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9 12:27:11

口语课程总结

口语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TED视域;口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4-04

【作者简介】杨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语言革命”“思想爆炸”“风潮”,这些词语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TED演讲风暴”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将人类口语表达的力量推至了历史的顶峰。2011年,18分钟TED演讲的视频网络点击量达到了5亿次。网友们称“这18分钟,我们收获了全世界”,有些人甚至将每天收看演讲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演讲者通过思想的碰撞,熟练地运用口语表达技巧,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传递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使听众获益良多。TED演讲是一场迷人的语言盛宴,亦给小学语文教学刮来一阵清新的风。

以TED演讲者的语言风格与交际水观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当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并且强调了使用语言的文明礼仪,距离儿童生成稳定开放、富有生命、鲜明顺畅的语言体系仍存在很大差异。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口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和设计。

一、陌生化:以全新的视域观照小语口语教学的向度

在思考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体系该如何架构,内容该如何确定,教师教学方式该如何设计,教学效能该如何检测时,我们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维与视域,以“陌生”的眼光去审视与观照。“假设我们的学生未来要登上TED演讲台,那么他们在小学阶段应该形成怎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一些,我们才可能打开新的思路,形成口语教学的新格局和新气象。

1.研制全新口语“素养模型”。

以培养“TED小演讲者”的目标为航向,我们约请了近30名小学语文教师,研制全新的口语教学学生素养模型(见图1)。该模型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轴,在思维轴的转动运转中,朗读模仿能力,叙述描述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论证表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等五大口语表达关键能力在螺旋运转上升。在素养模型的最外层为“TED式小演讲者”的外显样态――反应敏锐、思想独特、谈吐有致、优雅从容。

(图1)

2.打破教与学的固有“模式环境”。

环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很长时间内都将“学习环境”定位为物质的基础设施,以及外显的文化氛围等。其实“学习环境”更应该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以及师生互动的策略等。这些无形的和内在的“环境”,往往决定了口语教学的实际效能,是能保障学生的主体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融共生,从而使得口语教学向着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向度发展的核心驱动程序。

在以往的语文口语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中以接受式、被动式和零碎式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我们基于儿童立场,遵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的心理规律,凸显学生在语文口语学习中自主体验、自主实践、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地位,最终形成体验欣赏、合作学习、实践感悟、表达分享等语文口语学习方式。

在口语教学环境设计中,教师“如何教”的命题,往往决定着学生“如何学”的走向。我们打破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问答式”口语教学方式,在课例的探索与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口语表达技巧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注重体验感受,互动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陪伴、引导、互助、激发”式的口语教学。

二、结构化:以课程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维度

在进行口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有效组织、运用教材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语文口语课程的理性价值,必须对“教些什么”“还可以挖掘什么来教”进行选择,就如何推进口语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结构化设计。只有教师从内心生发出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我们的口语教学才能像蜜蜂筑的蜂巢一般,以其稳定性、序列性和超精巧的结构特征而呈现出迷人的维度。

1.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主干”。

在TED视域观照下构建的小学语文口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绝非互相割裂的存在,它们互融共生,相互渗透又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注重口语能力养成的体系化、递进性和逻辑关联性,课程的触角延伸向了课堂韧猓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架构必须有完善而系统的规划,才能避免课程的实施被弱化、淡化甚至边缘化。我们依据教育部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建议,结合国家语文课程的现有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背景,创造性地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内容,完善小学语文口语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评价机制,以确保本课程能稳定、持续地运转和实施,最终走向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具有校本特有气质的“TED小演讲者”。

课程体系的搭建,一定程度意义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依托载体都在于严谨而科学、稳定的课程体系中。直观地表述,即小学语文口语课程这棵“大树”的繁茂生长,关键在于“大树”先行生长出稳健有力的“枝干”,能够支撑所有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拓展活动“有向可长”“有枝可依”“有据可循”。

2.以序列化的课程内容为“枝叶”。

在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口语表达能力素养体系”的支撑下,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关键能力生长点进行了侧重性设计。以第二学段为例,在一定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支撑下,重点发展学生的叙述、转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针对“复述、转述、讲故事、表演”等具体要求,研发出了《九色鹿》《小稻秧脱险记》等精品课例群,并且针对“讲述、应对、即席讲话、问题讨论”等具体要求,研发了对应性的精品课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学段各自的口语教学精品课例群落,这群落之间的内在隐性勾连便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联。

这些口语精品课将学生口语表达的达成目标扎根于实在的课堂,细小的口语体验活动之中,随着学段的递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无痕教学”中得以“水涨船高”式生长,这也是在所有口语实践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核心阵地。

3.以精巧的实施结构为“导管”。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像一棵小树在土壤中的成长。儿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一系列的“光合作用”,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这必须依赖具有精巧结构的、立体状态的“实施导管”。我们以“口语实践活动”的分布格局为“导管”,从纵横交错的“立体经纬”的构架,再到引爆口语表达高度发展的“爆破点”设计,最后以覆盖全局的驱动设计为关节点,全方位打造出激发语言生长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以“学科活动”为经纬度。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中,口语表达能力的生长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在阶段性向上延展的过程中,需要关键能力指向的各项训练项目互相有层递性,交融性。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的状态与特点,将12个学期的口语拓展活动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以期让每一位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12次校级层面口语表达“大舞台”,在逐渐升级,逐层爬坡的口语表达竞赛、展演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节奏感的生长与发展。

以“社团活动”为爆破点。儿童的生命成长是非一致性的,有着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多样性特征。部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人提升得更快一些,口语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感染性等比一般儿童更为突出,使得这部分儿童站到“最近发展区”的枝头摘得苹果。为他们建造更高平台,组建“精英”成长营开展口语社团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全力打造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级的口语体验社团。

以“微课活动”为驱动式。实行“课前课”“课中课”“课外课”等微课活动的推行。“课前课”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据点――第一学段为“课前故事会”,第二学段为“课前新闻播报”,第三学段为“课前演讲”,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型训练和即时监测落脚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课中课”指的是针对教材文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出适切进行口语表达的学生主w活动。而“课外课”则指向学生课堂生活之外的语言体验、实践时段。如每日的“阳光晨诵”,午后的“停云憩读”,每周家庭中的“亲子共读”时光等。

三、多样化:以立体的角度检测小语口语教学的效度

因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书面性,我们主要通过对语文口语课程的分析评价,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口语学习与活动的观察评价三管齐下来检测教学的效度,并且辐射课程成果。

1.数据监测评课程。

在每学年的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分析、专家把脉等方式,同时开发课程评价监测软件,对口语课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修改和调整。

以对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的监测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前课”的时间设置出现了偏差。在“一刀切”式的时间安排中,出现了第一学段学生“吃不下”,第三学段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改为“两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弹性设置,并以此为“点”的依据,对下学年的课程推进进行“面”的微调和完善。

2.课例档案观教师。

成立口语课程开发与指导中心,为各位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建立个人档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每学年对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与实绩进行考核评价。我们特别注重对教师推进课程过程中的课例记录和研究,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积累至少一节研究课例,以孔窥豹,在课例的呈现中全面观察和监测教师对本课程的推行和再开发能力的提升。

3.多元评价促成长。

“线上线下双点赞”――丰富和完善“点赞行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的表现给予点赞,发放点赞卡,并充分尊重儿童意见,设置各类机会和奖品予以兑换。以奖代评,以评促优。

“校园双星促成长”――创设表彰“校园成长之星”和“校园成功之星”机制。学校设立“春苗奖励基金”,对“演讲之星”“辩论之星”“故事之星”“体验日记写作小能手”“成功之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儿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优于表达。

当TED演讲走进我们生活,并对我们的观念、行为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时候,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儿童正是这些观念和行为的最大被影响者。因此,刷新我们的头脑,为儿童筑起语言活动的最大空间舞台,让他们生长在丰厚立体的活动场中,生长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生长在细致入微而又绵延悠长的口语体验活动中。相信这样的阳光少年,一定能向着TED演讲台的方向无限生长!

【参考文献】

[1]杰瑞米・多诺万.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M].冯J,安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口语课程总结篇2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http://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而且内容烦多又枯燥乏味,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无论是从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上来说,难度都较大,也遇到很多问题。

一、课程难点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和学时的矛盾。教学内容繁多、信息量大是本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共8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是许多专业课程学时数的两倍,是信管专业大学四年学时数最多的一门课程。为了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频度相应的也是许多课程的两倍。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微处理器结构、汇编语言、存储系统、接口芯片、总线电路等知识,内容烦多且深奥难懂,需要深入而详细的讲解。因而,本门课程虽然总学时数很多,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依然繁多、信息量依然很大。

2.缺乏有效的先导课程,课程入门较难。《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囊括计算机系统、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型号的接口芯片,是信管专业惟一一门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课程,学生缺乏有效的先验知识。虽然,学生学习过《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对接口技术的学习有一些帮助,但是对于课程的入门知识—微机原理,尤其是汇编语言部分,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久久地徘徊在云里雾里。

3.汇编语言难学、难理解。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学生都学过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例如c语言、c++或者vb等等,学生已经习惯了一条代码或者几句代码实现一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方式和思维方法。但是,汇编语言是一种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指令与机器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即使实现一个简单的运算,也需要由若干条指令配合使用。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汇编语言难学难用。

4.地址译码难以理解和掌握。地址译码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其思维和设计贯穿了接口技术的始终。无论是存储器技术、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还是8253、8255芯片和ad、da变换,都涉及地址译码的相关应用。地址译码包括全地址译码和部分地址译码。前者用全部的高位地址信号作为译码信号,使得存储器芯片的每一个单元都占据一个惟一的内存地址。而后者用部分高位地址信号作为译码信号,使得被选中得存储器芯片占有几组不同的地址范围。复杂多样的译码方式是大多数学生心中难以弄明白的谜题。

二、问题解决方案

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扰了本课程的师生很长一段时间,使本门课程成为所有专业课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针对以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逐一去解决。

1. 合理选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现在市面上关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材很多,基本上都涉及了微处理器、汇编语言、存储器系统、io接口和计算机总线等知识点,但是不同的教材知识点的侧重和详略是不一样的,因而选择合理的教材、突出重点,显得格外重要。同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有重点、分层次地掌握知识,而不是一股脑地全盘接受。

2.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对于总线、cpu、io接口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专业名词和术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通过现场拆机和观看视频演示等手段,给学生现场观看并亲手触摸他们平时耳熟能详、但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总线、cpu、io

转贴于 http://

接口、计算机芯片等各个计算机部件,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以后编程和设计的对象是怎样一个存在,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有效利用仿真软件,揭开汇编语言的神秘面纱。汇编语言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几乎成为每个学生的共识。其主要的症结所在,便是学生难以把握汇编语言程序运行的过程和每一步的执行效果。想要了解一个程序段的执行结果,必须详细的明确每条指令执行的效果。因此,需要和masm软件结合起来,清晰地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各个寄存器和标志位的变化。

图 仿真软件masm的执行效果

4. 结合案例和实验,深http://刻理解地址译码问题。针对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地址译码问题,要通过案例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首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阐明全地址译码和部分地址译码的区别,详细介绍各种地址编码和译码方法的核心思路;然后,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码和译码设计,实现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目的。

三、结束语

口语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日语口语学习;环境建设

越秀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作为新办应用型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三个核心能力即日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其中日语应用能力位居三个核心能力之首。所谓日语应用能力就是运用日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而日常交际主要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只有具有较高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使交际顺畅进行。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必须十分重视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说”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基础阶段:能同日本人进行一般际和事务谈;能做2~3分钟的即席发言,语速不低于140字,较好地表达思想。要求语言较流利,表达得体,语音语调正确自然,无重大语法和用词错误。高年级阶段:能用日语较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与日本人自由交谈;经过较短时间的准备,能用日语即席发言,或发表学术见解、进行讨论或辩论,或就我国大政方针、国际国内问题阐述观点。

如何使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达到大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核心任务。笔者拟从日语口语学习课堂环境建设及课外环境建设两大方面,以越秀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在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建设日语口语学习环境。

一、日语口语学习课堂环境建设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日语课堂教学虽然已经基本摆脱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但由于母语环境的负迁移,及日语学习环境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通常缺乏日语口语实践的机会,以致丧失口语交流的欲望,导致了只会读、不会说的不良后果,很难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各阶段目标。现代教学法专家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中心,真正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使用日语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开口说日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全面推行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又称为功能教学法、意念教学法或者功能——意念教学法,它注重的是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意念,它有一个核心,就是交际能力。本专业通过朱思金老师主持的院级课题“交际教学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在《基础日语》、《日语口语》、《日语听力》等日语主干课程中全面推行交际教学法。将以“交际为手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交际、学生交际及师生交际等方式开展教学。同时,在交际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即日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任何一种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交际的活动都是属于语言学习,而且这种方式有利于营造有效的外语学习、习得氛围。因为输入是连续的、有情景色彩的,这有助于创设口语交际场景,激发学生的输出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教师通过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演示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教学信息量大,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样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扩大语言的输入量。此外,可以通过放映一些日语教学录像片,包括日本的民俗风情、日本人的生活场景、对话片段、工作生活过程等等,创造具有日语环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日语,沉浸在多媒体技术所显现的日语语言环境之中。这对提高学生日语应用能力,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二、日语口语学习课外环境建设

1.结合学科竞赛全面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两年来本专业结合学科竞赛全面开展了以项目式管理和任务型教学为切入点的自主学习活动。将“日华杯”日语系列竞赛和“高坂杯”日语演讲比赛及各主干课程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以学科竞赛相关的任务或项目为目标,由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在班级内以发表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并最终选拔班级优胜组参加年段乃至日语系的竞赛。

例如,2010学年第一学期09级《基础日语》课程开展了围绕“日本社会”为主题的自主学习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自定主题、自行分工,课外通过网络、图书馆、专业资料室查找相关资料,总结成文字材料,并结合PPT,在班内对所选主题进行总结发表,班级优胜组代表班级参加年段比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所选主题也是五花八门,如“关于日本社会少子化现象”、“日本的お宅”、“日本人的相亲结婚和恋爱结婚”、“日本漫画”等等。通过调查、发表,学生既了解了日本社会,也进一步提高了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在《日语口语》、《日语口译》课程开展“日语小品”、“日语配音”比赛,由学生自行组队、选定内容,并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脚本,进行排练,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拔,最终每班选派一队参加日语系决赛。在比赛的参与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讲日语,更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有感情地用日语表演,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日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进行日语口语练习的积极性。

此外,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将以分值的形式计算入课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中,并最终计入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

口语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多模态 多媒体 大学英语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03-02

一、什么是多模态分析

虽然传统的话语交际中大部分意义是靠语言因素体现的,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交际场景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的交际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语言来实现,而是需要依靠多种因素共同完成。对这种交际的分析也不再单纯从话语方面进行,而是需要从多种角度切入。这些因素即被称作符号或模态,对这些模态的分析就是多模态分析,而这种方式产生的话语便是多模态话语。任何意义的表达都是由多种模态符号共同实现的,所有的模态符号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单独研究某种模态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非常必要。

二、多模态话语的发展

著名法国语言学家Roland Barthes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是国外对多模态话语最早的分析。R.Barthes在该论文中对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多模态研究已经进入诸如文化研究、心理治疗等多重领域。虽然国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语言学大师胡壮麟是国内首位将多模态、多元识读理念与中国教育相结合的学者,他的此项研究为我国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继胡壮麟之后,很多学者也就大学英语教学与多模态形式展开了分析与研究。本文将根据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以及其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研究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许多在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符号,包括动画、图片、颜色、音乐等,已逐渐成为社会交流中的主要手段。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上课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多模态话语设计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以及媒体层面。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从媒体层面进行。

三、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占据教学的统治地位,其他模态则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中话语的分析单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是有缺陷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通常包括导入、词汇讲解、课文分析、练习与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涉及多种模态,其中包括教师口语、教师肢体语言、PPT、师生交流、教室环境等。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的一堂课为例。这篇文章的话题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本堂课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PPT幻灯片与教师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模式。PPT幻灯片中包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项目。在导入阶段,幻灯片的第一页显示文章标题和一幅竖起大拇指的图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大家在图片中能看到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出回答;教师进而为学生讲解这幅图片,它的含义是“very good”(非常好),并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上的这个动作就是“body language”的一种。因而,这幅图片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支持,与教师的口语共同完成了该部分的语篇功能。当学生了解什么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之后,教师进一步与学生互动,示范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学生猜测这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意义,例如:1.教师做出OK的手势,学生猜出这个手势的意思是“好,可以”。2.教师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敲扶手,抖动双腿,学生猜出这个姿势的意思是“我很紧张、不安”。3.教师做出双眉紧促的表情,向学生示意这个表情的意思是“生气、紧张”。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与口语相结合,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理解“body language”的含义,而且能够进一步总结出“body language”包括gesture(手势)、posture(姿势)和expression(表情)等。由此可见,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模态为口语与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形式。

二是词汇讲解与课文分析阶段。在单词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PPT播放单词的录音,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单词、短语。在讲解词意时,教师适当搭配词汇的英文解释与图像等,例如单词“badge”,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出一枚徽章的图片,并给出文字“a piece of metal, cloth or plastic that you wear or carry to show that you work for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r that you have achieved something.”这样,学生一看便知道了“badge”对应的汉语意思,并且能够理解该词汇的英文解释。进入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语篇。分析课文的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口语交流的过程,PPT上所呈现的文字能够对该过程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PPT中给出难以理解的复杂句式的结构分析和汉语翻译,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句意,实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由此可见,词汇与课文的讲解过程主要是口语、声音、文字、图像等模态相互结合来完成的。

练习、总结与布置作业环节主要是由师生口语、文字相结合的模态完成。例如,在做英汉短语互译的练习时,教师在PPT上事先准备好习题和答案,这样,在练习过程中,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在给出反馈后播放PPT,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与所给答案是否有所出入,帮助学生一起改正不妥之处。一堂课即将完成时,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时,教师所依赖的最主要的模态就是口语和文字。教师总结时通常需要进行总括,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进行如下总结:“Today we have learned three kinds of body languages, that is, posture, gesture, and expression.”(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肢体语言:姿势、手势、表情。)课堂总结是即时的,说完即可结束,教师可以选择用口语,或配合板书来完成。布置作业的过程与课堂总结过程所采用的模态并不完全相同。作业是需要学生记录、保存、并在课后及时完成的,因此,单独的口语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文字模式与口语模式相配合,最佳的方式是教师在PPT上提前写出本堂课作业,为学生布置时播放到此页,一边用口语向学生布置作业,一边让学生随堂记录。PPT中的文字较板书文字而言,可为教师节省课堂时间,与此同时,更为清晰明确。

四、多模态话语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如今,在多模态话语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地转变。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备课过程中,都呈现了多模态的特点。

多模态的英语教学可以弥补单模态英语教学意义表达的不足,例如,教师语言表达不充分时,可以通过添加肢体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来协助讲解;同时,多种模态的配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某种模态来突出重点部分的意义,教师可在某个重点词汇上加重读音,反复播放其读音,在某个重点句子上加下划线或加粗字体、改变字体颜色等;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纯文本或教师口语往往不能完全说明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难度较大的词汇、语句、情景通过图片、图示、模拟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多模态的大学英语课堂同时也为学生的多元识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不但能够学到英语知识,而且能够多方位的认识知识的构造,并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所体会。与此同时,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教法的改革。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使用何种模态、如何搭配模态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强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不协调的模态组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意义的构建具有消极作用,甚至导致意义传递的抵消。例如,教师将每一个单词都放在PPT课件中,并配上相应的释义,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无法突出哪些才是重点词汇。或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过多的使用图片、视频等模态,这样久而久之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并且使课堂的重心发生偏移。因此,模态的搭配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是整个课堂的主要模态,但是,单独使用语言这一种模态是不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一堂有效的课程需要语言模态与其他模态相结合来完成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话语的选择最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模态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相互促进的搭配方式。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则应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来选择话语模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04).

口语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英语口语;需求调查

酒店英语口语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实用性英语类课程。为了制订符合当今高星级酒店人才需求的课程标准,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适用性人才,本课题组对南京市多家高星级酒店进行了走访调查,以了解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针对南京市的多家高星级酒店。自2015年4月起,本课题组分别走访了南京名人城市酒店、南京索菲特银河大酒店、南京湖滨金陵饭店、南京银城皇冠假日酒店、南京香格里拉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展开走访调研,以期能够准确地对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进行设计和定位,最终制订符合行业需求的酒店英语口语课程标准。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与酒店的职业经理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形式。人力资源部作为酒店员工招聘、培训的主要负责部门,他们最了解酒店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员工的素质、技能及能力。因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约谈了几家酒店的多位职业经理人,以了解各高星级酒店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英语能力是酒店在招聘员工时最为看重的能力之一。在走访中,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员工的哪些素质能力?”各家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的答案中均有英语能力这一项。尤其是索菲特银河大酒店及侨鸿皇冠假日酒店等外资品牌酒店,他们的答案中英语能力排在了第一位(详见表1)。由此可见,高星级酒店目前非常急切需要英语能力强的员工,尤其是外宾入住更多的外资品牌高星级酒店,更希望员工能够具有较高的外语沟通能力,以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准。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制订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英语课程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应在教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表1 酒店行业最看重的员工素质能力汇总表

酒店名称 员工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

南京城市名人酒店 沟通能力、英语能力

南京湖滨金陵饭店 应变能力、英语能力

南京索菲特银河大酒店 英语能力、沟通技巧

南京侨鸿皇冠假日酒店 英语能力、职业技能

南京银城皇冠假日酒店 英语能力、职业道德

第二,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项能力中,酒店行业认为最重要的是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各位人力资源总监也认为毕业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员工大多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较弱,面对外国客人时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语提供服务。因此本课题组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减少以语法讲解、词汇机械记忆为主的传统英语教学,专门开设如酒店英语口语这样的课程,强调语法、词汇够用为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多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酒店英语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胜任酒店行业的基本工作。

第三,在酒店各部门中,前厅部是使用英语口语最多、对员工英语口语要求最高的部门。高星级酒店部门岗位众多,且有其相对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如何改革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契合酒店行业发展需求也成为我们本次调研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也与各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了细致的讨论。通过调研,课题组了解到在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一线营运部门中(这些部门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职最多的部门),前厅部各岗位如预订、前台、礼宾、行政酒廊、服务中心等是英语口语使用最多的岗位,对员工英语口语要求也最高。目前,高职酒店英语口语教材相对较少,且现有教材实用性、专业性不足。本课题组认为此课程应当顺应行业特点,以前厅各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中实际应用的服务英语为主要内容,餐饮、客房岗位英语为辅,基于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句型、主题等筛选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并编写与时俱进的高职酒店英语口语教材。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英语口语课程的必要性,并就如何进行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以此为基础来制订适用性强的课程标准,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酒店英语口语实用技能,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3):54-55.

口语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 口才训练 五结合模式

[作者简介]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5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口才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是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教学成效不大,这是影响和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了有关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综合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并形成了演讲与口才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五结合”训练模式,有效提高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我国,由于高职办学的历史不长,因此,在有关课程的建设上,大多还是本科教材的翻版,许多高职院校所用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材也是如此,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突出的是理论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过多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往往又比较功利,如果觉得所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忽视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众人面前讲话要沉着镇定,充满信心;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语言,这是表达的“源头活水”;三是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有深度、广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而这些核心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在当前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演讲课变成了教师的口才表演课,由于忽视学生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知道但做不到。

(三)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忽视实践和应用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演讲与口才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而目前不少“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按照传统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都是“满堂灌”,学生练得少。由于忽视实践应用训练,学生看起来似乎掌握了相当的口才理论知识,但由于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口才训练过少,多数学生并未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真正转化为内在能力。

二、“演讲与口才”课程“五结合”训练模式

(一)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

拥有自信心是口语表达成功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敢当众讲话或当众讲话非常紧张。这说明当前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且成为口才训练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有效进行口才训练,就必须首先消除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等心理障碍。为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读到说、由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由个体到团体的原则,例如可先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一对一交流,再到课内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在全班轮流宣读学习有关文件、在全班对有关问题进行发言(要先引导学生做充分准备)等。

(二)训练内容要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适应相应专业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载体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要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调研,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邀请企业相关专业岗位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论证,让他们参与论证,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比如我院电力专业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对有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结构,即应聘华力发电厂运行岗位、在发电厂迎接新员工座谈会上的发言、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在运行班年度工作安排会议上的讲话、对违纪员工的教育谈话、向厂领导请示有关设备技术改造问题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在总公司关于班组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会议上的即兴讲话、在运行班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用PPT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向部门员工做述职报告等11个项目任务。三是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运用情境任务教学法,例如在进行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时,可以按照真实的场景和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三)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口才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是口才的根基,口才是知识和智慧的反映。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丰富其知识,并延伸课程学习的周期。因此,一是将“演讲与口才”课程延续开5个学期,每学期6~8个课时,总课时不变,但学习训练的时间得到了延长,有利于学生持续不断地训练和积累知识;二是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规定书目和阅读量,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并通过检查学生所写的阅读心得、读书交流会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可开展“每课一说”活动,即每次课让2~3名学生说一个智慧故事或批驳的案例。

(四)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口才的凭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实质上就是脑才、心才、思才(思想和思维的才能)。所以,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就必须与训练其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而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清晰度和敏捷度。为增强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尽可能根据学习和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对“食品安全”“污染环境”“由部分学生做事丢三落四说开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原因”“如果我当选班长,我将从以下方面抓好班级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我班同学礼仪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事业成功的要素”“我的人生感悟”“开展某活动的意义”“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措施”“怎样做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员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讨论发言,训练学生的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从中还可引导学生归纳和把握先总提后分说、先提观点后阐述以及按逐层深入、按时间顺序、按逻辑联系等几种主要口语表达思路来表达思想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部分学生中关于“高职学生不应该做早操、不应该早读”“读高职没出路”“现在找工作靠关系,学习再好也没有用”等不正确认识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事实论述、用理论论述、用数据论述、用对比论述、用类比论述等增强表达说服力的方法。通过这些项目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服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

口才是思想的反映,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加强其语言运用的训练。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语,可开展每课成语接龙、运用成语比赛(先说意思,让学生用恰当的成语来表达)和读书活动。二是增强对学生进行表达用语准确性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指导训练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用词用语不当的案例,让学生多进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辨析,从而理解有关词语和句式的差异。三是加强言之有文(文采)的训练,可通过有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引用古诗词名句和成语以及运用多种修饰手法等是增强口才文采的主要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例如可让学生根据上文意思或下文意思,填写相应的古诗词,或用有关修饰手法续写相应的意思,以此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增强表达的文采。

三、实施“五结合”训练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结合”训练模式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职业性和学习性。即项目任务必须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不能让学生去学无实用价值的“屠龙之术”,同时这些项目应可以转化为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而且所有项目应能涵盖原有教材的有关知识体系。二是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训练的特点是课外准备、课内演示,训练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准备。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此期间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课堂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训练模式是开放式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都可能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准备好引导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在真正出现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三是要让学生有“源头活水”。讲话思想的表达是感情的流露,要让学生表达某方面的思想或感情,就必须让其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应在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践锻炼,有了相关经历和体验后再进行训练。四是要加强总结和归纳。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是要求学生先做,不会做就先自学,自学不会教师再教,因此,在学生进行演示训练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归纳关键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1]谭永平,黄敏玲.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礼仪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口语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教师口语;课堂教学;构想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师口语”课程是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师范院校推广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训练必修课,归属应用语言学科范畴,以实践为途径,训练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运用技能的能力训练课。具体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大模块。

一、教师口语教学的现状

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口语”课程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课程,并未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充分重视,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现象在高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师范专业要么不开设这个课程,要么就是教学课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为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少需要72学时,但很多学校随意删减课时,无法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

2.教材编写的缺憾

目前,众多口语教材版本一般都是按照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大模块来编排。编排体系虽合理,但大多教材训练材料不足,制约了实践效果,而且缺少规范的声像辅助材料,这些都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生源地语言习惯的影响

高校生源来自不同省份地域,势必受到生源地语言习惯的影响。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存在地域差异,长期养成的地域语言习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各个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相较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更大,这些都给口语教学的规范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单向线性教学模式制约

传统的单向线性教学模式始终是重“教”轻“学”,教师是“我教你学”这个进程的发动者和控制者。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像“教师口语”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二、教师口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教育部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教师口语教学实际,笔者在此仅就个人的教学感悟提几点设想。

1.教师示范性

担任“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师既应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探究者,也应是口语实践的示范者。除要对理论知识了然于胸,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听说能力、辨析能力,给学生做好示范。因为口语是口耳之学,所以教师的示范能力尤为重要。“言传身教”,良好的表率是学生学好口语课程的先决条件。听辨能力对口语教师来讲也很重要,仔细聆听,分辨学生语言表达当中的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2.学习方法多元化

教师口语的三个模块各有侧重,教师在教授这几个模块时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普通话语音部分的内容,应在精讲的基础上,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有选择性地学习。不同地域的学生必然受到本方言区的影响,想要改变十几年来养成的语音习惯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纠错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练习。一般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当中,根据当时的语境进行沟通交流。之后由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互交流,互助学习,教学相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注意情境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决不能忽视点评环节当中的归纳总结,只有在总结当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步提高。教师职业口语部分的内容,应采用专题式学习法。

3.评价方式合理化

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结构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促和检测作用尤为重要,应重视教师口语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力求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制度健全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教学改革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促进应用类课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 蓉.教师口语教学的特点及实施策略分析[J].语文天地,2013,(2).

口语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口语课 教学模式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训练很大一部分要通过课堂来完成,其中口语课就是很重要的课程之一。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我们倡导构建口语课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构建注意的问题,下面将作详细阐述。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来设定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输者,是教学的中心。而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到教学管理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学生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是知识的认知主体,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备课中。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事先考虑到这样的句子,学生会给出什么答案,出现错的答案,怎么纠正;以及学生容易在什么方面出错误。还有在设计好的句子中不能出现超出他们学习范围的生词,给他们造成困扰,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如果无法避免,就提前写出词卡,节省时间。另外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设计提问,从学生最熟知、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情况出发,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从而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这样的情境也是最真实的情境,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记忆深刻,同时还能保证输出的准确和流利。

二、重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言的学习中,情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具体语言是和具体情境结合在一起的,脱离具体情境的孤立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和灵活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提倡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去学。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语言的正确运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良好的情境设置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所以不管是大班课还是小班课,我们操练的句子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来明白这个句型或者生词的意思,进而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

三、注重互动与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非常重视合作型学习活动的应用,提倡通过合作、互动学习语言,在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时,应该注意到组与组之间的差距以及全班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分组时,教师要注重小组成员中文水平的参差性,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时,两个小组应该势均力敌,而且程度好的学生和程度差的学生搭配,并且在分工上也有所侧重,程度差的学生主要负责搜集资料进行陈述,而程度好的学生通常进行辩论以及反驳对方的观点。让小组成员在互动合作中进行语言的学习。

四、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大多以总结性评估为主,对于形成性评估的重视不够,然而形成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口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估不仅要有总结性评估,同时也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估。这种评估方式比较客观公平,避免了只集中一次期末考试作为全部学成绩的做法。教师可以通过日考、功课和月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通过这些形成性评估,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反思并以此改进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形成性评估可以及时给学生以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更加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关注。

五、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真实性、恰当性

教学资源不能仅局限于老师上课所用的课本,而应该是多样性的。只要和课文有联系,并且符合学生的中文水平,都应该拿来作为参考材料。这些课外内容不仅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而且也使学生的视野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真实的、实际的语言材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更贴近现实,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到。虽然教学资源应该具有多样性及真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真实语料都可以拿来用,在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真实水平,对教学资源进行恰当地取舍。教学资源的恰当性有点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和中文水平有彻底的了解。

六、小结

教师在口语课堂上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教学情景、课堂上重视互动与合作,做好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就一定能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师范大学2012校级项目“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2]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3]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4]张喜荣,田德新.美国明德学院的中文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5]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7]陈绂.赴美考察总结[J].语言文字应用,2006,(S1).

上一篇:税法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化妆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