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10 03:20:07

口语翻译

口语翻译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时效性是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的特点。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工作。外事翻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空前频繁。由于“地球村”的成员们在政治、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影响,因此,作为交流媒体的语言文字必然率先有所发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历史沿革、种族差别及地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各异,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语言文化。彼此语言不通的人们,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一种媒介,这种即不缩小又不扩大交流双方原意的媒介,就是翻译。

语言文字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亦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工作即是一种跨越民族语言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符合逻辑的文化信息传递。通过翻译人员周密、严谨的运作,能够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翻译行为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和纯技能方面的表现,而是翻译人员主观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系统转换能力的具体体现。

从翻译工作的范畴来看,一种是现场口语翻译,另一种是文字语言书面翻译。尽管两种翻译工作有许多共同点,但因为工作环境及要求的不同,所以也有各自的特点,现仅就口语翻译的工作特点及要求试做简单的论述。

一、口语翻译的主要特点

工作性质的特殊属性,决定口语翻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时效性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特点是当场立即收效。由于时间的限制、交流双方所处场合的限制、不容口语翻译人员对措词进行斟酌、推敲,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将双方所表述的语言理解透彻,头脑里反映出的信息,即刻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口语翻译人员应思维敏捷,具有瞬间记忆的能力,善于在短促的时间里,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表述方式,把握两种不同语言的反复转换。

2.口语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根据其工作性质、特点决定的。我国现代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为“信、达、雅”。现时期口语翻译的标准,可归纳为“准确、顺畅、快捷”六个字,体现为现场口译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性。就一般的翻译要求来讲,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立即把双方交谈的事情和讨论的问题表达清楚,而不是慢慢腾腾,词不达意。口语翻译的过程,总是围绕固定的程序运作。即“听懂—记住—构思—表达”的过程。这个程序就是口语翻译自身的内在规律。

成功的口语翻译,不仅能够促进沟通与交流时的信息传递,并且能够协调、平衡洽谈双方的关系。在交谈过程中,可以使得双方不觉得他们之间的思想、观点乃至情感的交流由于通过中间媒介而受到很大影响或是阻碍。而是经过翻译人员的沟通,双方觉得近乎于直接对话。友好交谈时,双方都感到诚挚欣慰,情真意切;思想交锋时,则是各自的观点清晰,实质无误,重点突出,有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工作特点的不同,对口语翻译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感受能力要强。也就是说,经过长时期的、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培养出一种能力,能正确理解双方的原意,找到思路,找对感觉,达到与交流双方的思维同步,与现场气氛相适应的意境。口语翻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A.语言造诣和言语的表达能力

B.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记忆力

C.快捷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D.知识面要宽

综上所述,口语翻译人员应掌握口语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充分运用语言基础,熟悉口语翻译的基本要点,设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两种语言翻译技巧、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发挥口语翻译的适度再创造,及时、严谨、简炼地传递双方信息。

二、外事工作对口语翻译的要求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的新形势,对外事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尤其是口语翻译人员,更要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现场即席翻译工作中,场合重要,时间性强,从翻译过程到其结果,是对翻译人员综合素质的检验。没有相当丰厚的文化修养内涵,没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是难以胜任的。

总理生前对外事人员提出“三过硬”的要求,即思想政治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

外事口语翻译人员,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直接参与对外交往,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外宾来访,都离不开翻译的工作。因此,对口语翻译人员有较为严格的规范的要求。

1.基本要求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必须观察敏锐、思想深刻、头脑快捷。对所面临的事物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工作的特点,根据人物身份、活动内容和现场气氛的不同,在掌握翻译内容的思想性质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促进中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2.综合素质的要求外语翻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外事工作要求翻译人员外语基本功扎实,中文写作流畅通达,熟悉外交礼仪,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既要懂政治,又懂经济、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既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略知自然科学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所担负的翻译工作。

翻译不同于创作,但具有创作的性质。原文是翻译的基础,是前提。翻译人员有认真反映原文的义务,而没有改动原文的权力。但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翻译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口语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技巧的运用,不应当机械地照搬原话,过多地拘泥于逐字逐句的“死译”,应当抓住语言的基本思想和逻辑关系,找出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才能使翻译的语言—文字流畅、意义准确,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得心应手。

在日常的口语翻译工作实践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翻译的规律和技巧,将工作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和翻译手法上的灵活性、创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认识不断指导实践,不断总结、求新,达到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正确而恰当的表述。

任何知识的积累,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既要有一定的基础,也要靠不断的培训来提高,但比这更重要的则是严谨认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刻苦学习、认真总结、探索研究的过程。翻译水平的提高,同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厚积而薄发。

口语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事口语翻译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空前频繁。由于“地球村”的成员们在政治、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影响,因此,作为交流媒体的语言文字必然率先有所发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历史沿革、种族差别及地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各异,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语言文化。彼此语言不通的人们,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一种媒介,这种即不缩小又不扩大交流双方原意的媒介,就是翻译。

语言文字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亦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工作即是一种跨越民族语言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符合逻辑的文化信息传递。通过翻译人员周密、严谨的运作,能够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翻译行为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和纯技能方面的表现,而是翻译人员主观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系统转换能力的具体体现。

从翻译工作的范畴来看,一种是现场口语翻译,另一种是文字语言书面翻译。尽管两种翻译工作有许多共同点,但因为工作环境及要求的不同,所以也有各自的特点,现仅就口语翻译的工作特点及要求试做简单的论述。

一、口语翻译的主要特点

工作性质的特殊属性,决定口语翻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时效性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特点是当场立即收效。由于时间的限制、交流双方所处场合的限制、不容口语翻译人员对措词进行斟酌、推敲,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将双方所表述的语言理解透彻,头脑里反映出的信息,即刻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口语翻译人员应思维敏捷,具有瞬间记忆的能力,善于在短促的时间里,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表述方式,把握两种不同语言的反复转换。

2.口语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根据其工作性质、特点决定的。我国现代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为“信、达、雅”。现时期口语翻译的标准,可归纳为“准确、顺畅、快捷”六个字,体现为现场口译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性。就一般的翻译要求来讲,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立即把双方交谈的事情和讨论的问题表达清楚,而不是慢慢腾腾,词不达意。口语翻译的过程,总是围绕固定的程序运作。即“听懂—记住—构思—表达”的过程。这个程序就是口语翻译自身的内在规律。

成功的口语翻译,不仅能够促进沟通与交流时的信息传递,并且能够协调、平衡洽谈双方的关系。在交谈过程中,可以使得双方不觉得他们之间的思想、观点乃至情感的交流由于通过中间媒介而受到很大影响或是阻碍。而是经过翻译人员的沟通,双方觉得近乎于直接对话。友好交谈时,双方都感到诚挚欣慰,情真意切;思想交锋时,则是各自的观点清晰,实质无误,重点突出,有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工作特点的不同,对口语翻译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感受能力要强。也就是说,经过长时期的、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培养出一种能力,能正确理解双方的原意,找到思路,找对感觉,达到与交流双方的思维同步,与现场气氛相适应的意境。口语翻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A.语言造诣和言语的表达能力

B.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记忆力

C.快捷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D.知识面要宽

综上所述,口语翻译人员应掌握口语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充分运用语言基础,熟悉口语翻译的基本要点,设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两种语言翻译技巧、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发挥口语翻译的适度再创造,及时、严谨、简炼地传递双方信息。

二、外事工作对口语翻译的要求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的新形势,对外事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尤其是口语翻译人员,更要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现场即席翻译工作中,场合重要,时间性强,从翻译过程到其结果,是对翻译人员综合素质的检验。没有相当丰厚的文化修养内涵,没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是难以胜任的。

总理生前对外事人员提出“三过硬”的要求,即思想政治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

外事口语翻译人员,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直接参与对外交往,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外宾来访,都离不开翻译的工作。因此,对口语翻译人员有较为严格的规范的要求。

1.基本要求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必须观察敏锐、思想深刻、头脑快捷。对所面临的事物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工作的特点,根据人物身份、活动内容和现场气氛的不同,在掌握翻译内容的思想性质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促进中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2.综合素质的要求外语翻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外事工作要求翻译人员外语基本功扎实,中文写作流畅通达,熟悉外交礼仪,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既要懂政治,又懂经济、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既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略知自然科学知识。

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所担负的翻译工作。

翻译不同于创作,但具有创作的性质。原文是翻译的基础,是前提。翻译人员有认真反映原文的义务,而没有改动原文的权力。但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翻译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口语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技巧的运用,不应当机械地照搬原话,过多地拘泥于逐字逐句的“死译”,应当抓住语言的基本思想和逻辑关系,找出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才能使翻译的语言—文字流畅、意义准确,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得心应手。

在日常的口语翻译工作实践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翻译的规律和技巧,将工作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和翻译手法上的灵活性、创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认识不断指导实践,不断总结、求新,达到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正确而恰当的表述。

任何知识的积累,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既要有一定的基础,也要靠不断的培训来提高,但比这更重要的则是严谨认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刻苦学习、认真总结、探索研究的过程。翻译水平的提高,同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厚积而薄发。

只有确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成果。现今的社会,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外事口语翻译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用宏观的眼光在深层次的知识领域里积极探索,同时必须加强外语基本功的训练,深入研究翻译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经常进行知识更新,充实自我,使自己的头脑成

口语翻译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时效性是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的特点。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工作。外事翻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空前频繁。由于“地球村”的成员们在政治、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影响,因此,作为交流媒体的语言文字必然率先有所发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历史沿革、种族差别及地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各异,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语言文化。彼此语言不通的人们,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一种媒介,这种即不缩小又不扩大交流双方原意的媒介,就是翻译。

语言文字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亦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工作即是一种跨越民族语言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符合逻辑的文化信息传递。通过翻译人员周密、严谨的运作,能够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翻译行为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和纯技能方面的表现,而是翻译人员主观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系统转换能力的具体体现。

从翻译工作的范畴来看,一种是现场口语翻译,另一种是文字语言书面翻译。尽管两种翻译工作有许多共同点,但因为工作环境及要求的不同,所以也有各自的特点,现仅就口语翻译的工作特点及要求试做简单的论述。

一、口语翻译的主要特点

工作性质的特殊属性,决定口语翻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时效性 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特点是当场立即收效。由于时间的限制、交流双方所处场合的限制、不容口语翻译人员对措词进行斟酌、推敲,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将双方所表述的语言理解透彻,头脑里反映出的信息,即刻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口语翻译人员应思维敏捷,具有瞬间记忆的能力,善于在短促的时间里,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表述方式,把握两种不同语言的反复转换。

2.口语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是根据其工作性质、特点决定的。我国现代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为“信、达、雅”。现时期口语翻译的标准,可归纳为“准确、顺畅、快捷”六个字,体现为现场口译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性。就一般的翻译要求来讲,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立即把双方交谈的事情和讨论的问题表达清楚,而不是慢慢腾腾,词不达意。口语翻译的过程,总是围绕固定的程序运作。即“听懂—记住—构思—表达”的过程。这个程序就是口语翻译自身的内在规律。

成功的口语翻译,不仅能够促进沟通与交流时的信息传递,并且能够协调、平衡洽谈双方的关系。在交谈过程中,可以使得双方不觉得他们之间的思想、观点乃至情感的交流由于通过中间媒介而受到很大影响或是阻碍。而是经过翻译人员的沟通,双方觉得近乎于直接对话。友好交谈时,双方都感到诚挚欣慰,情真意切;思想交锋时,则是各自的观点清晰,实质无误,重点突出,有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工作特点的不同,对口语翻译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感受能力要强。也就是说,经过长时期的、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培养出一种能力,能正确理解双方的原意,找到思路,找对感觉,达到与交流双方的思维同步,与现场气氛相适应的意境。口语翻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a.语言造诣和言语的表达能力

b.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记忆力

c.快捷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d.知识面要宽

综上所述,口语翻译人员应掌握口语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充分运用语言基础,熟悉口语翻译的基本要点,设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两种语言翻译技巧、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发挥口语翻译的适度再创造,及时、严谨、简炼地传递双方信息。

二、外事工作对口语翻译的要求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的新形势,对外事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尤其是口语翻译人员,更要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现场即席翻译工作中,场合重要,时间性强,从翻译过程到其结果,是对翻译人员综合素质的检验。没有相当丰厚的文化修养内涵,没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是难以胜任的。

总理生前对外事人员提出“三过硬”的要求,即思想政治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

外事口语翻译人员,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直接参与对外交往,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外宾来访,都离不开翻译的工作。因此,对口语翻译人员有较为严格的规范的要求。

1.基本要求 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必须观察敏锐、思想深刻、头脑快捷。对所面临的事物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工作的特点,根据人物身份、活动内容和现场气氛的不同,在掌握翻译内容的思想性质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促进中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2.综合素质的要求 外语翻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外事工作要求翻译人员外语基本功扎实,中文写作流畅通达,熟悉外交礼仪,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既要懂政治,又懂经济、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既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略知自然科学知识。

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所担负的翻译工作。

翻译不同于创作,但具有创作的性质。原文是翻译的基础,是前提。翻译人员有认真反映原文的义务,而没有改动原文的权力。但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翻译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口语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技巧的运用,不应当机械地照搬原话,过多地拘泥于逐字逐句的“死译”,应当抓住语言的基本思想和逻辑关系,找出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才能使翻译的语言—文字流畅、意义准确,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得心应手。

在日常的口语翻译工作实践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翻译的规律和技巧,将工作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和翻译手法上的灵活性、创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认识不断指导实践,不断总结、求新,达到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正确而恰当的表述。

任何知识的积累,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既要有一定的基础,也要靠不断的培训来提高,但比这更重要的则是严谨认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刻苦学习、认真总结、探索研究的过程。翻译水平的提高,同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厚积而薄发。

口语翻译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时效性是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的特点。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工作。外事翻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空前频繁。由于“地球村”的成员们在政治、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影响,因此,作为交流媒体的语言文字必然率先有所发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历史沿革、种族差别及地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各异,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语言文化。彼此语言不通的人们,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一种媒介,这种即不缩小又不扩大交流双方原意的媒介,就是翻译。

语言文字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亦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工作即是一种跨越民族语言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符合逻辑的文化信息传递。通过翻译人员周密、严谨的运作,能够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翻译行为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和纯技能方面的表现,而是翻译人员主观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系统转换能力的具体体现。

从翻译工作的范畴来看,一种是现场口语翻译,另一种是文字语言书面翻译。尽管两种翻译工作有许多共同点,但因为工作环境及要求的不同,所以也有各自的特点,现仅就口语翻译的工作特点及要求试做简单的论述。

一、口语翻译的主要特点

工作性质的特殊属性,决定口语翻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时效性 口语翻译的最突出特点是当场立即收效。由于时间的限制、交流双方所处场合的限制、不容口语翻译人员对措词进行/!/斟酌、推敲,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将双方所表述的语言理解透彻,头脑里反映出的信息,即刻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口语翻译人员应思维敏捷,具有瞬间记忆的能力,善于在短促的时间里,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表述方式,把握两种不同语言的反复转换。

2.口语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是根据其工作性质、特点决定的。我国现代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为“信、达、雅”。现时期口语翻译的标准,可归纳为“准确、顺畅、快捷”六个字,体现为现场口译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性。就一般的翻译要求来讲,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立即把双方交谈的事情和讨论的问题表达清楚,而不是慢慢腾腾,词不达意。口语翻译的过程,总是围绕固定的程序运作。即“听懂—记住—构思—表达”的过程。这个程序就是口语翻译自身的内在规律。

成功的口语翻译,不仅能够促进沟通与交流时的信息传递,并且能够协调、平衡洽谈双方的关系。在交谈过程中,可以使得双方不觉得他们之间的思想、观点乃至情感的交流由于通过中间媒介而受到很大影响或是阻碍。而是经过翻译人员的沟通,双方觉得近乎于直接对话。友好交谈时,双方都感到诚挚欣慰,情真意切;思想交锋时,则是各自的观点清晰,实质无误,重点突出,有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工作特点的不同,对口语翻译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感受能力要强。也就是说,经过长时期的、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培养出一种能力,能正确理解双方的原意,找到思路,找对感觉,达到与交流双方的思维同步,与现场气氛相适应的意境。口语翻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A.语言造诣和言语的表达能力

B.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记忆力

C.快捷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D.知识面要宽

综上所述,口语翻译人员应掌握口语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充分运用语言基础,熟悉口语翻译的基本要点,设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两种语言翻译技巧、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发挥口语翻译的适度再创造,及时、严谨、简炼地传递双方信息。

二、外事工作对口语翻译的要求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的新形势,对外事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尤其是口语翻译人员,更要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现场即席翻译工作中,场合重要,时间性强,从翻译过程到其结果,是对翻译人员综合素质的检验。没有相当丰厚的文化修养内涵,没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是难以胜任的。

总理生前对外事人员提出“三过硬”的要求,即思想政治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

外事口语翻译人员,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直接参与对外交往,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外宾来访,都离不开翻译的工作。因此,对口语翻译人员有较为严格的规范的要求。

1.基本要求 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必须观察敏锐、思想深刻、头脑快捷。对所面临的事物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工作的特点,根据人物身份、活动内容和现场气氛的不同,在掌握翻译内容的思想性质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促进中外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2.综合素质的要求 外语翻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外事工作要求翻译人员外语基本功扎实,中文写作流畅通达,熟悉外交礼仪,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既要懂政治,又懂经济、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既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略知自然科学知识。

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所担负的翻译工作。

翻译不同于创作,但具有创作的性质。原文是翻译的基础,是前提。翻译人员有认真反映原文的义务,而没有改动原文的权力。但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翻译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口语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技巧的运用,不应当机械地照搬原话,过多地拘泥于逐字逐句的“死译”,应当抓住语言的基本思想和逻辑关系,找出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才能使翻译的语言—文字流畅、意义准确,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得心应手。

在日常的口语翻译工作实践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翻译的规律和技巧,将工作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和翻译手法上的灵活性、创造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认识不断指导实践,不断 总结、求新,达到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正确而恰当的表述。

任何知识的积累,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既要有一定的基础,也要靠不断的培训来提高,但比这更重要的则是严谨认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刻苦学习、认真总结、探索研究的过程。翻译水平的提高,同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厚积而薄发。

口语翻译范文第5篇

工作内容:文字翻译主要是对文本进行翻译,包括软件手册、商业及专业文本。必要时需要对文章加以修饰,使译文更具有地方特色,便于阅读。

口译由于涉及领域的不同,工作内容各有差异:联络陪同口译主要负责外事接待、联络安排和沟通过程中的翻译工作;商务口译主要参与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经济类活动,进行两三分钟间隔的交替口译;专业口译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涉及非日常使用的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如法律、医学、自然科学、历史与考古等学科,属于最高端的口译。

薪酬水平:翻译的收入因人而异,与翻译的数量(笔译)、时间和次数(口译)、质量、翻译者的资格等级、知名度紧密相关。以会议口译为例,由于这类人才极其缺乏,每场薪资可达5000元以上,高的甚至破万元。

素质要求:有良好的中、外文基础,要有广泛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耐心,对本国和外语国家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十分熟悉,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能迅速、灵活地调动多种知识。一般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业内认可的证书。

口语翻译应该有过硬的听、说、读、写基本功,使翻译的中文简练达意。临场翻译时,要投入全部精力,还能随时应对突然出现的特殊场面。

笔译人员,除了至少掌握两种以上语言,还要积累一定量的专业术语、谚语、成语、俚语等,必要时能再创作出新的词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遇到要求比较急的任务时,经常会通宵挑灯夜战。

关联职业:涉外秘书、涉外助理、涉外经纪人

发展预测:2008年我国翻译市场的总交易额为300亿元,2009年则增长至500亿元。随着对外交流的日常化和城市生活的国际化,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以每年举办200多场大型国际会议的上海市为例,接受过专业机构培训的同声传译人员仅有20多人,可谓杯水车薪。而翻译工作时间灵活,加之互联网和科技的高度发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该行业中。

口语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翻译 需求 存在问题

一、外向型经济的基本内容

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为重要支撑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开放式加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时至今日,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对外贸易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8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7.4%,外贸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年的14.7%上升到2004年的69.7%。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外向型经济对翻译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发达国家增长放缓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多的企业来到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的国际购买能力提升,国际并购机会增加,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这一切都使得国内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市场容量急剧扩大。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从2004年至2009年,国内翻译市场规模以每年26%的速度连续增长,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量约50万人,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未来几年内,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保持长期旺盛。

与此同时,国内的翻译产业没有知名品牌,近4000家企业小而分散,市场需求高度分散,项目大小和频次不规律,译员分布分散、水平良莠不齐。目前翻译机构存在如下问题:

1.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匮乏。

目前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不少,但翻译公司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更是凤毛麟角。以齐齐哈尔市为例,笔者所了解的8家企业中,笔译任务大多由自己的工作人员承担,这些人员非专职翻译,而口译工作有一半以上聘请外来人员担任,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教师,但是他们在跨学科领域内却显得知识面狭窄,难以准确、流利地完成翻译任务。因此,在实现外向型经济突破的过程中,翻译人才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制约了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思路,以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2.翻译质量难以保证。

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匮乏又引发了翻译质量的问题。“懂外语就能翻译”的错误观念还很普遍,部分翻译从业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又缺乏翻译经验与技巧训练,在一大堆的专业词汇与业内固定说法面前只能依靠词典,生搬硬套,无法准确传达信息。另外,翻译市场缺乏行业指导与统一管理,翻译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强弱不同,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利可图,一些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从而出现错译、乱译、滥译等现象,翻译质量难以保证。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的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对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

3.缺乏对翻译质量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我国是个翻译大国,翻译市场的繁荣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再加上认识上的误区,目前还缺乏对翻译工作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和机制,缺乏行业指导和统一管理,这也是造成目前翻译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翻译水平,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了更好地迎接机遇和挑战,翻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此项工作。为更好地发挥翻译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为本,准确传递信息。

我国现代翻译家严复先生在他的《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翻译界得到广泛推广。无论在笔译还是口译中,“信”都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因素,尤其在经济翻译中更应遵循“信”的原则,确保传递信息的准确性。

2.顺畅、快捷,保证质量与速度。

在经济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口译,现时期口语翻译的标准可归纳为“准确、顺畅、快捷”六个字,体现为现场口译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性。就一般的翻译要求来讲,口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立即把双方交谈的事情和讨论的问题表达清楚,而不是慢腾腾,词不达意。口语翻译的过程,总是围绕固定的程序运作,即“听懂―记住―构思―表达”的过程。这个程序就是口语翻译自身的内在规律。

3.兼顾文化差异,避免误解摩擦。

翻译工作是一种跨越民族语言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翻译人员通过周密、严谨的运作,能够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既然翻译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那么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者仅仅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特点及社会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均有体现,可谓无处不在。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更是翻译工作者的难题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否则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就无法有效地发挥沟通双方的桥梁作用。

4.夯实语言功底,积淀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知识领域不断更新,没有相当丰厚的文化修养内涵,没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是难以胜任翻译工作的。外语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翻译人员外语基本功扎实,中文流畅通达,熟悉外交礼仪,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翻译人员需要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既要懂政治,又要懂经济、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既要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略知自然科学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翻译人员才能胜任所担负的翻译工作。

总之,在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翻译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用宏观的眼光在深层次的知识领域里积极探索,同时必须加强外语基本功的训练,深入研究翻译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经常进行知识更新,充实自我,使自己的头脑成为包罗万象的知识库,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积极开拓进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京华.“信”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中国俄语教学,2001,(8).

[2]王大伟,王跃武.关于翻译理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外国语,2004,(1).

[3]廖庆薪.新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口语翻译范文第7篇

1.从教学活动来看,多层面开展翻译实践活动,紧跟时代步伐与实际需要。同文馆下设的翻译处,就是专门为学生提供的进行英语翻译实际训练的现实平台,除了翻译当时繁杂的公文和各国的照会文件外,还重点组织学生翻译当时传入中国的涉及各种学科的西书。学生在翻译这些西书的过程中,既检验了自身的英语运用水平,也提高了英语实际运用的过程,同时在翻译中也学习了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是一个多赢的良性过程。这种丰富多彩的英语专业实训活动,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缺乏,现在的英语教育最大弊病也许就在这里。除了重视笔译以外,学生口语翻译活动也很多,如参加外事活动,充当翻译人员,具体实战训练口译能力和英语的运用能力。在学生翻译西学书籍过程中学习西学,不管教师教育还是学校、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将英语的学习及教育和具体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紧密结合,这一点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非常有启发,这也正是当代大学英语教育的缺陷。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基本是应付式的考试型教育,学生练习的题目基本是有投机性很大选择题目,翻译题目仅仅是几个句子,最多也就是一段文字。切合实际的翻译项目几乎不多,笔译内容多半属于通识与大众型的内容,缺乏专业性的内容翻译,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内容。同文馆的英汉互译教学实践,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安排上,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将英语学习课程与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结合,从学习的课程科目来看,在重视翻译训练的同时,加大学生对科学知识,尤其是实用的各种科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力求两者良性互动共赢。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开设了诸多如数学、法律、经济和天文地理等领域的专业课程。其五年制与八年制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二是京师同文馆初期设英语课程,这样,促使其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三是中西学课程并举,这体现了同文馆在大规模引进西学的同时,对于国学课程也一直十分重视。“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文科内容为主,很少涉及理工科,导致了英语学习的狭窄和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对此很有借鉴意义。

3.教学手段与范式上,颇具现代眼光:一是所有课程的讲授都是全英语话语系统进行讲授,采用实用原版的英文教科书。这种全英文的上课方式很值得借鉴。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几乎都是采用双语教育,一半汉语一半英语,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很受母语的影响和干扰。二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始终和各种英语实际运用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有机的结合也构成了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的最大特色。三是采用循序渐进教育方法。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安排,无论是外语还是自然科学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教学的。就自然科学而言,京师同文馆的倡导者都主张首先从最基础的工具科目———数学入手。

二、严格学业考核与课程评价制度,力求考学良性互动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除了以上注重翻译导向的实践教育外,还推行严格的考试制度与纪律,全力督导学生,提升其英语学习动力。考试安排上,一共分为四大考试,包括月课、季考、岁考及大考。相当于现在中学的考试安排,当然检测内容有别。月课、季考,是同文馆平常经常采用的英语教学督查方式。其中月课,相当于现在的月考,一般在每月的初一进行,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自主命题,考试判卷后,将成绩上报即可。季考,即每一个季度安排一次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半学期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题目也是自行命题,但是题目与试卷需要报请上级批准。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实用的翻译测试为主,虽然以照会翻译和条约翻译为翻译内容,较为狭窄,但毕竟是非常结合现实培养翻译人才的需要。这也是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洋务运动的需要。岁考,相当于现在的年度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安排在十月初十,考试内容比月考与季考复杂多了,除了中文与英文互译的测试外,还有口语测试。大考,相当于现在的毕业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个层次进行,初试、复试、口试,三级考试内容不一,但都以翻译能力和技巧测试为主,初试为翻译英文照会文章成中文,复试的测试内容为把中文条约翻译成英语。口语考试,是现场抽题考试,将所抽到的汉语题目现场口译成英语。这种要求现在看来都是比较高的,何况当时才刚学习的英语。抓住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进行测试,这是非常值得现在的大学英语考试反思的。更为特别的是,学生还要用英语进行科学课程的考试,这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具体应用到每一学科的能力。考试的优劣将会受到不同的待遇,优者授予官职,差者将会降级或者留级。考试内容,后来加进了写作题目,提升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考察。除了高要求的考试内容,考试纪律也是相当严格。考前,对学生试卷提前一一编号固定,学生名字直接写在卷面上,答题考试学生不得随便移动或换位置,监考时现场派人,让考生没法提前与监考老师沟通。这对当前大学英语考试监考安排如何从源头杜绝作弊可能提供借鉴。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采用的这一系列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很值得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学习。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基本是处于学生自我控制中进行,测试的次数非常有限,最多就是过级考试。同时考试内容几乎都是大众性和人文社科的内容,很少涉及科技等实用的内容,考试题目除了作文和简单的句子段落翻译外,没有真正检验学生英语实际的运用的能力,尤其是现在的口语翻译和多层面的笔译考试。这很难提高和推动学生英语的实际能力。

三、师资队伍选聘和建设,聘用外籍教师,力求双师型

一方面,同文馆英语教员,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典型双师型的特点。现在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力求以此为示范,全力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大胆选聘外籍教师,先后聘请外籍教师五十多名到校任教。纵观同文馆英语的英语教育历史,一直聘用外籍教师,使得同文馆的英语教育才真正具有原滋原味的英语,开启了中国外教的先河。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在以上几个方面均富有特色和现代眼光,由此可以窥探清代中国英语教育的情形与特点。这些特点与情形对当今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在分层次教育、课程设置与安排、英语实用导向教学、严格规范的学业考核与课程评价制度、聘用与建设双师型与外籍教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口语翻译范文第8篇

一、手语翻译的跨学科特点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手语(signed language)通过综合使用面部表情、手形、手、胳膊、身体的方位和运动来流利地表达思想①。手语翻译人员通晓至少一种手语和一种有声语言,并把一种语言准确恰当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障人士,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部分手语翻译特别是在各级残联机关担任基层或者国际联络工作的手语翻译,需要懂得当地的手语和英语。在外事活动中,中国手语翻译要为讲英语的外宾和使用中国手语的聋人之间进行翻译。在香港,部分手语翻译能把英语翻译成香港手语,也能把香港聋人的手语发言翻译成英语;在世界聋人大会上,一些国家的手语翻译也是听英语翻译成本国手语,把本国聋人手语讲话翻译成英语。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情感、获得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手语翻译是帮助聋人和健听人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从以上手语翻译的分类就可看出其与外语的学科交叉。由于翻译本身的跨学科特点,翻译这一学科正逐渐从外语这个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Baker的《翻译学百科全书》较系统地介绍了手语翻译,并把手语翻译纳入翻译家族(Baker M 1998)。

翻译(translating ainterpreting)笔译(translating)传译(interpreting)口语传译(即“口译”)(spoken language interpreting)手语传译(即“手语翻译”)(signed language interpreting)?摇

事实上,手语翻译(signed language interpreting)和口译(spoken language interpreting)非常相似,两者都属于“interpreting”的范畴。在维基百科全书中,“interpreting”的定义已经包含手语翻译。该定义为:“interpreting”是一种同步进行或交替进行的智力活动,它帮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口语和手语交流。国外的手语翻译研究最初游离于翻译研究之外,后来渐渐融入翻译研究,现在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Tweney和Hoemann早在1976年就提出:“没有任何语言学或心理学上的证据可以证明手语在功能上不如口语;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手语翻译与口译截然不同。手语翻译研究应该建立在现有的翻译研究和理论之上。”lngram也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手语翻译是传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不包括手语翻译的传译理论都是不全面的。”(lngram 1977)通过借鉴翻译研究成果,国外的手语翻译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

我国的手语翻译研究才刚刚开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手语界和翻译界互不了解,事实上,手语翻译研究可以建立在已有的翻译理论之上。通过借用口笔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手语翻译研究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手语翻译研究反过来也可以加深人们对口译认知过程的理解(Kellett 2001)。再者,手语翻译和口译在培养模式、训练方法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有口笔译专业的院校可以与手语界合作,共同培养手语翻译员、口译员、笔译员。比如奥地利格拉茨大学(University of Graz)的翻译学院2002年首创一个五年制的本硕连读翻译培训项目,即在同一个项目中培养口译员和手语翻译员,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培养各类翻译人员,不仅可以促使更多的听人学习手语,还可以增进手语界和翻译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翻译人才需求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利国利民

在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掌握一门外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还是面对各种挑战所必备的。然而,从该专业各语种就业形势比较看来,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渠道狭窄,人才市场需求接近饱和,跨专业工作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逐渐普及,人们学习英语的意识不断提高,英语日渐成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大大减少。同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日益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竞争对手。人才市场如此发展,我们难免要问:英语专业学生的前途在哪里? 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单单掌握一门语言技能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手语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社会对手语翻译员的需求,若英语专业学生能运用语言方面的优势,掌握基本的手语技能,把汉语、英语、二外语言与手语结合起来,通过对各国手语及国际手语的专门培训,服务于聋哑人,给各国聋哑人士交流提供方便,就为高校教育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提供了新途径。

随着中国的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承办的国际赛事、会议随之增多,为了使国际友人真正融入各项活动中,我们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专门性的手语培训,如迎宾接待、商场购物、旅游交通等。例如,2008 年的奥运会,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2015年的四川旅博会,我们虽然提供了具有高水平的外语翻译志愿者,但是从多数赛事看,在手语翻译志愿者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大缺陷和不足。拿乐山这个城市来说,身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常年来乐山大佛、峨眉山旅游的游客中,听障人士不乏其人,会手语翻译的导游却没有,这些听障游客只有依靠家属的简单解说,无法享受高质量的手语翻译服务。针对此现象,高校可以聘请特殊教育学院的手语教师,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培训,发挥其语言优势,为聋哑人士提供更全面满意的服务。面向生活,展开有计划、长时间的手语学习,为就业积累资本。

从更长远的方面讲,培养手语翻译人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真正大国风范的利国利民之举。聋人依靠手语翻译服务,能够和健听同龄人一起读中小学和大学,以及参加其他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受到充分平等的教育。有手语翻译服务,聋人可以及时知道很多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特别是当上政协代表的聋人还要通过手语翻译及时发言参与讨论。聋人的知情权被恢复和与周围的人的交流障碍变小,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和适应社会。通过手语翻译的服务,聋人能在更多的单位就业和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充分发挥聋人的一技之长。手语翻译提供上门的小时服务或网络会议翻译服务,聋人与他们的健听领导或同事充分迅速地交流沟通,在业务会议上能参与讨论决策。聋人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聋人和健听人之间沟通交流更多更广。比如:利用网络会议软件,手语翻译坐在服务中心的电脑前,拨通聋人要打的电话,把看到的聋人手语信息对电话机说出来,然后把电话里听到的信息,用手语翻译出来,通过电脑网络摄像给聋人看。这项服务能应用到课堂,为聋人听教授口语讲课做“远程”手语翻译,也能应用各个单位会议室或办公室为聋人和健听人同事或客户之间进行“网络―电话”翻译。有手语翻译服务,聋人去法院、医院、政府机关和为孩子开家长会等都方便。政府机关和公安局等单位通常到聋校请老师做手语翻译,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给教学管理带来不便,而且聋校老师没有受过手语翻译专业训练和不熟悉翻译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比如:忠实翻译、保持中立、不许擅自代替聋人回答问题,保密不对外谈论翻译内容等)。另外,通过手语翻译的辛勤劳动,一方面,聋人可以更多、更深刻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聋人的意见和要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聋人工作做得更好。

三、乐山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和特教学院联合培养手语翻译人才的可行性和优势

目前,四川高校仅有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和四川文理学院四所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进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从培养层次看,四川师范大学主要进行特殊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其余三所高校均进行特殊教育本专科人才培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培养时间看,乐山师范学院最早开展特殊教育专科人才培养,四川文理学院开办时间最晚。从学生规模来看,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生规模最大,四川师大最小。从师资水平和专业背景上看,四川师大特殊教育师资学历与职称水平是最好的,四川文理学院处于末位。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看,乐山师范学院位居首位,其他院校目前尚无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 (佘万斌,2013)。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前身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90-94”周期合作项目单位―乐山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师范部”,1990年起招收特殊教育中等师范生。2015年1月成为独立教学院,其教育康复学专业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在师范院校开设的康复类专业,五年一贯制听力障碍艺术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四川省首个招收听力障碍考生的专业,具备雄厚的手语教学师资。目前,学院建有部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研究、实训、培训中心4个。建有占地面积约为4963平方米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特教实验实训大楼,设有包括手语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在内的实训室32个。在省内外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中心建有学生见习实习基地34个。近5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四川省天府特殊教育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以及境外合作培训项目等30余项,已培训在职特殊教育教师3298名。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年成功申报翻译专业,2014年与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指导翻译硕士、2015年与西华大学联合招收翻译硕士研究生。三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及近几年在全校转型期的改革创新,使我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院共享四川省语言教学示范中心,建有50座同声传译室1间,46座笔译实训室1间,高级录播室1间,商务英语实训室1间,日语实训室1间,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0间,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和我校特殊教育学院联合起来,资源共享,增加手语翻译专业,或是从增开手语翻译选修课做起,频繁开展手语交流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各学校的校园网,针对语言类学生展开网络上的手语教育,如网络课堂,慕课等,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等,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是可行且硬件软件都已经具备的。

四、借鉴美国大学手语翻译专业的办学经验

美国手语翻译的大学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随着更多的人开始研究手语,手语语言学的研究开始被界定为社会语言学范畴。到了80年代,社会语言被“双语言双文化”的概念代替,这个新概念告诉我们: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美国手语与语言分析是紧密相连的。手语翻译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帮助者―给聋人一种能力和权利―为聋人提供接受信息的机会―交流模式―认知模式(孟繁玲,2010)。美国现有130多所大学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其中100所是大专层次,30多所本科层次,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手语翻译硕士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设置。以数量最多的大专层次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大专层次手语翻译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为第一学季:翻译专业多元文化交流、翻译职业概论、美国手语四级、写作与文学一级;第二学季:美国手语五级、翻译专业演说分析、翻译信息加工技能发展、写作和文学二级、第三学季:美国手语六级、口语翻译成手语一级、手语翻译成口语一级;第四学季:聋人文化和社区、口语翻译成手语二级、手语翻译成口语二级、文科:美术、历史;第五学季:实践的和伦理道德的应用、字译或音译概论、文科:哲学、科学;第六学季:实习和研讨一级、数学、社会科学;体育课:一门体育活动课和一门健美课。以上的课程设置,结合中国国情和我校办学情况大致可以本土化为:除国家规定的大学必修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德育、政治、英语、体育等)外,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手语会话一级 、中国手语会话二级、高级中国手语、专业类手语、手指语、语言学、手语语言学研究、心理学、语言习得与发展、翻译学理论、翻译道德、中国手语翻译成汉语、汉语翻译成中国手语、国际手语、聋人文化和历史、实训课等。

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步伐的加快,反过来加快美国社会文明的进程。美国人算过一笔账,即政府出钱培养手语翻译人才,再免费给聋人提供手语翻译让聋人接受教育,接受良好教育的聋人群体走向社会后创造财富,交纳的税金要远远超过政府的投入,最终政府是赚钱的。目前,我国有聋人2千多万,由于缺少手语翻译人才和手语研究的限制,直接影响着健听人对聋人的理解与接纳。发展大学里的手语翻译专业,不仅有利于手语的研究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手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手语翻译职业的兴起,使聋人获得信息的模式由对家庭和老师的“依赖型”变成政府和社会给予聋人“一种能力与权利”。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学里的手语翻译专业和社会上手语翻译职业刚刚兴起的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高校专业培养和社会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快手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步伐,尽快建立手语翻译考试认证机构,规范手语翻译市场,提高翻译水平,促进聋人群体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学习这门语言不比任何语言容易;学习手语翻译既要重视学习,又要重视研究。目前我国高校手语翻译专业有特殊教育专业(手语翻译方向)、艺术设计专业(手语翻译方向),专业名称的统一规范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因此,建议高校专业目录应增加“手语翻译”专业名称,为专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像劳动部已有的翻译资格证考试一样,我们可制定手语翻译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就业。

五、结语

2007年1月1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上海召开第八批新职业信息会,正式向社会10个新职业,手语翻译员是本次公布的新职业之一。这一新职业在我国手语翻译职业化进程中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手语翻译,以及时机成熟时增开手语翻译专业,很好地结合了英语专业的国际化特点,充分发挥了其语言优势,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资本,满足了社会上对手语翻译人员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为其他语言类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借鉴与帮助。同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乐山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和特教学院联合培养手语翻译人既可行又必要,且优势明显。

注释:

①译自http:///wiki/Sign―language.

参考文献:

[1]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 ork:Routledge,1998.

[2]Isham W P.Lane H.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call of source―language sentence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3,8(3):241-264.

口语翻译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日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则所属的文化体系、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语言作为承载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的特色便是民族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但是,从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尽管民族文化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这种区别当中存在着不少的共通之处,这也使得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翻译成为可能。在本文中,笔者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进行日语翻译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一、掌握日语文化的显著文化特征

生存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居民生理和心理特点、日常行为模式等因素成就了世界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它既与文化发展保持着的基本相同的前进节奏,但是也会因为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而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日本民族成分纯粹,日本国只有一个民族,即大和民族。日本民族在岛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日语作为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如果我们将我国的汉语作为对照系,则我们可以发现日语语言文化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首先,具有十分明显的暧昧和委婉表达的特点;其次,具有十分明显的敬谦表达的特点;最后,具有十分明显的性别区别用语(包括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特点。为了能够确保对日语进行精确地翻译,语言翻译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日本的文化特点、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有一个非常系统和完整的掌握,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中文和日文语言能力,增强翻译的流畅性、艺术性和生动性,使得双方均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相关信息。

二、基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的日语翻译分析

(一)重点凸显委婉暧昧表达特点

对于不少中国人而言,他们非常喜欢说话爽快、不拐弯抹角的人,但是在日本,日本语言当中非常多的显委婉暧昧表达方式。由于这种特点,日本人喜欢绕圈子的特点在非常出名的,他们在与你对话时会尽量避免使用太过于直接的表述方式,很少能够非常明确地传到某种信息,通常会利用委婉、暧昧的方式来进行日常的沟通。例如,日本人在询问对方意见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你感觉怎么样,为了让对方乐于接受,而是会利用略带否定要素的表达方式,拐一点弯,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进行日文翻译的时候,必须要体现出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运用习惯,如果依照我们非常直爽的交流方式进行日文翻译,往往会让日本人感受对方语气生硬、冷漠,不利于双方融洽地进行交流。当然,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语意翻译的精准,不能够引发语句的歧义;同时,对于可以省略的部分,则无需进行翻译,如果翻译出来,既在语法方面显得多余,又不符合日语的语言特色,同时会让日本人感受语言中的强人所难的韵味。

(二)重点凸显敬谦表达特点

日本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与什么样身份的人物说话就应用什么表达方式。即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也是日语语言的一大特征。尤其在口语翻译中,因谈话的形式、地点、场合、内容及对象的不同,需采用的语体也不同。如:大会致辞、各类演讲、贸易洽谈、国际交流、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谈话所采用的表达各有不同。并且,新老关系的不同、职业的不同、亲疏的不同、内外部的不同,在语言交流时,使用的表达也不同。

(三)重点凸显性别区别用语表达特点

在口语翻译中,还应注意另一种情况就是男女性别的不同,采用的表达也有可能不同。日本女性的口语体较端庄、优美,这也与日本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在日本,从总体上讲,社会的分工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地位最低。有了这种社会背景,所以女性要使用更加温柔尊敬的语体。具体地说,日本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之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敬语、美化语、感叹词、终助词、助动词以及命令形等的使用形式上。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男女有别的语体,否则就会闹笑话。

对于语言翻译工作人员而言,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将文化背景的语言进行翻译,是两个民族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因为语言带有非常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所以语言翻译工作人员除了必须要具备非常优秀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了解被翻译语言的文化背景。单纯就日语翻译而言,必须要体现暧昧和委婉表达的特点、出敬谦表达的特点、性别区别用语表达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翻译的“原汁原味”,不会因为翻译而改变被翻译文字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纬纬.浅论日语翻译教学中常见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125-126.

[2] 宁翠玲,王丽丽.浅析高职日语翻译技能的培养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232-234.

口语翻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职英语;影视资源

G633.41

高职英语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的传统听说训练中,内容比较陈旧没有新意,与现实生活很难相联系,所以比较单调乏味,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口语能力也就无法提高。影视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改传统的枯燥的英语教学方法,用生动的影视资源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本文主要论述了影视资源与英语口语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及原则,并从实践角度探讨了其应用方式。

一、影视作品与英语口语教学的选材原则

发音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是需高度重视的,因为发音是学生表达和平时相互交流的基础,只有发音准确才能确保学生能在日常交流时没有障碍。要求学生能在公众演讲和发表辩论时运用的得心应手,让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外事交流水平得到提高。高职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自己研究选取的影视作品的内容和特点,选取合适的片段之后再将作品引入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师对作品的选材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注重点放在语音和发音上,这时期,教师会让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规范性的有声材料,给学生提供的都是简单易学的影片。这类影片都有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难度较小,语速也很慢且发音清楚。以《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儿童青少年影视作品为代表,因为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且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模仿作用。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感受人物的一系列生活与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此类推,如果教师想在更高的教学阶段授课,例如让学生能做到独当一面参与公众演讲,或者发表辩论等。这时教师的选材就需要加强剧本的难度,扩大背景知识,有针对性的对影视作品做个归类和整理。

二、影视资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优点

英语口语教学结合影视资料的优点显而易见。作为一种交流手段不需要语言的帮助通过观察表演者的动作眼神表情就可进行交流传达。影视资料刺激了我们的视觉使我们可以推测事情的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实践的环境,加强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语感。其中的语言与图像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时既能帮助学习又能更好地了解文化背景,@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所学语言与环境相结合,以便学生更好地使用所学语言。相比其他媒体教学,影视资料教学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节奏语速以及肢体语言的结合为学生的练习和扮演提供实体例子。影视资料提高活动项目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活动兴趣、听力训练得到更大的发展,在互动练习时做到很好的把听说读写与有关的文化完美的结合。

三、影视资源的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口语教学的引入需建立不同的语料库,在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时,需以合理分配创新为本。高职教师在除基本的口语课堂教学外可以把影视资源与教学相结合,多设立多安排影视资源的这一环节。语音训练课程时,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适当安排学生观看英语影视短片,让学生进行口语的模仿,角色的配音等。口语交际训练课程时,让学生观看各种场景各种交际环境氛围的影视片段,并做适当的模拟对话练习。同时,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进行复述,这样难度就会适当增加。但却有利于考验学生在模拟情景中的应答反应速度,复述课文的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口语的熟练使用程度。公众演讲发表辩论时,学生在提前做好预习之后,挑选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用PPT对自我作品进行介绍。观看结束之后安排讨论以及作品赏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口语锻炼自己并提高自己。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计划以及课时分配,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并使用。为节省时间完成口语实践,课堂应以编辑整理完成的影视片段来学习模仿为主,杜绝在课堂上只听只看不说。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完整的影片,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这样不仅节约课上时间,还可避免实践课时不足,在保证教学数量质量的同时,对学生的口语的实践水平也能起到提高。

英语课堂活动的组织有三种方式。第一:角色扮演与模仿相结合。教师需要发掘学生的模仿力,可以在电影片段中选取学生能理解没有障碍的场景,让他们三五成群分组,在下课之后选取各自合适的角色扮演,演出电影片段。下次上课之后上台表演,自由发表评论,最后教师进行补充,对优缺点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改正并提高。第二:去除原对白声音,让学生完成配音。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声道的方式,把电影原对白声音去除,留下影像与背景,学生选取自己合适的角色对其进行配音,学生就可以一边表演一边学习。第三:口语翻译。口语翻译难度较高,虽然困难却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词汇语法和语言的组织能。另外引入原声电影时,教师会让学生对原有文字幕进行翻译,其次结合实际进行口译,让学生有规划的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结语

影视资料对高职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为更好的运用其中的视听内容,高职教师可以选择把影视资料划分为多个层次阶段。将影视资料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摆正通过影视资料学习的态度,不断地付出努力不断地挑战自我。

参考文献:

[1]冯秀茹,崔会拥. 英语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2]曹晓利,甘世安. 影视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功能及运用[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05)

作者简介:

上一篇:农业信息化发展范文 下一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