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7 17:14:37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 In terms of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is important. Only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ca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e implemented. Then,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planning is specifically discussed.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

Key words: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protection;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41-03

0 引言

截至2012年,全国自然村共计3207个,其中,很多村镇都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还只是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很小一部分,在未来,还需要对保护做好进一步的规划,才能够让保护进行到底,让历史文化村镇继续的发展下去。

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涵与定位

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分析来看,在具体的保护规划内容与编制的深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村镇保护规划是从总体规划中划分出一个转向;有的村镇保护规划则是包含了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另外,也有的村镇保护规划只围绕旅游市场或者是历史建筑进行开发。所以,在实际的保护规划之前,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的内涵与定位加以明确[1]。

在我国,城乡规划由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以及控制性规划组成,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真正具备法律控制力的规划。但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之中,保护规划最缺乏的就是法律控制力。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历史文化村镇在拥有保护规划上,还拥有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同时还认为保护规划只需要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而新建设行为则按照控制性的规划来开展。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规划系统。当前的社会背景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结果却很明显,在保护规划之中设想的对象是得不到最有效的保护的,新的建设行为却在持续的破坏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甚至还可能对保护对象的本身带来破坏,使得保护规划只能够成为一种摆设。

所以,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中,应该定位在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层面上进行保护规划的定位,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增加保护性的控制指标,按照《城乡规划法》,一般的乡镇都需要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不过村庄的规划应该更具针对性。不过,历史文化村镇需要特殊性的处理,为了确保顺利的实施保护规划,除开保护规划比爱你只之外,就不得在进行其余的详细控制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不必在实施村庄规划。虽然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包含了一般的控制性规划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强调更偏向于各类型的控制内容。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以保护为核心,确保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它不仅提出了详细的控制规划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控制要求,其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管理措施

2.1 法律法规

与历史文化存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经历了一个相对长久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到后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到现阶段的《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在后续阶段,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推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条例[2]。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在逐渐的完备。

2.2 乡规民约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完备,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乡规民约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键性作用。并且,这一部分的乡规民约的奖惩措施非常具体,同时也拥有极强的操作性,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保护。如,在2007年,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有过这样的规定,一旦在本辖区范围内造成了火灾,就需要按照120斤的猪肉、米酒、糯米和蔬菜来进行处罚,并且鸣锣一年,造成的损失还需要上报处理。

2.3 经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无论是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所以,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也应该发挥经济杠杆和经济规律的作用。同时,制定一些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相关联的经济政策,往往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中间组织

古代,我国的政权组织机构到县衙为止,县级以下的乡村主要是依靠乡绅阶层来治理。目前,国内的政权体系也是到乡镇政府为止,村庄事务主要是依靠村委会和村小组来组织。同样,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需要中间组织来实施具体的保护规划。如,最近几年,部分民族村镇建立了生态博物馆,这些就需要中间组织机构的支持,这样才能够让生态博物馆建立更加顺畅,如中山市翠享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3]。

3 适度开发下的广州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

3.1 突显历史文化艺术特色,优先宏观规划,实施动态规划,落实规划方向

对于广州小洲村来说,水就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要懂得保护其原生态的水网格局,能够保护两岸与河涌的自然生态格局,并且以此建立出环状的通畅水网,这样才能满足河涌的水位要求。其中,最需要要突显与保护的是“街―河―屋”的特色风情,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天后宫、玉虚宫、大宗祠这三个标志性的建筑需要重点的保护,做好复原设计,确保能够恢复其原有的形制,保存其结构特色,提升制作工艺水平,并且,合理的利用旧材料,确保其原真性。同时,还要兼顾观光、旅游与休闲的需要,适当地引入经济开发。如,原本规划之中的停车场所能够提供的车位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所以,增加新码头和停车场,恢复古码头,甚至是引入电瓶车、游船等环保型交通工具,就可以缓解这一问题,这样还可以增加输送、轮渡等多个产业[4]。总而言之,保护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管理无缝连接,这样才可以避免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出现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保护内容与措施无法真正落实,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道路等用地方面的调整需要格外的注意。通过相应的调整,就可以将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缓解,实现不通过层次与要素的保护,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同时也能够促进保护规划的顺利开展。对于小洲村的保护规划分区见图1所示。

3.2 维护水乡品牌形象,严禁随意拆建

在广州小洲村内部,以古代的村内祠堂、门楼、庙宇、码头、古树、古井等为主,承载着小洲村独有的历史韵味。正是因为这样的水乡古风,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让租住的艺术难以割舍。但是部分村民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眼前的租金,不惜花钱大肆拆建。因为这是村民的个人行为,所以,在统一规划上,新建的楼房无法与水乡古风相互的协调,甚至就连色调都无法与景色相互的融合。但是很多村民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追求面积达、建设快、租金高,对于小洲村的整体品牌形象并不关注,忽视历史文化特色的存在。这样的刻意破坏,对于小洲村的局部空间形态造成了破坏,同时,对于品牌形象和整体的布局规划也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制止这样的行为,将生活区与混合区严格的区分开来,特别是规划好混合区与之中的河涌地带、广场地带、复合地带的建筑基调与建筑高度,做好河涌地带的重点修缮保护,达到美化水乡的目的(如图2)。其中,重点测绘、复原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对村内的道路、公共建筑等进行调整,确保整体的布局结构和色调古朴视觉环境效果不守影响,否则,小洲村就会很快的失去历史风韵文化品牌,无法保持现代化城市之中的城中村。在这一方面,需要采取复原设计与分类保护的相互结合。

一直以来,文化组织关心的是当地居民社会生活中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这是因为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全社会的共享资源。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会涉及到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多个方面,但是开展规划设计就应该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相对来说,小洲村的历史建筑,就应该根据范围来开展差异化保护,采取相应的修缮、保留、拆除以及整修等。如,根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于“玉虚宫”和“大宗祠”等重点的历史建筑就可以进行古建筑的测绘与复原处理;在外观特征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传统风貌的维修整治以及历史环境要素,进行重点范围之中一般历史建筑的整修、保留或者是拆除处理。

在50份游客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结果如下:到过小洲村的游客80%喜欢小洲村的民族建筑,87%的游客喜欢岭南水乡形态,小洲村的古朴宁静的环境也吸引了72%的游客,也有43%的游客喜欢小洲村的文化艺术创意氛围,小洲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53%的游客喜欢。所以,就调查结果显示,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分析,要懂得规划与保护相互的结合,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经济、美观,而需要考虑到在修缮、改造、拆除之后会是怎样的一副场景。所以,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该站在宏观规划的角度上,进行统一的思考与分析,才能够找准方向,针对实际情况做好保护规划,也只有这样才操作,才能够让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保存更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罗瑜斌,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0(01):161-165.

[2]刘艳丽,陈芳,张金荃.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途径探讨――参与式社区规划途径的适用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148-153.

[3]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2篇

0引言

截至2012年,全国自然村共计3207个,其中,很多村镇都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还只是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很小一部分,在未来,还需要对保护做好进一步的规划,才能够让保护进行到底,让历史文化村镇继续的发展下去。

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涵与定位

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分析来看,在具体的保护规划内容与编制的深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村镇保护规划是从总体规划中划分出一个转向;有的村镇保护规划则是包含了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另外,也有的村镇保护规划只围绕旅游市场或者是历史建筑进行开发。所以,在实际的保护规划之前,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的内涵与定位加以明确[1]。在我国,城乡规划由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以及控制性规划组成,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真正具备法律控制力的规划。但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之中,保护规划最缺乏的就是法律控制力。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历史文化村镇在拥有保护规划上,还拥有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同时还认为保护规划只需要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而新建设行为则按照控制性的规划来开展。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规划系统。当前的社会背景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结果却很明显,在保护规划之中设想的对象是得不到最有效的保护的,新的建设行为却在持续的破坏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甚至还可能对保护对象的本身带来破坏,使得保护规划只能够成为一种摆设。所以,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中,应该定位在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层面上进行保护规划的定位,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增加保护性的控制指标,按照《城乡规划法》,一般的乡镇都需要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不过村庄的规划应该更具针对性。不过,历史文化村镇需要特殊性的处理,为了确保顺利的实施保护规划,除开保护规划比爱你只之外,就不得在进行其余的详细控制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不必在实施村庄规划。虽然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包含了一般的控制性规划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强调更偏向于各类型的控制内容。综上所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以保护为核心,确保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它不仅提出了详细的控制规划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控制要求,其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2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管理措施

2.1法律法规

与历史文化存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经历了一个相对长久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到后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到现阶段的《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在后续阶段,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推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条例[2]。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在逐渐的完备。

2.2乡规民约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完备,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乡规民约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键性作用。并且,这一部分的乡规民约的奖惩措施非常具体,同时也拥有极强的操作性,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保护。如,在2007年,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有过这样的规定,一旦在本辖区范围内造成了火灾,就需要按照120斤的猪肉、米酒、糯米和蔬菜来进行处罚,并且鸣锣一年,造成的损失还需要上报处理。

2.3经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无论是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所以,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也应该发挥经济杠杆和经济规律的作用。同时,制定一些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相关联的经济政策,往往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中间组织

古代,我国的政权组织机构到县衙为止,县级以下的乡村主要是依靠乡绅阶层来治理。目前,国内的政权体系也是到乡镇政府为止,村庄事务主要是依靠村委会和村小组来组织。同样,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需要中间组织来实施具体的保护规划。如,最近几年,部分民族村镇建立了生态博物馆,这些就需要中间组织机构的支持,这样才能够让生态博物馆建立更加顺畅,如中山市翠享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3]。

3适度开发下的广州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

3.1突显历史文化艺术特色,优先宏观规划,实施动态规划,落实规划方向

对于广州小洲村来说,水就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要懂得保护其原生态的水网格局,能够保护两岸与河涌的自然生态格局,并且以此建立出环状的通畅水网,这样才能满足河涌的水位要求。其中,最需要要突显与保护的是“街—河—屋”的特色风情,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天后宫、玉虚宫、大宗祠这三个标志性的建筑需要重点的保护,做好复原设计,确保能够恢复其原有的形制,保存其结构特色,提升制作工艺水平,并且,合理的利用旧材料,确保其原真性。同时,还要兼顾观光、旅游与休闲的需要,适当地引入经济开发。如,原本规划之中的停车场所能够提供的车位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所以,增加新码头和停车场,恢复古码头,甚至是引入电瓶车、游船等环保型交通工具,就可以缓解这一问题,这样还可以增加输送、轮渡等多个产业[4]。总而言之,保护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管理无缝连接,这样才可以避免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出现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保护内容与措施无法真正落实,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道路等用地方面的调整需要格外的注意。通过相应的调整,就可以将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缓解,实现不通过层次与要素的保护,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同时也能够促进保护规划的顺利开展。

3.2维护水乡品牌形象,严禁随意拆建

在广州小洲村内部,以古代的村内祠堂、门楼、庙宇、码头、古树、古井等为主,承载着小洲村独有的历史韵味。正是因为这样的水乡古风,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让租住的艺术难以割舍。但是部分村民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眼前的租金,不惜花钱大肆拆建。因为这是村民的个人行为,所以,在统一规划上,新建的楼房无法与水乡古风相互的协调,甚至就连色调都无法与景色相互的融合。但是很多村民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追求面积达、建设快、租金高,对于小洲村的整体品牌形象并不关注,忽视历史文化特色的存在。这样的刻意破坏,对于小洲村的局部空间形态造成了破坏,同时,对于品牌形象和整体的布局规划也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制止这样的行为,将生活区与混合区严格的区分开来,特别是规划好混合区与之中的河涌地带、广场地带、复合地带的建筑基调与建筑高度,做好河涌地带的重点修缮保护,达到美化水乡的目的(如图2)。其中,重点测绘、复原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对村内的道路、公共建筑等进行调整,确保整体的布局结构和色调古朴视觉环境效果不守影响,否则,小洲村就会很快的失去历史风韵文化品牌,无法保持现代化城市之中的城中村。在这一方面,需要采取复原设计与分类保护的相互结合。一直以来,文化组织关心的是当地居民社会生活中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这是因为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全社会的共享资源。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会涉及到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多个方面,但是开展规划设计就应该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相对来说,小洲村的历史建筑,就应该根据范围来开展差异化保护,采取相应的修缮、保留、拆除以及整修等。如,根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于“玉虚宫”和“大宗祠”等重点的历史建筑就可以进行古建筑的测绘与复原处理;在外观特征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传统风貌的维修整治以及历史环境要素,进行重点范围之中一般历史建筑的整修、保留或者是拆除处理。在50份游客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结果如下:到过小洲村的游客80%喜欢小洲村的民族建筑,87%的游客喜欢岭南水乡形态,小洲村的古朴宁静的环境也吸引了72%的游客,也有43%的游客喜欢小洲村的文化艺术创意氛围,小洲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53%的游客喜欢。所以,就调查结果显示,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分析,要懂得规划与保护相互的结合,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经济、美观,而需要考虑到在修缮、改造、拆除之后会是怎样的一副场景。所以,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该站在宏观规划的角度上,进行统一的思考与分析,才能够找准方向,针对实际情况做好保护规划,也只有这样才操作,才能够让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保存更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罗瑜斌,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0(01):161-165.

[2]刘艳丽,陈芳,张金荃.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途径探讨———参与式社区规划途径的适用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148-153.

[3]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张万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3篇

博平镇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省级中心镇”之一和“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之一,同时又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博平的兴衰荣辱。博平还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滨临徒骇河,外有护城河,内有南、北、东三大莲池,阡陌纵横、水系发达,有江北水乡的美誉。

2博平特色

2.1古镇布局

古博平县城作为一座千年城池,其规划布局具有鲜明的特色,博平县志中曾有记载:“博平自古是宝地,汉朝就设博平县。历史悠久文脉深,距今已有数千年。东西南北四城楼,城内城外庙堂多。文庙武庙城隍庙,县署学塾带书院。东门外有东岳庙,圣母行宫在西关。楼台亭阁遍城池,雄伟古楼在中间。”(1)总体布局。博平城四周筑有城墙,城墙挖有护城河。城池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内五街,城外四关。城中心设一古楼,在楼下环视,四门尽收眼底。(2)水系与景观。城池滨临徒骇河,护城河与徒骇河相联通,城内有义井、龙井、甘泉井、清泉四处水源供应城池内居民日常用水。古博平有远近闻名的“博平八景”,其中“旭阳岳岚”、“莲池秋月”位于城池当中。(3)重要建筑。县衙、文庙、儒学堂、城隍庙等建筑占据城池的中心地位,采用四合院为主的院落式住宅形式,遵循轴线对称式的格局布置,一般中心列正殿,左右列东西庑。

2.2古镇文化

博平民间文化丰富,特色鲜明,主要有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在博平渡河留下的儒家文化,村妇“舍儿保侄”成功退兵的义举留下的忠义文化,以风格朴拙豪放的博平剪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因物产丰富、美食独特而产生的美食文化等。

2.3古镇保护面临的威胁

博平镇虽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由于久经变迁,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已很少,护城河正在遭受填埋,一些历史事件的遗址已经被现代建筑占据。仅有部分道路留存了过去古镇的肌理,村庄的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相对规整,整体立面轮廓以一、二层低层坡屋顶建筑为主体,总体剪影较为平直敦厚,具有华北地区人居聚落的典型形态。新近的城镇建设与房产开发改变这种传统格局与肌理的要求愈发强烈,古镇的文化也由于其载体的消失殆尽也正面临着无以传承的局面。

3规划应对

规划在积极保护现有建筑及遗存的同时,以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作为本次保护规划的核心,深究历史之源、文化之魂,“以虚补实,以实载虚”,赋予新的城镇建设以传统文化的魂魄和传统建筑的风格,实施文化传承、格局修复、功能更新三大策略。

3.1恢复水乡格局,营造生态古镇

充分利用水系资源,联通护城河,串联南、北、东三大莲池,恢复甘泉、清泉、龙井三大泉井,保留其它分散的坑塘、支渠等小水体,形成“珍珠项链”式的联通分布的水体有机格局,构筑活水古镇,通过各种形式的小桥,联通护城河两岸空间,充分体现江北水乡的特征。以水为脉络,串联各处公园绿地与街头绿地,构建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具备生态田园特色的镇区布局形态,营造魅力水乡古镇。

3.2恢复格局,空间延续,重现古镇情景

梳理水乡空间、古镇肌理等各个特定空间,通过恢复历史节点还原历史空间,通过保留老街老屋留存现有肌理,通过开发植入新建筑适应未来需要,以整体的城市设计全面呈现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期的空间。(1)保留“田”字形城镇空间布局。作为古镇的生活交往中心,书院街和鼓楼路至今还延续着原初的交通、市集等功能,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担当着重要角色。以书院街和东西大街为主轴的十字街以护城河构成的马蹄形水系,作为古镇水路生活交往中心,汇集交通、商贸、集会等功能,将古镇划分为“田”字形布局。(2)采用棋盘式小尺度街巷。重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形成古镇的主要出入口与空间意象。在改造与新建别保留纵横交错的街巷,保持当年相互垂直的走向与功能,形成了古镇以十字街为骨架的小尺度方格网街的肌理格局。(3)采用以合院民居为母体的平直规正的建筑肌理。新建民居保留传统建筑样式,以三合、四合院落为主,形成具有宗族特色的社区和平直规正的建筑肌理。(4)恢复部分遗址风貌。恢复部分遗址风貌,通过部分城墙、民俗街、城隍庙、南戏楼等的重建,重现古镇日常生活景象。确定旭阳岳岚、莲池秋月2个重要景观节点,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多个层面进行规划建设引导,再现“旭阳岳岚、莲池秋月”的博平八景盛况。

3.3文化传承

深入发掘博平镇的历史文化与传统风俗,构建博平镇儒家文化、忠义文化、民俗文化、商贾文化、美食文化等丰富的文化体系,并找出以上文化对应的具体载体及其分布,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以上文化与载体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恢复与传承,将镇区打造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古镇。

3.4有机更新功能,再造活力古镇

挖掘历史特色功能,强化现有功能业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植入亲水、历史、体验休闲、民俗特色等新兴功能,通过古镇文化游、生态田园游、休闲度假游展现绿色生态、水乡古镇特色;通过发展特色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完善旅游服务职能。依托旅游项目开发聚集人气,通过配套服务业、旅游地产开发实现开发效益,有效恢复古镇的活力。在古镇的入口处布置旅游接待中心,集管理、接待、停车、售票、餐饮等功能为一体;部分恢复城墙等构筑物,打造古镇历史与文化的展示设施;沿护城河设置酒馆、饭店、酿酒作坊、美食店铺、咖啡厅,打造滨水“美食街”;利用莲池打造水体公园,围绕水体公园布置文化娱乐、养老养生、体育休闲等设施;以博平历史典故为历史背景创建影视基地,同时配套酒店、娱乐等设施;以特色手工作坊为依托,发展剪纸工坊、画坊、诗社等民俗创意设施;重塑关帝庙等会馆、以及戏楼、茶楼,重现博平繁华的商业景象。

4总体规划

规划在功能定位、古镇布局、空间结构、建筑形体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南北向的历史发展轴将南门、牌坊、南莲池、钟鼓楼等古镇历史节点串联成一个历史空间景观体系,构建古镇历史文化的空间;通过东西向空间发展轴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打造城市影像空间,还原古镇肌理。运用老护城河打造滨水休闲带,把居民和游客的活动引向水边,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结合水系及桥梁打造水乡特色,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规划将商业、娱乐、旅游和居住等功能有机组合,互相促进,从而增强镇区活力和吸引力。

5结束语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与现代的城市建设开发并不矛盾,优秀的规划设计应能将总结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在古镇建设中有效传承下来,成为古镇的灵魂;将历史遗存有机结合进当代的城镇建设开发,成为城镇中独特的亮点与名片;将传统建筑的样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实现现代与历史的交相辉映,最终实现古镇的发展与复兴。

作者:王勇 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杨祖宪.博平县志[M].1835.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图则编制

1982年广州市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广州市始终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工作,保护规划的编制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广州市政府在保持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前提下,按照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贝0,梳理了主要历史史迹,编制了相关的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保护性的管理和建设规范,加强了政策调控力度,形成了广州的文化竞争优势与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生活。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在多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探讨的基础上,从保护规划的框架体系、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挖掘、规划的思路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使其可以为新时期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纲领性指导文件。

1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框架体系

1.1市域范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研究目前尚无先例,但是市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城乡都有大量的历史遗迹,而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确定在整个市域共7434km2范围内统筹编制保护规划。市域范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与单纯的研究城区是有所区别的,它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的保护因素也更加的分散,给现状调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地毯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整体保护,实现对山、城、田、海城市格局和山体水系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对历史村镇、各级文物古迹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恢复历史村镇的传统文化和活力,不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以突显广州作为田园风光山水城、岭南中心文化城、革命策源英雄城、丝绸海路港口城、全国著名华侨城的城市特色,丰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1.2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在这里主要是指历史旧城区的范围,对于广州市而言,这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历程的地方,经过各个时期的建设,遗留了大批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是最值得保护,也是最难保护的区域,这也就必然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城区保护框架研究(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历史城区分区研究,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旧城区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山体、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的特色研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特色建筑群的风貌与价值研究,对城市已编制完成的各层次、各个时期保护规划的分析和研究,城市传统文化及民俗活动分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与政策建议,完善、调整广州历史城区的职能建议,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建议。

1.3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虽然是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属于宏观层次的规划,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具体指导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宏观层面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编制控制性的保护规划,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就选择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范例编制控制性保护规划,然后逐步推进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的重点是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城市紫线、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在有必要的时候划定),其中城市紫线对应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分别编制保护范围图则和建设控制地带图则,具体指导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保护范围内的每一栋建筑和每一处环境要素,要具体编制建筑保护图则和环境要素保护图则,而对建设控制地带内,仅对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环境要素编制保护图则即可。

1.4文物保护单位(含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重点在于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并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及周边一定范围为保持文物保护单位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其整体范围较小,界线也相对比较明确。但对于建设控制地带则不同,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风貌协调的地区,范围比较灵活。历史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历史建筑采用与文物保护单位类似的保护方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城市特色内涵上的拓展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类似,应重点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于广州这样一个南方城市,既要保护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文化,又要发扬岭南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融入现代文化的因素,不断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应保存的历史记忆,保护其空间载体和社会基础,加强整理其结构性关联,不断寻求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强管理和实施力度,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和建设博物馆、展览馆、演出场地、文化广场等场地和设施,扶植民间文艺团体和文艺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提供软硬件条件;结合商业、饮食业、制药业和旅游业等对老字号进行重新定位和包装,重塑老字号风采,发扬老字号品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本土风俗文化的认知及兴趣,进而开设专门课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为传承手工艺、民间技艺和表演艺术培养后备人才;继续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升人们对岭南文化的认同度,为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社会基础。

2.2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

考虑到地下埋藏文物勘探、挖掘的现实状况及其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建议采取程序性控制保护的方法。即由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法律、规定,保证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将地下文物勘探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申报的必备程序之一。

3保护规划与实施管理的衔接

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及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大都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凋研、深入的规划研究,提出了保护模式与改造措施,但其层次都较为宏观,控制信息不够深入、清晰。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划缺少明确的、具有实操性的、可以方便用于管理的技术文件。因此,我们在对规划编制的范围、城市特色的内涵进行拓展研究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保护规划编制的层次与深度,在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将保护区保护规划的深度定位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城市设计的深度,提出了与城市规划管理密切结合成果表达形式——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图则编制。

4结语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分类;保护;上海; 风景园林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46-03

Study on the Way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Protection Planning

WEI Zhe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Shanghai 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n urban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has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need to be addres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author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sland,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evant data,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protection target, the protection principle,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tection method of the Shangha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sland are comprehensively proposed, thu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in Shanghai has expanded the innovative perspectiv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way.

Key words :historical-cultural landscape isolated island; classification; protection; shanghai;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et :.cn

一、背景

上海是一个近展起来的城市,近20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当上海滩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织,一座座摩天大楼鳞次节比时,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逐渐被侵蚀,淹没。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和语言,其已经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肌理之中,互补相连,孤立而立,成孤岛状态。

上海历史景观孤岛,特指保留了原来历史文化物质实体和或非物质信息的场所,其周边为现代化的城市或乡村的环境。历史景观孤岛特指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现代化建设把原有完整的历史文化场所割裂开来,并且不断蚕食它,将其从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切割,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历史文化景观的孤立场所。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形成一般受到五个方面的影响: 1. 文保单位本体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会导致文保单位被周边的环境同化、腐蚀,出现半消失状态,形成历史景观孤岛。2. 内部元素的不协调也是形成历史景观孤岛的考虑因素之一。如在古遗址上,古塔寺庙等文保单位的保护中,多采用修缮,扩建的手法,而在进程中,有时忽略了文保单位内部元素的协调性,造成本体内部各自孤立,形成孤岛状况。3. 另外,文保单位交通的不可达性或周边交通网的错综纵横,也造成其在城市肌理中的分割状况,形成历史景观孤岛。4. 文保单位与周边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协调,造成历史保护单位的孤立,形成孤岛状态。5. 文保单位处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环境之中,会导致文保单位被孤立,同时弱化了其历史景观价值,在城市天界线上形成不协调的景观视觉效果。

二、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分布及分类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从密度来讲,大部分孤岛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特别黄浦区,静安区尤为集中,浦西较为集中。在老城区的分布呈T形结构。老城区是中心,四周成众星拱月之势。最东头为崇明区,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最西头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在中心城区主要形成“带和点”组合的分布结构。由黄浦区为中心,向虹口区,闸北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承放射性带状分布,形成三支树杈型,周边以点状分散布局。从黄浦区东起外滩,历史景观孤岛承带状向静安区扩散。同时,以黄浦区由吴淞路开始承线状向虹口区分布。

三、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现状情况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现有的保护状态,有的保护良好,有的保护欠佳,有的几乎被忽略。有的为场地内部保护良好,整体保护较为完整,但周边环境和交通可达性比较差,而有的是场地内文物本体保护力度不足且周边环境保护的也比较差。

历史景观孤岛本体保护较好,已经被建成博物馆,公共参观基地等公共建筑,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具有极大的历史教育意义。历史景观孤岛本体保护较好,但基本属于私人所有,不对外开放,历史记忆和意义体现不为明显,其历史价值有所淡化。历史景观孤岛本体保护不当,使用功能基本荒废,历史记忆符号基本消失,历史价值处于半消失状态,极大地丧失了历史价值和意义。

四、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保护原则

对孤岛的保护利用的中,应提倡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如何促进性地进行保护利用则是保护利用的总原则。因此,把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作为系统来研究,在遵循大力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类似的比较成功的宝贵经验,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孤岛系统保护利用原则。

1. 坚持原真性原则。对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应保持孤岛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原真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是原真性原则的一个体现。简言之,就是将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遗址本体原貌真实地,完整地保护修复,保护其遗留的全部历史信息。2. 遵循整体性,完整性原则。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孤”字,使得遗址本体与所在环境相对孤立存在,破坏了共生,和谐的概念。形成孤岛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址,与周边环境割裂,遗址的历史价值会丧失或削弱,有的已经沦为废墟。整体性,完整性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对遗址本体,周边环境的协调。3. 区域连片,整体统筹的保护原则。对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应注重研究孤岛体系,以区域连片,整体统筹保护为原则。目前,孤岛的状态处于各自为营,历史文化价值已经逐渐被周边林立的高楼现代化建筑弱化,有些孤岛已经逐渐荒废。因此,解决孤岛问题,在其保护利用的规划中,必须遵循把眼下的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在保护利用规划中,区域内连成片区,对片区内的孤岛群整体统筹的保护原则。4. 坚持历史文化可读性原则。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代表着一个个历史故事,传奇,人们可以从历史的印迹中直接读出它们的“历史年轮”和演变的规律。这些孤岛代表着当时的艺术技术,精湛的文化,它们具有极其珍贵的可读性价值。当然,在城市进程中,用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去侵蚀历史文化景观孤岛都是违反了可读性原则。5. 坚持协调统一原则。在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应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对孤岛与周边环境间,或可以连片的孤岛群间互相协调各个部分的关联与默契。通过对空间结构,建筑材料,立面色彩,体量尺度,建造技术等达到一种关联,来实现协调统一原则。这样不论是现代化建筑,还是孤岛遗址本体改,扩建的部分,都可以和孤岛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达到必然的联系。

五、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保护策略

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策略上,应该采用室内保护方式加强小体量孤岛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方法。室内保护法是目前保护遗产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日本宫城县平泉金堂,建于公元1124年,经过全面整修复原后列为室内保护建筑,最新设计的庇护建筑带有空调器并有抗震和防火设施,参观者可隔着玻璃观看。

同时,可采用将半残留的孤岛本体局部保留,将其融入新建建筑或环境中。有些历史文化景观孤岛遗址本体已经被破坏,只存在一部分的遗址或者片段,把残断局部砌筑在新的建筑或融入性的环境中,经过艺术处理构成新的环境,新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获得令人震惊的动人效果。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中有一些孤岛遗址本体已经处于半毁坏状况,很难进行修缮复原,只残留遗址的部分构成部分,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来处理。并且,将孤岛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分类化划分保护规划。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规划中可以采用将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分类化划分的方式进行保护。可以根据孤岛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化划分。 根据孤岛的物质几何空间形态的差异,可划分为点状孤岛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线性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面域遗产遗址和周边环境。也可以采用建立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环境保护区域的策略。对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还应对周边环境的空间做出界定,在界定的周边范围内建立环境保护区域,改变“孤岛”状态。孤岛周边环境应具有孤岛遗址本体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是孤岛遗址本体的一种衍生。可以粗略分为“绝对保护区,利用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部分。绝对保护区指的是孤岛遗址本体建筑和环境必须的用地范围,必须按照原真性恢复原貌及环境,做到“修旧如旧”。禁止在绝对保护区内建设影响到孤岛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利用控制地带是指为了保护孤岛遗址本体的完整和安全必须所控制的周边地段,是孤岛的第二个保护地带。这个区域环境中建筑的高度,体量,材料,颜色等和孤岛遗址本体要协调统一。环境协调区指的是在第二保护地带的环境再划分一道界线。是孤岛和现代化城市建筑空间实现景观过渡的地带和空间。

六、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保护规划方法

(一)做出详细的利用规划设计

在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的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利用,必须首先有一个详细完善的规划设计,这是对孤岛进行利用的基本保障前提。在规划设计中,首先处理好孤岛与周边环境、建筑的关系;尽量设置过度缓冲带,使衔接更加自然。规划中本着坚持原真性,可持续发展性,及人性化设计,增加周边的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孤岛的生态性,对原有的绿化树木采用尽量保留,加以补种的方法,营造较好的视觉景观效果。对人流量较大的孤岛,要注意规划设计中人行,车行流线的合理规划,设计带有强烈历史文化符号的醒目的标识导视系统。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al city. Historical city of Foshan, for example, analyzes the basic posi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in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summarizes the four poin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Foshan city, the specific content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protection city display system an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specific measures.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规划;佛山

Key words: historic city;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conservation planning;Foshan city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314—03

1 保护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是我国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24座城市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了有计划、成体系保护的阶段。至今已有110多座城市(区)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们已成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重点和核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做好名城保护的基础。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对于像佛山这样市域广阔,原来由5个城市合并而成的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更应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规划体系之中发挥更大作用。佛山市各区(各组团)总体规划、各镇总体规划都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其中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强制性要求。其他市域层面的各专项规划,如有涉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也应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一致。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成为佛山市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都应有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历史文化价值是保护规划的前提

城市是有成千上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体,不可能像博物馆一样原封不动。在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要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满足市民各方面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城市基本要求的功能。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并不是要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要求要通过保护规划来予以确定,而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哪些方面,则要通过对该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来研究确定。

通过对佛山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归纳出如下四项核心历史文化价值:

2.1 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 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山有6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古西樵山人创造了灿烂的“双肩石器”文明;明清期间大批文人学子隐居于此,有“南粤理学名山”之称。佛山自古人杰地灵,是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南汉第一个状元简文会,就是佛山黎涌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其中佛山占五位,明清时朝更是科甲鼎盛、名臣辈出。近代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清代文学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近代谴责小说的代表吴趼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实业家陈启沅;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简玉阶;近代铁路工程设计家、工程师詹天佑;革命烈士邓培、梁桂华、陈铁军、陈铁儿、区夏民、吴勤;戏剧家李文茂(为佛山琼花会馆武行领衔,曾率红船弟子起义)、马师曾、白驹荣、薛觉先;艺术家黎简、苏六朋、潘玉书、刘传;武术家张炎、黄飞鸿、梁赞、李小龙等都出自佛山。

古代佛山以铸造、陶瓷、纺织、成药著称,其生产技术领先于国内同行,主要原因是佛山人能吸收各家之大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产品广受欢迎。如元明以来,佛山石湾陶工们经过不断地摸索钻研,生产了大量的仿各地名窑产品,且对釉色的运用和锻烧技术多有创新,使石湾窑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正是佛山人的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使佛山经济发展脱颖而出,跻身中国前列。

敢于改革又善于改革的佛山人,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学以致用”、“创新求变”的精神,是一笔难以估计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风貌与价值;保护体系;保护与发展;控制与整治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申报一直都很重视,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规划缺乏保护意识,尚未确立科学系统的保护理念、途径、方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名镇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朱仙镇作为历史上的“中国四大名镇”和“河南四大名镇”,笔者通过对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的研究和探讨,针对名镇的保护规划设计策略、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定、保护体系、风貌保护结构、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重点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等方面综合阐述名镇保护规划的重点与方法。

1 朱仙镇文化资源

朱仙镇位于开封县城西南,北距开封市区约15公里,距开封县县城约20公里,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3处(清真寺、岳飞庙、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启封古城、大石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运粮故道、点将台等9处。同时还是中国木版年画、新春楹联、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其中,木版年画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该镇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

2 保护规划

目前的传统空间结构主要由运粮河、岳庙大街、西大街、京货--铜坊街、古桥及历史建筑群组成,形成“一庙、一寺、一河、一画、一街”的空间结构。古镇内保留有大量古色古香的旧式房屋。镇区中还有繁盛时期保留下来的杂货街、曲米街、油篓街、炮房街、估衣街、京货街等许多古街道名称。仿古建筑风格多样,宋、元、明、清和民初各代特色齐全,其中以仿明清建筑著称。古镇区以岳飞庙、清真寺、运粮河、西大街、岳庙大街为主,承载了我国古代商业、宗教、民俗和英雄信义等文化特征,更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

2.1 保护体系的确立

规划定位:历史文化名镇 • 木板年画之乡

保护内容:镇域的自然和民俗环境,包括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系、风景名胜区等;镇区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和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核心保护范围、传统风貌街巷及河道;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古树名木、古桥、古井等重要文化景观空间载体;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体系:一河、一园、一区、一核心、三重点

一河:运粮河故道及两侧绿化景观及建筑景观的保护。一园:启封故城遗址公园。包括韩世忠墓、韩岗汉墓群、郑氏祖茔、庙岗古槐、韩岗古民居等古迹。一区:青龙背古战场遗址保护区。包括青龙背古战场遗址、岳飞点将台遗址和周边的自然风光。一核心:镇区文物古迹集中成片的核心保护范围。包括西大街、岳庙大街、铜钫街―京货街等历史街巷、文保单位及古民居。三重点:三个重点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清真寺、岳飞庙和关帝庙。历史文化名镇镇区的保护规划以“一核心”为重点,历史文化名镇镇域的保护规划以“一园”为重点(同时包括韩岗古村落)。

2.2整体保护措施

主要包括古镇的发展战略及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开发新城与保护旧城、古镇区人口规模控制、古镇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保护规划措施。

2.3名镇古镇区传统风貌保护结构

一轴――运粮河故道。镇区的人文历史、生态景观轴。应积极改善河道的水质环境,提升滨河景观与环境品质,使河道两侧成为以游憩、休闲、运动等功能为主的公共空间。两廊――运粮河东、西支流,镇区的生态防护廊道,镇区与周边自然生态农田、林地的缓冲区。三区――古镇历史风貌区、镇区西部由青龙背古战场形成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和东部城镇建设可发展控制区。三者层层递进,使得镇区形成有机的整体。

2.4名镇古镇区保护范围的界定及要求

对名镇划分三个层次进行保护: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范围是为保护古镇传统街巷和河道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划定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考虑有明确的界限,便于规划管理。一般以河、路、巷为界,不能以此划界的,则以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整栋建筑的用地边界,以便操作。

2.5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根据现状评估,将所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分为五大类: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建筑和其它建筑。

2.6重点地段保护与整治规划

为完整再现朱仙镇名镇的传统风貌,规划期内,要加大对清真寺、岳飞庙和关帝庙的保护和修缮力度,逐步清退保护区内的现有居民。对于濒危的文物建筑,应予以重点修复。对业已毁坏和拆除的建筑,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遗址保护。

规划对如下地段进行重点整治:在岳飞庙和关帝庙周边地段,恢复名镇原有的历史风貌,成为体现汉文化、民俗文化和岳武文化的集中地段;对清真寺周边地段进行整治,成为体现穆斯林文化的集中地段;西大街地区保护整治(估衣街―铜钫街-京货街段),成为体现明清商业文化的集中地段;风貌保护河道―运粮河的整治:对运粮河进行恢复建设,再现运粮河原有历史风貌。

同时本规划还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规划控制要求:对典型传统民居的规划控制规定、对附属建筑的规划控制规定、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建筑间距和建筑朝向、建筑退界的控制要求、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形式与风貌的控制要求。

2.7文保单位及文物古迹的层次划分及保护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一般设置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具体范围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划定。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及要求参照文保单位划定的层次保护。

2.8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继承

朱仙镇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较高的现代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木版年画、祥符调、回族文化、“西双泰”竹竿青酒、“玉堂号”豆腐干、传统民间节庆活动和民间信仰等。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提出了详细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3 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必须要全面深入仔细的对全镇域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研究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自然、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它们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成就,以及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如何传承历史,借鉴过去,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才能在延续其原有空间肌理、历史文脉、传统风貌、景观特色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渐进方式调整城市用地,改善市政设施,恢复与修缮传统建筑,整治人文景观环境,为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寻找合理途径,才能最终形成融古镇风貌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整体历史风貌格局。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管理,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城保护委员会),是*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协调机构。

各有关行政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按各自的职责,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将保护、管理和编制规划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支持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义务,并有权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建议,对破坏*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第九条对保护*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保护内容

第十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应当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保护。

第十一条*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包括:

(一)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

(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具有历史特色和风貌的历史地段。

(三)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历史建筑;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古树名木;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护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对具有历史传统风貌或格局的街区、建筑群、村镇等,应当认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名镇(村)。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名单及其核心保护区的范围,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经名城保护委员会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十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当划定核心保护区,设置保护标志,建立档案,明确管理单位,制定具体的保护办法。

第十五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包括:历史河湖水系、传统街巷格局、历史构筑物、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古树名木等。

第十六条对尚未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反映一定时代特征、具有保护价值、承载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应当认定为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名单,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名城保护委员会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十七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八条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由市绿化委员会负责。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名城保护委员会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布。

历史名镇(名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保护委员会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镇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编制其它规划时,应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协调。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保护的总体目标、保护内容、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保护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二条专项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保护范围,保护原则,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保持传统风貌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控制指标,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不同建筑的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保证保护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其他应当纳入专项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第二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项规划草案,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意见。

第二十四条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项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第二十六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九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审批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

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第三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建筑的具体分类标准、保护和整治的具体要求,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后,经名城保护委员会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三十二条市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设置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三十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因保护的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的,公安消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措施。

第三十四条城市建设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确定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市文物主管部门或者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保护建议。市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步确认具有保护价值的,报由名城保护委员会审核,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五条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应当按照有关保护规划的要求履行管理、维护、修缮的义务。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第三十六条扶持与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鼓励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扶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有关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第三十七条支持举办迎会、咸水歌比赛、鹤歌鹤舞比赛、飘色等具有*市特有的民俗风情的活动,禁止封建迷信活动。

第三十八条支持继承和发扬*市的饮食文化,保持和丰富其传统特色。

第三十九条支持生产和展销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

第四十条支持民间保护古树名木,并向市绿化委员会举荐,以完善*市古树名木的详细档案资料。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未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

(二)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

(三)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四)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

(五)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进行上述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构成破坏性影响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标志牌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规定,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张谷英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22-05

1 村落现状分析

1.1 村落历史沿革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岳阳县境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定址起造,历经明清两代多次兴建而成,聚族而居,历600年沧桑,至今保持着明清传统民居建筑之风格,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有当大门、王家煅、上新屋三大部分,总面积51000m2,现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屋1732间。因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物价值,使其获得我国湘楚民居“活化石”的美誉,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 村落历史遗产构成分析

张谷英古村落历史遗产由明清时期建成的遗产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要素构成,其中遗产本体指200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所涵括建筑,即当大门、王家、上新屋、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东片区(包括洋溪廊、议事厅等)、石大门片区(包括石大门、绣楼等)。遗产环境包括历史建筑({∈沙、聚龙湾西、何风等)、构筑物(古井、古桥、古道、古墓葬、古迹等)和自然环境要素(水系、山体、植被等),记载了明清时期当地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重要的湘楚文化历史信息。

1.3 村落特色分析

村落背依龙形山走势,傍渭溪两侧而建。前抱大峰、旭峰、笔架3座山,四周分别有桐木、梓木、大墩、芭蕉4个山坳,呈负阴抱阳围合及之具村大门拱卫之势,村落建筑以一章厅为一组,呈“丰”字格局横竖组排,主堂屋与横堂屋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连为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同时巧妙地因地制宜而使渭溪贯流于村寨之中,建筑格局、轮廓形象、风貌特色浑成一个整体,提供了一个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村落的规划与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和”哲学、风水土木学说及“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共存,生生相息的紧密关系。

1.4 村落价值评价

张谷英村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蕴在它那立体的建构之中,质朴的风韵,聚于一居,深邃的文化,钟于一村,构成了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建筑、民俗和艺术等多种研究价值。

张谷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古村落选址和建筑群体布局的科学性,强调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统一,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乡村聚落择址模式;古建筑群独特的院落组合模式,体现了受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度支配的家庭聚居生活文化,具有重大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价值,古建筑群的院落群体布置,采用独特的主轴与次轴垂直的模式,在群体空间组合上具有重大的建筑学研究价值,是较为典型的明清湘楚村落建筑遗存,记载了明清时期当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工艺等建筑历史信息,反映了地方性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显著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价值,再者古建筑中梁上枋上,屏门挂落,窗棂柱础,明清风格的木雕、石刻与古村珠联壁合,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美景欣赏价值。

2 村落保护规划

为了整体地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根据张谷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环境要素的构成分析,确立了“前对笔架群峰,后靠龙形山脉,大屋卧于其中,尽显古村聚华”总体保护的空间框架。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突出“湘楚明清历史文化融合地”、“张谷英民俗风情的大舞台”的主题;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自然生态格局,突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彰显名村特色,延续历史风貌。具体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经济结构调整规划等加以阐述。

2.1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在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同时,对传统街区、民居街巷等有保护价值的对象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对其进行划级保护,依据遗产价值、保存现状和相关地形环境等因素将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划当大门、王家断、上新屋等建筑范围保证其安全性的相关界域为重点保护区,占地7.4hm2和一般保护区北起皇帝冲、沿龙形山东北坡水渠东岸向东南,经东头岸、何风至与渭溪河汇合的拱桥处,南由拱桥沿渭溪沙西岸向西北,经当大门、西头岸、聚龙湾、王家煅、上新屋、长沙、庙里至皇帝冲,占地19.5hm2两个等级,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设置建设控制地带(北以皇帝冲为界,东北及东面以后峦水库西岸山背沿线为界,东南以雨头咀、螺丝吐眼东南坡为界,西面及西南以梅城线西扩250m为界,占地183Bhm2)和环境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之外,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占地293.7hm2),根据不同性质的区域,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制定不同的保护、整治措施。

(1)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保护与更新应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对保护区内的每一幢建筑,通过综合评价其建筑建造年代、保存质量、历史价值、风貌状况条件,划分为修缮(文物建筑)、维修改善(历史建筑)、保留建筑(建筑风格与环境基本协调,质量尚可的一般建筑)、改造建筑(建筑风格与环境不协调,通过整饰尚可协调的建筑)、拆除建筑(无风貌保留价值,建筑质量差,对古村落风貌和文物保护造成明显破坏作用的建筑)。并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

(2)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绝对不允许拆除与改变,并必须按照风貌要求原样原修,或者改善内部环境及赋予其合理的功能,对不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影响较大而必须搬迁及拆除之外,其应逐步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历史村落整体环境的统一。

(3)环境协调区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小密、多留绿化”的原则,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古村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新建建筑应鼓励低层,建筑形式和色彩应与历史建筑有机联系,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加强周边山体、植

被、水系的保护,禁止一切破坏性建设活动,保护山水与田园之间的视线通廊,突出古村的外部环境特色。

2.2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的基础,是人类祖先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珍贵产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是一种历史文化,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没有历史的国家、民族、地域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必将显得苍白、浮浅及缺乏深沉的背景。现代文明和不断变化的世界,正是通过从历史的长河中吸取营养,才显得绚丽多彩。

张谷英村已被列为部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丰富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古遗址、古桥、古井、古墓等文物古迹,为了对此进行切实保护,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综合考虑视线分析、噪声环境分析、文物安全保护要求、观赏要求及历史村落的整体保护要求,划定文物的四至界线、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通过文物古迹的识别与评估(进行遗存考古、确认,记录遗存现状信息)、日常保养(屋顶防漏、台基防水、材防腐防蛀,防护结构防渗、防壅、防坍等)、现状装修(归整歪闪、坍塌、错乱的构件,修补少量残损的部分,清除无价值的近代添加物等)、重点修复(恢复结构的稳定状态、增加必要的加固结构、修补损坏的构件、添配缺失的部分等)、环境整治(清除可能引起灾害和有损景观的建筑物,制止可能影响文物古迹安全的生产及社会活动,防止环境污染造成文物的损伤等)、遗址保护(仅存遗迹或遗址、无复原依据的,应保存原状,保护工程以保护加固为主)等措施,对文物古迹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规定。

2.3 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民俗是民族文化贯彻社会生活的机制,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是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空间,是历史相沿而积淀形成的风尚、习惯和礼仪。

张谷英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如民间礼仪、民间风俗、民间演艺、雕刻艺术、陶瓷艺术、传统民间节庆活动和民间信仰等。对于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保护,结合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保护、村庄旅游规划及村落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为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生存与展示的舞台。通过博物馆保护方式、家庭传承方式、长效保护机制方式、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数字化与网络传承方式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具体可通过名村展示体系、广场规划和村庄雕塑小品系统规划来实现,结合旅游开发建立文物古迹和遗址标识系统、博物馆系统、表演系统、数字化网络系统,让人们在参观游乐中感受张谷英村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唤起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村落内外现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并表现建筑和村落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与村落能够具有特征的必备条件。因此,保护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保护建筑与村落的生存环境,保持自然与古村落之间相容的协调关系,保证建筑与村落特征及其含义的充分表达,避免相互间的对立和冲突。

张谷英古村落的选址、兴建、发展与其周边的山水环境紧密联系,村落背依龙形山走势,傍渭溪而建,四周环山拥抱,闭合聚藏,观其屋舍村庄、点穴居中、以屋包山、依山傍水,“U”形闭合,坐北朝南,因势象形,其规划与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藏风聚气”之风水精蕴,“天人合一”之儒家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精神。然而,由于多年来对环境资源的滥用而导致古村落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势在必行。

首先应从整体空间格局进行保护,重点加强古村落与周边大峰、旭峰、笔架3座山及桐木、梓木、大墩、芭蕉4个山坳和渭溪河的植被、绿化、水系、景观节点、轴线、视廊、标志物等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禁止一切破坏性建设活动,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保护资源的再生能力,彰显充满活力的“山水、村落、人家”和谐共生的村落特色。其次,加强古建筑群周边环境整治,通过“保留、修整、拆除、搬迁、迁埋、绿化、亮化”等措施,对基础设施、绿化景观、现代墓葬等进行优化,改善人居环境。再者,加强古建筑群自身环境整治,通过“改善、保留、装饰、拆除、更新、重建”等措施,使得整个古村落建筑风格协调统一,突出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2.5 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

对于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来说,如何谋求既能符合遗产文化价值,又可促进村落经济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规划中最根本的问题。《华盛顿》指出:“为了发挥最大效果,历史性城市和城区的保护应该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的组成部分,并在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计划中考虑进去”。

在张谷英村保护规划中,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历史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将保护历史古迹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在进行环境生态承载量评估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居民点调控和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历史遗产本身的保护与利用。

首先进行合理的居民调控,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居民容量控制,规划将张谷英村居民点分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三种。针对不同类型,制定不同调控措施。在文物保护范围中的新农村建设要依法规划建设,对确需改造的建筑物要做到建新如旧、修旧如旧,与历史风貌和环境相协调。同时,在坚持以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进行村庄整治规划,改善居住环境,增设纪念标志,树立新的村风村貌,让古老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的光芒。其次,加强农业结构调整:①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调整农林作物品种配置,建设农业高效特色园区(在满足遗产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现有环境条件和农业结构,发展竹林、果木、茶叶等特色园区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收入)。②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在保护区划内建立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联结联地,带动农户;在保护区划外建立加工和批发交易市场,提高遗产保护区划内农户的经济收入)。再次,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从而找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3 规划实施策略

3.1 建立古村保护与建设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张谷英古村保护与建设管理机构,该机构直属岳阳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由岳阳县领导担任。机构组成成员应包括岳阳县建设局、规划局、文化旅游局、张谷英村委的业务主管人员,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和古建维修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职责应负责张谷英古村的日常保护与建设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参与政策制定、保护和建设的指导、协调

保护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建设方案审查、建筑施工监督等相关方面,明确规定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越权审批,的行为追查到底,切实保障张谷英古村保护规划的实施。

3.2 坚持政策管理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在传统村镇的保护中,目前主要是依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由执行机构进行“自上而下”式的管理,保护工作中还多表现为“从专业人士到非专业人士”的状况。但这种“强势话语”(行政的、专业的)的存在,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量显得很单薄。因此,应在遵循“政府协调支持、专家指导把关、企业具体运作、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配合”的原则下,不排斥市场运作机制介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允许并且鼓励企业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保护更新与再开发利用,应该充分调动广大民众自发保护历史遗产的意识,对其进行专门教育,采取财政措施进行鼓励,提高民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自上而下”的力量与“自下而上”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法律的、行政的、专业的保护与民众自觉的保护行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3 建立历史建筑信息系统

为使对建筑的保护和管理能有可靠的根据和基础,对古村落范围内的每栋历史建筑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档案的内容包括建筑的历史情况、现状使用情况和对建筑保护、修缮和变更建设行为的规定等。历史建筑档案信息系统可以作为对历史建筑项目审议制度的主要依据。

3.4 建设项目审议监督验收制度

对古村落内建筑的任何维修或改造,都必须由当事人向村委和县城市规划的管理机构申请许可,管理机构根据建筑档案和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个案审议,审议的内容包括:建筑的功能、建筑立面、建筑材料、建筑内部空间改造等,对符合要求的维修改造工作应予许可。

建筑的维修改造在经过许可的基础上,在施工改造的过程中还应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施工管理部门应及时纠正。在工程结束后,管理部门应预验收,验收过程中如发现不适的改造,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如恢复原状等,对符合要求的改造管理部门应出具书面验收意见。

参考文献:

[1]蒋敬中,随心走笔张谷英村并题咏,湖南城市规划2005,1。

[2]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保护总体规划(2004-2020],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2006。

[4]周霞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2005,8。

[5]周俭,张恺,建筑、城镇、自然风景一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标、对象与措施,城市规划汇刊,2001,4。

[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COMS),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市地区的[R],历史城镇保护法规文件汇编[C],杭州: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2001。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规划理念 设计定位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25-02

太原市是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虽经多次战火洗礼和历史变迁,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如:太原的文庙、鼓楼附近建筑,五一北路、解放北路等一些街道建筑。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太原市开始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和城市交通问题,但也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损坏,旧城内的传统平房区域逐渐被现代化的楼房小区所代替,特别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和建筑风格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在逐步消失,这些民居是“石头的史书”,大多都有百余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人居环境需要改善,历史民居也需要保护,如何处理好改造、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应当慎重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以东,府东街以北,距离省政府约0.3公里,距离市政府约2.1公里,距离火车站2.7公里,距离武宿机场13.8公里。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北起精营东二道街,南至府东街,西起五一路,东至教场巷、东夹巷,包括有南华门、双龙巷、精营街、教场巷以及续范亭将军故居等文化街区旧址景点,面积约为33公顷。

太原是历史上的“唐都明府”,所以城里这两个朝代的遗迹较多。历代晋王大多都是坐镇山西的军事统帅,也是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精神领袖和皇权象征,晋王府伴随着明朝的兴起而建立,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明朝时候,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将太原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封其三子为晋王,坐镇并州,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起规模宏大的晋王府。当时,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以及北面的后宰门。清朝时,王府毁于大火,宫城东、南、西通往外城三门的走道逐渐演化成街。

双龙巷,南北斜向,东南起南华门东二条,西北至东华门。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长孟元文建宅于此,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祟,故于民国18年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服邪气,以求家业兴旺,巷名沿用至今。

精营街,雍正乾隆年间,太原驻军清理晋王府废墟,辟建为精骑兵军营,后来就被称为精营街,地名沿用至今。

教场巷,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宽度约5米。成街于清末,得名于清代精骑营练武之教场。明代时为晋王府宫城东华门外的一片空旷地。教场巷是太原府城里保留颇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还遗留着部分独具个性的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街区旧址景点,以校场巷12号续范亭将军故居、6号考试院副院长贾景德故居、13号晋生纺织厂督察姚宝山旧居、校场巷32号工程师楼、日本军部大楼旧址、杨爱源公馆(位于精营西边街27号院)等为依托的类似院落还有很多,可以辐射到赵树理故居、周边阎氏故居(位于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牺盟会旧址、徐永昌旧居(位于太原市精营东边街12号,今为民盟太原市委所在地),这些旧址集中展示太原市历史民居文化的“官宅、民居一条街”。

二、规划理念

1.文化理念,以南华门历史街区为中心向周边渗透以及挖掘该街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信息。

2.保护与开发并重,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充分利用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

3.可达性,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西临五一路、南临府东街,交通便利利于文化经济发展。

4.合理利用空间尺度,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基地空间宽度较小,易于在街巷之间建立步行联系。

三、设计定位

1.远景理想。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定位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合文化商业地段和活力公共空间。要通过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修复整治南华街片、双龙巷片、精营中横街片、教场巷片区,加强街区传统风貌的完整性,使南华门成为太原府城发展的缩影;在保护传统建筑和空间尺度的同时,将适当纳入现代商业元素,使南华门成为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共融的特色街区,依托南华门历史街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街区本身的品位和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其周边地段的环境改善和地价升值,不断强化城市中心的价值和凝聚力。通过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把它打造为山西和太原共同的“城市名片”、“都市窗口”。

2.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南华门片区是太原府城发展的缩影,规划时充分考虑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有建筑的形态、空间、色彩、材料等风貌构成要素要尽量完好保存,它是街区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所有划定保护的历史街区必须要保留有一定数量及比例的风貌较好的建筑。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年代、不同风貌完好度及不同保存质量的建筑确定不同的原真性保护要求,并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是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的现实性策略。规划时要挖掘该街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信息,重构传统街巷、特色场所、开敞空间、广场绿地,形成贯通街区的步行体系,如: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王府井、西安的东大街、丽江古城街道改造、山西平遥古城街道改造等。

3.丰富多样性内容。随着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相对隔离,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及其他居住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以音乐文化、艺术文化、吧文化、影视文化、餐饮文化等多种素材为主题的街区成为城市休闲的理想场所,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以周边居住建筑四合院旧区为基础,打造成商业环境与文化氛围相交融的,既体现高档办公和商业的优势,又呈现前卫文化源头价值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容涵盖文化艺术工作室、国际画廊、时装店、时尚饰品店、主题餐馆、美食广场、咖啡酒吧、电影院、健身中心等。

4.可持续的操作与实践。第一,尊重历史,保护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的历史原貌。在保护中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修缮、改造、迁建过程中,要尊重历史事实,其设计风格与施工工艺一定要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保证历史的延续性。第二,保护好周边环境。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存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它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民居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的传统风貌,避免彻底改变原有的民居结构,预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功能定位与文化艺术辐射定位

1.规划功能定位。历史街区的开发是一种长线投资,并且是在长期的磨合和积聚中实现价值的提升。历史街区的成功打造,关键在于前期对旅游、商业、配套设施的大量资金投入等,以聚敛人气、财气和名气,其主要的盈利方式主要在于地价的上涨和品牌的溢价,因而需要长远的整体规划,规范历史街区的商业业态布局。在南华门街区改造中,规划划分为以下区域:艺术创作工作室区域、历史文化旧居区域、四合院创意文化区域、旧居改造创意文化区域、五一路特色商业区域、居住保留区域、东华门街露天休闲区域、东华门街会所群区域、双龙巷传统生活区、关帝庙祭祀区域、停车场区域等区域。

2.文化艺术辐射定位。在整个区域的规划中,进行了综合规划,划分为以艺术创作工作室为起点的艺术沙龙辐射区;以历史文化故居为起点的辐射区;以大型生态停车场为服务点的辐射区;以关帝庙为文化脉络点的辐射区的四大辐射区域点位来进行长远的发展建设。

五、总体规划

通过商业文化环廊(精营南横街西入口东延伸到精营东边街,从精营中横街延伸到西口在五一路形成环形路)、文化风尚步行街(府东街南华门入口往北延伸到精营东二道街西口)、休闲会所步行街(精营东边街与东华门接交叉口往东延伸至双龙巷交叉口)最终形成“两轴一圈”的规划格局,富有明、清、民国历史特色的南华门片区将成为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城市结构清晰、功能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太原新的文化魅力区――文化提升、资源共享的魅力之源;成为商娱动力区――商娱集群、多元复合的动力之区;成为里坊活力区――里坊经纬、安定和谐的活力之区。

六、历史街区对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变迁中发展起来的文化遗产,它是一座城市个性和魅力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国际化建筑风格使得城市的传统风貌受到极大的冲击。60、70年代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又使得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和城市肌理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使得许多城市风貌趋于雷同,而城市之间互相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建成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挖掘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创造宜人的、情趣化的城市空间,形成地方氛围的场所,成为城市规划设计控制新的要求。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对于保护地域文化与创造城市美学个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南华门历史街区的改造规划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一张“名片”的形式推动太原乃至山西的旅游休闲及商业的发展,是商业开发针对历史街区改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同时,在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可以使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林伟鹏,曹莉.由传统街道景观改造引发的几点思考――以济南“泉城路”改造为例.建筑知识,2005(3)

2.吴明哲.中小城镇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宣建华,杨晓莉.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回顾和反思,北京规划建设,2004(2)

4.佘龙.留下历史的足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分析,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2)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上一篇:艺术教育案例范文 下一篇:通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