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资料范文

时间:2023-10-30 17:06:45

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资料篇1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甲骨文与青铜器】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争霸的原因: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春秋争霸的影响: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春秋争霸形势图: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历史复习资料篇2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封建社会开始)

10.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建立者:嬴政,都城: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实行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2)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以等。(3)文化上统:文字(小篆)、(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开灵渠。

11.中国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咸阳,秦朝灭亡。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长达4年的争夺帝位的战争。

12.西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轻刑罚)。到文帝、景帝时期,经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长安兴办太学,地方设立官学。③政治上:采用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④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13.两汉经济:农业上,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手工业;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冶铁技术上)。商业:繁荣的长安和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叫“市”。14.秦汉之际,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霍去病在漠北打败匈奴。公元一世纪中期,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15.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第一次出使目的: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天山地区和更远的地区统称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统辖。

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的,路线: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和南亚、再转到大秦。中国的纺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开辟的作用和影响是:加强中原地区和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6.造纸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原料来源,降低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其影响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东汉时期接触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秦汉时期《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东汉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东汉神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剂痳沸散。

17.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汉明帝在河南建造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记叙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一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18.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官渡之战(200年打败袁绍)三国鼎立初步形成的重要一战——赤壁之战(208年曹操败孙刘联军胜)

三国鼎立: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

19.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历合称“五胡”。北方民族大融合: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的数百年间,形成我国古代历时间最长、规模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达到高潮。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达到岭南一带。此时南方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稳定,②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使得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包括纺织、冶铁(灌钢法)、制瓷(青瓷)、造船),商品经济等得以发展。

20.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436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定都平城。迁都洛阳的原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等)。改革的作用和影响: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趋同,同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历史复习资料篇3

1970年至1971年间,*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政变。1971年9月13日,*等人乘飞机出逃,坠机身亡。

结束:1976年*反革命集团的粉碎。

2、 性质:*是一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 启示:经过*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 *一起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历史复习资料篇4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随着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发展,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黄宗羲:尖锐地批判封建****主义制度,指出封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他认为既然君主不为天下人着想,人民也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效忠君主。他还认为,君主说的不一定正确,是对是错,应由公众判断。黄宗羲反君权的思想和主张,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还批驳轻视工商业的传统观念,提出农是国家之本,工商也是国家之本的主张。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他反对君主****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唯物思想家;“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历史复习资料篇5

摊丁入亩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人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历史复习资料篇6

关键词: 高三历史 史料教学 主题 学法 素养

史料是人们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言。”[1]史料教学,“即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2]。史料教学就是在历史学习中由学生自主地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纵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卷,着重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分析、理解等能力,这使得高三历史教师重视史料教学在复习课中的运用。但由于高三历史复习内容繁多,加之校情学情不同,史料教学的运用难以统一标准,实际教学中出现学生疲于应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教师沉溺史料的杂乱堆砌的低效复习现象。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达到学生实现知识的夯实与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一、精选史料明确复习主题

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获取历史知识的媒介,但史料浩如烟海。个别教师在历史复习中单纯地讲解史料,使用的史料过于多、偏、难、乱,或是引用单一的史料只是为佐证教材中某一历史的结论。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不能重复性讲解,要对复习内容的整合与提炼,确定复习的主题,使学生掌握看似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复习知识的体系。

“主题的确定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在旧认识基础上再认识的过程,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3]。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确定复习内容的主题,围绕复习主题选用史料。“在众多材料中,要去寻求能够准确、深刻、新颖、集中体现主旨的材料,不能让材料蔓出主干”[4]。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表现为:由师夷长技的思想到师夷长技的实践;由学习西方的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观念。复习近代中国思想潮流,教师可围绕向西方学习追求近代化这一主题选取史料。教师可选取魏源、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物的代表性言论突出说明主题。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从学习物质层面到制度、思想文化层面的历程。繁多的史料经过教师优化选取后,复习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学生归纳和概括史料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精讲史料渗透学法指导

史料多种多样,依据史料的形式,史料可划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依据史料的价值,史料可划分为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三复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多种处理史料方法的指导,不同类型的史料应有不同的讲解方法。

文字史料是历史材料解析题常用的史料类型,对于文字史料,教师可以采取三步阅读法引导学生读懂史料。第一步,粗读史料,提炼核心思想。一段史料被选用关乎某一史实,学生要学会对史料粗略的阅读中明确史料所要表达的大致内容,提炼史料的核心思想。第二步,细读史料,划出关键词。仅仅阅读一遍史料,学生往往读不透、读不通、读不通,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次阅读。学生要养成边读边划的阅读习惯,划出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涉及时间、人物、出处等这些史料基本要素不能放过。第三步,理性加工,得出历史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在认真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史料生成历史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史料时,“注意史料中使用的是模糊性词语‘也许’‘可能’,还是肯定性词语‘一定’‘必然’,以窥探史料隐含的立场”[5]。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史料,根据史料形成自己的历史结论。

历史地图属于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历史地图更简明、直观反映事物所处空间。历史地图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但多数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差,缺乏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历史地图题得分偏低,个别学生一遇到历史地图题直接放弃。

这需要历史教师在高三复习中有效利用历史地图,“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应遵循的目标”[6]。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识图辨图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首先,掌握地图标题。学生在浏览一副历史地图时要看清地图的标题,一幅历史地图的标题就是这幅地图要表达的主旨。其次,把握地图要素。地图方向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解地图大体的空间方位情况,关注地图中各种图例及标识蕴含的意义。最后,生成历史认识,学生从历史地图获取的信息关联对应的历史史实,做到史图结合。

三、精析史料提升学科素养

在高三复习中,为了完成既定的复习任务,个别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史料呈现过于频繁,学生来不及阅读完教师就讲解史料,急于将答案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个别教师提前用特殊方式把史料中关键词语或关键信息预先标注,经过教师人为加工过的史料降低学生解析史料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史料特别是文言文的史料反映不够积极,不愿意阅读史料,不懂得提取历史信息,无法形成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7]。历史素养不是凭空臆造、空中楼阁,教师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践行。“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历史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和强化记忆,而要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8]。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会借助史料,通过合理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生成科学的历史结论,这是学生具备的历史素养的体现。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事件,英国的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都是世界经济史中的主干知识。复习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不能浮于表面,拘囿教材观点,教师可出示以下史料进行精心解析:

在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彭慕兰《大分流》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则文字史料,设置相关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挖掘存在史料中的信息。教师指导学生提取史料中论及的煤炭资源的重要性,得出煤炭资源的优势使得英国可以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在分析史料过程中,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地评判历史,无形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形成。

总之,史料教学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方法,是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中华书局,1944:4.

[2]李稚勇.论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3]黄永友.浅谈主题教学与高考备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2(9).

[4]袁廷虎.主题教学设计下历史材料的选用――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J].历史教学,2015(15).

[5]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

[6]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2.

[7]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2).

历史复习资料篇7

初中历史总复习教学作为学习历史巩固提升的重要阶段,要发挥出材料教学的优势。一是以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体验感悟;二是以材料挖掘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复习教学效率;三是要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下面基于材料教学,并结合天津市近年来历史学业水平考查题例,提出对2015年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教学建议。

一、立足教材,应用材料,适当拓展

课改以来,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相关材料十分丰富,这些史料往往围绕着教学重点,和正文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起到图文结合、史论结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历史体验,提升历史认识。例如:201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历史试卷单项选择题第3题: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附图出自教材中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示意图》,图中标注阴影部分的香港岛即为本题的题眼,指向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割占的香港岛。(答案A)

201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12题:“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题干中的歌谣与教材中的《红军歌谣》相似,可互相佐证,涉及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等历史信息,加上问题所指,生动地渲染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特点。(答案D)

由此可见,教材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有必要适当拓展。历史教学所选用的材料大致分五大类: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书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有家具、衣物、钱币、碑刻、砖瓦、墓葬等,用以探讨当时的生活及观念等;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第五类新史料类型,即声像资料和网络化资料。针对初中学生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选材简明易懂、相关相连,有利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收到事在课外、理在书中的效果。

必须警醒的是,教学中的拓展和选用材料须谨慎,尽量不引用二手材料,切忌引用被误读的演义性材料。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都引用了这条材料:“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顿膳食需要准备上百道菜,仅仅维持一天的生活,就需要4万两银子。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修建颐和园共花费3000万两白银,生日庆典花费白银1000万两白银。而当时英国和德国制造的最现代化的战舰,一艘价格大约是50万两白银。这样算来,皇太后每半个月就要花费掉一艘军舰的钱。而她生日庆典的花费足以让大清帝国再拥有三支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然而如此富足的大清国却六年没有给自己的北洋舰队增加一枚炮弹。” 此材料出自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一书,此材料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当然的换算和情绪化的表达,虽然鞭挞了慈禧太后的奢靡与误国,但将这种文学的春秋笔法所演绎的材料引入课堂来说明问题,是不恰当的,因为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实”。

二、创设情境,深入探究,重在生成

材料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通过材料教学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学习。2011年版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有意筛选贴近学生认知的材料作为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探究,归纳分类、递进设问,保证思维的连续性,达到“发现——质疑——求证——思考”的完整有序、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带动整个探究的延伸。这个过程是个“激活”的过程,激活历史情境的还原、激活历史因果的探究、激活历史知识的应用。

如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研究课上,佳春中学教师裘孝璇的整个教学设计别具匠心,将近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以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天津一家人的一日生活贯穿起来,虚实结合、今昔比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穿插其中组织教学,点拨引领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总结其变化的特点,思考其变化的原因。天津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结合授课教师让学生寻找并筛选历史材料,运用相关材料深入情境加强体验与探究的成功做法,从“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解读史料、通过史料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获取、观察与解读史料的建议,引领教师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图表、文字等历史材料,研究历史。他引用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小手工业者所以称为半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也常常被迫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其经济地位略与农村中的贫农相当。因其家庭负担之重,工资和生活费用之不相称,时有贫困的压迫和失业的恐慌,和贫农亦大致相同。”

材料二“都市苦力工人的力量也很可注意。以码头搬运夫和人力车夫占多数,粪夫清道夫等亦属于这一类。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处,其经济地位与产业工人相似。”

材料三“数量不少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结合这些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相关论述,他通过从表象到深层加以解读,强调在历史变迁的大潮中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往在讲到《社会生活的变化》时,教师往往是带着赞赏的语气讲述近代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忽略了行业新旧更替的变化可能对某些个体、家庭、阶层产生的冲击与震荡,更不能由此分析出革命洪流的到来。曹主任引导在场教师重温毛泽东在当时所作的高屋建瓴的分析,体会着材料所包含的深刻意蕴:整个社会阶级矛盾的演变终将迎来一场革命的风暴。这种“用材料说话”到“让材料说话”的转化,发挥出史料自身的震撼力。

通过材料进行探究,不但扎根在课堂上还延展到学业水平考卷上。2012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25题:林永明同学是个交通工具爱好者。他查找资料,产生了一些疑问,请你与他一起展开探究。图一 “黄鹄”号复原图 图二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1)林永明发现,图一“黄鹄”号是徐寿和华蘅芳于1865年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由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他进一步寻找源头,改良蒸汽机是由谁发明的?以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它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2)林永明又发现,图二所示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其动力与“黄鹄”号不同。相比改良蒸汽机而言,新的动力机体积小、效率高,它叫什么?美国的莱特兄弟利用它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3)林永明听爷爷说,在旧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没有一辆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他翻阅新中国资料,发现1956年中国人的汽车制造梦实现了。这件事指的是什么?

这道题创设了新情境,以交通工具为明线、动力变革为暗线,借助林永明这个虚构人物,引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根据所给材料,探究交通工具及动力的变革,实际在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并且通过题中人物自主探究,翻阅查找资料,“发现”了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这样的引导,意在使初中历史复习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汲取历史的经验,形成探究式复习教学氛围。

三、关注乡土资源,加以适当利用

关注天津历史沿革是促进中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有效途径。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天津中考卷所涉及的地方史试题起到了帮助学生了解天津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天津古代地域文化和在南北交流中的作用,了解天津饱经沧桑并走上了近代化的进程,以及当今又掀开了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作用。

2011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9题: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如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此译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书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C.《新青年》 D.《狂人日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问起天津古文化街上怎么有严复的坐像。在此出题的用意也是通过考查并普及家乡史,使学生了解天津是维新变法运动在北方的舆论中心,《国闻报》是北方舆论的重要阵地,维新思想家严复在津翻译的《天演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答案B)

2013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11题:右图所示的梁启超饮冰室书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这幢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将这位近代风云人物与津沽大地连在了一起。书斋的主人曾领导了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第一工人文化宫附近的民族路上,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小楼。梁启超后期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撰写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天津名人故居。试题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创设新情境,视线在书外,答案还是在书内。(答案C)

天津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其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著特征。了解天津特别是近代天津的文明进程,有助于我们对这座城市有深层的认识。天津市第61中学张彦彬老师在准备八年级新授课《收复新疆》搜资料时,发现清末古版杨柳青年画《赶大营》的馆藏图片,并整理出《今晚报》数字版有关连载资料,以明线“左宗棠收复新疆”、暗线“杨柳青人赶大营”做教学设计,在2012年10月南昌举办的全国历史教学比赛中讲出了天津味道而荣获初中组一等奖。葛沽一中、芦台一中在乡土资源开发方面做过专题展示;梅江中学与天津博物馆加强“馆校合作”,引导学生开展《引领近代文明 百年中国看天津》的主题化研究性学习;天津《今晚报》等多家媒体组织的《走进津门百年记忆——百姓生活老物件互动展》,从生活到人文,从影像到实物,掀起了津城的怀旧风潮;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文纪录片《五大道》全景式地展示了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遗存,融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富有感染力的叙事表达为一体,深入探究天津近代历史,使人深刻感受到百年中国的苦难与辉煌。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乡土资源,对本市历史资源挖掘整理,突出地方文化,弘扬天津精神。

四、结合现实材料,做到汲古养今

2011年版课标在解读历史课程性质时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以丰富课堂教学,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实现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二者的贯通、互补与融合。”天津市学业水平考查历史试卷注意引用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2011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10题: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A.武昌 B.南京C.南昌 D.上海

本题并不复杂,置身现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带动了探究活动的延伸。这个过程是个“激活”的过程,激活了历史情境的还原,激活了历史因果的探究,激活了历史知识的应用,激活了学生在浓浓的时代氛围中去体验和感悟的欲望。(答案A)

在复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这样具有时代感的背景材料,如重大时事、社会热点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主干知识;温故知新,从不同角度切入和分析,给学生以深入的认识。

2013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25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在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闭幕讲话节选(2013年3月17日)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在170多年前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孙中山通过了哪些努力,使得“民主共和的梦想”深入人心?

(2)60多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件大事。

(3)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发现了一种树叫“发财树”,他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共中央早在1978年召开了什么会议?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本题以“中国梦”为主题,结合时事热点与现实思考,温故知新,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到邓小平引领改革开放,挖掘学生认知来加强感知体验。在这样的新情境下进行问题设置,发挥好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水到渠成的德育作用。

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开展历史知识或历史观点方面的探究研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比较、整合的能力。学生对同一现象或事件进行多视点、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通过实践活动验证一些基本观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只有关注现实,加强思考,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总之,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通过材料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复习资料篇8

关键词:历史资料;运用策略;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63-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所关注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传统历史、品德学科教学的有益经验,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资料,这样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合理运用历史资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合理运用历史资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学科不但要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也就是说,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与复制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都是十分有益的。

有人说,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而对于入世未深、社会阅历少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出的,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也只能是死记硬背而已。运用历史资料则能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同时在学生寻找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他们的实践能力,阅读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也得到有效地锻炼,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2.合理运用史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历史,往往是指过去的事实。过去的东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大多没法亲身感受,我们教师要寻找一些合适的历史资料,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才会深刻领会并感悟。如学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背景时,笔者引用了一幅关于18世纪、描绘北美殖民地现状的漫画,让学生回答:①这匹腾空欲飞的烈马代表什么?将被掀翻下马的骑士又代表谁?②根据画面和所学的知识,说说当时的北美即将发生什么事件?③试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看、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形象了,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水涨船高。

3.合理运用历史资料也是应试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选拔人才和学生升学仍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考试,但试卷的命题正在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悄然发生着变化。从选择题的题目设计到非选择题题目的设计,尽可能地引用一些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者其他形式的历史资料。学生要想答好题,前提条件就是要读得懂资料的意思,然后把书本知识与之对号入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合理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也能提高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二、合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1.要用足、用好教科书和图册中的史料。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图册上列有大量的历史资料,通常以插图、阅读卡、照片、地图、漫话等形式展示。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这些资料,但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这是什么,还知道它能证明什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时,让学生从教科书、图册中找出负面影响有哪些方面,要求每个方面都要找到历史证据。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证据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今天亚非拉的贫穷落后原来与当初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有很大的关系。而对于那些学生仅靠已有的知识无法理解的历史资料,教师则要给予适当的解说(如那些单元页上的历史图片及底图)。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同时在他们眼中,觉得我们的老师什么都知道,很了不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社会课的信度、效度还会低吗?所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用足、用好教科书、图册中的史料,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历史的东西言而有据,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2.要注重课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运用。

(1)利用时事来积累教学资料。今天会不断地成为昨天,现在的终将会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我们要利用时事来积累资料,如学习《人民当家作主》时,教师要尽可能采用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大会议的历史资料和学生身边的人大代表的资料,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的身边。

(2)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用资料。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史料、漫画、图片、文档、歌曲、视频等。我们要根据需要学会从网上下载合适的资料。如为了让学生对宋词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上网下载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颂和《水调歌头》的MP3,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参考大型记录片《复兴之路》等。这些资料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3)重视乡土历史教学资料的运用。运用乡土资料释放出孩子心目中本土文化的意象,并将之作为活教材。学到传统节日时,可以给大家介绍当地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特色。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带学生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等,使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增加了亲切感。

上一篇:古代经典故事范文 下一篇:三月飞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