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5:44:27

体育学论文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是指记录有体育科学、技术、实践和成果等内容的各种体育知识的载体。它是人类体育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技术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体育科学知识赖以记录、存储、交流和传播的工具。

信息

信息是物质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是文献、资料、情报、知识、数据以及消息、新闻等的总称。

知识

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社会以及思维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来源于信息,是深化了的信息。

情报

情报是具有传递意义并能解决特定问题的新的知识。

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是指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手写、打字、印刷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文献,如图书、期刊等。它至今仍是体育文献的主要类型,方便阅读和传递,但信息存储密度低、体积大,收藏和管理较困难。

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缩微摄影技术,将印刷型文献的影像缩小记录下来的文献,如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它体积小、存储密度高,便于保存,但必须借助专门的缩微阅读机才能阅读。

声像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或者感光材料为载体,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将文字图像和声音记录下来的文献,如幻灯片、唱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胶片等。它内容真切,形象逼真,在体育信息交流、情报传递、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必须配置特殊的设备才能利用。

机读型文献

机读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处理产生的文献。即把文献内容变成数字语言与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内,存贮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检索时,再由计算机将它输出。它能高密度、大容量存储信息,高效率、多功能地加工转换信息,高速度、远距离地传输信息,但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设备才能阅读。

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以作者的工作实践、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专着、科技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它的特点是所记录的知识较为详尽、系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是最基本的体育文献源,也是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

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系统化、条目化的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它具有报道性、检索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是重要的检索工具。

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通过二次文献对有关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概括后编写的文献。它可分为综述研究和参考工具两类。综述研究是在大量原始文献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评述的产物,如专题述评、动态综述、信息预测等。参考工具类文献是在大量原始文献反映的原理、方法、事实、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稳定、可靠而有用的知识,编写成供查阅参考的文献,如手册、指南、年鉴、百科全书等。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参考性等特点,可直接提供检索答案。

一般说来,一次文献是基础,是检索的对象;二次文献是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三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浓缩和延伸,是体育信息的重要来源。

图书

图书是指篇幅不少于49页,并且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它是一种比较系统完整、成熟定型的出版物。

体育图书具体包括科技着作。教科书、科普读物、各种政策、法令及其汇编、工具书等。

期刊

期刊是刊名和刊期相对固定的连续出版物。其特点是:内容新颖、情报密度大、出版周期短、传递速度快、数量庞大、发行面广,能及时反映学术发展的水平和动向。据估计,从期刊获取的情报占整个情报源的60%~70%。它是最重要的情报源。

体育期刊按其内容性质和使用对象大致可分为综合性体育学术刊物、综合性运动技术刊物、体育基础学科理论刊物、专项运动技术刊物、体育教育类刊物、体育普及类刊物、体育动态性刊物和体育文献检索类刊物等。

报纸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传播/理论范式/研究路径

1体育传播学的学科背景

传播学(CommunicationStudies),作为一种研究传播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其兴起成为20世纪西方学术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自20世纪初第一个演讲学系在美国诞生,传播学便开始作为一个独立而充满生机的学科开始了辉煌的学术旅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播学在学术上逐渐形成相对自足的理论领域。传播学学术活动的目的开始清晰起来,传播学被定义为通过理论来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和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和效果相关联的现象。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递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制作、接收及其影响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就其诞生过程而言,可以说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研究的衍生物。这也就决定了传播学的交叉性学科的特点。法国著名传播学家阿芒·马特拉在《传播理论史》一书中指出传播学本身处于一个学科交叉的中心,涉及到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等等。实际上,作为这一学科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早就预料到了传播学的泛学科性,他说:“传播学就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上车,也可以随时在这里下车。”因此可以说,传播学是新兴学科中最开放与最具活力的学科。目前国内外传播学研究所涉及的话题包括:理论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网络与传播、传播与文化、传播媒介研究、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科技传播学、传播与电视、传播与道德、传播法学、传播学史、传播思想史、传播学研究方法、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社会传播学、传播与发展、教育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医学传播学、传播心理学、舆论传播学、媒介伦理学、经济传播学、政治传播学、知识传播学、学术传播学、传播语言学、传播符号学、传播美学、建筑与传播等三十多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被不断的复制与放大,乃至于其边界开始模糊起来,清理与界定这一学科的理论范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体育传播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应该说从近代就开始了。早期来华传教士就在中国报告中强调体育的重要性。20世纪以来,中国的体育史学者在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过程的研究中,实际上也涉及了大量体育传播的研究,比如马约翰的《体育历程十四年》中就专门介绍过上海青年会的体育传播情况。随着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面对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不可忽略时,传播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被逐渐发现和认识。以体育赛事转播为主体的大众体育传播业直接推动了体育运动的社会化、舆论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发展。以各类职业竞技与奥运会为主体的观赏性竞技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促使体育运动由传统的个人健康事业演变成为以体育传播和体育消费为主体的产业门类,同时也使体育赛事转播和体育节目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体育娱乐化和产业化变革过程中,以大众传媒为主力的体育传播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动力之。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在大众传媒的体育报道实践,还是在体育运动发展实践中,体育传播理论应运而生。

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视的诞生体育和媒体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后随着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群众体育学等学科的先后兴起,体育与传播体育与媒体逐渐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在西方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79年J0HNSMITH的《SportMedia》,他认为,体育是一种媒介,并指出“体育不仅以传播媒介的形态存在着,而且与大众传播媒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创造了美国传播媒介发展的新阶段——体育传媒业的诞生和崛起。”1988年,由DAVID和MARCU合著的《SportForSale》一书中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媒介论的学术框架:体育的媒介属性、媒介功能和用媒介行销的理论指导体育营销。

20世纪90年代,体育传播学已经出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劳伦斯·温勒尔主编的《体育媒介》(MediaSports)、大卫·罗伊所著《体育、文化与媒体》(Sports,CultureandtheMedia)、雷蒙德·鲍耶、理查德·海因斯所著《体育、媒介和流行文化》、加里·瓦内尔所著《电视体育和文化转变的视野》、英国学者洛德·布鲁克斯所著《表现体育》(RepresentingSports)、瑞·沃勒尔所著《镜头下的比赛场》(FieldinVision)等。

就我国的体育传播研究情况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商业化、产业化的进程,体育传播的价值才逐渐凸显出来,开始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受制于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状况,再加上体育和体育传播的特殊性、专业性,在我国,体育传播研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刚刚开始引起关注,而且更多的是在一些体育院校。有影响的相关研究先后有陈天仁的《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看体育信息传播的效果》(1988)、朱柏林的《对我国报纸体育消息传播的观察与思考》(1992)、《八国报纸体育信息传播的比较研究》(1994);田慧的《大众媒介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998)等。进入新世纪以后体育与大众媒介关系研究真正成为一门显学,宏观研究方面有谭政典、肖谋文的《论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2000),郭邦士的《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2001),肖沛雄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2001),张怀君、徐晓林的《作为媒介的现代体育互动特征分析》(2003),李勇的《体育与传媒的关系》(2003),王晓东、李宗浩的《论传播媒介形态变化及对体育传播的影响》(2003),王慧琳、闫伟的《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媒介体育信息需要研究》(2004)等,这些研究已经涉及关系、效果等内容、但总体上看现象研究微观研究多,理论探析与宏观理论建构少,直到郝勤、郭晴的《论体育传播学的性质特点及其理论架构》(2003)开始了体育传播的学科建构之路。郝勤等学者在文中论述了体育传播学的学科架构及特点、体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为体育传播作为一门学科逐步向系统化、规范化迈进奠定了基础。其后,上海体育学院任广耀教授主编的《体育传播学》(2004)、王慧琳、阎伟的《体育传播学概论》(2005)、王大中等主编的高校教材《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2006)相继出版。这三本书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对体育传播、体育信息传播、体育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图建立体育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一书还论述了体育传播与体育产业、社会环境以及人类交往之间的关系,把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中去重新审视,力求从社会的变化和媒介的发展中去重新发现体育,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我国对体育传播的研究更多关注是从体育新闻的角度出发的。从1985年的最早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学ABC》(马信德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到第一部系统的体育新闻学著作《体育新闻学》(郝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的问世,期间不断有新著作以及国外关于体育新闻报道的译作出现。各类学术期刊上也陆续有人发表相关论文和译作,但80年代的数量稀少、成果罕见。进入90年代之后数量渐多,逐年递增。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到2005年,相继有6、7本关于体育新闻的新书与译作问世。其中,郝勤所著《体育新闻学》是一本专著,涵盖了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采访、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编辑等内容。

无论是传播学,还是体育传播学,真正的基础研究还是应从信息、符号、媒介、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尤其要从基本的人类传播观念研究做起。对于中国传播学的发展与走向,警觉的学者指出:“传播是社会的一种现象,要研究传播,首先就要研究社会。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模式,发展和增长模式,生产和消费模式等。”其实,这种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学价值取向也正是欧美传播学研究的当下走向。就体育传播学已有的研究看,很少把体育传播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研究,所以视野非常局限。由于我国学者对体育传播的研究相对来说仍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在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阐述体育运动中的传播现象时,难免会出现把传播学与体育运动生搬硬套、机械“捏合”的现象,而且大多数研究只限于体育新闻传播,将视野限定在以大众传播机构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过程上。

2体育传播学的理论范式

“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有“共同显示”之意,由此引申出“形式、例证或模式”(pattern,example,model)等意。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ohn)在其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一书中,首次将范式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库恩指出:“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Pattern)。”他在1969年写的后记中提出“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概括地说,范式是共有的范例(examples),“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

库恩提出“范式”一个概念,其原本是针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个哲学命题,涵盖学术理论、学术方法和学术主体心理等多个方面。但作为一种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一种普通性的学术原则、一种模拟、一种多维的“看的方式”,已被不断地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领域。作为一种学术思维维度,范式的内涵是丰富的,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的《范式的本质》一文中将其归结为21种不同方面,能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至少以下多个方面,可指一个科学成就、一本教科书或经典著作,一个完整的传统,一种公认的模式,一种形而上学思辨,一个习惯上公认的方式,一种规范的评说,一幅“格式塔”图等等。

一个学科的建立,必须具有3个核心要件,其一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对象的界定;其二是要有学科研究史;其三是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体育传播学的宏观定位,主要探讨体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学术地位、现实价值。体育传播学是体育理论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也是传播学中文化传播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体育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学科边沿性。这是本文的基本理解。

体育传播学研究展开的基础在于研究对象的定位。对此,学界有多重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体育传播是人类以体育运动为媒介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像其他的传播活动一样会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关系,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传播活动也不断变得复杂和多样。着重从宏观方面来界定体育传播的。另一些研究者认为体育传播是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和一定的传播媒体相结合的,如:体育传播是指以体育为对象,通过一定的媒体进行传递的过程,经历了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向现代传播方式的转变,其原因是媒体传播手段的发展。界定从传播媒体的变迁着手,着重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体育传播的。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体育传播就是大众媒体对体育的传播,简单地把体育传播归属于大众传播一类,如:所谓体育传播就是指以体育人物、比赛、组织、事件等为载体,通过大众传媒的介入来完成对纯体育信息和商业信息的传播。这显然是从体育传播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着眼,从狭义的方面来定义体育传播的。还有研究者认为体育传播应该侧重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从社会重视技术体育传播到重视文化体育传播,应该是人类认识体育的一种飞跃。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以真正让我们认识到体育的精神实质。”这一理解倾向于体育传播不仅仅局限在对体育运动自身的传播,体育更将各国的文化广泛充分地进行传播,认为体育传播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本文认为,所谓体育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人类体育信息(包括体育新闻、体育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体育信息传播是以文字、图像、声音、数字等形式存贮在报刊、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介质上,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的目的。它包括人际之间、群体之间和大众传播媒介在整个社会里展开的体育精神文化形态、体育物质文化形态和体育制度、行为等体育信息的交流、沟通。也就是说,体育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或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体育传播的目的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使其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和交流,从而推动体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类体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体育传播的历史。科学水平的大幅提高,大众传播技术迅速的发展,使体育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对现代社会的渗透范围也越来越广。传播存在于体育得以实现的整个过程,是体育功能得以发挥的必经之路。体育现象或者活动中无时无处不蕴涵着传播的现象和活动。

体育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传播方式之一。大众传播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大众传播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体育传播学的微观结构,包括体育传播的历史演进、体育传播理论的学术积淀,探讨体育传播媒介、体育传播符号、体育传播受众、体育传播效果以及体育传播与社会、体育传播与体育产业、体育传播与体育运动、体育传播与奥运、体育传播与文化、体育传播与政治、体育传播与体育全球化、体育传播与体育组织、体育传播与体育伦理、体育传播与体育生态等;还要探讨体育传播对体育理念、体育运动、体育原则、体育文化、体育组织、体育产业、体育生态等的影响与作用,体育社会控制以及体育传播与现代社会价值重构、体育发展与媒体责任等的关系。

体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应该包括系统研究与要素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等。

3体育传播学的研究路径

现代体育发展中的媒体参与。从1702年第一份报纸诞生到今天“21世纪新传媒”的出现,大众传媒正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无疑为我们今天的大众传媒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传播媒介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体育信息的传播一直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与大众传媒密切相连。当前,传播体育赛事的媒体越来越多,体育赛事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体育赛事的传播,还是体育赛事的产业化,大众传媒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产生的积极作用都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最早的电视节目就有以体育赛事为传播内容的记录,而且在电视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电视事业的诞生和卫星转播的开始)上都有体育赛事的内容。早在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节目的正式播出,宣告了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之后,BBC以相当正规的形式开始播出节目:有游戏、音乐、戏剧、拳击和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户外转播,从加冕典礼和板球比赛。由此可见,在电视媒体产生之初为争取更多的观众就以很倾向于以体育赛事为传播内容。德国也于1935年成立电视节目机构,并于当年的3月22日开始在柏林正式播出定期节目,1936年8月的第11届德国柏林奥运会期间,德国以极大的力量进行了电视报道,仅柏林一地便设立了28个集体收看点,每台电视机前平均有360人;还通过电话线向莱比锡等城市传送。10多天的运动会电视观众达16万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电视直播。1964年8月美国发射的“同步3号”史第一个进入轨道的同步卫星,由于它位于太平洋国际换日线和赤道的上空,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因而成为第一颗固定的、可以从事洲际电视转播的通讯卫星。同年10月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就是经同步3号卫星将实况转播至美国和欧洲各地的。这次奥运会是第一次用卫星转播实况的奥运会。因此,现代体育运动与媒体传播、竞技体育与媒体传播、奥林匹克运动与媒体传播等,是我们研究体育传播的起点,也是重点。

体育价值观念与媒体传播价值取向。要分析体育传播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不能不关注体育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从体育诞生之日到现在,体育本身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和紧密。这种关系为体育传播的发展营造了一个不断改变着更新着的社会环境。这一部分主要旨在挖掘体育传播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的根源,即体育传播在今天所面对的社会背景。首先分析体育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本身的价值所发生的改变。一直以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体育价值观,倡导体育的奥林匹克精神,即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人文奥运”的口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被喊得格外响亮。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已经受到了各个国家人民的普遍高度的关注,人们不仅仅追求体育活动的胜败输赢,即锦标竞技的最终结果,而是更加关注体育所带来的其它重要影响和价值,比如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带来的经济价值、政治影响等等。迄今为止,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主要有追求体育胜败成绩的“体育锦标主义”,追求体育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体育商业主义”和现在许多国家大力倡导的“体育人文主义”。第二,因为体育本身价值的这些改变,使得体育传播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关注的重点来说,也都进行了各种调整和改变。即体育传播的价值取向随着体育本身的价值的改变而改变。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体育价值取向新的变化。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中,体育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它既是关系国家、民族、团体的运动,又是关系个人健康、娱乐的行为。体育传播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改变,引起了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也不可避免地使体育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体育传播参与媒介众多,受众人数基数大。体育传播的重要性被大众传播者和传播机构认识之后,大众媒介纷纷报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因此下列体育价值观显得尤为突出:体育人权观、人文体育观、人类体育观、大众体育观、民族体育观、竞技体育观、持续发展观。

体育传播功能。H·拉斯威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大功能。在环境监视方面,自然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媒介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是场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将此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体育是一个非常准确的社会雷达,它准确地、客观地、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以及自身发展极限在斗争中进步的每一步足迹;在社会协调方面,社会是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媒介能够联系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境以及各种因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体育是团体的竞技场而非个人,体育没有种族和国界之分,它通过运动的通性和运动的魅力联系着人类的各个角落;在社会遗产传承方面,人类的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媒介正好充当这个延续社会文化遗产的角色,只有通过媒介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才能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而媒介则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工具。体育从其诞生之日就一直在不断地整合地传承人类文明的更高、更强的精神文明。正是在体育媒介的作用下,我们人类的体育精神、体育竞赛形式、各项运动的最高纪录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体育发展社会生态系统中经济、消费、科学教育、政治、社会结构、人口、社会文化、卫生等与体育传播的关系。除此之外,体育传播还突出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体育和娱乐有着内在渊源。有人说,体育就是起源于娱乐。在古代,舞蹈和体育是不可分的,使表达情感的需要和模仿自然的游戏。而今天的体育传播也随着全球媒介娱乐化趋势而越来越呈现娱乐化的态势。体育传播的内容选择和制作方式,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和生活娱乐。

体育传播媒介。所谓“媒介”(media)就意味着“传递”(mediation)——即媒介在受众和外部世界之间来回传递信息。就体育而言,“体育离不开传播,世界上没有不包含传播的体育活动。”如果从传播内容的视角来看体育市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是大众,它传播的内容必然是以大众作为自己的对象。体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参与对象的广泛性,运动项目的惊险性、娱乐性,竞争的激烈性以及它的产业性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必然会使其成为大众传播无比生动和丰富多彩的信息源。这其中,精彩的赛事、运动明星广告、大众健身指南、体育商业信息等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受众,影响着体育市场。因此,有人称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后的体育为现代社会的新“媒介”。“体育媒介”由于具有广泛的传播面、高度的社会关注度,极大的社会亲和力等特点而成为比单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更具优势的广告传媒。这种传播优势使体育媒介表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体育传播的主要媒体样式有体育报纸、体育杂志、体育电视、体育广播、体育电影、体育广告、体育网络等,这也是体育传播研究的主体。

体育传播形态。包括历史形态、物质形态(项目、赛事、博览)、文本形态(体育新闻、体育评论、体育广告)。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传播学领域当中出现了“体育媒介论”的说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者John·Smith,以及中国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副教授、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运动管理研究所客座教授程绍同。他们指出当代的体育存在着一个“媒介化生存”的现象,即媒介不仅仅与传播体育信息有关,而且决定着体育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体育也不仅仅只是一种传播信息,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与此同时,媒介,作为“体育产业的DNA”,迅速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信息,同样成为媒介产业发展的支点之一。具有社会传导功能的体育赛事不仅仅只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而被我们认识。于是,当所有的广告主都在大众传媒上为自己的产品声嘶力竭的叫喊时;当传统的广告媒介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宣传自身的需要时,在众多同类产品中,如何向用户更强有力地传达自己产品的信息就成为广告主和广告策划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具有对大众眼球超大吸附力的体育赛事脱颖而出,因其具有的广泛性的群众基础,可以作为信息载体,载着体育商业的产品特色或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随着体育运动的展开而传递,为商家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广告平台。随着奥运会、足球世界杯、NBA篮球联赛、F1赛车锦标赛、网球大师杯赛这些赫赫有名的赛事渐渐成为世界最具有注意和资本吸引力的事件,体育自身所具有的高对抗性和冲突性,使得体育运动具有了竞争眼球注意力的高优越性。正因为如此,体育赛事通过精心的策划,其所含的广告信息便能够准确、自然地传达给目标消费群。整合各种体育赛事与传统媒体资源,组成跨媒体的平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更大化的利润,是未来体育赛事作为广告平台最大的发展趋势。

体育传播符号。包括体育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流行话语、符号话语。正如有学者的表述:“体育代表着速度,代表着力量,代表着竞争,代表着奋发向上。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体育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从古希腊的马拉松赛跑到现在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运动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运动展示着人类的力与美,寄托着人类的追求和理想,通过运动和观看运动人类体验着各种情感,体育运动也成为民众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体育赛事所具有竞争、超越、挑战自我等特点,是体育运动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的基础。而体育赛事通过精心的策划,其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就能很好地与产品文化、企业理念相融合,延伸到借助体育赛事做的商品广告或企业形象广告上面,通过比赛来营造、加深、巩固企业文化,使得这些企业或产品通过体育所含的文化传播树立自己的良好想象,并通过体育赛事将这一理念向广大受众宣传。

体育传播受众。一般认为,大众体育传播的受众主要分专业体育人士和一般体育爱好者。前者如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者,体育院校、体育系科的老师、学生、研究者、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体育信息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他们最大限度地关注着体育领域的瞬间变化,因而这部分受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是稳定的,所需信息的专业性、系统性、时效性也较强。但对多数从事体育传播的大众传媒来说,体育专业人士毕竟只是受众的一小部分,广泛存在的体育爱好者才是受众的主体。大型体育赛事的观众面广,其人数之多,是许多其他活动望尘莫及的。而且这些关注体育赛事的观众又往往都是体育爱好者,更是企业和体育广告商们要寻找的目标对象。但是,受众在传播学研究中有一个从被轻视、忽视到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与人们对受众能动作用的不断加深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成有特定要求的个人,他们在“使用”的动机下接触媒介。传媒必须要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提供给消费者所广泛接受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把握不住受众心理的需求往往是媒体失败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受众研究更多地是媒体、广告公司为了经济利益,针对受众基本特征、收看体育节目时长、原因、频率等一些数据的调查,还有一些针对某一类媒体、某一地区或者体育新闻的受众调查,鲜见有关体育传播受众研究的系统理论。与受众有关的研究和理论在不断地发展中,为我们提供着新的视角,开拓新的领域。同时,受众本身也处于一个变动的过程,其特点、需求等方面会随着社会现实、文化状况、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对体育传播来说,以受众为本,时刻关注受众需求,是提高传播水平的关键。受众需求是体育传播发展创新的动力所在,也是体育传播的最终归宿。体育传播受众研究主要包括受众类型分析、受众心理分析等。

体育传播效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传播效果是研究的重点部分,当前的体育传播也一样。王大中等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体育传播的魔弹效果、议程设置和培养效果。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体育传播效果研究都源于人口普查机构、政府机关、媒体以及各商业和专业研究机构调查中的体育数据方面,传播效果的测量仅仅反映在对体育受众研究如发行量或收视(听)率等单纯的数据测量上。有研究者提出,至今,凡是有关“体育赞助与广告投资”的论述,几乎全都集中在商家花费、采取方式、与选择的体育赛事几方面,对于体育传播的效果评估却不成比例的付之阙如,很少看到有关因为赞助而实际获得了什么品牌经营与销售效果方面的系统分析,即便有,也多半着眼于某某企业因赞助体育项目而取得了多少业务成长,或是类似三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因赞助而得以提升全国与全球的品牌地位的报道。体育传播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体育传播的中介效果、体育传播的使用与满足效果、体育传播议题设置效果等。

体育传播与现代社会。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中,体育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它既是关系国家、民族、团体的运动,又是关系个人健康、娱乐的行为。体育传播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大众媒体与国际体育、大众媒体与民族体育、体育传播与大众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起了“需求+体会”,即在产品之外他还苛求一种享受,或者说是一种消费的感觉和文化。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打算买钻头的消费者,他真正需要的其实是钻头打的孔,而不是钻头,所以企业的市场营销就应该首先从了解他需要什么样的孔,其次才是如何叫消费者明白自己的钻头可以打出他所要求的孔”。但现在,这个消费者不仅要求得到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产品,而且他想额外的得到如何才能打出那个孔,并特别轻松的或者是享受的打出来,甚至告诉他用你的钻头打出的孔和别人的产品比有什么好、特别之处,他拥有这个孔后将会有如何的特别感受?也就是,他在物质需求之外又有了精神需求,换句话就是文化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品牌,不断地挖掘自身文化,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途径来营造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而蕴含了丰富体育文化内涵的体育赛事,便可作为体育精神延伸的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体育赛事本身就是大众广泛参与其中的事件,他为受众接受信息提供了一个体验的舞台。这正是体育和体育传播富有大众文化性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体育传播与体育产业。媒体与竞技体育走向市场,形成娱乐、休闲、竞技等体育新经济,媒体与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传播活动中,各个媒体各取所长,达到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业界人士也已形成这样的共识:把信息、娱乐和商业融合在一起的新媒体,信息复制的成本大大降低,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领域大大拓宽。据专家估测,如果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全套地做,成本大约能节省30%。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这种跨媒体融合的竞争力可见一斑。体育运动为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体育的共生与激活一样为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体育赛事与传统媒介并非单一的依赖关系,而是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广泛的媒体传播,有助于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而运动水平的提高,明星的产出,也有助于引起各种媒体客户的关注,促进提高媒体效益;反过来这又有助于促进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给予关注和全方位的支持。传播媒体与体育赛事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市场关系。

体育传播与社会价值重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以个体间现实的社会价值关系为纽带,以个体价值观念的整合积淀为肇始。人类生存意识的产生和对生存意识的自觉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的原始根基。在顽强的生存意识的驱使下,人完成了自己的漫长的生成发展过程。随着人类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人逐渐确立了自我意识,并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把自己与周围的万事万物分离开来,甚至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分离开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对于自我生存的价值,更感到了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和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其次,个体对群体意识和类意识的自觉是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的内在机制。人的自我意识虽然以个体的存在为载体,但它的本质上蕴含着人的本体生成中的关系性和社会性。对类和群体的自觉意识、自觉维系及其发展、光大,形成了人类的巨大的精神价值——一种超越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共有,蕴含于人类的观念信仰之中,构成了人类价值观念发生的内在机制。价值观念带着人类精神共有的特质,支撑着各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并在这种过程中使自身的价值现实化再次,对个体需要及自身发展、完善的终极关怀是价值观念形成的驱动力。满足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从个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自类猿人到现代人亘古不变的追求。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人们就必然会对进入视野的各种事物进行是否有用、有利的价值性判断,趋利避害,并在已经获得满足的需要之上诱发新的更加高级的需要。正是这种对满足需要不断升级的追求,促使人们面对万千世界的精彩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价值实践与创造。传播学对不同传媒活动及意义的研究,同社会学展开的有关课题彼此接近,因为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传媒也具有社会、文化和政治等特点,从传媒与政府、政党、行政部门、宗教和家庭等的关系与相互影响,更容易认识不同传媒的获得及意义。体育传播是否有导向性问题,体育舆论的导向性作用有多大?不少人认为体育的传播主要以传播消息为主,不像政治传播、经济传播,背负着宣传党的政治主张、经济政策等重要使命,人们关心体育主要为了满足娱乐目的,并不是为了了解政策,接受教育,对于体育评论也不会像其它新闻评论那么仔细认真,因此它的导向性作用并不大。但是实践告诉我们,体育传播仍存在着重要的舆论导向问题,体育舆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宣传的效果,解决不好体育传播的导向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不仅会对受众的素质,社会的安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关系到我国统一大业和外交事务。体育传播与社会价值重构关系研究应该包括体育传播与意识形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友情、亲情)、人性状况(真、善、美)、生存状态、民族文化(家园观念、义利观念)等。其中,体育人文精神重建的媒介角色研究,还包括对体育物化倾向、技术倾向的批判,对绿色体育、自然体育、人文体育的宣传。

体育社会控制的媒体传播参与。传播是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场合当中的一种行为的整合。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体育文化本身的特征和性质使其在形成社会舆论、规模个人行为、协调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大众媒介对体育的传播,体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有利于体育发展中的大众监督。不仅促进了社会文明,也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与体育法规、体育伦理、体育组织、体育传统习俗等社会机制一样,媒体舆论也是体育社会控制的一种要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要素。

体育传播中媒体行为规约。根据哈钦斯委员会的报告《一个自由而复杂的新闻界》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大众传播媒介既要享受新闻自由,也要对社会负责,如果只讲自由,而不对社会负责,则政府有权干涉。对于如何处理媒介自由与社会责任,委员会从政府、新闻界和公众3个方面共提出了13条建议。但事实上,委员会对有关政府行动的5条建议均不满意:“我们认为,将这些措施提交新闻界和公众尤为重要,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采取这些措施,从而让新闻界提供美国所需要的也是现在用技术装备起来的报纸、杂志、图书、电影和广播能够提供的服务。新闻界和公众愿意做的事情越多,留给国家做的事情就越少。”委员会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好的办法是靠新闻界本身,并将媒介发展的最大希望寄托在公众的作用上面。最后,委员会还披露了它的梦想:成立一个新的独立机构来评估新闻界的表现,并根据该机构的发现形成年度报告。委员会认为,消极的自由是一项空洞的自由,是没有实效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可以自由地去达到某项目的是不够的,必须向他提供足以达到这些目的的适当手段。应该说,我们现在对这一关系的判断,也没有超出这些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卫星.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J].新华文摘,2000:24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7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

[4]李创同.论库恩沉浮—兼论语与不可通约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4-85

[5]伊·拉卡托斯.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3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健康身体,榜样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对引导、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形象包括体型和健康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展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由于职业的特性,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技能,以及更高的健康水平。试想,自身健康水平难以保证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何让人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自身体型不标准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健身与形体练习方法如何能让人信服?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累积,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年轻的状态,但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尽量保持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用已有的健康知识、技能维护自身的健康水平。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利用职业特性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对带动学生以及周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产生运动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2.科研创新,积累知识。普通高校的授课对象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有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视野和高度。工作中要达到科研创新,首先必须做到科研过程的不断积累。由于成长经历的特殊性,科研对于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社会进步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有所突破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有更多人参与才能改变学科现状。创新的前提要有大量的科研基础工作经历,申报项目、论文写作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这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是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申报项目是写作论文的阶段性目标,虽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提高个人科研素质的全部,但却是最有效的两种手段。在写作论文和申报课题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广泛搜集文献,深入研究前人经验,同时还要拓展学科视野,立足于研究体育学科的问题,广泛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手段、理论基础等。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创新成为现实,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学及科研动力,帮助体育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研究体育问题。体育教师的科研成绩能够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升职业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产生职业幸福感。

3.顺应时代,潜心教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外在社会环境经过长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体育教师应认清时代特征、顺应时展。为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用心观察学生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感受,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的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简单的游戏,还要有引人深思的、体现年龄特点的成分。同时,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个别学生的身体状态加以额外关注。其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当今的大学生能够非常便利地获取各种体育信息,单纯的技战术已经不是秘密,关键是阐明运用的时机以及作用机理,用科学的语言与方法让大学生快速理解内涵,在需要时根据对象不同快速做出判断。最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应从自身做起,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必然引起人们重视体育锻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时代赋予的责任,从增强自身职业素质做起,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贡献。

4.借助外力,不断学习。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再培训非常重要,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是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不足,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等知识。教学第一线需要将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来提高自我。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国家很重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有国内外访学、远程教学以及各种教学研讨会、科研会议等多种形式。除了专业、正规的职业培训、学习机会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周围人群的智慧,经常与其他学科科研突出教师沟通,汲取他人的经验,触类旁通,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科研经历,也可以获得不同专业相关知识,为自己在业务上的发展做准备;还可以与本专业科研突出教师沟通,增长专业知识,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科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外因靠内因起作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对学习路径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受社会环境影响大,但无论何种因素都有正反两面性。现阶段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职业素质积累的最好时机,根据前文论述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提出如下四点建议:第一,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标准体型和健康水平,用优良的身心状态展示学科魅力;第二,提高科研水平,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体现学科深度;第三,提高教学水平,让大学生的体育课在肢体运动和智慧结合中体验健康的快乐;第四,借助各种外力提高职业素质,创建个性化的学术环境,拓宽视野。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健康需求已经产生巨大变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敏感意识到时代的进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挑战。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也称“群众体育学”,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以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有: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不同对象群众体育的特点,组织管理、内容、发展条件、组织形式、开展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锻炼效果的评价等。学习和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对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有重要意义。

社会体育

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残障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民族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着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民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

城市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开展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体育正向社会化、社区化、家庭化、设施配套化、活动内容多样化和高档化方向发展。

农村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乡镇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乡镇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在我国,主要作用是以其辐射作用促使农村体育网络化,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婴幼儿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出生1个月至学龄前的婴幼儿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机能协调发展和身心和谐,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生理条件的各种户外活动,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各种自然因素;对活动场地、服装、设备。器材和项目等的安排要以安全、卫生为原则;合理掌握活动的生理负荷,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教法手段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化,活动组织游戏化。

儿童少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7—18岁儿童少年进行的身体锻炼与教育活动。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有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青年体育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实践两个字,那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学科内容上,都应当要对实践的相关内容进行强化。同时,为了能够促使研究生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附加性课程,例如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以及人文哲学与社会法学等,促使体育教育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的合理、全面,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体育学研究生人才的全方位需求标准。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全省体育学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现状看,多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科目设置、内容安排与本科阶段有大量的重复。虽然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但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多数以“灌输—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课程与边缘交叉学科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知识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学生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水平及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占19%,一般的占58%,有23%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过程形式化。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师队伍也随之扩展大,导致遴选导师标准降低,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胜任导师工作;另有一部分导师身兼数职,行政和教学工作繁重,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缺少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成了学生有名无实的导师。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由于个人知识面单一、能力局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创新。学校对导师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占15.38%,1—2次培训占51.36%,有28%的导师没参加过培训。究其原因,50%的导师认为工作忙,学习培训较少,另一部分认为经费缺乏,培训作用不大,希望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3.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机制。学生考试仍然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学生只要通过考试被录取,学习过程中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完成一篇不太差的论文基本上就能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学校只注重入学考试,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能力的考核,降低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导师80%由学校统一选派,导师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和报酬方面,10%的人表示满意,70%认为一般,20%表示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黑龙经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措施

1.严把招生关,优化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把好入口质量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完善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学校及导师更大的自,规定招收本校学生的比例,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全省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更新和拓展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发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合理运用研究式、讨论式、专题讲座、网络指导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建立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富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严格遴选导师的标准条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制”“导师组”等方式,完善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再次,加大导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外聘或联合培养等,重视导师业务进修和水平的提高,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不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要通过学校内部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社会反馈机制,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将质量监控贯穿于招生、培养、管理等整个教育过程中,达到齐抓共管。(1)建立导师动态竞争、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导师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跟踪评估。加大经费的投入,激励导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2)完善课程、论文评价评估体系。学校成立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协同合作,定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通过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相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和控制,及时反馈并整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3)严把论文开题关,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完善评审和答辩程序。采用论文盲审、抽样检查、等途径确保论文的质量。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采取推迟毕业、坚决淘汰等措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建立学生就业等信息库。研究生毕业工作后,通过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来检查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评价服务于高校,造福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运作中的主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河**学院学生的体育兴趣,为构建其单项体育俱乐部及俱乐部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方法、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为河**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体育俱乐部起源于欧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俱乐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我国高校体育中,到现在已走过十几个年头。可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褒贬不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学校体育界争论较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问调研法,对部分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河**学院体育教学实际,提出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体育俱乐部管理、运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河**学院2006级学生发放体育兴趣与体育基础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回收率92.61%,有效问卷85.80%。

2.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体育类刊物、杂志和网上查询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文献资料近百篇。

3.访问调查法。2006年10月全国高校体育研究会(深圳大学召开),对部分专家、学者调研了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课外体育俱乐部发起的最早,它以延伸和补充体育课教学、拓宽学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的组织形式是由学校提供体育场地、器械,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活动,完全由学生自愿参加俱乐部的活动,除运动训练俱乐部外,由学生管理,实行有偿收费管理。

课内体育俱乐部是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诞生的,以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以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课内俱乐部基本上采用“3自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出发而提出的,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社会能力为目标。它是以专项课、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其评价也是课内与课外各占不同的百分比。

2.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1)不利于学生管理。文献调研显示,体育俱乐部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参加者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时间,结果有的时间段学习人数较少,缺乏学习活动气氛;有的时间段学生人数又相对集中,多时可达到百人,造成有的学生没有活动的场所,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无法掌握,学生逃课、冒名顶替上课、替考的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是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不具备实施这种松散管理的素质;有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对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习、喜欢什么项目、这个项目的健身价值不了解。

(2)场地设施不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想指导下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距离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除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基本能保证教学外,其它项目的教学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拳击、散打、体育舞蹈等尤为突出。分析发现: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不成比例;高校体育改革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脱离了学校实际情况。

(3)影响教学效果。宁波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果显示:教师比较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俱乐部的指导工作轻松。学生多数满意,因为俱乐部新颖、自由,但普遍认为“得到了锻炼,几乎没学到什么”。“3自主”教学模式规定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造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多选择室内、轻松、没有对抗的项目和耐力练习,其结果影响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体能素质的提高;由于随时更换学习内容,学生没有系统掌握一、两个体育项目。

(二)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1.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单项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它的教学特点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需求性、学习效果的行为性。它的管理特点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学生自愿与学校要求相结合。它的职责范围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教授专项技术、技能,组建校、系级代表队,组织学生活动,承办校内、外比赛。

2.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其次要考虑学校可供俱乐部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器械和教师;第三要结合体育课所开专项项目。河**学院学生体育兴趣调查结果是:乒乓球(81.33%)、篮球(74.86%)、健美操(69.14%·)、交际舞(62.55%)、武术(53.21%)、足球(48.74%)、网球(45.32%)、街舞(44.67%)、轮滑(42.71%)、拳击(40.33%)、排球(39.87%)、形体健美(36.81%)、体育保健(25.97%)、瑜珈(22.93%)、田径(3.4%)。河**学院现有篮球场l4个、排球场lO个、足球场2个、网球场2个、乒乓球室3个、室内健身房3个,有足够的体育活动空场供轮滑、街舞、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进行活动。体育系在册体育教师41人,外聘教师l2人;有34人能担任3个以上项目的指导,有5人能担任2个项目的指导,有2人能担任1个项目的指导。目前河**学院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轮滑、散打、交谊舞、体育保健等专项课。为此,河**学院应成立3大类l4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见图1)。

3.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制。单项体育俱乐部管理是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任何事物的管理都应该以系统原理为基础,人本原理为核心,效益原理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因此,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把管理人员的组建和分工、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效果,统一到俱乐部的评价和奖惩机制上来,形成一套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

各级管理部门职能如下:

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对“河**学院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与实施”进行可行性论证,监督实施。

教务处:负责建立学生信息库,安排学生网上选择单项体育俱乐部,大三、四学生成绩存档。

体育系:负责审批和监督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场馆使用时间,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处、团委:协调学生会与俱乐部活动计划,与俱乐部协办各种竞赛、表演活动。

公体教研室:负责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成立体育俱乐部总会;培训各单项俱乐部管理人员和技术指导员;检查单项俱乐部活动情况;参与对会员的考核,收集各俱乐部活动记录、考核结果。

体育俱乐部总会:负责组建单项体育俱乐部制定各单项俱乐部章程,制定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定期检查各计划实施情况;参与对会员的考核。

单项体育俱乐部:负责制定本俱乐部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检查会员活动情况,收集会员意见,并向总会提出改革建议;登统俱乐部会员的出勤情况,做到每天有记录,每月有统计,每学期将统计结果上报公体教研室和体育俱乐部总会;组织会员进行考核,上报考核结果。

4.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体的差异。因此,每个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既要符合各类俱乐部和项目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有所收获。通过对河**学院学生体育基础进行调查和对上述3类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分析,制定出各类俱乐部主要教学内容(见图3)。

5.单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单项体育俱乐部组织方法应按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所指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在总结我国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河**学院实际情况创新构建“3规定”与“3自主”的教学形式,规定是在学校基本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制定的,自主是在规定前提下的自主。

“3规定”是根据学院教学安排规定俱乐部活动时间范围(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时间、周五、周六晚上);规定单项俱乐部范围(上述13个单项俱乐部);规定每人每学期参加1个俱乐部,大一、大二有体育课的学生,选择课上所选项目。

“3自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某个单项俱乐部,选择该俱乐部的某个级别,选择参加俱乐部的学习时间。

每个单项俱乐部均采用分类教学方法,按会员的专项基础水平、所需知识、活动方式、所达目的,分成2—3个类型,分别安排活动时间。每个俱乐部的各类型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骨干辅导、自由学习3个步骤。

6.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成绩评价体系。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检查学生学习和俱乐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单项体育俱乐部成绩评定应包括:专项提高幅度、学习态度、出勤次数等3个方面(见图5)。为了避免考试的随意性和人情因素,各单项俱乐部成立考核小组(指导教师、体育骨干、俱乐部管理人员),分别对该项俱乐部会员的专项提高幅度和学习态度进行考核。由各俱乐部管理人员根据会员实际出勤状况客观地对出勤次数进行量化评价。大一、大二学生专项部分的考试,随课堂教学进行,学习态度、出勤次数按实际情况另加3—5分;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其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按选修课要求算作学分。

三、结论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即从原来的提高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的教育功能,转向多样化的以健康、娱乐、生活为目标的多功能教育。二是高校体育观念的不断扩大,即摆脱“一次性教育”的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观念,使高校体育能够与社会体育相衔接。体育俱乐部引入高校体育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发挥其多功能,是学校体育教育从以“事”为主转向以“人”为主,使大学生都能受到体育、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体育教育。: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索质,增进健康游戏活动,提高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能力,以及学习与巩固已学会的技术、技能。如障碍游戏,这是个综合性的游戏,通过跑、跳、抛、钻、跨越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田径方面的技术、技能等。

2.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智力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合理的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力、判断力等,提高学生的智力。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不仅为形成学生健壮的体魄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开发智力提供有力基础。课前的小游戏,往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以及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力有所提高,对增进学生体质及专项运动意识效果显著,从而促进智力发展,顺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特点

1.趣味性。体育游戏通常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感受快乐愉悦心情,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常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自由,注意力集中,游戏过程轻松愉快,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与价值。

2.简易性。体育游戏可以安排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教学结束部分,而且体育游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场地器材不受限制,方便可行。

3.广泛性。体育教学通常采用个体或分组形式,活动方法、路线、规则可以根据参加对象而有所不同。游戏中的动作,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变化。4.竞争性。体育游戏既有个人的“自由性”也有集体的“协作性”。要求参与者通过整体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达到游戏结果,因此具有对抗性、竞赛性,对学生在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中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三)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以健身为目的一种活动,有一定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它为体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健身作用。体育游戏和其他体育活动一样,是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身体活动,而其活动的形式方法多样,通过合理的编排使体育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很容易就会融入快乐的氛围当中,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更容易掌握体育技能。

2.积极性提高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术动作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素质条件不足,学习动作技能很难完全掌握,而且容易放弃。如果加入一定的游戏,把一些动作穿插在体育游戏当中,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体育游戏,无意中就加大了学生的练习次数和运动量。

3.引导作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容易掌握的动作,学生就会容易放弃。如果在学习动作之前,把一些较难的不好掌握的动作在游戏中穿插,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到学习完整动作时学生就会轻松许多,这样较易掌握所学的动作。

4.教育作用。体育游戏通常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这样对学生就有教育的意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体育游戏的内容有很多种,形式方法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花样众多,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相互比拼,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有利于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认识还不够彻底

由于长期在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不少体育老师整天忙于教学,训练工作,没有很好体会体育游戏的概念和所体现的价值,因而难以让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融合贯通,茫然的游戏课意味着就是“放羊式”游戏,缺乏兴趣性。

(二)因场地、器材的缺乏而影响教学质量

许多学校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这给体育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把体育游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三、结语

把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有助于尽快消除疲劳,可以放松身心,减轻了学生认识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巩固所学的基本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9篇

1快速发展的和谐

城市与城市体育和谐城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雅加达亚非峰会,主席作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和谐世界”理念也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建设“和谐城市”的概念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基础上所提出,既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延伸。城市体育既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城市体育的发展既能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能丰富“和谐城市”的内容,同时还能增添“和谐世界”的元素。国家主席在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代表时曾作了“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在构建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对城市体育的发展目标作了明确指示:“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80%以上的城市街道应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应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与此同时,各省市也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城市体育发展规划。《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指出:“上海市公共体育场馆应全年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得少于56小时,节假日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城市居民健康问题与老龄化问题凸显,将是影响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城市”构建的重要因素,通过体育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增强居民身心健康,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都为城市体育学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选题。

2迅速崛起的城市经济与体育产业

改革开放30年使得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背景推动着我国城市从初级建设阶段逐渐向快速发展阶段转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战略转变的体育事业与城市发展轨迹不谋而合,伴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体育赛事为主的体育产业对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自2005年以来,我国体育产值年均增幅已达16%以上,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317.09万人(截至2008年)。2008年体育产值1554.97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52%。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促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城市发展功能区。”城市转型期各项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以城市为主题的体育产业链也已经开始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对于城市的促进效应,广东省深圳市以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紧扣“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为主题,投入超过3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场馆建设等方面。广州亚运会筹备期间,广州市政府投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090亿元,而北京奥运会这一投入则高达2800亿元。为了迎接2013年亚青赛与2014年青奥会,南京市政府计划于“十二五”期间投资万亿打造360个重大项目。另据巴西政府预计,2016年里约奥运会也将投入144亿美元用于城建、场馆、治安、环境等方面。在申办或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时,政府不惜举债投入大量财力,不管是为了城市发展,还是为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将推动城市与体育的共同发展。为能向伦敦东部区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自赢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之时,伦敦就强调对伦敦最穷的东部区域进行再造,借助于奥运会来改变伦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奥运会的主场馆在伦敦东区就地而起,先进的交通系统将东西区域有效连接,全部投入的75%均用于东部区域的改造和再生,奥运让伦敦东区的建设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英国媒体指出,伦敦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伦敦东部区域改建规划至少缩短了20年。在我国,南京市以第十届全运会主场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核心,形成了河西新区;济南市则围绕第十一届全运会场馆中心形成了济南新城区;深圳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得深圳龙岗、盐田等郊区成为“大运会”的直接受益者。而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都有目共睹,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使得城市与体育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3逐渐兴盛的城市品牌与体育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规模竞争和90年代的综合实力竞争之后,至21世纪以来,俨然成为了城市个性品牌的竞争。根据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结果,我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而在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在建设国际化城市与城市国际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正积极地通过体育来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通过发展体育来实现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进而改善城市居民的宜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形成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上海曾于“十五”期间明确提出要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北京市则通过借助于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提出了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计划;南京则于“十二五”期间提出打造“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同时还审议通过了《南京市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实施计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新一轮城市体育品牌建设的发展步伐。在城市体育品牌竞争过程中,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城市体育品牌塑造计划。曾经被誉为英国“最肮脏丑陋”的钢铁城市———谢菲尔德市,在城市转型期依托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成功完成了城市的战略转型,不仅拥有了英国第一个“体育之都”的美誉,同时还被授予英国“国家体育产业城”的称号。澳大利亚墨尔本也正是凭借着网球公开赛、一级方程式赛车等众多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而一举超越巴黎、悉尼等城市,荣膺“世界顶级体育赛事之都”的称号。与国外相比,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体育之城”。以青岛为例,因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而被誉为“世界帆船之都”,青岛更是以“帆船之都魅力青岛”为主题展开了全球城市品牌推介活动。20世纪初我国马场数量最多的武汉,随着第八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的举办,再次成功塑造了“中国赛马之都”的城市名片,同时也为武汉提供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城市也开始意识到发展城市体育的重要性,纷纷依托城市特色体育运动来打造城市的新形象与新品牌。其中,以“水上运动之都”为主打品牌的有山东日照、广西柳州,以“运动休闲之都”为主题的有浙江海宁、安徽六安、湖北京山等,以特色运动项目为主的河南安阳“航空运动之都”、四川都江堰“山地运动之都”、重庆万盛“定向运动之都”、广东深圳“现代武术之都”等等,以城市体育的发展促进城市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二城市体育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纵观城市体育研究现状,城市体育的理论、方法研究还十分欠缺,研究较为片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相关学者开始积极探索城市体育的本质问题,陈东岗等人较早以“城市体育”作为一个整体,对城市体育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则设置了“城市体育”方向面向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体育与科学》则设置了“城乡体育研究”专栏用于刊发与城市体育研究相关的前沿学术动态。伴随着“首届城市体育发展论坛”的如期而至,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两地十城”共同达成的城市体育发展“南昌共识”也正式开启了我国城市体育发展的序幕。城市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大系统,虽然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学科对城市体育研究都有所涉及,城市体育竞赛、城市体育服务、城市场馆管理、城市社区体育等相关研究也已非常丰富,但这些研究并不足以构成城市体育的全部,城市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本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要加强和加快体育对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应该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用来指导实际的工作。因此,城市体育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理论科学,而不是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城市体育学横跨城市学和体育学两个学科,以体育学为基础学科,也可以被看成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的边缘学科。城市体育学的建立与体育学其他子学科即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城市体育学研究以城市范围内的体育为研究对象,有别于体育学其他子学科,但研究内容与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子学科有所交叉。根据建立学科必须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专门的研究领域、专门的研究队伍和机构设施等要求,城市体育学应针对城市体育学基本概念、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内容展开研究。城市体育学作为城市学与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城市体育学基本概念的界定应从城市学与体育学的概念着手。1985年,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在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城市学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把城市作为一个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我们能够掌握城市这个事物的规律。”《大英百科全书》将“城市学”解释为研究城市问题的科学。对于城市体育学的概念,研究认为可以作以下界定:“城市体育学,以城市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针对城市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体育理论、实践等问题展开研究的综合学科。”城市体育学的建立将主要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从体育学的视角进行阐释,并就体育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健康,促进城市和谐等问题展开讨论。

2城市与体育本质关系研究

城市与体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联系是城市体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城市与体育本质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于促进城市与体育的和谐发展,通过城市建设促进体育发展,通过发展体育促进城市建设,使两者内在与外在都能得到协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加拿大经济萧条与管理不善,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举办使得整个蒙特利尔市陷入了巨额亏空,致使蒙特利尔纳税人直到2006年才还清“奥运特别税”,严重影响了蒙特利尔市的建设与发展。而在蒙特利尔之后的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前苏联政府投入90多亿美元用于场馆建设和设施完善,但该届奥运会未能获得丝毫商业回报,对莫斯科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在此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各国政府则开始重视城市与体育的共同发展。在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世界目光聚焦在了有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美称的北京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将具有“第三世界首都”之称的广州再次推向了世界的舞台,2013年南京亚青会与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举办也必将进一步加快南京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步伐。城市体育学研究即是针对单个城市的体育研究,也是针对整个国家的城市体育研究。城市体育学的建立旨在通过对城市与体育关系的研究探析城市体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理论、城市与体育共同发展的路径与方法;通过对城市体育内部关系的研究探析如何借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城市体育的发展,进而通过体育的发展再次促进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各城市体育外部关系的研究探析不同城市类型、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城市布局、不同城市定位的城市体育发展对策。研究不同城市类型发展的不同模式,不同体育形式对城市的不同影响和作用,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形成不同的体育发展定位与模式,为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城市找到异同点和新颖点,以体育形成风格迥异的城市特色文化,用于指导城市与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城市与城市、体育与体育以及城市与体育之间的共融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挥城市效应与体育效应。

3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

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建设影响着城市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城市集群的积极影响下,体育集群效应也开始显现,以长三角体育圈、珠三角体育圈、京津冀体育圈等为主的体育集群也正逐渐形成。城市体育作为城市体育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体育内部系统的建设情况影响着城市体育集群的发展,加强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体育集群的建设。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有别于城市与体育本质关系研究,城市与体育本质关系研究是将城市与体育看成两个整体进行研究,城市与体育是平行关系;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则是将城市体育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将城市体育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从属于城市研究范围。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是以城市范围内的体育活动和体育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城市体育各子系统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城市体育内部管理体制与城市体育作用的发挥、城市体育的内部结构以及城市体育结构与外界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城市体育系统主要由城市体育管理、城市体育组织、城市体育设施、城市体育服务等诸多城市体育子系统构成,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以实现城市体育各子系统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为目标,围绕城市体育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针对城市体育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内部结构、基本特征、政策法规等主要研究内容,就如何通过大型城市体育赛事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体育服务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通过体育组织完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展开,不断促进城市转型与体育发展

三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聚地,体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当下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城市体育学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城市与体育之间的共同发展,为我国城市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建设奠定基础。据统计,按照市区常住人口少于100万的标准划分,目前我国仅中小城市数目就已达2160个,体育作为人类得以维持体质健康的主要方式,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发展问题,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议题。城市体育学的建立也必将成为城市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体育学也必将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体育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些行为的先导就是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才能做出对应的行为。想要禁饮的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就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首先,学校的主要领导人要正视体育教育,重视体育教育,不可以在认为体育教育是摆设学科,在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成绩也作为孩子成绩的重要标准;大力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让家长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宣传是有利于教育思想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还有家长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小学体育成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懂得体育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想要更好的发展小学体育教育首先就得得到家长的支持,多于家长进行沟通,可以让家长对体育教育的支持还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开展。

2教育部门加大对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

体育教育的设施是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学校体育项目的保障,所以体育教育的设施的质量还有数量是能够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学校想要保障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应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支持。总得来说就是要争取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学校不是盈利的单位,教育资金的来源是有限的,想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质量投入,完善体育教学的设备就必须要去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孩子是什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3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想要全面的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就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首先应该做好体育教师的招聘工作,目前,面对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可以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来招聘体育教师,这样也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师资来源,让教师来从事对口专业学科;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技术和知识,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学校只有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小学体育未来的发展和需要。

4结语

在假期阶段,学校可以聘请优秀的体育教师或者是体育专业的学者来到本校,教授本校体育教师的专业进行培训和提高,想要发展好小学体育教育就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完善教学手段。

上一篇:自主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