项目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00亿元,规划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招远市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带动三产服务业突破提升的精品项目,其中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淘金小镇、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金脉影视基地、毛公山公园5处景区已建成开放;罗山文化产业园、招金矿业培训中心、金色田园创意基地、大学之道、金都峰景区、民俗博物馆6处景区正在加快建设当中。整个项目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另外,影视大厦、粉丝博物馆、文化大厦、玲珑悦动文体中心等项目也将投入使用。这些项目的开工和建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氛围。

三是系列活动创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中国金都―山东招远黄金节”、“中国粉丝之都”、“金都?汤城”等一系列亮丽品牌正在全省、全国逐步叫响,其中“中国金都―山东招远黄金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今年的黄金节,客流量达26万余人次,总交易额达22.7亿元;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额达52亿元。不断加大黄金题材历史文化创作开发,拍摄了以黄金为题材的电视电影《金黄血红》、《金都1943》和电视连续剧《大金脉》;与CCTV-4携手拍摄制作《走遍中国?金都寻金》及《快乐中国?学汉语?金都招远》节目。今年8月份,“陕汽杯”全国超级卡车大赛中国金都招远站的设立,为我市承办全国赛事发展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金都品牌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招远市的文化产业虽然在省、烟台市内位居前茅,但与全国发展较快县级市相比,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存在着产业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有些产业有资源优势,无产业优势,有品牌优势,无效益优势,有个别优势,无整体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够统一。从全市层面看,市里领导认识早、要求高、相关工作抓得紧,而基层一些单位在认识有差距、行动上有距离;文化主管部门认识比较高,文化产业相关资源管理部门则缺乏科学发展的认识,不能自觉地把文化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还停留在一抓工业,二抓农业的老路上。二是政策不够完善。已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对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企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有些政策还比较原则,不够具体,例如:在资金、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支持不到位,企业反映比较大;对于土地征用、贴息贷收、融资等关系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等方面,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演艺业在经营中税收也没有具体标准,影院建设配套费减免幅度不够,政府财政对文化场馆建设鼓励支持政策不够等。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对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四是人才比较短缺。文化产业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冗员较多,中、青年专家和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象。普遍缺少优秀的行业策划和管理人才,尤其是企业家、高端创意人才最为稀缺。六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景点不少,但上档次、上规模的不多,除“黄金游”外,其它景点都吸引力不强。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完整,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景区经营大多都停留在“门票经济”等粗放型水平上。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明确产业定位,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招远成为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辐射力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市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一个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手段融资。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二是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化的覆盖范围。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对于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动漫产业等电子出版物研发、生产传播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应享受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要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扶持力度。如鼓励扶持旅行社的发展的措施,对旅行社引进专车、专线,加入全国旅行社500强的要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企业做强做大等。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__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网吧63家;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20__年产值达17.1亿元,比20__年递增19,职工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

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灯彩、皮贴画、布艺画、皮影戏、剪纸、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利用各种网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网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销售市场;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资源,确保重点;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2)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潮头,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要放宽准入领域,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一步降低门槛,允许引资进入,同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印刷、发行及流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要制订和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把已经制定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并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氛围。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xx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部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xx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xx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工作;完成了东方红影剧院财务审计和不良资产核销、影剧院资产和土地评估等工作,编制了东方红影剧院《产权交易 方案》和《转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剧院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事转企职工经济补偿等数据测算,制定完成了《**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同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演艺集团组建等工作也在进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将于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甲骨文发现110周年。我们及早动手,从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筹备庆祝建国60周年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方面。为配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正在组织剧本创作,拟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题材的室内舞台剧。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风过山野》剧本已完成,正在组织排演。以**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原支部书记许东仓同志事迹为原型的电影《村支书日记》剧本已完成,正在筹资拍摄。同时,我局正在筹备创作一部以马氏庄园为历史背景的豫剧《马青霞》。

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春节期间,举办了元宵戏曲晚会、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等60多项文化活动。5月,举办了纪念**解放60周年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积极开展20xx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9月份以来,组织举办了20xx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并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系列活动。同时,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也精心组织专场文艺晚会、文化下乡、“百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书画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抓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扎实有效

20xx年,我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优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今年以来,组织举办了“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28500张;开展了针对物资交流会、庙会期间各类演出场所组织从事色情、暴力和严重违法表演活动的执法打击工作;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统一的4次“闪电”行动,严格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市场14600(家)次,出动车辆1892(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2314(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场所233家,立案调查191家,下发文化行政执法整改意见书274份,暂扣电脑主机、网络联结器197台(部),停业整顿29家,文化行政执法现场检查笔录1263余份,下达安全消防整改书200余份,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加强法制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

二、关于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乡、村、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三是设施落后。尤其是县(市、区)和农村,文化设施欠帐多,文化设备陈旧不堪;四是活动单调。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五是队伍不强。随着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层文化队伍并没有随之扩大,尤其是不少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艺术创作与生产方面。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精品不多。四是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文化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文化活动的市场策划意识、能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资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属影剧院均停业多年,外欠债务(1200万元)、内欠职工工资(500余万元)和养老保险金(150余万元),影剧院改革启动资金如不解决,转企改制很难实现。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过程中,在职工安置、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要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实现改革目标。

三、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扎实基础;四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天优势;五是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切实解决“三个问题”。

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要树立文化主角意识。全市文化工作者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决摒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思维。我们的文化工作不但要善于搭台,还要会唱戏,而且还会当主角。二是要树立文化经济意识。文化工作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工作不仅仅是花钱的工作,而且还是赚钱的工作、赚大钱的工作。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消耗资源少、效益大的特点。要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使文化产业进入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三是要树立文化权益意识。一方面,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当前,一些国外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冲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借机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通过健全的文化网络、完善的文化设施、优质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产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敢于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乃至国外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体制,走出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解决三个问题。首先,多方筹措,解决“钱”的问题。资金投入始终是困扰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必须想办法克服和解决。一是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当前,就是要抓住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机遇,抓住中央、省、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级争取文化项目和建设资金,给我们的文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补上欠帐。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要出台优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导通过企业赞助、集体投资、个人出资等形式自建文化基础设施、自办群众文化事业,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汇聚经营资金。要积极利用文化场馆,搞好开发经营;积极创演、推广精品剧目,大力拓展演出市场,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其次,多策并举,解决“人”的问题。一是要立足现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工作,专业技术性非常强,需要对一线尤其是农村一线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要引进人才,优化队伍结构。要出台鼓励政策,创新人才机制,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制度、选拔制度,增加专业人才比重,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三是要推进改革,激发队伍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出路所在。要坚决推进“三项改革”,打破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观念;要坚决推进转企改制,破除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员的“等靠要”思想。第三,多想办法,解决“制”的问题。要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综合执法体制和绩效激励机制,为开展好新时期文化工作提供支撑。一是转变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从系统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社会管理为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对于行政执法类的单位,重点在于精简机构、提升效能;对于社会公益类的单位,重点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对于产业化类的单位,重点是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二是建立综合执法体制。整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单位的行政执法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既能解决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有效缓解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不力的问题。三是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借鉴全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思路,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奖励基金,定期对文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重奖,以进一步激发全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进全市文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一、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文化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走出了一条调动社会力量办文化企业的新路子,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基础、社会融资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以婺剧演出业、印刷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多层次产业结构。娱乐业稳步前进,印刷业初具规模,演出业花开不败,体育业方兴未艾,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可以说,文化产业正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还较小,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一个较长的培育过程。

我县文化企业数量及投资基本情况表

状 况

文化企业数量及投资基本状况

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

(万元)

文化

企业

从业

人员

数量(人)

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

(万元)

文化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布

投资

200万

元以下企 业

投资

200-500万元企业 数

投 资

500-

1000万元企业 数

投资

1000万元以上企业数

企业数合 计

影视业

260

52

52

156

104

印刷业

9630

100

5

2

107

16172

1472

发行业

365>!<<br />35

35

300

105

娱乐业

6000

113

6

119

4000

2610

艺术品经 营

80

3

3

50

15

图 书

馆 业

18

2

2

3

6

文物业

30

1

1

20

3

演出业

1500

30

30

3000

2400

体育业

300

24

1

25

750

130

合 计

18183

360

12

2

374

24451

6845

二、我县文化产业的运行特征

根据以上各类数据,结合分析全县文化产业的构成及运行情况,我县文化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县剧团企业率先从国有、集体向民营转变,打响演出文化产业多元化的第一枪,农村剧团纷纷涌现,1978年民营剧团达到147家。经过优胜劣汰,目前形成了30多个具有相当设备规模和艺术水平的演出剧团。这些民间职业剧团以联办、家庭合办或个人独资兴办等形式,奉行“四自方针”(即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坚持“四以原则”(即以农村为生存天地、以演出为根本任务、以观众为服务对象、以效益为主要目标),走出了一条在演出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的成功之路,从而进一步影响和带动了我县娱乐、音像、印刷、旅游、体育培训、工艺美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民间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高涨,掀起了多渠道投资开发文化产业的热潮。目前,我县有文化企业374家。其中国有、集体文化企业44家,民营文化企业321家,从业人员6845人。20__年年营业收入约2.44亿元,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全县文化产业总投资达2.37亿元,场地达7.5万平方米。“第三产业化”、“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寓文化于产业之中”、“文化事业市场化”等一系列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新理念,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宣言。用高科技手段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用物质生产的方式和手段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产业商业化

所谓文化的产业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这就增强了文化的造血功能。由此可见,文化作为商品,无论是有形或是

无形的商品,都会产生它的商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商业化越来越明显。“向专业化迈进,努力成为一支正规军”,这是我县3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提出的口号。为了在演出市场中站稳脚跟,各个剧团大力提高演员内在素质,苦练内功,从路头戏到曲谱戏,从草台班到正规军,全县10多个档次较高的剧团每年都要在服装、音响、道具等方面投资20多万元。为提高演出水平,有些剧团还从省里请来知名导演,专门投入资金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做到“传统古戏演精,现代新戏演活”,赢得了大批的观众。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原浙江婺剧团团长郑兰香在参加“__首届婺剧周”时曾作出高度评价:“__县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已经接近专业剧团水平,整个演出节奏明快,剧情紧凑,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在服装、舞蹈、灯光、乐队方面也很讲究。”各个剧团以“传统婺剧、民族化”为主题,坚持哪里有人家、哪里就有婺剧的发展目标,立足广大农村和小城镇,上山下乡,开展演出活动,足迹遍及全县各村镇,极大地拓宽了生存空间。同时,通过演出经纪人穿针引线,使演出时间由过去的腊月、正月变为常年演出,年演出时间达10个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演出网络。以网络文化为经营项目的我县“网吧”业,为了维持经营场所的正常经营水平,各业主不断更新设备,使企业的电脑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电脑设备越来越先进;印刷企业也从以往主营书刊、票据等传统产品逐渐发展为生产经营包装、广告等主导产品,在印刷质量上不断求新、求精、求美、求时尚,增加商品附加值,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呈现出显著的商业化特征。

(三)文化产业社会化

文化的产业化使文化具备显著的商品属性,同时文化还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求关系上不能单单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的,还要注重社会效益。

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之一。我县的传媒业近几年来发展较快。有线电视从1993年开始发展,建设传输主干线512km,实现全县各乡镇联网,覆盖382个行政村,目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5000户,入户率61%。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媒体经营业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县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广告经营新机制,实行对外公开招标和单位内部责任制相结合的广告经营新机制,使广告收入逐年稳步增长。近几年来,县广播电视台坚持“一手抓宣传,一手抓发展”,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今日__》、电台、电视、《__新闻网》等媒体致力于增强报道的指导性、信息量、可读性,大力提高综合策划、系统实施的水平,不断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努力开办以“关注百姓生活,讲述百姓故事”为宗旨的专题节目,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目前,《__新闻网》日最高访问量已达3.5万人次,访问者遍及美、日、加等70多个国家和国内北京、上海、广东等40多个省市,为在外的__籍人士更好更快地了解家乡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也为更好地宣传__创建了很好的平台。另外,积极投入资金,在县城区域和近300个村安装了无线调频广播,较好地解决了老百姓听不到广播节目这一问题。再如__县白云山武术学校,是一所民营文武双修的学校,从1998年创办至今,为社会累计培养武术人才1500余人次,连续七年在省市武术比赛中荣获冠亚军,在20__年中国武术国际交流大会上,还囊括个人和集体项目一等奖,为我县赢得了荣誉。

(四)文化产业品牌化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以文化创品牌、借助历史名人提升文化品位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经营战略。我县仙都山水神秀,有“九曲练溪,十里画廊”的美景,有“天下第一笋”之称的鼎湖峰,有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1998年起,我县以公祭黄帝典礼为平台,先后举办了8届规模盛大的旅游文化节,进一步突显黄帝文化的深厚内涵,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推介__。今年的公祭轩辕黄帝大典首次升格为市级,规模更大,影响更广,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国家主流媒体以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广泛好评,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仙都秀丽的自然风光,极大地提升了仙都的对外知名度,进一步打响了“黄帝文化”品牌,进一步确立了仙都作为我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和黄帝祭祀中心的地位。

此外,我县的婺剧演出业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税收减免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也打响了自己的品牌。20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苏浙闽3省的10个地区,50多个县(市),演出场次达14100余场,年均演出470余场,年收入3000万元,从业人员1530余人,在带给人民群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为宣传__、提高__知名度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中国文化报》等30多家新闻单位曾多次跟踪报道和介绍我县的婺剧演出活动,受到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的充分肯定。

(五)文化旅游一体化

当前,经济学家们纷纷看好文化产业,并称之为“中国最后一块市场处女地”、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运行特征,而旅游文化更是开发的文化。我县位于浙南山区,旖旎的山水风光得天独厚,黄帝祠宇、仙都摩崖题记(国家文保单位)、“九进厅”、“贞节坊石刻”、“云衢坊”、“河阳民居”(省文保单位)、“鼎湖峰”、“铁城”、“倪翁洞”、“小赤壁”等景点和文物古迹闻名遐迩。在进入“绿色年代”的二十一世纪,绿色浪潮兴起,消费返朴归真,休闲回归自然,“秀山丽水”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把__建成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后花园”成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来,我县部分文化企业家积极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渠道,在文化、文物和古迹上做优文章,在仙都自然资源利用上做足文章,在旅游文化上做强文章,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业等行业紧密结合,演艺娱乐日渐繁荣,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我县游客从20__年的66万人次增加到20__年的116.5万人次,其中仙都主景区游客从20__年的24.9万人次增加到20__年的39.2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__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__年的4.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从20__年的342.7万元增加到20__年的774.6万元;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2亿元,其中

财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到20__年,旅游总收入已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9%,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我县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县的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仍然非常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等方面。这种状况与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偏低。据研究,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进入直线快速增长时期。我县人均gdp目前为12506元,虽然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但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还处在物质消费为主的时期,形成比较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和依托。我县文化体育设施总量少、档次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产业政策不配套,落实困难。近年来,尽管县文化主管部门致力于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落实,但还没有统一的产业政策,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四是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不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不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文化产业在质量、规模上不尽理想,经营管理人才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文化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五是市场主体力量单薄,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主要从计划经济转制而来,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更缺乏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经验。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低,扩张力和竞争力不够,市场需求程度低,满足不了群众文化消费的需要。六是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我们经济欠发达县市的文化企业在待遇方面很难与市级、省级文化企业相比,而且县级的文化发展空间相对较窄,在增强文化企业软实力方面缺乏优势。七是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完整形成,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使我县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文化产业必须练好内功,治好“内伤”,走出粗放型的原始积累阶段,尽快过渡到集约型的科学化管理阶段,从企业组织、管理、文化三方面集聚各类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新形势下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全力营造文化产业的发展氛围,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积极鼓励、扶持文化经济的发展,切实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努力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财政投入政策、税费政策,鼓励组建股份制文化发展公司,扶持部分有潜力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同时,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有目的地推动建立企业集约体系,促进部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针对目前我县文化产业90%以上属小型个体企业的实际,必须认真学习温州等地的成功经验,通过企业整顿、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逐步改变当前我县文化产业“小、散、滥”的局面,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创建印刷集团,逐步扩大企业规模,走集约化道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改变目前文化产业落后的管理方式。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文化产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特殊性,多数企业为家庭作坊式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和约束机制,造成在实践发展中频繁出现决策失误。因此,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经营管理等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四)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强职工培训教育,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企业离不开人才,人才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缺乏人才就等于失去市场资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针对我县文化产业管理、技术各类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政府劳动部门、企业、学校必须加强联合,借天时、倚地利、扬人和,以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如在印刷企业开展中、高级胶印工培训考级工作;在演出市场中开设婺剧专业班,为婺剧团输送专业人才。同时,企业自身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内部职工培训教育工作,切实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随着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份额比例的不断扩大、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要宗旨的行业协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的作用,通过部门授权和委托,积极开展行业统计、企业资质预审、调研沟通、行业内价格协调、行业外公关等工作,使协会真正起到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桥梁作用。

上一篇:健康管理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