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8:46:27

语篇分析法论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汉韩语言 Ρ妊芯 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第二语言教学及习得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这一趋势将语言对比研究推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性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频繁交往,在这样的背景下,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韩语助词主要位于体词之后,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或表达某种语义。汉语的词类中也有助词,虽然名称相同,但韩语助词与汉语助词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完全不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韩语助词的学习是韩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在对比语言学框架下,对1998年到2015年中韩两国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现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带来启示,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为两国学生的汉韩语言学习提供帮助。

二、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现状

自1998年来,中韩在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面从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一)研究类型

关于研究类型,根据许余龙在《对比语言学概论》[1]一书中提出的对比语言学的分类与内容,我们将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成果分为“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与“应用视角的汉韩对比”。

1.中国的汉韩对比研究

有关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的汉语论文有8篇,占中文论文总数的21.1%。研究成果相近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以语义对比和词汇对比为主,语法和语用语言要素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应用视角的文章共30篇,占中文论文总数的78.8%。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对比成果的实际应用,在语言对比方面的研究深度不算太高,主要侧重于对韩汉语教学和对汉汉语教学服务。研究成果更相近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

2.韩国的汉韩对比研究

有关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的韩语论文有13篇,占韩语论文总数的35.1%。研究成果相近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韩国的理论视角的汉韩对比研究状况跟中国相似,以词汇对比和语义对比为主。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还需要韩国学者们的关注与参与。有关应用视角的文章共24篇,占韩语论文总数的64.9%,研究结果侧重于对教学的服务。但是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韩语论文中只有单一的对汉教学角度,汉语论文中出现了对韩教学和对汉教学两个角度。

(二)研究方法

关于研究方法,高一虹[2]等提出了实证研究的概念,实证研究是指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定量研究包含列举例句找出相应元素和分析法这两种方法。定量研究包含调查法、语料法和统计法。基于上述分类,中韩论文的对比研究使用的方法情况不尽相同。

从研究方法看,1998年至2015年间,在中韩对比的汉语论文中,共有实证性研究论文38篇。近17年间,大部分汉语论文均运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只有1篇论文未涉及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列出元素举例说明方面,共有37篇论文。相比较而言,采用分析法研究的论文很少,仅有3篇论文采用了分析法,占总数的比例不到8%。而在定量方面,汉语论文的研究方法分布较为平均。运用了调查法的论文有15篇,运用了统计法的论文有16篇,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汉语论文有14篇。汉语论文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5年至2015年间,中韩对比的韩语论文共有实证性研究论文37篇。和汉语论文一样,研究方法基本都涉及定性研究,尤其是列举元素举例说明的研究方法,共有35篇,占到总论文数的94.6%。采用分析法的文章有12篇,占总数的32.4%,与汉语论文相比,韩语论文在分析法上的运用较为成熟。在定量研究方面,韩语论文也是各方面比较平均,几乎都有涉及。但是与汉语论文不同的是,韩语论文运用语料法研究对比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共有26篇韩语论文运用到了语料法。

(三)研究内容

在过去的17年间,中韩对比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新的对比角度也逐渐增加。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义、位置、语法、语用、常用格式、数量、误用情况、分类及使用频率等。中韩两国在此方面的对比角度均着重于语义、语法、误用情况。如在语义方面,华相[3]首次从汉译角度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了韩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给”的语义功能。在语法方面,郑圣珉[4]提供了详细的语法资料,对比表现交叉之处,以表格形式系统科学地整理出结论。在误用情况方面,[5]提示了学习者的诸多偏误类型,研究了学习者的助词偏误按级别发生的变化,提出了实际而有效的教学方案。此外,汉语论文中还出现了“使用频率”这一韩语论文中没有着重研究到的角度。如丁安琪、沈兰[6]通过调查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分析了韩国汉语学习者使用”在“的偏误类型,提出了教学启示。

三、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对比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内容应更加多样化、全面化

在研究内容上,目前韩语助词与汉语介词对比研究的表层形式研究较多,深层对比研究较少。过往研究的成果中,从位置、语法、误用情况出发的研究较多,但是从思维模式、语篇、语用等深层次出发的研究成果为数寥寥。

(二)研究方法需要更完善

从研究方法来看,汉韩语言对比的实证研究方法还不是很完善,虽然从早期的描述性为主的研究方法开始向定性再向定量再向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但是在分析法的采用和语料库角度上分析研究还有很大进步空g。

(三)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目前,中韩两国的汉韩语言对比研究显出迅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数量急剧增加,研究课题及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导致研究成果重复,在研究成果方面大同小异。就有关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他们的研究课题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最后提出的教学法及翻译法较少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其次需要增加学位论文的数量,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目前,跟汉英对比或者韩英对比研究比起来,汉韩语言对比的研究数量还远远未到理想的程度。

(四)加强汉韩语言对比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

在回顾以往的汉韩对比研究论文时,我们发现在有关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韩国学者都强调应用,但是韩国方面的理论建设研究要强于中国。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借鉴韩国学者在语言研究时的经验,另一方面中韩两国语言研究中应该加强汉韩语言对比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太偏于应用,很难超越前人的研究水平。语言理论对比方面的研究是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法及翻译法等应用领域的服务。

(五)重视“求同”

根据刘婧[7]提出的观点,如果出于应用目的,如应用于语言教学和翻译等,一般应侧重于个性研究,重在找出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如果出于理论的目的,一般应侧重共性研究,重在找出所比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然而据统计,中韩两国关于韩语助词与汉语相关语法范畴的对比研究中,研究“共性”的部分寥寥无几。中文论文中仅有2篇涉及,韩语论文中仅有1篇涉及。未来的对比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对共性的探究,同时注意把共性研究同个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六)加强宏观层面的对比研究

宏观方面的研究在形式上体现在句子组成语篇的问题,在功能上需要联系其他学科。当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微观的某一语言层面,如词汇、语音或句子等,以后的研究重点可以逐渐深入到语篇方面。研究者可把语篇分析与语言学其他分支、教学法结合起来,将语篇分析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发展多领域复合型人才,联系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七)加强中韩两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及交流

目前,汉韩语言对比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汉语论文在有关韩语的专业语言知识涉及过少,反之,韩语论文则在汉语专业语言知识方面涉及不足,这需要中韩两国的学者加强交流,完善研究。另外,除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之外,因为中韩两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对对方国家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韩两国学者的交流及协作,通过建立中韩两国的对比语言学的学会交流、举行中韩两国的研讨会等加强中韩两国学者的协作及联系。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高一虹,李莉春,吕王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3]华相.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暨南大学,2009.

[4]郑圣珉.汉语介词“从,在,对,给”与相应的韩语表现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2009.

[6]丁安琪,沈兰.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6).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篇分析法 英语阅读教学 作用

语篇分析理论是阅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在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它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阅读课的质量。语篇分析法主要是指按照语篇分析的模式,围绕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情节发展、段落层次、支撑细节的布局安排等方面,分析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及其信息构筑方式,并由此开展一系列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语篇分析一般可分为宏观结构分析法和微观结构分析法两大类。前者以研究分析英语语篇的生成层次及组织结构为主;后者以研究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句群的连贯以及句子间的连接纽带和辨认符号为主。语篇分析通常是“对句子或语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做的语言分析”,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章中的相对位置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并识别篇章中的结构模式以及规定这些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语篇分析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规则。这就要求阅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析所读英语语言的形式特点,还要对句子以上的层次进行分析。这种理论的阅读信息处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即读者以头脑中的高层次图式预测所输入信息,仅从文章中提取必要的信息以证实或否定其预测,从大的语篇到具体的单词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所读文章进行整体解码。

语篇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记叙图式或称记叙篇章分析模式

记叙文主要用于讲述一个故事或记述一个事件,这种图式是阅读中最经常使用的图式之一。英语阅读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故事类语篇。把握这一类型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有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拉波夫(Labov)的分析模式有助于分析这类语篇,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他的分析模式。拉波夫认为完整的(fully-formed)叙事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个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黄国文,1988)。

根据拉波夫的分析模式,一个完整的叙事性语篇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分别用来回答潜在的问题:

(1)Abstract――What was this about?

(2)Orientation――Who,when,where?

(3)Complicating actor――Then what happened?

(4)Evaluation――So what?

(5)Result or resolution――What finally happened?

(6)Coda是在叙事结构的最后,用一两句话表示故事的结束,常用来接应主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性语篇都包含这六个部分,有些小的语篇也可能只有其中一些主要部分。

另外,叙事性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因此,在理解此类语篇时,抓住时间线索也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语篇。

二、议论图式或称议论篇章分析模式

议论文体主要是借助事实和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某个现象或事实的真实性或确认一种主张或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point of view)、论据(evidences)和论证(argumentation)。其中论点是全文的中心,它是一个对其正确性需要加以说明或驳斥的观点。议论文的信息组织有严密的逻辑性,一般都采用下面两种情况推理方式或其中一种:归纳(induction)――从特殊事例到一般性规律;演绎(deduction)――从一般规律到特殊事例。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它们都依赖于定义、分析、对比、因果分析等材料组织方式。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进行逻辑论证。提出问题即提出论点,说明论述中心;分析问题即运用各种论据环环相扣,层层推理,论证论点的正确性;解决问题就是讨论后作出结论。

另外,议论文还有个特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topic sentence),它是段落的中心议题。这也是议论文体篇章的主要结构特点。

三、说明图式或称说明篇章分析模式

说明文是一种章法灵活、结构复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或解释。它通常有一个需要通过修辞手段解释和说明的“话题”(topic)。说明图式一般包括如下方面:(1)背景或假设的背景;(2)问题或假设的问题;(3)为解决问题而推荐使用的工具或必要的条件;(4)为达至预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提供至少一个尝试性的程序建议;(5)指出用什么手段来检测问题是否已经解决;(6)结束语(表明假定的程序已经结束)(Freedle,1979)。尽管在说明语篇中并不是所有因素都包括在内,但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如问题(话题)、程序和解决方法,都应该涉及。

说明的方法很多,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与对照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比喻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说明文章通常包含大量的事实(facts)和观点(ideas),都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被说明对象(object)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theme)。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只要了解了这类文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理解重心、文章的脉络就会变得清晰。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罗森布拉特(Rosenblatt)曾提出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即字面理解层次、推断理解层次、评价理解层次和欣赏理解层次。据此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大多仍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停留在对词的识别、句法结构和文章字面意义和理解上。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尤其是推理、判断、归纳等能力差。我们知道影响阅读理解的三大要素一是语言水平,二是背景知识,三是阅读技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同时介绍一些诸如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等阅读技巧。这样虽能使学生对所读篇章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仍属于浅层次的理解,对于有关文章内涵、需借助推理方能理解的深层次内容,学生就会感到困惑。而对于阅读的要求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看出文章的所指关系,理解所表达内容之间的联系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主张阅读方法是“自上而下”(top-down),它从理解篇章的整体内容入手,看篇际间(即段落间)、句际间的语义关系,看篇章是如何由独立的句子组织而成的。学生对所读的文章应该首先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再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善于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一般来说,具有概括意义的语句表达主要信息,如主题句(topic sentence)和结论句;其他部分,如类比分析、举例、解释等细节(detail)语句则表达次要信息。从语篇模式角度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讲解与训练,将会使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主题及语篇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简化阅读过程,缩短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关键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出语篇模式与体裁相互之间的意义联系来,找出某一类体裁语篇结构上的共同特征。语篇模式分析法的作用之一在于将语篇归类,从而使看似繁杂无章的语料简单化和系统化。“目前,研究者大多倾向于将图式划分为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与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形式图式指不同语篇的关于文章形式、组织结构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指有关语篇内容的背景知识”(Carrell & Eisterhold,1984)。对语篇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式图式,供阅读时随时征用,便于学生通过语篇模式迅速理清作者思路、篇章的文脉及意脉,有意识地注意到作者想说什么,如何展开话题,何时更换话题,到语篇结束时回答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当我们完成以上步骤以后,整个文章的内容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进而完整地把握语篇信息。学生建立形式图式后,我们可以给出文章标题及反映语篇内容的关键词汇,让学生预测语篇的内容和语篇模式;也可以给出语篇的标题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让学生尝试构建语篇的内容。这些都无疑克服了仅从字词句子层面的理解所带来的阅读理解的局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理解大有裨益。

因此,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既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需要,又能使他们适应新大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振宇,刘蓓.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3,(1).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共词

作者简介:康红芹(1984-),女,河北邢台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38-04

面对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成人教育学学科获得了较大发展。近些年来,成人教育研究现状如何?哪些问题所受关注度较高?本文采用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对2002-2011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旨在直观地了解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CNKI数字图书馆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库,以“学科专业名称”为检索途径,以“成人教育学”为检索词,选取2002-2011学位年度,得到465篇硕士学位论文(搜索时间为2012年1月21日),以这些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词频分析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科文献的相关信息,如关键词等,进行词频统计,然后通过考察词频数量的变化来观察一个学科(领域)发展情况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1]。通过某一学科相关文献的关键词的频次分布与特征,能够显示该学科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学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等[2]。本文通过统计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的频次,以了解该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聚类的过程[3]。共词聚类分析法能够定量地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反映这些词所代表的主题内容的结构[4]。本文运用共词聚类分析法生成共词聚类树状图来分析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的结构及其关系。

多维尺度分析法属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用于反映多个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不相似性)程度,通过适当的降维方法,将这种相似(不相似)程度在低维度空间中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出来。”[5]若点与点的距离较近,表明事物间的相似性程度较高;反之,说明事物间的相似性程度较低[6]。本文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法生成共词知识图谱,以此来判断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所处的位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确定高频关键词

首先,提取465篇硕士学位论文的所有关键词,将其存入一个文本文件中。其次,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atrix Builder,BICOMB)对存有关键词的文本文件进行提取和统计,初步获得近十年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布情况。再次,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精确度,需要合并相同意思的关键词。如,将“策略”、“对策”、“策略研究”及“对策研究”合并为“策略”;将“个案研究”与“个案”合并为“个案研究”等。此外,去掉“研究”这一无实义词汇。之后,再次利用BICOMB工具对规范后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由高到低的关键词频次排序情况。最后,根据关键词频次的实际分布情况,本文将关键词频次≥7,累积比率达到19.127%(保留三位小数,下同)的前28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见表1)。这28个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近十年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

(二)构建矩阵

首先,构建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尽管以上28个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近十年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但无法看出这些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对这些关键词做进一步的处理,即利用BICOMB工具构建词篇矩阵(见表2)和共现矩阵(见表3)。在表2中,第1列是28个高频关键词,第1行是237篇来源文献。词篇矩阵所要呈现的是28个高频关键词在237篇来源文献中出现的情况,“1”表示对应的关键词在相应的来源文献中出现过,“0”表示对应的关键词在相应的来源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表3是两两统计33个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的频次后,形成的一个33×33的共词矩阵,两个关键词在多篇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次的高低与二者之间的密切程度呈正比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共现矩阵表是一个对称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为各个高频关键词出现的总频次,每一列的某个关键词与每一行的某个关键词相交叉所指的数据为这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次,如关键词“策略”共出现了55次,“策略”和“成人教育”这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2次,也可以理解为在2篇论文中同时出现。

然后,构建相似矩阵和相异矩阵。因为以上矩阵中的关键词频次是绝对值,难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真正依赖程度。所以,为了真正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需要进行深入的处理[7]。首先,利用SPSS19.0将词篇矩阵生成相似矩阵,如表4所示。在相似矩阵中,数据的大小表明相应的两个关键词之间距离的远近。数据越大,说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数据越小,说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均为1,表明高频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为完全相关。由于相似矩阵中的0值过多,统计时易产生较大误差,为了降低这种误差,用1与全部相似矩阵上的数据相减,得到表示关键词之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见表5)。在相异矩阵中,数据越大,说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差;反之,则说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8]。相似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均为0,表明高频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为完全相异。

(三)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具有相似性的研究个体进行归类,以展现主题内容的结构。本文使用SPSS19.0对表2的词篇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分类”――“系统聚类”,将第1列(所有高频关键词)设置为“标注个案”,将其余各列(所有来源文献)设置成“变量”,在“绘制”中选择“树状图”,在“方法”中选择“组间联接”聚类方法和“Ochiai”二分类系数[9]。然后,获得28个高频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1)。在图1中,纵轴的数字代表与之相应的高频关键词的序号,横轴的数字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若两个关键词在越短的距离内聚集在一起,说明二者的相关度较高,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比如,21(专业化)和28(发展)在最短的距离内聚集在一起,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很高,关系非常密切。

整体来看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可将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为以下几部分:(1)农村成人教育与专业化发展研究,包括关键词12(农村成人教育)、21(专业化)和28(发展),主要涉及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与成人教育管理者、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2)现状、问题和策略研究,包括关键词9(现状)、5(问题)和1(策略),具体内容涉及成人教育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又包括基础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3)社区教育相关研究,包括关键词4(社区教育)、16(社区)、17(开发)和3(成人);(4)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相关研究,包括关键词7(成人高等教育)、20(构建)和22(成人教育学);(5)美国成人教育相关研究,包括关键词13(启示)、23(美国)和2(成人教育);(6)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和终身教育研究,包括关键词14(继续教育)、18(中小学教师)和8(终身教育);(7)成人学习和成人教学研究,包括关键词11(成人学习)和25(成人教学);(8)以教师教育为核心的研究,包括关键词10(教师专业发展)、26(教师培训)、6(教师)、19(个案研究)和15(培训);(9)成人高校研究,包括关键词27(成人高校);(10)成人素质开发研究,包括关键词24(素质开发)。

(四)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的基本原理为,利用低维度空间中点与点之间距离的远近来表示研究个体间的相似性程度。本文使用SPSS19.0对表5的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通过“分析”――“度量”――“多维尺度(ALSCAL)”,将第1列之外的其余各列设置成“变量”,选取“正对称”图形来描述高频关键词的数据结构,在“模型”中选择“序数”、“矩阵”、“Euclidean距离”,在“选项”中选择“组图”[10]。最后,生成28个高频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经观察发现,知识图谱中点与点的聚集情况与聚类分析树状图中研究领域的分类基本一致。依据关键词的聚类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将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知识图谱分为10个研究领域,如图2所示。进一步观察发现,一些研究领域在知识图谱上的跨度比较大,比如包括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化”和“发展”这一研究领域,这种现象说明有些研究领域的内部聚合程度较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一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独立些[6]。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通过词频分析,得出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28个高频关键词。其中,策略、成人教育、成人、社区教育、问题、教师、成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相关研究备受重视,成为研究热点中的焦点。

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十个领域,包括:农村成人教育与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和策略研究;社区教育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相关研究;美国成人教育相关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和终身教育研究;成人学习和成人教学研究;以教师教育为核心的研究;成人高校研究;成人素质开发研究。

3.基于聚类分析,又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生成共词知识图谱,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十个热点研究领域。同时还发现,有些热点研究领域的内部聚合程度较低。

本文运用现代统计技术,以可视化的方式描绘近十年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及其结构关系,为开展成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最大的创新之处。本研究只是对我国大陆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进行了透析,其实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比如分析国外或港澳台的成人教育学硕博学位论文主流研究领域;分析国内外成人教育期刊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等。希望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研究者能够运用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范围,或者使用其他新颖的、适切的研究方法来丰富本学科研究成果,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民.基于中文数据库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及应用:以创新研究论文的分析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2]邱均平,谭春辉,文庭孝.2004年国内外情报学研究重点及其演进[J].图书馆论坛,2005(06):71.

[3]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07):118.

[4]杨颖,崔雷.应用改进的共词聚类法探索医学信息学热点主题演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01):84.

[5]许振亮,陈悦,尹丽春,等.中国技术创新理论前沿知识图谱:作者共被引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08(05):91.

[6]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44,45.

[7]刘艳华,华薇娜.基于ERIC数据库的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05):90.

[8]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05):69.

[9]崔雷.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用户操作使用说明书[EB/OL].www.cmu.省略/information/upl_files/201052 9131514660.pdf.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学士学位论文 结论部分 体裁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78-02

对于大多数民族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是一项重要且困难的任务。根据近年指导论文写作的经验,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论文结论部分的撰写中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对结论部分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不太清楚,使得一些学生仅用简短几句话匆匆结束论文,无法让整篇论文看起来圆满。因此,本文利用体裁分析法对民族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进行分析,通过语步结构分析以期提高学生对结论结构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

(一)结论部分的构成要素

结论部分在总结研究结果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论文结论部分应该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呢?一方面,Thompson[1]认为,论文的结论部分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基本要素:对研究问题和假设的重述,对主要研究发现的总结,对研究启示的讨论,对研究局限性的讨论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Murray和Hughes[2]指出,典型的论文结论部分应该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的要素:其一是对你的研究得出的推断进行讨论,其二是对你的调查研究做出的贡献进行陈述,其三是对相关将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二)结论部分的相关体裁分析研究

结论部分在学术文章和学位论文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结论部分的体裁分析也因此主要集中在学术文章上。[3]除此之外,硕士、博士论文的结论部分的体裁分析研究也有一些,如Bunton[4]和Chen & Kuo[5]。Chen和Kuo对10篇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的结论部分进行体裁分析,他们发现了四个语步(Move),即M1.介绍结论部分的结构,M2.总结整个研究,M3.评价研究,M4.对研究结果进行推论。然而,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未发现对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进行体裁分析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了解民族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对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的写作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为对民族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进行体裁分析,弄清楚该部分的语步(Move)和步骤(Step),本文专门从贵州一所民族地方本科高校提取30篇实证论文中的结论部分,形成一个小型语料库。这30篇学士学位论文均由2012届和2013届英语专业本科生用英语撰写。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hen和Kuo[5]的体裁分析框架结构(Frame-work)当中的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作为研究工具来分析。Chen和Kuo将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的结论部分分为四个语步及其相关步骤:M1.介绍结论部分的结构,M2.总结整个研究,M3.评价研究和M4.对研究结果进行推论。为什么本研究不采用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的体裁分析框架结构来分析民族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论文的结论部分呢?主要原因在于,就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研究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使用硕士论文的体裁分析框架结构来分析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的语步和步骤,希望通过分析能了解英语专业本科生是怎样组织结论部分的,以希望能给以后的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结论部分写作中提供一些指导参考。

(三)分析方法

两个体裁分析人员根据Chen和Kuo的分析框架结构,分别对语料库中6篇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进行体裁分析,分别划分出语步和步骤。分析结束后对比结果,通过讨论使不一致的地方最后达成一致,从而增加语步分析结果的信度。余下的24篇结论部分由作者一人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语步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30篇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的语步、步骤分析,结果见表1。

上表显示,在30篇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组成的语料库中,学生一共使用了四个语步(Move)。四个语步中,第一个语步(介绍结论部分的结构)只出现在11篇结论中,也就是说,只有37%的学生在结论部分开始时简短介绍结论部分的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论文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像硕士论文一样,将结论写得很长,因而大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忽视了这一语步。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相较于硕士生而言,本科生不太清楚结论部分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二个语步(总结整个研究)出现在28篇结论部分中,也就是说本研究中93%的学生知道结论部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简要地概括他们所做研究的主要内容。因而这一语步可以被看作是常规语步,就是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必须要有的一个部分。

第三个语步(评价研究)由三个主要步骤(Step)组成:步骤一(指出研究意义或优势)、步骤二(指出研究局限)和步骤三(评价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步骤一只出现在3篇结论部分当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认为研究意义或者优势已经在论文的引言部分提及,因此没有必要再在结论部分提及。与此不同的是,30个学生当中有21个学生指出了他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中70%的学生能够对他们所做的研究进行简明的评价,但评价也仅仅在于指出研究的一些局限性,比如只是强调调查的对象的数量有限,因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其他局限性依然存在,比如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能指出研究工具的使用存在的局限性。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直接采用其他研究人员的调查问卷,没有对为什么采用别人的问卷进行说明,也没有使用访谈来丰富数据的收集,以增强数据的可信度。30篇结论部分当中,只有一个学生使用了步骤三,即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而对研究方法,如对使用的研究工具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让读者弄清楚研究数据是否可靠。因此,这方面的局限性也应该指出。

第四个语步(对研究结果进行推论)由三个步骤组成:步骤一(推荐下一步研究)、步骤二(指出教育启示)和步骤三(给出研究建议)。从表1可以看出,这三个步骤出现的频率都不高,分别为27%、17%和47%。在步骤一当中,基于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英语专业本科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相关方向,然而30个学生中也只有8个学生使用了这一步骤。步骤二提供了一些教育启示,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的研究能帮助以后的教师或者学生将研究的主要结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这一步骤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它让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能被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促进教学。可惜的是,只有5个学生使用了这一步骤。这一发现也说明,大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只能简单地概括一下他们的研究发现,未能就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推论。步骤三提供了一些可能的建议来帮助解决学生研究当中发现的问题。这一步骤出现在将近一半的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当中,这一发现表明,部分学生在他们的研究当中发现了问题,并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议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由以上结果与讨论可知,跟Chen和Kuo[5]的研究比较起来,虽然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出现了几乎相同的语步和步骤,但是学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的语步和步骤分布很不规律,四个语步当中语步二的使用频率最高,可以称为常规语步,其他三个语步都不能称为常规语步,但这三个语步又是结论部分的重要基本构成要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成分。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在结论当中需要对论文结果进行总结。但是,主要不足的地方在于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指出他们研究具有教育启示,他们可能没有受到专门的体裁结构培训,因而倾向于罗列研究局限性和提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也说明学生缺乏对研究结果进行推论的能力。

四、结语

使用体裁分析法对民族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进行分析后得知,学生对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和功能有一些了解,如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结论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总结论文。但这一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对具体怎么组织结论部分的结构不太明确。在本研究30篇结论当中,只有少数几篇能指出他们的研究有何教育启示,没有一篇结论有完整的体裁结构。因此,承担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很有必要在以后的论文写作教学中加入体裁分析法的教学,明确地讲解结论部分的基本构成要素,并分别讲清楚各个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基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写作能力有限,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举例的形式让学生弄清楚各个语步和步骤的使用方法,以及实现这些语步和步骤的语言词汇手段。通过体裁案例分析,让学生动手划分结论部分的语步和步骤来加深他们对该部分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期望通过直接教学能提高学生写作结论部分的水平,进而提高民族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pson,P.(2001).A Pedagogically-motivated corpus-based examination of PhD theses: Macrostructure,citation practices and uses of modal verb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Reading, Berkshire,United Kingdom.

[2]Murray,N.,& Hughes,G.(2008).Writing up your university assignments and research projects: A practical handbook. 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3]Bunton,D.(2002). Generic moves in PhD thesis introductions. In J.Flowerdew(Ed.),Academic discourse(pp.57-75).Harlow: Pearson.

[4]Bunton,D.(1998). Linguistic and textual problems in PhD and MPhil thesis: An analysis of genre moves and metatex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5]Chen,T.Y., & Kuo,C.H.A genre-based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master’s thes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he Asian ESP Journal,2012,8(01),24-52.

Genre Analysis of the Conclusion Section of English Majors’ Bachelor’s Thesis

YANG Xian-j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

Abstract: The conclusion s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English majors’ bachelor’s the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ove-step structure of the conclusion section written by English major students from a local university. Thirty conclusi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form a small corpus. Two genre analysts analyzed the moves and steps of the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moves were utilized by the students though the frequency of moves vari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help English major students write the conclusion section of their thesis.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语篇分析理论;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83-01

英语阅读一直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希望通过不断地阅读以及积累,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提高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仅仅针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讲解方式,并不能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仅仅是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融会贯通。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在不断地探索和教学实践的努力下,语篇分析理论为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括

语篇分析法是指在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对句子、段落进行分析,并研究其中的关系,以达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简单来说,语篇分析法改变了传统的仅对文章表层意思的理解,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前后句子间的关联以及前后段落间的相互关系,来明确各段的中心思想从而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语篇分析法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词汇以及语句,还可以培养学生泛读的能力,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误区,对提升其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语境分析法,语境作为一篇文章的文化、感情背景等,可以传达出文章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或人文环境等。只有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或关键观点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体裁分析法,一般我们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阅读文章无外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等形式,学生在对文章的体裁掌握之后,就可以更容易的掌握作者的写作脉络,找出关键的语句及段落,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在语篇分析理论中,对上下文逻辑关系、段落衔接的分析法同样是关键,因此下文中对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做了充分的解析。

二、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加强文化渗透,分析背景知识。语言是一个民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不同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差异铸造了语言上的千变万化,因此,只有理解了西方的文化才能真正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在传统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上,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却不能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将西方文化的背景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引入到阅读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我们可以说英语的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的教学,必须将西方文化背景引入到到语言教学中,通过对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懂得英语、学会英语。

2、加强语境分析,联系词汇或句子意思。语境分析除了前文提到的文化语境宏观的概念来说,还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两种语境情况。上下文语境作为文章自身的表达,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语境是指不仅仅局限于句子之内的语义,还可以是一章节甚至是一部著作间,狭义的语境则是由上下文或语句决定的。教师只有将学生从狭义片面的圈子引到广义的圈子里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语句、段落甚至是文章的含义。情境语境是指文章所处的环境、事件的特征、地点及人物等,与文化语境有一定的关联性。

3、语篇组织模式分析。语篇分析法在文章体裁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语篇的组织模式结构进行分析。常见的有三种模式:一般与特殊模式、问题与解决模式、主张与反主张模式。

一般与特殊模式,有时也称作“概括与具体”语篇组织模式,通常会运用于说明文或是论证文中,是英语自身最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问题与解决模式,通常由情景描述、问题提出、反应情况、最终结果评价等四部分构成,通常在研究性报告、新闻报道或者是各类英式广告中出现,有时也会因文章内容而调整顺序或是省略某部分。主张与反主张模式,通常由情景描述、主张论题、反应三部分组成,后两部分作为核心段落,标志性词语有say、claim、in fact等,通常在辩论型语篇中应用。

4、长难句的分析应用。高中英语阅读的文章多取材于原汁原味的英文报刊文集等,对于学生来说地道的英语语言以及复杂的语法知识都是理解文章的一大障碍。以我们常说的长难句为例,一个句子中通过分词、动名词、不定式和介词短语等在句中充当定语或状语,或是句中包含着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等两个主从复合句,结构复杂、逻辑性强,学生通常很难把握句子的精髓,也就影响了对通篇文章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我们剖析长难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确定句子的主干,分清句子的层次结构;剥离句子主干以外的修饰成分;找出句子中的连接词,确定句子与句子的关系;找到从属连词,确定从句类型;判定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

5、拓展性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性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兴趣,并不局限于练习题的模式,教师也可以根据阅读文章的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拓展性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意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将所读所学的文章融汇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英语的应用能力。

只从字、词、句上来理解的文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我们只有教会和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形式以及内容双方面分析,结合文章的情境背景等文化因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石 佳 语篇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中旬,2014(6)

[2] 陈 曦.论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高三版),2014(12)

[3] 易 敏 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6篇

议论文作为一种文体,大致可以分为十二个组成模块。

(一)“开”。

“开”即开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引用(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词歌赋、流行语、广告语、歌词,等等);安排排比句(如:比喻类、类比类);转述故事;引入社会现象;讲述生活实例;承接话题;巧用揭示主旨的题记,等等。

这是第一个模块,在写作训练时教师出题,学生可以自己任选一种进行练习,当然也可以另外选用,还可以独创。

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写作当中,有很多学生往往刻意模仿高考满分作文,在开篇写一大段或比喻类或类比类或引用类的排比句,当然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就会很好,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往往因为运用得不恰当而损害文章本身,得不偿失。所以在不能恰当使用“开”这种模块的情况下,可以舍弃它直接进入提论点这一模块。这样就给阅卷者一种干脆利落耳目全新的感觉,是很可取的。

(二)“提”。

“提”即提出论点。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观点必须正确、准确,态度必须鲜明,语言必须简洁,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除了这些要求外,作为考场作文,考生在开篇之后还必须尽快亮出自己的论点。不论在什么样的阅卷场合,那种在文章后面甚至末尾才亮出论点的文章都是很不被看好的。

(三)“渡”。

论点提出来以后,不一定要马上进入论证阶段,可以先写一段过渡,形式不拘。例如:可以对所提论点作一些解说,让意思更加明确充分;可以为论证部分写一个总领;可以用几句话承上启下,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为论证作铺垫。

(四)“分”。

“分”即分论点。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在论证之时,可以设置分论点,也可以不设。可是就绝大多数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而言,不设分论点,层次的问题就来了:要么将论证部分沦为几个事例的堆砌;要么论证思路混乱,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对比关系或者层递关系,前后或重复或矛盾或无法形成一定的层次;要么文字文意游离于论点之外……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置分论点。事实表明,当分论点设置好以后,学生顺着思路往下写,上面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怎么设置分论点呢?关键就在于扣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具体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七种: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

学生应该根据文题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设置分论点。分论点最好是3―4个,相互呈现文意上的或并列或对比或层递的关系。

(五)“证”。

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在训练当中,可以要求学生任选几种写作。

(六)“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据的使用是写作议论文很重要的一环。论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史实、掌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活现象,等等,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词歌赋、流行语、广告语、歌词,等等。把论据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来训练,既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素材,又可以增强学生自觉积累素材的意识。

(七)“议”。

对于议论文而言,议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往往在叙述材料时用的文字过多,而议论却流于蜻蜓点水,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所以教师必须加大力度,传授分析和说理的技巧,强化对材料的分析和说理的训练。分析和说理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意义分析法;求质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假设分析法;补全分析法;正反对比法;辩证分析法。

教师可以也应该选取恰当的论据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说理技巧的训练。

(八)“联”。

“联”即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这样写就会真正使文章有现实意义,所以“联”也就成为论证部分基本完成后升华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九)“解”。

“解”,就是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关注现实回归生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将文章朝着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进行了拓进。

(十)“辩”。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因此,在写作时应该对议论中心作辩证分析,从而更充分地体现出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而文章也可以因为增加这一块而峰回路转。

(十一)“引”。

“引”就是引用。在议论文后面运用引用的手法,既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强化议论的力度,又可以充分展示文章的文采,还可以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

“联”、“解”、“辩”、“引”这几个模块可以看作是论证部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

(十二)“结”。

“结”即结尾。结尾要写好,也有很多方法,例如:名言归纳式;总结升华式;铺陈排比式;点睛式;照应式;设问式;抒情式;对比式;反复式;后记式。

当然学生也可以独创,例如:另辟蹊径,自己临时创作一首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短诗,可以收到奇效。

二、模块的运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议论文模的组成块问题,下面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操作的问题。

十二大模块也就意味着十二个训练任务,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应该一个一个地训练,见效了才开始下一个的训练。但是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这些模块以后,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块进行适当的调整,安排最恰当的任务进行训练。就任务量而言,“开”、“提”、“渡”任务量较小,可以合并训练;“开”、“提”、“结”任务量小,可以合并,又正好可以让学生学习首尾呼应的行文章法。就文章的结构而言,“分”、“证”、“据”、“议”四个模块是一篇议论文的重头戏,教师把它们单独作为模块加以训练,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它们在议论文中是结合得最紧密的,也可以合并训练;“联”、“解”、“辩”、“引”是论证的延伸部分,但不是论证的核心部分,在写作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可以合并,让学生从中任选一二写一写。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分”、“证”、“据”、“议”四个模块当中“分”与“议”的难度很大,教师可以对它们单独训练;“联”、“解”、“辩”、“引”这四种手段学生能力普遍偏弱,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教师可以分开单独训练。就题目的实际情况而言,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如题目“源头活水”和“我心中的绿草地”,这是比喻性的说法,学生往往不知道把题目落实,也不知道怎么把文章打开,那么就应该把“提”和“分”作为训练的重点;而对于题目“早”来说,可以把“分”、“联”、“解”、“辩”作为训练重点……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根据任务量、文章的结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度而恰当的训练任务。

就我个人的教学而言,我很重视教室前后黑板的使用。先根据具体的作文题目选择好恰当的训练模块,再根据模块确定训练任务,每节课安排五到十个任务让学生写,把教室前后的两块黑板划成十块,安排十个学生上去写,重点任务多安排几个,其余的在下面任选两项任务写作。当学生写完后,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来批阅黑板上的作文。

为什么要这样来教呢?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看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经常安排学生写作整篇作文是极不可取的做法,学生的抵触情绪很大,而且时间不允许,因为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讲解至少要三节课,教师全班批阅很辛苦,发下去了学生也不很重视,这样教实际效果很不好。利用教室黑板用一到两节课让学生任选两项任务写一写,极大程度地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同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自写作其它的任务项,但可以从黑板上其他学生的写作和老师的讲解中学到不少的东西。其次,这样教学很直观,针对性特别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最薄弱的地方适当增加课时以彻底解决问题,以有效弥补传统作文教学无的放矢的缺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那就是教师还可以及时针对学生的作文板书进行文字书写、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病句诸多方面的教学,而这些方面正是传统作文教学教师一直在努力但效果不好的地方。从我这些年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步让我又惊又喜。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图情领域 应用现状

一、引言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可以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传播事件,是社会传播学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Neuendof认为内容分析是指依据科学方法对信息所作的摘要式定量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不局限于所测变量的类型或信息所代表的情景。本文以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6年关于内容分析法应用的文献为基础,在对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层次、研究问题、研究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对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资料的获取的方式及结果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作为检索数据库,对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高级检索,勾选信息科技下面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以主题=(“内容分析法”and“应用”)or (“内容分析法”and“使用”)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文献132篇,对其进行数据清洗,经过选择剔除得到有效文章102篇,其中选择标准为剔除期刊索引、会议通知、以及主要题录信息不全面的文章,再对其进行质量剔除,最终得到44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现状分析

(1)研究角度:从相关主题进行文献统计分析。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分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更倾向于定量分析,通过对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定量以及略少的定性分析,对于各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统计分析,使得内容分析法的定量分析的作用更加明确;从相关主题入手进行具体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除了应用于定量分析之外,对于文献或者其他信息资源进行定性分析,也属于内容分析法的范畴。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图情领域重点研究突破的一些具体实践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前实践进行分析评价,使得内容分析法的定性分析的作用得以体现。

(2)研究层次:追溯近些年图情领域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与探究,对于上表中的42篇文献中的主题关键词进行重新归类分析,可以得出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层次上。第一是用于图书馆具体研究领域的分析;第二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研究,第三是用于对网络行为及其社交网络领域研究的分析,第四是企业商业领域的企业情报领域的分析。

三、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一)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内容分析法从19世纪4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时代背景在变化,技术也在随之改变,但是内容分析法的步骤演变并没有随之发生太大的变化,并且其理论体系并没有随之完善,在计算机时代,内容分析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方法发展及应用上,应该注重其在计算机时论的发展及应用,并对实施步骤进行进一步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时代背景。

(2)实践应用内容不够宽泛。对于内容分析法中的内容的界定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文章,只要是具备内容特征的,例如音视频,网站,通知等都可以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目前来说,图情领域使用内容分析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以及会议等正式的出版内容,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关注其他具有内容特征的信息。另外,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层面,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用户研究,社交网络平台等方面,还可以拓展到政策制度问题以及研究规范性的评价问题等方面。

(3)方法应用不规范。内容分析法由六个步骤组成,在其中从抽样设计、内容类别设置、信度分析等多方面,加强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研究实施的规范性,以及研究论文撰写的严谨性。例如,进行网络信息抽样时可以利用网络内容层级化特点,采用分层抽样获得样本。又如,进行人工编码时,注重对编码员的培训,并保证编码环境的一致性等等,应该把方法的使用标准化,使得在应用时有规范可循,更好的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热莘治龇ㄔ谕记榱煊蛴τ玫姆⒄骨熬

近年来从文献计量、可视化角度,结合知识图谱工具对于环境扫描分析的案例有很多。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说,不仅局限于对信息内容进行文字分析,利用文献计量法以及可视化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现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尽管内容分析法分析的对象是自然状态下客观产生的信息,这也随之带来其相应的局限性,即研究者在分析、编码这些数据时往往难以追溯到这些数据生成时的状态。因此,在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用户需求、动机、行为等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往往还需要与问卷调查、访谈等社会调查方法统一使用,从而体现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应用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界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中, 可以避免两种分析方法难以消解的不足。就目前其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来说,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应注重与可视化工具、计量分析法、以及其他社会调查方法的联系,增强其内容信息的界定范围,充分考虑随着网络出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在不断适应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网络时代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范式。

参考文献:

[1]陈淑平.内容分析法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晋图学刊,2010,(02).

[2]代金晶.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5,(10).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 内容分析法 文献计量 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经营和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综合叉科学。其学科体系十分庞杂,学科分类标准不一。有些学科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如经济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有些倾向于自然科学(如运筹学),有些侧重于工程技术科学(如系统工程学)。在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1949~1977年的仿苏初创阶段(计划管理),1978~1993年的重建发展阶段(科学管理),以及1994年至今的繁荣创新阶段(管理丛林)三个阶段。面对新世纪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复杂变化,研究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学科管理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对海量文献的规律性研究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为了克服传统实证研究中采用单一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偏颇性与局限性,本文将内容分析方法应用于研究中,以探索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期望能够为政府、组织和管理学者提供研究支持。

1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研究现状

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主要有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式。郭菊娥等(2004)在分析国内外管理科学研究热点领域及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给出了管理科学研究的应对策略。汪应洛等 (2005,2006)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程管理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明了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成思危 (2000)指出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研究发展重点。谭劲松(2006)认为国内管理科学研究存在经济学泛化与管理学弱化的现实,管理学者应坚持和世界接轨,从世界级顶尖期刊中看门道,跟着世界的发展行动。黄奇等(2000)指出国内信息管理学科研究中存在定位不明确、研究手段落后、研究视野狭窄等问题,并推荐了网络信息管理、intemet/intranet应用、社会信息化等研究方向。

关于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的实证性研究,主要是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张维等(2006)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工商管理学科代码为基础,以最近10年各领域发表文章的关键词检索统计为依据,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就研究热点的形成、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张维等(2006)还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十一五”期间优先资助领域提出了建议。张玲玲等(2006)基于专家调查问卷,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19个研究领域及相关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若干建议及具体措施。季绍波等hj(2006)通过分析1999-2003年间发表在18种中国代表性学术期刊上的信息系统(is)论文,指出了中国的is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刘云忠等-1j(2003)对《管理工程学报)1998-2001年刊载的论文及其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近年来我国管理工程的研究及进展。王亮亮等(2007)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综合而言,上述实证研究中的主要特点是.a.单独研究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多,系统全面研究管理科学整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少.b.研究得到的粗略结论多,得到的精确结论少;c.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少;d.研究得出的热点问题并不一致;e.最近的研究也是针对2005年以前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的,研究结沦的时效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对管理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研究方法与方案设计

2.1研究方法目前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两种。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将数学、统计学和文献学方法相结台,研究科学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一种定量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与分析方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报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都是以文献的量为研究对象,但二者的理论基础、侧重点有所不同。文献计量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文献的可计量性,可以通过计量对文献对应的学科性质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文献汁量法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篇章,它不分解文献内容,而只关注文献篇章之间的关联,这是造成文献计量法局限性的一个原因。内容分析法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文献的内容特征通过符号群(symbolgroup)体现,可以通过研究符号群的性质和规律对文献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分圻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符号群,内容分析法关注信息内容,而人类文化与知识主要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故以符号群作为信息处理单元应该说是合理的.综合而言,文献计量法是基于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的,而内容分析法是基于推理方法的;文献计量法体系发展成熟,但是分析粒度较粗,而内容分析方法则需要更多的人为介入,研究结果容易呈现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二者各有优缺点。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案中国教育部的管理学体系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5个学科组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管理学科体系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及宏观管理与政策3个学科领域组成.其中宏观管理与政策领域包括了教育部的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3个领域。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项目分类代码指南.将管理科学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3个大类;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为17个小类,工商管理分为l4个小类,宏观管理与政策分为l4个小类,共3大类45,~-tj,类构成了分析框架,见表l。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项目分类代码相比,本分类框架作了如下调整:a.将信息系统与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合并,列在第一大类;b.将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合并,列在第一大类;c.将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合并,列在第三大类。

考虑实际情况,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管理类期刊,对其刊载的全部学术论文作研究。期刊遴选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的重要期刊为主,要求期刊是综合性的,并且综合考虑cssci收录的管理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挑选出4种期刊,即《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南开管理评论》。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对期刊进行全年检索,年代为1998~2007年,共检索管理学术性论文3784篇(不含会讯、消息、信息等非学术论文,增刊论文亦不计人)。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依据文章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和结论来推断论文的主题,判断论文所属类目,一篇文章只对应一个大类中的一个小类。

3数据分析与结论

3.1结果信度分析在对论文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首先由本文的两位作者分别、独立地阅读每一篇论文的摘要,并判断论文所属类目;然后将两位作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有分歧的地方,通过下载并阅读全文,由两位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对少量仍有争议的论文.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为了验证主题内容分析的前后一致性,减少主观随意性影响,按2%的比率从文献中随机抽出75篇,按抽出文献的主题内容分析它们的所属学科,对比前面分析结果,有96.3%的匹配度,认为检索结果是可取的。

3.2论文分布与研究重点领域根据对4种期刊各年度各小类发表文章数的分类汇总统计,得到国内管理学科论文分布的大致情况如表2所示,它们是近10年来国内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此外,根据统计数据,在4种期刊中,有部分学科领域近10年的研究论文数量累计不超过10篇,它们是: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与政策、财税管理与政策、非营利组织管理、区域发展管理、系统可靠性与管理,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管理科学学科研究的冷点,值得引起政府、组织和学者们的进一步关注。

3.3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对学科类目进行发展趋势分析,需要类目中统计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本文规定该类学科论文在10年间统计总数应超过50篇,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0个学科细类。把符合条件的20个学科类目分成从1998~2007年的10组数据,对它们作归一化处理(篇数除以各年度文章总篇数),然后利用excel的折线图作趋势分析,依据发展趋势可把它们分为平稳增长型、陡增长型、稳定型、波动衰退型、显著衰退型和凸对称型,典型趋势如图1~图6所示(横轴为年度,纵轴为发文数量比率)。

平稳增长型的学科表明是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而且近期被关注程度较高;陡增长型学科的近期发展比较迅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稳定型学科的发展比较稳定,是在研究年代以前就达到了成熟的;波动衰退型的学科表明其发展趋势是逐渐下降的,前期曾经是研究热点;显著衰退型的学科曾经是研究热点,但近期其发展趋势下降非常明显;凸对称型的学科表明它们在研究年代中的一段时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近期并非热点。20个学科细类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见表3。

3.4研究结论根据本文的统计分析,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近10年来,国内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战略管理、管理系统工程、企业理论、对策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管理、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业工程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等学科领域。b.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战略管理、企业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这4个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发展比较稳定。c.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市场营销、知识管理、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创新管理这7个学科的发展趋势良好,总体呈上升趋势。d.管理系统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这2个学科的发展呈下降趋势。e.决策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工程项目管理这3个学科曾经得到过重点关注,但如今已不再是热点。f.研究重点并非一定是研究热点。尽管上述学科是研究重点,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已显著衰退而不再是热点;工业工程与管理也经历了显著衰退期,不过从统计趋势图上看,近两年的研究又呈上升趋势;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则是近期的研究热点。g.国内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异,如: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市场营销、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这些在国外已比较成熟的学科领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国外比较重视管理科学的基础研究,而国内在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管理科学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严重不足;国外的一些研究热点(如知识管理)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结束语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文本;摘要翻译;长定语;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2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文本也就随之增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注意和研究,而文本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已日益为翻译界所认识。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系列做得风生水起,为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的交流与发展,有关云计算的会议及论文逐渐国际化,但是由于快节奏高效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有价值的资料,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成为了科技工作者和学者首先关注的焦点,因此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英译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论文的取舍。

本文运用语料分析法就云计算国际会议上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摘要翻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长定语的处理,特别是多个名词修饰一个中心名词,汉译英时该如何处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使摘要的英译不仅符合科技文本的简洁性、

1 文献综述

准确性和概括性,而且符合国际惯例,让外国学者深知其意,进而总结出长定语的翻译方法。

1.1 长定语

现代汉语长定语是名词性短语中心语前面的复杂的附加成分。所谓复杂包含两种变现形式:一是指语义表达较长但修饰或限制意义单一的定语,即长的单项定语;一是指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语义成分共同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定语,即多项定语。(张谊2005)毛薇等学者对多项修饰语的语序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重点在如何根据语义类型正确排序,却忽视了翻译时的方法和策略。相比多项修饰语这一概念,本人采用长定语一词,因为本文中提到的长定语不仅是前面有多个名词做多项修饰语,而且可能是仅有一个很长的修饰成分,因此选用长定语更加通俗易懂。

1.2 科技文本摘要研究

在前人的研究中,就科技文本的摘要翻译一题,根据宋雅智的说法,科技文本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及写作规范,很多学者对科技文本摘要的翻译从词法、句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侧重于一些语法问题,比如被动过多(赵德全、郑媛媛,2015),时态混乱(邓军涛、许明武,2013)等。论文摘要一般具备三个特征:概括性、简练性和准确性。关于摘要的语态较多使用第三人称,尽量少或不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刘丽娟,2015)而张玫的研究则基本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和主动语态的科技文体在英美的确已经成为主流。宋鑫《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常见问题分析》中则认为,语态的运用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达意,即满足表达的需要,这也是语言之所以为语言的使命。二是考虑摘要的实际特点,根据不同性质的摘要选择恰当的语态。

1.3 长定语的翻译

针对这一问题,前人学者也做过一些研究,他们以多项修饰语为题,根据语义类型,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修饰语的排序做了一定研究。但是就科技文本中,没有关于长定语翻译的研究,而科技文本以严谨性著称,大多情况下句子较长,难以理解和翻译,这是我们在翻译时候经常遇到的难题。句子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修饰成分较长,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针对云计算主题的国际会议论文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语料分析法,收集了以云计算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章,针对其摘要进行分析归纳,就其中的长定语句子做成语料库,总结出来长定语的翻译方法。语料库分析法,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研究出现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分析法。广义上的语料库,据John Sinclair(1999),指用来代表某种语言状态或语言变体之特征的自然发生的文本集合。而现实中,语料库都是依赖计算机储存的,并以计算机为处理语料的基本工具,故此通常所称的语料库,一般指存放在计算机里的原始语料文本或经过加工后带有语言学信息标注的文本(顾曰国,2000)。语料库及语料库方法,在语言研究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以实际的自然的语料为语言描述的基础,借助计算机这种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工具,有相对于其他方法的巨大优势。

本文采用简单的语料分析法,语料收集、分析、分类,共收集云计算主题的论文116篇,分析了100篇论文的摘要,收集了40个典型的长定语实例,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然后以表格的形式作为语料储存。

3 摘要中出现长定语问题

通过对100篇以云计算为主题的科技文本摘要的分析研读,发现其中的长定语翻译值得探究。由于科技文本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一个名词前面有很长的修饰成分,或是多个专业术语,或是逻辑关系密切的修饰成分,在英译中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通过下面的语料分析,总结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3.1 修饰成分过长构成的长定语

例1.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是覆盖各级动车组管理、运维单位,全面支撑动车组运营、维修业务的综合系统。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MU-MIS)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which is designed for multi-laye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departments of the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and supports the business of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分析:摘要中的固定句套,XX是一种……的XX在这里“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是……系统”,出现了前文提到的长定语的第一种复杂形式:语义表达较长但修饰或限制意义单一的定语,即长的单项定语,其处理方法是中心词前直接跟最重要的表示属性的修饰语,然后其他的修饰成分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后面,从句中又用介词连接。

例2.讨论了怎样利用云学习解决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How to use cloud-learning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wa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分析:“讨论……问题”主动变被动,然后用the above代替问题前面的L修饰成分,因为在摘要的首句中提到,所以这里可以用替代方法。还采用了主动变被动,how引导的从句做主语。

例3.本文分析了云计算中基于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提出了针对纵向流量模型、横向流量模型的安全防护方案。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s of server virtualization 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and recommends security solutions for both vertical data flow model and lateral data flow model.

分析:“本文分析了……的风险,提出了……的方案”,“风险”前面的修饰语很长,这就运用了汉译英的省译法中的一种情况省去范畴类词语,当这些词表示范畴时,失去了具体的含义,一般可以省略不译。因此在这里就省去了“技术”这一范畴词。

例4.提出了使用先进的云计算的计算服务及云计算提供的安全保障解决旅游电子商务运营问题的方法,得出了若将云计算应用在旅游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能降低企业商务运营成本,提高商业运营效率的结论。

proposed the methods that using the advanced computing service and security protec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ourism electronic commerce operation. Comes to conclusion that if cloud computing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tourism business operation, business operating costs would be reduced and busines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would be improved as well.

分析:该句“提出……方法”,“得出……结论”。方法和结论前面的修饰成分都很长,英文在处理时选择主谓宾简单句,然后用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什么结论。

3.2 多个名词构成的长定语

例5.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支撑平台研究。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of Cloud Computer for the EMU-MIS.

分析:通过分析研读论文中的实例,我们发现摘要有固定的句套,以“基于……的研究”、“……的分析”、“……的应用”居多,英译时,一般情况下是研究和分析在前,因为英语是显性语言,重点在前;汉语是隐性语言,重点在后(连淑能,英译汉教程,47-48)。研究前面有四个修饰成分。直接简单罗列四个名词再加上中心词显然行不通。英语的句法结构需要连接词根据逻辑关系层层连接,因此英文标题用了三个介词,从后向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同样,最后一句本文提出一种……框架,也是用介词连接定语修饰部分。

例6.本文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进行航空维修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设计了航空维修安全预警系统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 Security warning system for aviation maintenance(AMSWS) is designed.

分析:变主动为被动。设计了……的基础架构,中间有较长修饰部分,在这里利用介词变换主语,主动变为被动。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是侧重客观描述,被动形式能达到此效果;汉语是强调主体性,多主动。(连淑能,《英译汉教程》)此外这里还用到了省略,云计算这个修饰成分显然是被省去了,因为前文已提到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所以设计的也是云计算的基础架构。

例7.并重点分析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连锁企业商品配送路径规划计算和制定商品配送策略的业务流程。

then especially analyses how to use cloud services to accomplish goods distribution path planning calculation and establish goods distribution strategy of chain enterprises.

分析:摘要第三句很长,后半句“重点分析了……规划计划和制定……流程”,英文中用how引导的从句,分析了如何运用云服务完成商品配送路径规划计算,把定语变成了宾语从句,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

例8.目前的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著分析;学科服务;社会网络分析法;共词分析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小组[1],将国外已有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学科馆员服务正式引入国内。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产生了大量研究学科服务的文献,对这些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科服务的研究现状、学术热点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1998-2010年间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科服务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合著者和高频关键词分析的角度,展现出该领域的主要学术合作群体和研究热点。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CSSCI)作为统计源,检索年限为:1998-2010年,在篇名检索字段分别以学科馆员、学科联络馆员、联络馆员、学术馆员、专业馆员和学科服务进行检索,下载题录信息,保存为文本文档。经过手工去重后共检索到321篇论文,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2]通过对网络中关系的分析探讨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包括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及网络整体属性。网络个体属性分析包括: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网络的整体属性分析包括小世界效应,小团体研究,凝聚子群等。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

1.3 合著分析

两位或多位作者共同发表一篇论文,则被界定为他们之间存在联系。作者之间的合著关系是社会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根据作者共现矩阵可以构建合著网络知识图谱[3]。其中节点代表合著论文的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著关系。本文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合著分析法对学科服务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群体进行分析,揭示这些论文合著者的微观结构。

1.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4]属于内容分析法的一种,主要是对能表达某一学科领域内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情况的分析,研究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两个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越高,则这两个词的关系越密切。

2 统计结果和分析

2.1 历年作者数量分布及合作情况

1998-2010年间,被CSSCI收录的学科服务研究论文321篇,作者总人数为380位。历年作者数量分布及合作情况见表1和图1。

2.2 高产作者统计分析

高发文量是作者影响力的基础,发文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作者在该研究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者。论文的第1作者是该论文的最主要贡献人。表2给出了1999-2010年间学科服务领域以第1作者发文3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情况及其合著率。

由表2可见,范爱红、廉立军和初景利这3位高产作者发文在3篇以上,他们的合著率均高于学科服务研究的整体合著率,反映出他们3位为学科服务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是各个高产作者结构的团队凝聚力量核心,在他们的周围凝聚了更多的研究人员。

2.3 合著者网络可视化分析

检索到的321篇学科服务论文涉及作者380位,其中有147位作者没有和其他任何作者合作过,是网络中的孤立点。因此,在构建合著网络时排除这147位独立作者。表3是构建的合著网络矩阵的部分。

经Ucinet软件将构建的合著网络共现矩阵表文件转化为后缀名为.##文件后,使用Netdraw可视化软件绘制合著者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学科服务研究领域合作群体人数大于5的有6个学术合作群体。从整体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科服务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规模比较小,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比较松散。

表4显示了6个合作群体的组成、机构和合著论文数。

由图2和表4可知,学科服务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群体1是以郭晶、黄敏、徐、郑巧英、陈进为核心人物,一共有9位作者。他们所在机构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合作发表了9篇学科服务研究论文。合作群体2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的7位作者组成,以杨志萍为核心人物,发表合著论文4篇。3 关键词共词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的选取和统计

高频关键词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对检索到的321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由于关键词的选定规范不一致,不同的关键词表示相同的含义,所以首先对同义不同名的关键词进行合并。

同时去除一些无益于主题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等。挑选频次大于等4的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得到高频关键词34个,见表6。

3.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利用ROST软件分析选定的34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率。由于篇幅,表7选取了部分。

3.3 关键词网络的分析

经Ucinet软件将构建的关键词共现矩阵表文件转化为后缀名为.##文件后,选取共词次数大于3的高频关键词,使用Netdraw可视化软件绘制关键词共词图谱。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近十年间,学科服务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了学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在关键词网络图谱中: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服务内容、服务创新、个性化服务和嵌入式学科服务紧紧围绕在最亮的中心点“学科服务”的周围。同时,馆员素质、学科馆员制度、职责和第二代学科馆员也是研究的重点。图3关键词网络图很好说明了学科服务的三要素:服务、馆员和用户。

4 研究结论

4.1 主要学术合作群体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对学科服务研究的高产作者统计分析,见表2发文3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情况,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图书馆是学科服务研究领域的一大机构。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构建学科服务领域的合作群体,见图2学科服务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社会网络图谱和表4核心作者合作群体、机构和合著论文数,揭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学科服务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群体。以下将对这三大学科服务学术群体及其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清华大学图书馆虽然是最早进行学科服务,但是合作群体并不大,核心作者主要是范爱红、邵敏和韩丽风。他们主要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的工作进展,探索与实践构建一套为教学科研提供全程配套服务的完整学科服务架构,对于完善学科馆员的队伍化建设也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如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团队意识、综合素质培养[6-7]。

由图2和表4可知,学术合作群体1是最大的合作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要研究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采用学科博客、鲜悦活动平台,在院系设立“IC2创新支持计划”基地等服务形式,提供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同时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专门的资源整合系统、知识共享系统、机构仓储系统构建学科服务虚拟社区,在e-Science、e-Humanity、e-Learning等虚拟环境中构建学科服务虚拟社区,拓展学科服务新阵地[8-9]。

由表2、表4和图2可知,学科服务的另一核心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初景利和杨志萍是核心人物,主要研究了学科化信息服务和第二代学科馆员[10]。

4.2 学科服务内容分析

学科服务的目标是采用更好的服务模式、机制和平台,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其中,用户信息需求是学科服务的根本动力,资源和技术支撑是基本保障,馆员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是服务的重要推动力。由表6及图3可知,近十年来,我国学科服务研究论文紧紧围绕学科服务模式、资源、馆员素质、馆员与用户的互动:个性化、嵌入式、互动、博客、创新学科服务平台及其服务质量研究展开。

通过对主要学科服务研究机构和高频关键性网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学科服务研究主要围绕学科服务的服务构架,学科服务平台,互动式、嵌入用户需求的学科服务模式,学科馆员建设和学科化信息服务等方面。

5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科服务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科服务由岗位型、数字图书馆型发展为互动式、嵌入式服务模式。从检索到的321篇文献的摘要信息可见:建立信息需求引导――学科平台构建――互动合作的模式,是学科服务得以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采用计量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学科服务研究论文的合著者和高频关键词情况,揭示了我国学科服务研究的主要学术合作群体和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2]陈庆伟.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情报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情报探索,2010,(10):36-37.

[3]李亮,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4):549-555.

[4]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9):46-49.

[5]钟文娟.《情报科学》1998-2010年作者群分布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9):1344-1347.

[6]范爱红,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56-60.

[7]范爱红,邵敏.学科服务互动合作的理念探析与实践进展[J].图书馆杂志,2010,29(4):40-42.

[8]郭晶,黄敏,陈进,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特色[J].图书馆杂志,2010,29(4):32-34,19.

[9]徐,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7):14-18.

上一篇:语块教学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历史教学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