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2:33:36

人文精神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1篇

文学学科分论坛收录了来自省内87位学者的论文。围绕“人文浙江的文学表达”这一主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讨:浙江文学的风格:“无骨”与“有骨”。浙江地处江南,既有“江南形胜三吴都会”的繁华绮丽造就的“无骨江南”的温婉柔美;也有“山穷水恶奇绝险峻”的自然环境下一个“自耕农社会”的艰苦卓绝和“有骨江南”的刚毅顽强。前者,自然是以浙西太湖流域为中心。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徐晓芳认为,明清以后,杭嘉湖苏锡常地区的闺阁女子,受过良好的人文熏陶,女性自我意识也有所觉醒,以诗意的眼光看待山水、世态和人情,用弹词小说这一文学形式,表达她们对爱情、婚姻和幸福生活的书写和想象,字字透着闺阁女子特有的娇柔和温婉。而后者,则以浙东“崇山峻岭”为代表。会上,学者们看到,在这样的浙东文化浸润下,精细整饬又激越锐利的“永嘉文体“(李建军《时文典范与举子事业———南宋永嘉文体探微》),审视破败、抨击落后的浙东乡土小说(傅祖栋《浙东乡土小说的民间结构》),以及以“创作的刚性美学风范、‘为人生’的创作主题、执着于表现现实的创作向度以及深刻犀利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的鲁迅文学创作(卓光平《论越文化对鲁迅文学创作范式特征的生成意义》),都体现了“有骨江南”的铮铮文学质地。浙江大学教授黄健认为,从思想和精神传承的维度来看,“浙东学派”对“两浙”文化和文人(作家)的影响,是“两浙”作家在新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实践中整体崛起的重要的地缘文化因素,也是新文学得以迅速生成与发展的思想与精神动力。

当然,吴越两地一脉相承,相望相属;两浙文化亦是既相离,又相融。正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邓天中在其木心的“有骨江南”研究中体会到的,“有骨”和“无骨”都在江南,尖锐和平和都在江南,刚毅和柔婉都在江南,就像周树人的内柔外刚,就像周作人的外柔内厉。刚柔并济,猛虎蔷薇,才是浙籍作家最内核、最精彩的文学表达。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玉兰在海宁查氏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査继佐的《先甲集》中窥见其“儒侠互补”、尚武重节的传奇人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傅祖栋则认为,“山岳气“和”水性格”两者的“互动相制构成了受其滋养而产生的浙东乡土小说的两种最基本的写作范式,浙东乡土作家既在小说中无情鞭挞乡村封建宗法制痼疾,又满含深情地展示故乡的水墨山水画,可谓亦刚亦柔;浙江大学讲师李杭春指出,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离沪避杭,当颇有“出世”之意味,然而诗人仍能在山水记游中植入对现实、对时政的思考,完成一种不动声色、不弯“强”弩的批判,并终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成为了一名壮烈赴难的文化战士。

浙江文学的品格:“时文”与“世典”。在地理上,浙江偏居江南一隅,远离中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然而“适新应变”与时俱进,几为浙人之天性。这种探索创新意识使历史上的江南数度成为中国最“开风气之先”之地,成为各种新文学、新文体、新思想、新观念的发难之地,而许多时文新制又能弥之久远。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在江南永嘉的科场,出现了一种典范的“时文”———以“止斋文法”为代表的“永嘉文体”得以传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台州学院副教授李建军认为,尽管永嘉文体附会科举条制,但它们讲求苛细的文法,整饬工巧,细腻圆熟;又能呼应“孝宗朝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故能激起时人的共鸣。所以,“永嘉文体”的深远影响,与其说是在文章技法上,不如讲是其表现出的内圣外王、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故“时文”而能“世典”,或许得益于浙籍作家的能集“文人”与“学人”于一身,集“写作”与“思考”于一体。创作足以传世的经世文章,或是浙籍作家的一大使命。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也正是意识到了文艺拯世济民之功能。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曹禧修认为,鲁迅独特、犀利、深邃的思想批判和社会批判,与其价值视点“正相关”:“在群/己的价值结构中以个人为本位,在奴/人的价值结构中以‘真的个人’为本位,是鲁迅思想,也是鲁迅文学叙事始终没有改变过的‘价值基点’。可谓读出了“时文”而又“世典”的一大事理。温州大学教授孙良好、助理研究员孙鹏程则指出,鲁迅笔下的“日本形象”,也“隐含了鲁迅对于作为他者的异域日本的清醒认识和作为自我的本土中国的深切期待。而这种清醒认识和深切期待都基于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理想的国民主体形象的建构”。类似的特质还延续到余华的创作中。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丁莉丽认为,从《兄弟》到《第七天》,余华终于“抵达现实”,实现了“从‘夸张变形’到‘贴地飞行’”的华丽转身。余华小说的魅力在于“在新闻停止的地方开始文学想象,运用他充满文学智慧的叙述,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活质感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即便是最当下的现实,也拥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七天》是“时文”,但更能成为“世典”。

浙江文学的手法:“本色”与“重彩”。“本色”,顾名思义,就是“本”生活之“色”。这里,既可以有真诚坦荡天然去雕饰,也可以有流丽婉转“信南方之柔媚”;同时,浙江雅致多情又坚韧顽强的人文精神,更呼唤浓墨重彩、慷慨激越的文学表达———本色与重彩,当是人文浙江的文学表达之中引人瞩目的两端。宁波工程学院讲师陈远洋认为,明徐渭“首次从戏曲的语言、角色、剧情和声律四个方面初步建构起了戏曲‘本色’论的理论框架”,以现实生活之“真”为本,提倡通俗易懂、雅俗相宜的“本色”语言,流露人生真性情的“本色”剧情,合于生活规律的自然表演,和贴民生活的村坊之音,以完成合乎生活逻辑的剧情和人物,为明及以后戏剧表演的成熟和戏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浙江科技学院副教授胡浙平指出元代诗人赵孟頫的怀古诗“体悟深致、抒发深沉”,其赠别诗“言由心出、坦荡真诚”,其题画诗的“描摩细致、叙议结合”,其山水诗的“布局精要、层次井然”;徐晓芳读则认为清代闺阁女子的弹词小说,既有其既本乎自然,“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诗意的眼光看待山水、世态和人情”的一面,又有重于传情,“用如幻的彩笔画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的另一面。可谓“本色”与“重彩”共生并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鹤认为穆旦的诗中充满张力,语词冷峻,“外冷而内心炽热,意象的外在特征鲜明而内在隐喻丰富”,尤其那些“以现代主义‘审丑’的表现方法,用独特的死亡意象构筑起一种阴森、恐怖、鬼魅的诗境,构成诗性飘然的悲剧性审美境界与史诗风格”,构建了一种审美的诗性的“崇高”;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海英指出穆时英的小说“追求词句的超常搭配、反常组合,显得新颖奇特,富有诗意,带有明显的陌生化语言的风格特色”;而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赵思运读浙籍诗人“北回归线”“野外”诗群的诗,发现的则是诗人们“在过度口语化的诗坛倡导富有综合性、包容性的‘有难度的写作’”的努力。这些作家都在“本色”的世界里找寻彩色的表达。综合地来看,在再现生活、传达人文浙江的思想与情感时,两浙作家或各有千秋———浙东作家多文字素朴而思想厚重,而浙西作家则取法生活而情感浓艳———是所谓“本色”而“重彩”也。

二、人文浙江的历史凝练

省历史学会主持了“人文浙江的历史凝练”分论坛研讨,约40余位同行专家与会。与会代表就浙江全省的俯瞰与细探———文化总览与历史切片、历史人物的深入探索———史学底蕴与人道情怀以及历史文献的考察研究———地方史志与外交档案等方面来审视浙江历史,洞察古今,涉猎中外,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视角。浙江全省的俯瞰与细探———文化总览与历史切片。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晶为总览浙江文化提供了一个视角,认为浙江文化自来具有“建德人”、河姆渡文化和越文化等底色,它们构成一条隐在的暗线。而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不断侵入的外源性文化,被本域文化聚合含容所确立的新文化如良渚文化、吴文化、南宋文化和启蒙文化等则构成了浙江文化另一条显在的明线。二者共同形成浙江文化递嬗上升的螺旋结构。他们认为浙江文化善于将许多外源性因素转化为内源性因素进行集成创新,但在当代中国文化集成要素匮乏、西方文化面临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浙江文化应该突破这种矩矱,以创意文化为核心进行原始创新。

学者们还对宋代两浙地区的物资转输、对于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自然灾害以及民国时期浙江省的禁烟问题等历史切片作了专门的研究。衢州学院助理研究员张勇从宋代两浙地区的物资转输入手,采用物资转输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出若干个物资转输区域,在此基础上研究宋代两浙地区的物资转输地理。北宋时期,物资转输因运路或者配送地的不同,形成江南河大区、浙东钱江区、浙东运河区和浙东海陆运输区四个物资转输区域,四个区域以扬州为转般枢纽将物资送达京师。南宋时期,两浙地区形成了镇江大区、浙西大区和浙东钱江区、浙东运河区和浙东海陆运输区五个物资转输区域送达临安和镇江。张勇认为这种物资转输地理的变化揭示的是宋代物资转输体制的全面转变。宁波大学教授李加林对于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其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总结出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对自然灾害的类型、频次、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相关性及损失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赵华从戒毒工作与方式的角度研究民国时期浙江省的禁烟问题他认为戒毒工作是禁烟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戒毒工作的效果与采取方式的选择对禁烟效果有很大影响。染患毒瘾的吸食者既需要政府强力介入停止其继续吸毒的行为,更需要政府帮助吸毒者彻底戒除对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民国时期浙江省通过宣传危害、劝戒吸毒;调查烟民信息并造册了解吸食状况;政府主持筹设戒烟所限期戒烟、定期复查已戒烟民状况;举办烟民工厂、烟民习艺所等途径开展戒毒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和民众参与肃清烟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我们关注。

历史人物的深入探索———史学底蕴与人道情怀。浙江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各类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历史科学的内涵特点及史学研究的目的、任务与功能,决定了历史人物研究评价是个长盛不衰的课题。何炳松是民国时期浙江省著名的史学家,其一生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从事史著的翻译、编写和撰述,为现代历史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还未有学者专文探讨其史学研究的学术特征。温州大学副教授张洁认为何炳松继承了浙东学派“博约、躬行、经世”等治学精神,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特征。他通过对何炳松的主要史著进行解读,总结出其史学研究具有“中西会通、学以致用、求真求实、开拓创新”四个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浙东学人的治学风范,也成为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基因。应宝时是与晚清浙江慈善事业有着较密切关系的一个人物。他带着在江苏省推行多年善政的人生经历,投入了晚清浙江的慈善事业。在其总理省城善堂的十年时间里,先后主持创设了多项慈善事业,如为晋、豫、顺、直等省筹措赈灾经费;筹办以收容地方“窃贼”、“土棍”的迁善所及专收“旧家弟子”的洗心局;于省城北关增设富义仓及复钱江义渡等。此外,他还设永康应氏义庄周恤本族之孤苦无告者,这项慈善事业,在中断了几十年后,又在当今焕发出新的光彩。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可畏通过对应宝时在浙期间参与的慈善活动的梳理,借以考察晚清浙江慈善事业兴盛发展的某些概况。而浙江大学博士后陈明华则围绕瓯海道尹黄庆澜,从慈善公益事业入手,梳理黄氏在瓯海道任上的慈善公益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历史文献的考察研究———地方史志与外交档案。

“人撰志,志育人,书传世。凡事聚则显,显则著,著则传”。地方史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浙江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但编纂出版的志书不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质量都名列全国前茅。浙江大学副教授陈志坚围绕《江浙须知》一书展开讨论。他提出该书之前被误载为《浙江须知》,并被认为是一种明代的浙江地方志。事实上其书名应称为《江浙须知》,是元代的一种地方志文献。可以从现存的《永乐大典》及《永乐常州府志》中辑出其部分文字,并据此对《江浙须知》一书的面貌进行推测。宋元时期存在着一种以“须知”命名的方志体裁,故命名为“须知体”方志。“美国驻宁波领事报告(1853-1896)”(DespatchesfromUnitedStatesConsulsinNingpo,1853-1896)系美国政府于2004年解密的涉华外交档案。该档内容广泛,涵盖商贸、外交、军事、文化、时局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和浙江地方历史的珍贵西文史料,足以补中文史料之缺。宁波大学讲师田力从中美宁波港口贸易记录、领事法庭记录、美在华“商人领事制”以及太平军占领宁波时期的中外交涉等四个方面对该档案做介绍和研究。

三、人文浙江的哲学阐释

哲学分论坛由省哲学学会省伦理学学会主持,与会学者120余人,就浙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与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以及浙江省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等四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浙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浙江传统文化中内在地存在核心价值观生根的土壤,要在这片“沃土”之上栽出“正果”,就要在浙江文化的传承与扬弃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嘉兴学院教授郭维平将浙江本土文化的价值特性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分析“浙江现象”,她发现浙江的繁荣与发展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她认为浙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浙江文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浙江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浙江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能助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关键在于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特性,特征为:其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其二,思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其三,主体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积极的文化因子深深影响浙江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浙江的经济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湖州师范学院教授孙和平认为,核心价值观对于唤起民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具有强大的力量,尤其在一个民族的上升时期。但是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有着唯物主义的分析,这提示我们在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坚持其内容方面的本源性,而警惕将核心价值观“象征化”、教条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黄岩指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于它自身内在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次阐明主体的价值诉求,凝聚了现阶段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念,反映了“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将“富强”与“和谐、平等、公正”结合在一起,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碎片化、人类生存境遇的极度不稳定状态,是现代社会本身的困境。它又导致了我们把握德性内涵的困境,造成对德性伦理本质和定位的错误理解。在当代社会中,德性伦理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伦理,统摄人类整体的道德生活。浙江工业大学讲师方红庆从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困境的关系角度呼吁德性伦理的当代复兴。他通过对社会转型是否是伦理转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一问题的回答,批判了学界存在的“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适应性困难”的观点。

温州大学讲师方德志则想用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德性精神来解决这一困境,认为儒家德行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德性精神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其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紧密相关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讲师严国红则开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良方。他认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社会心态优化的方法与途径,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态疏导机制,例如“社会安全阀”机制。民意表达与民意监测体系等。二是加强现代健康人格的塑造,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三是积极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注重消除社会信仰危机。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道德评价体系与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李耀锋试图探讨社会道德科学评价体系实现的可能性。他对人类社会道德评价进行了历史考察后,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正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发展,不同时代的社会道德呈现出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的盛衰交替变换的现象。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道德评价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进而提出在建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时,其衡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促进有关伦理学学科的研究有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二通过道德调节功能实现从抑制性、限制性准则转化为具有启发意义的原则和规范,以促进人类道德的认识论内容的增加;三是道德对社会解放过程和个人精神完善过程产生良好影响的可能性增大。

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浙江大学副教授张彦分析了当前道德教育理论,尤其是对我国道德教育影响深远的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存在自身的理论困境,认为需引入“价值排序”理论分析道德教育特性,并利用“价值排序”理论建构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第一,平衡和调适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价值冲突问题,厘清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促进教育对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第二,突出了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教育对象的道德信心。第三,通过“道德现场”等情景式道德教育方法,突出现场感和问题感,解决当前德育叙事中存在的单边化、预设化、表面化困境,提升道德教育的接受和认可度。浙江省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党的十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积极响应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号召,中共衢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金正帅立足本土,关注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衢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成效。他认为,衢州市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益实践,不仅扎根于当地历史的传承,而且面向现代文明的传播、主流价值的引导,促进了农村的幸福和谐。衢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经验能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众多有益启示:第一,公共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相结合,成为农民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第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第三,注重嵌入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硬性植入不如潜移默化,“送文化”不如“种文化”;第四,切忌形式主义、奢侈主义,以勤俭办事为原则。金华市委党校毛秀娟则介绍了金华市锁园村成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方面进行的改革创新的举措,为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周素珍则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开拓创新、诚信敬业为内核的红榜精神用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2篇

谈到白酒广告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塑造中国人在现代性进程中的价值观问题,就不得不引入“人文精神”的视角。同消费社会的概念一样,人文精神也是一个舶来品,它是西方文艺复兴中时期的一种思想,英文为humanism,在中国也将它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国内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内涵的具体理解又有所不同。本文对人文精神的解释主要参考了王蒙与张立文的说法。“人文精神是一个外来语,本身并没有严格的界说,humanism从字面上看是人的‘主义’或‘学说’,那么,我们无妨视之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者更简单一点来说,人文精神我们姑且可以假定为一种对于人的关注”张立文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因此,本论文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理解是“以人为本”: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尊重人的生命、自由、人格、价值、权利和需要,基于此种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展开泸州老窖广告的研究。

基于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均有着深刻联系的白酒同人文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白酒广告中,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这些方面泸州老窖广告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从关注人类历史的纵深感,以及白酒企业工艺传承等角度,将白酒内在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厚重感通过广告符码演绎,让广告观赏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白酒,更能品味出其中“人性”的存在和关怀。这样的广告不仅能很好地传递商品信息,还能很好地宣传企业形象。泸州老窖特曲电视广告,在悠扬的曲调中,展开的不仅仅是优美的画卷,以及寻常可见的酒元素符号。一个富有男性魅力的嗓音比较低沉地发问:40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什么?随后字幕上闪现着这样的内容:30119部经典遗失,2065项技艺失传,812处古迹被破坏,15种人类文明中断……最后男性的声音再起,“唯有珍稀之品,方可一脉永传,传世浓香,泸州老窖特曲”。这样的广告,在强调这款酒的历史、传承、稀有之外,更表达出了对于人类一些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长河中消失的深深忧虑,受众在被广告深深触动的同时,会对这样一个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企业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然而,当下包括白酒广告在内的更多的商业广告,人文精神缺失严重,不仅仅影响公众的审美,而且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借助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西方消费社会理论,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在消费社会中,泸州老窖广告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首先是对于符号的盲目崇拜导致了在其广告中,人沦为“物”的附属,作为人的主体性丧失的问题;其次是白酒广告日益增多,对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环境的破坏和吞噬的问题。为了将研究具象化,本文将以泸州老窖的公开传播的广告作为案例,其一是因为泸州老窖是中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白酒品牌之一,产品自身人文价值丰富;其二,泸州老窖的白酒广告曾经是央视广告招标大会的“标王”,其广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消费社会的理论中,“符号”是一个关键的概念,鲍德里亚借用了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符号理论,认为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为商品附加上符号价值,最直接和常用的方式就是广告。但是鲍德里亚也表示了隐隐的担忧,他认为,“技术以它不断的演进,有一天会达到(完美的)模仿,……人会变得失去功能、不理性、主观,变成一个空洞的形式,开向功能神话,和与世界炫人耳目的效率相关的幻想投射”。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在符号面前逐渐丧失的一个过程,广告无疑在加速这个过程。脸谱化的人物以及符号化的人类情感,这是部分白酒广告对人的主体性剥夺的最重要方式。

在多数白酒广告中,符号占据了主体地位,少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和质朴的情感。白酒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大多是中年男性,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和权力资本,成功、友情、亲情是这类群体所追逐的目标,因此白酒广告中对此类场景的刻画比比皆是。这样的广告诉求本身可能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表达这类诉求的方式。泸州老窖众多的广告中,场景、人物以固定化、脸谱化的符号出现,表现友情的广告就会出现朋友间握手击掌的画面,表现亲情的广告一定会使用家庭团聚、言笑晏晏的和谐场景,表现爱情的广告就会运用婚纱、戒指等元素。然而,这些都是冷冰冰的符号,是一种空洞的幻想,将人们的思维固化,指向消费的神话,仿佛消费白酒就能实现广告场景中梦幻般的生活。我们选取一则由知名歌手周华健参演的电视广告作为对象具体分析人物符号化、脸谱化怎样使人的主体性丧失,放弃了人文精神内涵的问题。2012年,周华健正式成为泸州老窖的形象代言人。此时,泸州老窖的特曲老酒也开始大范围地打出“友情牌”,在广告推广友情与白酒的联系。恰恰周华健传唱度最高的歌曲《朋友》中也有“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的歌词,这自然用在了泸州老窖之后的广告中。2012年,一则15秒的特曲老酒电视广告在央视播出,下面(表1)是我们根据广告内容整理的广告分镜头脚本。在这则电视广告中,周华健处于整个广告最中心的地位,所有人物都围绕他和他的歌曲展开,广告中饰演“友人”的演员达到20人左右,却没有一个能让观看者记住,他们或者在特写镜头中被虚化,或者在中景中混杂在人群中;同时,周华健与众人的互动也显得过于程式化:碰杯、握手、击掌等动作显得平淡而做作,离现实生活太遥远,缺乏基本的人性的共鸣。因此广告显得缺乏感染力,不能震撼和打动人心,自然广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身体符号化,这是人在白酒广告中丧失主体性的另一种重要表现,而这里的身体专指女性身体。白酒无论在传统观念上还是现实的消费行为上,主体都以男性为主导,因此广告中女性身体的出现自然是一种对原始欲望的呼应。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的全套设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

在白酒广告中,这种最美丽的物品的出现与白酒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作为一种男性话语权力的附属品出现,是一种炫耀性符号。如一则推广泸州老窖青花瓷二曲酒的平面广告中,一名身着青花瓷风格旗袍的女性侧身坐在木椅上,女子坐姿端庄,手拿一把古典风格的小扇子,表情妩媚。她侧坐的姿势完美地展示出了其曲线的身材。女子右侧则是青花瓷酒瓶的泸州老窖二曲酒。这幅平面广告中,青花瓷的酒瓶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是绝对的主体,女子只出现在画面最左侧三分之一且靠下的位置,这样的空间布局安排明显地显示出了一种主次关系,女子的出现只是二曲酒的附属品;同时,从该女性身体的造型来看,其曲线与酒瓶的曲线完美地重合,带有一种强烈的暗示,即商品与女性身体的交融。在此类白酒广告中,女性身体显然已经失去了主体性,“严格地讲,它不是个人财产,而是一种经过设计和包装的、能令人产生欲望的、并具有公共影响力的消费品”。女性完美的身体曲线成为消费品,不得不说是对女性的一种亵渎。

二、拟像世界:白酒广告对现实环境的吞噬

如果说符号化的世界只是将立体的世界变为平面化的话,那么创造一个拟像的世界则是另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如果连真实生活的世界都无法被我们认知,那么我们将失去依托。如今,现代工业和技术创造出来的世界正在吞噬人们生活的现实环境。广告、传媒利用高科技创造的世界在现实中无迹可寻,却每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建构着我们的认知,这便是拟像的世界。所谓拟像(Simulacre)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制造了“模仿”,大量的复制;而后工业社会则是以拟像为特征,按照詹明信的解释,“仿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白酒广告,尤其是走高端路线的白酒广告,往往追求一种宏伟的气势,多数皆以阳刚大气的形象示人。为了追求这种恢弘大气,白酒广告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语境,刻意制造一种拟态环境。如泸州老窖特曲的一副平面广告,为了追求宏大的气势,在设计时动用了多种元素:狮子、八角亭、龙、拱桥、园林,这些元素在画面中按照远近高低依次排开,利用现代的绘图技术力求将这些元素综合于一体。

单独解读这些符码,其所指都与中国古代的“皇家”、“贵族”有联系,给人一种高贵、威武、圣神不可侵犯之感。但是这些重叠组合的元素很难达到体现白酒内在高贵气质的目的,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及不真实感,这种不真实感就是来自于拟像。广告将这些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如龙)或很难见到的(如园林)场景叠加地放在同一个平面空间里,试图“充分”体现产品的贵族与高端。然而,这种超越真实的多元素生硬拼接,很难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那么多元素叠加在一起,使画面空间显得过于拥挤,缺少美感。这样的虚幻、生硬的广告风格,缺少了一丝平易近人的人情味,难以吸引消费者,更难对他们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最后,作为商品信息的这些视觉识别系统过于庞杂,也会增加受众的记忆负担,对广告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不仅在媒体上拟像的世界无处不在,广告还“入侵”了我们真实的生活空间,将我们的客观生活环境“拟像化”。在公交车上、地铁上、广场上、建筑上,城市几乎已经被广告包围,无论在哪个角落总有广告的身影。这些广告或是平面广告,或是影音广告,通过LED、电视屏幕、灯箱广告、车身广告等各种方式进入民众视线。但是这些广告大多并没有人文内涵,其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受众每天将会受到广告的“疲劳轰炸”。这种利用强制接收式载体的广告,挑选了消费者很难逃脱广告制约的环境,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接收其传播的信息,其传播的到达率会比较高。但是,“消费者失去躲避广告的自由,他很快就会对广告产生一种强烈的厌恶感。”

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泸州老窖的户外广告在这方面是有过典型的不成功案例。广州商业新区火车东站商圈在2013年前后出现过一栋“最牛广告大楼”,这是一座40多层高烂尾楼,占地近5000平方米,户外广告完全包住了整栋楼的四面外墙,这副户外广告也被调侃为“最牛户外广告”,其广告主正是泸州老窖集团。这副大型的户外广告颜色鲜艳,以深蓝色及大红色为主色,大大的酒瓶瓶身在广告中央位置,非常抢眼,因为广告覆盖了大厦四面外墙,再加之大厦拥有引人注目的高度,所以在天河商圈的任何位置几乎都能抬头就看见此户外广告。这样的户外广告无疑像一个“怪兽”安插在了城市里。由于广告本身粗暴地破坏了城市景观,使得市民在观看时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产生时空错乱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将受众从现实空间中抽离出来,造成了视觉污染的同时,扰乱了市民对环境的感知。这就是“拟像的世界”所吞噬的现实。

三、结语

在一个消费主义日益侵蚀日常生活的时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拜物教”的社会,而鲍德里亚更进一步分析,所谓的商品拜物教就是对符号的崇拜。生产逻辑受制于商品逻辑无法自拔,文化、人文精神在消费社会里通通失去了意义。广告创作大师大卫•奥格威曾说,在现代商业社会里,除非你能把所创作的东西卖出去,否则,创意、独具匠心都是毫无价值的。衡量一则广告的效果,“效益”是最重要的砝码。这也是当代中国白酒广告中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所在。白酒广告拼命地为白酒赋予符号价值,这也使得本来就属于中高端市场的白酒价格一路飙升。购买特定品牌、特定系列的白酒已经超越了品酒和金钱的价值,而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但是广告制作者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人。白酒只是商品,但是享用它的是实实在在的人。受央视广告的“限酒令”以及中央的“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以来的白酒广告市场逐渐出现疲软态势,2014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上白酒企业“集体失声”。或许借此机会,白酒广告行业可以更加清楚地思考,如何在广告中重视“人性”、“人情”,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生命尊严,增强产品或企业在受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平稳地度过“限酒令”带来的危机。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受众越来越重视个性,尊重消费者才是广告的出路。对此,我们认为,白酒广告可以采取更多元化的投放方式,尝试新媒体平台,拓展营销方式;其次,培养年轻的受众群体,采用更加贴近时代的广告语,方可深入人心;最后,深度挖掘白酒的文化内涵。历史永远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我们从哪来,怎样发展,这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中国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增加白酒广告的历史感厚重感是白酒广告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

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因素。目前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新特点是能够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对培养情感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学习,进而使健康向上的人格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并且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传授人文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活跃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自主地对学习交流的同学进行选择,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活力

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许多研究与应用均表明,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等,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学工作者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愿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进而享受自主的学习过程,搞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使教学效率有所增强。

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点主要是学生不具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多地灌输相关知识才能有所改进。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当代高中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学工作者需要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衡量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二、结语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巧妙地借助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文章中提出一些开展素质教育的办法只是个人拙见,如有不足,还请批评指正。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4篇

如何提升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弄清高职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文出身,本身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功底。唯一不足的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所以,提升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重点是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人文传统,比如对人而不是对神的关注、注重亲情友情、强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等等。提升英语教师包括全体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一是通过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讲座,鼓励教师外出参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通过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影响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来进行。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制度文化。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人性化的,是公平、公开、公正的,是以服务师生、促进师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的,一言以蔽之,是一套富有人文精神的管理制度,那么,广大师生无形中也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素材,实现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关键

特定的人文精神总是蕴含在特定的文化中,而语言是文化(这里主要指精神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其实也是学习一种文化。中文和英语实质上承载的是中西方两种存在着巨大差异的文化。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一种语言,而且要让学生去了解一种文化。如果能挖掘这种文化的内在精神并将之传授给学生,那将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英语教学很难达到这种境界。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期望使英语教学能够而且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我们所能挖掘的人文素材主要体现的是西方的人文传统,其中不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关注自我,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比如英语中的人称代词I、you、he、she、they等,只有“I”是大写,这一细节从人文精神上看体现的是西方人对自我的关注。再如用英语写信,一般是先写姓名,再写小地址,最后写大地址,跟我们的写法几乎完全相反,这同样反映了在西方人心目中自我的重要性。对自我的关注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一种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等一系列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些精神在英语以及西方文化中的表现俯拾皆是。比如如果你的一位外国朋友生病了,你千万不要说“youshouldgotoseeadoctor!”,如果你看到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想帮他一把扶一扶他,不仅不会赢得感谢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如果他们特别生气,甚至可能会说“Keepyourbignoseoutofour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Mindyourownbusiness.”(别管闲事)。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赞美也不会象中国人这样谦虚一番,他们一般是大方地接受,并会说“Thankyou”。?这些中西文化上的区别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人身上的一种强烈的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文精神。这些人文精神尽管蕴含在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语句中,但是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一般学得不多,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给学生做介绍。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挖掘更多类似的素材。比如在学习《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第2册第3单元“Ican’tacceptnottrying”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介绍乔丹的故事,帮助同学们学习乔丹身上的精神:aggressivein-dependent,pro-fessional,,down-to-earth,self-made等。这种教育比专门的人文课程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第二,追求自由、平等,讲究守信、守法。追求自由、平等看起来还是对自我的关注,但是自由、平等又和他人密切相关。西方人一方面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地尊重他人。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单位、收入等。而西方人则很讨厌别人问及这些个人私事。跟西方人见面如果你也象在中国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吃过饭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这些小事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人对自我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也可以看做对自由的追求。平等观念在英语中有众多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姑妈、舅妈、姨妈、婶婶在英语仅用一个词“aunt”来表示,同样姑夫、舅舅、姨夫、叔叔等也仅有一个“uncle”。英文中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也不分堂表和性别。自由、平等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守信、守法是实现自由、平等的重要前提,所以西方人的信用观念和法制意识非常强。在《圣经》中,“trust”和“confidence”出现了几十次之多,足见西方人对信任的重视。“Law”的本义有两条:一是“lex”,即规则;二是“jus”,即公平、正义、权利。“Noonecanbeatoncesuitorandjudge.&Onehastherightofstatementandbeinglistenedto.”(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被司法界尤其是英美国家推崇为诉讼程序的黄金法则。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人对“人”的尊重,对平等、公平、正义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信用和遵纪守法的事例随处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或补充这方面的案例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3用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精神

基本理念和做法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及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培育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强、尊重、平等、守信、守纪等人文精神。具体做法有以下方面:一是师生之间要多进行平等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可以让学生直呼自己的英文名字而不必喊老师;学生有问题可以允许其随时提问;学生有事导致迟到早退等不能严加训斥,而要给予理解;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问题等等。教师在讲授词汇、语法或课文时也可以不时地和学生交流。二是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分组学习、讨论、探究问题并汇报小组观点;通过视频短片开展情境教学;开展其它各种类型的听、说、读、写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综上所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这一做法不仅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而且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5篇

结与讨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哪些科学方法,请各举一例。并说说自己曾经用过上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在这一课中,通过三个主题活动,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合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仅体现了生本教育的课堂理念,也让学生实现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达到在成长过程中从超越自卑,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提升教师素质,奠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坚实基础

思想品德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其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品德课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真理的力量,也包括学科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包托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和意志作风等,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优良的政治品格完成思想品德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发展身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搜集、阅读和筛选出的时事政治引入课堂,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三鹿毒奶粉等事件,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思考;具有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应有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我国是否要研制航空母舰”等重要的政治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具备正确、合理的人才观和职业观;“微博晒孩子照片引来人贩子”的新闻可以引发学生对隐私危机的思考。这不仅能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感,也能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及时的了解,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保持正确的认识和立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理论知识的扎实和自身具备的优良的政治品格,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无限的爱生之心来影响学生,这不仅是师道尊严的本质体现,也是教师应有的人格示范,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应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设良好情境,搭建学生人文精神的展现平台

教学和情境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更能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以情为经,境为纬,巧妙地将课题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自由开放、多姿多彩的情境中去表达、交流、体验和探究人文精神,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我自信,我能行》一课为例,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境中让学生维持心境上的平和与积累:首先,以影视剧《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活得潇洒》拉开序幕,在这首歌曲中将作者豁达不羁、自由自在、为了自己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人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为学生讲述了巴西球王贝利克服自卑的故事,认识到自卑为什么总和失败相伴,然后再从贝利克服自卑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人物形象中体会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最后,再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的视频表演片段,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自信,21名演员才表演得这么成功,只有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去。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表达、交流人文精神的情境,让学生在正面的引导中感受情感的熏陶,这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典型的人物形象中学会保持精神上的淡泊与追求。底蕴丰厚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培养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平台,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6篇

1.1症结之一: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1.1.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医院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医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市场逐步放开。但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中国公立医院日常运营收入中政府直接投入的比重大约在8%,[7]导致医院开始面临竞争的挑战和生存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优先考虑创收,出现了以医谋利的现象,把工作重心放在谋求业务拓展、追求经济效益上来。医疗设备越来越高端、药物使用越来越高档、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对科室个人的经济考核指标越来越具体,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呈现商品化趋势。这种片面追求利益的做法,舍弃了医院的公益性质,背离了医学宗旨,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1.1.2“以院为本”的管理思维,忽视医学人文服务。方便医方的流程设置。医院流程是指就医群体进入就医地点开始到完成全部诊疗内容的路径顺序,应本着既合乎人的情感需求又满足医疗过程的理性需要的原则。[8]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院流程设置从医院的现有条件和方便医方出发,提高了医院建筑的利用率,但缺乏整体的统筹和相互衔接,局部流量超负荷,造成滞留堵塞,效率低下。病人到医院就诊,咨询、挂号、收费、检查、取药环节众多,一些科室分布不合理,标识不清楚,消耗了病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有关资料显示,病人就医时间、等候时间平均值达到2.51小时和1.60小时。[5]而真正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分钟。忽视医学附加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到医院就诊已不仅仅是满足于治好病。病人对服务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从单纯的治愈疾病、追求技术型医疗服务为主逐渐走向寻求就医感受、注重医院所提供的人文性医疗服务,对就医环境的关注达到13%。[5]也就是说,医院除了治病救人的核心服务,还必须提供人性化的附加服务。但是,目前医院对医学附加服务普遍重视不够。在医院外观设计上,大部分追求现代化建筑特色和气派,布局和环境首先考虑满足医疗本身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以医院管理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主,欠缺从病人角度的思考;硬件建设上,投入多以仪器设备等技术硬件为主,服务硬件相对滞后。审视当前医院的就医环境,大部分医院病房嘈杂拥挤,进院停车难,电梯拥挤不堪,住院伙食口味差,缺少等候的休息场所,家属陪护没去处……这些极具人性化的医学附加服务的欠缺,使得医学人文精神无法体现。过分强调医方的自我保护。首先,各项检查、手术、药物使用等虽然都实行告知制度,但实施过程却是“同意”有余而“知情”不足,签字走过场,而对于知情同意的真正效果不去考量;其次,采取自卫性医疗来规避风险。由于我国的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加上医患关系趋于恶化,医生不愿意也不敢承担救治的风险,但求诊治的“无过”,却忽视了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后,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以及投诉的接待处理上有“护短现象”。虽然大部分医院有专门的接待职能部门,但真正出现医疗纠纷后,往往从维护医院的声誉和袒护医生的角度出发,缺乏公正的态度和坦率的沟通,投诉渠道不畅通,相关信息不公开,处理环节多、过程繁,故意推诿,想方设法开脱免责。凡此种种,病人的权利和利益往往受到侵犯。

1.2症结之二:医务人员人文底蕴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底蕴,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不可能充分展现“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

1.2.1人文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对人文重视不够,进入临床后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人文培训,导致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背景,人文素质不高,缺乏提供人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大型医院每个医生门诊接待量大于40人/日,远高于平均4.5人/日的全国水平。[9]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在短期内完成基本医疗服务已经相当紧张,更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详尽的告知。由此,医学人文精神无从体现。

1.2.2医患感情淡漠,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医生认为病人是“求”医,不屑于与患者“套近乎”,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对病人缺乏应有的尊重,无法与患者感情同步。甚至有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出现问题,工作作风散漫,责任心差,在病人面前随意乱言,收受“红包”,为追求医药回扣、开单提成而小病大医、过度医疗等等。

2强化医院人文管理、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

由于忽略了“人”具有社会、心理和生理这三重属性,导致医疗服务中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管理不到位。而医院人文管理正是把“人”作为医院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解除患者病痛,安抚患者心灵;另一方面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怀,提升服务质量。可以说,通过在医院实践中的人文管理来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精神,能实现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三者利益的平衡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医患和谐的新高度。

2.1构建全程式的人文教育体系为病人的最大利益服务是医学的职业责任,而不是个人选择。我们应从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入手,及早确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点,并且使人文教育贯穿于医护人员的职业生涯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评价及奖惩机制。

2.2重塑立体式的人文服务体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需树立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观念,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构建立体式人文服务体系。一是保证核心服务体系,如医疗、护理、医技等业务流程;二是核心性能的增强体系,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三是不可或缺的支持体系,如财务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在这三个体系中全方位融入人文因素,实行人文管理,将会是医院实现差异化战略管理、保持市场领先的有效保证。

2.3倡导植入式的文化建设体系医患矛盾是现实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依靠提升医院的文化管理层次。医院管理者必须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立足点来构建优秀的医院文化,将优秀文化以“植入”的方式扎根于医务人员的思想深处,并转化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这四个层面予以落实和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缺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医院管理者和医学实践者,应重视对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症结的分析和探讨,在医学实践中积极寻求对策,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以此来不断丰富医院的人文内涵,这对于提高病人满意度,缓解医患紧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具有积极作用。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7篇

对员工技能按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培养本也无可非议,但当过于强化员工技能的培养就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意义,于是,职业学校变成一台台纯粹制造标准劳动力的活机器。纯粹的就业功利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更为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就不开设或少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开出的课程片面的强调了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熟练地的求职技巧培养。通过“教育”这道特殊工序,职业教育这台机器将学生“加工”成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各种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社会不同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标准“智能产品”。这种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从开设之初就极为功利和片面,缺乏人的基本生命活力,其结果是使一个个受教育者变成没有好奇心、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工具。学生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心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人时间更为宝贵,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更为强调个人做事目标及效率。在现实生活中,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功利主义逐步呈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忽略传统人文精神的学习和继承而强调个体非理性的自身价值的现象,对青少年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加上当前高中甚至初中、小学教师、家长、青少年为了成功升学,更是过多地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平衡发展。当这些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在缺乏他人督促和管理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价值取向不清晰,自律意识差、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形,生活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与他人交流不畅,人际关系不和谐,或迷恋网络游戏,或逃课等情况。学生对课程学习只关注能否通过考试,对一些提高综合素质课程基本不学,影响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各种技术和能力[6]。我国劳动保障部参照国际经验,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结构。共分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运用 8 个模块。可以看出,以上 8 个模块中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完全而且必须成为科学和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学生接受知识、追求真理,需要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是理性的,可以通过教师来传授,但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是具有一定的条件的,包括学生要有革新创新的强烈意识和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一定的社会环境等。学生将来职业的成功,不仅要求自身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熟练的工作技能,还在于将来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这些工作技能、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创新,这就取决于受教育者人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可见,单纯强调科学或人文的教育都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比如设计文化,就是由物质的与精神的、技术的与艺术的、自然的与社会的、科学的与文化的等多元因子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当代审美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因物欲挤压而造成人性异化、心理失衡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产品开发设计不仅需要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须在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多一些对人和社会的关怀。一句话,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人的生活或工作服务的,只有集合了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21 世纪时,人类科技发展已由单独的学科发展转为学科边缘的交叉融合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者应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必须加强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养成,不仅要以最新的科技发展形成的职业技能作为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二者不可偏废。

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建议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8篇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9篇

民间工艺美术能够不断的流传和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想要深入的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研究,首先就是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始入手。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了解能够真正认识民间工艺美术,并对蕴含的优秀成分进行保护。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大部分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子,民间工艺美术的各种作品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于思想的一种深刻寄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正是因为人们拥有一种精神的信仰才使得民间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他们相信那些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都可以通过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畅想抒发人们内心的感情。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信仰。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各种物质形态进一步表现出来,具备一定的实物基础,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美术作品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大部分源于古代具有明显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需求。精神基础实际上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只有这些民间工艺美术能够先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人们才会更加重视它并开始更美满的精神追求。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体现了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不断激励,才有效地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人文精神。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民间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深刻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灵感都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在古代,人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从古代就深刻的意识到了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的不断发展并促进人类繁衍生息,所以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都蕴含了大量来自于大自然的元素,表达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性,是一种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特征的文化产物,属于一种物质化的精神文化产物。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对人类物质生活产物以及社会生产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它也是世代人类对于精神活动的产物。民间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挖掘出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的人文精神能够有效地激发艺术的不断创造和发展,最终服务于人民,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人文精神论文范文第10篇

2004年马加爵事件,2007年云南大学女马加爵事件,还有令人扼腕的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事件,这一系列恶性事件中主人公都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惜和足够的理智。就复旦投毒事件新华视点评论为:即使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诚然,某些高校的教育现状之一是相对匮乏的人文精神教育。这就造成学生仅仅知晓课堂上学习的专业课程,掌握高职生必掌握的具体操作技能而已。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就曾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我们看到,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势必导致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如学生诚信的缺失,生活和就业方面诚信的缺失,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的缺失。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发展有一定影响。网络环境也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大学生本该平静的读书心态。每每课堂上,至少一两次总会有学生的微信或者QQ消息声音提示响起。现代人感到的一天不带手机无所适从的心理也同样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人群。网络也盲目遵循短平快的经济利益驱动,在新闻播报方面力争“新、奇、特”,最大程度抓住人们的眼球,各种暴力图片和刺激性语言较为泛滥。近年来,一些网络的各色新闻标题也渐少人文关怀,一味片面追求点击率,不考虑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大众舆论导向功能。而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十七八岁当代大学生们,如何在各种媒体大肆冲击的背景下,保持健康的思想,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修养就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育人精神所在。

二、提高人文素养的聚焦点

促进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受众不仅仅是囫囵一个整体,需要重点对象和关键问题两方面并重。大学校园中,贫困生是一个需要教育工作者倾注更多精力和爱心的群体。出身家境贫寒的学子,有的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相对敏感,通常处理不好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有的则较为激进,斤斤计较,对钱的欲望和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比如:马加爵出身贫寒,张超上大学后父母下岗,家庭中断经济来源。学生面对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捉襟见肘,心理问题又得不到及时疏导,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浓度和及时性就颇受考验。所以做为辅导员或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发现学生在一些价值取向方向的迷失应及时矫正并正确引导。大学教师应付出巨大耐心和爱心,具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像德国人一样把社会上每一个陌生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训导,才是教书育人的方向。人文精神建设的关键问题涉及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如友情、爱情等方面。笔者在2014年5月6日的专业课导入部分有这样一则图片新闻:Forumtrends:Nohouse,nomarriage?Isitnecessaryforamantohaveanapartmentasaprerequisiteformarriage?MostwomenwillsayyesinChina.(论坛热点:无房即不婚?对男人来说房子是不是结婚的前提条件?中国大多数女性回答是。)随机做个课堂测试,学生为二年级文秘专业同学,80%女生持肯定态度,并且对于追加问题“是否婚后与婆婆共同生活”,回答基本也是否定的。而现实的恋爱态度造成毕业即分手的大学情侣不占少数。还有一个话题即金钱和财富。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金钱,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把学习知识和技能仅仅当作眼下和未来攥钱的工具,忽视知识本身的价值层面。这个视野下,大学的部分学生也被异化,沦为物质眼中的工具。缺乏长远眼光,缺少自学和进取精神,极易造就急功近利思想,凡事也势必斤斤计较,胸无大志。人文精神的缺乏可以依靠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提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小学基本“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更应凸显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真正弘扬“大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回归之道

(一)建议图书馆定期举行新书推介活动

在明显位置陈列经典图书,比如文学经典作品和读物。如有些高校定期在图书馆开展各专业经典图书推介活动,请每个专业的1到2名教授或副教授推荐一本本专业必读书,并且用简短文字写明推荐理由。这不失为一种很明智的做法。因为学生出入图书馆的同时,在看到书的实体摆在陈列玻璃窗里,而不是写在海报上的书名,这种熏陶和浸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并且,读过自己身边教师对该书的简介和评价,也会增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求知欲,包括人文学科方面。

(二)校园环境、校园网站人文精神创设

比如在学生食堂,像北京师范大学那样,就餐的桌子上缩小广告版面,写有励志话语: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有饭吃,而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口饭吃。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鼓励真才实学的治学精神激励了一届届的学子。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做法。另外,鉴于网络时代的异军突起,学生好多时候本校的校园网站登录机会比较多,可以适当在网站显眼位置编辑饱蘸人文精神的语言并配好图片,而且定期更新。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页的一部分是一幅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照片,配有这样一句“Miraclessometimeoccurunlessonetriesveryhardforit.”(只有非凡的努力,奇迹才会有时发生。)和“Theimportantthinginlifeistohaveagreataim,andthedeterminationtoattainit.——J.W.Goethe”(人生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伟大的目标,并且拥有坚定的决心去实现它。)可见,校园网站的人文精神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组织师生摄影爱好者组摄影展活动

把提交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院校大厅中,学生从中也会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正确对待上。其中第一个就是正确对待自然,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爱好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而这类摄影展活动,无疑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简便、可行方法。

(四)教师以小型报告模式分享旅游经历和感悟,提高学生人文精神

寒暑假对教师来讲是外出旅游、增长见识的好时机,而这种人人皆可在旅途中但每个人的旅行经历和感受确却是各不相同的。学院可每个学期开学头三周请教师做报告,比如对旅游地做背景资料总结,对旅游经历和照片制作成精美ppt图片。如海南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2009年日本旅游之后给外文系学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日本印象及现状”的报告。报告从Environment(环境):绿色、环保、愉悦;Transport(交通):便利、快捷、安全;Culture(文化):时尚、悠闲、优雅;Colour(色彩):美丽、美好生活的象征;Hospitality(好客):文明、友好五个方面详实、生动介绍了当时日本国内状况和旅游感悟。同为中国人在感受和学习外国先进之处之余,必然升腾起强烈爱国情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笔者今年曾课下和学生谈论过西安的兵马俑“有能力开发,没能力保护”的现状,而日本则有这项技术但是有附加条件的。出于中华民族尊严的考虑,秦始皇陵基本定于70年内不开挖。学生对此颇多感慨。因为旅游本身让人兴奋,教师的经历和感悟做成报告形式,学生一定比较乐于倾听。

(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建议

如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语外报外刊选读,选用北大出版社端木义万的《大学英语外报外刊阅读教程》这一“能力型”教材。其中涉及题材覆盖面广、文章内容典型、语言质量上乘等特点。诸多单元中关于社会边缘群体的社会关怀问题,家庭婚姻涉及的婚姻观念问题、健康问题,心理观念关乎的工作学习倦怠与闷爆现象,及各种行为风尚如社会和个人审美及环保意识等。整个课程的考核制度也需改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批评性思维和自我批评和反思精神。课堂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者杨启亮曾讲“:试卷上的评价痕迹是‘对’与‘错’以及赫然如权威模样的分数,少有对思维移向,与众不同的判断力,批判精神的支持与鼓励。”势必大学考试评价机制也应更朝向素质培养方面倾斜。

如能在占据学生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这取决于教师的人品素养。如今,高校教师的人品素养也是良莠不齐。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师在评优和评职称方面竞争激烈,同事关系异常紧张,显现出良性竞争少,恶性竞争多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有片面为追求学生评教打高分思想而一味迎合学生,课堂讲课草率糊弄的现象。甚至极个别教师自己的考试也雇用,存在弄虚作假之风。试想,教师如果自身的素养不高,当然无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诚信意识。现实说明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修养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人文素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