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1 10:09:57

消费扶贫计划

消费扶贫计划篇1

一、脱贫攻坚总体情况

五年来,我办坚持以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非贫困低收入户、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因意外事件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三类重点群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抓住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件等致贫返贫因素,全面加强预警监测,对症下药,分类施策,综合施治,及时消除或降低致贫和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工作顺利进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省级贫困县行列。2020年,全县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5户339人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防贫防返贫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建立了长效防止致贫返贫机制,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巩固延伸脱贫攻坚成果。

二、2020年主要工作

(一)疫情防控,守土尽责。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积极应对迎难而上。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我们迅速成立了疫情工作指挥部,建立了坚强有力的机构,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指挥应对病毒感染疫情工作,把防控疫情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扶贫办全体工作人员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全员到岗,接受应对疫情防控任务;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全面开展防控工作。所包太行明珠小区克服四通八达的弱点,及时封堵,加强管控。并对小区卫生消杀工作进行督导,电梯、楼道坚持一天两次消杀。建立台账,落实到人。另外,防控疫情不能落下贫困户,为此,我们要求各乡镇及时排查贫困户是否有疫情的发生,每天上报排查情况,以便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努力,我们负责的小区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出现情况,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任务。

(二)克服困难,复工复产。为了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夯实就业底盘,我办积极协调“微工厂”等扶贫企业优先复工复产。对箱包加工、手套缝纫、轴承安装等“扶贫微工厂”,配发口罩、测温枪、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由我办和所属乡镇派驻人员指导做好各项防疫防控,积极做好原材料储备、人员组织等工作,加快复工复产,保障贫困人口及时返岗。全力帮助带贫主体复产达产。全县复工复产扶贫企业7家,开工率达100%。由于应对及时,使疫情影响大大减弱,贫困群众减贫能力持续增强。

(三)挂牌督战,脱贫扫尾。为了使135户339人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制定了《县2020年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方案》,并对剩余未脱贫人口超过20人的乔屯、洪官营和单屯3个村实行挂牌督战,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分包,增加了县财政局、交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个县直单位及县农商行、万邦复临药业、中伟机械3家企业帮扶,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此项工作做法得到了省委赵一德副书记、市委宋华英副书记肯定性批示。

(四)问题整改,巩固提升。根据省、市部署,我办迅速行动,把抓好问题整改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和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即梳理2019年国考、省考等反馈问题,高标准、严要求,举一反三,压实责任,强化措施,逐项抓好落实。按照国家反馈省的6类25条问题,中办国办反馈共性问题5方面14项问题,省考核我县5条点对点问题,57条共性问题,第三方反馈8条点对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五)产业扶贫,四面开花。今年,我们谋划了两批项目。第一批项目主要是资产收益项目1396.94万元,涉及5个企业分别是: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羊绒制品有限公司、酒业有限公司、县兰洲纺织有限公司;直补到户项目39.961万元;林下经济18.7911万元;微工厂330.3304万元;基础设施2083.3425万元;水利项目524.4798万元;雨露计划100万元;项目管理费23.64万元。第二批项目主要是资产收益项目1665.54万元,涉及两个企业,分别是:美的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县兰洲纺织有限公司。基础设施项目1214.7万元,项目管理费5.6万元,小额贷款贴息项目10万元。两批项目均运作正常,效益良好,分红及时,有力的发挥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能力。

(六)金融扶贫,成效显著。针对小额信贷数量全市落后问题,我们对承担贷款任务的两家银行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我们和县金融办各负其责,督促银行对照各自目标任务,采取超常措施,倒排工期,做到每日有进展、每周见成效。小额信贷数量已由原来的65万元增加到755万元,有力的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手工业和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金融助力脱贫实现增收致富成效明显。

(七)消费扶贫,后劲十足。通过扩大宣传,广泛动员,我县6月份共录入省级消费扶贫产品平台扶贫企业14家,产品20余种,省级复核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6位,省级复核入驻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5位。有4家企业5个产品已通过国家“832”平台评审。6月11日,省扶贫办副主任王爱军到我县调研消费扶贫工作,对我县的工作给予肯定。

消费扶贫“三专”建设成绩斐然,通过评估县闲来先得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定为消费扶贫专馆,县蒲公英电子商务公司定为消费扶贫线上馆,世纪联华超市定为消费扶贫专区,老柏氏特产店定为消费扶贫企业馆。市扶贫办副主任闫占奎对我县“三专”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县长孟宪鹏、副县长卢振江、扶贫办主任孙善刚两次直播带货,180分钟的时间,共销售农特产品40万余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精准防贫,夯实基础。自国家2019年6月启动防贫防返贫工作以来,县由于前期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基础薄弱,在2020年第一季度排名中倒数第一。为彻底扭转落后局面,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致贫返贫的实施方案》、《关于“稳就业、促增收,防贫防返贫措施再加强”的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压实各乡镇(园区)、县直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做到齐抓共管,共下一盘棋。

1、加大排查力度。给各乡镇(园区)定任务、压担子,要求定期摸排,及时预警,每个月不低于20户预警户,努力在预警人数上进行赶超跨越,扭转不利局势。现在我县预警户由3月份以前的3户,一跃升至1024户。

2、采取多措并举。我们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贫中心(工作站),按照每人50元的标准按照农业人口10%的比例购买了防贫保险,计129.23万元,建立健全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重点瞄准非贫困低收入户、非持续稳定脱贫户、收入聚减或支出骤增户三类重点人群,科学划定监控范围,精准识别纳入,综合采取产业就业扶持、政策兜底保障、防贫商业保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因人因户救助,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帮扶,从源头上筑起了发生贫困的“截流闸”“拦水坝”。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影响,利用防贫险,对因疫情防控不能外出务工的37户易贫户,每户给予3000元的补助,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

3、提升就业技能。我们还将防贫防返贫战线前移,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双非户”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创收的能力。为此,我们创新培训方式,请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现场到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授群众轴承、汽车雨刷、拉线、绢花、成衣等产品制作工艺,学会后双向选择,现场签约,立马见到效益,打破了传统空洞的培训方式。通过两期培训班,共培训贫困群众2000余人,有400余人现场签约加工项目,解决了群众稳岗就业、增加收入的需求,密织了防贫防返贫防护网。这一做法先后被《掌上》、《共产党员网》和《学习强国》平台刊发推广。

(九)调查考核,严谨务实。按照全省脱贫攻坚调查相关安排,南和县脱贫攻坚普查组(共63人)于9月5日入驻我县,于9月6日至9月20日开展脱贫攻坚调查工作。分成25个小组,针对全县建档立卡3673户开展调查任务,制定了调查计划安排,将任务分解到日、到户,有序推进调查工作。截止9月20日,累计登记户数3673户,累计上报率100%。累计完成复核3673户,累计复核率100%,电话访问累计4户,占比0.11%;代答累计22户,占比0.60%,整户自然减少75户(均为死亡),没有整户失联户。调查情况良好。

2020年11月7日—14日我们科学安排迎考方案,周密组织迎接省第三方成效考核评估和实地考核工作,由于安排有序,配合得当,组织严密,考核工作任务顺利圆满完成。针对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实地考核反馈问题清单指出的县在脱贫攻坚方面存在的3个方面3条问题,第三方反馈问题清单存在的4个方面4条问题,质量抽查发现问题清单存在的1个方面1条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对整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安排部署,11月24日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整改内容和工作要求,对照反馈问题,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迅速行动,分别细化整改措施,一项一项检点,一个一个对照,一条一条整改。截止目前,整改全部完成。

为了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我们于11月14日至11月18日,从县直部门抽调60人,组成10个组,采取实地核查、入户走访、电话抽查等方式,对全县65个贫困村进行了全覆盖考核,对各项指标实现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其间,深入10个乡镇、65个贫困村,入户走访650户次(其中脱贫户520户、边缘户65户、非建档立卡户65户),访谈干部270名。各乡镇(园区)开展拉网式举一反三,全面查找问题,立行立改。

三、亮点工作

(一)消费扶贫工作。2020年6月份,在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消费扶贫产品数量排名中,我县排名全省第6名;在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消费扶贫供应商数量排名中,我县排名全省第5名。

(二)扶贫宣传工作。2020年2月14日,我办同志撰写的反映我办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文章《抗疫一线:扶贫战线党员“怎么干”》在人民日报发表,同时被长城网转载;2020年4月22日,由同志作为通讯员撰写的《:国土绿了,农民富了》在长城网发表,并被今日头条转载;2020年6月8日,同志撰写的《:军民共谱扶贫曲》在长城网发表,并被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转载,并登上今日头条;2020年7月13日,同志撰写的《让爱助防贫,以情防返贫》在共产党员网发表;2020年4月24日,由长城网记者撰写的《顽强老蔡的小康梦想》在长城网发表;2020年5月22日,同志撰写的《:“小微”花开遍地香》在长城网发表;2020年9月11日,同志撰写的《:政府“牵线搭桥”让企业和贫困群众“增收双赢”》在共产党员网发表,后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并登上今日头条;另有同志撰写的反映扶贫工作的30余篇文章登录在《扶贫》《扶贫》和《掌上》等媒体;2020年5月份,我办同志被市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优秀信息员”;2020年9月份,同志在市扶贫系统举办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活动中有四篇获得“优秀作品奖”;2020年10月份,同志代表市在全省扶贫系统信息培训会上做典型发言。

(三)扶贫培训工作。2020年我们创新培训方式,将防贫防返贫战线前移,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双非户”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创收的能力。请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现场到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授群众轴承、汽车雨刷、拉线、绢花、成衣等产品制作工艺,学会后双向选择,现场签约,立马见到效益,打破了传统空洞的培训方式。通过两期培训班,共培训贫困群众2000余人,有400余人现场签约加工项目,解决了群众稳岗就业、增加收入的需求,密织了防贫防返贫防护网。这一做法先后被《掌上》、《共产党员网》和《学习强国》平台刊发推广。

(四)防贫保险工作。今年因为疫情影响,造成了不少“双非户”无法外出务工,减少了收入,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县扶贫办和县人保公司创造性的首提对因疫情影响无法出去务工人员进行救助理赔,缓解他们的收入压力。为此,县共摸排出37户“双非户”无法外出务工,按照每户3000元的标准进行理赔,共付保险金111000元,及时堵住了致贫返贫“黑洞”。

(五)就业扶贫工作。2020年11月份,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信息第七轮抽查情况中,县排名第三名。

四、2021年工作谋划

2021年我们在持续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巩固延伸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积极谋划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做好档案整理工作。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进度,按照档案整理重点内容和时间节点,全面做好精准扶贫档案整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档案整理工作任务。

(二)持续加强防贫防返贫工作。加大帮扶力度,扩大监测范围。确保及时救助到位,确保不发生返贫致贫情况的发生。定期筛查返贫致贫风险,真正把工作做实做细,加大排查力度,及时化解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积极谋划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脱贫之后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把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上,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四)继续延续“四不摘”政策。长期坚持“四不摘”政策,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才能实现有效帮扶,切实防止致贫返贫。

(五)持续搞好培训工作。“一技在手,方能一生忧”,

消费扶贫计划篇2

一、现状

xxxx位于xxxxx,辖x个村民组,x个自然村x户x口人,全村耕地x亩。现有脱贫户x户,其中:x户监测户。低保户x户x口人。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机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二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致富意识不强,技术型农民少、技能型劳务输出少。三是群众患大病后医疗支出过大,容易造成因病返贫致贫。

三、发展优势

1、产业扶贫。依托我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基地的优势,在村内大力推进服装加工、渔网编制项目,让一部分出不去的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依托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互助资金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措施,对脱贫户、监测户进行产业扶持,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建立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台账,集中扶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致富产业。积极引导小额创业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入扶贫开发,向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户、监测户倾斜,重点扶持刚脱贫家庭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学生和进入城镇的自主创业者,拓宽脱贫渠道。积极探索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有效房产等抵押贷款模式,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脱贫户、监测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鼓励脱贫户、监测户入股或进入“巧媳妇”项目加工点从业,增加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2、整村扶贫。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整村推进扶持力度,联系协调相关部门负责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户”问题,提高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扶持标准。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能力扶贫。依托扶贫、人社、教育、农业、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组织一部分有一定学历和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参加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扶贫办确定对象、远程教育及专家培训、社会各行业协助就业的培训计划,依托职业培训机构,举办扶贫培训班。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对脱贫户、监测户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加强脱贫户、监测户剩余劳动能力输出,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有效就业。对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脱贫户监测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四、帮扶措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标准化卫生室

2、益农信息社

3、道路修建

4、路灯安装

5、自来水安装

6、村室维修

(二)产业项目规划

1、实施扶贫开发到户增收项目

采取使用扶贫到户资金入户扶贫基地办法,计划实施35户119人到到户增收项目,实现贫困户每户直接收益500元。

(三)因户施策落实扶贫政策

1、对因病致贫的xxx等17户,帮助办理就诊优惠卡、重症慢性病证等。

2、对特困人员实施低保、五保供养脱贫等政府脱贫措施,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可申请集中供养。

3、对存在不安全住房,帮助申请危房改造。

五、未来规划

(一)及时统计好脱贫返贫的统计监测工作,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效。不能觉得脱贫了就放松了工作要求,要加大监测和帮扶力度,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带动作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二)持续优化发展产业,以产业来促进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强化先进引领带头的作用,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创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消费扶贫是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利用电商平台、抖音直播间,做好村里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本村的电商人才,吸引外出务工的人员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切实做细做实消费扶贫各项工作,以消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四)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以在“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基本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巩固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收入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确保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长期可持续,做到长短结合,接续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改善。

六、总目标

消费扶贫计划篇3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西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而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江西在修水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闯出了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的方式逐渐突显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1、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绝对值在不断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这一状况和态势,驱使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2040年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将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进城镇和工业园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切合当前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

2、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扶贫工作属于“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减少农民,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人进城、钱下乡”。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全符合党的十精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新举措。

3、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两极分化严重,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同步推进“四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将贫困地区群众大规模搬迁出来,是一项“多快好省”的扶贫举措。所谓多,就是一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行路、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重困难;所谓快,就是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就江西而言,一般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既可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又可迅速提高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所谓好,就是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解决了当代人的贫困问题,而且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所谓省,就是相比就地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由此可见,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破解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这一个重大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情况来看,依赖出口和投资都将难以为继。因此,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消费,扩大内需。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收入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远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生存的消费,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穷人的消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消费层次,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其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帮助贫困人口进城镇进园区,无疑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重大举措。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今后几十年,我国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要借助推进城镇化这一强大动力。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江西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5个百分点,有些县城镇化率更低。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招工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县域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潜能已得到释放,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江西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如果将这项工作扩大到全省整个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那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全省贫困发生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使江西城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总之,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切入点,是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条件具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1、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各级财力迅速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江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2、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下达江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是17万户,2013年可能达到20多万户。农垦危房改造2012年4.7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5.6万户。林业危房改造2012年0.8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1.4万户。搬迁移民扶贫2013年也增加到了6万人,2014年计划将扩大到10万人。公租房和廉租房全省高达30多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3、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4、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平台,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为他们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5、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地接受到现代思想与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在建设住房问题上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且极不合理、不经济,堪称悲剧式的做法和现象。即有人把它描写成:外出农民工在城里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回家盖栋房子,过个年住上几天后把门一锁,房子让给老鼠住;回到城里租个破烂房子又和老鼠一起住。如果就地大规模改造危旧房,若干年以后可能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房、空心村。这是当今急需改变的现状,它对农民个人财富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浪费。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资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然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1、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在一个乡则不具备条件,因为大多数乡镇以第一产业为主,仅有少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极少,业态不完整,行政机构不完全。设区市及以上层级单位,虽然一、二、三产业齐备,行政机构齐全,但单位过大,不便操作,难以组织实施。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是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2、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如果搬迁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不但扶持成本加大,而且极易造成搬富户遗穷户的问题,这有违搬迁移民扶贫的目的;也不利于土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影响整个搬迁的成效和进度。因此,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这也是安置的重点。二是乡镇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即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包括一些五保户、智障和残疾人员)、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移民到中心村(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这样既能缓解他们生存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又能确保这部分农民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原有权益不伤害的前提下,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要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并对未来的权益可以预期。总之,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政府在处理富人与穷人利益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优先扶贫扶弱、先富帮后富精神,尽可能向穷人倾斜。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的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4、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所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那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本地的搬迁移民扶贫规划。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5、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实现搬迁移民扶贫的新突破

消费扶贫计划篇4

——总理答记者问谈中国经济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徐京跃、宋振远、林峰)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

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消除贫困面临的挑战仍很严峻,做好“穷人经济学”这篇文章任重道远。

效应:世界瞩目中国“穷人经济学”实践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正是带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

2005年4月7日,这是全球扶贫事业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它标志着接受外国粮食援助25年后,中国正由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援助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布朗还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说,停止对华粮食援助,是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有能力消除贫困。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

与之相应的是,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目前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长至5亿吨,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多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0年联合国通过的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到201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把贫困人口减少一半。

有关国际组织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7.5亿人挨饿。而中国在“十五”前4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00万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近期表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是不过分的。”

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扶贫

回眸中国扶贫“大事记”,从制度层面讲,中国扶贫事业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模式——2001年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了一揽子减免税费、增加投入的惠农之举。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评价说,政府主导,体现了经济学中“守夜人”的公权救济理念。

对于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经验,刘坚将其概括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智力扶贫”“巾帼扶贫”“天使工程”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扶贫形式,给全社会留下深刻印象。

联合国《2005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有18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出现倒退,其中12个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人们发出疑问:多年来,不少国家为何始终跳不出“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的贫困陷阱?

中国的扶贫实践给出了答案。单纯给穷人“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培育出一种自我发展能力。从经济层面讲,中国走的是一种“造血”和“输血”相辅相成、偏重“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亿元,累计达到1155.8亿元。从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来看,“十五”前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23.9%。

挑战: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挑战之一: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1/3),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也属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当然,由于我国农民拥有个人承包的责任田作社会保障,贫困的概念和内涵与国外有所不同。

挑战之二:减少贫困人口的压力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目前还有7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调查还显示,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70万;第二个十年年均减少620万,“十五”前4年年均减少150万。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刚刚脱贫的家庭没有积蓄,稍有变故就容易返贫。

挑战之三: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在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扩大,贫困群体的相对弱势地位更为突出。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3年为1∶4.12,2004年扩大到1∶4.39。刘坚说,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明显反差。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千年目标”提出已经5年,但看看非洲,看看那些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就知道距实现这个目标还很遥远。

联合国全球“千年目标”提出,富国应将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官方援助提供给穷国,帮助穷国消除贫困。但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中,富国对穷国的援助比例不升反降。不公正的全球贸易规则加剧贫富分化,某些富国一边鼓吹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一边对来自贫困国家的商品设置贸易壁垒。

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扶贫事业。目前中国正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探讨新的合作机制。中国政府已宣布,将向亚洲开发银行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中国扶贫和区域合作特别基金”,用于支持亚太地区的扶贫事业和区域合作。

“十一五”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立足于全球视野的中国扶贫开发进程将全面提速。

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认为,“穷人经济学”将是“十一五”规划的理念之一。未来5年,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贫困陷阱。

消费扶贫计划篇5

(一)组织领导方面。一是印发工作要点。2月19日,印发了《2020年盐铜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工作要点》,聚焦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标国扶办扶贫协作19+5评价指标,全面安排部署年度重点工作。二是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对标省级苏陕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通知,对全市盐铜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在原有23个成员单位的基础上,新增了市审计局等9个部门,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三是专题会议研究。3月30日,郝光耀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分管口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对盐铜扶贫协作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4月16日,召开全市2020年盐铜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工作会议,副市长杨晓彬出席并讲话,会议传达了全省苏陕扶贫协作工作视频会议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回顾总结2019年工作成效,安排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四是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4月20日,李智远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2020年第4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盐铜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五是颗粒化、清单化推进工作。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对标国扶办东西部扶贫协作19+5评价指标和中省最新要求,我们印发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成员单位任务分解表,成立了项目建设、劳务协作和消费扶贫三个工作小组并制定了工作小组任务清单,夯实责任、明确时限,对标对表抓好工作跟踪督办落实,确保年度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有序高效推进。六是开展交流互访。5月20日至21日,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柏长岭一行3人来铜考察并召开座谈会,黄勇部长和白崇军副市长参加了座谈会,就推进人才交流、作风互鉴、产业互补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二)资金使用方面。2019年底,我们安排各区县及早储备了2020年苏陕项目,确保所有项目全部在扶贫项目库中。3月11日,年度省级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760万元到位后,我们立即行动,将资金切块下达各区县,其中耀州区1660万元、宜君县500万元、印台区600万元。经详细筛选,全市共确定盐铜扶贫协作项目39个,概算总投资14537万元,预计覆盖贫困人口2866户7504人。从项目领域看。39个项目中产业帮扶项目26个,使用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550万元,占2020年已下达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总量的92.4%;智力帮扶1个,使用苏陕资金10万元;助医助学2个,使用苏陕资金55万;劳务协作6个,使用苏陕资金98万;人才交流2个,使用苏陕资金12万;消费扶贫2个,使用苏陕资金35万。分区县看。耀州区共实施项目9个,总投资7745万元,预计覆盖贫困人口1613户4076人;印台区共实施项目8个,总投资1765万元,预计覆盖贫困人口424户1054人;宜君县共实施项目22个,总投资5027万元,预计覆盖贫困人口728户2133人。从项目开工情况看。截止5月底,39个年度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100%。

(三)人才交流方面。盐城市来我市挂职任期尚未满的10名干部和27名专业技术人才已于2月底全部到岗,同时盐城计划今年继续派遣54名专业技术人才来我市挂职交流,目前已到岗4人。省上下达我市任务选派20名党政干部和3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盐交流挂职,目前已赴盐城挂职的干部14人、专业技术人才11人。

(四)劳务协作方面。按照全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统一要求,3月17日,市盐铜办邀请盐铜工作组,会同市人社局,召开劳务协作协调会,对全市盐铜劳务协作项目复产复工、推进劳务协作就业脱贫、扎实做好劳务协作服务工作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截至目前,2019年合作共建的9个社区工厂全部复产,吸纳的84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复工;今年赴江苏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贫困劳动力各新增50人,提前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计划任务。5月18日,印台区与亭湖区就业部门组织专车免费送10名贫困劳动力赴亭湖区务工。

(五)产业合作方面。5月25日,宜君大丰合作共建的立诚纸箱加工厂及物流园区项目落户宜君,该项目占地76亩,总投资8020万元,建成后年产包装纸箱6000万只以上,生产生物颗粒10万吨以上,项目能够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就业,同时还能有效利用苹果树枝、玉米秸秆、核桃壳等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消费扶贫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目前全市共完成消费扶贫销售额436.58万元,已完成年度任务800万元的54.6%,其中耀州区完成销售额91.33万元,印台区完成销售额211.75万元,宜君县完成销售额133.5万元。

(六)携手奔小康方面。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和市脱贫办安排部署,我们积极做好疫情研判应对工作,梳理统计挂职人员返岗、劳务协作贫困劳动力复工、消费扶贫、捐款捐物等方面情况,分析疫情影响,提出应对措施,每周分别按时报送。今年,江苏省累计向我市捐款6.6万元,捐物折款64.38万元,其中口罩2.1万个、手套500个、消毒用泡腾片2吨、悦达牌垃圾清运车2辆。1月27日大年初三,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托管耀州区人民医院院长郭建军一行3人,自驾车返回耀州投入抗疫情工作,创新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院内疑似患者的远程会诊及医患交流,盐城人民的工作方法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5月20日,盐城市民政局支持的贫困村扶贫产业项目和爱心超市建设揭牌仪式在照金镇芋园村隆重举行。5月29日,“丰宜协作•五色花相伴成长”庆“六一”战疫情助学金发放仪式在宜君举行,今年大丰向宜君慈善协会捐助20万元作为332名贫困学生的助学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合作需加快推进。今年,受疫情影响,两地交流互访和产业合作工作受阻,截至目前,耀州区和印台区尚无新增落地企业、宜君县新增落地企业仅1户。二是携手奔小康援助资金尚未到位。目前,全市区县、乡镇、村级结对帮扶资金全部为零,携手奔小康工作推进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消费扶贫计划篇6

近年来,陇南市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成效初显。刘伟平实地察看了“淘宝中国-陇南馆”线上线下筹备和建设情况,并到成县索池乡大草湾村详细了解了网店运行和经营情况。他说,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级政府要不断开阔思路,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科学有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带动种植业、加工业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促进就业增加、农民增收,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培植更多税源。

在成县、康县和徽县,刘伟平围绕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和惠民政策的落实进行了深入调研。他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卫生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群众和基层干部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大家对进一步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意见建议。

刘伟平指出,扶贫攻坚是硬任务,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甘肃省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要吃透中央精神,消化国家政策,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科学推进精准扶贫,定点消除贫困。一要精准识别,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分布及致贫原因,并建档立卡。二要精准帮扶,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因户施策,项目到户。对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低保范围,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三要精准管理,加快建设扶贫信息平台,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消除贫困人口。四要精准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促进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公路、人饮工程项目建设,做好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改善农村环境,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在成县小川镇调研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时,刘伟平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足用好政策,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和辐射功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制定好总体规划和交通、产业、社会服务网络等专项规划,谋划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后续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调动群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示范。

消费扶贫计划篇7

一、认清形势,深化对扶贫开发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1、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最薄弱的区域,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弱势的群体。近几年来,我县扶贫开发通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农村贫困面貌明显改观,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当前,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自我发展能力还很弱,贫困农村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让贫困人口富裕起来,减少贫困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因此,加快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艰巨性。一方面,消除贫困的形势越来越紧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扩大,城乡差距、农村中的贫富悬殊都在不断拉大,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内部更为严重。另一方面,消除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县扶贫开发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至2007年末,全县农村仍有17149绝对贫困人口和21996低收入人口。国家今年将出台提高扶贫标准的政策,按照新的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又将大量增加。同时,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其标准和层次都很低,基础很不稳固,自我发展能力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收入波动大,极易返贫。为此,我们要对照党的十大七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扶贫开发经验,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各方资源,谋划长远发展,综合治理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3、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把扶贫开发纳入纵深推进“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赣县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主战场,瞄准贫困人口,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4、总体目标。通过重点解决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群众收入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使贫困乡村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富裕之路,把贫困乡村建设成为符合“五新一好”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期间,确保我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每年各递减10%,至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5、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开发式扶贫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因地因户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瞄准贫困人口,创新扶贫方式,切实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6、摸清贫困底数。全面开展贫困现状调查,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贫困户的认定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组织群众参与,以村为单位每年将贫困户张榜公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7、政策资金帮扶。切实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以开发式扶贫的方式解决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问题;充分发挥扶贫到户贷款作用,帮助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问题。县政府将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

8、智力技能帮扶。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贫困户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切实做好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政府建立贫困户子女就读大学救助基金,对考入大学无钱就读的贫困户子女给予救助;对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实行免费短期技能培训;组织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中高级技能、学历培训;有计划地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函大学习。

9、医疗帮扶。更加重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就医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数。

10、分类帮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分类实施扶贫。对贫困村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通过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对住危房或居住条件十分落后的贫困户,要以积极的态度,采取过硬的措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扶持贫困户实施住房改造;因户因人制宜,一户一策,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切实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四、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11、工作对象及扶持保障。重点是全县19个乡(镇)5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及今年新增的6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专项扶持资金确保每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五年50万元,分年到位。

12、完善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重点村“”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规划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定,重点确保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以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的项目。

13、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年度计划到县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以村为单位,县将调出10—20%的整村推进资金,对扶贫开发重点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评,实行奖惩。

1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教育,提高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发展整村推进成果。

15、抓好中央苏区连片开发工作。重视中央苏区建设,开展中央苏区贫困状况调查,理清工作思路,为实施中央苏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做好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将赣县纳入全国全省贫困地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持的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中央苏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五、稳步推进移民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环境

16、制定和实施移民规划。进一步摸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移民扶贫规划,分年有序实施,长期坚持,分级履行职责,层层抓好落实。

17、移民范围和条件。对全县的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少数民族特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等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居住点或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先易后难、先远后近的原则,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将各迁出点中没有能力搬迁的特殊困难群众作为整体搬迁的重点,采取政府补助、部门扶持、社会捐赠、个人借贷等办法,解决搬迁建房问题。

18、搬迁目标和安置方式。根据“整村搬迁、异地安置”和“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办法,2008—2010年计划实施移民搬迁5000人以上的目标,并达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的。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和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并按优化人口分布、方便就学就医、与城镇化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的要求选择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19、落实政策。县政府按规定落实移民扶贫配套资金,每年将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房土地列入规划,优先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建房土地只能按成本收取费用;县财政将根据移民扶贫工作需要,落实移民扶贫工作经费;有关部门要把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规划,优先安排解决,提高集中安置点建设标准;对有土安置和无能力耕作的移民户,其原有土地要进行流转,不得荒芜。优先考虑移民户的就业问题,加强对移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加强移民后续扶持。无土安置的每户至少有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通过帮助流转山地种果或支持发展养殖业等多种途径,妥善解决移民户的生活出路问题。

六、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20、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增收渠道,积极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扶贫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覆盖农村,带动农民产业增收。全县每年适当安排扶贫资金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期末,每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均要建立1个有较稳定收入来源的主导产业,全面提高贫困乡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

21、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带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扶贫主导产业,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术水平。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原则上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扶贫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七、扎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

22、认真组织转移培训。全县要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动社会保障再就业工程,认真抓好转移培训对象的招生、培训、转移工作,确保3年完成6000人培训转移任务。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基地监督管理,指导督促培训基地按要求组织实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效能,按照“符合实际、有利就业”的要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坚持“长短”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采取订单培训、校企联训等形式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一户一名中职生”技能与学历培训。认真抓好贫困劳动力中短期技能培训。积极探索逐步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的新途径。

23、努力提高转移培训成效。扶贫部门要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用工单位、培训基地之间的联系合作,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培训基地与用工单位要签订培训就业合同,提高转移就业率。积极加强与工业园区企业的对接,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成效,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在依托省、市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培训资源,多措并举,广泛开展各类中短期技能培训活动。继续办好农函大,充分发挥乡土能人作用,建立起一支扎根基层的科技扶贫队伍。

八、不断拓展社会扶贫渠道,营造“大扶贫”氛围

24、积极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加大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扶贫的力度。各帮扶单位要把定点帮扶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重要内容,要制定定点扶贫规划和计划,结合干部培养,选派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组驻村,直接帮扶到村,每年实实在在为贫困乡村办好事、办实事。派出单位要从政治、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定点扶贫干部。各级领导和各帮扶单位要尽可能选择到扶贫开发重点村挂钩帮扶。

25、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321”结对帮扶。按市级干部3户、县(处)级2户、科(局)级1户的要求,选择本人或单位所挂县、乡、村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列为结对帮扶的重点。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要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帮扶计划,每年至少三次上门服务,从帮理清思路、帮资金技术、帮发展产业、帮培训转移、帮增加收入、帮移风易俗等方面,给结对户提供帮助,增加收入。对“321”工作要进行造册登记。县委将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监督考核机制,每年对结对帮扶绩效进行考核检查和通报,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个人的重要内容。有帮扶能力的党员每人帮扶1户贫困户。

26、进一步拓宽社会扶贫渠道。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创新企业帮村带户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利”的发展格局;积极创新爱心人士捐赠工作机制,努力搭建受捐平台,为爱心人士和贫困户之间的帮扶活动牵好线、搭好桥。对捐赠50万元以上的爱心人士,县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积极创新对外联络工作机制,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社团、企业、慈善机构的扶贫援助;积极探索企业家、国内外经济集团参与扶贫的路子;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扶贫资源帮助实施扶贫开发。

九、严格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7、严格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坚持县级财政报帐制度,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继续执行和完善扶贫项目三级申报、项目责任、项目验收等十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作为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坚持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防止出现违规违纪问题。

28、强化扶贫资金整合。坚持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捆绑使用,确保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群众最需要、受益覆盖面最广的项目上,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配合

29、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政组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树立“亲民、为民、富民”的理念,加深对贫困群众的感情,把党的宗旨体现在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30、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关注贫困弱势群体,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全力支持,树立扶贫开发一盘棋的思想,合力搞好扶贫开发。

财政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要予以支持,确保上级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和配套资金计划落实到位。

交通部门公路建设资金应重点考虑改善贫困乡(镇)、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的交通条件。

发改委以工代赈资金应主要用于贫困乡(镇)的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卫生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贫困乡(镇)、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修建学校和卫生服务机构。

广电部门着重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村村通”工程。

国土资源部门对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移民建房用地给予免费审批(省级以上规定的费用除外),每户只收取证书费10元。

城市建设部门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优先、优惠进行规划设计。

供电部门要保证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正常用电。

地税部门对社会捐赠和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项目,按税收政策予以减免地方税;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所得税前扣除。

地矿部门要对贫困乡村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对易发生山体滑坡致使房屋倒塌的,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移民建议。

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科技扶贫活动。

统计部门要加强与扶贫部门的协调,从有利于赣县争取扶贫开发政策的角度出发,及时搞好贫困人口的调查统计。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农村金融网络优势,积极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扶贫部门要以“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履行扶贫开发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加强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户,密切与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勇于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以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工作、过硬的作风,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廉洁勤政,时刻保持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干部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和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民政、林业、水利、劳动保障、就业、司法、计生、农业、文化、果业等与扶贫开发相关的单位部门,都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履行好扶贫开发职责,特别是在资金安排、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与贫困乡(镇)、村相衔接。

31、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老建委)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发挥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协调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责,把扶贫开发任务进行分解,搞好协调,抓好督查落实。各乡镇要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并组建乡(镇)扶贫办公室,抽调1—3人具体负责扶贫开发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

消费扶贫计划篇8

【关键词】农村贫困 原因分析 扶贫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4年又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底用七年的时间,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在近20年时间里,中国在扶贫开发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降到1992年的8000万,再降到2000年3000万人。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剩下的一部分贫困人口大都是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地区或偏远地区,脱贫难度较大;其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中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一个阶段性胜利。上世纪末脱贫标准低,存在返贫现象;第三,新的历史条件下,贫困原因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贫困原因不断产生,如因上学致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少见的。

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扶贫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安徽省人民政府在2001年七月,组织了省直有关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了10个贫困县、30个贫困乡、60个贫困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收取了471户的资料。现根据471户的资料,对当前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扶贫调查收取的471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826元k的绝对贫困户占有440户。440户贫困户共有人口1834人,劳力792人,外出打工173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劳务收入123.2元,占24.5%,种植业收入254.6元,占50.5%,养殖业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拥有耕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9.5公斤。住土草房108户,占24.5%,住土瓦房196户,占44.5%,住砖瓦房及板房104户,占23.6%,住危房31户,占7.01%,住楼房2户,无房户1户。通电384户,占87.3%,未通电有56户,占12.7%。有电视机的有181户,占41.1%,无电视机259户,占58.9%,通广播的仅78户,占17.7%。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问卷设计中不考虑贫困原因的权重,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对农户个别访谈。根据整理问卷和现场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问卷统计结果,423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81户,占18.4%,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50户,占56.8%,占一半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95户,占2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户,占3.2%,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24.8%,比例非常少。资料显示,家庭主要劳力文化程度越低,家庭人均收入越少,越贫困(见表1、2)。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81户家庭,人均收入仅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36.6%。利用统计知识计算,家庭主要劳力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有很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呈高度相关。根据安徽省农村队1998年调查安徽省农村3100户资料显示,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是文盲和初识占10.9%,小学占32.7%,初中占46%,高中以上占10.4%,与全省平均资料相比,贫困户劳动力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省平均值。

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2、自然灾害致贫。问卷结果显示(见表3),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占26.09%的几率,在所有的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在人均收入300~500元的家庭中,因灾贫困达到28.24的概率。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如我们调查的长丰县有两个村,属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势波状起伏,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都要到几里外的邻村取水。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向政府借粮。另外两个村属“两湖”湾区,为淮河蓄洪区,一旦淮河汛情紧张,沿湖乡镇遭受不断上涨的洪水侵害,有时“关门淹”长达两个多月,时常是水来成湖,水去成滩,先涝后旱,十种九空。另外,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3、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二位,占21.74%的概率(见表3)。在人均收入500~826元的家庭中,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占23.62%的概率,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占19.53%概率,似乎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贫。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已有近20年了,农村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现在剩下的一些贫困户基本是比较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大都是分布在库区和偏远的山区,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水资源少或耕地质量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表3中显示,由于缺耕地导致贫困占15.16%概率,在所有的调查贫困原因中占第三位。440贫困户,人均耕地仅有0.89亩,与安徽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 0.35 亩。这幺少的耕地,加上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差,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劳动力致贫。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贫困原因中,12.95%的原因是缺劳力,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为437.7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0.8~1时,人均收入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大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对表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人均收入高的家庭,劳务收入越多,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多(见表5);有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平均人均收入为556.3元,劳务收入占的比例为47.1%,无劳力外出打工的家庭平均人均收入为473元,劳务收入占的比例为9.95%,家庭外出劳力越多,家庭人均收入相对也就越高,劳务收入占的比例越多(见表6)。

进一步分析缺劳力的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大都是小孩多,且痴呆比例高于其它地区,劳力少。越是贫困地区,传统生育观念强,计划生育工作做得较差,超生现象严重,人口素质越差,痴呆现象较多,如我们所调查的一个村中,就见到好几例痴呆。

6、因上学致贫。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调查问卷显示,这种原因占整个贫困原因的11.3%,且家庭越贫困,这种原因出现的概率越高(见表3)。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学校上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幺,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7、因建房致贫。由建房致贫占整个贫困原因的6.09%,这个比例不大,这种情况大都是特别贫困的家庭,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贫困户的住房条件都是比较差的,问卷统计显示,440户贫困户中,有土草房108户,占24.5%,危房31户,占7.01%,一户危房。因建房致贫的,除了极度贫困户外,还有一部分是返贫户,这一部分家庭先是脱贫了,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调查中这部分人因此把贫困原因归功于建房。

8、其它原因致贫。其它原因导致贫困占6.71%,比例也不大。这通常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办结婚、丧事等过多的消费造成的。有的参与封建迷信、、逢年过节的大肆铺张浪费造成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2、思考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条件的恶劣,因灾致贫占首位,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扶贫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如果这个地区生存环境无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那只有通过移民来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地区的贫困问题。

(2)要重视文化扶贫。贫困地区文化都比较落后,农民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90年代,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辛秋水同志在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进行文化扶贫试验,起得了良好的效果。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针对因上学致贫现象,政府应在扶贫工作中,专门设立一块基金,专门用于支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这样做一是使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同等的上学机会;二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三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脱贫致富;四是更有重要的是直接脱贫。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这个家庭就能彻底告别贫困。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从上述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第二位。造成这种局面是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比较落后,医疗救助几乎是空白。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保障在贫困地区非常迫切需要。因此,在贫困地区建立一套医疗救助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并且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对于区域内、地区内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医疗救助计划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应当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如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这样既可以真正使贫困者得到救助,又方便可行,减少组织成本。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90年代后,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增多,一方面可缓解了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但是,目前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基本是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也带来许多问题,如社会治安、农民自身安全、经济保障等。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给予宏观指导和应合理组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更多的劳动力剩余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更加突出。贫困地区即使生产有很大发展,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贫困的帽子是难以摘掉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国家花大力气搞计划生育,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2%。然而统计数字提醒我们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农村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城市;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发达地区。这对贫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在我们调查中,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非常薄弱,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比较难做。三个以上小孩的农户比较常见,很多贫困户就是小孩多,劳力少造成的贫困。不少研究证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生育的胎数越少,文化程度越低的女,生育的胎数越多。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太差,文盲太多,所以出现了比发达地区的生育率。因此,要重视贫困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首先在扶贫工作中需加强宣传,使贫困区领导和群众明确认识到贫困区人口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为严重。人口控制必须列入地区发展的长期规划,人口增长率限制额必须作为衡量发展状况的硬指标。其次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应通过对超生者的严厉经济惩罚,改变多生育而经济上无所谓的状况。

上一篇:高中社会实践总结报告范文 下一篇:暑假实践报告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