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1:46

外国教育方式

外国教育方式篇1

在英国,学生年满15岁便可以选择接受全国通用执业资格证书教育,一共分为初、中、高三级。学生学习完成后可以申请就业、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证书学习或升入继续教育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学习。其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以实用技能为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大多来自实业界、医学界和商界等的在职人员,因此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VET)体系是继义务教育之后的一种教育与培训体系,向学生提供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数的培训机构主要是政府管理的TAF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系统。TAFE学院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进行二年制的职业教育,它的课程注重实用及专门职业的训练,设有各级文凭程度的课程,允许学生以不同的程度入学;其班级人数较少,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悉心指导;其课程设置一般预先征求业内人士的意见,得到业内的认可后方才实施。同时,TAFE还与各综合性大学有紧密的联系,为学生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美国的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为主。社区学院实施“2+2”培养模式,即进行二年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二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入学条件较宽、学费低廉、机制灵活;课程设置实用,师资队伍具有开放性,社区学院的教师大多数都获得硕士或同等学力,学院除通用课程教师是专职教师外,其余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多由工作一线的人员组成,因此,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3]。

我国护理教育已有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4个层次。在整个体系中,中职护理教育以护理岗位上的基础护理为核心,高职护理教育则以护理职业岗位群的护理工作为核心,本科则以学术性专业为主。所以就目前来说,我国中职的培养还是以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十分重要。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式与当前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不融合,反映在学生方面,即所学内容只是自身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岗位适应性差。所以,课程改革应采取交互渗透方式,让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接触护理专业课程和临床见习,从而做到早接触专业、早接触临床[4]。医学基础课的课程编排应慎重删减,以保证护理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时够用。按照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学校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交换意见,共同研究、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护理专职教师要求有本科学历,经过师资培训和具备3年以上实践经验。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师资队伍的法规建设,如岗位制标准建设;(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建立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最好是三甲医院,指导教师最好是具有副主任护师以上资格的临床护理专家;(3)建立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并与当地或本区域的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临床护理专家积极来学校授课任教。有条件的学校建设自己的附属医院,聘用本院职工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假期到医院见习,以使其更早适应医院环境。搜集学生见习反馈意见,在教学中针对临床见习的缺失部分,有的放矢地更改部分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启发、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方式,提出的问题应该因势利导,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并及时给予其鼓励和引导。

应在重视基础知识考核的前提下,从应用的角度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加以测试,利用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口试、操作考试、案例分析、见习报告等,给予学生更大的想像和思考空间,以做出最好的回答,从而避免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机械重复操作练习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并能够与患者有效沟通。

外国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 知识转移 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21-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200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将中外合作办学界定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技术和管理机制,聘用外国教师授课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的高校之间、我国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之间,我国高校与国外企业之间以及我国高校与国外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与我国改革之初的“市场换技术”型企业中外合资目的相似,中外合资企业是通过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利用我国的市场潜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外技术资本投资,以便带动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企业的国际化与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都源于“窗口动因”,对于合资企业而言,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生产技术、产品标准、样式与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内外经营与发展提供适应国际惯例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就是追踪国际先进学科教育知识,获取本学科发展动态信息,为国内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学科发展提供指导。知识和技术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技术是信息和知识的综合体,而技术的本质是知识,信息也可以看作是可整理的知识。高等教育项目是知识密集型的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自然也以知识转移为显著特征和目的导向。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成败取决于我国企业对转移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败则取决于合作高校的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导向下,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对我国整个的教育领域也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规模很大、但水平还不高,部分高校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存在只重视学生派出,忽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尤其是教师资源的引进。没有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通过派出去,请进来为办学双方将来在教学、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尤其是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还缺乏动态、系统、全面的研究,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造成了项目运行中出现的盲目、低效与监管缺失。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教育服务输出国与提供方的角度,研究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 Education)问题,相似的英文概念还包括Transnational Education、Cross-border Education、Offshore Education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涵盖了人员跨国流动、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规管、合作模式与合作伙伴选择、国际合作项目教学内容与方法调整、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在世贸组织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WTO/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自由化进程缓慢,相对来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近几十年内发展较快。Jane Knight(2002)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是指所有学生、教育项目(Program)、教育机构与教育服务的跨界流动。Per Nyborg(2003)认为教育国际化能加强区域认同感,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Van der Wende等(2004)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推动了大学国际化范围扩大,合作程度更加深入。Stephen T.Barnett等(2004)研究了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中,本国(Home Country)教师在所在国(Host Country)遇到的跨文化与知识背景问题,指出合作双方学校要对师生提供跨文化训练和必要的支持。Philip G.Altbach等(2006)指出,高等教育是现代知识产业的重要部门,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的兴起驱使全球资本纷纷加大对知识产业的投资,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Eric Beerkens等(2007)认为高等教育组织间的合作将更多采用高等教育集团的形式(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a)。

国外学者将高等教育作为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一项产业,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Rudi Klauss(2000)指出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并首次提出教学过程中无形的软技术(Soft Technology)是其关键所在。Shanthi Gopalakrishnan等(2004)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对技术转移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的概念进行了界定。John S.Walton等(2007)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方法引入国际教育项目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国内学者主要从国际教育服务的接受者与合作方的角度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现状分析、模式、教育问题、项目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及对策、WTO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高校的典型案例等问题。研究方向已经触及办学的各个方面,如教育法规的完善、外籍教师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解读等。总体来讲,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操作性层面,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的发展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难以对现实中的合作办学进行有效地理论指导。就中外合作办学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李晨(2007)从知识共享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鲁永恒等(2009)探讨了知识的可转移性与知识转移的组织管理,并从三方博弈角度研究了知识共享导向下的激励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Nigel M.Healey(2008)将Uppsala国际化模型引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认为大学的教育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类似,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传统高等教育服务出口(Exporting)方式,大学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到本国学习;第二阶段,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特许经营(Licensing)方式,大学委托(Subcontract)国际合作院校授课,采用学生在本校(Home Campus)与国外高校(Offshore Campus)分段培养模式,校际间学分互认、转移(Transfer Credits),即所谓“3+1”等模式;第三阶段,作为高等教育合资(Joint Ventures)方式,根据所在国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大学与国外高校在所在国合作办学,这一模式在东南亚与中国近来得到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独资机构(Sole Ventures),在东道国独立运行,一般集中在伦敦、巴黎等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在发展中国家受到政策限制,发展缓慢。

我国不允许国外教育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在中国境内独资办学,所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外教育服务提供商以“商业存在”方式占领中国教育服务市场的最主要方式。我国强调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尽量避免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但从国际范围来讲,教育是WTO规则下的“服务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在WTO的规则下是“商业存在”,外国教育资本首先是把教育作为具有丰厚利润的产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事实上,外方到我国投资办教育的最大动机就是看准了我国有庞大的教育市场,有较大的赢利空间。因此,国家严格控制教育,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指引下,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积极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达1100多个,其中高等教育占79%以上。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Uppsala模型中从特许经营模式(分段培养)到合资模式(中外合作)的过渡阶段。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除了实现教育项目其本身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产生的知识转移效应,实现合作院校间或合作项目内部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追求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实例分析:一所省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结合黑龙江省一所省属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状况,来具体分析其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效应。黑龙江科技学院始建于1947年,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省属普通理工科院校。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始于1999年,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高校、奥地利政府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项目。其中,该校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与奥地利MCE公司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的矿山机械制造培训中心,属于国内高校与国外企业进行教学与科技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该校与俄罗斯、加拿大共3所院校分别合作开设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金融)管理等3个专业,分别采用分段分校区培养模式,即前1年在中方高校完成语言与专业基础教育,后4年分别在中方高校与外方高校各进行2年专业课程学习,毕业由双方分别颁发学位与毕业文凭,这属于典型的特许经营、分段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尤其是该校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开办的财务(金融)管理专业,合作方式由最初的分段培养模式,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项目进入“4+0”模式,即全部4年学业在中方高校完成,中加双方分别授予合作项目毕业生学士学位,这一合作已属于典型的中外合作办学“合资合作”模式。该项目由合作双方高校教师共同授课,除引进北美顶尖商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并培养毕业生200余人外,还派遣16名项目组教师赴加拿大进行专业培训学习,这些教师通过为加方教师助课,并最后接替加方教师授课等方式,完成了以学习国际先进金融教学内容与能力的知识转移过程,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系统性学科专业基础、能胜任完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并且通过对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其教学、科研能力取得全方面提高,这些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该校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有效开展组织学习与学术交流,知识共享效应初现端倪,已经为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达到省内一流,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的肯定,并在学校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该校的中外办学经验。

[本论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No.08-25、No.08-28)]

参考文献:

1.鲁永恒.HIST学院HIST-Douglas金融学项目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外国教育方式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对外 市场营销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战略意义

首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在办学观念、供给模式和运作机制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随着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日益表现出非公共产品的一面,具有半完全或完全竞争的特性。高等教育市场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个别市场,演变成全球市场。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趋势,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使出不同的招数,利用各自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高等教育的对外营销活动。

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规则正在成为我国教育规则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约束我国教育国际交往的制度体系。中国“入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为此,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制定合适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开拓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市场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来看,作为教育服务承诺的国家之一,我国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争取到更多的权利,使其在与外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我国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使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国在高等教育市场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向不同国外教育消费者宣传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发展制度、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状况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直接参与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争取更多权利和创造更好的条件。还有是GATS规定“一成员可承认在特定国家已获得的教育或经历、已满足的要求、或已给予的许可或证明”,并鼓励成员国之间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互相承认学历。我国高校所颁发的文凭必将得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这将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由于不承认或无法获得学历所带来的市场障碍,为我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设立和创办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主要表现在各成员国对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和贸易形式方面的具体承诺上。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方在其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出国留学和培训;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如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的境内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来华任教、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说,成员国对以上承诺越多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就越有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资料,截止2000年,对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6个对四种贸易方式作出了全部承诺。从不同的贸易方式承诺来看,对境外消费全部承诺的有18个,部分承诺的1个,不承诺的只有2个,这也就是说在境外消费方面,如出国留学和培训贸易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占将近一半(欧盟12国为一整体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有能力支付境外教育消费的市场相当庞大,为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在跨境交付方面,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16个作出了全部承诺,3个作出了部分承诺,也只有2个没有作出承诺,这表明在跨境交付方面,作出承诺的国家也占了大部分,这将使我国可以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以满足国外教育消费者对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需求。虽然目前承诺开放商业存在教育服务方式的国家不多,全部承诺的只有7个,部分承诺的有12个,没有承诺有2个,但总的看来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是有利的。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和主打产品

如何利用以上有利宏观和微观环境,积极大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从教育消费者角度来看,首先应该是海外华人、华侨,因为国外校友和华人、华侨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希望了解祖国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现在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育市场。根据未来学家奈斯比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估计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有5700万人;其次是外国人才市场上,那些为适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需要而迫切要求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消费者,近年来有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消费者也日益增加;再次是对中国文化艺术以及语言感兴趣的外国教育消费者等等。从教育消费的地域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周边,开拓欧美,兼顾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方针。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所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考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我们应该考虑以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以及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具有自身品牌自然科学优势学科教育为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打产品。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主要形式

为了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不仅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市场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主打产品,而且还要有积极有效的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形式。第一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继续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界,以及高校内部相关单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留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解决我国由学校统包统管的、单一的、半封闭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已不能适应留学生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如校外住宿、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等问题。更好地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类别应该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教育的类别可以是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并应该对不同类别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第二采取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形式,积极有效地发展对外远程教育。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汉语就会成为外国友人乐于修习的外语科目,从而汉语教学也会成为我国远程教育一只有力的重拳。而且,通过远程教育,传递的是正宗的、纯正的中国本土文化,相对于各种培训机构之类,会更有权威,更有竞争力。同时在许多学科领域,我国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些也应成为教育输出的重要部分。第三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形式,鼓励国内一流大学在海外设立各种分支机构和依托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通过与外国高校合作,在这些国家设立诸如汉语教学中心、中医药教学中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直接在国外招收海外学生,为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服务。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宣传与促进

外国教育方式篇4

【关键词】法学教育 模式 法律专业授课 启示

国外法律教育开启了现代大学法律教育的先河,国外法律教育具有教育质量水平高且学风严谨的特点,是法律教育界的典型模式。与国外法律教育相比,我国的法律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历史也较短,因此,要想完善和发展我国高校法律专业授课的模式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法律教育模式。因此,本文以西北某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其优缺点,取其精华,为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的改革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

国外法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判例法系,也成为普通法系。二者的法律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大学,而判例法系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律师学院。

1.早期的国外法律教育模式

从12世纪起,国外陆续开始出现具有法律教育性质的学院,其主要集中在法院附近。到14世纪,这样的学院慢慢越来越多,这种具有私塾性、法律专业性的教育形式就是早期的国外法律教育模式。

以具有典型性的英国为例,1753年英国开始了大学的法律教育,为英国的大学法律教育揭开了新的篇章。19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陆续成立自己的法学院。早期的法律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与实践紧密联系。(2)法律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较高。但是,国外早期的法律模式也具有思想封闭、视野狭隘的缺点,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水准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大学陆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首先,在大学中,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教育。其次,与当地的法律培训中心或者法院进行合作,对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性的锻炼与培训。最后,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从业法律工作以后能够继续学习法律知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国外早期的法律教育模式,促使了国外现代法律教育模式的诞生。

2.现代国外法律教育的模式

现代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一方面顺应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其法律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其自身传统的优势。现代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外各个高校的法学院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能力,通过法学院的学习,为其从事法律行业工作创造条件。如果学生想从事律师行业的工作,首先,必须完成大学法学院的专业课学习,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其次,修完必修的法律基础课程才能参加律师资格考试,而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书才能真正从业律师工作。

第二,法律教育的教育内容。国外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基本的法律理论和技巧,法律思维能力,分析、判断以及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以一个法律从业者的角度去思考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目的。

第三,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国外法学院的法律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及思考模式。因此,教学的方法主要是由老师准备课程资料,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布置其各自的任务,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与此同时,国外还实行导师制度,即每个老师都具体负责几个学生,学生在法律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向自己的导师请教,导师也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安排学生的课程和课外学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法律教育的教育评估。国外法学院的教育评估指标具有多样性。其法学教育评估体系比较完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教学质量评估,另一个是科研等级评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质量评估主要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等级评估则是考查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二者的结合使得法学院教学水平保持较高的水准,同时还能使其能够走在法学科研的前沿。

第五,法律素质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法学院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安排法律伦理、道德等课程来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主要具有开放性广、灵活性高和实践性强三个优点。

第一,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国外高校的法律教育具有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不用在乎对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第二,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灵活性。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死板的理论知识,国外的法律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国外法学院的教育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老师上课的时间较少。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三,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国外法律教育向来注重法律实践教育,其主张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法律人才。

2.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劣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肯定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优点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缺点。其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忽视抽象思维、轻视理论教育。国外法律教育模式注重法律实践,但却轻视法律理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使得法律专业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却使得学生视野比较狭隘,见识比较封闭。

第二,实用性较强,学术性缺乏。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很强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一种困境:虽然国外法学院尽力培养法律人才,但是学生毕业后却很难担当律师、法官这种角色。知识面受限、思维模式的狭隘限制了法律专业学生以后工作生涯的发展与提升。

对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以及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对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北某大学的法律教育必须既要重视法律理论的学习,同时又不能忽视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国外的法律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法律教育由于过分地重视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法律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不利于法律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西北某大学必须借鉴国外法律教育模式的成功与不足,在其法律专业授课中,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西北某大学法律专业授课既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知识的广度。西北某大学法律教育一方面应培养具有应用型的法律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还要使得学生具有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更多不仅仅局限于法律专业的知识,使得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的法律通才。与此同时,西北某大学还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双学位,吸引更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法律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三,西北某大学法律教育应改变其法律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西北某大学法律教育应学习国外法律教育模式中的导师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得老师更能因材施教,培养法律专业学生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也能促使自身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西北某大学还应将法律教学和法律科研项目的开展结合起来,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法律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老师和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西北某大学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家权.当今中国法律教育的国际比较、问题和挑战及改革的宏观视野[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7).

[2]尹超.“同源分流”与“殊途同归”――英美法律教育发展路向之比较[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9(4).

[3]宫秀丽.英国现代法律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与启示――兼论我国法律教育的调整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4]韩慧.法治、法律人共同体与法律教育――从英国法律史的角度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外国教育方式篇5

论文摘要:为了尽快建立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的精神文化和办学体系,培育更多更好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社会新人,应逐步放弃教育伦理和教育理念,用学习伦理和学习理念的平等精神和创新态度,来实现中国“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面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应是教育面对入世后的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的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入世与我国教育服务承诺

在我国《入世议定书》中,我国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服务贸易减让表水平承诺中与教育服务有关的内容。例如,人世后我国认定的中外合作教育服务将以契约式合作机构为主,以有别于其他商业性合资合营机构;允许不得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的外国企业(包括教育服务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对设立分支机构不作承诺;以教育为目的的土地使用期限最长为50年,这说明中外合作教育服务机构在享有中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的最高年限等同于国内教育机构的待遇。

二是服务贸易减让表中教育服务部门具体承诺,这部分承诺应该说构成了我国教育开放承诺的核心。由表1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第一,我国规定的义务(即九年制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初中教育两个部分)和特殊教育服务(如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等)不包括在教育服务承诺中;第二,我国对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未作承诺。因此,对外国机构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向我国公民提供教育服务,我国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开放尺度,不受WTO协议的约束;第三,我国对境外消费方式下的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没有限制,即不采取任何措施限制我国及其他WTO成员的公民出境(入境)留学或者接受其他教育服务;第四,在教育服务的商业存在方面,我国不允许外国机构单独在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并允许外方获多数拥有权,但没有承诺给予中外合作办学以国民待遇;第五,在自然人流动方面,我国要求外国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人境提供教育服务,必须受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邀请或雇佣,对其资格要求是外国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必须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相应的专业职称或证书,具有2年专业工作经验。

三是其他与教育服务有关的内容。例如,入世后,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只是一个允许概念,我国保留了对外资企业从事相关业务的审批权,政府将依据我国专门法规,对减让表承诺的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审批与管理,同时,对其他教育服务进行管理。再如,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无过渡期和地域限制,应当视为从2001年12月10日起生效。但是,由于我国保留了对外方从事相关业务的审批权,实际上须等待有关法律法规正式颁布以后才能执行。最后,我国对某些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政府定价。在《人世议定书》中,我国保留了对重要产品及服务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权力,其中,对教育服务减让表中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服务,我国实行政府定价。

二、入世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挑战性机遇

人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人世承诺本身给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如开放教育市场、鼓励出国留学等。第二,人世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调整引起的教育变革,如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

根据以上承诺,人世后其他国家介人我国教育市场的主要方式有:①以商业存在方式介人国内教育产业是影响的主要方式。国外可以与国内的大学联合办学,通过引进外国教育资源,并授予外国学位的形式进人;还可能与国内的其他机构合资办学,通过资本的形式介人。此外,随着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进人国内的市场,它们会以职业培训的形式进人中国的教育市场。我国已经承诺在高等教育上允许设立中外合作或合资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允许外国占有较大的比重。②以自然人身份来国内教学,在影响上远不如商业存在的影响大。因为他们以个人身份来华教学,对所在学校的数学会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不会对学校、同时也不会对教育产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的承诺在此方面有所限制。③通过境外消费的方式影响教育服务业,这部分影响基本上是难以控制的。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是大量学生到国外求学,教育消费的外流会影响国内教育产业的发展。二是造成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外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吸引许多优秀学生到国外读研究生,毕业之后若大量留在当地,会使我国人才流失问题更趋突出。

此外,人世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性机遇,还通过人世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体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和强化树立教育的全球观、产业观和服务观。人世后,我国教育将融人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理解国际教育,使公民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除此,适应人世要求,我国教育发展必须强化产业观,扩大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产业机制促进教育发展。最后,人世后的教育还要强化服务观。在注重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现代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大众消费,要努力提供质量优良、品种多样、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教育服务。②维护教育主权的任务十分艰巨。教育主权主要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权,要改变过去把教育主权仅仅理解为一切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包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外方介人的片面认识。应该看到,人世对我国教育主权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但承诺中又允许外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控股和担任校董会董事长(理事长)等,人世后,教育主权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认真对待。除此,学校从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目标。随着人世后教育开放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并带来其思想和文化影响。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目的的教育机构会趁机进人,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③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现行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近几年来,虽然通过大幅度扩大招生,我国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因此,许多国家十分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人世后,我国将进一步放宽国外机构进人我国合作办学的条件,并允许其在资金投入上占大头。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强吸引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国内就学难的问题,但也会对国内大学形成冲击,使国内缺少好的生源,将对我国高校形成挑战。另外,外国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这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④对人才培养的结构、标准以及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世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市场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这样一种严峻形势下,深化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势在必行。所以,一方面要改变目前高校专业目录过细过偏的弊端,鼓励学科渗透,培养更多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还要下放专业设置权,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一些跨行业的走俏专业。从长远来说,因市场对高学历人才及职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中、青年人要求攻读学历课程或在职培训的愿望将与日俱增。因此,人世还会进一步扩大我国人才市场,进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另外,人世后,我国对教育人才质量观标准必须更新。教育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⑤合理利用跨国公司对我国高校的科研投资。入世后,西方跨国公司会进一步利用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素质高、待遇低的优势,以及现有的科研设备等有利条件,加大对我国高校的科研投资,或建立实验室,或直接资助科研项目,以期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为其开发高技术产品。人世后,我们既要把握好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技术转移的机遇,利用好国外R&D的投资,加快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基地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又要防止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外国投资的影响下演变为发达跨国公司的“附属机构”,以确保我国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和长远科学发展战略的实施。⑥人才流动出现新的特点。人世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籍专业人才、留学生会大量涌人我国,从事有关教育、科技与文化等交流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外国公司将高薪聘用高层次人才,现有的一些高层次人才会流人外国机构。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服务业的开放将不仅使这些行业在经营上受到冲击,而且在人才上也面临严峻形势。据测算,人世后我国金融系统预计有20%的专业人才流失。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将更严重。统计表明,美国至2006年将缺少67万专业人才,其中每年需要添补9.5万名计算机人才,而大部分人才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地招聘,为此一些国家政府都在研究调整签证的政策,准备大量雇佣海外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吸收、利用好海外人力资源,“洋为中用”,又能确保我国国家安全,以及如何防止和减少我国高级专业人才流失是我国教育在人世后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和函待解决的问题。 转贴于 三、入世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第一,尽快完善教育法规,依法办学,对于与国外人境合作办学和外资独资办学行为,应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开放教育市场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达成开放教育市场的共识,打破计划模式,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依法办学。目前,根据入世承诺,在原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起草工作已经结束,有望在近期出台,将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重要把握三个方面:①学校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的地位。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聘请高质量的教师,包括境外专家教授任教。要把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一批重点建设的学校都要尽快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使用汉语、英语双语教学。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入世意味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意味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尽快调整传统的培养目标,改变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千轻合作、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培养模式。③加大教育投人,切实改善知识分子生活与工作条件,力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除政府投人外,巫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杠杆吸引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

第三,率先开放国内市场,鼓励民间资金介入,兴办民营教育,支持引进国外高质量大学与国内合作办学。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综合国力还不强,因此除了由国家为主办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还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除此,还要学会充分吸引海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国,以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大力开展社区教育,鼓励地方设立大学。目前国内大学过分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学较少,大学的地区分布不合理。应当促使社区大学和地方大学成为当地知识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中坚力量,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大力兴办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人世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要求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行业转移和职业流动的加快要求对下岗人员再就业进行及时的培训;农业未来几年所释放出的数千万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国际劳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对劳动力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都呼唤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因此,为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教育体制和更为开放、灵活的学校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教育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

第五,除特种教育外,要把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只有教育产业发展和兴旺了,才能把教育这项伟大的育人事业办好。要确立“先办好产业才能办好事业”的经营理念,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生产、制作、教育产品的销售流通以及教育的再生产等环节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试想,再好的教育思路、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社会需求,没有市场需求,何谈学以致用,何谈教育水平,何谈教育竟争力!而且,把教育作为产业经营来对待,不仅可以转变长期形成的落后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可以加强对外合作,扩大教育产业对外开放水平,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以及发达的教育技术成果和教育文明成果。

外国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日本;新加坡;英语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是全球化时代,时代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由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这个目标将促使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得以改变,所以如何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时展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关系到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和适应全球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本文通过介绍作为亚洲经济强国的日本和“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的英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助于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日本英语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概述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育始于明治维新后,随着西式洋学堂的创建和外籍英语教师的引进,日本英语教育初步发展起来。但在明治维新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英语教育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形势而左右摇摆和反复迂回,处于跌宕起伏地曲折发展阶段。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受美国影响,日本的英语教育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对英语教育也十分重视,并在以后的各个阶段进行各种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英语教育,侧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设置灵活化,70年代的日本英语教育,由于高考的需要,几乎所有中学都开设英语课程,英语学习得到空前的重视,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日本英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特别是JET计划的实施,即招聘大量的外国青年到日本进行外语教学指导和外语教学研究等工作,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日本涉外经济发展和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80年代英语教育发展的基础上,90年代日本英语教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比如:英语教育的起始阶段提前到小学和政府与民间合作推进英语教育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又公布了《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勾勒出了21世纪日本英语教育发展战略。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不断进行着英语教育方面的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忽视语言技能训练。日本人用英语交际能力差,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注重语法教学,忽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造成的;二是日本的英语教育过分以应试为主,在日本升学压力很大,日本的英语教育长期以来是以考试为航标的,从而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三是英语教材参差不齐,不成体系。日本的教材编写制度是文部省负责审定,民间编写出版,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官方标准。经过审定的教科书都可以成为教材。这样就造成了英语教科书的出版泛滥和版本不一;四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JET计划的实施,大量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来日本任教,提高了日本的英语教育水平,但总体来说,日本缺乏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五是其他外来语的涌入,影响了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日本政府于2002年形成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报告,以及2003年出台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明确了英语改革的目标以及所要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具体表现为:改善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的指导能力,改善聘用制度;提高英语学习的动机;改善人学考试的评价;援助小学英语会话活动,提高国语能力,推动实践研究的开展。

二、新加坡英语教育模式改革与发展概述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改革对促进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新加坡的英语教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59—1970年、1971—1985年以及1985年至今。1959年新加坡独立后,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模式并未摆脱传统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以讲授传统语法为主。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双语教育,即英语与另外一种官方语言并用,在当时众多的官方语言中,新加坡政府领导人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采用“以英语为本”的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新加坡与国际经济和文化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双语教育,新加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通过语言分流使得双语学生接受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更高层次的教育,重金聘请国内外名师等砝码来吸引人才;通过大众传媒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环境。这些积极措施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新加坡英语教育的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80年代中期至今,新加坡的英语教育侧重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等细节问题,如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总体来说,新加坡的英语教育发展早,体系完备,特别是双语教育的开展,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双语教育的开展。降低了母语的地位,过早的语言分流,虽然有利于英语教育,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同时也造成部分人才过早地告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英语教育的模式和手段过于西化,缺乏本国特色,尤其是缺乏对适合亚洲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三、日本、新加坡英语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思考

(一)日本、新加坡英语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和新加坡同属于亚洲国家,对于开展英语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水平不一样,我国不能完全照搬日本和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和新加坡的英语教育经验,从而更好有力于我国的英语教育,特别是外语人才的培养。

1 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日本和新加坡都是通过高薪或其他的一些优惠政策去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本国的英语教育,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方便。比如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针上强调英语教育和依靠国外教师及教育顾问。而日本则积极实施“JET”计划(The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日本交流与教学项目),大量吸引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日本做ALT,这样既保证了日本高水平的英语师资队伍,又保证了英语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我国也应该大力调整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实我国英语师资队伍,同时可以采用吸引留学人员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等措施来保证师资力量,吸引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到教师 岗位上来,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2 政府、社会、学校需要密切合作

在日本,任何教育战略或者政策的产生,都是经过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咨询和审议的基础上产生的。比如日本在2002年制定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以及后来的《行动方案》,都是通过“英语教育改革恳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方案的实施需要文部科学省、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的,日本正是整合了这些资源,形成了最大的合力,确保日本英语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也是与政府、社会和学校间的通力合作分不开的。比如政府把全国华文改成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等措施来促进英语及双语教学。而在我国国家各部门间,往往是各自为政,缺少高效合作。不过近年来国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省部共建高校和部委之间共建高校等。又如教育部组织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从全国各个高校抽调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全国高校进行专业评估,这些政府间或政府与高校间相互合作的模式,有力地保证英语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3 创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日本和新加坡都重视对英语语言教学环境的培养,比如日本大力开办面向学生的英语报纸,利用媒体优势来辅助英语教学,创建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而我国目前缺少这样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于英语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去创造,比如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学校的努力和支持以及多种多样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去创造、丰富和充实英语教学环境。

4 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

国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国家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必须重视国语的学习,新加坡在重视英语学习的同时忽略了国语的教学,从而降低了国语的地位,而日本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仍强调增强日本国民国语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日本一方面要加强本国英语教育,一方面也强调所有来日本参与“JET计划”的外国青年“不遗余力”地学习日语。而在我国,类似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全民学英语的浪潮中,往往忽视汉语的学习,比如有些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甚至没有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的基础课,造成很多英语专业的同学,汉语写作功底薄弱。因此因为单纯重视英语学习而忽视汉语学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需要我们也引以为戒。

5 英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在日本制定的21世纪英语教育发展战略中,日本一方面加强英语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强调英语教育科研。通过教学给科研提供现实的可靠的教育材料和案例,通过科研反过来指导教学。在日本,从国家层面上说有“日本教育改革恳谈会”、“推进英语指导方法改善恳谈会”,而在地方的具体操作中,又有“超级英语学校”等实体,来进行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推广,进而进行有效地英语教育科研研究。日本英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对于我国英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既克服了英语教育教学没有科研而失去方向,又避免了科研没有教学支持而失去生命力的局面。

(二)推进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走强国之路的基本原则。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是全球化时代。时代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态势,外语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个目标将促使外语与专业结合,语言的认知功能和语言的学习体系融为一体,外语教学内容和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加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新加坡英语教育经验对我国的英语教育的几点启示,对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进行了如下思考: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创新型外语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特别应通过如下途径不断深化,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外语创新应用水平,是进一步改革外语教学的重要方面,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和灵活应用,由于英语的国际化使用和工具性特征,在外语学科实践中,应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外语教师要采取“参与法”、“任务法”、“讨论法”、“角色法”、“情景法”、“操作法”、“演示法”、“解决矛盾法”、“过程法”、“案例分析法”、“文化对比法”、“行为比较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经验、辨别力、和思维潜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交流沟通,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悟性等内在的学习机制,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再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课程内容的充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们可以采取人类所关心的共同问题,并提供社会对高校人才所需的基本知识,如管理。经营,推销,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常识等,以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加大外语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的研制开发,在教学中不断应用,以现有部级或省级精品课为模板,并在其它课程中辐射和推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充实课程内容。

最后,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研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办学生外语杂志和外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课堂教学主渠道起到有力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外国教育方式篇7

[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国际学校 双语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一、国际学校在中国

一方面,伴随全球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法律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宗明义:“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6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具体到教育或学校层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评价、教师流动、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展开了体现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改革与实验,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以引进国外课程与教学体系(A-level,IB,AP,IGCSE),使用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国际教育的国际学校、国际班、国际部以及各类国际教育项目。如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教育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北京中加学校、北京新英才学校、北京私立汇佳(IB)学校、深圳中加学校、青岛天山实验学校、烟台耀华国际学校、长春美国国际学校等等,层出不穷,不可胜数。这些国际学校因其引进国际课程和国际高中教育,提供优质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而备受国人青睐。

二、双语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何谓双语教育?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界定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来理解双语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凡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都是双语教育,如汉语和英语、汉语和日语、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等。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内容(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起媒介作用的“教学语言”,而非单纯的“语言教学”。笔者本文所说的双语教育是指狭义层面的汉英双语教学,即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本国国民的英语素质,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同时实践也证明,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人在外交、外贸、学术交流或其他国际场合能够轻而易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在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占有优势。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两种层面与形态的双语教育,即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和高校的双语教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中学等一批中小学为龙头,开展了针对传统外语教学“高耗低效”“学用脱节”的弊病,以开辟英语教学新途径,变英语“语言教学”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进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双语教学实验。随后,双语教学实验逐步在辽宁、山东、无锡、苏州、浙江、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省市得以开展。且上海市、辽宁省、苏州市、无锡市、成都市等省市正式颁布了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文件,大力支持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科技革命和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以及研讨交流国际上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国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以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对话,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际接轨。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打造国际化城市”成为很多城市追求的目标。而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加之,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高校双语教学,以满足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的改革便水到渠成。自2001年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章程》等文件中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国际化人才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三、国际学校对双语教育的启示

严格来说,国际学校的教学并非我们所谓的双语教学,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学都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即全英教学。但是,随着国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出于降低成本、师资选聘以及适应中国学生群体等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教育教学调整,使得现行国际学校开始选聘中国双语教师,并且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实行沉浸式或过渡式双语教学。由此,笔者认为,现行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教学与双语教学发生了联系,尤其在双语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双语教育模式、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双语师资建设等方面对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1 在双语教育理念上。双语在教育理念上应秉持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坚持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互动性,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融合、理解,注重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培养学生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养成学生兼容并包、尊重、宽容的心态与品质。同时,在双语教育中坚持文化主体性、自觉性,在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倡导多元文化。

2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和体现。双语教育中,一方面,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双语教育要学习国际学校,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且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双语师资短缺的困境,双语教育还要肩负起培养能够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到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用英语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高质量专业化双语教师的使命。

3 在双语教育模式上。国外双语教育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证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明显。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的英裔单语加拿大人意识到,让子女掌握法语是他们未来就业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教育当局提交了一份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方案,方案被教育当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先后被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日本、瑞士、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当前,考虑到我国英语语言环境与氛围,以及教师、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我国应积极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与氛围,适时学习借鉴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 在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上。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完全引自国外,如A-level,IB,AP,IGCSE等,以开展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双语教育从其浅层次来看,需要我们掌握英语,具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能力;而从其深层次来看,需要我们理解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尊重、宽容、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以及具有全球责任感的心态与品质。而国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上述两方面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双语教育可适当引进国外原版课程与教材体系,加强国外课程教材与国内课程教材的融合与联系,建立“中西合璧”式的课程教材体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外国教育方式篇8

【关键词】国内外;合作办学;模式;路径

引言

21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意识的更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学者们对国内外的合作办学情况的研究进程明显加快。这种办学模式下,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素质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其在我国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已经从之前单纯的形式扩展了具体的内容层面,因此办学的领域和规模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顺应时展与国际接轨,加快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知名度,推动国内外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就成了一个发展的趋势。

一、国内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分析

根据本文的了解,国内外合作办学在“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国内外合作办学在数量、合作区域、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外合作办学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因此其对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

(一)师资力量优势

国内外合作办学中引进国外优秀师资、成熟的课程和教材,是国内一般高职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进行国内外合作办学必须要将自己原有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从而在此基础上采用国外相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使之与国际接轨。而在这个过程中外籍教师则必须要具有双文凭或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更为关键的是其必须要具备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我国的教育实践。

(二)教学资源优势

教学资源优势主要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进行合作办学的各个高校,其在实际的教学中,都是采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就使得其教师必须要按照己方原有的教材进行,而这些教材本身的内容分和国际的接轨程度是非常高的,并且这些教材的时代性强,可以最大化的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书本环境,从而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的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另外国内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籍教师将先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可以使教与学互动,教学形式灵活。

(三)外语环境优势

目前几乎所有进行国内外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的课程实践中,外籍教师基本都是采地道的英语授课,因此这样的授课方式和环境也为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和增强外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这样的强化熏陶下,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为其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国内外适宜的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合作办学最为关键的是一点就是不能将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随便拿来就用,而是必须要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酌情采用。一般来说,国内外进行合作办学应该将其现有的资源在一定规范下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经过实践探索发现适合本校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根据本文的分析,目前我国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三种模式,即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融合型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融合型培养模式在我国的很多国家都是受到了欢迎,这样的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国外一些高水平的教育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其也很好的避免了国外的学生面临的高压学习环境。对于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是在双方确定合作办学的前提下,按照实际的情况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第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相关的课程设置情况聘请对方教师来讲课;第三是,按照自己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外方的课堂教育方式进行适当的引进,第四是进行双语授课。正是这样的授课方法使得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最大化的克服了与国外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接受到国内和国外两种文化的混合教育。

(二)嫁接型模式

目前嫁接型模式主要有“3+1”模式、"3+1+1”模式两种,嫁接型模式主要是近两年来各个高校采用的一种合作办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己方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几乎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其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方的课程教学和评估方式来进行教育,两者之间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三)松散型模式

所谓松散型模式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国外办学的先进经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来尽快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具体来说即为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方进行教学计划的实施,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教学经验,总体来看,这是一种渐进的模式,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育国际化的尝试。

三、国内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对策分析

作为当前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发展方式,合作办学带来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论各个国家的办学模式出现怎么样的变化,其最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其不变的根本所在。在这里,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国内外教育理念和具体的做法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因此从这点看来,两者如果要合作办学,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通过实践最终找到适合的合作办学模式。当然无论是那个高校找到这样的模式,其在后续的发展中也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在本文看来,主要是的措施有三点,分别是:

(一)制定合作计划

目前我国的教学体制与国外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方式、规格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其涉及到的具体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果进行合作办学,那么这些计划无疑都是必须要重新进行制定或者完善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进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完善教师队伍

从办学实践看,与国际合作办学,高质量的精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垂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文看来,必须要积极的强化教师的能力,时刻保持关注,抓住指导时机,并且在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国内外的合作办学过程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经验,通过知识的创设、学习材料的提供,指导经验的分享等进行观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以这些作为基本的起点找出问题据此作出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本文认为教师必须要在指导中把握一定度,通过指导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然后让其独自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另外要把握正确的实际,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游戏预期的教育效益。

(三)更新教育观念

国内外合作教育推M了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其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这种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已成为通行的规则,因此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国际意识、改革意识、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由于教育机构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国内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各个高校要坚定教学的理念,及时的更新教育观念,更为关键的是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从而更好的为合作办学提供帮助。

总结

此次对国内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国内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总结经验,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上述分析,也为进一步认识国内外合作办学之所以存在如此纷杂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考察的视角,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各种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其存在和发展态势的走向,目前只能做初略的探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待今后的努力。而在本文看来凡是涉及到国内外合作办学项目,都必须要对合作模式和办学模式进行选择,进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但是由于两者都有诸多模式,每个模式又都有相对应的做法可选择,组合后就构成了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国内外合作办学项目。

参考文献:

[1]黄道平,方国爱,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72-74+87.

[2]吴雁江,方熹.“3+1”中泰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04:47-51.

[3]程显峰,吴丽梅,徐永慧,贺东伟.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2,11:150+152.

上一篇:人工降雨的危害范文 下一篇: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