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13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1

语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两方面的来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员,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抽调来的部分学者。建所初期,语言所规模不大,却汇集了丁声树、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傅懋勣等著名学者,他们领导了语言所早期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语音韵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汉语语音研究等学科的工作。

1,现代汉语规范工作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对语文规范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语法的热潮。语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围绕着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目标而展开。如《语法讲话》的编写,方言调查工作的开展,《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以及《中国语文》杂志对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讨等。

1955年10月,由语言所负责筹办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在开幕词里说:“我们所提出的汉语规范化问题,那就是要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组成成分尽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方面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吕叔湘在会上宣读了他和罗常培合作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对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原则和需要做的具体工作项目作了详尽论述。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并就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订《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计划、拟订汉语方言初步普查计划等工作形成了决议。这次会议的文件后来汇编成《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这以后,语言研究所的各个研究组分别就语法、语音、词汇、方言、词典编纂等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汉语语法研究

1952—1953年,语法小组在丁声树的主持下编写了《语法讲话》,参加者有丁声树、吕叔湘、李荣、孙德宣、管燮初、傅婧、黄盛璋、陈治文。开始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分十七次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后经修订出版了单行本,书名改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这部书选例精当,分析透辟,以重视语法结构为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代表了国内语法研究的最高水平。

1953—1956年,陆志韦主持编写了《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修订本1964),参加者有陆志韦、管燮初、蒋希文、任建纯等。该书以北京口语为研究资料,提出了构词研究的“扩展法”,对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语法小组为撰写《现代汉语语法》作准备,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在陆志韦指导下,刘坚、陈建民、饶长溶、王福庭分别就助动词、兼语式、副动词和连谓式写出了专题研究报告;在吕叔湘指导下,范继淹、李临定、范方莲等研究了形名组合问题、趋向结构问题、带“得”的补语问题、动词重叠问题等。吕叔湘这个时期发表的《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等文章成为语法学界的指导性论著。

五十年代末组建了汉语史组,陆志韦任组长,郑奠任副组长,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作了专题研究,郑奠、麦梅翘编辑了《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1964,中华书局),郑奠、谭全基编辑了《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1980,商务印书馆),管燮初系统地对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进行语法分析,陆续出版的成果有:《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1953,中国科学院)《西周金文语法研究》(1981,商务印书馆)以及《左传句法研究》(1994,安徽教育出版社)。

3,汉语方言研究

1954年成立了方言组,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建组以后不久就在中央团校和中央民族学院进行了方言调查,1956年起,语言研究所和教育部联合开办了三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方言调查研究的专业人才。此后,在丁声树、李荣的带领下,进行了张家口、昌黎两地方言的重点调查;1956—1959年,语言所组织并指导了全国性的方言普查,以县为单位,共在全国调查约2000个点,写出方言调查报告1195种。这期间由丁声树和李荣等为方言调查工作编写成的《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5,科学出版社)《方言调查字表》(1955,科学出版社)《汉语方言调查手册》(1957,科学出版社)《汉语音韵讲义》(1984,上海教育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1958,科学出版社)《昌黎方言志》(1960,科学出版社)等著作,成为指导方言调查的重要工具书和编写方言调查报告的范本。

4,汉语语音研究和机器翻译研究

当时的第三研究组以语音研究为主。建所初期,设有语音实验室,它是以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语音乐律实验室为基础形成的。仪器主要有各式浪纹计,乙一和乙二声调推断尺、各式海尔姆荷兹共鸣器、各式音叉、渐变音高管及钢丝录音机等等;五十年代末,添置了丹麦B.K.公司出产的声学分析仪器,用于研究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声学特性。研制了颚位照相装置,与X光照相配合,对辅音作了生理分析;研制了音高显示器,用于研究声调,还研制了切音机。在此期间,写成了《普通话语音实验录》共五卷(未出版)和《普通话发音图谱》(周殿福、吴宗济,1963,商务印书馆)。1965年,该室购买了美国Kay公司出产的662B型语图仪,正要进一步开展普通话语音实验研究之时,在“”中被迫中断。

这个研究小组的部分人员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机器翻译的探索,跟其他单位合作,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分别研制出了俄——汉、英——汉机器翻译系统。

5,少数民族语文研究

建所不久,罗常培在语言所组建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小组,由傅懋勋、罗季光、王辅世等负责,到1956年12月,以这个组为基础正式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

自1950年起,罗常培就着手选派一些青年语言学者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初步调查了解全国民族语言分布的概况;此后,又在语言所里举办丁语文干部训练班;1952年起,语言所先后派遣专家率领部分青年干部组成少数民族语文工作队,前往各民族地区调查民族语言。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桂西壮族地区、海南黎族地区、贵州布依族地区,以及蒙古语、苗瑶语区、新疆各民族语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52—1954年,语言所参与了北京大学开办语言专修科的工作,帮助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编写了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短短的几年内,不仅为日后全面展开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从田野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既有语言科学知识,又能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

6,《中国语文》和《语言研究》杂志

《中国语文》杂志创刊于1952年,初为月刊,现为双月刊,1966—1977年停刊。罗常培、林汉达、丁声树、吕叔湘、侯精一先后担任总编辑或主编,周定一、陈章太也曾主持常务工作。《中国语文》开始是一个综合性大于专门性、兼顾普及和提高的杂志,六十年代以后以刊登研究性文章为主。1953—1955年开展的关于汉语词类的讨论,以及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1961—1962年关子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等都在语言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语言研究》创刊于1956年,1956—1959年共出四期。这是由语言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研究专门刊物,内容主要是:一,语言科学理论研究;二,现代汉语(包括方言)和汉语史的专题研究;三,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专题研究;四,外国语的专题研究;五,有价值的语言研究资料;六,国内外语言学重要论著的评论。

五十年代《中国语文》以综合性为主;《语言研究》以专门性为主,六十年代以后,《语言研究》停办,其内容分别转入《中国语文》和《语言学资料》。

7,《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是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的任务,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规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同一年,由语言所部分人员和新华辞书社、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共40人组成了词典编辑室,当时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的吕叔湘兼任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自1958年开始编写,1960年就排印出了“试印本”;1961年丁声树接任室主任和主编,1965年排印出了“试用本”。

8,对国外语言研究动态的关注

建所之初,语言所就设置了一个情报资料组,了解和介绍国外语言研究的动态;1956—1958年,语言所设立专门小组,编辑出版了《语言学论文选辑》,先后出了八辑。六十年代初成立了外语研究室,由赵洵任室主任。这个室的一组人员投入《俄华大词典》的编写工作,另一组以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为主,他们曾参加了《中国语文》附属刊物《语言学资料》(双月刊,1961—1966年共出32期)的编辑工作,其中的“描写语言学专号”等辑在语言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语言研究所的工作完全停滞了五六年,直到七十年代初,大部分同志从干校回到北京以后,才逐渐恢复了工作。尽管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不很理想,一代学界前辈还是以惜时如金的精神,勤勉地推动着各方面研究的展开。语法小组为撰写一部大型《现代汉语语法》积极准备;方言研究、语音实验研究、机器翻译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都开始走入正轨;《语言学资料》也更名为《语言学动态》恢复出版,1978—1979年共出12期(现改名为《国外语言学》)。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语言研究所改属社科院后,对原有学科作了进一步的调整,设八个研究室,分别是:现代汉语研究室(室主任为吕叔湘),古代汉语研究室(室主任为王显),近代汉语研究室(室主任为周定一),方言研究室(室主任为李荣),语音研究室(室主任为吴宗济),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室主任为刘涌泉),情报资料室(1980年改为国外语言学研究室,室主任为伍铁平),词典编辑室(室主任为丁声树)。

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熟的标志——《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出版

语法小组恢复工作以后,吕叔湘主持着手准备一部详尽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编写工作,并亲手撰写了十万字的编写提纲(部分章节后来曾公开发表)。为了这项工程,吕叔湘积数十年研究心得写出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翻译了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后来计划改变,在吕叔湘主持下用几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现代汉语八百词》,参加者有李临定、刘坚、范继淹等十余人。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汉语语词用法的工具书,具有汉语语词用法词典的性质。书中虽然也简单交代了汉语语法要点,但不以阐述理论和建立体系为目的,而是着重于用法的观察,分析细致,举例贴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这部书的意义在于,跳出了名目和体系之争,着力于汉语事实的挖掘,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因此,它不仅成为汉语教学的必备参考书,也在推动语法研究的描写方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汉语方言研究空前繁荣——《方言》杂志的创刊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绘制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丁声树、李荣做的《汉语方言调查》报告里说到“我们今后的方言调查一定要加强计划性,使各地方言的调查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方法上,不仅要调查语音情况,还要重视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的研究。”“全国范围的方言调查应该把绘制全国汉语方言地图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这两方面的理想在七十年代以后得到实现。1979年丁声树患病住院后,李荣主持方言研究。创办了我国方言学科唯一的专业杂志《方言》;发起成立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组织力量投入了“六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部分)的绘制工作。《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部分主编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中文本及英文本,1987,1989,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首次用多幅彩色地图的形式总结了几十年来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反映了汉语各种方言分布分区的情况。地图集以及附带的文字说明,第一次向人们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方言的使用人口和主要特点,、以及汉语方言统一和分歧的实际面貌。这是我国国情调查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我国科学文化领域的一项基本建设。

3,《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

七十年代里语言研究所推向社会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一部《现代汉语词典》。“”期间,《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受到“”的严重干扰,1973年印行的“试用本”遭到无理指责,直到1978年;这部词典才得以正式出版发行。《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的空白,并以精当的释义和举例垂范于世。它集科学性和通俗性于一身,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词典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刊行以来屡次重印,至今印数已超过2300万册,并在海外有多种版本印行。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老一代学者不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一批中年学者成了各学科的带头人,他们继承了老一代的良好传统,使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现代汉语研究

《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工作完成以后,李临定着重进行句型研究,对汉语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句型做了全面细致的描写,结合变换分析和语义解释论述句型特征(《现代汉语句型》,1986,商务印书馆);范继淹集中进行汉语人机对话研究,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对汉语语法的形式概括和语义制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1986,语文出版社);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重点进行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研究(《动词用法词典》,1987,上海辞书出版社;《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1991,湖南出版社),《动词用法词典》对名词宾语的分类超越前人,在动词及其支配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徐枢、饶长溶的语法研究也在语法学界引起重视,身为《中国语文》杂志的编辑,他们还为语法研究后备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由《中国语文》编辑部编辑的《语法研究和探索》系列论文集已出版八集,极大推动了国内语法研究。

2,汉语方言研究

方言研究八十年代后继续往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熊正辉、贺巍、张振兴带领方言研究室先后进行了国家“七五”“八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重点调查》(九种专著已出版)《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2部分地方言词典已出版)等大型研究,并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积累了基础。

八十年代方言研究的另一个突出成果是一批高质量的方言志的编写出版,自侯精一的《平遥方言简志》(1982,《语文研究》增刊)《长治方言志》(1985,语文出版社)以后,山西省已为81个县市编写了方言志,其他地方的方言志也陆续有不少问世。

由侯精一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现代汉语方言音库》自1992年开始采录和编写,计划中的40种方言音档多已开始工作,其中《上海话音档》(1994,上海教育出版社)首先出版,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3,实验语音学研究

1973年起,原来的语音实验室就逐渐恢复了语音实验工作,1978年语音研究室成立以后,在室主任吴宗济的带领下,大规模地开展了语音分析和语音合成工作,在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吴宗济主编,198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实验语音学概要》(吴宗济、林茂灿主编,1989,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话单音节规则合成系统”(杨顺安主持,1987)《现代语音基础知识》(曹剑芬,1990,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人机对话中的语音学问题”、国家“八六三”计划中“智能接口”的“普通话两音节间音联模型及其规则合成”等项目,都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4,近代汉语研究

为了加强汉语史研究中对白话材料的重视,1977年经吕叔湘提议,成立了近代汉语研究室。十几年来,这个室的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里不仅精辟地论述了近代汉语的分期问题,还特别讲到“进一步开展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我以为有几件事要做。第一,做好资料工作。……第二,总结研究成果。……第三,编辑读本。”近年来,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已有重要成果问世,《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1985,上海教育出版社)是全面反映近代汉语概貌的第一部深入浅出的教材;《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1992,语文出版社)是近代汉语虚词研究成果的总结;《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刘坚、蒋绍愚主编,唐五代卷,1990,宋代卷,1992,元代明代卷,1995,商务印书馆)汇集了近代汉语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细加校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1985,学林出版社)的出版以及刘坚、江蓝生、曹广顺等的一系列论文,标志着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杨耐思的《中原音韵音系》(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是近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成果。

5,古代汉语研究

古代汉语研究室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菜八十年代初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985,北京出版社)是文言虚词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时,专书研究、断代研究和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乐士的《左传虚词研究》(1989,商务印书馆),王海棻的《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1991,安徽教育出版社),王克仲的《助语辞集注》(1988,中华书局)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邵荣芬的《切韵研究》(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原雅音研究》(1981,山东人民出版社)和王显的一系列论文。

6,汉语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后,词典编辑室又相继编出了《现代汉语小词典》(1980,商务印书馆)《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87,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补编》(1989,商务印书馆)等。此外,还编出了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新词新义词典、方言常用词词典等多品种的辞书;适应新变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本1995年出版,《现代汉语大词典》自1990年开始编写,现已基本完成

。近十几年来,语言所的其他研究室也编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专业词典。

7,应用语言学研究

应用语言学研究近年有了较大发展,1979年成立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刘涌泉任室主任;1985年改组为计算机室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分别由刘倬和刘涌泉任主任,1995年起,由于工作的需要,两个室再度合并。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机器翻译和中文信息处理,这些年来,在刘倬的主持下,开发了各种实验型机器翻译系统8个(包括英语一汉语和世界语一汉语);主持开发或指导开发了实用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3个;建立了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及语料库两套;以及各种文字形式和软件形式的成果等,都在国内同行里获得高度评价。

由王广义主持的《天语》英汉题录翻译系统、《GRA篇名英汉机器翻译系统》都已投入应用,《GRA文摘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正在进行中。

8,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理论研究是近十几年来语言所发展较快的学科,已从早期的以介绍和翻译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主,逐渐转向研究和评论国外语言理论和方法,并借鉴这些理论和方法,结合汉语开展实际语言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音研究;汉语篇章分析、汉语语用研究、英汉语法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在这些方面做出重要成就的是廖秋忠、陈平和沈家煊,他们积极引进最新的观念和方法,对汉语中一些长期悬而未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廖秋忠文集》(1992,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陈平,1991,重庆出版社)《语用研究论集》(廖秋忠、沈家煊、杨成凯等,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等文集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水平。赵世开、黄长著、卫志强、沈家煊、林书武等积极翻译国外语言学名著,如《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81,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1989,华夏出版社)《语言导论》(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等都为国内的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9,《中国语文》、《方言》和《国外语言学》杂志

《中国语文》于1978年复刊,为双月刊。这是我国语言文字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以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究,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研究,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汉字现状、历史以及应用调查和研究,语言文字著作的评论文章。

《方言》杂志创刊于1979年,季刊,至今出版68期。李荣、熊正辉、贺巍、张振兴担任主编。这是全国唯一的方言学专业刊物。杂志集中反映了汉语方言研究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曾对连读变调、方言分区等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1980年创刊的《国外语言学》是国内唯一的国外语言学理论研究学术刊物。伍铁平、赵世开、廖秋忠、卫志强、沈家煊先后担任主编。杂志大量评介国外语言研究成果,刊载相关资料,成为国内学者了解国外语言学的重要窗口。

10,图书资料工作

语言研究所图书室组建于1950年,至1966年藏书有16万册左右;90年代初期,藏书已达到27万册左右,其中中文书刊约23.5万册,外文书刊约3.6万册。藏书,内容包括:一般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语语言学、传统语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文献;可提供语言研究素材的文献资料;各种辞书、地方志、丛书、期刊等。语言所图书室历任主任或负责人有:刘际尧、魏民、袁璋、冯家荣、阎征、许长江。1994年起和社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图书室一起归入组建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为社科院图书馆的语言学库。

四十五年来,语言所的工作人员在吕叔湘等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编辑了《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清末一1949,1965年出版)《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乙编》(1950—1963,1963年出版;增订本1965年出版;1950—1980,1983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开创之作,吕叔湘为这项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撰写了卷首专文《语言和语言研究》。语言所不少学者为该卷撰写了条目。吕叔湘还为我国语言学界另一项开创性工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亲自起草了详细的编写体例。

作为部级的语言研究专门机构,语言研究所不仅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而且组织了很多全国性的学术活动,良好的学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工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是吕叔湘个人捐助设立的,1983年,吕先生捐献多年积蓄六万元作为这项奖金的基金;1987年,吕先生又把他荣获首届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字学特等奖的五千元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语言所负责这项奖金的管理工作1984年首次评奖至今已评定7次,获奖者25人。

我国语言科学工作者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语言学会的常设机构设在语言研究所,十几年来,语言所为学会的各种活动做了许多工作。早在1957年初,罗常培等就曾筹备成立全国性的语言学会。1980年正式成立以后,积极推动语言科学研究,开展全国性学术活动,组织国内学术交流。中国语言学会历任会长是:吕叔湘、季羡林、熙、刘坚;现有会员近900人。语言所直接负责了历届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和《中国语言学报》(1982年至今已出版七期)《中国语言学会通讯》的编辑工作。为了加强国内语言学家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往,1988年由语言所负责协调中国语言学会加入了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使中国成为该组织的正式会员国。

汉语方言学会的秘书处设在语言研究所,李荣任会长,自1981年成立起已召开了八届学术年会;由语言所和其他单位合办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古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国外语言学研讨会等也一直定期举行,大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对外交往与合作在语言所四十五年的历程中也形成了传统。五十年代起,语言所的专家和苏联、东欧的语言学者就有来往和交流;八十年代以来,欧美、澳洲、日本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许多知名语言学家频繁来到语言所访问,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等。1982,年8月,由语言所参与主办的“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国外学者有百余人。近年来,语言所也有不少学者应邀出访,进行学术交流。不少专家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出国讲学,与国外同行研究合作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合作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绘制是语言所参与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国家“六五”计划实施以来,语言所承担的各种重点项目有:“六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汉语方言重点调查”“语音分析与合成的基础研究”“山西方言通志”,“八五”国家重点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人机对话中的语音学问题”,国家“八六三”项目“普通话两音节间音联模型及其觌则合成”;中华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现代汉语话语关联”“近代汉语助词研究”“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汉语方言计算机处理系统”“北京口语句式研究”;社科院重点项目“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汉语成语语义检索”“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句型研究”“唐宋语言研究”“白话小说语词研究”。

四十五年来,语言所的研究队伍人才辈出,良好的学风代代相传,务实求新的传统不仅体现在几代学者的研究工作里,也表现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对年轻同志的言传身教中。早在五六十年代,丁声树、吕叔湘等就在所里为年轻同志开办了音韵讲习班和英语讲习班,使研究人员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个时期所里都经常举办研究人员的学术报告会,九十年代以来,更形成了固定的“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和高研学术演讲会活动,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语言所里不少同志还经常自发地组织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专题研讨,其中每月一次的“理论语言学沙龙”自1985年起至今目连续举办了127次,国内外许多同行都曾参加过这里的讨论,为活跃所里的学术空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十五年间,语言所的几代学者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努力挖掘汉语事实,继承良好的学术传统,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更新学术观念和研究手段,为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语说四十而不惑,正当盛年的语言研究所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征程上,一定会以更加丰硕的成果奉献给社会。

参考文献

傅懋勋、罗季光1978我国少数民族语文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语文,1期。

傅懋勣、周定一、张寿康、罗慎仪主编1984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李荣1989丁声树,方言,2期。

王均1989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纪念罗常培先生九十诞辰,中国语文,6期。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1956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

张伯江1992《中国语文》四十年,中国语文,6期。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编写组1981,1982,1984,1985,1986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一至五分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语文编辑部1982《中国语文》三十年,中国语文,4期。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本体;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觉悟逐渐提升,广阔的经济市场环境吸引着较多他国求学、从业者,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及他国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两者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对外汉语言教学中汉语本体研究与传统汉语本体研究的不同点

在进一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前,应先明确语言研究的目的。语言研究是使用一定的剖析手段来分化汉语言文学里的各种歧义情况,进而对其作出合理化解释,通过对歧义现象深浅不同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在我国浩瀚的语言文化历史中,汉语本体研究与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有着本质区别。

(一)研究目的不同

汉语本体研究主要是针对汉语自身的意义及在应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便加强日常生活中汉语的使用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旨在总结语言事实的使用规则,传授给对汉语有学习需求的外国学生。

(二)研究内容不同

汉语言本体研究是将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以教材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从汉语言的语义、历史、使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使学生在使用汉语的同时,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言本体研究则是以传授外国学生汉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为教学导向,着重研究汉语在目前形式下的具体应用情况、表达含义,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外国学生汉语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不同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与其他语言研究方法大致相同,教学者大多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传授学生相关语言研究的基本要素。较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研究在应用基本语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以运用实践教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让外国学生深刻地了解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本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进程,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语言本体研究水平日益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基础教学内容,对从事教学者的汉语语言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研究创新意识,在掌握扎实的汉语语言理论的同时,能科学、准确地运用符合学生语言使用环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语言事实,从而提升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学者水平的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相关工作者对汉语本体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

语言本体研究的成果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为对外汉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支撑。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加强外国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运用以往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建立系统的汉语学科教学服务。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以汉语本体研究为核心指导方向,在学生理解汉语本体各要素的相关意义、掌握基本语法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展开实践教学,对汉语本体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随着汉语使用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得到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由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势必会出现影响教学进度的相关问题,对外教学问题的出现直接调动相关人员对汉语本体研究的积极性,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从侧面促进汉语本体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三、结语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04-01

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语料库语言学是基于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从调查语言信息的分布频率入手来研究语言在现实使 用中的规律和模式。自20世纪中后期,电脑被大量使用在语料的存储上,兴起了专门针对大规模储存于计算机里的语料库所进行的研究,自此语料库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时期。由于电脑语料库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它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学者为制定基础汉字字表开始建立文本语料库;70年代末以来,汉语现代文学作品语料库(1979年)、现代汉语语料库(1983年)等机器可读语料库开始建设。90年代后,以《人民日报》光盘数据库、北大语料库为代表的大型汉语语料库日益发展,语料库成为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的基本语言资源。在英语语料库建设方面,杨惠中教授80年代主持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同类语料库,也是国内最大最完备的英语语料库之一。1996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建立中国学生交际英语语料库。此外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牵头开发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于1999年建成,该语料库广泛收集了包括我国中学生、大学生在内的一百多万词的各种书面语资料,并对所有的语料进行语法标注和言语失误标注,对研究中国学习者的英语特点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趋势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总是以语料库的建设为基础的。没有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语言学所进行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近十多年来,国内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建设的语料库有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平行语料库、特殊英语语料库、汉语语料库四种类型。

(一)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其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100万词次;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COLSEC,5万词次;香港科技大学建设的香港科技大学学习者语料库HKUST Learner Corpus;南京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专业语料库CEMC,148万词次;南京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100万词次;华中科技大学建设的硕士写作语料库MWC,12万词次。

(二)平行语料库。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的汉英平行语料库PCCE;南京大学建设的南大―――国关平行语料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设的英汉文学作品语料库,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汉英对照语料库,李约瑟(Joself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汉对照语料库;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建设的双语语料库,5万多对;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建设的对比语料库LIVAC;台湾建设的平衡语料库Sinica Corpus和树图语料库Sinica Treebank;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用研究所建设的计算机专业的双语语料库,柏拉图(Plato)哲学名著《理想国》的双语语料库;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建设的英汉双语语料库,15万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设的英汉双语语料库,包含LDC香港新闻硬汉双语对齐语料36 294段以及香港法律英汉双语对齐语料31万句子对,并从英汉双解词典中摘取例句25 000个句子对。

(三)特殊英语语料库。有河南师范大学建设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语料库;外语学院建设的军事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Military Texts);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

日前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与中介语的研究是今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2)口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相关话语特征分析已成为该学科的发展方向;(3)平行语料库建设与研究代表了当今基于语料库方法进行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4)语料库建设日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5)语料库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综上,国内语料库语言学通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语料库的利用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各研究领域发展欠平衡,有些研究语料库的选取不够恰当,采取的统计方法还不够严谨等。但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及其作用正如应用语言学家McCarthy所说的那样:“它是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代表,显示了在语言学研究方法上的巨大变化,而且这一变化会改变长期存在我们头脑中对教师的角色、教育的文化背景理论和技术的观念。”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重视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它对于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外语学习 语言学习观念 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35-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已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特征及其与二语学习过程或结果的关系的研究。换句话说,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已逐渐从研究如何教,转为研究如何学,学习主体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教师的“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学”,这才是外语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教学方法只是二语习得中的外部因素,而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因此,研究引起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的内部因素也就成了研究外语教学的重点、热点。

文秋芳将导致个体差异的众多变量(因素)归纳为两类: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前者涉及性别、年龄、智力、语言学能、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后者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学习策略等因素。其中,诸如性别、年龄等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像认知风格等因素是从小就已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学习者认知风格等不可控因素与外语学习的相关性所作的研究虽然能增加我们对成功和失败学习者的理解,但在帮助学习者获得这些特征方面进展并不大。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控因素才是真正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一、学习观念的定义及分类

关于学习观念,国外的语言学家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Hosenfeld把学习者自身关于怎样才能学好第二语言的理论称为“微型理论”(mini-theory);Abraham和Vann用了“哲学”一词,将其称为学习者的哲学(learner's philosophy);Wenden认为学习观念是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的一部分,并将其特征概括为四点:稳定性、可描述性、易错性和交互性;Grotjanh则称之为学习者的“主观理论”(learner's subjective theory);而现在使用最广的用于表示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的“belief”一词是由Hor-witz首先提出的。此处引用Horwitz对“学习观念”所作的定义,学习观念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或别人影响所形成的对如何才能学好第二语言的看法。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学习者在认知方面的逐渐成熟,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原有的观念进行调整或在原有观念基础上发展新的观念。

不仅定义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观念的分类也不尽相同。Horwitz将语言学习观念分为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和交际策略运用、学习动机五个方面。Wenden也对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及其分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语言学习观念包括语言使用、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和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三个方面。文秋芳将学习者观念归于策略系统,她认为学习者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管理观念,另一类是语言学习观念。管理观念指学生对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调控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语言学习观念是指学生对如何才能掌握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主张。语言学习观念又包括形式操练观念、功能操练观念和依赖母语观念。持有形式操练观念的人认为通过传统的方法,如朗读、模仿、背诵等来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在外语学习中他们认为应将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有着功能操练观念的人则认为大量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即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知识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而依赖母语观念则认为以母语为中介通过翻译来学习第二语言是学好外语的捷径。文秋芳特别强调管理观念和语言学习观念之间存在层级性,即前者高于后者。

二、学习观念研究的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语教学的研究从注重如何教发展到如何学,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语言学习观念研究就属于个体差异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者学习观念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说到外语学习观念的调查研究就不得不提到Horwitz研究设计的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nventory,简称BALLI(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该调查表已成为此类研究的典范。调查表共35题,从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和交际策略运用、学习动机五个方面调查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观念。外语学能是测查人们对学习外语方面是否普遍存在特殊能力的看法;语言学习难度是检测学习者对某种语言学习的整体难度及不同语言技能相对难度的认识;语言学习性质是考察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重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学习和交际策略运用是调查学习者对传统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认识;学习动机主要是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属于工具型动机或融合型动机,即是为了如升学、就业、出国等实际需要而学习语言,还是出于对所学语言文化的兴趣并希望融入其中而学习语言。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能够较全面地体现语言学习观念的内涵,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对语言学习观念进行研究时都以此调查表为基础。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生持有的学习观念可能影响他们具体使用的学习策略。例如:Wenden研究发现,学生不仅能清楚地描述出他们语言学习所持有的观念,而且能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Abraham和Vann的研究指出,学习者理解语言如何运作,学习者对如何学习语言所抱有的观念会影响他们具体使用学习策略时的变化性和灵活性;Horwitz在对学习外语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学习者预先所持有的观念有可能限制他们的策略使用范围。此外,国外学者还从不同方面对语言学习观念进行了研究。Ehrman和Oxford发现学习者认为能够学好语言的观念与他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呈显著性相关;Riley认为学习者关于语言及语言学习的观念可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在语言学习时的态度、动机或行为。这些研究侧重的是语言学习观念与语言学习效果和其他因素如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的关系。此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影响学习观念形成的因素以及语言学习观念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Little,Sin-gleton和Silvius调查发现,以往的教育经历,特别是语言学习经历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Tumposky认为语言学习观念受学习的社会环境影响;Bacon和Finnemann探讨了性别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影响;McCargar探讨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影响。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对大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已包括了不同学习背景的学习者,如在美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巴西、中国、日本等国的英语学习者。这些研究大都采用问卷或访谈形式收集数据,描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或探讨语言学习观念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国国内对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关注,许多学者围绕语言学习观念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其中有学者们多年学习、教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如郝瑜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就学习英语的观念与方法的一些经验之谈;任文阁认为英语教师要教育大学新生转变英语学习观念,教师要摸清新生的“家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对新生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国欣也认为新生外语学习观念中对语言本质、对外语学习的本质及学习的价值、对外语测试的实质和目的存在着误解,他从理论上提出了转变这些误解的依据;等等。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就学习观念展开了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秋芳、王海啸对7所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比掌握语言知识更为重要,不赞成通过翻译的方法来学习外语,该调查还研究了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的关系。苏晓军以1993年9月入学的69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他们母语观念的总体变化模式、传统与非传统观念的总体变化模式以及学习观念的变化原因。袁参照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对华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尽管所学专业各异,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却大致相同,学生的学习观念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戴炜栋、王栋基于文秋芳、王守元和Horwitz等人对外语学习观念的研究,设计了一份包括26个问题的调查表,对曲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进行了调查分析。徐锦芬、唐芳通过对41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认知方式测试和语言学习观念及个性的问卷调查,探讨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李旭奎、左金梅、邓红风以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面谈等调查工具,尝试探索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总体倾向并比较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的差异。邹敏、王文铃基于元认知理论及自主学习理论,采用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对合肥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106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解新生的语言学习观念,帮助其树立英语学习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杜静、邹笃双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词汇测试、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法,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观念现状及其对他们英语词汇能力的影响;对优生和后进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观念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张燕燕、熊美华以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生为研究对象,对英语学习观念进行调查,研究英语学习观念整体情况和特点以及不同性别、学历艺术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差异,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最初几乎所有有关学习观念的研究都是静态研究,但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学习观念进行动态的研究。例如,文秋芳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三次跟踪调查了南京大学1996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可控因素(动机、观念和策略)及其关系的变化情况,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几乎所有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动机、观念、策略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动机影响观念和策略,观念也影响策略;周大军、赵德全主要从纵向研究的视角,通过对若干不同类型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四个年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了解高校英语学习者观念的总体状况及其在各个年级的阶段性状况,调查他们的观念在不同学校、年级、专业、性别上的差异以及观念内部变量问的相关性,从而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观念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习观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1 重复研究较多。例如,笔者在中国知网即《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主题词“学习观念”和“大学新生”进行检索,得到的论文就有75篇(截止2012年12月31日)。这些论文大部分都涉及到大学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观念的转变,并提出各自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雷同。可见,研究者们大都各自为阵,导致同一问题同一角度的重复研究,可以说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仍以前面所述检索结果为例,检索到的75篇论文中硕士论文仅有6篇,博士论文篇数为0,仅从论文数量对比来看,外语学习观念研究的深度不足就可见一斑。此外,虽然在对学习观念的研究方面实证研究已经被广泛采纳,但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许多实证研究流于形式,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把某一地区或机构进行研究的结果泛推到全国范围。

3 研究角度不均衡。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学习观念与成绩的相关性、教师角色定位等研究角度成了热点,而新型网络环境对学习观念的影响等研究角度相对较少。此外,与多如牛毛的针对英语学习观念的研究相比,国内对日语、俄语等其他外语学习者学习观念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着力不足,个别论文虽有涉及,但大多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和广度。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1)在研究内容上应由粗放研究转为精细研究。国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对学习观念的研究至今已有近40年,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也已开展十几年,学界对外语学习观念及相关研究已有大体共识,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具体。研究内容应涉及外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学习、终身学习等诸多方面。不应只关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观念研究,还应重视日语、法语等其他语种学习者学习观念的研究。研究还应与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热点相结合。(2)研究方法上将更为多样化、规范化。实证性研究和非实证性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会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将来的研究方法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此外,由于学习观念涉及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许多方面,要较为全面地研究自然不能囿于某个单一角度,局限于某一理论,必须根据其所涉及的不同侧面,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 英语学习策略 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如何帮助英语学习者解决学习不得法这个问题,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法”即“策略”。 我国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1984年Huang Xiaohua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以“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为题的硕士论文标志着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端。在众多的外语语种中,英语是我国的主要外语语种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

纵观国内外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如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对国外学习策略的评述、学习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培养学习策略的途径和方法等;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出发,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理清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以便更深入地研究,进而指导实践。

1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的分类等几个方面。然而,目前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和学习策略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尚未统一。

1.1 学习策略的定义

我国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策略提出了多种定义。庄智象、束定芳(1994)指出:“所谓学习者策略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张文鹏(1998)指出:“语言学习策略应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性的行为,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文秋芳认为学习策略就是为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形成了一大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学者文秋芳的定义比较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文秋芳强调策略使用的目的即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策略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1.2 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的前期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将学习者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策略描述下来。随着对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学者开始尝试对学习策略进行归类总结。文秋芳(1996)将学习策略划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该分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强调各种策略的关联性。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还包括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如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的探讨、文献综述、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探讨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例如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既可以是理论探讨学习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证实。

2 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近些年,学习策略的研究重心已经由理论探讨向实证研究倾斜。实证研究大多考察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文秋芳、王立非在2004年对我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他们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关于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所谓宏观视角,就是指研究者考察的出发点是英语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而微观视角则侧重于学习某一类知识或技能策略的研究,如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词汇策略等。如上文所提,对学习策略的培训的研究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用实证的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第一,整合性的研究不够,琐碎的微观研究较多。第二,研究范围仍有待拓展,例如在学习策略培训方面,各种策略是相互作用,那么对哪几种策略进行培训?由谁来培训?此方面研究较少。第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不均衡。第四,问卷设计依据不同及样本数量差异使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缺乏可比性和普遍性。

未来的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策略有效性的问题,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确定策略的运用能够导致更有效的学习;学习策略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问题,如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年龄、水平是否影响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等;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问题;策略训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学习策略与语言使用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等。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问题与不足更要引起关注。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广大的硕士博士生应该倾向于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来检验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不可分割,在多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相结合,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领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最基本的交际策略;从理论角度出发,学习者策略研究对我们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等有一定的意义。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二语习得理论,又能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利于帮助广大研究型英语教师理清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框架,促进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对英语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并探索训练的内容、方式、效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

[3] 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42.

[4] 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3).

[5] 张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3):25-27.

[6] 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7.

[7]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郑玉荣.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成就与不足――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0 (2000-2009)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11(3):87.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6

>> Charles James的女骑士 Charles de Gaulle CHARLES & KEITH 2016年春季系列 摸索C语言的方法 C语言入门――了解C语言 C语言教学方法研究 C语言函数教学方法研究 C语言零缺陷编程方法研究 如何学好C语言 浅析C语言指针 C语言指针应用 浅谈C语言函数 浅谈C#语言 快乐学习C语言 车友会的C2C时代 The Biblical Water Image in Charles Dickens’ Novels Charles,法国同学在上海等待机会 C语言中循环结构的教学方法研究 C语言的指针解析 C语言指针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Fries,C.C.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5.

[2]Fries,C.C.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London:Harcourt,

Brace and Co,1952.

[3]Fries,C.C.American Lingu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J].Language Learning,1955,(6):1C22.

[4]Fries,C.C.:Linguistics and Reading[M].New York,Chicago,

San Francisco,Toronto,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3.

[5]Fries,C.C.On the intonation of yes-no questions in

English[A].In D.Abercrombie,D.B.Fry,P.A.D.McCarthy, N.C.Scott and J.L.M.Trim(eds.).In Honor of Daniel Jones:Papers contributed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C].London:Longmans,1964:242-254.

[6]Fries,P.H.C.C.Fries’view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A].

In P.H.Fries & N.M.Fries(eds.).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Charles C.Fries in Perspective[C].Amsterdam,New York:John Benjamins,1985:63-83.

[7]Howatt,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8]Mead,P.Exploring hesitation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 empirical study[A].In G.Garzone & M.Viezzi(eds.).Interpr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2:75-84.

[9]Petite,C.Evidence of repair mechanism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J].Interpreting,2005,(1):27-40.

[10]P?chhacker,F.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11]Seleskovitch,D.L’Interprétation des Conferences.

Babel 8/1,1962.

[12]Tissi,B.Silent pauses and disfluenci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descriptive analysis[J].The Interpreters’Newsletter,2000,(10):103C127.

[1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

(5).

[14]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

2011,(1).

[15]胡开宝,陶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

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16]胡开宝,陶庆.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12,(5).

[17]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8]李朝渊.学生译员交替传译中修复策略使用机制阐释[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11,(5).

[19]王文宇,黄 燕.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英口译中的语块使用研

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

[20]刘和平.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训练[J].中国翻译,1999,(4).

[2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2]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

报,2007,(6).

[23]刘和平,许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

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2,(5).

[2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5]穆雷,王斌华.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

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J].中国翻译,2009,(4).

[26]张威.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J].中国外语,2011,(5).

[27]张威.近十年来口译语料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8]王斌华.料库口译研究――口译产品研究方法的突破[J].中国

外语,2012,(2).

[29]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以

国际会议职业口译受训译员为例[J].外语研究,2010,(1).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语料库 英语被动语态 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00

1 前言

《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看英语被动语态习得》选自于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其作者是陈万霞。文章引言中,作者指出被动语态是中国学习者的一个重点难点,但是至今, 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语态习得的研究却不多。针对这一研究现状, 作者试图通过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分析中国学习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习得情况。在第二部分,作者讨论了英汉被动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四个相应的假设。然后作者介绍了研究设计和步骤,指出了几点发现,并讨论了被动语态错误的成因。

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独特新颖

用语料库的研究法,可以获取大量的中国学习者习得被动语态的实例,其研究方法比较新颖,论据充分。内省法、诱导法和语料库的方法是语言学研究中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作者没有用过去常常用的内省法和诱导法,而是采用了近年来兴起的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作者根据对英汉语被动语态的认识,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4个研究假设。通过验证这四个假设,作者完善了关于中国学习者被动语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语料库的选用恰当

作者选定了合适的语料库――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国学习英语语料库(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简称CLEC),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项目,由桂诗春、杨惠中教授主持。该语料库的建立是为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特征和语言发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和对比分析,其中收录了我国高中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内的100多万词的书面语,包括试卷作文和自由作文。其所有的语料都进行了人工语法标注和言语失误标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语料库,才能提供合适的研究语料。作者研究的是中国学习者习得被动语态的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经常犯的错误,所以选择中国学习者语料库是非常恰当的。

4 确定的分类体系和操作步骤缜密

作者确定了可靠的分类体系和操作步骤。英语被动语态是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我们常常需要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揭示语言中出现的规律性。所有作者运用了语料库的ConcApp6.0语料库分析软件,检索出所有词形错误和被动语态使用错误, 然后根据前文中提到的预测,再一次进行人工分类, 再用软件将它们检索出来。作者通过对语料库中真实语言材料进行调查,在统计学的基础上求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英语被动语态中的典型错误的概率信息,再反过来以概率信息为依据分析被动语态中的典型错误。其调查结果不受语言研究者和被实验者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具有客观性。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以量化为基础,以概率统计为基本手段,是一种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5 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作者从分析学习者所写的英语着手,观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被动语态的情况,进而分析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为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并产生积极的效果。通过深入分析英语被动语态运用失误,找出母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学习者语言使用时的心理过程,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找出相应的对策,使学习者在运用英语被动语态时减少失误。

6 不足之处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有其局限性。由于语料库语料无法确定使用者使用语言时的心理因素, 只能根据语料做出推测,难以找出错误产生的深层原因。语料库只能提供大量的语料,但是没法体现出语言使用者使用该语句时的心理特征,也很难推测错误产生的深层原因。这也体现出语料库研究的局限性。由于语言的使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本身又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加以研究,例如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符号的、信息的、行为的等等。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把以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方法相结合,从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语言进行研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今后,研究中国学习者被动语态的习得时,我们可以把语料库研究的方面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便找出使用被动语态失误的深层心理原因。

7 总结

总而言之,本文的优点是运用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法,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收集到了真实可靠的例子,并且使用 ConcApp6.0语料库分析软件,确定了可靠的分类体系和操作步骤,分析出了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被动语态的各类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其研究方法新颖,数据真实可靠。其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且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找出相应的对策,使学习者在运用英语被动语态时减少失误。通过语料库语料无法确定使用者使用语言时的心理因素, 这是基于语料库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万霞.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看英语被动语态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2]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中的作格动词――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3]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J].中国语文,1983,(6).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篇8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4] 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上一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酒店客房部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