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范文

时间:2023-10-24 05:51:06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篇1

将历史典故渗透在哲学教学里,会使哲学变得鲜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这段话启示人们要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然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致,很难深入理解这段话。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并没有给学生讲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国的故事。我扼要介绍了三国的历史,告诉学生三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时期,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最终之所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曹操、刘备、孙权以他们的宏才大略为自己赢得了历史上的地位。当时人们对各派势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对局势发展充满各种猜测和设想,对天下英雄的评判也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的袁绍乃是称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怎能与袁绍相提并论呢?然而曹操却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他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断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不会成就大事业;相反刘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被曹操打得仓惶逃窜,连连败北,最终被消灭,历史证明了曹操的远见卓识……学生们边听边若有所思地点头。 我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呢? 学生们回答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还联系身边的生活提出了他们的思考:“老师,我认为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同学盲目扎堆报热门专业,不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不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典故,往往可以提高教学的信度,让学生在以史为镜的思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历史典故篇2

一、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开启高效课堂的按钮  

一节课,从预习、导入到中间环节,都可以用历史典故贯穿起来。教师可以采围绕历史典故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典故——教师课堂导入介绍典故——学生课堂展示讲述典故——师生课堂小结感悟典故”这个流程设计教学案。通过安排学生课前借助互联网寻找典故(或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以发现的眼光,在互联网上走进历史,探寻典故(或历史故事)的缘起、进程、作用,为课堂展开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导入环节介绍典故(或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有侧重的放大某个情节的信息量,通过渗透、隐喻、留白等形式,凝聚学生的关注点,引发学生兴趣点;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讲述典故,可以在检验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寻找、整合资源的情况下,给学生展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归纳、分析、表述能力,随机调整“导学”重难点及破解的方法;课堂小结的落脚点放在感悟典故上,可以让学生借助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的资料,通过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解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碰撞,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要求学生课前从互联网上搜集1-2个与春秋战国社会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典故,做到上课时能声情并茂的讲述出来。由于这段时期涉及到的典故比较多,当学生借助互联网查寻的时候,需要对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众多典故,按照“关系密切”的标准进行甄别,这种放手让学生探究的办法很富挑战性,学生会带着兴奋、挑战的心绪快速投入到任务中。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了我从互联网上找的“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两个典故(理由是它们与赵国的兴衰较密切),播放完这两个动画小视频后,从ppt课件链接到能够找出这两个典故的互联网文本名——“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之后,是学生提供链接点,展示他们寻找和选择的典故(文本或动画小视频),并简述选择的理由。学生争先恐后的抢发言权,他们罗列出了“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斧成舟、百家争鸣……”等多个典故,每个同学都讲述了自己选择的理由,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争论的也非常热烈。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主动把教材中提及到的史料与历史典故进行全方位对接,每个学生在聆听他人讲述选取理由后,头脑中都会留下较深的印象,这节课的目标很快就达成了。

二、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驱动学生思维的导航 

预习、导入时,由历史典故入手,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课堂环节推动进程中,历史典故还可以起到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作用。历史教材的“过去时”特点较明显,常常会给学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感觉;会让学生认为只需要“知其然”就行了,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就结了;致使学生对史料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泛的层面上。教师如果把历史典故借助互联网引进过程推进的节点中来,就会改变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惯常的认识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达到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如,在学习“唐太宗李世民”时,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应该放在了解“贞观之治”上,经验告诉我,直接的去接触重点,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换一种教学思路,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宣武门事变”,让学生先了解一些课本没有提供的内容——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血腥过程、采取什么手段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就会让学生对唐朝的繁荣产生更全面、更深层的认知,对李世民审时度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产生更深、更全的认识,甚至会对皇权的更迭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大有裨益。

通过这样的链接拓展,历史知识就不再那么静态、古板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再觉得单调、机械了,课堂被动学习的面貌就会转变为主动思索和探究了。

三、借助互联网终端,把历史典故当作净化学生心智的明灯

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把握精髓,从中汲取养分,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学习观、是非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学会做人做事。然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单纯的通过对教材史料的学习,很难达到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的高度。如果在教学中借助互联网适度的介入历史典故,引领学生去感悟历史,达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心灵、濡染学生人格品质的作用。

如,在学习“吴越之争”时,教师可以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卧薪尝胆”,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从侧面了解越王勾践复国的坚强意志,就会对“立志”与“成事”之间的关系引发深层思考;在学习《三国鼎立》时,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乐不思蜀”,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了解刘禅的昏聩,学生就会对贪图享乐的危害产生深刻认识;在学习《岳飞抗金》时,可以从ppt课件中链接到互联网文本名“精忠报国”,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动画小视频,对岳飞生平作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就会对民族英雄的可钦可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自然地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采取互联网辅助教学的形式,可以超脱教材的局限,通过跨时空的往返穿梭,能够让史料更具立体感、更多人性味、更富启迪性,便于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利于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成长发展的正能量。

结语

历史典故篇3

无锡蠡园的历史典故,相传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与西施隐居于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蠡园因地处蠡湖之滨而得名。在无锡还有好多地名与范蠡有关,如蠡河、蠡桥、蠡园、马蠡港桥等。在太湖边上的老百姓口头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10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勾践十五年,范蠡建议勾践发兵伐吴。越国终于吞并吴国。 勾践称霸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决计激流勇退,就辞官归隐 至齐国。他善于经营,竟然治产至千万。齐人尊他为贤人,请他为齐相。任齐相不久,范蠡又弃官散财,移居定陶,在定陶经商又积财千万,成了大富翁,号陶朱公。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典故篇4

没有李夫人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但一样拥有雄厚的资本体系和一样庞大的粉丝群。当人们对四大美女顶礼膜拜的时候,很少想到会追寻另一种人。于是他们,这些中国古代传奇的美男人们从在历史的回眸中走了出来,重新带给我们超常的韵味和震撼。

他们风靡了几个世纪,他们也铸就了许多传奇。

潘郎车满——潘安篇

晋朝的大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人们习惯称他潘安。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美男子,首推潘安宋玉。就算是在明代的传奇小说《金瓶梅》里王婆总结出的完美男人的五项指标中,第一点也是要貌若潘安,其美貌对于中国人美男审美观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潘安本人文采出众,有“潘江陆海”之并称。风靡一时却至情至孝,然在史书中多有恶名。原因只要是因其情操不坚,趋炎附势,据说看到王公大臣出门时马车卷起的烟土就倒身便拜。不过节操归节操,说到俊美,潘安自是当之无愧。他是一个传奇。

潘安住在晋都洛阳时,经常坐着华丽的车子,到郊外去游玩。当地的妇女听说潘安要经过,都想一睹他的风姿。所以一路上潘安车子后面总会有一大群妇女,甚至有些老太婆也掺杂在里面。她们争着往车子里投掷水果,以表示倾慕之心。潘安每出去一趟,黄昏时分就会满载而归。

能有如此的影响力,不愧是一个传奇;而又对妻子能忠贞不渝,比起当今娱乐圈,算是真正不朽的传奇。

看杀卫?——卫?篇

卫?风神秀逸,体白如玉。驾羊车上街,对比之下还是人比羊白,因此众呼之为“璧人”。

卫?之美不仅能征服女子,有时连男人看了也会怦然心动。卫?的舅舅,平日里自负风度翩翩英俊倜傥的骠骑将军第一次看到自己素未谋面的外甥时,竟然一下子呆住了,哆哆哆嗦嗦地说:珠玉在侧,使我形秽!

然而卫?的传奇并不止这些,更甚者莫过于卫?之死。时年27岁但早已美名远播的京城美男卫?来到建业之时,当地的妇女老少自然是全城轰动,引发了狂热的追星热潮。为了竞相一睹卫?“风神秀异,不堪罗绮”的玉容,全城的百姓将所有卫?途经的街道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卫?从小体弱多病,弱不胜衣,又一路辗转避难南下的,在人群中可谓举步维艰。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多病孱弱的身子骨没经住粉丝的热情巨浪的考验,没几天便香消玉殒,史称“看杀卫?”。

他真的是一个传奇,这样的传奇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侧帽风流——独孤信篇

西魏名将独孤信,少年英雄,精于骑射+俊美非凡。又因出身于鲜卑贵族之家,更擅于修饰,因此自少年时便被称为“独孤郎”。彼任秦州刺史时,一次外出打猎,兴高忘反,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城门将闭,独孤放马快驰,帽子被风吹斜而未知。鲜衣怒马,翩翩少年,夕阳晚照,冠帽微斜,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疑似神仙下世。众人一时心向往之,但买马习射是来不及了,于是——

翌日清晨,秦州城里有了新的潮流: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寻常百姓,都故意把帽子戴歪,只盼能及上独孤公子万一……

纳兰性德早年的《侧帽集》最初便是源于此,能让如此的文坛名士仰慕至此,他也可以算是一个传奇。

不是王菲,但他们确实都是传奇。除了这些,其他的美男人们也还有许多的典故和传奇……

历史典故篇5

苏州留园的历史典故:

留园。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清代风格,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现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清代乾隆五十九年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并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同治十二年,留园为常州盛康购得,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取其音改名留园,俞樾称其留园为"吴下名园之冠"。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典故篇6

典故: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围困与亥下,夜晚,刘邦命手下军士大唱楚地的民歌,项羽的军士思乡心切,无心恋战,最终大败,项羽乌江自刎。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常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近义词: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出自宋朝陆游的《游山西村》。

反义词:左右逢源,意思是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出自先秦朝孟轲的《孟子-离娄下》。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典故篇7

衣锦还乡:衣,穿衣;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还,回;乡,家乡。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也说衣锦荣归。出自《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历史典故篇8

摘 要:典故词语是具有明确来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征。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阐释俄语典故词语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语义。

关键词:俄语典故词语;民族文化语义;价值观念;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09-02

1 引言

文化语义是以概念意义为原型的意义范畴,是在人类文化模式作用下通过隐喻和转喻相互连接,概念范畴中的某些属性得到凸显而形成的转义。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语言化、符号化、语义化表达,它是历史形成的某一社团对外部世界朴素观念认识的总和(В.И.Постовалова,1988:44)。之后施坦塔尔“将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与语言形式原则在民族心理学范围内加以具体化”(戴成,2001:32)。到了20世纪,魏格斯贝尔(1899-1985)提出“语言中间世界”理论,他认为人类不是直接面对外在世界,在它们中间,有语言这个中介存在,人类是通过语言的意义构造眺望外在世界。

基于上述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国情学(后来的文化语言学)提出,语言不仅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它还具备记录、储存、反映信息的本领,这就是语言的载蓄功能。语言的载蓄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层次上,因为词直接涉及我们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词汇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质世界的范畴和社会因素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种载蓄功能,在词汇中才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词汇的文化语义才得以实现,得以传达。

2 俄语典故词语的概念

俄语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这一术语,最初源自于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Е.М.Верещагин 和В.Г.Костамаров对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定义为:“典故词语是源于文学作品的,而且进入言语中简短的引文、形象的表达方式、历史人物的表述。Э.А.Вартаньян也认为:“典故词语是来源于一定的文学或者历史材料的最强有力的激流,通常有具体的作者,这是艺术文学的范例,杰出人物的格言,包含在书写笔迹中的讨论的简短的格言式的公式”。《Ру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是这样定义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的:语言中源于一定的文学、政论和学术材料或者在这些材料基础上出现的固定格言,以及在言语中广为流传的历史活动家的表述。此外,部分学者把得到转义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名称、神话故事或者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同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等也归入到典故词语的行列。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是具有明确来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

从各位学者对典故词语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典故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凝缩典故而成的,而典故因素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并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所以典故词语具有文化意义,属于文化词语,是语言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典故词语有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作为源出材料,其文化意义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是它反映的以及承载的文化在自身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凡是在典故词语中显性或隐性地反映的语言外某种文化背景、事物、现象、因素的词义就是典故词语的文化语义,是有别于其语言意义的一种深层意义。

3 俄语典故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语义

俄语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反映者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本文将主要从价值观念和两方面来阐述俄语典故词语中反映的民族文化语义。

3.1 俄语典故词语反映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集团在创造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世代相袭的是非通则或对重要性的评判标准,审美观、宗教观、道德伦理观、阶级观等都属价值观念(马清华,《文化语义学》)。

俄语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经典思想,是非观念,审美观念,精神境界等价值观念。如:Жалок тот,в ком совесть нечиста(Пушкин)(良心不纯洁的人是可怜的),此句常用来警示人们要做良心纯洁的人;Мы не можем ждать милостей от природы,взять их у неё-наша здача(Мичурин)(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从自然中索取是我们的任务),启示人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创造幸福生活,而不是坐享其成。另外还有反映民族精神境界的典故词语,如: Кто ищет,тот всегда найдёт(Евангелие)(一直在寻找的人一定会找到;有志者事竟成)。反映精神道德观念的典故词语,包括人生哲理和对人行为举止的规劝和告诫,如:Кто не работеат,тот не ест(Библия)(不劳动着不得食),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果实。

3.2 俄语典故词语反映的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人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典故词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文化历史,承载社会文化的语言成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着俄罗斯民族的。

例如,反映圣经故事的典故词语: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无花果的叶子),源自圣经旧约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曾经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天堂,他们赤身,但并不以此为耻。当他们被狡猾的蛇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后,他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得知自己是赤身的,于是就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缝制了衣服系在腰上。于是,后人就把“丑恶的、不道德的事情虚伪的掩盖,以及对某人真正意图和目的或者现实状态的掩盖”比喻成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凡事各有其时),源自《旧约》,在время всякой вкщи под небом(天下万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时间)的基础上形成,当人们安慰自己或别人对某事不要操之过急是常用此句,如:“всему свой час и время всякому делу под небесами”...- я люблю это изречение и часто им пользуюсь.(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5.04.1987)(“凡事各有其时,都有上帝特定的时间。”......我喜欢这句话,并且经常使用它)。

И был вечер,и было утро有了晚上,就有了早晨。引自《旧约》中的引言:“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后人常用此句来喻指时间的不可改变的连贯性。

4 结语

典故词语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可以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词汇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此外,人们还经常借用典故词语来做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所以典故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典故词语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民族文化语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人类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因此,对俄语典故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В.А.МАСЛО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Академия》,2004.

[4]季元龙.俄语语言国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历史学家范文 下一篇:历史事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