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

时间:2023-03-15 19:21:56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第1篇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模板

XXth October, 20XX(时间)

Karen Lew(被邀请人姓名)

XX21 Its Rd

Rated QLD 4106(被邀请人通信地址)

Dear Karen: (以下是正文了,说明邀请原因及大概的到访、停留、离开时间)

PPS Dalian, China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visit our manufacturing plant in October for business meeting.

We would be obliged if you could arrive around the 18th October and be available for approximately 7 days, departing on 25th, October, 20XX.

I look forward to catching up with you on your arrival to China.

Kind regard,

Zhang Xiaoniu

General Manager, PPS Hi-Tech Co., Ltd

拓展阅读:

一、邀请外国人单次短期入境规定及材料

(一)邀请外国人规定:

(1)G类签证(1或3个月1次)

(2)填写《邀请外国人来华申请表》(可在舟山市外侨办网站首页表格下载中下载,务必打印),来华申请表上要有法人或涉外分管领导签字。

(二)被邀请外国人提供材料

(1)被邀请人护照及海员证,护照信息页及来华签证页信息(有效期内,复印件务必清晰) 复印件;

(2)被邀请人单位营业执照 复印件;

(3)被邀请人与所在单位的在职证明或劳动合同 复印件;

(4)被邀请人最近一次来华签证记录及出入境章页的 复印件;

(5)被邀请人不在其国籍国,需要在所在国家办理签证,需提供所在国的居留许可证或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工作证件。

(三)邀请单位提供材料

(1)首次办理的邀请单位需提供本单位的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

(2)《邀请外国人来华申请表》

上述材料报送市外侨办、各县(区)外侨办各1份。

二. 被邀请外国人多次入境规定及材料:

(一)邀请外国人规定

(1)M或F类签证(6个月1/2/多次):

(2)填写《邀请外国人来华申请表》(可在舟山市外侨办网站首页表格下载中下载,务必打印),来华申请表上要有法人或涉外分管领导签字。

(二)被邀请外国人提供材料

(1)被邀请人护照及海员证,护照信息页及来华签证页信息(有效期内,复印件务必清晰) 复印件;

(2)被邀请人单位营业执照 复印件;

(3)被邀请人与所在单位的在职证明或劳动合同;

(4)被邀请人最近一次来华签证记录及出入境章页的复印件;

(5)被邀请人不在其国籍国,需要在所在国家办理签证,需提供所在国的居留许可证或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工作证件。

注:申办6个月多次签证,被邀请人提供外方公司和中方公司出具的多次业务来往的相关证明,并提供一年内F或M签证2次以上。

(三)邀请单位提供材料

(1)首次办理的邀请单位需提供本单位的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

(2)《邀请外国人来华申请表》

(3)中方公司出具与外方公司派遣人员在6个月有多次业务来往的相关证明。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第2篇

根据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安排,现将我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以下简称“《出入境管理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出入境管理的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出入境管理法》,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改革创新,健全分工机制,夯实工作基础,提高服务水平,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公民出国(境)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公民出国旅游、留学、经商的人数急剧增加,近年来全省居民出境次数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13年全省共计批准公民因私出国110.1万人次,同比增长40.2%;批准内地居民赴港澳台278.5万人次,同比增长22.4%;批准公民因私出国(境)证件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90.1万人次,同比增长6.2%。2014年上半年批准公民因私出国67万人次,批准内地居民赴港澳台167.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5%和23.2%,均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二)境外来浙人员情况。我省也是境外人员来华访问、旅游、留学、工作和交流的汇聚地和中转站,近年来临时入境和常住外国人数量总体保持平稳。2013年共管理临时来浙境外人员202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51.4万人次),同比下降8.7%(主要是受禽流感影响);常住外国人35844人,同比增长14.4%,其中留学生20978人,占我省常住外国人总数的58%。来浙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外国人10624人次。共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108888人次,同比增长37%;办理台湾居民签注(含口岸)37807人次,同比下降20.8%。2014年上半年临时来浙境外人员988598人次,同比增长1.8%。另据省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421.4万人次,同比增长4.1%。

(三)邀请外国人来华管理工作情况。《出入境管理法》施行后,我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邀请外国人来华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既发挥归口管理职能和把关作用,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2013年,全省共办理被授权单位邀请函、确认函18410批26501人次;2014年上半年,全省共办理被授权单位邀请函、确认函8424批11469人次。外国人就业方面,2013年境外来浙工作专家总数为38086人次,其中经济技术类专家和教科文卫类专家分别占总数的64.6%和35.4%,有12人入选国家和省“外专”,47人入选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省外国专家重点项目。截至2013年年底,工作时间三个月以上、纳入就业证管理的一般入境外国人共12005人,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等行业和义乌、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地区。

(四)华侨回国定居审批工作情况。根据新的《出入境管理法》,自2013年9月华侨回国定居事项的受理、审批工作从公安部门转由外事侨务部门承担。一年来,全省外事侨务系统认真践行“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好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截至2014年7月31日,全省共审批办理华侨回国定居14047人次,其中温州市共办理7897人次,丽水市共办理6066人次,两市合计占全省办理总数的99.4%。

(五)涉外案(事)件处理情况。在我省人员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新形势下,非法出入境案件逐年增加,出入境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13年,全省共破获妨害国(边)境犯罪案件 3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同比分别增长16%和19%;处理涉外案(事)件2645起,同比下降29.93%,其中查处“三非”案件1445起1716人次,遣返“三非”外国人 159人。2014年上半年共处理涉外案(事)件1733起,同比增长20.6%,压力仍然不小。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出入境管理法》的顺利实施和全面落地,更好地适应我省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省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能,创新工作方法,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举,既切实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我省居民及境外人员的出入境需求。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组织宣传培训。要把新颁布实施的《出入境管理法》贯彻落实好,首先是要做好宣传。公安部门在新法正式实施前就组织开展了“六个一”宣传活动(即召开一场媒体通气会、开辟一个法律宣传栏、举办一场专题访谈、开展一场巡回采访、组织一次网上集中咨询、举办一次图片宣传展览),全方位宣传新法新规;同时公安部门还以免费发放宣传手册、借助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强化业务培训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了社会公众知晓度,强化了一线管理人员的岗位业务技能。教育部门组织了全省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班,请专家就《出入境管理法》的主要精神作了详细介绍,使留学生管理干部首先了解掌握新法;同时明确将《出入境管理法》作为留学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将新法的相关内容传达到每一位留学生,切实提高留学生的法律意识。外事侨务部门通过举办“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培训班,促进了相关工作从间接服务到一线直接服务的转变,确保了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的顺利交接和有效开展。此外,各有关部门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有针对地开展了系列宣传培训工作。

(二)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各级各部门积极挖掘出入境管理资源,努力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一是主动服务大局。公安、人力社保、外事侨务等部门密切协作,出台了进一步便利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华侨回国定居、外籍合伙人签证办理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引资引智等重点工作。二是继续争取扩大授权内容和范围。积极争取县级公安机关短期赴港澳业务授权和外国人签证权,推进县级公安机关行使设区市出入境审批权,扩大基层权限。成功争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口岸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和舟山远洋捕捞行业引进外籍船员试点等政策,积极争取在温州永强机场设立台湾居民口岸签注点,努力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试点城市范围,为中外公民出入境提供便利。三是简化报批手续。省外侨办提出在省工商局注册的企业邀请外国人来华,可以根据纳税地原则,报当地被授权单位审批。绍兴等市建立了直报企业制度,符合条件的企业邀请外国人来华可以直接报审,减少了逐级报批的环节。义乌市在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窗口,为涉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旅游部门缩短了旅行社出境游名单表审批时限,建立了联合投诉处理机制和网络受理平台,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安部门组织实施了“亮窗工程”,统一形象标识、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实行双语提示、双语报号,积极筹建全省24小时出入境咨询服务中心,更好地满足了申请人的需求。瑞安市针对欠发达山区华侨房屋有土地证、无产权证的情况,同意以华侨拟定居地乡镇政府及建设部门开具证明的形式代替房屋权证,切实解决了华侨回国定居落户的实际难题。

(三)从严落实打击管控。一是严格邀请外国人来华管理工作。外事侨务、商务等部门均根据《出入境管理法》出台了严格的审批规定和流程,专人审核、专人签发,有效防止了少数有非法移民倾向、不良记录和企图骗取签证非法滞留的外国(特别是执行专门规定国家)人员来华,目前未发现持我省签发的邀请函来华的外国人存在“三非”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外国人就业审批管理工作。人力社保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外国人就业职业(岗位)管理目录,明确了对九大类162个职业的准入基本条件,严格限制普通低端劳务冲击国内人力资源市场。公安、人力社保、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歌舞娱乐等行业非法聘用外国人专项排查行动,主动发现和打击“三非”外国人。三是开展旅游团队出入境专项治理。公安、旅游部门密切配合,以治理非法脱团滞留、伪造变造身份、骗领签证等不法出入境行为为重点,严厉打击不法出入境行为。四是实行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倒查和通报制度,推广境外人员信息社会采集系统,将境外人员纳入实有人口管理。五是开展打击组织毗邻国家人员偷越国(边)境犯罪专项行动,侦破了一系列组织外国人偷越国(边)境案件,查获非法入境越南人700余名,确保涉外治安的平稳有序。

(四)健全机制凝聚合力。一是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今年7月,根据省委常委会决定和夏宝龙书记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召开了全省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会议,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在浙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强化了部门协作,增强了工作合力。去年以来还召开了两次厅际协调小组全体成员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情况通报和政策会商机制。二是加强部门内部资源整合。比如,省公安厅专门成立外国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公安内部各警种在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建立各警种处置外国记者非法采访活动协作配合机制,明确外国记者非法采访活动具体处置措施、强制措施的适用;推行外国记者住宿通报制度,确保相关部门掌握情况。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健全完善“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区域警务合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警务协作机制,重点加强情报信息共享、非法移民案件侦破、重大涉外案(事)件处置等协作配合和区域联动,增强外国人管理服务合力。

《出入境管理法》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主动加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全省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来浙外国人类型各异、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三非”“外籍新娘”等问题比较突出,给我省社会管理带来不少难题。此外,还有少数敌对分子乘虚而入,影响我省社会稳定。二是管理服务工作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少数地方存在“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往往“重发证、轻管理”;一些地方出入境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专职力量不足,整体素质不强。三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各职能部门之间盲点交叉、信息共享不够、政策尺度掌握不一、工作缺乏整体统筹等问题仍然存在。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习、宣传和贯彻《出入境管理法》的重要意义。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把加强出入境管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在浙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研究制订符合各自实际的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对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出入境管理机关继续深入学习掌握《出入境管理法》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处理好新情况新问题,提高依法履职能力。继续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出入境管理法》的宣传教育,尤其是抓好对重点地区、重点群体的宣传工作,培养我省居民及境外人员知法守法的意识。

(二)强化合作机制。坚持党政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上下协同的原则,将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平安浙江考核体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明确责任、落实工作。扩充并强化省、市两级和重点县(市、区)党委政府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其他县(市、区)根据工作需要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省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职能,按照归口负责、协同管理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政策衔接,共享情报信息,密切协作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对“三非”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我省涉外秩序。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探索开展对一般事务性工作的服务外包,整合各方力量,着力构建“大外管”工作格局,共同做好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

(三)抓好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配置,把政治坚定、熟悉出入境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干部充实到出入境管理服务岗位上来。进一步完善涉外执法机制,督促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外国人服务管理任务较重的地区和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配齐配强涉外执法力量。推动涉外执法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加强短期、长期和系统的指导培训,重点提升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涉外执法能力。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支持指导,提升全省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四)推广系统应用。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由省公安厅牵头,依托公安部新启用的“外国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统一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各有关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对出入境信息的全过程动态综合管控。同时注重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类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提升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加强制度保障。督促各级政府将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有序、高效开展。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本系统的外国人管理工作机制,并及时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中央国家机关报告,推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管理体制。在此,也建议省人大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制订出台加强出入境管理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为各级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出台具体管理措施、切实解决外国人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第3篇

一、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引进外国人才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资源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人才培养规模、人才资源结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较的优势。另一方面,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旧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等多个问题。

为尽快解决国内相关领域人才供给不足、高水平人才短缺的问题,从长期着眼,带动引导国内人才提升素质、适应制造业国际化生产管理方式,《指南》提出“依托‘’,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1000名能够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互联网+制造’领域高端人才。”“依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专业化目标,以项目成果或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重点从海外知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一批制造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发展。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相关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重点支持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的出国(境)培训。”

二、我国在引进国外制造业人才上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按照“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整体思路,积极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全面推进“两证整合”。根据国务院审改办《关于整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意见的函》(审改办函[2015]95号)精神,“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统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服务制度,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科学实施分类管理,推送信息互联共享,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坚持“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原则,形成统一管理、互联共享、协同监管、公众参与、便捷高效的外国人工作管理体系,提升服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以全面推进“两证整合”为契机,为外国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形成更为开放的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将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比照“”专家享受办理人才签证、居留和来华定居等优惠的政策人员范畴;为外国专家在华生活提供各类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地方在外国专家医疗保险、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工作证、邀请函等证件的网上申请、审批,以及聘请外国专家项目申报、评审、批复全过程网上办理。进一步整合专家资源,实现“专家库、成果库、项目库”的资源开放,为各地外专局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专家资源。通过外国专家组织项目洽谈会、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方式,为智力资源供需双方见面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点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等,实施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实现项目引领

一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支持我国重点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二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重点内容。三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加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统筹区域发展的制造业高端引智项目。

(三)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外国人才,提升科教领域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十以来,在科教领域高端制造业人才引进项目上,以高校为重点,开展实施了“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园行”“学校重点聘专项目”,协同教育部实施了“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常规聘专项目”。一是项目引进专家规模持续扩大。十以来,共建设“111计划”引智基地136个,已建成覆盖80所中央高校的359个引智基地。基地主要分布在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化工、能源、农林、生物、数理、先进制造等领域,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先进制造、信息科学和生物等领域发展的战略需要。各高校引智基地不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拓宽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建设人才团队。每年通过外专项目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达5万余人次。二是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各高校在引M外国人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深入开展引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高校工作的外国专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外籍院士和“”外专项目专家为引领,以高端外国专家为骨干,以青年科研人才为主体的外国专家团队。

(四)不断拓宽外国人才引进渠道,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积极开拓新的专家渠道资源,围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战略需求,引进高端、急需、紧缺外国人才及青年外国人才

完善项目申报系统功能,加强专家库建设,丰富外国专家信息资源,增强外国专家供给能力。一是大力开拓专家组织渠道。完善专家组织的行业及国别布局,新开辟16个外国专家组织,现有外国专家组织50余个。二是推动政府间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与加拿大农业部、匈牙利创新署等国外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捷克、以色列、韩国等组织建立政府间合作。三是加强与专家组织的日常联络和服务工作,建立专家联系制度,联系一批重点专家,编印《外国专家组织工作手册》。四是深化与国(境)外著名大学等机构合作交流。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中技能者交流协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

三、为实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目标不懈努力

顺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国际人才竞争态势,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瞄准前沿,突出重点,实施好制造业高端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计划,更为精准、更有成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人才资源。

(一)围绕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

立足于缩小制造业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基本前沿领域,大力引进从事原创研究、交叉研究,开展理论探索、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卓有成效,具有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优秀科学家。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积极引进从事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研究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以及培育和发展重大产业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学家。

(二)围绕提升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引领突破能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生物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空间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能源资源、生态技术、纳米和基因工程技术,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引进具有引领突破前沿领域和战略技术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世界级科技大师,推动我国在高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三)绕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供给能力,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

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引进能够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精致、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催生重大变革的新兴产业,掌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更富智慧的高端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围绕提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能力,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需要,引进一批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大师,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风险评估、金融分析专家以及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等专门人才。认真研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外高端制造业管理人才和智力需求的特点,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

(五)围绕提升国内人才素质和制造业生产管理国际化程度,鼓励和支持“走出去”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法律规制;社会稳定

一、对外国人在国内就业进行规制的目的

(一)弥补现有法律不足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曾在一些行业和部门引进了一批国外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暂缺的特殊技能的人员。除了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之外,还需要具体的制度来规范外国人在中国的就业,包括资格、程序等方面。

(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继而选择到中国来就业和发展的外国人逐渐增多。由于我国现行的相关立法比较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我国的外国人就业制度的存在一些问题。

(三)维护就业管理秩序

针对一度出现外国人在中国非法就业,严重扰乱我国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现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如果对外国人来华就业全盘接纳,不仅会冲击国人的就业岗位,扰乱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还会挤占我们国家自己的生存空间。劳动保障部门对这项工作的管理,是从对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外国人来中国就业的管理开始的。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数量。

二、对持有他国护照的演艺明星身份的认定

对于持有他国护照的演艺明星现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国明星持有外国护照,另一类比较特殊,是中国明星转入其他国籍。

第一类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逐渐有了全球化的趋势。举一个例子,最近几年韩流鼎盛,追星的人们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而中国人去韩国进行培训出道,越有越来越多的韩国明星在中国举办演唱会,各种代言、站台等。

第二类就拿《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举例子,在制片方刊出电影演职人员名单之后,有博客表示,这些演员中有超过20个不是中国公民,而是持有外国护照的“外国人”。国有媒体的后继报道中提到,有9名演员可以被确认已加入外国籍,比如李连杰,据悉他最近在新加坡购置了一套豪宅,并成为新加坡人。在影片中扮演宋美玲的上海出生的女演员吴君美、导演陈凯歌以及宁静都持美国护照。尤其令一些人和媒体忿忿不平的是,许多明星都在简单地回避国籍问题。

现在第一类比较好认定也便于管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第二类持外国护照的明星参与演出的程序似乎还和中国国籍的人一样,但是不知道对于他们的管理又是如何规定。

说到转国籍的原因,工作方便和家庭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逃税是明星趋利避害的一个重点。明星走穴演出,本身就是缴税的灰色地带,而一个拥有外国国籍的中国明星,就更不知该给谁缴纳税款了。这些明星,因身份特殊,在国内开公司做买卖,都享有国家相关的免税减税政策,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驱使。

三、规制外国人就业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所实行的是就业许可制度,指外国人如果想到中国就业,必须到有关劳动部门申请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证》经过就业所在地主管部门批准后签发邀请函,然后到该国驻中国的使领馆申请必要的工作签证,继而开始入境申请办理《就业证》以及居留证等相关证件和手续,方可在我国境内就业。

(二)聘请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这种技术人员是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出资聘请,具有本国或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确认的高级技术职称或特殊技能资格证书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并持有外国专家局签发的《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他们通常在外资企业工作,除了运用自身所拥有的技术之外,参与外籍人员在华就业的管理也是其日常工作之一,而且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确有助于我们进行就业的规范管理

(三)简化外国人在华就业的审批手续,解决不必要的纠纷

我国法律规定,外国人要在我国从事海上石油工作,必须持有“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海上石油作业工作准证”。此外,经文化部批准持《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进行营业性文艺演出的外国人也可以从事与其职业相关的工作。尽管法律如此规定,但是由于种种纠纷问题的存在,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手续不免繁琐,很多外国人因为没有拿到相关的资格证明,以至于无法在国内的外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当然,这种情况导致的纠纷依旧存在,而且亟需解决。

(四)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改善管理模式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针这一问题有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他们的法律对如何规制外国人到本国就业规定的特别详细,而且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运营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当然我们只需借鉴其有用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国情,用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完善的法律来对这一问题加以引导,改善其中的不足,同时致力于改变监管模式,才能有所作为。

四、结语

目前我国在对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管理还存在许多漏洞,但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我国人口数量多、地域广阔,法律体系还在完善中,事前立法考虑不周全必然会存在许多缺陷,也造成一些非法就业者趁虚而入。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处进行专门的修正,这样有利于规范外国人在中国的就业行为,也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加速建设法制社会。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J].世界民族.2007,(3)

[2]杨玉欣.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许可制度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

[3]杨晓石.浅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法律制度[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李琳.孔雀为何东南飞――关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5)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第5篇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检查,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一项重要监督工作。这次执法检查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领导下,由省人大民族华侨委员会组织实施。今年8月至10月,在省人大常委会冯明副主任带领下,执法检查组听取了省公安厅、省外侨办等10个部门有关情况的汇报,并赴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及桐乡市、义乌市、柯桥区进行了重点检查,听取了当地政府执法情况的汇报,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出入境口岸、杭州边防检查站指挥中心、宁波北仑港边防检查站、桐乡市出入境办证大厅、义乌市鸡鸣山社区、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柯桥区轻纺城高级中学国际部、柯桥区华夏宾馆外籍人员经营部等地进行了视察,还与有关方面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年来执行出境入境管理法的主要成效

出境入境管理法自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一年多来,全省各级政府及出入境管理部门认真抓好法律的贯彻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加强法律学习和宣传教育,不断夯实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法治基础。各级公安和有关涉法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出入境管理法的学习,及时举办出入境管理法学习培训班,组织专项业务技能竞赛,努力提升自身管理素质。通过深入社区、企业组织新闻媒体采风等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法律的宣传教育,扩大社会知晓面和影响力,为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扎实开展专项调研、专项排查、专项整治等行动,逐步提高对外国人的管理能力。各级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加强执法,打击违法行为,加大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简称“三非”)的查处力度,加强外国人服务管理,有效维护了我省涉外秩序。省公安厅对外国记者、留学生、难民、文教专家和外籍新娘等特定对象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杭州市加强境外人员签证源头管理、境外人员落脚点管理、涉外热点难点问题管理;宁波市推进外国人属地管理,将外国人管理纳入实有人口管理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与派出所人口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湖州市开展高校留学生管理状况调研,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非法雇佣外国人、歌舞娱乐等行业非法雇佣外国人进行了专项大排查。这些行动措施在强化对各类外国人群体的管理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为基层单位和出入境人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各地各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简政放权,出台便利措施,实施“亮窗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着力为基层和群众以及外国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省公安厅推出再次赴港澳旅游签注网上受理EMS双向速递、跨户籍地就近办理出入境证件,启用“三表合一”;省外侨办严格邀请函签发管理,明确审批规定和流程,专人审核,专人签发,创新实施了约谈企业法人、邀请单位备案、建立核查机制、离境情况反馈等管理办法,为邀请外国人来华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省人力社保厅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单位资格认可等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市、区);杭州市拓宽自助受理渠道,推出境外人员办证逾期短信提醒;嘉兴市推出周六预约办证服务,试点开展全工作日预约办证服务,减少审批层级、简化办事程序,实现办证“一站式”、集约化;绍兴市建立了直报企业制度,符合条件的企业邀请外国人来华可以直接报审批权单位审批,减少了逐级报批的环节;义乌市外侨办进驻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并开设窗口,为涉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所有这些都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服务基层,为出入境人员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四是积极争取扩大授权内容和范围,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经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我省扩大了县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短期赴港澳业务授权、增加了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在温州永强机场设立台湾居民口岸签注点,在嘉兴市推进县级公安机关行使设区市出入境审批权、县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行使外国人签证权(今年9月公安部在全国委托23个县具有出入境审批权、浙江占了13个),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口岸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些为出入境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等出入境便利工作的意见》,服务引智引资;启动远洋捕捞业引进外籍船员试点工作,服务海洋经济建设;制定《浙江省实施〈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规定〉办法(试行)》,服务海外华侨、浙商回国发展;出台为外籍合伙人办理签证、证件便利措施,服务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从我省一年来执行出境入境管理法情况看,各级涉外部门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管控能力不断加强,出入境管理工作总体上比较安全平稳。

二、出入境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加强出入境执法管理,在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深化,当前我省出入境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一)出入境人数增长迅猛,出入境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浙江是境外人员来华访问、旅游、留学、工作和交流的重要目的地和中转站,临时入境和常住外国人数量持续增加。2013年,全省共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108888人次,同比增长37%;管理常住外国人35844人,同比增长14.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出国旅游、留学、经商的人数急剧增加,2013年,全省共批准公民因私出国110.1万人次,同比增长40.2%;批准内地居民赴港澳台278.5万人次,同比增长22.4%;省公安厅制证中心制作护照、通行证221万余本,签注278.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9.8%和22.4%;批准公民因私出国(境)证件总量居全国第二位。面对日益繁重的出入境管理工作任务,目前全省还有22个县级公安机关的出入境管理机构还没有单独设立,县级机构单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出入境管理警力总数只有623人,警力资源十分紧张。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只能应付日常出入境证件办理,难以顾及外国人的日常管理和出入境违法案件的查处。特别是外事管理民警专业性强、外语能力要求高,人才十分缺乏,力量明显不足。从全省整体情况来看,加强出入境管理专门机构建设、专业力量配置已迫在眉睫。

(二)入境人员身份构成复杂、目的更加多元、居住日趋分散、流动性非常大,外国人管理难度显著加大。近年来,入境外国人的构成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密切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既有政府官员、商务人士、观光游客,也有留学生、来华工作人员、回国定居华侨和外籍华人等。甚至还有极少数对我省社会稳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人员,其身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的甄别起来难度还比较大。由于开放的区域不断扩大,开放的行业不断增多,日益快速便捷的交通加速了入境人员的流动性,既有从浙江流向省外的,也有从外省流向浙江的,还有在省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相互流动的,他们来浙后在社会上散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而目前外国人管理服务的职能分设在公安、外事、人社、旅游、安全等众多部门,部门职能配置交叉分散。一些职能部门内部虽已建立全省联网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但部门信息管理平台之间无法兼容互通,其他部门更加无法查询补充,因而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跟踪管理,导致外国人管理环节存在漏洞,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工作效率。我省虽然成立了外国人管理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由省公安厅牵头,外事侨务等18家部门单位参与,但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其沟通信息、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三非”等涉外案件和热点问题增多,涉外管理和维稳的压力持续上升。在当前出入境人员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新形势下,非法入境案件相应增加,给出入境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近年来,我省部分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招用国外廉价劳动力从事低端工种的愿望非常强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浙外国人非法滞留就业、不具有就业资格的外国人申请就业的现象明显增多。其中有少数外国人对我国法律法规不了解,或者恶意规避法律规定、逃避法律监管,在我省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去年全省公安机关共查处“三非”案件1445起1716人次,遣送“三非”外国人159人。今年集中组织侦破了“3・11”、“4・4”、“4・9”、“5・23”系列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查获非法入境越南人700余名。此外还应看到,在我省常住的外国人中,来自重点敏感国家人员占比一直较高(据统计近3年保持在30%左右),一些外国人涉嫌以商养恐和以商掩恐活动,一些外国非政府组织、媒体、宗教团体以各种名义入境来我省从事政治、宗教渗透和破坏活动,他们形式伪装不易识别,活动隐蔽不易侦破。全省涉外维稳工作形势复杂严峻,依法加强涉外社会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四)出境入境管理法的全面实施,呼唤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细则措施尽早出台。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些地方、部门一致反映,出境入境管理法在执行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一是法律有的条款比较笼统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难以把握、有的难以操作、有的难以落实,譬如,中国公民不准出境法定情形的适用问题、外国人限制活动范围行政强制措施的适用问题、华侨在国内凭本人护照证明其身份的问题、在国外出生的华侨办理回国定居的问题等,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研究具体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是在邀请外国人来华时,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审批标准不一,容易引发部门之间矛盾、地区之间差异,导致在管理上存在漏洞。面对外国人来华类型多种多样的现状,目前还缺乏实际可操作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审批细则。三是对于一些管理权限在地方政府的、与出入境相关的事务,也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目前仍然沿用旧的政策办法,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譬如,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的依据是1996年劳动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和几个补充性文件,这些文件及其规定与目前工作现状已经不相适应。尤其是留学生就业、勤工俭学的情况,需要尽快出台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有效管理。

三、深入实施出入境管理法、改进和加强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认真实施出境入境管理法,进一步提高出入境管理工作水平,维护我省安全、规范、便捷的出入境秩序,有利于为全省对外开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根据我省出入境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入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和法治观念。出入境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全局性工作。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从依法治国、扩大开放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它作为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改进和加强出入境管理工作,推进出境入境管理法的深入实施,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强化法治观念是保障。出入境管理法的学习宣传,作为出入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常抓不懈,要与国籍法、护照法和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等学习宣传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出入境管理机关要继续深入学习、结合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续开展出境入境管理法的宣传教育,抓好各个方面、重点群体、出入境人员的学习,突出重点、改进方式、增强实效,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让法律规定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要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入境的外国人都要知法守法,共同为出入境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认真执行法律规定,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加强管理、搞好服务、维护秩序。一是要加强源头管理。加强出入境证件受理审批和边防检查工作,积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严防重点国家人员和“”人员潜入境内,严防不准出境、报备人员潜出境外,切实把好边境出入关。二是要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加强在浙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外国人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同时要重点针对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等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培训机构、劳动密集型企业、歌舞娱乐场所等非法聘用外国人和外国医师来浙非法行医的问题,公安、教育、人社、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在充分沟通信息的基础上,采取联合执法行动,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切实维护涉外社会秩序。三是要高度关注涉外安全领域的一些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隐患问题,尤其是对于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非法渗透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合调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经发现立即处置,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抓紧建立统一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平台,既是法律的明确要求,也是目前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我省作为对外开放的大省,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抓紧付诸实施,早日建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信息管理平台,这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及时掌握新情况、应对新问题并进行科学决策。在这方面,省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着眼于长远使用,使系统具有互通性、兼容性和一定的超前性。要以各部门现有的信息平台为基础,首先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联通和兼容,其次要完善和拓展应用功能,最终建成各部门互联互通、出入境管理各个环节全覆盖的动态管理系统。要优化互联共享,运用大数据手段,强化数据挖掘、研判,提升服务决策能力。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可对相关各部门甚至部分单位开放查询功能,各部门单位根据授权对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查询和维护,实现信息实时比对和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就业等信息进行全程动态管理,真正发挥信息管理平台的应有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出入境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大外管”的工作格局。出入境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议继续发挥出入境管理厅际协调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协调机制,提升协调层次,加大协调力度,制定和落实定期协调联动的规范制度,形成快速反应、齐抓共管的出入境管理工作新局面。一是要定期召开各职能部门工作协调会,明确任务职责,协调理顺关系,查找堵塞漏洞,及时解决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二是各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联合行动,采取联合调研、联合执法等方式,打击整治违法活动违规行为,提高执法效果。三是要借助社会力量,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居民社区、物业管理等基层单位的作用,延伸出入境管理的触角,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而实现监管工作全程覆盖。

(五)切实加强全省出入境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出入境管理机关承担着出入境签证管理、外国人活动管理、国际义务担当等重要职责,性质地位重要,任务繁重而艰巨。对此,各级政府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一是要根据当地出入境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健全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力量,提高在职民警和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二是在外国人服务管理任务重的地区,要抓住基层基础工作这个重点,加快推进基层管理服务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力量,真正做到既提供优质服务,又严格有效管理。三是要加强涉外执法培训,重视外国人管理服务干部的培养使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外国人管理服务队伍。

(六)抓紧制订出境入境管理法的有关配套措施,切实保障法律的各项规定落实到位。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对于执行难度较大的一些条款要提出具体对策措施,为制定我省的实施办法奠定基础。尤其是法律关于华侨可以凭本人护照证明其身份,在国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社保、财产登记等事务的规定,省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推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落实好法律的规定,以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为侨商回归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对于国家尚未出台相关规定,而在我省地方又迫切需要予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譬如外国人就业问题、外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等,我省可以先行探索自主制定相关办法予以规范。对于管理权属于国家层面的出入境管理事务,如我国的签证制度和政策、双重国籍的认定和处理、华侨户籍管理、涉外中介机构管理、散居的外国人纳入流动人口管理等现实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建议。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范文第6篇

访谈对象: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努炎(J.Tuyet Nguyen) ,1938年生,联合国记者协会理事会委员,2007年起连任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记者生涯近40年,现为德新社资深记者。

访谈题目之一:他国媒体报道影响对中国的认知

新闻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来源之一,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某种意义上即中国的他视形象)有时候与新闻中呈现的“中国”(即中国媒体形象)十分趋同。这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国民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传媒实现,同时该国民众对于来自媒体的初始印象无法进行即时验证,所以他国的媒体形象往往就是一个时期内该国民众的终极国家形象。努炎认同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他说:“通常游客会在访问一个国家之前,先阅读相关书籍并做一些研究。中国是个较为复杂的国家和社会,她的语言、文化让乍到的西方人一时难以理解。游客通常会依赖于新闻报道来了解中国。而聪明的游客会在访华前先读书研究。”

努炎仅在2006年到过中国一次。我问他,那次中国行与印象中或西方媒体描述中的中国一致吗?他说:“我之所见与我所了解的中国有些许不同。我感到有一丁点儿失落,因为中国为追赶金融市场、大城市化和西方式发展而快速地发展和变化。结果是,古老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消失大半,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中国。中国选择走向现代化无可厚非。所有的国家都会为造福民众而选择现代化道路。来中国寻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书中描绘的中国、或‘’时期中国的游客,不免会失望。世事已变,彻底地改变,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对这个答案的解读,我有两种感觉,一是书本中或媒体中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不同,来到中国才看到一个现代的、活力的、真切的中国;二是中国目前仍被外国人误读为历史上的中国,古代的、近代的以及现代的,特别是近来一段时间,文字、艺术等领域常常把“红卫兵时期”的元素作为一种猎奇。

问到驻联合国记者对中国的印象,努炎回答说:“驻联合国记者认为,中国是个拥有否决权的重要国家,她为她的行为和决策负责任。虽然中国仍把自己视为发展中国家,但她较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言行必须与身份地位相符。人们更关注的是一个政府是否为民造福,而不是为国家的自身利益。中国已证明她可以与国际社会一起合作,共同达成目标,如气候变暖、扶贫和救治疾病。”

放大到西方媒体,努炎认为“西方媒体,包括电视媒体,大多以政治视角来看中国,以西方价值体系为参照,评论和比较东方价值体系,而非将中国视为一个经过数十年努力,从贫穷走到领先行列的国家来看待。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除了香港、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外,贫富差距悬殊。”

从访谈中,我感受到的是,任何国家都不需要对他视形象的某些字眼对号入座,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宗教、利益和国情。对于其他国家对本国的他视形象,可能更好的方式是基于不同价值体系,分析误读的历史、文化、宗教和国情因素,弥合自视形象与他视形象的差距。

访谈题目之二: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点

回到基本问题,外国人、特别是外国记者对中国的兴趣点到底在哪儿呢?努炎觉得兴趣点在于“真实的中国”,他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记者,几乎都会将他们亲眼所见与西方的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中国相比较。记者们总是想看到真实的中国,人们怎样生活,中国政府怎样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媒体怎样报道日常新闻,以及那些报道是否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中国认知程度不同的外国人,爱读的新闻也不同。努炎觉得大致有四类情况,“那些对中国兴趣浓厚、知晓较深的外国人,会希望了解中国是如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对于第一次来华访问的游客,一切都是有趣的,无论是文化、语言,还是总体生活和社会情况。那些来旅游的外国人,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在电视或广告上所了解的中国。但有些游客更想了解政治体制,想知道民主、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当然,写新闻的人如何看中国也影响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故事的报道有赖于作者看待中国的视角。但中国是如此博大精深,因此,伊始并不容易遴选报道的题材。”

访谈题目之三:遴选媒体感兴趣的题材

当一个故事发生时,被记者选择报道的就成为新闻,不被记者选择报道的,则没有人知道。如何让希望被外国受众了解的故事被记者报道?西方媒体每天收到数以百计的请柬、通知、邀请函、电话、传真⋯⋯,西方记者又会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与会?或者说什么样的活动才具有新闻价值?对活动提供的新闻稿和背景材料,他们又会如何使用?努炎认为,“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记者就是尽可能地详细描述事件的发生。比如说发生坠机事件,报道内容就必须说明有多少人员伤亡,事故是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这都取决于信息的重要与否。如果是从事政治新闻的记者,就写有关政治决策或某个政治领袖的作为。如果是科技或医药新闻的记者,就写些新发明、新发现。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就需要附上背景说明。”具体到德新社,努炎觉得,“如果德新社关注到其他通讯社没掌握到的某些新闻,那么德新社的报道就会脱颖而出。但通常来说,大事件的报道总是雷同的。只是有的报道较深入,而有的则较简洁。”

谈到德国媒体,会感觉有关中国经济的新闻比较多,还有人归纳出新闻内容走向,如2001年前德国媒体似乎只关注中国的历史、儒教等。2001到2004年,美股在“9・11”后大跌,经济一度不景气,因为德国出口产品需要中国市场,德国媒体报道中国就较为客观,主要是肯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到2005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明显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太多的挑战。德国一方面依赖于对中国出口,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又提高了全球资源像原油、铁矿、水泥等的涨价。同时中国企业开始向欧洲进军。这些都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冲击。于是乎,德国媒体越来越对中国抱以敌意。我问努炎有没有感觉到?努炎说:“对于经济是否关注,取决于该国与中国经济交往有多深。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充满了各种机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想进入这个市场。国外媒体向中国派驻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是因为他们国内有这个需要。正如多数欧洲国家一样,德国亦希望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因此德国记者需要提供更多中国经济新闻给德国读者。就像负责采访华尔街的中国记者,要向中国报道华尔街的新闻一样。”

访谈题目之四:建立外国人能懂的话语体系

我注意到努炎提到的报道内容很少是说教式的,它们具体,人性化,需要有故事情节。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常有外国人说听不懂中国的政治会议语言。其实不要说政治语言,有时候日常语言也有这种情况。前几天看了一个小型当代艺术展。一个德国艺术家画了两个人脑的运动过程,德语和中文进入其中一个人脑,同时同样的单词逆序地进入另一个人脑。他是想表达虽然两种文化的人即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但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常常会有分歧。当我把问题转向“如何建立一套使外国人能听懂的话语体系?特别是解释话语体系中的政治概念”时,努炎说:“一般西方人较难以理解中国的政治语言,如果这些话语是由没有西方教育背景,且不太通晓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来撰写和翻译的话。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必须意译,而非逐字直译。”

努炎在德新社作资深记者10余年。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媒体喜欢关注问题,而且常常把中国置于负面,我很容易地联想到问题。我就问努炎为什么。努炎迅速承认:“大部分的西方媒体对都有着类似的兴趣。”他说其实西方媒体“关注的人权问题、宗教问题与文化问题,更甚于政治问题。”听到努炎把人权问题和政治问题当作并行的两个问题时,我开始思考除了之前说到的东西方价值体系的不同外,也许问题还杂揉着话语体系的因素。不同语言中的字词并不完全一一对应。就像刚刚努炎提到的译者当有西方教育背景并通晓西方文化一样,一个话语体系中的概念转换到另一个话语体系时,选用的词汇是否妥当非常重要,也就是两个人脑中应出现不同词汇的同一种解释时,交流才是无碍的。当西方提出疑义时,仅仅靠涵括内容不同的“人权”两个字来驳斥自然有些苍白。而对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发展权等普适权利一一反击,则有力得多。政治语言也一样,高度概括本身并没有问题,对中国人的理解力来说也没有太多问题,但如何被外国人接受和理解则是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告诉努炎我对联合国的新闻发言人蛮感兴趣的。比如新闻发言人如何与记者交朋友?比如他们与驻联合国记者是如何沟通的?努炎说:“和记者交朋友就像你和平常人交朋友,这并无区别。联合国的新闻发言人会向记者作每日简报,并经常与记者讨论当天发生的事件。”

这也许只是某个新闻发言人与某个记者之间的沟通关系。新闻发言人也有一个自视形象,同样记者对发言人也有个他视形象。其中可能有建构、有冲突,所以首先要以平常心,然后需要互动,需要修复,需要博弈,最后达到自身形象与他视形象的逐渐弥合。两个人的信息交流系统如此,不同国家间的信息交流系统亦是如此。(未完待续)

(作者来自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毕业典礼邀请函范文 下一篇:商务考察邀请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