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00:01:27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范文第1篇

《外国文学》(CN:11-1248/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国文学范文第2篇

《外国文学研究》(CN:42-1060/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国文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界最早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的新动向,刊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开拓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扩展我国文艺界的视野。

外国文学范文第3篇

《外国文学动态》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国文学动态》现已更名为《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外国文学范文第4篇

《当代外国文学》(CN:32-1087/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当代外国文学》目前不定期开设重要作家研究和文坛热点追踪等专栏。同时,根据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当代外国文学》通过专题征文,遴选优秀会议论文提升办刊水平,每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论坛,为国内外广大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提供平台。

外国文学范文第5篇

文本研究与文化介入——浅议赛义德的叙述理论 肖薇,罗淑珍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视觉艺术形态 傅星寰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孤独意识与对话艺术 张竹筠

论契诃夫作品中的“厌倦”人物 李嘉宝

普希金的抒情诗与《圣经》 赵宁

论艾特玛托夫的地球忧患意识 韩捷进

独立 多元 整合——20世纪美国文学走向探微 曹山柯

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 杨金才

犹太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周南翼

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奥尼尔对人性的剖析 陈立华

论《琼斯皇》的象征手法 刘洊波

谈《白鲸》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 韩德星

千年故事百年追踪——一个难得的比较文学研究实例 刘守华

温柔的人有福了——“好客得报”母题比较研究 陈建宪

T·S·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学 刘燕

“名著重印”与新时期人道主义 赵稀方

外国文学学科的今天与明天 马家骏

世界文学学科调整的是与非 胡书义

外国文学学科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郭秀媛

《穿裹尸衣的女人》的艺术解读 薛琳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 姜飞,冯宪光

跨越边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突破 马睿

英美两国文化研究论争焦点评析 陆道夫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 熊沐清

论费勒斯中心主义在《狐》中的投影 张文奕

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葛伦鸿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 刘立辉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析《白丽尔小姐》 傅似逸

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罗国祥

新小说:写作的历险 严泽胜

从《最后的莫希干人》看库柏小说的土著语言特色 刘守兰

戏剧舞台上的意识流形象--《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艺术及其他 姜岳斌

"巨人"的隐喻--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 温洁霞

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邓阿宁

论日本文化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的影响 徐敏

荒诞中的真实现代人的困境--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达里厄塞克的《母猪女郎》 何峰

关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私小说" 潘世圣

生与死的终极畅想--海亚姆"鲁拜"诗生命主题论略 吴舜立

师专外国文学开放性全方位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杨荣

超越认知差异促进兼容发展 林广泽

西方文学个体自由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陈鹤鸣

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 梅兰

重看拉伯雷与民间 刘春荣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陆道夫

从结构主义管窥西方后现代小说 蹇昌槐

试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康澄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学解读 韩辉

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与新小说的后现代特点 杨亦军

论黑人音乐与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创新 罗良功

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 杨金才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神关系 生安锋

《小城风光》的表现主义特征 申民,唐俭

论纳博科夫《梦锁危情》的叙事艺术 肖谊

像驾驭画笔那样驾驭文字:评斯泰因的《毕加索》 舒笑梅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陈姝波

论梅瑞狄斯的“喜剧精神”与小说风格 刘文荣

哈下的工业革命与价值观的变迁 陈文娟

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 傅俊,毕凤珊

劳伦斯的男性身体崇拜 朱卫红

论《格列佛游记》的科学主题 孙绍先

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 吴笛

“意识流”流入中国现代文坛论 吴锡民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顾卫星

尼采和李贽美学思想比较 李社教

《三言》和《十日谈》中爱情婚姻故事的比较 黄永林

厨川白村与社会文明批评 王文宏

"跨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讨会" 闭幕词 聂珍钊

道教与密宗 --兼及印度文化和文学中的艳欲主义 石海军

泰戈尔诗学与西方文论 侯传文

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 杨莉馨

20世纪世界文学:从对抗到趋同 毛信德

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姜秋霞,权晓辉,杨芳

《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朱法荣

宫廷爱情诗传统与乔叟的《公爵夫人颂》 肖明翰

《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 蹇昌槐

"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 杨建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 --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张杰,康澄

易卜生戏剧中的悲喜剧内涵 孙建

服饰、自我与社会变革 --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自我形塑 杨金才

性别解放文本《蓝调石墙T》解读 夏茵英

多棱镜下的辛格宗教思想 黄凌

论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利用 胡勇

《唐老亚》中的"隐性叙事"与华裔美国人历史的重建 管建明

试论伊藤整的现代文艺批评观 吴光辉

从新感觉派到新心理主义 王艳凤

"原型"概念新释 杨丽娟

诺斯若普·弗莱的文化批评观探幽 江玉琴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 李晓卫

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 白劲鹏

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 高奋

西方文学中的疾病与恐惧 王予霞

克兰·卡尔森荣获2003年度"向前奖"

再论艾略特的传统观与非个性化理论 余莉

试析《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 李若薇

愤怒的写实--评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李征戎

《堂吉诃德》与"虚拟殖民" 蹇昌槐

欧洲近代小说另类人物形象分析 李倩

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论后现代自传体小说 尚晓进

"东方文学比较研究"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互文性解读 李玉平

《致富之路》中富兰克林清教思想初探 姬东,吴释冰

"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建构 陈爱敏

解读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 王丽莉

犹太《圣经》的世界性及与现代文明的联结 刘洪一

浅议圣经叙事中的重复艺术 梁工

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悲喜剧性及民族意识 杨建

批评游戏:评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 徐岱

从词语开始--中国90年代的诗歌写作和拉美新小说 唐蓉

乔伊斯:反思与超越 郭军

《为芬尼根守灵》的诗歌特征 冯建明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乔伊斯 袁德成

论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书写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嵇敏

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 朱新福

论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隐喻的"父与子"主题 刘兮颖

试析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戚咏梅

《女勇士》:从花木兰的"报仇"到蔡琰的歌唱 杨春

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初探 张旭春

走出"愤怒"的困扰--从情感的角度看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 吕洪灵

亨利·詹姆斯《专使》的圆周文体效应 王玲

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 沈建青

《奇异的插曲》的男性视角评析 邹惠玲

川端康成论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学营养的关系 何乃英

从姓名谈小说人物生存范式的变迁--解读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 谢志宇

形式派的"陌生化"与《文心雕龙》的"隐"和"奇" 汪洪章

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饶道庆

论中西文学中女性婚恋模式及其成因 褚蓓娟

外国文学范文第6篇

一、红色革命主题色彩

苏曼殊自小在冷漠的环境长大,很少感受到家庭温暖,小小年纪便看破了红尘剃度出家,时代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冲击,让他终日生活在痛苦、压抑的边缘,最后他满怀着对国家的热情投身于革命组织。《惨世界》是苏曼殊翻译《悲惨世界》中一部分创作出来的小说,这部小说也不能完全算是翻译雨果的作品,其中还包含着他自身对这部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在翻译浪潮兴盛的20世纪,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惨世界》这部小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本想翻译这部作品,可在他自身思想的影响下,他对雨果的《悲惨世界》进行了增添、删除和修改,这对翻译工作来说是违背了原著的意愿的。对他的小说进行研究后,分析出了两个修改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年龄问题,在翻译这部著作时他年仅20,一个如此年轻的人在各方面的阅历都尚浅,对于翻译的标准和手法都不甚了解,因此,我们无法去评论他的对错;其次,苏曼殊处于新旧文化变更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强烈冲击让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思想都较为复杂,梁启超掀起的新民说和文学引发了社会的思想革命浪潮。思想的复杂和时代的动荡,对苏曼殊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翻译的作品烙上了时代的印迹。《惨世界》中最明显的改编就是汉字谐音的运用,如将饭桶的谐音“范桶”、的谐音“吴齿”、难得的谐音“男德”等作为人物名字,这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同时还讽刺了社会的腐朽。如小说的第八回有这样一段描述,男德收到一封来自尚海志士的信,要求与男德见面,虽然尚海出过很多爱国志士,但那些志士并非真的把国家放在心上,都是只说不做的主。整天就知道吃好、喝好和穿好,国家的忧患从来不曾出现在他们心中。拿着救助的钱往自己腰包里塞,这种口是心非的人实在是罪大恶极,对于他的见面请求,男德不屑一顾。这是曼殊翻译的作品,如此强愤的情感和口气正是在抒发自身对社会的不满和厌恶。《娑罗海滨遁迹记》也是苏曼殊翻译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来自印度笔记,主要描述了英帝国主义的残暴和血腥以及生活在这种统治下印度人民。

文中有描写到英国人对印度人实施的各种残忍的酷刑,如用刀割肠,在肠中塞满破布棉絮,看他们痛苦地扭曲而死。用针刺瞎双眼,扔进海里看尸体漂浮。将人绑在树上,用子弹射击,看他们如何躲避。在这种变态的屠杀下,印度的领土上到处都是白骨、骷髅,如此残忍的暴行,让人发指。除用暴力使他们屈服,还宣传大爱精神,民众则以毒蛇、暴虎和凶狮等来比喻英国统治者的凶残。《乐苑》也是苏曼殊翻译的作品,该作品来自印度诗人陀露哆,这首诗主要是为了哀悼国家而作,诗的内涵较深,语言方面通常都是使用反语。从苏曼殊翻译选择的题材就可看出,他翻译的作品大多都是救国警民的,他希望能用这种方法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改良主义的局限性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各个阶级的斗争和动荡不安的体制,导致了中国的混乱。在民主革命的影响下,苏曼殊认识到救国之路唯有革命,于是他就提起手中的笔从思想上开始革命,他借助多部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表明对革命的支持,同时翻译作品中的思想也表明了他对国家的热爱。苏曼殊翻译了拜伦的大部分作品,其中以《赞大海》《哀希腊》和《去国行》这三首最为出名。其中《赞大海》和《去国行》这两首都是译自拜伦的同一篇诗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这是一篇以游览为主的诗作,该诗作描绘了诗人在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了各地风土人情、异域风光等描写,还包括了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压榨和统治,苏曼殊将哈罗尔德塑造成一个有才华但对人生很悲观的形象。这篇诗中还存在另一个主人公“我”,“我”的形象与哈罗尔德完全相反,他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喜欢生活,喜欢自由,注重精神方面的建设。整篇诗中都充满了反抗精神,这可以激励人们奋起反抗,点燃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赞大海》是曼殊翻译拜伦作品《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一节,“雄国几许”“苍颜不皲”等词,气势磅礴,字字铿锵,面对大海感慨昔日的雄风不在,唯有叹息声声。《哀希腊》是来自拜伦的《唐璜》的一章,《唐璜》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主要是描写一位游历诗人回国后的见闻,面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场景,诗人不禁黯然的流下了眼泪,这种爱国情感的表达正是苏曼殊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二、永不磨灭的爱情主题色彩

受自身身世、经历和性格的影响,苏曼殊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情有独钟,因此他翻译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同时这也跟时代、社会政治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诗人们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感情用事,这些人都喜欢直接抒发自身的情感,不喜欢隐藏和压抑情绪,比如面对理想充满激情、乐观向上的态度,而遭遇到现实的摧残时他们悲观低落,颓废消极,对俗世的无奈和不满全都书写在诗篇当中。而苏曼殊也是性情中人,这就是他对浪漫主义文学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苏曼殊对英国文学的喜爱也包括了对浪漫主义诗人的崇敬,其中拜伦和雪莱是他最喜欢的诗人。而在雪莱和拜伦之间,苏曼殊又尤为喜欢拜伦,这从他翻译的作品数量就可以看出,拜伦和苏曼殊是好友更是知己,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对浪漫主义的崇拜跨越了国界。苏曼殊对拜伦的欣赏和赞扬从他的作品就可以体现出来,他把拜伦比作中国的李白,他的诗有魅力、有真实、有亢奋、有激情,让人沉溺其中欲罢不能。曼殊和拜伦之间有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身世经历,曼殊是个私生子,还是个混血儿,这样的身份让他从小生活在冷漠的环境下,家庭温暖之于他是陌生的、遥远的,因此,他对家庭只有恨,直至他父亲临终都没有去见一面。拜伦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父亲的挥霍和抛弃致使拜伦养成了孤傲、叛逆的性格。他们俩的命运是如此相似,以致张定璜说只有曼殊才能翻译出拜伦的诗作,这多少与他们相似的命运有关。张定璜的话抓住了拜伦和曼殊的共同点,他们之间的命运确实存在交集,曼殊对拜伦这种情感的体会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他可以将拜伦的诗翻译出来,却不丧失它本身的特色。雪莱的诗充满着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反抗。他的首部作品《麦布女王》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反抗精神,他希望男女平等,可以自由地追求理想和爱情,他反对宗教的束缚,反对暴力和压榨。雪莱和拜伦都是支持民主派的代表,都对社会存在不满,都崇尚浪漫主义文学,都在青年时期离去,他们主张的自由、平等都是苏曼殊所追求的,而他们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曼殊,所以苏曼殊借助英国的文学对现实社会进行抨击。苏曼殊翻译的作品除了这两位诗人还包括了彭斯和豪易特等人,《赤墙靡》是苏曼殊翻译了苏格兰诗人彭斯的作品。彭斯是个崇尚自由的人,他虽然出身于农家,但却热爱唱歌和写诗,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赤墙靡》写的是关于爱情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追求。而豪易特的代表作《去燕》,诗人借燕子这个意象来抒发对自由的追求。总之,从苏曼殊翻译的作品来看,他始终对自由和爱情充满向往。

三、结语

外国文学范文第7篇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

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4结语

外国文学范文第8篇

我校的外国文学教学目标是严格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学校对外国文学专业课给予充分的重视,设立专门的外国文学教研室,由学院的骨干教师形成老中青的外国文学梯队成员担任教学任务。学院实施的是国家教育部的培养教学目标,教师是地方院校的师资水平。因此,老师们在教学改革中既有大胆改革的创新胆量,但同时也受到自身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二、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现状

从我校教师师资学缘结构来看,多数教师来自国内重点院校。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延续了教师自己读硕、读博期间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教师对于某一个思潮、某一个时期、某一个作家作品进行讲解和赏析;课下给学生们提供阅读书目以及文学作业等等。一般情况下,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为每周2-4学时,那么即使按照“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设计,学生们对于这门学科的整体把握,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师课堂重点来了解和学习。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而忽略了师生之间学习的互动性;不能培养学生在外国文学学习中的灵活性、创造性、专业性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分享能力。笔者在长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体会到,传统的单向知识授课的教学模式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承性和知识的积累,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缺少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源自传统的知识观。从柏拉图开始,包括康德在内的西方传统知识论把知识界定为:知识是经过确证的真实信念(justifiedtruebelief),其特征是以命题的方式陈述的,即认为知识本身并不包含问题,并且解决完问题之后获得的知识可以脱离问题而存在。依据这种观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已经确认的知识(问题的答案)传递给学生,教学于是就成了一种知识的积累。对这种传统知识论做出最深刻批判的代表人物要数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1902-1994)。作为当代西方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各种观点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承认,尤其是他的证伪主义理论,其向传统实证主义理论的挑战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之间的更替和发展,深含于其中的思维方法革命已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波普尔提出了知识是一种猜想或者假设,而知识的增长是借助于猜想(conjecture)与反驳(refutation),其模式可表示为:P1-TS-EE-P2。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面临着问题P1,人们首先提出假说,作为对此问题的常识性解决,即TS(tentativesolution);然后再对这一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即通过证伪(falsification)消除错误,即EE(errorelimination),进而产生新的问题P2。如此反复,问题愈来愈深入、广泛,对问题做常识性解决的理论确认度和逼真度也愈来愈高(Popper,1972:119)。依据波普尔的理论,提出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关键,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者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意味着知识的更新和进步。波普尔的知识增长理论对外国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依据这一理论,学生无疑应该是文学教学的中心。依据这一理论,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Organizer)、引导者(facilitater)和顾问(adviser),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效和针对性,同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或者感觉有困难的问题。而学生才是外国文学教学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形成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1+2+3+4”文学教学及考核模式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外语教学多年实践经验,在综合考虑学生接受和掌握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了“1+2+3+4”的教学及考核模式供大家参考。这个模式的具体意义是将满分为百分制评估体系引入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监督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通过对比和考核,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用适当的规范引导他们进入艺术的殿堂。“1+2+3+4”的教学及考核模式的内容是:1即10分的考勤分;2即20分的外国文学赏析分;3即外国文学课程陈述分数(30分);4即学期结束的试卷考试分(40分)。下面将一一陈述。

1“.1=10分”考勤板块

此板块是学生学习基础部分,侧重的中心是学生考勤。教师在此部分承担监督者的责任,每节课都认真考勤。除了按照正常的学生纪律规范要求的、缺课多少取消考试资格等相关规定外,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这10分是送给他们的。只要他们整个学期表现良好就不扣分数,即使因为个别情况比如感冒生病请假,也不会轻易从这十分中扣除。但是如果在后面模块的相关作业表现不配合或配合不认真,根据相关情况,这10分会和相应的模块同时扣分。经过笔者三年的实践探索,这样的考勤10分,越是说送给他们的,他们越是觉得这10分属于自己的,反而不会出现请假旷课现象。

2“.2=20分”视听板块

此板块是学生课外趣味扩展部分,侧重的中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进入外国文学艺术赏析的境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配套方案——在每周三晚上播放三个外国文学经典文学的电影,每周二贴出影片的公告和简介,每部电影之间休息十至二十分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看的电影。监测方式为,由三名学生会干部负责多媒体教室的开放、电影的放映以及观影学生的考勤盖章;看完电影的同学,根据电影情节写出影片最吸引自己的赏析影评,交给教师评阅。此部分作业分为A、B、C、D档次,相应的影评为20篇、17篇、15篇、12篇。学期结束由影评作业和学生会干部出具的登记情况按照相关档次打分。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此部分对于学生的影响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在写影评的时候,参考学术期刊,往往能写出一篇简单的学术论文。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写作和科研以及文学解读,都很有帮助。为了配合此部分视听效果,笔者将主要的外国文学作品录音带、录像带以及现在的电影版本,由专业人员转换成MP3格式,借助学校的调频台在每周六周日全天播放,并开放网络留言平台。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选择播放的影片,对学生听说能力培养提供课外辅助教学。

3“.3=30分”课堂陈述板块

此板块是学生课堂陈述部分,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在学期开学详细向学生讲解“1+2+3+4”文学教学模式。其中第三部分是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展现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为自己创造优秀成绩的过程。教师会在上一节课中,提出下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代表作者和代表作品。让学期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学习小组同学注意搜集自己小组课堂陈述的资料,并做出精美细致的课件;全班尽可能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十分钟陈述时间,每次代表小组做陈述的同学不能相同,教师做点评和自己课堂教学内容讲解;各组之间不要讲雷同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客观,为同学们开阔视野做好工作。此部分得分的最大特点同一组的是全组成员得分一致,不管是讲演的同学,还是课下准备资料的同学,分数都一样。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小组认真负责,他们团体合作能力也大大增强,齐心合力为自己小组争取最好的成绩。为了在课堂评分不会打击到学生们的热情,讲评分标准定为三个级别:A+,A,A-。这样上台演讲的同学不至于压力过大,不会出现担心自己表现不足而影响全组成绩的情况。学期结束,根据评分确定30分的级别。

4“.4=40分”论文板块

此部分是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训练,特别用在外国文学课程按照教学大纲作为考查课阶段。满分百分的最后四十分,是用来评价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根据本学期学习掌握的内容,写出规范的中文学术论文,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学生可以借鉴别人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刊物内容,但是必须有自己独到的思路、见解和表达。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教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外国文学作品做出不同角度的解读和比较分析,从学术基础的角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科研能力。此项部分用中文写论文的好处就是不会迫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大量抄袭,自如的中文表达能力可以解放学生们的英语束缚,给他们创新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此部分也可采用英语测试,即课堂随堂测试,用英论述题的解答。这个考核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展示学期的外国文学语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学术科研能力。因此,这个方法在前面“1+2+3”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到研究生教学和考核模式上,在规定实践内,要求研究生同学对相关问题做出英文陈述。需要指出的是,在“1+2+3+4”文学教学及考核模式中,看起来分块分项进行,对于科研任务的教师,似乎是一件巨大的工作量。实际上,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作为整体规划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将所有涉及板块设计成细化的表格,并向学生展示里面的相关内容和记录方式。为此,笔者设计的有课堂考勤表、学生课外影评作业记录表、学生课堂陈述阶段性评价表以及学生科研论文评价表。每一项指标体系都严格划分,分项记录,这样教师的任务只要把整体规划表述清楚,并将学生带上路即可。剩下的工作,就是监督、纠错以及记录。对于这样的有理有据的评判方式,学生都能看见自己的差距以及别人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对于最终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心中有数。

五、结束语

外国文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化;身份

一、前言

探究外国文学在我国的交流以及发展,不难看出,外国文学令大众基于汉语环境欣赏了不同国家文学风貌,并令我国文化资源全面丰富,令中西方话语的交融逐步渗透至我国文学领域内。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突破了界限,并蕴含了一种潜在的同质化风险,可激励民族主义,掀起反全球化的呼声。基于当前背景,应科学探究外国文学与文化内涵,开创属于我国的话语系统,有效的明确文化身份。

二、立足本土文化,基于外国文学开创我国话语系统

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就全球化以及本土化展开探讨,足以见得创建我国话语系统的科学重要性。外国文学评论便开辟了有关文化变迁以及融合的专栏,学者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张德明指出,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令本土文化的保护与捍卫呼声进一步增强,并变成政治冲突的又一个焦点。其主张,应注重研究民间知识,基于其不可通约以及移译性特征,可映射出更加真切原始的民族文化。更多学者普遍认为,新时期,探究中西方的比较文学才是重中之重,并渐渐从外国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探究逐步转变成中国文学位于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传播与推广。我国国人要快速的加入到国际理论的争鸣之中,立足本土文化,开创基于外国文学的我国话语系统,进而真正的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这正是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策略。由此不难看出,未来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学术探讨显现出我国学者面对文化霸权以及原教旨主义的碰撞环境中,立足本土文化,树立公平合理的原则主动积极参加行业全球性对话交流的决心。同时勇于基于全球化发展以及本土化交流互动中创建我国话语系统,显现出我国文化应有的主体意识。

三、明确文化主体意识,提升外国文学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创建我国外国文学探究话语系统,应合理明确文化主体意识。基于外国文学学科特征,主张文化主体性,树立主体意识尤为必要,其成为当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科学指导思想。文化主体意识势必包含民族性问题,其属于个人终身同时可靠的社会特征。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在与西方文化斗争,反对政治经济殖民化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对立方,本土化作用长久发挥,同时未来文化建设发展势必基于全球化以及本土化的碰撞对话中进行。一旦人们从民族属性内探寻自尊的过程中,民族情感便发挥了补偿效果。而民族情感倘若过高,跨文化认知便会更加面向本土方向。我们所看到的的是,西方理论以及文化思想发展传播过程中,民族特征仍旧得到广泛重视。

透过较多事实明确,西方国家强势者由始至终并不能同他人进行公正平等的对话交流,也就是说世界大同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身处在弱势地位的各个民族,为了获得公平合理的地位,享有良好的对话权,则只有提升自身实力,方能实现。

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创建话语系统,应将自有理论作为核心基础。由于各个国家文学研究具有较多学派,为此应明确理论切入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我国在全球文艺理论系统中自成一派,因而要想创建具有我国特征的外国文学学科系统,应合理探究我国古代积淀形成的优秀传统。排除那些同西方文化相似内容后,便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科学合理性,是民族艺术的精髓。因此在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系统中,不应将这一宝贵财富不良忽略。而应基于该基础,将各类文艺理论融合集成,通过不同文艺角度、应用方式的比对研究,创建新方法,树立新视角。应基于外国文学学科探究的整体全面性,令其发展变成更为合理的体系,最终令我国理论系统进一步完善,提升外国文学发展研究整体水平。

四、融通异质文化,体现开放性与包容性

新时期,不同文化百家争鸣的态势对于创建民族话语系统极为有利。基于后现代以及后殖民主义背景下,应以异质身份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互动对话行列,逐步融到世界文学的系统中心,进而积极的应对时代挑战,契合发展需要。应真正明确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民族同国家非共时性,进而可令第三世界国家文学不但可映射西方问题,还可预示今后发展动向。

在创建民族话语系统,预防强势文学单向输入的阶段中,也赢得了一定共鸣。各个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均处于动态阶段,因此只要不呈现封闭状态,便会经受外来文化作用影响。为此,在开创我国话语系统阶段中,不应基于民族身份感以及同一性不承认外国文化。而应积极探寻融通引进异质文化,令其通过更新发展形成本土化价值内容,完成互相对话,实现双方尊重与互相欣赏。民族自我意识以及长期积淀的文化记忆始终同外来文化持续的进行接触,在不断碰撞阶段中,变得日渐成熟并凝聚起来。

我国话语体系应基于保护本土文化具有统一性以及独具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本土文化可为更宽泛文化范围的内容部分,进而可良好的突破自身文化区域形成的语境束缚,形成文化反思,锻炼认知技能,令理解关照中的再阐释得以实现。学者们应不断的容忍并承认差异,形成豁达之心。民族话语系统始终为动态变化的理论,因此需要同他类文化作用中展开自我规定。应突破片面民族主义,开阔视野。目前我国文化问题同样为现代文化的相关内容,文化身份并不是怎样明确现代性以及西方文化具体范围边界,而应探究现代话语历史结构内,基于普遍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视角进行自我阐述。为此,对于民族文化本真性应有所重视。不应将民族文化单纯的看做静态空间实物,将时间维度内的发展变化全面否定。实际上,生活方式、精神均处于发展变化状态,我国历史文化则为世界文化的构成,后者是国人关注的内容,因此应努力变成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我国文化虽注重自我具备的独特性,然而,我国悠久文明历史,体现了开放性以及传统性,进而可同西方文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应合理的引进西方文化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开放性与包容性,将精髓内容加以消化吸收。丰富文化融合势必引起创造与发展,并激励平等对话沟通。因此,我们应基于自身具备的特有话语模式,积极与全球国际领域并轨,探究外国文学,实现持续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总之,外国文学研究离不开文化身份定位,只有明确文化发展内涵,积极交流、互动融合,方能开创我国特有的话语系统,激发外国文学核心价值作用,继续推进其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爽.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院校外国文学通识课程建设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外国文学范文第10篇

近年来,高职教育已成为教育热点,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各种职教理念层出不穷,但大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办出职教特色、如何尽快适应市场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奉行的是“就业教育”狭隘理念,突出实用性,因而,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普遍存在。而实际上,无论何种教育形式,尽管有其各自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但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以“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特点的高职教育,更应重视人文教育,因为笔者教授高职教育中外国文学这门学科,下面就以这门学科为例,谈谈其与人文素质培养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领悟人类普世价值,并通过他们的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和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和品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突出这个特点,而就文学自身的性质来看,阅读、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外国文学课是研究西方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作为一名外国文学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这块阵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积极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 至于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结合具体贴切的作品去慢慢渗透,如荷马史诗中英雄们的个体本位意识(以阿喀琉斯为代表)、集体意识(以郝克托尔为代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拼搏精神、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深层思考等等,在这些作品的教学赏析中,都可以适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实际上,在西方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都是与伦理、道德紧紧相连的。因此,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会起到补充作用。而目前,在高职有限的教学计划中,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化和道德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教育的功能讲,真正的人文教育有别于政治课的理性说教,不是以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去要求学生,而是通过心灵的潜移默化去修正学生的品行;不是让学生听别人说这“不准”那“不能”,而是学会让心灵告诉自己是非美丑,并择善而从。 一个是以“堵漏”去禁绝,一个是以“疏导”去启真。因此,外国文学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政治教育无法替代的。 外国文学教学还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去讲“纯文学”,去培养“精英人才”、“学术人才”。现在的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弱,而在欣赏外国文学相关作品如《浮士德》、《老人与海》等类似作品时,我们可以适当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欣赏《李尔王》、《高老头》时,我们应辩证分析看待李尔王和高老头对子女的爱,并与当今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啃老族”联系起来,来反思一些实际问题:如何看待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如何回报父母等。通过这种联想思维,从而把德育、伦理等人文素质渗透到教学中,使外国文学的学习跳出狭隘的理论层面,从而具有实际意义。其实学习文学本身就不应该在纯文学氧吧里去呼吸,有时它也会像技能型学科那样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然外国文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承担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注意调动、运用多种手段、方法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求甚解,这对我们老师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如何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抓住学生们的心,让他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让他们功利的心进入文学意境中去接受洗礼,是我们教师当务之急。 一、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学生学习外国文学课程已经是最后一学年了,而在此之前的初高中、高职前两年学习阶段,学生对外国文学接触较少,不像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那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异质文化的差异往往成为他们理解外国文学的阻碍,再加之社会因素,急功近利、浮躁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而再结合到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培养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远比教师自己个人详细的讲授来的更为重要,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要经常、较多、自觉、有意识地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用其中,而不是将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作为两门独立学科鲜明地割裂开来,涉及到相关作品时,将中外文学作品个案进行详尽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赏析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他们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差异彰显出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这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如讲授《美狄亚》时,可把它与中国诗经中的《氓》进行比较,同是写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同是弃妇形象,由于两人身处于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因而命运抉择也截然不同。类似于这样的抛砖引玉,促使学生在课后有兴趣去读原著,并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用比较的眼光看待问题,视野得以开阔。 二、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多媒体教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以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和视听效果来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将外国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以图文、影像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很难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这时只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进行比较后才能让学生直观深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而比较作品则需要很长时间复述,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时利用教学课件显示,让学生看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陶器的生动自然,中世纪圣父、圣母、圣子题材的单一,颜色的暗淡、忧郁,文艺复兴时期各大家笔下人物线条的优美,脸部表情的生动,人物关系的和谐。比较之后,学生会很容易得到答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时期非常接近,正是因为中世纪以“神”一统天下,文艺复兴以“人”为表现中心才显得尤为可贵。这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艺术品上重要美术作品,以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此外,外国文学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影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在外国文学中,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经典电影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哈姆雷特》、《简爱》等,在当下,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经典原著,十分难能可贵,更多时候是没有时间耐心去读,那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电影教学这一便捷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本身有更直观深刻印象的同时,也适时激发学生再去读原著,比较影视与原著在表现、处理人物时的异同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学生思考。#p#分页标题#e# 当然,还有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改编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戏剧,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角色,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命运,从而理解戏剧主题;布置相关读书任务,设置读书小组,就某一作品进行问题讨论、辩论等,都可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有效手段。不管怎样,以上提到的这些教学手段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形式始终要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积极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方法手段,说到底,无非还是为怎样把外国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服务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牢记“人文素质培养”这一宗旨,相信不管是哪门学科,一定可以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乡土文学范文 下一篇:古代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