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2:51:19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阳光体育运动从舆论宣传入手,致力于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它掀起学习、普及身体健康知识、体育运动知识、体育欣赏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等的高潮,广泛传播了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掀起了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

2、突出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很多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都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展现特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了适合本校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重点在体育特点项目活动上大做文章,通过特点活动的开展不但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培养每个学生的体育特长。通过学校活动项目的多样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3、着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多样体育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真正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

4、“阳光体育运动”刺激体育教师教师转变观念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坚持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角度出发。依照这样的理念,运用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营养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这势必打破了传统的身体健康老思想。同时,阳光体育运动激发从运动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来进行针对性教育。这些都会完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坚持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角度出发。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教师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只有当学生有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才会在课后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究。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十分重视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规则方法如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用明确的结论和动作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认为学生跟着教师做得越快越好,就是学生聪明的表现,或者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其实如果老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越来越淡。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给与标准答案,否则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形,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这样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同时老师也要清楚,这种问题如何没有课后学习实践的积累,是不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所以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教师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而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为学生开辟了丰收之路。

三、延伸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形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尚不完善,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较为单一,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和社会的联系很少,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延伸性学习的机会,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为学生寻找良好的学习机会,创立适当的实践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传统的兴趣小组等形式,仍是学生的首选

兴趣小组实际上是我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校延伸性学习的最主要一种形式,它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安全简便等优势。因为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实践打下基础的。我校有篮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由体育教师专门进行指导,以参加比赛为主要目标,在市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如男女篮球、运动会均在区级比赛中获得冠军;乒乓球比赛无论是团体还是单打的冠军也都属于我们。

2、体育俱乐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中等职校学生可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这样就为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然而,许多学生却出现了手足无措、蒙头转向的现象,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和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的体育活动很盲目,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们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又走进了游戏室、网吧或其他娱乐场所,这就难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避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盲目性,也提供了老师、场地和器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开展,挖掘大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输送竞技运动后备力量。体育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搞体育就执著,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体育俱乐部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要培养一般的兴趣,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而运动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而且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争胜心,促使学生自发的去训练,同时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节剂。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的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有学生来负责。这样一来,既缓和了训练的乏味,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参加并协助举行社区和社会体育活动,溶入社会大家庭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一个完整的人推向社会,因此,尽早地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熟练应付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各学科都应开启的智慧之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同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国民体育中也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体育热潮,使体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极有社会意义的组成部分。

我校有标准的足球场,许多单位都愿意到这里来踢足球,尽管这对学校管理、草皮维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也看到学生将在这些活动中将受益菲浅,所以我们积极寻求学校领导的支持,努力做好场地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并参与校外合作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4、建立家庭亲情学习的纽带

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广泛。由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长久生活的场所,儿童身体素质如何,首先取决于家庭体育。世界上许多教育家在论述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时,都主张把家庭体育放在第一位。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就是“家庭体育首位”的倡导者,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作为中等职校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练的指导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家庭中担负起家庭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活动,既能锻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带动家庭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它体现着亲情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诸多广泛意义。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家庭里指导和带动家人进行锻炼;另一方面组织一些趣味性体育活动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学生可以把体育课上学会的各种运动技能与家长共享。这种做法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交流,更形成了社会人群的相互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体育活动时间上的弥补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这种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好处。

综上所述,在延伸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活动通常是独立自主的活动,老师则起着辅导作用,从内容和形式的来看,延伸性学习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在学校里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片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延伸性学习多表现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与新课程标准秘强调的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练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极其吻合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一版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练,我来引导你学练。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师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现代体育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即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

生的身心、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合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体育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至割裂了体育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使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五禽戏"时,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以及神态、路线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传统体育的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三)进行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

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排球,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女排的比赛录像,了解女排艰辛的奋斗历史;结合中长跑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家军”为国争光的事迹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练的兴趣。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提高身心素质,丰富业余生活。这也就为它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体育独特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把握体育形象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老鹰抓小鸡”游戏中的勇敢、机敏品质;中长跑中的坚持、耐挫力培养;球类项目中的合作精神等。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

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体育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一、部分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不能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原因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各学科教研工作有的是为应付上级而开展,有的是重视高考学科的备课组活动,对体育工作而言既没有远景规划,又缺乏具体指导。每年派出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可总是没有体育教师。而体育课外活动则变成了下午第四节课。

(二)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体育教研组虽然也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但没有可行的教研计划,流于形式。学校领导被动地忙于行政事务,或只重视高考学科的各级活动,对体育工作缺乏检查验收,更谈不上指导。有体育教研活动,无体育教研质量的“形式”教研,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某些学校的体育教研组活动变成了海阔天空的闲聊,难得涉及教研。

(三)体育教师教学老一套,教研意识不浓。

体育教学工作由于是考查学科,学校领导不重视,听评课活动经常无领导到场,造成教师教学普遍老一套,甚至在器材不全的情况下,还存在“放羊式”教学。对于教研,多数教师认为搞不搞无所谓。有些教师虽然愿意搞教研,但因缺乏指导,孤军作战,也很难搞出成绩来。

凡此种种,已与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任务极不适应。因此,学校急需迅速完善教研组活动,努力提高教研质量,进而全面、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案

(一)积极创设适宜开展教学研究的环境。

学校领导要有远见卓识,应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提高了,教学工作才有后劲,才能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也只有如此,教学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学校应创设开展教学研究的环境。

1.制定鼓励开展教学研究的文件。

学生要从制度上支持教师外出参加业务理论学习、交流经验;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学校给予经费保障;及时表彰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分管领导既要定期检查教研组教研工作开展情况,又要及时指导教研组工作,并且能够深入体育教学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

2.实行集体办公。

有条件的学校可将体育教研组同体育保管室一样设在运动场附近,全组集体办公,使日常性教研工作成为可能。

3.建好图书室、资料室、体育保管室等。

学校要选订、选购实用的教学教研刊物、光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筹建卫星接收系统,或校际联合,建立远程教学网,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外地的先进的教学成果和经验,观摩平时无法邀请到的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校还保证体育场地和各类体育器材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使体育课能正常上课,体育课外活动能正常开展。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

1.实行集体备课,开展说课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不少学校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实行集体备课,开展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说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这样教师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可以开展活动。具体做法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每天上午第一、第二节课或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或进行说课活动,或交流前一天教学得失,反思课堂教学情况,并将这些写入教学后记,以积累经验。然后依据教学大纲,谈本周或下周要上的课,主要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教材蕴含的体育思想方法,等等。还要在分析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自编写教案。实践表明,这样做基本上可以保证授课的质量。

学校开展此项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个备课组至少要配备一名骨干教师。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和相近学校教研组结对,定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践证明,这是迅速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2.组织好听课、评课的活动。

几乎所有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几次听课活动。要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学校应做好两件事:一是“备”,要坚持集体备课;二是“评”,只有评价切实恰当,听课才能收到最佳效益,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科学的评价方案,使教师可以参照它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教研组除组织好校内听评课活动外,还要不失时机地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理论学习和观摩听课活动。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听其他学科的课,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借鉴一些能用于体育教学的东西,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提升体育课的内涵;鼓励同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以每周两到三节为宜,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以激励先进。

3.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教学家鲍琳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提高。”学校教科研的领导机构――教科室要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论文,教会他们积累资料的方法和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鼓励他们承担教改课题,逐步学会撰写教学论文。

学校可每年组织一次校级论文评选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版校级论文集,这既可以给教师以鼓励,又可以推广教研成果,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来提高业务素质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要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很高。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课教得再好,但没有把经验写出来,那他也只不过是教书匠而已,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则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主编.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体育教研组开学便就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开展教学研究和讨论并认真地学习和理解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根据我校的特点研究如何执行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为了搞好我校的武术教学体育教研组进行了武术教材的讨论和武术培训。讨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体育专选课、活动课的方法和措施。体育教研组群策群力集体研究和讨论校级、区级献课展示我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和风采。

体育教研组为了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体育教研组开展了“一帮一”的师徒结对活动,共结成四对(林贵宝—祝小波、杜静萍—唐振祥、曹千英—王琦、张国荣—张学强)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相互的听课以及课前课后体育教学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开展“多帮一”的活动,也就是大家共同帮助年轻教师上好研究课以及课后的总结。体育教研组在培养新教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献课活动、论文评选活动、课余训练、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体育教研组积极参加教学研究课,研究如何上好专选课和活动课的研究课在教研组内进行教学研究课并积极参加论文的撰写,且有8篇论文在成都市中小学体育和卫生论文评比中获得二、三等奖。体育教研组共同研究校级、区级献课活动和技能比赛,祝小波老师获得校级研究课二等奖,且体育教研组获得优秀组织奖;张学强老师获得区级研究课二等奖,并在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体育教研组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改革早操和课间操,改广播体操为多形式的活动武术、32步舞、plapla舞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增加了同学们的活动量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体育教研组参加了市级课题《发展中学生终生健体的能力》的研究,并主要承担了《体育教学方式》子课题的研究,修订了专选课的教材分布,制定了活动课的考核批准进一步完善活动课的学分制。外出教研到新都四中学习和观摩体育教学和课间操改革,学习和交流课外业余训练的管理和训练方法为我校进一步改革课间操以及运动训练提供了宝贵经验。讨论和总结我校的田径运动会和学生体育协会的工作,将改革田径运动会为综合性运动会的体育节,与国际接轨采用金牌制,调整学生体协组织和结构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信阳市所属各级中学、小学的10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调查法:本次调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对象为所属的各级高中、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体育教师100名,教龄在10年以上者约占60%,在10年以下者约占40%。座谈法:座谈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在年会时分别召开中学和小学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另一种是直接到学校座谈,选择农村和城镇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数理统计法:将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到底有没有必要写论文,对于这一问题92.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许多教师都认为撰写论文有利于自己理论素养的提高,反思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系统学习,更新自身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性,再指导实践等等。撰写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作用是被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肯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撰写论文。

2教研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整体质量这一问题,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高”,只有15.3%的人认为“较高”、“还可以”。在座谈会上,不少教师认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文章太少,许多文章的作者平时没有多少积累,或者闭门造车,或者东抄西凑,或者故弄玄虚,实际上观点和材料都不是自己的。在座谈会中,很多教师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是也不能等同于体育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或大学体育院系的教授,写的教研论文应强调应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基于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实践和自己的经验进行研究并撰写文章。目前体育教育教学论文的整体质量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在科研方法及写作方法方面的培训。

3体育教师平时写作阅读论文的热情和兴趣不高

尽管体育教学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肯定,但是他们平时的写作阅读的热情和兴趣并不高。在回答你觉得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多写哪一种文章时,选择教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的老师各占了27%,选择教学研究论文的只有9%,选择训练与方法的17%,无所谓的占了20%。在回答作为体育教师你最爱读教育、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哪一类文章时,回答经验介绍、训练方法、教学随笔方面的较多,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对较少,还有近15%的教师回答什么也不看。体育教师平时写作和阅读最多的是教学体会与经验、训练方法和教学随笔,这是符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的。

4经常撰写教学论文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在对“你觉得经常撰写论文对自己具体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有帮助还是有干扰?”和“根据你了解到的情况,你认为会写论文与体育教学质量高是否成正比?”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有帮助的占45.4%,认为有干扰的占42.7%,说不清的占11.9%;而认为成正比的占42.8%,认为不成正比的占43.1%,看具体情况的占15.1%。在座谈中,有的教师说写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动辄几千字,没有这么多的字,就与奖无缘,且评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奖或者发表。有教师认为,写论文虽然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但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似乎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5作者队伍的年轻化

许多行业都在强调年轻化,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如今写论文的教师大都在35岁以下,且一级教师为多。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年轻化的原因是,他们要评职称,而评职称必须有论文,年长的教师职称评上了,自然没有了写论文的压力;另外,年轻教师更需要荣誉。对这一点,在回答“你撰写论文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时,很多教师都认为是评职称的需要、完成考核的需要、领导指派的需要、获取荣誉的需要,只有很少部分教师选择了课堂教学的需要,由此看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过分功利性的反映。

三、结论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1.1围绕体育教学大纲、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和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展开体育教研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对学校体育基本任务、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师和组织领导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各地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检查验收工作,截至1987年我国已有33785所中小学达到了《暂行规定》的标准l6],这为恢复学校体育教学秩序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保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校体育工作又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着眼,将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在教学大纲中强调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以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主的教材,广泛运用多种身体锻炼方法,强调体育课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添加了对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这一阶段的体育课出现了运动技术传授课、身体素质锻炼课、运动技术传授+身体锻炼课三种课型。l7]此后,针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教材枯燥和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弊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法手段。1987年过渡性的教学大纲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7大原则:思想性、增强体质性、科学性、理论实践相结合、全面性和兴趣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体育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原则l8]。随后又提出“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l9]”。1988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还指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体育课教学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应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实际的体育课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探索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体育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的实验和研究ll0]。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开始强调“育体”和“育心”的结合,并根据体育学习的心理过程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动机迁移法等【“〕;此外此时期对学生学法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观察法、研讨法、强化练习法、目标评价法和动作编排创新法等学法。这些探索和尝试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1.2探讨体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索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的传播,学校体育领域也展开了“学校体育课主要任务”的大讨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有以下几种:“以三基教学为主”、“以增强体质为主”、“三基和增强体质结合”、“以培养体育能力为主”。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除了始终贯彻教学目标任务为准则外,还展开了对学校体育功能、目标的讨论,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教养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发展学生个性和促进学生社会化目标等多目标理论。学校体育开始重视追求体育课的长远效益,在1987年过渡性教学大纲中提出:“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以适应终生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ll2]1

1.3学术团体、专业杂志与体育教研群众团体的助推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校体育学会分别于1980年、1986年和1987年成立,它们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适应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专业杂志《学校体育》于1981年9月正式创刊发行,该杂志对我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锻炼、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均有较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同年创刊的《体育教学》也积极宣传报道学校体育改革的新动态、新理念、新思想,交流和推广体育教法手段和技术,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研讨活动来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此外,体育教研群众团体的重要形式一教学评优和教学研讨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特别是一批跨地区的交流研讨活动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活跃教学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发展(1990一1999)

2.1教研队伍不断成长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指导和服务等作用”。这一时期为搞好教学大纲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教研和培训来提高教研员的业务能力。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在1994年9月举办的全国学校体育教研员骨干培训会议中指出:教研员的工作任重道远,应在指导教学和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培训师资上发挥作用。上述一系列的文件要求都促进了教研队伍的发展。

2.2加深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深人研究是此阶段体育教研的重点。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上形成了三维健康观。此外,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体育教学不但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而且还重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呈现以下特点:¹普遍重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º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具有综合性特点;¼组织形式由单一和死板发展为生动和多样;½教学方法日益丰富、多样化;¾教学手段、器材设备出现许多改革【‘3〕。

2.3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体育教研的热点

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体育教研的热点,出现了“情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创造性教学”、“分层递进教学”、“小群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有了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明确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指导下,根据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模型结构和程序,探讨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分类和发展趋势等,并在实践中通过一些省市开展的教学改革和科学实验来促进体育教学研究的发展。

2.4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为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一些地区的中小学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建了各种类型的快乐体育园地,这被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在全国迅速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虽已公布,但快乐体育园地依然是中小学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形式。

2.5体育教材质量不断改善

体育教材质量从无到有和质量的不断完善,集中体现了此阶段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体育课本的出现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虽然是必修课但始终没有课本的局面,有利于体育学科地位的提高。体育课本质量不断完善,自1993年以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列人国家教委推荐目录的体育课本有五套,其内容比较全面、系统,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运动实践,且运动实践内容不但重视知识性和技术性,还将健身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6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不断壮大

为加强体育卫生科学研究工作,国家教委于1991年底成立中央教科所学校体育卫生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也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各种调研、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成为组织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开设了“一线话题”栏目,成为体育教师交流教学改革经验的平台。此外,这一时期有关体育教学的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体育教学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¹经验性总结和文献类研究较多,缺乏长期稳定的整体实验且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不高;º体育教学综合目标的操作性较差、体育教法体系分类方法仍局限于对经验的总结;»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对其内容体系的理论研究有待深人,教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¼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体育科学研究难以开展。

3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兴盛(1999一至今)

3.1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部

为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研工作和教研队伍建设,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5月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部,积极团结和组织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员和广大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此外工作部还积极促进体育教研员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开展教研工作,促进了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2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课活动

为使教学研究更好地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此后又举办了第二和第三届。展示活动推动了教学研究的深人开展,其表现为:¹优秀课的评选促进了教研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º观摩展示的不断创新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相结合,有利于体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形成。

3.3举办中国体育科学大会

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自2001年举办之日起到现在,有力的推动了体育教学研究的发展。科学大会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现全国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科研水平。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研究和解决、有许多新思路新举措需验证、也有许多新经验和做法需提升,论文能较好的将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但提高了研究的使用性、巩固了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创新、完善了体育课程和教学体系,还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发展。

3.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组织形式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选择开发和引进适合本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我国校本体育教研以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高中选项为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当然,提倡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各级体育教研员的工作,相反,校本教研的开展对体育教研员提出了新要求,他们不仅要对本地区的体育教研进行统筹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还要承担指导校本教研的责任,加强对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培养其创新精神,积极发现和总结教师在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和经验。有的省市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校为本、地区统筹、跨区合作的教研活动机制【‘4],有力的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5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平台。借助互联网进行体育教学研究和交流,拓宽了教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体育教学和研究水平。目前常见的网络教研活动包括:教育博客、QQ、教育网站论坛、远程培训、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这一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研围绕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展开,虽然取的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¹低水平重复研究很多,缺乏重大突破且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º课堂教学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体育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缺乏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有些教学内容缺乏教育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¼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不够深人,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不高,体育教学研究难以满足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4总结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建议将全国性的大型且集中的教研活动与区域性、地方性的中小型分散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建立以学区教研组为中心,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常态教研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构与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最大限度的激发和调动体育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自觉性。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实现总结、展示、交流教学改革经验与课程、教学理论的结合,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和综合效益。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9篇

1.1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计量学是核心期刊研究的理论基础,它的发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产生了一批在文献计量学方面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学者对核心期刊研究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核心期刊的界定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引文的分布规律、一次文献的分布规律和二次文献的分布规律等,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是邱均平、严怡民、陆伯华和北京大学的"理想化"概念。邱均平认为,少数含有情报量大的期刊为核心期刊;严怡民认为,少数载有某一学科大量有关文献的期刊通常称为核心期刊。陆伯华认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应该是能反映当前该学科世界发展水平,发展动向的期刊。北京大学主持的"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认为,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 有较高的论文学术水平,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状态和发展趋势,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也就是从文献量.学术水平,读者重视程度等几方面来界定核心期刊。

确定核心期刊的最初目的是为指导读者阅读以及优选馆藏期刊。最初的核心期刊研究和影响仅仅限于图书情报领域。但近几年来,学术界经常提到的"核心期刊"与原来的"核心期刊"在基本含义上已有很大变化,许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职称评定、学术评优、成果评价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都与核心期刊挂钩。因此,除了图书馆界、期刊编辑出版界关心学术核心期刊问题外,还有论文作者、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关心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各界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核心期刊遴选标准的评价、核心期刊的作用、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诸多评论。

目前 ,中文核心期刊具有如下特点: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目录增多,普遍利用计算机筛选, 评价数据不断丰富,研究方法稳定,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核心期刊研究在促进期刊质量提高、优化馆藏、提高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和合作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2中文体育核心期刊

最初将"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概念引入我国体育界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联合发起,有40多所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和200多位业内专家参与鉴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一书中,有13种体育期刊被确定为G8"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从1994-2013年,有关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共有473多篇。体育界人士和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一样高度关注"核心期刊"的遴选和研究。而当时体育期刊界并未看中"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有些甚至不知或不想知道它们为何物。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011年后每三年出版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版。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

1994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主要在体育教学、体育教材、体育课、体育评价、体育师资、学校课外体育和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等7个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的最多,涉及面广,观点百花齐放;体育课研究的类型、组织、结构、评价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向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要求发展;体育评价研究向综合化、人性化转变;体育教材研究现状比较滞后;课外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不多;有小部分的研究是中外学校体育比较,但所具价值高。

学校体育科研是近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育学科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随着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体育研究也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学校体育研究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显示出中国学校体育研究强大的生命力。在学校体育研究中,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远远高于中学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呈现出忽视幼儿和小学及初、高中学校体育科研,不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发展。

3 对体育核心期刊中相关体育教学的研究

对体育核心期刊学校体育教学学术论文研究的不多。对相关体育教学的其他学科论文的研究有体操教学科研状况分析、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武术散打教学科研文献的统计分析。

代秀付、赵传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4-2006年间14种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操教学论文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科研数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但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方法虽然多样化,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张跃通过对2002-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文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综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杨栋、熊曼丽、谭志刚、邹卫国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的教学改革类文章进行了述评。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6年是的高峰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公共体育课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进一步拓展,一些新兴项目逐渐走进课堂,同时也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课,建立和完善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加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评价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4 对体育核心期刊体育教学论文的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付楠通过对1998年至2007年间9种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体育教学的76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用来调查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并探索其发展趋势。主要进行一下方面的研究:①研究主体间写作研究状况。②论文的期刊分布。③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跃.综仪高校体育新《纲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天中学刊,2010.05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人生;高级教师;高仲明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2-02

提起高仲明老师,广州市中小学的体育同行都不会陌生,作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力量之一的教研员,高老师将其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体育工作中。他把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教研工作的目标,把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教研工作的抓手,把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把增进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最终目的,为广州市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师德:魅力之魂

高仲明老师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三十多年,获得多种社会奖项。他用非凡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染与之共事的体育同行们。他告诉一线体育教师,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而作为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智慧。要用智慧阳光般的感染力去塑造具有乐观健康人生态度的学生。在体育教育这个领域里,高老师用他无愧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尽职尽责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体育最本质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经常说,自己首先是一位体育教师,然后才是一名体育教研员。因为只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站在一线体育老师的位置上,亲身感受他们在课堂上、在训练场上、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才能更明白现在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了解体育教师的需求、面对的问题,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体育教研员的使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组织推广体育教学经验,普及教育理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胜任“引领者”的角色。帮助体育教师坚守这份教育信念。在广州市各种教研活动、理论学习、听课评课的现场都能看到高仲明老师的身影,感受到他听课时的关注,评课中语言的精妙、指导的精巧,对一线体育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用自身素质彰显人格魅力,谱写着师德之魂。

责任:工作之重

尊重自己的岗位,意味着在这个岗位一天,就应当完成这个岗位所赋予的责任,就应该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尽可能做得最好。

一、实施新课程,致力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高老师致力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在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全市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如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活动等,组织研讨课、公开课评比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研究教学,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每年举办一次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公开课观摩评比活动,从中推选优秀课例参加“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各区的体育教学及优质课的研究力度和水平。同时,高老师为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活动,向体育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二、开拓创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高老师积极推动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倡导学校特色,提出小学“跳出健康,跳出团队,跳出活力,跳出创新”,中学“跑出健康,跑出团队,跑出斗志,跑出成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亲自下校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从音乐的选择、活动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的设计等,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在高老师的亲力亲为下,广州市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取得了显著效果。2005年,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代表2000多人分别到我市的八个区观摩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一致好评。同年1月,原教育部体卫艺司杨贵仁司长到天河区黄村小学参观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老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推广鼓励与指导下还组织了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赞同。

三、服务学校,服务教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如何开拓体育工作的新视野呢?高老师根据学校的需求,深入学校,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并指导体育校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学校的欢迎。如指导天河区柯木小学的体育校本课程(毽、绳)建设与开发、昌乐小学“活力校园——大体育跳绳活动”、增城仙村中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得到了省和体育院校专家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课程理念,高老师指导学校举办“体育节”“家庭(亲子)运动会”等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被许多学校所接受,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高老师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校教师理念的提升、教学经验的借鉴同时也锻炼了骨干教师如何用教学技能和机智去调动基础差而又陌生的学生。另外,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高老师到天河、花都、萝岗、增城、从化等区,开展体育新课程专题讲座,对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

发展:引路之人

一、走科研之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扎实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深入学校教学领域。高老师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课程蓬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全面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老师在抓体育教学教研中,坚持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将微型课题研究引入常规的、常态的体育课程中,不断生成教科研的新成果,开阔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事业与思路;2005年高仲明老师被评为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他所撰写的论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获中国“十城市”第20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工作期间,担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三本书的副主编。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高仲明老师时时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希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课堂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发源地。高老师倡导一线体育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立足现实,开拓进取,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精”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此,高老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评比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围绕教学抓教研、以活动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促进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的稳步提高。在2005年的中国“十城市”第二十届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高仲明老师指导的二节优秀课例均获一等奖,同时被评为中国“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教研员”。每年举办一届“广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报告会”,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三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

三、突出骨干、名师的培养和引领作用,

一位名教师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位名校长可以带好一所学校,高仲明老师对“校长、名师、特级教师”的培养不遗余力,希望突出骨干、名师的培养和引领作用,来带动广州市体育教育课程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名师不断涌现。如:第一届“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的作课教师黄美珠现任香港游泳队教练;第11届“十城市”作课教师钟卫东,现为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彭佩华老师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现任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副校长;第13届“十城市”作课教师钟春玲,成为海珠区梅园西路小学校长;第18届“十城市”作课教师唐丽华现为黄埔区政协委员。2004年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胡新桥老师,现任广州市天河区新元小学校长、2010年被评为广州市第二批基础教育系统名师。

上一篇: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美术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