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1:46

人工降雨的危害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1

关键词:暴雨洪涝;GIS技术;致灾因子危险性;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V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特别是强降雨引发的暴雨洪涝灾害。如2008年北海市6月份雨量高达900毫米;2011年10月1日,福成镇4小时雨量超过400毫米;2012年7月下旬,北海市铁山港区一次连续暴雨过程(4天)雨量超过600毫米;2012年10月29日,北海市区和银滩镇一小时雨量分别是140毫米和150毫米。这些极端强降雨天气对北海市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为有效的规避风险,为给北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开展北海市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很有必要,而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是暴雨洪涝风险评估的主要部分。

1.暴雨洪涝对北海市影响概况

北海市位于广西南部,低纬度沿海地区,南濒北部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受中低纬度天气系统影响,是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的区域之一,而暴雨洪涝是北海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北海市平均每年每站发生暴雨(日雨量50毫米)以上降雨7-8天,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以上2-3天。暴雨天气给北海市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气象灾情数据统计,不包含台风暴雨所造成的损失,北海市平均每年因暴雨洪涝造成损失超过亿元。

2.数据和方法

2.1数据来源:

(1)气象观测数据

气象资料取自北海市24个自动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资料,资料时间从2008年1月~2012年7月。

(2)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利用ArcGIS9.2对广西1:25万地理数据中的F4905、F4906、F4909和F4910等四个图幅所包含的E00资料和dem ASCII资料进行格式转换和拼接、对矢量数据分层、筛选以及裁剪、经、纬度和坡度、坡向栅格数据提取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北海市的行政区划界数据、行政点数据、河流、水体数据、路网数据及网格距为100m×100m的广西DEM、经度、纬度、坡度、坡向栅格数据。

2.2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模型构建

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过程中,是致灾因子危险性(VH)、孕灾环境稳定性(VE)、承灾体的脆弱性(VS)和防灾减灾能力(VR)等4个主要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函数表达式为:。式四个因子当中,致灾因子危险性(VH)所占的权重最大。

2.3相关技术方法:

(1)因子规范化处理方法

气象灾害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评价因子包含若干个指标。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评因子来自不同的方面,各参数间的量纲不统一。为了消除各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异,需对每一个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三个指标规范化计算采用公式:

式中Dij 是j 区第i个指标的规范化值, Aij是j 区第i个指标值, mini和maxi 分别是第i个指标值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加权综合评价法

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各个具体指标对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是把各个具体指标的作用大小综合起来,用一个数量化指标加以集中,计算公式为:

式中 V 是评价因子的值,n 是评价指标个数,Di 是指标 i的规范化值,Wi 是指标 i 的权重。权重 Wi 的确定可由各评价指标对所属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重要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或根据专家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讨论确定。

3.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

致灾因子危险性表示引起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强度和概率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产生的先决条件。

3.1临界致灾雨量的初步确定

暴雨过程降水定义:过程降水量以连续降水日数划分为一个过程,一旦出现无降水则认为该过程结束,并要求该过程中至少一天的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最后将整个过程降水量进行累加。

统计本市年各气象台站1天、2天、3天、……10天(含10天以上)暴雨过程降水量。将本市所有台站的过程降水量作为一个序列,建立不同时间长度的10个降水过程序列。分别计算不同序列的第98百分位数、第95百分位数、第90百分位数、第80百分位数、第60百分位数的降水量值,该值即为初步确定的临界致灾雨量。利用不同百分位数将暴雨强度分为5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为: 60%~80%位数对应的降水量为1级,80%~90%位数为对应的降水量为2级,90%~95%位数对应的降水量为3级,95%~98%位数对应的降水量为4级,大于等于98位数对应的降水量为5级。

3.2降水致灾因子权重的确定

根据暴雨强度等级越高,对洪涝形成所起的作用越大的原则,确定降水致灾因子权重。暴雨强度5、4、3、2、1级权重分别为5/15、4/15、3/15、2/15、1/15。

3.3单站降水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

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不同等级降水强度权重与将各站的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发生的频次归一化后的乘积之和。

3.4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

将各站的危险性指数作为本市分县乡镇图的致灾因子影响度属性的属性值赋给该图,然后将该图栅格化,利用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危险区、次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次低危险区、低危险区),绘制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区划图(图1)。由图可见,北海市暴雨洪涝危险性大致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态势,说明北海市东北部发生暴雨的强度和频度要明显强于西南部。致灾因子高危险区主要位于合浦县东到东北部,从白沙镇、公馆镇到闸口镇、石康镇一带,低危险区位于北海市西南端。

图1 北海市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图

4.结论与讨论

4.1一直以来,由于乡镇一级的气象资料、灾情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十分匮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只能以县为分析单元。本文采用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各乡镇社会经济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基于地理信息化(GIS)技术,应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平均法,大大提高了评估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4.2以乡镇为单元的区域自动站气象历史资料,存在资料长度较短的问题。如果能结合水文、海洋以及能源等部门的气象资料则评估效果更可靠。

4.3采用逐日降雨量做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风险评估,很多时候对暴雨强度的反映不够准确,假如使用逐小时降雨量做暴雨洪涝的危险性因子分析不但可以增加资料样本数,还能提高分析精度。

4.4应用专家打分法、灾情验证法及查找文献等方法选取评估因子、确定各因子权重系数,还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章国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气象出版社,2010.1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气减函〔2009〕24号文附件)

作者简介:

谭延峰(1962―),男,北海市气象局,大气探测工程师。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2

一、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年初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在去年8月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中又发现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去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大帽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移民搬迁等方式,彻底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区还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处,崩塌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到一场养殖场、一栋教学楼以及42户群众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点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不均,北东多西南少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东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多西南少的特点。

2、滑坡、崩塌为主,规模较小

地质灾害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滑坡、崩塌,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3、雨季多发,旱季少见

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4、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数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并且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5、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年降雨趋势预测

(1)气温:预计年平均气温偏高,气候变暖现象仍将延续。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春雨季气温偏高、雨季平均气温略高;台风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预计年总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总雨量偏多;台风季总雨量正常略多。

(3)台风:预计年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市年主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预计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极端最低气温略低于常年,岛内2~4℃,岛外0~2℃,靠山地区可达-2~2℃。预计年冬季总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预计年春雨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预计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预计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3)雨季(5~6月):预计年雨季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预计年雨季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结束(接近常年)。预计年雨季总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台风季或夏季(7~9月):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总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预计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温日数正常,岛内可达5~8天,岛外可达8~12天;极端最高气温接近常年,岛内约36~37℃,岛外约37~38℃;局部地区高于38℃。

3、主要气候灾害预测

(1)强降温:预计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发生气象干旱,请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台风:预计年夏季可能受1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严重影响,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

4、主要预测依据

从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进入拉尼娜事件。从多个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来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维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对于ENSO的响应期为4—6个月,今年副高对ENSO的滞后期仅有3个月,10月就转负;同时,北面冷空气活动加强,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气不断南下,故出现了12月17日岛内2.4℃的低温。预计年冬季(1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来说,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会偏早,导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会对春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预计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较早,梅雨强度偏强,雨水会偏多。考虑到拉尼娜过程的持续影响,预计年夏季(7—9月)台风个数会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5、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降雨趋势和本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本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略偏少。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区的大帽山农场、新圩、内厝镇山前地带及内厝镇小光山矿山等区域。

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容易发生灾害外,受台风、暴雨袭击,高陡边坡、山边河边、建设工程开挖地段等区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与滑坡。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确定今年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镇(农场)有4个、行政村(社)有10个。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镇(场)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镇(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协助区、镇(场)政府,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要换发新《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对在地灾易发生区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灾危险性评估;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区交通、市政部门要做好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区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勘察单位要协助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开展灾情应急调查和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今年要结合宣传、贯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加强新圩、内厝、马巷镇、大帽山农场及非煤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防灾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对年隐患排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的镇、村业务指导及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群测群防可以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遇到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群测群防网络迅速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避让,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镇(场)要在年初步建立网络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和“四应知”、“四应会”、“四应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四级,分别为: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三级网)、镇(场)级监测网(二级网)和区级监测网(一级网)。

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灾害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居委会)主任负责。

镇(街道)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该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镇(街道)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场)负责。

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区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

---负责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和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和矿山及管理重要设施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区级监测网由区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区长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5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我区的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发生前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征兆,主要采用宏观观测法进行监测,即目视法监测。

监测工作制度:

监测频率:每年~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10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几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在预定的表格内。监测记录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预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应有”、“四应知”和“四应会”基本要求:

(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

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

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作到“四应会”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纪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情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在汛期内进行抽查,另外还应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区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报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4月1日~10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汛期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值班电话和市、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人及电话。

4、强降雨防灾

(1)当天气预报日降雨量可能达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达到100mm以上时,镇政府(场)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时,各区人民政府接到预报预警后,要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并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响应,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区、镇人民政府、场及有关部门应部署防灾工作,加强值班;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场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工作和随时抢险救灾准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区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镇人民政府、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3)当突遇短时间强降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时,村(居)委会防灾责任人、协管员要及时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况,并关注雨情,适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转移避险。

(4)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御台风、暴雨的部署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当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时,区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应对在建工程、公(铁、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并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应会同区气象台,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结果和大气降雨观测、预报等资料,及时作出地质灾害预报。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要及时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据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时,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告区政府及所在地的镇政府(场)和有关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强应急处理与及时抢险救灾

1、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

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各镇(街)、场、村(社区)的实际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灾村(社区)要建立地灾应急自救小分队。

2、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区政府应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险、灾情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排险和抢救受灾人员;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时做好抢救受灾的相关工作。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年计划治理1-2处地灾隐患点。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新建工程,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八)安排防治资金

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群测群防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抢险救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经济困难的在实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负责。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和群测群防网络的防灾责任人详见附件表1(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网络表)。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3

关键词 酸雨;形成原理;环境;危害

中图分类号 X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53-02

Analysis on Harm of Acid Rain to Environment

LI Ming-tao

(Xujing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 City,Shanghai 2017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forming principle of acid rain,and the harm to environment caused by acid rain was analyzed,through the instance in Shanghai area,aimed to help people be conscious of the harm of acid rai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its extent.

Key words acid rain;forming principle;environment;harm

大气中的SO2在阳光、水蒸气和飘尘等共同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结果生成了SO3,而SO3随即以降雨的形式生成了酸雨降落至地面,淋洒在植物上,使得植物叶片表皮蜡质保护层受损,阻碍正常的蒸腾作用及气体交换过程。全国范围内众多的江河、湖泊、河流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水生生物受到酸雨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1-2]。当水体pH值下降到4.5~5.0时,许多鱼类将会死亡或濒临死亡。建筑材料表面涂层因酸雨腐蚀而失去光泽甚至变质脱落。酸雨中含酸量的空气物质可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尤其是在形成硫酸雾的情况下,其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慢慢引起或诱发肺水肿或肺部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酸雨作为一种严重的污染现象,不仅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许多方面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还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本文着重讨论酸雨的危害与影响,旨在帮助人们认识酸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及其严重程度。

1 酸雨形成的原理

一般情况下,通常认为清洁地区降水的pH值背景值在5.0~5.6,pH值小于5.0的降水被称为酸性降水或酸雨。酸雨之所以有酸性,主要是在降雨过程中混进了硫酸(H2SO4)、硝酸(HNO3)和一些其他的有机酸,其中硫酸起关键作用,而硫酸的形成就是来源于SO2的污染,大气中的SO2在阳光、 水蒸气和飘尘等联合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结果生成SO3,SO3与水滴接触并溶解,形成硫酸酸雾。这样酸雾以气溶形式飘荡在大气中,或依附于云雾和微粒尘上,如果遇到降雨的气象(环境)条件,硫酸被雨滴冲洗下来,降落在地面,从而形成酸雨。

2 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1 酸雨对土壤的直接影响

酸雨使土壤pH值下降,因而导致大量阳离子,特别是钙(Ca2+)、镁(Mg2+)、铁(Fe2+)等重要的营养元素从土壤中溶出和流失,造成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同时,土壤酸性增强也导致被固定在土壤颗粒中的有害重金属被淋溶出来,如铜(Cu2+)离子等,其被植物吸收或进入水体,加重了污染。且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和贫瘠化。例如:草坪禾草品种分为冷季型与暖季型2种类型。一般2种不同类型的草坪禾草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大多数草坪品种适宜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土壤pH值为6~7),如沟叶结缕草、狗牙根等。在草坪禾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土壤遭遇到酸雨的淋溶,则此时土壤pH≤5.0,使禾草生长受阻,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减弱,禾草叶片开始逐渐出现枯黄,最后死亡变成干草。

2.2 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中的SO2在阳光、水蒸气和飘尘等共同作用下发生一些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结果生成了SO3,而SO3随即以降雨的形式生成了酸雨降落至地面,淋洒在植物上,使植物叶片表皮蜡质保护层受损,使正常的蒸腾作用及气体交换过程发生障碍[3-4]。其次,酸雨还破坏土壤中钾、钙、磷等一类酸性营养物质,导致植物在肥力不足的土壤中吸收不到营养物质(氮肥养料)而枯萎死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1984―1993年),徐泾镇高泾、宅东、联民3个村的农民于7月15日至8月10日播种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品种,出苗后幼苗长出2~3片真叶。每年的农历节气7月15日前后1~2 d内,一般情况下夜间普降中等以上的雨量。由于白天温度偏高,在26~37 ℃或偏闷热与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下,普降2~3场酸雨,导致青菜、白菜等幼苗被灼伤,幼苗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逐渐枯萎死亡。

2.3 酸雨对水体生物的影响

酸雨发生的地区,地表水明显酸化[5]。全国范围内众多的江河、湖泊、河流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鳙鱼、草鱼、桂鱼、黑鱼等)水生生物受到酸雨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当水质的pH≤5.0时,许多鱼类将会死亡或濒临死亡。水体酸化后在土中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铜元素从土壤和底泥中溶出,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且水体的pH值降低至4.0~4.5时,此时会使鱼类骨髓中的钙离子含量减少,会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1982―1990年期间,上海市郊各县社队众多人工开挖的农田鱼塘内养殖的上层家鱼品种为鲢鱼、鳙鱼,中层家鱼品种为草鱼、鳊鱼,下层家鱼品种为青鱼(乌鲭)、鲤鱼、鲫鱼等。当年4月初在养殖家鱼品种之前,农田鱼塘里已经安装好增氧机设备,但每年盛夏7―8月季节中,多种家鱼摄食时间均在10:00―11:00,因而家鱼养殖户投放饲料到鱼塘里的时间必须在每天9:00―10:00时段内。每逢即将下酸雨之前的数小时,且温度过高(35~37 ℃),天气闷热,鱼塘内水体温度过高,并普遍性缺氧状况,当日白天一场大的酸雨降落淋溶到鱼塘内,此时多种家鱼均已吃饱,酸雨过后2~3 h,鲢鱼、鳙鱼、草鱼等大量浮漂于水面上,有的已死亡,有的即将死亡。此时一场大的酸雨若拖延到当天20:00―22:00(或再往后延)降落淋溶至鱼塘,浮漂在水面的家鱼数量要比白天少一些,分析其原因:一是当日白天多种家鱼上午已吃饱了食物,当天17:00以后,鱼体内食物消化已有60%以上;二是白天下大雨之前,鱼塘内水层普遍性缺氧,且尚未开动鱼塘内的增氧机设备,导致养殖户经济损失惨重。

我国从1999年开始颁布一系列有关治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令以来,由于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上海广大农民的自觉遵守,自2000年以来有效地减少了酸雨的形成。从2000年起,上海市郊各县的家鱼养殖户农民一方面寻找1982―1990年期间酸雨淋溶到鱼塘里“家鱼泛塘”的真正原因与预防措施并认真学习有关家鱼养殖的科技书籍;另一方面养殖户之间互相学习和取经。在2个方面的努力下,家鱼养殖户已经基本掌握了在每年盛夏的7―8月季节里,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如天气闷热、下暴雨(包括少量的酸雨)等,如何防止鱼塘里养殖的家鱼“泛塘”,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4 酸雨对现有建筑物与材料的影响

酸雨对建筑物材料及纺织品、皮草、纸张、油漆、橡胶等物质的腐蚀十分严重,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7]。材料表面的涂料经酸雨腐蚀而失去光泽甚至变质脱落。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区繁华地段的南京路、淮海路宽敞公路两旁楼房上的广告牌,由于受酸雨的淋溶腐蚀,油漆失去光泽而逐渐脱落。其光洁坚硬的大理石建筑则被酸雨腐蚀逐渐松软,似石膏或脆石。须将这些松软似石膏的旧石材拆下来,经过石匠师傅重新复修才可恢复原貌,即光洁坚硬的大理石建筑。当时恢复了原貌的大理石建筑,到了2014年的今天仍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2.5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对人体健康能产生很大的危害,水质酸化后,由于一些重金属(如铅离子)的溶出,污染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在发生酸雨的地区,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的铅、铜、镉的浓度已上升到正常值的10~50倍[8-9]。含酸的有害物质在空气中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特别是在形成硫酸雾或雾霾天气的情况下,其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诱发肺水肿或肺部硬化等疾病,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2000年之前,上海市郊各县自来水厂的水源取口处,分别在上海黄浦江上游、淀浦河(黄浦江支流)等大江大河上游地区,在水质、质量、卫生等多项指标达标地段处取水。之后2005年前后上海市水务局对市郊各县自来水厂的资源进行改组整合,统一纳入由上海市水务局直接领导下的上海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2012年后占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30%左右。上海市目前最大的自来水源青草沙水库位于宝山区长江口的长兴岛西北方向冲积沙洲青草沙上。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淡水,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以改变上海80%以上自来水源取自黄浦江的现状,全部工程于2010完工。2011年6月,青草沙水源地(长江水源)原水工程全面建成并通水。其水质要求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供水规模逾719万m3/d,占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受水水厂16座,受益人口超过1 100万人。该项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行改写了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截至2012年,青草沙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江心水库”,最大有效库容达5.53亿m3,设计有效库容为4.35亿m3,其拥有总长43 km的大堤,圈围总面积近70 km2的水面(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其中水面面积66 km2。水库蓄满水时,可在不取水的情况下连续供水68 d,可确保咸潮期的原水供应。青草沙水库建成通水后,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供应比例将目前的3∶7调整为5∶5,其中黄浦江原水系统主要供应青浦、松江、金山、奉贤、闵行等区;2012年南汇支线通水后,这一比例调整为7∶3,彻底有效地解决了酸雨淋溶到江河中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

3 结语

降落至地面的酸雨主要溶入了地面上空至云层之间大气中的SO2[10-12]。我国从1999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治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令,如要求炼钢厂对烟囱限定节能排放无害气体,燃煤发电厂烟囱限期进行改建等。上海市郊各县社队在20世纪的1975―1982年期间引进对空气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如化工厂、小型农药厂、铸造(生铁翻砂)厂等,从2000年开始便大量退出市场或停厂关闭。此举措有效地减少了向大气中排放的SO2、CO2等气体污染物,尤其是SO2气体含量。空气质量逐渐改善和好转,生态环境条件得以逐渐恢复。

4 参考文献

[1] 贾,解静芳,范仁俊,等.酸雨和降尘污染对菠菜和生菜几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4):213-216.

[2] 宋莹华,庄众,吴忠振.临沂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69-271.

[3] 胡晓梅,尚鹤,苟姝贞,等.模拟酸雨胁迫对银杏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9):106-109.

[4] 毛妮妮,姜卫兵.酸雨对彩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52-55.

[5] 刘新春,何清,艾力・买买提明,等.乌鲁木齐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5):10-14.

[6] 刘先树,黄钰,王磊磊.我国酸雨危害的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8(12):64-65.

[7] 牛建刚,牛荻涛,周浩爽.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综述[J].灾害学,2008(4):110-116.

[8] 张士功,张华.酸雨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1):44-47.

[9] 陈明艳,姜显政,黄汝红.浅析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15-20.

[10] 陈启红,黄艳飞.酸雨的危害及防治[J].吉林农业,2011(5):244-245.

[11] 董丽华.重庆酸雨危害和防治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4):21-32.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4

一、主要地质灾害情况预测

(一)地质灾害种类预测

根据自治区、市地质灾害评估预测,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分布及特点

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根据环境地质条件,结合气象因素、人为活动及历史上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区地质灾害隐患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该区段在突降暴雨或强降雨的情况下,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

(三)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预测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除地震外,常见的主要有两种。

1、降雨因素。持续性降雨、大暴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分析,每小时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每天降雨量在毫米以上时,在具备成灾地质环境条件的地段,即可诱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大量的坡积物顺沟堆积,是造成滑坡隐患区泥石流的主要泥沙来源;采矿形成的废渣、废石堆放在洪水沟道中,是造成矿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是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的主要因素;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破坏,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且有利于雨水渗入从而诱发滑坡、崩塌。

(四)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预测

1、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预测。汛期强降雨时段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时间。根据降雨预测,每年月即进入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尤其是月主汛期暴雨集中,是最危险时段;其它月份降水较少,但这期间若发生短期大强度降水,也可诱发上述灾害。

2、塌陷是开矿后采空区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多雨季节和雨季后期;地震是塌陷的主要诱因,因此地震后要加强监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

(一)组织措施

1、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协助和督促乡(镇)矿山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工作)小组,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明确具体责任人;市国土局分局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确保责任制的落实。

2、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建设。区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建设本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镇要搞好本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尽可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领导小组加强同建设、水利、交通、铁道、旅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将公路铁路沿线、重点工程区、旅游区、企业矿山、中小学校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地质灾害预防监测措施

地质灾害点的监测,由辖区政府和当地乡镇、村或矿区负责组织实施。国土部门应当会同建设交通局、水务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监测任务要落实到人,每次监测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国土分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市气象局、地质环境监测站。专业部门将根据监测资料,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

监测时间:一般季节每月监测一次,汛期每5天监测一次,主汛期每天监测一次,天气预报有中雨或雷阵雨时要提前一小时进行预测点小时监测。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区人民政府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套门沟矿区对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应以避让为主。根据监测资料,预测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险不可避免时,及时采取避让措施,将危险区的人员及时搬迁撤离,矿区设备可撤离的就近撤离。

(四)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措施

1、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汛情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汛期来临前,各相关部门要落实好值班制度,各级各类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做到随时随地及时汇报处置可能出现的险情。对气象部门预报有强降雨的地区,各地要提前派出工作组,帮助地方开展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好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渠道,将预警预报信息发送到主要领导、相关管理人员、可能受灾点群众和监测防灾责任人手里。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5

关键词 山洪灾害;状况;成因;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83-02

微山县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境内有南四湖,湖西为洪冲积平原,湖东为泰沂山前冲积。两城乡境内的老磨台、桃花山、大顶子山等山套,几乎每年汛期都发生山洪灾害。为防治洪水,减轻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须牢记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做好防御措施。

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两城乡驻地及东北部一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山洪灾害。1971年8月,该地区天降暴雨,历时一天一夜,降雨量达240mm。在洪水的冲击下,两城三级拦水坝垮塌,两城乡驻地的水深达1米多,多个村庄受灾严重,倒塌房屋200多间,淹没农田11 000多亩。1993年8月,全县普降暴雨,夜间山洪暴发,两城乡驻地以及周边10余个村庄家家户户房屋进水,乡农贸市场积水达1m多深,30多间房屋被冲毁,400多处院墙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2520万元。

2 山洪灾害的成因

2.1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如泥质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2气象水文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2.3人类活动因素

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或者陡坡开荒,或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

3 山洪灾害的特点

3.1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3.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3来势迅猛,成灾快

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快,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3.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4山洪灾害防御措施

1)每年利用水法宣传日,进行《防洪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讲解,依法防洪,并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自防意识;

2)做好汛前检查工作,对重点防护地段的防洪设施、防洪能力、机构设置、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明确全县的防汛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的原则,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灾避灾工作;

3)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4)兴建防洪、蓄水和水土保持工程。要在易发生山洪的区域内,有规划地兴建塘坝,拦蓄调洪和保护耕地。同时积极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小流域,退耕还林,延缓洪峰的到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山洪灾害;

5)建立防洪组织体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由县发改局、经贸局、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路、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组,开展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6)加强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的主要监测内容是降雨、河流水位和来洪流量,但土管部门也要密切监视有人居住地区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动态。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雨量监测系统;二是气温和风力监测系统;三是河流洪水监测系统。以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监测员按照预案,根据监测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必须做到监测数据准确,上报及时。按照拟定的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进行监测传输。在正常的情况下,直接由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无线电话、传真、短波电台进行传递;在非常的情况下,采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和语言传递;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最简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和通信方式都是敲钟、打锣,危险区的居民只要听到这些信息,就可听从转移组的指挥撤离危险区;

7)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有组织的转移。每个行政村确定一个转移负责人,山洪预报发出后,该负责人应依照转移原则,快速、高效率的转移相关人员,负责处理转移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转移安置路线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各危险区需在汛前拟好转移路线,汛期由有转移任务的行政村负责人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更改路线。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

8)搞好抢险救灾工作。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每年都要对全县人民群众,特别是要对易发生山洪灾害地区的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使他们长期树立山洪灾害防御意识。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做好抢险救灾物资的准备。按照制定好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县、乡(镇)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做好抢险人员的落实、物资的储备、车辆调配和救护等方面的落实工作。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6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品,它的污染也是世界性的。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俄罗斯西部地区的酸雨pH值竟达到了4、6~5、3!酸雨也逐渐开始席卷亚洲地区,我国的酸雨危害就特别严重。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下游地区。这些地区中,平均每三次降雨就有一次酸雨。

酸雨破坏水土环境,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据报道,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森林面积受酸雨危害率高达30%~50%。我国南方的酸雨区也出现类似的情况:重庆地区50%的松树枯死;峨眉山金顶冷杉的死亡率高达40%……酸雨会危害植物的表皮以及角质层,使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酸雨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也很大,它能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欧洲、北美的许多湖泊因酸雨危害,已经变成死湖。

除了这些以外,酸雨还会使土壤酸化,土壤中的钙、镁等营养成分被酸溶解,使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酸雨对建筑物和金属的腐损也非常严重;它还会影响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

由上述可以看出,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我们还不采取行动的话,将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现在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酸雨,减少废气排放、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7

论文摘要:山洪是山丘区特殊的洪水,在山区,山洪已成为影响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自然灾害。如何减少山洪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保证可靠供电,成为电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三门峡市卢氏县7.30山洪灾害情况,对山洪的成因及对电力设施的危害及其预防做探讨。

一、卢氏县及7.30洪灾概况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属洛河上游,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自西部入境,北面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由南至北呈扇形向东展开,并逐渐下降,山脉水系相间排列,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季节性变化鲜明,具有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小气候多等特点,加之境内沟壑纵横,极易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天气。

进入2007年7月份,罕见的强降雨袭扰卢氏,当月降雨量362.7毫米,为常年一年总降水量的61%。7月29日凌晨1点至30日10点,卢氏县先后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第一次发生在29日凌晨1点至2点,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11个乡镇;第二次发生在30日凌晨零点至2点,降雨量集中,降雨范围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一小时内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毫米,最大的地区一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45毫米。短时间的雨使卢氏县境内大小河流洪水暴涨。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山区电力设施损害极大。以卢氏电网为例,卢氏电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全县1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供电中断,全县13座35kv变电站中有9座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围墙倒塌、设备区进水。35kv里汤、里双、里瓦、t新四条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造成35kv的两座变电站全站失压。8座水电站厂房和设备区进水,引水渠道大面积塌方,泥石流造成部分渠道堵塞,全部中断发电。由于县城中低压电力线路也大都按百姓居住习惯顺沟、傍山、沿河而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10kv公用线路48条,故障跳闸39条,停电28条,全县10kv线路倒杆断线416公里,严重损毁138公里;400v线路倒杆断线1032公里,严重损毁320公里,配电台区不同程度受损253台,严重损毁103台,损毁电杆3790余根。电力设施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三、洪灾的成因分析

从卢氏洪灾的形成可以看出,洪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这也是受灾严重的卢氏西部山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形式。

2.森林覆盖。大范围树林植被覆盖,汛期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气,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卢氏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其中,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夏季山区小气候形成的降雨较多。

3.水源。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一是短时间的强降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山顶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下面的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的压力剧增。当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积;致使原有土体平衡破坏,土体和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冲破表面覆盖层,瞬间从山体中上部倾泻而下,造成山洪和泥石流。如卢氏县7.30洪灾,强降雨造成山体土层行水量迅速饱和,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范围山洪暴发。

四、山洪灾害对电网设施损害的预防

1.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对于危险区,在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应避免在其范围内建设供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特别是不能建设涉及大范围供电的主要供电设施,现已存在线路的,必须尽快迁移。对于警戒区,应减少避免规划和建设电网设施,如确需建设的,应尽可能选择分支供电线路延伸方式解决。

2.建立洪灾预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针对县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汛预案,要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防汛职责,确定了响应级别和处置原则,组建专业抢修队,使抢险队伍常态化,随时保证能够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是要严格防汛值班,要制定出严格的防汛值班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坚持进行24小时值班。

三是完善物资储备。购置抢险用发电机、抽水泵、现场照明灯具、雨衣等抢险物资,增加抢险车辆,为变电站、供电所等重要部位配发照明灯具、铁锹、编织袋、铁丝等防汛用具,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力金具、瓷瓶、导线等线路抢险材料,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举行防汛演习。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防汛预案,明确了各级人员的防汛责任和分工,在洪灾发生时,抢险工作要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县里及各乡镇组织的防汛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电力部门要与县防汛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明确联络人,可以以短信形式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与气象部门签订信息服务协议,由气象部门随时提供降雨量预报和实际降雨量报告,提供预警服务,为抢险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3.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电网设施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这一指导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单纯拒山洪于门外转变为使电力设备线路远离山洪,真正做到主动避灾,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相应为满足其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供电设施也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还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山洪影响区的电力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静怡, 高洪章, 董权. 五大连池市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1)

[2] 王国强, 肖川. 98凉山洪灾的反思与今后的措施[j]. 四川水利, 1999,(03)

人工降雨的危害篇8

[关键词]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Urban waterlogging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is 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hat happens abruptly with great destru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for relief, bringing about dangers to the safety of urban resident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study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on the basis of risk theory and risk formation system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also build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risk evaluation and a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risk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the exposure degree and vulnerability of hazard-bearing body, and the ability for preventing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 A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by means of weighted-evaluating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isks of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Key words: urban waterlogging disaster caused by excessive rain,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ceptual model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出行安全、交通、地下管线等造成重大威胁,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作为城市灾害的一种,受到气象条件、下垫面条件、排水管网分布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发生原因极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国际灾害管理发展的趋势已经向风险管理转变,在城市灾害的预防、防备和减灾工作中风险管理是灾害预防的重要工具[1],因此灾害风险评估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国际防灾减灾工作中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

目前,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归纳一下三点(1)从风险自身角度,将灾害风险定义为一定概率条件的损失[3-4],该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拟合出承灾体的损失曲线,实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但此方法用到的历史调查数据进行拟合损失曲线,当历史1数据有缺失的情况下,会导致拟合曲线结果误差较大;(2)从致灾因子的角度,认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出现的概率[5-6],以积涝数值模型为基础,对城市可能受到的积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该方法实际上只是从积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承灾体的脆弱性、暴露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并没有考虑;(3)以灾害风险系统理论为基础,定义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及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此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由于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小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都有所影响,因此防灾减灾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

近年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发生已经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及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开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由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提升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基本概念与形成机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中涉及到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目前对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中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尚未得到统一,对后续的一些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研究前要先声明相关概念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暴雨(torrentialrain)是降雨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很大。一般指每小时降雨量16mm以上,或连续12h降雨量30mm以上,或连续24h降雨量50mm以上的降水。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24h降水量为50mm或以上的雨量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h降水量为50-99.9mm称为“暴雨”;100-250mm降水量为“大暴雨”;250mm以上降水量为“特大暴雨”。

(一)城市暴雨积涝的含义

城市积涝是指由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造成径流过多,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目前,城市暴雨积涝形成原因主要包括:(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暴雨发生的强度与频次日益增加,是城市积涝的诱因;(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中的植被、土地由混凝土、沥青、水泥路等所代替,导致地面下渗率降低,地表产汇留时间大大缩短,加剧了城市积涝形成;(3)城市扩展过快,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覆盖率较低,不能满足排水需要。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含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指由于城市区域遭受短时强降雨或是过程雨量偏大,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情况下而形成城市道路积水,并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严重损失。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是降雨引起的,尤其是暴雨,其中暴雨发生强度与频次是主要的致灾因子。承灾体为城市居民、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孕灾环境为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地下排水管网及城市局地气候等。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内涵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当城市暴雨积涝发生后对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地下管网等造成损失时才能称为灾害。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则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可能性变为现实才成为灾害。因此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个概念不能等同。

(四)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作为气象灾害风险的一种,是城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危险性及其后果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的定量特征。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本研究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概括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H),承灾体的暴露性(E)和脆弱性(V),防灾减灾能力(R)相互作用的结果[7](图1)。由于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特殊性,所以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是区别于其它自然灾害的重要特征。

图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理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积涝灾害危险性是城市区域发生积涝灾害的危险程度,还可理解为发生的可能性。在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孕灾环境和积涝灾害暴雨发生因素。根据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历史资料发现,其发生的主要致灾因子为暴雨,表示方法用暴雨强度或是频度;孕灾环境为某地区的积涝灾害的环境状况,文中选择不透水面积、地面糙率、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管网密度为孕灾环境因子。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暴露性因子选择主要有生命暴露性和经济暴露性。生命暴露性因子为研究区居民数量、密度;经济暴露性包括建筑物数量、道路基础设施数量、地下管线密度、地铁网络密度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脆弱性或易损性包括生命脆弱和经济脆弱性。生命脆弱性因子选择0-14岁、60岁以上年龄居民,经济脆弱性选择平房数量、地下室数量、道路基础设施类型、道路类型、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积涝灾害等级经济损失额度比等。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包括研究区防涝人员数量、排涝设备数量、反应时间、防涝资金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积涝灾害保险、应急避难所、应急反应时间等。基于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及四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图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概念框架。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

(一)研究方法

1.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

自然灾害风险指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形成过程中,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及防灾减灾能力(R)四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风险度计算公式为[7]:

自然灾害风险度=H×E×V×R

自然灾害危险性是指造成灾害的自然变异的程度,主要是灾变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8]。当至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也就越大。暴露性是指承灾体(人、财产、建筑物等)暴露于灾害危险中的数量与程度。某地区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财产等越多即受财产价值密度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大,灾害风险越大。脆弱性是指在给定危险地区存在的所有任何财产由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程度,综合反映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承灾体的脆弱性越低,灾害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也就越小,反之越大。承灾体脆弱性大小,与其物质成分、结构有关,同时与防灾减灾能力也密切相关。防灾减灾能力则是指灾区在长期或短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程度,包括减灾投入、应急能力、资源装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就越小,灾害风险越小。

2.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利用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的经验,对每个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赋值,得到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中每一个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指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可以连续进行并能随时进行改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9、10]。

3.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分法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得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公式为:

CVj=∑mi=1QVijWCi (1)

式中,CVj是评价因子的总值,QVij是对于因子j的指标i(QVij),WCi是指标i的重值(0≤WCi≤1),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m是评价指标个数。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依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本文提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基本过程。其过程包括基本步骤如下:1)数据收集与处理;2)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数据库构建;3)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辨识与风险模型建立;4)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

图3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流程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主要对城市居民出行安全[11]、交通、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具体表现在当积涝灾害发生时会造成城市道路大量积水,造成交通阻塞,居民无法正常出行,在某些积水较重路段会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当地下设施进水,会造成地下设施、管网遭受破坏,地铁被淹等。根据上述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与概念框架,并依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构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

(二)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量化

对于指标体系中无法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取赋值法对该指标进行赋值。如:受教育程度、地下网线、电线等材质,可根据专家经验赋予相应的值。

(三)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式中CRWD是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用来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指数越大;H、E、V、R分别表示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指数;WH、WE、WV、WR分别表示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因子的权重;Xi是指标i量化后的值;Wi为指标i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对形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变量α是常数(0≤α≤1),用来描述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少总的CRWD所起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讨论了城市暴雨积涝、城市暴雨积涝灾害及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三者之间相关性与差异性,并依此为基础,给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框架,构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评价指标与模型。城市暴雨积涝灾害是近些年城市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目前针对此项研究的内容较少,至今缺乏统一的程序与范式,尤其是针对城市地区小尺度的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因此,本文着重对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套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思路与方法,创建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与范式,以充实、完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制订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许世远,王军,石纯,等.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27-138

[2]DIIJEY M,CHEN R S,DEICHMANN U,et aL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Synthesis Report[R].Washing-ton DC:Hazard Management Unit,World Bank,2005,1-132

[3]殷杰,尹占娥,王军,等.基于GIS的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93-95.

[4]尹占娥,许世远,殷杰,等.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J].地理学报,2010,65(5):555-559

[5]解以扬,韩素芹,由立宏,等.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J].气象科学,2004,24(3):343-348

[6]郑传新,米浦强,陈剑兵,等.柳州市积涝过程模拟及灾害风险评估[J].气象,2007,33(11):73-7

[7]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29-37

[8]张继权,刘兴朋,佟志军.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分区―以吉林省西部草原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756-760

[9]曾运清,等.层次分析法(AHP)在民船动员征用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3):195-199

[10]舒卫萍,崔远来.层次分析法在灌区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6):109-111

上一篇:学校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外国教育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