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范文

时间:2023-02-26 06:12:22

外国人学汉语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1篇

直到最近我做了一回北京外国留学生辩论赛的评委,才更加坚信了我的判断。

首先,这些选手无论来自哪一个国度,他们站到台上面对公众都能成为讲话的主体,都会讲话,而不是“读话”。无论是正方立论陈词,还是反方辩驳;无论是攻辩还是陈述,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也有事前准备的提纲或讲稿,但从头念到尾的寥寥无几。别小看由念转成说这样一个过程,既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更是一个人对一段语言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或曰由思想到表达的过程。我也看过国内大学生的不少辩论赛,听得出他们主要是在背,而且腔调也不对,虽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和抑扬顿挫,但那是朗诵腔,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说话,此乃向外国人学汉语之一。

向外国人学汉语之二是在表达中要讲求点逻辑。我发现外国人说汉语时,虽然发音不大准,腔调有些别扭,但总的看都很讲求逻辑,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知道从何处入手。比如反方驳斥正方讲贝多芬的故事时,就这样反驳,贝多芬的故事的确很感动,但听得出对方辩友不是讲出来而是背出来的,再说贝多芬再伟大,也已经死了,我给你讲一个活在我身边的人吧!既合乎逻辑,又确实在理。又比如,讲人才成长的逆境与顺境,反方抓住了对方把逆境和绝境混在一起,巧妙的指出逆境成才不是绝境成才,使对方无以自答。弄明白词意和语境,在逻辑语境下和现实语境下寻找正确的表达,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在几天的比赛中,类似这样的抓住对方不合逻辑处进行反驳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深深感到这些留学生们是真听懂了对方的表达。

向外国人学汉语的第三点、也是我们中国人用汉语表达最缺欠的地方,就是外国人特别会举例子和讲故事,听他们的辩论动不动就是例子,动不动就给你讲故事,生动有趣,说服力极强。这些选手除了给你讲贝多芬、巴赫、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些大家的轶事、趣闻,还会给你讲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如正方的一个来自泰国的小伙子笑眯眯地跟大家说,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对面反方也是我的同屋怎样帮助我进步的故事吧!他就讲了他刚到中国生活不习惯,人生地不熟,而他的同屋如何细心周到的引导帮助他,使他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他的外因帮助,我自己的内因就要受压抑和发挥不出来,以此证实内因离不开外因的观点。他最后说,感谢对方辩友以你的例子证实了我方观点。听到此处,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为这位泰国学生的巧妙、诙谐和幽默,也为他精彩的例证和故事所打动。村上春树说过,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是故事,我信。我们很多中国人恰恰不会讲故事,不会这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来表达,真该补上这一课!

如果说,向外国人学汉语学逻辑、内容和讲故事需要一个过程的话,下边一点可以立竿见影,那就是外国人学汉语如同学他们本国语言一样,特别会借助辅助手段,比如动作、神态、造型等身体语言来表达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所有这些选手出场介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主要观点时,都是通过小品、演唱,甚至快板书等形式。不仅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强化了人们对他们的形象化了解。比如在北语学汉语的几个学生,选手唱着改编后的邓丽君《甜蜜蜜》开场,他们的观点是顺境成才:“甜蜜蜜,你笑的多甜蜜,好像我们走在顺境里,走在顺境里……”还有用“对面的女孩走过来”,套用自己一方的观点,吹拉弹唱的走上来。还有演情景剧、朗诵诗和跳舞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无所不用。至于眼神和手势更是贯穿于他们表达过程的始终,正像俗话所说,这些孩子们“眼睛都会说话”、“手势都会说话”,一招一式无不是在说话。

听外国人说话语,特逗,特好玩儿,还特享受。当了几次评委竟然让我沉醉其中了,也再次领略了汉语语言本来的风趣、幽默、深邃和丰富,一句话,魅力无穷。说到底,这些外国留学生们拿得起、放得开、用得活,轻松自如,能够感觉出他们由内到外的对语言其实是对生活的那样一种真心的爱。不紧张、不造作、不摆架子、不装孙子,更不无病的矫情,落落大方,亲切自然,太可爱了!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2篇

推进汉语教学

每年3月,德国北威州8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和家长、老师会参加北威州创意汉语比赛。比赛已经举办了9届。该比赛于2007年由北威州教育部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共同发起,2008年举办了第一届比赛。比赛面向所有在北威州公立、教会和私立学校学习汉语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参赛形式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赛。每个学校可以在15分钟内用汉语表演舞台剧、音乐剧、歌曲、诗歌朗诵等。

德国中学生约翰・汉森刚满15岁。他在汉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刚刚上了3节汉语课,就学会了用汉语做自我介绍。他表示:“汉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没有德语那么严格的语法,语音、语调也很优美”。

汉堡孔子学院语言部主任阿尔维德・施托希介绍说:来汉堡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人群中,大部分是一些公司安排来培训的员工,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兴趣,或者想去中国旅游,还有的梦想与中国人结成连理。

孔子学院的德方院长康易清博士说:汉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很多德国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后,会发现德中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他同时指出:现在,会说汉语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但多数人只学习了两三年汉语,停留在日常交流水平。为顺应德中之间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必须继续强化学习,以达到精通汉语。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表示:汉语教学近年来在德国取得较快发展,学生们的汉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2014年的汉语桥比赛中,德国的中学生队夺得了世界冠军、欧洲冠军和个人冠军,这显示出德国汉语教学的良好态势。德国汉语教学发展迅速。到2015年,全德中小学开办汉语课程的已经超过300所,其中60余所中学将汉语提升至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哥廷根大学和蒂宾根大学甚至开设汉语师范专业,以着手培养本土专业汉语教师。

在德国,由中德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德国境内已经开设有14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此外,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以及一些华文学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学习汉语。据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介绍:在该院学习的很多中小学生对学习汉语充满热情。谈到汉语推广,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深有感触:“我在上世纪90年代学习汉学时,周围人不理解我为何要跟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家打交道,而今天,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学习汉语常常被赞为明智且重要的决定。”

尽管汉语教学在德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如想更好地在德国推进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还需在教师、教材上多下功夫。中式课堂通常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德国年轻人期待的模式是:集体讨论、对话、多媒体运用。教材方面,部分老师和学生反映汉语教材过于浅显。柏林中学汉语学督柳维坚介绍:柏林高中的教学大纲里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综合情况有一定了解。一些学生想要了解如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环境政策等,但是,找到相关材料并不容易。

工具语言的潜质

南非基础教育部长安吉・莫采卡6月7日在开普敦表示:南非计划5年之内在500所学校引进汉语教学,本学年已有44所学校正式引进汉语教学。按照当前进度,这一计划是可以实现的。莫采卡当天在议会回答议员询问时作出上述表态。

莫采卡表示:南非基础教育部推广汉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短缺,基础教育部计划今年安排100名本土教师接受汉语培训。南非基础教育部课程司司长恩兰赫拉・恩杜拉-沃森此前表示:南非与中国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发展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来南非投资,汉语将成为促进两国经贸交往的重要工具。根据南非政府拟定的汉语教学推广计划,自今年1月起,政府在一些公立学校的四年级至九年级开设汉语课,然后将汉语课逐渐推广至十年级至十二年级。

南非是世界上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之一,其开展汉语教学的决心不止来自于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重视,还来自于国际汉语教学的新理论:汉语是一种不难学习的语言。这种观点颠覆了之前汉语难学的老观念。

这种新认识从欧洲发端。如同德国,不少高中把汉语作为学生的外语选修课。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1500个至2500个汉字,并能清晰地区分汉字四声读法。按照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标准,这个水平达到了文字脱盲和普通话一级。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表示:联合国工作语言西班牙语,有15万个单词,其中常用的基础词汇超过5000个,而要达到商务应用,需要掌握1万个西班牙语词汇。英语就更夸张了:据美国全球语言监测中心的统计,英语有100万个单词。普通美国人正常交谈需要使用超过4000个单词,美国大学毕业生经常使用的单词超过8000个。英语和西班牙语被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但是掌握起来就是这么困难。

汉语水平考试(HSK)曾经有这样的题目:计算15在45中占比多少?答案是三分之一。但是这道简单计算题难倒了众多外国学生。现在的HSK考试降低了难度,内容更科学、实用,被世界各国认可。资深国际汉语教师杨丽静告诉《教育》记者,她从事这项工作十几年,只在10年前遇到过两名学生表示要到台湾工作,要求学习繁体字,之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了。目前,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标准普通话,已经被全世界一致接受。

随着中国于2004年在韩国开设首家孔子学院推广现代汉语教学,外国人逐渐了解到汉语的学习规律。从2010年后,中国加速国际汉语教学的推广步伐。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中外专家发现更多教学规律,使得汉语最难掌握的四声和汉字成为最容易掌握的内容。而且汉字的原理类似二维码,英文原理类似条形码,无论从人类角度还是从电脑角度看,汉字都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传递信息的效率更高,更适应今后人类进化的需要。加上最近十几年的汉语教学彻底颠覆了过去全世界公认的汉语汉字难学的观念,使得汉语和汉字具有了未来世界性工具语言的潜质。

应用能力提升

我国1956年推出简化字总表和1958年推出汉语拼音方案之后,汉语变得不难学了。但是直到1980年之后,这一点才逐渐被世界所了解。甚至在那之后很久,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员也才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1958年之后,中国很快陷入和连年的动乱,对外交流几近停滞,不要说对外汉语推广了,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在国内的推广也被打断。直到之后,中国重建教育体系,并恢复了对外交往。《汉语拼音方案》编订人周有光教授在1980年首次赴纽约交流介绍中国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时,被国际语言学界多方质疑,又花费了多年,才说服各国语言学家接受简化字和拼音这一现实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和文字。又过了十几年,大家才发现,这两个工具使得汉语汉字真正具有国际性。

据周有光先生回顾,早年的中国各地,语言发音五花八门。一字多音,阻碍了中国人互相之间的交流,外国人学习汉语更是无从入手。这也是几百年来外国人认为汉语难学的直接原因。简化字方案推出后,拼音字母近似英文字母,使得外国人掌握起来很容易,基本五六个课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而简化字不仅简化了字形笔画,更大大简化了常用汉字的数量,使得普通话常用字数量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中最少的。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家汉语教育工作者在与外国学生和学者交流的实践中发现,用五线谱表示汉字四声,可以简单清晰地教会外国人普通话标准发音。从此,汉字的四声发音对于有音乐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成为零障碍。而对于有绘画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掌握1500个汉字,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有过一年以上西洋画基础的外国人,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写出比大多数汉语教师更标准的汉字书法。这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临摹是他们的基本功,拆分汉字间架结构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一件难事。简化字的好处在于更加简单,容易拆解、临摹和记忆。

传统国际汉语教学界认为,汉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汉字难于理解、学习的地方,也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最明显的特点,它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然而古汉语并不是普通话。普通话是根据英语语法,重新整理中国的语言词汇和语法,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语言:“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结构直接来自英语,与古汉语截然不同。现代汉语词汇表达的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也是古代汉语中没有的,反倒与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内容更一致、相通。现代汉语本身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大的语言交流工具,只要不强求传播文化的功能,汉语教学就不难。一些汉语教师也在反思: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会并使用现代汉语,或者是教会很少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哪种做法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3篇

去年下半年,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全程秀了一把中文,所以《创业邦》记者问ChineseSkill的创始人王主龙:“如果找一个产品代言人,你们会不会选扎克伯格?”王主龙听了后立刻笑着说:“如果可以,那我们会非常开心。”

ChineseSkill是一款向零基础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的语言教育类应用,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设置知识点,里面包括选择题、拼字题、翻译题等,用户还可以直接用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拼字。ChineseSkill的正式上线时间是2014年2月份,至今已经更新迭代数次。王主龙说,ChineseSkill要做中文版的Duolingo。

鼎鼎大名的Duolingo

在外语学习领域,Duolingo可谓鼎鼎大名,甚至被称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语言学习工具。它与其他同类网站的主要不同点就在于“所译即所学”,原理可以这么解释:比如说你是一名英语母语人士,想要学习西班牙语,那么Duolingo会根据你的西班牙语水平来挑选一些句子让你翻译成英语,翻译过程中你会得到词汇等方面的帮助。不过,同样的句子不只是你一个人在翻译,Duolingo还会让其他不同水平的人翻译同样的句子。用户或者读者随后可以对这些翻译进行投票以选出最好的翻译。因此,这个众包的过程实际上可以解决两个问题:有翻译需求的人可以将一些通用的翻译工作外包给这些外语学习者,当然价格会更便宜;而外语学习者则可以在翻译的同时免费使用Duolingo的学习资源,这样就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

目前Duolingo已经覆盖多个语种,并先后获得了两轮大规模融资,融资金额分别高达183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不过,到目前为止,Duolingo虽然推出了中文版(支持用中文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中文的课程),上线了中文网站并正式确定了产品的中文译名是“多邻国”,但却至今还没有推出中文学习课程。

ChineseSkill和Duolingo的区别

ChineseSkill的界面设计和Duolingo有很多相似之处。王主龙并不讳言要做中文版的Duolingo,所以,创业以来,他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如果Duolingo也做了中文课程,你拿什么去和它竞争?对此,王主龙的观点是,在Duolingo的语言体系里,汉语并不是重点:“Duolingo的做法是希望各种语言的学习都融入到它的体系中,追求的是浅显的入门级。而ChineseSkill只关注汉语学习这一个垂直领域。也就是说,Duolingo是一个横向的产品,而ChineseSkill是一个纵向的产品。另外,Duolingo采用的是众包的模式,这种方式更适合拉丁语系,对象形文字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拉丁语系的发音和字形是相对统一的,而汉语的发音和字形是完全分离的。再细究起来,汉语还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一年多以前Duolingo就说要孵化汉语的学习课程,但到现在都还没做出来。”

其实,决定创业做ChineseSkill之前,王主龙曾给Duolingo写信,跟对方说,你们没有汉语课程嘛,那我们加入你们,我们来做。“但不知道是对方不屑于回复,还是我们的邮件被湮没在了邮件海洋里,人家压根儿没看到,总之就是没有得到回复。”

去年2月份正式上线后没多久,ChineseSkill就获得了来自云天使基金和真格基金的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目前,ChineseSkill已经覆盖了120多个国家,积累了三四十万用户,用户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对于用户的地理布局,王主龙也略感意外。因为考虑到地理接壤的因素,大家总是习惯于认为对外汉语在东北亚地区更受欢迎。“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崛起,对外汉语也水涨船高,美国年轻人对汉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ChineseSkill的前传

早在2007年王主龙就通过苹果的Podcast录制并了对外汉语的学习课程,那时候的用户还多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王主龙当时在外企从事研发工作。他这么做对外汉语,完全是出于热爱,完全免费地做了七年之久。而且,虽然大家都是volunteers,志愿加入,但却对自己要求很高,每周一、三、五都要新的课程,工作强度非常大。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动力,还是热情。2004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王主龙被派往日本,在日本工作生活了一年。在那里,他发现很多日本人对汉语和汉文化都很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他就想,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如何用互联网弥补这个缺口?回国后,他遇到了现在的合伙人张洁。张洁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在清华汉语教学中心任教一年。两个人对对外汉语都有着同样的热爱,于是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对外汉语的课程。他们在Podcast上第一次的课程,在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完全没人访问,两人也挺沮丧的。不过,第一个用户访问后,给他们写信说“太好玩了”。当时,对外汉语的课程都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并结合了中国的新闻热点,比如“猪肉涨价了”“今天是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不一而足。虽然逐渐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但他们意识到,当时的课程要求用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进而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就导致受众面比较狭窄。如何帮助零基础用户掌握非常简单的词汇,成了王主龙思考的问题。后来,他们发现有个语言学习应用Duolingo,体验之后感觉非常high。“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于是,王主龙就给Duolingo写了信。邮件虽然石沉大海,但却催生了ChineseSkill。

王主龙说,Duolingo是在线学习,而ChineseSkill却有离线功能。“我们已经cover了120多个国家,有的地方能够连上网都是很奢侈的,而离线功能可以允许用户在有网络的地方下载课程,然后慢慢学习。”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用失误 成因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分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为了增强语言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这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用失误往往比语音、语法等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它可能冒犯对方,影响人际关系,导致交际失败。语用知识是伴随词汇、语法知识而发展的,但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信息。因此,培养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外国人学习汉语中语用失误形成的原因很多,分析如下:

一、主观成因

1.母语文化的干扰

文化具有民族性,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正是这些因素规约着每一个民族对语言的使用。因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前已经有了一个价值体系,以及观察事物的模式方法,有了一套自幼习得的母语语用规则和文化因素,在学习运用汉语时势必与之发生冲突,形成干扰。换言之,只要有文化差异,语用失误就不可避免。

受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外国人在运用汉语时,对符合母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往往过于依赖而直接套入或过度泛化。比如一次运动会上,一个教师跑完100米,并取得了冠军。回来后,他的学生迎上去夸奖说:“老师,您跑得像狗一样快!”这显然是误用了本族语中的文化观念。在西方,常常将狗视为家庭成员,而岂不知,汉语中狗往往是负向文化倾向,多为贬义意向。

2.文化认同矛盾

正如盛炎所说:“外国人学习中文时,必然要调整自己的文化态度,以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但不管他们怎么调整,总是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主,以中国文化为补充,理解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差别,他们的外国人身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除非他们被中国文化所同化。”①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其实有的时候已经完全弄懂了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但是还是会出现语用失误,这就是母语中的潜在文化在起作用。很多西方学生表示,对用“你吃饭了吗?”打招呼很别扭,对汉语的称谓更是觉得太细化,记不住。因此,虽明知这种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却宁肯采用其母语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相反,越来越多的和国际接轨或长期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却基本上接受了外来文化的熏染。这种文化认同的矛盾,或说对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不认同虽不普遍,成了部分语用失误的直接成因。

3.外国人语言能力的制约

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第二语言的一方在表情达意时常受制于语言能力。外国人学汉语亦是如此,他们在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往往要使用直译母语的表达方法,有时还要借助夸张的表情手势,情急之下甚至连母语也会脱口而出,造成各种各样的语言偏误。语用方面的错误并不会影响到句子意思的表达,在语言能力没有达到自如表达的程度时,留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表意方面,对语用方面的问题则无暇顾及,由此出现语用失误的机率肯定增多。这类失误是有阶段性的,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因素的逐步渗入,此类失误可以得到纠正。

二、客观原因

1.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相对空白

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交际文化,对其产生兴趣,正努力探索文化和语言两者有机结合的路子时,语用教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这势必导致教师对语用方面的认识不足和无所适从,和文化一样出现习焉不察,缺乏描述对比。由于长期以来汉语缺乏自己的语用规则和语用策略,因此对汉语语用规则及策略的对比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交际技能与交际策略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词汇还是对语法的讲解,往往都偏重于语言技能本身的操练,而对语用方面的解释可以说是着力甚少甚至忽略,这一教学中的空白地带使学生的语用失误成为可能。

2.中国人对外国人语用失误的容忍

在交际中,本族语者对第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及文化知识的不足早有一种心理准备,即使对方出现语用失误,违反了各种各样的语用原则或不符合自己的文化规约,他通常也能够宽容或迁就。这种容忍使得外国人的语用失误不能察觉或“屡教不改”。中国人有求和谐、重礼节的心理特点,他在和外国人接触时,虽然彼此用汉语交流,也会产生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心理上做好接受异文化冲击的准备。比如,对外国人的感谢方式、拒绝方式,不管符不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他都能接受,或者即使接受了外国人作为生日礼物送的“钟”,吃了外国人亲手切好的“梨”也不会有“送终”、“分离”之感。外国人的身份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被认为是故意挑衅。相反,如果一个外国人过于地道地使用本民族语言,却会令本族语人感到反感。假如一个外国人每天用“二大爷”、“三嫂子”、“铁哥们”这些称呼语;接受礼物后不是如他们习惯似地大呼:“哇,太好了!”而是再三推辞:“我有,你的情我领了,东西我不能要。”我们也会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觉得有点滑稽、别扭。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人放任一些显性的无伤大雅的语用失误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关系深层文化心理并有伤交际目的的语用失误无形中被保存了下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师还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其实都面临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成功的交际要求语言运用得体。得体性是语言交流的最高原则。这种得体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更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激起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强烈愿望,教学中应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情景下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汉语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释:

①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参考文献:

[1]马冬编著.中西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5]王凤兰.语用能力、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5篇

《对外大传播》了解到,现在常青公司已成为外宣领域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独特之处,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传播的一个平台。于是,在美国常青公司总裁徐明强回国述职之际,我们将徐明强先生以及常青公司特约编辑、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前总编辑周奎杰女士(曾任华语教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工作,对对外汉语教学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本刊曾对其作过一次《追忆似水年华》的专访,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谈到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请到了一起,就汉语教学在美国的真实情况作了一个访谈。

时间:2006年1月23日

地点:北京海博大酒店大厅

嘉宾:美国常青公司总裁 徐明强

访谈者:宏 磊 谭 震

西方确实有一股“中国热”

《对外大传播》:现在大家好像都在谈论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和随之而来的“汉语热”,徐先生刚从美国归来,请您就汉语教学在美国的情况,以及常青公司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做一简略的介绍。

徐明强:目前在西方,确实有一股“中国热”,是第三轮的“中国热”。造成“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已崛起,中国产品已经进入了美国的每一个家庭。我看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叫做《要是没有中国的产品》。内容是:一个美国家庭一年内不买中国的产品,结果会怎样?得出的结论是:花了很多钱,却无法生活。可以说,中国的产品给美国人带去了实惠,而且是真正的实惠。比如,中国的很多产品在美国比在中国还要便宜。在美国买一双中国出产的名牌旅游鞋,便宜的时候才20多美元。造成这个结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工业区自己调整、转换得还不够,失去了很多机会。

过去,美国报章上很少登载有关中国的消息,如果有也是负面的居多。但现在,几乎每天报纸上都有关于中国的消息,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带来的结果。相比之下,日本在美国的影响现在少了很多,甚至很久也听不到有关日本的消息。

美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在西方的教育系统中,都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外语,即第二语言。美国的中学生过去选修外语时,大都会选拉丁文和法文,后来不少人选德文和日文,主要是经济实力上的原因。前些年开始,学西班牙语的人也多了起来,因为操西班牙语的移民越来越多。所以说,美国人是很实际的,在学习外语方面也不例外。

现在,中国在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同样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契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美国与中国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美国到中国、中国到美国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语言上的需求。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学习中文,许多大学生、高中学生都意识到了,学习中文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会有好处。

美国政府也从它的经济和战略出发,鼓励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规定在有条件的中学开设中文与中国文化课,学分可计入大学入学成绩。据报道,美国政府将拨出专款用于中文教师的培训和教材的编写。

关于中国书刊社,情况是这样的:1960年,有一位美国人在本土成立了一家家族式的中国书刊社,是一个发行公司,主要做图书批发买卖,渠道非常好,到我们收购前,已有了46年的历史。美国教育界以及一般的美国读者,要想了解中国,要买中国的书,就会直接找中国书刊社。

2003年下半年,中国外文局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联合收购了书刊社,并一起负担了旧书刊社当时所有的债务。新公司名字仍叫中国书刊社。现在看来当时的收购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收购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重新组合,做好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工作。

为了实现出版的本土化,使我们的出版物更能适应当地的市场,外文局又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于2003年合资成立了长河出版社。

《对外大传播》:中国在美国的图书发行公司是在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工作的?

徐明强:我们原来办公的地方环境不太好,地方也不够大。收购书刊社和成立长河出版社以后,就需要更大和更能适应业务的环境。现在办公的地方是在南旧金山,是大旧金山的一部分,离原来的公司很近,门口就是海湾。这个区是加州第二个类似硅谷的生化工业发展园区。现在的办公地方要比原来的大两倍,有办公区、库房和展销室。而且地理位置也比以前好许多。三家公司(常青公司、中国书刊社、长河出版社)联合办公,分工合作,提高了效益。我们还要建立一个汉语基地,用来培训、教学和出售图书,并实现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办法。

《孔子》等46本图书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对外大传播》:长河出版社出版的46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介绍当代中国的图书进入了美国主流社会,外文局出版的英文书刊,也带入了美国的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这46本书的情况吗?

徐明强:第一本书是外文局前局长林戊荪翻译的《孙子兵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版了一个系列的书。

第二本书是周奎杰编写的关于孔子的书,是以语录、故事和插图形式出现的。

第三本书是关于姚明的,名字是《走向NBA》。主要是讲述姚明从小到大的历程。书的主要读者群是美国青少年。本来我们对这本书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但是由于姚明在气质上不够“霸气”,另一方面它在美国也没有转过会,老在一个球队里打球,因此图书没有想象中的销量好,不是很成功。

后来又出版了各个方面的图书,如有爱泼斯坦的“My China Eye”,放映南京大屠杀的小说“紫金山在燃烧的时刻”,还有学习汉语的图书。

《对外大传播》:对于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先哲的书,我们很多中国人都没理解得很透,这类图书如何让外国人读懂?我们想请周奎杰女士谈谈自己是如何编写此类书的。

周奎杰:我是以一个外国读者的眼光来编这些书的,如果我作为读者去了解的话想了解什么。我们的做法是:精选先哲名言,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配有相关的古代故事,再配上精美插图,插图包括先哲的画像、相关时代的出土文物如兵器、器物和纹样等,以增强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易于读者理解。选用的语录分为哲学、治国、修身、处世等几大方面。在编译过程中,翻译做了很多再创作的工作。我们希望外国读者在读懂这些故事的时候,理解其中的哲理,进而了解中国的文化。已编就的《孔子》、《孟子》、《老子》等书都是这个思路。这种编法能否为外国读者接受,还要看实践的检验。

《对外大传播》:我们中国读者喜欢看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因为其中暗含了一种时代的精神,使现在社会奋斗中的人们可以从中找到精神的支点。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精神在美国社会产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如何让普通美国读者接受中国古代的哲学呢?

周奎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认识中国有很多年的历史了。1984年美国出版的一本《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与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并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可见他们对中国古代的哲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西方的大学里,学哲学的人必须学孔子、老子、。美国一大权威报纸曾经发起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老子位居榜首。据统计,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是《圣经》和《老子》(即《道德经》)。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表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为了让普通的美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我们在编书时,并非简单地将读者作为受教育者,而是把他们看成是希望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朋友。不能把中国文化讲成深奥、艰涩的学问,而是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将这些哲理表述成外国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对外大传播》:就像我们读西方文化著作时,如果不了解《圣经》,就不会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就可以懂得他们在开发西部时所带有的一种宗教式的热情,不了解这些就无法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作品。同样,读孔孟之道,也可让西方人了解渗透在中国文化中的世界观。如“以柔克刚”,表明中华民族不是拿起武器进攻的民族,而是一个重防御性的民族。在一些国家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希望外国人能从文化源头上读懂我们中国人?

周奎杰:可以起到一些这样的作用。比如我们出版了《中国军事思想简史》,那里面就解读了古代的中国军事思想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观,告诉人们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讲的是“和”,中国人讲和谐社会、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讲“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进攻性、侵略性的国家,就像有的外国人说的,如果六百年前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一些中国人,那么世界上好多地方都会是中国的。而事实上当年郑和的船队只带去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去了为外国所瞩目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睦邻友好的愿望。从历史上看,目前西方一些人臆造的所谓“中国”是站不住脚的。

同样,很多中国人去国外谋生,特别是到南洋做生意,他们只是做生意,并不从政。现在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人和华裔的大企业,很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一批学汉语的潜在群体

《对外大传播》:在美国都有什么人去您的图书公司购买有关中国方面的图书?

徐明强:有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美国人和华人都有,主要是美国主流社会。因为我们的主要对象是美国主流社会。现在要尽量脱离华人圈。一是因为走向主流社会符合外文局的方针。二是从市场上看,华人圈只有200万人,比较小,老华侨老了,一般不买书,新移民也不怎么买书,孩子要上当地的学校,中国图书的市场很小。因此书刊社书籍发行主要定位于美国的主流社会。另外,在美国还有好多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他们也是购买图书的重要群体。

《对外大传播》:我每次在机场出关进关时,都会看到有很多美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生长得格外地可爱。这些孩子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那些外国父母怎样对待他们?我们如何看待这种领养?

徐明强: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收养孩子,培养孩子,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费用。这些被领养的中国孩子,将来一定会是穿梭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人,会对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国领养孩子的家庭,跟孩子的关系很好。而这些孩子与领养他们的家庭必然会对中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同时对来自中国的书刊也会有兴趣,他们就是我们的客户和对象。

《对外大传播》: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外国朋友帮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要感激。这样会让他们觉得世界注意到我了,注意到我所做的了。

徐明强:普通的美国人确实很善良、很慈爱。他们领养中国孩子后也鼓励孩子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看中国故事。中国书刊社有美国人领养中国孩子的名单,我们定期给他们发书、发目录。而且在美国华人越来越多,华人的传统就是不要忘本,不要忘了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还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在美国有星期日中文学校,星期天家长带孩子去学习。有中文课、绘画课、音乐课等,非常火。在加州每一个社区都有这样的学校,这是一批学汉语的潜在人群。

要做的都是从简单做起

《对外大传播》:请问徐先生,您已经约周奎杰女士编写了《孔子》、《老子》、《孟子》等书,并且还在约她编书,我们想知道周奎杰女士的书为何能适合美国读者的口味呢?

徐明强:周奎杰女士有知识和能力做这个事情。她编的书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她在华教社工作的时候就出了许多这方面的书。出版这类的读物就是要把汉语读物作为教材来编。我们今天继续把它简化,简化到普通老百姓能看懂的书。这类书不能太深奥,不能把美国读者都看成学中国文化的大学生。

比如,前不久我拿到一本书,一个美国华人教子女的汉语书,我们中国人看这本书会认为它根本不是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称呼》,对西方人来讲,中国人家庭的各种关系称呼极其复杂,比如在《红楼梦》里。但是外国人的称呼很简单。这本书英文名叫《Family Tree》,是一个家谱似的东西,上面有一张图,将称呼放在后头,教你如何用汉语念。这样的书在美国的销量很好。我们在美国出书,介绍中国文化,教他们学汉语,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比如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80%的人买第一册,到第五、第六册就很少有人买了。为什么呢?人们买那些启蒙性的书,简单学学,够用就行。

可以说,汉语读物已经做的、将要做的都要从简单做起。

1986年,华语教学出版社成立时,国内没有人做教外国人学汉语的书。后来,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些这类的书。过去十几年中,在国家汉办的指导下,出版了不少对外汉语教学读物。

现在发行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出版书的品种要多,让人有可选择性。现在还没有做到。分析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编者总是将美国人或海外愿意学中文的人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了书,人家却看不懂。有些书,里面没有英文解释或注释,人家根本没法读。二是中国和西方的教学方法不同,中国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外国人。让外国的小孩学汉语,编的教材要与大学生不同,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文字太多,孩子就不会去看。很多家长无法指导孩子,完全要靠孩子自己学。所以我们编者就要考虑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孩子还有兴趣去学汉语。比如,多媒体教材能够实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想到一个捷径,我买了美国人编的语言方面的书,照他们的模式去做。我现在就在跟华教社做这件事。这些书里有图片、绘画,很直观,看图说话,有照片,也有漫画。不像中国书里的图片是陪衬性的、非主导的,而美国书中的图片是引导性的。我想尝试一下,希望能够成功。

《对外大传播》:您能给中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推广出谋划策,提点建议吗?请问妨碍对外汉语教材往外走的障碍还有什么?

徐明强:英国通过英语教学向全世界推广英语,将英国文化带到各个国家,语言是先行者,其他的如电影、戏剧等后跟上来。他们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经验,是一种长期的渗透。

我觉得最有效果的做法是研发,希望国家汉办成立研发中心,不是做教材,而是研究心理和教学方法。捷径就是买西方引进到中国的学英文的教材,通过研究别人的教材来做中文教材。因为他们是成功的。编者一定要了解读者是哪个层次的,注释和配合练习也要是本土化的。

组织一个好的编写班子是关键

《对外大传播》:刚才谈到了“本土化”,请谈谈“本土化”的具体做法是什

么?

徐明强:教材拿到后,技术基础要作好,决定教材使用与否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周奎杰:聘请懂汉语的外国教师与教外国人学汉语的中国教师合作编教材,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外国教师更了解怎样编教材适合外国学生,知道外国学生学汉语的难点;中国教师则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关。华语教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教材,书名是《汉语语言文字启蒙》(A Key to Chinese Speech and Writing),作者是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汉语教师协会主席、汉语教学专家白乐桑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朋朋,中外教师的合作决定了教材的成功。教材出版后效果很好,非常适合外国读者。

借鉴外国语言教材的编写模式,组织一个比较好的编写班子,吸收教汉语的外国人和教汉语的中国人合作编写教材,这样编出来的教材可能适销对路。

《对外大传播》:2004年美国教育部通过了一个规定,将中文和中国文化课列入中学教学中,那么教材的编写由那个部门担当?

徐明强:教材由美国教育部与中国教育部合编。但是美国大学的教材都是自选的,中学的教材是规定的,但是规定的权力是当地的教育局。所以很多教材最终是商业化的教材,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

另外,美国做教材不像中国,美国的教材的所有权是学校的,一批学生学完后要传下去,一本教材可以用很多年。中国却不一样,这方面很浪费,教材费用很多。在美国,用过的教材由学校购买,是公有财产,归学校所有。

《对外大传播》:我们的目标是主流社会,但是新移民是个什么情况呢?

徐明强:中文图书的市场是:老华侨老了,港台的移民看不懂简体字,新移民正在原始积累时期,不会花很多钱买书,也没有时间看书,孩子也较小,不会说中文。再有,网络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很大,不是说取代,而是占据了人们的时间。补充一点,教材的电子化后,在美国佛罗里达,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中国的汉语教材要非平面化,应该向多媒体、电子图书方向发展。

周奎杰:外国人学汉语的最大难点是写汉字,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徐明强:但是现在没有很好的学写汉字的书,首先教外国人写最简单的汉字。

周奎杰: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外国人汉字速成》,教外国人学写最常用的500个汉字,这本书的版权还输出到了泰国。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趣味汉字》,5年之内印刷10次,累计印数达到50000册,也是一本不错的教外国人学汉字的书。

《对外大传播》:我们的刊物是面向五大读者群的。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您希望我们对外传播的媒体做些什么呢?

徐明强:我觉得刊物要有论证性,要有对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性、指导性的东西。《对外大传播》在中国整个对外的传媒领域中,是唯一的关于对外传播理论与业务探讨的杂志。你们现在的方向要坚持下去,每期杂志要继续侧重某一选题,同时要将话题谈深谈透。有相对集中的选题,才能提高刊物的权威性。

周奎杰:希望通过《对外大传播》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工作,因为向世界推广汉语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文化;隐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7-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不断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和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汉语的有效推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播层面上来看,汉语推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相统一的:汉语推广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作为汉语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语言的交流去传播。语言、文字乃至非物质遗产文化,都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正是吸引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主要目的。任何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推广的有效载体。汉语推广要坚持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并重,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多家孔子学院,就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我看来,孔子学院的职能不仅是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传播和谐理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来推广汉语,能够使外国朋友在汉语接受上产生明显效果,可以克服汉语学习单调、枯燥的不利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推广教学中的文化载体作用呢?首先,要关注外国人学习汉语关注点和兴趣点。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接受的过程,把握学习对象的兴趣所在,更好地使用文化中优秀的因素推广汉语。汉语推广教学与国内语文教学不同,在汉语推广过程中,要弱化汉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爱国教育、政治教育等,强调语言接受过程中的兴趣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其次,要提升汉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传统文化传授的能力。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文化课程,但基本上都停留在概论的层面上,与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打破只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局面,提高汉语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广汉语。再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实用技能的载体作用,服务于汉语的推广。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武术、中国绘画、中国饮食、中医药常识及养生等等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实践技能的传授使语言教学变得更为简单而直接。孔子学院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夏令营活动、中国语言文化节、中国民间文艺展、“汉字五千年”巡演、“汉语桥”等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文化作为语言的载体,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任何语言的使用最终必然会落到文化这一载体上,摸索汉语教学中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克服为了教汉语而教汉语和为了学汉语而学汉语等不利形势,形成教和学双赢的局面,客观上推动汉语的推广。汉语热是语言学习现象上的浅层次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催生了汉语热的兴起,也正是中国软文化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推广,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国情,传达中国人民和谐、和平的理念,以及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汉语推广中,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沟通过中,从表象上看,语言是直接交流的工具。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达的是文化的积淀,因此,把汉语功能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指简单的交流和对话,直截了当地清楚了表达的目的及意义;隐性指理解了语言或文字的字面意义但尚未达意,而需要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得到满意的答案。前者如“你吃了吗”,显性的含义就是“你吃饭了吗”,作为语句没任何歧义,可是当它作为问候语时,又与中国特定时代的文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作为农耕大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后者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显性的含义被掩盖了,隐性的含义是人多出智慧或者人多力量大。隐性的语言如果只从字面上去寻求就令人费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确地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领会语言的含义。臭皮匠和诸葛亮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在这句话中并没有职业高低的区分,但是要想解释清楚却很难。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是代表了两个文化的群体,一个代表着手工业群体,卑微而无知;一个代表着精英群体,高尚而智慧。特别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成功的形象,成为古代文人智慧的化身,他不再是一简单的个人,而是智慧的代名词。印证了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逻辑思维,同时又有着辩证法的思想,如果不从文化入手,很难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内涵。

中国方块体的象形文字区别于字母文字,字符本身就是表意的,具备了文化的属性,进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学”。由汉字组成的汉语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汉语的前提要了解中国文化。一般会把文化分成硬文化和软文化,语言和文化是软文化。软文化的传播要靠硬文化的支撑,靠武力和粗暴的推广是行不通的。汉语热的兴起,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强盛相关,但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曾经辉煌过的文明。中国曾经建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高达发达的物质文化,也即强大的硬文化。祖先将硬文化深深地刻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史上,软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历史上辉煌的硬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软文化,比如长城、运河、兵马俑、莫高窟、石刻等等,曾经的软文化吸引着世界,推动着汉语的传播,现在和将来的软文化同样有着这样的意义。

历史和文明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记述,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学习汉语的过程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过程,简单地了解语言和文字的显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这个词语本身与好汉关联性并不强,外国留学生会问:好汉是不是优秀的男人。正常回答是,但肯定不完全准确。女留学生会接着问:我们女人就不用去长城了吧?显然,这不是语言表达的错位,而文化对接的错位,留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了语言的显性含义,而语言背后文化的隐性含义没体现出来。这时候语言中文化的隐就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显,甚至已经失去了部分显性意义。至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意向、意境和审美习惯,其文化意义隐藏的更深。仅仅通过语言的学习,外国人难以理解汉语所承载的隐性文化内涵。

中国的汉字是方块文字,本身构成就带有文化因素。由方块文字构成的文章也同样带有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文体的特征也融入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即使是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印记。比如:《三字经》中的起句“人之初,性本善”,就需知道关于中国古代人性问题的讨论。不仅要知道“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观点,还需要知道儒家关于人性问题不只是孟子一家,同时还需要知道荀子曾经提出过“性恶论”。在文化的竞争和选择中,“性善论”成为主流学说,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讲授人性善,难以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人性的整体认识,会流于表象化和浅层次。再具体涉及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清楚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当然,语言的培养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汉语对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课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经常涉及“阴阳”、“五行”等概念,也不是仅仅从文字表面上含义就能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些基本词汇不从文化因素上解决,就很难去教授其他与其相关联的知识,比如中药学中人体的阴阳辩证关系,五行与人体的关系等等。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重视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使用和讲授,而忽视语言和文字中文化的意蕴,导致一些外国学生对一些成语、典故的使用驴唇不对马嘴,在“汉语桥”比赛中选手们笑话百出,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只能从文字和语言表面去理解。因此,在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要充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而不仅仅是拼音、文字、口语的教学。因为在文字、口语教学中,无法脱离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的教学功能是显性,文化因素的融入是隐性的。

正因为如此,汉语传播中既要关照语言的显,也要重视文化的隐性作用,文化的隐蕴藏在硬文化和软文化的背后。硬文化多指有形的物质文化,就现在而言,吸引外国人的硬文化多是古代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长城、兵马俑、敦煌石窟、石刻碑铭、书法绘画等有形物质遗产有着无穷的魅力,不仅吸引着中国人也吸引外国人。包括自然风光、山水景物都有着文化的印记,甚至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内涵已经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贾桂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看似简单的山水景物,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审美的烙印。在审美对象上,人们在将这些自然山水物质化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的因素,成为生活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绝大部分自然山水都曾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我们正是沿着古人的足迹去追溯历史、追寻文明。无论是国内人还是外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

当历史上的物质遗产等硬性文化蜕变成软文化时,其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与有形的物质文化等硬文化不同,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连续性、不可替代性。包括中国民俗、京剧、太极拳、书法、地方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民族化的元素更为浓郁。因其难以复制和替代,只能靠传承,在接受过程中,掌握汉语是学习的重要步骤。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将语言中隐性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达出来,让外国人更好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所在,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作为汉语传播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隐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准确使用汉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文化的传播。语言是通向文化的桥梁,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就是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化;脱节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师资,是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构架和布局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优秀师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中汉语与文化两者关系入手,结合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试图对汉语与文化在教学中脱节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1、教师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汉办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描绘成“语言的信鸽,文化的使者”,无论是语言类课程教师还是文化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保障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仍属于年青的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我们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为其了解中华民族,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与这个东方民族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学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说合适,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对象是谁表达的更恰当、合理,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近几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另外很多教师基本来自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等专业的班底,于是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自然一带而过。实际上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要求具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学史等多门功底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指导专业学生如何教外国人使用汉语,防止文化差异遭成交流的困难。如果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只有单纯的字、词语、语法等的汉语基础,是无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就象我们过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真正语言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汉语的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一直困扰的问题。

3、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够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好与坏受到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模仿原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很高,自然学生将来的汉语推广开阔得多。我们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空间,如汉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渗透,生动展示汉语是如何生动展示中国文化的教学过程,将会激发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热爱自己的文化。学生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深入的传授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是与教师革新单一的教学手段分不开的,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培养面向国际的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相吻合的。

4、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的影响

汉语言领域分解的很细,迫使学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领域,语法也是如此,于是把文化单独设为一个领域,把汉语学习和文化看成是两回事,然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互动性质的汉语的传播者,重在培养外国人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侧重广泛阅读、课外活动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为主,最好是汉语学习中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阅读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理解中国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会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超凡复杂的整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到全部文化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学的负面影响,不能超越学生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科学的文化导入过程,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5、对外汉语专业语言课程至今仍没有体现此专业特点的教材

很多院校仍在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这种教材理论研究性强,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课程中应是关注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文价值观念的渗透,甚至习语、谚语等的掌握能力。可以开设课程“汉语与中国文化学”,这样的教材编写应是汉语言知识系统化、交际化等,语言示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主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用现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的名家名篇名句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要有真实的语境,涉及知识面广泛,建议中国文化示例要增加注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汉语教学中同时把文化的丰富内容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汉语和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1]邓佑玲《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教学》 《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8篇

“品牌”是产品,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产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价资产;“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了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品牌将产品、企业、顾客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品牌伴随着产品、企业一同成长、发展、壮大。

做响品牌产品,需要产品积累、维护和创新

商务印书馆一百多年的成长发展,有着自己的品牌产品,如《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语双解词典》等工具书,以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等学术图书;形成了“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的品牌形象。

商务印书馆的品牌产品,长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巨大的品牌价值,在人们心目中存有强大的品牌认同和品牌影响,这是其他任何产品都无法替换和取代的,是商务的品牌优势,是可利用的品牌资源。

1.产品修订维护、与时俱进,品牌常出常新

《新华字典》1953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新1版,至今已修订10次,2011年出版第11版。《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此后进行了5次修订,2012年推出第6版。这两部品牌辞书每次修订都根据时展,增加、删除、修订、调整相关内容,力求反映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体现当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记录国家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品牌辞书也根据读者要求和时展推出了不同时期的新版本。

2.围绕核心产品,开发市场需求的细化产品,形成产品集群

近些年来,商务印书馆围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核心产品,开发了系列工具书,形成了高品质辞书的群体优势。例如,开发了以《新华字典》《新华词典》为龙头的包括《新华成语词典》《新华成语大词典》《新华同义词词典》《新华反义词词典》《新华新词语词典》《新华写字字典》《新华惯用语词典》等的“新华系列辞书”近20种;开发了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核心的包括《现代汉语小词典》《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等的“现代汉语系列辞书”;编纂出版了《商务馆小学生字典》《商务馆小学生词典》《商务馆小学生成语词典》等满足小学生学习需要的“商务馆小学生系列辞书”共计10余种;根据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编纂出版了《商务馆学汉语字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等外国人汉语学习用的“商务馆学汉语系列辞书”;和国家汉办合作,出版了45个语种的《汉语图解词典》《汉语图解小词典》共90种;开发了有利于海内外华人沟通交流的《全球华语词典》;出版了众多专家花费18年时代编纂的、记录中国传统文化学术重大成果的工具书《故训汇纂》;出版了汇集中国重要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艺术百科辞典》;等等。这不同形式、满足不同需求的种种产品,形成了一大片茂密的辞书“森林”,护卫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核心产品,与它们一道筑就了“工具书王国”的品牌。

3.产品开发和维护要积极应对“数字化”“国际化”的挑战

近些年来,商务印书馆也在积极开发数字化工具书。例如,2006年开发的“工具书在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新华写字字典》《新华正音词典》《新华拼写词典》等做成网络版,供读者在线查询使用;2012年开发出来的“百种精品工具书数据库”,将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为核心的几十种精品辞书做成大的数据包,以供读者通过电脑查阅使用;2014年,将推出《商务馆学汉语字典》App版,供读者手机在线查阅。但是,这些产品前景如何,读者是否认可,能否形成新的数字品牌产品,还需要市场检验;而且,从严格意义上看,这些产品还不是全新开发的数字产品,而是传统出版产品的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真正的数字化产品还需要增加音频、视频、图片、海量数据等实用性强的元素,这正是需要下力气推进的课题。

从国际化方面看,我们还缺乏像《牛津英语学习词典》这样的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品牌辞书。尽管我们开发了一些外国人学汉语、学中国文化的工具书产品,有的也输出到了国外。但总体来看,这些产品母语学习色彩较浓,缺乏外语学习特色,本土化不够,外国读者使用起来不是十分便利,或者很难满足不同中文水平的外国人学习的需求,不易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汉语工具书。这是我国汉语辞书出版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做大品牌企业,需要通过活动提升影响,掌握主动权

商务印书馆在创业之初就提倡“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新时期又提出“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的企业宗旨。近些年来,商务印书馆立足产品,弘扬品牌,将品牌建设与开展文化、公益活动相结合,提升品牌产品和企业自身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1.开展以《新华字典》捐赠为核心的公益活动

2010年底,中央电视台报道广西等地区农村孩子正版字典匮乏的新闻播出以来,商务印书馆先后在广西、河南、吉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新华字典》捐赠活动,捐赠《新华字典》十多万册。这些公益活动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地区农村孩子的字典匮乏问题,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政府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一起参与进来,关心农村地区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政协委员两次递交提案,建议将《新华字典》纳入农村“两免一补”范畴,最终在2012年底政府出台政策,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教科书范畴,彻底解决了农村地区字典缺乏的问题。

其实,商务印书馆的公益活动早已突破了简单的图书捐赠形式,而是倡导“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同行”,开展西部支教、中小学教学研讨、灾区救助、慰问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商务印书馆先后组织李瑞英、李修平等中央电视台的主播赴陕西洋县进行课堂讲演,和姜昆领导的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一起,多次深入边远贫困农村地区进行演出捐赠活动,还投入资金购买过冬衣物赠送给甘肃地震灾区的孩子。2012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会员会合作,成立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展阅读推广的教研活动,推动阅读推广的公益事业;2013年和2014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和《中国教育报》社一起,在北京举办“中国阅读行动”,号召全民阅读;2013年9月,和全国中语会一道在安徽举行“为中国未来而读――2013阅读论坛”,邀请大学教授为中学师生提供多角度的阅读经验。

2.参与、支持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从2006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一起举办“汉语盘点”年度字词网络征集活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汉语盘点”活动,借助汉字得天独厚的凝练之美,将人们对这一年纷繁复杂的感受浓缩在一个字、一个词中,为每一年留下醒目的标记。这一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八年,不仅成为一项年度网络文化盛事,更成为一个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2012年、2013年的汉语盘点活动不仅登上了《新闻联播》,而且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得到播出。“汉语盘点”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年末大众所期待的文化大餐,成为一档文化品牌节目。

2013年,商务印书馆深度切入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两档汉语汉字节目,在节目中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品牌辞书,让品牌产品在更广范围内知晓、传播,并跟河南卫视合作开发出版《汉字英雄》的图书产品,反响很好;2014年,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的学术支持单位,提供成语资源和专家裁判,《新华成语词典》也是比赛选手推荐使用的唯一参考用书,双方正合作开发相关的成语图书产品。这些活动,都进一步强化了商务馆汉语辞书的权威地位。

3.组织学术活动,推动语言学和辞书学术研究

辞书编纂出版需要依托语言学尤其是汉语语言学的学术支持,语言学科的推进能够推进辞书质量的提升。商务印书馆一直是依靠语言学者维护辞书的学术质量,及时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从2006年开始,商务印书馆每年寒假期间举办“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聚集学界精英,探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从2010开始,商务印书馆每年暑期举办“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为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两个学术平台,商务印书馆都积极主导,为学者们创设话题进行充分交流、互通有无,推动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辞书学会秘书处所在地,借助中国辞书学会这个平台,商务印书馆每年都要召开或承办若干次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这些讲座、会议都围绕辞书编纂出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中心议题展开,让辞书编纂出版人员能广泛进行交流,对加强我国辞书队伍的理论建设,促进辞书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9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数千年前闪着智慧光芒的《论语》,到战国时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再到明清时朝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无不展现出国学的无限魅力。但近几十年来兴起的“英语热”却大有势如破竹之势,“横扫千军如卷席”。比如,英语热不仅流行于大学校园,甚至咿呀学语的幼儿园就开始出现了英语、汉语双语教学;许多高中生对文言文不求甚解,却热衷于英语的翻译和阅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把本国的语言、文字丢弃一旁,而去疯狂地钻研外来语言,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如今,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多如乱麻,家长趋之若鹜,且不论其良莠,单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让英语大行其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并且在无形之中冷落了母语,长此以往,将令我们失去自我而成为无根之浮萍。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学生为了英语起早贪黑,做着外国人不一定懂的阅读,记着外国人不一定理解的语法,一旦出了校门,便将其束之高阁,岂不可惜?另一方面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学生谈起语法头头是道,说起英语结结巴巴;做起试卷下笔有神,英语听力呆如木鸡,岂不可悲?

前不久,北京宣布将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诚然,英语不乏可取之处,但我们大多数人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谋一份职业,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极容易让我们走向极端。与之相反的是,孔子学院在外国遍地开花,但西方人只是为了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从不为了学汉语而学汉语。再者,并不是人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对于那些热衷于国学却不得不跨过英语这道门槛的人,岂不是不公?

技多不压身,学英语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我们能否把握住手中的“度量衡”。而当对英语的狂热追捧让我们迷失自我的时候,我想,我们真的应该给英语降一把温了。

学校:湖北黄石市第二中学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第10篇

《对外大传播》一直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对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并围绕这个选题,曾先后采访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美籍学者赵启光,推出了《“地热”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必将喷涌》, 2007年中国外文局“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上,本刊就“天天中文”、“分级中文”、“系统学汉语”等涉及汉语国际推广的话题,进行追踪、对话,从中强烈感受到了汉语教学市场之热以及中国对外出版者贴近市场心情之急切

在“大众读者感兴趣的”和“教科书”之间找到平衡点

通过语言作为桥梁,不带有价值观,不带有政治色彩的,以民间的文化语言交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大概是所有汉语教学出版人的追求和梦想。那么,如何让国外读者能够喜欢中国汉语教学图书?如何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如何才能在北美地区发达的出版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编辑的提问,来自美国长河出版社的执行编辑罗天佑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

上说:

――国际市场上有太多学习中文的图书,人们很难找到一本他们需要的书,如果选择的这个过程太艰难,也许他们就会放弃。我们制作的图书和之后宣传就是要让人们感到有一本书,正是他们需要的。

――需要时刻注意的是,国外的出版社也在努力地出学习汉语的书,而且国外出版社的名字被外国人所熟知,他们信任这些老牌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的书籍。因此,我们要面临的是来自国外诸多出版社的竞争。

在“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的名录中,对罗天佑的介绍是这样的:

罗天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亚洲研究专业文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专业硕士。现任美国长河出版社执行编辑。他本人了解19世纪晚期中国历史。兴趣点为中美文化关系、当代中国文学、中国通俗文化。

之前,罗天佑曾和原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辑、著名记者爱泼斯坦一起策划了《见证中国》英文版的出版和发行,英文版使用的副标题是《一个犹太新闻记者看到的中国》,短短一行标题,里面就含有“犹太”“记者”“中国”这几个吸引人眼球的词,该书一经面世,迅速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再者,罗天佑的中文同他的英文一样好,这使得他和编辑们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要想出一本畅销的英文版汉语教材,没有比这样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外国专家更合适的人选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要与中国做生意,中美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近年来,美国读者除了对中国的中医保健、气功、古典文学、历史感兴趣外,美国图书市场上开始涌现大量的有关中国经济方面的图书,很多美国出版社每月都会推出新书。而汉语学习类图书之多,甚至让一般读者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水平的都感到无所适从。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自学汉语,还有一些孩子愿意进入学校学习中文,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在‘大众读者感兴趣的’和‘教科书’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出有关汉语的书籍”。在罗天佑看来,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人们不知如何选择,但值得高兴的是,学习汉语的人还是很多的,中国的出版社在做汉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时,应当冲破一些既定思维,多出版一些适合读者胃口的书,以供市场

所需。

有编辑抛出自己的疑问,“这样的一本书,它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词汇、日常用语、国际音标,还是图示?”提问中,看得出大家对贴近市场的急切。针对大家的问题,罗天佑甚至提出了许多大胆而有新意的建议。这样随处被激发的灵感和创意贯穿了整个座谈会。

用汉字学汉语

今年的“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 分组讨论会上,圆桌会议室座无虚席,大家想了解书目细分之后的国际市场,想了解不同阶层人群的口味、

需求。

罗天佑带来了两本长河出版社(长河出版社由中国外文局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合资,于2002年7月在美国成立。短短5年间,出版社产品已进入美国各大连锁书店以及亚马逊网上书店)在2007年春季刚刚出版的新书,其中一本是《Picture Chinese Art as Language》(《中国文字》)。他把《中国文字》这本书投影在了大屏幕上,封面既一目了然地对书本内容点题,又典雅大方,大家禁不住为其设计喝彩,争相传阅。

同时,罗天佑特别提到,《中国文字》的配图都是作者提供的,这样一方面和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连一个汉字都不认识的外国小朋友也能通过看图识字,猜出文内汉字的大概意思,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不少编辑的工作量。目前,《中国文字》出版了3个月,已经卖出了500本,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了。

书的封面上是除了书名之外,其余由四幅图画组织成大大的田字格,仔细看看这四幅画:其中一幅画里,两个小孩下棋时吵架了,背靠背,谁也不理谁,图画的一角上写着一个隶书体“北”字。另一幅画里,一个小孩惊讶地看着一个大南瓜,这南瓜的形状和隶书体的“瓜”字又十分相像。看到这样封面,即使你是第一次看到汉字的人,也会忍不住拿起这本书,看看它到底讲了些什么。

和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相比,长期以来不断有人遗憾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这个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因此,才出现了以汉字中用很多本身既可以表音,也可以表义的纯记号文字。罗天佑介绍说,《中国文字》是一本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汉字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书,了解到这一点,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才能更好地通过此书掌握中文。

现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国已经有2500所中小学提出开设中文课程。在欧洲,中文已经成为德国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英国教育部支持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法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育试验计划。印度尼西亚教育部也计划在2004年至2007年在全国8039所中学逐步开设中文课程。韩国开设中文课程或专业的大学已达一百多所,并计划2007年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目前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韩国许多大企业用人、升职的标准之一。

在生活中,语言是最能体现文化的元素。一个很有地域民俗文化的词汇,往往是经过了多少年的约定俗成才衍变成的。

“我小时候,曾经见过一本书,把街上的生活场景都画下来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我们可以借助比较有名的画,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谈话过程中,罗天佑将自己在北美图书市场的所见所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告诉在座编辑,而编辑们也不愿意浪费这样一次和来自发行最前沿的代表对话的机会,好几位编辑纷纷拿出自己手头正在编辑的图书样稿,希望得到现场交流的机会。

华语教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拿出一本关于外国人和中国人交往时需要注意的技巧的样稿,请罗天佑告知这样的书在汉语教学的图书市场中是否有需求,以及书内的内容应该进行哪些有针对性的调整。简单地翻阅了一下书稿,罗天佑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于封面或者文内配图,另一位编辑马上发问,她说:“《中国文字》这本书的绘画风格是模仿中国古代绘画,书里面人物的衣着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国外读者能接受这样的风格吗?”罗天佑的回答是:在封面上,用很多中国特有的元素强化“这是一本学汉语的书”,让读者在选择时,不至于茫然。

采访中,一位在外文出版社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编辑说,我们做图书的确应从受众的眼光来策划选题,选题策划会对我们了解海外市场大有裨益。

选题的策划、出版在国外,推广发行在国外。那么,在国内做什么呢?从罗天佑和出版社编辑的问答中,不难得出“国内应该提供信息、资源”的结论。此外,还要利用国内的印刷条件印刷图书,减少印制成本。

连续两年的“国际选题策划会”,编辑们觉得思维得到启发,打开了另一扇窗。这些外国专家都来自一线,从事和书有关的工作,相当于给年轻的编辑们接长了臂膀,间接“走出去”。

新世界出版社负责人说:“这次我们还请到了新加坡国家印刷出版集团高级副总裁邱佩珍女士和编辑座谈,邱女士在新加坡出版集团内主管国际出版业务,以出版文学、文化类画册、经济类、政府采购类丛书为主。”这位负责人还认为,“人口仅450万的新加坡就能折腾出这么大动静,如能将邱佩珍的经验引进到我们工作中,那简直不得了”。

同时,华语教学出版社的编辑也向笔者表达了另外的想法:“我们期盼有以市场调查为依据的选题。感觉今年的选题策划会上,很多外国专家带来的部分选题是比较有分量的,原因是选题具有‘共性’。”

(信息反馈请至,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上一篇:代运营范文 下一篇:陶瓷茶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