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9:30:45

体育工作论文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摘要:高校体育工作创新体系是融体育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一体的三维构成。推进高校体育工作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树立健康第一、全面体育、主体体育和适度体育的教育观,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三个结合”,必须改革学生学习评价、课程评价制度和贯彻落实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一、高校体育工作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

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方面面。就一般普通高校而言,其教育工作创新应以提高人才培养量和人才创新精神、能力为核心,确定和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改革管理制度,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高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环节,其创新体系的构成既具有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创新的普遍性,但在内涵上,又具有本学科的非凡性。因此,高校体育工作的创新体系是构建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融体育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制度创新为一体的三维体系。在这三者中,观念创新是先导,教学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高校体育工作,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在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有关体育教育观念创新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目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基本理念。健康的生存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传统的“体育—锻炼—发展体力—做功于物质生产—财富”模式已不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更新为摘要:体育—娱乐—发展智力(身心健康)—功能于知识经济—财富。其次,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观念改变、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等等方面,人们越来越熟悉到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体育作为促进个人健康的手段和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于快乐的幸福生活,是新世纪对体育的期盼。就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健康体魄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党中心、国务院于1999年6月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高校已逐步把传统的“体育”在科目和课程上拓展为“体育和健康”。因此,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努力构建体育和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树立全面体育观

全面体育教育观所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体育的全面性。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摘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脆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这就十分清楚地把健康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指标相统一的全新理念呈现了给人类,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体育不仅包含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而且包含饮食营养、卫生、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展等因素,也包含把握、应用和创造3个发展层面,还包含知、情、意、行等方面。因此,实施全面体育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办法。

(三)树立主体体育观

主体体育观所强调的是体育教育的主体性。它具有两层含义摘要: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在和客体相互功能中应具有的主体性,其中包括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又包括学生主动地适应教师;二是教师施教的主体性,即教师应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根本宗旨,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教学信息,又包括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主体性是当今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特性。它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使学生自立、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健康体魄,增强身心素质的目的。

(四)树立适度体育观

适度体育观要求必须从“度”的视角去开展体育教育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质和量两种客观的规定性,都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的变化。而做为质和量的统一的“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因此,适度体育就是为了保持所需要的体育的质,应当有意识地把体育的量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也就是说,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惫,影响健康,影响学习。

三、有关体育教学创新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增进其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新体系,让学生生动、活动、主动地得到发展。新体系应既含有人体健康、科学健身、传统养生、运动文化等理论知识,也应含有技能性、竞技性、娱乐性、保健性等内容。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健康要求的学习和生活行为。新体系中活动类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开设一些有广泛群众基础、大家喜闻乐见、适合终生或不同阶段参和锻炼的运动项目。同时还应开设综合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新体系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健康成长的规律选择内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力争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另外,要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弹性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体育课由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转变。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变重教为重学。新世纪的体育教学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独奏者改为导演或促进者。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或促进者,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和练,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体育的终极关怀。

2、变被动练为自主练。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在体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练,从而达不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要实现体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自主练习。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削弱对教师的要求,更不是弱化教师的功能,恰恰相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由重视说教向导学或导练转变,由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向重视课前预备转变。

3、变重视共性为重视个性。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是千人一面,简单施教,强迫灌输,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新世纪的体育教学,既要重视探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如男生和女生的差异、班级和班级的差异、年级和年级的差异等,还是重视探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学生个体对体育熟悉、喜好喜好、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接受能力等,尤其是要重视部分非凡学生的情况,在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

4、变强制性体育为引发学生内在需要。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不管学生的喜好、需要、强行施教,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必须探究和引发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对生存、发展条件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的倾向,内在的体育需要是学生积极参和体育活动的动力。引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使愿望动机和行动相统一,才会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三)实现“三个结合”

1、普及和提高结合。高校体育是全员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重提高、轻普及,重练习、轻教学,重比赛、轻群体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这势必会影响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高校体育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要深刻熟悉到没有全员的普及,就没有全面性的提高。即使是少数人的提高也缺乏广泛而深厚的基础。要做到在抓普及的基础上促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竞技水平。

2、阶段教育和全程教育结合。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大部分设置为2年,少数为3年。而事实表明,在体育教学的中后期(即2、3年级)学生素质指标则逐步下降,学生从事身体锻炼的动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必须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模式。通过适当延长课程设置的时间跨度,固定选课学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天天参加1小时左右体育锻炼、开展体育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继续和延伸整个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实行大学体育教育的全程化(四年一贯制)。

3、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结合。课内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证实,课外锻炼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体育课内教学的不足、巩固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体育喜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锻炼,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四、有关体育教学制度创新

体育教育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改革体育教育评价制度。目前,体育教育评价只注重横向评价(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评价)。然而,根据不同的目的,体育评价应考虑多角度的综合性,实行相对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学期末、学年末统一评定的方式给学生评分,成绩评定后课程也就结束。这种方法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充分的调节功能,并且也不能顾及学生的先天能力差异、喜好喜好、健康状况,反而对某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丧失参和体育的动机。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不仅重视学期末和学年末的体质和健康的评价,更应对学生的健康、体质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过程的评价,即时反馈、即时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达到即时矫正或鼓励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促进学习不断发展。同时,要把评价的结果和学生评优奖励和毕业结业挂起钩来,以形成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对体育课程的评价

建立科学的基于三维健康观基础上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建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生理、心理、体质等方面做出客观的综合的评定,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程效果。另外,从体育学科的特性来看,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都有真实的感受和评价。体育课程效果的自我评价对个体而言是绝对的,但从评价的具体情况分析,必然具有相对的性质。注重个体的自我评价,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贯彻落实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高考无形中让无数考生倍感压力。高考的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因此受到高考的压力,学生们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无形中强调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教育工作中,文化课的教育力度不断加大,造成了教育的倾向性。那么,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而言,具体的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考让文化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而体育教育工作则显得可有可无;文化课的学习程度决定了高考中的考试成绩,从而决定了学生们的未来。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而言,学生们几乎已经到了痴狂的程度。而体育教育工作一直是认为与活动和玩相关的内容,每周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被学生们也充分利用起来。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考阶段,在体育课上学习文化课的现象非常常见。此外,因为高考中,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本不用计算体育的考试成绩,从而让体育教育在与文化课的对比中,被忽视掉。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非常沉重,这就导致了文化课经常出现占课的现象。有时候,为了能够赶上文化课教学的进度,有些文化课的教师甚至占有学生们的体育课。这就说明,在教师的心中,也没有把体育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反而认为学生们只要面对高考就可以了,体育无非就是玩。第三,体育教师在对本科重视的程度上不足,并且没有给予真正的教育重视;这一现象是非常危险的,而且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

作为体育教师,存在部分教师自身对体育教育本身不重视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在接收教育的时候,也感到无聊和乏味。而实际上,体育教育是真正能够发挥学生天性的课程,能够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培养的课程。

2体育教育的优势分析

学生时期,由于整体教育风气的影响,高考以及考试成绩几乎成为了学生们的全部,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们的。因此,体育教育的优势逐步被学生们所淡化,从而遭到了忽视。实际上,体育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并且与文化课之间也不存在冲突的现象。首先,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锻炼;现代教育过多的注重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关注却远远不足。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体育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好的身体。如果身体不好,那么就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此外,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乐观开朗,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想非常重要。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于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与文化课协同发展;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度,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是基于这点考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压力的加大,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以后,放松身心,让大脑重新恢复,以助于更好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最后,体育教育课程都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优势非常明显,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精神活力。学习的过程中是枯燥而乏味的,只有学生们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实现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活力,才能很好的进行学习。

3班主任体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加强体育教育的力度,更应该能够从意识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让学生们有感悟,有共鸣。因此,在思想工作方面,班主任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班主任作为学生们的一种灵魂向导,在引导学生们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的体育教育工作重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班主任要给予学生们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班主任要经常给学生们做正确的体育教育引导,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学习和生活都是同等重要的。体育教育是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有良好的价值观。那么,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在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充分呼吸。

在学习文化课已经非常劳累的时候,能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让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准备。第二,班主任自身在思想上要符合体育教育重心;只有自己认同,才能够让别人信服。班主任首先需要让自己有心理上的认同,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去接收体育教育。给学生们确立良好的价值观点,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和体育根本就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当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大脑和身心都需要有氧运动来补充活力。而体育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压力释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即能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又能够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后续效果。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从自身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让学生们也有所感悟。第三,班主任自身也可以与学生们一起投入体育活动中;班主任在班级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们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如果班主任可以一起参与的话,对于学生们的带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采用共同参与的方式,也是班主任对于体育教育工作重心的最好体现。总之,班主任在体育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找准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从而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与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体育教育的效果。

4结语

通过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分析,以及班主任在体育教育中的工作重心分析。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而言,仅仅加强教育力度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师生都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与文化课的冲突中,能够找到体育教育的优势,从而让学生们意识到体育教育也是一种锻炼,并且能够更好的促进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此外,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到位,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往往对学生们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们对于科目的选择倾向。加强体育教育的工作力度,班主任在选择方面尽可能将重心予以转移,从而切实提高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学生存在较多的思想道德问题,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当前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诱因有:

1.社会因素。

对金钱的盲目追逐,对物质享受的极度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都在严重侵蚀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不良文化思潮的涌入,糟粕作品中的善恶颠倒、美丑不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发人智力、娱乐身心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使一些学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随着手机的普及,一些不健康的短信也蔓延在学生当中,使其心灵受到污染和毒害。

2.学校因素。

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落后。部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移,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内容空洞;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出现“教书不育人”的状况。二是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不理解和不尊重学生,甚至歧视和厌恶学习差、有缺陷的学生;部分教师自身的素质低下,师生关系紧张。三是教育体制陈旧。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考试分数定成败”,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搁置一边,造成教育的偏差。

3.家庭因素。

家庭是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然而一些家长成才观扭曲,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尺。家长的这种“重智轻德”的偏误,已成为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养成的一大障碍。

4.自身因素。

学生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其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容易冲动,思想容易偏激,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过于简单,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另外,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方法

1.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体育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体育课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

(2)循循善诱。教师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教师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2.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体育教师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日俱进,探索新的方法。

(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体育教师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以情感人。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朋友。

3.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体育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特长,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这样必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情、人间的温暖,从而激发强烈的亲情感。同时,在关心的过程中,教师应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原则,既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又要启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独立自主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4.充分理解学生,体现“拓宽渠道、双向沟通”。

体育教师只有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心理沟通艺术,才能使师生相互理解。

(1)相互信任,在坦诚相见中求理解。体育教师要想真正理解学生,就必须信任学生,以诚相待,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用坦诚架设理解的桥梁。

(2)主动接触,在细心观察中求理解。体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动、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条件,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既能增强师生间的相互联系,又能在细心观察中了解学生所想、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的理解。

(3)充分尊重,在平等相待中求理解。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学生才能有话可讲,有言敢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求得学生真诚的理解。

5.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可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使学生奋发向上。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什么是尊重存在错误认识,教师若对他们逢迎迁就,必然会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蔓延。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

(1)既不求全责备,又不一味认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问题和不足,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放弃批评,无原则迁就,而要实事求是,予以恰当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正确意见,督其改正。

(2)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不苛求他人,对自己盲目尊重,始终保持谦虚态度,以此来博得他人的尊重。

(3)既不压抑思考,又不放任自流。学生敢想敢为,勇于探索,是件好事,体育教师不应滥加压制,堵塞思路,甚至代替思考,而应当因人而宜,予以正确的诱导、教诲,使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蓝图”,校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工作针对性

论文摘要:学生产生思想道德问题有多方面的诱因。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入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学段各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主观随意安排的,而是依据本学段各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规定选定的。因此,教师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应先对所确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如: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目标的特定要求,考虑哪些内容适于安排在一年级,哪些内容安排在二年级;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分清哪些教材分别属于哪个目标统领下的内容,等等。掌握好教材的性质、特点及目标属性,有助于合理地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在分配到两个年级中时,做到目标明确,分量适宜,难易度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3.根据学年、每周授课时数和季节规律,分配好两个学期的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现列举学年、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部分教案,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时参考。

表1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表2二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的制订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它是依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规定的教学周数、每周教学时数,以及各项教材的时数比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的。它是制订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几点说明

1.下面试举的一年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所选编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表“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教材编制的。

2.每周授课时数是按4课时安排的;每课时安排两项教材或活动(一课时为两课次),但体育基础常识课、身体测量课和地域性活动课等,每课时可以安排一项教材或一项教材1~2课时完成。应注意学与练结合、室内与室外有机结合。

3.在所试举的学期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定体能和动作技能的测度项目。在实际制订计划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4.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还可安排“机动课”时间(一般安排2~4课时),以便对各种原因的停课或薄弱环节等进行适当弥补和调整。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表3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教学进度(示例略)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单项教材(包括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它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中某项教学内容或活动(一般为测试项目或发展体能效果好、动作技术较复杂等重点教材或连续进行的课题活动)及其目标制订的课时教学规划。通过对某项教材或课题活动的统筹设计、逐课实施,能够确保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方法和步骤

1.依据该学段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要求,按照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中该项教材的课时规定,提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

2.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条件,安排教法步骤和组织措施。

3.最后一次课进行终结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程度和简单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二)单元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一年级持轻物掷远单元教学计划(示例略)

四、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教案)的制订

课时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案,它是依据学段水平目标的规定和学期教学进度(包括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课时计划,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有效地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一)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二)课时教学计划示例

课时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提供的是依据水平一的目标及本学年、学期计划中选编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仅供参考。

体育课的设计(教案示例)

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将其归纳为:“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生动体验。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课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的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把儿童喜爱的事物用故事形式通过游戏活动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体育教学的进行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的“导入”,采用音乐、图片和模仿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本体感觉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一到课堂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兴趣的指向一下就集中在各项活动之中。在全课中,紧紧扣住了故事的情和景,使情景交融,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二、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本课力图突破以往体育课固定的格局,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在家中玩耍一样,开创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课中除了采用指令性集体练习形式外,也采用了非指令性的结伴练习形式,同时也强调了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能力的广阔时空。在练习中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了工作满意度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基础.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他们学校体育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该研究旨在帮助教育主管部门正确认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情况.为制定激励措施和科学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一、前言

有关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梅奥(G.E.Mayo,1933)做的著名的霍桑实验研究该研究认为,一个工业组织应该具有两个目标:生产率和工作满意感。他们发现,高的工作满意感将会导致高的生产率‘自H叩pock(1935年)发表了第一篇对员上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报告至今,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一直比较活跃。.但有关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成果本文就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帮助教育主管部门正确认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情况,为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科学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二、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基础

工作满意度概念从问世起,与之相关的理论便不断出现。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常见的工作满意度研究理论有工作特征理论、公平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期望理论等一m

工作特征理论哈克曼和劳拉是现代工作特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们认为员工对工作的反应是由他们对工作特征的知觉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工作的客观特征所决定。工作特征理论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通过激发员工的三种心理状态而产生的,即:工作意义、责任感和对上作结果的了解程度。

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工作满意度的产生来自员工将自己的收益和他人相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员工所有的不满意和满意几乎都源于自“比较’,后的公平感知。根据这一理论,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必须确保各项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从低等的生理需要到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及至最高等的白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要提高员一上的工作满意度,就必须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其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期望理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佛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针对工作满意度问题,他指出,工作满意度取决于个体期望与实际取得成就相吻合的程度,期望未能实现便产生不满意感.人们只有在他从工作中得到的回报大于他所期望的回报时,才会对上作满意。如果从工作中得到的回报小于期望值,就会刘一上作不满意。

在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基于以下一个或儿个理论来进行的r=}。目前学术界对满意度的定义主要有综合型、期望型、参考型、层面型定义四类。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情况

根据工作满意度概念的理论分析,综合型定义可以较好地了解个体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如何,但无法找出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参考型定义强调的是员一工对这些客观特征的“主观”感受;而层面型定义重点在于工作者对其工作构成各方面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期望型定义无论是需要的满足还是预期的实现都是决定员工满意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抽象这些概念的合理内核,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个性特征和教育一工作特点,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体育教师职业的总体满意程度,是主观感受体育教育工作这一特殊层面的情感反应特殊层面包括:工作本身,领导行为,经济报酬,晋升机会,体育教学条件,奖赏公平和人际关系七个方面,如果希望体育教师有较好的工作表现,则可以通过提高这七个方面的满意程度达到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

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和界定的概念,本研究在筛选吕国光博士修订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条目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师主观感受七个方面的特殊层面条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首先,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人际关系最为满意。主要表现在同事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体育教育工作上的成绩常能得到同仁的肯定和赞赏,同时还反映了学生能积极地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在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他们能够顾全大局,合理安排学校有限的场地器材资源,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和竞赛的组织过程中协同配合,养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对自己的工作本身满意度较高认为体育教师的工作有保障.同时觉得自己从事的体育教学工作很有趣,多数体育教师喜欢运动,并且保持良好的运动技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内容,乐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第分是他们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感知居中。另一方面最不满意的因素是晋升机会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教师的升迁机会”该选项是问卷中所有条目得分最低。其次是经济报酬感到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我的工资和工作量相比”、“我的薪酬与本校其他教师相比”等情况得分较低,表明他们对白己目前的薪酬感到不满意第三是领导关注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校长能体谅体育教师的辛苦”、“校长能帮助体育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校长重视体育教师的意见”等方面的得分不满意。

四、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虽然现状调查中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白已的晋升机会和经济报酬的满意度最低;但从皮尔逊相关分析中了解到.与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系数中,高相关依次是领导行为,奖赏公平,J一作本身,经济报酬,晋升机会等方面。

首先是领导行为校长体谅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校长与体育教师沟通并重视体育教师的意见;校长处事公正等领导行为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系数最大。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领导行为方面的囚素,表现在领导对体育教师_1._作的称赞和认可,提供了心理上的满足,满足体育教师个人及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学校目前高考“指挥棒”的效应,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尴尬地位,使他们对自己的劳动价值在学校环境中能否得到承认、能否被领导和其它学科老师的认同显得特别关注.这体现了体育教师在归属感,自尊需要层面的强烈需求,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原理。

其次是奖赏公平。在学校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既劳心又劳力”的工作特点和“风吹、日晒、雨淋”的土作环境,以及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价值应有充分的认识,以公平理论为指导,在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奖赏、职称评定和各方面的权益方面制定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和奖励政策的制度化实施,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制度。

第二是经济报酬。经济是满足个体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条件.还是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贡献的认可和尊重的外在表现形式。调查显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报酬处于不满意水平.尤其是同本校其它学科教师的收人差别所以,本研究认为,学校管理职能部门应该以“公平理论”的原则为指导,针-对体育教师课时以外的运动队训练、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和课余竞赛等隐性工作量,给予应有关注,适当增加薪酬、提高福利待遇和改善劳动保护措施。

第四是晋升机会。在现状调查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工作升迁是他们最不满意的指标,但影响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却小于领导行为、经济报酬和工作本身。这些说明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升迁机会虽然表示出很不满意的情绪状态,却也认同事实的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军国民体育的影响,社会上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认识还停留在打打球、跑跑步和整理队伍的范畴,认为体育教师上课只是“一个哨子、两个球’,陪同学生一起玩。体育教师除了在学校兼任学生的生活管理之外,就难有施展才华的舞台。Loeke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影响土作满意度的一个决定因素。调查发现,有些感到没有个人成长机会或职业发展空问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对待本职工作马虎应付,将过剩精力寻求第二份职业上。

五、建议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采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和“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测查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教师对反映教师社会地位的职业认同和基本工作环境的同事关系和环境与资源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反映具体工作状况的领导与管理、付出与回报和工作任务与压力的满意度较低。性别、职称和教龄等因素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中社会因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力较高,分别具有负向的和正向的预测作用。工作压力未必完全导致工作满意度的降低,某些特定的、适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工作满意度的增高。

0前言

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是衡量其对工作态度的一个基本指标,反映了对工作的整体评价。工作压力则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密切。体育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社会认可度较低,发展机会较少,工作压力较大,极易形成较低的工作满意度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严重者甚至产生离职现象,给个人和组织带来极大损失。因此,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目前组织管理特别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新课题。

综观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国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研究的时间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验证。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论,不论是在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上还是在工作本身、工作回报、领导管理等其它工作满意度层面上,都存在颇多的不一致结论。目前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少数的成果仅留在经验性的表面描述上,未作深入的分析。另外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关系的研究还缺乏权威性的研究结论和调查数据支持。鉴此,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特征的研究,探讨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脏力的关系,将会为社会、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了解和认识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问题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师405名,其中男教师276名,女教师129名。

1.2研究工具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采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该量表根据黄桂梅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修订,量表共有6个维度,60个题目,其中领导与管理维度18个题目,环境与资源维度t1个题目,同事关系维度11个题目,付出与回报维度7个题目,职业认同维度8个题目,工作任务压力维度5个题目。采用Likert量表5级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部分题目为反向记分题目,得分越高,则表明被试的工作满意度越好。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445,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量表的a系数从0.6991到0.9363,信度水平较高。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96~0.884之间,且相关显著,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12--0.309之间,6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教师工作压力的测量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量表”,该量表根据许延礼“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修订而蔚,量表共有7个维度45个题目,其中领导与管理压力维度10个题目,工作负荷压力维度9个题目,学生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人际关系压力维度5个题目,自我身心压力维度7个题目,社会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维度4个题目。问题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大。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3,分量表的a系数在0.55~0.82之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每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2~0.68之间,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7个因子的贡献量均在5.1%以上,共解释了58.65%的方差,7个因子在结构上反映了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具有可解释性。量表效度较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1.3研究步骤与方法

研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量表690份,回收546份,其中有效量表405份。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研究结果

2.1被试工作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职业认同(3.43±0.54)、环境与资源(3.26±0.47)和同事关系(3.24±0.37)维度得分超过中值3,领导与管理(2.87±0.48)、付出与回报(2.93±0.59)、工作任务与压力(2.82±0.59)维度的满意度较低。

2.1.1工作满意度的性别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男性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所有维度得分均高于女教师,其中付出与回报、职业认同和满意度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2.1.2工作满意度的职称特征。调查结果表明,职称越高者其工作满意度总分越高,在同事关系维度,职称越高者其满意度越低,除同事关系外,教授在工作满意度的总分及所有维度均高于其他职称者。除同事关系维度外,工作满意度在不同职称上的得分基本呈两端高中问低的“u”形。职称在付出与回报、环境与资源、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和满意度总分上均具有显著性的主效应。详见表2。

2.1.3工作满意度的教龄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在同事关系维度,教龄越长者其满意度越低。满意度总分以及付出与回报、环境与资源、职业认同和领导与管理维度在不同教龄上的得分呈两端高中间低的“U”形。在工作压力维度,教龄越长者的满意度较低。其中教龄在付出与回报、职业认同和同事关系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详见表3。

2.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如表4所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各因子的关系较为复杂,即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相多为低相关关系。只有付出与回报和领导与管理满意度与社会因素压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工作任务与压力满意度与工作负荷压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

社会因素压力、自我身心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进入付出与回报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和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对付出与回报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自我身心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对付出与回报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五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36.7%,其中社会因素压力的解释量达到21.5%。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进入了环境与资源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对环境与资源的满意度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职业发展压力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3.7%。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工作压力总分及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工作满意度,结果如表5所示:

工作负荷压力因子进入职业认同回归方程,且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子的解释量为1.5%。学生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和领导管理压力进入同事关系满意度回归方程,其中人际关系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对同事关系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学生压力和领导管理压力对同事关系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11.9%。

社会因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因子进入领导与管理满意度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对领导与管理满意度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人际关系压力则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25.2%o,社会因素压力因子的解释量达到13.9%。

工作负荷压力、自我身心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进入工作任务与压力满意度回归方程,其中工作负荷压力和领导与管理压力对工作任务与压力满意度因子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自我身心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则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20.8%。

社会因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进入工作满意度总分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人际关系压力则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13.3%

3讨论与结论

3.1被试的工作满意度特征分析

教师对反映教师社会地位的职业认同和基本工作环境的同事关系和环境与资源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反映具体工作状况的领导与管理、付出与回报和工作任务与压力的满意度较低,与高校目前的基本情况相吻合。

女性教师对其付出与回报和职业的认同度较低是其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因素。

在职称方面。教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与其一般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对学校各方面的认同度较高有关。讲师在学校中性属于相对不太受到重视的群体,因而其满意度较低。而助教及以下职称者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主要是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的达成相近有关。

在教龄方面。低教龄者对教师角色具有新鲜感,较容易得到满足,而高教龄者多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就动机有所下降,容易得到满足;中等教龄者易对教师工作失去新鲜感,且对工作的不满开始有所增加,因而其工作满意度较低。

3.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分析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ms位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到福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教师;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与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引言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和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部分、即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这种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体育教师的工作非常有特色,与其它科目相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有差异的,而在不同教育阶段,上述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对于增进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工作满意度地域性、时间性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以期达到增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方法与测量工具

向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莆田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漳州师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性97人,女性81人;35岁以下55人,35-45岁86人,45岁以上37人;博士5人,硕士62人;学士111人。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测验工具

设计工作满意要素总和评定量表。量表的编制分三个步骤:

1)对高校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满意因素进行假定性分析。假定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的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为:①工作成就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即所做工作得到认可和赞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和兴趣,工作的发展前途等;②工作压力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强度、难度,包括继续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职务晋升的压力等;③公平的报酬。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工作的实际是否一致,利益分配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晋升的机会及职称评定的公平性等;④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工作中的领导关系、同行或同事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⑤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体育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高校与经济的结合,居住区域的生活环境等;⑥体育教师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2)依据假定,尽可能细化,拟出包括46个封闭式、1个开放式项目的预选量表。

3)请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被试,对预选量表中47个项目给予必要性程度评定(5分法)。通过聚类分析,以0。30负荷量为取舍点,使每一条目仅负荷在一个因子上,结果见表1。中的个因子解释了项目总方差的93。4%。提示了自我实现、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生活环境5个因子是影响福建省体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子。该问卷的四周再测信度0。85,经SPEARMAN-BROW公式校正得到总体样本的分半信度0。82至0。86之间,各指标均很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拟合指标2/DF=4。0,可以接受;残差枝叶图呈正态分布,且大部分集中于0的周围,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由此证明该问卷结构成立。

二、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2.1.1不同性别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就整体而言,男女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女性工作满意度有高于男性的倾向,女性对高校的社会成就感及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优于男性教师,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低于男性教师,在工作压力及工作环境因子上男女教师差异不显著。

2.1.2不同年龄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的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满意度逐渐提高,但是年龄越大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低;中年人比年轻人及年长者认为工作压力感更大。

2.1.3不同学历级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因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作满意度不同,表现出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而在社会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其满意度差异不明显。

2.1.4不同职称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测量结果作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表4),由于职称因素,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环境5项满意度上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在社会成就感和待遇上差异非常显著;而在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二项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由于在当前,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成绩、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的某种肯定,且与工资等物质待遇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然也更高、影响也更大,自然会受领导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总体上,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良好,但存在着年纪越轻、学历越高对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的现象;男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女性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男性;省会城市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中小城市的教师。

2)就社会成就感而言,年长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就工资待遇而言,女教师的满意度高于男教师;年长教师的满意度高于中青年教师;非骨干教师高于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高于非省会城市教师。

4)就人际关系而言,高学历、骨干教师、年轻者、男性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低学历、非骨干教师、年长者及女性教师。

5)就工作压力感而言,年长教师工作压力感轻于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于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

6)就工作环境而言,年长教师、低学历教师、非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2建议

1)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对高成就欲望的体育教师,分阶段地适当增加其工作的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激发其斗志。对工作与性格调适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乐趣。

2)要处理好对体育教师的严格要求、关怀和尊重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使他们置身于集体的温暖之中,提高工作满意度。

3)强化学术气氛,要强化学术气氛,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给高校体育教师以发表独到见解、相互探究学问的机会与场所。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8篇

我校在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面,采取了分层分级的监管机构,首先学校、院系级、专业教学部三级管理部门,执行着决策与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等功能。我校由学校教务处质量管理科牵头成立校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督导组,在院系下同时设立院督导组,对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成立了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学校管理规定与要求、论文相关工作的决策、决议等。成立了论文评议委员小组(包括有开题评审组、盲评评审组、答辩评审组、答辩委员会和评优委员会),主要负责论文的盲评、答辩、终评和评优等指导和决议工作。成立了论文工作组,主要负责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工作的布置与实施、总结等。

2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与机制体系

2.1健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

我们编制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手册中明确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导师互选办法和程序,开题、评审和答辩,以及各阶段提交资料时间安排与规定等,明确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和这种资料格式规范等。该手册对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指导性作用。

2.2强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兼修,提升学生科研水平

我们为了提高体育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能力,在教育部关于本科课程设置要求下,最大限度地开设科研能力培养方向课程,如《科研与方法》、《统计学》、《评价》、《办公自动化》等,还开设了课外实践课程《信息存储与检索》、《方案设计》等,这课程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集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撰写等毕业(设计)论文诸多环节贯穿于其中。

2.3完善机制,论文实施教评分离制度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审和答辩采取教(指导)与评价分离制度,做到在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完全回避制度。在评审阶段,我们采取统一盲评。答辩也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同时在答辩时不能让答辩委员知晓导师信息,答辩没有通过的学生,则须修改后进入第二次补答辩。

3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管与防范体系

3.1论文质量的前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前期监控、管理与防范是指监控和防范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之前的一些工作开展情况。根据我院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前期工作都是在大学生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主要有导师遴选、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撰写以及开题等工作。为了确保导师质量,我们规定只有高级职称和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讲师才有资格申请担任指导老师,再由论文工作领导组对导师资格、科研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遴选合格导师。遴选合格的导师与学生进行导师互选。每年11月份由导师指导学生选题,确定题目报评议委员小组评审,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论文工作组、学院督导和学校督导审查备案。题目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修改者,须提出申请报批方可。导师按照要求下达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每年12月份由4个评议委员组成小组进行开题报告会,开题通过者备案,未通过将进行再次补开题。

3.2论文质量的中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中期监管与防范是指开题之后到提交盲审论文之前,这阶段对论文题目更换、导师更换、撰写过程等情况的监控、管理与预防性防范。很多高校开题之后,学生离开学校疏于管理,造成论文无法按期保质完成。我院在次年3~5月份要求学生必须回校,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除了指导记录外,还实行每天学生指纹签到打卡制,杜绝代签虚报到校情况。按规定时间提交论文第一、二稿和定稿到工作小组处,每阶段稿件由评议小组审核,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一阶段撰写工作。对出现签到缺席4次(8学时)和未按时提交论文稿件者,只能参加补盲评和补答辩。在整个过程中做到环环相扣与监控。

3.3论文质量的后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后期监管与防范是指论文的盲评和答辩等情况的监控、管理与预防性防范。校督导和院督导全程监督个环节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学院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完成本阶段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盲评和答辩工作安排,评议委员负责具体盲评和答辩的评审以及评优。盲评和答辩均采取集中评审、导师回避制度。在盲评和答辩过程中控制委员间分值差<10分。除了答辩不通过外,其余每组末位2位论文采取末位集中评议淘汰制,实现组别间答辩标准尺度把握差距的最小化。

4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风险防范与监管的评价体系

4.1建立四阶段论文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层层把关的、由导师、盲评、答辩评审、评议委员(终评)等四阶段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每个阶段评价标准不一样,考查学生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角度不一样。在某一个阶段评价不合格,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将反馈评价意见给学生和导师,学生根据意见,结合自己论文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再次提交评审,如果第二次评审仍不合格,不再进行后面阶段评审,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将不予以合格。在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每个阶段分值比例为导师占20%、盲评40%和答辩评审40%。评议委员(终评)不占具体分值,但是评议委员(终评)为最终审议,也有评议分值和修改分值的权利。

4.2建立论文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主要由教务处牵头,教务处实践科和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督导组具体负责实施,主要监控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规范,包括计划、总结、各阶段工作环节规范与程序、各阶段评价标准与评价过程等等。对于每个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教务处有着具体的评价标准,在每环节由督导采取现场监控,并做出及时意见反馈。同时教务处对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评价纳入学校对学院整体工作年终考核评价范畴。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8-0079-01

2013年7月6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承办的北京市第十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暨阳光体育优秀案例表彰活动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召开。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精神,促进本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表彰在阳光体育案例和体育科研论文征集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

人和集体,加强阳光体育优秀案例和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切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来自北京市各区县体卫艺科、体卫中心的负责同志、中小学体育教研员、2012年阳光体育案例获奖学校代表以及第十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获奖作者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主持。

北京市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王东江处长出席会议并对北京市学校体育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王东江处长指出,近两年来,市教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市委6号文件精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各个学校得到落实,青少年学生广泛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也涌现了大量鲜活经验。这次阳光体育案例和体育科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的优秀成果是对前一段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体现,展示了中小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态度和精神面貌。同时,王处长也指出了目前中小学体育科研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不足,鼓励广大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北京市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文件精神,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向上的工作作风,继续加强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并通过体育科研的引领,创新开展首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汇报了阳光体育优秀案例评选和论文报告会的工作情况。2012年3月以来,北京市共收集各区县报送的阳光体育活动案例94份,本着“鼓励参与、选拔先进、交流经验”的原则,共评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0名,并将26份能够体现首都学校体育特色的优秀案例报送教育部体卫艺司,其中有6份案例获得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优秀案例优秀奖,6份获得入围奖,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一。通过征集优秀阳光体育案例活动,圆满实现了“挖掘和交流北京市各区县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的目标,推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会上,对阳光体育案例获奖学校、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和区县优秀组织颁奖。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0篇

1 论文征集情况

本次科报会收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论文2 466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论文5篇,论文总数为2 471篇,比上一届增加78篇,为历届之最。其中有17个单位报满了100篇。特别值得提出表扬的是四川省,十分重视本次科报会,广泛动员和组织,报满100篇,大大超过上两届科报会。

根据征文指南,本次科报会按照10大类50个研究领域征集论文。论文征集结果是:学校体育理论167篇、阳光体育运动339篇、学生体质健康256篇、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43篇、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811篇、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62篇、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39篇、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44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76篇、特殊群体学校体育134篇。

按报送论文第一作者的工作岗位分布:小学教师614篇,占24.85%;中学教师1 100篇,占44.52%;大学教师539篇,占21.81%;教研、科研人员114篇,占4.61%;教育行政管理人员52篇,占2.10%;校医、卫生保健人员35篇,占1.42%;其他人员17篇,占0.69%。其中,中小学体育教师最多,占69.37%。

2 论文评审过程

为开好这次大会,经组委会批准,成立了大会学术委员会和论文评审委员会。在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实际情况、总结上一届中运会(长沙)论文评审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审标准》和《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评审办法》,规定了论文评审基本原则和专家职责,明确了论文评审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实行学术民主”的基本原则,统一了“选题有价值、方法适当、结构合理、数据真实可靠、过程规范、成果有创新”的评审尺度,规范了以专家“独立评审”为核心的评审程序,进一步完善了论文评审制度。

本次科报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由51名专家组成,共划分成17个评审小组,具体为:学校体育理论1组,阳光体育运动2组,学生体质健康2组,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5组,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组,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1组,其他(特殊群体体育等)1组。

评审专家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评审专家由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共同研究并征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确定;(2)实行严格回避制度,凡申报论文的专家一律不参与论文评审,一个评审小组内不得出现同一地区的两位专家。

本次论文评审工作分6步进行:

第1步,全体会议。召开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明确论文评审的标准、基本原则、办法和程序。

第2步,分组评审。首先,各小组评审专家独立审读匿名论文;然后,各评审小组在专家个人独立评审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剔除与本次论文无关的研究。

第3步,独立判断。评审专家根据评审标准确定是否推荐所审读的论文,并对推荐论文予以独立评分。

第4步,评审汇总。将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整合,入选论文先以得票数排名,得票相等时,再以得分多少进行排名。按排名由高到低录取论文。入选的论文名单由评审组长审核确认并签字。

第5步,公示与查伪。将所有入选论文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委托首都体育学院科研处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查伪。

第6步,审核确认。学术委员会(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对所有拟入选论文进行审核,重点审核一等奖、二等奖论文。同时,结合公示和查伪结果,形成拟入选论文名单呈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本次论文评审过程可以归纳为“小组预备独立审读集中会商独立评分提交结果”流程,这种方式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认同,认为科学、严谨,既体现专家集体权威,又尊重每位专家独立判断的权利。

3 论文评审结果

经过评审,从2 471篇论文中评出拟入选论文918篇,占总数的37.15%。其中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56篇,占总数的2.27%;入选分会讨论或墙报交流的论文338篇,占总数的13.68%;入选书面交流的论文524篇,占总数的21.21%。

按照第一作者工作岗位区分,入选论文中,中小学校教师有576人,占62.75%;大学教师239人,占26.03%;科研、教研人员83人,占9.04%;教育行政管理人员20人,占2.18%。

报送论文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有论文入选。

4 主要成果

作为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国家最高水平的学校体育科研盛会,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本次科报会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领域,来自一线教师的研究直面教学实际,不少研究“充满生命活力”,研究成果所透露的信息丰富、生动、真实。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现状,揭示了体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探讨并实施了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设计了与新课程理念更趋一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手段。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至今,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研究热点。关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问题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鸣。在上届中运会科报会上,出现了关于“课程改革之反思”的激烈争辩。从本届科报会的情况看,课程与教学改革依然是被关注的热点。在报送的2 471篇论文中,这类论文有811篇,数量最多,入选的论文也最多,在报告会期间也讨论得最热烈。但是,与上届科报会明显不同的是:这类论文对于理念、目标、体系等纯理论的空泛争论大大减少了,绝大多数论文聚焦到关于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领域的研究。这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从理念争论、观念碰撞逐渐转向教学实践领域的趋势,显示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务实态势。

有的论文,针对体育教学中传统教材实施困难的原因、不同学段如何采取不同教学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结构问题研究”、“相邻学段体育教学衔接方略”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实际和教学难点。

有的论文,研究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实验,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板块式教学”、“‘摩斯特’命令式与互惠式教学”等等,这些研究设计比较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合理、研究成果比较可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直困扰体育教学领域的评价问题,也有许多论文尝试予以解决。如“小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测量工具和分析系统应用”等等。

(2)有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深化了对“阳光体育”实质和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整体要求设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系统整合资源,以保证和巩固阳光体育贯彻实施的许多对策和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解决贯彻中央7号文件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切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阳光体育”,在理论上,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学校体育实践工作中,同样碰到许多问题。如体育课程与教学、体育艺术“2+1”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等互相交叉。有些人认为,许多内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说法不同罢了。对此,有论文分析认为:“阳光体育的内涵与实质是新时期一个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的系统工程”,“阳光体育”不是“零起步”,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深化”,校内、校外一切体育活动都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光体育”则是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新要求和方向。这些观点对于消除上述模糊认识,厘清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与认识提高相呼应,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也逐渐步入实践创新的阶段。如“高针对性‘阳光体育’实践创新”、“整合资源创办体育俱乐部”、“体育艺术2+1技能项目设计”等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推进“阳光体育”开展的办法和措施,避免了此领域的研究背离“体育是实践性课程”的问题,也避免了总是“纠结”在虚空的概念界定、繁琐的理论推导等倾向,显现了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引领作用。

(3)有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客观、真实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的的现实。客观地揭示了师资队伍现状与时展要求相比,在足额配置与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等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有的论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如,“不同代际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比较”,调查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揭示了当前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低、能力差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印证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有的论文,关注体育教师教育和体育教师成长的历程和规律,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路径与走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等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体育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从入选的论文看,教师教育领域的许多论文都将研究集中到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多元化教师培训和校本研训的主题。如“国培计划培训模式”、“体育教师在线研修”、“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农村中学体育学科跨校联合体教研”、“普通高中体育学科县域集体备课”等研究,创新了培训模式,对深化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改革,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有关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多数研究集中在行政管理的微观领域,局限于学校体育内部、影响力小的格局,在地方政府法规建设、地方政府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整体发展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将在克服学校体育制度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科报会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者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采取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的方法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如“强化法律治理 守护民族希望――《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解析”,认真总结、回顾了这项由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省人大)为学生体质健康立法的行动过程;再如,“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评估体系”等,从不同的角度,跟踪研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为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促进行政效率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施行已近20年,亟待研究修订。《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河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器材配备工程》等法规、管理制度的建设,为两个《条例》的修订奠定了基础。应该看到,这些政府主导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研究,而学校体育研究如果能介入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则是科研为决策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的最好途径,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毕竟,能够纳入法规体系和政府管理的顶层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可以在更高层面整合全社会力量,调动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共同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分担责任”。

此外,在本次报送的论文中,还有许多涉及到“城乡学校体育统筹发展”、“体育经费保障”、“体育器材配置与管理”、“升学体育考试标准”、“学校体育安全环境构建与运动伤害救助机制”等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各个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破解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难点,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有些结论具有一定的案例示范性。

(5)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由对体质健康状况的一般性描述,对测试项目的数据分析、比较和对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笼统的分析探讨,转向实实在在的健康管理研究和政策、行为干预研究,为建立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育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增强青少年体质,维护学生健康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20多年来,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趋势难以遏制,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各种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众多干预手段也渐次推开,但是,到底哪些措施和手段是有效的呢?社会期待一个阶段性的考量和评估。

本届科报会体质健康类的论文报送数量居第3位,从入选的论文看,研究有所推进和创新。有的论文,如“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认为:“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要等到问题出现后才进行‘补救’,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应该是一个‘前置’的主动干预行为。”据此,该研究提出了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学生体质健康“主动干预管理途径”,即“测试―评估―健康档案―促进计划―干预跟踪”。这个观点,是基于对30年体质测试、体质调研工作的新认识,符合发达国家将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医疗事业重要内容的趋势,是体质健康测试、调研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思想基础,是对体质健康研究的创新。

体质健康类的许多研究,对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对上海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高中模块教学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的跟踪研究”、“儿童肥胖学校运动俱乐部干预效应研究”等。从长达2~3年的追踪研究结果看,现阶段中考体育制度对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课内外结合的运动处方式干预,对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也有明显的作用。

(6)有关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研究,以比较完整的研究设计和严谨的研究程序,对体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此领域的研究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上届科报会,而且在研究质量上也比上届有明显提高。

体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常理,但是,对于不同的体育形式,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起作用,具体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其作用是否可以持久与迁移等问题,在以往学校体育研究中,较少有专业水准的研究成果。

本次科报会在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在规范性、专业性方面有所提升。有的研究关注了体育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人格发展的作用;有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有的研究揭示了体育活动对学生自我意识、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有关组织工作问题

1)关于科报会的组织动员工作。

中学生运动会设科报会已有4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有幸与其相遇也已经3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制度创新。这种形式由于借助行政的力量,可引起对学校体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事实上,部分省市已经将推进学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在激励手段上,将“科报会论文获奖”与“运动会竞赛拿牌”同等对待――解决必要费用、给予同样奖励。有的省规定,将中运会、大运会论文获奖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大大鼓舞了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改观了地方学校体育科研局面。

但是,也有部分省市,并没有将推进学校体育科研纳入行政管理工作,对科报会没有进行必要的组织、动员工作。本届科报会,有3个省上报论文数量不足40篇,其中的一个省上报数量明显低于上一届。

尽管科研是自觉的行为,有学者说是思想自由的表现,科研不应该承担过度的外部压力,也不应该受行政的干预,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部门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搭建一个与全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是行政管理机构应尽的责任。

2)关于论文的初步审核和筛选工作。

科报会的论文征集通知,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通过举办论文报告会,各级推选、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选、推荐等形式,切实保证报送论文的质量”的要求,也建议各地通过查伪对报送的论文进行检查。但是,从各地上报的论文质量看,部分省市区,没有将这些工作落实。上报的论文中,不符合格式要求,分类不确切,作者身份不符合征文对象规定,雷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论文分类的混乱,给科报会论文评审的公平、准确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外,科报会论文评审的组织,初审、复审各个环节中也还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5.2 有关研究工作问题

1)有关学校体育理论问题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研究。

本次科报会选题指南中再次专门设定了“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引导哲学层面的理论探索和机制层面的基础研究。从本届科学大会所报送的论文看,除了略有新意的以“全纳教育”、“生态教育”及“青奥会理想”等角度为切入点的研究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回顾等领域,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宏观理论探索;更缺乏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与策略、运动干预的生理机制、运动学习的认知规律等的基础研究;还缺乏学校体育区域性推进的发展研究。

2)有关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在本次科报会论文指南中,独立设计了这个研究领域,以期集中研究力量进行专门研究。但是,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上报论文总数为76篇,为各类别论文中最少的。从论文的质量看,研究设计、现场实施、方法应用、数据统计分析等都有待提高。从论文的类型看,一般的调查多,干预的研究少,对卫生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的少。从论文的呈现方式看,文字描述的多,用数据说明的少。

3)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本届论文报送总数超过历届,但是,其中部分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术浮躁倾向和研究人员素质不高。

与上届科报会相类似,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的适当性、论证分析的严密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次科报会上,个人心得、经验总结、教学感受、概念嫁接、理论移植性的论文有所上升;有的论文,概念界定不清,在体例、格式上完全不符合规范,研究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文字粗糙,这反映研究者缺乏基本的科研训练。

有的论文,如素质教育、体育游戏编制等,属低层次重复研究;有的研究,结论是常识性的普遍共识,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有的研究,简单比较,无限推论,缺乏依据,反映研究者的浮躁。

最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方法应用和选择上的问题。一是不能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支撑研究;二是将所有研究方法都堆砌在论文中,看不出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有什么关联。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引入到科研中,如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用以解决教育领域研究的复杂问题。但是,在学校体育的科研中,这些方法的应用,还很少见到。

5.3 有关学术风气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防止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发生,本次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特别设置了多重程序,杜绝不良学术风气的发生。

论文初审结束后,一是全部上网公示,二是委托首都体育学院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文献查伪。通过查伪,发现许多问题。比如,与他人已的文字重复比例超过50%;有的论文,尽管注明了资料来源,但是,一篇论文5 000字,60%都是引用他人文字;有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几年前发表的论文,等等。

认真分析上述情况可以发现,这不是科研能力问题,而是学术风气问题。

对查出的问题,学术委员会将结果通知所在省、市、区,请进行核查,所有问题得到核实,无条件取消入选资格。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科报会没有对入选墙报交流及以下的论文进行网络查伪。因此,科报会将保留进一步严肃学术风气的权利。

对于上述问题,科报会后将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研究,同时,对本次科报会上许多老师及各地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反映的问题,也将予以汇总讨论,争取为新一届科报会奠定更好、更完善的基础。

上一篇:营销决策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双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