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7:24:01

历史教学法论文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创设独特的导课方式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花费心思创设一些新颖、独特的导课方式,或者另辟蹊径展开课文教学,往往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开课前,花费一点点时间来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导入方式,如古诗词引用、影视剧音乐播放以及历史小趣闻的介绍等,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三国鼎立》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前先循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不自觉地静下心来沉浸在这种深沉、豪迈的歌声中,用心感受三国争霸、烽火连天不休的场景,感受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此引题,课堂教学效率会提升许多。

(二)演绎真实的历史情境角色

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须围绕学生来开展,才具有更为实际的教学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最好是能够创设一些具有团体性强,且趣味性浓的课堂情境教学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师生关系良好互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其学习能动性。例如,在讲到“官渡之战”“岳飞抗金”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短剧创作和表演,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并通过自身演绎亲自体验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不同学生各自所长,教师要进行详细调查,然后从剧本台词创作、导演、表演、配乐、服饰妆容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做好合理安排,尽量囊括每一位学生。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广大初中历史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能够通过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整体有效性。例如,在讲解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适时地向学生展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史实插图、历史实物等直观资料,再配合自身讲解,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教师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向学生们播放相关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真实再现历史史实,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四)有效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积极创设一些相关的课外教学活动,也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外在体现。因此,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加强学生们对于课本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熟练掌握,弥补实施课内情境教学的不足之处,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适时地安排和开展一些相关性的历史课外活动,真正实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当中,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实感情,以此提高学生对课本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具体方法包括: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遗址、博物馆;邀请有名的革命前辈做演讲报告;组织安排学生自行编演历史短剧或者撰写历史小论文;定期举办校园历史画作、手抄报评比等,让学生再次“重游”历史等等,对于间接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情境教学模式的合理创建,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其全方位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纲”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1)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问题情境的分类;(3)问题情境的设置;(4)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概括的知识。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3.要适合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问题情境的设置不是越难越好,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更具体地说,是要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正确设计问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历史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相互活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发展

>> 例谈乡土历史“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探究式阅读”模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历史课中的探究式学习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及其效果 自主开放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例谈 初中地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例谈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诱思探究教学法的运用 例谈“锚点探究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 例谈探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运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浅谈历史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浅析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等,帮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理解教材。

4.讨论研究,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快完成了第一到第三个基础问题,说明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和讨论已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而第四、五个问题学生争论比较激烈,教师在此时要充分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如何评价洪秀全?”,教师根据争论引导学生分别从成长历程、领导太平天国的背景、目的、施政纲领、失败原因以及太平天国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评价洪秀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归纳总结,迁移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也要指出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侧重基础知识和能力迁移。如“太平天国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一个总结,请围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评价,自拟题目,做一篇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历史探究式教学,只是历史教学法中一种形式而已,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应依据教材特点适当择法,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学要求灵活设计。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弊病,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运用

文史不分家,除了高中历史教材和大量的史学资料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及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相映衬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亦可相互借鉴。笔者依据二十来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议论文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议论文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的三要素,即论点、论证过程和论据。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以真实可靠、充分典型的论据,符合逻辑、思路严密的推理,引导出观点鲜明、提纲挈领的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及分析的一般规律。将议论文分析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将使教材显得更清晰明了,整个章节就能搭起知识网络的框架,也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江苏高考制度2008年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成绩不纳入高考计分,各校课时紧缩,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高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的三本必修,绝大多数章节都可以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而率先抢占这个制高点。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我就将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串起来教授,先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阐释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两大含义,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它们是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沿着这两条主线,我就让学生找出各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即找论据)的,学生在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后,很轻易地得出本章节论点:即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制约和弱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这样的教学模式,简单直接,直奔主题,通过论点找史实,以史实为论据印证论点,教学环节不繁琐,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明确深刻。

教材中论点的体现或提炼,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直接体现和理解提炼。对于直接体现论点的章节,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了解。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从而理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和过程。有些教材章节,对于观点的提炼,则要通过整体的学习后才能提炼,如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节,阐述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的两条战线两个战场、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及开辟海外战场的情况,而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要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关注在抗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将整个抗战历史,纳入二战的背景下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史学论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章节的中心,以线带面,以论点为基,这样才能清楚地架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

为此,在编写教学案时,教师应布置一个自主学习环节,即以简答方式,让学生明白教材的内容、观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为识记史料、总结观点提供了思路,也为教师运用议论文教学法提供了切入口。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对于课题就揭示观点的章节,提问可以放在预习中,这样学生就容易将教材内容(论据)与史学观点(论点)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而论点不明,材料庞杂,学生很难提炼的章节,则可以将思考题放在课后,待学生整体学完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再作提炼,从而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不但对教材的理解加深,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兴趣。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法;高中历史;应用模式

历史教学领域中,史料教学最初是在西方国家的历史教学中得以应用,我国对其先进经验进行了学习,并且在我国的历史教学中应用起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围绕学生为主体,把知识体系的塑造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思维能力,他们拥有足够的条件去接受史料教学,并能够通过史料教学的锻炼发展思维能力。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仍是以识记知识为主,史料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自然而然的记住历史。

一、史料教学的分类及作用

1.史料教学概述

史料教学产生于英国,目的是对当时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状况的改革。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主要的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详细把需要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记住并在考试中答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度了解的方法。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与数据图表史料。文字史料的使用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体,文字史料又包括原始文字史料、第二手文字史料和文艺作品史料,通过文字史料的展示,能够帮助高中生了解历史;图片史料是更易被学习理解的一种史料形式,包括历史文物图片史料、史迹图片史料以及地图史料等。此外还有数据及表格类史料,这类史料是对历史资料的综合与加工,要求学生自行对其深入分析,挖掘知识点。

2.史料教学的作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起着积极作用。首先,史料教学改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会注意利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史料学习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三,史料学习法能够使学生立足于现实进行学习;最后,史料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塑造历史的分析解读能力。

二、史料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导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将一些史料交给学生,学生根据史料进行预习。这些史料,可以是文字、图片、图表等等,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史料进行阅读,可以更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另外,还可以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播放一些史料,营造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

例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些史料,包括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史料、邦联制弊端的史料、美国联邦制的相关史料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等,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在学习这一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课时,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

2.用史料辅助新课的教学

教师通过研读教材以及搜集史料,用史料适时导入,自然而然地把历史课程串联起来,使学生投入课堂中。同时,学生则能够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基本的史料分析能力。

如在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了引出学生对联邦制政府不足的思考,把以下材料展示给学生:

材料一:1787年华盛顿说:“新英格兰(美国地名)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在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材料二: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其名,其政策措施都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这个国家,岂不怪哉。

――1786年华盛顿写给友人的信

在阅读完这些材料后,要求学生分析对于当前的状况妥善解决联邦制管理方法是什么,在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把教材知识告知学生们,学生们必然能够理解。

3.在课后作业中利用史料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思维

在上完课之后,学生必然意犹未尽,教师则要趁热打铁,巩固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分析历史的思维方式。有两种布置作业的类型,一种是单课后的作业,考虑到高中学习时间较紧,每个学生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分配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出几段指定材料,并让学生进行合理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锻炼能力;另一种类型是供学生长假期间做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如给出几个课题由学生选择,给出参考史料的范围,学生自主进行翻书,写一篇历史类的论文,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外还能为学生奠定大学论文写作的基础。

如在学习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之后,教师可以用同样的分析方式,给出几段对中国中央集权制描述的史料,通过几段史料罗列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央集权的好处与弊端。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传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当然,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灵活运用,总结归纳,从而让学生有更好的历史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六步 高效 探究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4-01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建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一些历史课堂只追求花架子、不考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错误做法仍然流行,笔者认为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就迫在眉睫了。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收效甚丰。下面,笔者就本教学法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就是探究性学习,它首先强调要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情境。例如,笔者在教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节时,上课伊始就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的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片段,再现历史画卷,介绍沙皇俄国和十月革命。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

第二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状态,学生或静或动,或思或写,都是在独立自主的研究文本,或根据教师提示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很有道理,所以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和点拨。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提倡“小组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先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相互帮助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小组的划分上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方便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助、检查。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也可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小组捆绑式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小组互助要注重组织教学问题,“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离不开管理的艺术。教师不要做旁观者,也要到薄弱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要发挥组长的作用,除组织学习外,还要对本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要真正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师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四步:交流释疑。这一阶段,主要是全班互相交流展示,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先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然后,全班同学自由讨论。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展示学习成果。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学生活动成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思路、表达。

第五步:检测拓展。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试题按能力层次编制,重主观题,重书写表达。笔者常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交叉进行,主要形式有:选择、列举、填图、历史人名猜谜、材料分析等。如果把习题拓展,制成检测游戏软件,边玩边练,就会寓教于乐,既轻松又快乐,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六步:总结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概括、整合、拓展,体验收获,反思提高;布置课后预习与作业任务布置(练案),延伸课堂。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校园网站的留言厅、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小论文、历史小报或者电子作品;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或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鼓励并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优秀作品整理成论文邮寄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者是通过网络发送到报刊、杂志的电子邮箱上发表)。这样,不仅学生提升了能力,教师也可通过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六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教师引导为助动。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有些问题是预先想不到的,所以把预设与课堂生成结合起来是科学而符合实际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生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等等。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适时地运用课件、幻灯、音响、投影仪等媒体,传授历史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新情景中产生历史审美的享受和获取历史知识,取得动静相交、难易相替、把握节奏、巩固知识的教学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释疑——检测拓展——将总结提升”“六步教学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中继续研究和实验,继续提炼和升华,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其更科学、更简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王敏勤,《中国教师报》,2009年12月30日)

[3]《谈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钱宏达,江苏省启东中学)

[4]《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初探》(冯健,北京师大附中)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六步教学法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Six Step Approach"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HEN Kai

(Gansu Zhangye Shandan No.1 Middle School, Zhangye, Gansu 7341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application of efficient teaching model received more and more favored by educators in the classroom. "Six-step approach"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ha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history; it may be an efficient,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e of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six step approach; high school history

1 高中历史教学的窘境

高中历史课堂,本应充满吸引力、充满活力、充满实效,但长期以来,受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教师不停地灌输历史课本上面的内容,一些繁多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只要死记硬背即可。①这不仅对学生失去了课堂吸引力,也使得教学实效不强,再加上高中历史在高中诸多学科中的地位,无疑让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在高中诸多学科中处于窘境。

高中阶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测试结束后选择学理科的学生就不再选修历史课,因此家长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视历史的学习,而要应付测试合格最有效的方法似乎就是死记硬背。再加上到了高二、高三年级,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任务重、时间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沉闷等现象,更是出于高考成绩的需要,一味强调以考试为中心、以高分为目标,学生在沉重的压力下基本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与此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这不仅使得历史本身完全失去其趣味性,也使得课堂失去吸引力、教学效果不大明显。随着高考的临近,老师和学生想的都是怎样提高考试的成绩,高中历史课程也因其繁多的内容和繁重的任务,使得教师无暇注重教学模式的实效性。②故而,高中教学的实际使得历史学科被无情地扫入了“冷宫”,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管理阶层都不够重视,如此种种,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陷入了窘境。③

2 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所处的窘境,亟需广大的历史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全新地改变自身、突破传统,进行全新的历史教学,进而改变学生简单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历史教学改革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读,学生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为目的,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开放性教学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效教学模式,突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课堂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目的,实现新课标的目的。同时,如何让求学生具备: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理解性的学习、独立的学习、研究阐发性的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具体实施者,广大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④如此种种,都亟需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实效性的提高。

3 “六步教学法”及其教学的高效性

3.1 何谓“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山丹一中顺应甘肃省201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过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原有各学科课改资源,开展课改实验,引导教师思考、关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借鉴外地外校的成功做法,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建立的符合学校实际的以“突出师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以“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结合”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六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预习自学―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展示反馈―学生练习巩固―教师拓展迁移”这六个环节,其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步又有不同的要求。“六步教学法”学生预习自学这一部分要求教师要出示预习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同时教师要指导预习自学方法并让学生明确预习自学要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讲授是六步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针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精讲环节要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即: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这一步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相机点拨,讲当讲处。教师要讲精、讲深、讲透,分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合作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六步教学法”的一个基本步骤,是在教师重点讲授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此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学生对学生的组内合作探究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等互动形式,形成组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深入,让小组结出知识硕果,使学生初步享受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3.2 “六步教学法”的有效性

“六步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由“以老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突出师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与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倡导接受与体验、探究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发现、重创新,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切实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有机互动,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六步教学法”的实施,抓住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这个重点,设计教学环节、严格落实教学步骤,贯彻了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今天教育改革继续深入的同时,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课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高效性,才能适应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与渴求,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质的飞跃。“六步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的目的,理应受到提倡和推广。

注释

① 王俊荣.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研究.课外教学.2002(1).

② 姚晓燕.班级授课制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理论及策略研究.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③ 王丽丹.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回应历史教学法;主动学习教学法;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36-05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诉求

2006年,哈佛大学前校长德拉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指出,比起半个世纪前,当今美国大学的建筑、设备、课程种类与数量都显著增加了;学生可以看到电脑投影的课,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写文章,可以经网络提交作业。但是,学生的写作、外语、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了吗?学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责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吗?博克对这些公认的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提出了质疑。

历史上,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一直较多地围绕通识课程目标的重建与课程内容的重整,较少地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在绝大多数的通识课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听教师讲,记笔记,背教材,并照搬到试卷上,但很快就遗忘了。根据计算,一般学生在课后15分钟内就记不得课堂上绝大多数的事实性内容了。相反,兴趣、价值观和认知技能却能够持续更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非被动地阅读或听课所获得的概念和知识也会保持得更久。因此,学生从大学带走什么知识和学识技能,较少地取决于他们上了什么课,更多地取决于课是怎么教和教的质量如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著作和研究报告的发表引起了美国高校对本科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重视。1988年,美国大学协会(AAC)发表的题为“通识教育的新活力(A New vitalitv in General Education)”的报告指出,通识课程中“所教的内容可能不如如何教来得重要”,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提出了如下建议:合作式学习、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利用电子媒介和引导本科生科研等。

美国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作出了积极回应,开发和实验多种主动学习教学法(active-learningpedagogy),以确定哪些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回应历史教学法(Reacting to the PastPedagogy,简称RTTP教学法)”,作为主动学习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卡尼斯(Mark c.Cames)于1995年开创的。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RTYP教学法已经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3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40多所高校加入了“回应历史教学法协会”(RTrP Consortium)。该教学法于2004年获得了美国“西奥多・希斯伯格教学创新奖”(Theodore Hesburgh Award for pedagogicalinnovation)。在通识课程中使用过RTYP教学法的教师们普遍认为,RTrP教学法有效地实现了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AAC&U)在其研究报告《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学习》(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2007)中提出的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中的多数目标,成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一种创新途径。

二、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及其三个要素

(一)RTrP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1)一种融人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

美国绝大多数学院的习明纳采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即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较难的文本。而在采用RTIP教学法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参加一种或多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game)。游戏以经典文本中的某一历史情境为背景,学生被指定扮演该历史情境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每一种游戏大约持续10课时(75分钟/课时)。教师的角色是游戏的管理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生负责组织安排课堂辩论并实践历史上的议会、法庭及科学社团活动的程序。

在每种游戏的最初课时阶段,教师对游戏相关的议题及历史背景给予指导。第二或第三课时阶段,教师根据历史人物给学生分配角色。第三课时阶段初,整个班级分成几组,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组,将在课内外一起规划如何完成目标。到第四或第五课时阶段,全班学生碰面,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如公元前403年雅典议会的主席、明朝翰林院的大丞相或1945年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殖民地的大总督)将主持游戏过程。教师仅仅在解决一些争端或对其他事情进行裁决的过程中进行干预。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主要在课外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与个别学生直接接触或提供建议,赋予学生讨论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

游戏的核心是说服。对于分派给学生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必须说服别人“他们的”观点比对手的更加有道理。“他们的”观点来自角色描述中引用的重要文献。在限定的6到7次课时中,学生试图解决一场危机或写出一部宪法。成功说服其他“代表”、“会议人员”或“官员”的学生将会得到选票并最终在这次游戏中“获胜”。但是,所有学生都共同参加这一次紧张而激烈的体验,体验的目的是,在与其他对立观点的对话过程中表达一种连贯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获得学分。

最后的几次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次游戏引发的历史、政治、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议题。学生通过参加这种游戏培养了特定的技能,如说服性的演讲与写作、团队合作、协商和领导力,这些技能是学生今后参与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所必需的。

(2)历史的偶发性及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的通识教育概论式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推断出事件的因素--通常包含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技术的诸种因素--导致某种结果。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引起了工人运动;古代雅典海上贸易的繁荣促使其海上霸权地位的诞生;等等。而这类学术研究往往缺乏对个人行为和个人决策重要性的研究。RTTP教学法认为:个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约束了个人的行为,但是这些力量并不决定人的活动;个人的活动由自己决定。

RTTP教学法根据设计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在游戏中再现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包含经济、社会、政治等所有因素的力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不一

定在这个游戏中完全重现,但是“真实的”历史将会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起因并理解和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RTTP教学法也给学生提供从个人角度探讨反事实问题的机会:在古希腊,一群不同的领导者是否会有效地抵制雅典民主的崛起?一套不同的论点是否会阻止伽利略被罗马宗教法庭判罪?宣扬个人重要性意味着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RTTP教学法认为,历史的形成是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变化莫测。因此,历史是偶发性的。由此,学生能了解到个人参与的价值。

(二)RTTP教学法的三要素

(1)对重要文本的批判阅读

RTTP教学法的主要前提是:思想与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特定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则影响着思想的演变。对思想的研究不可能脱离思想出现的社会情境;对人的研究则需要了解决定人类社会和文化进程的知识建构。名著教学法主要是讨论经典著作,但很少论及著作出现的历史情境。与此不同的是,RTTP教学法要求根据名著出现的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些经典文本。因此,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和反映当时社会或历史背景的著作与论文。如果学生扮演的角色是1945年印度的印度教激进分子,那么他就会被建议阅读有关印度教兴起和伊斯兰民族主义的文学作品,以及阿姆倍伽尔、甘地等人的著作。初次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或清教徒的布道时,学生们可能会有点胆怯,没有充足的信心,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很深邃,不能轻易读懂。但是,为了能够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在游戏辩论中获胜,学生必须在课前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这些文本,使自己的论点建立在充分的论据基础上。

(2)有效而有目的的写作

RTTP教学法中,学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主要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每种游戏都包含写作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写2到3篇、共10到12页的正式论文。学生必须理解影响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的思想,必须说服他人“他们的”思想是有意义的。RTTP教学法中,写作是一种说服的练习。学生在论文中提出强有力的观点,并将论文通过电子邮件或课程管理系统发给全班同学阅读,等待扮演对立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另一方面,在学生批评对立观点之前,他们也必须批判地阅读每一位学生的论文。书面作业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只要学生认为有利于达到说服他人并赢得比赛的目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书面表达方式,如法律书、诗歌、宗教教旨、新闻稿、日记等。

(3)有目的的课堂参与

RTTP教学法中,学生也必须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实现游戏目的。无论扮演的是何种角色,学生必须通过说服他人来实现目标并赢得比赛。在绝大多数游戏中,学生既站在讲坛上作简短的正式演讲,也通过提问、驳斥对手、澄清自己的观点等方式参加课堂的辩论。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课堂上通常都设有一个讲坛,由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学生决定由何人、在何时发言。如果某位学生已经站在讲坛上,那么其他学生必须排队。任何走上讲坛的学生都有权利发表演讲、提出问题或与全班同学对话。

三、RTTT教学法实现的通识教育目标

(一)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在今后的工作场域还是在公民服务、慈善事业中,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都是成年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小组中学习的学生成就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态度和更坚定的学习毅力。在RTTP游戏中,扮演相似角色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实现目标。虽然学生必须以个人的形式上交论文或发言,但是他们会以小组形式在课内外协作研究和完成报告,因为出色的发言和论文需要广博的知识与视野,这往往不可能由某个学生单独承担。为了提出最佳论点和维护自己的立场,每个小组经常将论题划分成若干相关的小议题,每人负责议题的不同领域。因此,RTTP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才能,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二)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

清晰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如何最好地教学生写和说迄今没有共识,但是有研究认为,以下因素有助于提高写和说的技能:很强的观众/听众意识;能提供真实写作情境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任务;多样的写作与表达机会;修改的机会;等等。RTTP教学法的游戏中,学生除了完成10至12页纸的正式论文写作和课堂辩论,在班级报纸、网页、墙报和邮件中发表讨论的写作量一般也有10页纸之多,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有理有据、论证有力。2009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对RTTP教学法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96.1%的教师认为RTTP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86.7%的教师认为该教学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具有责任感,饱含激情地参与游戏,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说服力。另外,他们面对着真实的观众/听众--随时可能遭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的批驳。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在论文(包括邮件)中利用不同的观点、以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吸引不同角色的观众。学生之间会花费很多时间共同研究并修改论文,最后清晰、有效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

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将批判性思维列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困难在于许多本科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动机,面对“杂乱无序”、无明确答案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RTTP教学法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戏剧情境,确定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实现的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在游戏中,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身份面对需要说服的观众,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比在传统课堂上更加强烈。例如,在“法国革命”的游戏中,学生主要围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贝克的《法国革命的反思》构建自己的论点,同时也被引导去阅读那个时期的宪法条令、革命人物发表的演讲与散发的小册子,从他们的角色所处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多视角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他们的论点。RTTP教学法的游戏结局可以与历史事实相违背:苏格拉底可能在审判中存活下来;拉菲特可能保存法国的君主立宪制。游戏结束后的剖析阶段,学生们讨论不同结局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本质;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强调批判地分析历史的重要性,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决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是如何与现实行动相联系的。

(四)道德价值观与移情

了解他人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培养自己对他人的移情品质。了解另一个持不同道德价值观的人至少是理解和包容他人生活选择的基础。但是,在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许多教师对“道德和伦理的教学”小心谨慎,因为这些名词往往和宗教与政治信仰联系在一起。“道德和伦理的教学”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思想灌输: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记笔记,最后通过考试获得分

数--这种师生身处两端的做法令人担忧。RTTP教学法则将学生置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中,这是其他教学法很难做到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人们曾经面对的道德上的两难抉择,而这些正是学生们在今后学校生活和工作生涯中可能要面对的。学生在揣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时,也必须理解角色所具有的价值观。要成为柏拉图、孔子、安・哈钦斯或卢梭的追随者,不仅要走进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更重要的是进入他们的思想道德框架中。最有意义、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将它内化,融入到个人的观点中。从学识上和情感上透过他人的道德视角看问题,是促进个人价值观反思的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五)公民参与能力

在知识分化打破统一的价值观的时代,通识教育尤应让学生拥有心忧天下的公民职责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了解有关国家的创建、国家目前主要机构的构成与运作的理论是有用的,但是这些理论本身不能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学生需要直接体验政治带来的兴奋感。在RTTP教学法中,学生作为公共群体的一员(如议会的议员或法庭的法官)参加投票选举、制定法律或审理案件;他们在公众场合通过反诘问和辩论学会独立思考、即席演讲以及维护自己的立场。一例如,在“公元前403年的雅典”的游戏中,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受了巨大失败后的雅典,学生负责重建雅典的民主,对“什么政治结构能体现民主”、“选举权的拓展范围是多大”、“是否继续过去的帝王政策”等议题作出决策。

(六)全球化的视野

2006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在报告《共享的未来:全球化学习和自由教育》(Shared Futures:GlobalLearning Liberal Education)中提到,“虽然绝大多数美国高校取得共识-全球化学习是当代自由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少有高校采取有效方式将这一观点融入课程中。”与近代历史相关的RTTP教学法游戏将学生置于历史危机中,这些危机往往包含重大的“全球化议题”,如民族冲突、贫穷、稀缺资源的管理和环境恶化。RTTP教学法中,学生将获得的历史教训应用于分析讨论当代的全球性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理解和科学方法,在做中学,试着解决问题。在“第二次”游戏中,教师鼓励学生反思“在当代,什么是正义的战争”。“1945年的印度”这个游戏提出了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印度国内的民主现状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会联系相关的全球性议题,并在游戏的剖析阶段将之作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

四、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

推行通识教育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就大学内部而言,实施通识教育其实是系统的改革,不仅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而且包括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的建设,更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教与学的关系并开发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学重视和推广RTTP教学法,不仅反映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对教学法的迫切诉求,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如何培养全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这对我国高校现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大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高校应该重视通识课程质与量的与时俱进,避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因学生人数激增而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的恶果。在现阶段,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开设各类通识课程,有的高校通识科目已达数百门。然而,任何好的理念、目标和课程设计必须通过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师教学行为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一环。正如阿什比所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重要。”

在教育方式上,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承担着教学方式创新的主要任务。“通识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思考为导向,才能提升课程的深度,奠定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探究和创新”,不应“教学生记忆”,“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这样才能使他们持续地学习,挑战新问题,得出合理的判断”。因此,教师不能再固守“一个人、一本书、一讲几十年”的模式,需要在教学中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科的特点和学校资源环境的优势开发、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学 改革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编排,主要体现了专题史的特点。它的优点是与通史比较,因为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即告知学生在历史上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 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扬弃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会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成一个模式,就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死读书的学生。时至今日,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能够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所以必须变革传统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

2 采用的方法

新课改之后,就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即问题授课方式,结合高中历史标题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2.1 问题授课方式

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问题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2.2 模块化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取职业教育中的模块化教学法,将这种教学法移植到历史教学中来。所谓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出台就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我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该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借签这种教学方法,在历史课上使用。因为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也是按专题编写的。

如在我们讲授一堂高中历史课时,根据专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授:

(1)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

(2)确定内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的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5)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3 开展课外教学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很强调课堂教学,对课外教学则很少关注,仅仅只是偶尔让学生去参观名胜古迹,次数非常的少,甚至有的学校从来就没有组织学生去参观过。

所以,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其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

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版权所有!

作为一位在大学期间就加入党组织、党龄和教龄几乎一样长的党员教师,从教以来,我一直以一个优秀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特别是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安排,勇挑重担,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任中学历史一级教师八年来,我先后兼任科组长七年,级组长6年,班主任4年(任教以来8年),经常是几样工作一肩挑,但我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为此,于1998年7月被中共南海市小塘镇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教育教学方面

作为一位既有中师、师专教学经历,又有9年高中教学实践的历史教师,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进行过三次学科小循环教学,一直担任高三把关教师。任现职以来,我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习了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心理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培优转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

1、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甘为人梯

面对从大学讲师到普通高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我认真钻研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探索在生源差的镇属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路子。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在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予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如“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课前五分钟历史小知识竞赛”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运用各地各校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任职以来,我先后探索和运用了“历史课目标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碎步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入南海一中一年来,我又积极投身到“历史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模式”等教学研究中来,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在堂上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仅一学期即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学校先进教师。我所任教的班级历史科成绩排在年级前列,其中,任教镇属高中时的历史科毕业会考合格率、优秀率在生源极差的情况下均超过了本市平均水平。1997、1999、2006年我所带的镇属高中学生参加当年高考,先是实现了该校普通高考零的突破,继而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此,我于1999年被评为镇先进教师和南海市优秀教师。

2、加强教研,率先垂范,精益求精

任现职以来,作为校、镇骨干教师,我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试验的能力,为此,我担任了七年的政史地科组长、历史科组长。为提高科组的整体教学水平,我除了不断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和业务学习外,还积极追踪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认真组织科组教师开展各项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改革新路子。其中,在科组内开展的课题研究就有“如何在历史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提高政史地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历史课的导入与小结技巧探讨”、“目标教学法在政史地学科的运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策略”、“近年高考历史出题趋势及对策”、“高考历史三大题型答题技巧”、“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激活课堂教学”等。在我的组织带动下,科组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十分高涨,科组有的青年教师毕业仅一两年,就能独当一面,担任会考、高考把关教师,在会考、高考中取得突出成绩。为此,科组多次被评为校、镇先进科组。同时,我认真总结科组和自己的教研、教改经验,先后撰写了《在世界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的设疑与解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教学总结、论文。其中,论文《在世界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获镇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获镇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年我代表科组参加由南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高中历史说课比赛,获市二等奖。

作为科组长,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为使科组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我耐心地扶、帮、带,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充分肯定他们的教学长处,给他们压担子,挑重任,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成长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我的指导下,这些青年教师进步很快,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工作。

作为科组的领头人,我多次带头承担市、镇、校级公开课、示范课教学,都获得较高评价。每年所上的公开课都获校、镇一、二等奖;其中,在2006年南海市信息技术观摩现场会上,我所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得到了来自全市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学校优质公开课奖。

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学无止境版权所有!

18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要成为新时期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必须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学和进修提高,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努力学习学科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经过努力,我已经熟练掌握和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ronpag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2006年我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说课课件《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获南海市高中说课比赛二等奖。2006年1月参加佛山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中级考试。

4、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从教以来,我担任了八年的班主任和六年的级组长工作。带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思想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课、级会、个别谈心、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信念理想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讲究工作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治、自理能力。推行量化管理、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关注后进生,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思想教育,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充分保护他们敏感脆弱的自尊心,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在我的努力下,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后进生转化率高,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培优转差成绩显著,每学年都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调入南海一中后,一年来,我克服家、校相距较远的困难,以校为家,从早操到晚修几乎天天与学生“泡”在一起,检查督促,促膝谈心,使班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学校各项文体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学校第八届体艺节上一举获得入场式最佳创意奖、田径比赛第一名、文艺汇演第一名。而在镇属高中年级管理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抓好年级学生的思想纪律工作,从小事着手,对年级学生进行理想前途、行为养成等全方位教育,指导、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园满完成了学校交给年级的各项任务。

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在1997一1998、1998一1999、1999一2006、2006一2006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以上所述,事实清楚、效果显著、理由充分,符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的条件,敬请领导、评委审查批准。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2、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新模式。

上一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过程写作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