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0 08:00:51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1

1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2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1积极培养内科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1)努力增强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除了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外,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医学视野,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向学生介绍更新落后医学手段;

(2)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为适应新世纪医疗科学的发展趋势,实施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及时更新内科学专业研究的新发现、新方向、新进展,还有利于医学研究生锻炼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医学能力;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明确科研理论,把握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要时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现状。考虑到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题而进行,故在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科学研究原理及实际方法,涵盖课题选取、方案设计及实施等步骤,同时经由形象化实验工作明确实验技术。故研究生选课后应从研究方向出发。针对在校理论学习而言,内科学研究生维持1年的时间,故在必修课选择时应从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合理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兼顾纯理论及实验操作课程学习;

(2)重视综述书写。内科学研究生待明确研究方向后,应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成综述。经由综述书写可促使其明确自身所研究内容现状,基于此前提下提出自身设想,并于今后科研活动中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予以改进;

(3)重视科研课题选择。基于导师引导下,内科学研究生应对研究课题选择持认真态度,予以详细设计,进行开题报告书写。为提高选题新颖性及创造性,应强化标书学习,进行全面性查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明确自身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强化理论及实验操作准备工作;

(4)构建内部有效学习机制。强化内科学研究生定期学习,重视其相互交流。重视内科学研究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共同学习机制,譬如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座谈、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目的;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是个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重任。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人生观。除了对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培训,还要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教育研究生,以一种“大爱”精神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定期开展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谈话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务必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同时导师用长期积累的经验陶冶教育研究生,使其理解人文道德精神的价值,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对研究生的良好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和胸怀宽广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我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体系的进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团队,这种形势使医疗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作为医疗科学的接班人,要求其科研能力与时俱进,所以对研究生的医学教育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医学教育者深入探索和思考,今后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内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内科学人才。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2

在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仍将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检索,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尝试提出了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分析法;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2—0047—08

引 言

目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化,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并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更清晰地探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尝试对2002-2011年国内外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

当前,国内关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尚未有统一规范的表述。焦建利等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技术,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在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我们认为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改善,具体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远程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 研究样本的选择

国外文章选择的研究样本为学术论文,以数据库的地位和权威性为参考,最终确定的外文数据库包括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Wiley Inter Science和EBSCO等四家国外知名数据库。因此,首先以国外文章这四个外文数据库为研究范畴,时间跨度为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以检索项“Article titles”和检索词“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er training”、“teacher education”、“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检索方式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筛选出与技术相关的文章,其中技术类的关键词包括网络、在线论坛、Moodle平台、电子书、多媒体、交互电视等;最后剔除无关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文章115篇。

国内文章的选择是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进行检索,检索词包括“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化”、“技术支持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时间是2002-2011;匹配方式是模糊,剔除会议报道等无关样本,共获得有效文章样本204篇。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地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2]这种研究方法被大量用于分析文本材料,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文献分析法是按照研究课题的需要,对教育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进而探索教育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章结合这两种研究方法开展本主题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辅以文献分析,力求研究的结果更加真实全面。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的生成均使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

3. 研究类目与分析单元

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研究主题的分析类目主要以焦建利对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分类为参考。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归类、合并,并请两位专家对分析类目进行了评判,最终将研究主题的分析类目分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媒体技术和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混合式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能力研究等六个维度。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主要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研究主题分析单元的划分过程与国外一样,通过对样本文章研究内容的分析和归类,最终将研究主题分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等六个方面。

三、国内外技术支持教师

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1)文章数量分析

(2)研究主题分析

①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在线讨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在线学习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网站支持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虚拟网络教室面对面培训研究、远程教师培训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教师在线学习专业发展课程的效果研究等。例如,Kathleen Roskos等依据“人是如何学习的”设计了三个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框架都包含知识类型、认知需求层次、交互层次以及感官细节等内容,并且模块内容强调陈述性知识(事实和概念)和低层次的认知需求(记忆和理解)[6]。Catalin-Cosmin Glava和Adina-Elena Glava将在线学习平台BSCW(Basic Smart, Cooperate Worldwide)作为虚拟教室来为职前教师进行培训,这种方式为职前教师提高学习技能、改善个人协作能力和学习任务设计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遇。[7]此外,Ditte Lockhorst等对远程教师培训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环境对培训结果并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而任务教学(预先设计的结构、个人角色和任务自身的驱动力)和小组活动过程对教师在线协作学习都有着明显的影响。[8]

② 媒体技术和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及移动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电子书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Web2.0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电子档案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交互式电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例如,Franklin Teresa等通过一个案例研究介绍了如何将PDA技术与普通高校中的教师教育项目相整合。[9]同样,P. Sepp?l?和H. Alam?ki通过一个移动学习项目介绍了如何将移动设备应用到教师培训中。[10]由于在职教师受工作时间所限不能参加面对面的培训项目,因此,电子书成为一种在不同培训项目中整合多种培训课程的重要工具。如Laura Monica Gorghiu等介绍了信息与传播技术(ICT)与教师培训整合的一个项目——欧洲在职教师未来培训的一种方式(FISTE),项目中的课程内容和网络指导通过电子书中的桌面创作软件呈现给教师。[11]此外,Leonard A. Annetta和James Minogue对交互式电视(ITV)对其在不同教龄下初中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始的五年内,交互式电视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对于有5-20年教龄的教师,利用交互式电视开展培训的效果随着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了稳定的递减趋势;且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其培训效果要好于16-20年教龄的教师。[12]

③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信息技术和工具的支持之外,还需要教师本身在培训项目上有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情感认知上的投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主要有:教师培训中技术工具对教师的认知和动机影响研究、教师的情感态度研究、教师心理需求研究和教师接受程度的研究等。例如,Steffen Schaal围绕数字概念图工具对职前科学教师的认知和动机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常使用可视化的数字概念图工具能够增加教师的自信程度,使之更容易接受培训的主题内容,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掌握足够多领域内的知识结构。[13]Fezile Ozdamli等对中学教师基于协作学习培训中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期望学到关于如何制作视频、博客应用、展示个人研究、基于网络的教育实践和wiki在课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14]

④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教师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培训中的政策性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参与者指导评价、电子档案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评价和智能技术评价等。例如,Brian J.Richards在持续一年的培训项目课程中,对教师进行了一项诊断性的语言测试。这项测试主要探索教师在学习外语时所面临的语言方面的困难,并对学生显性和隐性的语法知识进行了评估。[15]而Martin Valcke等针对信息与传播技术(ICT)教师培训开展了一项政策性评价研究,研究问题包括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有效性和学校政策与ICT教师培训的关系两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有关ICT方面的政策并不健全,对教师培训的关注程度不深,学校的政策与在职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这项研究及其评价结果为学校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6]

⑤ 混合式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混合式学习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Myint Swe Khine和Atputhasamy Lourdusamy,在教师教育中通过结合面对面教学、多媒体CD-ROM和在线讨论等混合方式进行了模块教学。结果发现: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得到了受培训教师的认可,并且当满足面对面培训时采用基于活动的指导、呈现的CD-ROM材料具有真实性并且与情境相关以及实施多元评价以鼓励在线参与三种情况时,会产生最佳的培训效果。[17]而Bopelo Boitshwarelo通过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探索了混合式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学校应该为教师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提供支持,并管理好ICT资源以方便教师使用;二是政府应该支持个人和机构接触使用ICT;三是培训者应该采用混合方法来开展优质的ICT教育实践。[18]

⑥ 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能力研究

几十年来,世界各个国家的学校一直在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教师将信息与传播技术(ICT)整合到他们的教学策略中。[19]教师ICT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信息化社会教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Jong Hye Kim等在教师培训项目中设计了教师ICT素养内容,包括信息社会、信息设备、信息处理和信息操作等四个部分。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每一部分内容被分为两组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处理被认为是教师ICT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应该整合到教师ICT素养培训的课程中。[20]此外,Michail Kalogiannakis对希腊全国范围内的ICT培训项目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为受培训教师提出了建议:一方面,为了跟上信息技术的步伐,教师需要广泛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任务,以便使ICT资源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整合,而不是作为一个附加的工具和资源。[21]

(3)研究方法分析

(2)研究主题分析

从图5中可以看出有关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比较多。与国外研究相比,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此外,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也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研究主题。从国内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虚拟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研究和远程教师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例如,程思岳从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努力构建网络时代教师终身学习新体系的角度,论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混合性教学组织、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型学习的实施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型学习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从而探索出一条大规模、高质量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22]随着网络化学习的推广和终身学习的深入人心,虚拟学习社区正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理想平台,在这个平台下的教师可以拥有共同的目标,共享信息资源、开展协作与对话。马秀峰等论述了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专业发展形式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23]此外,闫寒冰将绩效评估引入远程教育,考察了教师教育与远程教育中的绩效评估,并从两者整合的视角探讨了远程教育绩效评估的设计原则、实施原则与管理办法。[24]

②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活动设计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研究等。例如,何克抗教授对制定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作了分析,并对该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过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以及标准的贯彻与实施等问题作了具体地阐述。[25]丁卫泽等以南通大学为研究样本,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进行调查,最后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及建议。[26]

③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谢海波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网络工具、资源、服务及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协商、专题讨论、协作研究和评价反思等五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并在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27]在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多元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式。例如,杜玉霞提出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以校本培训为主的长期发展模式、以县为主的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开放发展模式和以自主研修为主的个性发展模式,并探讨了这些模式的特点和应用方法。[28]

④ 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Web2.0工具的应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Web2.0工具能更好地支持教师的知识建构、社会协商和实践参与,促进教师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当前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Web2.0工具主要有Blog、Wiki、Moodle和Sakai平台。例如,阳燚等人从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出发,对Blog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利用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新思路。[29]刘峰等对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教师培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并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和青海省西城区教育局联合启动的“青海省西城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中基于Moodle平台实施的教师培训为例,对培训实施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解析。[30]另外,Wiki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因其对结构化知识的积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例如,高燕等针对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Wiki支持下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高校远程支持系统的“交流中心”模块中。[31]

⑤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包括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的反思、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等。例如,汪颖在分析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系统的外部保障系统和内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宏观层面上增强外部保障系统的理解与研究、中观层面开放学校管理、微观层面以提升教师能力为核心的优化方案是保证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系统生态持续平衡发展的措施。[32]张进良等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提出了信息技术可以从环境建设、观念更新、培训革新、促进反思和深化研究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33]

⑥ 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自2004年1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之后,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类培训拉开了序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钟晓燕等通过质性研究对重庆市北碚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作为当前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之一的教师培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针对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34]同样,谢超以海南远程教师培训为个案,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新课程远程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资源建设和实施条件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35]

(3)研究方法分析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可以发现,从文章数量及趋势变化上来看,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共同主题并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研究主题上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媒体技术与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两个研究趋向。而在国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教育部在2004年12月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在2005年5月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并一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评价研究上,相对于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相关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层面,尚未在实践中深入展开。此外,由于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研究主题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如国外注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研究,而国内倾向于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混合研究法是国内外共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但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些研究方法在主导研究范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前所述,研究方法并不好坏之分,我们应当深入详细地研究各种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可能的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等,以便更好地为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需要选择研究方法时提供依据。[37]

五、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1)技术支持高校教师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与突破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社会成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重任,其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国内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层面上,对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围绕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型、现状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而对网络技术、新兴媒体技术和Web2.0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却研究不多。此外,职前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探索其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师院校作为职前教师培育的重要基地和摇篮,进一步加强对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已迫在眉睫,探索有效地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法也势在必行。

(2)相关评价研究的缺失与不足

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逐步完善离不开评价的支持和参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是为了确保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实现预期目的而进行有计划的活动。相对于国外评价研究的发展,国内关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围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开展了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国外文章从评价量表的开发、培训项目的评估、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到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评估等方面都有所研究。例如Jung Insung对在线教师培训和面对面教师培训两种方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线教师培训比面对面培训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8]因此,如何结合技术环境下的特点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变

从国内研究方法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论研究应用非常广泛,这种“坐而论道”、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对实践的启示和指导终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由研究问题引发并造成当前的这种困境;另一方面是受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辨思维习惯和方式影响,其更多开展的是理论探讨研究。而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脱钩,造成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因此,研究者应完成从满足于逻辑推理的应然走向注重案例研究的实然、从初级的描述性研究走向深层次的关系研究和过程与机制研究、从力图寻求普遍规律的实证研究走向追求理解与共情的质性研究等三种研究范式的转变。[39]

2. 国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48-04

一、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的转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英语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对外贸易型人才转向能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王立非,2011;叶兴国,2014)。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需熟悉企业营运模式,能在营销、生产、管理、金融等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商务人才。对于这类人才而言,熟练掌握英语交流技能是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海外工作的人员虽然已超过300万,但在各行业内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蔡基刚,2015)。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的转变

商务英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贸英语,其核心课程是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会话、进出口实务等,其任务是为对外贸易事业培养专门的外贸人才(叶兴国,2014)。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兼具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逐渐从一门课程转变为一个培养方向,并成长为一个本科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黄伟新(2005)提出从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到英语商务(Business in English)逐步过渡的本科教学模式,即:在第四学期开始以英语教授商务课程,并在第八学期用英语撰写商务题目的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将英语作为专业课程的“载体”,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培养“英语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均强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批准目录外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商务英语研究会提出商务英语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基础英语、商务英语技能、商务专业三大模块构成(叶兴国,2014),管理学、经济学等商务课程首次被明确列入课程体系。200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进一步提出,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商务专业知识的提高上,要选择性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营销等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在四年的总学时中应占有20%~30%的比例(陈准民等,2009)。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教育部最新制定的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商英国标》) 更是将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比例提高到了25%~35%。由此可见,商务知识类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正式确认。商务知识课程是打造该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培养优秀的英语商务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商英国标》要求的差距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商英国标》指出,毕业论文应重点考察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取实践类或学术类,其中实践类包含商业计划、营销方案等项目报告和行业、企业、市场分析等调研报告。

然而,根植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商务英语专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要突破传统语言学的窠臼,应用商务知识研究商务类实践课题无疑是一巨大挑战,目前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很少。陆道夫(2010)《在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中提出应将语言学、交际学、机构研究等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研究中,采用修辞分析法、机构话语法、语料库等方法来研究商务交际事件中商务话语的特点、其文化背景及对相关群体或个体的影响。这意味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仍是语言现象而不是商务现象。笔者在2015年一次全国性的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对参会的50余所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现状的存在。对于“贵校商务英语论文选题的方向包括哪些”这个问题,选择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商务课题的不到30%,而选择各类商务文本翻译、商务信函、商务话语分析的占60%以上。由此可见,当前虽然少数条件较好的大学,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经开展了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论文的实践,对于大多数院校,由于受到教师学术背景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论文仍然是经院式的,英语依旧主要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的载体。

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如果在毕业论文中得不到体现,显然不符合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所学的商务知识出发、应用商务研究方法、用英文撰写具有实践意义的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商务题材论文与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区别

商务题材的论文其研究对象为商务领域中的各种活动和事件,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等。从研究目的来看,商务研究主要分为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和因果关系研究(causal research)(Zikmumd et al 2010:54-61;Saunders et al 2010:137-140)。探索性研究发现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抓住机遇或化解威胁;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种商务现象,如目标市场、客户满意度、营销活动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从而让决策者深入了解该现象,为正确评估经营效果提供依据;因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某个商务现象,如员工流动率过高、销售额下降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商务研究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实证数据,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理性的决策,其研究对象涵盖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不同于以商务语言(如:谈判、信函、广告)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商务沟通技能和效率为目的的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

(二)研究方法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通常采用实证研究。由于各个企业关注的信息不同,商务研究通常需要采集第一手数据。受到研究的时效性、资金投入等限制因素,数据采集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专题小组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在研究设计上,商务研究最常见的设计是案例分析。商务研究极少采用修辞分析、话语分析、语料库、文本比较、实验等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研究的基础是商务专业知识而非翻译、语言学知识。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商务题材论文应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领域的一个或多个理论做研究框架,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内容、发展演变、意义和局限的基础上,将它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商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研究模式

本科生在进行论文写作和研究的时候往往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经费、经验、知识面、社会资源等。因此,很多商务研究设计,如行动研究、纵向追踪研究并不适合学生操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商务英语本科论文指导实践,参考Brown(2006)对于商务研究的分类,提炼出四种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商务研究模式。

(一)理论应用型研究

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最佳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能否正确地应用理论去分析商务领域里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定价理论,结合当今市场的热点,如苹果系列产品的热销,学生可能会觉得苹果的热销和它的高价策略之间或许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搜集并详细研读关于高价策略的文献资料,将相关的理论用于对苹果系列产品定价策略的分析以解释苹果公司是如何通过高价策略树立品牌形象、赢得客户青睐的。

理论应用型研究通常选取业内颇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用相关理论去解释这种成功,从而将朴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期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对知名企业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教训。理论应用型研究的选题范围广,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因为这类研究主要依靠文献资料和二手数据,因此很容易操作,往往是学生的首选类型。

(二)解决问题型研究

解决问题型研究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初步诊断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的商务知识,找出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型研究的选题通常来源于学生的实习经历。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该企业的销售人员满意度低,流动率高。通过观察和交流,学生可能会把这一问题归咎为绩效考核系统中激励机制的缺失。于是,通过对激励理论和案例的研究,该学生能够针对这个企业提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方案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型的研究不仅对企业具有实际意义,而且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锻炼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检验模型型研究

“检验模型型研究”是另一种类型的“理论应用型研究”,其研究基础虽然也是商务理论或模型,但由于商业世界变化万千,现有的理论和模型未必适合新出现的商务现象或特定的市场、产品或企业实践,因此“检验模型型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或模型在新的情况下的适用性,并且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对模型的修正。

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新的营销理论层出不穷。代表信息技术时代营销革命的体验式营销很快风靡全球,学者们为此建立了模型。但是,发源于IT行业的这种新型营销模式是否适合传统行业,或者当今更新潮的互联网行业呢?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就是“检验模型型”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体验式营销模型出发,设计问卷或采访提纲,然后以某个传统企业或新型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一手收据,再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现有模型是否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企业实践,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检验模型型研究”不仅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发展,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评估效果型研究

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营销手段、管理措施等。然而这些新举措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存在哪些问题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评估效果型”研究通过数据采集,获得相关人群对于这些新事物的态度,从而评估其实施的效果,为决策者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经历, 也可以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商业世界的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如“从大学生消费心理探究天猫双十一狂欢活动促销手段的效果”、“网购冲击下实体书店体验式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研究及发展建议―以XX书店为例”、“O2O模式下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等。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成果往往是对所研究课题的经验或教训的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决策者或同类企业的类似活动提供借鉴。由于我们所处的商业世界变化剧烈,新的话题、热点层出不穷,为此类研究的选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同时,通过这类选题,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和学习新生事物,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眼界,与时俱进。

五、商务题材论文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的论文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这个目标的达成。

(一)促进高级英语技能的提高,突出英语专业特色

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对母语非英语的所有人都是一巨大挑战。除了写论文必须经历的选题、构思、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论提炼等挑战外,语言本身也构成巨大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文献,阅读量和文献难度远远超过平时课程作业和考核的要求。在阅读中,学生不仅仅要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体会和模仿学术语言的句型风格。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大量用到释义、总结、描述、分析等英语专业着力培养的高级语言技能,同时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会得到锻练和提高。这些高层次的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在职场和学术领域拓宽上升的空间,正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区别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商科毕业生的重要方面。

(二)促进商务学习与英语学习的结合,锻炼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仅仅靠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不够。完成任何一个课题的论文,都必须对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的理论、所选择的案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要做到这点,学生必须通过网络、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方式查阅大量资料,这一过程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如果所阅读的资料是英文的,则实现了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无缝对接,深度训练了学生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打造商务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如前文所述,《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了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营销、国际金融等) 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采取本文推荐的四种商务研究模式设计研究方案、写作商务题材的论文时,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商务学科知识进行深度钻研,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对社会经济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典型案例、企业实践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批判性地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四)促进思维方式与国际接轨,为未来的职场晋升打下坚实基础

终生学习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理念,而是职场生存的基本法则。大型跨国企业对于市场调研非常重视,往往斥巨资聘请专业调研机构为其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十分需要懂得商务研究方法、英语娴熟、能用英语阅读、撰写符合国际规范的研究报告的人才。而企业的高管也必须具有能看懂、用好这样的研究报告的基本素质。在本科阶段用英语撰写的商务论文,从架构、语言到格式都遵循西方学界的标准,这样高起点、高标准的训练将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职场的发展垫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展商务研究、用英语撰写商务论文,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切实可行。传统语言学、英美文学背景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也需要本着终生学习的原则,通过进修、自学、与商科专业教师合作等方式突破自身学术背景的束缚,积极引导学生做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促进《商英国标》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Brown,R.B.Do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Writing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2] Saunders,M.,P.Lewis & A.Thornhil.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Students [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 Zikmund,W.G,B.J.Babin, J.C.Carr, &M.Griffin.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蔡基刚 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改革 [N] 光明日报,2015-02-03(14).

[5] 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J].中国外语,2009(6):4-11.

[6] 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 [J].国际经贸探索,2005(21):9-12.

[7]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商英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3.

[8] 陆道夫.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第二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9] 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 [J].外语界,2011(6):6-14

[10] 叶兴国.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J].当代外语研究, 2014(5):1-6.

Abstract:The accelerating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has led China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market and given rise to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business courses have gradually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Business English program. The newly issued National Criterion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BA program in Business English stipulates that BA theses should demonstrate students’ applying and synthesizing ability of English and business knowledge. Under this direction, English theses focusing on business issues should gradual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heses based on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article firs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he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goals,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es. It presents four research patterns and the related sources of topic selection that are feasible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In light of the National Criterio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how writing English thesis on business topics can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4

[论文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4.结束语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05-02

一、引言

专业课教学是国内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一般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不同,专业课在内容的设置上要求既包含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涵盖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前沿知识[1]。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相对具有深、广、新、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高层次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点[2]。国内外学者教学模式的内容不外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或方法、考核方式等。要提高研究生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培养[3]。

二、国内外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通过对国内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听取、调查,并与出国访学老师和引进国外人才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了国内外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模式的差异,国外研究生教学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课设置、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跟国内的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专业课设置不同。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在研究生专业课设置方面存在差异性。国外的硕士培养机制比较灵活,如美国将硕士生教育分为四种类型:附属型、职业发展型、学徒型和社区中心型[1]。每种类型的研究生其专业课设置重点不同,如附属型的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相对面广,因为要与博士生教育密切相关,而其他类型的专业课相对更专、更深,更加涉及或贴近将来的工作领域。目前中国的硕士生教育借鉴美国的经验,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本来设想在两种类型硕士教育模式方面有所差异,但目前两者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专业课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随意化,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在选课内容上可以完全一样,学生自主选课的课程门数也可以几乎一样。在专业课学时设置上也存在差异。在美国,一般一门研究生的专业课设置要80~120学时,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学习教材及其课外的学习资源,而中国的研究生课程学时基本在32~48学时,除了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教材以外的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时间,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授课模式不同。根据调查结果,在国内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现象,即“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占统治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弊端,这必然导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国外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授课时可以站在同学们中间,随时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加师生的交流。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以外,每部分学习内容都要配备一次学生亲自查阅文献、准备PPT、课堂发言讨论、教师和学生点评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创新性思维的教学环节,这种授课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模式不同。国内研究生专业课考核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而且基本放在学期末进行一次。考查也只是简单的读书报告,目前基本演变为对前人相关电子材料的简单的粘贴和拼凑,因此达不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目标。而国外研究生专业课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每学一部分内容可以进行考核,可以课上闭卷部分+课下读书报告+课上研讨部分综合考查,最后再综合前面的几次考核,这种综合考核真正反映了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国内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化教学资源。研究生专业课设置内容要求“广、深、新、专”,对应的教学资源应该更加多样化,同时专业课教学特别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的设置内容要反映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前沿[4]。因此,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全是经典理论与方法,教学内容要从众多教材中汲取所长,不一定有特定教材或单一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既涵盖经典理论,又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教学内容中不断地补充当前的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发展趋势和前沿探索性课题等日新月异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修养,参加一定的前沿性研究课题,还要不断地查阅最新科研动态文献,将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有争议的最新文献和科研成果选择性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要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查阅相关科技文献。教师在把握课程的主流发展动向的基础上,选择和组织前沿专题与学生共同研讨和学习,丰富教学资源,使其多样化。

2.改革授课模式,探索灵活多样教学法。国内研究生的专业课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掌握成熟的经典理论与方法,还要了解前沿性发展动态和趋势,因此光靠教师课堂讲授完全达不到要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改变以往“填鸭式”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5],在现代的教学中适当减少面授的学时,采用“面授、启发、自学、研论、总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教师讲授中抓基本和难点,介绍前沿性动态,重点是老师勤于设计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手查阅文献、善于研究分析问题、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时进行一次课上研讨,每个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各抒己见,谈谈自己阅读的文献中作者的观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体会、见解或者异议,同学可以对相关问题或方法进行争论、辩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引导、释疑和总结,这样同学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相互交流、补充,教师也可从中检查同学的知识掌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完整的理论学习、探讨之后,还要注重学习实效,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学校周边便利的实践基地进行实验或实习,这是真正巩固和检验研究生专业课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6]。如在“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的课程教学中,就要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便利的交通和现代沉积环境背景,分别对昌平地区现代河流、现代湖泊、现代冲积扇进行实地考察,老师可以将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在课上简单进行讲授,老师统一组织安排现场实习,学生根据老师课上讲授问题分成几组,自己先进行观察、描述、分析、讨论、完成实习报告,然后课堂演讲、讨论、总结,这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素质考核。结合现代研究生专业课教育教学目标的特点,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可以借鉴国外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并进一步优化考核内容,比如可以采用“总成绩=课堂表现20%+查阅文献10%+研讨20%+实践30%+考试或读书报告20%”几部分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也可以每学一部分进行考核,最后再综合在一起,比如教学主要内容共分3部分理论课,每部分分别叫P1、P2、P3,而每部分难易程度和重点不一样,每部分考核所占比例、所考查的内容比重也有所偏差,比如“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这门研究生专业课共分为现代海相沉积P1、现代河流沉积P2、现代湖泊沉积P3三个部分内容,最后总成绩=P1×(课堂表现20%+查阅文献20%+研讨20%+实践20%+考试或读书报告20%)×30%+P2×(课堂表现10%+查阅文献30%+研讨30%+实践20%+考试或读书报告10%)×40%+P3×(课堂表现20%+查阅文献10%+研讨10%+实践30%+考试或读书报告30%)×30%。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可能比较繁杂,但对于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均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研究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抓好专业课教学至关重要。而通过国内外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差异发现国内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将为制定国内创新性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改革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田霖.如何提高研究生专业课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261-262.

[2]张琴,朱筱敏,王贵文.地质类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新模式构建[J].高教论坛,2011,(12):20-22.

[3]张琴,董艳蕾,鲜本忠.《现代沉积作用与考察》实践性教学改革新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24-125.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一般项目。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6

关键词: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术能力 评估与发展模式

一、引言

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自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23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建构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7年底,在899个有英语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硕士点有208个,博士点有29个,每年招收大约8100多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每年将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在教育、文化、经济、外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英语硕士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注重硕士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中西研究生教育理念,尝试以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与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基点,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与评估

(一)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概念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学术能力的概念。肖川、胡乐乐将学术能力分为: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5]P2。我们认为,一般而言,学术指的是有系统的、专业的学问;学术能力实际上就指对某一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从狭义上说,学术能力就是学术的领悟力。学术领悟力分为六种能力,即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广义上说,学术能力包括语言的认知获得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语言学习的视角来看,学术能力是语言的认知获得能力;从专业发展来看,学术能力是研究生专业知识扩展的能力;从研究生教育来看,学术能力就是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如:了解学术规范、熟悉科研方法、学术创新等能力。

(二)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评估依据

我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最初目标是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已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向面向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帮助其形成学术洞察力、培养其学术鉴赏力并提高其学术判断力。英语专业研究生只有拥有较强的学术能力,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向,促进研究质量的提高,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高效的研究。

学术能力的评估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评估,而且有学术领悟力等方面的评估。国内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的主要涉及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通过定性、定量和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我们认为学术能力的评估应由传统单一的静态定量评价转向动态定量加定性评价,将专业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融为一体,注重全面地评估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评估不仅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及答辩各阶段”[4]P65的评估,而且包括主体和客体、教师和学生、同行之间等的互动过程评估。评估具有及时性、多元性和全面性等特点。

三、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发展模式

根据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标准,我们应明确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原则,即学科导向性原则、多元提升原则、认知情感原则、写作研究原则、互动合作原则和改革创新原则等。深化研究生学术培养及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置多元化课程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自主设计符合自身愿望的发展方向和成才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扩大研究生的选择空间,满足研究生的成才要求。王加兴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提出设置课程时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学、中外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的关系[3]P24。张德禄则认为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在总体课程设置中增加外语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以及实践性课程[6]P8。

针对课程设计,Nunan提出了需求分析这一概念,即为特定学习者确定语言学习等的一系列工具、技巧和过程,并将需求分析分为内容需求和过程需求[1]P21。因此,我们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调整课程设置,如学位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以利于拓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位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当然,我们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本身是呈动态发展性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评估、更新和补充。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生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研究生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设计、安排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内容、进程、时间和过程,研究生可获得一定的自主教育学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Richards和Renandya指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为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和控制学生行为、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并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学生的咨询者和朋友[2]P22。实现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性变革必将大大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地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研究生创造精神,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保证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培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源于创新实践活动,源于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应积极探索适应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拓展专业学术能力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具有系统的、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以及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对近、现代西方人文科学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专门研究,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学术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对语篇文体特色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此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能使他们扩大视野,结识更多的语言学界的优秀学者,走在学术研究前沿。

(五)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

应用型能力即职业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级翻译工作,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涉外工作。张德禄指出,英语专业硕士要培养的是真正知识面宽广、基本功扎实、外语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外语人才[6]P8。由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按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设计的,所以缺乏考虑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因而,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除了重视英语专业基础课和各方面的必修课,还应增加专业方面选修课的数量和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从而造就外语基础扎实,又懂经济或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对研究生进行定向的技能的培养,如英语教育技能、英语口笔译技能,或者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经济管理、法律或外贸等学科相结合。这样也能解决硕士生在做学术研究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或数据的情况,促进英语专业研究生长远发展。

五、结语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摆在外语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有必要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估,等等,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同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研究生语言能力的强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的情况,科学地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教育两方面结合,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Richards&Renandya.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王加兴.指导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几点体会[J].外语研究,2001,(3):24-25.

[4]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63-67.

[5]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2-5.

[6]张德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外语,2005,(4):8-11.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7

一、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基本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前即开始准备。选题要考虑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研究课题,广泛查阅有关国内外文献,分析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在完成文献查阅和最终确定科研立题的基础上,做好预实验,并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硕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硕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积极鼓励由研究生自己拟出论文题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开题工作不仅是研究生确定选题的重要步骤,也是研究生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广集贤言、整理思路、弥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题,研究生可以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实验路线、仪器设备、实验的可行性、预期结果、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作出比较明确的论述。

开题报告要面向全校公开进行,并且聘请三至五名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考评,以达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目的。其中,博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校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硕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院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而导师不能担任考评小组主席。通过听取研究生对所选题目的论述及答辩,各位专家将对开题报告的选题依据、创新性、难度、可行性及预期结果等多方面做出打分,各项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实施阶段。对开题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经认真讨论和分析之后,合理的意见研究生须在规定日期内做出修改,必要时限期重新开题。

各院、所主管领导及所在学科带头人应积极参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把关。决不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对于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可批准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须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不合格者必须重做开题报告。在审核开题报告时,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不宜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

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部备案,并应及时补作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应在第三学期。

二、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基本程序

(一)学位课程审核。在研究生课程(专业课程除外)学习完成后,导师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其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二)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之前,研究生必须撰写一份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的高质量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立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2)课题研究生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完成课题的条件;(4)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应交由导师认真审核,并准备好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或预实验实验数据。

(三)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做好以上工作后,研究生应向导师及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将审批后的申请表及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一份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议表。

(四)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向全校公开进行,接受质疑,并由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成员、分委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3~5人考评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全面评议,分别对选题依据、创新性、选题难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经费支持及研究生的口头报告等方面进行评议及打分,加权后得分及格,方可正式开题。不符合要求者必须重新开题。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博士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硕士研究生可在二级学院内完成。

(五)开题报告评议表是研究生开题工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得以确定的的重要凭证。该表应现场填写,在给出相应评审意见后,考评专家须当场签字,并送交研究生处学位办备案。导师及研究生个人复印留底保存。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篇8

【摘 要】我国现行的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亟待完善,本文对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不合理、导师对专业硕士的指导质量不高、课程数量过多且学时安排过于密集以及实践环节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全日制商科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04-02

自2009 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以来,我国专业硕士报考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人,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尽管至201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总数有所下降,但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却呈上升趋势,几近与学术硕士持平,尤其是会计、金融、旅游管理及国际商务等应用性强、社会需求大的商科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更快。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起步较晚,当前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亟待创新。基于此,本文以武汉某重点高校的会计、金融、旅游管理及国际商务四个全日制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时安排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全日制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术界对培养模式的界定,理论上主要体现为“结构论”和“过程论”两种观点,“结构论”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过程论”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特定需求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中诸要素的有机构成及其运行方式”。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则融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观点。自专业硕士设置以来,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国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包括美国的“多种类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法国的“高等专业学习文凭”培养模式与日本的“专门职大学院”培养模式。近几年,我国学者通过对我国现有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宋伟伟提出“二段制、双导师、三种经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叶志明建议推行分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黄锐认为应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3-3-4”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三个模块+三种方法+四项保障”。钟晓军与楼百均提出“产—学—研—用”的递进式培养模式,即先实践、再理论学习、到实践问题研究、再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循环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本文从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指导质量、学时安排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对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四个商科专业硕士(即会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金融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课程设置合理,但是教学与考核方式需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类课程,包括英语(或其他语种)、政治类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三是选修类课程,主要是学校为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一些公选类课程。对于公共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仅仅只是英语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而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差别很大。专硕课程更多偏向于实际应用,如金融学专硕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并购和重组案例”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会展与节庆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能较好培养专业硕士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该校商科专硕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专硕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课程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授课方式需要创新,以培养未来工作实践所需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专硕与学硕区别并不明显,专硕与学硕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是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课程论文的选题由授课老师直接指定,完成形式也多是基于文献研究的定性分析报告,学生并不需要实际调研便可完成报告。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2.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指导质量不高。调查发现,该校导师一般指导5~6个专硕学生,同时,各个学院还为商科专业硕士生聘请了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家作为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但由于校内导师一般同时指导专硕和学硕,博士生导师还会需要指导博士生,由于单个导师指导学生过多,造成对专硕的指导力量不够。调查还发现,导师对专硕的指导次数和深度上均不如学硕,有的专业,例如某商科专业的导师甚至很少与其指导的学生见面,仅仅在毕业论文阶段给予专硕学生一些指导,如果专硕学生不主动找导师寻求帮助,导师一般不会主动联系学生;这表明部分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导师无企业管理经验,不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无法给专业硕士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尽管专硕学生非常认同双导师制,但由于校外导师日常工作繁忙,对学生缺乏实际指导,这种校外导师多是流于形式。

3.课程数量过多且学时安排过于密集,实践环节管理也不完善。商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研究生一年级一般主要学习专业课,研究生二年级主要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发现,该校四个商科专硕的课程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在研究生一年级,仅仅只有旅游管理专硕有一门课程安排在研二上学期。以金融硕士为例,该专业第一学期开设8门课程,而第二学期开设13门课程。接受访谈的多数学生认为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个学年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密集,感觉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实践环节方面,学校和学院鼓励专硕学生参加实习,但是对实习机会的推荐方面做得不够。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只有少量学生听说过学校有校内外共建实习基地,并且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或者学院安排的实习单位不理想,实习过程中管理也不完善,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寻找实习单位。

三、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改进传统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商科专业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方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商科专业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各个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基于此,课程考核方式也应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也应该体现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授课老师要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如课程论文,授课老师可以指定某一研究主题,但不应对具体选题做过多限定,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课程论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研究层面。要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企业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对专业硕士生的指导质量。商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需要商科专硕导师了解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运作模式与规律,否则无法有效指导学生,也达不到专硕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学校应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导师在工作之余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与行业发展趋势,积累实际经验,从而在培养过程中为专业硕士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还可以将专硕和学硕分开指导,即一个导师不再同时指导专硕生和学硕生,将对企业实践感兴趣的导师单列出来专门指导专业硕士生,这使导师能专注于企业实践领域的研究,从而提高指导质量。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过程管理,提高导师对专硕的重视程度,并量化对专业硕士生的指导时间。当前针对专业硕士生实行的双导师制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校外导师是专业硕士指导力量的重要补充。但针对校外导师对学生缺乏实质性指导等问题,管理部门应细化校外导师的管理制度,让校外导师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增加校外导师的数量,对于校外导师的资格评审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突出对校外导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而放宽对其学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应制定校外导师的指导工作计划,确定指导形式与指导时间,从而保证指导时间,提高指导质量。

3.科学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强化实践环节管理。专业硕士学习时间短,应适当精简课程数目,并在课程结构方面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务类课程的比例,以应实务类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突出商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此外,鉴于当前专业硕士课程安排过于密集的问题,可适当调整课程在各学期的学时安排,在专业硕士第三学期可以适当开设专业课程,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实践环节的管理,改变当前粗放式的管理现状,特别应细化完善学生实习涉及的实习导师管理、实习内容选择以及实习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学校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校友资源,积极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优质的实习基地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就业平台,实习基地所在公司也希望通过学生实习的表现挑选所需的人才。因此,公司会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J].吉林教育科学,2000,(3).

[2]刘小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6).

[3]庄玉琳,仝泽民,张日军.中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石油教育,2014,(5).

[4]宋伟伟,李阿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J].文教资料,2011, (11).

[5]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6]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2(11).

[7]钟晓军,楼百均.“产-学-研-用”递进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4).

上一篇: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初中生的自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