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9 11:17:45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1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关键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坚持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要坚持改进创新,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大学生友善品格。

关键词 :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蒋勇,男,江苏理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71-0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当前深化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机制改革的形势下,探索地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新思路,对有效提升大学生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三个倡导”高度概括,尤其是从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准则,契合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大学生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风向标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体现了深化大学生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风向标。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大学生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深刻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3]这正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探索地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新思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进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四个坚持”原则的引领下,探索并创新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方面的教育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就是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大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民情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爱国教育资源,结合党团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把学生的“三观”教育融进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爱国教育课外学堂的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可以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培养单位的主页上开辟“红色社区”论坛,鼓励大学生结合时事,交流观点、开拓思维,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另外,可以在相应网页上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网址链接,使大学生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资源,为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开辟渠道。

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爱家爱国的集中表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他们主动、自觉地为社会进步、国家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以通过与特殊教育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以及希望小学的对口支援,组织大学生成立“助学志愿者”队伍,把大学生对社会的关爱带进课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鼓励大学生成立环保行动小组,走街串巷,协助环保工人清洁环境,做好特色宣传,以实际行动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能以“光盘行动”为契机,让大学生从学校食堂开始,在校园餐馆、校外饭店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将节约理念推广到各行各业,以亲身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坚持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要坚持联系实际,就是要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与大学生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敬业教育的模式决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用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方式开展。

1.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树立“科研为重”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求学的目的也越来越实际,大多是想通过进一步深造,为今后的就业赢得筹码。一部分大学生更是希望学制变得越短越好,以尽快取得学历学位。这种观念势必会养成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求学态度。针对大学生轻学业、轻科研的思想,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敬业教育的力度。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丰富敬业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要不断完善奖惩机制,促进大学生思想态度转变,让“科研为重”的观念扎根于每位大学生心中。

2.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科研热情。树立“科研为重”的思想理念,不能仅仅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教育者本身也应该注重提升课堂质量,用学习内容和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学校要创新大学生培养方式,改进理论课教学模式,把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需要的理论知识带进课堂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和科研方向,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实现理论学习、专业科研、就业创业三者的“无缝对接”。

(三)坚持改进创新,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要坚持改进创新,就是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大学生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诚信观念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需要引导大学生将诚信转化为内在的品格。

1.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举办针对诚信问题的专题讲座,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主讲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演说的说服力,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接收和建立诚信观念。又如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加强科学道德宣传教育,邀请导师、专家对学术造假等科学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分析,给大学生敲响警钟。

2.重视建立和完善诚信机制。学校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要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惩罚。(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工作的真实表现,它可以帮助和督促大学生塑造良好学术形象,增强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力;(2)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信惩戒机制。诚实守信应该受到奖励,但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学校应该把诚信问题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奖助学金、推优入党等活动有机结合,将其直接纳入评选考核范围。[4]

3.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力量感召身边人[5],用模范典型感染周围人,用先进典型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运用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开展诚信教育,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能更清楚、更直观地告诉大家社会主义核心观是什么,践行核心价值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对增强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学术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大学生友善品格

塑造大学生友善品格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友善教育,讲求以人为本,讲求形式创新。要在与校园文化环境、奖助评比、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将大学生培养成宽容、大气、乐观的社会成员。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友善教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长久的。只有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形成凝聚力强、感召力广的校园文化精神力量,才能给大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才能为塑造友善品格营造良好氛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联谊聚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主体功能,为大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搭建友好互助的平台,提升其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锤炼友善谦逊的优良品质。[4]

2.在大学生奖助工作中强调友善品格的塑造。奖助工作是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要严格按照评奖标准和要求,既考核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更须考察其学术诚信和思想道德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友善价值观的考察力度,尽量把奖学金给品学兼优,友善待人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充分发挥友善价值的导向作用。[6]在评比过程中向大学生灌输待人友善的观念,做到“三个引导”,即引导大学生谦恭礼让、帮扶互助,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引导大学生淡化个人利益得失,加强友善团结;引导大学生放宽心,做好人,不要为一时之利,丢失自己的品格。通过宣传引导,使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大学生群体中传递。

3.将友善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友善教育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体现了思想教育的时代性,突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困惑,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为人处事方式,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阻碍了大学生的前进道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应当从注重自我成长、培养良好的情绪和建立恰当的沟通方式三个方面树立友善信念,改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发展打好扎实的心理基础。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如何根据地方高校特点把握好这条主线,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关键在于实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只有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坚持”不放松,牢牢把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关键点”不懈怠,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

[3]黄彦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3.

[4]蒋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284-285.

[5]黄亮.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3(68):159-160.

[6]刘丹玲,谢秋运.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6-159.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2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是贯彻实施《意见》的客观要求《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这说明,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切实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无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1.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2.1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成长成才,而且必然影响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与水平,进而制约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民众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使当代医学生明晰了在国家制度层面,我国倡导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价值目标,激发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与责任,也使医学生清楚了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坚定了对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从公民个人层面使医学生知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和努力培育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教育引导医学生践行高尚的医德品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严谨认真地做好本职所承担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根本方向。

1.2.2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着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中,居于国家制度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价值认识与概括。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能使当代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处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国家责任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并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致力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3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属性的价值概括,它不仅为每一个社会个体认识评判我国所选择并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价值尺度与标准,同时更坚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信心。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使医学生端正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1.2.4有助于医学生提升道德境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准则,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应有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概括与要求,也是对公民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提升道德品质提出的方向与目标要求。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医学生真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来教育引导医学生,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培育医学生诚信友善的品格与品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地做好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工作。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构想

2.1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教育引导医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与理解。这就需要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任课教师,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之中,借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积极向医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使医学生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深刻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2.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之中

2.2.1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高擎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很好地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u]不仅要注重运用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的诸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名家的事迹教育当代医学生,更要注重运用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诸如林巧稚、裘法祖、韦嘉宁、吴阶平、吴孟超、钟南山等一些卓越的医学大家、名家,尤其是用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李素春、叶欣、邓练贤等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教育当今的医学生,用这些榜样、楷模的力量激励他们,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调动更大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以便切实搞好在校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责任重大的医疗卫生工作。

2.2.2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需要医学生对医学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是人道主义事业。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医学技术、广博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操,有着对患者的高度同情、热爱,有着对患者生命、人格及其医疗健康权利的高度尊重,有着对本职工作的高度的热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奋发进取地履行工作职责,才能为患者、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才能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地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探索。

2.2.3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徇私舞弊。诚实守信就个人方面来讲,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高尚的人格形象与人格力量,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诚实守信就单位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来说,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障;就国家来说,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就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激励大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医务工作者。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更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是因为医疗工作是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医生的信任,患者就不会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生,也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向家人、朋友诉说的隐私告知给医生。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具有诚信道德意识与品格,才能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更好尊重患者,做到诚信待患、诚信对待同事,才能更好地赢得患者与社会的尊重,医院才能贏得更好的社会信誉。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做好对医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素质,提升诚信道德品质。

2.2.4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

对医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有助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为自已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医学生走向社会后,也特别需要具有友善的意识与情怀,这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要面对诸如医患、医医、医护、医技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开展,也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维护。医务人员具备友善的品格,就能很好地关心关爱患者,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工作中就能多为同事着想,关心团结同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抓好医学生的友善道德教育,有利于其今后工作中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和谐医医关系、医护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有利于医疗工作更好的开展。

    2.2.5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制观念。

一个日益发达进步的社会,一定是民主更加成熟、法制更加健全的社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就需要有健全的法制做保障,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也逐步走向了法制化的轨道。当前和未来的医学人才,要更好地做好医疗卫生工作,必须有强烈的卫生法制观念,必须注重对医学生的卫生法制教育,让医学生学习掌握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增强卫生法制意识与观念,依法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做好医疗卫生工作。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3

王霞(1986-),女,汉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国桢(1971-),男,汉族,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2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友善意为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只有与人友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社会才会美好,个体的生活质量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因此,友善应该成为每一个社会人的道德规范与交往原则。

一、当代大学生的友善问题

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中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不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友善的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态度消极。大学生的不友善行为所表现出其责任感、道德感的缺失对广大学子乃至社会全体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亟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正视。这些不友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习层面看

学业竞争中不友善的竞争行为在校园环境中滋生蔓延: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不够优秀,为了取得奖学金等荣誉在申报材料中造假骗取奖励,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学风。这些不当的行为助长了学生的不正当竞争心理,破坏了基本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丢失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2)从校园生活层面看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生活的区域之间历史文化沉淀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各自家庭经济能力、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大学生们在相处中摩擦不断。发生摩擦和误解后大学生之间缺乏理解与包容,容易造成各种矛盾的积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少数大学生甚至做出十分过激的行为乃至触犯法律造成严重的后果。多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近期发生的复旦学生遭室友投毒死亡的黄洋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大学生因琐事口角被舍友刺死案,这些事件都是在社会交往中不友善行为所导致的悲剧。“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在校园中形成了不良性格,走入社会环境时刻带着一颗不友善的心,这对于自身、对于国家都是极有害的。

(3)从网络生活层面看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大学生这部分青年网络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更为明显,学习、生活、了解世界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活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由于网络社交的特殊环境,缺少制约,有少数大学生在使用校园论坛、QQ等网络工具时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曝光同学隐私以达到侮辱、泄愤、中伤他人的目的。2013年初我国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社会上人人闻禽色变,谣言一直不绝于,南京女大学生散播禽流感谣言被治安拘留2、甘肃一大学生网上散布H7N9谣言被拘3。这两位在校大学生的行为违背了道德触犯了法律,也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友善教育的重要意义

(1)友善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抵抗挫折、承受打击的心理能力都较弱,友善正是大学生所需要且必备的素质。友善教育既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宽厚待人、真诚、正义的性格,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不屈、抵抗挫折的能力。能否团结他人、友善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个人层面看,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幸福;从国家的层面看,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复兴。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就是宽厚待人、与人友善的民族,《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友善教育对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2)友善是大学生未来成功的要素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性格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托尔斯泰说:“性格决定命运。”当代活雷锋郭明义,2010年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2年11月,工人出身的郭明义成功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30多年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个普通的工人能够取得如此的荣誉和成功,与他良好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友善是培养良好性格的必备因素,友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道德品行。能否友善的对待他人这是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在学校里与人友善交往有利于建立健康的交往心态从而形成健康的交往模式。从校园中带着友善之心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个人的完善将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社会的完善。

(3)友善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友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加速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延缓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如何与人友善相处是最基本的要求,打开了与人友善交往的第一步,在实践生活中才能逐渐积累形成好的道德品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友善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实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要求相一致的、能对学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健康校园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友善教育的思考

(1)强化友善教育的熏陶、灌输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一分子。这种不能切断的天然的联系,将每一个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可以表述为“你我他”的爱。“仁”首先要求人要爱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4这是对“我”的善待;二是要爱亲人,“夫孝,德之本也”5就是对“你”,身边至亲的善待;三是要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要有恻隐之心,这是对“他”社会其他人的善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西方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这类精神思想,这些都可以成为“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在友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灌输和熏陶原理,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和生动有趣的古今中外思想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增强友善教育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要加强友善教育就要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友善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需要领导的重视保证德育建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的硬件建设,才能带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准备好友善教育的活动平台,才能保证整所学校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积极展开友善教育活动。

其次,利用好主题教育活动,根据的学生身心特点把握住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结合学校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关注的问题开展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从而促使他们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好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导人向善的作用。具体可以采取文化活动月、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各种丰富有趣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开友善教育的相关活动。

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宣传媒体对校园道德建设的导向作用。办好学校广播站、校刊,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树先进、立典型,宣传表扬好人好事,批评自私自利的行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提倡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向上的精神追求,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追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友善是人类交际心理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是友善交往的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当代大学生在他们的中学阶段几乎只专注于学习,家长的过度关注、社会人际交往经历的严重缺乏,导致了众多学生身心健康不能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努力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大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一,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做好引路人。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需要切实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学活动中;第二,学生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相当贫乏,解决自身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难以启齿。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当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及早的自我发现,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避免情况的继续恶化;第三,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很多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帮助,造成不良后果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友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既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又帮助加强他们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友善既是一个人道德品行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能力的一种标志。人形成善观念的能力,就是能区分什么是好坏,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自己长远的合理生活计划,并为此努力。7通过友善教育,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每一个学生养成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的良好道德风范,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为了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注释:

[1]《涅盘经》

[2]南京女大学生散播禽流感谣言被治安拘留 凤凰网

[3]甘肃一大学生网上散布H7N9谣言被拘留 腾讯网

[4]《孝经?开宗明义章》

[5]《孝经?开宗明义章》

[6]《论语?颜渊篇》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合力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向心价值在于汇聚共同理想信念,对价值认同、人格塑立,普世审美和行为的规范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注重了民众的情感要求和利益关切,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自信,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我们每个人自觉践行的共同价值追求,使之成为中国进步发展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激励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激励价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与人民权益得到保障的目标科学统一的集中体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亿万人民群众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民要求平等发展权利的强有力回应;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呼唤。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的需求、社会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助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回归。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导向价值。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敌对势力长期以来一直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攻势”,利益的获取、金钱的获得成为一些人心中的唯一追求。造成对他人利益甚至性命的漠视。最近媒体不断曝光的“毒香蕉”、“假疫苗”、“毒生姜”、“地沟油”、“毒仿瓷碗”等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体现出高智商犯罪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规范引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认同、优良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导向价值在于其对人的信仰确立、价值观的确定和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的正面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逐步实现由功利性战略目标向非功利性战略目标的转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业,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能增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受市场经济的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动摇、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社会理想缺失等,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表现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新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刻不容缓。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迈向复兴之路、实现强国之梦的高度民族自信和“中国精神”,以及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的奉献精神。

(二)能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创业和勤劳勇敢的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天道酬勤”、“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它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当代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的年轻人,成长环境优越,缺乏生活的历练,缺乏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与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准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重新唤醒大学生艰苦创业和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坚持梦想,抵达成功彼岸。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高尚人格。德是才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将才转化为对社会的正面贡献。古书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即: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孟子曾说过:“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友善是人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是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是我们自古重视友善教育的例证。心念他人,人才能拥有内心的诚信,坚守诚信,人才能够拥有人性的善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正可谓开启大学生诚信、友善之门的钥匙。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夯实理论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思想政治课,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选修课和“我的创业故事”专题讲座,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活动,规范创业行为。理论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思想认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工作各环节中,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机融合,形成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道德约束,引导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形成“人人践行,身体力行,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校园正能量”的良好风尚。围绕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重点培养、宣传一批帮贫扶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教师和学生典型,带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健全的社会人格的养成。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5

关键词:大学生培育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52-02

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引领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进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思路,坚持“三涯联动”成才引导,建立“三项贯通”培养格局,实施“三师结合”全员育人,强化“三风建设”协同力度,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优化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改革有效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 教师的引领作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能力本位是教学的核心,要加快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进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管理”必须有章可循、严格规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素质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其健康成长。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第二课堂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统筹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落实改革举措、改革责任、改革节点、改革成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教师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最基本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

2 学生的培养方向

2.1 培养爱国意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好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好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十分迫切。按照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熟悉社会生活、弄清社会机理、服务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多渠道、多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各项部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广大青少年将担当起新世纪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教育,教育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坚定理想信念,让大学生明白只有理国才是真正的爱国,通过一些常规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新青少年喜爱的节目内容,创新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有关的正面内容,让其融入节目中,运用学校的平台进行大力宣传,透过事物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以深刻的思想意识传播校园文化。

2.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开发“班会”教育性课程。系统规划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各个时间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和侧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校纪校规教育、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低碳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吃苦耐劳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2.3 培育职业道德与素养

2.3.1 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企业师傅指导学徒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3.2 开设业内成功人士励志讲座

聘请本行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和技术能手,给学生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2.3.3 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活动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2.3.4 大力开展职业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实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体系化(建立院级、校级、部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体系)、常态化(建立学年或学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定期举行制度)、专业化(争取所有专业都能开发合适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举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课程化(技能突出、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尝试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来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2.3.5 完善“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学生工作体系”

素质教育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要继续通过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团委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各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领航员,要继续负责学院及班级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的策划管理,负责学生各类职业测评,寒暑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常规工作。开展好已成机制的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生涯人物访谈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职涯”规划引领“学涯”规划,奠基“生涯”发展,实现“三涯联动”。

2.4 培养友善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不善与人相处,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友善的行为。友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当代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塑造其高尚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学校的德育教育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品德塑造。而友善意识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所以,在当下高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成为首要任务,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作为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系统设计友善意识培养内容。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要靠个人,也要靠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自觉培养自身的友善意识。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优化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质量、m应需求为目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实践、行动、活动、总结、改进,形成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产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时代的教育者,更应冲锋在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是党和国家使命的宣传者,传播者,更是培育者,应传播各种有效机制,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引领人们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宣兆凯.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人民日报总编室.身边的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1-02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存续的黏合剂,可以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从理论、观念向行为、实践的转化结果,如个人品质的养成、政治觉悟的提高、政治信仰的坚定等,既是一个内化整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外化践行的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要求把合作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讨论式教学的主体性、探索性、交互性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特点,又能使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逐步摆脱效果不佳的状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和自觉行为,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实现从“灌输教育”到“核心价值观树人”的转变。

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层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立在人对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知是对客观事物(自我、他人、社会)的理解和洞察,在个体的价值观中表现为“我是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活的意义”等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通过认知教育有效地进行价值观的澄清。以自我认知为例,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身身心的认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认知和教育引导的关系,也就是教育过程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育引导并非强制灌输,正确的教育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自尊心和上进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面向大学生群体,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对其认知能力的认可。教育引导是面向社会层面的,而自我认知则是个体层面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大众主要依靠教育、引导和宣传,而面对个体对象时要将教育引导和自我认知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外在行为中蕴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能力教育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为例,大学生领导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与其相对应的核心价值观为:(1)沟通能力中的价值观――平等、文明、和谐等;(2)合作能力中的价值观――民主、诚信、友善等;(3)决策能力中的价值观――公正、法治等;(4)创新能力中的价值观――自由、敬业等;(5)解决问题能力中的价值观――平等、诚信、友善等。能力维度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是将内在的认知和r值观“外施于行”。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及个人能力维度中,集体主义精神及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个体对团队、社会的忠诚和热爱,是“爱国”的价值观;创业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个体事业充满热情,是“敬业”的价值观;与他人相互信任、诚实守信的处世态度,是“诚信”的价值观;友爱他人、善待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是“友善”的价值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个人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载体。通过将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可以生成一个结构多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除了“两课”和各院系的教育课程负责知识和价值观理论教育,高校还能在管理服务和学生实践范畴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通过人格教育和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人格影响、学生团从以及社会参与这三个载体上。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更加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在自身人格上的体现,发挥其引领作用。首先,辅导员要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格标杆来引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标杆在哪里”、“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离理想人格还有多远”时,他们才有信心和动力逐步改善自己。其次,辅导员要帮助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充满正能量,由于每个人的外部环境是其他人,他们就可能由内及外地影响他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教辅人员的影响是一定的,而影响力则可以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断增强,并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因而,人格示范教育有着理论教育无可比拟的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所,不仅承担了培养人才的功能,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依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辅导人员,发挥其管理、服务的功能,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和培育的过程中,要确立系统的观念,结合高校各个部门的特点,做到教育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

(一)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寓核心价值观于活动中

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党团为代表的固定学生组织,以共同愿景和目标而结合的学生自治组织以其团队结构的扁平化、成员关系的平等化、组织管理的柔性化和较高的组织内部和谐度获得了大学生的欢迎。

学生团队组织具有较好的组织认同,这是因为学生团队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自由加入和退出的自治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较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是成员在态度和行为上对组织表现出的一致性倾向,它能够有效预测组织成员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组织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同时,通过成员相互间的暗示、模仿、感染,形成更为真实和一致的情感、观念和行为,组织内部成员的价值^与组织的价值观趋于一致,这就给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学生团队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借助学生团队组织所创设的特有的组织环境氛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学生在团队中能够充分享受到“自由”和“平等”,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以及要求受到平等待遇的权利。其次,学生在做团队决策的时候,决策必须代表集体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决策以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体现“公正”和“法治”的原则。第三,在团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包容、善于倾听、诚恳互助等,这是团队的凝聚力与和谐度的体现,也是“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利用学生团队非功利性的特点,让大学生在参与团队活动、参与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化、认同。

(二)以社会参与为载体,使高校与社会互联互通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凭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他们增长人生阅历,更能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服务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社会热点理论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参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俞家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7

关键词:个人价值观;合格公民;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的这一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概括,体现了我国的政治理想、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当代中国公民的价值遵循。当代社会,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必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和价值追求,从而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出发积极培育个人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1 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涵

什么是合格的公民?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应该树立公民意识,如,当家作主的意识、热爱祖国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应该培养公民能力,如,理国的能力、伸张正义的能力、政治参与的能力、行使权利的能力;应该践行公民行为,如,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公德、言行文明、依法纳税、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希望每一个公民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对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要求与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的内容其实是一致的,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又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目标养。

(一)培养爱国的公民

爱国,就是要求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公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国的大好山河的一草一木,热爱五十六个民族的同胞,热爱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爱国既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保证每一个人的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这样的条件下,公民爱国,其实就是爱自己,就是利用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二)培养敬业的公民

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公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是否负责的态度。公民的敬业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敬业精神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公民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公民的敬业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归结到底,敬业是公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使公民最终得享生存的意义。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还应当培养公民敬业的个人价值观。

(三)培养诚信的公民

诚信,是公民的一种美德,也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诚”就是诚实,“信”就是信任,“诚”倾向于自己对他人的诚实,自己是主体;“ 信”倾向于他人对自己的诚实信用,主体是他人。因此,“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四)培养友善的公民

友善,就是朋友之间亲密、和睦,就是以宽广的胸怀关爱他人,有助于他人。友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让我们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同事间的关系、自己与家人朋友间的关系。友善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间的和谐,我们不能把自然作为掠夺的对象,而应该和自然和睦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友善有助于社会信任的增加,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友善的人,必然会得到朋友的尊敬、认同和信任。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还应当培养公民友善的个人价值观。

2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也面临着血多问题。在改革开放进程加剧的今天,在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条件下,我国的一部分人难以真正做到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要求。

3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途径和措施

怎样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来看,就是要培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主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五个方面解决。

(一)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公民行为

我国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保障,这些法律制度是公民行动的标尺,能够规范公民的行为,起到适当的奖惩作用。而法律是一种硬性的约束,它为公民的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并着眼于公民行为后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就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构建一些新的法律法规,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社会层面――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典型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从众和模仿心理。在社会中塑造典型,特别是正面的典型,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对每一个公民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网络等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学校层面――加强理论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的第二个老师,是对公民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载体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公民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性格特征,要让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教师在学校规范公民的行为。

(四)家庭层面――优化家庭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家庭是公民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是对公民影响最大的环境。每个公民最初都是通过家庭熏陶而进入群体生活的,家庭对公民的教育具有“先主性”,家庭教育史把公民从“家庭成员”提升为“社会成员”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动作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经常成为被模仿者,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为人处世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优化家庭环境,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个人层面――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道德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内因和外因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必须要提高公民的自身修养,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第一,公民必须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特别是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第二,公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第三,公民必须自我陶冶,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主动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龚剑飞.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公民价值自觉 [J]. 江西日报,2014,(3).

[2]孙冬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 [J]. 科技视界,2014(31).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J]. 新长征,2014,(3).

[4]赵丽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现代合格公民的培养 [J]. 长沙大学学报,2014,(1).

[5]桂理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个公民的核心价值要求 [J]. 广西日报,2014,(3).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篇8

【关键词】高職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27-02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也被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也就是说,应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让高校成为育人之地,成人之所,为高等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精神生活越来越复杂,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给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奉献、诚信、友爱”是个体层面的价值标准,即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2]。如果结合实际情况,将这一内容渗透到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公寓管理教师具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单纯的刻板说教是不够的,公寓管理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深入学生的内心,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从实际出发,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休息和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场所,承载了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聚集其中,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从开学到毕业,很多学生和室友都成为了关系非常好的兄弟姐妹,这就赋予了宿舍“家”的属性,成为了校园生活中的“家”。正因如此,学生公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和战场,公寓建设和管理也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

1.2必要性

与教室、机房、图书馆等其他场所相比,学生在公寓中的自由度更为明显,更像学生的一个隐私空间。在公寓内,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监管力度较弱,而公寓管理教师虽然可以频繁进出学生宿舍,但由于自身工作与学生数量等原因,也无法做到每时每刻监督纠正每一个学生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公寓中,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依靠自我控制,普遍缺乏教师等外界因素的控制和约束。

对于刚刚成年,离开父母,步入大学,开始全新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来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和成熟,对于一些言论、行为的好坏是非尚且无法做到完全正确的甄别,再加之部分学生从众心理强、缺乏自控能力,非常容易陷入诸如色情、游戏、烟酒、金钱等来自于身边、社会、网络等方面的诱惑,这也成为了大学生在宿舍内旷课、网瘾、吸烟、酗酒和安全等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在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严重。

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表面上,高职院校滞后的录取批次以及较低的分数线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相对较低的成绩背后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方式方法低效、不科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或多或少存在厌学现象,很多学生无心学业,反而与社会互动频繁。这部分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早接触成人社会圈子并且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接触成人社会的同时,养成了不良的社会公德习惯和生活习惯,诸如作息不规律、颓废、吸烟、酗酒、打架、辱骂他人、网瘾等等。

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指导,更新观念,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和管理。可以说,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贯彻思想品德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公寓管理职能优化的现实需要。

2.学生公寓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范畴

2.1以身作则,在公寓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身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②诚信、友善。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这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关爱学生,要有包容心,友善的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问题或担忧,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友善的优良品质。

教师在这些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不管学生在未来从事什么工作,严谨、认真、刻苦、敬业、诚实、友善的态度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2完善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公寓管理规章制度中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公寓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对学生约束力及意识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区,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导致他们在性格、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三观认知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三观认知等方面的原因,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这导致很多学生频频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些违纪行为均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建设。而公寓由于具有密闭性、隐私性等特点,公寓管理教师和辅导员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因此以上问题在公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理想、思想、行为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学校制定了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寓的纪律管理和卫生检查打分标准,加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力度。通过制定管理制度与公寓管理人员以身作则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寓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3.1把公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

学生一天当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公寓里度过,因此选择在公寓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公寓管理工作应当合理利用公寓大厅、走廊的宣传栏,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图片,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完成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进公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党员工作站的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

2.3.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宿舍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3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也应当搭建自己的新媒体文化平台,拓展公寓教育的空间。通过推送与学生公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用公寓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正能量的新闻报道和优质的宣传实例。

2.4构建和谐家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公寓日常管理中

对许多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别人住在一起。但是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导致了学生在思维观念和做事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当不同思维观念和做事风格的学生在宿舍里朝夕相处时,他们之间产生大大小小冲突就在所难免了,这一点在高职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公寓管理工作非常有必要提倡集体主义,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提倡团结、友爱,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宽容、自律。同时积极发挥楼长、层长、舍长等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时发现、处理和反馈问题。对个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更加重视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心理辅导。这些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控制力,消除网瘾和颓废,也是公寓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比如,要求学生按时作息,定期打扫和保持宿舍卫生和个人内务等。这些工作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对工商管理认识范文 下一篇:校本研修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