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13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45-0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取得极大的发展。随着各类新技术不断出现,带来的新挑战日益凸显,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新的挑战下,高职院校对现代信息化建设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片面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校园网建设、多媒体上课。其次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的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状态。有些高职院校对教育信息化创新技术认识比较落后,不利于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缺乏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资源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现有的资源大多较分散,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库,不能网上查看。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虽已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但因其建设标准和软件接口的设计标准不够统一,不利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也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开发。同时,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资源缺乏创新、质量不高。

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欠缺

随着各种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都相对较落后。在新挑战下,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依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部分教师获取、开发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存在较大欠缺。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迟缓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信息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大多未能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高职院校未能将先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未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仍然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显得较为迟缓。还有部分教师过分热衷于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 加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规划

首先,要提高对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特别要提高技术创新挑战下的信息化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建设,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在信息意识,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再次,面对技术创新的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学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统一规划,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加强优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和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有效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首先,鼓励教师在重新整合原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开发、共享、共建等有效途径发掘信息资源,建立集课程录像、课件、电子教材、考试题库、文献资源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其次,对信息资源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开放,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再次,要搭建如精品课程共享课、网络课程、网上教授工作室、专业教学资源库、网上教研等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

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技术创新下的新挑战,因此需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第一,从加强培训入手。充分利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知识讲座等,每年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第二,从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入手。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应用的优秀案例评比等形式,激励教工加强信息技能的自我学习。

4.加强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

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服务平台调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构建集灵活性、创新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等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8(1)

[2]刘维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周丙洋.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 整合 信息技术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辽宁省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农村中小学8059所,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共有852所,全省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57%。

2006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学校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共有计算机150836台,比2005年增加23422台,提高了18.38%,其中486及以下计算机减少3925台,586计算机增加5805台,686及以上计算机增加21542台,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村计算机不只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有的甚至通过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或“优秀实例课”来代替自己的教学,从“人灌”走到了“电灌”的另一极端。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2.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3.师资问题:短缺而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三、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师资到位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

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伦理和道德修养等。

3.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春玲.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5,(2-3):71.

[2]周敦.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2):44-45.

[3]李改良.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j].信息化里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6-02

在中等教育学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渐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1]。

3中等教育學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數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3]。

4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4]。

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5]。

5结语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 系统思考;军队;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322-03

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是提高政治工作效能的关键因素。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各国军队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要求。在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信息化转变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效益的本质要求和趋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整体联动性和系统协调性强。一种解决和认识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思考,为研究和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审视角度。

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系统思考理论结合起来,对把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梳理正确的建设思路,实施科学决策,对于快速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系统思考的含义和方法

1.1 系统思考的含义 系统思考是基于系统整体结构去考察事物,以期得到一种既准确又全面的能够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它的艺术在于其能看清问题背后复杂而极其微妙的结构,用整体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系统思考源于系统动力学,它用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针对对象系统进行研究,是分析研究和解决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一种系统方法架构,其核心思想是唯物系统辩证观。基于系统思考理论的思维架构所具有的实用分析模型和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因此常将其作为研究整个系统变化形态的方法和工具。

1.2 系统思考理论的要点 这里主要包括辩证思维、问题内生、模型分析、驾驭系统四个方面。

1.2.1 系统思考的理论基础――辩证思维观点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从整体、联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系统内、外部之间的相互关联,科学认识研究对象,将所研究对象以一个系统问题来对待,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2.2 系统思考的理论核心――问题由内生观点 所谓“问题由内生”就是认为系统行为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其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和动态结构,系统在制约因素和内外动力的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发展演化。

1.2.3 系统思考的理论工具――模型分析 系统思考理论是通过对现实系统建立抽象化的模型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形象直观地弄清系统内部结构和关联,抓住系统本质。

1.2.4 系统思考的理论归宿――驾驭系统 经过系统思考,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解,而且可以驾驭和把握好系统。

1.3 系统思考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系统思考的方法和工具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常系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着眼全局,掌握局部;立足长期,处理近期;关注动态,把握静态。系统思考的分析工具主要是系统结构模型,而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是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简称系统基模。系统基模,能够把系统复杂中的内部关联呈现、简化,并能把难以言表的起因、关联、变化形态用图示清楚地展现出来,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简化复杂问题。因此,正是由于系统基模不仅抽象出了复杂现象的共同本质,缩短了时空距离,还能够系统、全面、形象地反映出系统结构的变化,使系统基模作为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的关键钥匙。系统基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兼容性,通常情况下,系统基模主要由正、负反馈和时间延迟(时间滞延)三个基本元件组成,目前使用较多的系统基模主要有:两极分化、饮鸩止渴、反应迟缓、成长上限、共同悲剧、恶性竞争、舍本逐末、未雨绸缪、目标侵蚀等基模。通过将这些系统基模灵活组合运用,构建复杂系统结构模型,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系统思考与分析的途径和方法。如:“饮鸡止渴”基模表示人们处理和解决系统问题与矛盾时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见图1“饮鸩止渴”基模。

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问题出现时,立即采取对策,随着时间的延迟出现后遗症,随之带了新的、更大的问题,再通过采取对策,再通过时间的延迟出现后遗症,再带来问题……不断地循环,同时伴随着采取对策本身可能带来的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这种短期的、表面效果的措施和方案,只可能暂时减缓症状,随后就会出现越发加重症状的后遗症,它的根本解是着眼长远,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根据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强和建设政治教育的信息系统、文化数据库和业务工作处理软件等,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提供有效工具。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顶层设计,存在系统规划不合理现象 军队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平衡,就是由于缺乏整体筹划和总体设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部分承建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和重复建设,造成标准不一、接口不一,无法真正达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不利于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2.2 科学指导欠缺,存在思想认识不深现象 重视军

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军队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建、建什么等问题缺乏清晰的思路,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其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系统指导思想,致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低层徘徊的现象。

2.3 建设不配套,存在发展不协调现象 在军队思想

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由于重“硬”轻“软”使得硬件设备、网络等基础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化平台、应用软件等配套建设则发展缓慢,特别是紧贴实战的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理论建设存在短板,以及人才的缺乏,极大制约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效益。

3 系统思考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涵盖范围大、要素多、涉及内容广、贯穿环节繁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3.1 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建设实践 军队思想政治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科学统筹和规划指导。系统思考主要是利用模型,从整体、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构成,系统地思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的行为方式和结果,科学而又精准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整个建设的系统化、决策科学化,确保持续化、健康化的建设实践。

3.2 有利于高效实时地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益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提高军队战斗能力、提升作战士气、弘扬正气、发扬爱国主义的军事工程,是实现军队平战结合,爱军习武的重要保证。因此,用系统思考理论,在建设中科学寻找存在问题的根本解,高效实时地制定决策,对于提高建设效率、实现良好的经济、军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3.3 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创新发展建设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正确的发展。系统思考是一种正确认识和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崭新理论和工具,对推进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一大创新。

4 系统思考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 科学辩证思考,立足长期发展,提升建设新起点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诸多,在建设中要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到军队乃至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全局之中去辩证思考,进行统筹考虑。同时又基于时间滞延,因、果联系不紧密的考虑,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要扩大时空范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长期动态过程,要立足眼前和着眼长远,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科学把握其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加强配套建设,科学预留升级空间,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着更高的起点发展。

4.2 加强整体意识,统筹建设全局,搞好系统规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思考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注重各要素间、整体和局部间、整体与外界环境间的作用、联系以及制约的关系中考察事物的本质规律。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问题来考虑,加强整体意识,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系统分析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搞好顶层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不断提高整体建设的水平。

4.3 瞄准系统本质,把握规律,提高建设质量 系统思考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的认识,抓住系统的本质,从中准确把握规律,并能够驾驭系统,真正实现想要的结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样有其自身的、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系统思考,深入探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结构,观察因改变系统结构而模拟出的建设效果,来掌握建设的实质、规律和特点,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中找到优化建设的“根本解”,优化系统结构,甚至重新塑造系统结构,促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建设质量,真正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4.4 注重内部结构,科学构建模型,促进准确决策

系统思考是用结构层次的思考将真实系统模型化,洞察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解决问题的。由于系统问题很复杂,其内部的构成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决定着系统的特性、行为,是问题表面现象的根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参与并由诸多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藕合而成一定结构来实现的复杂动态系统。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主动从建设系统的内部入手,利用基模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模型,寻找原因,识别出问题背后的结构和本质。

5 结束语

系统思考为认识和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途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着动态过程的复杂系统工程,特别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来加强整体建设,实践表明科学地运用系统思考理论指导建设实践,对于准确把握建设规律,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68-170.

[2]姚海峰.网络文化与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2):79-81.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现状

1.学生的认知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集中于形势与政策课堂,同时渗透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是学生接收形势与政策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学校的有序教育教学保证了形势与政策信息传递的严肃性和准确性。随着信息化媒体的普及运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等媒体途径多渠道快速接收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相关信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积极意义的角度看,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且途径便捷,但是伴随而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信息化途径下对形势与政策的自主认知过程中能否形成正确的观念,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1]

2.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呈现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的特点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堂和课后延续拓展学习的教育与引导,而学生的普遍认知心态趋于功利,希望付出的学习和努力在短期内能有良好的收益,快速转化为知识技能。与专业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程变现为能力素质的过程和结果远没有专业课程来得快速和直观。另外,尽管学生基本都已经成年,并且受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他们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同时受自身阅历、受教育情况、认知兴趣等因素影响,学生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以致于他们并未能充分认识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国家命运和个体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堂和课后延续学习中普遍出现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的现状。

二、高职院校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对策

1.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保证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涵盖了最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等。而形势与政策每学期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这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和抓住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最关键的形势与政策有关信息。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悦纳程度和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接受及认知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这两者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效度和精彩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核心内容的选定的同时,应该充分了解、评估并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特点,不断地通过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设计等有效途径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质量,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培养和教育目标。

2.以学生自身相关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政热点

高职学院校的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念成型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与自身生活相关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就业、住房、保险、医疗等问题,其中就业问题的关注度居高不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关问题与学生自身发展是恰恰相关的,如2018年上半年的其中一个主题――乡村振兴战略,给大学生的信号就是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学生自身相关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社会,让学生明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及职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从而产生更全面而深入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社会动态的认知动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紧跟时代和国家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解决生存问题并谋得发展,从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学生获取和交流形势与政策有关信息的常用途径,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也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毕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自身的想法和观念容易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在对形势与政策有关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过程中,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这两者的身份交替进行着。因此,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将媒介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范畴,通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媒介素养,引导学生理性、正确、负责任地传递形势与政策的有关信息的同时,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种途径传递的信息,?M而形成更为坚定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面对突发事件,应充分调动多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载体

重大天灾人祸、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突发性事件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在发挥及时引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功能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灵活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载体,同样发挥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功能。面对突发事件,学校及教师应及时了解及分析学生的态度,充分分析并正确把握突发事件的本质和动态,找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或校园文化活动,“在全校构建统一的舆论场,引导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1],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客观冷静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

结语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

1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1.1软件漏洞问题

就目前来说,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高校从软件开发公司那里买来的教学系统,或者是教学管理软件。另一种是高校自主研发的只针对本校的教学管理系统。首先,第一种系统是由软件公司开发的,这种软件不免存在着大众化、普遍化的问题,可能会与高校本身的发展水平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这种软件或系统的开发往往缺乏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对高校现在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也不甚了解,这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实用性不足。而第二种系统,又常常出现系统崩溃、系统拥挤等技术问题,往往需要请外在人员介入操作,并且这种系统的发展大多都面临着不足的问题,在选课、查询成绩等高峰期常常不能运用,也大都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这也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2缺乏保障机制

近年来,在大数据时展的推动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并不是单单的管理层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全员参与,而现存的运行机制大都由管理层控制和操作。其次,大部分高校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都是笼统的,缺乏多元化,可以将高校的学生分层,比如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再整合管理。最后,大部分高校缺乏评价系统,不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进行评判就不能发现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3重视程度不够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与企业办公的信息化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缺乏重视,甚至是忽视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高校认为管理信息化是浪费资源,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办公,这是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一种误解。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为了让办公、教学更加地便捷,不是对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消解。正是由于这种误解带来的不重视,导致很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滞缓。

1.4教师作用发挥不足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基本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也没能起到指导性作用,这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一大问题。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不能将其与教学管理很好地结合,不能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在教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信息反馈。其次,高校缺乏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与传统教育不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师有着较高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能要求,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最后,教师缺乏提高自身信息收集能力的自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主动自然地围绕信息化开展教学工作,要将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当前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较好的加工与管理的教师较少。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2.1提高高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高校领导需要意识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入了解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将其与信息化发展有机结合,制定一套属于本校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全面地展开,要给予信息化发展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发展本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和系统。要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机构,并落实信息化机构责任制,深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改革。

2.2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定明确而合理的规划。其次,要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环境,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设施,也就是校园网络。所以高校要通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方式来保证校园网络的良好安全地运行,并对校园网络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建立相应的风险保护措施。

2.3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人才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指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教师。首先,高校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查,避免不良问题的出现,同时还要从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和运行机制。其次,高校要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成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化系统和软件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平稳地运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

2.4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成果的评价系统

高校要定期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成果进行评价,将教师教学的质量评估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及时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整合与评价发现可能存在或真实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性,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结语

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解决系统漏洞,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存在的问题 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可见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很多基本的教学理念。如:提高全民信息素养、营造好的信息环境、提倡终身学习等。然而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策略。

1.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如今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的是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技术人才。所以信息技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我们也都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把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的范畴,所以学生们也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与高考无关的学科上,对信息技术这科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就不能很好的开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一

我校是普通高中,大部分来自各个乡镇,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接触过也只会打字和玩游戏,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这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1.3信息技术教学重技术轻方法

当今的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所以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告诉学生怎样操作。或者留一些上机任务,辅导下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4信息技术教师职责难以明确

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有同感:太忙了!每天得和时间赛跑,没有时间来坐下思考。这是为什么呢!都忙些什么呢?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机房管理员、机器维修员,或者还是网络管理员、技术辅教人员。工作繁杂而职责难明使得我们在信息化教育进程中仍然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 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2.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正确确立信息技术课的科学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教学应始终把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根本性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而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并确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费、课时、教师的到位。国家也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评价范围,提高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2.2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例如在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水平不一样,上机目的不一样或者不明确。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 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 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 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 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不同的层次的内容和任务。

再者也可以在教学中要实施差异教学,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分组教学具体做法,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10人,采用异质分组(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异质分组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各组连续坐一块且组长坐中间),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小组长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就有时间直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全组的带动下有了学习积极性,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组长通过组织、指导组员也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煅炼,同时分组教学还可以在各组之间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工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和练习实践。分组,分层教学。

2.3信息技术教师要备好课,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等,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要认真专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学生答案,要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以提示,学生通过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翻阅大量书籍等,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对于信息技术职责难以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全面提高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信息化教学有赖于各个学科教师的热情参与和亲身实践,绝大部分学科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所组织的校本培训来完成。要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主要内容有Windows98、Word2000、 Powerpoint、网络使用等。这对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信息技术教师就会有时间来钻研本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教学业务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人们需要更新观念和意识。信息技术课需要全体学生和老师的重视。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方法策略的掌握,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从而学生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向永.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电教,2001,(06).

[2]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 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3] 胡强.新课标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7,(08).

[4] 陈佳.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

[5] 杨志俊.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9,(08).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数据挖掘: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37-04

高校体育功能的拓展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给体育管理部门带来了强大的管理压力,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决策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难以取得成效。可选方案增加使得决策者更加难以决策,决策产生的影响面扩大增加了决策风险,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要求决策部门必须快速决断,而决策变量的增加使得决策结果难以预料。如何有效地提高体育管理水平是高校体育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虽然给体育管理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系统功能大多停留在存储、修改、查询信息等基本功能上,缺乏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改变信息丰富、知识匮乏的状态,使得决策能够在较多信息的支持下进行。数据挖掘技术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是当前国际信息决策和信息处理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正在各行各业以信息分析为基础的决策支持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Gartner的调查报告预计,到2010年数据挖掘在相关市场的使用将增加到超过80%。数据挖掘技术的卓越分析能力鼓舞着人们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为挖掘高校体育核心竞争力,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让高校体育管理者在快速变化的竞争中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数据挖掘技术和当前高校体育业务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构建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想。

一、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现状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关于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应用等方面,以探究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而关于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研究非常薄弱,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孤岛的存在和数据来源分散,系统的集成度不高,且大多管理系统都不具有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体育管理过程实际就是体育相关信息的处理过程,随着高校体育功能的拓展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高校体育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从目前看来,高校体育管理在方式上以人工管理为主,辅以简单的计算机管理。随着管理信息的剧增,这些方式的缺点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工作量太大,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出错;第二,各种数据存放分散、凌乱,不易于保存和更新,同时使得体育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第三,不利于数据查询、汇总、报表填写;第四,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导致管理不规范。

2.发展趋势

高校的各职能部门由于管理工作的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办公的自动化、管理的网络化,使得体育管理工作被纳入学校的整个网络化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体育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与日俱增。

在教学规模扩大和体育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要求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拓展高校体育与体育科学研究功能,要求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与高校体育工作相关的各业务部门进行良性沟通,要求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为更好地利用高校体育功能为全校的师生员工以至社会服务,要求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将有助于对高校体育各个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有利于完成高校体育的各项功能和目标,解决事务性的业务问题。

管理学家西蒙说过,管理即为决策。现代体育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停留在保存信息的单调功能之上,只有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来对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分析,得出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才能够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作用。这是现代体育管理手段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1.预防和控制高校体育管理风险,使高校体育管理更加科学、快速

管理风险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将高校体育管理者个人的智能资源和计算机的系统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可以随时监控管理状况,帮助管理者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识别,还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评价和选优,提高决策准确性,控制管理风险,防范危机发生,使管理更加科学、快速。

2.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降低高校体育管理分析成本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体育管理者对决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应用于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的多个方面,为提高高校体育服务质量,有效配置高校体育资源,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如教学质量控制(成绩分析、教学评价、合理设置课程、指导学生选课、干预师生行为、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实现网络教育个性化与智能化、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资源配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场馆器材的使用状况和消耗品的采购、新设备的添置计划)、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体育产业化及其衍生品运营市场化)等。

以前,所有这些数据都需要手工整理、统计和分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后,在对同样数据进行多次访问或不同人员作类似访问时不必重复操作,能对事件迅速做出响应,使数据的统计分析更迅速、更准确,可以大大降低管理分析成本。

3.深化高校体育管理分析层次,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管理信息,赢得战略竞争优势

通过体系的构建,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分类、关联性分析、序列分析、群集分析、机器学习等统计手段,对高校体育各业务模块进行综合分析,扩大管理分析范围,及时提供教学质量控制情况表、资源配置情况表和经济管理情况表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使其转化为可直接用于决策的信息。

通过体系的构建,还可以在管理人员无法提供精确要求时,主动找出管理者感兴趣的内容,并随着数据的更新不断修正。同时支持对同一主题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挖掘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帮助高校体育管理者赢得战略竞争优势。

三、数据挖掘体系及高校体育管理数据挖掘流程

1.数据挖掘体系

数据挖掘是适应信息处理新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信息分析技术,是一个从大规模数据中找山隐藏其中的有意义、重要的信息或模式的探索过程,是建立在高性能的关系数据库引擎以及广泛的数据集成基础上的,由人工智能、统计学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主要有五类功能:预测趋势和行为、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做出前摄的、基于知识的决策。

数据挖掘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库、数据仓库和其它信息数据库中的大规模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知识的过程。完整的数据挖掘流程包括数据规范化、数据集成、数据转化、数据挖掘、模式评价、知识表示等几个步骤,可大致分为四层,如图1所示:

(1)业务对象层:熟悉应用领域的数据、背景知识,清晰地定义出业务问题。明确所要完成的挖掘任务,完成数据定义工作。

(2)数据准备层:数据的抽取和预处理工作。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消除数据噪声,进行多个数据库的集成、组合,构建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

(3)数据挖掘层: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运用合适的算法和技术、执行挖掘算法、搜寻提取数据模式等。

(4)结果分析层: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挖掘“{的模式进行确认或者解释,将发现的知识以最终用户能够理解的方式输出。

2.高校体育管理数据挖掘流程(见图2)

高校体育管理的数据经过规范、清洗降噪等数据管理过程,通过执行数据仓库设计方案,建立起带有目录的数据仓库,然后将其转化为数据挖掘库――数据集市或数据商场,成为挖掘对象,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和方法,例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近邻算法、规则推导等,发现知识或模式,并将解释后的结果发送给高校体育管理的终端用户。

四、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1.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1)战略规划

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促进工作。要建设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质量的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需要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中的非技术问题,把握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律。充分调研、规划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从而有计划、有重,-氧、有步骤、低风险地开发各个子系统,满足高校体育管理业务和决策需求。

首先,面向日常业务,构建集成的联机事务处理数据库系统为数据挖掘提供数据、数据源形成操作性数据,主要是以构建管理信息系统为主,从日常业务性工作中获得数据,反映了体育工作的具体过程,实现业务数据的数据库存储,为数据维护(增、删、改、查)提供了便利。

如: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科学研究管理系统、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排课、选课、试题库、成绩、教学评价)、运动竞赛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场馆、器材)、财务管理系统、体质测试管理系统、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运动队管理系统、群体活动管理系统、情报系统等。

其次,面向业务问题,构建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形成分析性数据,主要以构建决策支持系统为主,从数据中心获得数据,按照决策主题构建数据仓库,运用CRISP-DM过程模型(Cross-Industry Process for Data Mining.交叉行业数据挖掘过程标准)解决管理决策问题。

(2)模式选择

在建设信息系统中,首先应考虑系统的开发模式,然后考虑开发方法,接着确定开发环境,选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在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时,应该采用成熟、稳定、易用的系统平台和开发工具。既要充分考虑不断增长的管理及服务需求,又要考虑到价格、开发周期、易用性、系统维护、系统扩充和系统移植等因素。

B/S模式开发信息系统是当前业界探索的热点和追求的目标,面向对象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多层架构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软件开发理论和技术,其综合运用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现上,符合今后IT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数据库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一款具有数据分析引擎的数据库产品。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完全可以开发成为一个集成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高级MIS应用系统。

(3)维护升级

要使建设的信息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行起来,需要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内对系统进行维护。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硬件维护;软件维护;数据维护;安全维护。

2.体系的构建结构(见图3)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正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对高校体育管理进行的统一、全局的规划。在该体系中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务信息管理层”,构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日常事务的管理,采集事务性操作数据;第二个层次是“数据管理层”,构建数据管理中心,实现整个集成系统的操作性数据的组织和储存;第二三个层次是“数据挖掘层”,构建分析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实现根据管理者的关心的主题提供分析和决策支持。

五、建议

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深层次的管理文化问题,是高校体育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革新,是高校体育的组织结构,甚至是高校体育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在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H]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以管理流程优化为前提。信息化并不是全能的,管理信息化既不是管理现状的简单电子化,也不是传统管理模式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运行,而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所以组织变革和流程重组是构建的前提。

第二,建立高校体育信息标准化体系,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无障碍化,为系统整合、信息技术集成化,以及建立交互与集成的数据挖掘环境奠定基础。

第三,在新一代的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中,数据挖掘技术一开始就应纳入系统设计,根据体育领域自身的特点,在实施数据挖掘应用时,应把面向体育行业的数理统计学集成到解决方案之中,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数据挖掘工具和数据挖掘方法。

第四,虽然数据挖掘技术功能强大,但它并不能自动发现知识,在面向体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当中仍然需要体育领域的专家和全面了解组织内数据资源的管理者以及具备充分的统计学知识的人,还有就是掌握数据挖掘技术的人员共同参与。

第五,建立一套围绕着高校体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实施、使用、维护、改进升级等过程的运行机制。

第六,高校体育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监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进行适时评估,根据评估和考核的结果,找出信息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建设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秀云论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86-88.

[2]苏新宁,杨建林,江念南等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南开高校体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17(2):89-92.

[4]赵文婧,沈林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及其在高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8(3):9.

[5]孔军,易勤,基于C/S与B/S的高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14-17.

上一篇:个体药店医保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钢结构库房建设方案范文