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9:27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1

关键词 成人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Adult College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LI Qiang

(Dalian Staff and Workers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3)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s the need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ofcollege,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ut als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need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full, full pattern of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s as the main route to the "three advocates"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Three Views" and the "thre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cus,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thought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这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断和要求,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成人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丰富教育途径,结合成人高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教育内容和重点,切实加强对成人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1)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成人高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多群体、多层次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从构成上说,成人高校学生成分较为复杂,既有一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高中生,又有技校生、中专生和职高学生,还有已就业的青年人,也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人。从学生进入成人高校的动机上说,有的是为了就业、有的是为了改善就业质量,有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有的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成人高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和入学动机的多样性,增加了成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的统摄性,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成人高校学生“德”的素质,充分调动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各自需要的同时,使他们胸怀国家和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两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成人高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正确认识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选择科学的价值观,是成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进一步加强成人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成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中,“德”的素质是起统率作用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德”的素质一个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就学这一个时期,而是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一生的成长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和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成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 格局

构建格局时,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同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格局是:在成人高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以“两课”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全体教师和职工的作用,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后勤部门齐心协力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格局中,学校党组织处于领导地位,负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考核、保障做出总体的、指导性的规划。进一步加强“两课”教学,组织“两课”教师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工作部门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团委要指导、推动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结合各自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成人高校全面、全程、全员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面。

2.2 途径

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包括“两课”教学和其它科目的教学。通过“两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愿望。其它科目的教学要结合实际,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之中。例如:在校园景观石上镌刻“诚信”二字,教职工在工作中体现出敬业的精神,倡导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友善等。还要吸引学生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既可为学生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又能成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发端,还是检验学生是否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要结合成人高校学生的寒、暑假个人自主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学习先进人物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三个倡导”教育为基础,以“三观”教育和“三德”教育为重点。

3.1 全面做好对学生的“三个倡导”教育

党的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三个倡导”为基础,使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含义,以及三个层面价值取向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精神文明领域文明、社会上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为其它两个层面提供了保障,并要以其它两个层面为基础。人民的自由,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平等,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联结了其它两个层面。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友善,这是个人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是其它两个层面的基础。成人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以个人层面的目标为基础,以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为遵循,全面做好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教育。

3.2 切实做好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抓住“三观”教育这个根本。要通过“三观”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人类历史发展大方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进行“三观”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对不同内容“三观”的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大力做好对学生的“三德”教育

“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立身发展的需要。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方面。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个人品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德”的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三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三德”的基本要求,更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参考文献

[1]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表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给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比例也逐年攀升,当代职校生作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首先,从生源上看,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即高考招收的最后一批录取的高考生,这些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院校,其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落差大,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的特点;二是五年一贯制录取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高职生由于是初中毕业,因此具有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自身修养相对不高的特点;三是对口单招的“三校生”,这部分高职生因为是中职毕业,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比其他高职生技能稍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不成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其次,从年龄上看,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多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但受挫能力较弱;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加之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校高职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使其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再次,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90后”高职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国内外的前沿咨询和一些多元化思想,这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比前几代同龄人视野要广,心智发展要超前。但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90后”的高职生仍处于三观的确立期,正确的理想信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心理上的畸变。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行业性的特点,这使得它不同于技能型的中等职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学科型、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差异性。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把普通高校教育目标照搬到职业院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没有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做出相应调整,脱离了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空洞泛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高职教育时间相对于本科教育时间短,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使得学生对与自己专业不对应的课程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本身的宏大叙事,但高职生不像本科院校的学生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加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模式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学生思想政治课上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1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性认知的欠缺,多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积极向上,但他们的理论不足又流于肤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知度偏低。第二,高职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偏弱,他们在认同方面存在着情感缺位,缺乏大众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不能从自身个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去体验、感受、认同。第三,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知和实践相脱节,在教育教学中,部分高职学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的,但它的宏大叙事总使他们感觉离自己甚远,没能很好的践行。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说教,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只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一般理论知识,没把它看成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认识模糊和知行脱节现象。

2.2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合型人才,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强化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民族的“基因身份证”。价值观教育引领时代的潮流,加强价值观教育是社会的内在呼唤。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了24字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来看待问题,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3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幸福生活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而仅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只是职业教育低层次目标。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还得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约束教育对象认准职业教育的价值、把握成长的正确方向、构筑起精神家园。”[2]因此,高职学生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用理论素养去提升自身修养,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育的三位一体,使得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劳动技能,而且能够懂得劳动和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90后”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阶段,缺乏辨识能力,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的迅猛发展难免会有各种不良信息和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思想意识尚不稳定的高职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阵地很有必要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学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中,要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上开拓创新,进行教学改革,开辟新渠道,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在秉承理论常规教学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创新教学方式,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能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精品课”。

3.2强化校园舆论宣传,培育校园先进文化

校园舆论宣传是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我们要加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舆论宣传。如开展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道德模范,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多反映学生的利益诉求;多开展与高职学生的交流活动,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宣讲、报告的形式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播;以校园广播为载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努力构建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高度重视校园互联网的建设,采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努力使校园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新阵地。校园文化对在校高职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培育校园先进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灌输,而且要将校园先进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教育中。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深入贯彻学院办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有益师生身心健康的多种活动。

3.3搭建实践平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基于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价值主体要将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体会和感悟社会对个体价值是认同还是否定,从而形成自我对社会价值的取向。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强化他们的思想接受能力,还要看他们的实践效果,这就必须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实践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针对高职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现自身价值、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更好地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没了课堂教学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他们亲身担当角色、体验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历练,使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使他们逐渐内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塑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所接受、所领悟,必须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其内化为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遵循的主流价值理念。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教育的常态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开花结果。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观;大学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就业人员,并且其就业的情况受到社会各个行业的广泛关心。现在全球经济普遍处于下行趋势,大学生就业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并且大学生具有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都处于不断地改变之中。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工作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乃至研究生期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就业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主观行动,是全面促进就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在就业观教育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工作中,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实施、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且处于不断完善中。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角度上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表述,对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从社会的层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从公民个人行为的层面提出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观教育的关系

职业观是依照社会当前发展的情况和个人兴趣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道德、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观点,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个人价值选取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大学生的职业观不仅影响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认知和功能定位,而且对其职业的选取情况、态度、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具有的思想、理念等内容,只有被当代大学生熟悉接受,并外化为动机和个人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实现。就业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显著的实践特征,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均为大学生的职业观建立和职业观教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需将个人与社会,个人目标与国家共同理想相结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价值目标,和大学生职业观念中的职业环境自由、平等等精神相契合[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中,是大学生职业观建立的精神源泉,敬业、友善等思想则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提出道德层面的指导和要求。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是从大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教育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职业观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相融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就业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覆盖面,从新生到毕业生,无不高度重视,教育对象心理上热切的认知需求,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就业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实践,这就为检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往复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主体实践行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认识,有利于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从而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或创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主要有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和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等。 第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我国高校的职业观教育并不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而出现的,而是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压力下应运而生。当前较多数的高校都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就业观教育的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作用,高校的这种教育仅仅是迫于外界的就业压力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仅仅关注对求职技术、面试需要的技巧等问题进行解析,从而忽视了职业观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升综合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简而言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教育目标不明确。

第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观教育课程由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难免出现重复现象,学科建设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职业观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监督,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考评标准,从而影响高校的职业观教育,不利于职业观教育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职业观教育相关的专属负责部门和专任教师,而是由学校就业处等相关机构负责,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将学生的就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如搜集和就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毕业生派遣工作等,对于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侧重较少且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观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很多老师为学校从事党政工作的管理人员或辅导员,缺乏就业观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场方面的实践经验,且日常工作事务较多,分配的职业观教育的时间精力较少,从而影响大学生职业观的教育效果。

第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某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仅通过老师的单向讲授,缺乏启发式教学或互动教学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简单对案例进行陈述,并没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和意义,缺乏点评和学生参与点评的环节。此外,关于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教材并不完善,不能为授课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观教育的现状,本文建议开展系统化、全程化、制度化、专业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观教育。

(一)全面统筹部署,开展系统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国家重视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高校更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体系。学校和各学院党政领导不仅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更要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加强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推动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应以就业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引导、激励、服务、管理等系统化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职业观教育中,最后使大学生认同接受并落实到实践之中。可通过就业观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的引导和渗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个人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契合。

(二)开设教学课程,开展全程化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系统学习,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加强对职业观的了解。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各个学院可以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相关专业主题系列指导讲座,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提供建议,引导新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入三年级,同学们面临专业方向的选择,需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开展专业方向指导。每个学期为同学们开设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掌握更多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毕业生,就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道德等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指导毕业生端正态度,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研究生中可以结合专业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科研素养,加强学术交流,加深对行业、职业的理解。

(三)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制度化职业观教育

激励机制对在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对投身基层或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如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考研时择优录取等。对成功创业和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大量事迹宣传,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让更多的在校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加强职业观教育。对在职业观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作为重要依据,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人才培养,组建课程教研组,深入研究和探讨课程建设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创业教育等,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参观、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相应的工作,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公司建立联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给学生,从而夯实自身技能基础,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应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以实验促进教学,以教学指导实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落实服务宗旨,开展人性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观,并且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既开展招聘会等共性服务,又提供一对一指导的个性化咨询与辅导。通过撰写实习笔记、勤工俭学等加强在实践中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他们的实践活动自觉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应完善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促进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就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六)丰富教育载体,开展多元化职业观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要开展多元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观教育既专业化又灵活化、趣味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方式或者根据学校周边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等加强在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拓展自己人脉圈,提高自己社交能力,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参观革命旧址,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参观企业内部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以实现以集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9).

[2]王岚.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8-9.

[3]刘晓波.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21-27.

[4]刘晓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2):96-96.

[5]刘祯祯.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的调查与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9-13.

[6]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6-7.

[7]熊茉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100-101.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4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师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2-02

近年来,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入党的历次重大会议的重要议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专门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2014年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基本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24个字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社会生活的追求。中职德育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共六条:(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中职德育教师要正确理解《规范》的丰富内涵,《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规范》是教师行为准则。牢记《规范》有助于中职德育教师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规范》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2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率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学生充满理想,思想活跃,在价值观问题上遇到一些困惑或问题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确实需要来自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头活水。”中职德育教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3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铸牢自己的精神支柱。在2014年教师节看望北师大师生所明确指出的那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这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价值观修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来源、内涵、体系和要求,保持清醒,坚守底线,自觉地将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追求什么样的社会和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公民等事关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公民责任等重大问题上给青年人以正确的指引。

3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泰戈尔在印度创办印度最好的国际大学:他对体罚学生的老师说“一头驴打不成马,而一匹马却能轻而易举地被打成驴。”教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出自泰戈尔的美丽诗句,形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世界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的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要尊重学生,我们都知道,你对着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对着大山呼唤,我理解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我想人心与人心之间正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如果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灵高山失去了应有的耐心,那么还能期待学生的心灵回音吗?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啊。人民教师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既是做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做教师的一种职责。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怎样教?能否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来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知己、老师、父母。热爱学生正不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很好的体现吗?

4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知行合一, 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追求形成引领、评价与规范,其重点是教育与引领青少年。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上,没有什么比广大教师自身的正确榜样示范作用更有效的方法了。要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纽扣,教师自己的扣子也必须首先扣对了。教师爱国,学生则有爱国之心;教师公正,学生则富于正义感;教师敬业,学生也不会形成敷衍塞责的坏毛病。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必须以身示范,中职德育教师必须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做出表率,人常说“己不正不能正人”,中职德育教师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要以身作则,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知行合一,率先垂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总之,中职德育教师牢记 “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中职学生走上健康、阳光的生命之途,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李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人民出版社,2013.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向社会输送社会主义事业人才,这是大学的教育使命。大学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真理,探求知识与真理的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长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方面的全方位要求,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诉求,能指导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三观教育

DOI:10.15938/ki.iper.2016.06.00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13-04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高校以各种形式展开并不断发展,但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之间仍有差距。[1]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机融合的现状,对大学生实际思想诉求了解的欠缺、教育工作中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的缺失。以修身教育作为途径,帮助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与构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概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多元价值观,是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支配与主导着其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价值观的不同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基础与建设实践,处于价值观中的指导性地位,是人民群众办事、想问题的指导标准。作为人们衡量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两个方面。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到实践满足人需求的程度高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对其判断的标尺,主导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评价性区别于知识性认识。知识性认识是指从学习、经验中积累获得的对事物状态、性质、客观规律等的存在认识,而评价性认识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主观反应,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它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价值观发展的必经之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界定

在大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界定可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对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稳定的重要阶段,自身辨别能力和对价值观的随波逐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产生的自身变化、对社会负面事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甚至抗拒。但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直接影响着中社会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在教育内容层面,高校德育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必须体现价值层面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用以指导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态度与目标。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教育载体与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在实践中深化了解,进而形成或指导自身价值尺度的构建与完善,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加强对不同意识形态的辨别,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研究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优势的发挥

在大学思想教育过程中,课堂作为学生接收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致力于构建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研究表明,大学生发展因素关系着大学生的择业效能,即正确的价值观能有效提升其效能感,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体现。[4]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获取渠道中,对社会的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局限使大学生在面对新思潮与社会热点事件时缺乏合理性的判断与看法,而课堂能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能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论灌输原则的坚持

灌输理论在思想教育课堂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代教育中也有其重要地位与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理解,为提升学生接纳与践行的效率,灌输式是行而有效的重点手段。在现阶段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以其内容上的完整与系统、详细、贴近生活而使学生对其理论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不仅如此,在灌输理论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论灌输原则并非过时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才能不断发展、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3.实践对价值观巩固作用的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面临冲击与挑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自身的构建,这就需要校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加以重视。例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参观、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社区挂职活动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历,更能对学生独立自主、风险务实等品格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公共道德准则与社会一般性规范的体会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完成、巩固、发展。[5]

4.在校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环境不能决定人,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重要的与人功能。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相比,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花费最多时间的场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6]科学合理的校园设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融合,都是能够影响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自信与自觉的地方。同时,校内软环境的构建也尤为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宣传栏主体内容、积极向上的学生组织与社团、学术或思想讲座等,都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贯彻落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不够

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教育产业化观念的不断深入,使一些高校出现了单纯重视专业建设与提升硬件质量,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建设,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地位。虽然当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列为重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主义倾向的做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教育效果不甚明显。这种做法的长期执行使校园管理形成趋于功利性的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的装饰品和附属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包括实际行为中的贯彻落实。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但在行动的过程中却滞后于其认知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课业成绩中的一项,无法发挥其真正的育人效果。从教育模式到考核手段等的模式化,都是导致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原因。例如在对待诚信的价值观上,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诚信重要,但其中超过六成认同抄袭现象;在对待规则的态度上,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规则重要,但近七成的学生不会去看《学生手册》。[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脱节,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三观构建的效果与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更新发展存在结合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者们对国家发展和建设提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抽象性极高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落实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和与当今时代的教学实际充分结合来完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在时间与现实上的缺陷与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与教材资源的不断编写、审核、印刷都是长期有序进行的过程,因此教材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使教学内容显得陈旧空洞,教育者对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存在部分脱节,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联系国内外时事实际,使学生缺乏了解与掌握的热情。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简单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在教学手段上都有新的尝试。如武汉理工大学的“问题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的“三三结合制”等,更有一些高校将多媒体平台引入教学。[8]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收效慢、现阶段普遍认同度低。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教学对现阶段科技的充分重视、理解与运用,但当前社会上的运用却仅仅停留在起始阶段,收效甚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教育中,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完善迫在眉睫。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不够丰富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在理论了解与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对真理进行检验与完善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以认识促实践,以实践发展认识”是价值观教育中的规律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移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完成。[9]好的教育活动不仅得不到校方充分的重视,在设计上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更在实施中缺乏应有的力度与长久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教育不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其真正内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目标与结果有出入

在高校教育中,对德育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信仰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属于信仰教育,但却富有独特的知识色彩,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差的重点原因。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于政治公共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育”的功效,形成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2.校园精神氛围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

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校园的精神氛围的构建,如:大学生学费的承担,使其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心淡化的同时弱化了社会责任感;大学的扩招降低了学生价值,使学生将个人利益的考量优先化等。另外,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使校园负面精神氛围更加深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此外,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将专业素质的硬性提升作为首要教育教学重点,一切教育活动服务于就业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被不断边缘化。这些负面精神氛围的不断加深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10]

3.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群体在他们所处时代有其不同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这一群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才能相应对出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真正衔接与连贯,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这种不了解主要体现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不了解、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态度的不了解与对学生价值多元状况的不了解。

4.教育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师德上的局限性是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性的重要因素。专业领域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使各教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发展虽然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利于进行有说服力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学识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现阶段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能力日益弱化,导致教育思维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停滞不前。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提升

1.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向前稳步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对教学更新的新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发展充分融合,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发展。以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过程、结合了整合意识的教学设计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

2.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得以体现,具有较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在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握其植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作用、坚持“三个倡导”的培育导向性作用与时效性,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三个倡导”是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使命意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育秩序信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品格养成。只有充分融合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注重大学生价值观特点,保证其教材的时代性,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嫩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落实。

3.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方位的驮咏逃,不仅需要本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校外宣传力量合力而为,更需要从理论和情感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进行不断整合,提升效用。在其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权威机构的主导作用,不断挖掘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团力量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4.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载体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希望。在新载体对传统载体的不断冲击过程中,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使其为教育所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教学研究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大众传媒宣传的不断推广与扩散、实践体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活动的生动多彩与优雅教学环境的构建来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作为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应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人才培养的规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诉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进行思想道德上的隐性教育。高校应从教育、宣传、实践、学习、评价、反馈和激励的长效机制的构建,不断完善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的长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2:13-15.

[2]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35-36.

[3]陈发英.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3-4.

[4]王公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23-24.

[5]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11-12.

[6]鲍硕来,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8-131.

[7]郑楠.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20-21.

[8]董园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30-31.

[9]管厚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D].安徽:安徽大学,2010:22-23.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6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11-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理应承载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而中小学教师又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实施者。然而,目前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面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缺失与践行不力等种种困境,导致部分教师偏离师德建设轨迹,产生背离教师师德的行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在必然

“在哲学范畴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者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①从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角度看,价值即是指客体的固有属性与主体自身需要的一种特定关系。人们的活动无不与价值问题相依相随,这就使得人在历史活动的进程中,必定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认识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②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新的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思想观念错综复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的价值观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时期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含涉最新社会向度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授业”之外,其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将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行传授,使中小学生明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行动,以此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在此意义上,教师所承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被赋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愈加增强。而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教育者由于受到各种异质价值观的左右,在价值观念、荣辱准则和道德标准等方面陷入了徘徊与迷茫,出现了价值观不明朗、道德感弱化、荣辱观分化等现象。因此,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师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使中小学教师积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进而将其转变为教师的自觉态度和价值追求,对指明师德建设方向、奠定师德建设基石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阻力与困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外部阻力

1. 师德建设认识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层面上呈有不同的现实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提出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在融入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中由于受地方差异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同步贯彻与深入。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进而形成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与共识?怎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部分中小学校对这类问题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共识与有效的贯彻。如果缺失了地方层面上具有延续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国家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在地方上的“断层”,从而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地方学校师德建设中去。部分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层面,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与价值追求更是不甚了解。这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真正成为具有引领性的价值理念来促进师德建设。

2. 师德建设执行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失效。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片面地认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性标语呈现在醒目的横幅上、给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要求教师提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心得等,就是进行了新时代下的师德观念建设。而对于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切有效地深入到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下如何强化中小学校的师德自律?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下的道德追求?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公正客观的师德评价等问题并未做到具体明晰。只有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而没有相应的学校保障落实体系,架空的、断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难以真正融入到师德建设中。因此,只有在师德建设的不同环节上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师德建设的完整闭合环路,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与时俱进和深度落实。

3. 师德建设过程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这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教师队伍中也有明显表现。“以往教师所赖以进行价值获取的‘灌输’路径因为其被动性、强制性以及传播时空的局限性、传播内容的有限性,对当今教师价值获得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③传统教师教育因为其具有的主导性和单一性等特征很容易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但如今,价值观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丰富了教师的价值结构,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与摩擦越来越凸显,价值观念的异质多样使得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致使一些教师产生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出现价值观选择的矛盾,以至于定位不准,偏离教师应该具有的正确价值观轨迹,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内部困境

1. 教师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缺失。“当前,一些教师人为地将教书和育人的职责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做好‘经师’而忽略了‘人师’,致使育人意识淡薄。”④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学习持厌烦的态度,只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讲授,不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不追求思想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性。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往往更多偏重于对教师教学实效与科研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考察,以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深化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师德建设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师德修养是无关紧要的一部分。这种“自上而下”忽视核心价值观现象的存在使得中小学教师只关注讲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与传授。然而,“教师的使命,就本质而言,是植根于教师主体自觉意识的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出色的实践。”⑤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缺失不仅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缺失的表现,更是对中小学生时代性价值观念教育的消解。

2. 教师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行力的缺失。理论的认知是观念层面的东西,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实际行动,并且在实践行动中获得认同、强化、巩固和升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建设全过程。即使部分教育部门进行了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不合拍现象在中小学校依旧存在。一系列学生、虐待幼童的热点事件频频见于报端,而其折射出的教师道德沦丧虽是个别教师的行为,但其对整个教师队伍形象与教育声誉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其恶劣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和特权进行不公正的分配,例如,三好学生、班干部的选定以及班级座位的安排等根据家长送礼的多少进行划分,此现象使得学生家长敢怒不敢言,更加助长了部分教师的不良作风,造成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蔑视与不尊重,扰乱了师德建设的健康向上发展。另外,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中小学教师暗地进行有偿家教,一些教师故意把问题留到“小班”上讲解,而对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心不在焉。甚至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实施人为变动、故意加“水分”,以此使家长和学生欣喜于所谓家教补习之后的“成果”。如此这般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完全将师德抛在脑后的做法,不禁使大众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心大打折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建设的内外部阻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师德培养机制

中小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应提高教师准入门栏,严格划定教师资格准入标准。除了考察其学历、教学能力等基本素质以外,还必须严格把握其政治素养和思想表现。通过参照其学习阶段的档案情况以及在读期间的行为表现等对引进的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并将其思想表现和政治素养至于重要的位置。消除惟学历是从的单一化选择标准,提升教师队伍来源的质量。开展有效的师德培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动态化、全方位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培养机制。师德建设的学习培养机制,必须要分阶段、分年龄做好规划。建立入职前、职中、职后的教师师德配套培训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融入不同的教育阶段当中。

(二)落实领导、监督与评价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理论修养和师德培训教育等“软行动”,更需通过必要的制度化“硬措施”来保障实现。“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应研究制定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中小学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推先等活动,发挥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⑥为此,一方面要完善“中小学领导工作机制”。落实、强化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校长负责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展开,提高教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的持久性和延伸性。其次,要建立“教师自我监督与学校领导小组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融入到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是否积极认同与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在教师不断的自我责问与反省的同时,更需要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的监督与反馈,应积极完善校内师德建设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三)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对教师有着无比高的期待与要求,把教师职业称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新时期下的师德建设不应只一味强调教师的付出与奉献而忽视教师本身的需求。虽然多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尊师重教”,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感到待遇没有保障,生活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据调查显示,“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高出普通公司职员工资额的25%~35%;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出16%左右,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于国家公务员的水平;法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一般职员的平均工资高35%。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处于国内行业的中下等水平,教师的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⑦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较低的经济地位基础上,要求教师“牺牲自身利益、一心奉献学生”等此类崇高的教师行为是不切实际的,大多数的教师也表示对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确,进行师德建设,并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个人利益为前提的,理应依法保障教师的权益,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建立教师身心保障机制,努力解决其生存和生活中的忧患问题,使教师在和谐有保障的工作氛围中开展教书育人的活动,进而更加珍视、热爱自身的职业。“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专业劳动者的主体价值,规范教师行为,保障教师有尊严的生活,让教师充分体验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确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成就自身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和事业追求。”⑧

注释:

①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3.

②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5):42-45.

③吕寿伟.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81-85.

④蔡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74-76.

⑤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⑥袁贵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01-06(02).

⑦单志艳等.中小学教师学历和工资水平仍需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与决策),2014(04)1-7.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7

一、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1.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的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由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其三者都是职业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意识教育被认为是其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后两者能够得到加强的前提。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包含了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信念四个层次的内容,意在培养入职人员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1]。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忽略了对意识教育的作用。例如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时,也忽略了意识教育,而重在强调规范与行为的教育。这种现状就破坏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造,并且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2.没有构建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各大高校。并且每所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校能够为即将入职的学生们提供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学校并不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例如家庭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为职业道德的加强提供了前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且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做有利的铺垫。此外,社会及企业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主要是提供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与企业为其提供实践的场地,并且还能够检验入职人员职业道德是否合格。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么仅突出学校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条件的作用。要么与之相反。

3.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每行每业,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能够加强后者的作用,后者反过来又能够让前者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中去。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只是拿来空喊口号,而是应该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来。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完全体现与运用。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我国需要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方面的问题[2-3]。而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三个问题都相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入职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职业道德标准是入职前必须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否被企业重用,关键在于其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而缺乏职业道德将得不到展现其才能的机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成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提供有效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家庭、学校、社会及企业等相连接起来。让家庭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运用。从而能够巩固学校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社会及企业是职业道德的实践场地。只有将人员发配到社会及企业中去,才检验其对职业道德的掌握程度,是否成为了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员工。每个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都有其作用。只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教育途径。

三、结语

教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共中央引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占据关键地位。本文立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视角,从课程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职场体验、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着眼于个人发展,为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应涵盖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社会价值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传播特定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个人价值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生发现自我特征,客观认识环境,促进自我实现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高度融合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在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全面的择业和就业观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将生涯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的倾向和以极端的个人价值导向代替发展教育的倾向。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过分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个体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究其原因在于职业生涯教育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致。高校应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理念,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

二、提升师资素养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却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窘迫和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目前的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招就处工作人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政治理论相对欠缺,这必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建立一支集思想素质高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于一体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一方面可通过专、兼、聘的形式,整合专业职业规划机构、核企业、重点行业等社会优势资源,构建一支由专任老师、校内外专家、行业资深从业人员等组成的全员育人团队,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应不定期的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

三、挖掘教学内容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材很多都是直接翻译国外教材,其文化背景和测量方法的本土化研究薄弱,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因此高校要致力于教材的本土化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诉求,挖掘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渗透。

四、强化职场体验

一直以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堂讲授和,教师的行业经验,很少能有计划亲临其境感知和体验职场,这就造成了知识传授与职场体验脱节、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相分离。职场体验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因此,高校一方面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行业精英等人士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和感悟,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世界,开拓大学生思路,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将生活、职业、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拓宽校企合作领域,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

五、完善规章制度

由于职业规划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高校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一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管理相对松散。从教学实践看,重修成本低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靠教育引导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推进学分制改革,提高重修成本,建立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考评机制,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运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落地开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社会的和谐定。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对于社会、高校、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正确认识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基础上,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机制,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赵艳君,阎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渗透中国梦教育的实践与探析[J].教育评论,2014(7)

[2]张革华,彭娟.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

[3]魏东初.中国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视野[J].社会工作与管理,2008(8)

[4]罗玉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5(6)

作者简介:

上一篇: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